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及应用(精选12篇)
理论及应用 篇1
摘要:本文主要归纳和总结了代数学中的矩阵分解理论及理论应用。本文把矩阵分解分为等价分解、三角分解、谱分解、奇异值分解和Fitting分解等。在论文中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证明,并给出了矩阵等价分解的一种新的证明方法。在应用方面,展示了等价分解、LU分解、谱分解、奇异值分解和Fitting分解在理论上的应用。
关键词:等价分解,三角分解,奇异值分解,Fitting分解
在代数学中,矩阵分解就是把矩阵分解成某种规范型[1,2,3]。在实际应用中,利用矩阵的某些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的工程数学问题有明显的效果。如计算某些特大、特殊矩阵时,矩阵的三角分解非常有作用,可以大大简化很多计算过程[4]。矩阵的QR分解在状态估计具有很好的计算效率[5]。Schur分解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处理矩阵等式和矩阵不等式[3]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奇异值分解是研究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并在最优化问题、特征值问题、广义逆矩阵计算、谱估计、控制理论等领域[3,6,7,8],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矩阵的Fitting分解可看作是复矩阵的Jordan分解在一般域上的推广,它在运筹与控制论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许多文献都是研究矩阵分解的某一特性,因此本文将系统地归纳和总结矩阵分解理论及其一些理论应用。本文把矩阵分解大致分为等价分解、三角分解、谱分解、奇异值分解和Fitting分解等五类。特别地,给出了矩阵等价分解的一种新的证明。在理论应用方面,利用等价分解求解矩阵方程AXA=A;利用矩阵三角分解求解线性方程组;展示了谱分解在极值原理中的应用;利用矩阵的奇异值分解求解Moore-Penrose逆、解决了最小二乘问题并且利用该分解给出了最小二乘问题的通解;利用Fitting分解证明了Drazin逆的存在和唯一性。
1 矩阵的等价分解
1.1 矩阵的等价分解
定理1.1.1(等价分解)若,则存在m阶的可逆阵P及n阶可逆阵Q使得
其中r=rank(A)
证明:设是的基,将其扩充成
定理1.1.4(满秩分解)若,则存在列满秩阵和行满秩阵使得,其中r=rank(A)。
1.2 矩阵等价分解的应用
矩阵的等价分解在矩阵秩、矩阵方程等许多问题的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举例说明:
例1.2.1设
解:由矩阵等价分解知存在m阶可逆阵p及n阶可逆阵Q满足
因此矩阵方程的全部解为
其中XÁ,XÂ,XÃ为任意的适当矩阵。
2 矩阵的三角分解
2.1 矩阵的三角分解
2.1.1 LU分解
三角分解法是将方阵分解成一个上三角阵和一个下三角阵,这样的分解法又称为LU分解法。
定理2.1.1(LU分解)对一任意方阵A,均可以分解为两个三角阵的乘积,即:PA-LU,其中P为置换阵,L为下三角阵,U为上三角阵。
定义2.1.2(Doolittle分解)若方阵A有分解:A=LU,其中L为单位下三角阵,U为上三角阵,则称该分解为Doolittle分解。
定理2.1.3设A缀Rnxn,若A的前n-1阶顺序主子式不为0,则Doolittle分解可以实现,即A=LU,其中L为单位下三角阵,U为上三角阵,并且分解式唯一。
证明:对阶数n用数学归纳法来证。
则L为单位下三角阵,U为上三角阵,故A=LU。
下面证明唯一性:因为A的顺序主子式,若A可逆,则,其中为单位下三角阵且可逆,为上三角阵且可逆,故有,上式左边为上三角阵,右边为单位下三角阵,从而
若A不可逆,则其中L,L1为单位下三角阵且可逆,U,U1为上三角阵不可逆且秩为n-1,于是有为单位下三角阵,为使上式成立,则必须有,否则上式矛盾。从而,进而有
定义2.1.4(Crout分解)若方阵A有分解:A=LU,其中L为下三角阵,U为单位上三角阵,则称该分解为Crout分解。
2.1.2 对称阵的Cholesky分解
定理2.1.5设A为对称阵,则存在唯一分解:A=LLT,其中L为单位下三角阵。
证明:由Doolittle分解,A有唯一分解:A=LU,则
定理2.1.6设A为对称正定阵,则存在唯一分解:A=LDLT,其中L为单位下三角阵,D为对角线元素大于零的对角阵。
2.1.3 三角分解的应用
例2.1.7试用三角分解求解方程组
解:由Doolittle分解有:
2.2矩阵的正交三角分解
2.2.1 QR分解
定理2.2.1若,则存在酉矩阵Q及上三角阵R使得。
定理2.2.2设,则A可唯一分解为,其中,U的各列标准正交,R是r阶正线上三角阵。
推论2.2.3若A为可逆阵时,则A可唯一分解为
其中U,U1是酉矩阵,R是正线上三角阵,R1是正线下三角阵。
推论2.2.4若,则A可唯一分解成,其中L是r阶正线下三角阵,,U的各行标准正交。
推论2.2.5若则A可以分解为,其中,,且U1的各列标准正交,U2的各行标准正交,R1是r阶正线上三角阵,L2是r阶正线下三角阵。
证明:根据定理1.1.4和定理2.2.2和推论2.2.4可证。
2.2.2 Schur分解
定理2.2.6若,则存在酉矩阵U使得,其中T为对角线上的元素都是A的特征值的上三角阵。
证明:用数学归纳法。当A的阶数为1时,定理显然成立。现在假设A的阶数为时,定理成立,下面考虑A的阶数为k时的情况。
下面我们利用Fitting分解给出矩阵Drazin逆的存在性与唯一性的证明。
3矩阵的谱分解
矩阵的谱分解在极值问题的研究和有关特征值的不等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3.1矩阵的谱分解
定理3.1.3为正定阵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n个线性无关的向量,使得
定理3.1.4(谱分解)设A为n阶单纯阵
证明:由单纯阵及特征值特征向量的定义可证。
3.2矩阵的极分解
定理3.2.1 A是正定阵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可逆阵B,使得证明:由正定阵的Cholesky分解易证。ÁA=B B
定理3.2.2 A是正定阵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正定阵B,使得,k为任意正整数。
证明:由推论3.1.2可证。
定理3.2.3(极分解)若n阶可逆阵,则存在一个正定Hermite阵和一个酉矩阵U,使得
证明:由定理3.2.1和定理3.2.2易证。
3.3矩阵谱分解的应用
矩阵谱分解在极值原理中的应用:
4矩阵的奇异值分解
奇异值分解是另一种正交矩阵分解法;也是最可靠的分解法。
4.1矩阵的奇异值分解(SVD分解)Á
定义4.1.1对任意A,设的非零特征值为,则称
显然
定理4.1.2(SVD分解)设,有奇异值,则存在m阶酉矩阵U和n阶酉矩阵V使得,
4.2矩阵奇异值分解的应用
4.2.1用奇异值分解求解Moore-Penrose逆ÁÂÁÁÂÁ
定义4.2.1设满足下面的方程,则称X为A的Moore-Penrose逆,简称M-P逆,常记为。
定理4.2.2对任意存在且唯一。
证明:若
若,则A有奇异值分解,其中为酉矩阵。令,容易验证X满足(i)-(iv)条,这就证明了A+的存在性。下证A+的唯一性。
4.2.2用奇异值分解来讨论最小二乘问题
4.2.3
另外
因而。于是推出是Ax=b的最小二乘解。从而线性方程组Ax=b的所有最小二乘解可表示为
及解中的最小长度解。
5矩阵的Fitting分解
矩阵的Fitting分解将矩阵分解为可逆部分和幂零部分的直和。
5.1矩阵的Fitting分解
定义5.1.1对n阶矩阵A,若存在正整数满足:AK=0,则称A为幂零阵。
定理5.1.3(Fitting分解)设则存在可逆阵T使得
其中D为可逆阵,N为幂零阵。
证明:对n用数学归纳法。当n-1时,显然。假设A的阶数小于n时结论成立。下面证明当A的阶数是n时结论仍然成立。
若A=0或A可逆,结论显然成立。
若。令
由归纳假设,存在可逆阵P1使得其中D为可逆阵,N1为幂零阵,于是
则由N1幂零及引理5.1.2知N幂零。
5.2矩阵Fitting分解的应用
定义5.2.1设
称X是A的一个Drazin逆,简称D-逆。
定理5.2.2设,则A的Drazin逆存在且唯一。ÁÁA CÁÎ
证明:若A可逆,易见A-1是A的唯一的Drazin逆。若A不可逆,,设A的Fitting分解为
则容易验证是A的Drazin逆,并且在A的Fitting分解给定的情况下,A的Drazin逆是确定的。因此,为了展示A的Drazin逆是唯一的,只需证:对于A的任意两个Fitting分解
6结论
本文归纳和总结了矩阵分解的类型及其相关的理论应用,把矩阵分解大致分为等价分解、三角分解、谱分解、奇异值分解和Fitting分解等五类,在证明过程中注重理论的前后衔接。在很多实际工程问题中,矩阵分解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因作者水平有限,本文仅仅只是略提了一下有关矩阵分解在许多实际工程方面的应用,以后可以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罗家洪.矩阵分析引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苏育才,姜翠波,张跃辉.矩阵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张显,仲光苹,高翔宇.系统与控制中的矩阵理论[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王岩,王爱青.矩阵分解的应用[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26(2):90-93.
[5]Joanne A.Foster,John G.,Martin R.Davies and Jonathon A.Cham-bers.An Algorithm for Calculating the QR an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 of Polynomial Matrices[J].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March,2010,58(3):1263-1274.
[6]Soo-Chang Pei,Ja-Han Chang,Jian-Jiun Ding,and Ming-Yang Chen.Eigenvalues an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 of Reduced Bi-quaternion Matrices[J].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Regular Papers,2008,55(9):2673-2685
[7]VIRGINIA C.KLEMA AND ALAN J.LAUB.The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Its Computation and Some Applica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1980,25(2):164-176.
[8]Femke van Belzen,Siep Weiland and Jan de Graaf.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 and low rank approximations of multi-linear function-als.Proceedings of the46th 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2007,3751-3756.
理论及应用 篇2
进入21世纪以来,应用最为广泛的是3C技术,也就是通信、控制及计算机三项技术,其中计算机技术是核心,通信技术是关键,而控制技术则是基础,因而控制工程理论已然发展为基础性学科。同时,控制工程理论体系中的系统智能、系统结构及系统反馈等理论不但在自然学科各个方面有着广泛应用,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也逐步应用开来。因此,有些专家认为,该理论已然不是单纯性学科,逐步发展为相对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控制工程理论有其自身的特点,且某些概念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普适性。控制工程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两个概念是关键。
(1)系统概念。目前,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系统性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整个社会中开展的复杂课题研究和系统中的应用,此为控制工程理论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应用的一个必然趋势。
(2)反馈概念。正是基于此概念,控制工程理论和其他学科理论有所区别。反馈使工程控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人类智能的某些特点,进而实现该系统在应用过程中的结构、参数等因素进行调整,提升运作效率。
2.2控制工程理论的实践应用
(1)最优化控制,控制工程理论应用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最优化控制,也就是满足既定约束条件下,明确最优的控制策略,以使性能指标的极值化,进而使控制工程系统在性能上获得最佳效果的基础条件和方法,也就是在受控制运动中或动力系统中,从不同方案中选择最理想方案,进而使系统在运作中获得最佳性能和指标。
(2)两种方法的应用,即PDI控制器和Kalman滤波器的应用。此两种方法在诸多工程系统中有广泛应用。系统稳定性和最佳性是线性模型证明。另外,这两种方法可应用到诸多非线性系统中。研究者通过控制工程理论的反馈机制开展的定量研究就是基于这两种方法。
(3)三类系统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控制工程理论应用最为典型的就是控制水槽的水位,还有电热器的温度调控。此类应用中的控制理论就是应用自动化高度和温度测试仪器等达到预期调控的目标。工程自控系统应用目的在于达成控制目标,主要是由被控制对象和自动化仪表构成的闭环系统。根据结构形式分成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及复合控制系统,这三个系统根据实际需要有着广泛应用。
3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现代科技的进步,控制工程理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日益凸显。伴随相关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控制工程理论及方法也日益完善,在工业、农业、运输业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应用开来,同时也逐步渗透到现代高新产业、能源开发和利用中,所以,在新时期,要特别重视它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海龙.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14(9):214~216.
