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理据(精选4篇)
认知理据 篇1
从发生学角度讲, 语言结构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即所谓的非任意性或理据性。例如事物的命名结构, 人们往往抓住事物的某一特殊方面如特征、形状、材料或功能等来给事物命名。即使在同一语言社团中, 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名称, 就是由于不同地区的人们认识事物的知觉中心不同, 才有了不同的名称。如“地瓜”, 可从出处和产地来命名 (地瓜、山芋、番薯) , 从外表的颜色来命名 (红薯、白薯) , 也可从人的感觉来命名 (甘薯、凉薯) 等。
不同的语言社团命名的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但汉语中的“眼镜”, 说明汉人对之认识是抓住“使用场所”这一主要特征, 指架在眼睛前的一种镜子;而英语是用其构成材料表达的glasses, 是用两块玻璃做成的物体 (1) 。
合体字与合成词的结构形成也都有现实基础。如会意字“休”源于古人田间劳作时靠在树上这种常见的休息方式;店家忌“关门”, 于是把晚上关门暂停营业叫“打烊”。“烊”的意思是熔化金属。店家白天收的都是碎银子, 晚上得把它们熔化了铸成大元宝。所以“打烊”不仅不是关门 (倒闭) , 还成了“招财进宝”。
我们主要就前贤们论及的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一些问题来看语言结构的形成。
动补结构的形成跟动词的概念化方式有关
动补结构形成以前, 汉语通过字的音义变化或字的并列表示动作和结果。梅祖麟曾把“他动词+他动词”的动词并列结构转成“他动词+自动词”的动补结构的因素归纳为四项, 这四项分别是: (一) 清浊别义的衰落。先秦以声母清浊来区别自动、他动的构词法到六朝趋于衰亡。 (二) 使动式的衰落也使得“伤、败”等动词由他动变为自动。 (三) “隔开式”述补结构的产生。如“打折”受“打汝前两齿折”的感染变作述补结构。 (四) “动+形”复合词的产生对“他动词+他动词”并列结构的感染。 (2) 实际上也就是概括了动补结构形成以前表示动作和结果的主要形式,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动补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学界普遍认为动补结构产生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由两个他动词构成的句法结构的后一个他动词经过自动词化过程形成的。张国宪进一步把补语的孕育过程概括为一个“脱及物化”的过程, 是从他动到自动的嬗变。 (3) 梅祖麟推测“动+形”型的动补结构比“他动+自动”型的产生得早, “长大”、“缩小”、“减少”这些不带宾语的“动+形”复合词, 对“减轻”、“填满”、“射伤”、“攻下”等汉语的并列结构会起到感染作用, 使后者变成动补结构。梅祖麟并指出动补结构的产生不但是构词层次上的问题, 也是句法层次上的问题。 (4)
动词概念化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动作行为和动作行为的结果。在现代汉语里, 这两个方面分别是用动词和动补结构来表示的。比如, “看”是一种动作行为, “看见”是该动作行为的结果。然而在古代汉语中, 动作和动作结果通常是用两个不同的动词分别对其进行概念化的。如:
视:看。目不能两视而明。 (动作行为) 见:看见。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动作行为的结果)
古汉语的动词概念内包含有结果、地点、方向等方面的信息, 现代汉语则是把这些信息与动作行为分开。这种概念化方式的差异带来了许多语法结构的变化。古汉语一个动词可以表达的功能, 现在则需要借助补语、介词、趋向动词等来表示, 因此相应的动词概念的语法格式变得丰富多样而复杂化了。 (5)
汉语的动补结构往往要带一个宾语来表示动作对象的处置结果。大致的规律是, 补语的语义指向为受事时, 该受事名词一般可以作为整个动补结构的宾语, 如“他吃圆了肚子”、“她哭湿了枕头”。补语的语义指向如果是动词的施事, 则不能带受事宾语, 要引入宾语就必须借助动词拷贝结构, 即所谓的重动句, 如不能说“他看病了书”, 只能说“他看书看病了”。
可以看出, 动词的概念化越复杂、内涵越丰富, 其语法表达式则越简单;反之, 则语法表现越复杂。这正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语法和语义是不可分割的, 语法实际上是概念内容的结构化或者符号化。 (6)
形式上不对称的结构往往源自意义上的不对称
问事物性质通常选择高量级而不是选择低量级表达。如通常情况下说“你多大了”而不说“你多小了”, 说“长城有多长、这幢楼有多高、等了多久、跑得有多快、这个南瓜有多重”等而不是相反。词汇中为什么有“左撇子”而没有“右撇子”、有“非婚生子女”而没有“婚生子女”等的说法。结构上能进入“形容词+ (一) 点儿”祈使句的形容词, 其语义特征可概括为[+可控、+积极]。如:
谦虚一点儿——*骄傲一点儿!
