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效果

2024-05-25

课堂效果(精选12篇)

课堂效果 篇1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也会影响学习物理的情绪。而做好物理实验, 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关键。下面就如何做好物理实验,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上好每一节物理课, 使其达到较佳的效果, 不但要掌握大纲要求, 钻研好教材, 熟悉和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而且要对该节课所需要的实验准备充分, 并在课前亲自动手, 使实验成功, 确保实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顺利进行。有些比较陈旧的仪器不适合教材的要求, 必须作一定程度的改进, 甚至完全更换, 有时还要根据课本要求自制适合的教具配合上课。例如沸点与压强关系的演示, 用抽气法就比用冷凝法更为直观。又如用旋转磁铁的方法来演示电动机的原理, 就比搬一个真的电动机来做实验更能突出物理原理[2]。

二、做好每一个实验

物理教学中, 几乎每一节课都有实验, 而且有的实验是课堂教学讲授知识的重点和解决难点的关键。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实验做成功了, 往往省了教师的很多口舌, 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端正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做到操作规范, 直观分明, 可见度大, 效果明显, 测出来的数据要准确, 能充分体现物理规律的普遍性和科学性。例如:在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的实验中, 测串联电路中电压时, 先把电压表并入电路, 再闭合开关, 让电灯在工作状态下进行测量。而且测量的数据包括开关分配的电压在内, 这样才能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出“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的结论。其实开关有一定的电阻, 如果在实验中, 忽略了开关分配去的那部分电压, 那么测出来的总电压和各部分电压之和有较大的误差, 影响学生对上述结论的理解, 甚至会造成学生对此物理规律产生怀疑。此处, 尽可能把演示实验变成分组实验, 使学生都能动手, 直接参与。而且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验证物理规律, 效果要比教师演示的好得多。

三、采用多样教学手法与课堂实验整合进行教学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 采用多样教学手法与课堂实验整合进行教学, 物理课堂教学更显得灵活, 能使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从无声变有声, 从无形变有形, 从抽象变直观,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时, 采用幻灯片与音响结合的方式。用一根橡皮筋拉紧固定在投影器上, 侧边用一吸音话筒并与放大器、扬声器相连接。当拨动橡皮筋时, 从银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橡皮筋在振动, 同时从扬声器里听到橡皮筋在振动时发出的“嗡嗡”声。又如在教“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频率大小有关”时, 常用的方法就是敲打两支不同频率的音叉, 以所发出的声音去判别其音调高低, 但不能明显地看到两支音叉的振动差别, 这使学生心里产生一个疑问。如果将一透明水盘装些水 (为了使效果更佳, 可在水面上放些植物油) 放在投影器上, 再把两支不同频率的音叉敲打后分别放入水盘里。由于音叉的振动激起水波, 从银幕上看到水波传播的快慢而明显地比较出两音叉振动的频率大小。又如在教“透镜成像的规律”时, 要观察像的大小跟物距、像距间的关系, 在完成分组实验以后, 再利用CAI课件模拟“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可更直观地观察到像的大小随物距 (或像距) 的变化而变化。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显然要比常规教学好。

四、实验的结论、实验原理图及关键的操作步骤要通过板书板画展示出来

设计好板书的内容要做到重点字突出, 字词准确, 简洁明了, 层次清楚, 板画规范, 简单直观, 位置适合。在物理教学中, 诚然要反对完全以板书、板画代替实验的单纯“粉笔式”教学, 但是绝对不能忽略板书、板画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板书、板画的内容是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归纳和缩写, 既有助于学生清楚正确地理解物理现象及过程, 又有助于学生做笔记, 培养学生看图和绘图的能力。因此板书、板画的内容要少而精, 不要繁多。因为过多的板书、板画不仅费时, 而且会造成凌乱而主次不分, 不能突出重点难点,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概念的关键词字, 要表达准确, 符合科学规律。例如讲“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板书实验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 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里面的“这段”两字不能漏掉, 因为这里所说的电流和电压都是在同导体、同一时间、同一状态下进行的;更不能把“电流”与“电压”的位置对调, 否则就会误导学生。教师的板画起到示范作用, 每作一图, 学生都会模仿, 所以要作得规范直观。例如在画电路图时, 最好用直尺作为辅助工具, 把线条画得平直流畅。每个元件的位置以至整个图形的布局都要考虑周全, 元件符号与线段要规范, 切忌信手涂鸦, 防止对学生学习态度造成不良影响。

五、利用实验与分析推理相结合指导学生解答一些抽象特殊的习题, 总结解题的规律和方法

利用实验帮助解题是一种巧妙方法, 如果使其与常规分析归纳法结合起来, 则更为有效, 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从酒精中取出的温度计, 放在室温里过一段时间, 其示数将怎样变化?”此题一般学生都知道取出后的温度计由于酒精蒸发吸热, 使温度计的示数下降, 但忽略了酒精蒸发完后在室温温度高时示数又上升这一环节。如果在解题前先用温度计和酒精按题意做实验, 让学生观察, 则学生做此题时就不会忽略后一环节而得出完整准确答案。再经教师的分析讲解, 学生对答案的来由就再清晰不过了。又如:“有两支大头针的尖端分别被两根条形磁铁的N极吸引住, 将两极相互靠近时, 两大头针的针头将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像这类题目, 由于磁场看不见、摸不着, 学生很难作出准确的回答。如果用两根条形磁铁、两支大头针按题意做实验, 就会发现两支大头针的针头是相互排斥的。原因何在?因为两支大头针都被磁化成两支小磁针, 针头都是N极, 根据磁极相互作用,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所以两支大头针的针头是相互排斥的。经过实验和分析推论, 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起来。

总而言之, 做好物理实验, 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整个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所在。我们要重视物理实验, 做好每一个物理实验。

摘要:做好物理课堂实验, 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每一个实验, 使实验成功, 效果要明显, 确保结论能充分体现物理规律的普遍性和科学性, 确保实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顺利进行;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 采用多样教学手法与课堂实验整合进行教学;实验的结论、实验原理图及关键的操作步骤要通过板书板画展示出来;利用实验与分析推理相结合解答一些抽象特殊的习题, 总结解题的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1.

