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创新能力

2024-06-02

想象创新能力(精选12篇)

想象创新能力 篇1

在智力结构中, 观察、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构成了儿童智力的整体。在儿童认识过程中, 观察是认识的基础, 思维是创造的核心。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发展良好, 教师要在此基础上, 训练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逐步提高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提高理解水平。

一、动手操作, 培养观察能力

组织学生操作,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首先让学生用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出物体观察, 了解看到的形状与正方体面的对应情况, 以此启发学生思考:怎样再添1个正方体, 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然后,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说明自己的想法, 获得感受与经验, 感知观察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此时, 同学们学习情绪高涨, 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在精讲之后, 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表象, 教师还要善于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观察、思考, 然后分组讨论, 各抒已见。例如:在讲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五入调商) 的除法例题后, 我要学生思考:四舍调商与五入调商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先让学生观察例题, 进行分析、比较, 再分组讨论。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自主归纳出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他们思维活跃,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主动参与, 大胆发言, 培养了观察、比较的能力, 同时开拓了思维。

二、优化课堂, 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正确的回答, 不仅仅要给予肯定或鼓励, 更重要的是追问几个“为什么”。

例1:光明玻璃厂十月份生产玻璃2000箱, 比九月份多生产九月份生产玻璃多少箱?

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箱。我问:“1”表示什么?你从哪一句关键句中找出把九月份生产的看作单位“1”?为什么要为什么要用2000除以呢?几个“为什么”既导出了解题关键和解题方法, 又间接帮助了一小部分不甚理解的学生。

对回答错的学生, 教师不能单纯地用“不对”二字挫伤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试想, 教师提问后, 学生经过努力思考, 满怀信心地举手回答, 而得到的仅是“不对”二字, 回答的“失败”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思想情绪呢?他们会因为多次“失败”而产生自卑感, 认为自己缺乏正确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后教师提问时, 他们就会害怕起来, 思维也不能正常展开。所以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即使答错了, 也要给予启发:“你是怎么想的?”让他重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这样或许能让学生从“反省”中自我纠正。

一位学生回答:“”我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这位学生说:“我先看分子由16变成了4, 缩小了4倍, 分母也……噢, 错了, 应是, 因为……”

教师要在提问中抓住教学的良好机会。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 正是学生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 而学生错误的回答往往又包含着正确的因素。这时, 教师既要给学生正确回答的积极评价, 又要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 这样, 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纠正错误。

例3:一项工程由甲队修要20天, 由乙队修要30天, 两队合修需多少天?

有位学生是这样解答: (甲乙两队工作效率之比) , 3+2=5 (甲队工作总量是全工程的 (天) (每日工作是全工程的) 。

这种解法具有一定的创见性。而教师请这位学生回答时, 学生只说了“”就被教师判为不对, 这位学生坐下后就划掉了自己的解法。这样, 学生思维的创见性就被教师轻易地扼杀了。

由此可见, 优化课堂教学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是重要的一环,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及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发挥想象, 培养创新能力

喜欢想象, 是小学生的特点, 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使他们能根据他人提示展开想象, 发展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片空间, 多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精神和发展个性的机会。同时, 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哪一个学生, 要激励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 鼓励标新立异, 这样学生的个人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个性得到张扬, 不断加深因成功而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从而能树立自信, 不怕挫折, 乐于和勇于克服困难,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事实证明, 学生的身上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力, 我们再也不能沿袭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而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适应新时代学生的特点, 适应新时代的理念和方法, 不能用我们自身的狭隘和落后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和鲜活的个性。

其实, 观察、思维、想象都属于认识过程。培养小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想象, 是引导他们智力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发展智力能促进儿童顺利地完成学习活动, 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学习的效率。

