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法论文

2024-09-17

讨论法论文(精选8篇)

讨论法论文 篇1

不等式的证明——放缩法

学习目标:

1、感受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2、探索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理论依据和技巧。

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时,通过把不等式中的某些部分的值放大或缩小,简化不等式,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

若是自然数,求证

11112222.2123n

2k 111,k2,3,4,,n.k(k1)k1k

常见方法:

1、分式放缩;

2、利用已知结论放缩;

3、裂项放缩;

4、先放缩后求和。

放缩法就是将不等式的一边放大或缩小,寻找一个

中间量,如将A放大成C,即AC,后证CB.常用的放缩技巧有:

(1)舍掉(或加进)一些项;

(2)在分式中放大或缩小分子或分母;

(3)应用基本不等式进行放缩.如

12312①(a)(a);242 111112,2,, ②2kk(k1)kk(k1)kkk1 2 1(以上k2且kN)kkk1

归纳延伸

1.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不等式的传递性;

(2)等量加不等量为不等量;

(3)同分子(分母)异分母(分子)的两个分式大小的比较.

2.常用的放缩技巧:

(1)对于分子分母均取正值的分式,(Ⅰ)如果分子不变,分母缩小(分母仍为正数),则分式的值放大;

(Ⅱ)如果分子不变,分母放大,则分式的值缩小。

(2)①舍掉(或加进)一些项;②在分式中放大或缩小分子或分母;③应用均值不等式进行放缩.

讨论法论文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讨论法

讨论法是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 它虽然不如讲授法和谈话法用得普遍, 但也不时可见, 尤其在今天各式“公开课”“示范课”中, 几乎无处不在。可是每次所见的讨论法, 总给人一种不尽然的感觉, 尤其是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法, 常有“为讨论而讨论”之感。之所以如此,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缺少对讨论法本质的把握, 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种方法。事实上, 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是有条件的, 如果不能把握这些条件, 讨论法的运用非但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一、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足够的准备时间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而在相互启发中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 在讨论法运用过程中, 学生是主角, 讨论主要在学生中间进行。但这决不是说教师可以缺席, 相反, 在讨论法的运用过程中, 教师不可不“在”。首先, 讨论的问题是由教师确定的, 即便问题由学生提出, 但一般须在教师认定有讨论意义和有讨论价值之下才能成为学生讨论的对象。其次, 讨论何时开始、以何种方式开始、采用何种组织形式等, 大多由教师决定。再次,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常常会出现“缄口无言”的尴尬和“离题万里”的窘境, 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最后, 讨论有始也该有终, 而讨论何时结束、以何种方式结束, 其决定权也在教师。可见在讨论法运用的过程中, 教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讨论法运用成效的大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取决于教师对课堂讨论的组织能力和准备状况。如果教师有足以驾驭课堂讨论的能力并有足够的准备时间, 那么讨论法运用就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反, 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组织能力且准备不足, 那么讨论法就可能徒有形式。由此而论, 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 其首要条件是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课堂讨论组织能力和足够的准备时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 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定的培养和训练。然而一直以来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 对课堂讨论组织能力的关注非常有限。尤其是在小学教师的培养中, 虽然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组织的训练, 但对其中课堂讨论组织的训练几乎没有, 这或许是因为我国中小学教学长期以来单向灌输的习惯, 让人不自觉地忘却了对讨论应有的关怀, 也有可能是在小学教师培养中所需关注的东西太多, 使课堂讨论组织能力被推到了小学教师能力培养的边缘, 还有可能是在小学教师的培养中缺少必要的人力、物力和环境支持, 在课堂讨论组织能力的培养上“有心无力”……但不管什么原因, 失却了对小学教师课堂讨论组织能力有意识的培养, 如何能期望小学课堂讨论法能够恰当、有效地运用?当然, 小学课堂教学中讨论法运用的效果, 不仅与教师的课堂讨论组织能力有关, 而且还与教师的准备程度相关。然而当今的小学教师, 除教学任务之外, “杂务”缠身。《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和政策分析报告》显示, 我国小学教师的每周平均教学工作量为13.0节, 若不考虑学科差别, 以常规的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时间之比“1∶1∶1”计算, 我国小学教师的纯粹教学活动用时是平均每周26.01小时, 如按5天工作制, 平均每天5小时多一点。但许多研究报告和报道称, 我国小学教师平均每天实际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 有的甚至超过10小时。[2]这就意味着小学教师除教学之外, 还承担着大量其他工作。在这些工作中, 有常规性的班级管理, 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 各种计划、报告和总结的撰写等, 也有非常规性的各种检查和评比的应对、各种会议与教研活动的组织或参与等。而小学教师应对各种检查、评比所花的时间越来越多, 已到了力不能及的地步。[3]如此状态, 让小学教师有多少时间去精心准备课堂讨论?而没有精心准备的课堂讨论, 其效果又能得到多少保证?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有足以参与讨论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

讨论法是一种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与同为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法不同, 讨论法中的信息流动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而在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的环境中, 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 一是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二是能准确理解别人所表达的信息。因为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流是一个“有来有往”的信息传递过程, 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是相对的、互相转换的, 即此时的信息发送者, 彼时就是信息接收者, 故其中成员必须具备足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保证来往信息的有效发送和准确接受, 否则信息交流难以继续。无疑地, 个体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与其知识经验基础、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中讨论法的运用, 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等为条件, 即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足以支撑讨论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 课堂教学中讨论法的运用才能有效。

日常经验和科学研究都告诉我们, 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成长和成熟有关, 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个体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 这在教育学上称为年龄特征。小学阶段属童年期 (6~12岁) , 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 知识经验积累相当有限, 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就思维发展来说, 小学生抽象思维有所发展,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 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性, 正如皮亚杰所说的“一般不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若离开具体事物而进行纯粹形式逻辑推理会感到困难, 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帮助下可顺利解决, 但在纯粹口头叙述上, 就感到困难”。[4]而在语言发展上, 小学生虽然比学龄前儿童有明显的进步, 能理解和造出越来越复杂的句子, 对语言的本质也有了更好的认识, 但是在词语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常出现“概括不足”“过度概括”“混淆相近词”等问题, 对功能性词汇、抽象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也显得有些困难, 诸如“尽管”“然而”“除非”这些词汇就难以理解。在口语表达上, 小学生虽然能完整表达, 但是说话时较少考虑对方的视角和先前知识, 所以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使听者十分明白其所说的内容, 而且小学生在谈话过程中喜欢引入新话题, 但又不能将转变过来的话题长时间地持续下来, 致使谈话中话题不断转换。[5]

小学生知识经验、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上的这些特点, 决定了其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而不能深入探讨和交流的讨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因为讨论是“探讨研究并加以评论”, 是“共同商讨辩论”, 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无论如何, 讨论少不了探讨、交流、论说, 若无此, 就不能称之为讨论。从这个意义上讲,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讨论法, 大多空有讨论之形式而少讨论之实质, 而有形无实之讨论, 其实际效果能有几许?

