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效果

2024-10-17

讨论效果(精选9篇)

讨论效果 篇1

初中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不断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指导自己教学实践。发挥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课堂讨论,塑造出学生比较喜欢的新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了观点得出的过程,使结论更加准确全面。课堂讨论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语文教学,很多的人物形象带有不确定性,适时适度地设置问题进行讨论,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思维也会训练得越来越敏捷。因此,如何设置问题展开课堂讨论,什么时候课堂讨论,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课堂讨论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论题设置要有技巧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围绕中心,课堂讨论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讨论主题。如果大家漫无边际地说,就达不到讨论的效果。给学生提出论题时,文字要简洁,通俗易懂,提出的论题要尽可能在学生讨论时衍生出一些有价值的子问题,而且论题最好要具有开放性,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不能太深奥,如果学生不知道从哪里谈起,也就讨论不起来了。比如在讲授《向沙漠进军》一课时,让学生课堂讨论怎样向沙漠进军,初二的学生理解力差,不明白向沙漠进军的意思,很多学生以为是如何走进沙漠,不知从哪里说起,讨论偏离主题。笔者重新设置了论题——采取什么措施能把沙漠变成绿洲。这样学生就有话说了,如植树种草、挖河、挖渠等。最后学生也就明白本课的中心是怎样治理好沙漠,如何把沙漠变成绿洲。可见讨论主题的设置很关键,而且要注意技巧。

二、讨论形式要多样化

再好的课堂教学手段,经常使用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经常使用一种课堂讨论形式,学生也会厌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变换自己的课堂讨论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可以采取以下讨论形式:

1.多种分组法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最基本分组,一般是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但这样的分组形式,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失去讨论的兴趣,因为每个组员是什么情况都非常熟悉,没有新意。我们可以采取其他形式的分组方法,来组成新的组合,例如自由组合,学生自愿找组员;或者定下组长,由组长自愿找自己的组员;还可以双数组或单数组互换女生等。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其他学生的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

2.先思后论法

讨论前每个成员先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其他人倾听,最后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讨论的形式能让每个成员都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发言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整体发展。

3.独树一帜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采取抽签的办法有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小组成员以他的意见为靶子,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和评论。在争论中,学生们更容易发现差异,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4.相互提问法

学生在阅读材料后,组员之间相互提问,学生有时为了难倒对方,就会仔细阅读,全面思考,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都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

5.论题倒置法

讨论时可以由教师制定下讨论的问题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问题。例如在讲授《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这课时,笔者为学生定下2个讨论的问题,一是罗布泊过去和现在样子是怎样变成的?二是我们从中受到什么教训和启示?学生讨论得很热烈,问题的答案也找得很准确,明白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在讲授《枯叶蝴蝶》一课时,笔者没有指定讨论的问题,让每组学生通过讨论找出至少2个问题并指明答案,经过10分钟的讨论,汇总后看到学生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找出了好多问题,例如枯叶蝴蝶为什么要伪装,伪装了为什么还没有摆脱被捕捉的命运,自然界还有哪些善于伪装的动物等。学生明白了要保护自然界动植物的道理,两次不同设计的讨论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讨论的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准确把握讨论时机

课堂讨论时机的把握很重要,一般要在以下情况安排讨论。第一,在知识点容易混淆出错处讨论。“真理愈辩愈明”,通过讨论交流,不同的观点摆在大家的面前,让学生对事实做清晰、准确地判断,正确的观点也就显而易见了。第二,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组织讨论,尤其是语文教学中一些人物性格特点的掌握是难点,许多人物形象带有不确定性、多面性,观察的角度不同,对人物的把握就不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多面性。第三,在知识归纳总结时讨论。讲授教学后,学生有了充足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讨论得出结论就容易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比如在讲授《春》这课时,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让学生最后讨论总结文中写了春天的哪几幅图画,学生会很容易找到描写春天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5幅图画,感受到春天的美好。第四,在学生思维“低落”时讨论。每个人的思维活跃度有时高有时低,中学生更加明显,精力集中的时间也更短,很容易走神,教师一旦看到学生的思维处于“低谷”时,可及时组织讨论,这样会再次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奏出欢快的课堂节奏。

四、营造融洽的讨论氛围

为了使课堂讨论开展得顺利,效果好,教师不能高高在上“摆架子”,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距离感,要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要时时表现出对讨论问题的新奇,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讨论氛围,甚至有时创造一个幽默诙谐的氛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思想没有紧迫感,思维会更加的敏锐和开放,也会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更容易征集到真实全面的观点。学生对自己讨论得出的结论,记忆会更加深刻,理解的也会更加全面。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多聆听,认真听,少发表言论,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很在意他的观点,这样利于学生发表意见。对于学生所表达的错误观点,也不要不屑一听,听完后再提示学生错在哪里,否则会给学生挫败感,以后会没有自信回答问题。轻松融洽的讨论氛围是正确结论得出的催化剂。