想象创新能力 篇2

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就是大脑通过观察、触摸,以及实践经验得到的一种能思考物体形状、位置的能力。在进行阅读书籍等平面图像的情况下,由于这些平面展示平台只能表现二维画面来描述立体的物体,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双眼效应能从两个角度看物体产生立体感,而书籍等二维平面图像则不能利用到双眼效应。那么这就需要去思考事物的具体形状、位置。这种想象就是空间想象,而想的与事实是否一致,就是空间想象能力的体现。在一张平面的纸上画一张立体图,空间想象能力强的人马上就知道这个物体的具体形状。特别是图形较复杂的图,物体很多,形状各异。看这种图形时就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 篇3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也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有批判才有创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在一节语文课中,我板书“告诉”的“诉”字时少写了一点,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叫小妹的学生举手了,我请他起来,他说:“老师,你写的”诉“字错了。”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再一想,这正好是训练学生敢于批判的好时机,于是,我没有故意说我是想考考大家的眼力或者轻描淡写地给它加上一笔就完了。我郑重其事地对同学们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小妹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小妹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三、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我问到:“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邱少云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邱少云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对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都给予了肯定。

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合教师意愿的看法,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或批评,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我的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我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有的说:“您关心我们。”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四、大胆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或是在结尾,或是在中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就在对课文 的 空白大胆想象和描述中迸发出来。如在教完《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后,我启发学生:戰斗胜利后,战友们会对邱少云怎样呢?你来为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结尾。学生们顿时兴致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从战友角度说的,有从连长角度说的, 有从朝鲜人角度说的,还有从邱少云亲人角度说的……。多么丰富鲜活的想象呀!在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补充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五、在教学课堂中运用插图,启发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鲜明生动,随着年级的升高,想象的概括性与逻辑性成分逐渐增强,甚至出现了创造性成分。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能把抽象的字词以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观看插图能增强感性认识。教学看图课文,可以出示挂图,结合课文,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初步的审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欣赏《荷花》之前,先让学生看图,提问:1、先看见怎样的景象?(池中荷花茂盛,美丽的景色)2、再看什么?(茶叶)3、再仔细看什么?(白荷花)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各象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六、课后续写故事,扩展想象力

小语教材里的语言意境跟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所积累的各种信息有着必然的联系。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畅想,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想象的空间就变得更开阔。《小摄影师》中,表现了高尔基对小男孩充满了关心、爱护,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让小男孩拍照。在《小摄影师》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回味那些描写:“仔细打量、摆弄了很久很久、一定让他进来”等。启发学生对小摄影师的结局进行扩展想象,“小摄影师第二次能找到高尔基吗?能给他照到相吗?你能想象他照到相后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吗?”使学生通过对《小摄影师》的结局补充和扩展想象。

想象创新能力 篇4

一、图文直观法

课文的标题往往体现文章的主旨, 课文中的插图一般能对课文内容提供直观的线索。因此, 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标题和插图等, 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地推断或预测, 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用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预测课文内容。

(1) What do you think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acc ord ing to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

(2) 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from this passage?

(3) What questions could you raise according to the title?

(4) What would you write about this title ifyou were the writer?

二、情景渗透法

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巧设开放性问题使学生进入所学情境之中, 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如教高一Unit 9 Computers Lesson 34时, 可问With the help of computers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in our future life?

三、情景再现法

在学生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础上, 通过变换人称、改变文体, 或充当不同角色等方式, 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 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 而且还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 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教高一Unit 19 Jobs Lesson 74~75 The Secret is Out可以不断更换人称让学生复述: (1) Suppose you are Mr.PattisMr.Little.Try to te ll the s tory a b out Ms King. (2) Suppose you are Ms King.Try to tell the story a bout yourself.还可以要求学生将其改为四个短剧, 然后进行表演。

四、续编结局法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熟悉了课文所述的故事、剧情或事情之后, 引导学生预测能“自圆其说”的故事结局、续编剧本, 或者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讨论,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如教高一Unit 18 The Necklace Lesson 69~70时, 可提出:How was Mathilde when she heard the necklace was made of glass?What would she do?What could you do if you were Jeanne?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和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结局。课后还要求学生续写剧本的结局篇。

五、求同存异法

尽管目前在各类英语测试中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出题, 但在平时布置作业时, 应当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开放型或半开放型题目, 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让想象穿越时空, 得出多个合理的推测, 而不是单一的答案。

(1) 每上一个课时, 可要求学生用该课时新出现的词汇和句型造尽可能多的句子, 并要求成绩较好的同学将这些词汇和句型写在自己编写的故事或对话中。

(2) 对于一些连词和句型, 也可设计半开放型的题。如, Yeste rday evening I was about to go out when.

