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因素

2024-06-01

效果因素(精选12篇)

效果因素 篇1

一、害虫的生活习性

刺吸类的蚜虫和一些食叶类害虫多集中在寄主的叶片背面和嫩枝上危害, 防治时应该以画圈点点的方式进行喷药, 即喷雾器的喷头先兜着植株叶片背面喷一圈, 再扣在植株嫩头上点喷一下, 这样就使植株和虫体全部接触药剂, 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的高龄幼虫白天有藏匿现象, 因此防治这类害虫时宜在傍晚喷药。对钻蛀类害虫如菜螟等, 喷药时间一定要在卵孵化高峰期。

二、寄主的生长特点

在喷药灭虫时, 应注意寄主的生长特点, 否则也会影响杀虫效果。如夏季豇豆的开花时间多在上午7~10时, 过了这段时间其花瓣全部闭合, 而豇豆螟初龄幼虫多分散或集中危害豇豆的花, 因此防治豇豆螟幼虫时以在上午9时前喷药为好, 这样能使虫体比较充分地接触到药剂。甘蓝类蔬菜叶片长满一层蜡粉, 用生物类杀虫剂BT防治菜青虫时, 可在药液中加入0.1%的洗衣粉, 提高药液展着力, 提高防治效果。

效果因素 篇2

影响教学效果的非智力因素

课间、饭空,两位或几位同级部的老师一碰面,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学生的学习:你班学生语文基础打的好,最终考试成绩一定最好;我班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语文了,开学三个多月了,好的学习习惯一点儿也没养成,数学成绩没一点进步……

我认为,老师们的观点都有点儿道理,但并不全面。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教师教学效果(也就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除了需要必要的智力因素作为基础以外,还直接受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些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老师们要从自身上寻找的主观原因。

决定手机拍照效果的三大因素 篇3

像素不是越高就越好

自从数字成像技术成为拍摄主流后,感光芯片成为了成像画质最关键的因素。在一代代技术革新后,现阶段智能手机几乎都采用了堆栈式CMOS芯片,而索尼IMX214就是堆栈式CMOS芯片代表作,几乎所有的主流智能手机均采用这一芯片,既然都使用相同的CMOS传感器,在元器件的基础上就谈不上谁优谁劣,在我们略过这一段前还需要了解CMOS的重要参数:“单芯片感光面积”与“单像素感光面积”。

单芯片感光面积主要是感光芯片的感光总面积,索尼IMX214尺寸为1/3.06英寸,索尼Exmor RS则为1/2.3英寸,这是我们常见智能手机的CMOS尺寸,当然我们也不排除CMOS尺寸更大的智能手机的存在;单像素感光面积主要指的是单个像素在感光芯片上的感光面积,计算公式就是单芯片感光面积除以像素数量。

单芯片感光面积大的未必单像素感光面积就大,这还要取决于像素的数量。那么像素数量是否越大越好就成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在恒定的单像素感光面积下,增加像素数量是可以提高手机的解析力的,高像素设备会比低像素设备收集到更多的细节,放大来看会更清晰。但是由于目前手机尺寸的关系,机身内部对摄像头感光元件尺寸也是有很大限制的。所以一般在提升像素数量的同时,很难再提升单像素面积,甚至是降低单像素面积,这样就会造成摄像头对光线的收集能力减弱,从而造成画质变差。再加上我们使用手机拍照的图片基本都在手机屏幕上观看,算上剪裁画面后,1300万或是2000万像素的实用性并没有比800万像素表现出色。

CMOS传感器又分为背照式和堆栈式两种,二者系出同门,技术最早都由索尼研发,索尼背照式传感器品牌名为“Exmor R”,堆栈式传感器为“Exmor RS”。背照式传感器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传感器尺寸与体积成本成正比的问题,在相同尺寸下,它使传感器感光能力提升了100%,有效地改善了在弱光环境下的成像质量。所以,之前在选购拍照手机时,用户都会首先考虑摄像头是否应用了Exmor R背照式传感器。

镜头决定成像

CMOS决定了手机摄像头至关重要的总像素和感光面积,而手机成像时的光圈和焦距则完全由手机镜头来控制,镜头采用的不同也是直接导致成像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手机镜头由于空间所限,无法做到光圈大小和光学焦距的调节,所有的手机镜头都是恒定光圈的定焦镜头。目前手机上分为自动对焦和光学变焦两种级别,最常见的便是使用AF固定焦距镜头,也就是拍照应用打开之后的默认焦距,在这个焦段下,通过镜头和CMOS协作就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图画,并且显示的画幅是固定的,在数码变焦支持下能获得一定的变焦能力,但往往都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最终效果并不理想。

当光圈大小和光学焦距成为恒定值后,镜片则是影响成像的重要因素。镜片一般有两种材料,一种是球面玻璃,代号为G;另一种是非球面塑胶,代号为P,手机镜头制造商在前面用数字表示镜片数量。例如6P镜片,就表示手机镜头采用了6层塑胶镜片。玻璃镜片的透光率高于塑胶镜片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儿,而且光学折射和热膨胀系数远低于塑胶,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制造成本高、工序复杂,在成本低廉的手机上不可能大规模采用。好在目前非球面塑胶的工艺在逐渐提高,基本可以满足民用摄像领域。

图形引擎优化不可缺

CMOS感光元件和镜头是影响拍照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软件算法与调试则直接影响手机拍照质量。由于软件算法并不像硬件参数那么可感知可描述,几乎所有的用户对它都不甚了解,图像处理引擎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决定拍照效果好坏的呢?笔者以OPPO的PI原画引擎为例来分析。PI原画引擎主要由场景特征库和图像算法库组两部分组成。场景特征库容是一个巨大的、包含了尽可能多的摄影场景数据,比如阴天下的花朵、晴天下的花朵、阳光下的建筑、室内暖光下的人像、快速运动的物体等等,基本涵盖了你能想象的所有拍摄场景特征。每一个场景特征下,代表着不同的色彩、光线环境和白平衡等。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篇4

动物品种、年龄、体质、营养状况、饲养管理条件、应激因素以及接种密度等对免疫效果和机体抗病能力的影响很大。幼龄、体弱、生长发育较差以及患慢性病的动物,可能会出现明显的注射反应,而且抗体上升缓慢;环境条件恶劣、卫生消毒制度不健全,饲料营养不全面、动物圈舍通风保温不够、应激状态等都可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此外,当动物群的免疫密度较高时,那些免疫动物在群体中能够形成屏障,从而保护动物群不被感染;相反,若动物群的免疫接种率低或不进行免疫接种,由于易感动物集中,病原体一旦传入即可在群体中造成流行。