五、及时反馈做出评价

很多教师看到课堂上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气氛非常热烈,就以为是一堂好课,却忘了讨论过后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热闹的场面,要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出答案。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往往只注意自己的发言,不太善于通过交流提高自己,这就需要教师在每位学生发言后,教师要用一两句话点评,点评注重从学生的思考角度,主要观点或是闪光点,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开放状态,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都涌现出来,只有及时反馈、对照参考、查缺补漏,才能得出正确全面的结论,学生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思维导向,使学生的认识趋于完善。对于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的正确、新颖的观点,教师要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和表扬,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以后发言更大胆,形成一个良好的讨论循环。特别是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以前从不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现在讨论时他们也逐渐地敢于谈论自己的想法,不像以前处于被动、消极的聆听状态,如果对于他们的讨论观点给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更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讨论后教师及时反馈和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升华和延伸。

六、结束语

有效的课堂讨论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精心设置问题,抓住时机发挥好课堂讨论的“魅力” ,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境界。

讨论效果 篇2

我系森林工程技术专业所使用的《森林经营技术》教材,是由刘进社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的,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林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十一五”规划教材。

教材以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为指针,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以学生能力培养、技能实训为本位,紧贴当今社会实际,着重介绍有关森林调查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教材在内容上,森林经营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森林评价、森林经营管理决策、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等。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只有学生较好掌握有关预修课程的前提下,在认真学习课堂讲授内容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才能较牢固地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这本教材在每章之后配有技能训练和阅读练习,并且配有相应的思考与练习,这不仅方便老师备课、布置作业,而且也方便学生。

讨论效果 篇3

1.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低。每次小组讨论时,只有一部分学生参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担当听众与观众的角色。

2.学生讨论不深入。“形式主义”、“走过场”是课堂讨论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有些学生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讨论任务,没有“真”讨论。

3.小組讨论的组织效率低。小组讨论时,学生往往是针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之后就无事可做了,缺少组内合作能力,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不会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补充,更不会把组内所有人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结论,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4.教师分组指导不到位。特别是分组讨论时,教师一般只是在各组中巡视,注重小组讨论的气氛较多,而对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是否有理解难度,是否有新的问题与发现等却关注不够。另外,因为教师注重几个优生的发言情况,而对部分学困生关注不够。

针对上述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参与率与有效性,使课堂小组讨论成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我觉得可采取以下策略开展数学课堂小组讨论。

一、巧设情境,营造小组讨论氛围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对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必须加以肯定,至于对与错,那是第二位的,课堂是允许学生争论的地方,是允许发表自己意见的地方。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创设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意义》时,创设了猴王分桃情境;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乐于讨论。

二、明确方向,把握讨论的层次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如果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如果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课堂讨论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机的选择。那么,何时进行课堂讨论才恰当呢?

1.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讨论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出现意见不统一,这时安排讨论,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他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讨论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讨论合作中成长了!

2.在知识疑难处讨论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如能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就能更容易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目标。如果在此时,能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则可以帮助学生在认知上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例如:一个案例“ 学校今年上半年前3个月平均每月节约用水43吨,后3个月平均每月节约用水47吨,学校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月节约用水多少吨?”提出:解这类题目只要把平均数加起来再除以2就可以了。教师这时既不作完全肯定,也不作一口否定,而是组织大家开展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在月份数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的方法时,教师再适时评价肯定他们的集体讨论合作探究的成果,这样就水到渠成了。

3.在解题策略上讨论

数学课堂解决问题时,如果在策略的应用上展开小组讨论,自由争辩,呈现出不同解题过程的策略方法,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的信息,又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迪,拓宽解题思路。

三、加强小组建设的指导

不论小组成员有几个,也是个集体组织。只有加强小组建设,才能使小组活动有序,发挥整体优势,提高学习实效。

1.选出小组长。小组长能组织好小组的讨论、操作、发言等活动,使小组活动有序进行。

2.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小组内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组员分工明确,如:组长、记录人、展示人等。每个组员分工合作,才能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中等水平的学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切实的帮助和提高。

3.讨论时间的调控。时间不足,往往只有少数尖子生才有发言的机会,而大多数学生则来不及思考。不少学生有这样一种心理,既然想不出或来不及想,不如不去想,干脆坐在那儿等待尖子生回答。

