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2024-05-27

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通用12篇)

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1

习惯是为人之本,好的习惯成就人生,坏的习惯则毁灭人生。因为张广厚有“相信自我”的好习惯,他才会成为大数学家;因为齐白石有“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他才会成为家喻户晓的画家;因为范仲淹没有养成“等待”这个坏习惯,所以他才没有沦落成懒惰之人……

孔子从小就生活在穷苦的家庭,过清贫的生活,同他的弟子颜回没什么两样。孔子说过“贤哉,回也!一簟食,一飘饮,身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实,孔子也是在反映自己的家境贫寒,但他没明说出来,让学生们施舍他。因为他习惯了贫穷。

习惯贫穷,使我们不再叫苦。

阿凡提的儿子好吃懒做,阿凡提担心儿子长大以后一事无成,便把他送到农村的穷人家去,并对他们说:“你们不用客气,我送儿子来,是为了让他学会劳动的,不用给他工钱。”于是第二天一早,那户人家就早早地叫儿子起床上山去砍柴。儿子一开始老大不愿意,但之后就越来越习惯了。他的双手布满了生生的茧。一年过去了。儿子已经变成了刚强壮实的小伙子了,穷人家给儿子一个金币。儿子回到家,阿凡提接过金币就扔掉,儿子一脸惶恐:“不,爸爸!这是我的工钱!不要!”

习惯了劳动,我们将会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孟子年轻时就拥有着好习惯,一直到他归西。有一天,十岁的孟子出门逛街,看见井边有个红点,走近一看:哦!原来是一个穿红衣服的一两岁的小孩呀!孟子心想:这孩子在井边多危险呀!突然,小孩“哇”地一声掉进了井里,年少的孟子一手抓住了孩子的衣襟,把他拉了回来。周边的人看见了,议论纷纷:“呀!这可真是个见义勇为的少年呀!”“听说小孩的父母是大官,少年发财啦!”“对呀,少年长大后一定能当个什么官。”“听说他们家很有钱。”孟子想:我为什么救这孩子?这是因为我的习惯呀!我不是为了发财当官才救孩子的。他迅速离开了人群。

习惯,是成就一个人人生的关键。

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种下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种下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

养成良好习惯,走上精彩人生!

作者:刘梓歆

公众号:优页作文选3

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2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 以“底线”为话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指导:

要就该作文材料写出一篇出色的文章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选定立意时, 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能体现材料、话题的本质意义, 在准确的基础上追求新颖、高远和深刻, 自己有话可说。

底线的内涵是什么?底线是最低限度, 是不可以逾越一步的界限。它关系到自身行为的一个需要固守的界限。比如信仰、道德、良知、人格等等, 这些做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就是人生的底线。譬如说对待亲情很珍惜, 对待爱情不背叛, 成就事业靠实力, 所得金钱要合法等等, 皆是人生底线。陶渊明、朱自清、齐白石因为把握住了做人的底线, 而名垂青史;秦桧、汪精卫因为失守了做人的底线而遗臭万年。这些是历史事实性材料。剽窃抄袭, 官员公款赌博、庇护走私;医生销售假药、索要红包;商人偷税漏税、伪造假账, 这些是现实性反面事实材料。现实生活中, 做人或做事不可逾越一定的规则或最低限度, 超越或突破了, 就会付出代价。

“道德底线”在不同的领域、场合, 对于不同的人, 情况是不同的。应该具体分析出哪一种道德。如守信、爱国、忠诚、善良、仁厚、能关爱别人、有奉献精神等。坚守人格底线, 具体分析出是维护自身的尊严, 坚持自己的追求, 志趣, 信仰, 原则等。坚守伦理底线则应分析出恪守孝道, 虎毒尚不食子之类。坚守伦理底线则应分析出恪守孝道, 虎毒尚不食子之类。就道德、伦理、人格、做人而言, 底线就是做人的基石, 就是处事的最基本的准则, 也是人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假如我们为公众设定一个过高的道德底线, 结果会怎样?汶川地震后, 有人心怀大情大义, 舍弃一切去救灾。他们的美德值得敬重, 也可鼓励每一个人都向他们看齐。但是, 我们不能强制每个人都必须做到舍己为人, 因为那是道德上限。我们只能要求一个人必须做到坚守道德底线。道德底线毕竟是在极端情况下也不得逾越的红线;在正常情况下, 在可能达到更高标准的时候, 我们需要追求, 需要超越。卓越的人格和完美的人生, 呼唤着超越。我们没有完美的人格, 但我们可以站在道德的底线上, 向着更高的高度攀升。

其次, 设置好的分论点, 论证才能形成严密的逻辑链。

当一篇议论文立意明确之后, 如何准确地分解成几个分论点, 这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分论点是与中心论点相对而言的, 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常规的分析法, 即面对中心论点, 可以提一些问题, 如“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就此列出分论点, 然后再进行筛选。

从“是什么”的角度设置分论点:对金钱坚决说不, 这是良知的底线;敢于质疑权威, 坚持事实, 这是求知的底线;一心为民, 精忠报国, 这是为官的底线。从“为什么”的角度设置分论点: (1) 守住自己的底线, 创造人生的辉煌;守住自己的底线, 缔造企业的传奇;守住自己的底线, 铸造了民族的傲骨。 (2) 坚持自己的底线, 方可赢得他人的尊重;坚持一名企业家的底线, 方可赢得人们的认可和赞誉;坚守良知的底线, 方可赢得自己精神上的解脱。 (3) 因为坚守诚信道德底线, 成就了商鞅变法的壮举;因为坚守诚信道德底线, 成就了海尔企业跨国公司的梦想;因为坚守诚信道德底线, 成就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4) 坚守道德底线, 为自己赢得荣誉;坚守道德底线, 为企业谋求利益;坚守道德底线, 为国家赢来别国的尊敬。从“怎么办”的角度设置分论点: (1) 坚守底线, 需要破茧成蝶的耐心;坚守底线, 需要舍己为人的勇敢;坚守底线, 需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决心。 (2) 底线, 需要我们用坚韧的毅力去坚持;底线, 需要我们用奉献自我去支持;底线, 需要我们挑战自我去打破。 (3) 坚守道德底线需要一颗诚实的心;坚守道德底线需要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坚守道德底线需要不畏死的精神。 (4) 坚持自己的底线, 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自己的底线, 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坚持自己的底线, 需要我们执着自信。

