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效果

2024-07-14

投资效果(精选8篇)

投资效果 篇1

养老保险基金即是指企业和个人向养老保险计划缴费形成的储备基金。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这三大支柱组成。其中, 基本养老保险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养老保险基金规模逐渐扩大。截至2011年底, 全国五项社保基金积累结余已达2.86万亿元。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 虽然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情况有所好转, 但是年均投资收益率却低于通货膨胀率。另外, 我国养老金投资渠道狭窄。最初, 养老金的投资范围被严格限定:养老基金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比例高于50%, 而基金、股票等投资工具的比例低于40%。虽然现在范围限定有所放松, 但是还远远不能达到通过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要求。除此之外, 我国养老金“缺口”问题日益突显。据2011年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显示, 2010年, 我国有14个省区的基本养老保险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 缺口达679亿元。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养老基金保值增值刻不容缓。以Booth和Yakoubov (2000) 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主张养老基金投资资本市场, 他们认为在进行养老基金资产配置时, 应该在投资组合中纳入较多的股票投资, 以规避通货膨胀;而另一些学者则不主张养老基金投资资本市场。Deborah Lucas (2001) 通过对智利和拉美国家养老金改革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得出任何国家都要对养老基金投资股市保持警戒, 股市高回报率必然导致高风险。现代的投资组合理论很好的解决了这两种观点的矛盾。他们认为通过对各种投资工具进行有效的组合, 可以实现投资的高收益、低风险 (Robert Poezn, 2006;江雪峰、梁晓珊, 2012;陈绍英、余玲、樊旭, 2007) 。

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借鉴的基础上, 对过去几年我国的养老金投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 对投资的效果进行评价, 总结经验教训, 并提出解决对策, 以期为我国养老金改革提供必要的借鉴。

一、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总额趋势分析

(一) 基本养老保险投资总额及其趋势分析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础养老金部分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彩票公益金收入以及国有股减持收入, 目前仅限于投资银行存款和国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个人储蓄部分则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投资, 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债券、委托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股票、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等。基本养老保险投资总额及其投资增长率如表1。

(数据来源: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官方网站整理)

由图1可见, 基本养老保险金投资总额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这一方面与人们对于基本养老保险金逐步认同并增强了缴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另一方面与财政拨款、彩票公益金收入以及国有股减持收入的增加有关;同时也与做实个人账户政策的推行、个人账户保值增值方式的不断探索密切相关。虽然投资总额逐年递增, 但是基本养老保险的投资增长率2007年达到最大之后有回落的趋势, 2011年投资增长率甚至接近于0。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改革初期, 投资比例被严格限定: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比例不得高于10%;而股票投资比例不得高于40%。近些年,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储蓄部分投资于股票的比例越来越大, 基本维持在30%以上, 2009年、2011年股票投资的比例甚至都超过了32%。而除固定收益类资产及实业投资外, 其他资产投资比例仅占百分之零点几, 其影响微乎其微, 固定收益类资产金融危机影响很小, 实业投资是唯一一类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取得巨大收益的资产。所以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 股市的波动成为基本养老保险投资增长率变动的直接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 我国投资渠道过窄, 不能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分散风险, 市场机制尚不完善, 无法抵御泡沫经济, 也是导致投资增长率大幅下跌的原因。

(二)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投资总额及其趋势分析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形式, 主要由个人缴费、企业缴费和年金投资收益三部分组成。2011年5月1日施行的新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重新限定了我国企业年金投资范围, 包括银行存款、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债券回购、万能保险产品、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 以及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企业债、可转换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金融产品。根据办法规定,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资产配置比例应当控制在以下范围内:第一, 投资银行活期存款、中央银行票据、债券回购等流动性产品以及货币市场基金的比例, 不得低于投资组合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5%;第二, 投资银行定期存款、国债、金融债、万能保险产品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比例, 不得高于投资组合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95%;第三, 投资股票等权益类投资产品的比例, 不得高于投资组合资产净值的30%的上限。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投资总额及其投资增长率如表2。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整理

从图2可以看出, 我国企业年金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原因有三点:第一, 企业年金法规制度的进一步实施, 使得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和人数不断增加, 企业年金规模也不断扩大;第二, 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逐渐扩大, 有利于进行投资组合分散风险, 增加投资收益;第三, 企业年金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专业机构的介入, 使得企业年金将逐渐走上市场化管理运营的轨道, 企业年金的投资总额与日俱增。但是企业年金的投资增长率图形与基本养老保险的投资增长率相似, 在2007年达到顶峰后就有下降的趋势。其直接原因也是由于股市波动所导致的。而且2011年以前, 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工具限定更为严格:限于银行存款、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 包括短期债券回购、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和企业债、可转换债、投资性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等;股票投资比例不超过基金净资产的20%;股票基金投资比例不超过10%;风险系数较高的企业债、可转换债及债券基金的投资比例不超过30%。与基本养老金不同之处是企业年金2011年的增长率有所增加。2011年, 企业年金资产总额虽然较2010年增长了27.09%, 但实际平均收益率仅为-0.78%, 所以导致企业年金资产总额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参加企业年金的人数增加了4.4万户。另外, 2011年,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进行了改革, 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限制进一步减少, 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这是促使投资增长率增长的另一个原因。

(三)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投资总额分析

特别指出养老基金的第三支柱,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它是由企业职工个人自愿参加、自主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形式。是由社会保险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办法, 职工个人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情况, 按照规定缴纳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费, 记入当地社会保险机构在有关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并按不低于或高于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

据2011年6月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 中资保险公司总资产从2001年的 4 502亿元, 增长到了 47 860亿元;业务收入从2001年的 2 076亿元增长到了 13 893亿元。虽然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资产总额增长很快, 但是在我国,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并不顺利, 其补充养老保险的地位并未显现, 甚至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这种养老保险。而且作为承办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还存在竞争秩序混乱、管理运营水平不高、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

二、养老基金投资结构分析

(一)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工具

自养老金制度改革以来, 我国养老保险投资工具范围不断拓宽。从一开始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 到现在可以进行委托投资、实业投资以及海外投资等。就目前来看, 我国养老保险投资还是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银行存款

我国对养老金银行存款的投资比例做出了限定:银行存款不得低于社保基金总资产的10%;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得高于社保基金银行存款总额的50%。银行存款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但是由于利率低, 容易受到通货膨胀影响, 导致其贬值。所以在投资时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 但不宜过大, 其规模可以控制在支付相应养老金规模的范围。

2. 债券

债券具有流动性强、利息固定、收入稳定、安全性较高等特点。而且, 投资债券的可选择性较多, 投资适当比例, 可以利用投资组合充分分散风险, 符合养老基金安全性的要求。但是2011年, 投资于债券的比例不到10%, 其原因是由于其收益率较低。在增值需求迫切的形势下, 不适宜将资金过多的投资于债券。

3. 股票

一方面, 股票是一种高风险投资。尤其是我国, 股票市场涨跌幅较大, 风险较高。另一方面, 股票投资又是确保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选择。改革初期, 鉴于股票的高风险性, 股票投资比例被严格限定, 尤其是企业年金股票投资比例被限定在20%的范围内。但是近些年, 为了保证养老金的增值, 逐渐放宽对股票的投资比例。股票的投资比例已经由2001年的0增长为2011年的32.39%。

4.委托投资

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其他投资需要委托信托公司运作。而信托公司具有“安全性、灵活性及广泛性”的制度优势, 拥有专业的投资队伍, 可以利用信托受益权制度优势, 通过进行有限、劣后收益等分层设计, 约束外部投资管理人行为, 保障受益人利益。而且当前, 各信托公司会借鉴基金模式, 实施投资组合策略、试行信托精致管理等机制, 可以充分发挥其综合业务平台优势。

5.实业投资

实业投资是指通过基金投资得到被投资单位的股份, 可以通过长期持有达到控制被投资单位, 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 以分散经营风险的目的。社保基金已投资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大唐控股等九家企业, 截止至2010年8月31日, 实现增值 1 030.11亿元, 获得了巨大投资收益。可见投资于一些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 可以达到基金增值的目的。

(二)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结构分析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日益迫切, 改革初期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工具比例产生了不同的变化。详见表3。

