处理效果

2024-05-16

处理效果(精选12篇)

处理效果 篇1

我国的东南沿海分布着广泛的软土,土体强度低,压缩性大,渗透性小,地基沉降变形大,且灵敏度高,一般不宜作为天然地基采用。高等级公路对路堤稳定、工后沉降有较高要求,减小工后沉降是软土地基上修建高等级公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技术关键之一。

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接线高速公路软土厚度达30~40m,为研究不同工程措施处理软土地基的效果及沉降变形规律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结合试验研究成果,在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工况,采用了堆载预压、真空排水预压、预应力管桩、CFG桩、联合桩等相应的处理方式,很好地解决软土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小工后沉降。

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方法的加固原理为利用真空作用在砂垫层中形成一定的真空度,通过竖向排水板的向下延伸排水通道,同时真空度又由排水通道向四周的土体传递、扩展,达到使孔隙水压力降低,形成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从而增加被加固土体的有效应力,△σ`=-△ч,使土体排水固结,得以加固。图1为在试验段选取的典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断面在真空作用下形成负超静孔隙水压力过程线。

从图1水压力过程线可以看出被加固土体0~30m深度均形成负超静孔隙水压力,且沿深度传递,在被加固表面形成的最大负超静孔隙水压力为-84 kPa,在被加固土体30m深度的软土中形成的最大负超静孔隙水压力为-40 kPa左右。

采用真空联合堆载法加固软土地基,主要利用联合堆载的效应增大深层软土所受有效应力,从而提高深层加固效果,加大深部被加固软土层和下卧土层的施工期沉降,有效控制地基工后沉降,图2显示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地基在消除被加固软土层和下卧土层的施工期沉降上有良好效果。

对比在设计高程下最终固结沉降量和沉降观测资料,加固区大部分沉降已消除,如表1。

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可迅速提高被加固区软土强度,强度增长估算为:τct=η(τ0+Ut σz tgфcu),对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的软基综合影响系数η>1,在选取的6个观测断面点中,沉降曲线呈收敛趋势,除S3外,断面沉降趋于稳定,可以认为施工期沉降基本消除,控制地基工后沉降取得了很好的加固效果。

2 堆载预压

本工程堆载加固断面的沉降观测结果如图4。

根据断面沉降观测资料,在加固处理后,已经消除的沉降为711mm,已接近推算的固结沉降量722 mm,加固后固结度98%。

3 管桩、CFG桩和联合桩加固

根据本工程三种复合地基的静载试验结果,经过加固后三种桩土复合地基强度均有增加,同时成桩过程中桩周土体受挤压作用密实,桩体自身压缩性小,形成的复合地基整体压缩模量很大,压缩量小,因此经过加固后可以很好的控制沉降,本工程管桩加固处理的K118+593断面在全部路堤荷载作用下发生的沉降仅为64 mm,而CFG桩加固的K119+500断面(路堤H=2.5m)发生的沉降仅为31 mm,可以认为处理后在控制沉降上有较好的效果。

4 软基处理方案比较

在确定处理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不同路段软土深度、力学指标等的差异。一般认为:

(1)对一般的软基路段,在满足有效预压期的条件下,采用竖向排水板+堆载预压处理最为经济;

(2)力学指标较差涉及稳定问题或受限于工期因素的软基路段可采用真空+堆载预压;

(3)桥台后50m范围的桥头路段,采用联合桩处理并设置合理长度的过渡区。

5 预压加固终止的标准

(1)必须是在已达到设计要求的路堤高程或路面高程,如为真空联合预压,应满足真空荷载始终大于80kPa前提。

(2)施工监测得出的在有效加固荷载下产生的路基沉降量,接近或大于在满足设计路面高程下可能产生的固结沉降量。

(3)月沉降速率满足表2所规定的范围。

6 软基处理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真空堆载引起周边地面变形

真空联合堆载的加固方法:由于真空作用使加固区外软土产生较大的收缩变形,同时相对较短期间在加固区内软基产生较大的盆形沉降,在加固前期沉降变形发展较快,处理方式对加固区外影响范围在0~30m,在该范围内影响程度随距离增加递减,由于影响程度的差异在区域内形成不同的不均匀沉降,不均匀沉降的存在在地基中产生剪切变形,如果剪切变形过大和收缩变形(真空作用)过大都将引起周边地表和附近房屋裂缝。

根据本试验段观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由于真空作用收缩变形范围在150~210mm,不均匀沉降的影响程度因软土厚度、土体性质和地下水位不同而有差异:在地下水位较高时,主要不均匀沉降发生在加固区外0~6m范围,6m外不均匀沉降迅速减小,地下水位相对较低时,主要不均匀沉降发生在加固区外0~10m。

因为真空作用产生的收缩变形是指向加固区内,而堆载作用下的水平位移向加固区外,为减轻形成的不利效应,可加快填土以平衡真空作用的收缩变形,同时在加固区排水沟外挖适当深度的隔离沟,并在隔离沟内回灌水以隔离真空作用影响。如采用打设钢板桩隔离,必须保证足够的深度。根据试验段加固区域深层水平位移观测资料,在20m以上深度范围内都会产生向加固区内指向的收缩变形。

(2)路面实施前对路基的预抛高

填土荷载作用下的深厚软基,在预压结束卸除等(超)载预压时,一般不会有较大的回弹。

通过对以往路面施工期及试运营期的监测数据,仍有不同程度的沉降发生,突出反映有两个问题,一是采用不同处理方式路段的衔接问题:在衔接点上出现差异沉降,例如桥头处理段与堆载预压段衔接处,一般措施为采用加大桩处理间距,在桩处理末端设置弧形搭板等构造措施。在采用扩大桩间距方式应注意有效性,不宜过大设置,还应适当加大过渡段长度,保证其平顺过渡。

其次为对路面荷载自重引起的沉降认识不足,导致运营期沉降过大,解决办法一般为在路基施工后期一次性预抛高,其计算沉降原则为计算总沉降-施工期沉降,简单比较也可基本确定为最后一(二)次等厚度填土沉降量,精确控制后期沉降,受规定时限限制,不易实现,以施工期统计预估,比较接近实际。同时应考虑边坡率、超高内侧排水沟内等受抛高影响的位置的构造处理。

摘要:根据采用堆载预压、真空排水预压、预应力管桩、CFG桩、联合桩不同处理方式对深厚软土的加固试验,基于对现场试验测试数据的整理分析和加固前后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数据的对比研究,对加固效果初步分析,提出在实施阶段中的建议及一些问题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软基加固,试验研究,处理效果,路基抛高

参考文献

[1]钱家欢,殷宗泽.土工计算原理(第一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2]岑仰润.真空预压加固地基的试验及理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

[3]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接线工程试验段地基处理检测报告[R].

处理效果 篇2

作为一项新兴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几年来人工湿地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研究和利用.本文介绍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分类、原理、处理效果及技术优势,旨在推动人工温地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作 者:贾立刚 王海银  作者单位:银川市水电工程处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8) 分类号:X7 关键词:人工湿地   污水处理   处理机制   处理效果  

热处理对木薯的保鲜效果研究 篇3

关键词 木薯 ;保鲜 ;热处理 ;贮藏品质

分类号 S533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2.016

Effects of Heat Treatment on Preservation and Quality

of Fresh Cassava Root

CAI Kun LI Kaimian CHEN Songbi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CATAS, Danzhou, Hainan 571737)

Abstract The fresh root of the cassava variety South China NO.9 were immersed in hot water of 50, 60 and 70℃ for 5 minutes. Then they were drained and were put in cold storage at 4 ℃ by enclosed with vacuum bags. After 2, 4, 6, 8 and 10 days,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were assay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propriate heat treatment could not only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of microbial that could made the fresh cassava root rotten, and at the same time, could delay the browning of the fresh root and keep the cassava root fresh and had well sensory quality. Among the three treatment, at 60℃ for 5 min worked best,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cassava root could be preserved 10d at 4℃ and still fresh.

