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想象能力

2024-08-14

观察想象能力(精选12篇)

观察想象能力 篇1

在智力结构中, 观察、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构成了儿童智力的整体。在儿童认识过程中, 观察是认识的基础, 思维是创造的核心。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发展良好, 教师要在此基础上, 训练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逐步提高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提高理解水平。

一、动手操作, 培养观察能力

组织学生操作,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首先让学生用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出物体观察, 了解看到的形状与正方体面的对应情况, 以此启发学生思考:怎样再添1个正方体, 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然后,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说明自己的想法, 获得感受与经验, 感知观察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此时, 同学们学习情绪高涨, 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在精讲之后, 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表象, 教师还要善于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观察、思考, 然后分组讨论, 各抒已见。例如:在讲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五入调商) 的除法例题后, 我要学生思考:四舍调商与五入调商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先让学生观察例题, 进行分析、比较, 再分组讨论。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自主归纳出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他们思维活跃,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主动参与, 大胆发言, 培养了观察、比较的能力, 同时开拓了思维。

二、优化课堂, 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正确的回答, 不仅仅要给予肯定或鼓励, 更重要的是追问几个“为什么”。

例1:光明玻璃厂十月份生产玻璃2000箱, 比九月份多生产九月份生产玻璃多少箱?

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箱。我问:“1”表示什么?你从哪一句关键句中找出把九月份生产的看作单位“1”?为什么要为什么要用2000除以呢?几个“为什么”既导出了解题关键和解题方法, 又间接帮助了一小部分不甚理解的学生。

对回答错的学生, 教师不能单纯地用“不对”二字挫伤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试想, 教师提问后, 学生经过努力思考, 满怀信心地举手回答, 而得到的仅是“不对”二字, 回答的“失败”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思想情绪呢?他们会因为多次“失败”而产生自卑感, 认为自己缺乏正确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后教师提问时, 他们就会害怕起来, 思维也不能正常展开。所以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即使答错了, 也要给予启发:“你是怎么想的?”让他重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这样或许能让学生从“反省”中自我纠正。

一位学生回答:“”我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这位学生说:“我先看分子由16变成了4, 缩小了4倍, 分母也……噢, 错了, 应是, 因为……”

教师要在提问中抓住教学的良好机会。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 正是学生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 而学生错误的回答往往又包含着正确的因素。这时, 教师既要给学生正确回答的积极评价, 又要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 这样, 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纠正错误。

例3:一项工程由甲队修要20天, 由乙队修要30天, 两队合修需多少天?

有位学生是这样解答: (甲乙两队工作效率之比) , 3+2=5 (甲队工作总量是全工程的 (天) (每日工作是全工程的) 。

这种解法具有一定的创见性。而教师请这位学生回答时, 学生只说了“”就被教师判为不对, 这位学生坐下后就划掉了自己的解法。这样, 学生思维的创见性就被教师轻易地扼杀了。

由此可见, 优化课堂教学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是重要的一环,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及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发挥想象, 培养创新能力

喜欢想象, 是小学生的特点, 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使他们能根据他人提示展开想象, 发展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片空间, 多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精神和发展个性的机会。同时, 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哪一个学生, 要激励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 鼓励标新立异, 这样学生的个人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个性得到张扬, 不断加深因成功而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从而能树立自信, 不怕挫折, 乐于和勇于克服困难,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事实证明, 学生的身上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力, 我们再也不能沿袭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而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适应新时代学生的特点, 适应新时代的理念和方法, 不能用我们自身的狭隘和落后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和鲜活的个性。

其实, 观察、思维、想象都属于认识过程。培养小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想象, 是引导他们智力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发展智力能促进儿童顺利地完成学习活动, 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学习的效率。

观察想象能力 篇2

教学第三段,提出下列问题,组织讨论,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品味图与文的深意上来。