怎样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篇5

想象能力是一个人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缺乏想象能力的人是没有创造能力的。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呢?

一、大量观察。

人的想象总是以自己头脑中的形象为基础的。头脑里的形象是哪来的,是通过广泛接触事物、大量丰富、开阔而深刻。反之,孤陋寡闻,头脑中形象单调且少,想象自然狭窄、肤浅。因此,父母要从孩子幼小的时侯起,尽可能地多让孩子感知客观事物,并引导孩子全面、仔细而且深刻地观察,以便孩子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真实的事物形象。

二.让孩子多听故事。

多听故事,就是通过语言的描述使孩子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经常听广播中的评书连播,电影录音剪辑,相声等节目,还要抽空多给孩子讲故事。QQ群:城中幼苗 63048070《安徒生童话全集》朗读版、射向太阳的箭、格列佛游记、长袜子皮皮等等

多给孩子讲童话故事。童话故事适合孩子想象的特点,经常听童话故事的孩子其想象能力比不听、少听童话故事的孩子要丰富得多。同时,还要启发孩子自己多讲故事。开始可以复述故事,家长讲完后,让孩子马上复述。孩子可能在复述中有添枝加叶的地方,只要主题大意不变,家长就应该鼓励。千万不要泼冷水,以免挫伤孩子想象的积极性。

渐渐自编故事,这对发展孩子的创造想象是有益的。

鼓励孩子编故事、讲故事。孩子喜欢编故事、讲故事,有时讲给小朋友听,有时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时还会自言自语。这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好方法,也是发展想象力的好机会。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不要冷言冷语,更不能随便阻止。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按照某个主题去编去讲,适时地给以赞扬,指出不足。

三.大量阅读。

如果孩子能够自己看书,这对他想象能力的发展就有利了。因为靠听别人讲故事,总归有局限,如果自己通过视觉来阅读,就可以经常主动地进行再造想象。所以,只要孩子达到一定的识字量,就要及早指导孩子阅读,而且还要多给孩子买些书,为孩子大量阅读提供条件。阅读要先从亲子共读开始,我引导小儿阅读时,经历了四个阶段:我读 俩人同时读 各人读一段

放手让他读。图书的选择也经过四个阶段:字少画多的书 字多画少的书 无画的拼音书 无画无拼音的书。经过循序渐进的阅读方式,既增加了词汇量,又积累了不少知识,提高了想象能力。

四.绘画和写话。

从小教孩子画画,有助于发展他的观察力,也有利于想象能力的培养。因为无论画什么,总是先想象而后才画出来的,即使三四岁的孩子,有时画个东西看着象啥就象啥,但这了培养了他的想象能力。至于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之后进行写话,也是培养孩子想象能力的好办法。因为要通过文字写清楚一件事,没有反复认真的想象是不可能的。让孩子多接触图画,包括多看和多画。家长应多带孩子观察大自然和多看有知识有趣味的图片,这些是孩子展开想象的立足点。在此基础上教孩子画画,鼓励其把头脑中想象的东西画出来。开始时家长可以先画一些基本线条,告诉孩子要画什么,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画画完。这是培养孩子想象能力的一个很有效很主要的方法。

五.多实践。

多让孩子参加有创造性的游戏。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家长可以在孩子游戏时鼓励他们自己提出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如果形成了习惯,孩子的想象能力就会得到迅速地提高。常言说:“实践出真知。”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经常让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支持孩子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游戏,让孩子适当看看电视和电影……这都有助于孩子积累经验,发想象能力。

六.丰富语言。

尽管孩子的头脑里有丰富的形象,但是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也难以形成丰富的想象。所以,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对提高想象力十分关键。