2 病原体的血清型和变异性

某些病原体的血清型多、容易发生抗原变异或出现超强毒力变异株,常常造成免疫接种失败,如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等。

3 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不合理包括疫苗的种类、生产厂家、接种时机、接种途径和剂量、接种次数及间隔时间等不适当。由于不同疫苗具有不同的免疫学特性,如果不了解它们的差异而改变某一免疫程序时,容易出现免疫效果差或免疫失败的现象。此外,疫病分布发生变化时,疫苗的接种时机、接种次数及间隔时间等应随之调整。同时还应对疫苗的接种途径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以呼吸道和消化道为入侵门户的传染病,应密切协调其黏膜免疫和全身免疫的关系。

4 免疫程序的制订考虑的因素

免疫程序的制订,至少应考虑以下8个方面的因素: (1) 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及严重程度; (2) 母源抗体的水平; (3) 上一次免疫接种引起的残余抗体水平; (4) 动物的免疫应答能力; (5) 疫苗的种类和性质; (6) 免疫接种的方法和途径; (7) 各种疫苗的配合; (8) 对动物健康及生产能力的影响。这8个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必须统筹考虑。一般来说,免疫程序的制订首先考虑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及严重程度。据此才能决定需要接种什么种类的疫苗,达到什么样的免疫水平。首次免疫接种时间的确定,除了考虑疾病的流行情况外,主要取决于母源抗体的水平。如鸡新城疫母源抗体滴度低的要早接种,母源抗体滴度高的推迟接种效果更好。

5 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存在

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网状内皮细胞增殖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禽腺病毒和鸡毒支原体等病原体,在动物体内可通过不同的机制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动物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此外,某些药物、营养成分缺乏、霉菌毒素等也可通过不同机制导致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6 疫苗的运输、贮藏和质量

疫(菌)苗大致可分为冻干苗和液体苗。冻干苗随保存温度的升高其保存时间相应缩短,一般应按照生产厂家的要求保存在适宜的条件下。液体苗又分油佐剂苗和水剂苗,油佐剂苗应严禁冻结,置于4℃~8℃冷藏,水剂苗则需根据不同情况妥善贮存。疫苗的运输和贮存应严格执行冷链系统,即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的一系列运输、储存直到使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始终使其处于适当的冷藏条件下,并严禁反复冻融。

疫苗的内在质量是由生产厂家控制的, 使用前若发现冻干苗失真空、油佐剂苗破乳、变质或生长霉菌、存在异物、过期或未按规定运输保存时应予废弃。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稀释,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稀释后的疫苗接种完毕,以保证疫苗的注射剂量和注射密度,而且接种活菌苗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禁止投服抗菌药物。有些养殖户贪图便宜,购买、使用非正规厂家生产的存在免疫原性差、病毒含量超标、疫苗毒力强、生物安全程度低等问题的疫苗,免疫注射的同时还带散毒,容易导致发生应激反应。

7 母源抗体的干扰和超前免疫

母源抗体的持续时间及动物的免疫保护力,受动物种类、疫病类别以及母体免疫状况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未吃初乳的新生动物,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极低,吮吸初乳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能够迅速上升并接近母体的水平,生后24~25小时即可达到高峰;随后开始降解而滴度逐渐下降,降解速度随动物种类、免疫球蛋白的类别、原始浓度等不同有明显差异。由于体内缺乏主动免疫细胞,此时接种弱毒疫苗时很容易被母源抗体中和而出现免疫干扰现象。

养壶的效果被哪些因素影响 篇5

正是因为紫砂壶在日常的泡养中不停的变化才吸引这么多的紫砂壶爱好者的追随,这种不停的变化过程我们称之为养壶,不少壶友在养壶的过程中很迷惑,为什么我的壶怎么都养不出来,或者变化的速度很慢,本文主要介绍决定养壶效果的几个因素。

1、紫砂泥本身的好坏

目前市场上泥料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化工泥根本就养不出来,一年二年还是老样子,而优质的泥料做出来的壶非常娇气,有的甚至遇到开水马上感觉到变化,用茶水泡养几次已经能明显变润,所以,壶友们玩壶都特别注重泥料,追求原矿。

2、窑温

不同泥料的烧制温度是不同的,有的泥料甚至可以几个温度烧出不同的效果。比如底槽清就可以烧出多种颜色。而窑温的高低又影响了紫砂壶的透气性,通常来说,透气性好的一定比透气性差的好养,

资料

3、泥料的目数

通俗的说目数就是紫砂泥料的粗细,原因和第2条一样,目数的高低也会影响透气性。影响透气性的还有成型的方式,全手工和半手工的透气性也会有所区别,全手工的身桶是敲打后的泥条围起来的,半手工的身桶是磨具压出来的,2者密度不同,透气性自然不同。

4、喝茶频率

这个大家都明白的,一天三次和三天一次的区别。

5、茶叶种类

不同的茶叶养壶的效果也会不同,网上也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个人经验,福建的铁观音最适合养壶。

胃肠镜消毒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篇6

【关键词】胃肠镜;消毒;效果;影响因素

胃肠镜是一种侵入人体腔内的仪器,也是当前医院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胃肠镜具有材料特殊、结构复杂、精密程度高的特点[1],胃肠镜的许多零部件都不具有耐高温高压和抗腐蚀的特性,使胃肠镜的消毒难度和成本极高。而胃肠镜的工作环境特殊,容易沾染各致病微生物,如果消毒工作不完善,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和医源性传播,不仅影响医疗质量,更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胃肠镜的消毒情况和影响因素一直是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重点。了解胃肠镜消毒效果并分析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对多个省市9家医院的胃肠镜消毒进行现场观察和抽样检测,总结消毒效果和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市9所医院的一、二、三级医院的胃镜室,其中一级医院4所,二级医院4所,三级医院1所。对所有医院的胃镜室进行现场采样,采样结束后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查内容包括清洗和消毒时间、消毒剂使用情况、胃肠镜使用情况。

1.2 方法 现场调查包括现场查看胃肠镜消毒记录,了解胃肠镜消毒的相关信息,如清洗和消毒时间、清洗剂和清洗器使用情况、自动消毒情况等等。采用的检查方法以《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为依据进行采样和检测。用无菌注射器往待检测胃肠镜入口注入10mL中和剂的缓冲液,并从待检测胃肠镜出口搜集15mL采样液体,并送至实验室检测。检测内容为艾滋病毒、肝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并抽样检查消毒剂的浓度和细菌。