1.为什么说“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

2.怎样知道他们在几年、十几年后“一定会有出息”?接着,通读全文,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中哪些描写是作者的想象。(“可能平时有些贪玩”,“是在思索一道难题,还是思索今后应当怎样学习呢?”“几年,十几年以后,他们一定会有出息,用智慧和勤劳,建设可爱的家乡。”并了解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写想象?(“可能”、“是……还是”、“一定会”)然后,提出“‘出息’是什么意思?这些孩子将来可能会有什么出息”等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描述三个孩子长大后工作、劳动的情景。最后提出“如果你也和图中的小伙伴们一起晨读,你会怎样去做?你为什么会这样认真、努力去读书”等问题,引导学生按从背景到形象的顺序,对彩图作综合欣赏后,展开想象的翅膀,谈谈自己的想法与打算,以便更好地使学生领悟文章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观察 体验 想象 篇3

一、在观察中丰富感知,自由倾吐

语文新课标指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小学生年龄小,往往注意力不集中,稳定性、持久性较差,因而在观察事物时走马观花,不注意细节。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身边的人和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我把学生分成了三个观察组:一是家庭观察组,观察一家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二是生活观察组,观察路上、市场上、超市里人物的举止、言行;三是校园观察组,留心校园内同学一天的活动,搜集整理,每周五交流一次,然后再把感受最深的事写下来。同时规定:看哪一组观察到的多、看到的细、想到的深。这样一来,学生都有任务,有事去做,并且兴趣盎然。第一周,学生交流的事还挺多,可都是些鸡毛蒜皮,没有重点。坚持下来,渐渐的,学生能把一件事情交代清楚。丰富而充实的生活体验是写作的源泉。正如叶老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观察和体验使学生既接触生活,又熟悉生活,他们有话可说,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二、在阅读中锤炼词汇,以读促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古至今,阅读与习作一直密不可分。为了让学生的观察得到充分的表达,还应该抓一抓学生的语言。我们所学的课文,每一篇都文质兼美,而且写作有一定的特色。因此,每学一篇课文都应先引导学生赏析优美的字、词、句、段,并说说它们好在何处,让学生体会用词的精练;同时,对文体相同的文章的写法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教学《雾凇》课后,我便抓住下雪后时机,带领学生去观察类似雾凇的雪后美丽而奇妙的景象,并要求他们尽量用上“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情不自禁”等课文中的词语。学生领悟了《槐香五月》中对槐花的远观和近景的描写后,我出示了菊花图,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式仿写。我还不定期向学生推荐读物,拓展学生的习作空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在练写中研磨技巧,形象表达

在有了丰厚的积累后,如果学生再掌握灵活的写作方法,就找到了提高写作能力的捷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方法上的指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作文往往对客观事物描摹得不够具体、不够真切,而专项素描可以弥补这一点缺陷。因此,我应强化学生的专项“素描”练习,指导学生运用叙述、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动作等多方面的特点,进行形象的描绘,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一次习作时,小明写道:“动物有生物链,我们家也有生物链,爸爸怕妈妈、妈妈怕我、我怕爸爸。”细一读,小家伙表述挺恰当的,而且很新意,但“怕”在何处,这三个“怕”字同音不同义,内涵挺丰富的。于是,我引导他细说,于是他娓娓道来:“星期天,我刚到家就东找找西看看。哇!好事,爸爸不在家我又可以开心的出去玩了。我当机立断,正打算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刚迈出一步,爸爸仿佛从地里钻出来大喝一声:‘哪里走,作业做完了吗?’我一下身子酸软下来,‘做——做——’我支支吾吾,赶紧到书桌上写起作业来。”鲜活的语言、生动的表达,“怕爸爸”尽在言语表达之中。

四、在想象中丰富内容, 妙趣横生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的、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习能力,我着力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如巧补课文的空白、续写课文的结尾、引导学生穿过时空想象。如学生写《棉鞋的自述》,乍看题目只感觉棉鞋有什么好写的,但小宇却写出新意。他在文中写道:“我(棉鞋)全身都是黑色的;黑色的胶皮底,发亮又有弹性。我的作用是把小主人的脚放进我的肚子里,然后扣上,这样我既能跟着小主人的脚四处走走,也使凉风不能钻进我的肚子里。我肚子里面都是黄色长毛,暖和舒服,小主人的脚一穿进去就不冻了!小主人十分关心我。每天晚上小主人把我脱下来总是用他那小手拍拍我的脑门,轻轻弹弹我的肚皮,还用刷子刷刷我的脚底,把我收拾得干干净净后,一边把我放在鞋柜上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小家伙晚安!’听这亲切的话语,我也默默的祝小主人晚上做个好梦。”童言稚语,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都能想象得那么有情趣!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将乐于用语言表情达意,享受着习作带来的快乐。