三、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需要有足以展开讨论的时间保障和空间构成

讨论法的主要特点在于自主和自由, 即讨论活动以学生为主, 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听取他人发言和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故这种教学方法若运用得当,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学生的思想, 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但要“运用得当”, 除了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足够的准备时间、学生要有足以参与讨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外, 还要有足以展开讨论的时间保障和空间构成。因为, 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是一种集体交流, 往往由若干信息环流交合而成, 而每一个信息环流都由信息确定、信息编码、信道选择、信息接收、信息译码、信息反馈六个环节组成。具体到课堂讨论即为发言者 (信息发送者) 在对问题有所思考并形成自己观点的基础上, 将之加工处理成为可传递的信号形式 (编码) , 然后通过口头语言 (信道) 传输出去, 聆听者 (信息接收者) 接收信息, 并尝试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 (译码) , 根据译码状况 (理解程度) 作出相应反应 (语言表达或行为表示) , 并以此作为信号反馈至发言者 (信息发送者) 。一般地, 信息的反馈又引发新一轮信息交流, 循环往复, 直至讨论结束。可见, 课堂讨论是需要时间的, 不仅信息发送者需要时间思考以形成对问题的主要看法并进行正确编码和传递, 而且信息接收者也需要时间思考以求得对所接收的信息的理解并作出合理的反馈。若没有足够的时间展开思维活动并将活动成果加以传递, 信息交流将难以持续, 更谈不上多重信息环流的形成。同时, 课堂讨论也是需要特定空间构成的, 因为讨论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 无论是语言的信息交流还是非语言的信息交流, 皆对参与讨论的人的空间位置有一定要求, 即相互之间能听到对方的语言、看到对方的表情和动作。否则, 不仅非语言信息尽失, 而且语言信息的传递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讨论法的时空条件, 对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学生座位的编排提出了不同寻常的要求, 常用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授受新知识—巩固和运用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课堂教学结构和“秧田式”的学生座位编排方式, 显然已难以适应讨论法运用的条件, 前者主要是时间上不允许, 而后者则主要是空间上不合适。然而, 受办学条件、传统惯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小学采用的还是大班制授课的组织形式, 每一班的人数多在40人以上, 每一课的时间在35分钟左右。如此的班额和教学时间, 在“知识为本”的教学氛围中, 大多数小学几乎是本能地选择“秧田式”的学生座位编排方式和“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授受新知识—巩固和运用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课堂教学结构。因此, 当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时, 不是为难于时间的不足, 就是苦恼于学生座位的尴尬, 加之小学教学内容的可讨论性不够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 课堂讨论常常沦为前面学生回头或同座位学生相向聊几句话就作罢的“秀”, 给人以“为讨论而讨论”的感觉, 其教学实际效果很是为人质疑。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 若不能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 其适切性必受到质疑。但质疑并不意味着抛弃, 而是提醒人们要进一步研究。为此, 今后一段时间内, 有必要对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在职小学教师的工作状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小学课堂组织形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中寻找到提高小学课堂教学中讨论法运用实效性的良方, 使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实施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敬东.教学法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

[2]徐瑞哲.老师负担重重在教学外[N].解放日报, 2010-11-22.

[3]熊丙奇.可不可以对检查评比“说不”[N].新闻晨报, 2011-12-21.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讨论法的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37

目前,我国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因此,班级成为教学的单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比如讨论教学方法的引入和开展。班级内各个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互动方式和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讨论,彼此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认识,而且对学生价值观、学习观和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会起到重要的影响。在班级中组织讨论更能帮助全体学生形成对某一问题较为一致、很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但是,由于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低,因此,有些时候,语文课堂的讨论不大容易被教师控制,并且初中生对于事物的看法不够成熟和全面,有些时候讨论不一定能够起到预期的效果,此外,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如果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恰当地进行引导,那么,讨论的结果极有可能超出教学的内容,违背教学的目标。所以,综合考虑来说,教师要努力掌握一定的组织和引导学生讨论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应该注意哪些策略呢?

一、充足的讨论准备

常言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那么,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达成也是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以前积极认真地进行备课。精心的准备是讨论成功的保障。讨论前,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做一些相应的准备。首先,讨论前,教师要确定并精确表达有待讨论的问题。教师需要学生讨论的问题应该围绕相对独立的主题进行展开,因此,教师应该在讨论以前帮助学生设计好讨论的主题。不论是事实性的定论知识还是具有争议性和开放性的问题都需要与学生的兴趣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其次,教师要对讨论小组进行合理的划分。毫无疑问,小组内部成员的组成对讨论结果具有重大的影响。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意观察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情况,将具有共同话题或是交往比较好的学生划分成一组,以使具有不同观点或见解的学生能够在一个小组进行思想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受益。最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做好讨论的准备。一方面,教师应该提前与学生进行讨论的交流,让学生从心理上做好讨论的准备,并且课下能够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这样学生能为讨论主题做好相应的准备,为讨论的深入进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做好准备也就是帮助学生进入讨论的氛围和状态中去。我们说,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那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亦是如此,如果,学生在讨论以前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那么,同学之间曾经发生的小矛盾或是学生对讨论的认识不清晰都会导致小组讨论无法理想地进行下去,因此,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做好讨论准备,只有准备好了,才能有效推進讨论课的进一步开展。

二、做好讨论定向工作

教师在做好讨论准备之后需要向学生进行讨论主题的公示和明确讨论要求。教师在告知学生讨论主题时要做到简明扼要,语言明了,同时要将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在黑板上进行板书,以便于学生进一步明确讨论主题。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向学生严格提出讨论的要求。比如说,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任务是什么,在讨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整个小组的讨论结果以何种方式呈现,以及教师对呈现的结果有什么样的格式要求或是内容上的要求。这些要求需要教师在学生开始讨论以前进行明确的说明。这样一种明确讨论要求的过程其实就是为学生的讨论确定方向的过程,学生在进一步明白教师要求之后才会有序地进行讨论。此外,在讨论课中,教师除了对小组提出要求外,还需要对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的指导。小组讨论需要组长进行周密的安排,但同时也需要小组成员密切进行配合,因此,教师在宣布讨论主题后也需要对小组内部成员进行更为细致的安排,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讨论中应该做什么。