数据来源: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整理。

由图3可见, 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整体呈现逐年降低趋势, 而股票、委托投资、实业投资等资产的投资比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这里的固定收益类资产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和债券。在改革初期, 银行存款和债券的比例一度达到98%以上, 近几年才稳定在50%左右。通过以上对投资工具的分析可知, 银行存款和债券的安全性较高, 但是收益率较低。为了保证投资收益, 将银行存款保持在足够支付的范围内即可, 而债券则可以进行投资组合以分散风险。所以, 固定收益类资产有逐年降低趋势。股票近些年来其投资比例整体呈增加趋势, 直到2009年开始, 稳定在30%左右。股票一直都是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重要的投资工具, 尤其2007年的牛市, 更是让社保基金获得了43.19%的收益率。委托投资的比例逐年增加是由于委托投资机构可以整合各种资源, 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但是近两年, 委托投资比例稳定在41%左右, 主要因为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 所以不能盲目的投资股票等高风险资产。将委托投资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符合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性要求。另外, 实业投资逐渐成为近几年社保基金投资的重点, 我国社保基金尤其是在2010年, 更是达到了20.90%的投资比例。据2011年社保基金理事会年报显示, 2011年社保基金实业投资的比例占总资产的16.31%。而由于金融危机后股市低迷, 2011年, 社保基金投资收益近70%都来自于实业投资收益。所以, 适当的增加实业投资的比例, 有利于养老金的增值。

三、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分析

(一)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策略分析

截止到2011年底, 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的各大类资产实际比例中, 固定收益占50.66%, 股票资产占32.39%, 实业投资占16.31%, 现金及等价物占0.64%。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有总资产一半的份额, 体现全国社保基金长期以来坚持稳健投资的风格。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于2003年开始投资股票, 历年股票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例平均为19.22%, 占全部投资收益的46%。可见, 股票投资一直都是养老保险收益的主要来源。但是2008年,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股票资产首次出现浮亏。所以, 对股票投资上要始终坚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近些年来, 实业投资在社保基金资产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股市低迷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社保基金也逐步增加了用于实业投资的比例。据推算, 从2012年到2015年, 全国社保基金用于实业投资的最高规模可达到2 500亿元。

(二)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分析

尽管我国对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工作做出了很大努力, 但是目前的投资收益情况还是不容乐观。

数据来源: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官方网站;实际投资收益率是自行计算得出的。注:1.年均投资收益率为自成立以来各年度收益率的几何平均值。2.年均通货膨胀率为自成立以来各年度通货膨胀率的几何平均值。3.年均实际投资收益率为年均投资收益率扣除通货膨胀率。

由图4可以看出, 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 除2002年以外, 其余十年社保基金的实际投资收益率都低于投资收益率。所以, 在考察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时, 应该计算其实际投资收益率, 这样才能真实的反映社保基金收益情况。

由图5可以看出, 2001-2005年, 社保基金实际投资收益率增长缓慢, 实际收益率较低。2006-2009年间, 社保基金实际收益率大幅度波动, 在2007年达到峰值, 2008年又跌至谷底。这是由于2007年股市大涨, 所以2007年收益率达到38.39%。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股指大幅下跌, 导致社保基金收益率低至-12.69%。2009年经济略微回暖, 社保基金实际收益率略微增加, 而到2010年、2011年, 经济又持续衰退, 受资本市场的影响, 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又开始滑落。

(三) 去除异动点的对比分析

由表4可知, 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历年平均值是8.4%, 减去通货膨胀率之后是5.97%。但是这个高收益率主要得益于2006年和2007年的高收益。2006年、2007年, 我国股票市场急剧上涨, 但这种现象并不常见。在2008年,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股票市场泡沫破碎, 股票价格一路下跌。相应地, 这一年的社保基金收益率达到了最低值。所以说, 社保基金的高收益率是不能持续的。为了能更准确、真实的反应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情况, 去除2007年的最高值和2008年的最低值后得到的平均收益率更为可靠。见图6所示。

去除2007年和2008年两年的异动点后, 得到社保基金的实际平均投资收益率为4.04%。这一实际平均投资收益率仅比2001年以来这11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高一些。从图6可以看出, 2008年及2011年, 甚至低于通货膨胀率。由此可见, 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过低, 有些年份的收益率甚至跑不赢通货膨胀率。养老金资产没有实现增值, 却在无形中贬值。

四、结论与建议

总体来说,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目前投资总额及资产积累总额逐年增加, 但是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基础上, 得出如下结论: (1) 进行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可以选择的投资工具种类过少, 不能通过有效的投资组合分散风险。虽然股票是养老保险基金增值的首选投资工具, 但是如果过度的倚重股票, 而无法有效的分散投资风险, 2008年投资收益率的负增长情况还会再度上演。 (2)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收益率过低, 远远达不到增值的要求。 (3)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并不顺利, 其补充养老保险的地位并未显现, 甚至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这种养老保险。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 丰富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工具, 拓宽养老金的投资范围。目前, 多元化的最优方式就是进行委托投资。可以适度的增加委托投资的比例, 通过委托投资扩大投资范围, 分散风险。我国还可以适当的拓展其他资产类型, 如不动产、基础设施、私募股票等。实业投资在2011年表现出了良好的增值潜力, 所以可以考虑增加实业投资, 尤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另外, 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 又可以带来低风险高回报实现双赢的投资选择。 (2) 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完善, 所以作为管理者的政府则需要加大监管力度, 不断进行改革, 确保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预防泡沫经济再次出现。 (3) 为了增强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作用, 政府明确责任, 加强宏观管理, 加大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扶持力度, 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扩大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综上所述, 如果不对养老金基金进行战略配置、优化投资组合, 拓宽投资工具范围, 那么就不能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所以今后应该不断探索养老基金投资的最优化组合, 以实现最小化养老金投资风险, 最大化养老金的投资收益。

摘要:文章基于2001-2011年养老保险投资总额、资产配置比例以及投资收益数据, 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总额、投资结构、投资收益等情况进行分析, 做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总体评价, 以求更详尽的体现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可以选择的投资工具种类过少, 不能有效分散风险;收益率过低, 远远达不到增值的要求;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补充地位并未显现。为此,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制度改革应围绕拓宽投资渠道、完善资本市场、加大对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扶持力度这三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总额,投资收益率

参考文献

[1].王建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问题探讨[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08:4-5.

[2].吕志勇.我国社保养老金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2010:7-10.

[3].江雪峰, 梁晓姗.浅谈养老金入市[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02) .

[4].陈少英, 余玲, 樊旭.如何在确保收益的基础上控制养老基金的投资风险[J].企业家天地, 2007 (04) .

[5].黄路.我国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时代金融, 2012 (08) .

[6].董登新.企业年金制度设计再思考[J].中国社会保障, 2007 (03) .

[7].董毅, 冯铭文.我国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探析[J].管理观察, 2009 (06) .

[8].李昌.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创新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 2011 (03) .

[9].刘庆华.我国养老金基金保值增值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1:38-39.

[10].陈曦.我国个人储蓄养老保险问题的思考[J].青春岁月, 2012 (08) .

投资效果 篇2

一、 从投资—储蓄曲线和流动性偏好—货币供给曲线角度分析

我国的投资—储蓄曲线(IS曲线)有下列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虽右下倾斜但极为陡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较低,而且10余年来消费倾向呈现下降的趋势。第二,利率对投资的影响系数长期较小,目前更是处于“投资陷阱”阶段。在需求不足、国家希望通过降息刺激投资的情况下,投资者对投资前景作出的多是悲观预期,难以找到或者说缺乏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降息也难以改变“缺少投资引诱”的局面,利率政策又表现出在刺激投资需求方面无能为力。第三,现阶段利率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很小,“消费陷阱”现象短期内难以消除。

二是短期内能有效推动投资—储蓄曲线右移的因素有限,除政府购买外,其他因素短期内难以促使投资—储蓄曲线大幅右移,甚至有的因素在阻碍其右移。如人民币升值导致的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降、自发性投资的限制和自发性消费的不足等。