创设想象情境,训练想象能力 篇4

关键词:想象力,情境创设,能力培养

想象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如果没有想象,哪有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果没有想象,我们的祖先怎样由猿变成人?人类历史该怎样前进?从燧人氏的钻木取火到今天的原子能发电站,从北京周口店猿人居住的天然洞穴到现代拔地而起的摩天高楼,从古老的结绳记事到今天的电子计算机……只有想象,人类才有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想象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精灵。一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就是凭借想象对人类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的“相对论”就是想象的结晶。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

在现代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离不开想象能力的训练。什么是想象呢?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想象是一种创制成形的精神,是创制观点的力量。”《心理学》上解释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表象是头脑中所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人对这类映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如观看天上的云朵,同自己头脑里的已有表象“山”、“石”、“河流”等相结合,就把云朵加工改造为山石的形象、河流的形象,说云朵像山石,像河流,像羊群,像奔马……这就是想象。想象是一种创新能力,它是创新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天赋,无论从事文学艺术还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缺少了它,都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把想象能力列入对学生考核的内容之一。我国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且在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中都有明确规定。近年新考纲中就专门增加了推理想象的内容,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的类型多种多样。《心理学》上把它按目的划分,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按是否依靠现成的描述划分,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文都斯德在《文学批语三原理》一书中把想象分成联想的、创造的、解释的三种,而把幻想别名为空想,以示与想象不同。

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指有意识想象的训练,在重视学生想象能力训练的同时,着重突出创造想象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抓住适当时机,积极引导学生训练想象能力,突出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特色。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的意外情境浮想训练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意外情境,如安静的教室里突然发出了文具盒掉在地上刺耳的声响,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听课时,一位学生家长突然站在窗外并叫出子女名字;老师正上课时突然某位学生做恶作剧,等等。这些意外情境发生后,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则不仅不能因势利导有意外收获,反而会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例如,一天我上下午第一节课,烈日炎热,突然一声响雷,狂风大作,大雨顷刻而至,同学们都伸长脖子望着窗外,我灵机一动,说:“你们都想当骆驼祥子吧?”同学的注意力集中了。我问:“谁能说说祥子在暴雨风中被淋的感觉?”我让同学们即兴想象,请一个同学口头表达出来,其他同学补充,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这堂即兴训练课,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集中了学生的分散注意力。

二、依环境、情节、人物引导学生再造想象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你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有什么联想?”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最有代表性的是:说假话的人大多有私心,头脑里有杂念,无能的人常会任用阿谀逢迎、说假话的人。

三、已知形象的想象训练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成为学界的泰山北斗,这与他超人的想象能力是分不开的。钱钟书先生年少时看书,想象就特别丰富。比如看了《说唐》《三国演义》《西游记》,他会把关公的偃月刀,李元霸八百斤重的锤子与孙悟空一万三千斤的金箍棒拿来联想想象,任想象飞翔。

我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已知的范围内自由联想想象。例如,学习《祝福》,有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王熙凤的眼睛,“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泼辣刁钻;《故乡》里中年闰土的眼睛麻木呆滞;《守财奴》中葛朗台的眼睛贪婪无耻;《药》中康大叔的眼睛,狡诈凶狠……通过这些联想想象,既让学生明确了“画眼睛”的写作方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一举两得。

四、尊重科学的幻想训练

曾有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让学生大胆幻想,是考查学生想象力的有力明证。任何科学创新都离不开大胆幻想。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科学的第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进行大胆想象,并设计目标刺激学生的幻想,例如下面这道题目:假如允许有克隆人,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也是人类即将面临的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又可以激励学生好好学习,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培养创造能力。

观察想象能力 篇5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体现在读、写两个方面,而写又是主要矛盾。学生进入写作阶段后,“写”就体现在作文上。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固然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写作技能的教学,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在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下功夫,不但要告诉学生“这是什么”,还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

一、培养兴趣

前苏联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指导学生搜集文章,变为自己的“作文集”。喜爱范文、熟悉范文,正是学生写作文的起始,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作文编成集子,变为自己的“作文集”。一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即从报刊上裁剪下来,从学校、老师、同学那里转抄过来,从电脑网络中下载过来,从自己的作文中挑选出来;二是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阅读作文的阶段正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激发兴趣的过程。

