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讨论(共10篇)
案例讨论 篇1
在当今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 社会对法学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和更高标准的要求, 这对高校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同时也给法学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要想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现实需求, 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传统教学模式下, 有些学生四年专业学习之后只能纸上谈兵, 用过去的话描述叫高分低能, 其实质就是学生的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可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缩短学生进入社会实践工作的适应期。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加强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训练, 法学专业课外实践有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司法调研、法律咨询、旁听庭审等, 课内来说, 除了模拟庭审速记、模拟法庭的开展之外, 课堂案例讨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通过课堂案例讨论, 教会学生关注并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将所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 最终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适应社会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我们这里所讲的课堂案例讨论是指案情相对复杂、讨论前须作案情基本了解和法律知识准备、学生全员参与、用时在一个上课单元时间 (2课时) 的教学形式。这样的课堂案例讨论, 应当是学生有发言、老师有点评, 不一定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的案情讨论与案情分析过程。在学生畅所欲言和各抒己见中加深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法律条文的理解, 培养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表达与沟通能力等。
一、课堂案例讨论在法学本科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一) 从教师的角度看:改进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手段。
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 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一直是一个为人们所关注但同时又深感忧虑的问题。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做笔记为主, 并在课下及时完成作业。这样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 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忽视学生个性, 教学效率较低。时代迅猛发展, 高校教师不能再固守在象牙塔里, 传授一些纯理论的知识,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样一个知识传播的层面。教师应创新教学思维, 转变教学理念, 丰富教学手段,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双向交流,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案例讨论可以有效转变这种状况, 一是课堂案例讨论可以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 从纯粹的教师单打独斗的讲述到大家共同探讨与相互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本身就带有新颖性, 何况这种方式下学生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这种压力会转变为一种自我学习的动力。二是课堂案例讨论打破了单一的理论灌输, 从枯燥的纯理论学习到分析鲜活的案例, 兼顾了对学生旧知的检验, 课堂内涵实现了转变,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只是如此一来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 教师应当更多地与社会接触, 关注立法动态、典型案例, 案例的新颖性要求老师注重知识的更新。案例讨论要求老师有更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适时、适当启发学生思维, 善于总结归纳、提炼焦点问题, 等等。
(二) 从学生的角度看:转变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兴趣。
早在19世纪中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指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 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两者之间有一个奉送真知与发现真知之别, 法学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案例讨论把教师奉送真理改变为教师教给学生发现真理。在这种方式中, 教师把学生置于发现者的位置,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认真组织和利用好课堂案例讨论, 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势必促使所有的同学将压力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动力, 这也切合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现实要求,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是教育的使命之一。
事实上用于案例讨论课的案例, 一般都是身边鲜活的、生动的社会现实,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此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法律是与枯燥的条文打交道, 也不会觉得学习法律空洞, 在理论学习中将更多地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生活远比法条复杂、生动, 这些年来如郑雪梨案 (1) 、许霆案 (2) 、梁丽案 (3) , 都在当时引发过社会热议和理论界的探讨, 热议反映了案件的关注度高, 理论探讨折射出案件的难度大, 这些案例都适合引入课堂, 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进而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三)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理论结合实际, 满足社会需求。
专家认为, 当今我国法学专业学生普遍“专业有余而广博不足, 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 动口有余而动手不足, 考试成绩有余而办事能力不足”。[2]这样的人才输送给社会显然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但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产物, 学生能力的欠缺只是一种表象, 其揭露的本质还在于学校的培养模式存在着极大的不足。
法学教育应当贴合时代要求, 优化课程设置, 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丰富实践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罗马非一日建成”, 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能力的提升主要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训练。从时间上来说,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本科阶段。从培养方式上来看, 有多种方式:除了课外的旁听审判、法律咨询、专业实习外, 课内也要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兼顾并且应当兼顾, 课堂案例讨论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传统教学方法下, 学生习惯做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学习过程中走不出理论的约束, 又很难转化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的自主思维、创新思维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案例讨论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积极独立思考问题, 及时梳理知识, 在讨论中学会表达的层次清晰、逻辑严谨、论证有理有据, 注重锻炼自己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的必备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在这样的方式下学习, 能力提升快, 进入社会实际工作岗位后必然上手快, 适应性强。
二、课堂案例讨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 文献检索能力。
法学专业学生也好, 法律实务工作者也罢, 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免不了需要查找法律条文、相关司法解释。尤其现在中国作为一个法制逐步健全和完善的国家, 尽管已有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但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城乡差别依然很大, 政府部门职能条块分割, 在实践中我们也经常体会到法律体系的整体协调性还有待完善。从法律、法规到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 有时一个案件的特殊性、复杂性, 需要在众多的条文中去思索斟酌, 找准适合本案案情的规范性文件。在课堂案例讨论中, 学生若具备较好的文献检索能力, 见解就会独到, 另辟蹊径。在实务工作中, 找准了相应的法律依据也会使得在案件的定性上能够切中要害。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也能看到一个案件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经常有分歧, 是交通肇事还是过失致人死亡?是赠与还是彩礼?一个多年在城镇做小商贩的人, 他的人身受到损害按什么赔偿标准?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的认定, 是依照户口本还是依照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 还是依照在城镇生活的年限?这些尽管跟案件本身的复杂性有关, 但深刻领会条文, 读懂字里行间的真正内涵也是必要的。要做到适用法律正确, 还当事人应有的公正, 维护法律的威严, 好的文献检索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二) 法律逻辑思维能力。
