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及方法论文

2024-06-08

理论及方法论文(精选11篇)

理论及方法论文 篇1

一、前言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经翻译活动的第三个阶段——佛教在中国发展鼎盛时期。这一阶段,佛学逐渐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之一,佛经的翻译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达到顶峰。这期间,对佛经翻译影响最大者当属玄奘(公元602-664)。玄奘翻译的经、律、论共计75部,1335卷,总数约1300万字。佛经行文风格颇为凝练,术语繁多,亦有诸多晦涩难懂之处。准确译出这些繁多的术语有助于整体上提高佛经的翻译质量。

当下信息化时代新兴概念层出不穷,全球化进程日新月异。在实践中,理解并运用玄奘的翻译理论及方法能为当下翻译提供启示意义。

二、玄奘的翻译理论及方法

根据《续高僧传》记载,玄奘在翻译佛经时主持的“译场”较之前人更为健全。“从玄奘的译文形式来看,‘玄奘的翻译较之罗什的只存大意可说是直译,但比较义净那样的诘屈聱牙倒又近乎意译。’就翻译贵能达意的而言,玄奘的翻译是成功的。”

1.“五不翻”理论。玄奘通过组织完备的译场并运用“五不翻”理论产出了大量高质量佛经译本,结合翻译经验发现“五不翻”理论同样适用于当下某些文本翻译。

第一,“秘密故不翻”。当今翻译中会遇到一些词汇难以言明意义,故采用音译的形式更为稳妥。比如汉语“黑话”、“条子”、“雷子”是犯罪分子对警察的称呼,如果直接译成policeman难以表达使用这一词汇人群所表达的意义。

第二,“多含义故不翻”。虽说准确结合具体语境找到多义词在目的语中准确对应含义是“信”之根、“达”之本,但往往这样的译本会在“雅”上大打折扣。如汉语“阴阳”可以指男女、天地、昼夜、胜负等含义,译为yin and yang可以保留原文奥妙。

第三,“无此故不翻”。玄奘在佛经翻译时对于中国不存在的物种“阎浮树”进行了音译,保留了印度的特有文化。翻译实践中,针对文化负载词采用音译的手法也能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庐山风景区中某些景点“谷帘泉”译为“Gulian Spring”、“招隐泉”译为“Zhaoyin Spring”,此种译法更能表达中国文化的内涵。

第四,“顺古故不翻”。对于已有且延用多年的翻译,如地名“San Francisco”被译为旧金山或三藩市;人名“蒋介石”被译为Chiang Kai-shek等,都是根据清朝以来粤语方言音译而来,这类词汇沿用已有译法即可。

第五,“生善故不翻”。玄奘未将“释迦摩尼”译为“能仁”,有时源语言并不能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表达。“风水”涉及天文地理及建筑等诸多方面,“geomancy”一词实为“泥土占卜”,仅为西方繁多占卜术之一,无法传达汉语“风水”的神秘感,故采用音译。

综上所述,关注“五不翻”理论对翻译的借鉴意义时,其局限性也不可忽视。在翻译中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手法,切不可囿于单一理论而牵强附会。

2.六种翻译方法。印度柏乐天(P.Pradhall)和我国学者张建木曾对勘过玄奘译的《集论》和《俱舍论》,总结出玄奘的若干翻译方法:

1)补充法;2)省略法;3)变位法;4)分合法;5)译名假借法;6)代词还原法。

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和分合法均对译文进行适当的增删、语序调整和分合,使读者能更容易理解译文而不拘泥于句法语法的对应和规范。其中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遵循标准是上下文高于词语。译名假借法指玄奘有时用一种译名来改译常用术语,这种改译是为使术语在上下文中保持一致,易于读者理解。

例如:“Vijnalla”译作“识”;有时也将“Citta”译作“识”。

“Citta”译作“心”;有时也将“dharma”译作“心”。

代词还原法是把源语言中代名词译为目的语中代名词所指代的名词,名词前加“其”、“彼”等。虽然这是一种重复,但它能使译文更流畅,符合上下文一致原则,而不是生硬的字字对应。

玄奘译本:不住于色应生其心;不住非色应生其心。不住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不住非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

罗什译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当下翻译实践中,许多翻译之难通过“音译”、“补充法”、“变位法”等翻译方法解决的案例中都能看到玄奘六种翻译方法的影子。他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我国佛经翻译事业的发展,甚至对当今翻译实践均有卓越贡献。

三、结语

玄奘“五不翻”理论有助于提高佛经可读性,也开启了中国佛经翻译的新译时代。当下颇具系统的翻译理论层出不穷,且“五不翻”理论发展可谓不够完善,但其依旧具有借鉴意义。随着全球化的稳步推进,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外来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词汇、译本社会价值等诸多因素导致很多需要采用音译。通过探讨玄奘“五不翻”理论及六种翻译方法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可以确之凿凿的是“五不翻”理论及六种翻译方法为翻译标准提供了参考和启迪。

参考文献

[1]马祖毅.伟大的佛经翻译家玄奘[J].中国翻译,1980(2).

理论及方法论文 篇2

创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书中指出:创新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5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以及非技术的组织性创新。

融合认知心理学的产品创新设计。设计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基本活动之一,是人类为满足一定需求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的实践过程。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不断进行设计活动的历史。产品是设计结果的物质表现。产品设计是人类创造有使用价值的创新产品的实践过程,最终表现结果就是产品模型,其过程本质在于创造与革新。概念设计是设计过程中最具创新性的阶层,而设计者本身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构建更符合人类思维模式的创新方法,或将现有的各类创新设计方法融入概念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概念设计阶段的创造性,支持概念创新的实现。而可使用的技术有以下:

1.会聚技术:NBIC(Nano-Bio-Info-Cogno)会聚技术是国际上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是指几个领域的科学的融合。而其结果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技术的两两融合、三种会聚或者四者合成,都将产生难以想象的效能。美国将会聚技术认可为推动美国经济长期繁荣和增长的关键。会聚技术发起者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最重要的是通过纳米科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的融合发展,推翻学科之间的壁垒,使这四种技术能发出最大的潜力,所以这个技术有着许多的发展领域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2.信息技术: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源泉。对人类来说,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就不会有人类文明的演化,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就不能驾驭大自然。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产生、获取、储存、传递、处理、显示、使用等方面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的技术。它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而逐渐由低至高发展。

3.认知科学:认知科学的产生,受到了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影响,是关于人类心智的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性研究,由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人类学、神经科学和哲学6个领域的学科组成。认知科学探索人类智力如何由物质产生,是研究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如感知、语言、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研究领域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的求解。这个领域是一种全新的学科,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

(二)、产品创新设计的创新设计的创造力模型:心理学领域对于创造力的定义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

融合会聚技术思想,以产品创新设计的创造力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产品创新设计理论框架。产品创新设计过程是借助一定的设计规则和创新策略,对某种需求功能创造性设计方案的实现过程。该过程包括认知过程信息加工、创造思维方法、问题求解步骤、创新设计过程模型等内容。根据设计问题的角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创新策略,利用不同的创新工具和创新方法,结合各种知识信息,最终得出创新概念方案。产品创新设计的认知机理

人是设计的主体,研究产品创新设计的本质规律需要从设计者的角度探索设计固有的认知规律,即认知机理。本部分主要讨论了产品创新设计的认知机理,是关于创新设计内在属性的基本研究,是构建科学、系统的设计理论,产生符合设计规律的设计方法的认知基础。本部分主要介绍产品创新设计认知的规律、模型及研究方法。

(一)、产品创新设计认知机理的科学基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即把人看做一个积极的知识获得者和信息加工者。可以说,认知就是信息加工。人脑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可以对表征信息的物理符号进行输入、编码、储存、提取、复制和传递,而这一过程的完成是系列性的,不同的加工任务和加工阶段由不同的认知结构来完成,这些相对独立的认知结构类似于计算机,即可以使用若干操作来处理符号。

记忆是指存储、提取过去的经验,并将这些信息用于当前的情景,是一种动态的机制。问题解决过程可视为一种信息加工过程,问题解的产生是人脑中各种信息之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其关键是信息的刺激、存储、存储提取等。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等的过程,能更全面地体现信息加工系统的工作流程。

(二)、产品创新设计的认知机理及过程模型:通过研究产品创新设计创意方案生成的认知思维过程,探索产品创意方案生成的内在机理,构建全面、系统的符合认知机理规律的模型过程,进而实现设计者认知与产品设计过程的有机结合,帮助设计者有效地完成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产品概念设计过程模型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物品、过程、服务及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创新设计过程的本质是融入了创新要素的概念设计过程。因此,创新设计过程的研究实际是对概念设计过程的研究。该研究具有创新性、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通过实现用户的某种需求与使用特性来实现其价值。