2 结果

2.1 消毒效果 本次研究抽取了44份胃肠镜样本和44份戊二醛消毒液(一级医院23份,二级医院18份;三级医院3份)。44份胃肠镜样本在常规消毒后有30支胃肠镜符合消毒要求,合格率为68.2%;44份戊二醛消毒液有42份消毒液为卫生质量合格,合格率为95.5%。

2.2 影响因素分析

将所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模式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如果以a=0.05为检验水准,消毒剂含量、清洗和消毒时间以及胃肠镜每日使用次数对消毒效果有显著影响,影响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当检验水平为a=0.05时,消毒剂含量和使用次数对胃肠镜消毒效果有显著影响,影响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胃肠镜消毒效果不佳的原因通常被归结为清洗方式、清洗和消毒时间、消毒剂等[2]。然而,在本次研究中通过Logistic回归法分析后发现,影响胃肠镜消毒效果的因素主要为消毒剂的浓度和胃肠镜每日使用次数,因此,做好这两个环节的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胃肠镜消毒效果。戊二醛是一级和二级医院常用的胃腸镜消毒液,少数三级医院也在使用戊二醛消毒液,用于消毒的戊二醛的浓度通常不低于18g/L,然而,本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浓度最低的消毒液比标准消毒液要少3g/L,使用中的消毒液浓度仅有10g/L。此外,有相关研究显示[3],消毒水槽的设计缺陷对消毒液的合格率有重要的影响,消毒液使用人数在10人以下时,消毒合格率可高达85%。如果使用人数超过10人,消毒液的合格率可低至33%。如果消毒液经活化后用于胃肠镜消毒的时间超过3小时,消毒液的浓度会大幅度降低。因此,要选择正规品牌的消毒液,保证消毒液的质量满足消毒需求。同时完善消毒水槽,防止消毒液因挥发造成浓度降低,并定期检查消毒液质量是否满足需求。此外,还要加强和规范胃肠镜使用管理。在本次研究中,胃肠镜最高使用次数为10次,平均使用次数为7.2次,频繁的使用造成胃肠镜消毒时间难以保证,消毒质量也难以保证。因此,要制定胃肠镜消毒和使用制度,确保胃肠镜每次消毒时间不得低于30min,消毒后4h使用次数不得超过7次,并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发现工作中违反规定的行为,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错误操作。

参考文献

[1]荣秋华,李晶,张璇,等.两种消毒剂对消化内镜消毒效果比较[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11(4):1240-1241.

[2]周小萍,毛卫华,洪霞,等.不同消毒方法对胃肠镜的消毒效果比较[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1,3(4):174-175.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篇7

1 疫苗方面

1.1 疫苗的质量

优质的疫苗是成功免疫的物质基础, 因此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疫苗的质量是否存在问题,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1.1 疫苗的真空包装

对疫苗进行肉眼检查, 如果疫苗有失真空、混有杂质和瓶子破裂情况的一律不能使用。例如, 油佐剂灭活苗呈均匀的乳白色, 黏稠度适中, 若出现油水分层现象, 应废弃。

1.1.2 有效期

疫苗一定要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 如果超过有效期, 应废弃。计算疫苗的有效期应累积计算疫苗在不同温度的贮藏时间, 才能准确地反映出疫苗的真实有效期。以猪瘟疫苗为例, 有效期从生产之日起计算, 在-15℃可保存1年, 在0~8℃可保存6个月, 在10~25℃保存不超过l0 d, 如果一批猪瘟疫苗在-15℃保存了半年, 又经20℃的途中运输1 d, 则所剩余的时间只有在0~8℃时为2个月, 在10~25℃时只有不超过4 d的有效时间。

1.1.3 运输和保存条件

保存和运输条件不当, 直接影响到疫苗的质量。一般情况下, 疫苗运送时应坚持“苗随冰行, 苗完冰未化”的原则, 将疫苗装入盛有冰块的保温瓶或保温箱, 避免高温或阳光直射, 并且运输的次数越少越好。疫苗的保存均有一定的温度和时间的要求, 一般冻干苗应放在-10~-20℃的冷冻环境中保存, 温度越低, 保存效果越好;灭活油苗, 一般保存在2~8℃。

1.1.4 抗原物质的含量

抗原物质的含量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才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弱毒苗接种后在体内有个繁殖的过程, 如果接种的疫苗没有含有足够量的有活力的病原, 就会影响免疫效果。灭活苗接种后没有繁殖过程, 因而必须有足够量的抗原量作保证, 才能刺激机体产生坚实的免疫力。

1.1.5 疫苗的安全性

疫苗的安全性问题也是疫苗质量好坏的指标之一, 疫苗若存在安全问题, 也会影响免疫效果甚至造成免疫失败。减毒疫苗会出现返强现象, 灭活疫苗则可能会出现灭活不彻底、酵母及其产物污染、病毒污染、内毒素污染等, 这都直接影响到疫苗的免疫效果。

1.2 疫苗的使用

1.2.1 病原的血清型

有些疾病的病原含有多个血清型, 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大肠杆菌等, 如果疫苗株的血清型与引起疾病病原的血清型不同, 则适得其反。因此, 养殖场 (户) 应先调查清楚流行疾病的血清型, 再选择相应的疫苗类型, 即“对症下苗”, 才能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1.2.2 正确选择疫苗稀释液

根据疫苗的特点来选择稀释液, 避免使用蒸馏水和凉开水作稀释液, 这样可以加速活苗的崩解和灭活。例如, 稀释猪瘟疫苗时应使用灭菌生理盐水, 在稀释猪三联疫苗时, 如侧重于猪瘟的免疫可使用生理盐水作稀释液, 如侧重猪丹毒和猪肺疫的免疫则应使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

1.2.3 接种足够量的抗原

根据产品的说明书或生产实践中的经验, 选择合适的剂量进行接种, 疫苗含量多或少均会影响免疫效果。

1.2.4 正确的接种途径

应根据疫苗的类型、疫病特点及免疫程序来选择免疫的接种途径。死苗、类毒素和亚单位疫苗一般用于肌肉或皮下注射, 弱毒苗用刺种或注射的方法, 其中鸡的弱毒疫苗可采取滴鼻或点眼的接种途径。