Keywords cassava ; fresh preservation ; heat treatment ; storage quality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属于大戟科(Euphorbiaceae)木薯属植物,是世界三大薯类(木薯、马铃薯、甘薯)之一[1]。其块根富含淀粉,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生物质能源物质[2]。由于木薯鲜薯组织脆嫩,水分含量高,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易出现“采后生理性变质”,导致块根失水、褐化、腐烂,鲜木薯贮存期短,从而制约了木薯大量上市供应及产后综合利用,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3]。

木薯的传统贮藏保鲜方法主要有封蜡、沙埋、 沟壕保存等,可延长木薯保质期至2个月,但经过贮藏后木薯块根易变味,不能食用[4]。采后热处理是国内外广泛研究的一种物理保鲜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能耗低、无化学残留等特点[5]。热处理技术保鲜果蔬的机理主要在于:一方面,热处理可抑制生物体内外的孢子萌芽和由真菌类引起的腐败,从而达到灭菌、抑制生理过程、延长货架期的目的[6],另一方面,通过抑制PPO、POD等褐变酶的活性,促进果蔬损伤细胞的愈合,避免伤口扩展形成褐斑从而延缓果实的褐变和衰老[7]。目前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热水处理、热蒸汽处理和热空气处理,已经在香瓜、西红柿等果实的采后贮藏保鲜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8-10],而在木薯鲜薯的储藏和保鲜中却鲜见应用。本试验采用不同的热处理方式,并对贮藏过程中鲜薯生理及品质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监控,以寻求适合木薯鲜薯的贮藏保鲜方法,为木薯的采后贮藏保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华南9号木薯:采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国家木薯种植资源圃。选取大小均匀、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木薯作为实验材料。

1.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电子天平MS104/MS204S,梅特勒-托利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LFRA1500g型质构仪,美国Brookfield公司;CR-400色差计,日本美能达仪器公司;WYT-4手持折光仪;GH系列高精度恒温水槽,汗诺仪器。

磷酸氢二钠、硫代巴比妥酸、过氧化氢等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所用蒸馏水为去离子重蒸水。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新鲜木薯经去皮、清洗后切2 cm左右片状,置于50、60和70℃ 恒温水浴中浸泡5 min后沥干,用 PE 保鲜袋真空包装后放入4 ℃冷库中贮藏,从0 d开始每 2 d 测定一次各项指标,对照除不进行热处理外,其他处理相同,每处理3次重复。

1.2.2 指标测定

(1)失重率[11]:贮藏前测定木薯的质量,随后每3 d测一次,每重复3次测量,用如下公式计算失重率, 失重率=, m表示质量(g)。

nlc202309030830

(2)硬度[12]:利用质构仪进行测定,沿木薯横切面部位下压进行TPA测试,每面测2个点,重复3次,取平均值。

(3)色泽:用分光测色仪测量,每面测定4个点,记录颜色变化情况(L*值)。L*=0为黑色,L*=100为白色,L*值越大,表示颜色越白,褐变越轻;L*值越小,表示颜色越黑,褐变越重[13]。

(4)淀粉含量:依照GB/T25219-2010测定[14]。

(5)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15]:采用折光仪测定。

(6)感官评价[16-17]:感官分析采用20分制,标准参照表1。由6人组成的品评组人员评判各处理的保鲜效果,每个样品按组织形态、色泽、气味、腐烂程度进行整体分级打分。

(7)菌落总数:参照GB4789.2-2010[18]进行测定。

每个指标至少设3个重复,实验数据以X+SD表示,采用Excel和SAS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热处理对木薯失重率的影响

木薯在贮藏过程中重量变化主要是由呼吸作用引发的水分散失,过多的水分脱失致使产品萎蔫、皱缩、干化,失去新鲜状态,因而失重率是影响木薯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图1)。

由图1可以看出,木薯失重率在贮藏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在不断地增加。贮藏第6天时,对照组失重率为2.9%,而50、60和70℃热处理组失重率仅为1.4%、1.2%和1.9%,明显低于对照组。在贮藏6 d后,对照组已经出现腐烂现象,热处理组仍保持较好品质,整个贮藏过程中,3个热处理组失重率始终低于对照组,但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热处理减缓了细胞的呼吸作用,使其新陈代谢作用受到抑制。

2.2 热处理对木薯硬度的影响

木薯贮藏过程中由于水分散失,导致其硬度降低,块根出现起皱、萎蔫现象[19]。块根硬度可反应果蔬的成熟、衰老情况。

从图2可看出,不同处理木薯块根硬度在贮藏期间均呈下降趋势。在第6天,50、60和70℃处理5 min的果实硬度分别比对照组高0.13,0.21和0.19 kg/cm2,且60℃处理的块根硬度明显优于其他组,处于较高水平。说明60℃热处理5 min可有效抑制木薯块根的呼吸作用及后熟软化,使其保持良好的鲜食品质。

2.3 热处理对木薯色泽的影响

在整个贮藏期间,木薯果肉色泽L*值整体呈逐渐下降趋势,说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木薯块根的L*值逐渐下降。见图3。

由图3可知,在贮藏第10天,50、60和70℃热处理组L*值下降率分别为19.6%,13.0%和13.2%,下降速率最小的为60℃处理组,60、7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对照组的木薯块根在第6天已经开始腐烂。整个贮藏期内热处理的木薯块根L*值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热处理有利于保持木薯果肉的淡黄色色泽。

2.4 热处理对木薯淀粉含量的影响

淀粉含量是木薯的主要营养指标之一。各处理的木薯块根淀粉含量在贮藏期间的变化总体呈平缓下降趋势,贮藏时间越长,淀粉含量越低。对照组淀粉含量下降最快,60℃处理的下降最慢。经热处理的木薯块根淀粉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第6~10天,3个热处理组木薯淀粉含量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对照组处理的木薯块根已经开始腐烂,差异性极显著(p<0.01),说明热处理可以保持木薯的淀粉含量,防止淀粉的转化。见图4。

2.5 热处理对木薯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影响

TSS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果蔬的营养品质。如图5所示,木薯块根的TSS含量在贮藏期内呈缓慢上升趋势,与对照相比,热处理组TSS上升的速率相对缓慢,对照组木薯到第6d时TSS含量达到最大值3.23%,随后开始腐烂。三种热处理均可显著降低木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在第10天,TSS含量在50、60和70 ℃处理后分别为3.17%、2.47%和2.63%,没有腐烂变质现象,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热处理有利于保持木薯品质,可抑制木薯淀粉向可溶性糖的转化。

2.6 感官评价

图6所示为各处理在4℃贮藏6 d时的图片,可以看出对照组组织萎蔫变黄、褐变严重,有较大面积腐烂、霉变;50℃处理组块根表面有萎蔫现象,组织变软,出现明显褐变区域,而60和70℃热处理组质地良好、呈淡黄色,无褐变、腐烂现象。

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木薯块根各感官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表2)。

块根色泽由淡黄变为黄色或褐色,木薯特有的香气变淡、消失甚至出现异味,块根表面逐渐失水、皱缩,整体外观变差,甚至失去商品价值。热处理对木薯块根组织形态、色泽、气味、腐烂程度的影响均较大,贮藏10 d后,热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2.7 热处理对木薯菌落总数的影响

鲜切果蔬表面的微生物繁殖达到1×106 CFU/g后,即失去商品原有品质[20]。经热处理后的木薯块根在低温贮藏10 d后,微生物数量没有超过1×105 CFU/g,而对照组的菌落总数在贮藏6 d时已达到1.05×106 CFU/g,6 d后已腐烂,表明热处理对木薯块根微生物的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见表3。

