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原则

2024-05-29

效果原则(精选10篇)

效果原则 篇1

摘要: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的三种模式:形成权模式, 请求权模式, 再交涉模式, 此三者各有利弊, 但是相比较而言, 再交涉模式结合了前两者的优点, 更具有可取性。我国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可以选择第三种模式, 在完善第三种模式的情况下, 构建我国情势变更原则适用程序和效果的模式, 将会完善我国关于情势变更原则的规定, 从而实现公平正义的目的,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情事变更,形成权模式,请求权模式,再交涉模式

一、概述

“依法成立的契约, 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之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合同成立之后, 做出意思表示的双方当事人就要对自己做出的意思表示负责, 这是一条普遍的原则:契约必守原则。

但是, 在某些情况下, 如果严守此原则, 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公。如, 合同签订后, 发生了当事人不能预料的、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情事或是使合同履行失去意义的情形, 如果继续严格按照合同来行事, 那么势必会使双方的利益关系失去平衡, 造成结果不公。为解决此种矛盾, 情势变更原则作为“契约必守原则”的例外, 顺势产生了。可以说, 情势变更原则的实质就是为了公平正义, 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运用。

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在合同订立之后, 合同双方法律关系消灭之前, 由于发生了当事人不能预料的、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情事或是使合同履行失去意义的情形时, 继续履行合同, 维持合同关系将产生对一方当事人或是双方当事人不公平的结果, 此时可以变更或解除合同并免除责任的原则。

我国《合同法》并未将情势变更原则纳入其中, 而是在司法解释中做了类似规定。但是司法解释的规定过于简单, 在实际适用中存在很多不足。现本文以情势变更适应的效果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比较三种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的模式, 最后就我国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模式的选择浅谈一下笔者的观点。

二、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形成权模式分析

形成权是指依照权利人单方意思表示就能使权利或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权利。在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中, 所谓的形成权模式是指, 当发生情势变更情形后, 受不利影响方可单方面行使权利, 变更合同或是解除合同。对于这种模式, 一般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 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单方解除合同。二是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单方变更合同。三是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既可以单方解除合同也可以单方变更合同。有一些国家的法律选择了此类模式:意大利选择的是第一类, 纳斯拉夫选择的是第三类。这两个国家都在本国法律中将类似的做法明文写进了法条。对于第二类, 也有学者赞成, 观点认为, 情势变更情形中, 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的此种权利是一项法定变更权, 当情势变更情形发生时, 由于变更合同是一项法定权利, 那么受不利影响方就可以单独作出意思表示以变更合同, 此时受不利影响方的这种单独意思表示仍作为合同存在, 作为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 要受到含有这种单独意思表示的变更后的合同的约束。但是此学者强调, 这种根据权利的形式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不可能是随意无限制的, 要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严格来行使。

形成权模式的优点就是在无需其他方的同意的情况下, 就能使受不利影响方在一发生情势变更情形时就能迅速地将这种不利影响消除, 且这种法律关系非常明确。简单地说就是能迅速解决情事变更所带来的不公, 且法律关系明确。但是相比于优点, 其缺点更为合同法精神所不容。此种做法过度地追求公平正义, 从而导致意思自治原则的破坏。合同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意思自治, 也即“契约必守原则”。传统的民法理念, 在此原则的精神下, 法院都不得擅自改变当事人所订立的契约, 即使情势变更事由使得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发生严重的不均衡, 法院也不得轻易改变, 更何况是一个自由个体。后续的发展, 也是在诚实信用的基础上, 严格地运用情事变更原则。这种形成权模式只是简单地赋予受不利影响方单方变更或是解除合同的权利, 这可能会使对方的意思自治的权利得不到保护, 相对方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对于意思自治得不到保护很容易理解, 即形成权模式赋予受不利影响方单独自由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权利, 那么此方就不会去考虑对方的意思, 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思来行使权利。对于相对方合法权益易被侵害也是可以理解的。情势变更原则既然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运用, 那么在行使此项权利的时候, 就也得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可单方变更或是解除合同的受不利影响方, 且不说他是个恶意方, 就算他是个善意方, 严格地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他也不能判断对方的利益、取代对方的想法代对方做出决定。总而言之, 此做法是很可能侵害相对方合法权益的。

情势变更原则适用的目的就是解决出现的不公平现象, 当赋予受不利影响方单方变更或是解除合同的权利, 而前已谈到, 此方是很有可能侵犯相对方利益的。当此方行使权力时, 给相对方造成了损害, 那么此时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 此时问题又会变得更加复杂。

三、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请求权模式分析

请求权是指权利人以其自由意志支配的, 以某种利益为目的的请求他人为或是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在形势变更情形中, 所谓的请求权模式, 也就具备了请求权的一般特征, 是指情势变更情形发生之后, 受不利影响方不能自己决定变更或是解除合同, 必须通过向法院申请作出判决这种方式来达到变更或是解除合同目的的模式。

此模式根据可请求判决的内容可分为两类:受不利影响方只能请求法院判决变更合同;受不利影响方既可请求法院判决变更、也可以请求法院解除。对这两类, 也有国家对此做出了规定, 如《匈牙利民法典》规定, 当情势变更情形发生时, 受不利影响方可以请求法院变更合同;像我国合同法根据情势变更原则的变更性质又多出了一项分类, 那就是情势变更原则是司法变更, 当事人没有实体上的变更权。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 应该严格区分一般意义上的情事变更和严格意义上的情事变更。前者, 如不可抗力, 可以在民法典中作出规定。但是严格意义上的情事变更只能出现在判例法中。

请求权模式的优点就是能使合同双方的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 也能够使双方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因为请求权要通过向法院申请的形式得以实现, 而通过司法途径来平衡情势变更带来的利益不均衡的局面, 这种方式就注定了当事人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如果受不利影响方所受的损失较大, 通过其他途径也没办法解决, 那么通过司法途径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如果损失不大, 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所投入的成本更高, 那么受不利影响方可能就不愿去平衡这种不公, 这样, 此制度就达不到其应要的目的。或是, 如果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 那么为什么还要通过司法途径呢。这种情况下, 可能导致司法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 司法途径都有一定的程序, 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 那么解决问题的效率就会降下来, 这样一来, 双方的法律关系也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四、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再交涉义务模式分析

再交涉义务, 德国的N.Horn对其所下的定义是:现存契约之双方当事人依合意将契约调整适应于情事之变化, 为此目的应当相互进行交涉之义务。对于此种再交涉义务, 日本学者研究的也比较多。五十岚清和石川康的观点认为, 再交涉义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类:提出及研究契约调整方案之义务, 包括提出再交涉、提出调整方案、说明方案的依据等义务, 这是一条最基本的义务;是再交涉程序得以形成的义务, 这就包括再交涉的期间提供相关信息等义务;诚实交涉的义务, 包括不得故意阻碍再交涉等义务。

由此可见, 再交涉义务模式是指, 当发生情势变更的事由时, 合同不能继续履行, 当事人不能自己直接变更或是解除合同, 而是得进行再协商的模式。此种模式允许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 能协商解决问题固好, 如果协商不成, 当事人还是可诉诸法庭, 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

再交涉义务模式的优点是能够通过当事人的协商, 达到快速解决利益不均衡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尊重意思自治的同时也能节约一定的司法资源, 也使得双方能够理性地处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但是就再交涉义务, 其本身还存在着很多有待明确的地方。如, 违反再交涉义务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在解除合同后是否需要赔偿对方的损失, 重新谈判是不是诉讼的必经程序等等。