1.2.5 正确的接种操作

1.2.5.1 严格消毒

接种部位要按消毒程序严格进行消毒, 按要求一个动物更换一次针头, 针头注射到底。如果消毒处理不严甚至没有消毒, 遇到处于潜伏期的病猪, 不但使针头带毒传播疾病, 而且还会造成整瓶疫苗污染, 使防疫注射变成带毒或带菌感染。

1.2.5.2 合适的针头

接种时选用的针头要合适, 过大会造成疫苗液溢出, 过小会造成注射部位过浅, 扎入脂肪层。注射者的飞针操作, 使注射剂量忽多忽少, 也会影响免疫效果。

1.2.5.3 一次接种一种疫苗

随意将两种或多种疫苗混合在一起使用, 容易互相干扰影响免疫效果。例如, 新城疫活疫苗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混合使用, 由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运动速度快, 最先占据最佳感染部位, 从而对新城疫的免疫起到极强的干扰作用。

1.2.6 合理的免疫程序

按照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 不能违背抗体产生的规律, 盲目进行接种。免疫程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根据本地区疫情、疫苗类型、免疫效力、动物母源抗体水平、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等随时进行调整。

2 动物方面

2.1 动物的健康状态

动物的健康状态必须良好, 才能在接种疫苗之后, 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应答反应。

2.2 母源抗体的影响

母源抗体的被动免疫对新生动物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对疫苗的接种也带来一定影响。以新城疫免疫为例, 如果在雏鸡母源抗体效价高的时候给雏鸡接种新城疫疫苗, 则会中和母源抗体, 一旦野毒侵袭, 就可发生新城疫。因此, 通过监测母源抗体的水平, 对确定最佳首免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2.3 疾病因素

一些能够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也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猪圆环病毒Ⅱ型可导致B细胞和T细胞数量下降, 使免疫细胞功能受到影响, 造成免疫抑制;雏鸡的法氏囊病使法氏囊萎缩, 从而降低雏鸡的体液免疫应答, 使免疫失败;其他的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还包括蓝耳病、猪圆环病毒Ⅱ型、伪狂犬病、猪流感、猪细小病毒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等。畜禽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 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 使其尽快恢复健康, 而不要急于进行免疫, 待机体免疫器官完全复原, 再进行疫苗接种。

3 环境方面

3.1 饲料含有毒物或毒素

饲料中的霉菌毒素 (尤其是黄曲霉毒素) 、重金属 (如汞、铅、镉等) 、工厂化学物质和农药 (杀虫剂) 等, 可破坏畜禽的免疫系统, 从而产生免疫抑制。

3.2 饲料营养物质缺乏

若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铜、锰、锌、铁、硒等, 会诱导免疫器官缺陷、萎缩, 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不敏感, 从而影响机体的抗体合成, 降低免疫效果。

3.3 药物因素

研究表明, 四环素、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素、支原净、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对机体的免疫器官有明显的损伤, 造成免疫抑制, 降低免疫应答。

3.4 应激因素

圈舍过冷、过热、通气不畅道、拥挤、环境卫生差, 断奶、混群、长途运输等使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 导致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接种疫苗后不能取得相应的免疫效果, 表现为抗体水平低, 细胞免疫应答减弱。

4 免疫误区

4.1 注射剂量越多越好

一般来说, 抗体水平随着接种剂量的增多而提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免疫剂量越大越好。相反, 若剂量过大, 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反而消失, 出现免疫麻痹情况。

4.2 注射次数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同种或不同种疫苗免疫接种间隔过短, 免疫系统频繁接受刺激, 往往会扰乱免疫应答, 也会引起免疫失败。

4.3 忽视免疫途径

错误只要疫苗进入动物体内就有效, 而没有注意到接种途径也影响免疫效果。如新城疫活疫苗接种, 滴鼻或点眼免疫效果最好, 而饮水免疫效果不确实, 据测定饮水免疫效果不及滴鼻或点眼免疫效果的1/4。

4.4 忽略疫苗血清型

只管注射疫苗, 而忽略疫苗的血清型是否与流行株的血清型一致。引起畜禽疫病的菌 (毒) 株有多种血清型, 若接种的血清型与本地流行疫病血清型不符, 免疫效果就很差甚至无效。

4.5 忽略黏膜免疫的作用

动物的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具有捕获抗原物质的功能, 能够产生局部免疫应答。新城疫病毒的侵入门户为呼吸道和消化道, 如果黏膜免疫功能良好就能阻止新城疫病毒的侵入。

4.6 盲目照搬其他养殖场 (户) 的免疫程序

影响畜禽免疫效果的因素 篇8

1. 疫苗因素

(1) 疫苗的质量 疫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免疫接种的成败, 劣质的疫苗是不能起到好的免疫效果的。因此, 应选择和购买高质量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根据国务院《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规定, 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除该条例第七条规定的用户外, 必须从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取得, 非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从各类手续齐全的经营户购进。

(2) 疫苗的保存 疫苗的保存也是一项很重要的环节, 各类疫苗均有相应的贮存温度和保存条件。若疫苗保存不当, 常常会导致疫苗效能降低, 甚至失效。在疫苗的购买运输过程中, 也应按要求保证低温条件。

(3) 疫苗的使用 疫苗使用不当, 也会影响免疫接种效果。因此, 应严格按照各类疫苗的免疫接种方法、接种部位、使用剂量、疫苗的稀释方法等进行使用, 疫苗一经开封或稀释应尽快注射, 同时遵守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

(4) 疫苗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的制定在畜禽预防接种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免疫程序以及按程序准时接种是取得良好免疫效果的基础。

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畜禽舍的温度、湿度、通风状况以及环境的清洁状况、消毒等。由于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内分泌的调节。因此, 畜禽处于一些应激状态下, 如过冷、过热、通风不良、潮湿、周围噪声过大等, 都会导致畜禽的免疫反应能力下降, 疫苗接种后达不到相应的免疫效果。另外, 环境的清洁、消毒与否也关系着免疫的成败, 如不进行消毒、环境很差, 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同时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 使畜禽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 影响免疫效果。

3. 畜禽体况

畜禽的营养状况是影响疫苗免疫接种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健康畜禽的免疫应答能力较高。如畜禽营养较差, 肥瘦、大小不均或患有疾病时, 进行免疫接种就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表现为抗体水平低下或参差不齐, 对强毒感染的保护率低, 抗体不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 即使免疫后也可能暴发这种传染病。

4. 药物因素

有许多药物能够干扰免疫应答, 如某些抗生素、抗球虫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消毒剂和抗病毒药物能够杀死活疫 (菌) 苗, 破坏灭活疫苗抗原性。因此, 在免疫接种的前后3 d内不能使用消毒药、抗生素、抗球虫药和抗病毒药。