[2]牟铭,李懋蕊.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与应用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10(9):211~213.
[3]郭雷.关于控制理论发展的某些思考[J].系统科学与数学,(9):314~315.
理论及应用 篇3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化;高校
1.云计算简介
1.1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云计算实质上是通过互联网访问应用和服务,而这些应用或者服务通常不是运行在自己的服务器上,而是由第三方提供。它的目标是把一切都拿到网络上,云就是网络,网络就是计算机。云计算依靠强大的计算能力,使得成千上万的终端用户不担心所使用的计算技术和接入的方式等,都能够进行有效的依靠网络连接起来的硬件平台的计算能力来实施多种应用。云计算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几乎可以提供无限的廉价存储和计算能力。
基于云计算的原理和其固有的特点,云计算比其它新技术更容易进入高校。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这一特点决定云计算将会在学校大受欢迎。
1.2云计算的特点
1.2.1服务提供的多元性
云就是庞大的计算机群,具备极高的计算、存储能力,能够完成单机所完不成的海量计算、存储等工作。云将调用云中的计算机群,使用基于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来搜索网络中的数据库资源,并运用各种方法为用户反馈出尽可能详尽、准确的结果,极大的扩展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于某个具体服务器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工作模式;同时云中的计算机可以通过相应技术保持网络数据库信息的及时更新,用以保证用户服务的快速、准确。
1.2.2使用的便捷性
在云计算模式中所有应用和服务请求的数据资源均存储在云中,用户可以在任意场合、时间通过网络接入云平台,使用统一的云服务,按照自身的需求获取所需信息,并可以实现不同终端、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为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效率。
1.2.3服务的安全性
分布式系统具有高度容错机制,云计算作为分布式处理技术的发展,依托据存储中心可以实现严格、有效的控制、配置与管理,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连接性能,同时高度集中化的数据管理、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让用户避免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
1.2.4用户端设备成本低廉
由于云计算模式下大量的计算及存储工作都被放到了网络上,作为个人的用户端就完全可以简化到只有一个浏览器了。云计算模式中用户只需通过网络使用服务商所提供的相关服务,并按实际使用情况付费,具体的计算机系统硬件配置、设备运行维护开支和服务器系统软、硬件升级都由云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云计算的端设备和现在的PC机相比,云计算终端功耗低,成本低廉,终端用户使用简单,维护方便。
2.云计算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2.1云计算能大大节约信息化的资金投入
目前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成本主要来源于软硬件的购置、日常维护及设备更新等,如果将这些建立在云计算和服务的基础之上,将大大减少资金投入。其一,整个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平台将是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跨平台、运算能力强大、资源丰富的统一的通用信息平台,无需购买本地服务器,仅需投入少数管理终端及云接入设备即可;其二,所有的服务提供均由云端提供,无需为保证服务器运行的可靠性、保证存储在服务器中的数据资源的安全以及避免因网络访问异常导致服务器瘫痪而对网络服务器响应及接入数量等进行限制,因此原来维护、升级等工作几乎降至最低,管理成本也相应可以大大降低。
2.2真正实现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资源平台
将高校信息化建立在云计算和服务的基础之上,将繁重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服务器的配备、课程资源的存储与管理等工作交给云服务提供商,那么现有分散的、自成一体、本地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将转变成为一个与具体网络运行环境、网络服务器系统、网络操作系统无关的强大的统一的通用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以成千上万的云服务器为依托,拥有着极其强大的计算功能、海量的网络资源,现有的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软、硬件资源重复投入、虚拟化教学设备运行能力支持等问题将迎刃而解。
2.3云计算的应用能够保证高校师生的信息安全
校园网内的计算机病毒的防控一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尤其在多媒体教室及计算机实验室。一台机器中毒,很快就会传遍所有机器。杀毒软件授权使用费用对高校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对病毒仍不能有效的防控。而在云计算环境下,云计算提供商拥有先进技术和专业团队来负责这些资源的安全维护工作,师生们只需通过网络,就能访问自己的数据。本地不再存储任何数据,因而不用担心病毒入侵造成的破坏。所以,云计算在高校的应用既省去了高校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开支,又确保了高校师生的信息安全。
3.结束语
战略联盟理论及应用研究 篇4
战略联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DEC公司前总裁J Hopland和管理学家R·Nigel提出,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认识。Culpan认为战略联盟是公司之间为追求共同的战略目标签订多种合作安排协议, 包括许可证、合资、R&D联盟等;Gulati将战略联盟定义为企业间交换、共享或共同开发新产品或服务的自发性活动;波特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他认为“企业之间达成的既超出正常交易, 却又达不到合并程度的长期协议。”一般认为,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 出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及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经营风险的考虑, 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的战略目标, 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组织。
首先在战略理论中提出联盟思想的是Williamson。他指出, 当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较低时, 市场是有效的协调手段;而当这三个变量较高时, 企业就会出现;处于这两者之间的是双边、多边和杂交的中间边际组织状态。T.T.Tyejee和G.E.Osland等人提出用“战略缺口”假设来解释企业战略联盟。他们认为, 企业在分析竞争环境和评估自身的竞争力及资源时, 往往会发现, 在竞争环境中它们所要取得的战略绩效目标与它们依靠自我资源和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间存在着一个战略缺口, 而战略缺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内部扩张型的发展, 在客观上要求企业走战略联盟的道路。企业的战略缺口越大, 参加战略联盟的动力越大。
之后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联盟的形成过程, 将联盟发展阶段分为:起始 (协商) —联盟演变—联盟终结。这方面做出显著研究的是Ring和Van de Ven's, 他们提出每一阶段的关键性因素, 并依此动态的解释联盟的发展过程。
在联盟形成理论的基础上, 之后的研究提出影响联盟当前状况的因素是理解联盟向新阶段转变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联盟阶段需要不同的决定因素, 联盟当前状况的不同决定了联盟未来走向的差异, 有效的影响转变因素会引导联盟向不同的新阶段过渡。尽管该阶段理论较前有了进一步完善, 但随着联盟实际运作的发展, 针对决定因素的研究也没有得以深入。但关于联盟各方面的具体研究从这一时期开始全面展开。
Das, T.K和Teng, Bing-Sheng等人针对战略联盟的风险问题提出基于风险的理论。该理论认为, 在联盟的管理中存在绩效风险和关系风险两种。战略联盟实际上是在企业的风险或资源与能力需求超出本身所能或所愿承受限度之外的情况下, 企业以承担关系风险为代价, 来弥补自身不足的一种战略选择。企业间采用战略联盟的方式, 是一种绩效风险与关系风险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互弥补而实现决策优化的结果。
交易费用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企业战略联盟中企业边界的问题, 它认为, 战略联盟就是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两个极端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 有助于避免市场或科层组织存在的问题。一方面, 它可以将某些市场交易内部化, 从而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 可以避免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的“组织失灵”问题。
联盟与环境共同进化理论强调了联盟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影响与共同进化。不仅外部环境影响联盟发展, 联盟内具体行为也同时在影响着联盟外部环境, 如联盟资源、战略目标、市场地位等。
战略联盟博弈理论引进了博弈分析方法来说明战略联盟的成因。在博弈模型中, 根据局中人是否合作, 可分为结盟博弈和不结盟博弈, 而这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博弈各方的行为相互作用时, 各方能否达成一个有合作性的协议。
此外, 国际经营论认为国际战略联盟的目的是为了在国际市场赢得竞争优势, 强调成立国际战略联盟的目的在于寻求交易利益而不仅仅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近些年, 关于联盟企业网络的研究也日益丰富:Kennes Maillat, Olivier revoisietr和Bruno Lecon从经济、历史、认知、规范四个维度对联盟企业网络关系的研究;Daven Michael从结构、资源、规则、动态四个要素的研究。就联盟企业的竞争优势而言, 这两种网络分析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对联盟企业网络分析的另一个视角是社会学中的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 Granovetter提出了关系强度的概念, 认为强关系与弱关系在联盟内部企业之间发挥着性质根本不同的作用。
二、战略联盟理论最新研究进展
Das, T.K和Ten, Bing-Sheng于2000年从联盟资源角度指出, 联盟运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综合利用联盟内各组成部分的自身资源, 使其优化并达到使联盟价值升值的目的, 最终有效地促进联盟的演变。2002年, 二人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他们讨论了联盟的具体状况及其变化对联盟发展的影响, 并提出了包含联盟内所有组成个体的共同演化系统。他们假设有三种变量因素影响着联盟状况:共同力量、内部斗争、相互依赖, 认为以上三种因素分别对联盟产生正面、负面和维持三种不同的效果。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二人进一步提出影响联盟状况的决定性因素———联盟内各企业的特征, 如市场及竞争地位、资源储备、商誉等, 并依此将联盟过程分为形成阶段、运营阶段和成果阶段。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联盟及其内部各企业是共同演变的, 所以针对联盟内各企业的具体特征进行相关研究可以有效的研究联盟的演变, 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之前研究的不足。2005年, Das, T.K和Teng, Bing-Sheng结合联盟伙伴和联盟资源配置进一步研究联盟, 提出使用联盟伙伴分析的方法可以系统的进行外部市场环境分析和内部资源分析, 使之有机的结合。
之后, Wohlstetter, Priscilla;Sminth, Joanna;Malloy, Courtney结合Das, T.K和Teng, Bing-Sheng的研究, 探索了联盟形成的原因、运作及演变, 形成一套更为系统的理论, 并且对于联盟的外部环境因素也有了进一步扩充。
三、结束语
综合看来, 战略联盟研究的复杂性在于战略联盟本身是动态的、发展的。战略联盟的参与者、动机及形式日趋多元化, 从同行业内的联盟到跨行业的联盟, 从一国国内的联盟到跨国界的联盟, 战略联盟的行业在扩展, 涉及范围在扩大, 从而增加了对战略联盟研究的难度。随着战略联盟的发展, 理论研究也应该随之深化, 因此, 对战略联盟进行深入地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者对企业战略联盟的机理、组织性质、稳定性、组建和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缺乏对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的专门研究, 对战略联盟的稳定性问题研究不够系统, 研究中较少考虑结构模式、技术的生命周期、社会资本和信任以及联盟的外部性问题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价值, 使自身的价值最大化, 而价值创造也正是企业战略联盟存在的基础, 现有理论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联盟管理是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现在研究联盟视为一个静态组织, 缺乏动态管理研究。如何进行战略联盟管理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国内学者也对战略联盟进行了广泛探讨, 但目前在研究其具体运用时往往脱离中国的具体环境, 联盟运作的经营总结等方面上还比较欠缺, 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 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企业战略联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立足于我国国情特色, 积极探讨我国企业实施战略联盟中出现的问题, 这对于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以及经济发展将会有深远的意义, 并可为战略联盟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开辟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摘要:战略联盟是一种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 不同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有学者大都对战略联盟的几种主流观点进行分类讨论, 但缺少对该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文章将从发展历程角度回顾和评述国内外战略联盟理论, 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发展新趋势。
关键词:战略管理,联盟类型,风险,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R.Culpan, E.A.KostelacJr.Cross-Notional Corporate Partnership:Trendin Alliance Formation, in R.Culpan Multi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J].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ess, 1993.
