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识字

2024-08-17

字理识字(精选12篇)

字理识字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创设识字教学情境,运用字理识字法,有助于完成识字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课堂上给予生字词教学的时间并不多,需要精打细算,既不能像低年级那样从字音、字形、组词、字义一步一步地教,也不能过高地估计学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学中有选择地抓关键字、难点字,抓学生容易混淆或者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借助字理识字教学法,不但轻松识字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提升高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一、字理,从品味汉字意蕴开始

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演变的规律。让学生发现并依据这种规律弄清汉字音、形、义的关系,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进行识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字理识字可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认识生字所蕴含的潜在意义、情感色彩,同时提升自主识字的能力。

1. 图文结合学习象形字

对于难以识记字形的象形字,采用欣赏图画的方式,展现形体演变过程,在图与文的巧妙联系中识字,充分发挥学生形象记忆的优势,让文字符号在学生面前鲜活起来,能有效提高识字效率。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寇”,形难记,义抽象,可出示“寇”金文。,宀,房屋;,元,人头;,支,持械攻击。造字本义:侵入民宅,袭击主人,武力劫掠。篆文。学生观赏后,对“寇”的字形与意思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理解“日寇”的意思就水到渠成了:日本人持械侵入我中华国土,武力掠夺。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心深处涌起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2. 了解部件间的联系学习会意字

会意字非常有意思,几个部件的意思加起来就是字的含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拆字的部件,发挥想象力,揣摩各部分的意思,再推测出整个字的意思,也能明白该字的形成过程。如教学《桥》一课“祭奠”一词。首先利用识字课件展示我们的祖先虔诚地用手把肉块等供品摆放在祭台上进行祭祀的情景。然后把古文字“”拆开由三部分组成:上边是左右结构。左边像“月”的字,实际上是“肉”字的变体。诸如“肚”“腹”“肠”“脸”等字中的貌似“月”的字,都是“肉”字的变体。凡是和鬼神有关的字往往从“示”如“神”“祈”“祷”“祭”“祀”等。这一礼仪要求祭祀者要在被祭祀者的祭台上摆放肉类以享逝者。“奠”的古文字“”由两部分组成:上部“”是一个装着酒的酒瓶子;下边“”是一个“大”字。意思并非表示要大个的酒瓶子。这里的大字,实际上是两只手的变形,在小篆中还能依稀看到两只手的形状。这种礼仪要求祭拜者要恭恭敬敬地双手拿酒祭洒灵前。学生惊奇地发现,延续几千年的祭祀情景竟然融入在这两个字的书写中,学生在感叹汉字中蕴含着无穷奥秘的同时,也很容易地记住了这两个字的音、形、义。

3. 举一反三学习形声字

形声字的基本构字规律是“偏旁表义,基本字表音”。而我们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很大。若能把握住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特点来理解和识记,可以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如教学“销”,首先出示“肖”字,让学生回顾它的读音,然后在“肖”字周围加上“钅、氵、宀、雨、刂”等不同偏旁,分别形成“销、消、宵、霄、削”等汉字,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字音与“肖”有关,字义分别与各自的偏旁有关,在充分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分别给这些形近字组词,就不会出现同音字乱代的现象。当然还应该有意识地交给学生一些偏旁表示的含义,学生了解后就能根据字形去理解字义。例如“忄”与人的心情有关,“扌”与人的动作有关,“月”与人体部位有关。这样的识字过程充满情趣,既有趣地识记其形又清楚地了解字义,学生往往学而不厌。

二、字理,在分析汉字中寻找规律

汉字经过长期演变,字形与字义之间原本密切的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联系不再密切,有的失去了联系。在识字教学中,如果对每个汉字都进行字理分析,课堂时间不允许,也会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字理识字时,要在分析汉字的字理中寻找规律,考虑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

1. 掌握重现率高的基本字

通过中、低年级的学习,大多数结构简单的字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如“隹”字像喙利翼长的鸟,其特点是飞动中猛禽的动态,所以有展翅的形态,隹以鹰的形象为代表(翅膀大、强而有力、有利爪,可以向下垂直俯冲)。其次还有雕。“隹”和“追”同音,可从侧面说明这种猛禽善于追捕其他的鸟和小型动物。猎鹰的功能之一也是由于其动作迅猛而准确可代替主人去追捕猎物。雁、隼、准、準、進、雕、舊、鷹都反映出隹的善动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汉字全都是基础字,运用字理识字法学习这些基本字后,就可以对高年级的许多汉字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2. 区别易混淆和写错的字

汉字中易混淆和易写错的字大都是字形相近,比如将“冶”写成“治”,“冷”写成“泠”。对“氵”旁,大家都知道是表示“水”义。但要分析“冫”的意思和作偏旁的作用,还是需要字理知识的。“冫”在甲骨文像水面结成冰时上拱或裂纹的形状,字的音、义都是“冰”,是“冰”的初文(即刚开始的写法)。以“冫”为意符的字大多与寒冷、凝结等意思有关,如“冻、冷、冽、凌、凛、凝、凋、冬、寒”。“冶”字是用冰块的融化比喻金属的销熔,所以用“冫”旁;而“泠”指水的清凉而不是冰凉,所以是“氵”旁而不是“冫”旁。这样分析形近偏旁,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字的不同形、义,避免了混用,而且很好地掌握了“氵”和“冫”两个形近意符的知识。

三、字理,在书写汉字中提升

汉字是美的。它以结构疏密、点画的轻重、墨色的淡浓、行笔缓急来抒发感情,创造意境,被喻为纸上音乐舞蹈。通过字理识字,使学生感知到文字的形体美、意境美、空间美,他们一定会被汉字所具有的美感所吸引,从而由衷地产生学习书写的愿望。例如指导《珍珠鸟》一文的“陪伴”的书写,先出示“陪”篆文:(阜,石阶,代高山)+(咅,倍,双份),隶书将篆文的“阜”写成“左耳旁”。“伴”甲骨文像两个人并肩同行。篆文:=(人)+(半,二分之一)。学生欣赏这两个字的演变过程时发现,两个人随同做伴,和“咅”等高书写表示亲密,“伴”字的单立人与半字紧紧相依,单立人的撇要柔美,似乎是对右边的“半”说着悄悄话,既感知汉字的的文化内涵,又正确、美观地书写,一举两得。

字理识字 篇2

“字理识字”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湖南省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贾国均提出的识字教学法。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即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达到识字的目的。字理识字适用于任何一种语文教材,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有效预防错别字的产生和减少错别字。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石。如何让孩子们在短短的两年之内认识2500个汉字?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依据汉字本身的规律(字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进行识字教学是比较有效的教学。中国的汉字虽然历经漫长岁月的演化,特别是近代的简化,但大部分的汉字依然是有“理”的。要让学生形象感知和识记汉字,最主要的就是解析字理。根据汉字的构字依据、组成规律和儿童的认识能力,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形象生动地进行识字教学。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汉字造字方法的分析,运用联想、直观等手段来把握汉字字形与义、音的关系,把识字过程变为分析、理解、记忆汉字音、形、义之间联系的过程,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

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感觉效果很好,学生学起来兴致很高。在此,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运用字理教学法识字的一点体会。

一、运用字理,识记象形字。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象形字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而成的文字。古代的象形字,如牙、犬、象、衣、女、电、雨、鱼、鸟、等,发展到现代大都已经不再象形,这时通过追溯字源,展示对应的古文字字形,就有助于学生理解该字的形义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记忆汉字。

如: “朵”是象形字,小篆字形的“朵”字下面是“木”指树,上面象花实之类,是树木树叶花实下垂的样子。今指花朵,即植物的花或花苞。我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 “朵”字的教学时。

“朵”教学片断:

1、出示一株植物图,而后在植物顶端出示一朵花。告诉学生这株植物开花了。

2、出示“朵”字,引导学生联想这株开花的植物与“朵”字有什么联系。(学生回答:下面的木字就是这株植物,上面的“几”就是花。)

3、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朵”字上面的一部分像一朵花,花多半长在植物上,所以下面是一个“木”字。一朵一朵的花就叫花朵。