扩张性财政支出政策,能够刺激总需求,但也有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有效与否,关键取决于这一政策的对内(民间需求)对外(净出口需求)的两个挤出效应的大小,大则无效,小则有效。政府支出增加在货币市场的融资需求,必然对利率有拉高作用。由于流动性偏好—货币供给曲线(LM曲线)平坦、民间货币需求有强伸缩性,这种拉高作用是很有限的;再者由于投资—储蓄曲线陡峭,利率的拉高对居民消费和投资的负面影响力也较弱,所以,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对国内民间支出的挤出效应很小。对外的挤出效应是指财政扩张拉动进口从而对外贸净出口需求产生的不利影响。这种影响的大小可以从进口倾向的大小来考察,目前,我国进口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不到15%,估计进口倾向与此大体相当。因此,如果财政支出的投向控制得当,对外的挤出效应也是很小的,即财政政策有效。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具有局限性,一是由于我国的货币供给存在供给粘性、增速缓慢,不能有效地推动流动性—货币供给曲线的右下移动,使连续降息政策没有得到货币供给增长的有效配合,限制了降息作用的发挥。二是我国目前处于投资陷阱、消费陷阱阶段,投资—储蓄曲线陡峭,即使货币供给能够满足降息对货币需求增长的要求,但货币供给增长和利率下调也难以有效地刺激需求。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是: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消费和投资增加=>收入增加。从这一机制可以看出,在经济处于投资陷阱和消费陷阱的情况下,利率下降对消费和投资缺乏刺激作用,进而对经济活动水平缺乏影响力。

在目前我国的投资—储蓄曲线陡峭、流动性偏好—货币供给曲线平坦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地刺激消费、投资与收入增长,在人民币不贬值、国家难以采用汇率政策刺激外需的情况下,在居民和企业的自发性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能有效放大的情况下,在降息不能有效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情况下,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购买(主要是公共投资)来推动投资—储蓄曲线右移,刺激需求,缓解失业和经济滑坡的压力,短期内是正确的选择。

但是,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要有相应的货币政策措施予以配合,尽可能消除对国内居民和企业支出的挤出效应;要本着对经济的长远发展有利的原则,选择适当的财政开支项目,控制好财政资金的投向,尤其要避免“投资饥渴”情况下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的再重复;要在进行项目工程建设当中尽可能选用国内生产的产品和物资,控制对国外净出口需求产生的挤出效应,减轻对国际收支产生的不利影响,使得在促进国民经济对内平衡的同时能够兼顾对外平衡。

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分析

2009年3月,我国又对4万亿的投向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节能减排、生态工程方面的投资,增加了民生工程的投入。从今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最为严重的不仅仅是增长速度下行的问题,而是伴随中小企业倒闭和停工,以及包括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的不景气,将造成大量的农民工、大学生和其他劳动力失业。据估算,2009年全社会实际失业率可能高达14%。因此,保增长,是保能就业的GDP的增长;扩内需,最为基础的是劳动者有保住和增加工作的机会,有工作才能有收入,有收入才能有支出,有支出才能保内需和扩大内需;而调结构,则是在企业规模结构上发展能大量增加就业的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在产业结构上大力发展能大量增加就业的服务业。2008年,面临的是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成本上升,央行过度紧缩导致资金流枯竭,原材料和能源等成本加大,人民币汇率上升侵蚀利润,以及出口退税减少等等多重压力。而2009年,主要面临的则是市场需求不足和税费负担过重的难题。

从货币政策来看,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的高度垄断性,中小企业要想从银行体系中贷到款很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余地可能还有一些,但作用似乎也已不大。起重要作用的还是财政政策。给予大企业用增值税转型的方式减税,向大项目投资,向低收入人群发放补贴,以及对家电下乡进行财政补助等等,虽然都能从一定程度上拉动投资、扩大消费,但是关键是对能大量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减免税费。如果一方面给大企业注资和实施优惠,向大项目投资,给低收入人群补助,另一方面却忽视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对它们没有更好的政策,使其大量地倒闭和停工,从而向外挤出更多的劳动力,即使将速度拉起来了,替代了中小企业大量倒闭形成的速度损失,但与损失的就业,包括损失的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相比,实在得不偿失。

为此建议:一是尽快改革和理顺一些政府部门和行政性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体制。财政增加工商、质检、卫生防疫等向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收费部门和行政性事业机构的支出,废除对其实行的收支两条线、超收奖励和罚款分成体制,全部转变为财政拨款供养。政府各部门和事业性机构税外无道理设置收费和罚款等创收项目,擅自设置,应当视为违法行为。二是在税收体制和行为上实行三个“废除”。即废除目前实际上实行的年财政和税收硬性高速度增长的计划指标和任务制度;废除许多地方不按照税法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收税,而是进行比实际税率要高,甚至高得多的包税行规;废除对税务人员超额完成税收任务实行奖励,以刺激税务人员收过头税的各地通行规则。三是给能大量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减税。对企业投资人、经理层、中高管人员、技术人员等等,降低其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率。

此外,中央和国务院应高度关注2009年地方政府由于财政收入支出的缺口加大,可能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这些急需要减免收费和税收的经济主体,反其道而行之,加大收费和收税的力度,来尽量缩小财政收支缺口。这样,将会导致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更多地倒闭破产,从而挤出更多的劳动力,使实际的失业率更高。

在目前困难时期,地、县、乡三级地方政府在支出刚性的情况下,应当允许一部分经济发达,未来税源充足的地方政府发债。收入上要通过地方政府发债,将城乡居民在银行中的存款搬出来,变成需求。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主要是一些建设项目发债,使地方政府的债务公开和正规化。这样,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能积极地得以平衡,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则应加大中央的转移支付力度。

大型项目投资效果后评价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型项目,农网建设与改造,后评价,集成化评价方法

引言

近年来, 我国为了扩大内需, 保证经济增长而实施的六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陆续竣工投产, 对大型项目效果的后评价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就是其中之一。农网项目的特点是, 投资金额巨大, 项目数量繁多, 分布在全国2000多个县, 必须建立一套简便、通用、客观有效的评价模型与工具, 以便快速实现对各项目效果的综合评价, 为下一步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 国内外已经有多种评价方法, 诸如:层次分析法、有无对比法、模糊评价法和逻辑框架法等等, 各方法的应用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 用单一的方法进行大型项目的评价都存在着不足, 有的定性有余定量不足, 主观性太强;有的客观性虽好, 但计算复杂难以通过检验;有的只反映局部效果不能反映综合情况;有的难以实现通用性。在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综合评价中, 我们发挥各方法的优势, 设计了由多方法组成的评价方法体系, 建立了多模型集成的综合评价模型, 将计算机评价与手工评价方法相结合, 实现了项目综合评价的目标。

1.集成化综合评价方法的体系结构

集成化综合评价方法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首先, 以社会评价、电网性能评价、财务评价三个指标体系组成层次结构模型, 作为评价的基础;其次, 用有无对比法确定各个定量指标值, 用问卷统计方法获得定性指标值, 其中“有”项目的值为项目后各指标的实测值, “无”项目的值通过建立非线性优选组合预测模型计算产生, 二者对比反映项目对各单项指标的影响效果;最后, 在综合评价模型中引入德尔菲法、模糊数学与概率统计等方法确定层次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评价标准、隶属度函数等。将上述多方法集成到计算机评价支持系统中得到量化评价结果。对量化评价结果运用逻辑框架法进行人工分析, 得到项目后续投资建设建议。

2.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2.1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项目评价的基础。在农网项目综合评价模型中, 首选确定出社会评价、电网性能评价和财务评价三个指标体系, 根据指标体系列出层次模型。社会评价层次模型如图2所示。

2.2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其中:A—权向量;

ai—第i个评价指标在方案优选总目标中所获得的总权重值, (i=1, 2, …, p) ,

R—由p个指标构成的总体评价矩阵;

rij—第j个被评价项目中第i个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rij∈[0, 1];

B—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B= (b1, b2, …, bm)

bj—第j个项目的综合评价结果

农网项目的社会评价层次模型中有12个指标, 将以县为项目实施单位, 若对某个县进行后评价时, p=12, m=1, 评价矩阵实际为评价向量, 评价结果为b。由于评价标准是根据全国的情况制定的, 因此评价结果的分数代表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水平。

2.3德尔菲法确定权重向量A

在层次模型中, 指标的权重是各指标对实现项目目标与效果的重要程度的反映。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分为客观法与主观法两大类, 主观法基于专家打分确定权重, 客观法基于可靠的数据计算。在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的前提下, 主观法可以避免由于数据不准确、不全面、计算难度大造成的权重设置困难问题。在指标个数较少的情况下, 德尔菲法比层次分析法更易于专家打分。因此, 在农网项目评价中, 我们采用德尔菲法进行权重设置, 请多位专家打分后, 检验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离散程度和协调程度, 达到要求之后, 得到各评价指标的初始权重向量, 再对做出归一化处理, 获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