法学专业的学生, 涉及具体的案例绝对不能像非专业学生那样只关注案情梗概或者带着欣赏情节的心态, 应当从专业的角度切入, 注重锻炼自己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的思维方式, 分析要透彻中肯, 思维要敏捷清晰。对案件的分析要从法理入手, 结合现行立法, 抽丝剥茧, 层层推理, 最后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这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只有训练有素才会在遇到实践问题时不至于茫然失措, 无从下手。现实中有时同一个案件, 对案件的定性和解决方案而言, 有的人云山雾海, 有的人一语中的, 区别除了专业水平之外, 思维清晰严谨应当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三) 语言表达能力。
法律是社会学科, 法学专业的学生走出校门就是与形形色色、层次程度各不相同的人打交道, 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表达能力。会见当事人、参与开庭、调解等场合的说法、说理、说服, 都离不开语言表达。课堂案例讨论也需要通过发言来表达自身对案例的见解, 就学生而言, 应当把案例讨论课当作提升自我能力的良好平台, 有意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发表自身观点应当于法有据, 驳斥他人观点也应当有理有节。只有长期得到这样的训练, 才能步入专业的正轨, 找到解决纠纷的正确方式和方法。
(四) 文书写作能力。
文书写作能力也是法学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起诉状、答辩状、判决书、离婚协议, 甚至遗嘱、合同, 等等, 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 文字的通顺、说理明白、考虑周全、条理清晰、要点层次恰到好处, 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一个复杂的案子, 怎样才能说得清楚又不至于混乱, 说得透彻又不至于啰唆, 实在是需要下一番苦功的。在课堂案例讨论中, 可以结合具体的案情, 布置学生一些相关的写作任务, 讨论之后也可以用来点评, 使学生的文书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五) 研究探索与创新能力。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法律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从法理学上来说, 法律归根到底是由当时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所以从法的内容来看, 从专制社会的法自君出, 权大于法, 到近现代的依法行政, 民可以告官。从法的形式来看, 从古巴比伦楔形文字法里的诸法合体, 民刑不分, 到现在的部门法越分越细。从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 从“伐木大王”到破坏自然资源入刑, 不胜枚举。近年来的受法律保护的个人私有财产形式越来越多样, “醉酒驾驶”和“飙车”入刑, 同样显示出法律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法律的逐步完善除了人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之外, 创新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要素。没有创新能力, 设想谁能在男尊女卑天经地义的时候异想天开、痴人说梦, 来论证男女其实是平等的, 并且把它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以至于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逐步实现男女平等。所以无论是完善立法还是解决具体的个案, 都需要创新能力。尤其现在人们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强, 越来越懂得用法律的武器进行自我保护, 有些案件的诉讼请求需要法官有着超乎寻常的创新能力, 才能很好地化解矛盾, 解决纠纷。“最具人文关怀的判决” (4) 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创新能力对个人来说是能力的表现, 对社会、对法律来说是活力的象征。
三、课堂案例讨论的组织和开展
(一) 精选案例, 做好准备。
对于一次案例讨论课而言, 好的案例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进入课堂的案例必须是经过精心筛选的真实案例, 教师应当关注身边现实, 注重案例素材的收集积累, 加强与实务部门的联系, 了解一些来自一线的案例, 保证进入课堂的案例是近2—3年发生的真实案例, 使课堂案例讨论能够密切联系当前社会现实, 紧扣立法前沿。案例讨论应当选择一些对现行法律具有挑战性的个案,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像近年媒体披露的代孕案件, 我在婚姻法的课堂上进行过讨论, 学生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资料, 支持代孕者旁征博引, 认为应当加以规范引导;反对者也有自己充足的理由。通过集思广益, 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比较理性, 有些学生还基于这次讨论课, 将代孕问题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至于选择民事还是刑事还是行政案件, 由各个任课老师取舍, 一般在自己的课堂上讨论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 方便学生系统学习和老师点评。讨论前教师应当让学生接触案例案情, 布置相关讨论内容, 并留有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
(二) 组织讨论, 认真点评。
成功的案例讨论应当是一场思想火花的碰撞, 是一次学术观点的交流, 或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拼。它绝不能成为教学的作秀、少数人的盛宴, 或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走过场。在课堂讨论中, 总是会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只有在讨论中各抒己见, 相互启迪, 才能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科学。所以应当激发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这种激发一方面要靠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珍惜课堂案例讨论的锻炼机会, 另一方面需要制度层面的约束, 如把平时课堂表现作为课程期评成绩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实践证明, 大多数学生对于案例讨论课感兴趣, 并且能在讨论课上妙语如珠、精彩纷呈。案例讨论是全班同学发散思维的过程, 必然会出现观点分散的局面, 并且有时由于对知识理解得不够, 错误观点的表述也在所避免, 这就需要老师对案例讨论进行客观的总结点评, 好的归纳总结是认识升华的必要保证[4]。总结点评应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与评价, 对学生思维中的一些闪光点加以肯定, 对错误或模糊的观点进行指正, 完整地概括知识要点和层次, 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具体的案情上升到法学理论,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注释:
(1) 郑雪梨案, 2001年8月8日, 浙江青年妇女郑雪梨向浙江省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请求人工授精为死囚丈夫生育孩子, 消息一出, 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热议。这个案件反映了法律与高科技之间的某种脱节, 科技进步了, 法律却没有跟进。问题有:判处死刑是不是也剥夺了生育权?男死刑犯享有生育权的话, 那女死刑犯也应该享有, 但如此一来与现有条文“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不能判死刑”如何协调?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个普通女性的请求, 击中了现行法律的盲区。
(2) 许霆案, 2006年4月21日, 24岁的山西打工仔许霆偶然发现, 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平云路的广州市商业银行的一台自动取款机 (ATM) , 由于系统升级出现故障。在当晚10点左右, 他用自己不能透支的存款余额仅有170多元的银行卡, 分171次从ATM机中共计提取了17.5万元。2007年5月被警方抓获。2007年年底, 广州市中院一审判处许霆无期徒刑。2008年, 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处被告人许霆有期徒刑5年, 并处罚金2万元的刑事裁定。此案引发国内外专家、舆论、媒体的高度关注, 在罪与非罪上引发热议。
(3) 梁丽案, 2008年12月9日, 机场清洁工梁丽在深圳机场“捡”到价值超过300万元人民币的黄金首饰而引发的一起案件。这起案件引发了全社会关于盗窃罪的大讨论。
(4) 最具人文关怀的判决, 民法专家评价某法院审理一个民事案件后作出的判决。某姓男子人身遭受损害, 失去了男性功能, 基于此其妻子作为共同原告起诉, 要求以此索赔一万元的精神损害赔偿, 法官全额满足了她的诉讼请求。这个案件在妻子是否是适格原告?索赔标准上引发极大的争议。丈夫身体受伤, 有各种计算标准赔偿, 她本身毫发无损。年届四十, 育有一子就索赔一万, 那假如是新婚尚未生育的标准又该是多少?索赔后又离婚的话, 这一笔钱算不算不当得利?后续的探讨还有很多, 它绝不是个案解决了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袁明芹.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实施[J].新课程研究, 2008, (5) .
[2]四有余四不足高校该如何改进法学教育[EB/OL].人民网.
[3]喻永红.法学本科课堂教学案例讨论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4) .
[4]焦小英, 黄彬.课堂讨论教学中的控制艺术[J].教育科学论坛, 2008, (5) .
案例讨论 篇2
管理能力,领导能力,授权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对研究的深刻理解;与他人合作和协作能力;对流程与组织系统的关注;引进资源的能力;儿科临床经验与技能,做事认真踏实;对人友好;行事果断。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1、首先要细心,儿童交流方式不同于成人,尤其是新生儿,更多信息需要通过观察来捕捉;
2、要有耐心,最好稳重、安静的性格,外向型人格不适合做儿科,即便做了也很难优秀;
3、要有恒心,做儿科是项高尚的职业,也比较有发展前途,关键是能否忍受得住时间和氛围的煎熬;
4、要淡泊名利,儿科不同于其他专科尤其是外科,在收入上很难短时间内达到预期,因此学生期间长期担任班级、学校职务者最好不要考虑。具备了儿科研究中心主任医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人可以去做儿科研究中心的主任。
具备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应该具备素质的人,可以去做儿科医生。
案例讨论 篇3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0073-02
分类思想是基于对象本质属性的异同,将数学研究对象根据一定的关系,合理划分为不同的种类进行分类讨论,再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得出题目和要研究问题的答案。比较是分类讨论的基础,分类讨论思想是深入研究问题的一种常用思想方法,需要在实践应用中掌握解题思路与技巧,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较为广泛,关于绝对值、有理数、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等概念的分类,还有不等式、含有字母的方程相关解题方法的分类,图形位置关系、等腰三角形顶点不确定问题的分类等。本文就几个重要的分类思路与解题策略进行讨论分析。
一、坐标与图形分类问题
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中,坐标与图形分类的运用较多,大多将重点集中在坐标系中各类图形的变换方式,将坐标与矩形、三角形、抛物线、双曲线等图形相结合,综合考查这些图形的基本性质在坐标系下的运用,增加了题型的难度与变化程度,也重点强调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点A的坐标为(1,√3),M为坐标轴上一点,且使得△MOA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M的个数有几个?
