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理

2024-05-29

情与理(精选9篇)

情与理 篇1

《牡丹亭》中“情”与“理”的关系是学者争相讨论的热点话题。时至今日, 当重新审视这部戏曲作品时, 依旧能感受到其中强烈的“情”与“理”的冲突, 这也是《牡丹亭》一剧能够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任何在现实社会中对待“情”与“理”的冲突, 都值得人们深思。

《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出于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汤显祖化腐朽为神奇, 使杜丽娘的故事打上了异常鲜明的时代烙印, 集中表达了明代中叶以后“情”与“理”的冲突与斗争。程朱理学出现于宋代, 明清时期产生重大影响。明代开国之初, 朱元璋就竭力推崇理学, 强调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 并且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加以种种约束。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对妇女形成了严重的精神桎梏。《明史》中记载了不计其数的烈女形象, 其中大多数是以死抗争而流传至今的。这些扼杀生命、抑制青春、葬送广大妇女个人幸福的清规戒律竟被“伪”道学家当成是万古不变的“理”, 人们必须绝对服从。明朝中叶以后,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此时, 泰州学派公开提出“真情”和“伪装”相对立;宋明理学提倡封建的禁欲主义, 即所谓的“存天理, 灭人欲”。

“情”与“理”的激烈对抗中蕴蓄着一股要求解放思想、释放天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牡丹亭》便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的精神成品。

“情”与“理”的对抗反映在《牡丹亭》中, 突出地表现为青年男女力求挣脱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 自由追求向往中的爱情生活。对程朱理学的反动与批判是作品力求展现的主旋律。作者在作品中大胆地运用了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深刻地揭示了杜丽娘由于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 最终忧郁感伤而死的悲剧命运。

1. 现实的描写与浪漫的想象

作者将自己的个人理想和社会抱负诉诸纸笔, 通过浪漫主义的笔触, 以奇幻诡谲的想象构筑自己的精神天地。在这方天地中, 作家充分驾驭想象的缰绳, 纵情驰骋, 弥补现实中无法圆满的遗憾。这种浪漫主义的幻想是自由的, 却不是信马由缰的空想。任何一部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 都离不开作者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奇思异想, 没有任何生活打底的凭空杜撰, 只能产出束之高阁的空洞的作品。杜丽娘和柳梦梅爱情的开始和发展, 在曲折的过程中呈现出非常特殊的超现实的幻想形式。“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故事在古代的小说、戏曲中触处皆是。与其说这是撰写体例中偶然的巧合, 不如说这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在封建社会的土壤中, 缺乏彼此了解、相知相许的爱情基础, 冒进、仓促的爱情种子催生了一幕幕一见钟情的罗曼蒂克。于是便出现了《惊梦》中刻画的情人像烟雾一样飘散, 留下冰冷世界的凄凄画面, 于是又有了《寻梦》, 在梦中无法找到, 最后感病而死的哀绝与无奈。杜丽娘虽然死于莫名其妙的相思病, 但此病的病因却源自封建礼教的无情压迫。她虽然死了, 但是她的青春和爱不死, 这就有了《幽姌》, 人鬼之间实现了爱的结合;死而复生, 回到现实世界后, 她又经历了种种磨难曲折, 最后得以团圆。《惊梦》《幽姌》和《回生》中的故事情节纯属虚构, 但它并未脱离生活的架构, 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曲折的反映。幻想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在戏剧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杜丽娘的幽魂与柳梦梅相爱是那样的主动、大胆、热情, 而一旦获得复生又重新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可见, 只有在幻想的世界里, 她才能彻底摆脱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 热烈、大胆、执着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这份火热的爱情终究只能埋在地下, 一旦破土, 将遭受现实的灭顶之灾。这也是《牡丹亭》浪漫主义的幻想产生的依据和合理行为的基础。这样的爱情故事是大胆、虚幻的, 甚至带有几分荒诞色彩, 但其发生、发展又非常合情合理。虚幻的艺术构思塑造了真实的爱情理想。《牡丹亭》通过浪漫主义的幻想, 透露了积极、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情”与“理”的激烈冲撞中找到了光明之路。

2. 继承与创新

从整个古代小说戏曲的发展历程来看, 许多作家在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时, 大都局限于才子佳人的世俗题材。《牡丹亭》虽然也取材于此, 却有全新的突破。“情有者理必无, 理有者情必无。”这是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思想基础。剧中的“情”, 不仅指男女之间的爱情, 从广义而言, 更是指人的自然本性, 七情六欲。《牡丹亭》极力讴歌和渲染至情至爱, 以批判的姿态展现了具有时代色彩的新思想。《牡丹亭》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主要并不是表现在要求婚姻自主上, 而是表现在对于青年男女间正常、合理的爱情的肯定和对摧残扼杀美好爱情的封建礼教的否定上。《牡丹亭》以一个封建贵族小姐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为切入点, 表达了当时无数处于社会底层妇女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美好愿望。因此, 这部彰显反理学的时代潮流的伟大作品一出现就受到热烈欢迎。不过, 由于时代的局限, 作者是不可能提出新的社会思想的。他用来批评封建“理”学的武器不过是一种人性论思想。剧中所歌颂的那种超越生死的爱情, 也不过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幻想, 这种虚拟的爱情故事终究无法为现实中的男女提供获得自由与幸福的秘诀。

3. 以情抗理的反封建哲学思想。

《牡丹亭》中所描写的爱情, 绝不仅仅是杜丽娘、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汤显祖通过此剧歌颂人性中具有的真实感情, 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真实之“情”与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理”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牡丹亭》以情抗理的主旨, 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所以在社会上尤其在妇女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牡丹亭》是以梦出戏的, 那么梦又从哪来呢?他在说到这部戏剧时曾说:“因情成梦, 因梦成戏。”可见, “梦”只是戏的表现手法, “情”才是戏的表达宗旨。在“情”“理”关系上, 宋明理学家的观点主要有: (1) 将“理”与“情”截然对立; (2) 将“理”说成是“纯善”的, 而把“情”看成是恶, 是人欲: (3) 要求以“理”制“情”, 直至灭“情”。与此相反, 汤显祖却肯定“情”。他认为, 只要是出自人的真实感情的, 其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反对将“理”与“情”截然对立起来。他在《牡丹亭》中所着意刻画的春思梦遇、寻梦伤逝、无媒自合、昏走野店等真情, 都与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伦理道德背道而驰。所以,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分明在以“情”抗“礼”, 也充分说明了汤显祖在哲学思想倾向上是反宋明理学的。