对于第一个问题, 一般认为, 如违反此义务, 那么将导致当事人调整或是解除合同的权限受到限制或是发生变更, 而这种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调整或是解除合同的权限丧失, 二是调整或是解除合同的权限变更, 三是调整或是解除合同的权限之缓和, 四是调整或是解除合同的权限效力发生权限之延期。还有人认为会产生损害赔偿的责任。如欧洲合同法原则就明确规定“在任何一种情形, 法院可以对因一方当事人悖于诚实信用与公平交易之拒绝磋商或者终止磋商而遭受的损失判予损害赔偿。”显然此条也明确了当一方当事人违反此项义务时, 给对方造成损失的, 对方可以请求赔偿损失的。笔者认为, 当再交涉义务被违反时, 那么当事人变更或是解除合同的权利应该要受到限制, 也应当对由此产生的损害向相对方做出索赔。理由是:既然再交涉义务是一项义务, 那么此义务就要有责任保障, 这样才能保证义务能够被很好地履行, 而在损害赔偿过程中, 可采取过错责任制。

对于第二个问题, 如合同尚未履行, 那么合同解除之后的操作也很简单。但是如果有一方履行合同义务, 那么该怎样操作?各国的做法不一样, 英国法规定, 这种损失由当事人自行承担, 但是这往往造成了新的不公。一般应该要给与一定的补偿的。在情势变更中, 不存在当事人违约的行为, 不能追究谁的责任, 但是要消除这种不公的现象, 就得通过补偿的方式得以缓解。

对于第三个问题, 笔者认为, 应该先进行协商, 协商不成再诉诸法院。因为通过双方协商, 是能够尽快解决问题的, 不通过法院就解决了问题, 那么司法资源就得到了节约。如果协商不成之后诉诸法院, 由于之前有重新协商这个环节, 那么对问题的原委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也可以为后续的法院解决问题带来便利。

五、三种模式之比较

分析之后, 现将三者进行一个综合的比较。

当情势变更情形发生时, 形成权模式能够快速地明确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但是有害意思自治原则, 在此种模式下, 诚实信用原则也有可能常被破坏, 最终也不能达到情势变更原则为解决不公的目的, 还可能造成更多的问题, 这就使得原则的设立失去了意义。请求权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但是可能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当事人采取此种模式的成本更高, 也是的当事人会权衡是启用该模式。再交涉义务模式, 能够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不公现象得到快速的解决, 同时尊重了意思自治, 也节约了司法资源。这种模式刚好就弥补了上两种模式的不足。但是再交涉义务模式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和明确的地方, 如果相关法律或是规定能够将其规定完善, 那么它将会是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模式的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

六、我国情势变更原则适用效果模式之选择

关于情势变更规则, 我国《合同法》对此并没作出具体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 (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 (二) 》) 的颁布, 可以说是情事变更规则在我国的确立。《合同法解释 (二) 》第26条规定:“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 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 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该解释于2009年5月13日开始实行, 此规则的确立, 为我国解决新的经济形势下产生的不公平合同现象提供了好的解决方法, 这也使得我国的合同法更加完善, 并开始与国际规范接轨, 这也将有利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各类合同纠纷的解决。

由《合同法解释 (二) 》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情事变更规则的适用效果就是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但是对于适用效果的很多具体问题并没有做出规定, 如是不是必须得提请人民法院来决定是变更或是解除合同?双方当事人可否在提请人民法院之前自行变更合同或是解除合同?变更合同和解除合同是怎样选择的呢?变更合同是否是解除合同的必经程序?合同变更或是解除后是否要赔偿损失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在分析了上诉三种模式之后, 笔者认为, 我国可采取第三种模式, 也就是再交涉义务模式。但是在具体的程序上, 还得做一些完善。

笔者认为, 我国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程序和效果可以做出以下具体规定。情势变更情形发生之后, 受不利影响方有权要求与相对方提出再交涉, 重现协商合同的条款。但是要提出重新协商, 需满足一定的条件, 那就是受不利影响方要毫不迟疑地提出, 并且要求说明重新协商的理由。如果双方当事人在一个合理的期间内还是不能达成一致, 那么双方都可以诉诸法院或是仲裁机构。法院根据事实, 查明真相后, 视情况作出判决, 变更或是解除合同, 使双方权利义务恢复平衡。

参考文献

[1]孙美兰.情事变动与契约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12 (1) .

[2]刘博.再论情势变更原则——以情势变更原则的法律后果模式选择为中心[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5) :177.

[3]刘廷华.论情势变更的法律效果[J].福建法学, 2011 (2) :25.

[4]马晓三.简析我国确立情势变更原则的必要性[J].知识经济, 2010.

[5]苑书涛.请求权基本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05.3.

[6]贾龙江.形成权的特点与行使限制[D].山东大学, 2012.3.

效果原则 篇2

1.合作原则

会话是人们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重要手段,是交际中一种极为普遍的形式。日常生活中的会话并不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的。它总会伴有一定的目的,具有一定的意图。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领域对会话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他在《逻辑与社会》中认为:在所有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 CP)。也就是说,在特定的语境中,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语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即符合当时的语境。交谈者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的前提是言语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言语交际的双方都能互相理解,互相配合,都遵守合作原则,并“根据双方会话的目的或交流的方向,最一定语境下提供会话所需的话语信息。

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包含四大准则:

1.1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基本意义就是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况且也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1.2.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所谓“质”无怪乎就是即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也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1.3 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关联就是有联系,也就是所说的话要紧密联系。

1.4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方式准则是说话时所采用的方式,在交流时我们不仅要避免使用晦涩的词语而且所说的话要避免产生歧义。说的话还要简洁,有条理。

效果原则 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堂质量 评价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89-02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它改变了高中教育沉闷而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接受新课程新课堂的考验,要经历一次重新认识课堂与组织课堂的变革过程。虽然我们对新课程进行了一番努力学习并认真实践的过程,并使课堂焕发出全新的面貌,但由于具体操作上的一些误区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根深蒂固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制度,总是让新课程改革出现“戴着镣铐跳舞”的尴尬局面。这些问题和困惑,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怎样行之有效的解决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及困惑,成为所有教学研究人员长期探索的重大命题,实际上,在教学管理的诸多环节中,评价体系往往起着关键引领作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建立了系列新课程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原则,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建立教学效果评价原则的目的,就是针对以下问题与困惑:

一、课堂教学评价原则所针对的问题

1.由于各学校所处的区域及环境不同,办学条件的差异性比较大,难以执行同一个标准,整体推进比较困难。即使一般县城中学,一个班级中只有少数城区学生,对于大多数寄宿农村学生而言,由于占有资料的缺乏,无法将课堂问题通过课后自主探索的方式加以解决。

2.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教育的评价采取双重标准,一方面强力要求推进高中新课改,另一方面又要求提升高考升学率。这样势必使得学校教学无所适从,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撼动应试性课堂模式的根基。

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方联考以及高考并行,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影响到学校负责领导推进新课改的积极性,这也势必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4.教材内容加大,教学课程数不变,两相矛盾的局面导致课堂时间紧张,教师赶进度,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全面充分的展开。

5.课堂模式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教学中重点以“赏识”为主,充分尊重学生,呵护学生,但是, “你真棒”、“你真聪明”、“回答得真好” 等泛滥的表扬成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常见用语,久而久之,这些廉价表扬不能对学生形成促动力。

6.课堂讨论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将讨论视作新课程的精髓,不管合不合适,需不需要,应不应该,只要是个问题,就要学生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乱作一团,虚耗时间,效率低下。