【解答】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坐标与图形性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相关知识,通过数形结合,画图分析,了解到满足条件的M的个数有6个。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E(-4,2),F(-2,-2),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把△EFO缩小,则点E的对应点E′的坐标是?
【解答】本题考查位似变换、坐标与图形性质、操作题、分类讨论等相关知识。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可以分析出点E的对应点E′的坐标是(-2,1)或(2,-1)。
例3:(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A、C的坐标分别为(10,0)、(0,4),点D是OA的中点,点P在BC上运动,当△ODP是腰长为5的等腰三角形时,点P的坐标为?
【解答】当△ODP是腰长为5的等腰三角形时,有三种情况,需要分类讨论:(1)PD=OD=5,点P在点D的左侧,计算出P的坐标为(2,4);(2)P在D的左侧,OP=OD=5,计算出P的坐标为(3,4);(3)PD=OD=5,点P在点D的右侧,计算出P的坐标为(8,4)。
【分析】本题考查矩形的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动点型相关知识,需要运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解答。P是一个不确定的点,在矩形与等腰三角形性质下,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再运用勾股定理,可以解答出P点的坐标。
二、等腰三角形分类问题
等腰三角形分类问题属于分类讨论中经常考查的一类问题,中考考查频率高。常会涉及腰长与底边长的确定、底角与顶角的确定等。较为复杂的是与圆、坐标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综合题型较为复杂,学生要把握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核心,有效变通。
例4:若(a-1)2+|b-2|=0,则以a、b为边长的等腰三角形周长为多少?
【解答】先根据非负数性质求解出a与b的结果,得出a=1,b=2。再结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得出腰只能为2,底只能为1,所以,周长为2+2+1=5。
【分析】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非负数的性质—偶次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相关知识,需要运用到分类讨论思想,进行结果的分类讨论与说明。难点在于讨论求解的思路。
例5: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它顶角的度数是多少?
【解答】①80°角是顶角时,三角形的顶角为80°,②80°角是底角时,顶角为180°-80°×2=20°。综上,该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80°或20°。
【分析】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两腰长度相等,再结合三角形基本性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就能得出问题的答案。
三、动点型分类讨论问题
动点型分类讨论问题一般是中考题型中的压轴题,也是学生较为头疼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综合运用三角形、圆形、坐标系、运动理论等相关知识,找准问题的关键,把握变化量及运动要素,有效解决问题。
例6:射线QN与等边△ABC的两边AB,BC分别交于点M,N,且AC∥QN,AM=MB=2cm,QM=4cm.动点P从点Q出发,沿射线QN以每秒1cm的速度向右移动,经过t秒,以点P为圆心,√3cm为半径的圆与△ABC的边相切(切点在边上),请写出t可取的一切值。
【解答】结合切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相关知识,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AM=MB=2cm,在沿射线QN以每秒1cm的速度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会有3种切线情况,分别如下图2、图3、图4。
运用切线性质中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等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以及运动中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得出图2中t=2,图3中t=3与t=7,图4中t=8。由分类讨论,总结得出答案为t=2或3≤t≤7或t=8。
【分析】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勾股定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切线的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定理进行计算的能力,注意要进行分类讨论,将分类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得出正确结果,还需要进行再次检验,以求结果的准确性,提高解题效果。
对于动点型分类讨论,重要是进行分类思想与方法的运用,全面考虑每种情况,并验证其正确性,再进行分类计算,总结出最后的结果,确保结果的全面、准确、有效。
四、图形的拼接分类讨论
在几何图形的拼接过程中,也运用到了分类讨论思想,拼接问题需要注意拼接的合理性,要从角度、长度进行配合,不能随意拼接,观察拼接后想要的图形,再整体规划拼接前的切线,找到切线,计算各部分线段的长度,再计算面积、周长等。
例7:如图,有一张一个角为30°,最小边长为2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沿图中所示中位线剪开后,将两部分拼成一个四边形,所得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
【解答】根据三角函数可以计算出BC=4,AC=2√3,再根据中位线的性质可得CD=AD=√3,CF=BF=2,DF=1,然后拼图,出现两种情况,如图5与图6,一种是拼成一个矩形,另一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而算出周长即可。结合计算得出,所得四边形的周长是8或4+2√3。
【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剪拼,关键是根据条件画出图形,要考虑全面。实施分类讨论,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全面分类与总结归纳。
【总结】对于该类型问题的分析,需要画出图形,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再加上空间想象能力的运用,有效实施分类讨论,得出正确结果。
总之,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非常广泛,需要深入到问题本质,展开思想方法的研究,发现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研究对象有效分类。基于不遗漏、不重复的原则,展开合理、科学的分类讨论,并归纳总结分类结果,进行验证思考,继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分类讨论思想是初中数学重点学习的思想方法,也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想象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引导教学,并让学生在长期的实践练习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讨论 篇4
一、案例讨论开局:提供案例, 热情激励, 引发学生思维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讨论的开局是非常重要的, 它关系到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 自然地进入课堂讨论中, 并且能树立起一面旗帜, 启发学生的思考。因此, 在课堂讨论开局之即, 教师应给学生以热情激励, 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欲望, 使之能争先发言, 这是实施课堂讨论的前提。
在这一过程中, 要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教师必须选择符合初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趣味性、真实性、典型性和时代感的案例, 并在教学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案例, 这是激发学生讨论兴趣、马上进入案例所创设的情境的前提。而以何种方式展示案例在教学实践中应视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 例如在《百家争鸣》教学中, 让学生表演“孔子与家人的对话”和“孔子与学生的对话”来讨论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在九年级《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课的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展示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以学生所熟悉的案例去设计一系列问题, 由学生去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以合适的方式呈现案例, 能激发起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兴趣和动机。一旦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发展为认知, 则马上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 促使大脑在情感的驱动下去想象、去思考, 急切想说出来。这种想说的冲动和欲望, 是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成功的前提。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 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 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这就是说, 作为一个老师, 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 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 那么无论是记忆, 还是思维, 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作为教师应热爱学生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要用爱学生的真挚感情去创设一种意境, 让学生能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情体验。