5. 遗传因素

动物机体对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遗传控制的。因此, 不同品种的畜禽对疫病的易感性、抵抗力和对疫苗免疫的反应能力都有差异, 即使同一品种不同个体之间对同一疫苗的免疫接种, 其免疫反应强弱也有差异。

影响动物疫苗免疫效果因素分析 篇9

1 疫苗因素

1.1 疫苗质量

疫苗的质量是影响免疫效果的关键因素,在采购疫苗时一定要选择经农业部批准并通过质量认证的生产厂家生产的疫苗。

1.2 疫苗的选择

常用的疫苗主要有活疫苗和灭活疫苗,选择疫苗时,一要充分了解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优缺点,根据接种动物种类、日龄、用途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等进行选择;二要根据本地流行毒株选择相应血清型的疫苗,如若疫苗的血清型与动物感染的病毒或细菌血清型不同,接种后起不到相应的保护作用;三要视实际情况根据要预防的病种选择相应的单联苗或多联苗,一般单联苗的免疫效果优于多联苗。疫苗选择欠妥,易造成免疫失败和较强烈的不良应激反应甚至死亡。

1.3 疫苗的规范管理

一要对疫苗的外包装、标签、批准文号、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以及是否有破损等进行认真检查,一切指标均合格者方能根据不同种类的疫苗,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保存,一般冻干活疫苗在-15℃保存,灭活油乳制剂苗在2~8℃保存,如若保存不当,易造成疫苗的破裂、破乳、融化、冻结等,从而影响疫苗的质量,导致免疫失败;二要对疫苗的基础信息、出入库以及发放去向进行系统登记,对疫苗实行专人专管,建立疫苗可追溯体系,便于疫苗的追踪、免疫效果的测定以及疫苗效价稳定性的评估,为今后疫苗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三要对用剩的疫苗以及疫苗瓶进行无害化处理,严防病毒、细菌对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影响动物免疫接种的大环境,造成生物安全隐患和免疫失败。

2 被免动物因素

2.1 母源抗体

动物机体接种疫苗或经亚临床感染产生的母源抗体可经初乳、胎盘、卵黄等传递给下一代,在对下一代进行免疫接种时,常因母源抗体的影响而干扰免疫效果。

2.2 免疫抑制

动物机体在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导致机体暂时性或持久性的免疫应答功能紊乱,以及对疾病的高度易感,称为免疫抑制,患有免疫抑制病的动物,在疫苗免疫时会严重影响免疫抗体的产生,造成疫苗免疫失败。同时,免疫抑制也是诱发各种疾病的元凶之一,当前各种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广泛存在于我国动物群之中,因此,在防控动物疫病中首先要消除动物群中存在的造成免疫抑制的各种因素,重点控制好免疫抑制性疾病,提高动物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力,才能保障动物群的健康水平,杜绝因免疫抑制引起的免疫效力低下。

2.3 免疫麻痹

在一定限度内,抗体的产量随抗原的用量而增加,但抗原量过多,超过一定的限度,抗体的形成反而受到抑制,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麻痹”。在日常动物免疫接种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疫苗超剂量多次注射后动物体产生免疫抗体快且效果理想。其实不然,若疫苗超剂量多次注射后极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麻痹,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针对不同病种的免疫,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中免疫剂量和次数要求,均可达到较理想的效果,从而也杜绝了超剂量多次注射对疫苗造成的浪费。

2.4 营养不良

动物体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质,特别是蛋白质缺乏会影响免疫球蛋白的产生,这些均可造成免疫抗体水平低下,从而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保持动物良好的营养状况是保证免疫效果的重要基础。

3 操作人员因素

3.1 免疫途径

针对不同疫病不同种类的疫苗,其免疫途径也是不一样的,如目前常用的鸡新城疫活疫苗,不同日龄的鸡其免疫途径是不尽相同的,两月龄以下的雏鸡可用鸡新城疫低毒力活疫苗(Ⅱ系)通过滴鼻、点眼、饮水或气雾进行免疫,而鸡新城疫中等毒力活疫苗(Ⅰ系)就专供经鸡新城疫低毒力疫苗免疫过的2月龄以上的鸡通过皮下或肌内注射免疫接种,初生雏鸡不得使用;绵羊痘活疫苗和山羊痘活疫苗的免疫接种途径是皮内注射;猪瘟疫苗的免疫接种途径是肌内注射。诸如此类不同疫苗不同的免疫接种途径,就要求操作人员必须熟知各种疫病疫苗的免疫途径,切勿混杂不清,影响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失败。

3.2 免疫方法

免疫过程中免疫方法欠妥直接关系到免疫的效果,在对疫苗进行稀释时,若未对稀释液有特殊要求的疫苗,可用注射用水、生理盐水、凉开水或蒸馏水进行稀释,有特殊规定的应用规定的专用稀释液稀释疫苗。如饮水免疫时稀释液应清洁卫生,不含氯离子、重金属离子、抗生素和消炎药,若饮水免疫中使用了金属饮水器、含氯的自来水、饮水器中有残留的消毒药、饮水量过大、饮水时间过长;气雾免疫使用压力过高造成疫苗喷出瞬间因温度过高而杀死活病毒;疫苗稀释后超过规定的有效时间又行免疫等等不当的方法,均可造成疫苗效力下降,从而影响免疫效果甚而免疫失败。

3.3 免疫剂量

免疫注射时打飞针,注射器调试不当、漏液,饮水免疫前未对被免动物适时断水,气雾免疫中没停风机或没关窗户等原因,均会造成疫苗注射剂量不准、漏注、饮水免疫时未喝到足够的疫苗水、气雾免疫未吸入足够的疫苗量,诸如此类的操作不当,均会直接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3.4 免疫消毒

免疫过程中对动物以及操作器械的消毒,如注射部位、注射器、针头、胶管等的消毒不彻底,抑或器械使用酒精或消毒剂消毒后没冲洗干净时,将污染疫苗或杀灭活疫苗,从而影响免疫效果或造成免疫失败。

4 环境因素

4.1 外环境

外界环境噪音,疫病流行情况以及因外界温差大、捕捉、调运等引起动物的应激反应等均可扰乱动物体的生物平衡,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干扰免疫抗体的产生,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4.2 内环境