即社会评价权向量矩阵:

2.4用多模型确定评价矩阵向量R

在农网项目后评价中, R矩阵分两步产生:首选用有无对比法确定各指标的实际效果值;然后用模糊数学与模糊统计方法确定指标的评价值rij, 即指标的隶属度。

2.4.1有无对比法

有无对比法是项目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农网项目评价中, 借助于该方法的思路, 确定项目对各单项指标的影响程度, 通过将项目后评价时点指标的实测值与倘若不实施该项目的预测值进行对比, 产生项目评价指标的效果值。以去除由于自然发展等外部因素对项目指标的影响, 客观度量项目的效果。无项目时的预测值由課题建立的非线性优选组合预测模型 (篇幅所限, 介绍从略) 产生。表1给出了十五个样本的指标C7的有无对比数据。

指标的增长值=项目后实测值-项目后预测值

指标的增长率= (项目后实测值-项目后预测值) /项目后预测值

2.4.2隶属度函数

指标的隶属度实际上就是指标的评价值, 是指标有无对比值的无量纲化结果, 即评价矩阵R的元素。隶属度的确定是模糊综合评价的关键之一。由于部分指标难以定量确定隶属度, 因此, 定量指标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 定性指标用模糊统计方法确定。

定量指标隶属度函数的确定方法:根据指标的特性, 用最大、最小和中间型隶属模型来模拟定量指标的隶属函数曲线, 当定量指标越大越好时, 采用升半梯形分布的隶属函数曲线 (见式4) , 当定量指标越小越好时, 采用降半梯形分布的隶属函数曲线 (见式5) , 对适度区间的指标采用梯形隶属函数。

式中a1, a2分别为函数的上下限, 要建立全国性的通用评价标准, 为适合于大部分县又避免标准过高或过低, 我们用区间分布分组统计分析法确定隶属函数的上下限。

定性指标的隶属度的确定方法:

首先, 确定定性指标的评语集V, 我们采取了五级评语制:

V={v1 (很好) , v2 (好) , v3 (较好) , v4 (一般) , v5 (差) } (式6)

其次, 确定评价标准隶属度集U:

U={1 (很好) , 0.8 (好) , 0.6 (较好) , 0.4 (一般) , 0 (差) } (式7)

最后, 在计算定性指标的隶属度时, 对收回的调查表中的评语进行统计分析, 把所有数据按评价标准隶属度集U加总后, 除以被调查的人数求得该定性指标的隶属度。

将各县农网改造项目定量指标C1、C2、C4—C8用隶属函数, 定性指标C3、C9—C12用模糊统计方法计算后, 得到相应的隶属度, 即指标的评价矩阵向量R。

2.5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方法

综上给出了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式1) 中的权向量A和评价向量R的确定方法, 评价结果向量B中的元素bi是第j项目的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其在同类项目中所处的水平。评价矩阵R中的元素rij是第j项目中第I个指标的隶属度, 反映了每个指标的评价结果。对每个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有利于掌握各项目的具体特点, 为投资决策提供具体的参考依据。

将计算机产生的有无对比评价结果及综合评价结果引入逻辑框架法进行人工分析, 能够大大减轻逻辑框架的难度和工作量, 提出切实可行的结论与建议。

3.结论

综上所述, 集成化评价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多方法模型融入到计算机支持系统中, 只要输入原始数据, 系统会根据各项目的特点运用一系列方法产生量化评价结果, 再根据给定的逻辑框架分析模型进行必要的人工分析, 就能快速得到大型项目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三力.项目后评价[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7

[2]姜伟新, 张三力.投资项目后评价[M].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0, 9

[3]许晓峰, 肖翔.建设项目后评价[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0, 1

[4]胡永宏, 贺思辉.综合评价方法[M].科学出版社, 2000, 10

[5]Asian Development Bank.Guideline for Social Assessment of Development Project.ADB, 1991

投资效果 篇4

最近一段时间“4万亿”已经在大街小巷谈论了, 有人认为4万亿元投资计划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有人说“政府公共投资的建设领域使民间投资的空间受到挤占”, “扩大政府公共支出规模使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也有人认为4万亿元投资所带动起来的社会力量的资金, 社会资金, 包括民间投资。本文就4万亿投资计划对民间投资是否存在挤出效应来做一个简要分析, 给予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一点建议。

二、不存在挤出效应的原因

1、因为政府出台十项刺激经济的措施所处的时机很恰当。

在外部需求严重萎缩、企业投资信心和投资意愿低迷的时机, 中央大规模增加投资。

2、政府的措施是弥补有效需求不足最直接、有力和有效的手段。

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出台, 迅速拉动了市场需求, 稳定了各方面信心, 为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揽子计划、实现保增长目标赢得了时间, 也为民间投资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3、涉及面广, 能全面带动经济复苏。

4万亿的重点投向有7个方面, 包括: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 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建设, 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加快灾后恢复重建。

4、投资有重大社会和经济意义。

加强了“三农”和改善民生, 缓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向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

5、四万亿元投资计划不会挤占民

营企业的资金来源。

因为在积极财政政策时配以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用此来保障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前9个月新增贷款达8.67万亿元, 同比多增5.19万亿元。由于货币供应充足, 利率水平基本稳定, 民营企业的借贷成本并没有上升。从4万亿元投资计划执行效果看, 政府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实际上引导和带动了民间投资增长。前9个月城镇非国有投资增长29.5%, 呈稳步回升态势, 比年初回升9.2个百分点。此外, 反映民间投资活跃度的房地产投资也持续回升, 前9个月房地产投资增长17.7%, 比年初大幅回升。

以上5点本文章并不全部赞同, 本文试图通过对4万亿的投资效果分析, 以及经济是否回暖问题, 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分析经济是否回暖

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10月/23日/第007版的《“V”形反弹之路带动世界经济复苏》文章中这样写道:

继二季度中国经济实现7.9%的高增长后, 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呈现回升态势。国家统计局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8.9%, 正逼近危机前水平。这意味着, 国际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后的一年间, 中国经济正走出一条“V”形反弹回升之路, 并成为带动世界经济走出衰退的重要力量。

“中国实现全年8%的增长目标是有把握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2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充满信心地说。他表示, 中国实施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济企稳回升势头逐步增强, 总体形势积极向好, 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但是真的就像报道当中所说的那样经济回暖吗, 现在不少学者也在鼓吹经济回暖, 4万亿投资带了显著效果, 的却, 自2008年11月6号国务院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后, 全国汽车、地产等行业纷纷出现了小阳春, 并且股市也开始反弹。但是这些行情就真的意味着经济回暖吗?

GDP作为衡量经济的指标, 在很多时候还需得参考这其他指标来一起衡量经济发展状况。发电量作为实物指标就能很好的衡量经济的发展。

从2000年到2009年以季度为单位的发电量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做比较可以得出从2000年到2008年第3季度, 发电量跟GDP的走势是大致一样的, 都是处于正的增长率, 只是由于样本个数不够大, 使其趋势不能够明显体现, 而且还受到个别年影响, 但是在2008年第4季度就开始大幅下降, 并且为负增长, 2009年上半年发电量也是负增长, 如果是按以前的趋势, GDP此时也应该是负增长, 可是GDP却仍为正增长, 这时不免就对GDP作为经济发展的衡量的指标产生了怀疑, 即经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回暖。

四、民营企业的发展建议

在四万亿里面并没有太多的用于解决投资环境恶化, 而对产能过剩的解决也只是暂时的, 即“一锤子”买卖。而四万亿中有一大部分用于去解决非当下问题, 而是长远的问题, 如保障性住房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等, 导致民营企业发展困难, 使房地产出现泡沫化, 股市进一步投机化。再加上美国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 使得民营企业, 特别是从事制造业的民营企业, 经营环境更加恶化。

所以政府应更多将投资放于结果当前产能过剩和企业投资环境恶化, 才使民企正常发展而不是退出市场, 才能以后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下铺垫。