[2].Gulati R.Alliances and Networks[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3].Williamson, O.E,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ree Press, New York.
[4].BORCH, O.J.The process of relational contracting:developing trust-based strategic alliances among small business enterprises’.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1994.
[5].KANTER, R.M.Collaborative advantage:the art of alliances’.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2, 4.1994.
[6].LARSON, A.’Network dyads in entrepreneurial settings:a study of the governance of exchange relationship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2.
[7].RI NG, P.S.and VAN DE VEN, A.H.’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cooperative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
[8].EISENHARDT, K.M.and SCHOONHOVEN, C.B.’Resource-based viewof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strategic and social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Organization Science, 7.1996
[9].Bleeke, J.&Ernst, D.Is your strategic alliance really a sal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
[10].GULATI, R.’Does familiarity breed trust?The implication of re-peated ties for contractual choice in allianc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11].OLI VER, C.’Determinant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in-tegra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0.
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及应用 篇5
理性情绪疗法(RET)是欧美盛行的一种认知行为疗法,本文结合作者本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就如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好地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做了初步探讨.
作 者:段兴华 张星杰 侯再芳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刊 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5(3) 分类号:B842.6 关键词:理性情绪疗法(RET) 合理认知模式
理论及应用 篇6
关键词:建筑物;恐怖爆炸;防护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35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8-0158-01
1 背景概述
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在建筑物对恐怖爆炸防护设计中必须加紧研究的步伐,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有力的解决方案。要想保障建筑物的安全首先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建筑物的设计理念,尤其是在全球反恐意识急需加强的现代,建筑物的建筑设计中需要加入一些恐怖爆炸防护理念和各种减爆措施的设计观点。对建筑物的防爆和抗爆的措施需要建筑设计师在建筑初期就开始要求,在建筑设计师和防恐怖爆炸专家的共同合作下,制定相应的建筑方案,从根本上实现建筑物的恐怖爆炸防护。
2 恐怖爆炸事件对建筑物破坏的典型案例
近几年来,恐怖爆炸袭击事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生,已经严重威胁了各个国家及城市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下面简单介绍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爆炸事件这一典型的恐怖爆炸破坏建筑物的事件,用以说明恐怖爆炸对建筑物的危害以及研究建筑物对恐怖爆炸防护设计理念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1993年恐怖分子袭击了位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110层,使用的是当时较大的汽车炸弹。这次爆炸事件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和伤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次爆炸时炸弹防止的位置和世贸中心的建筑结构。当时所用的炸弹是重约900 kg的高能炸药,放置在世贸中心大楼北塔的地下2层停车产,由于摆放在接近地基的地方,爆炸时严重的破坏了地下各层的结构。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传遍了整个地下结构层,破坏了整个地下五层的制冷设备,爆炸造成了北塔全部电梯瘫痪,破坏了气闸,使得烟和灰尘空气通过烟道往上冒,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从此次爆炸事件来看,可以看出爆炸对建筑物破坏的几个问题。①爆炸时建筑的结构被破坏、堵塞各个通路,产生大量的浓烟和尘土;②炸药不同的摆放地点产生的爆炸效果不一样,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相同;③建筑的结构对于建筑的稳定性非常重要,防爆设计工作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建筑的初期设计理念。这次爆炸事件发生之后北塔还保持了其完整性,专家认为,这应该归功于当时建筑世贸中心时设计指标表明建筑要能承受240 km/h的暴风袭击。同时这也提醒了我们建筑物的爆炸防护工作设计可以综合各种抗自然灾害设计因素,使得建筑物可以防护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
3 建筑物对恐怖爆炸的防护设计中的防护理念
建筑物对恐怖爆炸设计的防护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降低损失,尽最大可能的减少人员损伤和财产破坏。建筑物的防爆工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防爆的第一要务就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设计的目的就是减少伤亡,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方便,加快爆炸之后的救助和修护的速度,尽快恢复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秩序。
3.1 建筑物的空间防护环境
建筑物的防爆工作贯穿建筑物设计的始终,首先需要从建筑物选择的场地进行规划和设计。从规划角度分析,一个好的空间防护环境对于建筑物防爆工作来说非常重要,设计时必须对建筑物的位置和周围的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由于爆炸会产生空气冲击破,空气冲击破会随着与爆炸中心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所以控制爆炸中心和建筑物的距离是减少爆炸对建筑物破坏最有力最有效的措施。
因此,在建筑物建筑初期设计阶段,在建筑物四周建立一道防护线,防护线可以由抗爆墙、喷泉、假山、树木等构成。当然,建筑物和防护墙之间的距离则需要设计师根据不同的防爆要求,计算空气冲击波传播的规律来确定。在防区设置停车场,可以有效的减轻汽车炸弹爆炸对建筑物的影响。
3.2 建筑物的造型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全社会建筑造型的主流。高层设计正在不断地朝多元化发展,建筑师赋予建筑越来越多的人文内涵,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富有个性的建筑物。由于这些“个性”的存在,使得建筑物越来越复杂,建筑物的上部造型和下部入口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样的设计有时候对建筑物防爆性能很不利。
大量的研究表明,建筑物上的凹角和悬挑出的部分会对空气冲击波聚集和放大,减缓空气冲击波的是建筑的凸角部分。从建筑物防爆角度来讲,设计师设计建筑物是应该遵循建筑物应尽量使用凸装的建筑物造型以减少冲击波的破坏。因此,建筑的造型设计应该多多考虑如何减少爆炸产生的空气冲击波而不是仅仅从建筑的个性考虑。
3.3 结构设计中的防护理念
建筑物的结构首先考虑的就是主构造的稳定性,建筑物防爆设计中也是着重于建筑物的主骨架设计,建筑物的主骨架最好采用超静定结构并且适当的增加关键构件。只有保障了建筑物主骨架的稳定性,才可以很好的防止建筑物发生连续崩塌,可以在爆炸之后迅速开展抢险工作;建筑物的建筑结构应该尽可能的选择延性较好的结构,这样在发生爆炸时可以降低发生建筑飞片杀伤的几率,减少人员的伤亡。
4 研究建筑物对恐怖爆炸防护设计理论的意义
第一,爆炸现象本身受到很多不可确定的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未知性,研究建筑物对恐怖爆炸的防护理念可以尽可能的了解爆炸的后果,研究在爆炸后如何最快的开展抢险工作,防止不可预测的后果的发生。
第二,现阶段的防爆理念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可预测性,防爆理念还处在理论阶段,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便于尽快投入到实际建筑物建筑中。研究建筑物对恐怖爆炸防护设计理念可以为建筑设计师提供更多的防爆思路,更加促进防爆工作的进行。
第三,研究建筑物对恐怖爆炸防护理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爆炸事件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不受爆炸的影响,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的生活产所,为国家社会的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5 结 语
我国现阶段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稳定,但是社会矛盾依旧存在,藏独、疆独等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的生活,恐怖爆炸活动屡屡发生,因此建筑物恐怖爆炸防护设计刻不容缓。虽然建筑物的防爆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但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极不成熟的阶段,还有很多理论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仍需要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地探索前进。研究建筑物对恐怖爆炸防护设计理论对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关乎着社稷民生,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方向,高振儒,周守强,等.反爆炸恐怖袭击防排爆技术综述[J].中国工程 科学,2013,(5).
新员工培训理论及应用 篇7
现代企业随着持续的营运和发展, 对人才的渴求急剧增加, 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才?最终让具有组织特色的人才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利器, 所有这一切, 对任何一所现代化企业都是一个“性命攸关”的难题, 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始于新员工的有效培训, 企业决策层应将其上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本文首先分析了三种新员工培训理论, 然后提出了如何应用这些理论的对策与建议。
2 新员工的培训理论分析
培训理论为企业开展新员工培训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下面运用新员工价值生命周期理论、新员工心理特征理论和组织社会化策略理论, 分析新员工培训的特点。
2.1 新员工价值生命周期理论
新员工的价值生命周期理论指出, 一个新员工在企业里某一个岗位上的成长和成熟, 可以按照6个月为1周期, 分为4个阶段[1]。
(1) “学习投入阶段”, 新员工到企业工作初始的6个月内。这一阶段, 新员工主要希望找到“两个定位”:一是企业对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定位;二是个人在团队里的定位。这个阶段是新员工了解企业的阶段。
(2) “价值形成阶段”, 从第7个月到第12个月。这一阶段, 新员工最关心的是“两个肯定”:一是个人在企业中的作用、地位和价值得到肯定;二是个人在周围亲朋好友、同学、同行业中的地位得到肯定。如果得到认可和肯定, 新员工的荣誉、归属感将逐渐形成。
(3) “能力展现阶段”, 第13个月到18个月。此阶段, 新员工能力的充分发挥有赖于“两个授权”:一是授予新员工提出个体的工作思路和想法以及改进具体工作的权力;二是引导新员工对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管理流程、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独立思考并在一定范围内尝试一些想法的权力。此阶段应着重挖掘新员工在管理能力、综合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的潜力, 并鼓励创新、容忍犯错。
(4) “价值提升阶段”, 最后6个月。这一阶段是在认同企业整体价值观基础上的延续和升华。此阶段的重点是“两个提升”:一要提升员工潜在的管理能力;二要特别注重员工的动手能力。
2.2 新员工心理思维模式理论
深入洞察新员工的心理思维模式是做好新员工培训的基础。新员工心理思维模式理论指出, 新员工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心理特征[2]。
(1) 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好奇。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新员工感到好奇, 希望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部门设置、产品、企业历史、薪酬和福利、市场地位以及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内容。
(2) 希望迅速被团队接纳。大凡个体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通常的表现是新奇伴随不安。新入职员工努力想要了解有关公司的一切, 熟悉工作流程, 使自己看起来不像个新人, 以便迅速融入团队。