以谚语为视角看康巴藏区习惯法 篇3

关键词:谚语;康巴藏区习惯法;法治甘孜建设

中图分类号:H136.4;D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099-02

谚语这种口头文学在康区拥有非常普遍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谚语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成为处理各种纠纷的准则,衡量是非的标准,惩恶扬善的武器。尤其是一些法律谚语,在纠纷处理中的作用就表现得更为突出,是康区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了政协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委、甘孜藏族自治州文联、甘孜州民族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编著的《雪山文脉——甘孜州藏族民间歌谣谚语集萃》作为基本语料进行研究。该书收录了康区谚语约1700余条,是目前为止收集康区谚语较全面的书籍之一。该书中涉及到法律的谚语有100余条,这些谚语从刑事、民事、诉讼、婚姻等不同方面反映了当地人民传统的法律理念。

一、康巴藏区谚语的特征分析

(一)广泛性

康区谚语涉及面非常广,在农牧业、商业、劳动、学习、自然、道德修养、神佛等各个方面都有相关谚语,几乎人们所有的生活领域都有谚语的存在。如:“冬雪下三场,来岁兆丰年”,是康区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业生产方面的经验;“轻重用秤称,多少用升量”,反映了康区人民在商事交往中的基本规则;“勤劳的人幸福,好吃的人受苦”,就表现了康区人民以劳动为荣的优良品格。

(二)简洁精炼性

康区谚语蕴含的哲理丰富,具有一定的训诫功能,概括性强。这与康区的歌谣、民间故事等其它文学形式重抒情、重歌咏、重铺陈的特点截然不同。如:“吃饭的碗要大,做贼的胆要小”,“罪人应该惩处,破口要打补丁”,“适合破绽大小的补巴,符合罪恶轻重的刑罚”,都是广大康区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法律知识和经验简短的概括和总结,与我国现行成文法中所蕴含的法律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谚语在康区发挥着预测、指引和教育的功能。

(三)形象生动性

康区谚语是康区口头文学形式之一,通常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揭示出意义深刻的哲理,起到了很好的指引教育作用。如“无果实的穗头翘得高,无本事的人尾巴翘得高”,“一年四季有冷暖,人生一世有苦乐”,这些谚语都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生动形象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四)受藏传佛教影响大

公元7世纪初,佛教传入雪域高原,在与藏族的本土宗教——苯教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较量后,佛教逐渐完成了与藏族社会的融合,进而形成了在藏区占主导地位的宗教——藏传佛教。《雪山文脉——甘孜州藏族民间歌谣谚语集萃》中关于藏传佛教的谚语就多达50余条,这些谚语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藏传佛教对康巴人民的重大影响。如:“虔诚信仰获神力,心不犯疑诸事成”,“除非菩萨与上师不脱帽,除非白色的帐篷不低头”,“佛殿里射箭,有处拉弓无处射”,这些谚语所反映的内容都与藏传佛教有密切联系,由此折射出藏传佛教对康区人民生活及康区谚语的深远影响。

(五)阶级性与平等性并存

康巴藏区在解放之前,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农奴主阶级拥有广阔的土地、财富和特权,广大农奴处于被压迫的状态,社会地位低下。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成的部分谚语就折射出阶级性的特征,如:“皇帝口中的美味,是穷人身上的汗水”,“先看出身的贵贱,再看名望的高低,后看死法的善恶”,“家贫寒,受人欺,衣衫烂,遭狗咬”。正是由于农奴长时间处于被压迫的状态,他们渴望平等的愿望就更加强烈,这在康区谚语中也可见一斑,如:“财主和穷人的儿子,都是用奶汁养大的”,“太阳光辉和死亡,对所有人都平等”。由此可见,康区谚语具有阶级性和平等性并存的特征。

二、康巴藏区谚语所蕴含的法律文化

目前搜集到的康区法律谚语约100余条,涉及到民事、刑事、诉讼等多方面的内容,折射出康区人民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形成的朴实的法律文化和法律理念,具有广泛的社会调整功能和社会规范功能,是康区习惯法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一)康巴藏族的司法观

“你有官司我有嘴,你有仇人我有勇”,“在大法官的法庭上,有时间讲,有时间听”。这两则谚语就表明康区人民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要听取双方意见,注重辩护的作用。康区人民传统的解决纠纷的方式及依据与我国现在法庭审理案件的程序及适用的法律有很大的差异,但共同点也很明确,即双方当事人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为维护自身权益而辩护。“打官司过夜,男人会说成女人”,这则谚语反映了康区人民对纠纷处理的及时性的要求,纠纷没有及时得到处理,其公平性就会受到质疑。这充分说明康区人民在传统法律实践中已经具有了诉讼期间和注重公平的法律意识。“没吃官司是幸运者,没有负债是富豪人”,这则谚语就反应了康区人民厌诉的诉讼观念。在康区历史上私力救济比官府救济更加盛行,当发生纠纷时人们更愿意请高僧大德或其它社会上有名望的人进行调解,而非进行诉讼。这种诉讼观念至今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康区人民的纠纷解决方式。

(二)康巴藏族的民事观

康区谚语中有很多也涉及到了康区人民的民事观。这些谚语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涉及到康区人民在民事领域中的基本准则——诚信;第二类是关于康区人民对债务的基本态度及其折射的法律文化。“诚实比珠宝贵重”,“不守信用,犹如两面翻面的饼子”,“讲今生有信之言,立来世不变之誓”,这些谚语都反映出康区人民在民事交往中形成了注重诚信的法律文化,这与我国现行民法中确立的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父辈欠下的陈年旧债,子孙三代还要继续偿还”,“即使天天向康宁寺进香,欠了它的债还是要还的”,这两则谚语就反映出了康区人民欠债还钱的朴素的法律思想,这与现行法律中关于债的履行的要求是一致的。