三、巧妙指导讨论

当学生已经进入讨论的环节时,教师就不再适宜干涉学生的讨论了。这个时候教师应当扮演听众的角色,不应再次向学生进行提问,而应该密切关注学生讨论的进展,依据学生的进展巧妙地进行指导。虽然说,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让他们在讨论中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才能让学生在讨论中有更多的选择。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代表教师不需要进行讨论的指导,不代表在需要引导学生的时候教师依然保持沉默。实际上,在讨论中也会出现需要教师介入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就要依据学生的表现采取恰当的方式巧妙的介入学生的讨论以给学生科学的指导。比如说,小组代表对讨论进行总结,连续多个学生的发言都出现了共同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对讨论的主题进行再一次的重申,让后面发言的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总结发言。学生在陈述的过程中出现了事实性的错误,但是,其他学生都没有发现此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对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或者是学生的见解即将引发学生之间的争议,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对双方的观点进行公证合理的评价,不偏袒任何一方,并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对方观点的可取之处,让双方在某些问题上能达成一致,最后,根据双方学生的观点提出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将讨论引入更深的层次上面。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突发奇想或是随口一说都会影响教学的开展,因此,在讨论课开展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状况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适度的介入,以此保障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

高中历史课堂应用讨论法论文 篇4

[关键词]课堂讨论法;教师掌握技巧;学生因素分析

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教师因素的影响

主要是因为教师熟悉上的误区和缺乏对讨论法具体实施和操作的经验、技巧,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往往看中“讲授法”,看中其信息传递速度快、所花时间少、经济实效、轻易把握、安全可靠等优点,相反认为“讨论法”信息传递速度慢、耗费时间和精力、短期效果不明显,从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过分倾向于使用“讲授法”。从长远来看,“讨论法”的使用效果要优于“讲授法”。

2.受学生因素的影响

教师成功应用讨论法的又一重要条件是得到学生的密切配合,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踊跃发言,否则讨论将难以开展。但是部分学生比较胆怯,缺乏主见和创见,有的学生即使有思想要表达,由于性格内向,害怕说错被人取笑,对教师的依靠性强,学习机械、被动。没有学生的热情配合,也是讨论法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二、那么怎么才能发挥出“讨论法”在课堂上应有的积极效果呢

1.消除熟悉上的误区,充分熟悉和重视讨论法的功能,坚持应用讨论法

正确估价教师发言的价值和学生的能力、水平。低估学生和高估自己会使讨论法难以开展,即使进行讨论,也是在教师的绝对控制之下。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教师拥有知识、专门技术和经验,在学生眼中,教师之所以是教师是因为他们博学且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但不管教师知识多么丰富,可以成功传授给学生的只有一小部分,课堂上过多的发言会限制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教师的权威必须作为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工具,以最具建设性的方式来使用,鼓舞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声音,尊重学生所坚持的关于个人和集体的知识。

学生知道的可能远比教师估计的

要多,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来展示所知道的一切。当学生走到一起探索问题时,他们经常会展示出自己的丰富知识和集体聪明,极大地超过了他们作为个体所显示出来的能力和才干。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在教学中开展讨论,真正发挥出学生的潜能。

2.教师加强对讨论法的研究和实践,保证讨论法实施的效果

要使讨论法卓有成效的前提是教师熟悉讨论法,能熟练运用,而目前多数历史教师对讨论法具体操作缺乏了解,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开展课题研究,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技巧。

3.提高教师在讨论中的信息捕捉能力、洞察力和对信息的应变处理能力

有的教师缺乏讨论中的洞察力,导致学生的视野难以开拓。例如关于讨论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的例子,假如教师对学生回答肯定的基础上反问一题:“既然日本是先革命后改革取得了成功,那么之后中国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南京临时政府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为什么中国还是难以走上独立、富强的发展道路呢?”假如课堂时间允许,可在课堂上进一步开展讨论,如不允许,也可在课外由学生讨论,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发现,原先的答案仅是表面的原因,中日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所得出的答案更深刻,更有思想性,使学生从整体上熟悉了中日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真正做到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交流问题,讨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讨论中既不应是旁观者,也不应是裁判,而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在讨论中点拨、引导,唤起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不要经常向学生暗示你认为什么是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讨论的本质是通过学生的共同探究来确定那些不可猜测的问题。

5.学生要有充分的预备,包括资料的预备和充足的时间等

课堂讨论法效果理想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参与者要对所讨论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在讨论开始之前,教师应提供讨论题的有关资料,或由学生自己搜集、查阅相关资料,有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后,学生在讨论时就有话可说且持之有据。讨论的时间一定要有保证,否则,讨论只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实际的效果。

6.创设民主的环境,营造良好气氛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意见,哪怕是错误的意见,也不要随便否定,要设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甚至敢于同教师展开争论的精神。

讨论法论文 篇5

(宁夏西吉县兴平乡赵垴小学小学 教师巩志俭)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常常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也可以对学生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现就我在教学中所运用的“分组讨论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常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去思考,这时我们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比如邻近的两桌一组或三桌一组,让他们对同一问题进行各小组的讨论。学生在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他们会自发的进行任务分配,如谁记录、谁总结、谁发言等,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或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那么,通过分组讨论法,在小组中,一部分自信心较差的同学会在组内伙伴们的鼓励下进行积极的讨论,甚至作为小组代表发言,时间一长会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这些学生重新获得学习的乐趣。

三、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以前我们“填芽式”的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抹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发掘,久而久之便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在进行分组讨论时,一部分不爱思考的学生有了一个独立思考的平台,和同伴一起讨论问题,他们消除了对老师的那种胆怯心理,进而可以自由、大胆的思考,时间一长,他们均会在课内外对一些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行思考,逐渐养成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大都受父母溺爱严重,养成了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的恶习。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他们可以倾听到同龄人和自己不同的见解,慢慢地他们会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从而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对待别人、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提高学生概括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分组讨论中,各小组常会派代表进行总结性的发言,这就需要对每位小组成员的答案进行高度的总结和概括,为了在总结发言中比其他小组有优势,每组成员都会“出谋划策”、进行概括,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总结能力。