如何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用规范的普通话,不用方言、儿语。普通话直接与入学后的课文阅读、语文学习相衔接,而方言则作用不大。所以在“呀呀”学语阶段,我就让孩子接触规范的、标准的普通话。力求口齿清晰、用词准确,富于表现力。并且从不用儿语,诸如“果果”、“灯灯”之类。一开始就为孩子提供第一手规范的语言“样本”。

2、用丰富的词汇,避免语言单调贫乏。

用词尽量丰富多样。譬如,与“奇怪”相近的词可以说“惊奇”、“莫名其妙”、“诧异”等,用于形容“灯”的词有“五彩缤纷”、“多彩多姿”、“灯火辉煌”、“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让孩子学语言一开始就有个高起点。

3、多说重复词语,巩固强化记忆。

父母要有意识地重复一些新词语,并把它放在句子中来说,不断强化巩固。此外,最好的办法是给孩子反复播放故事录音带,既省时间又学会了不少新词汇。既增强了记忆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4、多做语言游戏,玩出语言趣味。

要进一步发展语言能力,仅靠平时与之交谈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想方设法利用散步、睡前时间做你一言我一语的语言游戏。譬如,词语接龙,同义词、反义词抢说,组词组句,还有词语修饰,如“风”可以说成“柔和的风”、“凉爽的风”、“刺骨的风”、“萧瑟的风”等。还有句子伸缩,“伸”就是把一句短话说长,如“他走了”这一句,轮流说“他高高兴兴地走了”,“他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了”,“今天他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了”,“今天上午他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了”……反过来训练,就是句子的“缩”。此外,还可玩组句游戏。由家长说出几个意思上毫无联系的字,两人比赛组成句子。如”花,灯光,高兴。“用

这三个字造句子,可以说:“小红在柔和的灯光下高兴地捧着一束鲜花。”“灯光下的小红头上戴着花在高兴地跳舞“,甚至可以打破常规来造句::“灯光下的花高兴地笑。”等等。在他心情愉快的时候做以上各种游戏,使他觉得学语言是一项很有趣的事。既锻炼了记忆能力、应变能力、想象能力、扩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等,又培养了他对语言的敏感和语言的兴趣。

5、鼓励用语言描述,提高口头表达水平。

鼓励孩子自己讲故事、编故事。与他做故事接龙、续尾游戏。让他多开口,想什么说什么,学会把内心感受、看法表达出来。带他到户外游玩,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把看到的、听到的用语言描述出来。比如,孩子喜欢看喷泉,我就有意识地引导他通过“听”、“看”、“触”,认真观察识喷泉的形状、颜色、大小,喷射的方向、速度、水温及周围的景色,让他有条理地描述出来。这种口头作文训练,能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为将来向书面作文过渡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尽早向阅读过渡,提高书面写作水平。

汉语言的词汇是极丰富的,就拿一个词来说,就有多种近义词、同义词,还有等义词。要真正掌握、精通一门语言,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阅读了。阅读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加速器,是提高书面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七、给家长的建议

1、平等交流——多鼓励。

2、创设情境——多训练。

3、厚积薄发——多积累。

营造宽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校有校风,班有班民,家应该有家风。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培养的家庭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和谐的。不管家庭成员是多少,也不管地位及年龄差距有多大,孩子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应该是自由自在的,而不应该是压抑的、紧张的,甚至是恐怖的。就目前而言,孩子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恰当的表现主要

想象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培养 观察 想象 创新思维

美术教育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学生观察力的训练,启迪想象,激发创新思维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学生观察力的训练,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智力开发的基础。儿童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既不仔细,也不深入,更不能了解掌握事物的全貌,这是基于儿童心理上想尽快常的一种心态。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对他们观察力的训练。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无论观察什么对象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看,向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重点、范围,发现事物的形态特征,掌握其规律。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对于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的充分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尤其是美术学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为重要。那么什么是观察呢?心理学告诉我们,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在训练学生观察力时注意引导学生与审美相结合。如在学习《春天在哪里》时,引导学生欣赏春天的视频和各种图片,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整体全面观察、讨论春天美在哪里?有的说,春天的阳光很柔和,很美;有的说春天有各种颜色的花很美,还有的说春天里的柳树很美…最后教师总结,春天里百花盛开,五彩缤纷,各种花儿争奇斗艳…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用自己美的眼睛去体察生活和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获取感性知识,把握特征,形成表象,储存记忆,诱发创作欲望。