2.让学生品尝作文成功的快乐。

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出于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基于此,教师应该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写了那么多作文,总有几篇相对而言是写得较好的,就对他们加以赞赏,并介绍给同学们。因为世界上几乎没有不为传播而写的文章。同学们把作文写出来给同学、老师看,或贴在作文栏内展览,这也是一种传播,只是传播的面窄一点儿。因此,教师要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广的传播,

观察想象能力 篇6

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仔细观察照片,想一想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如何?联系照片上的人和景,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习作指导】

看照片写作文,其实也是看图作文。从照片的画面和文字介绍,我们了解到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937年8月28日,地点是上海火车南站,人物是孤零零的小孩,事件是上海火车南站被日本侵略者轰炸后的一片惨象。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下面的步骤去努力,就能写好这次作文。

仔细观察,理解图意。就这张照片而言,采取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可以看到:一个坐在地上放声痛哭的小男孩,炸烂的设施,炸塌的桥梁,炸毁的铁路……我们还可以到图书馆、互联网上查阅有关上海“8·28”轰炸事件的资料。这样仔细观察,把握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理解轰炸事件的背景,才能更好地发挥你的想象力,完成这次作文。

合理想象,丰富内容。照片是事件的瞬间定格,是静止的,我们要在理解画面背景的基础上,思前想后,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从而丰富作文内容。如这样想:小孩为什么来到火车站?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哭?他的爸爸妈妈呢?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小孩攥着拳头痛哭,他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孤独的小孩会被人救吗?他以后的命运会如何?想象的内容越细腻,越丰富,你写的作文就越生动。

多时多点观察想象呈现神奇 篇7

习作要求

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 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 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 题目自己定。

脑洞大开

感受美:树木孕育了一个冬天, 在你没留意的时候, 枝条上鼓出的或是圆溜溜的、或是小笋形的、或是梭形的小芽, 已经透出绿意。风吹在脸上, 轻柔舒适得让你昏昏欲醉。你愿意眯着眼睛仰起脸庞, 贪婪地享受阳光的温暖。用力嗅嗅, 呵呵, 春天特有的气息顿时浸透全身, 这是大自然与你心灵融合的结果。

发现美:敞开心灵去接纳, 你的眼睛里可以发现无数的神奇:云与雨、雪、雷、电相伴相生;寒霜与你谋面的时间虽然短之又短, 却让枫叶变红, 银杏叶黄, 许多的绿色叶子蔫垂;只有在清晨与傍晚, 阳光才会毫不吝啬地为云儿涂抹色彩;四季的风, 温度在改变, 强度在改变, 给人的感受也各不相同……很多时候, 只要你驻足, 仰起头, 俯下身, 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都会让你着迷。

指点迷津

1.多时多点观察, 捕捉变化。万物的变化, 都需要一个过程, 一种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时段, 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雾刚起时, 一缕一缕的, 或在旷野, 或在树丛, 飘忽着, 渐渐地扩大它的范围, 包容周围的物体, 由如纱般笼罩变成浓浓地吞没一切。雾散大多是缓慢的, 可到了一定时段, 特别是起风了, 太阳发威了, 也可很快地消失, 踪迹全无。这样的过程可能持续几个、十几个小时, 不是你一时可以捕捉到, 也不是你一次可以观察全的。在野外、在城市, 雾起雾散的情境又可能有怎样的不同呢?这也需要你随时随地留心。为了观察一种自然现象, 我们也可以制订一个观察计划, 在较长的时段内, 分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地点观察记录, 把观察、思考与研究结合起来, 收获一定更让你惊喜。

仔细观察大胆想象细致描写 篇8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习作”:观察上面这幅图画,注意图中的人物,看看守门员是怎样守门的,场外观众是怎样观看足球比赛的,想象正在进行中的小足球赛的紧张、激烈,再把你看 到的、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自己加上题目。

习作法宝

看图写话 就是让我们 把一幅画或一组画背后的意思想象出来,并把它用文字表达出来。今天的习作内容就是“看图写话”,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你的读图力就会大大提高,想象力也会越来越丰富。