(3) 希望得到组织认可。新员工和企业通过双向选择, 建立了初步“友谊”。接下来, 他们希望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努力得到上司的关注和认可, 以便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此刻, 他们最想获得组织的认可。
(4) 希望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新员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 为组织创造价值并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 展现实力。他们迫切要求了解企业对其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 从而明确后续发展的方向。
2.3 组织社会化策略理论
“组织社会化”概念于1968年由美国学者Schein首次提出, 此后, 经过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 演变为今天的组织社会化策略理论。其重点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带领和促进员工尽快地融入组织, 减少新员工因盲目摸索、自我成长对企业和个人造成无谓的耗损, 尽可能降低磨合成本。
依据组织社会化策略理论, 企业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应涵盖以下6个方面。
(1) 企业历史:有关企业设立、沿革、发展等一系列的历史演变过程;
(2) 企业架构:企业为正常营运而设立的有效组织架构;
(3) 目标和愿景:企业设立的目标以及存续的理由, 包括组织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战术设计等;
(4) 企业语言:新员工应尽可能了解并掌握本企业所特有的交流媒介, 例如, 具有本企业特点的行话、暗语以及专业技术语言;
(5) 沟通技能:新员工应主动了解企业及相应团队的相关信息, 加强细节管理, 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6) 专业基础:新员工应努力结合自己已掌握的专业知识, 加大实践力度, 迅速完成从“门外汉”到“门内人”的转变。
结合上述理论分析:根据新员工价值生命周期理论, 新员工培训是一个多周期系统性的逐步提升过程, 不可能速成。新员工培训要系统性地分阶段进行, 并充分体现每个阶段的特点。培训的第一阶段应客观展现企业面貌, 引导新员工主动并直观地了解企业;培训的第二阶段可结合具体的岗位特点, 让新员工了解将要从事工作岗位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 熟悉操作流程和必需的技巧;第三阶段的培训重点旨在对新员工的专业、人际技能提供一套整体的提升方案;第四阶段重在挖掘新员工的概念技能, 关注新员工的管理潜能。因此, 企业要从新员工心理特征出发, 针对新员工不同的价值阶段, 运用适合组织社会化策略的手段, 组织新员工培训。
3 新员工培训应用的对策与建议
因有效的新员工培训对企业健康发展的突出作用, 接下来以新员工培训的需求为出发点, 结合企业开展新员工培训的现状, 运用新员工培训的理论, 提出以下4点对策, 以保证全面、系统有效地实施新员工培训。
3.1 转变观念, 系统设计培训过程
从新员工培训的现状来看, 仅仅只开展2~3周的入职培训, 很难让新员工完全适应企业环境, 进入工作角色, 也不利于尽快让新员工实现从“社会人”向“企业人”的角色转变。因此, 企业要转变观念, 系统设计培训过程, 把新员工培训从入职培训阶段, 延伸到胜任岗位阶段, 才能使得培训成为帮助新员工融入到企业的一个有效手段。只有开展系统并逐步提升的培训, 才能使得新员工能够真正理解企业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 适应组织文化氛围, 理解工作内容, 熟悉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等, 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与专业知识, 胜任岗位要求, 最后, 能真正融入企业之中。
3.2 关注员工成长, 采取“三段式”的培训模式
为了使新员工能尽快胜任岗位工作, 企业要遵循新员工的成长规律, 在1年的时间里, 采取三段式培训模式, 即为导入期培训、提升期培训和升华期培训[3]。由于新员工在每个成长阶段的需求不同, 培训重点不一样, 设置的培训目标、开设的培训课程、花费的培训时间和采取的培训方式也不相同。
3.2.1 导入期培训:了解企业, 融入新的组织
导入期的培训目标在于帮助新员工初步了解企业的概况和文化等, 明确企业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调整员工心态, 提升新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培养遵章守纪、务实进取的工作作风;帮助新员工初步了解所在企业的特点和工作环境, 尽快适应组织文化氛围, 加快职业心理转变。此阶段由人力资源部门主导, 培训部门负责培训, 时间以3周为宜。
导入期的培训课程主要包括员工守则、职业道德、公司礼仪和拓展训练、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企业制度、职业生涯规划、OA系统、团队建设以及主人翁责任感的培养。
导入期主要包括参观、文化展示、专家讲座等。
3.2.2 提升期培训:认识岗位, 实现角色的初步转变
提升期的培训目标在于让新员工尽快了解岗位要求, 知晓工作内容, 熟悉相关制度、基本业务流程等, 让新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逐步完成新员工由学生向企业人的完美过渡。此阶段由新员工所在部门主导,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积极配合, 时间以8周为宜。
提升期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部门概况、岗位职责, 与新员工岗位相关的基本管理技能和基本操作技能等课程。培训以新员工模拟演练和实际操作为主, 可配备专业人士加以重点辅导, 工作安全、消防安全应涵盖培训始终。
3.2.3 升华期培训: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胜任岗位工作
升华期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在前两个阶段培训的基础上让新员工全方位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完成从“新员工”到“老员工”的转变。这一阶段会存在又一次“双向选择”的过程。相关职能部门应在此阶段加强支持的力度, 最终让新员工实现从适应岗位向胜任岗位的转变。此阶段培训时间以37周为宜。
3.3 强化管理责任, 实现多层面合作
开展新员工培训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 更是培训部门和新员工所在部门责无旁贷的工作。人力资源部门、培训部门和新员工所在部门要承担各自不同的职责, 共同参与实施新员工培训, 才能确保新员工培训的有效实施[4]。
人力资源部门要把握新员工培训方向, 设计新员工培训的总体要求, 组织新员工的导入期培训, 跟踪、检查新员工提升期培训和升华期培训的情况, 评估新员工培训效果, 记录新员工培训后的工作表现。
培训部门要结合实际, 精选培训教师, 实施新员工培训。在新员工提升期、升华期的培训阶段, 根据新员工所在部门的要求, 提供及时必需的培训场地和培训服务。
新员工所在部门要与人力资源部门、培训部门协商, 共同设计新员工提升期、升华期的培训方案, 组织新员工参与提升期和升华期培训, 掌握新员工的培训进度;为新员工挑选工作导师, 跟踪检查工作导师的培训工作;了解新员工的工作表现, 评定新员工的学习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和工作业绩, 积极发现问题, 并动态地加以改进。
3.4 开展培训评估, 提升培训质量
为了使得新员工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 需要加强新员工培训评估。企业要运用柯氏四级评估法来评价新员工培训的效果, 即不仅要从反应和学习层面对新员工开展培训效果评估, 更要从行为、绩效层面对新员工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 科学了解新员工的培训效果, 达到优化新员工培训方案的目的。
反映层评估可采取访谈、问卷的方式, 从培训针对性、教师授课质量、学习收获、教辅和后勤服务质量等方面, 重点评估新员工对培训的满意度;学习层评估可采用测试、座谈的方式, 从工作态度的转变程度、知识的扩充程度以及技能的提升程度等方面, 重点评估新员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行为和绩效层评估可采用观察、绩效考核的方式, 从新员工在培训后的工作行为、工作表现及工作业绩等方面, 重点评估新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水平。柯氏四级评估法有助于全面了解新员工的培训效果, 发现新员工培训的不足, 为不断优化和改进新员工的培训工作提供支撑。
新员工培训是新员工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无论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还是对员工个人的健康成长都十分关键。企业一定要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 充分整合企业优势资源, 全方位规划、精心设计并完美执行新员工培训。最终, 让具有企业特点的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持续推动力。
摘要:指出了新员工培训对于员工个人和企业都非常重要。通过对新员工培训的三种理论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员工培训对策。
关键词:新员工,培训,理论,对策
参考文献
[1]赵民.员工价值也有生命[EB/OL].2003-12-04.http://www.chinahrd.net/career-manage/team-building/2003/1204/40018.html.
[2]Louis, M.R.Surprise and sense making:What newcomers experience in entering unfamiliar organizational setting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0 (25) :226-251.
[3]李芳.新员工培训“三步走”——以A炼化企业为例[J].企业管理, 2010 (8) .
节能发电调度协调理论及应用 篇8
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引导电源结构向高效率、低污染方向发展,2007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提出了《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要求改革现行发电调度方式,开展节能发电调度[1,2,3,4,5,6]。
实施节能发电调度是一项涉及面广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节能发电调度在相关方面的协调模式及运作机制,是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文献[1]建立了兼顾安全与经济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协调理论,文献[2]提出了基于时间尺度的节能发电调度协调模型及算法。
本文在文献[1-2]的基础上,为调度协调理论赋予了节能减排的新内涵,并进行了扩展。阐述了节能发电调度协调理论的整体架构,在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上,提出了4种国家、区域、省3级节能发电调度的协调调度交易机制及模型,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在电力生产环节,提出了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的理念。在经济补偿机制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环节,提出了“节能发电调度跨省跨区协调模型”,需要考虑跨省跨区资源优化配置与公平配置的有效协调,实现节能减排的帕累托改进。
1 节能发电调度协调理论的整体架构
节能发电调度需主要考虑9方面的协调问题。
a.在空间尺度上的协调。在空间尺度上,节能发电调度要考虑国家、区域、省(跨区、跨省及省内)3级节能发电调度计划在各时间尺度上的相互优化协调。
b.在时间尺度上的协调。在时间尺度上,节能发电调度需要考虑年度、季度、月度机组发电组合基础方案、日前、滚动、实时平衡节能发电调度和偏差及电网阻塞在线校正控制之间在空间尺度上的相互优化协调。
c.在电力生产环节上的协调。电力生产环节一般包括发电、输配电、零售及用户等连续性环节。节能发电调度需要考虑在电力生产环节上的节能减排及优化协调。
d.在优化目标上的协调。节能发电调度的目标通常包括节能减排型目标和安全稳定运行及连续可靠供电的安全型目标,在优化目标上的协调,研究的是如何协调安全和节能减排双重目标、如何实现安全约束下的节能减排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问题。
e.与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策略的协调。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国家、区域、省3级的年度、季度、月度机组发电组合基础方案、日前、滚动、实时平衡节能发电调度和偏差及电网阻塞在线校正控制[7,8,9,10,11,12,13,14],需要考虑与其相适应的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策略进行协调。
f.在有功与无功控制对象上的协调。节能发电调度需要协调有功优化出力和无功优化出力的关系,以满足安全运行条件下的节能减排效益最大化。
g.与“三公”调度的协调。节能发电调度需要考虑与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调度的协调。
h.节能发电调度跨省跨区协调模型与经济补偿机制的协调。不同的节能发电调度跨省跨区协调模型,对应不同的经济补偿机制及结算模式。节能发电调度跨省跨区协调模型需要考虑与经济补偿机制的协调。
i.节能发电调度跨省跨区协调模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节能发电调度跨省跨区协调模型,需要考虑与各区域各省经济发展的协调。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节能发电调度在时间尺度、空间尺度、电力生产环节、经济补偿机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协调机制及协调模型,并略去数学模型的描述。至于节能发电调度在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策略、有功和无功控制、优化目标、“三公”调度等方面的协调,参见文献[1]。
为简化叙述,本文将国家、区域、省级电力调度中心和电力交易中心的功能合并在一起进行论述,并分别简称为国调、区域调和省调,把年度、季度、月度机组发电组合基础方案也称作年度、季度、月度节能发电调度计划或节能发电调度。把国家、区域、省3级节能发电调度简称为3级节能发电调度。
2 节能发电调度在时间尺度上的协调
节能发电调度在时间尺度上的协调及安全校正机制如图1所示。
年度、季度、月度机组发电组合基础方案的编制原则应该与日前、滚动、实时平衡节能发电调度的编制原则相一致。节能发电调度在时间尺度上的协调模型与算法,详见文献[2]。
3 节能发电调度在空间尺度上的协调
节能发电调度在空间尺度上主要有以下4种协调模型(依次简称为协调模型Ⅰ、Ⅱ、Ⅲ、Ⅳ):能耗省内排序、区域内优化、区域间协调;省内能耗排序、区域内及区域间按照各省边际供电综合能耗优化协调;省内能耗排序、高效节能环保机组参与的跨省跨区竞争发电;兼顾协调模型Ⅱ与协调模型Ⅲ。
3.1 在空间尺度上的协调模型Ⅰ
3.1.1 协调模型Ⅰ的主要思路