摘要:本文通过对4万亿投资效果进行分析, 特别对其中民营企业发展问题进行探究, 并借此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投资效果 篇5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正变得日益严重。 (1) 美国经济减缓制约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从1994年我国汇率开始重大改革以来, 我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进入了长期大幅度顺差的时期, 从1994~2007年, 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分别为75.6746, 85.9521, 105.2822, 164.1372, 210.645, 224.6863, 297.3607, 280.7957, 427.0815, 586.0068, 802.8548, 1142.6898, 1442.3737, 1632.859亿美元, 占当年我国外贸顺差的比例分别是141.3%, 51%, 86%, 40.6%, 48.5%, 76.8%, 123.4%, 124.6%, 140%, 231.8%, 249%, 111.8%, 80.9%, 57.5%①。由此可见, 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很重要的因素。同时, 由于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 附加值低, 缺乏竞争力, 这使得美国经济的放缓直接减少了对我国产品的需求量, 进而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 美国经济状况的恶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很大。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美国经济增长率明显放缓, 2007年为2.2%, 其中第4季度经济增长率仅为0.6%, 2008年4个季度分别为0.6%, 2.8%, 7.2%, 1.5%②。从第4季度开始, 美国经济增长急剧下降, 与此同时, 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也持续下降, 使得我国2009年的宏观经济增长面临严峻的外部压力。

(2) 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动荡不安。金融危机使诸多国际金融巨头损失惨重, 从而拖累全球股市大幅下跌。受此影响, 中国股市上证A股指数在2007年10月16日创下6429的高位后, 至2008年10月28日跌至1664, 跌幅超过74%。中国股市暴跌固然有其内在的因素, 但金融危机引发的投资者信心下降也是重要的原因。资本逃离股市、房市, 资产市场价格爆跌, 美元急剧贬值;同时, 石油、粮食、矿产品等基础性商品期货爆涨, 并带动现货价格飙升, 通货膨胀日益全球化, 对我国构成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随着危机的深入与世界各国反通胀措施的出台, 世界经济进入了萧条期, 需求萎缩, 生产资料价格急剧下降。世界经济形势的大起大落与动荡不安, 对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与金融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此外, 金融危机爆发过后, 世界各国为了挽救经济, 连续大幅度地降息, 这使得大量资金从美国市场撤离, 人民币汇率一路攀升。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和中美利差的扩大, 部分短期资本选择中国作为避难场所。截至2008年底, 中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2万亿美元。国外热钱的不断涌入, 将进一步给宏观经济的调控带来困难, 同时, 不断攀升的汇率则更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情况雪上加霜。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经济增长近期出现了明显放缓的现象, 加上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等因素, 已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 进而对消费增长构成制约。针对国际国内的严峻经济形势, 如何保持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 这是我国政府必须急需解决的问题。2008年11月9日, 国家发改委鉴于“目前由于美国和西欧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已经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保持我们整个经济增长的势头, 必须采取比较断然的措施, 给我们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 来通过扩大内需使我们的经济找到新的带动和新的增长点。”决定:推出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 保证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向国际社会释放出“扩大内需, 保持增长”的强烈信号。4万亿投资计划的具体规划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是2800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大体是3700亿;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是18000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是400亿;生态环境这方面的投资是3500亿;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是1600亿;灾后的恢复重建, 重灾区是1万亿③。

从经济理论可知, 宏观经济变量间长期内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与平衡关系, 从长期看来这些变量在数量上表现出一定形式的均衡关系。如果在短期内通过外部的因素, 打破这种均衡, 即给系统一个正的 (或者负的) 冲击, 这些变量有可能偏离均值。如果这种偏离是暂时的, 经过一定的时间, 系统会重新回到均衡的路径上。由于实际经济数据是由“非均衡过程”生成的, 因此它的短期经济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数据的动态非均衡过程来逼近经济理论的长期均衡过程。

本文试图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 就目前的刺激性投资方案, 尝试分析①刺激性投资对推动经济增长作用的程度进行计量;②刺激性投资对推动经济增长效果的持续时间进行测定。通过对4万亿投资方案的实证分析, 找出各行业投资对经济作用的特点与方式, 并就投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 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对完善投资计划, 达到预定宏观经济目标, 提供参考建议与对策。

1 计量模型、数据处理和实证结果的动态分析

根据国家发改委对4万亿刺激性投资的具体划分, 首先就这些行业的投资额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运用向量自回归 (Vector Auto-Regressive, 简称VAR) 理论及脉冲响应函数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简称IRF) 设计相应的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分析。VAR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 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模型中使用的时间序列向量Y由6个变量组成:国内生产总值 (gdp) ;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ari) ;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投资 (tran) ;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与生态环境这方面的投资 (sce) ;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 (es) ;灾后的恢复重建投资 (ex) 。

1.1 计量模型

1.1.1 VAR模型

VAR (p) 模型的数学表达式是:

其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 xt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 p是滞后阶数, T是样本个数, k×k维矩阵A1, …, Ap是待估的系数矩阵, εt是k维扰动向量。由于仅仅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出现在等式右边, 所以不存在着同期相关的问题,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就得到VAR简化模型的一致且有效的估计量。由于任何序列相关都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yt的滞后而被消除, 所以对扰动项序列不相关的假设并不要求非常严格。

2.1.2 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计量的是, 在扰动项上外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对于一个变量的冲击, 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导给其它的内生变量。由式 (1) 得到的向量移动平均模型 (VMA) 为:

其中ϕp= (ϕp, ij) 为系统矩阵, p=0, 1, 2, …。则对yi的脉冲引起对yi的响应函数为:ϕ0, ij, ϕ1, ij, ϕ2, ij, …。

1.2 数据处理

模型估计所采用的各变量数据为2003年2月~2008年10月间的月度数据。由于是月度数据, (1) 运用带通滤波 (band-pass filters, BP) 对gdp、ari、sce、tran、es、ex④月度数据进行处理, 分解出它们的长期趋势数据。 (2) 运用这6个变量建立相应的冲击反应模型, 就相关行业刺激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定量分析。

1.2.1 单位根检验

根据VAR模型理论, 本文首先对相关变量使用扩展的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观察到, 在给定显著性水平5%时的条件下, 时间序列lngdp、lnsce、lntran、lnes、lnex均为非平稳一阶单整序列I (1) , 而lnari水平序列则是平稳的。

1.2.2 Johansen协整检验

Johansen在1988年及在1990年与Juselius一起提出了以VAR模型为基础通过检验回归系数判断各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的方法, 这是一种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的简便方法。

注:加“*”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从表2可知, 迹统计量表明存在2个协整向量, 而λ-max统计量表明只存在着1个协整向量。这是由于协整方差的定义产生的, 由于VAR模型的建立不涉及向量的选择, 而只需证明存在协整关系即可, 因此, 表2表明这6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协整关系。

1.2.3 脉冲模型

6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分别为:R¯lngdp=0.947R¯lnari=0.901R¯lnsce=0.895R¯lntran=0.917R¯lnes=0.985R¯lnex=0.967。从拟合优度来看, 我们可以利用该模型进行预测及下一步的分析。

1.2.2 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从图1可以看出, 被估计的VAR模型的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 即位于单位圆内, 这说明模型是稳定的, 估计的VAR模型具有可靠的估计精度。

1.3 实证结果的动态分析

根据VAR (2) 模型得到的各行业投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脉冲函数图。图2~6中, 横轴表示冲击作用滞后期间数 (单位:月度) , 纵轴表示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 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 代表了国内生产总值对相应行业投资的冲击反应, 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从图2中可以看出, 当在本期给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一个正的冲击后, 经济增长在第3个月便达到最高点2.01 (即在第3个月gdp对ari的响应是2.01) ;经过9个月的上下波动后, 在第10个月开始稳定增长。这表明经济增长受ari的冲击后, 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且这一冲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较长的持续效应。

从图3可以看出, 当在本期给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与生态环境投资一个正的冲击后, 经济增长在第2个月便达到最高点2.14 (即在第2个月gdp对sce的响应是2.14) ;经过9个月的上下波动后, 在第10个月开始稳定增长。这表明经济增长受sce冲击后, 会在9个月后对经济增长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

从图4可知, 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投资的正冲击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正面的影响, 并且此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从图5、图6也可以看出, 当在本期给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与灾后的恢复重建投资一个正的冲击后, 也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正面的冲击, 冲击的幅度彼此相差不多。

2 刺激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方差分解 (Variance Decomposition) 技术可以分析各行业投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方差分解提供了另一种描述系统动态的方法。脉冲响应函数是追踪系统对一个变量的冲击效果, 相反, 方差分解则是将系统的均方误差分解成各变量的冲击所做的效果。通过将一个变量的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的随机冲击承做的贡献, 然后计算出每一个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 即变量冲击的贡献占总贡献的比例。