[2]安忠, 刘炳昇主编.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课堂效果 篇2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之我见

(常山二中

黎杭平)

摘要:课堂提问既是教学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中介,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提问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尤其在新课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问题设计更显得重要性。《历史与社会》学课提高课堂提问艺术应从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适度把握提问的难度、严格控制提问的质量、灵活运用提问的方式等五方面入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关键词:时机

内容

难度

质量

方式

课堂设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提问为手段进行教书育人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课堂提问,很多人往往忽视对它进行设计和研究,有时在课堂上随意提问几个学生,或仅仅简单地问几个简单的问题,这显然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新课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问题设计更显得重要性。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摸索,就课堂教学提问设计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课堂提问体现的作用是不同的。导课时的提问是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自主学习时的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知识的重点;合作探究时的提问是指导学生系统、有条理地梳理知识,掌握知识重点,突破知识难点;当堂检测时的提问是为了了解和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的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补漏。因此,提问的时机应选择在导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测时。

教师在把握提问时机时应把握好学生的兴趣度与激情度,考虑教材内容及知识点的难度、运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各个环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水平把握学生的激情度。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设计与知识难易度相适应,对于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处于较低的激动水平。平心静气地去学习;对于难度较小或学生不太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应设法对学生的激情“加热”,使之处于较高的激情水平,特别是在学生稍有疲劳,课堂小结及当堂检测等时候。选择好时机,可根据情况设定不同程度,或难或易,或诙谐或凝重的问题。如我在上《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时,教学内容相对易懂,在导学单的设计过程中,我适时地插入一段故事的方式来讲解课文内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在大家都激动兴奋时,教师及时地提问是很有帮助的,它能让学生驿动的心重新回归平静,趋于思考。如在学生阅读完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后可以这样提问:“谁知道商鞅这么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样就能很快地把学生离弦的心拉回课堂,埋头思考。

二、精心设计提问内容

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一些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指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要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诱发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和习惯,还能充分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应通过提问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可以说,课堂调控的起承转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内容的精心安排。

我认为课堂提问可以分为:(1)自主学习时应提及的是表层理解和背景问题。

五、灵活运用提问方式

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和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或是为了烘托课堂气氛而提问,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班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形成一种氛围,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提问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并灵活运用这些提问方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问题中提高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及系统、连贯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介绍几种我实践中切实有效的提问方法:

1.提示式复述

在学生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教师抽取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关键词,或者把课文的主要情节或内容搬到导学单上,让学生重组课文信息进行复述;还可以以课文的时空顺序或主要情节为主线,教师把文中的时间、年代、地点等关键词写在导学单上,让学生复述与此相对应的事实。例如,我在讲《农牧文化的交融》时,由于当时的农牧文化是在频繁的政权更替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的,所以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就可以把各个政权更替的时间、政权的名称写在导学单上,让学生自己来串连和复述,这样既可以理清杂乱烦琐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能使得教学的过程由被动变得主动,沉重变得轻松,再加上教师适时的串解,就能使复杂的教学内容深入浅出。

2.讨论式复述

有些课文的故事性、活动性比较强,可以就每个片段创设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讨论,这种形式除了能增强趣味性,还能在“娱乐”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

3.联想式复述

在学习有情节的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几个问题进行提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接下来的情景展开联想,并用简单的语句进行复述。这种方式不仅能通过提问形式的多样性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更能养成学生团结协作的好习惯。如在讲《古老村落》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下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让学生对照课本中古代西亚村落的想象图,通过一连串的提问来帮助学生了解最古老的农业村落的有关情况。①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村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②当时先民们居住的房屋是什么样式的?③先民们主要从事哪些生产活动?驯养了哪些动物?④当时使用的生活用具又有哪些?⑤他们是怎样与外界进行沟通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提问与小组讨论,古老村落的面貌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教学任务也就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俗话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内容,巧设情境,选准突破点,充分展示课堂提问的艺术美,精心设问,鼓励学生善思、勤想,去发现问题。只有学生把知识消化了、掌握了,才是真正的成功。我们应努力探索和研究课堂设问的艺术,为提高课堂教学优质化而不懈努力。

优化物理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效果 篇3

【关键词】课堂提问设计;实施;作用

每一节课都离不了师生互动,课堂提问又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把握好课堂提问的设计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一定要把握提问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1.检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学过的知识该记的是否记住了,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通过提问,常常可以发现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反馈和纠正。

2.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通过提问唤起旧知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的成败和师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协调一致关系极大。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一般说教师是心中有数的,但对学生来说却不一定。所以在关键处向学生提问,引起学生重视,是很必要的。

总之,提问一个问题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那些情况,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否则乱问一通,看起来好像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没什么作用,还有可能问的学生晕头转向,给教学设下障碍。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它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四)提问要把握量力性

教学提问的设计应注意量力性,亦即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对物理学习较好的学生应提出信息量较大、颇有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思维活动量;而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应多问一些稍有难度,信息量较小,清晰度高的问题,以鼓励其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仅应备好课,而且还要“备”学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应了如指掌。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

(一)问题要提得确切,不能信口提问。有的问题,提得含糊,学生摸不清意图,不好回答。有的问题,答案范围过大,也不妥当。为便于学生思考,每个问题,都应该像出考试题一样,一字一句都要斟酌好。使所提问题的逻辑要严密,语言要简炼、清楚、确切。

(二)要启发,不要暗示。教学中有的提问是带暗示性的,暗示的结果,不是培养了真正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盲从。

(三)对学生的答案要有着有落。教学中常见这样的现象,学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后,教师一下子拿出自己的答案,而对学生的回答却不置可否,实际上把提问当成了一个没意义的过场,特别是对不确定的或错误的答案,尤其不能放过。

(四)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争取每节课全班大多数学生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

三、课堂提问的巨大作用

课堂有效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主动投身于物理教学活动中去,意识到自己在该活动中的位置,从而增强物理学习的内驱力;还有助于课堂上更好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合理性提问还能起信息反馈作用,教师可据此来诊断学生在课堂学习物理活动中的困难,以及评价学生对物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灵活调整物理教学活动的结构;对学生能起思维桥梁作用或思维定向作用,当学生思维处于思维“岔道口”,茫然无措时,教师恰当的设问就可以使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另外,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用的几乎是纯心智活动,利于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促进他们物理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

总之,只要切实把握好课堂提问中的每个细节并做到有效实施,定能达到师生互动的最大化,从而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于源溟著.《教学激励最优策略论》.科学普及出版社.