(一)、产品概念设计的定义及特征:在确定任务之后,通过抽象化,拟定功能结构,寻求适当的作用原理及其组合等,确定出基本求解途径,得出求解方案,这一部分设计工作叫做概念设计,即是考虑设计问题的內容,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的解的设计阶段,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较优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创新性思维工作流程。概念设计包括两个基本过程:方案综合设计过程与方案优化评价过程。

(二)、支持产品多级创新的概念设计过程模型:概念设计的目的是实现产品的功能需求,而功能设计的核心是创新。因此,如何有效地支持产品创新设计就成为概念设计模型所优先考虑的事情。功能设计模型经历了公理化设计、系统化设计、行为辅助模型、环境约束模型和拓展环境约束模型五个阶段。

产品概念设计过程模型是根据一定的设计理念,借助某种设计策略,基于普遍的设计过程对产品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规范,为设计过程提供设计思路,从而使整个设计过程在有序合理的过程中展开。在以“产品为中心”设计思路的指导下,设计人员提出了不少产品概念设计过程模型。传统的概念设计过程的一般步骤为:首先通过市场分析确认需求,再通过概念设计将总的需求目标转化为功能上的层次结构关系,并得到满足功能要求的求解方案。产品创新设计策略

创新设计就是设定一个特定的目标,然后找到达到该目标的合适路径。设计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设计问题类型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求解和创新策略以及相应的设计方法。设计问题分类及形成创新求解策略决定着产品创新效率,是创新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正确的设计策略可以加速问题的解决,而不完善的设计策略则会限制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阻碍问题的解决。

(一)、面向问题的产品创新设计策略:面向问题的创新目标是提高现有产品或系统的性能,解决现有产品或系统中影响主要问题,朝着理想化的目标前进。在这类设计中,所要设计的产品是已经存在的,但由于产品中存在问题缺陷或者存在改进的空间,因此需要将产品的性能进一步提升或将成本进一步降低。因为这类设计问题针对的是某种具体的技术问题,所以采用的策略是解决最小化问题,解决系统中的冲突,对系统进行改造。

(二)、面向目的的产品创新设计策略:面向目的的产品创新目标是设计一个全新产品或系统,可能现有产品或系统的主要功能改进已经达到了极限,因此不局限于现有产品或系统的问题,而是跳出现有系统,思考设计最终目的的是什么。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更好的达到此目的,采用的策略是解决最大化的问题和对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改变。

总之,为了实现每个人的人生目的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必须把创新放置在最重要的位置。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活动仍未摆脱跟踪模仿的局面,自主创新结果比较少,高精尖装备仪器严重依赖进口。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因素是: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相对不够,科学思维培育相对落后,科学技术没有获得创新方法的有效支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科技的创新技法与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1]蔡文,杨春燕,何斌.可拓逻辑初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胡小平,鲍新开,王姣.面向船舶协同设计的知识管理技术研究[J].机电工程,2008,25(2):35—37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理论及方法 篇3

【关键词】加速折旧;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合法

一、加速折旧法的内涵

加速折旧法也称快速折旧法,其特点是固定资产在预期使用年限内,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从而使应纳税所得额减少,在所得税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应纳税额自然降低,这即等于国家给了企业一笔无息贷款,也等于加快了企业折旧的速度,所以叫加速折旧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CAS4)的规定,企业可采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加速折旧法包括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

二、加速折旧法的具体方法

1.双倍余额递减法

(1)计算原理。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按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原始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直线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同时,为方便会计人员操作,在折旧年限到期前的两年内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其计算方法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始成本-累计折旧额)×年折旧率

最后两年的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倒数第二年的账面净值—预计净残值)/2

举例说明,某企业的一台设备,原始成本是64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20000万。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2)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特点。通过上面的实例分析得出:①双倍余额递减法不考虑净残值;②每年折旧率都相同,值为直线法的两倍;③使用年限最后一年期末 “账面余额”一定是固定资产的净残值(本例是 20000 元);④使用年限最后一年的 “累计折旧额”(本例④栏) 加上使用年限最后一年期末账面余额一定等于期初账面余额,也就是固定资产的原价。即620000+20000=640000。

2.年数总和法。

(1)计算原理。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其每年的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数/各年预计尚可使用年数总和

年折旧额=应计折旧额.年折旧率

承前例的资料:原价640000元,净残值2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

(2)年数总和法的特点。①年折旧额计提的基数相同;②年折旧额逐年下降;③使用年限最后一年期末 “账面余额”一定是固定资产的净残值(本例是 20000 元);④使用年限最后一年的 “累计折旧额”(本例④栏) 加上使用年限最后一年期末账面余额一定等于期初账面余额,也就是固定资产的原价。即620000+20000=640000。

三、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的区别

1.年折旧额计提的基数不同。前者是不考虑净残值,用原值减累计折旧为基数,每期计提的基数都在变化,而年数总和法的基数是固定不变的,都是按原值减净残值来计提。

2.年折旧率不同:前者年折旧率不变,后者折旧率随着使用年限的减少而递减。

3.方法的使用:前者在最后两年穿插使用了直线法,因此最后两年的折旧额是相同。年数总和法并未穿插其他方法。

由此可见: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特点是折旧率不变而折旧基数则是逐年减少,最后两年的折旧额相同。年数总和法的特点是:固定资产折旧基数不变,而折旧率随着使用年限的减少而递减。

四、加速折旧法对企业财务收益和现金流量以及对国家财政税收的影响

承前例,该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25%,未扣除年折旧额前的总利润为300000,比较不同折旧法下的应纳税额。5年期年金现值系数=3.7908

直线法下:年折旧额=(640000-20000)/5=124000

通过上表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的年折旧额总和、应纳税所得额合计及应纳税额合计都相同。分别为62万元、88万元、22万元。

2.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每年的折旧额不同。直线法每年的折旧额相同,而加速折旧法前期的年折旧额较大,后期计提变少,所得税额的差额也较大。其中,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所得税节约差最明显,为33000元,其次是年数总和法的节约差为20667.

3.对企业财务收益的影响:通过应纳税额现值的比较发现,双倍余额递减法与直线法的差额=166791-161544=5247,年数总和法和直线法的差额=166791-159352=7439。由此,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在未来可获得一笔5247~7439元左右的无息贷款,从而使企业节约了利息支出,有助于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的提高。

4.对现金流量的影响。本期现金净流量=本期净利润+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折旧前期提多后期提少,折旧虽然不会导致现金流出,但会影响企业当期利润。因为折旧费用是成本的一部分,成本增加利润自然减少,而利润又同当年所得税额相联系,而缴纳所得税是要付出

现金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的折旧方法对各期的现金流量是会产生影响的。比如第一年,直线法下当期现金净流量=(176000-44000)+124000=256000,而双倍余额递减下当期现金净流量=(44000-11000)+256000=289000。两者的差额为33000.前期折旧费用大,当然现金净流量就会大,反之就会小。

5.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采用加速折旧法,前期所缴纳的税额固然少,例中采用平均年限法第一年应纳税额是 44000 元,如果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仅仅为 11000 元,减少了 75%,但在使用年限内应纳税额合计数是相同的。至于实际缴纳的税额,应视税法规定为准。固定资产使用到后期,服务效能的发挥具有不确定性,采用加速折旧法师符合“效能递减规律”,也符合稳健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五、总结

加速折旧法,它可以增加企业的资金积累,加速设备更新,促进产业升级。当前,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现象客观存在,加速折旧法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双重因素,因此其魅力不容忽视。但是企业实际应用中,要结合自身的需要及国家财政的要求,慎重选择折旧方法,折旧方法一经确认,不得随意变更。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S].企业会计准则,2014.

[2] 杜亚光.试 论 固 定 资 产 加 速 折 旧 的 理 论 与 方 法[J]经济.师.2015.

[3] 杨臻.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新政解析 [J].中国税务,2015.