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在案例课堂讨论的开场阶段, 教师可以不去就所要讨论的案例说长道短, 而是对案例讨论的功能和作用大加肯定, 说明这是胆量、知识和能力的表现, 是智慧和才能的较量等, 使学生自我实现和表现的欲望陡增, 激起那些“勇敢者”争先恐后发言。对这样的发言者, 其回答不一定要求特别严谨或详尽, 只要能“煽风点火”、制造气氛就够了。一般来说, 在学生开场发言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得给予热情鼓励和巧妙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一点一点地被开启, 逐渐深入, 从而把讨论引向健康有序的轨道。
二、案例讨论展开:捕捉信息, 延伸疏导, 拓展学生思维
案例讨论开场后, 如果案例课堂讨论 (狭义) 能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 那将是十分理想和成功的, 但事情往往不会是一帆风顺, 问题在所难免。通常会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开场之后又冷场, 出现僵局;二是发言热烈, 就事论事, 游离主题。为此, 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和控制整个案例讨论的进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做到明察秋毫, 善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 并及时延伸引导, 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1. 应适度调控讨论的跑题和冷场
案例课堂讨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特别是在集体讨论中, 几十个学生一起在思索, 对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 各有各的见解, 在讨论中出现“跑题”, 这也在所难免。作为教师, 必须相机诱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讨论, 使课堂讨论得以顺利进行,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诱导能力。
案例课堂讨论中经常遇到的另一种现象是学生在讨论中出现“冷场”。当有的学生参与讨论并不积极, 有时甚至整个班 (小组) 讨论的气氛不热烈时, 教师除应立即考虑设计的问题是否过难, 还应及时审度课堂形势, 运用教学机智作及时而有效的调整。课堂中, 当个别学生由于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的原因, 参与讨论的热情并不高, 教师也应及时介入, 或给他们以提示, 或以胜任的眼光以鼓励, 设法引导这些学生大胆参与讨论。
2. 要善于把握讨论的时间和节奏
一是要把握好讨论的时间。课堂讨论是思维相互碰撞的行为, 各种思想、观点和看法相互碰撞, 才能实现“能量转换”, 迸发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看法。而足够的讨论时间是学生思维充分展开的保证。如果讨论的时间过少, 交流就会受到影响, 学生的思维便不能充分地展开;相反, 讨论的时间太长, 学生也会感到厌烦, 到后来讨论会演变为“闲谈”, 讨论的效益就大打折扣。
二是善于调控讨论节奏。热烈活泼的讨论气氛是课堂讨论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在案例课堂讨论中, 教师要根据讨论的不同环节, 善于调控讨论的节奏, 做到张弛有度, 收放自如。案例课堂讨论 (狭义) 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阶段, 它是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广阔思维空间, 其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一次案例课堂讨论的完成与否。
三、案例讨论收尾:积极评价, 明确观点, 优化学生思维
激烈的讨论之后, 教师必须用5-10分钟的时间对案例课堂讨论进行总结评述。总结评述是案例课堂讨论的最后环节, 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刻。教师通过总结肯定成绩, 纠正错误, 升华情感, 引发课后的进一步思考。
由于案例课堂讨论中的阐述、交锋, 乃至争论, 学生情绪比较亢奋, 为此, 教师应以总结的形式, 使学生把激情和理性结合起来, 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总结时要求做到: (1) 总结从整个讨论的情况出发, 对事不对人, 避免对发表某一观点的同学进行分析, 不要把同学的表现和其所反映的观点混同在一起; (2) 对讨论中反映出的观点进行评析, 指明哪些是正确的、富有创造性的, 哪些是不正确的或有失偏颇的, 肯定正确, 剖析错误, 使学生对也明白, 错也明白, 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3) 简单归纳一下同学们发言的基本观点, 使同学们对讨论中的情况有一个科学、清晰的整体了解, 掌握讨论的全貌, 把自己溶于整体中; (4) 对讨论中学生疏忽、遗漏或挖掘不深的问题, 逐一指明, 然后结合案例中的情况再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 以明示同学。
总之, 在案例讨论收尾阶段, 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予以积极评价, 肯定学生正确的分析和意见, 剖析错误, 指明不足, 明确观点, 阐述案例中所蕴涵的理论, 升华所授知识的理性, 给学生思维的指向和指导,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
参考文献
[1].翟文宪.案例教学法初探.课程.教材.教法, 1996, (1) .
特殊儿童案例讨论报告 篇5
个案:某智障伴随自闭症小孩汇报人:奂雪梅 讨论人员:四个小组
讨论时间:2016.4.28
讨论地点:实训楼 A606 我的问题:
1.在评估时,如何吸引个案注意力,达到有效评估?
答:1.要考虑活动本身对个案的能力是否具有挑战性,目标任务需要的个案能力是否清楚,这样有利于寻找原因。其次,是否对个案的现有能力是否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活动形式是否适合自己和个案的风格。
2.要解决问题,须从三个主体来寻找原因:学生、教师、环境。从学生角度考虑,首先,学生的身心状态是否良好,具体表现为1.生理需求是否满足,情绪状态是否稳定,身体状况是否良好。同时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兴趣入手。从教师角度考虑,教师的身心状态是否良好,教师语言是否表述清晰,简单明了。教师的权威感如何?从环境角度考虑,可以减少对评估的干扰物,或是转换评估环境。另外根据自闭症的特征,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尽量顺其自然、投其所好。3.评估形式尽量丰富,并与个案建立友好关系,在个案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请家长协助。4.程度较严重时可以吃药控制。
2.家长的评价和我们的评估结果有出入,并且家访时个案并没有体现出家长所描述的能力,是否可以界定为是家长的评价过高?
1.产生不一致的原因:师生关系须待加强,缺乏能力的表现场景。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如问一下家长在家里这种能力是怎样表现的。另外,要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多次的评估,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3.怎样综合各种评估结果制定IEP? 1.整合所有的评估结果,从其中选定一个框架,其他的作为佐证与其融合在一起。框架性评估工具中,没有的评估项目的结果则可以作为补充内容加进去。
2.首先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对个案的能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发现个案表现明显的问题,找到跟你教学目标相关的侧重点用其他的工具进行更细化的评估。
老师提的问题:
1.为什么诊断为自闭症并智力障碍?
1.根据我国智力障碍的定义,智力障碍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行为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在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2.根据我国智力障碍的三条鉴定标准,首先,智力功能显著低下,在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中,其智商在70分以下。其次,有适应行为方面的缺损或障碍,即在下列十项技能中至少有两项存在缺损或障碍:沟通、生活自理、居家生活、社会技能、使用社区、自我管理、功能性学科技能、工作、休闲活动、健康与安全。最后,在18岁之前发病。
根据我国智力残疾的分级标准,周翔的智商为20,属于一级智障。
2.根据我国自闭症的定义,自闭症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简称,又叫做孤独症或全面性发育障碍,是一种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导致社会沟通、社会交往和行为三方面同时出现严重问题的综合征。
3.根据我国自闭症的鉴定标准(CCMD-3),在下列1.、2.、3.项中,至少有 7条,且 1.至少有 2条,2.、3项至少各有 1条: 4.1.人际交往存在质的损害,至少 2条:
5.1)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孤独,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
6.2)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技巧,不能以适合其智龄的方式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如仅以拉人、推人、搂抱作为与同伴的交往方式;
7.3)自娱自乐,与周围环境缺少交往,缺乏相应的观察和应有的情感反应(包括对父母的存在与否亦无相应反应);
8.4)不会恰当地运用眼对眼的注视、以及用面部表情,手势、姿势与他人交流; 9.5)不会做扮演性游戏和模仿社会的游戏(如:不会玩过家家等); 10.6)当身体不适或不愉快时,不会寻求同情和安慰;对别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也不会表示关心和安慰;
11.2.言语交流存在质的损害,主要为语言运用功能的损害:
12.1)口语发育延迟或不会使用语言表达,也不会用手势、模仿等与他人沟通; 13.2)语言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常听不懂指令,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问,对别人的话也缺乏反应;
14.3)拒绝改变刻板重复的动作或姿势,否则会出现明显的烦躁和不安;
15.4)过分依恋某些气味、物品或玩具的一部分,如特殊的气味、一张纸片、光滑的衣料、汽车玩具的轮子等,并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16.5)强迫性地固着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性动作或活动。
二、严重标准:社会交往功能受损。
17.三、病程标准:通常起病于 3岁以内
18.四、排除标准:排除Asperger综合征、Heller综合征、Rett综合征、特定感受性语言障碍、儿童分裂症。
2.自闭症的三大核心特征是什么?