4、学生给“朵”字组词语。

5、教师扩展:像花儿的东西也用“朵”来形容。比如“云朵、一朵云、耳朵、花骨朵儿”等等。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但了解了字的来龙去脉,而且加深对字形的记忆,对字义的理解,写错字、用错字的问题可以很好的解决。

二、运用字理,识记会意字。

会意就是把在意义上可能发生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进而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会意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表示的意义要从字与字组合的关系上显示出来。会意字从其部件的组合方式上看主要有两种类形:一是同体会意,如从(两人一前一后,表示跟从)、众(三人为众,表示人多,古代的“三”表示数量多)等;一是异体会意,如囚(人在口中,表示囚禁)、采(爪在木上,表示采摘)、休(人在木旁休息)等。把会意字的组构规律教给学生,学生就能触类旁通,轻松快乐地记汉字。如:我在《春晓》一课中这样处理“闻”字的教学:

1、出示“闻” 的小篆字体,猜猜是现代哪个字。

(为了降低难度,事先把课文中的生字用课件出示,让学生从中选择)

2、提问:你从哪里判断出这是“闻”字?(主要引导学生关注门中的“耳”)

3、顺势出示“闻”的其他几种字体,如:甲骨文、金文,讲解“闻”的构成。(耳朵有听的感觉,由此产生听见的含义。)①简单介绍甲骨文的知识

②解说金文中“闻”的构成:表示一个人蹲在门内,竖起耳朵,在听一种声音。造字的人故意把耳朵的耳字写的比人的头还大,主要是告诉我们,“闻”字有听的意思。

(这时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如果“闻”就是听的意思,为什么“处处闻啼鸟”不说“处处听啼鸟”呢?,于是教师引出“闻”和“听”的比较。)

4、“闻”和“听”的比较

(1)相同点:都有听的意思。

(2)区分点:“听”(书写听的甲骨文,表示口说话,耳在听),主要指“用耳去听”;“闻”,主要是指“听到了什么东西”。

(3)学生再读诗句“处处闻啼鸟”。

教师提问: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说“闻啼鸟”不说“听啼鸟”了吗?(学生马上说这里是听到了鸟的叫声)

5、一字多义,理解“闻”的不同意思:

师:你还在那听过带有“闻”词语?(学生用“闻”组词)(一个学生提出:这个“闻”是闻到香味的“闻”吗?)师:介绍“闻”的第二种意思:用鼻子来嗅到气味。

6、巩固学生对“闻”字的理解:

(1)根据难易程度依次出示古诗“处处闻啼鸟”“柴门闻犬吠”。让学生根据对“闻”含义的理解,解释诗句的意思。

(2)出示词语“闻见”、“见闻”。师:这两个词语,可以用不同的五官来表示,你能猜出来吗?(闻见——鼻子;见闻——耳朵、眼睛)

以上案例学生提出两次有价值的问题,涉及到“闻”与“听”的区别和“闻”的一字多义。可以看出学生会思考,有想法。这样处理“闻”字的教学,使学生做到记忆字形有依据(金文的构成),理解字义有根据,进而在诗句、词语中验证字义。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三、运用字理,识记形声字。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了解其构造规律对认识汉字和进行识字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形声字由表义的形旁和标音的声旁组合而成,其形与声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对等式的六种类型: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内形外声、外形内声。分散式的两种类型:形被拆开、声被拆开。还有一种不规则的偏角式:形偏一角、声偏一角。形声字一般情况下是一形一声的,但也有一些是二形一声、三形一声的,如“碧”,玉石表形,白标音。此外,一些形声字的形符我们要倒放着看,才能清楚地或依稀地看到其本来面目。如“病”的形旁病字头,本是人因患病而卧于床的象形,把病字头倒放成“ ”后才能现此形态。这样的形符还有左耳旁、反犬旁等。这种现象称为倒文。

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这些组合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音和义。如教学形声字“飘、漂”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1、出示简笔画

2、提出:看到这幅画,你知道怎样快速地记住这些字吗?

3、学生回答:

l “飘”——船上旗帜飘扬;“漂”——轮船在水中漂;“票”——指上船要买船票。l 我发现“漂、飘”右边都含有“票”。“漂、飘”的偏旁和它的字义有关系,4、教师介绍形声字的识字特点:“飘”中的风表意,票表声,“飘”就是被风吹起;“漂”中的水表意,票表声,漂的本义是指在水中浮动,引申为摇动,也引申为漂洗,读第三声,洗干净后就显得美丽了,又引申出漂亮之义,读第四声。

5、教师又出示一些这样的形声字:“瓢”中的瓜表意,票表声,瓢的本义是指葫芦瓜做成的瓢,引申指各种瓢;“瞟”中的目表意,票表声,瞟的意思就是用眼睛斜看;“膘”中的月(肉)表意,票表声,膘就是肥肉,多指牲畜,长肉叫长膘。

学生掌握了这些以票表声的形声字的规律,再遇到“剽、嫖、缥、骠”等字时就能触类旁通,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抓住这些字的不同形旁来区别、识记这些字就轻松容易多了。汉字是一个互有联系的符号系统,它们的组合有理据,有序列,有层次,有类别,只要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成批识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运用字理,纠正错别字效率高。

由于汉字形体的局限和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复杂,汉字在据义构形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形近字,加上长期的发展演变,现代汉字中形近字更多。形近字给学生的认读和使用带来很多麻烦。以往学生写错字,老师都是叫学生改对后抄一行、两行,再错的就再抄写,结果学生还是会写错。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字理,不明白字为什么要这样写。而运用字理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错别字。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经常把“羊”和“半”的笔画搞错。于是,我通过“半”和“羊”的字理向学生进行讲解:

l 半:属于会意字,从八从牛。即

“八”是分解的意思,牛的体积较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在组词中明白“半”还有“部分、不完整的”意思。如:“半路、半天、半日、一半”等。l 羊:属于象形字。

通过这样的图文比较,学生能够清楚“半”的“ ”是“八”,表示分解分割的意思;“羊”的“ ”是代表羊的角。

通过这样,运用字理进行语文教学,从字源上讲清楚形近字各自的构造原理,从演变过程中说明某些因变化而形成的形近字的现实依据,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辨析形近字,少写错别字,纠正错别字,效率高,效果好,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汉字中有很多形近的字,它们的区别往往只在那么一点、一横、一竖、一钩、一撇、一捺,学生很容易写错,如鸟——乌、竟——竞、矢——天等。运用字理帮助学生区别形近字纠正错别字效果特别好。

运用字理,快乐识字 篇3

一、表情达意演示法

对于会意字,我主要通过用动作、实物、游戏等表示字理。如教“跳”字,我自己做两脚起跳的动作演示,并且让学生也跟着做,这样他们就理解了“跳”的意思;教“坐”字,我让两位学生席地而坐,启发学生通过这一姿态来理解字理。此外,我还鼓励学生用动作演示来复习相关的汉字,并以竞赛的方式进行,看谁举的例子最多。运用表情达意演示法,既能巩固生字,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可谓一箭双雕。

二、形象生动图示法

每一个汉字仿佛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特别是对于象形、指示和会意字,我主要通过用图画(如挂图、卡片、投影、简笔画、光盘等)来追溯汉字的本源,让学生明白字理。如教“鸟”字,就展示一幅鸟类图;教“林”字,就展示树林图;教“休”字,就展示一个人在树木旁小憩图。通过观察形象生动的图像,学生兴趣盎然,对汉字的构形规律感叹不已。这种方法既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让学生学得满怀信心。

三、富于变化迁移法

即将学过的字理用于学习与之相关的字,主要用于会意字和形声字。如学了“人”字后,在会意字和形声字中再遇到部件“人”就可以想到它与人有关。如“从”是与人的行动有关,表示前面有一个人在走路,后面有一个人跟从;当出示“众”字时,学生自然就领悟到有三个人,稍加点拨,告诉他们“众”字的意思是很多人,也有众多的意思。又如学了“火”字后,出示“炎”字,指导学生运用迁移法,并展开奇特的想象,从中体会到“炎”字由两个“火”字叠加而成,使学生知道两把火在一起就是很热的意思;当出现“灾”字时,学生就会想到房子里面着火了,意思就是发生灾难了。这种方法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对字音、字形、字义的认识也深刻了。