4.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汇报衡量,既要注意对学习讨论过程的评价,又要注意对结果的评价。

小组讨论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是一个讨论的场,是一个研究问题、交流信息的场。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讨论氛围,把握讨论的层次,加强小组建设的指导。只有在教师启、引、导的牵引下,让学生主动参与、探讨、大胆质疑,课堂的小组讨论才能真实、有效,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充满生命的活力。

优化课堂讨论提高历史课教学效果 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效果

课堂讨论如果运用得当, 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主要是课堂讨论的特征所决定的。

一、课堂讨论的特征。

课堂讨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互动性。讨论与背诵、或者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技术不同:讨论中的互动没有那么正式, 它更富有交谈性。而且, 谈话不仅能在学生之间发生, 它也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在最有活力的讨论中, 每个都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二、课堂讨论的运用。

在运用这种方法时, 我们要注意以下要点:

1、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 课堂上必须集中精力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 使学生形成深刻的体会, 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认识更深刻。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术语、理论、规律等, 设计运用或环环相扣、或层层分解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节,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英美盟军开辟第二战场时, 登陆的起初地点选择在了意大利, 但最终却是在诺曼底。这说明了什么?假如你是一名军事指挥家, 会选择什么样的行军路线?”通过讨论, 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水平, 这样开发了智力, 提高了思维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2、扩展深化主题。

某些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接受能力予以扩展和深化, 拓宽视野, 发展思维。如:“美国内战”一章, 围绕大战的爆发、扩大、转折、胜利进行学习, 最后我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 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重需要联系政治的、地理的知识进行全方位思考、分析、归纳.在美国内战给后来的反压迫民族留下了哪些历史启迪?全班同学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同时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使学主既学到知识, 又受到教育, 从而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巩固总结突出结论。

讨论是学与思的结合, 即使教师讲解非常详尽清晰, 也决不意味着学生全能接受。若对课堂讲授内容及时展开讨论, 让学生一起回顾总结, 互相交流体会, 则可有效地使知识变成学生思维的产物。如:在讲述“戊戌变法”总结时, 引导全班讨论:比较分析中国的百日维新与日本明治维新。引导学生从各国变法的目的、特点、作用、后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找出其共同点、不同点。这样通过分别比较、综合分析比较,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也就意味着学生把握了全节内容的脉络和骨架, 同时也同当时的世界史的接轨。解决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经常犯的割裂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缺陷。

4、讨论还可以出现在一些特殊的时段。

如: (1) 教师的提问学生一时难以回答。这时教师不应立即解答, 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运用集体智慧、理清思路, 得出结论。 (2) 学生大脑疲劳, 注意力易分散时。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两段时间里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注意学习活动的多样化,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提出蕴涵学生创新、思维空间的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 要求学生迅速简明回答问题, 学生注意力会马上集中, 很快转入兴奋状态, 个个跃跃欲试, 思维被迅速推向高潮。 (3) 学生见解产主分歧时。在课堂讲授和练习过程中, 难免有学生对某些内容发生理解偏差, 见解分歧, 教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对一些普遍性问题组织讨论,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甚至展开争辩。然后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 统一见解。

三、多角度、多元化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

1、合理安排提问的解答距

我们说,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 其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智慧, 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提出以个又一个微解答距、合理安排提问的解答距, 精简课堂的提问, 适当延长提问的解答距, 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学设计变得粗线条了。因为在这粗犷的背后, 教师还应引导学多角度、多元的主动探究思考, 以学生创新的细密, 热烈的讨论, 来充实教师提问的粗犷。

2、创设问题情境、预留质疑时间。

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 也是创新的基础。鼓励学生质疑,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时, 当一个学生把自己认为还不十分理解的问题提出来的同时, 他已经弄明白了问题的一半;当他能把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时, 问题本身也得到了解决。在教学设计中, 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 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 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 为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 为讨论设置了问题、奠定了基础。