二、在美术教育中,启迪学生想象力,开发心智

想象画是儿童绘画的重要形式,开展想象画教学,重点是要启发和激活学生的想象。想象是在已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思维方式,在美术创作的一系列活动中,想象皆知我重要。黑格尔说:“想象是一种杰出的艺术本领。”让每个学生练就这一本领,既是作画的需要,也是育人的需要。

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头脑能否喷发出丰富的想象,关键是要使这种思维成为愉快的奇思妙想,而非痛苦的冥思苦想。较为有效的办法是给想象插上翅膀,任它轻松自由地展翅飞翔,这双翅膀可以是讲故事、做游戏,也可以是表演小品,甚至是音乐和舞蹈,绘画刚是最终的指向和归依。

儿童的生活空间,由于年龄和环境所限,凭空想象是难以创造出好的作品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关键是引导他们善于积累生活中的物象,让他们多看多听,多感受多经历,留心领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的形态、特征、变化,将观察所得加以联想比较,以提高他们感受事物的能力。在线描画教学中,让学生认知线条的形状变化,它有长短,有方圆,有粗细,有曲直等。而且线条的表现力是神奇的、千变万化的。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根据线条的性格特点进行联想,诱发想象力,进而启发他们敢于思考想象,用直线和曲线表现一幅物体的画,学生兴趣浓,热情高,一节课下来,一幅幅多彩的各式物象画如大礼堂、大桥、文化宫大门,汽车、少年宫新大楼等作品,反映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记忆力和观察力。

三、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启迪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多向性、灵活性、求异性,敢于突破旧的常规范围,提出新的独特的想法见解、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基础,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充分利用電教设备,开阔学生视野

多媒体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利。美术课堂教学正是因为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才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兴趣的产生,为美术创作增加了动力,从而也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创新的成功率。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而多媒体组合的视、听、动结合的教学方法,生动逼真的艺术情景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也产生了经验上的联想,同时也为学生拓宽了想象空间,思维空间。

(二)在教学过种中,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落实到每一节课

如在欣赏美术作品和同学作业时,让学生敢于大胆地讲述对作品的见解和对作业成绩的简单评价,鼓励他们勤于思考,表达己见,张扬个性,也于质疑发现问题,无论正确与否,只要言之有理,都要适时地给予赞扬和厉害,使他们体验到创新思维的乐趣,以激发他们的表现与创造。有的学生实在想不起来怎么创新,我就让他们把别人作品改一改,我会组织一个小游戏,比如:在学习《我喜欢的鸟》一课,我会让一组同学第一个同学画一个鸟头,第二个同学也来画,但不能和第一个同学画的一样,第三个同学也来画和前两个不一样的鸟,这样就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别的作品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来,第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如果把学生的想象总局限于口头的启发诱导,拼命让学生去想,有时候也只是启而不发。我总是在上课之前搜集大量的资料,用感性的图片、音乐、故事等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美术兴趣小组一次有关海洋主题的绘画教学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如各种鱼、虾、蟹、海螺等的不同形象,带学生到码头参观各种渔船渔具,渔人补网的情景,再让他们选取印象最深的事物入画,我抓住学生作品中的闪光处加以引导,剔除多余、重复之处,让学生积极地创造革新。当一幅幅充满情趣又洋溢着浓浓的“海味”的作品呈现在我的面前时,我真的感受到学生那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预设语言训练提高想象能力 篇7