3 讨论与结论

木薯采后生理劣变,主要是第一阶段的生理褐变和第二阶段由微生物引起的软腐[21-22]。热处理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研究的一种物理保鲜技术,其主要优点是无化学残留、安全性高、操作简单。众多研究结果表明,热处理可以改善果蔬的贮藏品质,有效延长新鲜果蔬的藏期[22-24]。本文利用热处理技术,分析了不同热处理条件对木薯块根贮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三种热处理方式都能够有效抑制木薯贮藏期间品质的下降,达到延长贮藏期的目的,其中60和70℃热处理5 min后真空包装低温贮藏,木薯块根贮藏品质关键指标都明显改善,失重率显著降低、褐变强度减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稳步上升、淀粉含量缓慢下降、贮藏10 d仍可保持较好的品质和商品价值,与范文广[25]等对于山药的研究结果一致。

nlc202309030830

热处理能明显抑制鲜切木薯的褐变和TSS的上升,使失重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维持较好的品质,延长了贮藏期。不同温度热水处理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其中60和70℃处理组的效果较好,差异不显著,考虑生产成本等问题,选择60℃热水中浸泡更符合生产实际。但同时发现,热处理的作用效果仍显单一, 今后还应考虑多种方式相结合,以热处理联合杀菌剂、涂膜剂等方式,进一步优化木薯保鲜工艺。

参考文献

[1] 贾晶霞,李雷霞.世界及中国木薯生产概况[J]. 农业工程,2015,5(5):124-129.

[2] 杨荣鑑,余世望,范青生. 基于 GIS 的世界木薯生产时空变化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5):268-274.

[3] 张振文,李开绵. 木薯块根采后腐烂及贮藏方法研究进展[J]. 热带作物学报,2012, 33(7):1 326-1 331.

[4] 马秋香,许 佳,乔爱民,等. 木薯储藏根采后生理性变质研究进展[J]. 亚热带植物学,2009,17(3):309-314.

[5] Lurie S. Postharvest heat treatments[J].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1998, 14(3): 257-269.

[6] 鲁莉莎,乔勇进,段丹萍. 热处理对鲜切生菜生理生化品质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3):451-457.

[7] 闫 帅,梁 颖,刘贤金,等. 热处理对鲜切鸡毛菜品质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2014,35(12):341-343.

[8] Wang C Y.Effect of moist hot air treatment on some postharvest quality attributes of strawberries[J]. Journal of Food quality, 2000, 23: 51-59.

[9] 尹海蛟,杨 昭.伊丽莎白香瓜采后热处理工艺比较研究[J]. 食品科学,2011,(10):615-730.

[10] Mcdonald R E, McCollum T G, Baldwin E A. Temperature of water heat treatment influences tomato fruit quality following low-temperature storage[J]. Postharvest Biol Technol, 2000, 16:147-155.

[11] 李湘利,刘 静,魏子浩,等. 姜蒜浸提液与壳聚糖复合保鲜切分莲藕护色效果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10,35(1):253-256.

[12] 李素清,秦 文,王家梅,等. 贮藏温度对热处理楠竹笋保鲜效果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4,32(4):413-417.

[13] 李淑荣,王 丽,高美须,等. 辐照对鲜切胡萝卜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6(3):769-774.

[14]GB/T 5514-2008 粮油检验 粮食、油料中淀粉含量测定.

[15] 曹建康,姜微波,赵玉梅.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指导[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7-29.

[16]王 伟,胡泳华,黄 浩,等. 亚硫酸氢钠在马铃薯切片过程中防褐变作用机理的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9(2):256-259.

[17]吴日章,曾凯芳. 乙醇熏蒸对新鲜茎瘤芥贮藏品质的影响[J].保鲜与加工,2011,11(3):6-9.

[18]GB 4789. 2-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S].

[19]文明富,胡梅珍,王文泉,等. 八个木薯品种(系)储藏根采后耐贮性生化指标的变化[J]. 热带作物学报,2013,39(1):172-176.

[20]Caleb O J,Mahajan P V,Alsaid F A,et al.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Technology of Fresh and Fresh-cut Produce and the Microbial Consequences--A Review[J]. Food Bioprocess Technology,2013(6):303-329.

[21]方 佳,蒲文辉,张慧坚. 国内外木薯产业发展近况[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26 (16):353-361.

[22]林 莹,古 碧,刘 婷,等. 不同贮藏方式对木薯鲜薯品质的影响[J].热带农业工程,2011, 35(2):5-8.

[23]Lafuente María T, Ballester Ana, Calejero Joaquín, et, al. Effect of high-temperature-conditioning treatments on quality, flavonoid composition and vitamin c of cold stored‘fortune’mandarins[J]. Food Chemistry, 2011, 128(4): 1 080-1 086.

[24]朱 红,李洪民,张爱君,等. 甘薯贮藏期呼吸强度与主要品质的变化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0,(7):64-67.

[25]范文广,王庆国,毛春芳. 热处理控制鲜切山药褐变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45(2):38-41.

软土路基桩基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篇4

关键词:沉降桩基处理通车后前沉降比

1 引言

沿海地区高速公路修建在软土地基路段, 软土地基承载力低、沉降量大, 不能满足高速公路对基础的基本要求, 需要对软基地段进行相应的处理[1]。本文依据YJ高速公路工程地质调查资料和沉降观测资料, 在软土局部间断地质路段, 对不同桩基处理方式前后所得沉降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分析。

2 几种桩基处理方式下通车前后沉降对比

软土局部间断地质路段沉降观测数据如下表1, 表中根据地基处理措施的不同对数据进行了分类整理, 图1是通车后前的沉降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3 通车前后累计沉降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研究通车前后沉降量之间相关性大小和沉降比大小对比, 分析得出在工程地质条件相同时不同地基处理效果的优劣, 具体结论如下:

(1) 由表1和图1可见, 通车前累计沉降与通车后沉降 (工后沉降) 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整体数据通车前累计沉降与工后沉降的复相关系数0.4954, 相关系数为0.7038, 由此可见, 通车前累计沉降越大, 工后沉降越大。

(2) 图2分别分析了“粉喷桩+等载预压”和“砂垫层+土工布预压”两种软基处理措施通车前累计沉降与工后沉降的相关关系, 二者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6587和0.8638。这进一步证明路段处相同地质条件下, 对于相同地基处理方式下路基路面通车前后沉降规律变化呈现出比较一致的变化发展趋势。

(3) 由于通车前累计沉降反映了路基、路面施工过程中, 软基在路基、路面自重固结沉降及施工机械压缩沉降,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软基的性质或沉降的趋势。通车前累计沉降越大, 反映该段软基条件越差, 则越容易发生沉降变形。而工后沉降则反映了施工完成后, 在行车荷载和路基、路面自重作用下软基的沉降情况,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软基处理措施的使用效果, 因此, 对于相同的地基条件, 工后沉降越小则软基处理效果越好。

4 桩基处理效果评价指标

研究中为了考虑软基固有性质的影响, 采用工后沉降与通车前沉降的比值来评价软基处理措施的使用效果。由表1的数据, 得到不同处理措施路段通车后前沉降比如表2及图3所示。

由表2和图3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分析结果如下:由上表2和图3可知, 四种地基处理措施下通车后前沉降比都比未处理的路段要小, 表明四种措施对于减少路基路面沉降都有一定的效果, 与事实相符。同时, 四种措施通车后前沉降比由小到大排序为“粉喷桩+等载预压”<“砂垫层+等载预压”<“排水板+等载预压”<“砂垫层+土工布预压”, 由此可见对于该高速公路软土间断路段, “粉喷桩+等载预压”和“砂垫层+等载预压”的处理效果要优于“排水板+等载预压”和“砂垫层+土工布预压”。依据以上结论可知, 建议将通车后前沉降比作为桩基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