汤显祖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 内乱外患不断,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明王朝虽然几经整治和挣扎, 也终究无法挽回没落的颓势。在思想上, 明朝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 从建国一开始就继承元代的方针, 以程朱理学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以理学教化民众, 选取人才。被封为绝对权威的理学发展到这个时期已日趋教条、僵化, 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 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借封建理学以谋取个人利益的假道学家, 他们道貌岸然, 满口仁义道德, 却一肚子男盗女娼, 这使理学在一些进步思想家和正直人们的心目中名誉扫地。此外, 由于理学崇尚务虚, 高谈天理性命等, 对于解释和解决当时社会中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显得无能为力。因此, 到明代中期, 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 进一步对封建的程朱理学发出了一些抗议和批判。不过, 在程朱理学被定为王朝正统思想的情况下, 提出一些与程朱理学不同的看法, 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编辑胡峰)

情与理 篇2

法的情与理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法的情与理》。

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个小故事:这是一个北京爷们的凄美爱情故事:他不帅她不美,却一见钟情;他没钱她失业,却相濡以沫;她患上严重尿毒症,他5年来倾家荡产透析治病,不离不弃;她没有北京户口办不了医保,他豁出去刻了假章,用假收费单让医院为她透析4年,骗取医疗费17.2万……他说做这一切只为让她能不先死。一日东窗事发,他被指控诈骗罪。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判。坦白说作为文科生的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案件的时候,不禁潸然泪下,感动于廖丹的不离不弃,于情,我内心深处真心希望这个北京爷们能够无罪。但是于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出于善意的动机而宣判无罪。法理不外乎人情,最终东城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廖丹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罚金3000元。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廖丹用捐款补还医院欠款。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和廖丹签署协议,为其妻提供50万元治疗费。当廖丹向从法院门口缓缓走出,被身前的记者包围采访时,他落下了眼泪。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眼泪落下的刹那,我想这个伟大的诈骗者在那一刻所流露出的,是感恩和庆幸。感恩在这片国度法理上对他的人情的容忍。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法的情与理。诚然,一个国家不能不法治,但是人情也是治理国家不可或缺的元素。法上的情不是私人的人情关系,而是人们普遍的价值情感。就像廖丹案中,基于人们对善恶的认知,价值情感的取向,给予了情理上的宽容。只有将法上的这种情融于法上的理,这样法律才有人道主义,才是一部人人都会自主遵守的良法。托·富勒说过:“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当法律遇到人情世故,就会被陷入两难之地。就好似一棵树木。叶子和树枝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少了树枝,叶子将无法生长,如若少了叶子,树枝和树木将不再完美。法律是大树,叶子是情,树枝是理。法律这颗苍天大树离不开情和理。愿法律的苍天大树在情与理的映衬下,庇护更多的人!谢谢大家!

德国人的情与理 篇3

法兰克福是德国重要的工商业、金融和交通中心,也是著名诗人歌德的诞生地。走进法兰克福市区,四周高楼大厦林立,与别的城市不同的是,这儿的高楼大厦很少看到水泥墙,楼的四面几乎全被天蓝色的玻璃幕墙包裹着,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穿过索诺小巷,我们一行人往教堂的方向走去。路过一处开放的庭院,庭院里面种植着大量的薰衣草,正开着淡紫色的小花。同行的一位女同伴,被这些花草所吸引,不由得走进了庭院,这时,她发现一株已经折断的薰衣草,就顺手拾了起来,忽听得头顶上方传来了“哗啦啦”拉窗户的声音,紧接着,从不少窗子里伸出了德国人的脑袋,他们有的用我们听不懂的德语在叫喊,有的则怒目而视。

有几位德国老太太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过来,团团围住我们那个拾花的同伴,她们喋喋不休地说着,脸上的表情十分严肃,尽管我们都听不懂德语,但那态度一定是在严厉批评那位女同伴。

就在我们束手无策时,导游过来解围,导游告诉我们:在德国,个人庭院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使是散落的也不可以随意拿走。导游替我们说了几句道歉的话,而后又让那个女伴把花草放回了庭院,这才平息了风波。那几个德国老太太开心地笑了起来,她们把我们的那位同伴带到附近的一家花草店,买了一棵薰衣草送给她。这是我们第一次领略到德国人的刀子嘴豆腐心。

有一次,我们在杜塞尔多夫市的一家中餐馆吃饭,谈起德国人的刀子嘴豆腐心,中餐馆的林老板深有体会。前不久,有一个德国客人想吃中国的“扬州炒饭”,林老板亲自下厨给他做,但忙碌中,他忘了打开抽油烟机。饭还没有炒好,就有两个警察找上门来,原来是那个点炒饭的客人闻到了厨房传来的油烟味,就推测出林老板没有开抽油烟机,他就管起了“闲事”报了警。因为德国专门有一项法律要求餐馆在做菜的时候必须使用抽油烟机,林老板怎么解释也不行,最终警察对他口头告诫了一次,并且象征性地罚了他20欧元。而那位报警的德国人,在吃了饭之后结账时,硬多塞给林老板20欧元算作小费。林老板知道,这是德国人变相在补偿他呢。

天鹅堡建在一个名叫富森的小镇上,这儿位于山林、湖泊和阿尔卑斯山山坡的交集点。这里风景优美,如诗似画,是巴伐利亚州最美的度假胜地。天鹅堡白墙蓝顶、依山傍水、气势恢宏,白色的古堡如展翅欲飞的天鹅,纯净而优雅,天鹅堡也由此得名。因为这个古堡,严谨的德国人戴上了许多多情的桂冠。