稳重一点儿——*轻浮一点儿!
文明一点儿——*野蛮一点儿!
上述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倾向常规”来解释。问事物性质选择高量级回答这种形式上的不对称, 其实源于意义上的不对称。“大”中含“小”, “小”中却不含“大”。“小”是“大”中的“小”, “大”不是“小”中的“大”。问“大”时可回答“小”, 问“小”时却不能回答“大”。求“大”求“好”是人类心理的常规。没有这种意义上的不对称便没有这种问话倾向, 如“冷-热”的情形并非如此, 可问“这里晚上冷吗”, 也可问“这里晚上热吗”。子女通常是婚生的, 因而没有“*婚生子女”的说法。能进入“形容词+ (一) 点儿”祈使句的[+可控、+积极]形容词也有其意义上的认知基础, 劝善不劝恶是习见的一种行为常规。
语序与时间、事理顺序
汉语的语序往往与有时间顺序、事理顺序的依据。时间顺序原则可表述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 即时间上先发生的在前, 后发生的在后。如动作和动作、动作和目的、动作和结果等概念领域里的两个相对的概念排列次序均如此:
我吃过饭, 你再打电话给我。
我们开会解决问题。
他念完了这本书。
比较结构中先有比较的基准, 作了比较以后然后才能了解结果。如:
我比他高。
类似的介词结构还有表示方式和动作之间的顺序关系, 表示对象和动作之间的顺序关系, 表示工具和动作之间的顺序关系等:
往南看/对我说/跟我去/笑着对我/对着我笑/用筷子吃饭
在语义关系上越紧密的成分, 在句法位置上也越靠近。如“小红花”, 花的颜色是稳定的、不变的、内在的, 而“小”却是可变的, 颜色总是比大小更靠近核心。
肯定否定对立的消失与人的心理期待
表达中有时候肯定否定的对立消失, 如:
(1) 差点儿及格了 (没及格) ≠差点儿没及格 (及格了)
差点儿中奖了 (没中奖) ≠差点儿没中奖 (中奖了)
(2) 差点儿打破了 (没打破) =差点儿没打破 (没打破)
差点儿离婚了 (没离婚) =差点儿没离婚 (没离婚)
这种对立的消失往往跟说话人的心理期待有关。一般是在涉及不如意的事情时对立才能消失。上述区别可描述为:
凡是说话人期望发生的事情, “差点儿”表示否定, “差点儿没”表示肯定, 二者对立;凡是说话人不期望发生的事情, “差点儿”和“差点儿没”都表示否定, 对立消失。
汉语里肯定否定对立消失的其他句式也大多发生在说话人不期望发生的事情或消极意义的词语上。如:
一个人难免犯错误=一个人难免不犯错误
这样才能避免今后发生错误=这样才能避免今后不发生错误
以免再次发生此类事件=以免不再发生此类事件
结语
语言结构的形成并非任意的, 都有着客观的事物或事物关系的影子。但语言是交际工具, 人们可以优化工具和工具的使用。所以语言规则总有着规律和例外的矛盾对立。特殊规律的形成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可能是客观事物本体的要求, 也可能是语言这种工具使用上的优化。总之都可以在不同的认知领域得到解释。
注释
1 王寅:《“现实-认知-语言”三因素间的反映与对应滤减现象》,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8 (3) 。
2 (4) 梅祖麟:《从汉代的“动、杀”、“动、死”来看动补结构的发展---兼论中古时期起词的施受关系的中立化》, 《语言学论丛 (16)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年版。
3 张国宪:《典型补语的非可控句位义》, 《中国语言学报 (12)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年版。
4 (5) (6) 石毓智:《古今汉语动词概念化方式的变化及其对语法的影响》, 《汉语学习》, 2003 (4) 。
认知理据 篇2
一.词汇理据的特点
词语的理据性存在于语言系统的各个范畴和层面。英语中只有少量的词汇是完全任意的, 语言的语音、语义和形态的产生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据可循的。词汇的理据性是语言发展的内因, 语言符号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联系是建立在人对世界的体验基础之上, 人类通过不断整合知识, 推动语言系统向更高更复杂的层面发展, 因此, 词汇理据性应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体验性――词汇理据具有体验性主要表现为语言符号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的直观联系。各民族在创立之初, 用各自的语言创造了词, 这些词汇最初都以原生词, 如拟声词、拟象词的形式存在, 单音节词, 结构简单, 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很明显, 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经验在语言中映射。原生词的出现就是人类体验世界的最初产物, 如baa (绵羊的叫声) , bowwow (狗汪汪声) , buzz (蜜蜂、蚊子嗡嗡声) , cackle (母鸡下蛋后的咯咯声) 。
关联性――由于原生词结构和语义的单一, 无法满足人类交流的需要, 人们便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工, 整合构成各类派生词和复合词, 这些词语的形态、意义和逻辑关系都与“词源”或者“词根”相关联。每一个词都是复杂的语言世界中的一个结点, 通过概念激活、意象图示、转喻、隐喻等模式与其他词汇“搭桥”, 建立新的联系, 从而创造新词或者新的语义网络。如词根“slave”可以扩展出“slavery”, “slaver”, “slave-holding”, “slave-holder”, “slavecracy”, “de-slavery”等词, 都与“奴隶”具有紧密关联。