讨论法论文 篇6

2015最新《国务院安全生产法实施条例》(讨论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健康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统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适用安全生产法和本条例;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以及核与辐射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煤矿安全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第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和应急救援到位。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其他分管负责人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本地区安全生产规划,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安全生产规划应当与城乡规划相衔接,在城乡规划区域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五条 国务院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其工作职责由国务院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人负责的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第六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监督检查、指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实施综合分析与考核。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对矿山、金属冶炼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储存、经营单位、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以及其他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实施专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第七条 国务院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照下列规定履行职责:(一)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在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时,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二)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工业、电信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监督管理,负责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和通信业及通信设施建设、民用船舶建造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在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和竣工验收时,督促检查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三)公安部门负责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公共安全管理;(四)交通运输部门负责道路、水上、铁路、航空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对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建设项目的施工安全及公路安全保障实施监督管理;(五)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国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包括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有关活动,按照国务院规定职责分工的铁路、交通、水利、民航、电力、通信专业建设工程除外),监督检查工程参建各方的安全责任履行情况,定期对工程建设相关单位进行安全监督检查;负责全国的燃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负责房屋建筑和城市道桥、燃气、供水、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化、市容环境治理、城建监察、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房地产开发、房屋租赁、物业管理、房屋征收拆迁、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监理及城市地铁、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等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六)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查处无证开采、以采代探、超越批准的矿区范围采矿等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专项整治。按照职责分工对无采矿许可证和超层越界开采、资源接近枯竭、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等矿井关闭工作及关闭是否到位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会同相关部门组织指导并监督检查全国废弃矿井的治理工作;负责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监管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将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矿产资源规划,组织制定实施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矿业权设置方案。负责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矿业遗迹等重要保护区、保护地和职责范围内主管的有关自然保护区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七)商务部门负责商贸服务业、流通行业的安全监督管理,指导督促成品油流通、拍卖、典当、租赁、汽车流通和旧货流通、再生资源回收等的安全生产工作;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对大型商务活动进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配合有关部门指导、管理外商投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督促境内投资者加强境外中资生产经营单位和对外承包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八)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特种设备、安全防护用计量器具、常压锅炉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负责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的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九)教育部门负责各类学校和学生在校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生产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接送学生车辆的监督管理;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指导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十)水利部门负责水利行业及水库、大坝、河道堤防、水闸、渠道等水利工程设施和农村水电站及其配套电网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组织实施水利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负责职责范围内主管的有关自然保护区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十一)农牧渔业主管部门负责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机械化、农垦等农业各产业和职责范围内主管的有关自然保护区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负责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指导草原防火和草原火灾扑救工作;(十二)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监督管理;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对破坏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矿井关闭及关闭是否到位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依法对危险废物和废弃危险化学品的收集、储存、利用和处理处置等进行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地方开展生产安全事故次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救援;;(十三)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负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机构及设施设备、印刷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组织指导广播、电影、电视等单位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加强安全生产宣传舆论引导,组织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加强安全生产和安全知识的公益宣传,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安全生产重大宣传活动。(十四)司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工商、能源、林业、文化、体育、海洋、铁路、民航、邮政、气象等其他相关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有关行业、领域或者本部门、本系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国家对煤矿安全实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生产经营单位负责的体制,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对煤矿安全实施监察,检查指导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煤矿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海上石油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实行业务垂直管理的体制,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海洋石油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设立的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及其分部是实施海洋石油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的执行机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海上石油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对相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严格落实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直接监管责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责任,以及地方人民政府的安全生产属地监管责任。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的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重要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第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区等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应当根据其所辖区域的实际情况,设立或者明确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机构,配备专门人员,按照上一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权限,加强对所辖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检查,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第十二条 国家对安全生产重大研发项目以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以及购置用于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投资,依法给予税收优惠。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支持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推进安全生产及其应急救援产业的发展。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第十五条 国家对矿山、建筑施工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等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生产经营单位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第十六条 矿山、金属冶炼、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或者从业人员超过100人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有关分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工会负责人和从业人员代表组成,主要负责人担任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协调解决本单位重大安全生产问题。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每年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考核,考核结果应当在本单位公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指导和监督,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对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及其负责人的绩效考核管理。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必须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所必须的资金投入。前款所称的资金投入,包括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费用、劳动防护用品费用、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治理资金和安全评估论证、检测检验费用以及有关安全设施、设备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物资购置和运行维护费用。矿山、金属冶炼、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等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建立本单位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使用情况管理台账,并按规定归档保存。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每年向股东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报告本单位安全生产状况,接受股东和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营造安全氛围,形成本单位从业人员认同和遵循的安全理念、意识、制度和行为规范,组织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方面的活动,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操作技能和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第二十一条 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实行负责人危险作业现场带班制度。带班负责人应当掌握作业现场安全生产情况,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并如实记录。第二十二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和从业人员100人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分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级。具体评定办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应当与工伤保险费率挂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制定。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二级的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不再进行相关安全评估、评价。第二十三条 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从业人员超过1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不少于从业人员1%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的,可以不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但应当配备至少1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生产管理设置、配备标准,由各省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制定。第二十四条 注册安全工程师实行分专业分等级管理,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按照专业类别进行管理,注册有效期3年。注册安全工程师经注册取得的执业证,可以作为其具备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的有效凭证。国家鼓励成立注册安全工程师协会、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第二十五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单位应当按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30%的比例配备或者聘请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注册安全工程师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第二十六条安全生产培训由生产经营单位自主开展。不具备培训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相应条件的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接受委托的机构对从业人员培训合格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负责。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应当依照国务院负有安全生产监督职责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安全培训大纲实施。第二十七条 从事安全生产培训的机构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培训条件,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培训活动。从事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等相关人员培训的机构,应当将定期将培训情况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国家鼓励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实行自律管理。第二十八条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统一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登记和查询系统,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及相关人员可以按规定免费查询。第二十九条 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装卸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安全预评价。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建设项目由生产经营单位委托安全评价机构或者自行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对安全生产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书面报告。第三十条 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装卸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设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设计依据;(二)建设项目概述;(三)建设项目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危险、有害程度及周边环境安全分析;(四)建筑及场地布置;(五)重大危险源分析及检测监控;(六)安全设施设计采取的防范措施;(七)安全设施专项投资概算;(八)安全预评价报告中的安全对策及建议采纳情况;(九)可能出现的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十)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第三十一条 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安全设施设计和相关施工技术标准、规范施工,并对安全设施的工程质量负责。工程监理单位、监理人员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安全设施工程的工程质量承担监理责任。第三十二条 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验收评价。建设单位应当在验收结束10日后,将安全设施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竣工验收报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省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的监督核查制度,发现生产经营单位验收活动、验收结果存在弄虚作假或者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责令建设单位立即整改,建设项目,并责令相关建设项目暂时停止生产或者使用。第三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风险公告制度,向从业人员告知本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设备上,按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并定期检查维护。第三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海洋石油开采特种设备、矿山井下特种设备应当按照规定取得安全标志,定期进行检测、检验。负责海洋石油开采特种设备、矿山井下特种设备检测、检验的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条件,取得相应的资质。第三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一)按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二)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三)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检测;(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五)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六)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七)按规定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应急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八)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第三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组织开展事故隐患的自查、自改工作,落实整改措施、责任人员及内容、资金投入、整改时限和应急预案,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并按规定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第三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制定的生产安全重大隐患判定标准,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本单位可能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作出判定。第三十八条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束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委托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进行隐患治理效果评估。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果应当按照规定报送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第三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治理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责令其立即停产停业,并提请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予以关闭。第四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区域和员工宿舍的安全距离、安全出口数目、疏散通道的宽度等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安全出口的畅通,禁止锁闭、封堵安全出口。同一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由两个以上单位管理和使用的,应当明确各方的安全责任,并确定责任人员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进行统一管理。第四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的厂房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建设,并与周围生产生活设施保持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距离。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的作业场所应当按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设计、安装通风除尘系统,或者采取其他有效的除尘措施,并定期清理粉尘,检测粉尘浓度。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使用防爆电气设备,落实防雷、防静电、泄爆等安全措施,保证安全设备设施可靠接地。第四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作业审查制度,未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查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时,必须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制度,并在作业场所设置警示标识,为从业人员配备防中毒窒息的防护用品。有限空间的范围按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确定。第四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临近高压输电线路作业、危险场所动火作业以及爆破、吊装、拆卸、高空悬吊、地下挖掘等危险作业时,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制定作业方案、安全操作规程,采取安全防范措施,设置作业现场的安全区域;(二)从业人员的上岗资格、条件及其身体状况、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符合安全作业要求;(三)确定专人进行现场统一指挥;(四)有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五)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作业方案应经本单位技术负责人或者安全生产管理负责人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现场技术人员应当在危险作业前就有关安全技术要求向作业人员进行交底,并以双方签字的形式予以确认。