3、诱导开掘, 创造讨论的机会。

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样也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创新。在教学中, 我把握关键问题,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集体讨论。在交流过程中,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 我也不匆忙打断, 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 鼓励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 就已突破思维习惯, 有所创见, 我再适时地加以点拨、启发, 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 调整预案, 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通过这样的讨论, 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意, 疏远了与文本交流的渠道。在教学中, 老师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 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多方位、多角度、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讨论效果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88例, 其中男54例, 女34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中女19例, 男25例, 平均年龄 (58.67±2.80) 岁;对照组中女17例, 男27例, 平均年龄 (56.51±2.30) 岁。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轻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住院期间采取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患者住院期间采取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护理方案, 在此基础上对患者给予延续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住院期间的积极护理:主要由患者的主治医生、护士、康复医师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康复治疗团队对患者进行积极地康复治疗护理。 (2) 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包括上门护理以及通过电话等通信工具对患者进行后期随访。耐心细致的指导患者及家属关于监护及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及药物服用方法;增加到访次数, 在患者需要帮助时主动提供帮助, 鼓励患者合理饮食并进行适当锻炼。 (3) 建立个人档案:根据患者的不同背景、健康状况、生活质量以及后期的恢复状况等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并以此制定合理科学的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住院前后情绪稳定状况、病情的恢复状况以及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并以此作为护理结果的评价指标来衡量两种不同的护理方案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观察并比较两组数据, 应用SPSS17.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 对脑卒中患者采用延续护理能够更有效的帮助患者稳定情绪, 患者的后期恢复状况也较为理想, 并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达到了97.73%;而对照组患者有约一半人情绪不稳定, 后期恢复状况也一般, 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疾病的影响较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也较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3

3 讨论

脑卒中是因脑部的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全面性或局限性的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急性脑血管病变, 主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2]。它的死亡率达到了5%, 该病的进行性病程以及损伤程度均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是应当被重点关注的疾病之一[3]。而延续性护理作为一种具有协调性及持续性的护理方法[4], 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以及后期康复训练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脑卒中患者建立健康积极的心态, 而且持续指导患者坚持康复治疗, 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延续性护理能够有效的稳定患者情绪并且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在最终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中, 患者对延续性护理的满意程度高达97.73%, 仅有1例患者因病情过重而导致后期护理效果不佳。但总体来说, 延续性护理获得了患者的一致认同, 是非常具有应用价值的。

摘要:目的 探讨在脑卒中患者中建立延续护理方案的效果及意义。方法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8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4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采用连续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后期的情绪变化、病情恢复状况并统计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情绪稳定, 出院后病情也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并且生活质量有所提高。44例患者对延续护理的满意程度为97.73%, 明显高于对照组29.55%的满意度,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采取延续护理方案有利于患者的后期恢复, 并且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卒中,延续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12.

[2]黄如训.神经病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639.

[3]林彩洪, 莫维一.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代护理, 2012, 11 (12) :968-969.

讨论效果 篇6

1 研究对象

我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实验组采用病例讨论式教学法。2组均为86人。

2 实施方法

2.1 准备阶段

在每一单元理论教学结束后, 用病例引导学生结合临床用药对本单元所学药理学知识进行讨论。预先将讨论题发给学生, 使其了解讨论内容, 主动查找资料, 写出对讨论问题的解答。

2.2 实施阶段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选择恰当的讨论方式, 如让准备充分的学生上台讲解,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自由辩论等。

2.3 总结阶段

在学生充分讨论后, 教师及时总结, 点明要点。

3 效果评价

3.1 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 实验组9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具有促进学习的积极作用, 效果良好 (见表1) 。

3.2 成绩分析

用SPSS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及格率采用χ2检验, 平均成绩用t检验。结果显示, 对照组及格率和平均成绩均显著低于实验组 (χ2=4.761 3, P<0.05;t=9.379 7, P<0.01) , 见表2。

4 讨论和体会

4.1 主动学习,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使学生想学、爱学、要学。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运用知识能力, 病例分析是一个有效途径[2]。以临床药理学病例讨论为载体的教学活动,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一章的讨论病例是:李某, 男, 56岁, 确诊为葡萄球菌性脑炎, 给予抗生素及地塞米松治疗2个月后, 患者出现多饮、多尿症状。实验室检查:血糖12mmol/L, 尿糖 (+++) 。停用地塞米松, 改用胰岛素、D860等药物治疗, 症状得以控制, 血糖逐步恢复正常。讨论内容: (1) 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 可能引起哪些不良反应? (3) 从本病例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讨论前要求学生查阅资料, 详细了解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导致糖尿病的原因, 血糖的正常值、尿糖的测定、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及治疗措施等相关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发表见解, 使其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提高了学习效果。

4.2 独立思考, 自学能力显著增强

在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端正基本态度的同时,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获取知识、扩充知识的能力。

如解热镇痛药一章的讨论病例是:李某, 男, 22岁, 近一个月来, 经常关节痛, 呈游走性, 并伴低热, 食欲减退。既往易患感冒、咽痛。实验室检查:体温38℃, 血沉42mm/h, 抗“O”大于800U。临床诊断: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讨论内容: (1) 抗风湿对症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什么? (2) 如何进行对因治疗? (3) 病愈出院后, 患者还应注意什么问题?