协调模型Ⅰ要求,在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及连续可靠供电的前提下,分省按照机组能耗进行排序(其中,对于非供热的燃煤火力发电机组按照供电煤耗等微增率的原则分配发电负荷),然后按照边际能耗的不同,区域内进行优化、区域间进行协调,边际能耗低的省的电能流向边际能耗高的省,也就是对各省边际机组(被调用的最后一台发电机组)考虑网损因素后的供电煤耗(简称边际供电煤耗)进行比较,对边际供电煤耗较高的省依次调整安排停机,对边际供电煤耗较低的省依次调整安排启机,直至各省的边际供电煤耗趋同,或跨省跨区输电联络线达到输送容量的极限,形成跨省跨区联络线交换电量计划。各省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根据跨省跨区联络线交换电量计划以及省内电力需求,按照《办法》要求,确定机组节能发电调度计划。这种操作方式是以各省边际供电煤耗趋同为目标,进行省间、区域间电能交换,统一以能耗为标准排序;省内电力电量即使平衡,边际能耗高的省也要接受边际能耗低的省的电能。
3.1.2 协调模型Ⅰ的协调调度方法
各省调在各时间级(年度、季度、月度、日,下同)首先进行省内电力电量平衡(节能发电调度计划预安排)。在考虑上一时间级的机组节能发电调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时间级的省内电力供需状况、电网安全约束条件、机组发电排序表等,进行当前时间级的省内节能发电调度计划预安排;同时,为下一时间级节能发电调度预留一定的调度控制空间,这样,在考虑主要不确定性因素的基础上,使当前时间级优化调度与下一时间级优化调度之间就能够自然衔接,确保节能发电调度的调度流畅性,最大限度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各省调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区域调申报该时间级节能发电调度计划预安排等。
区域调在区域内各省节能发电调度计划预安排的基础上,依据本区域内各省机组排序表、各机组申报的可调发电能力、区域直接调度电厂的能耗,综合考虑跨省输电联络线的输电能力和网损及上一时间级跨区跨省节能调度计划、同时为下一时间级优化调度预留一定的调度控制空间,进行优化调度预决策,直至区域中各省的边际供电煤耗趋同,或跨省输电联络线达到输送容量的极限,形成省间联络线电能交换计划预安排,向国调申报。
国调根据各区域调申报的区域内省间联络线电能交换计划预安排、国调直接调度电厂的能耗,综合考虑跨区域联络线输电能力约束及上一时间级跨区域调度计划,按照跨区边际能耗的不同,区域间进行协调决策,形成当前时间级的跨区域电能交换计划(跨区域购售电节能发电调度计划),同时为下一时间级优化调度预留一定的调度控制空间。
区域调根据国调制定的当前时间级跨区域电能交换计划、区域直接调度电厂的能耗,在考虑上一时间级区域内节能发电调度计划及跨省电能交换计划、同时为下一时间级优化调度预留一定的调度控制空间的基础上,进行区域优化决策,形成当前时间级区域内节能发电调度计划及跨省电能交换计划(跨省购售电节能发电调度计划)。
省调根据区域调制定的当前时间级跨省电能交换计划,在考虑上一时间级机组节能发电调度计划、同时为下一时间级优化调度预留一定的调度控制空间的基础上,相应调整(修正)机组节能发电调度计划预安排,形成当前时间级的机组节能发电调度计划。
上述采用“自下而上预决策及申报、自上而下决策、整体优化(全国优化),多级多类优化协调、逐级逐类细化”的协调机制,考虑了3级节能发电调度在当前时间级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及当前时间级的3级节能发电调度与上一时间级、下一时间级的相互优化协调。上述协调模型,有利于打破省间、区域间壁垒,能够实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在空间尺度及时间尺度上的节能发电调度协调,如图2所示。
3.2 在空间尺度上的协调模型Ⅱ
3.2.1 协调模型Ⅱ的主要思路
协调模型Ⅱ要求,在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及连续可靠供电的前提下,省内按照能耗排序、区域内按照各省边际供电综合能耗(即考虑电煤运输费、电煤运输损耗、网损等因素后的供电煤耗)优化、区域间按照各省边际供电综合能耗协调。也就是对各省边际供电综合能耗进行优化协调,直至各省的边际供电综合能耗趋同,或跨省跨区输电联络线达到输送容量的极限,形成跨省跨区联络线电能交换计划。各省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根据跨省跨区联络线电能交换计划以及省内电力需求,按照《办法》要求,确定机组节能发电调度计划。
协调模型Ⅱ的协调调度方法与协调模型Ⅰ的不同之处在于区域内按照各省边际供电综合能耗优化、区域间按照各区域(各省)边际供电综合能耗协调,其他相同。
3.2.2 考虑输电线损、能耗、电煤运输费及运输损耗(边际供电综合能耗)的跨省跨区输电边界条件
为简化分析,仅考虑省内机组向外送电的跨省跨区输电线损。
假设有i、j 2省,i省的平均供电煤耗率为fi,j省的平均供电煤耗率为fj,i、j 2省之间的输电线损率为Kij。机组电煤运输费及运输损耗折合成电煤。在i省,每发1度电,其平均供电煤耗率相对fi增加Fi,即每发1度电,i省考虑电煤运输费及运输损耗的平均供电煤耗为Ai=fi+Fi。在j省,每发1度电,其平均供电煤耗率相对fj增加Fj,即每发1度电,j省考虑电煤运输费,以及运输损耗的平均供电煤耗为Aj=fj+Fj。
假设fi>fj,且Fi>Fj(i省距离煤炭基地较远,j省距离煤炭基地较近),那么,Ai>Aj。在我国,跨省跨区输电,一般情况下,即使fi<fj,但Fi垌Fj,也可能Ai>Aj,否则,会出现煤电倒流。从降低能耗的角度,可能由j省机组替代i省机组发电(j省向i省送电)。假设j省向i省送电电量为Wi,考虑跨省跨区输电网损电量,j省的实际外送电量应为Wj=Wi/(1-Kij)。
如果不进行跨省跨区替代发电(j省向i省送电),即由i省自己的机组发电,则电量Wi的综合煤耗量为Bi=Ai×Wi;如果进行跨省跨区替代发电,即由j省向i省送电,考虑到跨省区输电损耗因素,j省电量Wj的综合煤耗量应为Bj=Aj×Wj=Aj×Wi/(1-Kij)。因此,跨省跨区替代发电(j省向i省送电)实现全系统供电煤耗降低的必要条件是Bj<Bi,即Aj/(1-Kij)<Ai,整理可得Kij<(fi+Fi-fj-Fj)/(fi+Fi)。Kij<(fi+Fi-fjFj)/(fi+Fi)是开展跨省跨区j省向i省送电的边界条件。
考虑输电线损、能耗、电煤运输费及运输损耗的跨省跨区输电,一般不会出现电能流向与一次能源流向相反的情况(煤电倒流)。
3.3 在空间尺度上的协调模型Ⅲ
协调模型Ⅲ要求,在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及连续可靠供电的前提下,利用市场机制,考虑综合能耗折算、省内电力电量平衡情况,优先安排(确定)跨省跨区交换电量(在省内高效节能环保机组自愿的前提下,省级电力公司以委托代理的方式组织高效节能环保机组,参与国家或区域调度交易);然后根据跨省跨区交换电量和省内电力需求,按照发电排序表,安排机组节能发电调度电量。
即:跨省跨区建立基于能耗、排放标准的市场准入机制,根据跨省跨区的市场需求,按照双边/多边协商或集中撮合或挂牌进行跨省跨区交易,省内按照发电排序表发电。在节能调度中,应保证跨省跨区电量优先落实的原则。
协调模型Ⅲ的协调调度方法,与文献[1]中的协调调度方法类似。
3.4 在空间尺度上的协调模型Ⅳ
协调模型Ⅳ要求,在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及连续可靠供电的前提下,首先以月度机组基本利用小时(基本电量、发电利用小时低限标准、低限标准电量)为基础,根据预计的机组省内节能发电调度电量,在省内开展月度发电权交易,促使电量向高效节能环保机组转移;然后根据各省的剩余发电能力及电力需求(电力电量平衡情况),开展高效节能环保机组参加的月度跨省跨区交易;在日前调度及实时调度中,按照协调模型Ⅱ开展节能调度,在满足跨省跨区输电容量约束的前提下,实现各省电力电量供需平衡和跨省跨区边际供电综合能耗(或跨省跨区边际价格)趋同。对在日前节能调度及实时节能调度中的差异电量,根据差异电量的来源确定其结算价格。协调模型Ⅳ的协调调度方法如下:
a.政府有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安排所有并网机组的月度基本电量(发电利用小时低限标准、低限标准电量)[3,4];
b.每月下旬,根据省内月度电力需求,确定下一月度预计的机组省内节能发电调度电量;
c.按照省内节能发电调度电量与月度基本电量的偏差,少发电机组[3,4](也称作发电权出让机组)与多发电机组[3,4](也称作发电权受让机组)之间,开展省内次月发电权交易;
d.根据各省的剩余发电能力及电力需求,开展次月的跨省跨区电能交易,形成跨省跨区联络线月度电能交换计划;
e.根据省内电力需求、跨省跨区联络线月度电能交换计划等,预计下一月度的机组节能发电调度电量;
f.在日前调度及实时调度中,按照协调模型Ⅱ执行,开展节能调度。
跨省跨区交易采用基于能耗、污染物排放的市场准入机制。按照自愿的原则,利用在省内发电权交易中,发电权受让机组申报的报价(或跨省跨区外送电交易单独报价),参与跨省跨区售电。购电方为各省电力公司,购电省的外购电量分为2部分:一是该省缺电,省电力公司向省外购电,二是根据本省的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省电力公司代表还有发电量指标[5](补偿电量)的高能耗小火电机组,向省外出售发电权,进行跨省跨区发电权交易,实现节能减排。跨省跨区交易结果经过安全校核后,形成跨省跨区联络线月度电能交换计划。
协调模型Ⅳ的详细运作机制、经济补偿机制及结算模式,见文献[4]中的模式10。
3.5 协调模型Ⅰ~Ⅳ的比较分析
协调模型Ⅰ、Ⅱ、Ⅲ按照“自下而上预决策及申报、自上而下决策”的原则,首先形成跨省跨区联络线电能交换计划(协调模型Ⅰ根据各省边际供电能耗进行协调确定,协调模型Ⅱ根据各省边际供电综合能耗进行协调确定,协调模型Ⅲ按照跨省跨区的电力需求、利用市场机制确定),确保跨省跨区电量优先落实,然后再确定机组节能发电调度电量。协调模型Ⅳ首先根据省内电力需求,确定机组在省内的节能发电调度电量,然后根据各省的剩余发电能力及电力需求,确定跨省跨区联络线电能交换计划;最后按照节能发电调度的发电序位表,组织日前和实时节能发电调度,促使发电量由高能耗机组向低能耗机组的转移(按照边际供电综合能耗进行发电权强行转移)。协调模型Ⅳ可以进行跨省跨区的高耗能小火电机组与高效节能环保机组的发电权交易,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
协调模型Ⅰ仅要求根据能耗排序确定发电量,没有考虑跨省跨区电煤运输费用及不同省份发电成本的差异,按照协调模型Ⅰ,部分负荷集中地区的发电机组煤耗低于煤炭基地的发电机组煤耗,导致电能流向与一次能源流向相反的情况(煤电倒流)出现,从而降低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水平;协调模型Ⅰ也不能以价格信号合理地引导电源的投资。协调模型Ⅱ、Ⅲ则可以规避上述问题,协调模型Ⅱ、Ⅲ能够体现跨省跨区经营管理成本、煤炭的运输费用等各种重要因素。
协调模型Ⅲ不仅适合试点期间的节能发电调度(区域内仅部分省份实行节能发电调度),而且也适合全国所有省份实施节能发电调度(或区域内所有省份实行节能发电调度)。协调模型Ⅰ、Ⅱ、Ⅳ仅适合全国所有省份实施节能发电调度(或区域内所有省份实行节能发电调度)。
4 节能发电调度在电力生产环节的协调
在发电环节,改变传统的发电调度方式,改变各类机组平均分配发电利用小时数的传统调度模式,以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及连续可靠供电为约束,以节能、环保、经济、公平为目标,以电力系统内发、输、供电设备为调度对象,根据年度、季度、月度、日前机组发电组合基础方案,按照发电排序表(见《办法》),优先调度可再生和清洁发电资源以及高效节能环保机组发电,限制能耗高、污染大的机组发电,促进电力系统高效、清洁运行。同时,优化火电厂生产过程,尽可能进行节能减排。也可考虑在火电厂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进行电厂节能减排。
在输配电环节,合理安排、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尽量降低输配电损耗。
在电力零售及用户环节,加强需求侧管理,以市场信号科学引导用户合理用电,为节能发电调度的实施创造更大的操作空间,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的成效。节能发电调度不能局限于电力工业的内部,应逐步通过市场价格唤起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在重视降低单位发电能耗指标的同时,还应逐步通过市场价格抑制低效电力需求,以价格机制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实现发电、输配电和用电全过程的节能减排。
5 节能发电调度跨省跨区协调模型与经济补偿机制的协调
实施节能发电调度,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节能发电调度经济利益补偿机制以及结算模式,否则将影响节能发电调度的顺利实施;不同的跨省跨区协调模型,对应不同的经济补偿机制及结算模式。适合协调模型Ⅰ、Ⅱ的经济补偿机制,见文献[4]中的模式9;适合协调模型Ⅲ的经济补偿机制,见文献[3-4]中的模式1~8;适合协调模型Ⅳ的经济补偿机制,见文献[4]中的模式10。
6 节能发电调度跨省跨区协调模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中央和省2级财政,客观上形成的政治经济关系是以省为基础,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规划也是以省为基础制订的,国家的大政方针、宏观调控政策(包括电价机制)通过省级政府实施。各区域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电力需求水平、电价体系有较大差别。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后,不同的跨省跨区协调模型,可能会对各省的利益及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节能发电调度的跨省跨区协调模型,应考虑现行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格局,应与各区域及区域内各省经济发展相协调,在资源优化配置时,应全面贯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解决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支持各省经济的发展。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跨省合理流动,是逐步缩小各区域及区域内各省发展差距、促进各区域各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国家还没有真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各区域各省协调发展之前,节能发电调度的跨省跨区协调模型,要考虑跨省跨区资源优化配置与公平配置的有效协调,实现节能减排的帕累托改进。
7 结语
本文及文献[1-4]建立了节能发电调度协调理论,从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电力生产环节、经济补偿机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控制对象、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策略、优化目标、“三公”调度等9个方面,研究了节能发电调度面临的多种复杂的协调要求,提出了节能发电调度的协调调度模型及协调调度机制,确保节能发电调度的调度流畅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电力节能减排目标。
由于《办法》取消了发电企业的年度、月度发电计划,仅根据次日的供需情况、电网约束及机组的发电排序来确定发电企业次日的电力生产(次日机组节能发电调度计划),可能给发电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工作等带来不确定性,这里提出的节能发电调度协调模型,使发电企业在安排生产计划、经营指标时,便于有序地组织生产。
摘要:建立了节能发电调度协调理论的整体架构,重点研究了节能发电调度在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电力生产环节、经济补偿机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协调机制及协调模型。在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上,提出了“自下而上预决策及申报、自上而下决策、多级优化协调、逐级细化”的国家、区域、省3级节能发电调度的协调调度机制、协调调度模型及算法,该模型不仅考虑了3级节能发电调度在当前时间级的以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连续可靠供电为约束、以节能减排为优化目标的协调,也考虑了当前时间级的3级节能发电调度与上一时间级、下一时间级之间的相互优化协调,确保节能发电调度的调度流畅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电力节能减排目标。