5 结论

本文对YJ高速公路实测沉降观测数据, 按照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软基处理方式下的沉降数据进行了分类讨论, 主要结论如下:1) 对比通车前后的沉降数据, 对于相同的地质条件和处理方式, 公路正常路段 (地基基础以下没有特殊构造物) 通车前软基处的累计沉降与通车后的沉降有很好的相关性, 即通车前该点沉降如果很大, 则通车后该点沉降也会比较大。2) 提出以“通车后前沉降比”为指标评价软基处理措施的使用效果, 通车后前沉降比越小说明处理措施的效果越好, 反之效果较差。3) 分析表明, 对于软土局部间断地质条件的普通路段, 不同措施通车后前沉降比由小到大排序为“粉喷桩+等载预压”<“砂垫层+等载预压”<“排水板+等载预压”<“砂垫层+土工布预压”, 由此可见对于该高速公路软土间断路段, “粉喷桩+等载预压”和“砂垫层+等载预压”的处理效果要优于“排水板+等载预压”和“砂垫层+土工布预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D63-2007) [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冯忠居.基础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处理效果 篇5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果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曝气生物滤池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等特点而成为分散型污水处理技术的优先选择,为了进一步优化该工艺的运行控制,通过试验研究了有机负荷、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等因素对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生物滤池对有机负荷、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在温度为20℃~25℃时,COD负荷在1~4.5 kg/m3・d之间、气水比在3:1~10:1之间、水力停留时间在30 min~60 min之间时,COD去除效果良好,平均去除率可达85%.COD负荷、停留时间和气水比对硝化反应影响显著,增加COD负荷对反应器的硝化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反应器需要充分硝化时的进水有机负荷应控制在1.5 kgCOD/m3・d以内较为合适.停留时间在30 min~60 min、气水比在3:1~10:1范围内变化时,NH+4-N去除率增加显著.

作 者:仇付国 郝晓地 陈新华 Qiu Fuguo Hao Xiaodi Chen Xinhua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北京,100044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33(12)分类号:X703.1关键词:曝气生物滤池 分散式污水处理 水力停留时间 气水比

处理效果 篇6

关键词:砂石桩;复合地基;检测;承载力;地基液化

[中图分类号]TU47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9-0040-02

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将砂石桩技术应用到加固地基的施工中,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广泛,技术也日趋成熟,但是效果仍然到不到预期的要求,这是因为在施工中不断的遇到新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施工和实践积累,今天的砂石桩施工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地基处理方法。应用的范围是松散砂土、粉土、填土等地基的处理。砂石桩作用的机理是:利用桩体的密度不断增加增加对周围土层的挤压,在辅以机械振动,实际上增加了周围土层的密实度,从而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最终达到降低压缩性,降低、消除液化性的目的。目前,在砂石桩的施工中对于其作用效果的检测技术也随着砂石桩的普及而逐步发展完善。因为,对砂石桩处理地基的效果的检测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如果检测的方案、测试方法、评价标准等出现偏差,将会给后续施工带来潜在的风险,本文将在后面对砂石桩的施工、效果检测、评价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检测方法的探讨

1.载荷实验的探讨

砂石桩检测中,载荷试验是一种主要的形式。其主要反应的是地基的承载力。这种方法是比较直观的方法,具体的检测方式通常有三种:一是单桩地基单元测试;二是多桩地基单元测试;三是单桩和桩间土组合单元测试。

(1)单桩地基单元测试

对单桩的单元化测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以一个砂石桩为测试对象,测试处理的单位面积的承载能力。以此反应施工情况。例如,按三角形布桩,一个桩径为500mm的砂石桩,设计桩距是1.2m,置换率m=0.157,一个桩体所代表的地基平面单元面积为1.25m2。砂石桩的作用方式是一种作用力以柱心向四周发散性递减的形式。所以周围的土体密度也是由里向外、由强到弱的规律,因此在单元测试中选用圆形的承载压板,承压板的直径以单桩所代表的单位面积换算出来的。通过换算,上例的等效圆直径de=1.26m。

单桩测试的优点是:测试对砂石桩所增加的载荷总量小,测试的费用较低。同时也有一定的缺陷:所加载的载荷作用深度有限,一般达到的深度是承压板的边长或者直径的2-3倍。所以在实际当中这种方法适用的地基深度一般不超过5米的情况,或者上软下硬的地基类型。

(2)多桩地基单元测试

多桩基础单元测试,就是对多个桩基进行承载测试,具体的就是把多个桩柱连在一起作为一个检测单元。采用的承压板一般是圆形、矩形。承压板的具体尺寸应当根据多桩单元面积进行换算。选择多少桩数为一个单元,主要从一下两个方面来看:第一,处理地基的深度。第二,进行砂石桩施工后地基的变形情况。一般,地基的下部没有软土层的时候,尽量减少测量单位内砂石桩的数量。具体的方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砂石桩所承载的单元测试的面积,进一步减轻了荷载体的承压重量,最终达到了降低检测实际成本的目的。

(3)单桩和桩间土组合单元测试

这是一种组合测试的方法,也就是将砂石桩的分布形式、桩径、桩间距和置换率综合在一起,以一个桩体为代表,按照它的基本平面面积为计算单元,通过换算得出复合地基承载特征值,这种形式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实践中,组合测试的承压板面积较小较小,得出的地基处理深度也不大,一般情况下都用最小值来判定地基承载应力值。

2.对分层测试的探讨

(1)标准贯入试验方法测试

标准贯入实验法:分层测试砂石桩对砂土和粉土的挤密效果较好,相对的测试砂石桩对粘性土的挤密效果较差。对埋深不同的同一种土层的挤密效果也不尽相同。应用标准贯入实验方法测试砂石桩对地基的处理效果,首先一定要按照地基土层的分布情况来测试数据,按照不同深度、土层来进行检测。

(2)重型动力触探的分层测试

这种方法测试砂石桩体的密实度和承载力,也要按照地基土层的分布情况进行具体的测试和有效数据的统计。从而给出不同土层、不同埋深的检测结果,然后将结合和标准贯入实验的分层数据进行统计比照,按照土层得出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最终检测结果。

二、评价方法的探讨

由于地基处理的目的不同,检测评价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1.对提高承载力的评价

对砂石桩承载力较高的工程中,评价要在全面了解砂石桩处理地基的范围和深度,土层的性质和桩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和研究得出地基处理所要达到的承载力指标和变形指标。同时,还要依据载荷试验的可靠性,再结合标准贯入、动态探试,对整个处理地基面积给予全面正确的承载评价。

2.对消除液化的评价

砂石桩应用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消除液化,所以对地基的液化评价也是重要的一个指标。首先,需要了解施工场地的液化土分布和等级,按照要求进行设计。因为完全消除液化和部分消除液化对于砂石桩的施工要求是不同的。其次,要了解需要处理地基的深度和抗震需求等。最后,还要在测试阶段利用合理的地基测试方法测定地基液化的最终结果。

三、测试评价的实践经验

1.合理地制定检测方案

首先要评价一项工程的质量如何就要选用合理的测定方法,来测量质量是否达标。在砂石桩施工中评定承载力的高低是重要的质量标准,在以承载力为主要指标的工程中,一般依靠载荷测试来作为基础测定,并辅以动探法为测定方案。而在检测消除液化为主的工程中应当以标准贯入法测定消除效果,并辅以桩体重型动力触探和载荷试验,通过综合试验数据来给出最终的结论。不过不论采用什么方案,都要注意合理和经济两个要求。