(三)康巴藏族的刑事观

康区谚语中也有很多包含了当地人民在长时间的法律实践中形成的刑事法律思想,从谚语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康区人民对于相关刑事行为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准确了解他们对刑事问题的法律观念。有罪当罚是康区人民形成的首要刑事法律思想。“猛扇翅膀的小鸟,是矫健鹞鹰的食物;四处行窃的窃贼,是官府法庭上的展品”,“罪人应该惩处,破口要打补丁”,“好人应该奖赏,恶人理当惩罚”,这3则谚语清晰的表明了康区人民有罪当罚的刑事法律思想,这与我国现行刑法的基本思想如出一辙。“适合破绽大小的补巴,符合罪恶轻重的刑罚”,“依据罪恶惩处,根据洞口补补丁”,这两则谚语表明康区人民在法律实践中已经初步形成了罪刑相适应的刑事法律思想,而罪刑相适应原则也正是我国刑法确立基本原则之一。但是,在康区形成的传统刑事法律文化中也有与现代法治精神不相符的内容,这在康区谚语中也有反映,“岩上的獐子滚石头,河中的鱼儿把命丧,无辜的灰鹿陪命价”,这则谚语就生动的揭示出在康区历史悠久且普遍存在的“陪命价”现象。以罚代刑、以钱抵命的习俗在康区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可,故直到现在,“赔命价”在康区某些地方的刑事案件处理中仍被使用,但这一制度与现代社会的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相违背的。

(四)康巴藏族的婚恋观

在解放前的康区,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并存。一夫多妻制主要存在于农奴主阶层,主要是由于绵延子嗣及显示社会地位的原因。一妻多夫可分为兄弟共妻、父子共妻、朋友共妻3种形式,其中以兄弟共妻最为常见。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既可以增加劳动力,又可以避免因分家导致的家产减少,也是被康巴藏区所认可的一种婚姻制度。但在这3种婚姻制度中,一夫一妻制仍然占主导地位,是康区人民最推崇的婚姻制度。“美酒虽香,过量了便是毒;骏马虽快,跑乏了像块石头;美女虽年轻,结交多了是祸根”,这则谚语就生动的表明一夫一妻制为康区人民所崇尚。在婚姻缔结的方式上,康区在解放前存在包办婚姻和因自由恋爱而缔结的婚姻。婚姻自由是康区人民所向往的,这在谚语中就有所体现。“箭插在神山上犹可拔出,小伙子爱上姑娘无法分离”,“父母虽然把婚事包办,两厢钟情的姻缘难移”,这两则谚语就折射出康区人民对婚姻自由的追求。

(五)康巴藏族的平等、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观

康巴藏族是一个崇尚平等、公平、正义的民族,这在其谚语当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法纪应从自己严格遵守,绳子则应从木桩松开”,这则谚语强调社会中的每个人要平等的遵守法律,严于律己。“人要公正,饭要可口”,“只要国王心公正,说服臣民并不难”,说明公正是为康巴人民所认可的基本价值观念。“漂亮与否在人群中分辨,有无道理在法律前衡量”,这则谚语就折射出康巴人民对法律的信仰。康巴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平等、公平、正义的法律文化也正是我国现行法律的基本价值追求。

三、康巴藏区谚语对该地区法治建设的启示

康区谚语是康区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简练易懂,形象生动,朗朗上口,流传久远。与此相反,法律条文则专业性强,不易理解。尤其是在康区,近些年来虽然文盲率大大降低,但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康区藏族之间的交流也多用藏语,对汉语的掌握程度普遍不高,要想理解运用晦涩的法律困难比较大。由此,我们在康巴藏区进行法制宣传、推进法治工作时,就可以把现行法律的语言转化成生活化接近谚语格调的形式,人们在通俗的语境中理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含义,更便于理解和运用。

康区谚语不仅是文化遗产,其中的法偐更是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文化,是康区重要的习惯法资源。诚如上文所分析的,康区谚语中有关于诚信的民事法律观念,也有罪刑相适应的刑事法律思想以及平等、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观等,这些法律观念和思想正是我们当代法治的基本理念。由于谚语在康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口头文学,其中的一些法律思想也是被广大康区人民所认可的,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将康区的一些优秀的符合法治要求的谚语引进到法律生活中,来推进康区法治化的进程,使国家的法律精神更容易被广大康区人民接受理解。但是,在康区谚语中也包含着一些不符合现代法治观念的思想,这样的谚语一定要排斥在康区法治建设之外,以期逐步实现在不断的法治意识灌输中使良性的民间知识逐渐与法治有机结合,推进康区法治化建设的进程。

——————————

参考文献:

〔1〕化振红.藏族社会基本特征的民间视野——《藏族谚语》解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霍存福.法偐: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民间形态——汉语谚语的法文化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2).

〔3〕政协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委等.雪山文脉——甘孜州藏族民间歌谣谚语集萃[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4〕易军.谚语中的法文化——民间法的视野[J].广西社会科学,2011,(11).

〔5〕李红,赵云红.藏族婚姻习俗与现代婚姻法的冲突与调试[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10).

以习惯为话题的作文 篇4

中学是一个新的出发点,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用这段时间的经历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老师督促我们写日记,练字,写周记,都是为了我们好,老师是为了让我们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回想起老师每次的督促,我还真有点感动呢!

某月某日想起平日烦闷的英语语法及课文,不由得感叹起来。要想提高英语成绩,必须从行动开始。

预习,老师说这是学好英语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那天老师让我们预习英语,可以说这是我预习的最认真的一次了。上课的时候,我发现这节课我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大大提高,而这正是证实了老师这些年教学的教学经验是对的。

这次惊人的预习成果,让我对预习有了新的概念。对此我渐渐养成了一个预习的好习惯。这还要多亏了我的老师对我的培育和浇灌。

但我们不能只靠老师,因为老师每天陪伴我们的时间很短,所以,这时候就要锻炼我们的自觉性了。老师完全不用一遍遍的督促我们,只是因为老师想让我们的未来轻松一点儿,仅此而已。但就是有一些人享受不到老师这么做是为了他好的这种觉悟。

以习惯为话题的作文 篇5

今日,我们来给大家说说我的好习惯。我的好习惯有很多,当然我不可能一一告诉你,我就跟你们说我的两个好习惯吧!