7.“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新课程大力倡导教学互动,师生对话,于是乎,在课改的旗号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诸如“对不对?”“是不是?”及相应的“对”“是”等低级对话充斥课堂。表面看去,似乎是在互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引导学生顺着老师的思维走下去,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填鸭灌输的教学方式。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尝试从课堂评价原则入手,促使课堂教学有序化、高效化,以评促变,以体现出新课程的本质要求。

二、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1.注重学法原则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突出学法指导原则,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本质首先应该是“学会学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教学目的。之前我们在评价课堂时多注重老师的教法,用教法来评判课堂的是非得失。这种评价模式必然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所为,而且要有大作为,否则就似乎体现不出教师的能力,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要教师竭尽所能在课堂展示自己对学生的控制与掌握能力,导致课堂上花架子多,表演成份浓。所以,我们应该将评判课堂的目光转向学生,看学生学了什么,怎么来学,至于教师用什么方法,那是教师的自由、风格与策略。如果一堂课非要有合作、有讨论、有展示,才算是新课程,那必然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也束缚学生的学法。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明确两点要求:第一点,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会与会学”,就是看学生学了什么,怎么来学,学习的效率怎么样;第二点是“方法没有对和错”,鼓励教师运用最适合自已需要和最能达到“有效教学”这个目标的方法去教学,而不是要老师和学生完成几样所谓“新课程”的要素,这种评价原则有效解决了课堂的“满堂问”等形式问题。

2.突出效率原则

所谓课程改革,就是想达到学生“负担轻,质量高”得理想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课堂效率:一看学生有效学习时间, 在衡量、评价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果时,可分析考察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时间,这是在课堂实际教学中真正用于使学生学习、接受知识和锻炼能力的那一部分时间,就每堂课来说,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是固定的,而有效学习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二看课堂的延伸性,在评价课堂教学效率时,应把课前和课后时间考虑在内,将其作为有效学习时间分析的补充,这对教师注重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会起到促进作用。三看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在课堂上受益程度的大小。由于智力水平不同,学生接受知识所花费的时间不一样,要解决这一问题,在限定的时间内要让他们各得所需,以利于合理使用课堂有效教学时间。效率原则的评判标准是为了解决高考应试性要求和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双重要求的矛盾,解决课堂教学时间不足问题,让教师重视课堂的质量,让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并让教学评价不再形而上。

3.突出生成原则

课堂生成就是根据课堂学情变化,师生共同及时接纳弹性、灵活、创新的成分、因素、信息,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应对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点线、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产生质变、飞跃的过程。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课堂教学不是对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更新的过程,是生命活力得到张扬与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活力与思维火花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性情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情感与思维的综合生成过程,可以说,如果没有生成的课堂就没有新课程。所以,课堂的生成原则就是评判一节课的的标准之一。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课堂的生成性进行评判:一是教学目标的适当与及时的调整,课堂教学也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生的状态、学习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教学目标也应该有随机应变的调整,容纳始料未及的信息。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不是老师的独立舞台,也不是按照剧本表演的剧目,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评价标准,不是看预设目标是否达成,而是看是否即时生成了目标;同时要看教学环节的预设与增补,教学环节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如果拘泥于固定环节前进,不考虑课堂环境与学情的变化,那么必然导致课堂沉闷乏味机械呆板。所以,课堂环节上的灵活生成,是一节优质课堂的必备要素之一;三是教法与学法的调整与活化,“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学法和教法都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恪守,随着课堂的推进,更应创造教法、学法。

4.突出适应性的原则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乃至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特点。从探究的主题内容方面讲,学生一般对探究主题的生成没有前期的思想准备。但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全面的准备。探究的主题不一定完整,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某一层面、某一角度或某一点,但其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可探究性和可操作性。所以说,课堂教学的学生适应程度,也是评价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则

一要看教师是否全方位了解学生。教师能够了解和研究学生,既掌握学生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反应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二看学习的高深程度是否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的。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的程度,估计太高或太低,要么使得内容过难容量过多进度过快,完不成教学任务,要么降低要求,放慢速度,影响培养规格;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深入了解弄清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性格爱好,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

效果原则 篇4

关键词:移动直放站,效果评估,改造

1 引言

随着近年来移动通信业的迅速发展, 移动通信用户数量不断攀升, 使得网络容量和频率资源日趋紧张。直放站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完善无线网络覆盖、优化和改善网络质量、提高网络运营效益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GSM、CDMA网络中都已得到广泛应用。

直放站既可以应用于室外局部盲点覆盖, 也可作为信号源应用于室内分布系统。然而,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无线网络将会因直放站的存在而引入干扰和噪声, 势必影响其应用效果和网络运行质量。

本文将基于某市移动公司实际网络环境, 结合现网基础资料与相关统计数据, 对现网直放站应用效果、存在必要性及其改造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得到可指导网络建设及优化的直放站应用与改造原则。

2 基本原理

按照信号的传输方式, 直放站可以分为无线直放站与光纤直放站两种。

无线直放站通过空间信号传播与施主基站通信, 不需要传输资源, 但要求施主天线附近存在相对纯净且稳定的信号源。无线直放站的增益受隔离度限制, 因此安装位置和方式将有所局限, 通常只能安装在基站覆盖范围的边缘, 一般采用定向天线进行覆盖, 覆盖范围较小。光纤直放站通过光纤与施主基站通信, 需要基站和覆盖区之间具备光缆资源。

由于光纤传输损耗小, 射频信号在基本无损的情况下传输距离可达20km, 因此光纤直放站在设计时无需考虑安装地点能否接收到信号, 适用于无线环境复杂和存在远距离覆盖需求的场合。光纤直放站不存在隔离度要求。因空间隔离度较好, 不易产生同频干扰, 光纤直放站可根据覆盖区域特征相应选择定向天线和全向天线。

直放站与基站均可用来解决室外与室内环境的无线覆盖。直放站不能增加系统容量, 其覆盖面积也比基站要小得多;此外, 直放站的引入还会给基站增加噪声和干扰, 使施主基站工作环境恶化, 覆盖半径减少。然而, 与基站相比, 直放站具有无线覆盖方式灵活, 建设周期短, 易于安装, 建设投资成本低等优点。

通常而言, 基站多适用于覆盖范围较大且话务量相对较高的区域, 兼顾解决覆盖和容量问题;直放站主要应用于农郊覆盖、山区覆盖、交通线覆盖、隧道覆盖、地下停车场或某些密闭室内场景、急通信等对容量需求不大而重点解决覆盖的场景。

3 现网直放站应用效果评估及改造原则

本文以某市移动公司现网M局直放站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施主小区的话务量、TCH掉话率、TCH拥塞率、干扰带、通好率等KPI指标进行分析, 研究宽谱直放站应用效果及改造原则。

3.1 直放站无线KPI指标分析

直放站对网络影响主要反映在上行干扰, 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个是通过收集到ICMBAND (Idle Channel Measure Band) 数据评估直放站对基站的上行干扰, 另一个是通过收集MRR (Measure Result Recording) 数据评估直放站对话音质量的影响。

对现网采集到的ICMBAND测量、MRR测量、话务统计等数据进行分析, 可获得话务负荷、干扰带、UL/DL通好率、TCH话务掉话比、TCH掉话率 (含切换) 、质差掉话占比等指标, 通过逐项比较带直放站的小区与不带直放站的小区的上述KPI指标, 从而分析判定直放站对网络KPI指标的影响, 以及是否需要改造和如何改造。