2.恰当地选择原位测试方法

在地基施工变形要求不高的工程中,尽量采用单桩复合地基载荷测试。在采用载荷和动探对比法或者经验法测试中应当尽可能的多采用原位测试来增加检测样本,减少成本。

3.通过分析给出综合指

在对砂石桩处理地基测定的时候要给出复合的承载力和变形量、桩体承载力值、桩体密实度、桩间土承载力等基本数据,还要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得出所要达到的承载力指标和变形指标以供后续施工参考。

四、结语

在地基处理的施工过程中务必要控制拔管的高度及其继振的时间,并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砂石桩质量;同时,砂石桩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进行监测,若发现不良影响,应立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可根据施工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适当增大砂石桩的使用比例,这样既保证了工程质量,进一步缩短了工期,又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高小旺.建筑结构工程检测鉴定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阎明礼.地基处理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等离子体处理大豆种子的效果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垦鉴北豆7号 (由建三江科研所大豆室提供) 。供试仪器为等离子体处理机 (由大连博事等离子体科技开发公司研制) , 等离子体的处理剂量以所带电源的电流强度 (A) 表示。

1.2 方法

试验时间为2010年, 试验田设在建三江科研所植保科研试验基地, 土质为草甸白浆土, 耕层20 cm, 肥力中等, 前茬小麦, 秋深松整地, 春起垄荚肥。机械一次性分层施入化肥300 kg·hm-2, 其中磷酸二铵 (含N18%、P2O546%) 165 kg·hm-2, 尿素 (含N46%) 60 kg·hm-2, 氯化钾 (K2O60%) 75 kg·hm-2, 氮∶磷∶钾为1.0∶1.3∶0.8。垄三栽培, 栽培密度为30万株·hm-2。在大豆生长过程中进行3次中耕除草。

试验共设3个剂量:0.5、1.0、1.5A, 以不经等离子机处理种子的为对照 (CK) 。各剂量下种子处理2次。小区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6行区, 行长10 m, 行距67 cm, 每个小区面积42 m2。田间测定出苗率、株高、节数、荚数、粒数等性状;成熟收获时测定各处理百粒重、结实率、产量等指标, 用DPS软件分析产量差异显著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大豆田间出苗率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 3个剂量处理的田间出苗率均比对照高。其中, 1.5A的出苗率最高, 达到97.3%, 比对照高3.2%。

2.2 各处理大豆产量性状比较

从表2可看出, 3个剂量处理在节数、株高、株粒数和百粒重方面均高于对照, 其中用1.5A处理过的大豆在节数、株高、降低底荚高度、株粒数方面均好于其它处理, 用1.0A处理过的大豆株荚数最高, 0.5A处理的百粒重最高, 为17.3 g。

2.3 各处理大豆产量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 3个剂量处理的小区产量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其中1.5A增产率最高, 为6.2%。

3 结论

综合分析来看, 等离子体3个剂量处理均可提高大豆田间出苗率, 增强苗势;在株高、节数、株粒数、结实率和百粒重方面均好于对照, 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且小区产量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其中表现较好的为1.5A, 比对照增加166.5 kg·hm-2, 增产率为6.2%。由此可见, 等离子体处理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华, 边少锋, 方向前, 等.等离子体种子处理对水稻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 2007, 32 (2) :16-18.

[2]方向前, 赵洪祥, 高德全, 等.等离子体处理茄子对产量及产值的效果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 2009, 34 (4) :49-50, 55.

变电站地基处理效果分析 篇8

本文变电站工程规模为4×1500MVA,站址位于广东珠三角地区,原始地貌单元属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根据钻探结构,站址上覆土层主要有素填土、淤泥、粉质粘土、粗砂、残积土,下覆为不同风化等级的泥岩。站址软土发育,厚度较大。软土的工程特性差,含水率高,孔隙比大,渗透性小及压缩性高,在工程建设中常因软土强度低、变形大等不良性质而导致地基沉陷和地层失稳等重大工程事故。

站址在建设时曾采用强夯法处理上覆填土,采用水泥土搅拌法处理下覆软土,但地基处理后,在土建施工过程中,仍有少量地段产生不均匀沉降,本文通过对比处理前后的室内土工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及静力触探试验数据,分析处理后的填土及软土的性状,为后续处理提供参考。

2. 室内土工试验对比

为了对比处理后的淤泥性质变化,钻探时采用薄壁取土器进行取样,进行了常规土工试验,该层的物理性质指标数据对比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后的淤泥层的孔隙比大,压缩系数大,仍为高压缩性土,存在地基处理不到位的可能。

3. 标准贯入试验数据分析

标贯试验的目的是通过测定土层的标准贯入击数,从而确定粘性土的软硬等天然状态以及砂土的密实程度,标贯击数在剔除异常数据后,统计成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淤泥层的处理前后标贯击数基本一样,存在处理不到位的可能。

4.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数据分析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是利用一定质量的落锤,以一定高度的自由落距将标准规格的圆锥形探头打入土层中,根据探头贯入的难易程度判定土层的性质。根据设备类型可分为轻型、重型及超重型三种,根据本站址地层条件,选用轻型及重型两种动力触探设备进行试验。

从表3可看出填土层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击数较低,平均值为2.18击,填土层呈松散状,且土层的密实度不均匀,这与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结果是一致的。

5. 静力触探试验数据分析

由于场地上覆填土层混有大量建筑垃圾,试验过程上部填土层采用钻探成孔来穿透该层,仅对淤泥层进行试验,处理前后的静力触探试验均使用双桥探头。数据对比如表4。

从表4可看出,淤泥层的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摩阻比及比贯入阻力等参数与前期的基本一致,少量力学指标稍有提高,但不明显,仍属于极软弱土类。

6. 结论

6.1 不均匀沉降原因分析

要查明场地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就需要首先对填土层及淤泥层进行分析。

(1)填土层:本层混有大量混凝土块、砖头等杂物,性质接近杂填土,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数据的变异系数在0.343~0.620之间,试验数据离散性较大,说明填土层密实度、均匀性很差,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数据平均值为2.18击,填土层呈松散状。

(2)淤泥层:将本次勘测的室内试验及原位测试数据与前期对比分析,场地局部地段的淤泥层力学指标稍有提高,但不明显,跟前期勘测成果基本一致,即具有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极微透水性、抗剪强度低、高压缩性及承载力低等特性。

场地曾采用水泥土搅拌法对淤泥层进行人工处理,根据本次勘测成果,场地存在人工处理不到位的地段,未经处理的淤泥受荷载作用排水固结,直接导致场地不均匀沉降的出现。

6.2 后续处理建议

为了控制场地的不均匀沉降的继续发展,建议采用树根桩加灌浆法进行地基处理,具体设计及施工需严格按照《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进行。因上覆填土层混多量混凝土块、砖头及瓦片等杂物,设计时需综合考虑施工工艺的适用性。

树根桩施工前需查清已有建筑物范围内的各类地下管线,应避开电缆、水管等。施工完成后应对加固效果进行检测,如静载荷试验、各种检验桩身质量的动测法等。

LED灯饰效果处理与优化方法 篇9

大型LED灯饰软件处理系统的实时工作模式下,需要实时加工屏幕播放的图像数据并发送到后端的显示系统,帧速越快播放效果越好,而决定播放帧速快慢的主要因素是计算机屏幕图像截取速率以及所截取图像的数据量大小。