我第一个好习惯就是:讲究卫生。我每一天早晚都要坚持洗脸、刷牙,即使有时候太晚了,妈妈说:“算了吧。”但我也不例外,去了姥姥家也是一样,并且每个星期都坚持洗一次澡。每一天晚上,我都吃一个苹果,并且每到吃苹果前,我都要把苹果洗得干干净净。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苹果如果不洗干净,上头有很多农药,吃上就会生病,吃农药吃的多了,还会危及生命呢!我不仅仅在这方面讲究卫生,我还注意经常换洗衣服,如果我的衣服脏了,不等妈妈动手,我总要自我亲自出马,把自我能洗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我洗不了的放到洗衣机里让妈妈洗。我觉得我们小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我的第二个好习惯就是:坚持写博文。你们明白吗?没有作业的时候,我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我的博客。我空闲的时间就在博客上度过,我总在博客上发发自我的心境,看看同学的心境,我就会明白他们今日发生了什么趣味的事情或悲痛的事,我还浏览其他同学的博客,博文,装扮自我的博客,让博客变得更漂亮。当然,我有什么事都写在了博客上,我已经发了100多篇博文了,我还能够和同学们在博客上交流,也能提高我的写作本事,还能帮忙我理解更多东西,让我的知识面更宽广。这个好习惯还使我获得“学校小作家”的称号呢!

关于以习惯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篇6

2、习惯是社会的巨大的飞轮和最可贵的维护者—— 威·詹姆斯

3、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 托·布·里德

4、任何事物都不及习惯那么神通广大——奥维德

5、“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 培根

6、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自己.—— 奥斯特洛夫斯基

7、由智慧养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天性.——培根

8、“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威廉·詹姆士

9、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 亚里士多德

10、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 爱比克泰德

11、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查·艾霍尔

12、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全看我们重复做什么样的事. ——亚里士多德

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7

消费需求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重点关注的一个话题, 消费习惯作为影响消费需求的文化因素, 也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就国外学者的研究看, 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从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出发来研究消费问题, 这种心理因素其实就包含习惯。Howard and Sheth (1969) 创立了购买行为理论, 认为人们的购买行为受到动机、可供给的产品和决策调节等因素的影响。Campbell and Cochrane (1995) 认为, 人们过度平滑消费的原因就在于消费的惯性影响。Dynan (2000) 研究发现, 习惯越强, 当期消费支出产生的效用越低。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 (J.S.Duesenberry, 1949) 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的著名的“棘轮效应”, 把消费习惯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刚性化。布莱利 (Briley, 2001) 等检验了东西文化差异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Levitt (1983) 和Mooij (2004) 从全球广告视角研究了文化和购买行为的关系。张晶和Ramu Govindasamy, 张利痒 (2013) 从“文化适应” (Acculturation) 的视角对美国少数族裔中的文化适应对消费行为影响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 杭斌 (2009) 经过实证认为消费习惯是我国农村消费行为的重要影响变量。贾男 (2011) 等利用家庭面板数据对不确定性下的农村食品消费“习惯形成”进行了实证检验, 认为习惯因素使农村消费者行为更加谨慎。洪名勇 (2013) 对贵州少数民族农村居民消费文化特性实证分析是为数不多的探索之一。我国具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 不同文化的各少数民族消费习惯存在着何种差异, 以及这种差异对消费需求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理论及计量模型

1.基础理论

人类学家在19世纪末首次提出现代的文化概念, 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共享的价值、信仰和对世界的认识。爱德华·伯内特·泰勒 (1871) 第一次十分明确地把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 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俗的复合体”。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来看, 习惯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消费习惯 (habit formation) 指的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惯性行为, 是消费者基于追求长期效用最大化过程中的一种“理性”选择, 它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消费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是有差异的, 其消费习惯也有差异。我国的回族和藏族两个少数民族, 其文化差异非常显著, 如回族群众大多信仰伊斯兰教, 是一个农耕民族, 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传统的商贾文化。而藏族是一个传统的游牧民族, 大多信仰藏传佛教。这两个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存在较大差异, 消费习惯必然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消费习惯上的差异又必然会影响各自的消费需求大小。本文正是要研究回藏两个少数民族消费习惯上的差异对他们各自消费需求的影响大小。

霍华德和谢思 (Howard and Sheth, 1969) 创立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把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划分为:动机、可供选择的产品和决策调节因素。动机反映了消费者潜在的需求, 可供选择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选择对象, 决策调节因素则是非常宽泛的概念范畴, 涵盖了所有影响需求和供给匹配的各种因素。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反映了消费的影响因素, 其中动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而动机的形成恰恰与文化有关。所以, 文化影响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影响消费习惯能从理论上找到合理的解释。

2.计量模型

在理论研究过程中, 一般将习惯分为内部习惯和外部习惯。内部习惯是消费者过去的消费行为对当前消费的影响, 外部习惯是消费者所处的环境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本文研究主要考虑消费者的内部习惯。Alessie and Lusardi (1997) 在习惯形成模型中将不确定性的影响也纳入到了习惯形成模型, Dynan (2000) 则在模型中应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模型构建, 考虑生命周期效用最大化约束下的模型。

本文参照Alessie and Lusard和Dynan提出的模型,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模型 (1) 中, C表示消费需求的大小, 用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表示, i表示某一组样本, t表示时间, Ci, t表示第i个家庭t期的消费, Ci, t-1表示滞后一期的消费, 体现了消费习惯因素。Mit表示家庭的收入, 用家庭人均纯收入 (可支配收入) 指标来表示 (见表1) , λ0是常量, λ1和 λ2是系数, εit是残差项。

三、回藏民族消费习惯差异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对于分民族的消费及收入, 无法获得有用数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充分利用统计信息资料, 拟在回族和藏族分布较多的省份进行数据选择,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3) 资料显示, 回族和藏族主要分布西部各省份。依据地理位置相邻和单一少数民族所占比重较大两个原则来筛选民族自治地区, 发现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符合筛选原则。以少数民族聚居区来近似代表研究民族, 既具有理论的合理性, 又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2.实证分析结果

(1) 回族城镇样本。经过初次回归得到回归结果I, 调整后的R2为0.994703, 接近于1, 说明样本数据拟合较好。最终回归估计模型为:

(2) 回族农村样本。第一次回归形成回归结果I, 显示收入M不显著, 剔除M且消除序列相关得到回归结果II。该结果表明, 滞后一期消费对当前消费有显著影响, 通过显著性为1%的t检验。最终回归估计结果为:

(3) 藏族城镇样本。第一次回归得到回归结果I, 显示藏族城镇居民消费习惯对当期消费影响不显著且存在序列相关。剔除消费习惯因素并消除序列相关做第二次回归, 得到回归模型II, 收入M通过1%的t检验。其最终回归估计结果为:

(4) 藏族农村样本。第一次回归得到回归结果I, 显示当期收入对当期消费影响不显著, 且方程存在序列相关。因此, 剔除收入这一因素并消除序列相关, 得到回归结果II。该模型表明, 藏族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受消费习惯的影响, 与当期收入没有显著关系。最终回归结估计果为: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

(1) 回族和藏族各自民族内部城乡消费存在差异。就回族样本来看,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既受到以往的消费习惯的影响, 也受到当期收入的影响, 样本结果显示, 消费习惯和当期收入弹性系数大致相当, 分别为0.46和0.48;而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则主要受以往消费习惯的影响, 并且受习惯影响比较大 (其弹性为1.52) , 跟当前收入水平关系不显著。

(2) 回族和藏族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存在文化差异性。虽然回藏农村居民消费均受到消费习惯的强烈影响, 但回族居民消费行为更激进。可能的原因是:样本数据显示回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非常有限, 而消费习惯却存在很强的惯性。这与回族农耕或商业文化有关, 其消费意识更加超前, 也与回民族相互交往频繁, 热情好客的文化特性造就的消费刚性密切相关。

(3) 回藏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主要受收入水平的影响, 尤其是藏族。这一结论如果割裂来看, 与大多数类似研究没有实质性差别。但如果结合上面的结论1和结论2来看, 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正因为在研究过程中, 用民族聚居区来代替研究的民族, 而民族聚居区虽然以特定少数民族为主, 但也有汉族群众和其他少数民族生存, 所以样本特性就变得不明显。

2.政策建议

一是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居民收入水平, 增强其消费能力。虽然实证结果显示某些样本区居民消费与当期收入无关,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样本区居民在观测期内其收入水平非常低, 如果收入水平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 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当收入水平在一个非常低的限度内时, 不受收入影响恰恰说明收入只能维持最低生存, 其消费习惯影响的收入也仅仅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二是针对各少数民族消费习惯差异, 不断挖掘消费潜力。少数民族服饰、饮食、宗教等存在明显的文化特性, 如藏族的服饰既是藏族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保暖御寒之必须品, 同时也是本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积淀;回族穆斯林生活习俗受宗教影响较大, 清真产品需求市场巨大, 所以民族地区消费市场要迎合当地消费习惯, 以民族文化特需品市场的建立来提升消费能力。

三是完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 消除当地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防线, 更是我国提升消费能力建设的基础。民族地区大多自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 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足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支撑, 少数民族群众为了预防风险必然会加强储蓄、减少消费。所以,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非常紧迫, 这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来不断促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年1月:P53.

[2]杭斌.习惯形成下的农户缓冲储备行为[J].经济研究, 2009, (1) :96~105.

[3]贾男, 张亮亮, 甘犁.不确定性下农村家庭食品消费的“习惯形成”检验[J].经济学 (季刊) , 2011, (10) :327~334.

[4]张晶, Ramu Govindasamy, 张利痒.“文化适应”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3, (12) :43~46.

[5]洪名勇.民族习惯与农村居民消费:一个实证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3) :22~29.

[6]Theodore Levitt.The Marketing Imagination[M].London:The Free Press, 1983.

[7]Campbell, J﹒Y﹒and Cochrane, J﹒H﹒By Force of Habit:Cosumption-Based Explanation of Aggregate Consumption:International Evidence[J].European Economic Rebiew, 1999 (5) :P897-920.

[8]M.De Mooij.Consumer Behavior and Culture:consequence for Global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M].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4.

[9]Dynan, K.E.Habit Formation in Consumer Preferences: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iewe, 2000 (3) :P391-401.

[10]J.A.Howard.J.N.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Research Paradigm[J].1969, (3) .

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92-01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经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但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个慢“工程”。幼儿期是幼儿学习各种技能、养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而教师与幼儿又有着密切的接触,因此,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可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我以“引导幼儿爱惜玩具”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发现错误,及时帮助幼儿改正不良习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幼儿都会犯一些错误。有了过错其实并不可怕,关键是改正错误。因此,在幼儿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认真、冷静地引导他们及时发现错误,正确地看待错误,从而改正不良习惯。一次,苗苗不小心把玩具碰到地上,她却装作没看见,没有及时捡起来,结果旁边不注意的欢欢踩到滑了一跤,哭得一塌糊涂,苗苗还故意装作事不关己。这时,我就先安抚欢欢:“欢欢,你哪来那么大的力气啊,把地板碰坏了吧?”欢欢诧异地看看我,委屈地笑了。然后我把玩具放在了刚才掉落的地方,故意大声对班里的小朋友说:“哎呀!这里有个玩具迷路了,找不到回家的路,真是可怜!不知道有哪位好心的小朋友愿意把它送回家呀?”话音刚落,小扬、小文、小彬就连刚才不肯认错的苗苗和滑倒的欢欢,纷纷转过身来说:“老师,我送!”我高兴地说:“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今天老师先请苗苗把它送回家。”等苗苗捡起玩具后,我马上引导大家:“玩具掉到地上,我们就得及时把它们‘送回家’,要不然就会让别人滑倒了。”这时,苗苗的脸变红了,看来她知错了。后来苗苗再见到玩具掉到地上,都能立即捡起来了。可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才能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

二、知识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有时一些习惯的改变要靠知识的正确引导。有时孩子损坏玩具是由于缺乏有关知识,教师应及时教给幼儿使用和保管玩具的一些知识。当学校有了一件新玩具时,教师必须向幼儿介绍玩具的名称、玩法和应放置的地方。幼儿掌握了相关知识之后,不爱护玩具的现象也就自然减少了。如拼地图,教师就要及时地介绍名称,还要示范玩给小朋友看,提出注意事项(一块也不能少)以及它的“家”在哪。这样,幼儿就会小心翼翼地把它收起来,爱护玩具的习惯就慢慢养成了。有时也可以拿新旧玩具进行对比,告诉幼儿如果不爱护漂亮好看的新玩具,很快就会变成破旧的玩具;如果不小心把玩具弄坏了,还要及时修理;玩具脏了也要及时清洗。这样他们就懂得怎样爱护玩具了。