要准确回答这些问题, 学生首先要学习教材, 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查阅生理学、内科学等参考资料, 了解血沉、抗“O”的正常值, 明确风湿性疾病的病因、治疗措施及患者日常起居注意事项等。然后应用所学知识, 开拓思路, 综合分析, 探索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这样的反复讨论既消除了学生学习的依赖心理, 培养了独立思考习惯, 又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 增强了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对具体疾病的护理能力。

4.3 前后联系, 桥梁作用充分体现

我们常把药理学称为桥梁课程, 是因为它以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和免疫及病原生物学等课程为基础, 同时又为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提供合理用药的依据。如前所述的讨论中, 既用到生理学、生物化学中许多正常值的知识, 又联系到患者病史、体征、检查方法、诊断结果及选择用药等。通过讨论, 使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了有效复习, 能以基础医学知识理解和分析临床用药问题, 提高了学生药理学学习兴趣, 调动了其学习临床知识的热情。以药理学为纽带, 通过前后呼应, 纵横联系, 把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学知识融为一体, 使药理学由单纯的医学基础转变为承上启下的桥梁课程。

4.4 课堂互动, 师生感情更加融洽

课堂互动就是调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 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 形成彼此间良性的交互作用[3]。教师与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交流, 能逐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学生大胆询问不懂的问题, 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和信赖, 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间相互交流、辩证, 可增强感情交流, 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学风。

4.5 精心组织, 对教师素质要求提高

开展讨论式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4]。首先, 要求教师既要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 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及实践经验, 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其次, 教师课前必须精心设计, 选择能把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病例, 并在讨论前下发给学生。再次,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使讨论始终沿着教学设计的路线进行。最后, 讨论后及时进行总结, 点明要点, 奖优扶差。

综上所述, 竞争意识的增强, 使学生的好胜动机和成就需要更加强烈, 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增强[5]。开展临床药理学课堂讨论,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既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药理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玉海.高等教育学[M].第2版.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

[2]黄钢, 李佩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 1:60.

[3]钟启泉.“课堂互动”的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 2010, 10:73.

[4]严彩君, 董全斌.病例讨论式教学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6) :65.

讨论效果 篇7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以临床医学2008,2009级5年制本科和2008级八年制本科为研究对象共进行两届CPC选修课,每届进行CPC讨论10次,主要采用PBL模式,安排在学生学完病理课后的秋季进行,每一年级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人数控制在40人左右,其它学生采取旁听形式。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1.2 方法

病例的选择。因学生尚未进入临床学习阶段,未接触过具体的病人,对疾病缺乏感性认识。CPC选择典型病例,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但内容可适当超出教材范围,并注意知识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给学生以思考及讨论的空间。病例来源主要为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病理科进行过的尸检病例。这些病例均有完整的临床和病理尸体解剖资料,如发病过程、治疗经过、抢救经过、死亡记录、辅助治疗、尸体检查的大体及镜下病理改变等,将上述资料和对学生进行的提问一并编入讨论课的教案中。

分组。讨论课上学生自由组合分成5组进行讨论,每组以6-8人为宜,最多不超过10人。

实施方法。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病理学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讨论主题,尽量选择学生参加过观摩教学的尸检病例,精心挑选典型尸检病例,课前提供相关病史,并设计问题,然后分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学习小组组合,各组学生均可借助图书馆、网络和其它途径,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小组为单位形成整体意见。病例讨论时教师介绍病例,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各学习小组针对病例及问题,推选代表向大家报告各自的观点看法,阐述问题,展开辩论。每次课均由多数同学轮流进行发言。教师在学生讨论完毕后,对病例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本次讨论的尸检病理诊断、诊断依据、特点以及临床病理联系等,进一步根据本次讨论主题扩展临床与病理知识,分析病例应该学习的知识点。

2 结果

本课题共进行了两届CPC选修课的教学,发出并回收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各70份,其中40名为选修课组,30名为对照组随机发放,回收率100%。共进行2次问卷调查。

对CPC组的问卷设计内容包括:①对此种CPC选修课的看法如何?②选择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是否合适?③是否接受目前的分组讨论方式?能否与已学过的病理学内容结合?④是否熟悉PBL教学方法,在本讨论课中应用如何,是否提高了学习兴趣?⑤教师引导式分析对你有何帮助?⑥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你哪方面的能力培养有好处? 对照组的问卷设计内容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看法以及学生的要求等。