法宝一:

仔细观察,看懂图意。看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谁?想一想会是什么时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会怎样?例如《小小足球赛》一文,小作者就根据画面上坐在大木头上的一群人、两堆书包和书包中间弯着腰扶着受伤膝盖的男孩儿,推测出这是放学后进行的一场小足球赛,而且球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

法宝二:

借助图画,展开想象。任何图画都是静止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个瞬间。要想让画面所表现的情景动起来、活起来,我们必须通 过丰富的想 象 , 让无声的画 面变得有声 有色。你可 以想象人物 的语言、 动作 , 也可以想象 事件发生 的过程。一 定注意 , 想象要合理。

在例文《 小小足球赛》中,小作者就根据画面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不仅想象了守门员和红衣服男孩儿的对话,还想象了比赛过程中精彩的瞬间,使文章读起来生动有趣,画面也仿佛活了起来。

法宝三:

看图作文离不开观察、想象 篇9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习作”: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 注意图中人物的服饰, 想一想她们可能是谁, 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再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内容要具体, 语句要通顺。可以用“胜似亲人”做题目, 也可以根据习作的具体内容自拟题目。如果不想写这幅图, 也可以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所写的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也可以是听到的或见到的。要把事情经过写清楚, 最好还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拓展思路

这次习作练习是根据一幅图画来写作文。书上的这幅图画题目叫《胜似亲人》, 图上画着一位苗族老奶奶怀里搂着一位小姑娘, 用手抚摩着小姑娘的脸, 似乎在说着什么;旁边有一只木盆, 周围挂着已经晾好的衣服;墙角靠着一根拐杖。通过仔细观察图, 想象出她们可能是谁, 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看图作文, 看图、读图是写文的基础和前提, 图画为我们提供的习作素材是有限的, 合理发挥想象将画面写活, 进而编写出一个精彩的故事, 是这次习作的关键。如果不想写这幅图, 也可以写生活中自己亲力亲为过的真实故事。

习作提示

1.仔细观察, 读懂图意。单幅图一般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 从而了解图的主要内容, 读懂图意。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 要注意图中人物的服饰, 想一想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在例文《胜似亲人》中, 小作者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图画, 把握住了画面的人物关系和画面的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 编写了一个相亲相爱的故事, 并对人物的神态表情、言语对话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 很好地表现了图画的主题思想。

预设语言训练提高想象能力 篇10

一、紧扣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美的画面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编排的。课文中优美的景色、生动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着很大的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预设情景,紧扣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拉萨的天空》一文描写了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句子,展开想象。当读到“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时,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像蓝宝石那样蓝的天空。读到“……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句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并让他们伸手去摸一摸,动手去洗一洗。

《军神》一文介绍了一位有着钢铁般坚强意志的军人———刘伯承。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细细地品味、朗读、想象。“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学生读着读着,感动了。有的说:“我想,刘伯承当时一定很疼很疼。”有的说:“我可以想象到,刘伯承脸上一定是痛苦的表情,那汗是他忍痛忍出来的,但他一声不吭。”……学生能想到这些,可见他们真正读懂了文章,揣摸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想象中,一串串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灵和品质。

二、留意标点,展开想象,生成美的感受

语言文字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语言文字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会幻化出无穷的乐趣,都能让学生展开无限的遐想。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留意文章中的标点,如省略号、感叹号、问号等等。这些标点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蕴含着作者未尽的话语。教学时, 紧扣这些标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就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对人物情感的把握。

例如,《槐乡五月》一文,当学生读到“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句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省略号,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这槐花饭很香很香,十分诱人。”“省略号省略了槐花饭浓浓的香味。”……说得真好呀,一个省略号,一切尽在不言中,学生从这省略号中品味到了槐花浓浓的香,浓浓的美,浓浓地诱惑着人们。

在《“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爸爸的这句话后面有一个感叹号,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个感叹号, 体会爸爸说话的语气。一个感叹号,学生感受到了爸爸话语里的斩钉截铁,不容更改,感受到了放掉鱼背后所必须遵守的公共准则。