(1) 干扰带指标

根据GSM规范05.08的定义, 干扰带是基站在空闲状态通过RF RESOURCE INDICATION消息向BSC上报的TCH信道受到的上行干扰程度。干扰带统计指标相对其它统计指标可以更直接地反映小区受干扰的程度, 但它只能反映上行频率是否存在干扰。

ICMBAND是爱立信提供的信道在空闲状态下对上行干扰水平的测试评估, 反映统计周期内小区下空闲TCH信道处于各个干扰带的平均数目。爱立信系统定义的干扰带电平区间如表1所示。

通常来讲, 直放站加入基站覆盖区后, 要求施主小区的干扰级别中不能出现3级以上 (不含3级) 的干扰。因此, 可考虑将干扰带等级为1、2和3的占比进行加权平均得到ICM干扰有效值, 用以表征无线小区的干扰情况。根据各等级干扰对无线网络KPI指标的影响程度, 设定等级1的权重为1, 等级2的权重为0.7, 等级3的权重为0.5, 等级4~5的权重为0。

通过对某市移动公司直放站的相关数据分析得知, 不带直放站的小区ICMBAND统计分布明显优于携带直放站的小区, 而携带光纤直放站的小区ICMBAND分布又优于携带宽带直放站的施主小区, 如表2所示。数据分析结果与理论结果完全吻合, 表明无线直放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施主小区的干扰。

考虑到无线传播环境的复杂性, 干扰产生的原因很多, ICMBAND测量得到的干扰统计包含空间存在的各种干扰, 因此不排除个别不带直放站的小区干扰指标明显低于其他小区, 甚至有可能比携带直放站的小区都差。但是, 从总体来看, 不带直放站的小区ICM有效值还是优于携带直放站的小区, 如图1所示。

(2) 通好率指标

通好率是接收信号质量 (RxQUAL) 的加权平均值。参照GSM规范对MOS的定义, 话音质量分为0~7共8个等级, 由MRR统计数据来体现。MRR利用BSC对服务小区的无线信号测量功能, 对每个小区的上下行的信号质量、信号强度、TA、路径损耗、功率控制等级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不带直放站的小区的上行通好率略优于携带直放站的小区, 下行通好率则稍劣于携带直放站的小区, 如图2所示;同时, 从整体平均来看, 两类小区的上行通好率在不同程度上均低于下行通好率。这表明, 当前网络中存在较大的上行干扰, 随着直放站的引入, 施主小区的上行干扰有所增加, 下行覆盖则有所增强, 故而有利于提高下行通好率。此外, 现网部分小区已开启半速率功能, 半速率功能对话音质量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3) 掉话指标

掉话是考核无线网络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 无线系统掉话分为SDCCH掉话和TCH掉话。掉话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诸如小区覆盖过大、频率规划不合理、干扰严重、基站设备软硬件故障、天馈线系统故障、传输质量较差等。对于爱立信设备, OMC统计分析的掉话主要有弱信号掉话、质差掉话、TA超限掉话、突然掉话4种。

鉴于直放站对网络运行质量可能存在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分析TCH掉话率 (含切换) 、TCH话务掉话比、质差掉话占比等3个指标。根据话务统计数据分析得知, 不带直放站的小区在TCH掉话率 (含切换) 、TCH话务掉话比、质差掉话占比等指标上均优于携带直放站的小区, 如表3所示。

不难发现, 携带光纤直放站的小区在各项统计指标上均优于携带宽带直放站的小区。

(4) KPI指标汇总

根据话务统计数据分析结果, 可以得到携带直放站的小区与不带直放站的小区的各项无线KPI指标对比结果, 如表4所示。

可以看出, 直放站的引入确实或多或少会对无线网络的KPI指标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规避和克服的不利影响。

3.2 直放站改造原则

直放站对施主小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上行干扰上。因此, 可用于判定直放站是否达到预期应用效果的无线KPI指标包括干扰带、上行通好率、TCH掉话率、质差掉话占比等。TCH话务掉话比因与话务量及掉话次数有关, 比较基准难以达到统一, 故不将其作为关键的判定条件, 但作为参考因素。

由前述分析结果可知, 光纤直放站在应用过程中对施主小区的影响要小于无线直放站, 应用效果优于无线直放站。因此, 对现网运行的室内型无线直放站而言, 可存在以下几种调整、改造策略:

(1) 若携带直放站的小区运行状态良好, 各项指标均正常, 或通过调整直放站设备工作参数可达到效果的, 则无需加以改造。

(2) 对于主要因干扰而影响网络质量的小区, 可考虑将携带的无线直放站改造为光纤直放站, 从而提高拾取无线信号的纯度, 降低干扰水平;若仍无法解决问题, 可通过新建蜂窝基站来替换直放站。

(3) 对于话务负荷较高 (或TCH拥塞率高) 且干扰水平相对较高的小区, 可考虑采用微蜂窝替换所携带的无线直放站, 从而通过话务负荷分担来提升网络运行质量。

本文设定的室内型无线直放站改造判定条件如表5所示。

4 结论

效果原则 篇5

【关键词】激励性原则 小学音乐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92-02

小学音乐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加学生情感体验的一门学科,在小学通识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而激励性原则不仅有利于更顺利的推行素质教育,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激励性原则的带动下学生会更感受到老师给予的鼓舞和重视,从而更有动力的进行学习,能够在情感上与老师建立强烈的共鸣,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所以,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激励性原则来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了相关教育人士重点关注的课题。

1.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激励性原则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巩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还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初级阶段,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比如他们从内心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在赞扬声中会更有动力的学习。所以,音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激励性原则,能够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音乐潜能,在老师的充分鼓励和认可的带动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也会更加的牢固。同时,激励性原则还能充分带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后,老师的激励会让学生朝着下一个更远的目标努力,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用鼓励性原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老师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及时的给予学生一定的激励和肯定,会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在情感上与学生建立共鸣,老师与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沟通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以便于找准接下来的学习方向。另外,由于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时对学生整个音乐知识体系的一个启发,这个时候老师的鼓励和肯定会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在音乐方面创新能力的发挥,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潜能。

2.激励性原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1采用语言和动作应用激励性原则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采用语言和动作应用激励性原则,能够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对音乐的兴趣,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还会越来越信任老师,有助于接下来的继续学习。

2.2通过比赛的方式应用激励性原则

小学生由于心智还不成熟,所以在课堂学习中也比较容易分神,常常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我们的诀窍是:加入我们都是“木偶人”和“贴墙”的小游戏,以此促进动静结合和优化课堂。同时小学生又都非常的好胜,喜欢与周围的同学在竞争中学习,音乐老师应该充分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通过开展一系列比赛的方式来应用激励性原则。例:课堂中设置评选优胜组或者个人加分环节,在进行比赛式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对全体学生都要公平对待,不能只重视表现优秀的学生,反而忽略了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发挥潜在的音乐才能,让学生们在竞争中快速成长。

2.3通过情感教育应用激励性原则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工作中,老师只是机械的教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没有充分重视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事实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是应用激励性原则的一个有效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眼神上的交流。眼神是人们在交流时的一个隐形的窗口,但是常常会被老师忽略,比如老师在给学生弹奏曲目教学生唱歌的时候,如果学生表现的很好,老师完全可以用眼神给予学生肯定,学生会在老师充满肯定的眼神中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从而更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其二,用心交流。小学生虽然还不成熟,但是已经具备了与他人进行心灵上沟通的能力,在感受音乐时,老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等方式与学生建立起心灵上的沟通,在情感上建立共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操。

2.4通过为学生设定榜样应用激励性原则

基于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这一特点,他们在此阶段也比较喜欢崇拜和模仿一些名人或者班上受表扬的同学,课堂中受表扬的学生表现会出乎的好。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掌握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并加以善用之。同时,在音乐领域中古今中外都有非常多的成功人士,老师完全可以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名人事迹,让榜样对音乐的执着充分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习音乐知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激励性原则,不仅有利于老师更顺利的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才能。因此,小学音乐老师应多结合实践经验,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来应用激励性原则。

参考文献:

[1]陈玉娟.激励性原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4,(5).