1、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
有的患儿在婴儿期就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也缺少面部表情。当别人要抱他起来时,往往不会像正常儿童那样伸出双手表现出期待别人抱起的姿势。与父母离别时无明显的依恋表情,见到父母时又无愉快的表示,见陌生人也类同见到父母的表情,有时呼唤其名字,也时常不理会,无反应。有需要时就拉着父母的手到某一地方,不能用手指指物,很少运用点头或摇头表示同意或拒绝等,这些都是社交障碍方面的常见表现。
2、沉默不语或较少使用语言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言语很少,情况严重的甚至没有言语,即使在别人大声呼喊他的时候也不做任何应答。有些孩子虽然可以发声,但是却无法完成情景交流,他们常会尖叫、哼哼或发出别人不能听清或不可理解的“话”,或者自言自语,也称为“自我中心语言”。另外,有些孩子还会在先前表现为言语能力正常,但在3岁至4岁半的时候出现言语能力的突然衰退,从而失去了情景交际的能力。
3、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应对环境
自闭症儿童常有不寻常的兴趣和非同一般的游戏方式,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或自己在地上转圈,即常会对某些物件或活动的特殊迷恋,对迷恋物件会终日拿着,数十天如此。有的人有刻板、重复的行为和特殊的动作姿势,常独自来回踱步、自身旋转、转圈走、重复地蹦跳。
3、对个案来说,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估?
1、应该采用双溪心智障碍儿童评量表和林丽英的早期疗育课程对个案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但在某些方面要有侧重点。采用非标准化的测验工具进行初步的评估,再用标准化的工具进行进一步的精确评估。大体流程为:全面评估---发现问题---专门评估。2.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评估,更加具有针对性
3.依据个案的能力,在其较弱的领域进行重点评估。
4、之前所做的PECS为什么效果不明显?
1.个案智力程度较重,不能理解PECS的沟通意图
2.对PECS的具体操作不甚熟悉,以致于把图片沟通做成了图卡交换。
5、IEP中的情景和生活分别指的是什么?
案例讨论 篇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作文评价”又是作文教学的难中之难。之所以难, 原因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作文的主观性和作文评价的主观性造成的作文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二是语文选拔性考试中作文评价标准留给教师的空间有限。在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有的语文教师对“好作文”有自己的见解。
在评价学生作文时, “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应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 遗憾的是, 在当今中小学作文评价中, “学生视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忽视, 教师评价作文更多的是“成人视角”和“考试视角”。教师们虽然不直接用“起承转合”来要求学生, 但作文教学中的“技术化倾向”仍很明显, 这种倾向也表现在作文评价中。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在作文评价中, 部分教师甚至忽视了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 评价标准随意性大, 主观色彩极浓。部分教师一边抱怨作文评价标准不易把握, 一边漠视新课标的相关要求。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多年, 在职教师经过培训和学习, 从理论上对新课改有足够的认识。随着新课标的颁布, 语文学科特点、学科性质、教师定位、学习方式变革等理念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 从理想课程到实践课程, 客观存在着落差。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变成教师的自觉实践, 需要时间和教师的努力。就作文教学而言, 已经颁布的课程标准对中小学不同阶段学生作文能力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 教育者对作文评价的见解有相通之处, 也有明显差异。从过去时代的教育者对初中作文的评价中, 我们既能得到一些启发, 也能促使今天的教师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从一线语文教师关于“作文评价”讨论中, 我们能够发现一些有关作文评价的深层次问题。
【案例叙述】
一位老先生回忆:我上初中的时候, 国文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秋日抒怀》。一个女同学的作文头一句就是:“秋来了!”老师赞不绝口, 说用字简洁, 单刀直入, 破题有力, 引人入胜。于是全班同学无不佩服;而我则因为作文从来都是四平八稳, 起承转合, 拖泥带水, 令老师见了心烦, 如今人家仅用三个字加一个感叹号, 就把读者带到了一个预期的境界, 简直震惊了。半个世纪后, 我学了一点信息论, 才彻底明白, 原来这三个字加一个感叹号, 在人类语言交际中, 是用最经济的材料 (3+1) 传递了最大的信息量:不止传递了语义信息, 而且传递了感情信息, 使受信者大脑两个半球 (左半球和右半球) 同时动作 (一边收取逻辑信息, 一边收取形象信息) , 于是大大地加深了印象:达到了最大信息量。正因为这样一来, “秋来了!”这个导语, 才能向读者 (受信者) 展示特定的环境和气氛, 以及由此引起的因人而异的某种感情 (或者是伤感, 或者是悲愁, 或者是迷惘) , 真可谓好到不能再好了。几年前, 我把这番信息论的解释给这位女同学说了。不料她笑了笑, 说, “瞧, 就是你们这些弄文字的把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给讲得复杂了, 越讲越玄!”又一次震惊!这次震惊不低于少年时那次的震惊。确实有理。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 常常把本来很简单的事情, 搞得过分复杂。
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 语文教师们讨论这一案例, 各抒己见, 争论热烈。有的教师觉得“秋来了”作为作文《秋日抒怀》的开头太平淡, 有的教师觉得这样开头很大气, 有的教师甚至觉得从这样的开头能判断作文作者的语言功底不够。语文教师们争论的主要问题如下:学生作文需要“文采”吗?什么是“中学生的文采”?中考、高考的作文评价标准怎样对作文教学发挥导向作用?教师在作文评价中怎样正确引导学生?作文教学到底应不应该指导技巧? (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
【案例分析】
1.一线语文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关注的, 已经超越了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本身, 涉及到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2.“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重要。”在分析作文评价案例时, 语文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 尽管许多问题一时难于找到答案, 但是, 这些问题的提出, 为语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奠定了基础。
3.以上案例说明, 作文写作和评价的主观性仍是作文教学的难点。
4.语文教师对选拔性考试的焦虑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制约作文评价合理化的重要原因。
5.教师提供的是初中作文教学案例, 然而, 语文教师们结合案例反思今天作文评价标准时, 没有一个涉及新课标对初中作文的要求。对初中生写作的要求包括:“根据表达的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讲, 在初中阶段刻意要求学生“文采飞扬”是不恰当的。案例中“秋来了!”没有语病,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能表达“秋日抒怀”的中心, 符合初中作文的要求。
案例讨论 篇7
在新的形势下, 医学工程师的技术与职责如不与时俱进, 不能适应高科技、新时代的发展, 将直接影响医学工程师的发展甚至生存。那在新形式下, 医学工程师的职责和任务又是什么呢?首先就是要做好维修维护工作, 还要做好质量控制与技术开发, 具体职责和任务如下:
(1) 负责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维修工作, 能更及时、更方便于临床, 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
(2) 参与购置论证, 提供所购设备技术参数参考, 负责医疗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等工作。
(3) 负责培训医护医技人员能正确使用与维护现代医疗仪器设备的技术。
(4) 负责对现代大型多功能医疗设备的功能开发工作, 使医院购置的设备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做到物尽其用。
(5) 负责所辖范围在用医疗仪器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管理与检测, 把好在用医疗仪器设备质量控制关。
(6) 负责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报废技术论证与处理工作。
(7) 与有关医护人员合作, 共同开发研究新医疗技术, 运用现代医学工程技术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
在很多医学工程科, 工程师的引进, 专业更是五花八门, 有专业的医学工程, 也有擦边的, 如有电子专业的, 有通讯技术专业的还有计算机专业的, 而且水平也参差不齐。由于医院仪器设备高精尖、现代化, 要做一名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须经过严格的培训, 具备较全面的知识, 有一整套维修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临这种情况, 对年轻的医学工程师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达到有效、高效并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呢?以下探讨基于临床病例讨论的思想应用于医学工程师的培训上。
2 临床病例讨论的意义
病例讨论教学则是一种很好的弥补方式, 它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 提供给学生客观的病例作为讨论对象,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讨论发言, 可以反复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还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哪些不足,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有关研究表明, 临床病例讨论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感知能力, 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案例讨论在培养年轻工程师上的应用
医院在进新设备时, 如有生产厂家对工程师进行相关培训, 那是锦上添花。工程师能通过自身的学习, 苦练本领, 那是勤能补拙。再能坐下来案例讨论, 大家取长补短, 融会贯通那将是如虎添翼。据了解, 现在很多医学工程科工程师的分工很明确, 要么是各自负责那些科室, 要么是各自负责那几类的设备。这样的话, 各自遇到的问题就各不相同, 工程师就不能全局的掌握全医院的医疗设备, 没有量的突破, 局限性很明显。
以南方医院为例, 设备器材科有高级工程师11位, 高级技工2位, 中级工程师8位, 初级工程师11位。高级工程师大多是处理一些“疑难杂症”或技术指导, 大部分基础工作还是由年轻的初、中级工程师完成。可见, 初、中级工程师还是主力军, 是要进步与培养的对象, 是未来科室的支柱力量。具体做法:
(1) 案例讨论的内容为现阶段医学工程师的职责和任务, 在工作中遇到的维修经验, 相关医学工程知识等。
(2) 定期举行案例讨论, 根据各单位的具体情况, 可每年、每月或每星期举行一定次数的案例讨论。
(3) 主讲者主要由初、中级工程师轮流, 每场讨论会由一至二位对相关内容熟悉的高级工程师进行深透或辅导。
(4) 各高级工程师也要主讲相关领域的案例讨论或知识讲座, 让初、中级工程师更有深度的学习。
(5) 案例讨论时,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带设备进行现场讲解, 否则, 可拍下相片以多媒体的形式讲解。让学习者更直观、更深入的学习。
(6) 对案例讨论制度的推行, 要做到奖罚分明, 可结合行政与经济手段双管齐下管理。
通过案例讨论可以加强年轻工程师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 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 培养工程师的动手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术水平、全局性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赵献坤, 郑军。由医疗设备维修技术人员向“临床工程师”转化尝试[J]。医疗设备信息, 2004, 19 (7) :63-64。
[2]许明强, 郑峰, 袁冬冬。加强医工学生毕业学习的教学工作[J]。医疗卫生装备, 2003, 10:327。
[3]李铭邦, 梁远, 冼苏, 等.病例讨论在课堂教学上应用的研究[J].广西高教研究, 2002, 1 (4) :68-69.
案例讨论 篇8
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 讨论培养了学生听说能力, 讨论提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园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笔者在几年的听评课教研活动中, 切身感受到师生课堂合作中的问题发散讨论, 为师生迸发的心灵火花叫好。下面笔者举几个例子。
案例一:《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课例:
师启发:如果董存瑞不“舍身”能炸碉堡吗?想想看。
(学生一片嗡嗡讨论声)
生1:可以用一根木棍顶住炸药包。
生2:可以把炸药包绑在椽子上呢!
生3:可以用钉子先钉着再把炸药包挂上去。
……
师: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办法, 那为什么董存瑞仍然要“舍身”呢?
学生再读片短, 教师点拨
(评析:这一讨论, 学生从而认识到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 董存瑞只有“舍身”才能炸碉堡, 扫清障碍减少伤亡。从而体会董存瑞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设计中的情感目标轻快达到。)
案例二:《凡卡》教学片断:
生问:凡卡家里很穷, 没上过学, 他怎么会写信呢?
(生小组合作讨论, 发表意见)
生1:凡卡跟阿迈娜放羊时一起自学的。
生2:凡卡是跟随财主的儿子到学堂偷学的。
生3:凡卡压根儿就没有文化, 是作者为了体现写作目的虚构的。
(评析:看似无关的问题, 慎待学生“钻牛角尖”, 答案不唯一, 教师在合作讨论中, 让学生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尽情地发挥。)
案例三:“伤”字识字教学
师:怎样记住“伤”字字形呢?
生1:伤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 有两个人, 一个站着, 一个躺着;
生2:站着的人给躺着的人出力, 这个人是个伤员!
(评析:一个看似简单的观察讨论, 不但让学生记住了字形、字义, 而且学会了识字, 形成了能力, 对于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 只要稍加点拨, 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
案例四:《飞夺泸定桥》教学片断
师:敌人看到了这边火把, 就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 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十分机智。当时情况那么紧急, 红军战士在那么危急的时刻想出这个办法, 避免了和敌人交战, 可见红军很机智。
生2:红军战士必须在仅剩的20多个小时里步行到100公里外的泸定桥, 如果和敌人交战的话, 即使胜了, 也要花去不少时间, 从而赶不到泸定桥。所以在当时, 用这个方法是最好的。
生3:老师我有意见。 (师:很意外的) 请讲。
我在电视上看到敌人称红军是“共匪”“红匪”。当时红军战士是假装的敌人的同伙。而“我们的战士高声答道, 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这很容易被敌人识破。最好改成“我们的战士高声答到:“是碰上红匪撤下来的”。这样不容易被敌人识破。虽然书上说“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也许是敌人太大意, 太笨了。
大家讨论后, 都觉得这位学生说得有道理。
(评析:不迷信, 不唯师, 不唯上, 书上也有疏忽的地方呢?)
案例五:《小猴子下山》片断:
师:学习《小猴子下山》后, 同学们一定要做事专心不要……
生 (打断) :我觉得小猴子身上有着永不满足的上进精神, 追求意识!