成本控制理论及企业应用研究 篇9
(一)成本控制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过渡,行业竞争也越发激烈,企业的生存竞争压力无形增大,负荷加重。在这种背景下,适度的压缩成本成为解决企业资金难题,减轻企业承载负荷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认识到成本的重要性,不断的在企业内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细化生产运营中的费用支出,并及时进行核算和管理,来加强成本监督和控制。但由于改革工作停留在对数据的处理而非根本的制度上,导致不能从根本上形成对成本的控制、同时也欠缺对企业各项成本费用的监督和管理。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纵使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但能源以及原材料的价格依然一路走高,在这种条件下企业要缓解资金压力,加强对成本的控制以此来缓解企业的生存压力成为解决办法之一。
(二)成本控制研究定义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建立具有时效性的成本管理目标。要求成本控制的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发生生产耗费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采取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成本控制作为成本管理中的支柱部分,渗透于成本形成的点滴中,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盈利空间有着重要的影响。成本控制的应用条件需要企业提供一个适宜其发展的环境,企业配合制定相关的控制标准和控制制度,再通过加大对各项成本支出的监督力度,从而实现成本控制工作的稳步前行。
(三)成本控制理论研究意义
企通过对成本进行控制来提高企业的效益空间,因此对企业而言形成科学有效的成本监督和控制体系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使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具备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的价格战中取胜,同时也能在有限的资金里获得最大的收益和更高的盈利。成本控制作为是企业提高盈利空间的重要举措,压缩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放大了企业季度经营成果,同时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白热化竞争的环境下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而通过控制成本节约下来的资金,可以应用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研发创新等多条途径中,在改革之路上谋求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重视对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应用无论是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是盈利空间而言意义重大。也对支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保障金融财政安全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二、成本控制理论在企业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其目的是实现成本管理目标的同时强调提高企业的收益空间。成本控制对企业的发展运营而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减轻了企业负荷,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成本控制理论在企业的具体操作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纰漏。
(一)企业对成本控制的认知度不足
我国的经济起步较晚,成本控制的理论研究起步也相对较晚。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对成本控制的认识不足,导致了成本控制在具体应用中不当,适得其反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部分企业管理者受传统的经营模式的冲击下对成本控制的应用范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认为成本控制适用于企业的生产阶段,忽视了在生产原材采购支出、库存商品管理损耗支出,和商品售后支出等一系列环节。而这些环节的疏忽将会成为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漏洞,疏于对改类环节的管理将导致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徒增企业生产系统的压力。成本管理是成效需要企业在各个环节中进行把关,上行下效,目前企业的经营管理呈网状结构,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如何根据这一特点将成本控制应用于管理中至关重要。
(二)现有成本控制的理论缺乏改革
我国的成本控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不够成熟,现有的成本控制系统保守陈旧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现有的成本控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操作模式和参考因素过于单一,缺乏创新和完善。传统的成本控制的参考因素有技术因素和产品指标,而涉及到市场竞争的成本控制一直处于留白区。比如外部市场容量,顾客满意度,同类商品市场占有率等因素都没有考虑进成本控制中,造成统计数据不完善没有精准的把握市场需求,在造成成本浪费的同时也对企业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与成本控制的出现原点相背离。在传统成本控制的影响下,较为陈旧的成本控制方法将目标成本,计划成本市场状况的需求量结合统计出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导致成本压力上升。
(三)成本控制手段落后执行力不足
目前企业的成本控制手段较为落后,这也内幕交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加之企业的成本控制执行力度不足导致现有的成本控制留于形式。现有的成本控制方法大多以原始的财务会计工作方式为基础,对生产线成本进行统计记录,录入原始报表分析报告中,导致企业管理层和财务部对成本的掌握存在一定的时差。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依赖于人工记账方式,不仅扩大了人为操纵空间,其次成本数据的滞后性也不利于管理层及时了解成本支出情况。因此如何改革完善现有的成本控制方法,加快员工工作效率,压缩人为操作空间,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条件解决成本滞后的难题成为重要方法。
(四)成本控制领域人才的缺失
成本控制之所以没能在企业中更好的发挥其职能作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成本控制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国内的稀缺。企业不注重对人才的引进,而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处于领导者地位的管事人员对成本控制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成本控制往往留于形式,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当下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较为薄弱,企业更注重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季度销售份额,忽略了成本控制方面的重要性,加之企业决策者缺乏对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够明确,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力度不够,导致成本控制在企业中往往只应用于生产部的尴尬局面出现。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经营管理问题上,沿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唯亲举用导致企业的运行管理缺乏一股新鲜的活力,这也是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僵局迟迟不能被打破的原因之一。
三、针对企业成本控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相应措施
(一)企业加强对成本控制的认识
企业要加强对成本控制的认识,通过提高生产技术,利用技术优势不断的压缩产品成本空间。通过技术创新在保证产品质量性能不变的前提下,将成本投入降至最低,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在高成本一一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活动中,采用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在采购环节,分析性价比,对所有原材料、零配件评价其基本功能,寻求成本最低,性能最优的成本原件。
(二)加强成本控制的理论研究
我国成本控制虽然研究较晚,因此需要迎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在该方面的成就,不断地学习钻研成本控制领域的学术上深度,通过完善目前我国的成本控制理论,来满足日益提高的市场需求,打破存在于成本控制研究过程中的局限性。通过加强对成本控制理论的研究,将成本参考因素不断的延伸和扩展,杜绝传统成本控制理论以偏盖全的问题出现,督促会计信息,在绘制目标成本时,本着真实性原则进行披露。
(三)加强成本控制手段,提高执行力度
加强现有的成本控制手段,通过丰富成本控制手段,从根本上杜绝不法交易的现象的频繁发生。同时要加强成本控制的执行力度,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打破传统成本控制滞后性和人为可控性,压缩人为主观操作的空间。通过加强成本控制手段和执行力度加大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让成本控制的理论真正的发挥其职能作用。
(四)提高对成本控制领域人才的培养
成本控制领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依赖于优秀的员工队伍。因此为了更好的将成本控制理论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需要对该方面的人才进行培养和引导。企业方面的人力资源部要不断的优化人才结构,储备相关方面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企业要不断的加强对相关方面员工的培养,通过继续深造,公关考试,出国交流,调研考察等机会和方式,不断地丰富员工经验,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实现成本控制方面人才的整合和优化。
四、精益成本控制理论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一)精益开发设计成本
控制精益开发设计成本控制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是产品研发阶段所需支付的员工薪酬、研发经费,和设计成本等费用进行控制;二是控制将来实现产品的功能成本。控制产品设计的开发费用在产品设计到生产的漫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其开发费就占去产品成本的5%左右,因此企业为更好的控制开发费用可以通过由内而外的方式得以实现。企业内部制定出明确的目标产品研发方向、选择经验丰富的研发人员从细枝末节出发精简开发费用预算,同时企业也要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存在于研发过程中的成本浪费现象严加监督管理。而控制产品生产的功能成本则更为重要,产品功能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主体部分,精益产品功能成本将比同类商品更具价格优势,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价格战之争中取胜,抢占市场份额。因此控制产品功能成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把握市场需求,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其次,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心里对产品功能进行定位,具有针对性的划定受众范围;第三,加强对产品目标总成本的控制,降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杜绝产品功能的浪费和零部件成本的浪费。
(二)精益采购成本控制
采购成本和存货成本两者的成本支出占据企业总盈利比率高达40%-60%,因此压缩采购成本提高利润空间,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之一。控制采购成本的方式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企业要指定出相对规范可行的采购政策,在采购数量和金额上要进行合理的决策,从而从根本上对采购和存货成本进行控制,将长期以来存在于高价采购和存货管理费用的浪费现象根除,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消化能力进行采购。企业首先要完善现有的采购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企业采购体系,规范采购行为。其次,在采购过程中,企业要根据自身状况不能盲目采购,造成采购浪费。第三,企业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以产品质量可靠有保障的前提下,与供应商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保障供应渠道的便捷可靠高效,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采购成本。
(三)精益生产成本控制
生产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精益生产成本控制,杜绝生产过程中制造成本的浪费。控制生产成本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控制。首先企业可以进行必要的价值工程鉴定评估,把技术和经济这相对独立的两者结合考虑,谋求成本的最低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其次企业可以依靠先进的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利用科学化自动化的高科技机器设备,提高产品输出率;另外通过对员工的操作水平和工作技术的培养,加强对成本的控制。第三,企业可以改进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推行ABC作业成本控制加强对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
(四)精益销售成本和市场开发成本控制