[2]白立新.激励性原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3,(35).

效果原则 篇6

1 研究方法

1.1 实施方法

将分级护理服务内涵和服务项目制成公示牌, 将公示牌挂在各病房醒目位置, 将患者个体“护理级别及护理要点”以告知书的形式下发, 使患者参与到落实分级护理的监督过程中。各科组织全体护士深入学习和讨论分级护理服务的内涵, 明确护理工作方向, 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医德教育, 提倡忠诚服务的道德原则, 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的规范要求实施护理[3]。要求护士严格按分级护理时间进行巡视, 同时做好病情观察和有效的治疗、宣教, 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

1.2 研究工具

描述病人满意度测量工具、医生对护士满意度测量工具和护理缺陷评价指标。

1.2.1 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

根据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的《住院病人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 从以下10方面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①从您入院时, 护士为您介绍环境及入院须知;②特殊检查治疗前护士向您介绍相关注意事项;③当您注射静脉点滴时, 护士经常来巡视;④当您需要帮助时, 护士能否及时给您帮助;⑤护士对您进食、睡眠的情况, 能否主动了解、关心;⑥护士能否提供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⑦当您向护士提出问题时, 护士是否耐心解释;⑧当您疼痛时, 护士能关心和帮助您;⑨您对护士的服务态度是否满意;⑩您对护士的护理技术是否满意。 护理部每月对各病区20~30名出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由患者根据住院期间的真实感受客观评价。

1.2.2 护理质量评价

将2010年10月-2011年3月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月对全院各科护理质量从危重病人护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文书书写、病区管理质量、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检查的结果与2010年4月-9月的护理质量检查结果进行相比。

1.2.3 护理缺陷评价

对实施前后半年按浙江省护理不良事件网络上报系统[4]所上报的不良事件中的给药错误、管道脱落、药物外渗、投诉、跌倒/坠床、压疮 (难免) 发生例数进行比较。

1.2.4 医生对护理工作认可度调查表

自设《医生对护理工作认可度调查表》对分级护理制度加强实施前后从病房整体环境、床单位整洁、病人整洁、提供病情客观性、发现问题及时性、巡视病房按时性、护士工作主动性7个方面, 于2011年1月份对各病区所有医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信度检验α系数为0.895、效度检验因子负荷与满意度指标各相关系数均在0.50以上, 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结构效度。采用判断取样方法, 采用无记名填写形式, 由调查者发放并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发放病房医生调查问卷共235份, 收回230份, 有效回收率97.9%。对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描述。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 Data录入数据, 经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及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与病人满意度比较

加强《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实施后对护理质量与病人满意度的影响, 见表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加强分级护理制度的落实, 各项护理质量稳步上升, 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2.2 护理缺陷比较

加强《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实施后对护理安全的影响, 见表2。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加强分级护理制度的落实, 护理缺陷明显减少, 保障了护理安全。

2.3 医生对护士工作认可比较

加强《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实施后医生对护士工作的认可情况, 见表3。加强分级护理制度的落实后医生对护士的评价优于实施前。

3 讨论

3.1 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成功与否最终决定于患者的满意度[5]。顾客满意是21世纪质量管理的唯一标准, 也是护理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6], 它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病人的流向和医院的发展[7]。由于《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使护理人员时刻以患者是否得到最优化护理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标准, 并认真落实在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按分级护理的原则, 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服务的同时,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满足了患者的护理需求, 减轻了家属的负担, 缩短了护士与患者的距离, 增强了亲和力。护士实施基础护理可以给患者一种安全感、信任感和亲切感, 可以避免因误解而引发的护理纠纷[8]。护理过程公开化、具体化, 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让患者明白自己处于在疾病的哪个阶段, 增强其安全感及对护士的信任感, 使患者主动配合诊疗护理。护士定时下病房, 随时地进行健康教育, 病人感觉护士真心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尊重他们, 从而能体谅护士的辛劳, 尊重护士、理解护士、相信护士, 有任何事愿意与护士进行交流, 愿意寻求护士的帮助, 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明显减少护理纠纷, 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3.2 有效落实基础护理, 提高了护理质量

基础护理是临床各项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9], 是提升整体护理水平的基石[10]。是观察病情最佳的途径, 是护患沟通的最好桥梁, 是护理工作者贴近病人最直接的体现[11]。基础护理质量的高低, 是衡量医院整体护理水平和服务品质的重要标志[12] 。基础护理的实施率越高, 病人的满意度越高[13]。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体内容和质量要求, 通过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的学习, 提高了护士思想认识, 明确服务内涵和工作目标, 认识到了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生活护理方面, 这是病人的基本需求, 也是护士的基本职责。在临床工作中, 护理人员注重每个细小的工作, 加强晨晚间护理, 尽最大努力把各项护理工作做到位, 让病人和家属放心, 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诊疗环境和基本的生活照顾, 由于主观意识的提高, 自觉地按分级护理制度的要求实施各项基础护理, 加之有效的监督, 基础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达标率由94.2%提高到98.7%。通过分级制度内容的学习, 提高了护理人员对“以分级护理为依据的基础护理规范化”认识, 护理人员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职责, 增强了责任心, 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工作积极、主动、自觉, 改变了以往工作被动的局面, 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护士深入病房, 及时主动地巡视病房,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客观真实地反映病情动态, 为治疗提供了确切的信息, 有利于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自患者入院开始到出院, 期间的饮食、用药、治疗、护理、检查、手术等一系列相关知识, 护理人员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 把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病人住院的全过程, 并做好出院的健康教育工作, 为患者提供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以分级护理为依据的基础护理的实施, 可以对不同病情的病人, 只要护理级别相同, 即可得到相应的护理和照顾, 使护理工作获得最佳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 保证护理质量[14]。同时服务内容的公开, 使患者、家属对其治疗、护理程序更为清楚, 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提高治愈率和好转率, 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

3.3 减少护理缺陷, 确保了病人安全

护理的对象是人, 任何不规范护理行为的受害者都是患者[15] 。新的分级护理制度要求护士应当遵守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和疾病护理常规, 按照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随着现代医学观念的不断转变和更新, 护理工作的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和增加, 由过去的以“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转变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以适应生物-生理-社会的需求。通过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和制度落实, 使护理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夯实基础护理”与“发展专科护理”是护理事业的双翼, 自觉地将各种护理规范、要求落实到实处。 严格地执行分级护理制度, 保证了病人生活护理、管道护理、用药护理等各项护理行为的规范进行, 促进了病人健康知识的了解以及健康的行为方式, 保障了病人的安全。

3.4 密切了医护关系

护士深入病房, 加强了基础护理, 为医生查房、诊疗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加大了主动与病人接触、密切观察病情, 为医生提供客观的病情动态信息, 为医生制定和修正医疗方案参考提供依据;密切观察病情, 可随时发现问题, 汇报医生, 及时处理, 做到防患于未然;护士在为患者做生活护理时能随时发现并发症, 与医生沟通, 及时处理, 避免严重后果的出现, 减轻病人的痛苦。加强分级护理制度的实施, 得到主任及各级医生的赞许, 提高医生对护士工作的认可度, 融洽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同时和谐的医、护、患关系, 极大地提升了护士的职业价值感和成就感, 护士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对待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 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