创造性――随着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深入, 新的物质被发现、新的概念产生, 新的范畴成员出现都需要更多的词语表达。新词、引申义、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成为非常强有力的手段, 推动词汇体系的发展, 语言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并非纯自然的进化过程, 而是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特点。人类借用隐喻和转喻两大认知机制赋予词汇新的构成形式、语言意义、语法功能。其中创造性在语义的扩展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和直观。
二.词汇理据产生的认知机制
针对以上特点, 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理想化认知模型 (Idealized Cognitive M odel, 简称ICM) 是莱考夫 (Lakoff) 在W om en, Fire, and D angerous Things:W hat Categories R eveal about theM ind[2]68中提出的认知理论术语。莱考夫认为, ICM是特定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 是建立在许多认知模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型结构, 具有格式塔形性质。[3]16它的哲学基础为体验主义, 其产生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 通过概念化升华成民俗理论 (folk theory) , 是当代体验哲学的主要内容, 也是对传统客观主义哲学在一定程度上的扬弃。词汇理据产生的认知机制可以从ICM的四个角度进行考虑。
1. 命题激活机制
在Lakoff看来, 命题结构模型可以详细解释认知模型 (CM) 中所涉及的概念、特性及概念间的关系, 具有判断性的特点, 是外界事物在心智中事实性映射, 不需要运用任何想象手段。[4]73任何一个CM都是由命题和结构组成, 命题即本体, 属于基本的概念层次, 我们的知识就存在于本体之中。人类在体验世界的过程中, 创造了最初的语言形式———原生词, 这些词语的产生动因、形式和结构有相似的模型, 该模型存在于人类的心智之中, 可以被视为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 (ICM) , 具有典型效应。人类不断认识世界, 积累越来越多的经验, 发展出新的认知模型 (CM) , 可表现为:
ICM=CM 1+CM 2+CM 3+CM 4+…+CM n
各个CM与ICM之间的联系并非偶然, 而是具有家族相似性, 有理据的, 其关联性可以通过认知体验、概念激活的方式完成, 如图1
该模式在词汇的外部和内部理据层面都有很强的解释力, 例如人类在进行社会群体生活时, 模仿自然界动物之声, 或者从事某项活动时发出的声音, 形成具有该语音或者类似语音的单词。这种字词创造模式可以描述为:
ICM:自然界和人类行为发出的声音→模仿→拟声词。
通过命题激活的方式, 构建其他的认知模型:
CM 1:自然界动物之声→模仿→基本拟声词
CM 2:人类劳作之声→模仿→基本拟声词
CM 3:呼吸声→模仿→次要拟声词
CM 4:动作迅速分离和移动声→模仿→次要拟声词
CM 5:爬行声→模仿→次要拟声词
CM……
例如由CM 1创造的最初的音义结合体, 英语中模仿鸟兽之音就属于此类。
baa:绵羊的叫声bowwow: (狗) 汪汪声
buzz: (蜜蜂、蚊子) 嗡嗡声
cackle: (母鸡下蛋后) 咯咯声
cheep: (小鸡) 唧唧声; (鸟等) 啁啾声
coo: (鸽子、斑鸠等) 咕咕声
crow/cockadoodledoo (公鸡) 喔喔声
hiss:蛇发嘶嘶声
2. 意象图式机制
莱考夫认为意象图式是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互动所形成的前概念意象, 比表象更为概念和抽象。在同一语言社区中, 不同的成员对同一语言形式会有不同感知, 在不同语言社区中, 这种感知差异会扩大。为了实现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顺畅, 人类在创造和发展词汇时, 会将具有事物的外部意象映射到语言符号中, 形成很强的关联, 搭建“外部事物”→“符号形式”→“词汇意义”之间的桥梁。这一模型在外部拟象理据和形式理据方面凸显解释力。
英文的二十六个字母, 每个字母的造型映射到人脑中, 形成最基本的意象, 并携带这些本质性的意象信息, 左右该单词的词义。比如大写“O”的字形给人的意象就是个圆球或者圆环, 主要用来描写圆形、球形、环状、圆盘状、圆胖等意象, 在人类认知世界中构建关于字母“O”的理想化认知模型, 激活“滚动”、“卷起”等有关动态词意, 形成多种认知模型:
ICM 1:O→○, 圆形意象, 表示“圆”、“圈”、“环”、“卷”、“滚”、“转”等意思, 如:
ICM 2:O→●, “满”“多”的意象, 表示“胖”、“丰”, 如:
ICM 3:O→□, o的字型又像我们的“口”型, 又像“眼”珠, 有“口”才能说, 有“眼”才能视, 形成“口”的意象, 与洞、口等词关联, 表示“孔”, “口”, “洞”, 如:
3. 隐喻映射机制
莱考夫认为, 隐喻模型是ICM中最基本的一个模型, 表现为一个意象图式或者命题模型可以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相应的结构上。在认知语言学看来, 任何一个隐喻模型都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 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5]113词义的引申和扩展依赖于图式结构在两个域之间的映射, 这可以很好的解释一词多义、旧词新义、新词新义等语言现象的认知理据。
如物理学家牛顿 (I.N ewton) 通过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式建立了光学理论, 最后模仿sound wave (声波) 的造词模式, 将其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物理现象冠以light wave (光波) 之名。sound wave (声波) 源自wave (水“波”) , N ewton通过与soundwave (声波) 进行概念类比, 即隐喻思维, 诞生了light wave (光波) 这个新词组。在电子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 由wave一词引发的科技新词比比皆是, 如radio wave (无线电波) 、electrom agnetic wave (电磁波) 、m icrowave (微波) 以及ultra-sonic wave (超声波) 等。通过隐喻映射模型, 科技新词的产生就不难理解了, 见图2:
4.转喻映射机制
经验主义认为, 我们通过理想化认知模型来构建知识, 在范畴内部结构中所观察到的原型结构和各种原型效应都是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产物。莱考夫提出的转喻相邻性就是通过理想化认知模型实现的。和隐喻映射一样, 转喻映射也是强调将概念从一个域投射到另一个域, 进行不同域间的“搭桥”, 只是映射范围不同。转喻的作用不仅仅限于指代, 它还是意义扩展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能激活部分-喻整ICM, 指用内容材料喻生产者或者产品等。例如:英语wool本义是羊毛, 但在a ball of wool put on his new wool中分别是“毛线”和“羊毛服装”。这是典型的材料喻产品, 羊毛→毛线→羊毛装。再如head的基本意义是“头”, 但它通过转喻映射形成了以下义项, 如m ind or brain (容器喻内容) ;a person (部分喻整体) ;headache (感知事物喻感知行为) life (原因喻结果) ;ability (实体喻功能) 。通过转喻映射, 一词多义网络能够很容易形成, 帮助人们认知词汇的深层和表层含义。
三.词汇理据的认知机制与词汇教学原则
基于词汇理据的体验性、创造性及关联性特征, 结合理据性产生的ICM认知机制, 英语词汇教学可依据以下三个原则进行设计和开展:
1.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是指教师依据词汇理据产生的ICM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体验词源、激活词汇在头脑中的意象意义, 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掌握词汇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bus (巴士) , jacket (夹克衫) , T.shirt (T恤衫) 等时, 可以从ICM的命题激活机制入手, 通过英汉词语的读音对照, 启发学生体验这些词语之间的近音特征。在意象图式机制下, 如大写Y的字形, 很像一株“成长”中的小树, “树”的意象Y启发yield (出产) ;也像一艘“游艇”的俯瞰图, 启发yacht (快艇) 、yawl (小帆船) 的含义。古人伐木造舟, 固有“舟航”之义, 如Y启发yaw (偏航) 。树木欣欣向荣, 象征着一种青春的气息, 故又有“青春”之义, 如Y启发 (youth) 。当一个人“渴望”什么, 他便会举起双臂问天, 向天求告, 一如Y的形相, 因此, 便有了Y启发yearn (思念) , yen (渴望) 等词。
2.关联性原则
词汇理据的关联性特点提示我们,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词汇教学的关联性性是综合运用意象图式、隐喻映射和转喻映射模型, 揭示同一个 (类) 词在不同层面的联系性以及不同词语之间在同一个层面的关联。比如face一词, 除本意“脸”之外, 至少还有8个隐喻意义, 如“面部表情”、“表面”、“正面”、“情绪”、“胆量”、“鬼脸”, “覆盖”“指控”等等。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启发学生发现意义之间的关联, 即这些隐喻意义都具有跟“face” (脸) 相似的图式结构。例如:“face”可以构建两种基本的意象图式:
(1) 上-下结构:人的头部从上额到下巴的部分, 是覆盖于整个头部表面的皮肤组织, 与头相对, 具有上下结构, 如图3:
根据此意象, “face”的基本义可以从始域源投射到目标域, 形成5种隐喻意义, 如下表:
(2) 内-外结构:与外部世界其他物质相对, 如图4。
根据此意象, “face”的基本义可以从始域源投射到目标域, 形成其他的3种隐喻意义, 如下表:
掌握了“face”的一词多义网络之后, 八种隐喻意义跃然纸上, 学生们在理解时也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3.实践性原则
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是指在启发性、联系性的基础上, 有意识地复现所学的词汇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环节[6]。在词汇教学过程中, 应借助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练习来组织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检测学过的知识, 巩固所学的内容必由之路。例如, 中学英语课堂中, 我们不妨设计以下的练习:
(1) 语音方面的题型:找出句子中的拟声词: (如H e clapped the hat on his head again.O f course there was no m arket, SO I had, ha.ha, to feed them.) ;
(2) 构词方面的题型:找出下列复合词的构词模式:blackboard, classroom, football, m icrophone, basketball, air force, railway。
(3) 语义、词源方面的题型:找出术语的认知语义来源。例如电学专业的专业术语:track (磁道) 、line (线路) 、electronic sm og (电子雾) 、electron cloud (电子云) 、rabbit ears (V形电视天线) 、power source (电源) ;生物学中的airway (气管) 、colony (菌群) 、conception (怀孕) 、cross-breeding (杂交) ;动力设备功率单位称horse power (马力) ;海洋学中的jet stream s (西风急流) 等。