一、紧扣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美的画面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编排的。课文中优美的景色、生动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着很大的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预设情景,紧扣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拉萨的天空》一文描写了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句子,展开想象。当读到“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时,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像蓝宝石那样蓝的天空。读到“……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句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并让他们伸手去摸一摸,动手去洗一洗。

《军神》一文介绍了一位有着钢铁般坚强意志的军人———刘伯承。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细细地品味、朗读、想象。“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学生读着读着,感动了。有的说:“我想,刘伯承当时一定很疼很疼。”有的说:“我可以想象到,刘伯承脸上一定是痛苦的表情,那汗是他忍痛忍出来的,但他一声不吭。”……学生能想到这些,可见他们真正读懂了文章,揣摸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想象中,一串串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灵和品质。

二、留意标点,展开想象,生成美的感受

语言文字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语言文字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会幻化出无穷的乐趣,都能让学生展开无限的遐想。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留意文章中的标点,如省略号、感叹号、问号等等。这些标点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蕴含着作者未尽的话语。教学时, 紧扣这些标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就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对人物情感的把握。

例如,《槐乡五月》一文,当学生读到“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句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省略号,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这槐花饭很香很香,十分诱人。”“省略号省略了槐花饭浓浓的香味。”……说得真好呀,一个省略号,一切尽在不言中,学生从这省略号中品味到了槐花浓浓的香,浓浓的美,浓浓地诱惑着人们。

在《“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爸爸的这句话后面有一个感叹号,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个感叹号, 体会爸爸说话的语气。一个感叹号,学生感受到了爸爸话语里的斩钉截铁,不容更改,感受到了放掉鱼背后所必须遵守的公共准则。

如果说欣赏语言文字是一种艺术行为,那欣赏语言文字中的标点更是一种无尽的艺术行为。

三、填补空白,展开想象,生成美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精练含蓄的,它不可能把每个情节、每个场景、每种情况都写得很具体,很详尽,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与补充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语言文字中的“空白点”,精心预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此来丰富文本的内涵,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锤炼学生的语言和表述。

例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在教学“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围绕中心句说话的方式,让学生说说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课上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想节假日大街上的景象,进行说话训练,这样能充分体会到文中所表述的这份热闹。而当教到“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这句时,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这两年来,作家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情况。“生病了, 没人照顾他……”“季节变化时,没有人嘘寒问暖……”以上这两种想象,既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又通过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了作家的孤独,对“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第一朵杏花》有一段竺可桢爷爷和孩子的对话。这段对话没有提示语,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竺可桢爷爷和孩子对话时的情景,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等,把提示语补充完整。通过这样的练习,既加强了对话描写的练习,训练学生恰如其分地进行人物神态的描写,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人物的情感与品质。

利用“图形”教学培养想象能力 篇8

一、培养学生直接认识图形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经常出示各种图形及相关实物, 演示时,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和顺序观察实物和图形, 认识实物、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培养他们直接认识各种图形的能力。例如:在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时[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 (上册) 第25页例9], 先让学生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 并填写下表:

接着, 例10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下面的长方体, 各需要多少个?先想一想, 再摆一摆。如下图。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 自己随便摆长方体, 然后根据自己的设计将四个长方体的长、宽和高, 填入表中。通过这一步探索, 使学生找出所摆长方体体积与正方体个数的关系及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例10是要求学生按照给出的各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数值及提供的长方体形状, 摆出符合要求的长方体。这一步探索深入浅出,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通过这一步的感知, 使学生对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乘积与体积的关系这一表象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具体性, 为揭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做好感性和理性方面的铺垫, 使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了长方体体积公式。

通过上述数学步骤, 既推出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又教会学生按一定的方向、程序观察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培养了学生直接认识几何图形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在想象中变换图形的能力

有的图形, 不易直接看出它的形状、性质、大小, 如果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原图, 以原图为基础, 在想象中进行等积或定性变换, 把原图形重新组合成新的图形, 便能借助新图形, 揭示原图形的性质、形状和大小。