效果原则 篇7

一、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贯彻“三贴近”原则的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后, 德育课课程包括四门必修课程和一门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政治经济与社会》, 一门选修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新教材编写注重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理念, 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针对性强, 突出职业特点, 利于实现德育课的育人教化功能。但当前, 依旧存在学生不想学、不爱学的状况, 学生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沉闷, 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 影响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思想上不重视

一些中职学生和家长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基础课的思想比较严重, 不重视德育课的学习, 认为自己是来职业学校学技能的, 德育课所学知识与将来就业没什么关系, 学不学无所谓, 学生缺少学习积极性。

2.德育课理论性较强, 内容较抽象

中职德育课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道德等知识, 在学生们的眼里, 德育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 比较抽象、枯燥, 学生学习有起来有难度, 缺乏学习兴趣。

3.教师自身问题

部分德育课教师不深入学习课改后的德育课教学内容, 对课程和相关理论理解不深, 也不注意了解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 不能联系社会实际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干巴巴地讲知识及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 进行空洞的说教, 学生当然没有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沉闷乏味, 教学质量差。

所以, 在德育课教学中要贯彻“三贴近”原则。

二、如何在德育课教学中贯彻“三贴近”原则

1.根据学生特点准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

备课是教学的基础, 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根据大纲, 结合教材特点, 针对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 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德育课不是看我们教师教了多少, 而是看学生学了什么, 怎么学的, 德育是不是内化到学生身上。我们的中职德育不能千篇一律的搞一刀切, 要分析学生特点, 从学生实际出发, 去组织 , 确定教学方法。分析学生特点, 包括分析他们的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思想动态、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职业、知识基础、能力特点等等。这样, 增强了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增强了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否则, 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比如, 我在上德育课时, 在各班的教学内容、引用案例和情境创设都有所不同, 会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编制有特色的教案。

2.德育课教学生活化

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 要求必须把教育与学生眼前的生活融合为一。教学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也是德育课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德育课知识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 教学活动要尽量围绕我们的现实生活, 尤其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展开, 而不是去利用那些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陌生的素材。在教学中, 教师要学会发掘和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展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探究, 这样的教学生动而具体, 学生感兴趣。走进生活, 要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判断、选择, 便于学生获得知识, 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化德育观念。

3.联系时事进行教学

现在的中职学生兴趣广泛、精力旺盛,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喜欢关注国内外大事。德育课教学如果能把最新的时政材料融于课堂教学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的理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以日本大地震对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为例,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学生感兴趣, 印象深刻;联系当前的人大换届选举, 讲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使学生在初中知识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我国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真正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提高了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4.课堂教学过程要体现“三贴近”原则

中职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是个弱势群体, 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学习成绩不好, 长期承受着老师、家长的过多指责和同学们的歧视;中考失败, 更让他们觉得低人一头。中职德育要注意对这些学生进行成功教育, 关注每个学生, 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产生一种成就感。课堂上要尊重、赏识学生, 让学生充分表达其观点, 教师予以点评, 鼓励学生善于思考, 勇于提问。

此外, 中职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弱, 形象思维能力强。所以, 教学中, 教师语言要通俗、生动, 注意身体语言的运用,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多采用角色扮演、辩论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很好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课件, 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建立有特色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起着指挥棒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德育课成绩评价体系是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中职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与普通高中学生有差别, 中职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学习要求和目标也不同。所以, 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中职德育课评价应从实际出发, 有自己的特色。我的做法是:评价方法多元化, 有终结性评价, 更重视过程性评价。

总之, 德育课教学要贯彻好“三贴近”原则, 紧密联系实际, 更加贴近学生和生活, 才能增强德育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提高教学效果。所以, 除了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外, 德育课教师还必须是个事事关心的人:要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关注社会现象, 熟悉学生特点, 关注学生的生活。通过捕捉各种信息, 敏锐地发现其利用价值, 找到与德育课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将其应用于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S].2004.

[2]龚淑弘.探析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考试周刊, 2010.

效果原则 篇8

1 根据田块需要选择除草剂

非耕地、荒地垦前、田埂、果园、苗圃、茶园、花园等地除草要求干净, 可使用百草枯、草甘磷等灭生性除草剂。这种除草剂对植物缺乏选择性或选择性小, 草苗不分, “见绿就杀”, 能杀死所有植物。

但使用技术得当, 也可用于农田除草, 如玉米、甘蔗、大豆等作物, 可在播前用百草枯进行杂草处理。也可在作物生长期间, 利用其行距较宽的特点, 采取定向喷雾, 喷施百草枯。而稻田整地之前, 为了杀死田中及垄上杂草, 也可以喷施百草枯。

2 根据杂草类型选择除草剂

所有的被子植物可分为两大类, 即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在种子的胚中有二片子叶还是有一片子叶, 有二片的称为双子叶植物, 有一片的称为单子叶植物。前者像花生、西瓜子, 咬开里面有两片瓜子肉, 这是它们的子叶, 所以属双子叶植物;后者如水稻、玉米, 子叶一片, 且不发达, 不容易观察到, 属单子叶植物。

农田杂草也是高等的被子植物, 同样分为双子叶和单子叶两种。只是双子叶杂草一般来说叶形较宽, 也称阔叶杂草;农田中的单子叶植物中有大量的粮食作物, 一般称为禾本科, 单子叶杂草也称为禾本科杂草。这两类植物比较容易区分, 因为它们在形态上有一些明显的不同。阔叶杂草 (双子叶杂草) 有二片子叶、网状脉 (叶脉交织成网状) , 叶片较宽、有叶柄。禾本科杂草 (单子叶杂草) 只有一片子叶、平行脉 (叶脉平行分布) , 叶片窄、长、叶脉平行, 无叶柄, 茎圆或扁平, 有节, 节间中空。

在双子叶作物田块中, 首选的是除单子叶杂草的除草剂;而在禾本科作物田块中, 首选除双子叶杂草的除草剂。由于许多除草剂在双子叶杂草和单子叶杂草间有高度的选择性, 所以这样单一地选择除草剂就比较简单。例如花生苗后除草, 如果田中双子叶杂草较多, 就可选择克阔乐除去双子叶杂草;如果田中单子叶杂草较多, 就可以使用精喹禾灵除去单子叶杂草。而克阔乐一般不能用于双子叶植物田中进行除草, 但是花生、大豆对其有一定耐药性, 所以可以用于花生苗后除草。但精喹禾灵一定不能用于玉米田, 或者会将玉米当成禾本科杂草除去。

此类除草剂在不同植物间具有选择性, 即能毒害或杀死杂草而不伤害作物, 甚至只毒杀某种杂草, 而不损害作物和其他杂草, 凡具有这种选择性作用的除草剂称为选择性除草剂。常用的选择性除草剂分为以下两种:①双子叶杂草除草剂:麦草畏、2, 4-D丁酯、苯磺隆、溴苯腈、二甲四氯、氯氟吡氧乙酸、甲基二磺隆及苄嘧磺隆;②单子叶杂草除草剂:烟嘧磺隆、乙草胺、精喹禾灵、精恶唑禾草灵 (骠马) 及炔草酸。