英语教师, 特别是中学英语教师, 在词汇教学中应善于运用理据理论, 经济、有效地精讲词汇, 帮助学生对所学词汇“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扩大词汇量。本文从词汇理据的特点出发, 提出词汇理据产生的认知机制可以由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 (ICM) 进行解释, 明确四种认知机制, 旨在构架英语词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词汇教学必须接受理论知识的指导,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 选择一种可以取得最佳效果的方法。有的词可以从命题激活模式入手, 启发学生体验词源;有的词以意象图式为主, 引导学生构建词义之间的相互关联;有的词需借助隐喻和转喻模型, 体会其一词多义网络。究竟如何运作更合理很难一概而论, 教师须根据学习者的程度和学习的内容, 凭借自己的经验, 将词汇讲解与语境有机地结合, 尽可能地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世界知识, 对词汇的学习和记忆进行深加工。这些都需要精心计划、安排和实施,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和总结经验。
摘要:词的理据是指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 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的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们头脑中已有的认知世界知识对事物的体验和感知。从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出发, 解释词汇理据产生的认知机制,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促进学生习得词汇的热情, 还为词汇教学研究指明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理据性,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建生.认知词汇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30.
[2]Lac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68
[3]熊沐清.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两本认知诗学著作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 (04) .
[4]刘立华, 刘世生.语言?认知?诗学—<认知诗学实践>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01) .
[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113.
认知理据 篇3
1 英语词汇拼写错误的认知理据
尽管英语学习中的拼写和使用错误有不少是因为学习者的语音知识欠缺所造成的,但是这些错误都很有规律性,这与我们的认知紧密相关。下面我们分别从图形-背景、原型和完形结构等认知视角分析学生英语词汇拼写错误背后的认知理据。
1.1 图形——背景理论与英语词汇拼写错误
图形与背景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图形即所要描写的对象,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是其环境,即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赵艳芳,2002)。在英语词汇拼写错误中,有不少是因为图形—背景认知造成的。Rayner(1978)的“图形-单词斯图普效应”实验表明,就表音文字而言,首尾字母与外部轮廓对单词的识辨都大于或先于中间字母。再加上学习者未能把音标和字母之间的音、形关系对应起来,因此中间部分很容易出错。龚嵘(2007)在研究词汇实体层面的错误时指出:由于认知的完形心理,误拼字母主要发生在单词中间部分,包括元音或辅音的缺失、冗余或错位,而首位字母却基本不错。
首先,大学英语学习者常把believe,government等词错拼为“belive”,“govenment”或“goverment”等形式。这类辅音缺失的拼写错误主要是由于英语词汇发音中元音被突显,因此元音在该单词中对应的字母也被视作“图形”在记忆中被突显出来,而在此元音附近的辅音字母尤其是不发音的字母也就被看作其“背景”不被突显,进而在记忆中被忽略。在英语语音常识中,字母“i”就可以发音[i:],所以单词believe中的字母“i”后面紧跟的字母“e”在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中就相应被视作图形“i”的背景而被忽视。Government中的“ern”是一个音节,发音为[ən],由于字母“e”和“er”都可以发音为[ə],所以字母“r”在这个元音里就容易被学习者视作是字母“e”的背景而不被突显;而另外一些学习者认识到字母“er”发元音[ə],进而被突显,但其后面的字母“n”发音为辅音,再加上该词的整个重音在最前面,同时此音节中元音为短音且位于该词中间,所以此音节中的字母“n”也容易被视作字母“er”的背景而不被突显。
其次,在英语词汇错误中,还有一类是有三个或三个音节以上的词汇,这些词的前后音节往往被作为图形突显出来,而中间的整个音节却被作为背景在记忆中被忽略。如单词opinion和competition常被错拼为“opion”和“competion”,这两个词中间的音节[in]和[ti]对应的字母组合就在认知过程中被视作背景被忽略,从而造成这部分漏拼或拼写错误。