三、榜样示范,促使幼儿向良好习惯看齐

1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曾指出:“务必接受一个毋庸置疑的真理,无论给儿童什么样的教训,无论每日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们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看护人的行动的榜样。”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在幼儿园里,幼儿最喜欢模仿的就是教师的一举一动。教师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对幼儿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使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教师榜样示范下潜移默化地形成。比如,在自由活动快结束时,幼儿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溜出去,谁也没有收拾玩具的意识。为了改变幼儿这一不良行为习惯,我就在自由活动快结束时提前一两分钟提示他们时间快到了,并轻轻地走到他们身边,以身作则地把玩具及时地分类并整齐地放回原位,然后才提醒他们离开。久而久之,在我的榜样示范下,幼儿也逐步形成了“自觉收拾玩具”的好习惯。

四、表扬激励,强化幼儿的良好习惯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训斥甚至体罚只能一时奏效,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要想让幼儿养成好习惯,表扬激励必不可少。大班的鹏鹏在玩花片时偶尔会用牙齿去咬坏花片的边角。第一次发现时我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可是效果不佳。第二次玩花片时,我看到他没有咬花片,就及时在小朋友面前表扬鹏鹏小朋友做得很棒,知错能改,再也没有咬花片,并奖励给他一颗糖。后来,看到他的点滴闪光点,我就及时表扬,并奖励给他一些幼儿喜欢的物品。不久,他的不良习惯就慢慢地改掉了。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教师应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关键时期提供给孩子适当的环境和教育影响,让孩子尽早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9

朋友,当灯光在无人的教室亮着时,你是立即关掉还是让它继续长明?

时间观念和节约风气是生活中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有好有坏,好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坏习惯却能毁掉一个人。

早起早睡,刻苦学习,尊敬师长,勤俭节约,这些都是好习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不讲礼貌,挥霍浪费,这些都是坏习惯。

好习惯对我们有好处有帮助,我们要大力培养和发扬;

坏习惯对我们有危害有影响,我们要坚决抵制和克服。

俗话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好习惯要从现在就开始培养,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只要日积月累,好习惯就会成为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受用无穷。

养成了好习惯,学习就会取得进步;

养成了好习惯,生活就会变得充实;

养成了好习惯,理想就会顺利实现;

养成了好习惯,人生就会创造辉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为了我们的未来和祖国的明天,让我们告别一切不良陋习,养成众多的好习惯吧!

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10

习惯了,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在食堂吃饭;一个人读书;一个人听音乐。总之做着一个人可以做的所有事。虽然有时候感到孤单,但我都已经渐渐习惯。

因为常常一个人,所以我喜欢上了思考。我随时随地地都在思考,睡觉时思考,吃饭时思考,连走路都在思考,为此我常常被突如其来的汽车喇叭声吓得目瞪口呆,常常走错路,常常撞人,撞电杆。但我最爱思考的地方是车上。

我是个偏爱乘车的人。

但我不是什么车都爱往上跳,我喜欢的仅仅是那种玻璃宽大,硬座硬椅的大巴车,准确的说,我喜欢的是那种一边随着汽车上下颠簸,一边看着玻璃窗外的芸芸众生奔走不息,一边思考那种晕车而固执坐车的感觉,那时,思考充满了我的大脑。孤单,就没有那么强烈。所以我也习惯了乘车。

我以为,我一直都会习惯自己一个人和习惯性的所有事。可他的出现,渐渐改变了我,改变了我的习惯。

“大家好,我叫严格”清脆的声音在我耳边荡漾着,“嘻,叫严格。”我不由得捂了捂嘴。他仿佛看见我在笑,又补充道“其实我一点都不严格,反而很随意。希望大家跟我做朋友,谢谢大家。”我听了这别具一格的自我介绍,我不由得眯了眯眼睛。“你做小鱼旁边吧。”“好。”他迈着轻快的步伐坐到我的旁边。由于近视,我都是先闻其声,后闻其人。我不由得轻轻扫过一眼,没想到他也正转了转头。然后露出洁白的牙齿。我一时语赛。本能的说“装什么装。”他愣了愣,转过头,轻轻地说了一句“我知道你心情不好,对不起。”我猛地睁大眼,如果平时的话,别人早就破口大骂了。没想到。第一次见面,就注定了我们要成为好朋友。

由于第一次的接触,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人。又是同桌,我和他自然而然得成为了好朋友,渐渐地我越来越开朗,他开朗的性格也悄然地改变着我。后来我也有了许多好朋友。可他是我朋友中最好的一个。渐渐地,由于我们关系越来越好,他像个大哥哥一样照顾着我,我也不叫他名字了。直接喊起了‘哥哥’。

可能是青春期吧。我和他并没有什么可忌讳的,可同学们啊,就是要有那些那些豆腐渣的内容。所以我也有所意识。我渐渐疏远了他。没有往日的无所不谈,反而更多用“哦”“好”等话语来填塞代替交流。

那日,我正要吃饭,我的背包却拉住了我,我回头一看,他清秀的眉眼显现在我的面前。“你。”他说着。“不好意思,我还有事。”我又打算敷衍了事。转身欲要逃走,而此时,他的瞳孔顿然放大,大声喊道“你给我站住!”终于爆发出来了。这阵子对我的不满爆发出来了。我似乎笑了?停下了脚步,转过头。他敛了敛刚刚的怒意,“你难道就为了他人的流言蜚语而放弃我们之间的友谊?”他的话语字字铿锵有力打在我的心上。“对不起。”最后我还是妥协了。在那次之后,我们那又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死党。