作者简介:

机械设备改造理论及方法探讨 篇4

一、机械设备改造理论原理

1. 机械理论原理

对机械设备内部的结构及其运动、受力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人们通常将机构及机器统称为机械。而机构主要是指由数量不少于两个的构件组合而成的组合体, 且通过一定的活动联接去完成各种规定式的运动。机器则是指由数量不少于一个的机构组合而成, 对各种能量进行转换的组合体。机械理论原理主要被分为机构学及动力学。机构学主要是用于对机械中一些常用型机构的分析研究, 其研究内容为机构自身的组成性原理以及其相关运动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机构学在对机构自身运动进行研究时, 其关注的重点往往放置在几何观念之上, 对于力的作用关注偏少。

机械动力学主要是对机器自身及其相关组合进行分析研究。在相关作用力已知的状态下, 对其内部存在的运动规律、效率等问题进行研究明确。机械系统动力学方程常常是多参量非线性微分方程, 只在特殊条件下可直接求解, 一般情况下需要用数值方法迭代求解[1]。大部分与机械动力学相关联的问题均可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机械动力学的研究范围正在进行逐步的扩展, 其研究内容已包括具有不同特性的调控装置及动力机器。

2.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理论原理的建立基础前提是物理及化学两大基础性学科。物理化学理论原理是将诸多化学现象作为整个研究的对象, 运用大量的物理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将化学基本规律原理进行科学的整理归纳, 共同组成强大的化学理论原理。物理化学理论原理中的支撑型理论是热力学、量子学及统计力学。热力学、量子力学及统计力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热力学较为适用于宏观型的系统, 而量力学则恰恰相反, 较为适用于微观型的系统。统计力学是衔接热力学及量子力学两者之间的桥梁。

二、机械设备改造具体方法探讨

机械设备具体改造方法的内容包括:设备改装及相应的技术改造。设备改装主要是指对机械的容量空间、体积等进行科学的改造以此对相应的生产需求进行充分的满足;相应的技术改造则是指对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研究利用, 以此对机械设备进行改革创新, 彻底改变落后技术, 在不改变机械设备的基础上为其增添新一代的生产技术。

机械设备的改造方法众多, 如将机械设备中的控制类元件用微机代替, 对设备中的系统进行技术性的改造, 运用一种步进电动机对整个系统实行科学严格的控制, 主要还是运用微机及接口技术在内部系统中的应用。另外还有一种便是将控制元件用编程型控制器代替。主要是替代机械设备的继电器和接触器组成的电气控制的部分元件, 这样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而且此方法早已进入到过程控制、位置控制、图形工作站等方面[2]。现如今也已成为极为重要的核心式控制部件。还有一种方式便是运用先进的数控设备对机械设备中的进给系统进行科学的控制, 以此促进企业现代化作业及管理水准的提升。数控机械设备在信息数据的处理及传递过程中通常是运用相应的数字信息及标准, 同时依靠计算机控制的方式, 为计算机的制造及管理工作提供最大化的帮助。

在机械设备的改造过程中, 通常是运用相应科学的方式对机械设备的自动智能化水准进行提升, 以此将如数控化、联动化等新型的技术特性进一步的实现, 同时还能够对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整体效率、生产量及工艺等进行科学提升, 将原有的机械设备完全改造成为拥有高效能、自动化的优良机械设备。运用特殊化的改造方式对原有的机械设备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造, 促使其在运行过程中符合现代化的生产特色及相应需求。对机械设备进行科学的技术改造过程中, 应对机械设备的运行需求、技术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以此找寻出真正能够达到最优改造效果的技术改造方式。与此同时, 还可运用相关的改造理论原理对机械设备自身的强度及使用寿命等进行科学的改造, 并对其在改造完成后相应的能源耗损及人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考量。

三、机械设备的改造意义

对机械设备进行充分科学的技术改造主要是对先进技术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利用学习, 并针对机械设备的自身改造需求对其结构、部件等部分进行科学的改进完善, 促使其在运行过程中上升到一个新的机械水平高度。在技术改造工作完成后, 机械设备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能够对能源、材料等进行科学的节约, 以此在对生产成本进行良好控制的同时将其生产效率及质量进一步提升, 从而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获得最为良好的发展。

结语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 各企业的市场竞争形势越发严峻, 企业不得不通过提升自身生产水平来谋求更好的发展。在企业谋求发展的过程中, 其内部机械设备的科学技术改造不失为一条优良的出路。通过对机械设备进行优化改造处理, 以此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将产品水准质量进一步提升, 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摘要:现如今, 设备改造理论原理已深入至机械、物理等各个领域。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虽较快, 但相应的工业发展水准依旧偏低。为了适应整个市场极为严峻的竞争形势, 并寻求到自身的良好发展, 企业内部的机械设备改造是大部分企业的最优出路。文章主要是对机械改造理论原理进行了阐述说明, 并对其相应的改造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 表明了机械设备改造的重要意义, 以此加深人们对机械设备改造的认知度。

关键词:机械设备改造,理论原理,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丹丹.机械设备改造理论及方法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 (14) :71-72.

理论及方法论文 篇5

关键词:工程地质灾害 土石混合体边坡 岩质边坡 监测设备 数值模拟

Abstract:Typical cases and basic data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collected and classified by research team 6 in year 2010.Many advances and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which include Classification for earth-rock aggregate slope and rock slope in geologic hazards based on geological survey, real time monitoring equipment for typical landslides,monitoring database of in-situ slope,framework of numerical software for geological disasters,etc.Research interests for numerical model in each stage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are determined.Overall,the annual tasks of the first year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ccomplished.

Key Words: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Earth-rock aggregate slope;Rock slope;Monitoring equipment;Numerical Simulation

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理论及实证分析 篇6

一、调查问卷设计

此调查问卷在结构上分为3部分, 分别为问卷介绍, 问卷主体和问卷声明。问卷主体包括15个问题, 分为客观性问题和主观性问题两大部分。问题形式分为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 不包含开放性论述题, 以重点突出问卷所选取的会计因素的影响, 并简化了问卷接收者的填写难度。问题的选取主要基于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合并企业会计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的假设, 主要从可比性、完整性、可靠性等方面看投资问题、面值问题、商誉问题等 (Baker, Biondi and Zhang, 2007) 。

二、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问卷样本范围为中国山东省随机选取的30个合并企业, 问卷的发放对象为企业内从事财会或者了解财会的实务工作者和高级管理人员, 问卷的发放方式为实地面对面发放和电子邮件发放。问卷共发放150份, 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1份, 有效回收率为34%。Silverman (2010) 指出绝对数超过50且回收率超过30%的数据具有研究意义, 因此, 回收的调查问卷数据包含绝对样本数, 具有可靠性, 可以用以分析和提供调查结果。本文采用SPSS统计软件来分析调查问卷数据。研究方法主要采用Bryman和Bell (2007) 中提出的变量频数统计、对比分析和检验。假设的检验方式主要通过Burns (2008) 指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一) 客观性问题分析

济南市与潍坊市的有效问卷回收数量最多, 大部分有效问卷出自男性高层管理人员, 具体不同职位的问卷回收数量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问卷的回应者主要为财务部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 他们都是参与企业会计选择和执行的人员, 因此问卷的结果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他们的主观动机和判断依据, 具有决策差异参考价值。

(二) 主观性问题分析

问卷共设有8个主观性问题, 每一个主观性问题都有从“极其同意”到“极不同意”中的9个程度可以选择。本文使用SPSS模型进行分析, 在整合数据过程中将原有的9个程度分解为3个阶段群组, 除去1和9的极端情况不具有普遍性, 其他7个数值被分为2~4, 5, 6~8, 各区间分别表示同意, 中立和不同意。

1.第一个问题:和购买法相比, 权益结合法是否能清楚地反映收购方的投资行为?

从上面的两个图表中, 可以看到9个程度数值中, 2, 3, 4, 5, 6五个数值被选择过, 1, 7, 8, 9四个数值没有被选择过。整个数据组中的最小值为2, 最大值为6, 平均值为4.12, 标准差为0.840。

综合来看, 数值4的累计百分比为72.5%, 表明4以及4以下的数值占有绝对比重, 并且标准差值〈1, 离散程度小, 表明所有问卷回答者的所选数值比较接近平均值。这个结果表示被调查者的对此问题的观念态度接近, 大多数的回答者认为权益结合法能够清楚地反应收购方的投资行为, 其余的被调查者大部分态度中立, 仅有少量被调查者认为权益结合法不能清楚地反应收购方的投资行为。

2.第二个问题:和购买法相比, 权益结合法是否能清楚地反映财务报告信息的可比性?

从上面的两个图表中, 可以看到9个程度数值中, 3, 4, 5, 6四个数值被选择过, 1, 2, 7, 8, 9五个数值没有被选择过。整个数据组中的最小值为3, 最大值为6, 平均值为4.14, 标准差为0.939。

综合来看, 数值4的百分比为41, 2%, 累计百分比为68.6%, 比数值5和数值6的百分比和多三分之一, 表明表明4以及4以下的数值占有绝对比重, 并且标准差值〈1, 离散程度小, 表明所有问卷回答者的所选数值比较接近平均值。这个结果表示被调查者的对此问题的观念态度接近, 大多数的回答者认为权益结合法能够清楚地反应财务报告信息的可比性, 其余的被调查者大部分态度中立, 仅有少量被调查者认为权益结合法不能清楚地反应财务报告信息的可比性。

3.第三个问题是:和购买法相比, 权益结合法是否能提供完整的财务信息?