1. 平移法。

例如:计算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单位:厘米) 。

将图4中的阴影分成s1和s2两部分, 如果分别确定每一部分的形状、大小, 其计算过程比较繁杂;如果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将s1向右平移4厘米, s1和s2就会合并成一个正方形 (如图5) , 其面积也就容易求出来了:S阴=S1+S2=4×4=16 (平方厘米)

2. 翻转法。

例如:计算图6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单位:厘米)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两部分, 都是未曾学习过的图形, 难以直接算出每一部分的面积。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原图形的特点:右边的阴影部分是一个弓形, 左面的阴影部分是一个三角形缺一个弓形。再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想象。如果将两个阴影部分合并起来, 就可以得到一个三角形。为达此目的, 可进行翻转变换, 以垂直于直径的那条半径为轴, 把右面的扇形翻转到左边, 与左边的阴影部分合并, 两个阴影部分就合并成一个三角形 (图7) , 其面积就等于30× (30÷2) ÷2=225 (平方厘米) 。

3. 旋转法。

例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 (下册) 第49页最下面的两幅图, 一个是利用梯形剪开拼成长方形, 一个是利用长方形剪开拼成三角形的 (图8、图9) 。

再比如:计算图10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单位:厘米) , 图中共4个阴影部分, 直接计算比较困难, 这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原图的特点:四个阴影部分分布在两个相等的半圆中, 无阴影部分是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想象;如果将两个半圆合并, 便得到一个整圆与一个三角形的组合图形, 计算就会大为简化。为此, 可进行旋转变换:以两个半圆的公共点为中心, 将右边的半圆顺时针旋转180°, 和左边的半圆合并成一个整圆 (图11) 。两个没有阴影的部分合在一起, 组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圆的直径和半径, 三角形面积可以求出来, 阴影部分面积也就可以求出来了。

S阴=S圆-S△=3.14×52-10×5÷2=78.5-25=53.5 (平方厘米)

三、培养学生在想象中根据题意构图的能力

在空间和图形问题中, 有一些题目完全凭借文字叙述题意, 题中不出现相应的图形。解题时, 首先要根据文字叙述的条件画出相应的图形, 再参照几何图形确定列式步骤或答案。因此, 讲解此类题型时,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领会题意, 启发他们根据题意在想象中构图, 并根据想象绘出图形。这样做既能保证解答的正确性, 又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 (上册) 第21页有一道题:“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 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动手剪一剪, 再相互交流。”这是一道用文字表述的没有图形的问题。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剪, 然后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 进行讨论, 很难找出题目的所有答案。如果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找出长方形中去掉一个三角形的各种情况, 就会得到这样一组答案:

在教学这一习题时, 我曾做过调查, 很多学生也按题目要求, 动手剪了, 也相互进行了交流, 但只得到了一种或两种结果。如果引导学生在想象中画出以上四种图形, 就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结果。这样既发挥了题目的作用, 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此题, 如果不引导学生想象, 只是根据表面的数据说出结果, 则往往会错误地认为“长方形是四边形, 剪下一个三角形, 原图形多了一条边, 变成了五边形”。如果引导学生细细领会“剪下一个三角形”的含义, 并以第一种答案为基础, 充分想象剪下一个三角形所选取的不同方向、位置和大小, 便会发现, 除了图12之外, 还有图13、图14和图15三种不同情况;如果剪下的线段 (三角形的斜边) 经过长方形的一个顶点, 如图13图15, 则剩下的图形就是四边形;如果剪下的线段 (三角形的斜边) 经过长方形的两个顶点 (如图14) , 则剩下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经过上述“想象—构图—再想象—再构图”的引导启发过程, 学生对本题的认识就会更深入, 更全面。不仅可以得出全部的答案 (四种不同的剪法, 三种不同的结果) , 而且使他们的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较好地挖掘了教材的智力因素。

四、培养学生根据示意图形想象准确图形的能力

教材中不可能把全部图形都画成 (或转化成) 想象中的图形, 常用示意图来代替, 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 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 形成粗略的空间动态表象, 再以此表象为基础, 在想象中形成准确图形。