第四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选用规则,为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发放、报废等管理制度,并督促、教育从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第四十五条 国家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推动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单位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鼓励其他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参加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生产经营单位,不再缴存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第四十六条 地下矿山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安装安全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装备,并保证正常使用。生产经营单位用于危险物品运输的车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和紧急切断装置,并加强维护保养,确保正常使用。第四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使用其产品或接受其服务的用户履行安全告知义务。宾馆、饭店、影剧院、娱乐场所、商场、医院、车站、码头、风景区、集贸市场、公共交通工具等公众聚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采取播放安全公益广告、张贴安全须知或者悬挂安全警示标志等方式进行安全告知。第四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本单位安全生产组织架构以及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安全防范措施等。对于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作业场所,应当向从业人员发放告知卡,详细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因素、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第四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3年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人员对本单位进行一次安全状况评价,形成评价报告。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单位应当委托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的机构进行安全评价,提出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应当包括对安全生产条件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的方案等内容,并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以上的生产经营单位,不再进行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安全评价。第五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合并、分立、解散、破产、搬迁等情形的,应当明确安全生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处置危险物品及相关设备、设施。第五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方或者承租方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责任,并履行下列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一)查验承包方或者承租方的生产经营范围和有关资质;(二)向承包方、承租方书面告知发包项目、出租场所及相关设备的基本情况、安全生产要求;(三)统一协调管理承包方、承租方的安全生产工作;(四)定期检查承包方、承租方的安全生产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第五十二条 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在提供安全评价、检验、检测、认证等过程中,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存在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或者事故隐患的,应当立即告知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单位接到告知后,应当立即进行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改治理。第五十三条 非生产经营性建筑物改变用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低安全保障设计建筑物改变用途用于高安全保障要求的生产经营经营活动,所有权人、管理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应当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并由使用权人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对改变用途的建筑物进行安全评价;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方可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安全评价报告应当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第三章 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义务 第五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以及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的事项;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应当一并载明。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第五十五条 从业人员有权向生产经营单位了解下列事项:(一)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二)已采取的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三)发生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的应急措施。第五十六条 从业人员有权要求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和其他安全生产保险。生产经营单位未依法参加前款规定的保险,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相关保险规定的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从业人员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权利的,有权提出赔偿要求。第五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参加抢险救护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从业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五十八条 从业人员应当按照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规定进行作业,遵守劳动纪律。第五十九条 从业人员应当与本单位签订安全作业承诺,并遵守承诺的规定;对未遵守承诺的从业人员,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批评教育,直至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第六十条 从业人员在作业前,应当检查本岗位作业场所的安全状况,发现不安全因素或者事故隐患应当立即报告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并书面记录相关情况。从业人员在交接班时,应当做好生产设备、设施以及安全设施运行情况的确认工作。第六十一条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从业人员应当服从现场统一指挥,紧急撤离到安全地点,任何人不得擅自决定采取优先保护有关设施、设备和产品、原料等财产的措施。第六十二条 从业人员应当积极配合事故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阻碍事故调查。第六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未建立工会组织的,应当选举至少一名从业人员代表全体从业人员履行下列职责:(一)参与安全生产决策;(二)参加安全生产会议,提出意见建议;(三)向生产经营单位反映从业人员诉求,维护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合法权利;(四)根据情况直接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生产经营单位有关安全生产事项。第六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邀请工会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必须邀请本单位工会参加。对工会提出的安全生产方面的建议,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研究答复。第四章 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第六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状况,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管辖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单位登记建档,建立管理台账,推行信息共享,并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实施分类分级监督管理。第六十六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分类分级监督管理的要求,制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制定的监督检查计划报上一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批准后实施。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根据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特点,参照前款规定制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加强对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和生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时,已经按照监督检查计划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发现的事故隐患依法及时处理的,应当作为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依据。第六十七条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中央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总部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结合生产经营单位的隶属关系、规模划分、风险等级等因素,制定本地区安全监管分类分级监管规定,并报国务院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第六十八条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区管理机构等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的下列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一)安全生产投入以及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情况;(二)安全生产责任制。(三)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四)取得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的情况;(五)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情况;(六)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情况。(七)日常安全检查记录,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记录,应急预案备案演练的情况;(八)上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区管理机构等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在监督检查中,认为有关问题需要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并形成书面材料。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处理。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区管理机构等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可以根据有关人民政府的授权或者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委托,对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事项依法采取现场处理措施。第六十九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所属行政执法机构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存在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或者事故隐患的,应当依照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采取下列现场处理措施:(一)当场予以纠正;(二)责令限期改正、限期达到要求或者立即排除事故隐患;(三)责令立即停止作业(施工)、立即停止使用、立即排除事故隐患;(四)责令从危险区域撤出作业人员;(五)责令暂时停产停业、停止建设、停止施工或者停止使用;(六)依法采取的其他现场处理措施。违法行为、事故隐患的责令限期改正、责令限期达到要求的期限一般不超过1个月;重大事故隐患责令暂时停产停业、停止建设、停止施工或者停止使用的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七十条 被责令限期改正、限期达到要求、暂时停产停业、停止建设、停止施工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的生产经营单位提出复查申请或者整改、治理限期届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或者限期届满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复查。第七十一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在用设施、设备、器材,违法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的危险物品,以及违法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危险物品的作业场所,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的规定予以查封或者扣押,并作出处理决定:(一)对违法事实清楚、依法应当没收的非法财物予以没收;(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销毁的,依法组织销毁;(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解除查封、扣押的,作出解除查封、扣押的决定。实施查封、扣押,应当制作并当场交付查封、扣押决定书和清单。第七十二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安全问题涉及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或其有关部门的,应当及时向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报告或其有关部门通报。第七十三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分级挂牌督办制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及时消除重大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治理需要有关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支持、协助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职责的部门可以向有关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第七十四条 安全生产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有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现实危险,是指存在明显的事故隐患,如果不立即整改,随时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安全生产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危及生产安全的紧急情形,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已经出现事故征兆的;(二)严重危及生产经营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人身或者财产安全的;(三)根据本部门事故调查处理实际情况,已有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因出现类似紧急情形,导致事故发生的;(四)其他危及生产安全的紧急情况。第七十五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违法事实涉及的金额、违法事实的情节、违法事实造成的后果等,根据刑法和有关司法解释以及犯罪案件的追诉标准等规定,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司法机关移送。第七十六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受理有关安全生产的举报后,应当将举报事项的调查处理情况及时答复举报人;举报人的姓名、名称、住址不清的除外。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举报事项,应当予以登记,并告知举报人向有关部门提出。对本部门进行调查核实确有困难的,可以提请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第七十七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信息库,如实记录生产经营单位及其相关责任人员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信息;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通过公告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途径以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向社会公告,并向投资主管部门、国土资源、建设、银行、证券、保险、税务等主管部门通报,一年内严格限制其新增的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取得有关资格等,并作为银行贷款等的依据。前款所规定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一)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二)一年内发生两次以上较大事故的;(三)给予生产经营单位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停止建设或者责令停止施工,吊销、暂扣有关许可证、撤销有关资质、较大数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的;(四)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认为应当通报的其他违法行为。第七十八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公告、通报的生产经营单位严重违法行为信息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对生产经营单位,公布其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性别及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对生产经营单位相关责任人员,公布其姓名、性别、身份证明号码;(二)主要违法事实;(三)相关法律依据;(四)行政处罚情况;(五)实施行政处罚的单位。第五章 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 与调查处理 第七十九条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应当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类分级管理、生产经营单位负责、各方协调联动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机制。第八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业、本领域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第八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在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危险源状况、危险性分析情况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相衔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按照内容和作用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等类别。第八十二条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应急救援的指挥和协调机构;(二)有关部门在应急救援中的职责和分工;(三)应急救援组织及其人员、装备、联系方式;(四)信息报告与处置;(五)紧急处置、人员疏散、工程抢险、医疗急救措施方案;(六)社会支持救助方案;(七)应急救援组织的训练和演习;(八)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九)经费保障。第八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演练计划,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演练。第八十四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并与临近建有应急救援队伍的生产经营单位或者社会化专业救援力量签订救援协议。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建筑施工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应急预案,配备灭火、抽水、通风、以及危险物品稀释、淹埋、收集等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第八十五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报告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第八十六条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负责人接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立即赶到事故现场,成立现场应急救援组织指挥机构,组织事故抢救。参与事故抢救的部门和单位应当服从统一指挥,加强协同联动,采取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并根据事故救援的需要迅速组织采取告知、警戒、封路、疏散等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次生灾害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救援过程中,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核实事故遇险、遇难和受伤人数并如实上报,核定人员伤亡情况不得影响事故的抢险救援。事故造成人员伤害需要抢救治疗的,有关单位应当立即就近送往医疗机构救治,医疗机构应当立即组织抢救治疗。抢救治疗费用由事故发生单位先行垫付。第八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配合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事故抢险救援中可能发生更大危险或者造成更大损失的,现场指挥部在听取专家组或者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可以决定暂停应急处置与救援。现场指挥部认为有必要终止应急处置与救援的,应当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第八十八条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情况和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及其应急处置与救援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单位和人员提出处理意见。事故调查和处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第八十九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对事故的原因、性质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时,事故调查组组长有权提出结论性意见。事故调查组成员的不同意见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报请批复时作出说明。第九十条 经过批复的事故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由组织事故调查的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政府网站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全文公开,但依法需要保密的内容除外。第九十一条 有关部门和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自接到事故调查报告及其批复之日起3个月内,将有关责任人员和单位的处理情况、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书面报送组织事故调查的部门。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单位应当及时全面落实整改措施,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第九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经调查确定为责任事故的,除了应当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并依法予以追究外,还应当查明对有关设施、设备、器材的制造单位和对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等负有审查批准和监督职责的行政部门的责任,对有失职、渎职行为的,依照安全生产法和本条例的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事故责任追究,应当根据其岗位职责、履职依据、时间、条件、能力和实施行政执法计划等实际情况,依法确定责任;进行事故责任追究的,应当参照有关人民政府对事故调查报告作出的批复。第九十三条 对发生重大事故或者连续多起较大事故的地区以及中央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约谈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并提出事故防范措施的建议和落实期限。第六章 法律责任 暂缺。第七章 附 则 第 条 安全生产法和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生产经营活动,是指为实现生产、经营或者建设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包括准备性和收尾性活动,也包括为生产经营建设活动服务的辅助性活动。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单位,包括从事生产经营建设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合作社、个体经济组织及其他单位。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的厂长、经理、矿长,以及对生产经营有决策权的实际控制人。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是指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安全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包括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生产安全事故,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建设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第 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讨论法 篇7