目前在大型LED灯饰软件处理系统中,获取屏幕图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创建屏幕DC方法[1]以及Direct X中的DirectDraw方法[2]。屏幕DC方法在技术实现上比较直接,对应用环境没有特殊要求,但是截图速率低,难以满足实时性抓屏处理的需求; Direct Draw方法截图速率高,但是需要Direct X库支持,实现上较为繁杂,并且会出现因为无法直接获取Overlay Surface中的数据,而导致截图黑屏的现象。通常为降低系统的传输负载,在发送图像文件时,后端硬件会进行取高位处理,例如实现24位色到16位色转换时,分别对R、G、B取高位,由R8∶G8∶B8转变成R5∶G6∶B5,从而保证系统传输的实时性,然而处理后的图像会出现颜色等分线、图像轮廓模糊等问题,导致图像效果严重失真。

本文将在屏幕DC截图的基础上,利用内存文件映射技术MVF( map view of file) ,将图像文件映射到虚拟内存的一块地址空间,在访问文件时就像访问内存文件一样,避免了不必要的I / O操作,可加快采集速度,较好地解决屏幕DC截图速度慢的问题。同时为降低网络传输负载量,对所采集的图像,在统一量化算法处理的基础上建立简易八叉树,对像素点进行裁剪,既降低图像传输数据量,又保证图像成像效果,有效提升LED灯饰实时控制处理软件的性能。

1 基于 MVF 技术的屏幕 DC 截图法

1. 1 内存映射文件技术

Win32 API提供了一种进行文件操作的高效途径,即内存映射文件。内存映射文件允许在Win32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中保留一段内存区域,并将物理存储器中目标文件提交给该区域,映射到这段虚拟内存之中。采用存取内存数据的方式直接操作文件中的数据,如同这些数据放在内存中一样,简化了对文件的访问操作,还可以实现多个进程共享数据,使用内存映射文件技术可大大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1. 2 基于 MVF 的屏幕 DC 读写屏截图方法

LED灯饰处理软件截取在主机上实时播放的成像数据。由于软件系统截取的是连续视频,通常抓取速率不能低于24帧/s,以免使人感到画面阻滞不流畅。同时为兼顾LED灯饰系统实时数据传输能力,通常在抓取图像时,根据视频刷新率,设置截图速率,从而控制所抓取图像的数据量。综合考虑截屏速率以及数据量,设计了基于MVF的屏幕DC读写方法,其截图流程如图1所示。

基于MVF的屏幕DC读写方法[3],在屏幕DC截图法中引入Win32提供的函数Create DIBSection( ) ,通过它创建一个存储DIB位的内存区域,既可以执行相应的GDI操作,又可以直接通过指向DIB位区域的指针方位DIB位区域。避免了图片资源选入后,转化为DDB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开销,加快了读屏速度。Create File Mapping( ) 函数用来创建文件映射内核对象,不分配进程的地址空间,不占用内存空间,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是一次性将整个文件创建为内存映射对象。

Map Viewof File( ) 函数将文件中的数据映射到进程的地址空间,Unmap View Of File( ) 函数解除文件内存映射,系统将内存中的数据回写到磁盘。最后通过Close Handle( ) 函数关闭映射文件,释放内存空间。

从内存中写文件时,使用内存文件映射法可以节省页面空间和程序启动的时间,特别是有利于方便应对同一台计算机上运行的多个进程共享数据的需求,从而文件资源能被多个进程所共享。

2 基于八叉树的颜色量化算法设计

在LED灯饰实时控制系统网络通信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每个像素点的颜色数据量越少,网络负载压力就越小,进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例如,将24位的彩色数据转换成8位色,转换后的数据量相当于转换前的1 /3。但是直接单纯地减少图像像素点数据量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图像细节失真,严重影响图像的视觉特性。为了使颜色量化重建的图像尽可能接近原始图像,尽可能减少人眼的视觉差异,本文在利用统一量化算法对图像初步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八叉树算法[4],通过构建简易八叉树,并限制八叉树层数,减少叶节点,简化量化处理过程,降低运算时间和空间复杂度,提高处理速度,以适应LED远程控制系统应用环境的实时性。

2. 1 八叉树构建

在前文屏幕图像采集中,获取的是RGB信号,虽然在原理上说,LUV空间与人的视觉关联度最高[5],在LUV空间上量化能得到更好的视觉效果,考虑到RGB空间与LUV空间中进行转换需要经过非线性运算,消耗大量的系统资源,为保证算法效率,直接采用RGB颜色空间进行颜色量化。

在设定构建八叉树时,采用规则八叉树的存储结构[6],其数据结构如下:

其中每个节点的数据结构中包括一个指向父节点的指针,一个指向8个子节点向量的指针。另外还包括该节点对应的颜色出现的次数,R、G、B三位的颜色值以及节点代表的颜色在调色表中的索引值等五个字段。同时带有三个成员函数,分别用于判断该节点是否为叶子节点、该节点是否为倒数第二层的节点,把子节点的R、G、B三位颜色值及其颜色出现次数累加到父节点中。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平衡空间和操作效率之间的关系,能够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内存空间有限的系统中。

在设定的RGB颜色空间建立八叉树过程如下:

1) 通过统一 量化法对24位颜色数 据取高位,即将R8∶G8∶B8量化成12位的R4∶G4∶B4,获取的12位颜色信息作为八叉树中节点的坐标值,其中RGB数据信息按照从高到低分别对应八叉树中的浅层级节点与深层级节点,以此循环处理,可以确保得到的八叉树的深度为4层。

2) 确定八叉树节点的坐标信息后,从根节点纵向遍历八叉树。如果遍历到的坐标位置中不存在八叉树的节点时,则生成该八叉树节点,否则继续以RGB低1位的组合作为节点坐标。深入到八叉树的叶节点时,统计目前八叉树中存在的颜色数,同时把该节点对应颜色出现的次数以及颜色的RGB值累加到节点数据结构的相应字段中。

图像中每个像素均做以上两步处理,直至图像中的每个像素均与八叉树中的叶节点一一对应,此时便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八叉树。

2. 2 八叉树的裁剪与图像质量恢复

八叉树数据结构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内存空间,同时占用较多时间来计算叶节点,因此有必要对叶节点进行裁减,以减少运算时间和空间复杂性。在八叉树的裁减中,对相同深度的节点取舍有两个标准,即选择具有最少像素的节点或者具有最多像素的节点。前者可以使图像的误差最小,但是缺少对图像细节的支持; 后者可能在大范围的光滑区域中产生带状效应,但是可以较好地保持图像中的细节,达到反走样的效果[7]。在LED灯饰实时控制处理的应用环境中,图像的轮廓和层次感对所播放图像的视觉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要保证图像误差尽可能的小,因此,在裁减具有相同深度的节点时,本文采用首先删除具有最小像素的节点,对图像细节的支持可以通过后续的误差扩散处理解决。

裁减八叉树的过程是以八叉树的颜色数是否大于256色作为是否裁减完毕的判断依据。当八叉树的颜色数大于256时,便从具有最小像素点的节点开始裁减,直到颜色数小于等于256,这样处理得到的调色表的颜色数范围介于249至256之间,能够符合调色表的设计要求。

八叉树的裁减过程先考察第3层的节点数是否大于256,如果大于256,则先把所有第4层的叶节点合并到其父节点中,并对其进行裁减。然后进行自下而上的裁减过程。其设计思想是删除颜色次数出现最小的最底层父节点的所有子节点,直到八叉树的颜色数小于等于256,如图3所示。步骤如下:

1) 从根节点开始遍历八叉树,搜索出所有最底层的父节点;

2) 把这类节点存储在一个链表当中,并以节点的颜色数作降序排列;

3) 把这类节点子节点的颜色数和RGB的值累加到该类节点中。

4) 此时在链表末尾端是颜色次数出现最少的最底层的父节点,在链尾删除这种父节点所对应的所有子节点,这种最底层的父节点就变成了叶节点,其本身所对应的父节点就成了底层的父节点,重复步骤1) 向下循环操作,直至八叉树的颜色数小于257为止。