再次,使用频率高低不同也会造成英语词汇错误。一般而言,使用频率高的词汇常在记忆和使用中被视为图形突显出来,使用频率低的词汇则成为背景而被忽视,从而造成词汇使用错误。例如“越来越...”对应的英语表达应该是“比较级+and+比较级”,但其中more and more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从而学习者就把这一表达作为图形突显,即使是单音节的形容词也会用此结构,从而造成“more and more good”的错误表达。类似的还有“越...,就越...”(the+比较级...,the+比较级...)被学习者通用成“the more...,the more...”。另外“更少”这一含义对应的应该是可数和不可数fewer和less两个表达。但fewer由于使用频率高,学习者的记忆中该词作为图形被突显,而less则作为背景被忽略,使用中,学习者从大脑里提取心理词汇时,fewer的心理加工相对更少,也就更容易被提取,从而造成使用错误。
1.2 原型理论与词汇拼写错误
原型(王寅,2007;李瑛,2006)是指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的心理表征,是范畴的认知参照点。一个范畴通常由一些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构成“完形”概念,范畴通过其成员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建立起来,而范畴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那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即“原型”。这种认知模式也体现在词汇拼写记忆中。
首先,英语中有些相同字母顺序组合不同且发音也不同,如:字母r、e可以组合成“er”和“re”,发音分别是[ə]或[ə:]和[ri]或[ri:]。很多大学英语学习者对发音规则掌握不好,在记忆词汇时就会受到原型认知的影响。如字母r、e的两种组合顺序中,“er”组合更为典型,成为原型组合。在记忆时,由于学习者采取完形模糊记忆,记得有这两个字母,但顺序模糊,词汇拼写时就会把“re”误拼为原型组合“er”。如prefer误拼为“perfer”。另外,字母u、r、e的组合有“ure”和“rue”两种符合英语组合原则,但“ure”组合更为典型,成为两种组合中的原型,因此学习者往往会把“rue”误写成“ure”。如单词true写成“ture”。
其次,英语中很多词汇在词根前后加上词缀,其意义或词性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此情况下,错加词缀就会造成词汇错误。而这些错误也大多受原型认知模式的影响造成的。例如,在一些形容词或副词前面加上“im”、“in”、“ir”、“il”、“un”、“mis”或“ab”,该词就会变成与原词意义相反的词汇。而这些否定前缀中,“im”和“in”是较为典型的,学习者在不清楚相关规则时,就会在一些形容词或副词前面加上“im”来组合成其对应的反义词。如incorrect写成“imcorrect”,abnormal写成“innormal”等。另外英语中,一般在名词后面加字母“y”就变成形容词,如windy、cloudy、rainy等。但在形容词后也可以加后缀“y”变成其对应的名词。这两种加后缀“y”的词缀法中,前者更为典型,成为原型概念,以至于学习者常把difficulty和honesty误用为形容词,而difficult和honest用作名词。
1.3 完形结构认知模式与词汇拼写错误
赵艳芳(2002:63-64)指出人们对基本范畴的认识过程不仅靠分析成员的属性,而且靠对物体模糊的完形感知。普格雷兹的完形结构原则(Ungerer&Schimid 2001:33-34)中提到以下两个原则:(1)相似原则,指形状或颜色相似的东西常被感知为同一物体,例如,几个红色气球放在一起可感知为一个整体。(2)连续原则,即在连续不断的物体中即使有一些断裂部分也能被感知为整体。
英语中有很多发音相同且拼写相似的词缀,如形容词词缀-able和-ible,名词词缀-ance和-ence。根据完形原则(1),分别属于形容词和名词词缀两个范畴,但-able和-ible都不属于形容词词缀的原型,再加上加这两个形容词后缀没有相应的规则区分,因此学习者很容易混淆。另外,很多不同顺序的字母序列在二语心理词汇中的表征为同一个音节,如receive和believe中的ie和ei。根据完形原则(2),由于这两个字母拼写顺序缺乏规则,而学习者在词汇认知过程中采取的是完形模糊记忆来记住这个连续体序列,因此序列中的元素基本被感知,但其中元素(即字母)具体位置和顺序模糊不清。另外,加上学习者词汇发音不准,这样的模糊记忆甚至会造成跨音节的字母顺序混乱,如modern错拼为morden。
2 教学启示
词汇的拼写和使用错误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避免这些系统性的错误,首先应该让学习者较好地掌握英语音标和语音系统,了解拼写和发音规则,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了解这些规则的情况下单靠认知原则来记忆词汇造成的拼写错误。其次,对于上面提到的由于认知共性造成的常见词汇错误,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认知和其他途径,突显词汇的拼写易错部分,从而加强学习者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如opinion词汇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习惯认知是突显该词的前后部分,把中间视为背景而被拼错。教学中,教师可调整该词字母拼写中的图形-背景关系,即把中间的“in”作为“图形”突显,前后作为“背景”,从而加强学习者对该词的正确拼写记忆。
摘要:词汇拼写错误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最常见的语言错误,而这些错误大多具有共性。我们认为拼写错误产生的共性与认知相关,鉴于此,该文通过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原型理论以及完形结构认知模式等分析这些词汇拼写错误产生背后的认知理据。最后,作者根据这些认知分析提出了关于词汇教学的一些有效途径和建议。
关键词:词汇拼写错误,图形-背景理论,原型理论,完形结构认知模式
参考文献
[1]Rayner K.Eye Movement in Read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8(78).