这里所指的内环境是与动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因素,如圈舍、饲养、消毒、温度、湿度等,舒适、干燥、清洁卫生的生长环境是动物保持健康状态的基础之一,也是免疫效果的保障。若动物饲养密度过大、圈舍湿度过大、粪污未及时清除、圈舍通风不良等等因素,均会造成圈舍氨气浓度超标,影响免疫抗体的产生,从而影响免疫效果;再者,当饲养动物的圈舍环境中存在着高浓度的病毒时,尽管使用了好的疫苗,仍然不能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因为疫苗接种后,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获得较好的免疫效力,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圈舍消毒不彻底,环境中存在的病毒仍可以侵入到动物体内,从而造成效力下降,影响免疫效果;另外,在饲养过程中不慎饲喂了发霉变质的饲料、重金属超标的饲料以及被农药污染的饲料等,均可破坏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5 小结

影响生猪免疫效果的因素分析 篇10

1 疫苗的因素

1.1 疫苗本身质量因素

疫苗的质量是决定免疫成功与否的第一要素。目前, 市场上猪的疫苗种类繁多, 不同厂家疫苗的生产水平和技术不一, 疫苗产品质量也不尽相同。有的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产品不同批号的产品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也不一样, 说明产品质量不稳定。从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疫苗产品来看, 有国家正规生物制品厂的产品, 有非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等;有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生产的产品, 有省主管部门批准生产的产品, 有很多是中试产品;有的是疫苗销售人员走乡串户, 以低廉的价格推销到县市区畜牧部门, 深入到乡镇村乃至养殖户;有的是饲料经销商在销售饲料时搭送疫苗产品给养殖户, 但养殖户对这些疫苗的质量有无保障不清楚, 而是贪便宜图方便。这些无质量保障的疫苗产品, 免疫后很容易造成免疫失败。另外, 目前有一些传染性疾病的致病机理和免疫机制还没有完全搞清, 就目前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无法保证疫苗本身的免疫效力, 疫苗本身还在探讨阶段, 如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疫苗、猪圆环病毒疫苗等。

1.2 疫苗运输、保存

不同种类的疫苗产品有不同的运输、保存条件要求。按照我国《兽医生物制品规程》运输、保存要求, 2~15℃保存的灭活疫苗, 宜在同样温度下运送, 若在严寒冬季运输, 须采取防冻措施;低温保存的各种活疫苗, 应采用冷藏包装, 在运输中温度不得高于10℃。而目前市场上, 许多疫苗的运输不符合要求, 如冻干活疫苗大部分采用保温箱运输, 有的干脆就直接放在公共汽车上进行长途运输。由于运输条件粗放不合格, 疫苗的使用效果必定受到影响。在疫苗的保存过程中, 省、市级疫苗经销商一般都有冷库等保存条件, 而部分小经销户和养殖户没有所规定的保管条件, 有的随意堆放;有的不分冻干苗还是灭活苗都放入冰箱冷冻室;有的边远地区还经常停电, 使疫苗保存温度波动较大, 必然影响疫苗质量, 从而影响疫苗的使用效果。

1.3 疫苗效力

有时, 预防同一疾病的疫苗不止1种, 它们的免疫效力不尽相同, 有时相差很大。如免疫猪瘟来说, 有猪瘟三联疫苗、猪瘟二联疫苗、猪瘟细胞疫苗、猪瘟组织疫苗可供选择, 同等剂量的免疫效力, 猪瘟组织苗>猪瘟细胞苗>猪瘟二联苗>猪瘟三联苗。目前, 市场上预防同种疾病的疫苗免疫效力, 一般情况下活疫苗>灭活疫苗, 单苗>联苗。在免疫时应尽量选择免疫效力高的疫苗。

1.4 疫苗毒 (菌) 株的血清型

有些传染性疾病的病原有多个血清型, 如猪链球菌、猪大肠杆菌、猪副猪嗜血杆菌等, 各血清型之间的交叉免疫保护很低, 在免疫预防这类疾病时, 如果使用疫苗毒 (菌) 株的血清型与引起疾病病原的血清型不同, 则免疫保护效果很差。在无法确定流行病原血清型的情况时, 应选用多价苗。

2 免疫操作因素

2.1 免疫程序

目前没有适用于所有养猪场的万能免疫程序。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应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畜禽种类、年龄、饲养管理水平、母源抗体水平、疫苗的特性、免疫途径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制定, 制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根据应用的实际效果, 结合定期的血清学监测随时给予调整完善。在生产实际中, 一些规模较小的养猪场往往盲目照搬他场的免疫程序或发生问题后随意调整免疫程序, 一些养殖场甚至没有免疫程序, 完全凭生产者的主观意识去防疫, 这些都很容易造成疫苗的免疫失败。

2.2 疫苗稀释和使用

目前, 市场上的冻干活疫苗免疫接种前都需要稀释, 配备稀释液的冻干活疫苗必须用专用稀释剂稀释;未配备稀释液的, 稀释时基本都可以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生产中个别养殖户为图省事, 用生水代替稀释剂或专用稀释剂互用, 这都有可能降低疫苗的效价, 甚至完全失效;疫苗稀释时应尽可能缩小与稀释剂的温差, 以免由于温度骤升使疫苗有效成分损失;疫苗稀释后尽可能在30~60 min内用完, 同时注意使用环境温度, 实验已经证明疫苗稀释后使用的时间与疫苗免疫产生的保护率呈一定的负相关性, 多数活疫苗稀释后超过3 h再接种, 对机体的保护率很低。疫苗在免疫接种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环节。首先在使用前, 应仔细检查疫苗的外包装、标签、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出厂日期、失效期、是否破损、失真空、有无异物等, 仔细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 要留有记录。其次, 疫苗注射部位要准确、注射针头长短大小适中, 注射部位准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疫苗的吸收;猪的免疫接种有皮下、肌肉等方法, 常见的颈部肌肉接种部位:25~60 kg的猪为耳后5 cm、背线下5 cm;大、小母猪及公猪为耳后10 cm、背线下10 cm;注射针头应根据免疫猪的大小来选择, 如仔猪免疫使用孔径大的针头, 疫苗注射后易溢出和出血, 造成疫苗损失, 大猪使用过短的针头 (小于猪脂肪的厚度免疫, 疫苗不能到达肌肉层, 影响疫苗的吸收。最后, 消毒要注意消毒剂的种类和浓度, 如免疫接种部位涂擦的酒精、碘酒过多或使用5%以上的碘酒消毒, 消毒剂处理过的注射器或针头清洗不彻底, 残留消毒剂, 都会直接损害活疫苗的效力, 导致免疫失败。