如果说欣赏语言文字是一种艺术行为,那欣赏语言文字中的标点更是一种无尽的艺术行为。

三、填补空白,展开想象,生成美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精练含蓄的,它不可能把每个情节、每个场景、每种情况都写得很具体,很详尽,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与补充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语言文字中的“空白点”,精心预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此来丰富文本的内涵,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锤炼学生的语言和表述。

例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在教学“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围绕中心句说话的方式,让学生说说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课上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想节假日大街上的景象,进行说话训练,这样能充分体会到文中所表述的这份热闹。而当教到“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这句时,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这两年来,作家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情况。“生病了, 没人照顾他……”“季节变化时,没有人嘘寒问暖……”以上这两种想象,既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又通过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了作家的孤独,对“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第一朵杏花》有一段竺可桢爷爷和孩子的对话。这段对话没有提示语,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竺可桢爷爷和孩子对话时的情景,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等,把提示语补充完整。通过这样的练习,既加强了对话描写的练习,训练学生恰如其分地进行人物神态的描写,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人物的情感与品质。

观察想象能力 篇11

一般来说,具有美术才能的孩子,往往早期就有特征。幼儿时,美术才能表现:①爱涂涂抹抹、求知欲望强、兴趣广泛;②视觉感受和辨别能力较强、能分辨各种颜色、线条曲直、方圆等;③观察事物较全面、细致、准确;④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发现这一苗头时,家长和学校就应紧紧抓住这关键期,加以培养。 研究发现,3-4岁时是儿童视觉感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促进儿童的视觉感官的发展,首先,要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如分辨物体的大小、方圆、厚薄、曲直、颜色等。其次,给孩子提供机会,参加各种活动,鼓励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等,使孩子善于从比较中区别事物,找出特点变化规律。最后,还应帮助孩子掌握观察方法,按正确顺序从多种角度观察事物,充分发展孩子的感知功能,使孩子认识世界、感知世界。

二、小学生的美术才能与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教育在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并影响和决定了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由此可见,良好地、有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美术才能,家长一开始就应为孩子找一位好教师:有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和方法、美术知识及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循循善诱的态度的教师。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我认为在儿童美术才能形成的全部过程中,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我希望更多的家长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努力去寻求发展,并点燃孩子们美术才能的那盏灯,使之放热发光。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條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低年级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粉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杯内,再拿三个空杯子,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带有颜色的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玻璃杯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杯子里一摇,立刻变成间色,学生学习兴趣一下高了。这种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孩子们看得很投入,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橙〗色,红色+蓝色=〖紫〗色,蓝色+黄色=〖绿〗色,看看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了调色。

四、教学方法是美术教学的前提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其有它特有的优势,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然而,如何发挥或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每一方面都不可偏废,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几方面的任务呢?这确实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五、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1.尊重学生的童趣

由于儿童自身潜意识的童趣、稚拙的造型特点,学生往往会把画一个人侧面的眼睛可以画成正面人的眼睛,人物手脚可以随意安排,全身比例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在他们眼中,观察到的不只是自然形态的模拟,也不受固定程式的束缚,随意性的人物夸张变形,表现童趣稚拙,他们习惯用线条去绘画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们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儿童这种自然古朴、单纯的审美意蕴和思维现象,顺其自然,培养其创造能力。

2.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

儿童在美术表现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画自己最亲近的人、最喜欢的玩具、最喜爱的食品,总之喜欢画自己的所思所好。虽然有时画得不像、不美,但却具有他们独特的个性,成人不要限制他们画什么或画成什么样子,更不要轻易给出否定评价。要积极地对儿童的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如果对儿童给出种种限制,就容易抑制其美术兴趣,说不定一个美术天才在无形中就被成人的要求和限制所扼杀。美术教育者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的天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特别爱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六、美术活动拓展学生想象

美术作品中呈现儿童的聪明才智和富有个性的创造,充分发挥其想象,对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十分重要。教师要提高儿童的创造性,启发式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挖掘和发展,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使其创造力得以诱发和培养。由于儿童的控制力弱,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喜欢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想象世界,有着天生的探索欲,我们应启发他们,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儿童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表现才能,使儿童多思,多想,多问,自觉养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习惯,同时让学生夸张想象,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吸取素材,从生活中学习,要把瞬息变化,美丽多姿的生活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去。观察是重要的前提,通过观察,学生能够直接认识和理解,再描绘想象,建立起明晰的知觉形象。对物体的质感、形状构造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造型能力,因此我们应尽量提供机会,让儿童观察周围的一切,了解所要表现的物体的形状、质感、颜色等,训练他们的眼睛,调动他们的观察兴趣,让自然界来陶冶其情操。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安排,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和写生,积累表象材料,从而拓宽想象,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想象能力 篇12