四、展开想象联想法

即引导学生根据字形进行字理联想,以加深对汉字音、形、义关系的理解。主要用于象形字、会意字。如教“羽”字,就引导学生联想鸟翅膀上长而扁的毛;如教“爪”字,引导学生联想鹰爪的形状;教“男”字,引导学生想象古时候男子下田劳动的情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有趣味,孩子们都很乐意动一番脑筋去参与联想。

五、举一反三比较法

即把字形大体相同,但有一两笔不同的字放在一起比较。怎样比较才能有效呢?比较要有条件,它依赖于学生对比较的两个字中其中一个一定要掌握,在比较中特别要强调不同点。如当学生巩固了“鸟”字后,再与“乌”字比较时,可告诉学生:“如果飞鸟没有眼睛,就一片乌黑看不见。”还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小鸟和乌鸦都是鸟类,可是乌鸦全身都是乌黑一片,眼睛就不明显了。一眼看去,好像没有眼睛一样。”又如认识“漂”和“飘”两字时,可根据这两个字的字形、字义的不同编一句话进行比较:“有风树叶就飘落下来的,有水树叶就漂走了。”通过这样比较,学生们就能举一反三地认会许多常用字。

六、浅显易懂歌诀法

即用浅显、朗朗上口的歌诀认识字形。如教“羊”字,用儿歌“山羊头上两只角,长长胡须真可笑”来认识字形和字义;教“朋”字,用顺口溜“两个月亮在一起,做个朋友不分离”来识记;教“雷”字,用顺口溜“雷声隆隆响连天,大雨落到田里边”来识记。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方法尤其喜爱,他们还能自编歌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字理识字要“讲理” 篇4

西南大学课标版二年级上册第21课《地动仪》, 需要掌握的生字有:拜、武、皇、派、速、慰、焦、臣。

教师先引导孩子们在小组内自主学习生字, 与组员们分享自主识字的方法。

生1:我用想象的方法记“拜”, (左一只手, 右一只手) , 两只手合在一起就是“拜”。

生2: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皇”, 一个“白”加一个“王”就等于“皇”。

生3:我也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速”, 一个走之儿加束字就等于“速”。

生4:我用联系生活的方法记“武”, 武功高强的人都可以不用武器, 所以“武”没有一撇。

生5:我想用对形声字的分解法记“慰”, 上面部分的“尉”是声旁, 表字的读音, 下面部分的“心”是形旁, 表字的意思, 心里得到安慰就是“慰”字。

接下来, 教师引领学生进入到随文识字。

师:那么“焦”“臣”又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呢?

片段一:字理识“臣”

课件出示“臣”的象形字。

师:大家看看, 这是生字中的哪一个呢?

生:臣。

师: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臣”在甲骨文中, 多像一只竖起来的眼睛, 古代的文武百官在皇帝面前只能俯身低头, 这时眼角朝下, 眼睛竖起来, 他们自称为“臣”。因此, 才有这样一个词:俯首称臣。

“臣”字回到句子中, 大家来读一读这两句话:一位六十多岁的大臣用焦急的口吻对皇帝说。这位大臣便是著名的科学家张衡。

片段二:字理识“焦”字

师:孩子们注意啦 (语气急促) , 大臣张衡用什么样的口吻说话的呢?

生:焦急。

师:再读两遍:“焦急”。

生:焦急, 焦急。

课件展示篆文“焦”。

师:一个汉字有时还是一个故事。这个“焦”字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上面念“隹” (zhuī) , 它是一种短尾巴鸟, 下面的四点底表示——火, 合起来就是——用火烤鸟。小鸟在炙热的熊熊大火上烤着, 多难受, 多可怜呀!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着急。对, 非常着急就是焦急。

课件出示“隹”的字串。

师:孩子们, 你们看这一串带“隹”的字, 选一个字像刚才那样用编故事的方法记住他们, 好吗?

生分组编故事。交流故事。

师:老师还把你们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儿歌呢, 想听吗?

生:想!

师:鸟儿树上来集会, 鸟栖树木做成椎, 用手抓鸟真困难, 绳子缚鸟维维维。

师:哎呀!我们的汉字真神奇!明白了部首的意思会帮助我们理解汉字, 把相同偏旁的字归类, 就可以识记一串一串的汉字呢, 有意思吗?

生:有!太有意思啦!

上述识字教学中, 教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运用字理来进行识字, 而是先让学生在组内自主识字, 这表明字理识字也在“讲理”, 既适时、适度。学生能自主理解的, 教师就“退”, 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不能理解的, 教师才“进”, 与学生一起进行解析。

学生自主识字的过程, 既是学生发挥自主能动学习的过程, 更是让学生在识字中充分暴露不足的过程。教师发现学生对像“焦”“臣”这样的汉字的理解、识记有困难, 甚至还有些曲解。个别学生记字的“理”, 是没有道理的“理”, 甚至是不对的“理”, 即便是有“理”也是对识字记字没有多大帮助的, 也就是所谓的“水煮汉字”。若依学生所暴露出的“无理”识字, 识字效率是会打折的。这样, 教师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 为引领提供方向, 链接支点,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识字。

追溯汉字本源, 留住文字承载的文化的根, 引领学生在造字的字理中识字, 是识字课堂的本真。在片段一的师生互动中, 教师对大臣的“臣”的图画展示, 学生猜测, 来将汉字的声、形、义有机结合在一起, 学生易学易记, 这是学生自然地生长;更有意思的是在片段二中, 教师追寻汉字的字理帮助学生对“隹”的意思理解以后, 学生能举一反三自编故事、自编儿歌学习识记更多的字, 这与其说是知识的迁移, 不如说是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迁移, 更是识字智慧的迁移, 人生智慧识字始。

参考文献

[1]黄亢美.汉字学基础与字理教学法[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4.06.

字理识字的研究 篇5

新课程背景下字理识字的实践研究

众所周知,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小学生只有认识、掌握了一定量的汉字,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能力。因此,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也成了广大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长期以来,在我国小语界较有影响的识字方法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字族文识字、成群分级识字、字理识字等等,各种识字方法各有千秋。教学内容不同,课型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条件不同,时代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方法就可能不同。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发现,低年级语文学期总课时量少了,课文数量却多了,课文篇幅也长了,生字的量更是增加了不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或挤出时间进行所谓的“阅读分析”,生字教学走像是走过场,独体字数数笔画,合体字说说结构,或干脆让学生课前自学、课后机械抄写,导致识字效益的下降。

其实,汉字字字有理。所谓字理,就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是运用造字原理进行识字的教学方法,是国家教育部推荐的七种主要识字方法之一。运用这种方法,儿童能够牢记字的结构,了解汉字的音、形、义,加快识字的速度,并使儿童获得汉字文化的熏陶。

字理识字依据汉字的构形规律,运用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使抽象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提高兴趣,增强记忆和发展思维,从而对汉字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载体有初步的感知。

“字理识字”主张独体字(象形字和指示字)运用“溯源-对照”的模式,找到它所像的物体和所指的事物,然后了解其字形是怎样演变来的;教合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运用“分解——溯源——组合”的模式,先将其分解成几个基本意义单位,再找到它的本来意义或表示的读音,最后了解其结合起来表示的新的意义和读音。

“字理识字”教学可运用以下方法:

演示法。即用动作、实物、游戏等表示字理,主要用于会意字。如教“扫”字,可用人手提笤帚扫地的动作演示;教“坐”字,可让两位学生在地上做席地而坐的姿态来理解字理。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用动作演示来复习相关的汉字,从中设置一些竞赛,看谁举的例子最多,谁就最聪明。这种方法既能巩固生字,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图示法。即用图画(如挂图、卡片、投影、简笔画、光盘等)追溯汉字的本源,主要用于象形、指示和会意字。如教“木”字,就展示树木图;教“林”字,就展示树林图,因为“林”字是由两个“木”字并排在一起构成的。“独木不成林”有了两个木便可以表示有较多树木的地方就是“林”了。又如教“休”字,就展示一个人在树木旁小憩图。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像,使学生兴趣盎然,为汉字的构形规律感叹不已。这种方法既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让学生学得满怀信心。