(评析: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一个比一个新鲜, 一个比一个有吸引力, 学生如小猴子一样永远充满着好奇心, 求知的心永远不会满足!)
案例六:《乌鸦和狐狸》片断:
师:学了这篇寓言, 同学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1:狐狸太狡猾, 一次次使乌鸦上当。不要学狡猾要做诚实的人。
生2:也不要学乌鸦爱听奉承话, 骄傲忘形, 所以上了狐狸的当。
生3:乌鸦不够谦虚, 虚伪爱听奉承话, 结果……
生4:乌鸦太愚蠢, 狐狸太狡猾。“狡猾”也有褒义的色彩。狐狸聪明机灵可爱, 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是智慧的象征!
(评析:这样七嘴八舌的讨论, 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分析问题, 获得的知识面超出了教师预先的设计, 事办而功倍。)
案例七:《龟兔赛跑》读后讨论
师:读了这篇童话, 同学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生1:乌龟虽慢, 但顽强有毅力, 持之以恒, 目标专一, 不达目标不罢休, 要学乌龟契而不舍的精神;
生2:也要学兔子走时欢快活蹦乱跳, 边走边休息, 花力气少而达到目的地, 而乌龟要花多大力气呐!
生3:小白兔机灵。下次比赛, 赢的肯定是小白兔呢!
生4:老师不也喜欢象小白兔一样的学生吗?将来成才的肯定是小白兔。
……
给学生讨论的空间、说话的权利、思维的自由, 尊重学生, 不刁难学生的“钻牛角尖”, 为学生创新灵性的言行而喝彩, 在课堂上往往会冒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创见, 有的似乎与学习内容关系不很密切, 甚至有悖于课例设计所要阐述的道理。但都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出的灵感火花。教师要善于倾听, 及时捕捉闪光点, 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造性的人才, 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讨论的空间、说话的权利、思维的自由, 充分尊重学生, 不刁难学生的“钻牛角尖”。把问题带进课堂, 让讨论与合作走进课堂。讨论活跃了学生课堂气氛, 讨论培养了学生听说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
案例讨论 篇9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为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 佳木斯大学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为目的“百门课程教学改革”工程。生物学的前沿和生长点之一分子生物学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参与课程改革建设。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 引入案例教学讨论模式,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案例教学讨论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就是先把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 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 围绕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就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 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案例教学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 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学生的讨论为基础。笔者将案例教学讨论法运用于分子生物学课堂中, 引导学生就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 以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1.1 教师的准备工作
1.1.1 讲授资料收集方法
教师在绪论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明确资料收集方法, 提供课程相应的参考资料, 包括教材、期刊、网站, 传授查阅文献的方法和途径, 以方便学生查找文献, 完成讨论主题。
1.1.2 选择讨论主题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由主讲教师就所承担教学内容拟订若干备选研讨主题, 主题选择主要涉及授课内容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与前沿问题, 以及一些理论授课无法展开而又需要学生掌握的问题。根据教学实践, 笔者将研讨主题分为三类。
主题一类:有关研究背景或有趣科研事迹方面问题。过去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偏重于讲解知识点, 缺少研究背景、实验数据等内容, 更缺少理论推理过程。如DNA的双螺旋结构发现、PCR发明、乳糖操纵子的发现等[1]。此部分的问题要求学生以“历史背景→问题的提出→解决方法→突破性实验→归纳总结”这一主线准备讨论材料[2]。学生在查阅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和实验结果后, 会产生浓厚的推理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 不仅了解了知识背景, 也充分体会到科学研究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主题二类:紧跟本学科相关的时下热点话题。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学科, 有很多新颖的题材可供讨论, 如2010年10月份“试管婴儿之父获诺贝尔奖经历30余年漫长等待”、2011年12月份“富商夫妇借助试管婴儿技术及代孕生下8胞胎”、2013年7月份“社会科学报:计划生育政策, 动还是不动”、“超级细菌是如何产生的”、“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等。这些问题既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提高其思考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 用科学的观点正确分析、看待、宣传一些社会问题。
主题三类:一些关于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研讨主题, 以提出问题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讲到蛋白质运转机制的时候, 新合成的蛋白质是如何能“各就各位”、依赖ρ因子的“穷追”模型、DNA复制的成环模型、RNA的帽子结构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在总RNA上加poly (A) 尾巴等。讨论题目既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 又要增加趣味性, 如与转座内容相关的彩色玉米为什么是彩色的、与DNA末端复制相关的“生命的时钟———端粒是如何解决DNA缩短的问题”等。通过问题的提出, 引导学生思考,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深对所学内容理解。从而在教师引导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使教与学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1.2 学生的准备工作
1.2.1 建立研讨小组
以班级为单位, 将学生分成小组, 每组3~4人。选定1名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组长, 负责与教师沟通、任务的分解与分配、作业收集等工作。小组各成员以自愿组合为原则, 适当考虑男女生比例。
1.2.2 小组收集资料, 独立探索
教师将研讨题目提前1~2周进行布置, 确定选题后由小组长将任务细分到小组成员。学生针对给出的论题广泛收集资料, 写出发言提纲和问题, 并根据材料准备PPT课件, 课件后注明参考资料。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 既动脑又动手。
1.3 课堂讨论
该环节是讨论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每次课安排一个选题, 由每组选取的代表利用PPT汇报。汇报过程中角色互换, 由主讲学生组织课堂, 教师适当引导, 鼓励台上台下学生互动。汇报完成后, 由学生向汇报者提问, 小组成员可随时补充回答相应问题。在讨论分析过程中, 教师既要作为平等的参与者, 又要适时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对讨论情况要及时点评, 阐述自己的看法。评论多以正面鼓励为主, 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 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要给予积极诱导,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 提供多角度思路, 从而使讨论更加深入。最后由教师进行知识点的提炼、归纳和总结。
1.4 资料的汇集、整理与上交
对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要进一步查阅资料, 提出问题解决思路。由组长将材料汇总 (PPT、参考资料、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 上交主讲教师, 作为学生期末成绩考评的一部分。
2 教学效果和存在问题
案例教学讨论模式的运用,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由无趣变有趣, 没有死记知识点的压力, 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思考问题上, 极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必要的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讨论过程中, 许多学生都能够认真准备, 很好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讲解过程中还会不断发现新问题, 又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与此同时课堂讨论还充分展示了每一位学习者的个性和能力, 增加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资料查阅、整理能力、语言的表达和组织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为四年级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学生的好课件又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 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在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一些问题。
2.1 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如何解决好教师讲与讨论的时间安排矛盾成为案例教学讨论模式中遇到的首要问题。讨论过多, 影响教学的进度;讨论过短, 不深入。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如果课前准备充分既可以节省时间, 又不影响讨论内容的充分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能够及时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加强监督和管理, 杜绝学生随意应付现象。
2.2 学生“搭便车”现象
在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模式中, 一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参与性较差, 小组的任务由个别成员或小组组长完成, 造成“搭便车”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 课堂讨论中要求小组每名成员都要参与讨论, 或以补充组长的汇报、或以答疑的形式发言。对于不参与讨论的学生, 单独安排题目在后续课堂教学中做独立发言。为了在同学面前有好的表现, 这种“搭便车”的学生一般都会认真准备。这部分学生在汇报中的闪光点更要及时表扬,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最初这种“被迫”方式改变学生学习的惰性, 使其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2.3 运用知识的能力差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 但做科学研究时, 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迁移能力很差, 不知道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说明我们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 要加强实验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将案例教学讨论模式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让新型教学模式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延伸, 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新的学习思维环境, 逐渐接受一种以提高能力为导向的学习理念。
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 “教师的教学, 不在于要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 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 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改革, 目前我们还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 教师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提高业务素质, 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 把教学工作开展得更有生气、更有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敏, 茹华所, 谭德勇.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6 (9) :173-174.