从上面的两个图表中, 可以看到9个程度数值中, 2, 3, 4, 5, 6五个数值被选择过, 1, 7, 8, 9四个数值没有被选择过。整个数据组中的最小值为2, 最大值为6, 平均值为4.08, 标准差为1.093。

综合来看, 数值3、数值4和数值5被选择的次数最多, 而且三个数值的频数都在15附近, 并且数值4的累计百分比为66.7%, 表明4以及4以下的数值被选择的次数更多, 并且标准差值>1, 离散程度大, 表明所有问卷回答者的所选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异较大。这个结果表示被调查者的对此问题的观念态度差别很大, 大多数的回答者认为权益结合法能够提供完整的财务信息, 其余的被调查者中有三分之二态度中立, 三分之一持相反观点, 认为权益结合法不能提供完整的财务信息。

4.第四个问题是:和购买法相比, 权益结合法是否能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从上面的两个图表中, 可以看到9个程度数值中, 3, 4, 5, 6四个数值被选择过, 1, 2, 7, 8, 9五个数值没有被选择过。整个数据组中的最小值为3, 最大值为6, 平均值为4.25, 标准差为0.956。

综合来看, 数值4的累计百分比为62.7%, 表明4以及4以下的数值被选择的次数更多, 并且标准差值<1, 离散程度小, 表明所有问卷回答者的所选数值比较接近平均值。这个结果表示被调查者的对此问题的观念态度接近, 大多数的回答者认为权益结合法能能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其余的被调查者大部分态度中立, 仅有少量被调查者认为权益结合法不能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5.第五个问题是:和购买法相比, 权益结合法对合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按其账面价值入账是否合理?

从上面的两个图表中, 可以看到9个程度数值中, 3, 4, 5, 6, 7五个数值被选择过, 1, 2, 8, 9四个数值没有被选择过。整个数据组中的最小值为3, 最大值为7, 平均值为4.31, 标准差为1.068。

综合来看, 数值4的累计百分比为64.7%, 表明4以及4以下的数值被选择的次数更多, , 并且标准差值〉1, 离散程度大, 表明所有问卷回答者的所选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异较大。这个结果表示被调查者的对此问题的观念态度差别很大, 大多数的回答者认为权益结合法对合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按其账面价值入账是合理的, 其余的被调查者一半态度中立, 一半持相反观点, 认为权益结合法对合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按其账面价值入账是不合理的。

6.第六个问题是:和购买法相比, 权益结合法不确认购买成本和购买商誉是否合理?

从上面的两个图表中, 可以看到9个程度数值中, 2, 3, 4, 5, 6, 7六个数值被选择过, 1, 8, 9三个数值没有被选择过。整个数据组中的最小值为2, 最大值为7, 平均值为4.12, 标准差为1.032。

综合来看, 数值4的累计百分比为70.6%, 表明4以及4以下的数值占绝对比重, 并且标准差值>1, 离散程度大, 表明所有问卷回答者的所选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异较大。这个结果表示被调查者的对此问题的观念态度差别很大, 大多数的回答者认为权益结合法不确认购买成本和购买商誉是合理的, 其余的被调查者2/3态度中立, 1/3持相反观点, 认为权益结合法不确认购买成本和购买商誉是不合理的。

7.第七个问题是:和购买法相比, 权益结合法对被合并企业的收益和留存收益纳入合并后主体的报表中是否合理?

从上面的两个图表中, 可以看到9个程度数值中, 2, 3, 4, 5, 6五个数值被选择过, 1, 7, 8, 9四个数值没有被选择过。整个数据组中的最小值为2, 最大值为6, 平均值为4.08, 标准差为0.977。

综合来看, 数值4的累计百分比为72.5%, 表明4以及4以下的数值占绝对比重, 并且标准差值<1, 离散程度小, 表明所有问卷回答者的所选数值比较接近平均值。这个结果表示被调查者的对此问题的观念态度接近, 大多数的回答者认为权益结合法将被合并企业的收益和留存收益纳入合并后主体的报表中是合理的, 其余的被调查者中有2/3态度中立, 仅有少量被调查者认为权益结合法将被合并企业的收益和留存收益纳入合并后主体的报表中是不合理的。

8.第八个问题是:和购买法相比, 权益结合法对与合并事项有关的直接费用计入当期费用是否合理?

从上面的两个图表中, 可以看到9个程度数值中, 2, 3, 4, 5, 6, 7六个数值被选择过, 1, 8, 9三个数值没有被选择过。整个数据组中的最小值为2, 最大值为7, 平均值为4.25, 标准差为1.146。

综合来看, 数值4的累计百分比为62.7%, 表明4以及4以下的数值被选择地更多, 并且标准差值〉1, 离散程度大, 表明所有问卷回答者的所选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异较大。这个结果表示被调查者的对此问题的观念态度差别很大, 大多数的回答者认为权益结合法将与合并事项有关的直接费用计入当期费用是合理的, 其余的被调查者大部分态度中立, 只有小部分持相反观点, 认为权益结合法将与合并事项有关的直接费用计入当期费用是不合理的。

(三) 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对比

根据全体样本选择情况列表中的数据, 做出国有企业主观性问题选择情况汇总图和私有企业主观性问题选择情况汇总图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到, 在第一个问题中, 数值4、数值5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二个问题中, 数值4、数值5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三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四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五个问题中, 数值4、数值5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六个问题中, 数值4、数值5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七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八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

综合来看, 数值4和数值5的频率最高, 数值4、数值5、数值6的总量最多, 这表明, 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和企业高管在八个问题中选择偏中立, 中立和略不同意的居多。这个结果表示国有企业偏向采用规范的会计方法, 不主张使用或是使用限制性的权益结合法。

从上图可以看到, 在第一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二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三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5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四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五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六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七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八个问题中, 数值4、数值5被选到的次数最多。

综合来看, 数值3和数值4的频率最高, 数值3、数值4的总量也是最多, 这表明, 私有企业的财务人员和企业高管在八个问题中选择同意和偏中立的居多。这个结果表示私有企业偏向采用权益结合法, 更注重权益结合法能带来的优势。

三、结论

虽然从我国经济现实情况看, 权益结合法在一定范围存在仍有其合理性。首先, 权益结合法操作简便, 会计处理相对简单, 降低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和难度。其次, 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购买法的会计处理更为复杂。最后,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 在换股合并时采用购买法很难取得被并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而权益结合法按账面价值计量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但购买法将企业合并视为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企业的净资产交易, 这种交易属于购买性质, 价值的计量上更具有合理性。此外, 在购买法下, 被购买企业的资产按购买日的公允价值重估, 购买成本超过重估后净资产的差额作为合并商誉。而权益结合法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按账面价值计量被并购企业净资产时易被人为操纵, 导致资产价值低估。购买法全面替代权益结合法是企业合并会计方法发展的未来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 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 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备,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必然也会顺应时代的进步, 不断改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形势, 我国将会逐步扩大购买法的应用范围。

理论及方法论文 篇7

1 云南山区锡矿地质概述

锡在自然界中, 多以四价锡化合物形势存在, 尤其是二氧化锡, 是地壳上最稳定的化合物之一。锡的地壳丰度大约为2ppm, 一般富硅岩石比富铁镁岩石, 锡的含量要高。自然界已知的含锡矿物有50多种, 主要锡矿物大约有20多种。具有经济意义的主要是锡石, 其次为黄锡矿。某些矿床中, 硫锡铅矿、辉锑锡铅矿、圆柱锡矿, 有时黑硫银锡矿、黑硼锡矿、马来亚石、水锡石、水镁锡矿等也可以相对富集, 从而形成工业矿床。以个旧锡矿区为例, 锡石-多金属硫化物型是个旧矿区最重要的矿床类型, 以其产出部位及矿石的次生氧化特征划分为夕卡岩硫化物矿床和层间氧化矿床。

2 云南锡矿资源分布特点

2.1 分布相对集中

云南锡产地约有65个, 主要集中在个旧、文山和保山地区。目前云南探明的锡储量主要集中于滇东南的个旧和都龙两个特大型锡多金属矿床。

2.2 大中型矿少, 小型矿多

大中型矿床与小型矿场数量比为1:5.4, 储量比为4:1。个旧矿区已探明锡储量约占云南省总储量的86%, 占全国储量约1/3, 是闻名中外的锡矿产地。

2.3 分布多在山区

我国锡矿分布受大地构造和岩浆活动控制非常明显。矿区多分布与山区。锡矿矿床类型主要有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与中、酸性火山-潜火山岩有关的矿床、与沉积再造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和沉积-热液再造型矿床, 以第一类矿床为最重要。以个旧锡矿为例, 个旧位于华南后加里东褶皱系西南端的右江褶皱带, 或称海西-印支拗陷带, 拗陷区长期沉降, 沉积了中三叠统厚达3000余米的个旧组碳酸盐岩层, 按其沉积旋回、相标志及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为三段 (T2k1—T2k3) 共13层, 主要赋矿层位T2k1及T2k2属局限浅水台地潮坪环境下形成的浅滩、湖、萨布哈沉积相, 其中的富藻、富膏 (已去膏化) 层对某些成矿元素的原始富集可能起一定作用。印支、燕山运动使区内地层褶皱、断层, 伴之大规模基性、酸性和碱性岩浆活动, 其后发生了以锡为主的多种成矿作用, 形成了特大规模的岩控锡石-多金属硫化物矿床。