迁移法。即将学过的甲字的字理用于学习乙字。主要用于会意字和形声字。如学了“人”字后,在会意字和形声字中再遇到部件“人”就可以想到它与人有关。如“从”是与人的行动有关,表示前面有一个人在走路,后面有一个人跟从;当出示“众”字时,学生自然就领悟到有三个人,稍加点拨,告诉他们“众”字的意思是很多人,也有众多的意思。又如学了“火”字后,出示“炎”字,指导学生运用迁移法,并展开奇特的想象,从中体会到“炎”字由两个“火”字叠加而成,使学生知道两把火在一起就是很热的意思。当出现“灾”字时,学生就会想到房子里面着火了,意思就是发生灾难了。这种方法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发,语言发展了,对字形与字音、字义的认识也深刻了。

联想法。即引导学生根据字形进行字理联想,以加深对汉字形、音、义,关系的理解。主要用于象形字、会意字。如教“羽”字,就引导学生联想鸟翅膀上长而扁的毛;如教“爪”字,引导学生联想鹰爪的形状;教“男”字,引导学生联想古时候男子下田劳动的形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有趣味,孩子们都很乐意动一番脑筋去参与联想。

比较法。即把字形大体相同,但有一两笔不同的字放在一起比较。怎样比较才能有效呢?比较要有条件,它依赖于学生对比较的两个字中其中一个一定要掌握,在比较中特别要强调不同点。如当学生巩固了“鸟”字后,再与“乌”字比较时,可告诉学生:“如果飞鸟没有眼睛,就一片乌黑看不见。”还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小鸟和乌鸦都是鸟类,可是乌鸦全身都是乌黑一片,眼睛就不明显了。一眼看去,好像没有眼睛一样”。又如认识“漂”和“飘”两字时,可根据这两个字的字形、字义的不同编一句话进行比较:“有风树叶就飘落下来的,有水树叶就漂走了。”通过这样比较,学生们就能举一反三地认会许多常用字。

歌诀法。即用显浅、朗朗上口的歌诀认识字形。如教“羊”字,用儿歌“山羊头上两只角,长长胡须真可笑”来认识字形和字义;教“朋”字,用顺口溜“两个月亮在一起,做个朋友不分离”来识记;教“雷”字,用顺口溜“雷声隆隆响连天,大雨落到田里边”来识记。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方法尤其喜爱,他们还能自编歌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字理识字”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猜谜法、点拨法、故事法等。在教学中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允许他们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尽情交流,就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为尽早阅读铺平道路。同时,也让学生与生俱来的独立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长足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字理识字能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六书”的奇妙和科学,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通过字理识字,解析汉字,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地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逐渐感受到汉字内涵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学习汉字的趣味,使他们热爱祖国的文字,并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一、字理识字,激发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有研究表明:做任何一件事情,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可见有无兴趣对工作、学习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对识字并无多大的兴趣。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字许多学生早已认识(现在幼儿园里都在教识字),你再叫他们读呀读,他们一点兴趣都没有;也有可能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翻来覆去老是这么几个游戏,时间长了学生也就没有新奇感了。其实,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每一个汉字,都有一张表情奇特的面孔,一段源远流长的故事。每一个汉字都用它那生动的结构,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听而有趣的故事。在识字教学中,将作为汉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字理教授给学生,既能丰富教学的内容,增加信息量,又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如:学习收信的“收”字,而且要学习新的偏旁“反文旁”。对于如何教好这个“收”字,尤其是加深对“反文旁”的理解,我下了一番工夫。首先,我想到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以为“反文旁”是由“文”字变化过来的,与文化、文字等有关。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发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课上,我特别强调了“反文旁”与“文”字无关,它是由“攴 ”(pū)字变化而来。从“攴”字的构字部件来看,可看到手形“又”,上面的竖横表示手里拿的某种劳动工具,“攴”字的意思是手拿工具做事、劳动。因此“反文旁”与做事、行为等有关,如“做”、“改”、“牧”和今天学的“收”。“收”字的左半部分就好像一个深深的袋子,好比把东西收入囊中。接着,我又结合前几天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温习了和“手”有关的几个部件,如“扌”(拍)、“又”(双)、“彐 ”(雪,可用手抓的雨)、“

”(横手底,举)、“寸”(寻,寻找东西时用双手上下翻找。)。我想通过这样的讨论、讲解,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一定会加深对带有“反文旁”字的理解,体会到汉字的奇妙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课后,有不少学生对我说“今天的课真有趣,我又学到了一个新本领”、“我要回家考考爸爸、妈妈,问问他们‘反文旁 ’代表什么意思”„„

每当老师进行字理教学,学生们总是兴趣高涨,小脸涨得红红,小手举得高高。又如“烦”字,学习这个生字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你从这个字中似乎看到了什么?一个学生抢着说:我看到了头,“页字旁”和头有关;另一个接着学生说:我看到了火;第三个学生马上说:我看到了一个人头上冒火,有的人烦恼、烦躁了就要生气发火。我紧接着出示了一个“头上冒火”的自制卡通图画,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烦”字的字理,记住了“烦”的字形结构。

语文难,难在识字;识字难,难在不识字理。如果不识字理,那么一个个方块字是多么的乏味、枯燥,一笔笔笔画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记得头脑发昏。识了字理,一个个汉字就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令人过目不忘,学而不厌,兴趣大增。

二、字理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专家认为,目前识字教学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是教师缺乏“汉字学”知识,教学中违背了汉字科学,小学老师只有掌握了“汉字学”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做到识字教学科学化,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虽然此话有些以偏概全,但也不无道理。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的课堂识字教学,确实是问题多多:有的老师只图表面形式的热闹,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做游戏、一会儿口语交际„„虽然这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师生情绪高涨,但学生根本没时间静下心去想、去听、去记;有的教师仍把学生的识字过程看作教师在教字,往往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无视学生的心理需要,把学生当作识字的容器,任意“灌输”,机械训练;有的教师进行识字教学就是一味地分析字型、抄写生字、练习组词。这样单调、乏味的教学活动,令老师和学生都很劳累、厌烦。这样的识字教学,必然导致课堂识字教学的低效性。

小学老师不同于汉字学专家,但如果能了解一些汉字学知识,懂得一些汉字字理,确实对识字教学大有益处。在识字教学中引进字理教学,能为识字教学注入活力,大大提高识字效率。记得教生字“藏”。大家知道,“藏”字特别难写难记,有些老师对它束手无策,课堂上除了书空还是书空,课后除了抄写还是抄写,尽管反复操练,识记的正确率还是很低。如果利用字理来教学“藏”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字理告诉我们:藏,草丛便于隐藏,故从草;“爿”是床的竖形,隐喻床下可藏东西;“臣”像人俯首下视的眼睛形。根据字理的含义,编成的谜语为:一臣被追杀, 刀戈身后扎, 躲进草屋里, 钻进床底下。学生对“藏”字的字理很感兴趣,对编的谜语更是喜欢得不得了,上课的时候读得绘声绘色,下课后还忙着把谜语抄录下来,说是要给家长去猜。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在这种字理教学的启发下,我们的学生想要忘记“藏”字的写法也难!

有一次教完课文后看学生写字,当写到“疲劳”的“疲”和“作废”的“废”时,学生中写错别字的很多,有的学生把“废”字的广字头写成了病字头,有的学生把“疲”字的病字头写成了广字头,病字头和广字头分不清楚。于是,我对这两个字进行了比较。

师:稿纸作废是不是生病的原因? 生:不是。

师:那么为什么要写病字头呢?(学生笑了)师:“疲劳”的“疲”为什么是病字头呢? 生:疲劳了容易生病。生:生病了会感到不舒服。生:„„

我想,经过这样的讨论,这样的错别字大概不会再出现了吧!