[2]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堂效果 篇4

自评与互评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两个重要的评价方式, 良好的自评与互评旨在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 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与评价能力。互评与自评的完整性是指互评与自评的过程要完整, 完整的过程包括评价前评价标准的制订、评价方法的介绍、评价时方法的指导与提示、互评与自评后教师的点评等环节。以上环节缺一不可, 否则评价将走入形式主义误区。

课例分析:如在《足球:多种形式脚内侧运球射门的运用方法》一课中,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绕障碍运球射门的练习时, 组织学生互评, 意图是减轻自己的教学压力, 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互评方法:后面一个学生看前面学生是否用脚弓运球和射门, 如果不是要指出, 如果对要肯定, 错误要指出。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的介绍非常到位, 为互评开了个好头, 但在练习时, 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观察同伴动作, 更没有互评, 教师对此也未指导, 该练习结束后教师也没就互评进行点评, 而是在不停地纠正动作, 不停地参与练习, 显然这样的互评是形式, 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 一是教师不知道互评要有完整性;二是教师教学只追求形式, 忽视效果, 三是教师上课走流程, 未发现互评效果差。

建议:1.教学不能走形式, 要追求实效;2.教师要学习评价理论, 了解评价的完整性和操作要点;3.教学不能走流程, 要以学定教。如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除了要观察学生的技术等之外, 还要留意学生的互评效果, 当效果不佳时, 教师要及时指导, 同时在互评结束时要对学生的互评进行点评, 这样就能保证互评的完整性, 提高评价效果。

二、评价语言要具体

即时评价具有激励、导向和反馈的价值, 但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只注重评价语言的激励性, 忽视评价的导向性与反馈性, 而且在激励学生时, 语言往往比较单调、模糊, 效果较差。

如在《足球:脚内侧运球的练习方法》一课中, 我们对教师的激励评价进行统计, 统计显示:教师在本节课中说“好!很好!”有33次, 其中有10次“好!”是口头禅, 如“好!停”等, 这里的“好”就是“停”, 两者一个意思。还有23次是针对学生的正确技术和积极的练习态度进行表扬。教师在说“好!很好!”时, 声音洪亮, 饱含激情, 所以学生刚开始听时比较兴奋, 但到后来, 我们发现学生毫无反应, 究其原因, 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单调、模糊, 学生不知道自己好在哪?有哪些不足, 怎么努力等, 而且这样的评价不易培养学生耐挫折能力, 说多了还反映教师评价语言的匮乏, 因此评价语言要具体, 要既能激励学生, 又能让学生知道好在哪。如面对学生运球时重心较低, 我们可以说“好!大家运球重心低”。这样的激励性评价就比较具体,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还能强化学生的正确动作。

三、评价效果要有效

无论采取何种评价方式与方法, 其最终的目的是获得高效的评价效果。高效评价具有全面性和全体性, 全面性是指评价尽可能达成多种目的;全体是指评价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受益。本节课有些评价有一定的效果, 但从高效的角度分析, 却略显不足。

例如, 在《足球:脚内侧运球的练习方法》一课中,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在学生游戏时喊“加油”, 但只有个别学生受到感染, 大部分学生都无动于衷, 显然实效性不足, 究其原因, 教师声音太小, 加之场地分散, 外围的学生没听到。假如教师饱含激情大声喊“加油”, 可能会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又如, 该课中教师在“脚内侧运球绕‘O’练习”中, 让学生之间互评, 评价方法:一个学生绕圆圈运球, 同伴一边踩球一边数数, 看哪组快。这样评价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同时还能引导数数的学生眼睛离开球, 但在练习中可以看到, 部分学生为了求快忽视技术, 这说明互评没有达到高效, 假如教师要求练习者必须“脚弓触球”绕5圈才算成功, 该评价将既激发兴趣, 又引导学生关注技术, 实现评价的高效性。

四、评价时机要适宜

评价时机很重要, 如果评价时机不对, 效果也不会好。

如在《足球:脚内侧运球的练习方法》一课中, 教师在学生集体运球练习时, 发现大多数学生高重心运球, 于是提醒学生注意运球时身体重心要低, 这样的指导性评价既有导向性, 又有明确的指向性, 而且提示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如果学生听到并理解, 效果应该不错, 遗憾的是只有教师周围的几个学生有所改变。究其原因, 教师评价时学生的注意力在球上, 学生没注意听或没听到, 此外, 部分学生虽然听到, 但不知道什么是低重心, 或者不知道重心降到什么程度才算低重心, 因此效果不好。假如教师让学生暂停练习, 然后做两个示范, 一个是高重心运球, 一个是低重心运球, 并强调学生要低重心运球, 这样的评价时机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为此时学生是停下来看教师的对比示范, 听教师的指导性评价, 所以既知道改进什么, 也知道如何改进。

五、评价导向要正确

如果评价导向正确, 就能为被评价者指明发展的方向, 为教育活动朝预定的方向发展指明方向。在《足球:多种形式脚内侧运球射门练习方法》一课中, 教师注意了评价的激励性与导向性, 但有些评价导向不正确, 评价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如在分组练习绕障碍射门中, 教师到一组做守门员, 有位女生运球绕障碍后射了一个“穿档球”, 教师评价:“你射了个‘穿档球’, 真厉害!”这样的评价语言很煽情, 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这样的评价也会引起学生的误解:不是射“穿档球”就不厉害?于是, 可以看到, 该学生非常自豪地回到队伍, 并不断在同伴面前炫耀, 同伴充满了羡慕感。同时也看到,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 该组学生只关注射“穿档球”, 而忽视射门的技术。显然, 在该环节中, 教师的评价导向出了问题。假如教师在学生射进“穿档球”后对其说:你用脚内侧射进“穿档球”, 漂亮!老师希望你接下来继续用脚弓射门, 因为脚弓射门稳定性高、射门准。这样的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又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关注技术, 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 提高教学效率。

六、评价标准要一致

评价标准要一致是指, 教师宣布的评价标准与执行的评价标准要一致, 如果不一致, 评价也不能获得好的效果。

如在《足球:多种形式脚内侧运球射门练习方法》一课中,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绕障碍射门练习, 并在练习前强调:射进一球算10万。该评价标准并没有强调技术。一位学生在练习中把球射进, 教师说不算, 原因是学生射门技术不正确 (不是用脚弓射门) , 学生很不高兴, 边往回走边说教师说话不算数。应该说, 教师的观察能力比较强, 他在巡回中发现学生只关注射门忽视技术, 意识到自己制订的评价标准不合理, 但是在判断学生进球时没有保持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假如教师先承认该学生进球有效, 然后让全体学生暂停练习, 强调接下来的射门时要做到技术正确, 否则进球无效。如此既能保持该生的练习热情, 也能引导全体学生注意技术, 还能体现教师的应变能力。

