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习惯论文

2024-08-04

讨论习惯论文(精选4篇)

讨论习惯论文 篇1

交流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 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交流讨论习惯包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质疑、文明辩论等。

一、倾听与表达

日本著名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指出:“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 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表达的前提, 如果没有倾听, 表达也无意义。倾听能让学生了解别人的想法, 反思自己的做法, 完善自己的认识, 达成小组的共识。良好的倾听与表达习惯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训练学生倾听与表达的习惯。

1.“一个声音策略”。

小组交流时, 要在主持人的组织下, 一个一个地发言。告诉学生, 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这是对别人的尊重。组内交流始终保持一个发言人的声音, 聆听者才能听清发言者的发言。避免抢着说, 各说各的, 无人倾听, 乱嚷嚷的局面。

2.“不重复策略”。

小组交流时, 如果自己的想法与前面发言者有相同之处, 发言时不重复, 只说不同的想法。如果自己的想法与前面同学完全相同, 则直接把发言的权利交给下一位同学。这就要求小组内聆听者注意倾听发言者的发言, 并与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分析、修正、补充、质疑, 调整自己的发言。

3.“先评后说策略”。

小组交流时, 要求后一个发言的人, 要对前一个人的发言进行评价, 如:有什么错误, 有什么补充, 有什么收获 (或启发) 等, 然后再介绍自己的想法。只有认真倾听和思考, 才能准确做出评价, 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

4.“主持人轮换策略”。

主持人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 其表现的机会要多于其他人, 如果长期让优秀学生担任, 极易出现“个人权威”。因此, 我们采取主持人轮换制度, 一个活动换一个主持人, 由小组内成员轮流担当, 使小组活动真正成为每位组员锻炼和展示自我的舞台。

5.“抽签发言策略”。

小组展示汇报时, 抽签决定代表本组发言的发言人 (事先将小组成员编号) 。发言人要能综合同组成员想法, 准确地表达出本组成员的意见。因为是抽签发言, 小组内每位成员都有可能被抽到, 所以小组交流时每个人都必须倾听同伴的发言, 只有小组交流时认真倾听, 才能知道同伴的想法, 才能综合同伴的想法进行汇报。

二、质疑与辩论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说学生的大胆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那么质疑之后的辩论, 就是向创新迈出了具有实质性的关键一步。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 总会出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适时的质疑与辩论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质疑与辩论, 可以使学生的观点更加鲜明, 思路更加清晰, 思维更加严谨, 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但是如果质疑与辩论的习惯不好, 有可能演变成在课堂上争吵不休。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与辩论的习惯呢?

1. 带着问题来交流。

鼓励学生将自主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提出来讨论。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时每人都必须提出一个问题带到交流时讨论, 以此训练学生质疑习惯。

2. 在交流中找问题。

交流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听懂对方的想法, 寻找对方观点的漏洞。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如:质疑对方的方法是否正确, 结果是否可信;质疑对方的推理是否严密, 有无疏漏;质疑对方的方法繁简如何, 是否简洁等。

3. 规范的辩论行为, 养成文明辩论的习惯。

辩论和平常交流不同, 辩论的任何一方都想推翻对方的观点, 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常常带有一些“敌意”的。展开辩论就应当要求学生做到:不做无意义的争辩;辩论中使用积极、文明、恰当的语言, 以理服人, 不使用过激言语;不管胜与负都应平静面对, 因为辩论的目的不是分出胜负, 而是为了得出正确的方法和结论。

4. 教给辩论的技巧。

学生想辩论, 但不知从何说起, 这会影响辩论的效果。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辩论, 并掌握一些辩论的基本技巧。如:举例说明、画图分析、验算证明、实验证明、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指出纰漏、举出反证等等。

当然, 要使这些措施落到实处, 还需要建立配套的评价激励机制。我采用的是“积分激励”的评价策略, 即在交流讨论习惯方面制定相应的积分制度, 根据积分制度, 教师评价到小组, 组长评价到个人。如:组内出现几个人同时在说互不倾听的现象, 教师要给小组扣分, 组长要给当事人扣分;小组交流时发言重复的, 组长要给当事人扣分;小组展示汇报时, 发言人的发言不能代表本组的, 教师要给小组扣分, 组长要给当事人扣分;发言好的小组和个人都应给予加分奖励;交流时有问题提出的给予加分奖励;能文明辩论的小组给予加分奖励等。为了让每个小组、每位成员都能关心积分, 要定期根据积分评选“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予以奖励, 通过积分引导, 促进良好的交流讨论习惯的形成。