纵观识字教学现状,教师们普遍认为效益低,学生不感兴趣。引进字理教学方法,如同引进了教学活水,其丰富的内涵、浓郁的情味,使学生学习生字成为一件非常有趣、有意义的事,随之而来的就是识字效率的提高。

三、字理识字,培养识字能力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低年级识字量多、难度大,为了让学生学得主动、掌握得牢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识记生字,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字,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获得学习能力。因此,作为教师除了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体验识字的乐趣,还应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顶”、“颗”都是页字旁,并要学习新部首“页字旁”。怎样让学生认识页字旁,正确理解页字旁的含义,并通过今天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呢?我大概采取了如下步骤:

1、了解页字旁的来历。课上,我问学生:你们认为这个页字旁可能表什么意思呢?学生们在下面窃窃私语:不就是翻书时一页一页的“页”吗,可能和书有关。他们一边说,一边还在做着翻书动作。我告诉学生,其实这个页字旁是由“首”字变化而来的。“首”字就好像是一个人戴着一顶宽沿帽,帽子上插了两根装饰用的羽毛,帽子下是眉毛和眼睛。我边说边画,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小声说:太像了,太像了!接着,我又告诉学生,“页”字就是由“首”字变化而来,是“首”的本字。“首”是头部的意思,因此,页字旁与头部有关。

2、理解生字“顶”、“颗”的声旁和形旁。前几天刚学过形声字的识字小秘密“声旁多表音,形旁多表义”,正好乘今天学生字的机会复习一下这个识字小秘密。出示生字“顶”后,我让学生说说“顶”的声旁是什么,形旁是什么;声旁“丁”的读音与“顶”的读音有什么联系,形旁页字旁又表什么义。通过扩词“头顶”、“山顶”、“屋顶”等,理解到“顶”是指人体或物体的最高处——头顶,引申到“山顶”——山的最高处,“屋顶”——屋子的最高处。生字“颗”中的页字旁也与头有关:一颗脑袋,引申到颗粒状的东西:一颗纽扣、一颗星星、一颗小石子等。

3、儿歌拓展学习。在理解页字旁的含义、学习生字“顶”、“颗”之后,我又自编儿歌,让学生读读想想,加深对页字旁是理解和印象: 页字旁,头有关,一颗脑袋一顶帽,一把胡须真漂亮,一条领带系颈上。有了心事别烦恼,工作顺利心情好。

儿歌中有7个带有页字旁的字,我让学生用刚学到的有关页字旁的知识来讲讲这7个字。同学们有的说“领带”是戴在脖子上的,就在头部的下面,“领”确实与头有关;有的说“颈”就是脖子,与头有关;有的说看到“烦”字,就好像看到一个人头上冒火,烦恼了就容易生气、冒火;有的说“须”中的三撇就像是嘴边的三根向外翘的胡须;有的说“顺”字就像头发、胡须都很顺,向下垂着„„尽管儿歌编得不是很顺口,逻辑关系也不是很紧密,但学生还是学得津津有味,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课间还在三三两两地讨论着。页字旁的教学,既体现了字理教学的特点,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又照顾了小学生年龄特点,用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进行讲解,将不同的带有页字旁的字放在儿歌中,深入浅出,对学生汉字的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学习“初”字,我与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生:老师,“初”字为什么是“衣字旁”,与衣服有什么关系? 师:是呀,初冬的“初”与衣服有什么关系呢?你们看,“衤”的旁边有什么? 生:“刀”字。师:(出示相关图片)“初”的原来意思是——做衣第一步,用刀裁好布。引申为开始的意思。请小朋友用“初”字扩词 生:初中、初升、初学、初春„„ 师:“初中”的意思就是—— 生:中学刚刚开始。师:“初学”的意思就是—— 生:刚刚开始学习。师:“初春”的意思就是—— 生:春天刚刚开始。

师:那“初冬”的意思就是—— 生:冬天刚刚开始。„„

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生字的识记效率,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汉字的乐趣,感悟到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看似一个个或简单或复杂的汉字,其中却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字时,必须得好好设计教学过程,让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增加文化的积淀,提高识字能力。

四、字理识字,传承民族文化

被视为中国“第五发明”的汉字,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魅力超群,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具活力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20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老师并没有感受到这一点,只是把识字教学只是当作一件苦差事来做,学生把识字当作一件乏味的事情来完成,全然享受不到其中的乐趣,更谈不上感受汉字的魅力、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字理教学,能让我们的学生通过感受和了解汉字产生、衍变的大体过程,使他们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精神。因此,无论是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来看,还是从弘扬民族文化来看;是从启迪人的智慧来看,还是从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来看,字理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

染色的“染”字不仅小学生容易写错,连成年人也经常写错,常看见马路的小商店招牌上把“染”字中的“九”写成“丸”字,叫人看了心里很不舒服。第三册教材第四十课《请不要》正巧要教到生字“染”,我在备课时花了点时间,动了些脑筋,千方百计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个“染”字时留下一个正确的、生动的、深刻的字型结构印象,不再在以后的写字、造句、作文中错差错,不再在长大工作中用到“染”字时闹笑话。我查阅了有关“染”字的字理、借鉴有关材料后,改编了一个顺口溜:上山砍草木,加水反复煮;煮出颜色后,再加白棉布;搅拌九次后,白布变蓝布。学生对此顺口溜很感兴趣,一边背诵,一边做着动作,脸上露着会心的笑容。我知道那是学生们理解字理的同时,从心底由衷地钦佩华夏民族的聪明才智。此时,一股对祖国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从我们师生心底油然而生。接着,我又讲了一个《染坊里卖丸药》的故事:从前有个读书人,看到镇上有家染坊的招牌上把“染”字写错了,但又不方便指出。于是,他假装要买东西,来到那家染坊,对老板说:“我想在你们这里买丸药。”染坊的老板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亏你还是个读书人!我们这里是染坊,哪来丸药卖啊?你跑错人家了。”读书人听了,指着商店的招牌说:“既然是染坊不卖丸药,为什么上面有个‘丸’字呢?”老板一听,无言以对。这个故事还是我小时候,父亲讲给我听的,虽然四十多年过去了,但我记忆深刻。今天,由我讲给我的学生听,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一来,传承了中华语言文字的文化渊源,二来,学生在学顺口溜的基础上听了这个故事,更加深了对“染”字的识记,真可谓是一举两得。课后,我又布置回家作业,让学生把学到的顺口溜和听到的故事对家长说一说。事后家长的反响很好,许多家长认为,这样学生字,避免了枯燥、乏味,孩子们学得生动、有趣,家长也在孩子们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它的每一个字的创造到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充盈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过这一课例,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切实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字理,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丰蕴的文化,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字理识字 激发兴趣 提高效率 篇6

关键词:字理;兴趣;效率

汉语言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横竖撇捺的奇妙组合,是美丽和魅力的结晶。尤其在聆听了广西师范大学黄亢美教授关于字理教学的报告后,更加坚定了我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进行字理教学的信念。一年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尝试着巧妙运用汉字字理知识,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识字效率。

一、字理识字,激发识字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图文并茂,激发兴趣

象形是最早的汉字造字方法,它是用描摹事物状的方法来造字。如,在教学“羊”字时,我先出示“羊”字的甲骨文形体,像只羊形,弯弯的形状像羊角,一横像羊的眼睛,下一横像羊的鼻子,中间一竖像羊的胡子;再讲解“羊”字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最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了解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掌握象形字的形、义、音,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如,在教学“采”字时,我采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画:一只手抓植物的果实,上面的人手逐渐演变成了“爪子头”,下面的“木”代表植物的植株,告诉学生用手摘果实就是采摘的意思。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也了解了字义,运用起来也不会出错,一开始就将错别字消灭在萌芽状态。教学中运用这样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串讲故事,记忆犹新

如,教学生字“分”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项羽和刘邦打了几年仗,双方曾经议和,中分天下”。怎么分呢?分开用刀,刀的左右各有一笔,表示用刀将一件东西分开两边——写成“分”。对于部分暂不解析字理的汉字,也可以运用一些拆字等方面的相关故事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如“阔”字,老师可简略地讲述三国时曹操因嫌门大而在门上写“活”字的故事。这样,学生一边在故事中遨游,一边学习汉字。我想学生下次见到这个字,一定对老师上课讲的故事记忆犹新,记住这个字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3.析形索义,理解字义

会意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表示的意义要从字与字组合的关系上显示出来。一只可爱的鸟儿,张着嘴快乐地歌唱,就是“鸣”;“立”着工作十个小时是够“辛”苦的;每“一”“口”人都有房屋(宀)住,都有“田”地耕种,生活就“富”裕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串解汉字的各个部件,分析理解,依据部件的组合关系识记汉字,学生学习生字印象深刻。