2.3 疫苗剂量

一般情况下, 疫苗免疫接种剂量应严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书执行, 才能获得较理想的免疫效果。如果疫苗接种的剂量不足, 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 不能够使猪群获得强的免疫力, 生产中这种现象较少发生, 主要是工作不经意而发生。如接种猪较大, 难保定, 习惯打飞针, 往往会造成疫苗剂量损失。在一定范围内, 抗体水平随着接种剂量的增大而提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免疫剂量越大越好;相反, 若剂量过大, 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反而被抑制, 出现免疫麻痹情况, 生产中这种现象较常见, 如有些养殖户生产中猪瘟细胞疫苗最大接种50头份/猪。

2.4 疫苗之间的干扰

在生产实际中, 有时养殖户需要同时免疫2种或几种活疫苗, 这时一定要充分考虑, 因为不同活疫苗同时免疫往往彼此会有干扰现象。如大量实验证明,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疫苗对猪瘟疫苗和猪支原体疫苗有很强的干扰现象, 同时免疫往往造成猪瘟和猪支原体免疫效价低下或免疫失败, 它们接种间隔时间应在1周以上。

3 免疫抑制因素

3.1 猪自身免疫抑制因素

动物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控制, 不同品种, 甚至同一品种不同个体对同一种疫苗的免疫反应有一定差异。猪随着胎次、年龄的增长, 本身免疫系统功能会逐渐衰退, 对疫苗的免疫刺激反应迟钝, 会造成免疫低下或失败。

3.2 营养性免疫抑制

充足的营养供应, 是猪健康的保障。但养猪市场行情差时, 部分养殖场为了节约生产成本, 常采取极端的做法, 降低饲料原料质量或减少饲料有效含量, 猪摄入的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素减少, 造成猪群营养不良, 机体对免疫刺激反应迟钝, 此时往往会造成免疫不全或低下。例如, 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淋巴器官萎缩, 从而影响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受体表达与活化, 造成机体的T淋巴细胞、NK细胞数量减少, B淋巴细胞的抗体产生能力下降;氨基酸是各种抗体 (免疫球蛋白) 的原料, 其缺乏将直接导致抗体合成减少。

3.3 应激因素

机体的免疫功能受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支配, 生产中很多应激因素都会影响机体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机能, 从而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如在养猪市场行情好时, 部分养殖户为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盲目扩群增加饲养数量, 常常导致饲养密度过大, 通风不良, 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过高, 使猪群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免疫功能被抑制, 此时免疫会造成免疫低下或失败。过冷、过热、断奶、运输、保定等其他应激因素, 都会导致机体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 抑制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 表现为免疫后抗体水平低下, 细胞免疫应答减弱。另外, 免疫本身对机体就是一种很大的应激, 多次免疫还会影响猪的生产性能。

3.4 毒物与毒素的影响

霉菌毒素、重金属 (如汞、铅、镉等) 、工业化学物质和农药 (杀虫剂) 等, 均可损坏猪体的免疫系统, 从而产生免疫抑制。生产中部分养殖户为了促生长或预防治疗猪附红细胞体, 经常在饲料中添加阿散酸 (砷制剂) , 即使猪群不出现中毒现象, 也会影响机体免疫机能, 造成免疫低下, 使猪群易发感染性疾病。近几年, 饲料原料玉米霉变现象较为普遍, 很多猪群出现临床或亚临床霉菌毒素中毒症状, 对机体免疫系统损害很大, 极易造成免疫失败。近几年实验室检测猪群抗体水平不高, 与此有很大关系。

3.5 药物的影响

在生产实际中, 养殖户为了预防和控制细菌感染, 经常在饲料中添加一种或多种抗生素, 在免疫前后也不停药, 在他们意识中抗生素对病毒性疫苗免疫没有影响。其实不然, 现已试验证明, 有很多药物如链霉素、新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地塞米松 (糖皮质激素) 都能抑制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形成,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3.6 免疫抑制性疾病因素

在免疫接种前, 如果猪群已经感染了某些免疫抑制性疾病, 猪群免疫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此阶段免疫接种, 猪群不仅不能充分做出免疫应答, 甚至会暴发疾病。目前, 已经研究证明有很多疾病能引起免疫抑制, 如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瘟、猪伪狂犬、猪圆环病毒病、猪支原体肺炎等, 均能不同程度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 从而造成免疫低下或失败。

调动情感因素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篇11

一、注意引导学生的有利情感,避免使学生产生不利的情感

我们都知道,爱好与嫌恶,快乐与愤怒、恐惧、悲哀等,都是人正常的情感表达方式,其中有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情感,比如爱好和快乐,有利于人学习新的事物;而嫌恶、愤怒、恐惧、悲哀,就是不利的情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懂得了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有利情感。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任何事情只要拥有热爱的情感,就会愿意学习和参与,学习的效率也会成倍提高。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语文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尤其是新生入学后,在上第一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课堂有吸引力,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对于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自选,形式上灵活多变,比如讲故事、聊天、分组合作等方式,都是可选择的不错方式,争取在第一课就用引人入胜的内容,妙趣横生的形式,使学生愿意走进语文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精心备课,做好教学的导入,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导入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情境导入法,设置悬念法,感情渲染法,气氛烘托法等,如果运用得当,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积极地想要学习新知识,从而使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变得津津有味。教师在教学时,使用导入能使自己的课变得有趣味,有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我们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多专家经过仔细研究,经过很多年教学检验,才在课本上以教材的形式供大家学习。因此,每一篇课文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其中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是作者心灵和情感的反应。所以,语文教师要注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才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也就真正达到了学习语文的目的。

再次,作文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是作文的基础,作文要有感而发。只有有了切身的感情体会,才能用文字来表达字的所思所想,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的文章也才会拥有感人的力量。如果没有思想感情,所写出的作文就是无病呻吟,胡编乱造,没有任何欣赏的价值。同时生活也是作文的源泉,用细心去观察生活,用精心积累生活,用爱心体验生活,用真情感受生活,就会有作文的冲动,就会有作文的基础。生活处处有新意,教师要教会学生细心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学生逐渐去体验、积累,提高生活感受力,才会取得效果。例如“激动”是一种大家熟知的情感,但到底什么样的感受才是“激动”,如果仅靠教师予以描绘,学生是很难体会到的,教师如果组织一次比赛,借助获胜的机会,就会使学生很自然地说出“激动”就是“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忍不住想笑”等感觉,学生有了切身的体会,这是任何别人的描绘所无法达到的情感体验。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现成的富有情感的范例,比如教材当中许多诗歌,就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表达,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富有诗意的散文也在诉说着作者的情感,如朱自清的《父亲》,就表达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感人之情。小说、剧本,也都有丰富的感情和强烈的感染力。这些优秀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有非常大的帮助。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格外敏感,想象力丰富,丰富的情感体验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这样学生才会对课文有一种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达到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