2.1 方差分解理论

Sims⑤于1980年首先提出了方差分解方法, 从定量方面把握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他提出的方差分解模型为:

其中, ϕq, ij是脉冲响应函数, σjj是白噪声序列第j个分量的标准差, yit是自回归向量的第i个分量, RVCij (S) 表示第j个分量的方差贡献率。其经济意义为如果RVCij (S) 较大时, 意味着第j个分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如果RVCij (S) 较小时, 意味着第j个分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小。

2.2 各变量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与生态环境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达到8.9%;其次是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及灾后的恢复重建投资, 分别达到6.12%与5.98%;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投资与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 分别为3.4%与3.25%。这说明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投资与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对经济增长效果具有刚性, 边际弹性系数不大, 短期的刺激性投资作用有限;而投资相对滞后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与生态环境投资, 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及地方经济建设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实证结论

根据以上的实证结果可知, 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经济内在运行机制的作用, 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目标下, 我国4万亿的短期刺激性投资对经济增长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投资, 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与灾后的恢复重建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同向的影响且作用时间很长, 但是幅度相对有限;而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与生态环境这方面投资对刺激经济增长效果有起伏, 但是后续的拉动作用很长, 应该着眼于长期的培养与扶持。政府可以利用这种现象, 对不同行业的投资进行有区别, 有重点的调整, 更好的服务于不同时期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与目标。

摘要:利用行业投资变量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数量关系, 运用向量自回归理论的脉冲响应函数设计了相应的冲击反应模型, 定量分析了4万亿刺激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果。同时, 利用方差分解技术, 分析了各行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贡献率大小。这些实证结果可为分析各行业投资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为制定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相应建议。

关键词:扩大内需,刺激性投资,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Friedman, B.M, Kutter, K.N.Money, income, prices andinterest rat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 82, (3) :472~492

[2].Granger, C.E.J.Some properties of time series data andtheirs in econometric model specification[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1:121~130

[3].King R.G., Levine R.Finance, enterprenurship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 32, 1999

[4].Gianni Amisano and Carlo Giannini.Topics in Struc-tural VAR Economics[M].2nd edition.Spring-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Press, 1997

[5].Granger.C W.J.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s by E-conom, ics Models and Cross-Spectral Methods[J].Econo-metrica, 1969, 37:424~438

[6].[美]詹姆斯.D.汉密尔顿.时间序列分析[M].刘明志,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101~106

投资效果 篇6

一、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投资效果系数分析、投资乘数效应分析等方面。

(一) 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

本文计算了湖北省2000年-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 (In) 占GDP的比重 (In GDP) , 也就是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 二者的比重越大, 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大, 反之则越小, 具体如表1所示。

由表1, 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总量来看, 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逐年增强, 2000年的投资额为1 421.55亿元, 到2010年达到10 802.69亿元, 是2000年的7.6倍;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率来看, 在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状态, 年均增长率达到21.84%, 高出GDP年均增长率10.23个百分点, 2000年为9.2%, 并持续到2002年, 从2003年开始,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 2009年更是达到了41.6%的历史最高峰, 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及地方旨在保增长、扩内需的4万亿投资计划, 也说明了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从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的相对数值来看, 在这十年中, 固定资产投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2000年为33.24%, 到2010年贡献率已经达到68.35%, 年均贡献率达到了45.20%, 对于经济的拉动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见图1) 。

数据来源:2000-2010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 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分析。

这里取当年及滞后1年和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为样本, 对应的系数分别为:Et、Et-1、Et-2。由公式得知,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的系数越小, 投资的效果越差;反之则投资效果越好。

由表2可以看出:第一, 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在当年以及滞后期都存在较大的波动, 且当期波动与滞后期的波动幅度基本一致, 但整体都呈现出正向的拉动效果。第二, 相同年份,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的当期效果系数与滞后期效果系数呈现出梯次增长的趋势, 这也验证了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具有“滞后效应”, 且滞后期的拉动效应明显强于当期, 因此政府在衡量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时, 要综合衡量, 而不能割裂的看待投资对于经济拉动的当期效果。

(三) 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乘数分析。

根据凯恩斯的乘数原理, 乘数是指在一定边际消费倾向下, 国民收入的增量与投资额的增量之比, 以公式表示为:K=△Y/△I。投资乘数集中体现了特定技术水平下投资的稀缺性, 投资乘数越大, 说明投资需求性越大, 投资乘数越小则说明投资越趋饱和, 投资需求越小。

数据来源:2000-2010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除2005年、2009年由于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造成不真实反映外, 大部分年份中, 固定资产投资乘数都处于1-5之间, 并呈现整体下降趋势, 这正验证了前面论述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经济拉动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说明湖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当前的投资领域需求正在逐步变小, 政府在投资决策时应该有针对性的减少这类投资, 并将投资重点转到调整投资结构, 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 使固定资产投资效果达到新的增长点, 实现“二次增长”。

二、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 固定资产投资。

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投资结构, 见表1和表4。其中, 关于投资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上文已经分析, 这里不再赘述。从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来看, 其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00年的1 421.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 802.69亿元, 增长率达659.92%, 并且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结构 (国有投资、集体投资、私营个体投资、外商港澳台商投资及其他) 来看, 这些资金来源从投资额上除利用外资, 即外商港澳台商投资增减不明显外, 其他类别的增减幅度都比较明显。其中, 国有投资和集体投资减幅明显, 分别较2000年下降了25.4和3.4个百分点;私营个体投资和其他投资则迅速提高了7.6和21.3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 目前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结构越来越合理, 以往过度依赖财政投资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民间资本正在不断的进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 但利用外资的规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数据来源:2000-2010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二) 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科技的进步, 不仅仅带来经济总量的增长, 而且还能有效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降低经济增长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 也是当前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根据国外成功经验,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此时的投资增长率将会逐渐低于经济增长率。湖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率近10年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且远大于经济增长率, 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湖北省对于科技进步的利用率还处于较低水平。

(三) 固定资产投资不平衡。

固定资产投资不平衡首先表现在产业结构, 即三大产业的投资不平衡。统计表明, 湖北省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而第一产业的比重则持续降低, 并有不断下降趋势。这说明, 湖北省第一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 急需投资, 第二产业投资效果出现下降, 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产业的投资效果不是很理想, 还需对投资结构进行优化和过程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另外还表现在区域间投资不平衡。通过统计分析, 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的资金集中于武汉、宜昌、襄樊、黄冈、黄石、十堰等少数几个地区, 而对鄂州、随州、天门、潜江等地区投入略显不足, 神农架更少。2009年, 武汉市的固定资产投资达1 732.79亿元, 而神农架林区仅5.63亿元, 二者相差300多倍。

当然, 除了上述的三个影响因素外, 像外部环境冲击、投资供需变化等也会对投资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三、湖北省“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效果优化建议

(一) 固定资产投资及趋势分析。

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以湖北省2000-2010年过去十年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 对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年均增长率甚至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率, 对于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投资结构不平衡, 政府宏观调控过多过细, 科技成果利用率较低等因素的客观存在降低了固定资产的投资效果, 成为制约湖北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根据“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 湖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累计达到8万亿元左右, 较“十一五”增长143.01%, 年均增长率约13.36%, 增速明显放缓, 与全省GDP增速基本保持一致, 这也预示了在下一阶段的固定资产投资中, 调整投资结构是重点。基于总体投资额测算, 可以得到“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本趋势 (如表5) 。

事实上, 湖北省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达到了12 931.75亿元, 较上年增长28.7%, 如果按照这个增长速度计算, 则湖北省在“十二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累计达到约114 093.8亿元。由于湖北“十二五”时期正处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比例, 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较为迫切, 可以大胆的预计, 湖北省在“十二五”时期的投资总额将有可能超过十万亿元。

(二) 提高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的政策建议。

1. 加强政府在投资中的服务、导向以及监管作用。

一是要更新观念, 改革政府考核体制, 积极转变成服务型政府, 努力培育能够真正参与市场竞争并以市场化行为接受宏观调控的国有企业竞争主体和民营经济主体, 使其承担起经济发展的重担。二是政府要设立专项基金, 有效引领和带动社会投资。将专项基金的一定比例投入到盈利前景好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或者引导基金以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通过这种方式, 一方面可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拓宽投资渠道, 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三是政府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投资决策、建设和监管体系, 加强对项目的审查和监督, 促使未开工的项目尽快开工, 工程进度缓慢的项目抓紧实施, 督促有关部门缩短项目审批周期, 确保建设资金使用安全高效;金融部门要密切观察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 落实好已出台的货币政策措施, 准确把握力度和节奏, 认真做好货币信贷工作;同时人民银行要会同有关监管部门加强引导和协调, 促使商业银行解决信贷无效集中供给的问题, 要求商业银行通过培育新客户, 加大信贷有效供给的力度。