七、评价语言要生成

如在《足球:多种形式脚内侧运球射门练习方法》一课中,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射门练习, 并在练习前制订评价标准:射进一球得10万。练习后教师问:“得20万的同学举手”。很多学生举手。教师又问:“得30万的举手”。又有很多学生举手。此时, 有位学生大声地说:“老师, 我得了40万。”教师转过头, 脸一沉看了他一眼, 似乎在说:“我还没问, 你抢着答干嘛!”学生一看教师的脸色, 马上低头不语。也许学生的成绩出乎教师的意外, 教师在预设评价时没考虑到, 也没有生成评价的能力, 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热情没做任何评价并让学生继续练习。由于缺少激励性的评价,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 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该学生, 由于受到教师的无声批评, 练习时无精打采。其实, 教师在面对该突发事件时, 如能生成新的评价:你真厉害 (同时伸出大拇指) !得了这么多!大家用掌声鼓励他。笔者认为, 教师激情的语言和学生的掌声必将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练习。

八、课后评价要全面

在《足球:脚内侧运球的练习方法》一课中, 教师在课后小结:“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种运球方法, 你们学会了几种?”有学生说掌握了三种, 有学生说掌握了两种。然后, 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后宣布下课。显然, 这样的评价不全面。课后小结是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后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收尾阶段, 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回顾本课的重难点,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使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理论知识。它既要对学生的技术、情感和社会适应等进行小结, 也要指出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如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在小结后补充: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表现非常认真, 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一些问题, 如上课不认真练习等, 希望下次课改正。这样的评价既包括知识与技术, 也包括情感与态度, 既有优点, 又有不足与建议, 体现了评价的全面性。

九、评课语言要预设

开放数学课堂效果好 篇5

例如,我们在教授初三代数13.1节“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课堂先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在教室内大体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特别强调好纵轴、横轴、纵坐标、横坐标、象限等基本概念,又反复强调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时学生对本节知识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我们设计在教室外完成课后练习。首先在室外一片空地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规定好“平面直角坐标系”,用粉笔画在地上,用砖头的边长作为数轴上一个单位,建立好坐标系后教师马上提出问题“谁能说出教师所站位置的坐标?”因为是室外,学生说话非常随便,所以学生的讨论很热烈。当教师要求学生们回答时,连那些平时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争着举手。完成这一程序后,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我们又将全班学生随意分成两组,采取竞赛的形式,互相提问题解答挣分。这些题目有:甲方某生站立的坐标是什么?给出一个坐标请对方某生去站立。两组之间互相“刁难”,很快他们都意识到了某些特殊点(例如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难认识,所以就主动地互相尽量多训练了难点,也尽量多地提问了差生。最后的考查是教师让学生抽取写有实数对的纸签去找坐标或扔出石子让学生读出石子的坐标,结果95%的学生答对。

几何课上也有许多数学内容可以这样设计,例如初中第二册几何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节,我们照样选在了室外做练习,划定一条“线段”,让每个学生去找一个“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站上,全班学生站完后,很明显他们都站在了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仅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使学生理解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这个定理。还有像“对称”、“轨迹”、“函数的图像”这些知识的传授都可以设计这种开放课堂。

数学开放课堂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是开放型课堂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第三是教师学生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通过这种主动学习,有利于后进生的提高。

巧用课堂有效提问,优化课堂效果 篇6

[关键词]课堂;有效提问;优化;效果

随着教育进程的推进,现代化的教学改革使得教师开始关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很多教师开始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增加了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帮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培养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维,方便老师更好地开展素质教学。

一、创设情境,趣味提问

小学生处于一个探究知识的初级阶段,更多时候是兴趣引导着他们学习,如果强制灌输给他们理论上的知识恐怕达不到好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学生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去商店买东西结账时需要计算用到了数学,身边各种各样的物体的图形设计也用到了数学。总之数学一直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们可以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数学的情景与教材内的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消除对数学的畏惧,调动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提问也多多围绕生活开展,尽量提问一些贴近孩子们日常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有亲和力,不会让小学生觉得枯燥难懂。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情境,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拿出数学课本,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同学们回答长方形。然后我又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这时我让学生拿着直尺和他们一起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测出长和宽后,询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呢?我告诉同学们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后,同学们经过思考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是长×宽,然后我告诉他们回答正确后,同学们都很高兴。通过创设这个情景,我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概念,通过提问,层层深入,提高了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因人而异,开放提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里,同学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层次不齐。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做到因人而异,开放提问。成绩差一点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重视和鼓励,教师不能心存偏私,只向成绩好的孩子提问,老师要清楚在学生小学时的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可能稍加引导就能迅速提高成绩。老师在提问题之前,要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引导成绩稍差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让他们也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帮助他们提高数学成绩,趕上其他学生的步伐;对于成绩较高的同学,可以提问一些扩展性思维的问题,对课堂进行延伸,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对于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要予以表扬;对于没有回答对问题的同学,也不可斥责,教师要分析原因,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到课堂中来。

在学习《分数》这一章节时,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我采用演示加提问的方法,我拿出6根粉笔,然后我拿走3根,我提问一个成绩稍差的同学:现在有几根粉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如果我再拿走一根呢?通过层层地剖析、演示,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来了,然后我对这名学生表扬了一番,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了信心,又满足了他们小心的“虚荣感”,使学生提起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成绩稍好的学习,我就提高问题的难度,提问一些相对难一点的问题,我问到:“10个桃子平均分给5个猴子,那么5个猴子分到几分之几的桃子?”不难发现,我增加了问题的难度,激发了这些学生思考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引导成绩稍差的提高成绩,让成绩稍好的更加优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广泛提问、开放提问。

三、精心设计,目的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没有防备的情境下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从而保证数学课堂的质量。老师应做到依据学生性格、成绩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学生情况,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知识的程度,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问问题的时候,要做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浅到深、从外到里。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在上面第二条有提到,要因人而异。提问的内容要紧紧抓住课本内容,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可以适当做一些课本之外的引申拓展,旨在帮助同学们加深对教材中知识的印象。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帮助培养他们更加深厚的学习兴趣。

差异、教学内容等方面,精心地列出该提问的问题。在学习异分母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带领同学们复习之前学过的同分母的加减法,出几道小题,将最后一道题设为异分母加减,此时可以进行提问:那么,异分母加减该如何进行呢?这个时候的提问,既引进了新知识内容,又提出了重点,方便开展异分母加减的教学。