但农作物田块中, 常常既有双子叶杂草又有单子叶杂草, 这就要根据不同除草剂、不同的除草原理选择合适的除草剂, 或者将除草剂进行组合, 在农田中安全使用。也可将除草谱系不同的除草剂进行复配, 一次喷施就可收到同时除去两种杂草的效果, 例如玉米烟嘧·莠去津除草剂, 烟嘧磺隆主要用以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 莠去津则主要作用于双子叶杂草, 两者混配, 可以除去所有杂草。

3 根据除草时间选择除草剂

按使用方法, 除草剂可分为土壤处理剂、茎叶处理剂以及土壤茎叶处理剂3种, 在作物上使用时间不同。

3.1 土壤处理剂

也叫作苗前封闭剂, 施用于土壤中, 通过杂草的根、芽鞘或下胚轴等部位吸收而发挥除草作用, 可防除未出土杂草, 对已出土的杂草效果差一些。一般在作物播前、播后苗前或移栽前施用, 如乙草胺、异丙甲草胺、氟乐灵等。

土壤处理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除草措施, 一般于作物播种前除草。此时除草, 可以使用农机将播种、除草、施肥一次性进行, 省工省时, 且除草效果较好。不足之处是除草剂会在土壤有保留, 短则一周, 最长可停留一年时间, 会对下茬作物造成影响。同时, 它只对未萌发的杂草有效, 对已萌发的杂草无效。

乙草胺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广泛的芽前土壤处理, 在作物播种前后出苗前进行土壤表面喷雾处理, 药液可在土层形成2 cm的药层。一年生杂草种子小, 在表土层发芽, 处于药土层, 故易吸收除草剂。禾本科杂草由胚芽鞘吸收, 阔叶杂草由根和幼芽吸收, 吸进体内的药剂能干扰核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 使幼芽、幼根停止生长, 最终死亡。而玉米种子播种深度一般为3~5 cm, 上面又有泥土包裹保护, 所以不会被伤害。药后小雨可有助于药膜在土壤中形成, 但药量过大或喷药后大雨, 药液下渗, 同样会对玉米造成危害, 或种子不能出土, 或生长受抑制, 植株矮化。

3.2 茎叶处理剂

茎叶处理剂用于杂草出苗后, 施用在杂草茎叶上而起作用, 如精喹、烟嘧磺隆。除草剂作为化学药剂, 对许多植物都有伤害作用, 只不过伤害程度大小而已。所以在使用茎叶处理剂时, 一定要压低喷头, 尽量将除草剂喷施到杂草的茎叶上, 少喷到作物茎叶上。而且要选在杂草高峰萌发期, 且个体较小、耐药性小时喷施。喷施除草剂时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 尽量不要赶在雨前喷施, 以免雨水淋洗掉除草剂, 降低除草效果。

一般来说, 除草剂若在喷施后6 h遇雨, 需重新喷施, 同时还要注意温度的变化。除草剂的使用效果与温度高低成正比。温度高时, 除草剂活性较高, 杂草的吸收和输送除草剂的功能强, 能充分发挥杀草作用, 特别是茎叶处理除草剂的杀草功效可大大提高;在温度低的天气条件下, 除草剂的使用效果不仅会明显降低, 而且农作物体内的解毒作用会因气温低而比较缓慢, 从而诱发药害。施用除草剂的温度以20~35℃为宜, 最低不宜低于8℃。

3.3 土壤茎叶处理剂

这种除草剂可作茎叶处理, 也可作土壤处理, 如莠去津 (阿特拉津) 、氰草津等。莠去津的杀草谱较广, 可防除多种一年生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由于玉米体内有解毒机制, 尤其对玉米有较好的选择性, 可广泛用于玉米田作土壤和茎叶处理剂。

效果原则 篇9

(一) 宏观经济效果和微观经济效果

宏观经济效果指从国家整体出发考察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 微观经济效果则是从项目或企业本身的角度出发考察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在多数情况下, 二者是统一的, 因为局部利益是全局利益的基础, 全局包含局部。但有时也有矛盾, 这时必须首先考虑宏观经济效果, 不能为追求局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

(二) 近期经济效果与长远经济效果

工程建设是百年大计, 不仅要注意近期经济效果, 而且要重视将来的发展前途。不仅要计算建设期间的劳动耗费, 而且要计算生产服务期限内的经济因素, 把拟建工程从投资开始到使用期终结这一周期作为完整系统来计算和评价。要把当前经济效果与长远经济效果很好地协调起来。

(三) 直接经济效果与间接经济效果

直接经济效果是指方案本身的经济效果;间接经济效果也称外部经济效果, 是指方案实施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带来的经济效果。如某大型钢铁基地的建成, 使重型机械部门的闲置生产能力得以启用, 这相当于节约了费用, 创造了经济效益, 这些效益就是原项目的间接经济效果。又如, 某项目对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或多或少影响其他项目对资源的利用, 进而减少其他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这就是对原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的间接费用。间接经济效果的分析只有在对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时才考虑。

(四) 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

经济效果是可以进行定量计算其价值量大小的经济活动后果, 而社会效果是指经济活动对于人口素质、伦理道德、生活质量、社会安全等方面带来的后果, 一般难于量化计算。但是, 对方案进行评价时, 既要考虑其经济效果, 也要考虑其社会效果。如果方案的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一致, 则方案的好坏容易判断, 如二者不一致, 情况就比较复杂。从当前看, 应当在尽量不危害社会的前提下, 依据经济效果进行评价;从长远看, 则应当在可能提高经济效果的同时, 以社会效果的好坏决定取舍。

二、方案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原则

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所以进行方案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时, 应遵循以下各项原则:

(一) 主动分析与被动分析相结合, 以主动分析为主

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 就是要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分析, 把系统运行控制在最满意的状态。以前人们把控制理解为目标值与实际值的比较, 以及当实际值偏离目标值时, 分析其产生偏差的原因, 并确定下一步的对策。这种控制称之为被动控制, 即在已造成损失和浪费的情况下发现偏离, 而不能预防可能发生的偏离。现在人们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研究思想引入工程技术经济分析, 将“控制”立足于事先主动地采取措施, 以尽可能减少甚至避免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偏离。这是主动的、积极的控制方法, 也是技术经济效果分析应采取的主要思想方法。

(二) 差异分析与总体分析相结合, 以差异分析为主

对工程技术进行经济效果分析, 一般只考虑各技术方案的差异部分, 不考虑方案的相同部分, 这样既可以减少工作量, 又使各对比方案之间的差别一目了然。

(三) 满意度分析与最优分析相结合, 以满意度分析为主

传统决策理论把人看作具有绝对理性的“理性人”或“经济人”, 在决策时, 会本能地遵循最优化原则来选择方案。而以美国经济学家西蒙 (Simon) 首创的现代决策理论的核心则是“令人满意”准则。他认为, 由于人的头脑能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容量同问题本身相比非常渺小, 因此在现实世界里, 要采取客观的合理举动, 甚至要做到接近客观合理性也是很困难的。因而对决策人来说, 最优化决策几乎是不可能的。西蒙提出了用“令人满意”准则来代替“最优化”准则。因此, 技术方案的评价也应在满意度分析与最优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 以满意度分析为主, 避免盲目地追求“最优”效果。

(四) 全过程效益分析与阶段性效益分析相结合, 以全过程效益分析为主

技术实践活动的经济效果是在目标确定、方案提出、方案选优、方案实施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忽视哪一个环节都会前功尽弃。但这些环节中也有重点, 在全过程效益分析中必须突出重点。以前, 我们普遍重视工程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 对基本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效果重视不够, 而在基本建设过程中, 又普遍忽视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的经济分析, 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这样做尽管也有效果, 但毕竟是主次不分, 因果倒置, 最后只能“亡羊补牢”。所以, 要有效地提高技术活动的经济效果, 就要把工作重点转到建设前期阶段上来, 并立足于有重点的全过程的经济分析。