天鹅堡里不少地方严禁开着闪光灯拍照,由于导游的疏忽,没有把这项规定告诉我们。我们有几位同伴耐不住精美壁画的诱惑,打开闪光灯拍照,结果很快被讲解员发现了,她生气地走过来,用不熟练的中文很严厉地批评我们,而后还将我们的照相机暂时保管起来。当我们游览结束,走出天鹅堡时,那位女讲解员不光笑容可掬地还回了照相机,而且还赠送了两张印有天鹅堡精美照片的明信片给我们。

这就是以严谨闻名世界的德国人,他们自己严格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又不遗余力地监督别人执行规章制度。全民都是社会公德的监管员,我感觉这是德国社会文明的“助推剂”。他们“刀子嘴豆腐心”的处世原则将这种“监管”变得更具人情味,可爱的德国人演绎的是情与理的和谐统一。

编辑 陈霖

E-mail:chenlin719@126.com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与理 篇4

一、教学声音的情感融合

之所以将教学声音从教学形式中剥离出来, 是因为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 声音的主线作用非常明显, 若说“形”是教学之舵, 那么“声”则是教学之桨, 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其重要性则是不言而喻的。从心理层面来分析, 初中生对于声音的敏感度很高, 他们能够依赖声音的效果分辨情感、处理情感, 而理性思维所占的比重则很低。因此, 教师若想顺利完成情感教学目标, 就应当注意声音效果的应用。有一部分教师在给初中生上课时依然习惯性地采用针对小学生的声音, 虽然不能说这是错误的, 但毕竟考虑欠周到, 因为初中生想要的声音和小学生想要的声音是不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交流, 对于教师来说, 这种交流应该更多地用于揣摩学生的心理, 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教师需要找到学生需要的、与教材相匹配的声音, 使课文的情感韵味充分体现出来。

比如, 在讲授Food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便可以将自己置于同学生平等的地位, 和学生一起讨论健康的、不健康的食物, 讨论“Fast food, instant noodles and cola are bad for theihealth. Sweet snacks are bad for their teeth”, 等等。由于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所以这种关于饮食的讨论很有必要, 此时教师的声音既不能是针对小学生的幼稚之声, 也不能是冷冰冰的说教之声。尤其是在为学生拓展那些与食物有关的俗语如“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away”时, 声音更应当如朋友般亲切, 以便让暗含的情感更为明显, 让学生通过声音介质吸收到表层知识以外的情感内涵。

二、课堂形式的情感渗透

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情感的必要宣泄, 情感是目的, 同时也是过程, 这就如同中国山水画虽佳, 如果没有诗词相衬总感觉不完整, 将情感附着在课堂形式之中, 是对课堂形式本身的升华与丰富。对于语言的教学来说, 这种情感的附着与渗透会起到增加课堂隽永味道的作用。而且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证明的是:情感的渗透需要师生双方的良好配合。在英语课堂中, 教学形式易于区分控制, 如固定的容器, 随圆就方;教师则像工匠, 可以随意切磋琢磨;情感则像容器中的水, 是随教学内容而变化的, 而它又会在不知不觉间增加容器的重量。也就是说, 教学形式是英语课堂的过程、走向及整体框架, 而情感的宣泄则让英语课堂充满生命。可以说, 情感宣泄虽然并不特别, 其重要性却很突出, 既能辅助学生达到基本知识技能目标, 又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使两个方面可以兼得,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性、深度及广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情感教育的震撼力不是一般教学方法可以比拟的, 它能有效激发学生心中所深藏的情感力量,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与教师配合完成教学任务的意愿, 而在这种意愿的蕴藉之中, 学生领悟能力的增强无疑是同步进行的。

比如, 在讲授Friends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如果单纯地介绍单词、句型、语法, 则课堂生涩无味, 而如果借机插入一些同什么样的人可以交朋友的话题, 效果会好很多, 如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朋友的外貌不重要, 但是朋友需要具备true, keep secrets, honest, kind等品质, 这些品质不必都拥有, 但是一个好的朋友应该具备某些良好品质。此外, 教师还可以教学生一些谚语, 像常见的“A friend in need is afriend indeed”等。这样的情感教学模式的效果是硬性记忆练习的效果所无法比拟的, 在硬性记忆练习中, 学生把教师看作权威, 一味顺从, 主体意识得不到发挥, 无形中把学生主动进行英语学习的机会剥离掉了, 英语课堂的生机无法体现出来。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 上述基于平等交流的英语教学很有必要, 教师应当承担起英语沟通桥梁的建设责任, 让师生之间有情、教材与学生之间有情、生活化英语与教学任务之间有情。当然, 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非止一种, 教师应当以英语教学为中心, 让情感的附着更加生动, 而不可拘泥于某一种方法。比如在学习Let’s Celebrate时, 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地区的节日, 了解它们独特的文化背景知识, 此时单纯的平等交流式的情感渗透已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了, 情景剧、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引入几乎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达到情感的拓展与延伸,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别国礼仪, 并与生活环境中的礼貌规范进行对比。这样一来, 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很浓, 学生的情感有了依托, 成为英语课堂的“粉丝”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实践体验的情感丰富