为降低对图像八叉树颜色数据结构进行裁减后出现的图像层次感差、轮廓现象明显等视觉上的不适反应,本文在颜色量化处理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负反馈系统,通过Floyd-Steinberg[8]误差扩散算法,对当前像素的量化误差按一定比例扩散到邻接像素上,局部的误差就在相邻像素上得到补偿。这种算法运算简单,处理速度快,所以适用于LED灯饰实时控制系统。

3 实验与结果分析

为了比较屏幕DC法和优化后的屏幕DC截图效率,在同一软硬环境下,利用所设计的屏幕图像采集软件做了四次捕捉实验,每次捕捉尺寸不同,每次连续捕捉1000帧,捕捉一帧所需要的平均时间以及帧数见表1所示。

由表1可见,采用传统DC屏幕截图法,即使是在尺寸比较小的时候( 如200×200) 时,仍没有达到24帧/s以上。而结合MVF技术的屏幕DC法,在截取尺寸在330×240以内时,可以做到以24帧/s的速率抓取监控屏幕中连续播放的视频图像,完全可以满足LED灯饰控制系统对实时连续播放的需求。

为了检验对所截取图像的量化效果,特别是检验图像在层次感、颗粒感与轮廓变化上给人的视觉感受,本文选择如图4( a) 所示的原图进行图像静态试验,分别对原图做了统一量化处理( 如图4( b) ) 、改进后的八叉树裁减处理( 如图4( c) ) 及最后误差扩散处理( 如图4( d) ) 。由图可知改进的八叉树算法在颜色的数据量减为原来的1 /3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减少在颜色渐变区域存在的带状现象,颜色更有层次感。在经过FloydSteinberg误差扩散处理后,图像增加了颗粒感,同时带状现象也进一步弱化,从而进一步提高视觉效果。

本文所设计的LED灯饰效果优化方法经上述分步检验后,在如图5所示的大型LED灯饰控制系统中进行了具体实验,将采用本方法所采集的视频资源与LED灯具布局平台[9,10]所提供的LED像素点布局文件映射后,生成可被后端硬件所识别的异形文件。如图6所示,在启动如图6( a) 所示的软件工作界面以后,首先设置图6( b) 中的截图起始坐标、截图框的大小、截图速率等系统属性,也可以通过左击鼠标选中图6( c) 的截图框进行拖拽拉伸直接操作,将其定格在计算机屏幕中需要截取的区域。图6( d) 中是灯具布局平台根据LED灯饰幕墙结构,所做的一个简单的逻辑布局文件,经过图7( e) 数据格式映射处理后,再经过图6( f) 网络通信模块的端口资源分配后,如图7所示最终将所采集的视频信息在LED灯饰视频幕墙上流畅地再现。

4 结 语

本文设计的LED灯饰效果优化方法,通过设计基于MVF技术的屏幕DC方法,实时截取LED实时控制屏幕图像,能够适应各种视频源文件,技术上实现简单并且处理速度快; 同时通过对原始八叉树算法时效性的改进,配以Floyd-Steinberg误差扩散处理等技术,较好地解决了采集到的屏幕图像由于颜色量化所产生的带状现象、颜色失真等问题。

由于采用本方案设计的软件系统工作在Windows系统,而非实时操作系统,所以软件在实时抓取连续播放视频图像时,每秒钟实际截取的帧数可能会小于设置的帧数,因此可考虑将本文所设计的方法移植到实时操作系统上( 如Vx Works) ,从根本上解决软件系统运行速度问题。

摘要:为解决大型LED灯饰实时控制系统中截取计算机屏幕图像速度慢和图像数据量大的问题,在屏幕DC(Device Context)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内存映射文件技术,设计一种提高屏幕图像采集效率的新方法;同时在保证视频图像效果的基础上,使用改进型八叉树颜色量化技术有效降低视频图像颜色数据量,提高监控系统的实时性。实验结果表明,该LED灯饰效果优化方法既有较快的屏幕图像截取速率,又在降低图像位数的前提下保证了图像视觉效果。在LED灯饰实时信息处理显示系统中应用良好。

奈曼油田最佳热处理效果分析 篇10

1 温度参数优化

1.1 热处理温度参数优化

温度降低导致流变指数逐渐减小, 且含水率越高, 流变指数随温度变化幅度越大;含水率较小时, 作为分散相的液滴间隔较大, 相互作用, 只有通过连续相的速度场才能表现出来。当含水相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游离水逐渐增多, 由于液滴间的相互碰撞和相间表面能的作用, 导致了粘度的迅速上升, 部分形成w/o型的乳化絮状液。现场规律摸索流变性含水转相点在20-75%, 此区间在用热流体加热时前期热处理温度应控制在60-70℃之间, 此区间外受前期处理温度影响敏感性不大, 经多井次试验, 此区间外热处理过程中因前期处理温度影响出现不同步或躺井现象几率极小。

1.2 温度与粘度关系间参数优化

如上图所示, 粘度随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式减小, 各曲线存在一个拐点关系, 低于拐点温度时, 随温度的升高, 粘度会急剧减小;当高于此拐点温度时, 粘度随温度变化比较平缓。依据多井次低液量洗井的进出口温度通过电流变化结果表明, 九下层经验公式=TJ+TC温度148℃左右时达到平稳状态, 九上层经验公式=TJ+TC温度在158℃左右可达到平稳状态, 平均温度差10℃。同类条件下, 随产液量的升高而降低, 最低TJ+TC在123℃时就可达到平稳状态, 经过热处理的油井, 36h内再次处理会倾点升高。以54-44井为例, 物性资料凝固点为20℃, 由于前期热处理效果不好, 后期二次处理时, 现场取样口观察, 38℃时原油表现为凝固状, 受原油物性影响较大。

据该区粘温曲线资料表明:该区原油粘度对温度较敏感, 即随着温度增高, 粘度迅速减小, 温度敏感点为60-70℃。

1.3 热处理温度参数优化实例

井筒内温度场随着产液量的升高而升高, 也与流变性相互作用。现场实践表明, 奈1-66-34、奈1-54-58井为例, 原油物性较好, 含水低于10%, 日产液10t以上, 检泵周期长, 平时流变性没有大的变化, 在生产中因各种原因停井后会突然出现卡死的现象, 判断为因停电或其它原因停井后, 油管内有石蜡或半微晶蜡的快速集聚。奈1-54-58在生产665天后出现一次, 奈1-66-34在生产240天后出现一次, 平时未见异常, 规律摸索进口温度可在90-95℃直接热洗井, 液量在28-35m3之间为宜, 排量控制在300L/min左右, 效果最佳。

2 热处理时间参数优化

通过对2口电加热油井及5口冷抽井低液量洗井的现场记录观察。在初期加热5-7小时内电流会有不同的提升, 12-15小时趋于平稳状态, 因此设计最佳加热时间为12-17小时之间。依据泵挂、沉没度、含水制定合理的前期进液量 (3-7方) 和温度 (65-85℃) 缓慢提升;再以0.5方/小时85-98℃的推进量 (可加药) 推进, 产液量低于5吨井热处理时间为h= (H动深/100×0.2) / (c日产/24×2) ;产液量高于5吨井热处理时间为h= (H动深/100×0.2) / (c日产/24) ;泵挂1500m以内前期进液量依据胶质沥青质含量和原油粘度3-5方;1500米以下每增加200米液量提升0.5方, 排量控制在1.0-1.5M3/h, 收到了良好的洗井效果, 经现场论证多为32小时内可见产。

3 结语

3.1 对于jf层位井口产液含水区间20%-75%时前期热处理温度应在60-70℃之间, 后期应温度缓降或逐渐降低排量保证热处理质量, 最高进口热处理温度低于100℃。