巧用课堂有效提问,优化课堂效果 篇7

一、创设情境, 趣味提问

小学生处于一个探究知识的初级阶段, 更多时候是兴趣引导着他们学习, 如果强制灌输给他们理论上的知识恐怕达不到好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育中, 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让同学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通过这个过程, 提高学生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学源于生活,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 不难发现,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去商店买东西结账时需要计算用到了数学, 身边各种各样的物体的图形设计也用到了数学。总之数学一直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 我们可以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数学的情景与教材内的知识相结合, 帮助学生消除对数学的畏惧, 调动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数学, 提问也多多围绕生活开展, 尽量提问一些贴近孩子们日常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有亲和力, 不会让小学生觉得枯燥难懂。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 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情境, 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 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拿出数学课本, 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 同学们回答长方形。然后我又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这时我让学生拿着直尺和他们一起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测出长和宽后, 询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呢?我告诉同学们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后, 同学们经过思考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是长×宽, 然后我告诉他们回答正确后, 同学们都很高兴。通过创设这个情景, 我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概念, 通过提问, 层层深入, 提高了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更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因人而异, 开放提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里, 同学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 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层次不齐。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要做到因人而异, 开放提问。成绩差一点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重视和鼓励, 教师不能心存偏私, 只向成绩好的孩子提问, 老师要清楚在学生小学时的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 可能稍加引导就能迅速提高成绩。老师在提问题之前, 要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 鼓励引导成绩稍差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让他们也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 帮助他们提高数学成绩, 赶上其他学生的步伐;对于成绩较高的同学, 可以提问一些扩展性思维的问题, 对课堂进行延伸, 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对于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 老师要予以表扬;对于没有回答对问题的同学, 也不可斥责, 教师要分析原因, 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到课堂中来。

在学习《分数》这一章节时, 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 我采用演示加提问的方法, 我拿出6根粉笔, 然后我拿走3根, 我提问一个成绩稍差的同学:现在有几根粉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如果我再拿走一根呢?通过层层地剖析、演示, 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来了, 然后我对这名学生表扬了一番, 通过这种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了信心, 又满足了他们小心的“虚荣感”, 使学生提起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成绩稍好的学习, 我就提高问题的难度, 提问一些相对难一点的问题, 我问到:“10个桃子平均分给5个猴子, 那么3个猴子分到几分之几的桃子?”不难发现, 我增加了问题的难度, 激发了这些学生思考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引导成绩稍差的提高成绩, 让成绩稍好的更加优秀,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广泛提问、开放提问。

三、精心设计, 目的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没有防备的情境下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从而保证数学课堂的质量。老师应做到依据学生性格、成绩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学生情况, 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知识的程度, 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问问题的时候, 要做到循序渐进,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从浅到深、从外到里。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 在上面第二条有提到, 要因人而异。提问的内容要紧紧抓住课本内容, 以课本内容为基础, 可以适当做一些课本之外的引申拓展, 旨在帮助同学们加深对教材中知识的印象。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 帮助培养他们更加深厚的学习兴趣。

差异、教学内容等方面, 精心地列出该提问的问题。在学习异分母加减法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带领同学们复习之前学过的同分母的加减法, 出几道小题, 将最后一道题设为异分母加减, 此时可以进行提问:那么, 异分母加减该如何进行呢?这个时候的提问, 既引进了新知识内容, 又提出了重点, 方便开展异分母加减的教学。

数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 学习知识。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注意将虚化的概念实际化, 让学生听得容易, 学得简单。让我们都来关注教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让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为孩子们的明天奠定扎实的基础。

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 学习知识。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注意将虚化的概念实际化, 让学生听得容易, 学得简单。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 增加了老师与学生的沟通, 帮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培养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维。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课堂,有效提问,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钱真英.有效提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小学科学 (教师版) 2015年09期

[2]王卉.有效提问让数学活动走向真实[J].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 2015年12期

[3]钱海芳.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提问[J].考试与评价2015年09期

[4]赵丽萍.让有效提问引领有效课堂[J].科普童话2015年22期

课堂效果 篇8

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在突发情况面前,其行为语言往往一急就乱,主要表现为动作失调、语无伦次、情绪紧张等,这种现象一旦出现,课堂就会失去控制,出现混乱局面。有的教师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事件,怕影响自己的尊严和威信,就板起面孔,采用“高压政策”,对学生的“越轨”行为严加训斥,甚至暴跳如雷,这又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思维的火花彻底泯灭……那么,教师怎样对待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怎样具体采用应急的技巧呢?从以下几个不同的实例中我们也许会得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一、教学中的实例

实例1:一个偶然的因素使和谐的教室气氛骚动起来,若教师处理不当便会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教学目的的实现。这时教师的应变能力体现在机敏地洞察信息的特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措施,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笔者在教学“空中的生物”时,刚讲授完“千姿百态的鸟类”,正要讲授“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时,一只灰喜鹊突然误飞进教室,顿时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先是好奇,继而骚动、起哄。教学过程被迫中断,面对这一情况,笔者急中生智:“灰喜鹊飞得多舒展啊!但大家想过没有,灰喜鹊能飞,我们人为什么不能飞?”学生抢答:“人太重了。”笔者追问:“飞机更重,为什么能飞?”学生哑然。这时笔者趁势说:“结构和功能相适应。鸟类能够飞行,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下面我们就以家鸽为例,一起来进行‘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笔者即兴应变的一席话,重聚了学生的注意力,恢复了正常的教学过程,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实例2:教师的应变能力还表现在一开始就觉察出突发性信息的错误及其典型性,但不急于进行纠正,而是顺着学生的错误思路或结果,推出相互矛盾的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一位教师在教学“土壤里的微生物”的时候,讲授完“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后,在讲授“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联系实际,举出几个细菌的实例。当问到一个学生时,这个学生脱口而出:蘑菇。这个教师愣了一下,显然,这个回答很出乎教师的意料。如果按照正常的思路,教师会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否定。但这位教师灵机一动,不动声色地继续提问:“请你想一下,细菌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细菌是单细胞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教师说:“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的结构呢?”学生回答说:“借助高倍显微镜。”教师说:“那么,你刚才所说的蘑菇是否符合细菌的这些特征呢?”学生恍然大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蘑菇是微生物中的另一类,属于大型真菌,这将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对于教学中的这个小“意外”,教师并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因势利导,通过引导学生对两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比较,从而做出正确判断。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解决了细菌、真菌这一容易混淆的问题。

实例3:对一些突发性信息,教师虽能判断出学生提问的价值,但对于引出的结论的真伪或方法的好坏,却不能“一眼看到底”,这时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和分析过程放慢,在讲述分析的同时师生积极思考,当分析、讲述到某一步时,学生自然会豁然开朗。