案例讨论 篇10
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充分了解和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背景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又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其他流域的综合开发。
一、借助课前调查, 了解学生认知基础
于漪老师说过: “学生的情况、特点, 要努力认识, 悉心研究, 知之准, 识之深, 才能教在点子上, 教出好效果。”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开设这节课前, 笔者精心进行了学情调查。
( 一) 课前学情调查
参照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三项任务, 并要求他们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1. 通过网络搜索、查阅书籍等途径了解流域和水系的概念。
2. 结合自己熟悉的河流, 列举常见的流域开发项目, 谈谈现状。
3. 结合几条新闻资讯, 谈谈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 二) 学情调查的效果与评价
1. 学生知道河流, 但对水系和流域的概念似懂非懂。至于流域的基本特点, 毕竟还没有系统学习, 预习阶段不应强求回答的规范性。
2. 列举常见的流域开发项目, 分析现状。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从简单的发电站、水坝等水利工程开始, 逐渐认识到河流综合开发的效益不仅仅如此。
3. 关于水利工程等的新闻资讯有很多, 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针对案例教学, 构建小组活动的教学模式
1. 案例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下, 高中地理课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比教材中田纳西河的案例, 学生对长江、黄河更熟悉些, 课上选择讨论这些案例, 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 讨论法
讨论法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但在实际过程中, 讨论法常常会出现下列问题: 讨论不激烈, 甚至进行不下去;发言的内容很多, 但是切合论题的很少; 只有讨论的过程, 但没有形成有效的论点, 最后达不到教学目的。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针对这节课, 笔者设计了小组讨论记录表。每班40 人左右, 大致8 ~ 10 人为一组, 共5组。 ( 表格中的讨论主题, 可以在各流域中任选其一)
以《流域的综合开发》一课为例:
环节1: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 播放视频录像———奔腾的黄河, 和黄河有关的灾难, 黄河的治理。
学生活动: 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受, 加之煽情的话语, 在形象和意境上营造了一个想去探究的氛围。
设计意图: 以地理之景美、情美打动学生, 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环节2: 自学成果交流, 认识流域、水系等的概念
教师引导: 1. 图片展示: 流域的示意图, 组成部分先不要用文字显示。2. 讲述: 河流开发利用当中经常要用到以下一些概念: 干流、支流、流域、水系。同学们已经查阅过资料了, 那就让我们先来交流一下大家自学的成果。
学生活动: 各小组选派代表,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讲解相关概念, 并在展示图片上指出来。
设计意图: 明确相关概念, 为之后的研究做铺垫。自主分析调动学生积极性, 问题不难, 很容易做到正确讲解, 但小小的成功能让学生获得大大的成就感, 进而更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预设问题: 学生可能将“流域”和“水系”相混淆, 对“流域”与“河流”本身的概念界定不清。
解决策略: 用图讲解, 将流域先简单定义为河流流经的区域, 然后再补充强调, 流域内除河流外还含有很多自然的、人文的要素, 是个复杂系统, 具有很强的整体性。
过渡: 对河流进行开发利用, 除要考虑河流的特殊性外, 更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 进行综合开发。
环节3: 分组探讨各河流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和开发现状
教师引导: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探究, 获得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 在这一阶段进行组内讨论。
1. 小组按照讨论记录表开始活动, 先设定一名记录员, 再确定所属小组研究的流域名称。
2. 确定议题, 例如流域的自然条件 ( 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矿产资源等) , 现有的开发项目,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等, 列举得越细越好, 分条目分层次呈现。
3. 各人发言, 组内讨论, 由记录员负责整理个人的发言要点。设计意图: 挖掘小组的潜能, 培养合作精神
预设问题: 选择田纳西河流域的小组, 因为教材上的内容已经很系统很完整, 所以讨论难度相对较小, 以归纳整理为主。但是其他小组选择了长江、黄河、亚马孙河流域等, 因为课堂资料不足, 时间有限, 所以分析时可能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解决策略: 1. 为了避免盲目讨论, 教师应提示分析思路。
2. 关于开发利用, 学生对发电等比较容易理解, 其他方面可以先看看学生有哪些想法, 不一定要十分完美的答案, 合理就可以。
环节4: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班内交流
教师引导: 组织小组代表按序上讲台汇报讨论结果, 并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
学生活动: 1. 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对问题讨论的结果和本小组提出的问题和想法。2. 全班讨论各个组提出的问题和想法, 并且对其他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和质疑。
设计意图: 1. 尊重和肯定各小组及其各成员的探究成果, 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获取成功的体验。2. 通过听取其他小组的发言, 能够发散思维, 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结论, 获得更高层次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设问题: 时间有限, 可能不能完全展现各组的风采。
解决策略: 1. 为了避免时间不足的问题, 必须要求学生将自己组内最有亮点的观点先讲, 普遍存在的规律和现象应该点到即止。2. 给其他组提意见的机会, 只要观点合理即可。
环节5: 教师进行评价、总结、提升
教师引导:1.首先对各个小组进行评价, 主要以正面激励为主。2.对流域的综合开发的一般规律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学生听取教师的评价, 发现自身问题
设计意图: 1. 正面的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今后的小组活动或分组讨论, 做到畅所欲言, 集思广益。2. 回归教材, 可以及时调整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设问题: 学生的观点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 1. 太过局限于课本内容, 比较保守, 没有创新, 结论只是书本知识的罗列。2. 脱离实际, 天马行空, 对实现教学目标没有帮助。
解决策略: 1. 正面激励积极参与讨论的同学; 2. 表扬提出独特见解的同学, 给予鼓励; 3. 对自主探究讨论中暴露出明显需要强调或者需要纠正的问题, 应给予合理客观的评价, 让学生得到正确的启示。
三、基于小组探究形式的区域地理案例教学理念, 可解决传统教授型课堂存在的弊端
1.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具有计划性、预设性的特征, 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现在不少教师缺少改革的勇气与决心, 忽视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与疑问。也有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却没有及时把握住生成机会。而本文内容, 基于小组探究形式的区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 解决了上述问题。
【案例讨论】推荐阅读:
课堂案例讨论06-24
案例讨论题05-10
商法案例讨论06-10
案例讨论报告11-18
儿保案例讨论09-10
案例讨论式教学06-01
中国法制史案例讨论07-23
无领导小组讨论十大案例09-29
典型案例大讨论心得体会08-20
关于李春城权力腐败问题的案例讨论报告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