3.2 低液量热处理总时间为12-16小时, 依据沉没度、产液量、物性等合理设计推进速度和推进量;产液高于10t、含水低于10%、井液物性好的井次可在90-95℃直接热洗井, 排量300L/min为宜, 热处理时间必须达到3h。

摘要:原油在举升过程中, 受井深结构、含水、物性等影响, 流动性变差, 流体在井筒中压力损失加大, 负荷增大造成光杆断或下行遇阻不同步躺井。本文阐述如何采用低液量自身开式水介质热流体洗井, 依据不同井况及现场分析, 有效提出最佳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关系。

关键词:油井洗井,油井结蜡,热处理

参考文献

处理效果 篇11

【关键词】多酶清洗液;隐血试验检测法;清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retreatment methods on the cleaning effect of medical instruments. Method 600 medical instrume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departmentfrom Septem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4,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each group has 200. The pretreatment method for the A group by using the flow of water to wash the water into the water after soaking 10min; In the B group, the 10min was prepared by using the fresh prepared multi enzyme cleaning solution; The C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flowing water and the fresh prepared multi enzyme cleaning solution was soaked by 10min, The qualified rate of three cleaning methods by visual examination and occult blood test. Result A group, B group, C group 3 visual inspection pass rate was 93.50%, 95.50%, 99.00%; The pass rate of 8 times the magnifying glass detection method was 92%, 94.50%, 98.50%; Occult blood test pass rates were 90.50%, 92.50%, 97.5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 group and the other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recovery of the medical device and the flow of water in the fresh preparation of the multi enzyme cleaning liquid immersion, for improving the cleaning effect of the device is significant.

Keywords :multi enzyme cleaning solution; occult blood test; cleaning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05-02

医疗器械的清洗及灭菌效果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1],医疗器械使用后进行彻底的清洁处理,去除附着在上面的血液、粘液、体液等有机物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无论采用手工清洗或者机械清洗,清洗前的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主要包括对器械进行保湿处理、清洁度的检查、器械分类、特殊污染器械的消毒处理等[2-3]。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器械应充分拆开,器械隐蔽处的残留物可在微生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薄膜,影响消毒灭菌的效果[4]。此次研究讨论采用不同预处理方法对于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的影响,为提高手术器械清洗质量提供依据,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我科进行消毒的医疗器械600件,其中包括齿类器械、管腔类器械、扩阴器、血管钳、组织钳、持针钳,每类器械100件,共计600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0件。

1.2 清洗方法 A组采用流动水冲洗后放入清水中浸泡10min;B组直接用新鲜配制的多酶清洗液浸泡10min;C组用流动水冲洗后放入新鲜配制的多酶清洗液浸泡10min。预处理完成后,均放到自动清洗消毒器中,清洗消毒干燥完成后,取出器械进行检验。

处理效果 篇12

关键词:地基处理,岩溶地基,石化工程,强夯,加固深度

1工程概况

某1 000万t/年的炼油工程,拟规划厂区面积为2.6km2。包括厂内和厂外工程2大部分:厂内工程包括1 000万t/年炼油工艺装置(共有16个装置区)以及相应的油品储运、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等;厂外工程包括供电线路、给水设施、排水设施、道路及防护等辅助工程。

2地基处理方案

本工程地基处理方案为:先对不同建筑区域采用单层强夯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再针对分项工程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要求进行桩基处理。对于单层强夯,不同建筑区域采用的强夯能级不同,同一建筑区域需要时也可采用多个能级分区处理,不同建筑区域采用的强夯能级如图1所示。图2为不同能级强夯遍数设计情况,主夯点均以正方形布置,同一能级不同建筑区域夯点间距和夯印搭接形式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以同一化处理。

3不同能级强夯效果分析

本文采用典型测试结果图示(建筑区域代号2的3 000kN.m能级强夯区和8 000kN·m能级强夯区;代号14的4 000kN.m能级强夯区和5 000IN·m能级强夯区级;代号17的6 000kN·m能级强夯区检测结果),结合所有测试结果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岩溶地基条件下不同能级强夯加固处理效果进行分析与研究。

3.1多道瞬态面波测试

强夯加固后进行了165个点的多道瞬态面波测试,其中3 000,4 000,5 000,6 000和8 000kN·m能级分别进行了64,1 1,37,12和41个静载荷试验点。将同一能级区多个测点测试结果按深度进行均值处理后,不同能级区平均等效剪切波速随深度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综合多道瞬态面波所有测试结果,根据规范和相关经验可知:强夯后场地地基均匀性较好,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能满足设计要求;不同能级区同一深度等效剪切波速差异不大,处理后地基土均匀性较好。

3.2标准贯入试验

场地强夯加固处理后,进行标准贯入试验,依据贯入击数判别地基土密实度、评价强夯加固效果。场地强夯后,进行了149个点的标准贯入试验,其中3 000,4 000,5 000,6 000和8 000kN·m能级分别进行了56,8,37,9和39个标准贯入试验点。由静载试验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不同深度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综合不同能级标准贯入试验所有测试结果,根据规范和相关经验可知:强夯后场地地基均匀性较好,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能满足设计要求;标准贯入击数随能级增大而增大,表示对于同一条件下,能级越高,土体岩土工程特性改善程度越好。

3.3重力触探试验

场地强夯加固处理后,进行重力触探试验,依据触探击数判别地基土密实度、评价强夯加固效果。强夯后进行了169个点的重力触探试验,其中3 000,4 000,5 000,6 000和8 000kN.m能级分别进行了65,13,38,12和41个重力触探试验点。综合不同能级重力触探试验所有测试结果,根据规范和手册经验可知:强夯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能满足设计要求。

3.4静载试验

强夯后进行了104个点位的静载荷试验,其中3 000,4 000,5 000,6 000和8 000kN.m能级分别进行了39,6,25,5和9个静载荷试验点。根据强夯加固后静载试验实测结果,绘制p-s试验曲线。3 000,4 000,5 000,6 000和8 000kN.m能级下典型静载试验曲线如图5所示,静载试验结果显示,地基强夯加固效果较好。在压板影响深度范围内,除3 000kN.m能级1个静载试验点得到的压缩模量9MPa不满足压缩模量设计要求外(该点静载试验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50kPa),其他点位加固后地基承载力(65个静载试验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60kPa,3个为180kPa,15个为200kPa)及压缩模量均满足设计要求。不同能级静载试验得到的压缩模量分布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同一能级下静载试验得到的压缩模量值比较离散,对同一能级下压缩模量均值化处理后可知:不同能级压缩模量平均值差别不大,均为26.6MPa左右。

3.5总结分析

本文采用、多道瞬态面波测试、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和静载试验4种方法对不同能级强夯加固处理效果进行了详细检测工作,通过典型测试结果和全部测试结果的综合分析可知:3 000,4 000,5 000,6 000和8 000kN.m能级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分别不小于4,6,6,8和10m,且不小于①层耕植土及其以上的回填土层合计深度,均满足设计要求;强夯后除极个别点位,强夯范围内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4结语

本文以岩溶地质条件下某1 000万t/年炼油工程为背景,对不同能级强夯加固处理岩溶地基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大型石化工程特点和场地建筑的多样性,加上复杂的岩溶地基条件,单一地基处理方法无法满足工程建设要求,需综合考虑各种方案,进行地基处理的综合设计。

2)场地经过强夯处理后,除个别地方外,大部分位置土体工程特性都得到了改善,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达到设计要求。

3)基于强夯加固处理后大量实测数据,提出依托工程地质条件下8 000,6 000,5 000,4 000和3 000kN.m能级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为分别不小于10,8,6,6和4m。

上一篇:指挥自动化网络下一篇:空分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