[2]Ungerer F,Schi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http://edu.qq.com/a/20100903/000094.htm
[4]高央.英语作文中的词汇错误及其纠正[J].海外英语,2010(8).
[5]龚嵘.从大学英语学习者词汇错误看认知因素对二语词库表征的影响[J].外语界,2007(1).
[6]李瑛.范畴化与英语写作——从认知范畴视角分析英语写作中的词汇教学[J].西华大学学报,2006(5).
[7]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认知理据 篇4
一、各种媒体的宣传
2010年11月10日,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竟然也把网络流行语“给力”写进标题, “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立刻引发网络热议, 网友大呼:“今天的《人民日报》很给力!”湖南电视台等也在多种节目中运用网络流行语“给力”一词。报纸、电视等媒体受众广泛, 顺应网络潮流, 采用网络新词“给力”, 于是“给力”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强势模因, 得到广泛复制和传播, “给力”也因而成为2010年最热的网络词语。总之, 媒体的宣传, 对网络语句的流行和传播, 起到了推动作用, 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认知原因之一。
二、宣泄不良情绪, 关注社会焦点
网络是当今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 也成为网民宣泄不良情绪、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阵地。网民经常通过聊天、发博客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也通过网络来关心国家大事, 发表自己的看法, 表达强烈的正义感。他们在宣泄情绪、讨论问题时, 产生一些网络热词、句, 并且被大家所接受, 这些网络热词、句成为强势语言模因, 广为复制, 于是流行和传播开来。
例如2009年7月初, 在百度贴吧里有人发了一张一名非主流男子吃面的图片, 图片配文:“哥吃的不是面, 是寂寞。”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有网友相继模仿“哥×的不是×, 是寂寞”的句式, 如:“哥上的不是网, 是寂寞。”“哥爱的不是你, 是寂寞。”等等, 仿佛什么事情都可以化作“寂寞”两个字, 寂寞是一种病, 需要寻找治愈它的药片, 它折射出现代人在嘈杂的外部世界下内心的寂寞和需要抚慰的心灵。
“被××”源自于某些高校为提高就业率, 而且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就业了”。就这样, “被就业”一词诞生了, 说明了一种大众“不自主”的无奈心理, 于是网民们依据此情境, 以“被××”为模因复制出“被代表”、“被自愿”、“被捐款”等, 多种“被××”词语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蒜你狠”源于大蒜价格疯涨, 甚至比肉、鸡蛋还贵后人们的无奈。网友以“蒜你狠”为模因, 复制出“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油你涨”、“苹什么”、“鸽你肉”, 大批“三字经”犹如一副推倒的多米诺骨牌, 形象地展示出食品接力涨价的现状和群众的无奈。
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保定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肇事的“官二代”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 我爸是李刚!”此事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 网民们对“官二代”有恃无恐的心理进行反讽, 以“我爸是李刚”为模因, 进行复制, 产生了诸如“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 不是所有爸爸都叫李刚”等句子。
三、轻松有趣, 诙谐幽默, 自我解压的要求
现代社会节奏快, 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压力很大, 他们会诉诸语言以表达或发泄他们的无所谓、无奈、自嘲、烦闷的心态。网络语言中用数字谐汉语语音, 如9494 (就是!就是!) 、7456 (气死我了) 、8147 (不要生气) 、1314520 (一生一世我爱你) 、770 (亲亲你) 、奔驰250 (笨+痴+二百五) , 简洁省事, 诙谐有趣。把“东西”说成“东东”或“西西”, 把“坏蛋”说成“坏坏”, “笨蛋”说成“笨笨”, “照片”说成“片片”, 平添了几分调侃戏谑的口气, 好像回到童年般的轻松。语言的重叠表达了亲昵、俏皮、可爱的语气。在一则报道中有不少小网民明确表示:“这些新新语言可能网下人觉得难以理解, 但我们觉得非常有趣, 而且在网上不用那么‘一本正经’地交流, 是我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一种方式。”“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语言。那些啰嗦乏味的文字我最讨厌, 明明一个单词或者一副图片就能说明白的干吗要拐弯抹角来表达呢。”[1]