一、课堂讨论要富有思辨, 注重实效

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有讨论的价值,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难易适中, 太简单的问题, 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就谈不上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了;同样如果讨论的问题太难, 也会打击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热情, 让他们知难而退失去继续思考的信心.所以, 这样无思考价值的问题, 就不能起到应用课堂讨论的实际效果.教师应从教学内容需要出发, 不能流于形式, 一定要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对所有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以及与前后知识点的关联等细节要了然于胸.当然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下工夫, 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特定, 选择难易合适的问题, 让学生讨论,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去思考, 课堂上的热烈讨论才能起到良好的实际效果.否则, 讨论就是无效的.

如教学“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时, 在学生学习了射线的知识之后,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异同之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了以往学过的知识, 然后与新学的知识互相比较, 这样对所学知识点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二、课堂讨论要突出重点, 讲究时机

我们在平时上课提问时, 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 概括起来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在一节课上教师让学生去讨论的问题过多, 很多时候学生都来不及思考, 结果必然是空有讨论的形式没有讨论的效果, 所讨论问题针对性不强, 重点不突出.二是教师由于组织讨论时没有选准课上讨论的内容和时机, 导致课堂结构松散, 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 找不准思考问题的关键点, 不能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重点, 合理地设计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 并且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状况, 把握好抛出问题引起讨论的时机, 这样的讨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以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为例, 应将讲授“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有什么区别”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 可先安排学生用“眼”观察, 用“手”比划, 先让学生观察投影仪上出现的两根木棒有什么区别, 两个正方形有什么区别.然后及时组织同桌同学讨论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异同, 此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通过讨论, 明白了长度单位表示长短, 而面积单位表示面的大小等知识点, 这样达到了预期目的.课堂讨论不仅要适时, 也要适度, 假如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发生一些意外, 为让其他人信服自己的观点, 论辩双方争执不下、难解难分, 这时教师不能让学生无休止的争论下去, 应该掌握“度”, 对争议较大且不易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相机点拨, 即可顺利解决.