对CPC组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8.0%以上的学生表示临床病理讨论课完全是一种全新的、开放的与临床结合最紧密的课程,且以选修课方式,可灵活选择学习方式,去除了考试压力,带着兴趣参加,非常喜欢。98.0%的学生认为课堂问题设置恰当,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提出问题利于理清思路。97.0%的学生认为通过对所提问题的讨论,使讨论内容重点突出,理解深刻,便于学习记忆;60.0%的学生认为应用PBL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大家勇于发言,锻炼了口头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也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师的横向联系与讨论中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也督促自己去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收益很大。

对照组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评价包括病理学内容多、复杂、形态学知识理解较难、抓不住重点、学习后容易遗忘。有些学生则对PBL教学方法认识模糊,认为“病理学学习较枯燥,学习起来太累,兴趣有待培养,希望教师多讲,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3 讨论

病理学是医学生进入临床课学习前的一门重要桥梁课,其教学任务是要让学生在认识疾病病理变化的同时学会如何从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找到诊断依据,得出正确诊断。具体的病理学教学时间很紧,很难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临床病理知识拓展。为此本课题在本校大胆开辟了CPC选修课,设定参加对象为学习完病理课的二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内容根据病理学教学大纲筛选的典型尸检病例,采用PBL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病理知识分析实际病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病理知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1 开设CPC选修课能充分发挥病理学的桥梁作用

在本科生教学中开设CPC选修课可深化病理学的学习,帮助学生顺利过渡至临床[1,2]。本课题在病理学教学中采用选修课方式进行CPC讨论,通过提供给学生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各种检查结果、治疗过程和疾病变化情况)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活检或尸检结果),让学生经过判断得出正确的临床和病理诊断,并分析病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从整体上,以及形态与功能变化上认识和掌握某种疾病。它使学生获得的也是一种比较完整和具体的对疾病的认识。学生在全面学完病理知识后,以选修课方式参与CPC讨论,学习主动性强,热情高涨,参与性高,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选修课方式利于他们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没有学习压力,带着兴趣来参加,讨论过的病例感觉印象深刻,对所复习的病理知识很容易理解和记忆,对下一步接触临床非常有帮助,非常值得普及推广。

3.2 CPC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CPC选修课的实施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核心就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力图将学习知识与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2,3]。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感觉到让学生参与讨论,注意他们自信心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法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走出传统封闭的教室,利于对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理解与记忆,并将病理知识用于实际病例分析,早日接触实践,感受多方信息,全面激发学习热情。同时,CPC讨论过程中以病例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使学生的思维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论证。由于临床病例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临床现象,作为以医生为未来职业的学生来说,对此充满着好奇与神秘,CPC教会了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去获得正确的临床和病理诊断,正是这种实战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CPC选修课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

CPC的题目布置下去之后,学生必须要对相关的问题查阅大量的文献,这不仅涉及病理学的内容,相关的临床和基础学科的问题也必须通过查阅相关教材或文献才能获得答案。这一过程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5]。学生通过查阅、分析相关资料之后,要做出病理诊断,归纳出该病例的特点,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分析、推理、判断和归纳等思维的发挥与应用,而这些正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如果再加上教师恰当的引导,学生必将获得良好收益。实际操作过程中用具体病例突出重点问题可帮助强化所学过的病理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并通过具体病例学习,再加上相关讨论,加深了对相关疾病的病理学、临床医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一过程是实践所学理论知识的具体化过程[5,6]。教学过程中,学生结合问题通过图书馆、网络自学逐步蔚然成风。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还进行肿瘤防治宣传、流行病学调查的社会实践,亲眼目睹了恶性肿瘤对人群生命健康的危害,对医德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3.4 CPC选修课大大增进了师生交流

CPC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实现由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转变[3]。每次的CPC时学生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讨论课上每个人都是主角.有许多的问题等待他们解答,每个人都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同时,CPC教学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接触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教师在讨论前需做好认真准备,查阅与讨论病例相关的医学文献,了解与CPC相关学科知识。在CPC式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各抒己见,甚至针锋相对,有时为了一个问题往往争得面红耳赤,而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发言进行指导、修正,结束时进行归纳总结,并从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死亡原因等方面一一进行分析,理清同学们的思路,帮助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师生互相讨论,大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这一历史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必须面向未来,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CPC是由教师设计一套完整的讨论病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病理知识分析临床实际问题,从病理角度作出一定诊断性的结论。通过开设CPC选修课的实践,认为学生学习完病理课的阶段专设CPC,不仅缓解了学习病理课的压力,让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更使学生加深了对有关疾病的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临床思维意识,是帮助学生走向临床的一项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 ①病例选择不宜太难、太偏:病例选择上既要考虑到现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所选病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并结合理论教学的重点,设计若干临床与病理方面的思考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可同时结合尸检观摩教学:CPC从某种程度上是尸检的延伸,是从更深的层次上探讨临床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的成功或失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尸检观摩结合尸检病例的CPC讨论,能使学生思维更开扩,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学会辩证地分析客观现象,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推广。