2. 政府要出台积极政策。

湖北省要抓紧出台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放宽民间投资领域、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多向市场要资金, 重点包括:综合运用“银企超市”、银企对接、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多种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筹集资金;要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 吸引更多外资银行、中小型银行、村镇银行在湖北省开设分支机构, 发展壮大本地金融机构, 助推信贷总量扩张。要扩大内需,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增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建立起健全的应对外部经济冲击的防范机制, 将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降到最低。

3. 要优化产业投资结构。

要调整和平衡城乡和区域投资, 推动区域经济稳定协调发展。要确保投资向省重大发展战略领域倾斜, 向基础设施、“三农”、基本公共服务、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同时, 要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的投资结构:第一产业的投资是保证湖北省基础产业正常发展的基础, 而目前湖北省GDP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对第二产业的投资, 在湖北省发展不成熟的第三产业, 是发展经济的潜在动力。因而, 在未来的几年里, 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应继续保持稳定的可持续的增长, 以稳固发展之根基, 同时, 湖北省应该更加注重对第三产业的投资, 加大GDP对第三产业投资的依赖度。

4. 鼓励技术创新, 推动科技进步。

可以有选择的推广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益经验,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促进技术进步, 优化投资结构, 提高投资效果。政府可以通过发起设立专业性投资公司, 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高新技术领域。主要投资于处于成长期、扩张期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能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且有巨大市场潜力的项目、处于风险期的中小型科技项目以及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项目, 投资重点领域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高科技农业和环境保护等。

参考文献

[1].Delong, Summers.Equipmen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how strong is the nexu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etiviy, 1992:157-199.

[2].Magnus Blomstrom, Robert E.Lipsey, Mario Zejan.Is fixed investment the key to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 1996, (2) :269-276.

[3].辛春根.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9.

投资效果 篇7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为打造一支高层次的精英团队,对公务员队伍进行培训已成为政府部门必然投入的资源。作为公务员培训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务员培训评估,现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中,“重培训不重评估”,缺乏对培训效益的检查落实过程,导致培训成本划分不清。如何利用同样成本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培训收益,成为公务员培训评估的关键所在。通过培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即从无形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进而转化为可见的经济效益、行政效益,就必须对培训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ROI是个经济学名词,原本是企业用于衡量部门业绩的常用指标,证明投资项目合理性的重要因素,现如今也广泛运用于人力资源培训评估领域。ROI值越高,表明培训实施效果越显著。ROI计量法主要体现于培训成本控制的需要和培训收益的增加两方面,它用说服力的可靠数据显示公务员在整个行政组织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以致提升政府形象,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评估中多了几分使人信服的数据分析,这是必不可少的科学评估前提。因此,公务员培训的ROI计量具有展示培训项目收益的贡献,我们有必要对培训进行有效地ROI计算。

2 公务员培训中的ROI量化分析

一个标准的、简化的ROI方程为:收益/投资×100%。在培训投资中,收益主要表现在成本降低和收入增长两方面。形式上,这个公式应用于公务员培训的ROI较为简单,只需知道:(1)培训项目的总收益(成本降低+收入增长);(2)培训项目的总成本;(3)计量的时间跨度(可根据组织各自的需求来确定)。但是,公务员培训的投资产出大多具有非量化性,政治性和非标准化形态,很多不能直接通过转化为数字和货币来精确计算。实际的ROI要比这个公式复杂得多,需要综合考虑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货币因素和非货币因素,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之间的关系[1]。

公务员培训投资回报的计算:

我们把个人用P表示,政府用G表示,社会用C表示,用i表示投资,令r表示回报。如图1、2所示。

3 ROI流程在公务员培训评估中的引用

在公务员培训实施趋于市场化时,计算其投资回报(ROI)已成为人们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杰克·J·菲力普斯,罗恩·德鲁·斯通在《如何评估培训效果》中明确指出测量评估效益需以下五个层次的判定:反应与满意度、学习层面、工作中的应用、业务结果、ROI[3]。由于公务员培训不比企业培训可以用看得见的经济效益和财务投资来计算它的ROI,其投入资金的不确定性和效益的不可量化性,很难做出程序化的既定模式。根据以上原由归纳出如下步骤:

3.1 制定方案

有了需求才有市场,在进行培训评估之前,分析培训需求及确立评估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市场调查,分析是否存在相应的培训需求,有无相应的资源支持,是否充分利用所投入的各项资源。对培训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接到相关部门的批准才可制定评估计划书。评估方案应该说明进行评估需要的数据来源及依据,数据的可信度,评估手段和工具,评估标准及目标,以及确定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

3.2 收集数据

这一阶段包括俩方面:培训中的数据收集和培训后结果的数据收集。收集培训实施中的数据时认真做好被培训者的感受和满意度的记录,根据被培训者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后续的培训项目。实施后结果的数据收集更是为下一个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在评估过程中对工具的选择也极为重要,可以使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式进行。所收集的资料可分为静态资料(可量化数据)和动态资料(不可量化数据)。静态资料主要指一些容易定量分析的客观数据,如培训时间长度,投入的经费,以货币形式出现的产出等可量化的经济效益。静态资料是评估中最主要的依据,也是最为直接的衡量指标。动态资料是泛指不可量化的主观数据资料,包括工作氛围的改善,业务能力的提高,政府形象的提升,社会的和谐等[4]。在无法确定静态资料的情况下动态资料的测量也成为计算评估的关键因素,这使动态数据显得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3.3 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是整个评估过程的重中之重。根据评估计划,对收集到的数据,筛选出有用的数据进行分解。尽量使一些无形绩效转换成货币价值,以便于ROI的计算。根据杰克·J·菲力普斯指出的5个层次,可对照预期达到的培训效果一一进行评估和判断。

3.3.1 反应和满意度

了解培训者和被培训者双方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受和评价,以及被培训者计划如何应用所学知识的清单。此阶段是最常见最基本的评估工作,也是最容易出现敷衍了事,走形式的危险。这一阶段的评估需要在培训实施后及时的进行,应该合理和科学的设计培训反应表,比如培训环境的满意度,培训教师的满意度等。

3.3.2 学习

学习层面的评估简单了解就是对被培训者知识掌握的程度。如被培训者学到了哪些新的技能的知识,培训前后对工作态度的改善,工作气氛的融洽和活跃度。可以通过笔试考察,技能实践,角色表演,小组评估和座谈会的形式进行检验。

3.3.3 应用

应用评估主要是指被培训者是否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之中,评估工作中行为的变化以及对培训资料的确切应用。在时间的把握上可以根据情况进行两次评估:刚培训结束时期和培训完一段时间后都可进行评估。评估方式也有多种,如情景模拟,现场操作,案例分析,根据个人情况查看是否比之前有进步。

3.3.4 业务结果

对业绩的评估主要查看行为的变化是否对组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及被培训者应用知识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时间上的选择可以适当的放宽,因为一些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训不一定在短时间能呈现效果,一般3个月至半年为最合理的时间跨度。

3.3.5 ROI

这一阶段评估的重点是将培训项目所带来的利润与其成本进行比较,即通常以百分比表示。首先把培训后产生的业绩分离为量化绩效和非量化绩效。划分非量化绩效时注意避免其他因素对培训业绩的影响。培训结果的不可确定性使ROI计算具有一定难度。尽管如此,为了提高ROI计算的有效性,可以采取预计法(被培训者和培训者的估计、主管估计、专家估计),直线分析法,明确来源法,排他法等方式尽量把非量化绩效转化为可量化的货币价值。使用这些方法时可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进行弹性选择并相互结合来计算。

3.4 反馈效果

这是评估程序的最后一个流程。根据评估后的结果,拟好项目报告,向上级或与不同部门间互相沟通探讨,总结经验和不足,为以后的项目决策提供信息和参考。反馈时间应该在进行评估后及时反馈。反馈完毕后针对数据资料进行汇总,归档管理,也可以建立便于查找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评估结果考核业绩的制度,把评估结果作为公务员业绩和组织年度考核的指标之一。这有助于提高公务员积极性,促使他们将所得的知识转化成业务能力,最终达到行政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金兰.CRM的投资回报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12月.