3 云南锡矿勘查和技术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3.1 历史

由于云南地区有色金属矿藏资源丰富, 在清代云南矿业就有了很大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受国际资本主义影响, 作为重要工业原料的锡矿需求剧增。需求的增加, 带动了队锡矿勘查理论技术和开采技术的发展, 但受限于当时记录的技术水平, 早期勘探方式已不可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矿产原料的勘查与开采, 我国矿产勘查理论和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1984年, 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制定了《锡矿地质勘探规范 (试行) 》 (以下简称《规范》) 。《规范》要求:矿区详细地质勘探工作, 要为矿山建设设计确定矿山生产规模、产品方案、矿山开采、开拓方案、总平面布置和矿山远景规划, 以及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石选冶性能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基础地质资料。在详细勘探工作中, 要从矿山建设实际需要出发, 正确选择矿区详细勘探范围和高级储量分布地段, 合理确定勘探深度。对矿区地质研究要求包括对矿区外围、矿床地质、矿石物质组分在内的地质研究、矿床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矿区水文地质研究、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研究、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矿床勘探程度要求。《规范》的制定发布, 对我国锡矿勘探理论和技术提供有力的技术先导。

3.2 现状

距离《规范》的发布, 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二十年来, 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同时, 由于云南锡矿开发时间早, 并且一直在不断勘探开采中, 易探易采矿已逐渐减少。现存锡矿资源多埋藏较深, 位置偏僻, 勘查人员难以到达, 人工勘查难以实现且难度逐年加大。

4 新阶段云南山区锡矿的勘探理论和技术

一方面, 要对现有矿山深部和外围加大勘查力度, 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由于锡矿床特点是矿床类型多, 矿种多、伴生元素多、形态复杂, 现有矿山的深部和外围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这种方法能有效提供现有矿山的采矿能力。另一方面, 遥感探矿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探矿方式。以张建东等的分形理论在云南个旧锡矿遥感信息定量话分心中的应用及刘磊等的云南思姑锡矿地质、化探、遥感多元信息综合找矿研究为例, 遥感探矿采用航空航天飞机携带的遥感传感器接收地面发射、反射的电磁波谱, 借助电子计算机将接收到的数字信号制成可识别的遥感图像然后根据遥感图像的所显示的矿区遥感线性、环形构造分析, 总结含矿地区的特点, 进而对未探明含矿地区的遥感图片对比分析, 预测含矿可能性。

5 小结

当前形势下, 锡矿需求空间巨大, 云南山区富含锡矿资源但相对勘查难度加大, 这对现在阶段的探查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对现有矿床的深度开发以及利用遥感技术找矿是解决当前云南山区锡矿勘查理论及技术难题的有效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云南省山区锡矿分布的地质特点, 结合相应勘查理论, 探讨适应云南山区锡矿的勘查技术。

关键词:锡矿,勘查技术,云南山区

参考文献

[1]光亮, 秦德先, 范柱国.云南省锡矿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矿产保护与利用, 2005 (02) :10-13.

[2]张欢.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地球化学研究所) , 2005.

[3]杨世瑜.滇东南锡矿带矿床类型及其组合特征[J].矿床地质, 1990 (01) .

[4]穆世坤.矿产地质勘查理论及技术方法研究[J].山西科技, 2008 (04) :32-33.

理论及方法论文 篇8

生物力学(biomechanics)是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体中的力学问题定量研究的生物物理学分支。而骨科生物力学(orthopaedic biomechanics)是以骨骼为对象,研究骨的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它通过对骨和骨骼系统力学性质的剖析和研究,不断揭示骨骼生长、发育、畸变、衰退等一系列进程中与力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预防骨损伤、诊断和治疗骨科疾患、进行骨矫形、骨移植及骨的功能康复提供理论依据。1638年,伽利略发现了施加载荷与骨形态之间的关系,这是有记录的对骨科生物力学进行研究的最早报道。1867年,瑞士教授Herman Von Meyer指出,骨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一样,与其承受的载荷大小与方向有直接关系。该理论促进了骨科生物力学的进一步发展。1884年,德国医学博士Julius Wolff发表了著名的《骨转化的定律》[1],该著作至今仍是骨科生物力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大大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进展。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骨科生物力学已发展成一门门类齐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骨科生物力学其研究涉及基础力学理论研究、临床实验研究、参数测试理论研究等,并出现了多种用于骨力学参数测试的设备。

本文以骨科生物力学参数研究为对象,对其理论研究、测试方法以及测试设备研究的进展进行了论述。

1 骨生物力学理论研究现状

在骨科生物力学理论研究方面,Julius Wolff早在1884年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说(通常称为沃尔夫定律[1]):骨在需要的地方就生长,不需要的地方就吸收,即骨的生长、吸收、重建都与骨的受力状态有关。这个重要的思想指出了力学与生命的联系,因此在沃尔夫之后,人们一直为这一论断寻求理论的和实验验证,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均匀化理论是一套严格的数学理论,一直是应用数学领域的研究课题之一。将其用于多元分析力学,建立材料的宏观本构和其微结构的关系,并预测组织的生长和改变,被认为是一条有效的研究途径。它从构成材料的微结构的“胞元”(base cell)入手,假定胞元具有空间可重复性,同时引入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利用渐进分析的方法,从而可以详尽地考虑微结构对材料的影响。Crolet(1990,1993)[2,3]将均匀化理论用于密质骨的分析中。Hollister[4]et al分析了松质骨的几种胞元模式。Ko和Kohn[5]等分别将均匀化理论用于分析螺纹型移植片、骨界面和孔状涂层的移植片和骨界面的力学性质,从而向我们展示了均匀化理论在生物力学的广阔应用前景。

在生理机制理论研究上,Frost和Jee[5,6,7,8]等提出骨组织中可能存在着引起骨量重新分配而适应力学环境的机制,称为“Mechanosat”(力学调控系统)。力学载荷作用于骨组织,骨内感应系统把监测到的力学刺激转变为化学信号,由生物力学反馈系统作用于骨组织,通过骨构建和骨霞建来调节骨量,使骨量的分布能更有效地承受外力作用。

在数值理论与算法的研究上,Mu l le nd e r等[9]在适应性骨再造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将骨再造用数学方法描述为自组织生物控制过程。Carcia等[10,11,12]提出了一个在力学上比较接近实际的各向异性损伤修复骨再造模型。

骨科生物力学理论研究中的另一分支为在进行细胞、基因层次的力学研究,表现为研究力学刺激对细胞的功能及活性的影响,希望通过一系列研究,除了能对细胞特性了解更加透彻外,亦能理清细胞在受力后的调控机制。寄望能将此种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医疗上,实现骨骼生成与吸收作用间的调控,加速骨折的愈合或改善骨质疏松症等常见的骨科临床疾病。Ko等[13]于2000年证实细胞骨架在力量传递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将力量籍细胞骨架迅速传导至细胞内的各个部位。Kaspar等[14]致力于研究力学刺激对于体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并于2002年发现力学刺激可促进体干细胞分化成为骨母细胞并促进骨母细胞的增殖。此外,力学刺激亦能影响骨母细胞及骨细胞的活性,若增加力学刺激,则可促进骨母细胞对于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与骨骼生成相关蛋白质分泌量增加。该研究对当时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由于细胞骨架亦有细胞核,近年来有学者针对细胞骨架在受力后对于基因调控的影响进行研究。

2 骨科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及测试装置研究进展

在骨科生物力学理论研究进展的同时,随着力学、机械学、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骨科生物力学中骨参数的测量也越来越精确。这类测试设备的发展,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目前,国内外典型的对骨科生物力学参数测试的设备主要可分为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电阻应变测试系统和光学测试系统等。

2.1 万能材料试验机

典型的万能材料试验机如图1所示,该类试验机是当今骨性能测试的主要设备之一。它以伺服电机作为动力源,丝杠、丝母作为执行元件,实现试验机移动横梁的速度控制。它操作简单,对实验员要求不高,试验行程可任意定制。该设备可依据测试需要增配不同吨位的传感器、夹具和附件,实现一机多用,完成拉、压、弯、剪、剥离、撕裂、扭转等的功能,实现多种参数测试。