三、认真设计讨论步骤, 全面汇报

要想讨论取得理想的结果, 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精心设计, 将整个讨论的完整程序最大限度地细化, 要告知学生讨论的目的, 对他们提出要求, 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的讨论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如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时, 在上课之前, 笔者设置了下面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一是怎样剪开平行四边形, 二是怎样拼成长方形, 三是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在认真讨论了这样的问题之后, 很容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 在学生讨论后, 应该把学生所讨论的结果尽可能汇报到老师这儿来, 不应该随便请个别同学讲一下他们的讨论结果, 如果结果与教师要公布的结果差不多, 就立刻肯定表扬, 接着匆匆结束.这种传统的讨论方式并没有走出原先的旧认识,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没有得到尊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人人动脑, 个个都有机会表态发言的情境, 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笔中, 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 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 促使每名学生思维在课堂上都处于兴奋状态.

四、创造良好讨论气氛, 激发兴趣

良好的课堂讨论气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索问题, 在探索过程中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课堂中要创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气氛,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尽力避免流露出对个别学生厌烦的情绪, 做到使所有学生都受到同样对待;另一方面, 对待学生的错误又不能置之不理, 应对学生讨论中产生的一些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推论、肤浅的论点等进行分析, 逐一予以纠正, 在纠正中, 又要采取适当方式, 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要让他们体面的坐下.只有做到以上两点, 才能使讨论在宽松的环境下进行, 学生思维才能在宽松的环境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五、注重方法讲解传授, 合理讨论

在每一节课的讨论环节中, 完全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讨论方式, 如前后座四名同学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的方法, 而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不应只是巡视一下, 要融进讨论小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 很多讨论看上去热热闹闹, 其实问题很多, 例如讨论时出现离题现象, 此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注意所要讨论的问题, 确保讨论朝正确方向展开, 同时在讨论中教师应给予适当指导, 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再论讲授法与讨论法 篇8

建国后,我国教育主要学习苏联,教学方法也主要沿用苏联的。苏联的许多教育家,特别是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特别是语、数、英的教学,受到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以讲授法为主,形成了“复习、引入、讲解、总结、练习”的五步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小学课堂上长期占统治地位。新课程的实施,讲授法遭到种种j}难,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如讨论法、发现法等则备受推崇。

讲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一般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以讲授为主的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形成某种序列就可成为一种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一种教学模式可能需要多种教学方法,也可能只用一种方法,它通常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与某些教学资源整合而形成,故教学模式有系统性、结构性的特点。与教学方法相比较,它是更高层次上的方法论。教学方法是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的基础,它是“旨在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受客体的制约并适于客体的操作系列”,“方法具有结构,它是构成一个体系的有计划的一连串行为或操作”。一般而言,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教学思想下的深化,有时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是等同的。讲授法在一些专著中被称为“讲解接受教学模式”。

一、讲授法

我国的五步教学模式主要运用的方法包括讲授法、练习法。它能够很好地把学生学习的多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运用这一模式需要运用讲授技能。但是,讲授不一定必然导致满堂灌,导致教学的机械化。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中小学的教学五步教学逐步走向僵化,特别是到了80年代,讲授法也被滥用了。

1.五步教学模式与讲授法

在五六十年代,我国中小学教学主要以五步教学模式为主。一般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先复习提问,并引入新课,接着讲解知识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的如与教师的预设相吻合,教师就进入下一环节。讲解后,一般会让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总结,由教师进行归纳。最后,辅助以练习。这就是五步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在当时相当盛行,各个学科都在应用。

以语文为例,五步教学模式常这样展开:第一个环节复习旧课,教师常会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接着,引入这一环节,一般顺序是课文标题、作者略传和时代背景,一般由教师作简单介绍,或由学生来介绍。讲解这一环节是重头戏,有些文章没有时代背景或作者介绍,可不讲,重点就放在分析人物性格或人物形象方面,或归纳艺术特色,分析文章重点句、重点段落等等。教师往往讲得过于精细繁琐,导致灌得过多。1953年叶苍岑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从<红领巾>的教学谈到语文教学改革问题》一文,文章指出,这一节由北京市六女中老师执教的观摩课,老师讲了40分钟,而学生只讲了5分钟,教师是积极的,但学生没有积极的形式。可见当时语文教学的统一步调,导致了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当时,对这个课例进行点评的专家是苏联的普希金。可是当时“红领巾教学法”事实上已经成型,并且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流行。当然,也有许多老师能够很好地运用这种教学法。但是上课经常是老师口若悬河,学生无动于衷、呆若木鸡,间或教师也设计一些提问,但由于这些提问往往是为了引出教师的讲解,教师已经预设了标准答案,于是启发转变为满堂问,一个学生答非所问,再叫一个,直到学生说出标准答案为止。学生多次被如此提问,也觉得比较尴尬,相继去买教学参考资料和课后练习答案。一旦被老师提问到,一翻答案就解决问题。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常针对重点单词举例造句,分析用法;针对句子,老师详细分析讲解结构;针对语法,讲解分析得更透彻。一句话,英语教学也是五步教学模式的领地。课后的练习围绕教学而设置,重点是“双基”。结果学生考试成绩非常好,却不会用英语进行交谈。七、八十年代我国培养了一批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人才,到了九十年代末,引起了教学界的深刻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的逻辑性强,更是成为五步教学法的天下。如今实施新课程,依然有一些学校在评价一节课时,都始终把“讲得好不好,练习得好不好”作为唯一的评课指标。

总之,改革开放前五步教学模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一种最主要的模式。五步教学模式以讲为主,形式单一,互动少,逐渐走向僵化。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讲授法已成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成为广大教师唾弃的对象。新实施课程后中小学教师对讲授法依然存在理解上的诸多误区。新课程的许多公开课、观摩课都力求避开讲授法,采用讨论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是不是讲授法真的成为洪水猛兽。过时了不能用了?

2.讲授法过时的背后

新课程强调知识生成的多种途径,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倡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共同探究,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新知识的生成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自我建构过程。那么,讲授法能不能使学生主动地生成新知识呢?讲授法是否就必定缺少互动呢?