在教学“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说明科学探究的5个环节,笔者和学生一起重温了巴斯德关于“肉汤变质的原因”这一著名实验。当实验完成后在课堂上作最后交流时,突然有个学生举手问:空气中就有漂浮的细菌,鹅颈瓶为什么只能进去空气而进不去细菌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备课时就没有想到,一时也不知道怎样解释才能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笔者决定临时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再集体交流。学生们很感兴趣,讨论得十分热烈,提出了很多种解释,最后得出结论:细菌是有结构、有质量的生物,与空气有着本质的不同,细菌会因为重力的作用而附着沉积在鹅颈瓶的弯曲处而无法直接进入瓶内。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科学家实验设计的巧妙性,由衷地钦佩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从而对科学探究更感兴趣。

通过上述几个事例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抓住课堂上的一些“突发”细节,临场发挥,随机应变,不仅可以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这些课堂的精彩瞬间,也会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点缀得更加色彩纷呈。

二、提高课堂应变能力的方法

教师的应变能力,首先表现在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课堂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上,教师应能发现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其次是具有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这种判断能力是需要以大量实践经验为基础的。有的是逻辑判断,从观察所得的信息迅速推理而得;有的是直觉判断,像有些小说里所写的“第六感觉”那样;最后是有果断采取适当措施的机智,教师要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并能在学生的反应中,及时调整措施。

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学是一门艺术,较强的应变能力并不是任何人都具有的,更不是想有就有的。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教师本身就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要能很好地处理课堂中的“变”,就应具有渊博的知识。首先,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本学科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广泛的横向知识和技能。其次教师要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做好“教学六认真”,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工作能力。教师备课时要通过上网、看报、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查阅大量资料,不拘泥于教材和参考书,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生物专业水平,这有利于教师应对充满生机活力、特点多样的学生。教师备课既要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又要正确处理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利因素,确实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2.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课堂效果 篇9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一是启迪思维, 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而课堂提问正是给学生设疑布障。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促进他们为了获得正确答案, 去积极动脑。

二是及时反馈信息, 评价教学效果好坏, 评估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不断调整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向传递活动, 通过提问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据此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

三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中, 老师巧妙地提问,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从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 恰当地辅之以课堂提问, 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四是通过课堂提问, 可以刺激学生神经,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根据研究, 人的大脑神经有兴奋点、有疲劳点。一般来说, 每天上午第四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大脑处于疲劳点, 听课效果明显下降。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神经疲劳、注意力分散、无精打采时, 就需要运用课堂提问来刺激学生, 使其通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来重振精神, 提高注意力。

五是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对问题的回答,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锻炼在公众场合大胆发言的心理素质。学生每一次回答提问的过程, 就是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演讲过程。教师应精心设计这一过程, 学生应珍惜每一次回答提问的机会。

二、课堂提问的环节

(一) 课堂提问的设计环节。

设计课堂提问是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设计环节应有机地溶入上课前的备课过程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环节, 讲求课堂提问的科学性、计划性、合理性, 避免随意性、盲目性。提什么问题, 以什么形式提问, 对谁提问, 什么时候提问, 都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精心设计, 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达到课堂提问的目的。设计环节是课堂提问的关键环节。

(二) 课堂提问环节。

课堂提问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确定答题对象两个方面。一般而言, 教师应首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并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准备 (时间长短视问题难易程度而定) , 然后指定答题对象。切忌先指定答题对象, 然后提出问题, 或问题提出后立即指定答题对象。这样会造成被提问的学生准备不足而心理紧张, 仓促回答, 答题效果不理想;未被提问的学生会放松思考, 懈于准备。问题提出后, 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是回答问题的对象, 都要积极地思考, 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在确定答题对象时, 应将学生主动发言和被动点名相结合。

(三) 回答问题环节。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视答题学生, 以示重视和尊重, 并给予鼓励和信任的目光。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 应给予启发和引导, 不要立即更换答题对象。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 不要责怪学生更不能讽刺和斥责学生而应多从教师自身查找原因。提问和答问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教学交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不应居高临下, 而应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答题环节是课堂提问的主体环节。

(四) 点评环节。

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应根据学生答题情况, 及时加以点评总结。回答问题正确完整的, 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回答问题不理想的, 应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对提问反映出来的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要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方法。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应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 以引起学生对课堂提问的重视。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所谓课堂提问技巧, 就是在课堂提问中所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它可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它是教师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积累。笔者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运用以下课堂提问技巧。

(一) 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提问的内容。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与要求设计提问, 一般来说, 应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来设计问题, 通过提问达到检测和复习的双重目的。课堂提问应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 激发思维, 积极思考。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把握设问的难度, 问题太难, 学生无法找到解答问题的切入点;问题太简单, 无需动脑筋思考, 都达不到激发思维、积极思考的目的。

(二) 课堂提问的形式要丰富多样, 切忌简单单一。

一般教师偏重于“是什么”、“为什么”的简述式的提问。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教师设计问题应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 不能是填空式的回答问题。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提问, 可以采用简述式, 也可以采用判断式、选择式、发散式等多种形式。这就要选择好提问的切入点和角度, 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好充分准备, 切忌在课堂上兴之所至信口开河, 随意提问。

(三) 把握课堂提问的时间。

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每次课堂教学用多少时间提问, 要合理安排。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每次课堂教学时间一般为两课时90~100分钟。笔者认为提问时间控制在3~8分钟为宜, 要根据前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来确定,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提问的次数和难度。提问的数量不要过多, 提问要问到点子上。 (四) 要合理设计提问对象的覆盖面。课堂教学, 重要的一环是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 也不能只着眼于几个优秀的学生, 而要面向全体, 各个兼顾, 尤其是对差等生, 如果课堂上没有一定条件对其刺激, 就很难调动起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 设计一些难易恰当的问题让其回答, 让其去思考、去探索, 尽管成绩较差的学生有时回答不了, 也可向上一个层面的学生提问, 直至问题得到完满解答为止, 这样就可使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总而言之, 一个高超的课堂提问, 首先应通过教师的巧妙设问, 把没有问题的学生问成有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教师的精彩点评和总结, 把有问题的学生问成没有问题。提出问题是手段, 解决问题是目的。

参考文献

[1]. (美) 丹东尼奥.课堂提问的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6

[2].刘星国.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3].施良方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课堂效果 篇10

一、重视导入, 进入情景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具体可使用悬念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感导入法、音频导入法等多种方法。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环节, 一节课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此老师理应重视导入, 优秀的导入设计, 就像一把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钥匙, 好的导入将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高效。

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好的教学, 教导要得法, 学得要主动, 主动来自兴趣, 兴趣需要培养和激发。同样, 教材讲得生动, 妙趣横生, 引导得当, 学生积极主动则能事半功倍。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 增强效果, 应当做到:

1. 态度和谐, 做法民主, 语言幽默。

上课时做法民主, 学生才能有主人翁意识, 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态度和蔼才能清除学生的紧张感、畏惧感。幽默风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例如,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勾践灭吴》这一课, 文章很长, 也比较枯燥。其中有这样一段:

“将娩者以告, 公令医守之。生丈夫, 二壶酒, 一犬;生女子, 二壶酒, 一豚……”讲到这时, 还有两分钟下课。我突然问道:“为什么生男与生女的奖励不一样?”生答“重男轻女”。我接着问:“奖励的区别在哪?”生答“一狗一猪”, 问“为什么如此不同?”生答“狗比猪好”、“狗肉比猪肉好吃”、“吃狗肉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见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 我振臂高呼:“同学们, 努力学习吧, 为了考上名牌大学, 为了每天都有狗肉吃而努力奋斗!”在笑声中, 一堂课落下了帷幕。

2. 巧设疑问, 启迪思维。

“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激发读者, 唤起他们的好胜心和创造力, 并且给他们充分的机会去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象。”像《项脊轩志》这样浅易的文言文, 可以提出这样三个问题: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如何表达的?针对“写了什么?”就需要从文言文字词句式角度去了解大意, 熟悉内容, 而对于“如何表达?”就需要去探究了, 作者写了三代人几件事情, 写作目的是什么?怀念自然水到渠成, 而对于“如何表达?”就是此文写作方法技巧及语言风格问题了, 此文选材简单琐细, 语言朴素平淡, 但却感动了无数读者, 为什么?通过“如何表达”引导学生去思考。总之, 针对这样一篇文章, 设计者以三个问题, 从不同方面层层深入解决了教学目的最为基础的文言文字词方面知识, 又把握了文章主旨, 学生也明确了此文写作方法与技巧。思路清晰, 重难点突出, 教学效果较好。因此, 巧设提问, 可以较好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果。

三、及时进行课堂反馈

讲练结合, 作业讲评是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手、动脑, 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 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家实验表明:青少年注意力不能持久, 具有间断性特点。也就说明教师应把握好讲课时间, 讲一会儿后要进行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讨论, 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评析等方法来增强课堂活力, 提高课堂效率。而作业讲评是让学生课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是检查课堂效果的有效形式。通过作业检查记录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师上课讲评时要分析错因和不良的思维习惯、方法, 从而更准确深入地掌握知识, 因为针对性强, 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 课堂教学效果得以进一步巩固。

四、课内向课外延伸, 文本向社会过渡

只有实现由文本向社会过渡, 课内向课外延伸, 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对话状态, 调动学生一切感知进行深层次对话, 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 让学生回忆走亲戚的经历, 和文中黛玉情况进行对比, 就会使学生感受真切、感悟深刻, 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课后去通读《红楼梦》, 探究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 并思考他们悲剧的根源, 这样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效果 篇11

关键词 劳技 课堂 示范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领域,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市在初中都开设有劳技课程,教材内容主要是涉及园艺、简单机械维修、木工、人防知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与其他学科相比,劳技课主要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动手能力比较差,而且又是刚接触这些劳技内容,许多时候需要学生先模仿教师的操作示范,然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学习掌握技能。所以在平时劳技课上,教师的课堂示范十分重要。如果课堂上教师的示范得不到位,学生没看明白,那等到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操作时就很困难了。如何优化劳技课堂示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进行深入探讨。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1 把握时机进行示范,营造示范氛围

教师进行示范时,要懂得把握时机,恰到好处地示范,能很好地营造一个示范的气氛,此时的示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时的学生是想主动学习,而非被动学习,他们想要获取所需的技能,而在这时教师再去展示如何做,可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此,笔者列举两个示范的最佳时机:(1)经过展示或讲解后,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又不知道怎么做时;(2)学生合作、探究后遇到一些问题,不知道怎么做时。

比如在《制作三角形插花》课上,通过展示不同造型的插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想知道怎么做时,这时就是良好的示范时机,教师就可以直接示范三角形插花的制作了。又比如《自制水培花卉》这一课中,学生利用饮料瓶、矿泉水瓶等,制作一个水培花卉的容器。教师讲解后,可以先让学生合作试着来做,当学生遇到一些操作的问题时(容器底部的打孔,花材的固定等),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让学生掌握技能。

2 巧用多种方法方式,提高课堂示范效果

想要让劳技课堂的示范有效,首先要让学生看清楚示范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课堂示范要形象直观。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在课堂结合使用多种方法方式,来提高课堂示范的效果。

(1)可以到学生中进行示范。对于一些简单的示范,站在讲台上示范时,后面的学生也许看不清楚。这时老师可以站到前排学生处进行示范,或者学生两组座位之间的过道处。如果时间宽裕,可以在一二组间示范后,再在三四组间示范一次。此时学生就容易观察到老师的示范了。

(2)借助教具或模型进行示范。有时示范受实物或操作本身客观条件所限,难免有因为遮蔽,或是操作动作细微等原因,造成示范不够形象直观。此时,就需要借助自制或现有的教具或模型,来进行清晰的示范。比如:在《花卉的上盆》的内容中,用普通的花盆,上盆时因为花盆小又不透明,示范过程中学生很难观察到花盆里面的情况。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上盆的示范,笔者将用完的大桶花生油罐稍加改造,做成一个透明的“花盆”。这样在示范的时候,就可以直接透过这个透明的“花盆”,观察到加粗培养土、基肥、细培养土和种植的整个过程。“花盆” 中各层培养土、基肥的位置和加入的量,以及花卉种植在盆中的位置,直接在盆壁外就可以观察到。而且等花卉上盆后,浇水时还能观察到水从上往下渗透的过程,这样比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什么是“浇透水”形象直观多了。

(3)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示范。现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很常见,合理利用这些多媒体技术,可以让课堂示范更清晰,效果更好。比如:示范水仙花的雕刻时,常规的演示,往往只有离老师比较近的学生能观察到雕刻操作的细节。此时可以利用实物展示台或者摄像头,将雕刻过程投影出来,这样雕刻演示的画面放大了,手上动作等细节也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放大展示实物和工具,播放课件和视频。上《四驱车的升级与改造》时,笔者就播放了一个课件。课件里面马达的改造、控制飞车的改造、车体结构的升级等都讲得很清楚,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兴趣。

(4)由学生进行示范。劳技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在制作中学生会有一些好的方法,老师可以让这些学生来示范。把这些好的方法演示给其他学生看,或者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互相学习,增加自信。

3 科学设计示范内容,提高示范质量

把握好了示范的时机,就抓住了学生的需求。巧妙地运用多种示范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示范的效果。如何设计课堂示范的内容,关系到课堂示范的质量,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那么我们在设计示范内容时,要注意哪些因素呢?