初一期末考试后,他因父母生意而要转学了,我像空了心般的疼。抱头痛哭,却感到头顶一阵酸痛在蔓延。“你哥还没死呢!哭什么!”我一下子破涕而笑。

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1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与阅读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两翼,一翼损伤或薄弱,语文素养就高不起来。在每年的中、高考中作文分数占到了试卷的“半壁江山”,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它将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着学生“写”与“改”严重脱节的现象。大部分教师还未意识到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也是修改作文的主人。仍被以往的“重学生写,轻学生改”或“学生写,教师改,天经地义”[1]的观念所禁锢。这样就造成了教师批改作文量大,占用时间多。一次作文上百篇,且要全批全改,甚者精批细改,一本平均十几分钟,也要花上好几天,留给老师研读教材、钻研教学的时间就相对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水平。老师把大量时间耗在学生作文批改上,而换来的却是“徒劳无功”。同时,学生也渐渐养成了依赖心理。认为改作文就是教师的责任。当拿到教师批改过的作文,匆匆看一眼分数和批语,就扔进书桌,根本没花时间去了解不足的地方和思考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有的学生错别字给他指出也懒得改正,何况其它问题。这样造就了学生的依赖性,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改”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改变作文教学观念,让学生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二、作文教学——以学生为本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2]写作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张志公先生曾指出“中学的语文教学就应当培养学生具备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动笔的能力”[3]。除了具备写的能力外,还需要改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4]这种修改能力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的有规律的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把作文修改的权力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5],“是语文学习的主人”[6],只有让学生自己变得主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能动性。才能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初中生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判断、评价能力也不太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因为他们具有一种向上心、好奇心。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对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能恰当地肯定、鼓励,善于巧妙地帮助学生发现作文修改中的成功和进步,就能满足学生成就感。为了进一步增强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就会努力去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一旦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努力使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和体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鉴赏评价等逻辑思辨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及能力

作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自有一套成熟的思路,教师要帮学生找出一条路子,明确作文修改的基本要求。其实以学生为本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反而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因为“教是为了不教”,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可通过古今中外名人的具体事例来让学生明白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如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红楼梦》;俄国的托尔斯泰说:“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他写的《安娜·卡列尼娜》用了五年,改了十二次,从而成为世界的经典著作。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8]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学生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再者,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特点。初中第一次作文就让学生自己修改,他们就会觉得新鲜,老师要利用“第一次”的契机,正确引导,让他们感受到修改作文的乐趣。最后,要对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心理学表明,青少年很关心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劳动。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并作出具体、切要、有指导性的评价,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逐渐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统一标准,教给步骤

学生有改的兴趣和冲动,是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及能力的重要前提。此外,还需要给予学生批改作文的步骤指导,使之具有相对的可操作性。规定运用统一的修改符号和标准。

1.统一修改符号

修改符号在作文修改中只是起一种辅助作用,能让学生知道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修改程序。教学中要求掌握的修改符号,如改用号、增补号、删除号、调位号等,为了修改方便,老师制定的修改符号,如是错别字的就用小圆圈标在该字下面、不符合语法的用波浪线在句下标出、重复啰嗦的用双直线划出等,这些符号要印发给学生,让他们牢记于心,在实际操作中便于使用。符号不能定得过多过细,够用即可。

2.制定修改标准

修改标准是为了让学生修改时作参考,明白修改作文要从哪里入手。一是制定常规标准,主要从拟题(除命题作文外)、卷面、错别字、语病、标点符号、表达方式、创意、字数等方面制定出详细修改标准。可以印发给学生,以便长期使用。二是制定特定标准,要结合每次作文训练目标,从文章的文体、立意、选材、布局、语言等方面制定出标准,这一标准可以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如修改《_______里的新鲜事》(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的题目),我们可以这样制定修改标准,常规标准为:①拟题是否恰当,是否有吸引力;②卷面格式是否整洁正确,书写是否工整;③是否有错别字;④标点符号是否规范;⑤是否有语病;⑥表达方式是否恰当;⑦是否有创意;⑧字数是否达到。特定标准为: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立意是否独特;②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是否典型、新颖;③文章层次是否合理、清晰,过渡是否自然,结构是否完整;④语言是否准确、简练、流畅、富有个性;⑤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否写清楚、具体;⑥详略处理是否得当。满分100,各项标准赋予相应的分值,要设基准分也行,各项标准分值就降低,老师根据学情自行确定。

3.授予修改步骤

教给学生修改步骤,有利于学生能够从易到难,从点到面,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作文修改。首先,小声朗读作文一遍,整体把握作文写的情况如何,主要问题是什么,这样心中就有数,为修改做好铺垫。其次,细读作文,标出错别字、不规范标点符号、语病,然后作修改,并赋予相应的分数。修改其它项也要这样做。第三,跳读作文的开头、中间、结尾,开头是否简明扼要、开门见山、落笔点题,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看文章的立意、中心、选材、内容、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的情况如何。结尾是否能收束全文、深化主题、耐人寻味。最后,才看文面、书写、字数,是否达成要求。

(三)授予方法,加强训练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说明了教师教给学生修改作文方法的重要性。方法的授予,让学生有“法”可依。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一种素养。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养成。”[9]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反复训练。在引导中掌握方法,在训练中提高能力。

1.师批法

师批法,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阅,发现需要修改之处标上各种符号或提出修改意见,批阅后也不要急着打上分数或写上评语,这样,学生拿到作文后,才不会看完分数或评语,往书桌里一塞就了事。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注认真加以修改。

2.面批法

面批法,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并能很快地反馈到学生的修改情况。教师在书面批阅的基础上,将学生请到面前,让他们一边读自己的作文,一边对标出的错误之处说说自己的修改意见,有的学生看不懂批语,或是提不出自己的的修改意见,教师可以当面说明具体的修改指导意见,帮助他们分析,指导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3.群改法

群改法,是指全班学生共同修改同一篇作文,老师点拨、启发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修改,使学生直接感知、领悟修改作文的过程,具有示范性。做法是:老师先把全班作文浏览一遍,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然后印发给学生,也可以用投影仪投在白幕上,最好印发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作批注。接着,教师结合作文训练目标确定修改目标,目标要明确、突出,不能过多,面面俱到,依照“修改标准”学生自行修改。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学生自我修改后,都要求他们重写一遍。教师要对学生重写的作文粗批一遍,评定一个合适的分数,以激励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同时,这也是检验学生修改作文能力提高的标尺。老师还要对学生修改情况进行分析,及时给予反馈,进行评点,对不足之处要指出来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好的地方要给予表扬、鼓励。只有老师重视了,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才能逐步改变学生作文水平不尽人意的状况。

平时要引导学生加强训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修改能力都要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一开始训练,就要全面修改,这样会把学生“吓倒”,更不利于我们的教学。课外练笔,也可以由学生自我修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和指导。这样,也是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

教师只有“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10],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修改作文,更好地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习惯,不断地提高他们修改作文的能力。这样,就能减轻我们老师的工作量,就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育教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若能以学生为本,正确地引导学生,能够牢记叶圣陶先生的话,“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11],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便指日可待。

注释:

[1][2][5][6][7][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4][9][11]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C].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8]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

[1]李昕霞.初中学生作文自改法的探索[J].作文教学通讯,2002,(1).