二、字理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1.形近比较,融会贯通

汉字从结构上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种类型。独体字是由点、横、竖、撇、捺、提等笔画组成,合体字则是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组成,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形近字,给学生的认读、书写和使用带来了困难,同时这也是学生出现错别字的主要原因。在教学中,我引入字理教学,重点是辨“异”,从而消灭错别字。如,在教形声字“清、睛、晴、情、青”时,引导学生比较偏旁,使学生明白,“目”是眼睛、“忄”是心情、“日”是晴天、有“水”(氵)是清楚、青则表示颜色。通过比较识记,让学生明白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思。经常采用此类方法,学生渐渐融会贯通,识字效率事半功倍。

2.偏旁字理,教一得十

汉字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学生掌握了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做形旁时用于表意的特点,就能形成识字的能力,进而“无师自通”地创造性地学习大量的形声字以及会

意字。

黄亢美老师讲到,如果让学生了解了“手”可变写为“扌”“又”“廾”,以及与手有关的偏旁为“爪”“彐”“攵”“攴”等,那么学到“挥”“举”“取”“看”“有”“戒”“牧”“采”“敲”等字时,就能自觉地用“手”或与手有关的动作析解它们的形义,就不会出现把“攵”旁与“欠”旁弄混淆了。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区分“攵”旁与“欠”旁,我将“攵”旁与“欠”旁进行字理析解:“欠”是象形字,其中甲骨文、金文像一个端坐张口的人,“欠”做偏旁时,表示取饮、歌唱、欢呼、感叹、呼吸、吹气等诸多意思,这些意思都与张口有关。通过这样的类比联想记忆。在教学生字“歌”时,学生知道了唱歌的“歌”与口有关,书写时不再将“歌”的偏旁错写成“攵”,提高了书写的准

确率。

综上所述,字理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识字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汉字的规律,恰当地运用字理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学得精确,学得扎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形象地识记字形、感知字义,真正达到汉字音、形、义的统一,使识字教学变得兴趣盎然。

参考文献:

浅谈字理识字教学 篇7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总体目标与内容第6条明确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汉字具有图画性、表意性的特点,可以适度地运用字理识字进行教学。教学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辅以抽象的概括的思维。教学中有机地将汉字由形象生动的画面到抽象概括的图形再到楷书进行演变,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字形,理解字义,感受到汉字形韵之美。

一、字理识字的意义

字理识字就是根据汉字构字的表意性的特点,从汉字构字原理上对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字理识字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识字能力,感受汉字深厚的内涵。

(一)激情助趣

字理识字能把枯燥的汉字教学变成学生喜欢的有趣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灭”字,我们就可以进行实验演示: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在火苗上覆盖一个铁盖。学生观察到火苗被熄灭了。教师此时就可以板书:火-灭。直观的演示了“灭”字的由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发现:“沙”———河水少了沙子露出来了;“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投入到汉字的探索之旅。

(二)巧识字形

字理识字可以突破字形方面理解和识记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初”字为什么是“衤”我们从古文字形演变到楷书的过程就可以明白:“初”是做衣服时拿着剪刀在裁剪布料,

所以是“衤”。这样的教学化难为易,更利于学生从形体结构和造字法等方面识记汉字的音、形、义。

(三)理解字义

字理识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字义。例如,“巢”,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棵果树,树上三只小鸟伸着脖子等待大鸟来喂食物,三只小鸟可以演化为巢上面的三个“撇折”,“巢”就是小鸟住的窝,字义跃然纸上,无须赘述。

二、字理识字的方法

(一)独体字的教学

汉字一般以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种形式呈现。独体字一般为象形字。象形是最早的造字方法,以描摹事物的形状为主,辅以抽象概括的图形,极其形象地展示了汉字的结构特点。独体字一般由点、横、竖、撇、捺、提等笔画组成。教学独体字时我们可以先出示字的原始图形,找到图形与字形的关联点,再进行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找到图形与字义的关联点,再综合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图字结合,篆楷比照,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汉字“象形”的特点。典型的“日”字教学:出示“日”字的甲骨文,像太阳的形状,再演变成像太阳的圆形,里面一点是太阳发出来的光;再拉长逐渐形成现在的“日”字。

掌握了汉字的构形原理,了解了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习合体字打好了基础。

(二)合体字的教学

合体字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组合而成。有限的点、横、竖、撇、捺、提等笔画和偏旁组成数以万计的汉字。如何利用字理进行合体字的识字呢?

1. 根据部首归纳求同法。部首是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汉字的部首系统有以下几种。

(1)形体部首系统。例如,一、丨、乙、丿等,与字义没有明显的关联。

(2)形位型部首系统。例如,分的“八”部,反的“又”部,腾的“马”部等,这些与字义或有关或无关。

(3)形义型部首系统。这是以表意的偏旁作为部首,也最能体现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合体字尤其是形声字时,要引导学生对同部首的汉字进行分析归类。如“艹”部———花、草、苇、苗、芽、菜……都和草本植物有关联,由形知义。

合体字的字理识字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望文生义。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会不断地加强。

2. 抓住特点比较求异法。

对于一些形近字或同音字,学生经常张冠李戴或丢三落四。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字理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如:“低、底、纸”,我们认真观察后可以这样识记“低头看底下一定有东西”,所以这两个字下面一定要有“丶”,而“纸上是不能有污点的”,所以“纸”字下面没有一“丶”。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

3. 依据字形辩证合成法。

会意字的特点是字义为各个部件义之和。因此,会意字的教学应先将字分解成几个部件,学生了解了各部件的意义再连缀起来,因义识形。如:“尖”,由“小、大”组成,字义即为上小下大的东西;“卡”字由“上、下”组成,即上不来下不去,卡住了。

字理识字教学符合汉字构形规律,符合识字教学规律。字理识字教学重视循序渐进和直观教学的原则,符合人的认知心理。字理识字教学操作性强并且具有可重复性、开放性、兼容性。当前,我国识字教学方法有二十来种,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集各家之大成是识字教学研究的方向,字理识字教学实验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巧析字理,打造精彩识字课堂 篇8

一、巧析字理, 体验识字趣味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字理分析,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识字兴趣, 还可以使学生从识字中感受到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在教学“天牛”这个词语的时候, 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 (出示天牛图、词) :这是谁?

生齐读:天牛

师:知道它为什么叫天牛吗?

(生自由想象说)

师:它的两只角就像牛角, 还会在天上飞, 所以人们叫他……天牛。看, 这就是古时候的人们写的牛, 他们照着牛头的样子画了一个牛, 慢慢的, 牛的两个角就演变为现在的撇和竖了! (电脑演示“牛”字的演变过程) 小朋友, 你们记住“牛”了吗?谁会写? (指名书写)

二、巧析字理, 学会自主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 通过教师巧析字理, 帮助学生总结识字规律, 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进而提高识字水平。在识字教学的课堂上,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自主识字, 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式:

师: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朋友都是一个大家族的成员, 这个家族就叫做———昆虫!小朋友们, 请仔细观察这些昆虫的名字,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名字中都有虫字旁

师:大家想一想, 为什么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一个虫字?

生:因为他们都是虫子。

师:再读读这些字的音, 看看它的形, 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字的左边表示的是字的意思, 右边表示的是字的读音。

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字叫做“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许多, 比如“江、湖、河、洋”等这几个字是什么字?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形声字。它们都是三点水旁, 跟水有关。

师:接下来,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你知道这几个字怎么读吗?

师 (课件出示“青”) :这是青草的青!你猜猜, 这些字怎么读?

(师继续出 示 :“请、清、情 、蜻、晴、睛”)

三、巧析字理, 提高识字效率

字理教学不仅可以使词语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也可以让学生依据字理提高识字效率, 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字理的特点, 为学生创设适合的运用情境, 以使学生在分析字理识字的过程中凸显出词语教学的丰富性, 真正体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从而使语文课堂显得更加精彩。在课堂教学中, 我为了让学生对“蜻蜓”一词加深了解和记忆, 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师:蝴蝶还有很多朋友呢, 你能找到吗? (出示课文的插图) 你看到了谁?

生:蜻蜓。

师:仔细观察, 看它有什么特点?