讨论习惯论文 篇2

当我听说上级要对我矿8.22时间做出严肃处理时,认为有点小题大做。通过唐远游总经理、张延明董事长、王洪海总经理的讲话和近一段时间的反思,使我感到事件的严重性,如果发生事故,形成事实,就像2006年平煤瓦斯爆炸事故一样,我们就成了国家的罪人,近一段时间在检查自查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尤其在转作风、转理念、转习惯都有很大的缺陷,每个人都应该从深层次对自己进行一次剖析。

一、作风不扎实。从8.22事件看到是一个形象,实质就是体现一个作风不扎实,那么多得部门和环节都没有把好关,体现了我们工作浮漂,没有把国办发26号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有严重的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倾向,没有牢固树立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零理念,问题虽然发生在职工身上,但是根源在干部身上。假如干部不去要求,工人会主动去干嘛?工人把不得多休息一会。大家都明白实质上就是干部在管理上出现的严重错误。8月26日,唐远游总经理来我矿检查,在很短的时间内查出了大量问题,有些是小儿科的问题,可现场管理一塌糊涂,暴露出管理松懈,落实不到位,这也反映了我们责任心的用心程度。我们的施工现场检查过后没有继续保持,只是在应付检查。这也充分暴漏了我们领导干部思想浮漂,作风不扎实,管理部到位,工作标准要求低所致。特别是我们施工下场精细化管理没有要求到位,从排版的吊挂、风水管路的吊挂都不懂程度上存在随意性,想怎么吊就怎么吊,没有注重细节,把铅丝和联网绳成了吊挂的主要力量,怎样能搞好质量标准化,怎样才能把精细化工作做得更精细,这就的看我们在管理上、思想上、作风上有没有一个新的转变,有没有新的认识,假如你尽心尽责去要求,试想就没有干不好的工作。

二、理念陈旧。理念确定思路,思路确定出路,我们的发展缓慢,关键是理念没有真正融入到大公司里面去。井下施工现场出现回风巷道断面小,本应早该扩大断面,但是我们在理念上没有彻底转变,也就是安全理念没有进一步升华,没有提前做好基础工作。现在39061、39051、39011三个工作面没有打开,不能施工。关键是配风跟不上,通风阻力大。如果我们提前做好基础工作,搞好痛风降阻,也就不会出现8.22事件的发生。9月6日在古汉山现场会上,张延明董事长向河南煤化总工程师提出了不管什么新技术、成熟不成熟坚决支持,张董事长这种新的理念,向我们发出了一种信号,那就是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放新的生产力,用先进的生产力提升瓦斯治理效果。我们这几年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超前意识,造成现在的被动局面。思想观念上有一种等靠的思想、凑乎思想,没有充分认识到机械化就是生产力,对新的设备、新工艺没有积极推广利用,与大公司先进理念存在差距,我们要彻底利用这次停产整顿的机会,清洗自己的头脑,跟上集团公司前进的步伐。

三、坏习惯多。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反思,感觉我们的坏习惯多,现场管理标准底,质量标准化意识淡薄,重生产轻安全,布置得多落实的少。现在工作中有些措施职工学都不学,就让职工签字,不要说职工不知道,就连干部也不明白。包括我们施工现场没有人去落实措施与现场相符不相符,制定的措施现场是否能干,有没有针对性,这些表现就是干部作风不实,执行力不强,看惯了、听惯了,也就习惯了。有许多习惯性三违,习惯了、看惯了,不正确的也就变成正确得了,没有认真对照标准。比如;强调一坡三挡,多少年来都是这样,现在才发现执行的有偏差。另外有一种干部布置任务讲条件、讲理由、将客观,不思进取,责任意识不强,照成干部监管部到位,落实不到位。工人干活没有标准,长期以来养成的坏习惯,导致现场一塌糊涂。怎样才能改掉这种坏习惯,我们只有更新观念,用新的理念武装头脑,用心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反思,大家一致认为;把8.22事件教训看成一件好事。从8.22事件中彻底的暴露了中马村矿在管理上出现的漏洞,如果我们没有发现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将利用这次停产整顿的有利时机抓住机遇,背水一战,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提高认识,把理念真正融入到大集团公司里面去。搞好瓦斯治理工作,把瓦斯治理工作当成领导的第一责任,第一要务,把瓦斯治理“十条红线”牢记心中。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要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教育,使他们戒骄、戒躁,牢固树立“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理念,求真务实做好各项工作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看到自己在管理上和工作实践中的不足之处,不断地去改进和尽快地完善,才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在执行力落实方面,更应做好责任分工、责任落实,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才能保证各项工作任务顺利进行。确保安全生产。短暂的停顿,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我坚信:有了这一阶段的停产整顿,我们井下现场管理方面在巷道整体面貌上和精细化管理落实方面都有了新的起色,也为我矿今后的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实际行动来重塑中马村矿的良好形象。