2009年,芦淼等利用该设备进行了滑动椎弓根钉系统稳定性体外生物力学测试[15]。他们比较了滑动椎弓根钉系统与通用椎弓根钉系统对脊柱侧凸固定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作用效果,改进现有通用椎弓根钉系统,为临床医学提供了重要依据。同年,胡辉莹、何忠杰[16]等用万能试验机做了人体胸廓胸外按压的力学测试,定性地得出了载荷与胸廓向下位移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同力作用下胸骨与肋间连线作用点力的大小关系。这些结论都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支持了传统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机制中的“心泵理论”和”胸泵理论”观点。成永忠[17]等于2009年利用该设备开展了外固定器背伸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内踝的顶针的力学性能的测试,探讨了外固定器背伸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时使内踝骨折稳定的最佳踝关节固定位置。通过实验确定了外固定器背伸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时,使内踝骨折稳定的最佳踝关节固定位置是背伸中立位。

万能试验机作为通用的材料实验装置,能够完成常规的拉、压、弯、剪、剥离、撕裂、摩擦系数测量和扭转等功能,也存在较为突出的弊端。如夹具对被测骨骼的夹持效果不好,常造成被测骨骼的滑动或者骨骼试件的破坏,难以测量骨骼的疲劳的性能参数等。但作为最容易获得的力学实验装置,万能试验机在骨力学实验中应用较为广泛。

2.2 电阻应变测试系统

典型的电阻应变测试系统如图2所示。该设备对骨力学参数测试主要是基于电阻-应变效应实现的。电阻-应变效应是指金属导体的电阻在导体受力产生变形(伸长或缩短)时的变化。电阻应变计与弹性敏感元件、补偿电阻一起可构成多种用途的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实现对骨力学参数的测量,其最核心敏感元件为电阻应变计。相对于其它测量方法,该方法具有频率响应好、测量数值范围广、易于实现测量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无线电遥测等优点。Maliniak等[18]对应变片的粘贴技术进行了研究,实现了体内对骨的应变进行长时间的测试。他们用羟基磷灰石(HA)包被并用聚砜进行粘贴电阻应变片,固定于狗的股骨上并连接导线,12周后发现所有的应变片都完好。张建新[19]等采用电阻应变测量法探讨肱骨外髁翻转骨折的发生机制和合理的固定方法,提出肱骨外髁骨折的好发部位是肘关节半屈曲位,骨折后最佳的固定位是屈肘90o前臂旋后卫。许硕贵[20,21]等利用电阻应变计首次对记忆合金内固定器—聚髌器的动态记忆生物力学进行了测试,得到聚髌器的纵向动态加压记忆生物力学力值,并进一步对镍钛合金天鹅记忆接骨器(SMC)进行测试,通过贴片、标定得到SMC的载荷—应变曲线,并通过固定新鲜人体肱骨,计算SMC的动态记忆的骨力值。王成等[22]以人离体胫骨中部短斜型骨折的新型动力型Hoffmann外固定器、改良型Hoffmann外固定器、多功能外固定器为实验模型,用电阻应变计法观测三种外固定器固定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应力遮挡率变化。谭远超等[23]采用单钉-沟槽柱翼钢板加WDFC(Wendeng fusion cage)分剐制成单节段和跨节段固定试件,通过用电阻应变计测量证明单钉-沟槽柱翼钢板加WDFC治疗腰椎滑脱复位固定有着良好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弯扭实验也证明单节段固定抗扭转性比跨节段固定有更好的稳定性。

虽然在利用该设备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该设备测量精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测试精度相对较低。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温度补偿电路,以提高系统测试精度。

2.3 光学测试系统

典型的对骨科生物力学参数光学测试系统如图3所示。该设备对骨生物力学参数测试主要是通过光学的反射、衍射等实现的,目前用于测量骨应力的光学方法主要有曲率法、拉曼光谱法、中子衍射法、压痕法和X射线衍射法等。其中X射线衍射技术是应力测量研究分析中比较理想的测量手段,而其它方法则由于各自可操作性上的缺点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利用该方法进行骨生物力学研究方面,Yamamoto等[24]首次利用光弹性技术对大变形的生物体组织前交叉韧带(ACL)进行分析,研究了其应力方向、分布,取得了较大的成功。2000年,Antonescu[25]等通过光测力学技术,证实了骨关节炎发生后关节不正常的应力分布的情况,依据该结论,指出了胫骨上端截骨术是对骨关节炎进行病因治疗的方法,并对152例病人的疗效进行观察,发现效果良好。同年,Plath等[26]利用光测力学技术,并结合有限元分析,对Depuy公司无水泥假体出现失败率较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许硕贵等[20,21]利用三维光弹性技术,对聚髌器固定髌骨骨折的应力场进行了研究。这项结果表明,聚髌器固定后髌骨有全场应力分布,髌下及髌尖部有持续记忆应力存在,而且较其它内固定器械相比,髌骨关节面部有持续记忆应力存在,从而佐证了临床上聚髌器对全髌粉碎骨折、髌骨下极粉碎骨折治疗的优越性。该结果对骨临床医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4 结合三维重构的有限元方法

有限元法是最近发展起来的,继机械法、电测法和光弹法等传统的实验生物力学测试技术之后的一种新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属于计算生物力学测试技术的范畴。随着相关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有限元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其计算精度和建模速度等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已成为该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将标本的三维重建、实时检测、三维有限元技术及定量生物力学等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一种既能动态实时显示标本的运动情况又能进行精确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的实验系统,已成为骨生物力学研究最新的研究方法之一。该研究为骨科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者在不使用新鲜人体标本的情况下即可进行骨折、脱位机理的研究,减少了实验者的痛苦。利用该技术,可以进行各种材料如椎弓根钉、钢板或人工椎间盘对机体影响的研究;可以进行术前手术方案的设计;可对截骨后的脊柱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及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可以对骨科手术进行愈后分析,在术后进行植入物植入人体后生物力学特性及疲劳性的分析,并可按不同的分析结果进行不同的处理,减少如断钉、镙钉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使手术更为有效。

在相关研究成果方面,1995年,朱青安等[27]采用计算机视觉原理,在Windows下进行软件编程,完成脊椎三维运动分析系统SPINE2000的研制。该系统可应用于脊柱及其他人体关节的三维运动分析,并精确评价脊柱三维运动。相关研究为脊柱椎弓根器械固定手术可视化研究的展开提供了理论基础。Gignac[28]等于2000年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更为有效的三维支具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们利用多重影像学技术将肋骨、胸骨、骨盆引入有限元模型,分析对于脊柱侧凸施加三维矫形力的最佳方式,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2005年,Duke[29]等建立了侧凸脊柱、胸廓和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不同的体位以及麻醉状态下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该模型使用软组织松弛来体现麻醉效果,模拟的脊柱形态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2006年,Rohlmann等[30]建立了脊柱侧凸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7个手术矫形方案,分析植入物的力学性质,提出降低头侧螺钉拔出风险的手术策略。分析认为对头端运动节段过度矫正,使最头端的螺钉拔出力量加大,增加了螺钉拔出的风险。

3 发展与展望

理论及方法论文 篇9

1 标准化管理理论

1.1 企业的标准化

依照文件规定, 对于标准化内涵分析, 可以将其看作是在特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可以对现实问题或者是潜在问题制定同一使用或重复使用条款的活动。那么从这方面来讲, 就可以知道它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就是为了充分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项活动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采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 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固定资源配置, 实现高效率利用, 保证生产的有序稳定。

1.2 标准化的构成

根据出台文件规定, 标准化体系构成主要有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以及工业标准三部分, 其中管理标准是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进行协调统一的各项管理所形成的一项规范;而技术方面则是从标准化结构入手, 对其内在需要进行协调化和统一化的各种活动进行的一项规范;最后的工业标准则是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进行协调统一的工作实现而形成的一种标准。

从上述三部分的简述不难看出, 对于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两者来说, 主要是围绕某一过程来说的, 对可能涉及到的管理文件和技术文件进行的;而工作标准则是以具体岗位为中心, 对不同岗位的要求来进行的一种标准化要求, 其中就涉及到岗位要求、岗位条件、岗位职责等等;而立足于这一点, 就可以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的侧重方向进行确定, 即侧重于“线”上要求;而工作标准则是侧重于“点”上要求。从企业的生产管理来看, 把企业各“点”上的管理工作进行标准化, 链接而形成“线”, “线”上的一系列事项会形成标准化文件, 相互融合而成为标准化的管理层面, 最终形成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2 过程方法

所谓的过程方法, 它是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下提出的现代化质量管理办法,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广泛应用体现。从它的具体应用来看, 它是以PDCA循环为基础, 把具有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部分活动看作为一个过程, 进而来确定这个过程之间的关系、作用、顺序以及所需要的资源等, 同时实现对过程的有效管控。这种方法所体现的是管理的流程化和系统化思想, 从而使管理工作体现为是由一系列若干过程所构成的, 它的管控重点是各个过程之间的衔接, 最终目的是保证管理过程之间的控制是连续的无间隙的。

3 高速公路通信服务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3.1 对于标准化管理体系结构的设计分析

以某高速公路服务管理为例进行阐述。结合之前的设计经验, 对这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