三、方案技术经济评价的比较原理

(一) 满足需要的可比性

技术方案实现后所产生的功能, 必须满足社会和用户的需要, 这是任何方案得以存在的前提。功能等同化是方案比较的共同基础。满足需要是指技术方案实施后, 所获得的生产效益是否全部转化为社会和用户的实际效益。如产品销售不出去, 上述效益就没有实现转化。在这种情况下, 方案需按设计能力进行对比, 由于设计能力的额定产量、品种、质量又会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因此还要按实情进行调整, 在此基础上方案才有可比性。

综合性的技术方案在评价时, 应该和满足相同需要的各个单独方案的联合方案相比较才有对比性。比如对机械加工所需的组合机床进行效果评价, 要与满足相同需要的, 各种普通机床联合方案的效果评价相比较, 否则没有可比性。当使用价值的质量不同时, 也要在满足相同需要上等同才有可比性。如制造一根轴类零件, 可用普通结构钢, 也可以采用合金结构钢, 其结果是轴类零件的强度与使用寿命不等, 此时两方案比较就无可比性, 只有在满足需要上等同, 才有可比性。

由此可见, 由于方案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数量上和质量上有所不同, 在方案比较中都要做适当调整, 把不可比的因素转化为可比因素, 最终使不同方案具有等同的使用价值后再进行比较。

(二) 消耗费用的可比性

任何技术方案在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消耗费用, 方案的比较要考虑方案在设计、筹建、生产以及产品从流通到消费领域内的综合费用, 应该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既考虑方案本身方面的耗费, 也要考虑与方案有密切联系的其他方面的耗费。

对于方案相关费用也要口径统一才能相比, 比如标准设计与非标准设计, 它们各自的计算费用相差很大, 在方案对比中需统一口径后才有可比性。对于综合利用的技术方案, 在费用计算时, 应将综合利用方案分解, 把投资总金额合理分摊到各单独方案中, 然后才可计算各独立方案的经济效果。在费用计算中, 必须采用统一的定额和计费标准, 否则就失去了各方案之间的可比性。

(三) 价格的可比性

在计算方案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时, 都要利用价格。不同方案的比较需要满足价格可比原则, 这就要求:第一, 价格必须反映价值。由于我国长期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使现行价格体系不合理, 不少商品的价格既不反映价值, 也不反映供求关系, 其主要表现是不同商品的比价不合理, 而同类商品的质量差价没有拉开。由于现行价格体系不合理, 就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经济效果的评价效果失真。如果项目投入与产出的市场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对国民收入的实际贡献, 则经济分析可采用市场价格, 然而在现行经济活动中, 由于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 市场价格也往往偏离实际价值。在这种情况下, 可用影子价格 (经济价格) 来调整市场价格, 以使产品能真实反映其本身的价值, 使价格具有可比性, 从而有利于方案的经济分析。第二, 消除物价涨落的因素。由于技术不断地进步, 劳动生产率不断地提高, 产品价格必然不断发生变化, 这就要求在计算和比较经济方案经济效果时, 采用相应时期的价格指标, 近期方案比较采用近期价格指标, 远景方案比较采用预测的远景价格指标。不同时期的方案比较采用统一不变价格指标, 其目的是使不同方案具有价格可比性。

摘要:经济效果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所作的关于劳动消耗量的节约或浪费的评价。本文就建筑工程经济效果的分类、方案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原则及方案技术经济评价的比较原理进行叙述。

关键词:建筑,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永忠.试论技术经济效果和社会经济效果[J].社会科学研究.2007 (3) .[1]陈永忠.试论技术经济效果和社会经济效果[J].社会科学研究.2007 (3) .

[2]罗晓菊.论发展非国有建筑经济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03) .[2]罗晓菊.论发展非国有建筑经济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03) .

效果原则 篇10

1. 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效果

(1) 节省作业时间, 减少作业工序, 降低机械作业成本, 增加了粮食产量

有关数据表明, 机械收获每公顷比人工收获平均节约成本225元左右, 机械化精量播种每公顷可以省种22.5 kg左右, 增产15%~20%。机械化收获每公顷可减少损失3%~5%。

(2) 改善土壤结构, 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了玉米品质

(1) 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据有关测定表明:0.067 hm2所产秸秆一半还田后, 相当于给每0.067 hm2田增加有机质400 kg, 碳酸氢铵23 kg, 过磷酸钙19 kg, 氯化钾10 kg, 还能补充作物所需微量元素; (2) 增强土壤保肥、保水性能; (3) 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 改善物理性质; (4) 促进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活性; (5) 具有保墒和抑制杂草生长作用。

(3) 促进农机服务业发展, 实现农民增收

在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中, 各地充分发挥农机协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主力军作用, 广泛开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和机具推广示范活动, 积极组织他们进行玉米机收跨区作业、合同订单作业、“一条龙”作业, 不仅有效地加快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速度, 又吸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 促进了农民增收。

(4) 解放了生产力,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二、三产业的发展

机械化收获生产效率可提高近30倍, 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现玉米收割机械化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腾出手来发展劳务经济,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5) 科学处理秸秆, 实现了秸秆综合利用

以前收完玉米棒, 都是一把大火将秸秆烧掉, 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 玉米机械化收获将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或者铡碎收集, 是解决玉米秸秆有效利用的主要出路。

2. 玉米联合收获机械选择的原则

(1) 要考虑区域适用性目前,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的品种很多, 有穗茎兼收型、秸秆还田型等。甘肃省玉米种植行距差异很大, 现有的玉米收获机区域适应性都受到限制, 因此甘肃省各县、市 (区) 要根据各自的实际, 有选择地推广应用, 畜牧业发达地区要重点发展秸秆青贮型玉米收获机械, 其他地区重点发展秸秆还田型玉米收获机械。

(2) 要考虑投资收益问题我国目前的玉米收获机主要分为自走式、牵引式和背负式等三大类型。自走式机型机组庞大, 价格较贵, 投资回收期较长;牵引式机型机组长, 达13~15 m, 不适应小地块。从甘肃省广大农村的种植地块、经济水平和玉米收获机技术水平等因素考虑, 目前以选择背负式为宜。背负式机型可以利用现有的拖拉机, 一次投资相对较少, 作业效益也不低, 投资回收期一般在2年左右, 作业的机动性和操作性都较好, 应该是目前的首选机型。

(3) 要考虑动力的配套性目前, 9~13 kW拖拉机配套单行玉米联合收获机, 一般只适合完成玉米摘穗、升运、集穗、秸秆还田等作业;与37~44 kW拖拉机配套的玉米联合收获机一次可收获2行 (或3行) , 完成摘穗、升运、集穗、秸秆还田等作业;与48 kW以上拖拉机配套时, 除完成上述作业外, 还可完成根茬破碎作业;农户在选用玉米收获机时必须选择与自己现有拖拉机动力相匹配的机型, 避免“小马拉大车”和“大马拉小车”的现象。

(4) 要考虑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问题从产品质量方面, 应该选购技术成熟, 已经定型的产品, 从售后服务方面, 选购收获机机型时, 要考察销售、生产单位是否具有产品“三包”能力, 能否及时供应零配件;在购买时, 要清查“三证” (产品合格证、“三包”凭证、使用说明书) 是否齐全。

上一篇:经济型餐馆下一篇:情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