实践体验的情感丰富是课堂基本教学任务的延伸, 首先可以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标, 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均较为活跃, 大家有很大的热情追逐新鲜事物, 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使之能够更好地接触美、感受美、体验美。在牛津版教材中, 有些与时尚、流行有关的内容 (如时装) ,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些时装表演的视频资料, 在视频资料中, 模特们所展示的服装款式丰富、漂亮, 他 (她) 们在T台上的表演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美。看完之后, 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Canyou design a suit of beautiful clothes?”学生会充满兴趣地回答:“I can.”在下次上课时, 学生拿出他们最为理想的作品进行展示交流, 课堂氛围显得特别活跃, 大家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接下来教师可以叫一些同学用英语推荐自己所设计的服装, 其他同学则当观众, 并用英语向“服装设计师”提问,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但体验到了美, 而且还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实践体验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外, 环保意识的培养同样可以融入其中。环境的好坏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 初中生应当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在“Wild animals, Birdwatchers, Natural disasters”等部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保护野生动物、治理环境污染等问题, 教师还可以从教材情况出发, 联系生活实际, 引领学生思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责任问题, 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继而带动家人和朋友一起做公益。当然, 英语课堂不是环保课堂, 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 英语学习依然是首要任务。教师在进行情感渗透时, 需要注意适时插入一些英语词汇知识、语法知识, 并介绍一些西方文化背景方面的内容。

总之, 在实践体验中, 英语学习的“理”与情感渗透的“情”是密不可分的, 不必强求分辨哪些是情的因素, 哪些是理的因素, 须知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最佳途径, 毕竟对于初中生而言, 还没有明确的课堂效果分析能力, 他们需要的仅仅是生动灵活的氛围中的知识。

人文素养的增强让学生明礼仪、知荣辱、懂感恩, 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将情感教育同平时理性的英语教学相联系, 对于增强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言的表现能力都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肖百双.因材施教, 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J].学周刊, 2014 (3) .

[2]王明仙.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3) .

情与理 篇5

A公司是武汉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员工薪问问材一指能进入A公司工作相当不易。A公司的用工政策完善且略显苛刻,其中有关“亲属回避”就略见一斑.A公司规定:公司实行亲属回避制度,即不允许公司员工的近亲属同时在公司工作。近亲属指:职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职工的配偶、配偶的父母;职工的子女的配偶;职工的兄、弟姐妹及他们的配偶、子女。

针对“亲属回避”政策,公司十多年来一直执行得不错,一是在招募上严格审查和控制;二是在职员工一旦构成亲属关系,即在职员工结婚时,必有一方自觉离职。

但眼下有一对新人的请来却让老总有些犯愁:

新郎张某是公司的技术及工艺骨干,五年前由猎头公司重金猎来,在A公司颇受重用,多次出国培训(目前还在培训协议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有相当一部分核心技术还在张某的手中等待转化或应用。让公司管理层有些头痛的是,张偏偏与公司商务部的一名法务主管刘某产生了感情(刘某在合资筹建开始就进入了A公司,与公司签订的属无固定期劳动合同)。

这在老总们看来真是有些棘手,不过老总们多少有些心存侥幸,因为只要不结婚,就不违背公司政策。但是新婚姻法的人性化,多少也给A公司带来了些措手不及,张某与刘某在无需公司证明的前提下,7月底已悄悄领了结婚证,婚礼就定在8月份。

案例提供/李河清(武汉安凯电缆公司)

如果老总不出席婚礼则有悖惯例,出席的话,又该如何表达祝福呢?

老总是否该出席婚礼?

如果老总不出席婚礼则有悖惯例,因为老总是一位很近人性的管理者,这种喜庆的事只要收到请柬,都无不出席。出席的话,作为证婚人,该如何表达祝福,毕竟接下来要处理与公司用工政策的冲突。

正方:老总应该出席婚礼

正方代表:胡泉(上海长三角律师事务所律师)结婚是员工的个人私事,与工作和公司毫无干系,如果仅因张某娶了本公司的同事就不出席他们的婚礼,那老总岂不有失风度?何况参加员工婚礼又是老总的一贯做法。故我认为老总不但要去,而且要和其他员工结婚一样,高高兴兴地去,真诚地送去自己的祝福,这样才能彰显人情昧。像这样优秀的两个人对自己的将来应该都是有所打算的,老总也不必在婚礼上明说。

反方:这次老总不能去

反方代表:EXCELL(网友)以张某和刘某两人的高智商,不应该漠视公司规章制度。他们先斩后奏的方式也是对老总的公然“挑衅”。张某以自己是公司关键员工自居,女lj某则因无固定期合同而高枕无忧,老总出席婚礼等于默认了张某的举措,必然会引起其他员工的不当猜测。这次婚礼,老总无论如何也不能去。

执行政策将使公司痛失一员爱将;不执行,公司将难以控制类似情况。

“亲属回避”的政策还是否执行

执行,按照张某在同事间透露的“家庭计划”,走掉市场竞争力强的,留下竞争力弱的,即张某是目前行业及人才市场极抢手的人才,业内早有人盯上,对本人而言跳槽不会有任何损失,但对A公司而言,损失不言而喻;公司也没有依据和理由辞退刘某,因刘某与公司的劳动合同属无固定期劳动合同。

不执行,眼下类似情况可能再也不好控制,因为公司年轻人太多。且以前同种情况的或许也会联名翻案。

胡泉:执行政策要讲究方法

就“结婚必须有一方离职”这项政策本身而言,确有其不合情理之处,员工的劳动权受到了限制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在法律上尚属边缘地带,缺乏明确界定,但对于A公司这样的知名企业而言,显然永远保持其核心竞争力更为重要,为防止有裙带关系的员工大面积跳槽给公司带来重创,确实有必要为员工设置严格的准入门槛和行为规范。但这些不尽情理的政策执行起来更应该讲究方式方法。

对于张某和刘某来说,首先公司不能因他们都是重要员工就网开一面,而应该与其他员工一视同仁,必须有一个人离开公司。制度一旦建立就应当严格执行,否则一旦被破坏,以后公司制度在员工心目中就是废纸一张,不利于今后的管理。但因为他们俩都是公司的重要员工,在执行上要与其他员工有所区别,不要任其自由决定谁走谁留。为了公司的利益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留下张某,放走刘某。