第一,语言简练,表达到位。劳技课程以操作性为特征,教师示范时一般都是需要讲解与示范相结合,而每节课的时间有限,要分配好教师示范和学生操作的时间。我们教师讲解的语言要简练,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所以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对讲解的语言进行斟酌推敲,做到讲解语言简练,意思表达到位。

第二,示范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教师首先要对本节课示范的重难点要了然于心,对学生操作中可能存在的的问题要有预判,心中有数。示范时注意在一些操作的关键点上,示范动作要慢一些,明确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清楚,听明白,必要时对于一些重点的操作,可以进行重复示范。比如,《花卉的上盆》这课中,重点是铺土和栽苗,示范铺土的步骤和栽苗操作时,动作要慢,让学生观察清楚,结合讲解来示范:“注意铺土应该先铺粗培养土,后铺细培养土。”,“左手扶正花苗,右手用小铲往盆里装土。”对于比较复杂或对学生来说相对困难的操作技能,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教师在示范时可以将动作进行分解。比如《水仙花的雕刻》一课中,可以将雕刻中的几个步骤,分解开来进行示范。先示范刻芽苞,等学生掌握了刻芽苞,再示范如何削叶缘等操作。这样示范可以分散难点,让学生容易掌握。

第三,示范动作要清晰,易于观察。劳技课堂的示范,一般都是手头上的操作动作,有时还很细微。在设计示范内容时,就要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动作便于学生观察清楚。可以使用一些动作示意图,或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具模型来进行示范,使每个学生看清楚动作的过程。

第四,示范要注意师生互动。示范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课,示范时要注意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示范操作过程时,如果能有适当的师生间的互动,不仅能很好地融洽师生间的气氛,还能激发学生跟着做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在《花卉的上盆》一课,教师示范时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这样操作会有什么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回答。等示范完后,教师可以把栽种好的盆花,在教室过道上巡回展示一下,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花卉栽种后的情况。不然学生如果只是草草看完一遍示范,不知所以然,等到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时就会发生困难了。

第五,示范后要进行适当小结。在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后,特别是一些步骤较多的操作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小结,让学生再过一边,回忆下操作的全过程。因为有些学生虽然能进行某些具体操作,但对整个操作的顺序,工艺的流程还不够明确。等到学生自己动手时,难免显得忙乱,无法完成整个操作。比如上《花卉的上盆》课时,笔者在示范后,播放了一个课件。课件里面有一个本文制作的花卉上盆整个过程的动画,上盆的各个步骤都能通过课件投影展示出来,每个步骤可分段播放,笔者就结合这个动画,对上盆进行了一个小结。学生操作时,笔者把上盆的步骤和这动画,都展示在黑板。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操作。

4 把握好示范的“度”,注重启发

示范是教学的一个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要把握好示范的“度”,不要为了示范而示范。示范也是有一个缺点的,容易把学生的思维束缚,特别是一些注重自主探究、研究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示范应该起桥梁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过程的示范,举一反三,启发学生通过这个桥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自己的作品,同时也便于学生对技能方法的掌握。

借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12

一、使教师更加熟悉教材与掌握学情

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必须熟透教材与充分了解学情, 并且需要认真将它们书写出来, 这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分析教材:分析这一动作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何重要作用;分析完成这一动作的技术原理;动作的主要点即重点、掌握动作的困难点即难点。

分析学情:分析他们的基础, 是否学习过类似的动作技术, 是否对这一动作有所了解;分析他们的身体素质, 在很多情况下 (如学习铅球、单双杠、急行跳远等) 身体素质条件制约着动作技能的掌握速度。

二、使教师自我解决为什么教与如何教的问题

这节课为什么教这些动作, 也就是我们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什么程度的发展?使他们掌握何种健康锻炼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探究如何教的问题, 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切入即如何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景之中;如何进行有效地分解教学来突出动作的练习重点?选择何种辅助练习化解动作的难点?

三、使教师理清课的设计思路

课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同一教材的课会有许多种不同的上法, 也许每种上法都会有亮点之处;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有多处有价值的亮点, 能使课堂富有活力与感情, 这正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1. 教师努力思考, 寻求创新与突破

首先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包括向学生讲解练习的价值、设置情景教学、采用竞赛的组织形式、口语评定与表扬鼓励等。以短跑教学为例, 向学生讲解“速度是核心”, 它对人体的重要锻炼价值和它对所有运动技能的提高起到的重要作用, 尤其让学生明白它的遗传因素影响为78%;在此基础上设置“成为超人”、“冲上顶峰”等教学情景, 同时这又是竞赛形式的调动。

创新教学方法:包括将要领提炼成口诀, 突出重点的几个字;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使学生更快掌握动作的辅助练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采用生教生、生帮生的新形式等。比如最简单、最常教的前滚翻:最重要地突出“用力蹬地”和“团身滚动”两点;练习中有许多学生用头顶垫子或头肩部位生硬滚不过去, 如果采用“低头看天”的方法能很快解决, 但是造成学生分腿, 如果采用“低头看脚”的方法, 解决问题更有效;在解决学生蹬地无力的问题时, 让学生用脚蹬跑道沿或台阶进行练习, 反作用力明显又实在, 效果会更好。

2. 关注和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比如学习技巧手倒立:手臂用力支撑比较关键, 如果在所教的学生中有一少部分手臂力量很弱 (即使是初中高年级的

学生也会有) , 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将这部分学生分在一个小组, 利用低单杠或低双杠做辅助器材, 在教师或他人帮助下用腿弯挂在杠子上完成动作, 同样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再比如练习跳高:分组不当就会使轻松跳越者感到无味、困难学生屡次失败而逐渐灰心;将不同起点的学生分在不同高度的组, 各自努力都能体验成功, 会使他们都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3. 融入德育教育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结合教材的特点及时向学生做德育教育:在游戏中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比赛中要遵守规则、诚实参与, 练习中要注意相互帮助等。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比如在障碍跑中, 安排一些比较困难的跳跨动作, 引导学生在克服困难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一些接力活动中, 安排速度快的与有力量 (这些学生往往比较胖、速度慢) 的为一组, 有速度比拼也有持重或背人的比拼, 使他们在不同的结合中感受到各自的优势。

四、使教学全过程在教师脑中得到预演与优化

进行教学设计要对整节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细节进行梳理, 并且不断改进与提高, 使其进一步优化, 这也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作用。

上一篇:地佐辛自控镇痛下一篇:饲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