[2]莫莉.投资回报流程(ROI)对我国公务员培训效果评估的启示.中国科技信息,2010,(11).

[3]杰克.J.菲力普斯,罗恩.德鲁.斯通.如何评估培训效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投资效果 篇8

一、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分析

投资率的高低只是判断投资规模是否过热的重要指标之一。分析2001-2010年投资效果系数得出, 十年来, 鄂尔多斯投资效果系数的平均值为0.4432。自2001年以来, 鄂尔多斯投资高速增长, 而投资效果系数趋势相反, 总体上呈连续下滑趋势。2010年, 投资效果系数为0.25, 处于最低水平, 即每投入一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 GDP只增加2500万元, 比2001-2005年分别减少了1514万元、2779万元、3617万元、2960万元、2678万元, 比2009年减少513万元。说明在投资规模增大的同时, 资本投入的生产效率却在降低。鄂尔多斯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 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逐步凸显, 部分资金投入后并未得到充分、有效地运用, 投资资金的低水平运作, 严重影响了投资效益和质量的提高。

(一) 第一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分析

2001-2010年鄂尔多斯第一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平均值为0.0154, 从总体上来看, 每投入一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加154万元。从各年份来看, 2001年由于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量比2000年减少882万元, 所以得出投资效果系数为-0.0016;2002-2004年投资效果系数分别为0.0611、0.042 4和0.0176, 2005-2010年投资效果系数基本维持在0.01左右。

(二) 第二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分析

鄂尔多斯市第二产业投资效果从2001年的0.2123上升到2005年的0.3019, 2006年和2007年基本维持在0.2左右, 从2008年开始至2010年呈现下降态势, 由2008年的0.2910下降到2010年0.1533。即2010年第二产业每投入一亿元, 所产生的GDP增加值比2001年减少590万, 比十年来平均值减少819万。从工业投资效果来看, 2001-2010年投资效果系数的平均值为0.2059,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是采矿业, 其次是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采矿业投资效果系数平均值为0.1156、分别高于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0606和0.076个单位值, 表明采矿业每投入一亿元所生产的经济总量要比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606万元和760万元。

(三) 第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分析

十年间, 鄂尔多斯第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呈现一个畸形的倒V字型, 2003年达到峰值, 投资效果系数为0.3085, 以后连续七年逐年下降, 2010年为0.0954。表明鄂尔多斯市第三产业的投资效益较低, 产出的代价较大。第三产业投入一亿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要比第二产业少426万元, 比工业少133万元。2001-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累计完成2663.5亿元, 年均增长41.4%;其中, 累计投入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44.4亿元, 占31.7%。引起第三产业投资效果变化大小依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和金融业。

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系数分析

“十五”以来, 鄂尔多斯市投资贡献率总体上呈高位运行, 波动明显,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强。从各年份来看, 除2001年、2002年和2008年投资贡献在40%以下, 其它年份的投资贡献率均在70%以上, 2006年和2009年达到93.05%和104.54%。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2001年-2005年为逐年上升阶段, 对经济的拉动由2001年的4.79个百分点上升到2005年31.41个百分点。2006-2008年,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由2006年的24.38个百分点下降到2008年的9.22个百分点。2009年出现小幅增长后, 2010年又回落到13.24个百分点。2010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比2007年、2006年和2005年分别减少6.34个百分点、11.14个百分点和18.1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 鄂尔多斯资本投入对经济产出的拉动力在逐步减弱, 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以消费和进出口这两驾马车应该驶入快车道, 拉动我市经济健康稳步增长。

(一) 第一产业投资拉动系数分析

从第一产业的投资力度来看, 10年间, 全市累计完成第一产业投资246.73亿元, 年均增长41.1%, 比第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少3668.25亿元, 比第三产业累计完成投资少2416.81亿元。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来看, 总体上表现为拉动力较弱, 最高年份为2009年, 达到2.57个百分点, 低于第二产业2.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13.91个百分点。

(二) 第二产业投资拉动系数分析

从第二产业中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来看, 二产中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是工业,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2001-2006年呈现上升态势, 贡献率由2001年的13.91%上升到2006年的65.59%。2007-2010年, 工业投资经济增长的贡献受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影响, 呈现下降趋势, 贡献受由2007年的50.7%下降到2010年22.7%。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从2001年的1.81个百分点上升到2005年的20.3个百分点;2006-2010年, 工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表现为逐年下降, 从2006年的17.18个百分点下降到2010年的4.31个百分点。

(二) 第三产业投资拉动系数分析

2003年-2006年, 我市第三产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均衡发展态势, 贡献率达20%以上。从2008年开始, 随着我市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规模, 第三产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也逐年显现, 贡献率从2008年的11.67%上升到了2010年的40.77%;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也由2008年的2.67个百分点上升到2010年7.75个百分点, 高于第二产业2.65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投资的行业内部, 对经济增长拉动力较大的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 其它行业的拉动力较弱。尤其是房地产业, 从2006年开始对我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平均保持在3个百分点以上, 2010年达到3.23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弹性分析

鄂尔多斯市“十五”时期投资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0.614, 即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 平均能带动经济增长0.614个百分点。从各产业投资弹性来看, “十五”时期第一产业投资弹性系数为0.002, 第二产业为0.523;其中, 工业为0.515。从工业投资弹性内部来看, 对经济增长带动量最大的为采矿业和制造业, 弹性系数分别为1.235和0.493, 表明采矿业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 采矿业投资带动经济增长1.235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带动经济增长0.49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中, 采矿业投资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投资中, 带动经济增长较大的行业是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 弹性系数分别为0.82、0.818和0.459。到“十一五”时期, 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0.677, 即“十一五”时期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 平均能带动经济增长0.677个百分点, 高于“十五”时期0.063个百分点。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为第二产业, 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 工业投资的带动仍是鄂尔多斯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弹性系数达到1.021, 比“十五”时期高0.5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 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投资的弹性系数最大, 分别为2.509、2.332和0.555, 表明“十一五”时期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要大于其它行业。

四、促进“十二五”时期我市投资健康发展的建议

推动“十二五”投资增长, 必须紧紧围绕破除制约投资增长瓶颈, 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

(一) 继续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

“十二五”时期, 必须围绕大项目建设加大工作力度,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步伐。一是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健全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机制, 对在建重大项目, 实行一名领导挂帅、一个领导小组负责、一个部门牵头、一个班子运作、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 进一步做好项目跟踪协调服务。对纳入各级重点建设计划管理的在建项目, 各地、各部门要逐一明确协调服务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按属地管理和部门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完善协调服务机制, 设立举报投诉电话, 建立快速反应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重点建设项目中存在的征地难、拆迁难、补偿标准不一致等共性问题, 各旗区、各部门要研究制订具体政策措施, 切实加以解决。二是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把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作为推动项目建设的核心环节, 从工作的各个层面、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周密的筹划, 安排专门机构、人员和资金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对纳入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规划的项目, 按照“统一受理、分头介入、同步审查、限时办结”要求, 坚持从快原则, 提前介入, 尽快办理相关手续, 促进项目尽早开工。需转报国家审批 (核准) 的重大项目, 要立办立结, 并专人负责落实。同时, 组织专门力量, 依托市内优势资源, 围绕世界产业新趋势、技术新领域、国家新动态, 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深度开发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重大项目, 抓紧编制完善“十二五”重大项目库, 通过各种途径定期、及时向社会发布。

(二) 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

“十二五”时期, 必须充分把握一切有利机遇, 着力拓宽投融资渠道, 努力争取各方面资金支持。一是全力争取国家投入。加强争资争项考核, 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争取国家投资的积极性, 形成争资争项的强大合力。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联系, 及时掌握国家投资政策信息, 做好投资信息的宣传、发布工作, 围绕国家“十二五“时期投资方向, 加强项目申报, 跟踪落实重点项目, 提高争取国家投资的实效。抓住国家《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机遇, 策划包装一批项目, 争取国家支持。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创新招商引资理念, 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筛选一批带动面广、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项目进行招商, 争取将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整体招商引入。

(三) 不断提高投资管理水平

上一篇:QR码识别下一篇:效用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