现在问题并不在于他们都要留在公司,故意不执行政策,而是他们设想的走法不符合公司的利益。“走一个”是他们俩预料中的事,就是谁走的问题。既然张某已经在同事中透露了“走掉强的、留下弱的”的“家庭计划”,那就可以从他的计划入手,分析他们的心理从而找准对策,通过给他们权衡利弊,让他们认识到该计划很可能强的走出去无法发挥才能,而弱的留下也得不到重用,两个人的职业前途都可能受到挫折。“丢车保帅”才是他们的明智之举。

要求刘某离职,公司也应该讲究策略,不能强制解除合同,而要“软着陆”与她协商解除合同。一方面她对公司十年的贡献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她是法律专家,要找公司的漏洞可谓轻而易举,一旦离职后与公司对簿公堂的话对公司极为有害。故对刘某一定要与她多沟通,动之以惰,晓之以理,让她心甘情愿地接受公司的安排。首先要让她解除对职业前途的顾虑,公司可以为她设计一些职业方案,比如联系一些律师事务所、其他大公司、猎头等,向对方单位说明情况,给她推荐工作,让她有路可退。其次谈判中要充分肯定她是有竞争力的,使她对自己的信心和能力有更充分的认识,增加她的心理优势。另外,使她认识到即使她在短时间内可能收入减少,由于张某在公司职位的提升或薪酬的变动,他们家庭的总收入是上升的,让她支持张某留下。最后在支付解除合同的经济补偿金问题上,公司应大度一些,充分考虑到她对公司已有的贡献和离职对她收入的影响。她如果愿意接受公司的方案,相信离职后也不会找公司的麻烦。

按照“小法服从大法”的原则,“亲属回避”会不会惹宫司?

“亲属回避”是否会惹官司

胡泉:制度本身不违法

就“亲属回避”这个制度本身而言,虽然从情理上让人难以接受,但并不违法。审查一个劳动用工制度内容是否合法,主要是看其是否违反了法律、法规规定的强制性内容,显然该制度不涉及这些方面。其次看它是否侵害了员工其他法定的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姓名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虽然它规定了结婚一方须离职,使员工劳动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这并不等于禁止员工结婚或就业,因此我认为这个规定也没有侵犯员工的合法权利,它的内容是不违法的。

如果规章制度的内容不违法,制订的主休、程序都符合有关规定,而且执行之前是向全体员工公示过的,那这个规章制度就是有效的,员工和公司都应当遵守。对于优秀的公司来说,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之一,如果公司的员工中全都是亲戚、朋友,显然不利于管理,因此A公司适当地限制员工的准入门槛,不允许有亲戚关系的人进公司是有效的。

但A公司这个规章制度的特殊性在于,它还规定了在职员工之间结婚的一方必须离职,它以与劳动权利义务履行无关的事件作为限制对方行使劳动权利的理由。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有权单方解除员工劳动合罔的仅限于法律法规规定的几种情况,显然在职职工之间结婚不在此列。因公司的规章制度不能规定“员工不得与本公司在职员工结婚”,因此员工之间结婚也不能算严重违纪,作为违纪解除合同欠妥。由于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合同受到法定限制,规章制度也不能自行创设公司的单方解除合同权,如规定“与本公司在职员工结婚的,公司将解除其劳动合同”,这种规定也是无效的。

因此如果员工不肯自动离职而须由公司来执行这一规定的,单方强制性解除合同不妥当,最好与员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强行单方解除合同,一旦被员工告上法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解除劳动合同……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在不符合法定合同解除权的前提下解除合同的对公司来说可能凶多吉少。因此,协商解除合同,花钱买个太平是上策。

为了避免公司的规定在执行时遇到麻烦,可以在劳动合同中与员工就涉及劳动权利、义务履行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约定。比如涉及这一条,就可以将“与公司在职的其他员工结婚”作为双方约定的合同终止或合同解除的条件,这样公司就享有了基于约定的合同解除权。双方约定合同解除条件的,只要该条件不违法,一般解除或终止合同都会得到法律的支持,也为执行公司的政策增加了一把有效的保护伞。

苗其巍(“劳动法苑”律师):制度与执行区别对待

从制度本身来看,并没有违反《劳动法》。关键在于公司在执行时,即在职员工结婚时,必有一方自觉离职。员工如果主动自觉离职,公司自然没有任何诉讼风险,如果公司强行解除合同,则官司就很难有胜算把握。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情与理 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着,而广播电视新闻由于其本身具有的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以及直观、形象的特点,被广大受众所接受。当前,广播电视新闻已成为群众了解新闻信息,了解国家、社会中所发生各种事件的一种主要手段,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有着其他媒体不能比拟的优势。新闻采访是通过记者对于一定的客体来进行观察、询问以及记录等的活动,以获得新闻材料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闻记者不但要最大程度的获取新闻材料,还应当兼及情与理,做到准确、真实的采访和报道。

1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1.1采访形式: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方式多为带机采访。这种采访方式能在同一时间内对采访内容做到影音图像以及声音的同时采集,并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加以展现。因此,在使用这一方式进行采访时,不仅要重视新闻的采集,更应注意新闻的表达方法,保证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能够更好地展现这些新闻内容。除此之外,在采访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由于所采用的是带机采访,记者不能离开摄影录音器材,二者紧密依存。

1.2采访的时效性: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由于采用的是一种信息化的采访方式,因而其本身具有较高的时效性。也就是说,采访内容要能够与现实生活的时间流程进行对应,与现实生活同步进行,不能造成信息的迁延。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时效性很重要,观众需要的是最新、最快的新闻,这类新闻才更有价值。现在的技术已经能够实现现场的同步直播报道,能更好地体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时效性。

1.3采访形式与报道形式相对应:在当前的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采访内容可以直接以原本的形态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展现,因而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方式能够影响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方式,而广播电视的新闻采访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展示信息的过程,是一种表达信息的方式。

1.4记者的角色可以多元化:就当前的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活动来说,记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扮演记者这一角色了,除了担任调查者以及传递信息者这两种角色之外,还要帮助观众了解新闻事件,引导观众思考。因而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在情与理中新闻采访的重要地位