讨论习惯论文 篇3

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只有在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 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 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 在数学课堂上, 讨论前一定要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 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 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的习惯

在交流讨论中应认真倾听, 注意力集中, 学会尊重他人, 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仅要肯听, 更要会听, 能听懂别人说的重难点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不要因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 要带着问题倾听, 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 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

同时, 要求学生必须轻声交流, 不影响其他小组。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们可利用学生自私的一面, 创设这样的讨论环境:“讨论出的结果可是你们组的秘密, 千万别让其他人听见了!”这样几个人在讨论时, 自然而然的就会把头凑在一起, 声音放轻, 生怕自己的小秘密被别组听见了, 从而减少了小组间的相互影响, 也确保了热烈有序的良好课堂气氛。并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从而发挥出最佳效果。

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习惯

1、培养小组集体, 形成共同奋斗目标。

在小组讨论时, 要使小组学生结成利益共同体。要关注弱势群体, 以其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只有在每个组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 小组才能获得成功。这样, 使组内学生都树立起与小组荣辱与共的意识, 促使学生乐于合作。

2、课堂评议突出合作意识的评价, 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

要求学生以小组名义汇报讨论成果, 开头词一般应是:我们小组的思路是……。教师评议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小组讨论成果的价值, 突出对合作意识的评价, 突出对小组成绩的肯定。教师通常可这样说:第几小组表现出色。比比, 哪一小组的方法更多、更好。

3、发挥团队的力量。

把小组的整体表现与个人学业成绩挂钩,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取长补短, 体现合作的乐趣。可在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 优秀生答出奖1分, 后进生答出奖2分。这样可让优秀生主动帮助后进生, 使之共同成长。

摘要: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 有利于学会人际交往, 优势互补, 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讨论习惯, 则合作只是空谈。因此, 教师应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 切实做好对学生良好讨论习惯的培养。

讨论习惯论文 篇4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 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使学生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 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观点, 产生新的想法。但是, 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代表学生可以不用动脑筋, 它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讨论, 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长期“受教”习惯的影响,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知从何处想, 更不知从何处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耐心扶助, 注意思路、方法的指导, 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 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使学生逐步形成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一门艺术, 其不在于耳力所及, 而在于用心灵去聆听。在“活动单导学”中, 教师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1. 专心。

倾听别人发言时, 要坐姿端正, 专心听讲。教师要让学生知道, 专心听别人讲话, 是给予别人最好的赞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时, 要集中注意力去听他人发言, 及时记录他人陈述的要点。倾听的过程中可适当地发出“嗯”“哦”等应答声, 表示自己在注意倾听, 以激起对方继续讲话的兴趣。

2. 耐心。

耐心倾听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 在听别人发言时, 要安静耐心地听完, 要把别人表达的意思听懂, 不要随意打断他人的话语, 或者武断地禁止他人发言。这样不但不尊重别人, 而且还会错失许多独特的想法。

3. 细心。

善思和善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认真地倾听了别人的想法后, 才能对别人的想法做出全面的思考。

三、培养学生有效交流的习惯

1. 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 就是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理解的过程。这种“说”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 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 甚至在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笔者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常常采取按顺序发言的方式。这样, 既可以克服小组讨论中由个别组员一手包办的现象, 又可以使那些不善言谈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2. 养成良好的包容习惯。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任何一个观点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学生在合作讨论中, 要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 敢于质疑, 这两方面有利于小组成员博采众长, 取长补短, 也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问题, 培养创新能力。

3. 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 人数不多, 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 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 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 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 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 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培养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

首先, 要注重学生课前自学。“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原则就是先学后教, 也就是注重学生的自学。教师在授课前, 应该将活动单提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知道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以及相关知识有一个预先的了解, 对活动单上的问题预先思考, 甚至课前跟同学提前讨论。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课上的时间, 也提高了课堂的讨论效率。其次, 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课堂上,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有效讨论的核心, 课堂讨论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讨论问题设计得好坏是讨论能否有效的关键。所以, 教师应该在课前认真备课, 设计的问题应该紧扣教材, 紧紧围绕教学内容, 以便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上一篇: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下一篇:部品标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