教师引导感情也要适度,紧紧围绕课文,突破重点难点之后,再进行适度引导,千万不要还没有把课文理通,重点难点不清楚,就开始引导学生情感感受,这样就是本末倒置,结果会适得其反。

比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就必须先把教学重点、难点搞清楚。重点难点是了解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并缅怀周总理的思想感情。弄懂了本课所要学习的重难点,教师就让学生反复用各种方法朗读课文,对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了解清楚,接下来,可以采用多媒体使学生观看当时十万人民送别总理的情景,在感情上,在事实上了解人民热爱周总理的原因,理解为什么人民要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的原因,并且借助于多媒体的强烈视觉效果,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感情上的冲击,这样学生就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为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感情取向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重要的工具,因此,掌握好语言的表达方式是教师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它比专业的语文知识更重要。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知识非常丰富,但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学非常失败。因此,教师要想教学效果高,就必须过好语言关,用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轻重缓急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导学生进入预想的情感世界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保障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影响动物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篇12

动物机体对接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 因此, 不同品种, 甚至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动物, 对同一种抗原的免疫反应强弱也有差异。

二、营养状况

动物的营养状况是免疫防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如果供给畜禽的营养严重不足或畜禽健康水平过低, 就会影响其免疫系统的完整性, 造成免疫功能低下。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的缺乏都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例如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淋巴器官的萎缩, 影响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 受体表达与活化, 导致体内的T淋巴细胞、NK细胞数量减少, 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B淋巴细胞的抗体产生能力下降。

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动物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状况、环境卫生及消毒等。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如果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都会使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导致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接种疫苗后不能取得相应的免疫效果, 表现为抗体水平低, 细胞免疫应答减弱。环境搞得好, 可减少或杜绝强毒感染的机会, 使动物安全度过接种疫苗后的诱导期, 即使抗体水平不高也能得到保护。如果环境差, 存在有大量的病原, 则抗体水平较高的动物群体, 也存在着发病的可能。另外, 各种不良应激因素的干扰如:饲养管理中的长途运输、强制换羽、突然换料、饲喂劣质饲料、断喙、去势、打耳号、断尾、气候骤变、噪音等应激因素, 以及人为因素产生的应激等各种应激因素的作用使动物机体存在较高的皮质激素, 而皮质激素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从而导致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接种疫苗后不能取得相应的免疫效果。

四、疫苗的质量

疫苗的质量是免疫成败的关键因素。弱毒苗接种后在体内有一个繁殖过程, 因而接种的疫苗中必须含有足够量的有活力的病原, 否则会影响免疫效果。灭活苗接种后没有繁殖过程, 因而必须有足够的抗原量作保证, 才能刺激机体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油佐剂灭活苗的性状必须稳定。这就使得疫苗的保存与运输成为免疫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保存与运输不当会使疫苗质量下降, 甚至失效。湿苗应低温冷冻保存;弱毒冻干苗应保存于2~8℃;马立克氏病细胞结合毒疫苗应在液氮中保存;灭活疫苗应贮存于2~8℃, 严防冻结, 否则会破乳或出现凝集块, 影响免疫效果。

五、疫苗的使用操作

1、在疫苗的使用过程中,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免疫效果, 例如疫苗稀释方法, 水质, 雾粒大小, 接种途径, 免疫程序等都是影响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 各环节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稀释方法与消毒疫苗在使用前一般均需要正确稀释。疫苗稀释液未经消毒或被污染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疫苗要求必须使用专用稀释液稀释的, 不能用其他溶液代替。稀释用水的水质不良或含有化学消毒物质, 会降低疫苗效价和抗原性, 造成免疫失败。稀释浓度不当、稀释后放置时间太长、阳光照射或环境温度过高也会导致免疫失败。吸取和稀释疫苗时, 必须充分振荡, 使其混合均匀。不需要稀释的疫苗, 先除去瓶塞上的封蜡, 用酒精棉球消毒瓶塞。需注射途径接种的疫苗, 在瓶塞上固定一个消毒的针头专供吸取药液, 吸液后不拔出, 用酒精棉包裹, 以便再次吸取。给动物注射用过的针头, 不能吸液, 以免污染疫苗。

3、疫苗剂量

适当剂量的抗原是诱导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因素。疫苗剂量过少影响机体免疫应答, 抗体不能形成或抗体浓度太低不能产生保护作用;疫苗剂量过多, 抗体的产生反而会受到抑制, 产生免疫麻痹现象, 一次注射疫苗太多, 无疑加重了副作用, 甚至导致发病。因此进行免疫注射时, 用量必须严格按照规定使用, 不得随意增减,

4、接种次数也要根据疫苗的种类而异

灭活苗接种往往产生抗体量低且消失快, 如果在第一次接种后, 2-4周再接种1次, 抗体量迅速上升, 3-5天达到高峰且持续时间长。因此灭活苗最好接种2次。

5、不同的免疫途径激发的免疫应答类型不同, 如滴鼻或点眼可诱导局部粘膜免疫。接种途径不当不能产生理想的免疫力。比如接种羊痘活疫苗时需皮内接种, 若采用皮下接种则会降低免疫效果。另外, 应肌肉注射的疫苗如果因操作不当而进入脂肪组织中, 会因脂肪组织不适合细菌和病毒生长而导致免疫失败。

6、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不合理是造成免疫失败的又一原因。不同疫苗产生的免疫期和免疫持续期不同, 有些疫苗一次接种不能获得终身免疫力, 需要多次加强免疫, 此时就要考虑上一次免疫接种产生抗体的半衰期, 过早接种可能被抗体中和, 接种过迟则会错过激发二次免疫应答的最佳时机;另外还要考虑母源抗体的干扰, 最好根据母源抗体监测水平确定合理首免时间, 既能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 又不给野毒提供感染机会。

六、与抗菌药物同时使用

使用活菌苗时, 动物在接种前后10天内不能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 同样不能饲喂添加抗生素的饲料, 否则导致免疫失败, 这一点在生产实践中也常被忽视。

七、疫苗不同毒株间混用

上一篇:新教材新理念下一篇:建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