2.1从实践中进行采访工作的总结: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整个过程是以新闻理论为基础,新闻理论对于采访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大量实践中能积累相关经验,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这种不断总结以及改进的过程中就可以得出新闻理论。另外,电视新闻理论也能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只有进行这种不断实践和不断总结,广播电视新闻才能不断发展。

2.2应当重视记者个人思想理论的形成:新闻行业相对来说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记者不但要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还应注重个人独特的理论价值的形成。此外,记者在保证采访内容具有真实性的前提下,还应注重个人观点和思想的养成,要对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有独特的认识和思考。新闻记者不同于其他行业,需具备一定的独特性,由于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具有多重的身份,记者还应当注重个人风格及个人特色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从众多记者中脱颖而出。记者还应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之中的情与理有着正确的思考,新闻采访不仅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适当的加人一些个人的因素,即“情”。新闻记者的个人发展应与新闻的报道质量相结合,每一位新闻记者都应在积极吸取前辈经验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所在,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2.3记者应明确自身的身份:记者作为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受众提供真实有效报道的重要工作。因此,记者应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认识到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还担负着掌控者的作用,是对新闻事件进行评价的主体。记者对于新闻事件的评价不仅是个人的观点,还会对受众产生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记者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评价时不能做到客观、公平,就会导致新闻事件的内容产生偏差。因此,记者应牢记自身的责任及工作目的,意识到自身的言行举止以及对各种事件表现出的态度会被展示在观众面前,并对观众对于新闻的认知产生影响。因此,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自身言行。

3电视新闻采访中如何做到体现“理”与“情”

3.1“理”的体现:首先,电视新闻采访应做到最基本的真实性,不能虚构、编造新闻,要时刻保证与群众的生活紧密结合,采访真实的故事,使新闻采访更加深入人心,达到与群众共鸣的目的。此外,还要让人们从新闻中了解社会最真实的状态,获得最真实有效的信息。其次,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各种信息的提炼,以更好地展现“理”字所在,还应注重对每个新闻事件的分析与概括,使新闻不仅能够反映一定的信息,还能展现新闻背后的内涵所在。

3.2“情”的体现:对于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来说,虽然主要的工作内容都体现在“理”的层面上,且在工作中更多地受到“理”的约束和要求,但也应当意识到,“情”的存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新闻工作来说,再丰富的新闻内容也需要进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才能更好地被观众接受。记者在撰写新闻稿件时就应注重“情”的加入,把新闻事件描述得更富有感染力,融入真情,就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对于记者来说,如果能够在报道的过程中加入一些细节方面的情感,更能为观众还原新闻的真实,让观众体验新闻中的情感。

4结语

对于电视新闻工作来说,情与理是应得到兼顾的两个方面。工作中应时刻注重这两者的完美融合,以此完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保证观众能够更好地接受新闻信息,更好的获取新闻。

参考文献

[1]刘雅娟.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几点思考[J].群文天地,2012(22):134.

[2]柳博.电视新闻记者采访信息的敏感性分析[J].新闻传播,2013(8):329.

[3]肖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情与理分析[J].科技传播,2013(21):19.25.

[4]陈秋萍.新环境下电视新闻记者采访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报业,2014(2):60-61.

[5]杨军,黄炎春.谈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J].理论观察,2002(2):70-71.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情与理 篇7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情与理

新闻采访活动是一种通过记者对一定的客体来进行观察、询问以及记录等活动,以此来获得新闻材料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闻记者不但要最大程度地获取新闻材料,还应当兼及情与理,做到准确真实的采访和报道。

1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分析

1.1 采访形式方面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目前采用的方式为带机采访,这种采访方式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对采访的内容做到影音图像以及声音的同时采集,并且能够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加以展现,因此在使用这一方式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不仅对新闻的采集加以重视,更应当注意新闻的表达方法,保证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能够更好地将这些新闻采访内容进行展现。除此之外,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注意,由于所采用的是带机采访,因此广播电视记者是不能够离开摄影录音器材的,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

1.2 采访的时效性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由于采用的是一种信息化的采访方式,因而其本身具有较高的时效性,也就是说,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内容是能够与现实生活的时间流程进行对应的,是与现实生活较为同步进行的,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迁延。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时效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观众需要的是最新的新闻,最快的新闻,并且只有这些新闻才是有价值的。就目前来说,已经能够实现现场的同步直播报道,这就更加体现出了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时效性。

1.3 采访形式与报道形式相对应

在当前的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我们能够看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内容是可以直接以原本的形态被展现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的。因而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方式是能够影响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方式的,二者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广播电视的新闻采访过程本身也就是一种展示信息的过程,是一种表达信息的方式。

2 在情与理中新闻采访的重要地位

2.1 从实践中进行采访工作的总结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整个过程是以新闻理论为基础的,新闻理论对于采访的过程有着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大量实践过程中,我们都能够积累相关的经验,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而在这种不断进行总结以及改进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得出新闻理论。

2.2 记者应明确自身的身份

记者作为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观众提供真实有效报道的重要工作,因此作为记者应当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认识到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之中,记者几乎可以说是担任了掌控者的地位,是对新闻事件进行评价的主体。记者本人对于新闻事件的评价不只是个人的观点,还会对观众产生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记者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够做到足够的客观公平,就会导致新闻事件所想要展示的内容产生偏差,有可能带来很大的问题,因此,每一位记者都应当明白自身的责任以及工作的目的,对于新闻中出现的任何对象都应当采取一视同仁的对待方式并对观众对于新闻的认知产生影响,因而在工作的过程中,记者应当注意自身的言行。

3 电视新闻采访中如何做到体现“理”与“情”

3.1“理”的体现

首先,电视新闻采访应当做到最基本的真实性,不能够进行虚构和伪造新闻,要时时刻刻保证与群众的生活紧密结合,采访真实的故事,以此来达到与群众之间的共鸣,让新闻采访更加深入人心,从而达到新闻采访的目的与效果。要让人们能够从新闻当中了解到社会最真实的状态,接受到最真实有效的信息。