[2]郑红梅.再认识:作文教学中的修改[J].作文教学通讯,2002,(3).

[3]白乐敏.作文评改创新浅述[J].作文教学通讯,2002,(12).

[4]刘利民.“‘分组互批,三导两评作文评改方式”教改总结[J].语文教学通讯,1999,(10).

[5]覃忠专.中学生作文批改方法新探[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0,(9).

[6]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12

1提出背景与研究意义

1 . 1体育习惯养成有利于促进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提高中职生身体素质

传统的中职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中职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利于中职生参与体育活动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中职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他们感受到成功,自信心增强,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的体育评价体系构建, 从另一方面也深化了体育教学改革。

1 . 2有利于转变体育观念, 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

将体育不仅仅看做是一门课程,从而对体育产生兴趣,爱好体育锻炼,并且对体育有了一个正确的、积极地评价,由消极转向积极,为他们今后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技术人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1 . 3有利于促进中职生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中职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的体育生活方式,使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促进良好体质的形成,从而保证他们健康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中职生体育生活方式建立以后,对社会的稳定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将是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 . 1研究对象

以连云港市区职业学校学生体育习惯现状为研究对象,选取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海州中等专业学校、连云港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连云港大港中等专业学校4所中职学校的中职学生为调查的对象。

2 . 2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要求,结合连云港市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问卷,查阅文献资料和遵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初步确定调查问卷内容,问卷涉及中职生的体育认知、评价、参与方式等。通过导师指导,征询有关体育教育教学专家的意见,修改并形成了初步的中职生调查问卷。再次征询导师及专家的意见,进一步做了修改,形成了第二稿的正式调查问卷,根据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类型划分,抽取职业学生2000人,构成调查问卷的样本。发放2000份问卷,回收1892份,回收率为94.6%;有效问卷1870份。问卷有效率为98.8%,本问卷调查时间为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

3研究成果与分析

3 . 1中职生喜欢体育课度调查

体育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3]

问卷统计显示,对学校体育课程表示喜欢的中职生占26.5%, 非常喜欢的占5.3%,对体育课程喜欢的人数占30%多。超50%的中职生认为一般,而14.8%的中职生不喜欢体育课程。连云港市区中职学校学生体育课喜欢度还比较的好,这也说明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同时,体育运动已经得到广泛开展,学生在体育健身的同时,也开始通过多媒体学习健身方面的知识,这为他们运动技能的掌握打下了理论基础,也促进了学生喜爱体育课。

3 . 2中职生对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

根据调查显示,有802名中职生对体育锻炼态度为一般,占42.9%,有27.1%的学生表示喜欢体育锻炼,有18.3%的学生非常喜欢体育锻炼。总体来说,连云港市区中职生对体育运动还是抱着比较喜欢的态度,占47.4%,但是仍有11.7%的中职生不喜欢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这是我们应该深思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3 . 3中职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自愿程度

调查表明有68.5%的学生回答是自愿的,有31.5%的学生回答是被迫参与。虽然一般以上的人是自愿参与体育锻炼,但有31.5% 不自愿的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3 . 4中职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

问卷统计可知,有819名中职生选择每周参与体育锻炼2次,占43.8%;其次是每周锻炼3~4次 ,占31.3%;有15.4%的学生每天进行体育锻炼。大部分中职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是比较稳定的体育运动参与者。此外,每周能够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达到了98.3%,这部分学生己具有了一定的体育参与习惯,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整体上可以看出我市中职生体育参与习惯还处于较低水平,还没有达到体育人口所需要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即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

3 . 5中职生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

从调查可以看出,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慢跑和散步的人数最多,柔力球、网球属于新兴运动项目,目前参与的人数不是很多。原因有两点:第一是很多中职生,尤其是女生没有运动技能特长,所以只能选择慢跑或者散步作为体育锻炼方式;第二是有很多同学把慢跑看作是锻炼自己毅力的一种方式,慢跑无疑是最佳选择。

4提高有效策略

为了提高中职生的体育习惯,促进中职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鉴于以上的研究结果,对策如下所示。

4 . 1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授, 提高中职生体育认知水平

中职体育教学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充分利用体育课,讲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国家的相关体育精神,并把体育科学知讲授贯穿到每次实践课中,使学生理解运动项目的特点及锻炼身体的价值,并能够根据自身身体条件,选择锻炼内容、方法,制定个人不同时期的运动处方;举办一些体育的专题讲座、墙报、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等方式,强化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

4 . 2创造有利于学生体育习惯发展的环境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中职校要应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如阳光伙伴、体育俱乐部等等,在体育活动的项目上适应面要广,尽可能符合更多中职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习惯和体育情感习惯。

4 . 3加强课余体育俱乐部建设, 开设各种体育社团活动

体育俱乐部是中职生课余体育之家,体育俱乐部对于中职生体育习惯可以提供技术指导、器材提供、思想交流、人际交往,并能够使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积聚在一起,以团队的形式发展该项体育运动,增加运动的乐趣,活跃校园体育氛围,增加校园文化。

4 . 4构建体育模块教学模式, 增加具有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由于其学校的特殊性,体育教学内容应和其专业特点相适应。如缝纫专业伏案时间长,对颈椎和背部肌肉要求严格; 旅游及商贸专业对形体仪表举止要求高;计算机和汽车驾驶专业要求学生敏捷的反应能力和良好的耐力。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切入点,调整内容比例,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专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职业体能储备,从而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健康身体基础。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的实施与执行,赋予了体育课程体系新的内涵。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学者在体育习惯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结合连云港市区中职学校的实际教学特点,通过对市区4所中职学校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观察,从学生的体育习惯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调查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项对策。

上一篇:集水井施工方案下一篇:小学生作文200字: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