四、简洁直观
现代社会,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更注重简洁直观的原则, 于是就产生了一些简洁直观的表达方式, 诸如缩写、图形表意等模因复制方法就应运而生。
(一) 缩写
1.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的模因复制:JJ (姐姐) 、DD (弟弟) 、SJB (神经病) 、PY (朋友) 、BT (变态) 、PF (佩服) 、MPJ (马屁精) 。
2.英语首字母缩写的模因复制:英语词汇GF (gir friend) 、BF (boy friend) 、PK (player killer) 。
3.汉语缩写法的模因复制:蛋白质 (笨蛋+白痴+神经质) 、白骨精 (白领+骨干+精英) 。
缩写在网络聊天中使用非常广泛, 究其原因就是为了简便快捷。人们在聊天时, 要尽快把信息传递出去, 在不影响阅读的情况下, 当然文字越容易书写、越能写得快就越好, 于是大家在共识的情况下, 创作了各种各样、许许多多的网络缩写词语, 这类语言模因不断复制, 于是在网络上缩写词语流行并传播开来。
(二) 符号表意模因复制
“ (-_-) ”表示神秘笑容, “^-^”表示咪着眼睛笑, “Zzzzz……”指睡觉的样子;囧, 以“口”为脑袋, 以“八”为眉眼, 生动地勾画出一个人张大嘴的样子, 主要用来表达郁闷的心情。符号词语是把有声语言中的体态语创造性地运用到了网络语言中, 在网络交流中就直观生动、神形兼备了, 能更好地传递交流者的心声, 这种语言模因复制方式深受网民宠爱。
五、大众化教育带来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
大众化教育带来社会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 中英文水平的提高, 也是网络流行语传播模因认知理据之一。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加强, 人们更讲究说话的艺术, 注重语言的委婉、含蓄, 如人们用“资深美女”来代替“半老徐娘”的说法, 用“青蛙”来指代“丑男” (来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 用“恐龙”指代“丑女” (以《侏罗纪公园》中难看的动物作比喻) , 这样人们在心理上更好接受, 于是这种强势模因流行, 并复制了大量相关的词语。网民拆分词语, 使用其语意的反义, 达到语言的讽刺效果:偶像 (呕吐对象) 、天才 (天生蠢才) 、神童 (神经病儿童) 、可爱 (可怜没人爱) 、早睡 (早上睡觉) 、后起之秀 (那些爱睡懒觉, 起床很晚的人) 、特困生 (上课特别爱犯困的学生) 、留学生 (留级的学生) 等, 这类模因复制也大量使用。
网民80%为年轻人, 他们崇尚时尚, 英语水平较好, 于是在网络上利用了他们的优势, 展示用英语聊天的各种简洁、快捷的模因传播手法。如用汉语动词+ing, 借用英语动词词形变化, 来表达动作发生的时间状态, 借用动词的ing形式表示“正在”。如吃饭ing、上网ing、郁闷ing、感动ing, 直观简洁, 形象生动。英语首字母缩写英语词汇:GF (girl friend) 、BF (boy friend) 、PK (player killer) ;用汉语读音谐英语词汇音:粉丝 (Fans) 、伊妹儿 (E-mail) ;用字母读音谐英语词汇音:C U (See You) 、CYA (See Ya) 、R U O K (Are You OK?) 、OIC (Oh I see) ;用数字谐英语音:88 (Bye-bye) ;用数字字母组合谐英语音:3Q (Thank you) 、3X (Thanks) ;中英文混用:小“case”意为“小事一桩”, 等等。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很简洁、生动、诙谐、幽默并极富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语言, 我们不能忽视网络流行语的模因复制现象, 它的传播模因认知理据深厚, 具有很强的文化特性和社会心理因素。
摘要:网络流行语传播模因受到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认知理据, 主要体现在各种媒体的宣传, 以及网民宣泄不良情绪、关注社会焦点等方面, 具有轻松有趣, 诙谐幽默, 简洁直观等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众化教育所带来的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传播,模因,认知理据
参考文献
【认知理据】推荐阅读:
课程理据01-19
理据探析11-11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06-13
概念转喻的本质、认知原则和认知运作机制01-05
认知的07-15
认知中继07-16
认知焦虑07-17
电视认知07-20
性别认知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