其次,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对各种信息加以提炼,从而更好地展现“理”字所在。

3.2“情”的体现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来说,虽然主要的工作内容都体现在了“理”的层面上,并且在工作中更多地受到“理”的约束和要求,但是我们还应当意识到,“情”的存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新闻工作来说,再丰富的新闻内容也需要进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才能够更好地被观众接受,在撰写新闻稿件的过程中就应当注重“情”的加入,把新闻事件描述得更加富有感染力,融入真情,就能够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而对于记者来说,如果能够在报道的过程中加入一些细节方面的情感,就能够更好地为观众还原新闻的真实情况,让观众也能够体验到新闻之中的一些情感。

4 结语

对于电视新闻工作来说,情与理是应当得到兼顾的两个方面,因而在工作中我们应当时刻注重这两者的重要作用,以此来完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保证观众能够更好地接受新闻信息,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社会新闻。

参考文献

[1]刘雅娟.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几点思考[J].群文天地,2012,(22):134.

[2]柳博.电视新闻记者采访信息的敏感性分析[J].新闻传播,2013,(8):329.

情与理 篇8

广播电视新闻不仅有和其他媒体具有一样的采访特性, 而且具有其独特的一面, 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电子设备的支持。记者在采访中往往会备有摄像设备、录音设备等电子设备, 以此来进行对画面和声音的现场录取, 获取第一手真实素材;

第二, 与时间具有一致性。由于广播电视新闻要求了采访和某些报道必须同步进行, 因此, 在采访过程中, 必须体现出新闻的“时效性”, 由此可见, 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属于一种“现代进行时”的报道形式;

第三,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体现了较多的角色定位。记者不但要充当新闻的传播者和调查者, 还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保证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引导大众能够了解事实。在采访中, 记者的访谈交流、所提问题均要进行新闻的制作[1]。

2 新闻采访的重要性在情与理中的体现

1) 我们应认识到新闻采访是建立在新闻理论的基础之上, 通过进行多次的新闻采访社会实践, 我们一定会总结每次活动中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这种自我获得的总结, 便是所谓的新闻理论。相反, 理论指导着我们一次次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2]。正是因为遵循着这种模式, 才能让我们的新闻采访事业不断前进;

2) 记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需重视自我理论的形成。一方面, 新闻是一个相对而言较为独特的职业, 对于这种行业, 我们更要有自我的见解和想法;另一方面, 新闻记者个人的见解和想法直接关系并影响到其在新闻事业中的发展, 它是新闻存在的基础和理由。同样, 如果一名新闻记者只会走其他人走过的路, 这对自身来说, 虽然没有危害性, 但同样也无法学到知识。而从个人在社会地位在新闻职业中的地位来说, 一味的模仿别人, 无法从众多的新闻记者中脱颖而出, 更不可能赢得别人的关注。因此,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只有在充分利用前人留给我们的精华和经验, 再结合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所获所得才能彰显出广播电视新闻职业的特性。才是一位合格的新闻记者, 体现出了记者在采访中的情与理[3];

3) 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 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份多加注意。时刻提醒着自己是一位新闻采访工作者, 是一名了解新闻发生因果的记者。我们代表着新闻的事实, 是担任社会事件的“法官”。因此, 我们对新闻中的任何人应该一视同仁, 而不能俯首恭迎有钱有权的高官, 也不可以在面对不如自己的普通百姓表现出高高在上, 摆出一副知识分子的形象。要深刻认识到, 个人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一个优秀的记者同样也是一位优秀的社会活动家, 是一位受人民大众和同行喜爱、尊重的人。所以, 作为新闻的采访者,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标准, 并切实履行标准到社会实践中。

3 新闻采访记者的理的体现方法

很多年以来, 广播电视新闻界一直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即“三贴近”不断地强调。广播电视类的新闻节目更是以关心群众为出发点, 以健康正确的观点来反应群众的意志, 鼓励群众。

1) 不虚构生活。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心里要时刻装着百姓, 讲真实的生活, 述真实的故事, 滋润观众的心田。严禁口号式的说教, 而是将行为规范、政治教养、道德标准融入在日常的生活实际中。让观众去思考、观察、体验并从中得到教育和启迪。能够让观众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状态、心理活动和思想观念等多角度上产生感悟, 从一件普普通通的新闻事件中体验深刻的哲理;

2) 新闻记者采访“理”的提炼方法。针对记者对广播电视采访报道“理”的体现, 主要通过以下4个方面:第一, 注重对事件所反映的思想内涵进行概括。一篇好的记者采访报道不能仅仅反映在这件事情的表面现象, 而是能够反映出事件的本质意义。固然, 对新闻事件真相的追溯相对重要, 但是对其思想内涵的探究更为重要;第二, 注重对事件本性的本质内涵进行概括。同一事件能产生很多角度的思想内涵, 同样不同的事件也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内涵, 因此, 对新闻事件要透过表象, 看到本质;第三, 注重从问题中提炼思想。问题往往是反应事件的本质, 记者应紧紧抓住大众所提出的问题, 进行分析和概括[4]。

4 新闻采访记者的情的体现方法

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 不仅要在采访中体现“理”, 也要有“情”的融入。也就是说, 再好的理论说明, 若不加入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情感表现, 也很难传达出令人满意的效果。“情”的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写入真情, “情”的体现归根结底是笔者写出来的, 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要写入真情;第二, 细节入情。在报道中对于特写性的细节描绘, 要注意感情的融入, 更显逼真传神;第三, 议论生情。在新闻报道中, 可以采用议论的手法, 有助于情感的融入, 同时将新闻的情感反应的淋漓尽致。

5 结论

如果说理是秩序而平静的两岸, 那么情就是咆哮奔腾的洪水, 如果说理是新闻采访中的理论基础, 那么情就是新闻采访传播的有效途径, 情与理在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中相辅相成, 才能完整的表达出记者所采访中的内容, 达到令人满意的报道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丽敏.隐性采访的利与弊[J].新闻窗, 2012 (4) :181.