生:像一架小飞机似的。

师:你说得可真形象啊!快看, 小蜻蜓飞来了! (出示蜻蜓图和词语) 谁能读准它的名字?

(生读)

师:仔细观察, 说说“蜻蜓”这个词语还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生:都有“虫”字旁, 而且去掉“虫”字旁还是这个读音。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准确, 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会儿我们集体研究。老师想告诉你们的是, 蜻蜓不但是个飞行高手, 它还是捉害虫的能手呢!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40只苍蝇或者840只蚊子, 就连蜻蜓在水里的宝宝一年也能吃3000多只蚊子的幼虫呢! (师边阐述边出示相关数据) 你想对蜻蜓说什么?

生:蜻蜓, 你可真厉害!蜻蜓, 你真是人类的好朋友!

生:蜻蜓, 我以后不再伤害你了!蜻蜓, 谢谢你帮我们消灭害虫!

师:是呀, 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让我们一起说:“蜻蜓, 你好!”

小学字理识字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9

一.据理识字

据理识字即根据字理去认识汉字的方法。汉字是表意文字, 依据字形结构去理解汉字, 当学生理解这个汉字的意思, 就会很容易记住这个字。作为教师, 首先要在备课时下功夫, 对每一个汉字要深度地分析。教师要掌握这一特点, 用依据汉字的字理, 根据规律记忆, 同时在教学中做到音、形、义的整体和统一性。如教授“支开”的“支”字, 让学生看这个字的演变过程, 只须用简笔画, 粗线条勾勒出一只手画面, 结合讲解, 学生即可正确理解“支”字的意思, 支, 手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认知, 达到对“支”字的音、形、义的理解, 这就是据理识字法。这种据理识字, 是有目的地识记, 自然记忆深刻, 掌握牢固。

二.看图联想法

看图联想就是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 比较适用于象形字。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看图, 由图识字了解汉字的本义, 分析汉字构造的本源, 了解汉字与汉字的形、音、义方面的联想, 加强学生抽象能力的培养, 举例来说, 教授“川”字时, 可展示“百川”, 以具体画面表现出“川”字的大体演变过程;再观察“川”字各部分的构成, 析形解意。如此形义结合, 达到明理效果。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 吸引学生主动识字。

三.部件知义法

有许多汉字音同字却不同, 也就是意义不同, 究其原因是每个汉字的部件不同。通过对同音字的对比使每个学生了解汉字的形义。如教授“燕、艳、咽、焰、砚”这几个同音字时, 对“燕”字作重点分析, 可以先展示“燕子”的实物图, 让学生认真观察燕子的外形, 然后对照“燕”字进行比较, 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楷体字的“燕”字的上部分表示的是燕子头部, 中间部分的“口”表示的是燕子的身体, 分列在口字两旁的部件就如燕子的翅膀, 四点即是燕子的尾巴。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 这个“燕”字, 与表示多种颜色的“艳”, 口吞食物的“咽”, 以及火焰的“焰”等绝不会再混淆。这种对比明理, 给学生的印象深刻, 记忆清晰明了。

四.拆分会意法

现行语文教材中, 识字教学的安排基本是遵循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原则, “六书”构字基本都涉及。课本里虽然象形字的数量不多, 但象形字是汉字形成的基础;也有一部分指事字, 是符号或是在象形字基础上加符号形成;还有会意字和形声字, 这两类字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组合而成, 因此教好象形字, 再教会意字、形声字就容易多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也容易找出规律。例如先教“田”和“力”字, 再教“男”字;先教“木”, 再教“水、本”;以及先教“火”, 再教“炎、焱”, 如此等等, 就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提高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五.音形结合法

在识字教学中, 汉字是借助形体构造表义的, 是非常典型的表义文字, 在低年级字理识字教学中, 可以从字形分析出字义来, 教师掌握了这一点就可以运用到汉字中的会意字、形声字的学习。如“足、跳、跑”等系列字都与“足”有关;再如教“泡、刨、咆、炮、跑”“摸、漠、墓、慕”, 只须先教好基本字:“包”“莫”, 再从偏旁上理解字义即可。在教学中, 学习“灭”字, 我们可以把一支蜡烛或一张纸放在烧杯里, 点燃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火) , 接着用一块玻璃盖上, 火就会灭了, 然后出示“灭”字进行学习, 它的音形义迎刃而解。这种方法有助于掌握识字规律, 更好地解决汉字同音多、形异多等识字难的问题。

六.趣味猜谜法

语文识字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趣味猜谜的方法是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字理识字方法。根据这个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以趣引学, 从汉字的字形、字义出发, 给枯燥的方块字以活灵活现的描述, 给汉字以灵魂, 童真童趣,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学生喜欢了, 感兴趣了就愿意学习汉字了, 在教学中, 学生们非常喜欢猜字谜, 自己编字谜, 在识字方面得到了量的积累。如字谜“门里有人”, 谜底为“闪”;谜面“春秋不算热”, 谜底为“秦”;谜面“马儿走进门”, 谜底为“闯”;谜面“日月在一起”, 谜底为“明”;谜面“吃一半拿一半”, 谜底为“哈”。再如“白水是泉、二人土上坐”等等韵味十足的字谜读起来琅琅上口, 使学生兴趣更浓, 收效更佳。

字理识字 篇10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直观、形象的事物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汉字最初出现的是象形字,它具有鲜明的直观性。教学中我利用这一特点,按照“实物图→抽象图→小篆→楷体汉字”的演变顺序,采用富有动感的画面,将汉字的演变过程播放给学生看,使枯燥无味的笔画结构和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从而降低了汉字字形的难度。如教学“象”字,我先出示大象的“实物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出示比较接近文字的“抽象图”,依据它的主要笔画线条与小篆文字对照,在学生的脑子里建立图与字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学习楷体的“象”字,并对其进行分析(鼻子、耳朵、身子、尾巴、腿)。当学生看完这一神奇的演变过程时,他们豁然开朗:噢,原来汉字是经历这样的演变而来的!此时的“象”字就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头活生生的大象了。借助图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字义。如教“牧”字,我先点出“牜”是“牛”的变形,“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再动画演示“牧”的古汉字——一只手拿鞭子正在赶一头牛。学生从动画中就了解到了“牧”的本义是放养牲畜。

通过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画展示汉字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将汉字的形与义联系起来记忆,有效地加深对汉字本意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发展了思维。

二、析部首,寻规律,触类旁通

部首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类字的共同特性,与字的意义密切相关。科学地解析了某一个部首的形义,就相当于帮助学生学会了具有相同部首的一串同类字,正是“教好一个字,学好一大串”,从而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例如学生常常把“却、脚、印……”右边的单耳刀(卩)写成双耳刀(阝),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不明白“卩”和“阝”的含义。为此,我引导学生对“卩”和“阝”进行对比辨析。我先出示“卩”的甲骨文,问学生这像什么?(像一个人蹲坐在后脚跟上。)由此可知,带“卩”的字很多都与人的腿脚活动有关。“却、脚、印……”为什么用上“卩”?(因为“却”就是退的意思,如“望而却步”;“脚印”就是脚走过后留下的痕迹。)说说还知道哪些字带有“卩”?为什么这些字带有“卩”?最后总结出“凡是与腿脚有关的字都带有‘卩’”。接着我又出示右“阝”的甲骨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带“阝”的字与地域、地名、城镇有关,如“邦、邻、郊”表示地域、地区,“邓、邢、邱、郑、邯郸”都是古国名,“郡、都、郭”都与城市有关。通过这样的对比辨析,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只要看到带“卩”和“阝”的字,马上就会联想到它们的含义,不会再写错了。渐渐地,学生在头脑里就会建立一种科学的汉字体系,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大大提高识字的效率。