第一, 立足于管理角度, 我们可以将企业的文件管理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具体来说, 第一层次是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 它是整个企业管理的纲领性文件;第二层次是各项主要业务的管理规范, 涉及到收费、服务区、公路养护以及机电设备管理等等内容;第三层次是企业内部的有关制度和规定, 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文件;第四层次是在日常工作工作中所形成的证据性文件。

第二, 立足于标准体系角度, 在上述的各种标准化要求下, 可以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新的要求和改进, 可以说, 它属于是一个具有指导性的总体文件, 从文件内容来看, 它在标准体系的建立、运行、监督、评价以及改进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 而且在这种要求下, 我们可以把企业的文化体系细化为三方面标准, 即管理、技术、工作。

3.2 对于管理、技术以及工作标准的模块分类

一般来说, 高速公路由于其特殊性, 在车辆的通行标准上要求较为严格, 同时在提供的各项服务上也较为细化, 例如收费、养护、机电设备管理以及信息服务等内容, 那么从这一角度来讲, 在对所涉及到的管理和技术标准进行分类时, 适当的话就可以进行独立分析。本文所分析的对象就在这种要求下, 设置了24个管理标准模块, 还有14个技术标准模块。但是, 总体上来讲, 管理人员在进行分类时需要保证通用性, 这也是所有人员必须遵守的标准, 它关系到总体服务质量。

3.3 对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的编制

在对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进行编制时, 需要考虑到具体的每一项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模块, 可以采用逐层逐一分解方法, 例如对于高速公路的养护模块, 就可以将其划分为各个层析, 将具体的维护检修工作进行逐一分解, 可以分为大中修、日常小修以及特殊维修等等, 而在大中修中则又可以分为路基路面维修、沿线设施、桥隧以及绿化等方面, 这样的编制方法可以更加直观了解到维护的标准方案。

3.4 对于工作标准的编制

对于企业来说, 在对工作标准进行确定之前, 首先需要做到工作就是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组织机构进行明确, 对各个部门和组织机构的作用、职责等进行细化。在这一工作完成之后再开始对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详细分析和设计, 并对岗位的性质和数量进行准确识别和确定。而从工作标准的内涵来看, 它所描述的是对企业管理的基本单元, 也就是岗位的要求, 这种要求包括的指标有岗位职责和权限、任职条件、作业标准以及考核标准等等;基于此, 就需要对这些方面的要求进行重点考虑, 坚持以职责为主线, 保证在表述的一一对应。

3.5 标准化体系的明细表和结构图介绍

依据上述所表达的方法, 该公司可以掌握各个标准模块以及标准单元之间所存在的关系。那么以这种设计方法所得到的高速公路通行服务标准化管理体系, 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一方面可以把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技术事项以及各个岗位的要求全部统一到一个标准化层面上, 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这种方法的应用下, 提高具体通行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有序性, 管理服务工作更具有流程性特点。

结语

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量越来越多,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相应的对于高速公路通行服务管理工作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在当前形势下, 对现有通行服务管理体系进行创新优化时, 实现标准化理论和过程方法的有机融合, 可以实现使具体的管理服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有序性, 能够促使整个高速公路通行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摘要:文中采用标准化理论和过程方法来对现有模式进行创新, 构建一套完整健全的通行服务管理体系, 实现道路运营的高质量管理。

关键词:高速公路,通行服务,标准化理论,过程方法

参考文献

西方社区发展理论及启示 篇10

关键词:西方社区;理论;启示一、 西方社区理论

社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来。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将社区定义为:社区是指那些人口同质性很强且关系密切、具有相同的价值观的社会团体和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存在着共同的血缘、地缘和宗教信仰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含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主要是分为两种观点:一是功能主义,即社区是由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二是地域关系,即社区是在同一地区共同生活有组织的人群。

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社区原始的功能弱化,社区人口的同质性越来越低,价值观也多种多样,人们不再依懒社区。社区功能的衰退使得城市贫困人口激增、治安混乱、环境脏乱差、犯罪率增高等社会问题。西方社会学家们意识到社区建设对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问题的重要性,因此社区建设由此而生,社区理论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产生。

20世纪20、30年代,社区理论首先在美国诞生。其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就是桑德斯在《社区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社区模式。一是社会体系论。在这种体系模式下主要是建立在社区各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依懒相互作用、具有互动、调适和适应变迁能力的假设之上的。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社会体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社会体系模式经过演变发展成另外一种新的社区研究模式,即社会冲突模式。社会冲突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在社区内追求自身利益时会不可避免因不平等而产生各种冲突,社区冲突是社会变迁的前奏,对社区的发展是有益的。20世纪70年代,桑德斯又在《社区论》中新增了社会场域模式。社会场域模式是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的有效方法,社会场域模式认为社区场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没有界限,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且不受其子系统的控制。桑德斯所提出的这三种社区研究模式表明了社会学理论及其运用逐步走向成熟。

除了桑德斯提出的三种模式之外,21世纪以来,西方社区沿着两条脉络发展,一是社会学学科分化,社区研究专业程度越来越高。二是实践性应用性加强,社区理论在城市规划、社区发展、社会工作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社区理论的具体应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城市社区规划。其中最具代表性还是美国社会学家,他们利用同心区域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来规划城市的物理空间。同心区域理论是将从商业中心这一中心区向外扩展,每一个区域对土地的使用方法都不同。第一区域是商业用地,第二区域为贫民区,第三区域为家庭住宅区。扇形理论认为城市从中心向外发展是楔形地区,主要是根据租金的高低来分部。多核心理论则主要是指城市不只有一个大型的商业中心,而由苦于个核心区域构成的。二是社区照顾。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解决对孤寡残疾人和精神病人院舍式照顾所产生的问题,提出把那些不能生活自理的人留在原本居住的社区内进行照顾。西方社区照顾主要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在社区内建立专业化的机构对这些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和精神病人进行专业化的服务。三是社区警务。西方社会的犯罪发生率并没有因增加警务人员而有所下降,因此西方警界开始改革传统的警务体制。通过数据分析和调查发现,群众更看重的是居住区域的安全程度,因此社区警务的理论就诞生了。社区警务是指社区与警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是解决社区安全问题的新途径。

二、 社区理论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一) 提高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能力

首先,在法律上要明桷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权力和责任以及其法人的地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社区内展现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提高居委会自身的自治能力才能更有效率的处理问题。方法之一就是确定居委会法人的地位,使其具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次,改革现有的居委会选举方式和人员组成方式。居委会的选举方式应该改成不记名投票的直接选举,被选举人有责任向广大群众介绍其基本信息和执政主张,让群众进一步的了解被选举人的资质。居委会是一种公益事业,而不是一种职业,其工作人员组成方面应该朝着非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有助于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工作热情。最后,使社区财政独立化。社区要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要保持自己独立的财政权。社区过度依懒政府的财政支持,会阻碍社区自我管理的意识,成为政府的执行机构而不是社区的自主管理机构。

(二) 建设社区的中介组织

重点建设提供公共物品的中介组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处理好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关系,重新划定政府和中介组织在社区中的职责。二是拓宽社区中介组织获取资金的渠道,不能只依懒政府的拨款,也可以通地自筹,社会捐赠和对社区资源和铺位的管理和出租等形式。三是提高社区中介组织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社区事务的复杂性与综合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原有的工作方式也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为社区服务。现有的社区中介组织缺乏这种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要大力的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素质,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中介组织的职业化程度。

(三) 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首先要拓宽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与活动的渠道,例如定期召开居民会议、开展居民论坛、举行居民运动会等。其次,提高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主动性,在网络时代里,可以通过更加快捷方便的方式使居民参加到社区活动中去,例如利用公共微信、微博进行在线交流。既方便了居民,也便于社区中介组织及时的了解居民的动态和需求。

参考文献:

[1][美]桑德斯著.社区论[M].徐震译.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

[2][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64-77

[3]颜芳.浅谈国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与基本特点[J].人力资源管理,2012(12):223-224

矩阵分解理论及应用 篇11

关键词:等价分解,三角分解,奇异值分解,Fitting分解

在代数学中,矩阵分解就是把矩阵分解成某种规范型[1,2,3]。在实际应用中,利用矩阵的某些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的工程数学问题有明显的效果。如计算某些特大、特殊矩阵时,矩阵的三角分解非常有作用,可以大大简化很多计算过程[4]。矩阵的QR分解在状态估计具有很好的计算效率[5]。Schur分解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处理矩阵等式和矩阵不等式[3]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奇异值分解是研究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并在最优化问题、特征值问题、广义逆矩阵计算、谱估计、控制理论等领域[3,6,7,8],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矩阵的Fitting分解可看作是复矩阵的Jordan分解在一般域上的推广,它在运筹与控制论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许多文献都是研究矩阵分解的某一特性,因此本文将系统地归纳和总结矩阵分解理论及其一些理论应用。本文把矩阵分解大致分为等价分解、三角分解、谱分解、奇异值分解和Fitting分解等五类。特别地,给出了矩阵等价分解的一种新的证明。在理论应用方面,利用等价分解求解矩阵方程AXA=A;利用矩阵三角分解求解线性方程组;展示了谱分解在极值原理中的应用;利用矩阵的奇异值分解求解Moore-Penrose逆、解决了最小二乘问题并且利用该分解给出了最小二乘问题的通解;利用Fitting分解证明了Drazin逆的存在和唯一性。