摘要:针对病理学教学环节中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现状,开设临床病理讨论选修课,充分发挥病理学的桥梁作用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本课题以第二军医大学2008级,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5个班学生为观察对象,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选修课,以临床病例讨论课为载体,开展PBL式讨论。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临床病理讨论选修课模式有利于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病理的兴趣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实施过程中以临床典型病例为基础,引入PBL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医学生学习临床病理知识的主动性。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临床病理讨论,选修课

参考文献

[1]Espey E,Ogburn T,Kalishman S,et al.Revitaliz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student and tutor attitudes towards a structuredtutorial[J].Med Teach,2007,29(2-3):143-149.

[2]何妙侠,郑建明,王建军,等.病例分析教学法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版),2008,10(2):140-141.

[3]钟本土.临床病理讨论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7(4):271.

[4]于承党.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训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41-43.

[5]Jan C,Borleft C,Eugene JF,Custer M.et al.Clinical reason-ing theater:A new approach tO clinical reason ing education[J].Academic Medicine,2003,78:322-325.

讨论效果 篇8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糖尿病,疗效

糖尿病 (diabetes) 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引发的一种症状, 属于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升高为显著特点的一种代谢疾病群, 临床当中主要体现为消瘦、多食、多饮以及多尿等症状[1]。现阶段, 糖尿病仍然无法实现根治的目标, 患者需要通过长期进行用药才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2]。正是因为糖尿病本身所具有的不可治愈性, 导致患者及其家属承担着巨大的负担与痛苦。如何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 降低并发症几率就成为护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此, 笔者所在医院从2013年开始将人性化护理理念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现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82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入院尾号分为对照组 (常规护理) 与观察组 (人性化护理) , 每组各41例。对照组中, 男24例, 女17例;年龄38~76岁, 平均 (57.5±8.4) 岁;病程2~12年, 平均 (6.8±1.8) 年;1型糖尿病患者11例, 2型糖尿病患者30例。观察组中, 男23例, 女18例;年龄37~78岁, 平均 (58.1±7.9) 岁;病程1~13年, 平均 (6.6±1.7) 年;1型糖尿病患者9例, 2型糖尿病患者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针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胰岛素注射、用药护理以及病情观察等。

1.2.2 观察组

针对观察组患者, 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基础之上给予人性化护理,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康宣教。安排对应的责任护士, 依照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文化水平、并发症、病程、性别以及年龄等方面的差异, 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健康宣教, 向患者详细讲解糖尿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并发症、可控性以及饮食对疾病的影响, 要让患者清楚饮食控制是进行糖尿病控制的重要基础, 患者每天摄入的总热量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生活中尽可能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果实以及粗粮, 尽量少食用蛋黄、内脏等胆固醇较高的食物, 要禁高糖、酒精[3]。 (2) 心理护理。人性化护理理念要求护理工作不仅要针对疾病进行护理, 同时还必须要注重患者情感方面的需要。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注重加大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力度, 通过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想法, 再针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4]。此外, 护理人员还应当主动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 指导患者家属做好相应的支持工作, 使得患者能够得到多方面的支持, 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 并发症护理。糖尿病患者非常容易并发各种并发症, 针对低血糖发作患者, 护理人员应当注重及时发现患者的早期症状, 比如头晕、心悸以及头痛等, 采取对应措施祛除诱因, 防止低血糖现象再次出现。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保持自身皮肤的干燥与清洁, 要尽可能避免干燥瘙痒、过热沐浴, 针对受压位置的皮肤进行相应的护理, 可以用手蘸50%浓度的滑石粉或者酒精, 针对局部位置实施环形按摩, 切实保障溃疡创面的清洁与引流。此外, 还应当注重针对患者足部进行护理, 局部应当采用胰岛素、敏感抗生素进行湿敷处理。 (4) 运动护理。护理人员应当综合参考患者的具体状况, 制定一套符合患者病情与身体情况的运动方案, 指导患者每天都坚持一定量的运动锻炼, 运动可以选择游泳、跑步、太极、跳舞、健美操、快走、散步等多种形式, 运动量应当适中, 以患者微汗的程度即可。