其实,教学方法越多意味着教师可选择的教学手段也越丰富。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就像用不同方法、不同程序烹制不同的菜肴,味道也各不相同。只有一种选择,久而久之,我们的味觉就会麻木,失去敏感性。课堂教学也是如此。那么,讲授法为什么会失去魅力呢?

首先,讲授法应用得太多、太频繁,应用逐渐程式化,导致了僵化。一些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讲授,不需要其他方法。其次,讲授法的应用存在机械、教条的做法,没有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五步教学模式的“复习、引入、讲解、总结、练习”五个步骤,全部由教师的讲解所统领,引入阶段、总结阶段、复习阶段都是老师讲,整个过程都由教师控制。其实五步教学也不一定都要老师讲,讲授也不一定不能让学生自主建构起新知识。最后,应试教育对分数的功利追求,导致教师常希望教学“大面积插秧,又快又好”,结果自然就选择了讲授法。

那么,讲授法能使学生主动地生成新知识吗?首先我们要区分两种情况:其一,讲授无法引起共鸣,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此时学生未能主动生成新知识,学生接受的知识很容易遗忘;其二,讲授引起共鸣,学生发出了微笑,产生了新的思考。他们课后主动寻找学习材料,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讲授富于启发性,产生的思考就是新知识生成的基础。这时,如果学生将思考的问题进一步整理,采取新的学习行动,这就是新知识的生成过程。所以讲授法运用得当,是能促进学生主动生成新知识的。讲授法并不一定就缺少互动,教育先贤苏格拉底就非常善于运用讲授法。

其实,讲授法很有魅力。在大学,讲授以讲演的形式被运用。各种类型、不同风格的讲座,与其他的学习方法结合,成为大学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培训中许多知名专家和教授也大量运用讲授法。讲授法是让学习者明了事理的一个简单快捷的途径。关键在于当讲授终结后思考是否产生了,知识是否内化了,质疑是否产生了。讲授法也可以唤醒师生的深入对话。通过对话,知识不断地流动并交汇。学生之所以能够提出疑问,是因为他们一直在追随着老师的思路,专注地进行思考,这时兴趣被调动,心灵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从学生的质疑到老师的答疑,再从老师的答疑到新问题的生成,这就是互动的过程。

赫尔巴特也曾说:“教学是否能正常进行,这取决于教师,同时也取决于学生与教学内容。假如内容不能赢得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会产生恶性循环的后果。学生将尝试摆脱教学,他或者沉默,或者给教师错误的回答。教师如急于要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教学就变得有些勉强,学生的反感便会递增。教师本来能够给学生的帮助将对克服他们的反感与懒惰完全失灵,他便只能强迫学生思考、独立工作、作准备、背诵,还强迫他们把学得很差的东西应用到作文中去,如此等等。真正的讲授停止了,或者至少失去了联系。”赫尔巴特的这段话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正好击中了被蹩脚地、机械地应用了的讲授法。讲授出了问题,除了有教师的原因,还有学生的原因和教学内容的原因。这些原因,使学生意欲摆脱教学。在应试的背景下,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的学生前途暗淡,这些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严重不足。从教学内容来说,过去教学内容仅局限于教科书。一个教学大纲、一本教科书的局面持续了很长时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对儿童生活世界的关照,加上教师总是力求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务,教学变成了一种压迫,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役。以上种种原因使讲授法变得十分单调乏味。

可见,讲授法并不存在过时这一说法,关键是在什么情景下运用,在什么条件下运用以及如何运用。如果运用得当,讲授也会充分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

二、讨论法

讨论法以学生为中心,更容易形成民主的课堂氛围。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从而互相启发、探讨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一般以小组展开教学,体现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1.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讨论法的作用主要有:其一,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其二,可帮助学生形成民主的思维习惯;其三,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四,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理解他人。

2.讨论法使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运用讨论法可以使学生在互动的条件下生成新知识是有条件的。一是讨论的问题需要事先布置学生进行准备,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二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应该平等,教师必须尊重真理,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其次,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各小组讨论的进程,观察各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处于边缘状态的学生。再次,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必须充分。如果不充分,就会出现教师抛出标准答案,或进行讲解。最后,讨论法往往使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显得较困难:一是容易出现“节外生枝”,讨论偏离教师的教学重点,使教学计划无法顺利完成。这时,教师要作适当的引导。二是可能发现一些新问题,容易出现交通事故。这时,教师要本着谦虚的态度,对问题延迟处理。三是可能发生小组间的激烈争论。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宽容、求同存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因此,讨论法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理论素养和人格涵养。

三、教学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任何教学模式都存在着局限性。讲授法和讨论法两种方法也各有利弊。

其实,讲授和讨论都没有偏离赫尔巴特提出的“清楚”、“联合”、“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四阶段。有些学者将赫尔巴特关于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说成是赫尔巴特的四阶段教学模式,这混淆了“教学的主要阶段”和“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这里再澄清一下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主要指“开展教授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时间流程”。因此,“教学过程的几个阶段”与“教学模式”是两回事。可以说,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都需要经历教学过程的几个阶段,具体说,“清楚”、“联合”、“系统”、“方法”这四个教学过程的阶段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经历。

首先,任何教学方法和模式都需要让学生清楚学习内容。就讨论法而言,在组织学生讨论前,必须使学生明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清楚”。其次,如何进行“联合”,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操作程序。讲授法常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体悟进行联合,而讨论法往往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完成联合。这一过程,伴随着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学习方法的分享和教师指导的介入,这对教学的深入非常有益。再次,到了“系统”阶段,学生进入到知识结构的形成时期。就讨论法而言,学生归纳讨论后的观点,这一个过程就是“系统”。而讲授法则多采用教师总结的讲解形式。最后,“方法”阶段是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就讨论法而言,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依然要落实到方法这一环节。否则,表面上看很热闹,实际上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窍门。只有使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适应新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助推器。就讲授法而言,方法常常是由练习来巩固的。由此可见,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遵循教学四个阶段:“清楚”、“联合”、“系统”、“方法”。

新课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教学过程的情境性越来越丰富,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不断强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得到探索实践。例如,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随机进入教学法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方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基于不同的教学理论,常常整合为一定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课堂教学具有情景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情感千差万别,因此,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运用时也就各有优劣。由于教育实践受到不同因素(如教育的经济成本、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动机、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等)的制约和影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运用就要考虑其可接受性和适切性。我们既要防止僵化地看待某种教学方法或者某种教学模式,又要学会灵活地有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有教师不断地反思处于特定情境中的课堂教学,并将反思中获得的经验和体悟运用到课堂实践中,教师才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上一篇:【新祥旭考研】2018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832真题回忆版下一篇:客户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