一、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样去想, 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联想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相似联想, 即由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出发, 想到与之相似的其他事物。如由在戈壁滩上挺立的白杨树联想到边疆建设者;由凌霜傲雪的梅花联想到顽强不屈的革命工作者。相关联想, 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联的事物。如由鲜艳的红领巾想到烈士的鲜血, 想到革命事业和自己的职责;由种树联想到育人。对比联想, 即由事物的特征联想到与其相反的方面。如由幸福联想到苦难, 由成功联想到失败, 由光明联想到黑暗, 由凡卡的童年联想到自己的童年, 由小羊的温驯善良联想到狼的凶残。再造想象, 即根据语言文字描述再创造新的形象。如根据古诗画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根据课文《清明上河图》想象其画面等。把这些联想的方法教给学生, 至少可以为他们提供想象的方法与思路。

二、营造和谐的生态课堂, 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生态课堂是指课堂中能够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宽松、和谐的环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过儿童的“六个解放”, 即解放儿童的头脑, 解放儿童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眼睛, 解放儿童的嘴巴, 解放儿童的空间, 解放儿童的时间。这“六个解放”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那就是:营造宽松的生态课堂, 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在课堂上只有允许思想上的自由, 才会有心灵上的解放, 才会有真知灼见的出现。而被禁锢的思想是永远也产生不了独特的见解的。

因此, 首先, 我们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以保证学生思维的活跃。也唯有在这样和谐的生态课堂中, 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 发展想象力, 得到新颖、独特的思维结果。

其次, 我们要在师生加强情感交流的基础上,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 因而, 教师应该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力求做到丰富多彩, 灵活多样。要有笑声、有争议、有议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控者, 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 动脑思考问题, 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 感受到自身的力量, 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会主动学习, 才会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

三、努力挖掘教材及教学实践中各种有利因素,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 利用课文插图, 展开想象。

课文中的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教学内容。根据课文内容, 指导学生仔细看图, 并展开想象, 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我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五位壮士站在狼牙山顶峰的目光、神情、动作后展开想象:五位壮士当时是怎么想的?学生们兴趣高涨, 思维活跃, 纷纷开动脑筋想象五位壮士的内心活动。

2. 借助标点, 展开想象。

精彩的文章中往往一个标点符号也有着丰富的内涵, 因此我们在阅读这样的文章时, 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标点符号展开合理想象,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 在《一面》一文中, 当“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时, 说了这样一句话:“哦!您, 您就是———”。抓住这句话中的感叹号和破折号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学生就不难体会“我”此时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激动和幸福的心情;“我”在当时险恶的环境下, 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 竭力保护鲁迅;“我”对鲁迅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悟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3. 抓住文中空白, 展开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 有时密不透风, 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 刻意留下“空白”, 让读者揣摩, 或因表达的需要, 省略了一些内容, 留下“空白”。如, 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 可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阅读完后学生能找出三种龙的姿态美, 并对赵州桥的美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 再引导学生跳出课文展开大胆想象, 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来描述龙的其他姿态, 这样既丰富了龙的形象, 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接下来, 可从具体到抽象加以概括, 让学生调动语言积累来形容龙的美, 从而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 使学生不仅充分享受了“创造美”的乐趣, 而且想象力得到提高。

4. 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 展开想象。

为了刻画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作者总是要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这些词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再造想象, 使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如, 《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中, 鲁迅先生虽然只用了寥寥几笔描写了闰土月下刺猹的情景, 却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思。通过想象, 闰土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勤劳朴实的农村少年形象便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5. 针对课文结尾, 展开想象。

教材中精选的一些作品的结尾往往言虽尽而意犹存, 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如, 《凡卡》一文的结尾部分就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小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信吗?他以后的命运又会怎样呢?只要教师稍作启发, 便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6. 结合习作教学, 展开想象。

上一篇:认知理据下一篇:优化习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