三、编字谜,揭字理,突破难点

有一些汉字,笔画多,字形复杂,难记难写,如果让学生通过机械识记,即使抄了一遍又一遍,还是记不住。要是利用这些字的构字理据编成谜语让学生猜一猜,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教学“藏”字时,我告诉学生草丛便于隐藏,所以上面是“艹”,“爿”是床的竖形,意思是床下可藏东西,“臣”像人低头向下看时的眼睛。接着,我又给“藏”编了一个谜语:一臣被追杀,刀戈身后扎,躲进草屋里,钻进床底下。结果学生对“藏”字的字理谜语很感兴趣,读了一遍又一遍,说是要背下来回家让家长猜。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在这种字理教学的启发下,怎么记不住“藏”字的写法呢?还有“染”字虽不太复杂,但右上方的“九”往往容易写成“丸”。我也把“染”字编成谜语:上山割草木,加水反复煮;熬出颜色来,再放丝和布;搅和九次后,白布变蓝布。结果全班没有一个孩子写错“染”的。又如把“盗”编成谜语:一人欠着身,俯看皿中物;此物真是美,两滴口水出;于是起坏心,把它偷回屋。这样一来,再也不会有学生把“盗”左上方的两点水写成三点水了。

猜谜让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通过猜这些形义结合的字谜,既增强了思维训练,又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

四、辨形义,明内涵,受到熏陶

字理在识字教学中绽放异彩 篇11

一、巧记字形

在小学阶段,学生写字多笔画、少笔画的现象很突出。有时候,老师也无奈,只能让学生反复多读几遍,多写几遍,学生写得哈欠连天,昏昏欲睡。而对于有些字,教师可以分析字源,依据字理,让学生明白字理,掌握字义,了解这个字本身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就能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而且记忆深刻,解决多笔少画的难题。如“染”学生容易将“九”写成“丸”。这时依据字理就能很轻松解决识字的难点。“染”从水,表示在水中浸煮,从木表示草木中提取的颜料,“九”表示数量多,从“九”表示了染色要经过多次浸、煮,体现了工艺的复杂、劳动的艰辛。再比如,“醒”的偏旁“酉”,学生很容易写成“西”。这时,字理又可以帮上忙了。和学生分析“酉”是古代的酒壶,而这种器具上都刻有漂亮的花纹,现在“酉”中间的一横,就代表了美观,告诉学生千万不能忘记这一笔看似不起眼的一小横。

在小学阶段,学生经常是乱用形近字,如“冠”、“寇”混淆。教师可结合介绍华夏先祖的冠礼仪式来介绍字源。“冠者礼之始也”,在冠礼仪式中,长者为青年戴上帽子,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冠”的部首“冖”表示帽子,意思是一个人用手把帽子戴在头上。而“寇”的部首“宀”表示房子,“宀”下面的部件表示手拿棍子。那么,“寇”的意思是一个人手拿棍子跑到人家的房子里去行凶,即强盗、侵略者。在这样的追本溯源活动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探究了字的本义,这样就强化了学生对字形的区别和记忆。

二、明晰字义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往选择学生喜欢的猜字、编顺口溜等形式进行识字教学。如在教学“一碧千里”的“碧”时,编顺口溜识记,如一个王老头、一个李老头坐在石头上。学生很高兴,也易于准确识记字形,对于字义却是特别茫然。长此以往,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学得懵懵懂懂。在细细品味后,发现这样的教学出现了浅尝辄止的遗憾,陷入了为认字而识字的误区。依据字理,可以实现音、形、义的统一。如“野火烧不尽”中“尽”字,通过分析字理,可以看出上部分像倒过来的筐,下面的两点表示筐里的东西都掉出去了,这时筐里什么也没有了。由此,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了“尽”的音、形、义。

还有一些笔画繁多的汉字,如“慈”,教师可以分解笔画部件,帮助学生理解“幺”是小的意思;心字底,是心脏的象形,与心思有关,通过溯源了解“慈”的本义是母亲的关怀,引申为仁爱、和善。教师讲关于汉字由来的有趣故事帮助学生追本溯源,掌握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不仅准确识字,增进了感恩之情,而且感受了祖国传统文化。

三、掌握规律

识字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发现和总结识字的规律和方法。依据字理,以一带多个,可以轻松识字。如教学“品、晶、森、众”这一类字时,可以请同学找出相同点,知道这些字都是由相同的单字“口、日、木、人”重复三次,再引导学生掌握规律,蕴含着三个以上表示数目多,所表达的意思加强了。 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教学重点放在形声字的形旁的探究上,抓住时机让学生根据形声字的形旁与构字之间的意义关联进行识字,让学生逐步掌握独立学习汉字的方法。教学中,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将汉字的古、今衍变过程,变成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掌握足、手、水、火、言等字所蕴含的意思及变成偏旁时简化的写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有了识字兴趣、识字方法,就能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自主学习,也就打破了以往的那种“机械识记——反复抄写”的怪圈。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字理教学,也不是字字分析字理,课课运用字理,要因字而异,切不能主观猜测、随意想象,更不能强人作解。

溯源说清字理,适当联系字源,是识字教学中的一条蹊径,着眼在“巧”。恰当地分析字理,汉字将不再是简单枯燥的笔画的组合;恰当地分析字理,识字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读读音,写写字,而是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知识、一幅幅画面。恰当地运用字理,既让学生轻松识字,又了解了汉字文化,实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诗如画的汉字引领学生感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松柏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字理识字 篇12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是由相同的单字组成的品字形结构的汉字。老师这里有一杯茶, (师端杯品茶, 并发出饮茶时的咂嘴声) 你们看看老师在干什么。 (生:老师在喝茶。)

师:老师怎么喝的, 是口渴了一大口一大口地往嘴里灌吗?

生:不是, 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师:对, 像这样一小口一小口地尝出茶的味道, 可以用这个词来表示 (出示课件“品茶”) 。

师:“品”字是由什么字组成的呀? (生齐:“口”字。) 老师刚才喝了几小口茶? (生:三小口茶。) 如果老师品了很多口茶, 是不是要用很多个“口”字来表示呢? (生:不是。) 我们中国汉字有一个特点, 就是由一个单字重复几次组成一个字, 每重复一次, 这个字的意思就加强一次。在我们的汉语中, “三”常用来表示多的意思。“品”字由三个“口”组成, 就表示品尝了很多口茶的意思。

(课件出示“茶”字, 指导读好翘舌音, 并让学生说“茶”字是怎样组成的。)

师:“茶”字为什么由“艹、人、木”组成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 同学们经过相互交流讨论理解了“茶”字的基本字理:茶叶是长在茶树上的, 所以“茶”字下面是“木”字;茶叶是采摘茶树上的嫩芽制成的, 嫩芽像嫩草一样尖细, 所以“茶”字上面是个“艹”;茶叶是“人”从茶树上采摘的, 泡制成茶后给“人”喝的, 所以“茶”字的中间是个“人”。)

(给学生简单介绍茶的分类, 读文中句子, 写生字。)

(出示课件“木”, 指导学生读“木”字, 并组词——树木)

师:如果有很多树木, 几十棵、几百棵, 这地方叫什么? (投影出一片树林的画面。) (生:树林。) “林”是什么结构的字? (生:左右结构)

(引导学生用“林”组词) (课件投出一大片茂密森林的画面)

师:这里有成千上万棵树木, 一棵挨一棵, 一眼望不到边, 这地方叫什么? (生:森林) “森”字是怎样组成的?叫什么结构呢?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森”字的结构, 然后强调:凡是由三个相同的单字叠累而成的字, 我们都叫它品字形结构的字, 相同的单字每重复一次, 意思就加强一次。)

师:森林里有这么多树, 如果我们人类乱砍滥伐, “森林”就会变成 (生:树林。) 再继续乱砍滥伐下去, “树林”就变成 (生:树木。) 树木越来越少, 如果再继续砍伐下去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出示课件:光秃秃的山岭和一截截树桩的画面。文字也递变成“森林——树林——树木——树桩”)

生:树木砍完了, 人类就没有氧气了。

生:没有树木, 洪水一来就会把房子冲走。

师:说得真好。人类乱砍滥伐, 没有树木, 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这也是造成我国近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呢?谁能把“木———林——森”先组词然后连起来说一段话呢?

(在教师的指导下, 同学们先同桌对说, 后指名四个同学说。同学们一般都能如是连说:我们要多栽树木, 还要保护树木, 树木越种越多, 变成树林, 树林越长越茂密, 变成森林, 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教师总结学法:1.读准字音;2.分析字形;3.根据字形理解字理。而后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众”和“晶”两字)

【评析】

上一篇:媒体公共社会责任功能下一篇:中华按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