产品研发,原件采购和产品生产层层铺垫最终为的是产品销售,产品销售是实现产品价值的终端目标,也是成本回笼,利益创收的主体途径。随着市场竞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企业为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大了在产品销售上的投入。因此为更好的精益销售成本,压缩市场开发成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企业要加强产品质量的要求,减少生产中的残次品造成的经济损失。其次丰富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销售的多元化,减少产品的库存积压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第三企业要精益市场开发成本控制。新媒体时代下,广告宣传费用一路走高,因此企业需要对市场开发、广告投放、媒体选择、广告形式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考察,以效果最好成本最少为宗旨,进行广告投入,并规划好市场开发的成本预算,杜绝市场开发过程中的浪费。
摘要:成本做为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经济指标,与企业效益直接挂钩。企业成本的支出反映了企业在该阶段的生产过程中在物资及人力等方面的耗费。然而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较晚,对成本控制理论研究不足,导致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国内部分企业的成本控制停留在低级的阶段,缺乏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企业应加强对成本控制的认识及理论研究;加强成本控制手段,提高执行力度;提高对成本控制领域人才的培养,同时在企业中应具体应用精益成本理论,精益做好开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和市场开发等成本控制,以此实现利益最大化,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成本控制理论,应用,对策
参考文献
[1]卢小燕.论我国现行成本控制理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105-107
[2]王燕森,顾玉芝,管茶香,尹琳,方方.基于成本控制理论的某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成本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5):73-74
[3]马平婧.基于成本控制理论的生产物流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0):208
[4]李洁.基于过程与成本动因理论的成本控制问题探析[J].山西建筑,2015(2):224-225
浅析从众理论及对促销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从众,消费者,促销,产品信息,心理压力,潜在顾客,广告,口碑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人与人的互动交往越来越频繁。从众在中国社会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中国消费者行为具有明显的从众倾向。本文在研究从众的原因和影响从众的因素的基础上, 浅析在从众心理理论视角下, 企业的促销应用。
一、从众的含义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点与行为, 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 在真实的或者自己想象的群体压力下, 改变行为与想法, 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例如:人们在投票时, 少数反对意见会由于大多数人赞同的压力, 而隐藏想法, 通常选择弃权或者转向赞成;同一个班级的女生, 着装相似;一个表演结束后, 人们通常跟随别人鼓掌等都是是从众的写照。
二、从众的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希 (S.ASH) , 在20世纪50年代做了一项典型的从众行为实验研究发现:在清晰条件下, 个人会因为社会群体的压力而产生从众行为。
三、人们从众的原因
1、获取正确的信息。
当人们对自己的观点、想法不自信时或者做某件事前的准备条件不足时, 就会向外界获取正确的信息。例如:一个人第一次去坐地铁, 他会观察别人在哪里买票?如何进站?如何出站台?因为这个人对坐地铁, 掌握的信息少, 所以, 他通过先观察大众的行为, 获取正确的坐地铁程序的信息, 再模仿大众的行为。
2、群体规范性的影响。
群体规范性是指人们希望获得群体成员中的认可与奖励而恐惧偏离群体的惩罚。古语: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Theodore new comb (1961) 做了实验。他分别安排大学生住在一些宿舍, 有一些宿舍里的同学, 价值观与生活习性相近, 而另一些宿舍的同学相互之间相反。实验结果是:在生活习性相近的同学们的房间里, 他们和睦相处, 而另一些宿舍的人, 常常争吵。研究发现:人们喜欢、接纳同自己观点行为相似的人, 而排斥与自己观点行为不同的人。为了最大认知一致, 我们会喜欢那些同意我们观点的人, 不喜欢那些观点与我们不同的人。做为社会人, 人人都渴望被接受, 恐惧被排斥。
3、群体凝聚力的影响。
凝聚力是指:人们对群体的认可、喜欢, 希望自己能和群体一样, 所以自觉与之保持一致。一般而言, 群体凝聚力越强, 从众性越高。例如:2005年汶川大地震, 全国人民, 海内海外, 团结一心, 前往灾区救灾, 捐款, 送物资, 献血等。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1、自身的特征:
(1) 自信心。自信心越高, 从众性越小。例如:专家很少在他擅长的领域从众, 然而, 消费者会因为掌握该领域的信息少, 自信心不足而相信专家。笔者认为:每个人在自己擅自的领域, 从众性低, 不擅自的领域, 从众性高。
(2) 对群体的忠诚度。方厚廉 (1994) 研究:参照群体的凝聚力越强, 人们对群体的忠诚度越高, 从众性越高。
2、群体的特征:
(1) 群体一致性。群体的意见都一致时, 从众性高。但当群体的成员意见不完全一致时, 从众性就会明显的降低。在阿希 (S.ash) 实验中, 一个群体的意见不一致时比另一个群体意见一致时, 真被试的从众率比通常下降了75%。实验表明:群体意见不一致时, 人们会降低对群体的依赖程度, 增加对自己持反对意见的信心, 导致从众性程度降低。
(2) 群体规模。在一定范围内, 群体的规模增大时, 从众性增强。泰勒做过一个假想:假想你在一个寒冷的屋子里, 有1个人抱怨屋子太热, 你会对这个人不以为然。当另外4个人都觉得屋子热的时候, 你就会怀疑, 是不是自己生病了?4个人比1个人更能让你信服。假想表明:当群体规模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时, 群体压力也在增强。因此, 从众性会增强。
五、从众行为与促销运用
消费者的从众心理越来越普遍, 那么在从众理论的视角下, 可以给促销带来怎样的契机呢?
1、人员促销。
顾客在确定购买意向到实际购买的这个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受到顾客陪同者的影响。据此, 笔者认为:企业要加强对实际顾客的陪同者的重视, 增加顾客的陪同者对产品的好感, 把陪同者拉拢过来, 加入一起说服实际顾客的战线, 使实际顾客产生心理压力, 增加购买的可能性。例如:提供给客户以及客户陪同者同等的服务, 赠送小样品、倒水、保持微笑等。
对此, 笔者认为:应该提供给顾客陪同者与实际顾客同等的服务, 提高促销员素质, 增加促销员数量。
2、广告。
利用大众传媒, 请知名人士, 在电视上做广告代言。请名人代言广告, 使商品赋予了这个名人的名气以及可信度, 引起潜在顾客注意和购买。
3、营业推广。
一方面, 上文提到, 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的, 也可以是想象的。因此, 可以营造一种群体压力的氛围。企业可以雇人去充当有购买意向的顾客, 吸引真实顾客。另一方面, 赠送给顾客大量的小样品, 并且可以和顾客这样说:如果你愿意, 你可以送一些给你感兴趣的朋友。当顾客把小样品赠送给他朋友时, 也会把产品的信息传递给他朋友。
笔者认为:当赠送的小样品够多时, 顾客会把小样品送给他有产品需要的朋友。这里有需要的朋友就是产品的潜在顾客。通过, 老顾客向潜在顾客传递产品信息。潜在顾客对产品的期望值不高, 若产品的质量够好, 让潜在顾客满意, 就可以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4、公共关系。
上文提到, 当群体规模在一定程度增加时, 从众性会提高。笔者认为:多做公益活动, 形成好的口碑。当传播企业良好的形象的信息达到一定程度时, 使顾客自发产生对产品的好感。
参考文献
[1]、吴建平.《社会心理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1、吴建平.《社会心理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
[2]、S.E Taylor等.《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S.E Taylor等.《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3、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李文忠, 杜建刚.从众理论及其在营销领域研究发展述评.商业研究, 2009.04.4、李文忠, 杜建刚.从众理论及其在营销领域研究发展述评.商业研究, 2009.04.
西方社区发展理论及启示 篇11
关键词:西方社区;理论;启示一、 西方社区理论
社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来。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将社区定义为:社区是指那些人口同质性很强且关系密切、具有相同的价值观的社会团体和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存在着共同的血缘、地缘和宗教信仰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含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主要是分为两种观点:一是功能主义,即社区是由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二是地域关系,即社区是在同一地区共同生活有组织的人群。
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社区原始的功能弱化,社区人口的同质性越来越低,价值观也多种多样,人们不再依懒社区。社区功能的衰退使得城市贫困人口激增、治安混乱、环境脏乱差、犯罪率增高等社会问题。西方社会学家们意识到社区建设对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问题的重要性,因此社区建设由此而生,社区理论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产生。
20世纪20、30年代,社区理论首先在美国诞生。其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就是桑德斯在《社区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社区模式。一是社会体系论。在这种体系模式下主要是建立在社区各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依懒相互作用、具有互动、调适和适应变迁能力的假设之上的。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社会体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社会体系模式经过演变发展成另外一种新的社区研究模式,即社会冲突模式。社会冲突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在社区内追求自身利益时会不可避免因不平等而产生各种冲突,社区冲突是社会变迁的前奏,对社区的发展是有益的。20世纪70年代,桑德斯又在《社区论》中新增了社会场域模式。社会场域模式是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的有效方法,社会场域模式认为社区场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没有界限,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且不受其子系统的控制。桑德斯所提出的这三种社区研究模式表明了社会学理论及其运用逐步走向成熟。
除了桑德斯提出的三种模式之外,21世纪以来,西方社区沿着两条脉络发展,一是社会学学科分化,社区研究专业程度越来越高。二是实践性应用性加强,社区理论在城市规划、社区发展、社会工作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社区理论的具体应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城市社区规划。其中最具代表性还是美国社会学家,他们利用同心区域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来规划城市的物理空间。同心区域理论是将从商业中心这一中心区向外扩展,每一个区域对土地的使用方法都不同。第一区域是商业用地,第二区域为贫民区,第三区域为家庭住宅区。扇形理论认为城市从中心向外发展是楔形地区,主要是根据租金的高低来分部。多核心理论则主要是指城市不只有一个大型的商业中心,而由苦于个核心区域构成的。二是社区照顾。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解决对孤寡残疾人和精神病人院舍式照顾所产生的问题,提出把那些不能生活自理的人留在原本居住的社区内进行照顾。西方社区照顾主要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在社区内建立专业化的机构对这些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和精神病人进行专业化的服务。三是社区警务。西方社会的犯罪发生率并没有因增加警务人员而有所下降,因此西方警界开始改革传统的警务体制。通过数据分析和调查发现,群众更看重的是居住区域的安全程度,因此社区警务的理论就诞生了。社区警务是指社区与警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是解决社区安全问题的新途径。
二、 社区理论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一) 提高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能力
首先,在法律上要明桷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权力和责任以及其法人的地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社区内展现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提高居委会自身的自治能力才能更有效率的处理问题。方法之一就是确定居委会法人的地位,使其具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次,改革现有的居委会选举方式和人员组成方式。居委会的选举方式应该改成不记名投票的直接选举,被选举人有责任向广大群众介绍其基本信息和执政主张,让群众进一步的了解被选举人的资质。居委会是一种公益事业,而不是一种职业,其工作人员组成方面应该朝着非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有助于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工作热情。最后,使社区财政独立化。社区要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要保持自己独立的财政权。社区过度依懒政府的财政支持,会阻碍社区自我管理的意识,成为政府的执行机构而不是社区的自主管理机构。
(二) 建设社区的中介组织