1 矩阵的等价分解

1.1 矩阵的等价分解

定理1.1.1(等价分解)若,则存在m阶的可逆阵P及n阶可逆阵Q使得

其中r=rank(A)

证明:设是的基,将其扩充成

定理1.1.4(满秩分解)若,则存在列满秩阵和行满秩阵使得,其中r=rank(A)。

1.2 矩阵等价分解的应用

矩阵的等价分解在矩阵秩、矩阵方程等许多问题的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举例说明:

例1.2.1设

解:由矩阵等价分解知存在m阶可逆阵p及n阶可逆阵Q满足

因此矩阵方程的全部解为

其中XÁ,XÂ,XÃ为任意的适当矩阵。

2 矩阵的三角分解

2.1 矩阵的三角分解

2.1.1 LU分解

三角分解法是将方阵分解成一个上三角阵和一个下三角阵,这样的分解法又称为LU分解法。

定理2.1.1(LU分解)对一任意方阵A,均可以分解为两个三角阵的乘积,即:PA-LU,其中P为置换阵,L为下三角阵,U为上三角阵。

定义2.1.2(Doolittle分解)若方阵A有分解:A=LU,其中L为单位下三角阵,U为上三角阵,则称该分解为Doolittle分解。

定理2.1.3设A缀Rnxn,若A的前n-1阶顺序主子式不为0,则Doolittle分解可以实现,即A=LU,其中L为单位下三角阵,U为上三角阵,并且分解式唯一。

证明:对阶数n用数学归纳法来证。

则L为单位下三角阵,U为上三角阵,故A=LU。

下面证明唯一性:因为A的顺序主子式,若A可逆,则,其中为单位下三角阵且可逆,为上三角阵且可逆,故有,上式左边为上三角阵,右边为单位下三角阵,从而

若A不可逆,则其中L,L1为单位下三角阵且可逆,U,U1为上三角阵不可逆且秩为n-1,于是有为单位下三角阵,为使上式成立,则必须有,否则上式矛盾。从而,进而有

定义2.1.4(Crout分解)若方阵A有分解:A=LU,其中L为下三角阵,U为单位上三角阵,则称该分解为Crout分解。

2.1.2 对称阵的Cholesky分解

定理2.1.5设A为对称阵,则存在唯一分解:A=LLT,其中L为单位下三角阵。

证明:由Doolittle分解,A有唯一分解:A=LU,则

定理2.1.6设A为对称正定阵,则存在唯一分解:A=LDLT,其中L为单位下三角阵,D为对角线元素大于零的对角阵。

2.1.3 三角分解的应用

例2.1.7试用三角分解求解方程组

解:由Doolittle分解有:

2.2矩阵的正交三角分解

2.2.1 QR分解

定理2.2.1若,则存在酉矩阵Q及上三角阵R使得。

定理2.2.2设,则A可唯一分解为,其中,U的各列标准正交,R是r阶正线上三角阵。

推论2.2.3若A为可逆阵时,则A可唯一分解为

其中U,U1是酉矩阵,R是正线上三角阵,R1是正线下三角阵。

推论2.2.4若,则A可唯一分解成,其中L是r阶正线下三角阵,,U的各行标准正交。

推论2.2.5若则A可以分解为,其中,,且U1的各列标准正交,U2的各行标准正交,R1是r阶正线上三角阵,L2是r阶正线下三角阵。

证明:根据定理1.1.4和定理2.2.2和推论2.2.4可证。

2.2.2 Schur分解

定理2.2.6若,则存在酉矩阵U使得,其中T为对角线上的元素都是A的特征值的上三角阵。

证明:用数学归纳法。当A的阶数为1时,定理显然成立。现在假设A的阶数为时,定理成立,下面考虑A的阶数为k时的情况。

下面我们利用Fitting分解给出矩阵Drazin逆的存在性与唯一性的证明。

3矩阵的谱分解

矩阵的谱分解在极值问题的研究和有关特征值的不等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3.1矩阵的谱分解

定理3.1.3为正定阵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n个线性无关的向量,使得

定理3.1.4(谱分解)设A为n阶单纯阵

证明:由单纯阵及特征值特征向量的定义可证。

3.2矩阵的极分解

定理3.2.1 A是正定阵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可逆阵B,使得证明:由正定阵的Cholesky分解易证。ÁA=B B

定理3.2.2 A是正定阵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正定阵B,使得,k为任意正整数。

证明:由推论3.1.2可证。

定理3.2.3(极分解)若n阶可逆阵,则存在一个正定Hermite阵和一个酉矩阵U,使得

证明:由定理3.2.1和定理3.2.2易证。

3.3矩阵谱分解的应用

矩阵谱分解在极值原理中的应用:

4矩阵的奇异值分解

奇异值分解是另一种正交矩阵分解法;也是最可靠的分解法。

4.1矩阵的奇异值分解(SVD分解)Á

定义4.1.1对任意A,设的非零特征值为,则称

显然

定理4.1.2(SVD分解)设,有奇异值,则存在m阶酉矩阵U和n阶酉矩阵V使得,

4.2矩阵奇异值分解的应用

4.2.1用奇异值分解求解Moore-Penrose逆ÁÂÁÁÂÁ

定义4.2.1设满足下面的方程,则称X为A的Moore-Penrose逆,简称M-P逆,常记为。

定理4.2.2对任意存在且唯一。

证明:若

若,则A有奇异值分解,其中为酉矩阵。令,容易验证X满足(i)-(iv)条,这就证明了A+的存在性。下证A+的唯一性。

4.2.2用奇异值分解来讨论最小二乘问题

4.2.3

另外

因而。于是推出是Ax=b的最小二乘解。从而线性方程组Ax=b的所有最小二乘解可表示为

及解中的最小长度解。

5矩阵的Fitting分解

矩阵的Fitting分解将矩阵分解为可逆部分和幂零部分的直和。

5.1矩阵的Fitting分解

定义5.1.1对n阶矩阵A,若存在正整数满足:AK=0,则称A为幂零阵。

定理5.1.3(Fitting分解)设则存在可逆阵T使得

其中D为可逆阵,N为幂零阵。

证明:对n用数学归纳法。当n-1时,显然。假设A的阶数小于n时结论成立。下面证明当A的阶数是n时结论仍然成立。

若A=0或A可逆,结论显然成立。

若。令

由归纳假设,存在可逆阵P1使得其中D为可逆阵,N1为幂零阵,于是

则由N1幂零及引理5.1.2知N幂零。

5.2矩阵Fitting分解的应用

定义5.2.1设

称X是A的一个Drazin逆,简称D-逆。

定理5.2.2设,则A的Drazin逆存在且唯一。ÁÁA CÁÎ

证明:若A可逆,易见A-1是A的唯一的Drazin逆。若A不可逆,,设A的Fitting分解为

则容易验证是A的Drazin逆,并且在A的Fitting分解给定的情况下,A的Drazin逆是确定的。因此,为了展示A的Drazin逆是唯一的,只需证:对于A的任意两个Fitting分解

6结论

本文归纳和总结了矩阵分解的类型及其相关的理论应用,把矩阵分解大致分为等价分解、三角分解、谱分解、奇异值分解和Fitting分解等五类,在证明过程中注重理论的前后衔接。在很多实际工程问题中,矩阵分解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因作者水平有限,本文仅仅只是略提了一下有关矩阵分解在许多实际工程方面的应用,以后可以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罗家洪.矩阵分析引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苏育才,姜翠波,张跃辉.矩阵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张显,仲光苹,高翔宇.系统与控制中的矩阵理论[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王岩,王爱青.矩阵分解的应用[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26(2):90-93.

[5]Joanne A.Foster,John G.,Martin R.Davies and Jonathon A.Cham-bers.An Algorithm for Calculating the QR an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 of Polynomial Matrices[J].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March,2010,58(3):1263-1274.

[6]Soo-Chang Pei,Ja-Han Chang,Jian-Jiun Ding,and Ming-Yang Chen.Eigenvalues an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 of Reduced Bi-quaternion Matrices[J].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Regular Papers,2008,55(9):2673-2685

[7]VIRGINIA C.KLEMA AND ALAN J.LAUB.The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Its Computation and Some Applica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1980,25(2):164-176.

上一篇:圆锥曲线中的共性问题下一篇:秋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