1.3 观察指标

针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回访,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护理,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 (简称血糖) 水平显著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代谢病群, 主要是因为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的一种症状, 倘若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 则非常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 比如神经末梢病变、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疾病、眼部疾病以及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6,7]。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 医学服务模式开始逐渐提倡采用以患者为核心的理念, 人性化护理理念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人文精神能够在对患者健康与生命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使得患者无论是从生理层面、亦或是心理层面都能够得到巨大的舒适与满意[8]。在护理工作中融入情感、精神以及文化方面的服务不仅是疾病治疗的需要, 同时也是广大患者的需求, 而糖尿病本身作为一种无法根治的慢性病症, 更加需要人性化护理[9]。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全面的健康宣教, 把药物应用、血糖监测、运动护理以及饮食治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整合起来, 使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为自觉的选择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 从而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与护理效果[10]。人性化护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延缓或者阻止疾病进程发展、治愈病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治疗依从性,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广大患者更为重视治疗效果与治疗过程中的服务体验, 而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各种不良心理,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患者获取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体验。

本组研究数据当中, 应用人性化护理理念的观察组患者, 其并发症几率、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4.88% (2/41) 、95.12% (39/41) 、97.56% (40/41) , 显著优于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的19.51% (8/41) 、68.29% (28/41) 、70.73% (29/41) 。证明, 将人性化护理理念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几率, 切实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满意度, 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淑芬.人性化护理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9 (5) :242-243.

[2]崔青云.人性化护理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评价[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17 (19) :301.

[3]段华芬.人性化护理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11 (31) :67-68.

[4]何小芳.糖尿病低血糖人性化护理研究[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17 (24) :236.

[5]龙秋仙.人性化护理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16 (13) :175.

[6]刘清芳.人性化护理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22 (17) :165-166.

[7]曹芹, 陈兵.人性化护理在临床住院科室中的实施及其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 2012, 12 (32) :121-122.

[8]刘云萍.社区人性化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28) :10-11.

[9]刘桂芬.人性化护理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学术版) , 2014, 11 (33) :132-134.

讨论效果 篇9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我校2012级生物科学1班和2013级生物科学2班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级生物科学1班(41人)为传统教学法教学组(对照组),2013级生物科学2班(43人)为讨论式教学法教学组(试验组)。两组学生的实验内容、实验课时和指导教师均相同。

2.研究内容及方法。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学习兴趣及积极性由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参与实验方案设计及结果讨论过程中的积极程度,同学之间交流情况及与老师的交流情况。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主要为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程度,及学生在表达过程中是能克服紧张感,表达的自然合理流利程度。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主要考核指标为学生实验报告综合得分,每个实验项目为100分,期末计算《动物学实验》8个实验项目的平均分即为综合得分。实验报告评分标准分4个等级,方案、过程正确,绘图质量高,并结合专业知识和拓展知识进行全面分析论证,90~100分。方案、过程正确,绘图质量较高,能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较全面分析,80~90分。方案、过程正确,绘图一般,针对结果进行初步分析,70~80分。方案、过程正确,绘图一般, 结果分析较少,60~70分。

3.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对调查所得数据全部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在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课堂学习气氛轻松,学生积极地参与实验设计及方案的讨论,积极地参与实验过程,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在结果汇报过程中,同学们争先恐后,主动发言,并绘图讲解。通过讨论式教学法,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学生能更准确、清晰地表达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并能拓展性地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学生表达过程中能更好地克服紧张,表达自然而流利。绝大多数同学通过一学期的讨论式教学强化训练后,学生表达、讲解技能得以迅速的提高。

3.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课程结束时,按《动物学实验》课程评分标准,对每个实验进行评分,计算8个实验项目的平均分。学生实验报告得分情况见表1,其中可见,试验组试验报告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

三、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优越性:(1)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方面,讨论式教学法使教学以学生为主,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始终维持较高水平且课堂气氛活跃,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有促进作用。(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方面,讨论式教学法通过组织课堂讨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表达和表现力的平台,通过反复多次练习,提高了师范生的表达和授课技能。(3)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方面,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给学生如何主动获得新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组讨论式教学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这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满足当今与未来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也应注意实验教学过程中,做到讨论主题的明确性,教师在课堂中注意建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课堂讨论“求同存异”等。如何更有效地组织讨论式教学,提高讨论式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效果,仍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摘要:为了探讨传统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在动物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劣性,对2012级生物科学1班和2013级生物科学2班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授课。结果发现,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讨论式教学法能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学生对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结果提示,在《动物学实验》教学中,讨论法与传统教学法比较有较明显的优越性。

上一篇:创业创新服务下一篇:临床诊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