[2]李燕飞.再议隐性采访[J].新闻爱好者, 2012 (12) :233.

[3]蔡放.浅谈隐性新闻采访中的侵权行为及规避[J].新闻传播, 2012 (6) :158.

情与理 篇9

现今, 新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闻的内容是否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这需要新闻记者对新闻有着强烈的敏感度, 新闻记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保证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能保持及时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一份新闻发表不及时、来源不可靠、信息不真实, 这不仅会影响新闻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甚至对当事人情绪造成困扰。

一、新闻记者采访时的注意事项

(一) 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果新闻记者是采访基层群众的动态, 因为对基层群众了解不够, 很可能由于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采访的过程中出现突发性事件, 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那么新闻记者在采访前需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录音笔、录像设备以及其他具备录制功能的器材。二是对应付突发性事件的准备, 如在采访前, 要和被采访人员做好约定, 约好准确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采访, 避免与被采访人员的日常行程出现矛盾, 在采访过程中, 随时做好对突发性事件的心理准备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在采访过程中突然出现设备故障问题, 你就可以拿出你的录音笔或者笔记本来记录新闻要点, 方便采访结束后, 在写新闻稿件时就减少出现信息不准确的偏差。如果新闻记者采访的是一些名人, 那么在采访前一定要对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进行查阅, 并制定出一系列有深度的采访问题, 做好充分准备, 这样才能保证此次新闻采访的成功性。

(二) 保证新闻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如果一篇新闻稿件发表不及时、信息来源不可靠以及内容存在虚假, 那么这篇新闻稿件就没有其价值意义, 就像放在博物馆里的假古董, 即使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最后发现是假古董后, 那么被关注的这段时间也不过是假象而已, 毫无意义可言。新闻稿件也是如此, 当被发现是虚假信息时, 只会引来群众的愤怒和不满, 或是一笑而过, 当成饭后余谈, 让人觉得可笑。因此, 新闻记者在写新闻稿件的时候, 一定要认真负责的赋予其真实性, 不能虚假乱造, 轻则影响自身和企业的声誉和利益, 重则导致社会矛盾纠纷。

二、采访技巧

(一) 善于观察

观察, 就是通过新闻记者对新闻的敏感度, 在采访现场过程中, 根据采访对象的话语, 获取关于写新闻稿件的价值信息, 以此丰富写作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 新闻记者还要捕捉采访对象当时的情绪状态和表情状态, 及时调整话题内容, 以此更好地获取自己所需的新闻信息。2013年, 记者到广州采访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时, 其中了解到其作品还曾到澳大利亚等地参展。记者马上策划了《许鸿飞“肥女人”亮相悉尼》《雕塑家许鸿飞携“肥女人”走进意大利》《许鸿飞赠送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雕塑》等系列稿件, 让观众全面了解阳江籍雕塑家及其作品, 为宣传阳江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 善于倾听

学会倾听是倾听者对述说者的表示尊重的方式, 一个新闻记者如果能在采访过程中善于倾听采访对象的述说, 会很容易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感, 对你敞开心扉, 滔滔不绝地对你述说, 这样可以是你在倾听的过程中, 获取更多新闻的亮点以及有价值的信息。在倾听的过程中, 新闻记者要十分注意采访对象的情绪, 当对方对某些话题感觉难以回答时, 记者可以通过鼓励等方式平缓对方情绪;当对方处于悲伤的情绪时, 记者可以通过疏导对方的焦虑达到缓解情绪的效果;如果遇到一些采访对象由于紧张而无法用语言来让你理解他的意思, 这时记者要耐心的帮对方理清思绪, 消解对方的紧张情绪, 最后获取有效的新闻信息。

(三) 善于提问

新闻记者是否能在采访过程中, 对提问做好把握, 是影响采访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记者提问风趣并有意义, 这样不仅可以使采访顺利进行, 还可以融洽双方感情, 营造一种舒适的氛围, 从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这对写新闻稿件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记者不善于提问, 或者提出的问题涉及采访对象的隐私, 这样不仅会导致采访过程遇到阻碍, 同时还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 最后导致不欢而散。因此,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特别是对一些重大报道的采访中, 要在事前了解采访对象的喜好, 做好充足的准备, 这样才能在采访时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有利于双方良好的沟通。

三、新闻记者如何在采访中把握好“情”与“理”

(一) 对“理”的把握

什么是新闻中的“理”?所谓“理”, 就是新闻稿件的真实性, 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 要了解到最真实的社会动态, 来获取最真实的新闻信息, 一篇新闻稿件, 只有真实可靠的故事, 只有与群众生活紧密联系, 才能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 才能展示最真实的社会, 才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最本质的问题, 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文明社会。而虚构乱造的新闻, 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同时, 更会引发更大的社会纠纷。

(二) 对“情”的把握

所谓“情”, 就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要考虑到采访对象当时的情绪状态, 如果采访对象产生负面情绪, 新闻记者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的缓解对方的情绪, 以此保护采访对象的身心健康, 并在同时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而“情”更是指新闻记者在写新闻稿件的过程中, 用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来表达新闻稿件的信息内容, 使新闻稿件更具感染力, 以情融之, 更能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同时, 也需要在新闻稿件中加入详细的描述, 以此表现新闻的真实性, 让群众更好地体验和了解新闻的本质。

四、结束语

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 及时有效的发表新闻稿件、提供可靠的新闻消息来源以及确保新闻稿件的真实性, 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群众接受新闻信息以及更好地获取新闻信息, 让整个世界关注社会动态, 维护世界的和谐和稳定, 为建设和平“地球村”做出努力。而在这个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将“情”与“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才能给写出一篇优秀的新闻稿件, 更加还原新闻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肖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情与理分析[J].科技传播, 2013 (21) :19-25.

[2]秦恒.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情与理[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11) :91-92.

[3]武红全.环境下电视新闻记者采访中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01) :125.

上一篇:效果原则下一篇: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