重点建设提供公共物品的中介组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处理好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关系,重新划定政府和中介组织在社区中的职责。二是拓宽社区中介组织获取资金的渠道,不能只依懒政府的拨款,也可以通地自筹,社会捐赠和对社区资源和铺位的管理和出租等形式。三是提高社区中介组织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社区事务的复杂性与综合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原有的工作方式也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为社区服务。现有的社区中介组织缺乏这种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要大力的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素质,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中介组织的职业化程度。
(三) 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首先要拓宽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与活动的渠道,例如定期召开居民会议、开展居民论坛、举行居民运动会等。其次,提高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主动性,在网络时代里,可以通过更加快捷方便的方式使居民参加到社区活动中去,例如利用公共微信、微博进行在线交流。既方便了居民,也便于社区中介组织及时的了解居民的动态和需求。
参考文献:
[1][美]桑德斯著.社区论[M].徐震译.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
[2][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64-77
[3]颜芳.浅谈国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与基本特点[J].人力资源管理,2012(12):223-224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及应用策略分析 篇12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公关,销售促进
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是由美国西北大学唐·舒尔茨教授等人于1993年首次提出的, 之后的十多年, 整合营销传播得到全世界营销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同, 随之发展迅速。汤姆·邓肯对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如下:整合营销是经营有利品牌关系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种交互关系的过程[1]。
整合营销传播以消费者为核心, 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 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传播方式, 以统一的形象, 传递一致的信息[2]。整合营销传播通过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 建立并完善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建立企业与消费者长期密切的关系, 能够有效地实现产品传播和产品营销的目的[3]。近几年,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中国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康师傅饮料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对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成功运用。
康师傅产品覆盖食品业和饮料业, 2004年以来, 康师傅饮料业一直在中国市场上占据着领导地位, 茶饮料成为国内茶饮料第一品牌, 销售额市场占有率达到51.9%, 果汁饮料的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16.5%, 是市场销售额排名前三品牌之一, 包装水事业凭借15.4%的市场占有率, 为全国第一品牌。虽然如此, 2008年的“水源门事件几乎使康师傅饮料业, 乃至整个康师傅品牌面临了重大危机。但是事件发生之后, 康师傅公司通过一系列整合营销策略, 终于稳定了市场, 赢回了消费者。
1 关注消费者, 主动营销公关
传统营销理论多倾向于说给顾客听,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重大改变, 但是很多企业只是表面上在倾听顾客的意见, 一旦涉及成本利益或繁琐棘手的问题时就会敷衍和推脱, 这并非正确的应对方式。在水源门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内, 康师傅采取沉默公关、消极应对的策略, 用“不积极应对”的态度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一味地拿所谓的国家标准来澄清问题, 在消费者看来, 很明显是一种不愿承担责任的表现, 这种应对策略终究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 使得康师傅品牌美誉度大打折扣。据新浪网上调查显示:“水源门”事发后, 79.71%的网民表示不再信任康师傅品牌;而81.13%的网民表示不会再购买康师傅矿物质水。正所谓是“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不但康师傅矿泉水在各大超市中受到冷遇, 康师傅的其他产品也被消费者打入冷宫。
企业的活动应该以消费者为中心, 建立顾客导向的作用机制。基于顾客导向, 企业应该及时、有效地倾听顾客的要求, 并迅速作出反应和答复, 以满足顾客的需求。高效率的响应机制体现的是对顾客的尊重和价值联系。在“水源门”风波持续一个月后, 意识到消极公关的严重后果, 康师傅集团高层管理人员首次集体出席新闻发布会, 向受邀的京津地区的媒体就矿物质水产品广告中标示“选用优质水源”一事向消费者公开致歉, 并调整了相关广告和瓶标用语。
2 重新对品牌进行定位
整合营销最关键的是通过系统的接触管理, 塑造品牌形象, 建立品牌资产。在运用整合营销, 提升品牌形象的过程中, 必不可少地要使用品牌策略, 品牌策略是整合营销策略的核心, 通过品牌策略的实施, 在消费者心目中构建起品牌网络并产生品牌联想, 从而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最终形成对品牌的忠诚度。在此过程中, 企业必须谨防陷入“品牌延伸陷阱”[6], 避免产生品牌定位与消费者的心理效应之间的偏差。康师傅水源门事件就是因为其广告语中的品牌定位与实际不符, 引发消费者的不信任危机。在康师傅水源门危机爆发之后, 康师傅集团及时停播引起消费者不满的广告, 对康师傅矿物质水的包装、广告及标识用语进行了相应调整, 将“选取了优质水源”更改为“经过6道程序层层滤净”。康师傅集团力图通过品牌定位、广告诉求的更改, 来重新获取消费者的信任。
3 整合多种传播媒介, 进行轰炸式的广告推广
整合营销传播的基本策略是整合不同媒介, 将统一的传播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康师傅集团加大对广告媒体的投放力度, 无论是公交车车体广告, 或是市区内的公交候车亭, 还是各大地市的主流媒体, 都有康师傅矿泉水最新的平面广告和影视广告, 同时, 康师傅集团委托专业公关公司加大在互联网媒体的投放力度。如, 在新浪的首页视频播出广告, 在百度搜索下的flash广告。这种强势的、大规模的广告推广, 覆盖了消费者每个希望得到信息的点上, 迅速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 获得了广大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
4 民心公关, 主办公益活动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受益社会的同时也应积极回馈社会, 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近年来随着公益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赞助公益活动已经成为企业的“活广告”, 而且在赞助公益事业的同时, 又可以为企业树立一个负责、积极的社会公民形象, 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的主要途径。
在康师傅水源门危机发生后, 康师傅集团投注了200万元举办水创意公益提案竞赛, 旨在通过主办公益活动恢复和提升消费者对于康师傅品牌的满意度和美誉度。康师傅力图通过这种方法将企业的一部分利润用明确的方式返还给社会, 从而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的形象, 以达到增强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和忠诚度的目的, 最终恢复消费者对于康师傅产品特别是矿物质水的品牌信任度。
缺货营销策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魏晶晶
摘要:随着零售类企业的不断发展, 企业管理的不断细化与科学化, 对于企业缺货现象的管理和利用的价值将不断明显。本文初步指出了这一领域的可研究性, 做了简单分析, 并提出了该新型研究领域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存货管理缺货管理缺货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00 (2011) 05 (b) -034-02
零售商店一般很难避免暂时性的缺货现象。所谓缺货是指“货架上”或“库存区”无货可售的情况。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 其造成因素主要包括:销售超过预期, 补货不及时;存货在存货区暂时无法找到;供应商暂时或长期缺货;供应商送货延迟等。它们大部分属于不可控因素, 但是, 企业对于订货周期和数量的控制, 和对于供应商的选择等, 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缺货管理, 从而可能以此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缺货现象对于该商店的销售收入会产生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这里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暂时缺货给顾客造成了商品不充足的不良印象, 顾客选择其他同类商店的效应。这会使商店的销售收入减少。相对地, 收入效应是指在满足某些条件的情况下, 顾客更倾向于直接购买店内其他品牌的同类商品并接受新品牌的效应。本文将论证该效应的具体影响。
目前, 一般的零食商店, 以超市为例, 会定期检查商品存量, 及时补充存货, 除一些中小型超市外, 虽然不排除缺货的可能性, 但一般较少出现缺货的现象。其实, 管理者在经营零售商店, 特别是对存货进行控制时, 可以利用上述两种效应的平衡, 达到扩大销售量的目的。
首先, 为了论证缺货的收入效应, 不妨先将背景设定在超市, 有
5 广泛的销售促进
促销可以在短时间内推动消费者的大量购买。饮料产品单价较低, 降价销售不仅会反映在上市饮料企业的财报之中, 造成投资者的负面反应, 而且降价促销还会使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怀疑。康师傅在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以及饮料业市场特性的基础上, 排除了传统的降价促销方式, 而是采用“再来一瓶”的促销战略。2009年2月, 康师傅正式启动庞大的7亿瓶“再来一瓶”促销战略。2010年总计15亿瓶的承诺赠饮数量, 康师傅旗下茶系列饮料的中奖概率高达20%。
6 倾听顾客需求, 降低顾客成本
整合营销传播要求以顾客为中心, 站在顾客的角度, 倾听顾客的希望和需求, 并尽量满足顾客的需求。
声势浩大的促销活动, 使得饮料销售额快速增加, 同时也出现了兑奖困难的问题。对此, 康师傅集团承诺加强与零售点的沟通以及补货, 务必使货源充足。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 即透过各地区海报与兑换网站让消费者更明确知道自己所在的区域里兑换网点。目前, 康师傅集团在全国已经布建了超过74万的兑换点, 并以积极行动来回馈消费者的诚意。今年康师傅集团在促销活动设计之初, 便规划了“再来一瓶先锋队”。以扫街的方式, 以专车专员, 直接到兑换点进行中奖瓶盖的兑换, 截止到6月底, 共访视零售点超过27万A与B两个品牌的同类产品。该超市附近一定范围内无其他超市。假设, 某个消费者习惯于购买A产品, 但此时发现A产品缺货。
假设1:营销产品有硬需求, 消费者一定会购买该类产品, 并且不会为A产品缺货而更换商店。例如:超市里的某些副食品;
假设2:A产品与B产品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但又有差异;
假设3:A与B的总需求量有一定的弹性, 有增加的可能性。
一项营销策略的实施对于企业效益, 即总利润的影响, 主要取决它对于成本和收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商品的单价水平是稳定不变的, 因此, 缺货营销策略实施效果的好坏由它对于商品的仓储费用和销量的影响决定。
1关于仓储费用的讨论
在持有现货期间会产生仓储费用, 即存货的持有成本, 它包括储存、保险、搬运、损坏以及折旧等。存货持有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零售类企业的运营成本, 从而影响企业利润。一般情况下, 持有成本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持有时间和持有存货的数量。持有时间越长, 持有成本越高;存货数量越大, 持有成本也越大。
在前面假设的前提下, 设A的持有成本为H (A) , B的持有成本为H (B) , 持有时间为t, 存货数量为i。由于A与B为同类产品, 不妨忽略
处, 发动先锋队进行补货的力度也达5千车次以上, 更增添了兑换的便捷与及时。展现了康师傅集团解决顾客之所需的诚意, 在降低顾客成本的同时, 销售额也得到稳步的增加, 康师傅品牌也得到宣传和维护, 市场占有率远超其他同类竞争产品。
总之, 整合营销传播的实施要在明确的品牌定位的指导下, 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 竭尽所能降低顾客成本, 千方百计为顾客提供便利, 并配合适当的促销组合进行统一的宣传。康师傅集团在出现水源门事件之后实施了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在调整品牌定位后, 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 向消费者传达统一的品牌形象, 是其成功的关键。整合营销传播为企业成功的经营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测量和评估其效果的方法和手段还不够完善, 今后应该从科技、技术、模型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来充实完善整合营销传播体系, 能够量化的指导战术能够为营销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汤姆.邓肯, 桑德拉.莫里亚蒂.品牌至尊[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2]王琪.整合营销传播中的广告策略研究[J].北方经贸, 2010.
【理论及应用】推荐阅读:
突变理论及应用08-19
现代机械强度理论及应用11-03
理论及方法论文06-08
设计理论及要点11-13
军事理论及答案10-23
成本会计理论及发展10-02
反语的理论及语用功能探析论文07-06
第二部分(合并报表的基本理论及抵销分录编制技巧7)09-23
结合远程教育理论及自身实际及学习体会,论述远程教育在当今社会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季光05-13
毛泽东思想概论及答案分析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