例如: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要先把一个圆面积分割成若干等份 (一般分成偶数) , 然后把其中的1份等分成2小份, 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如图16和图17。

从图形上看, 圆面积等于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但要推出近似长方形的面积等于c÷2×r, 还需要学生在既有表象的基础上, 跨越几个障碍: (1) 从形状上看近似长方形并不是真正的长方形, 为什么可以把它看成真正的长方形? (2) 近似长方形的长是由若干条弧线连接而成的, 这些弧长的和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为什么可以把长方形的长也看作圆周长的一半? (3) 由于近似长方形的两短边近似于圆的半径, 为什么可以认为它的宽度就等于圆的半径?产生这一系列表象障碍的原因是:教科书上的两幅图只是示意图, 如果将表象停留在示意图上, 不作进一步的想象, 就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长方形的空间图形, 学生头脑中的长方形表象就建立不起来, 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阻碍。因此, 教学时必须启发、诱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即以示意图中的近似长方形为基本表象, 在想象中进一步把圆等分成更多的偶数等份。仿照这样的方法, 把其中的一份等分成两小份, 所拼成的长方形必然是更准确一些的近似长方形, 它的长更接近圆周长的一半 (即c÷2) , 宽更接近圆的半径 (即r) 。最后把圆分成无数等份, 所拼成的长方形就无限接近于准确的长方形了。在想象中形成完全准确的长方形以后, 前述几个障碍便可迎刃而解: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拉直之后形成的, 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 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c÷2×r=2πr÷2×r=πr2, 即S圆=πr2。

同理, 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 (下册) 第25页例4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也必须以教材的示意图中的近似长方体为基础表象, 启发诱导学生在想象中把圆柱的底面等分成无数个相等的扇形, 然后将圆柱体切开, 所拼成的长方体就是一个无限接近于准确的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S, 高等于圆柱的高h,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是:V圆柱=Sh。

巧用语文教材,发展想象能力 篇9

因此, 教师应合理结合语文教材, 不失时机地有计划地安排好训练, 利用多种训练形式,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利用扩写训练, 提高想象的广阔性

众所周知, 想象是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章里许多词和句子写得比较简略, 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想象, 并根据文章内容认真感知文章所再现出来的具体情境, 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 并把着力点放在创设画面、感知情境、体味意境上, 就会使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更加具体深入。如《北大荒的秋天》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 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 就像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五彩斑斓的锦缎。”教学时, 我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 展开想象, 深入体会北大荒秋天天空的美丽景象, 并在脑海里呈现出来, 然后再让学生观看课文视频, 并引用书中的语句或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加深印象。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而且书中优美的词句在不自觉间已经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储备。

同样, 在古诗文的学习中, 由于古诗言简意赅, 意境深远, 抓住重点诗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极有益处的。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 我抓住“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 让学生想象园子里的景色是怎样的, 并用文字或图画描绘出来。这样学生通过“一枝红杏”想象出园里应该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景象, 既能充分体会到那盎然的春意, 又极大地发展了丰富的想象力。

二、抓住空白补写, 提高想象的逻辑性

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炼含蓄, 这就决定了作者对情节不能做巨细无遗的描写, 从而给读者留下一些可供想象与补充的天地。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 渗透着极为丰富的“有”。在教学中, 教师要巧妙抓住教材的空白点, 启发学生用想象去补充连缀。如《第八次》一课中对布鲁斯招集被打散的军队, 动员人民起来抵抗这一部分, 没有从正面进行具体的描写, 而是在课文后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请你想象一下, 当时布鲁斯会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的?课堂上我留足了时间, 让学生对这一部分展开合理想象, 并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把这部分内容补充得合情合理, 也讲得绘声绘色。当然, 学生如果想将这部分补充得合情合理, 必须符合原文的逻辑性, 切不可胡思乱想。这样一来, 学生通过此类补写训练, 既提高了想象的逻辑能力, 又训练了说话能力, 同时被布鲁斯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 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真是一举三得。

三、合理续写结尾, 提高想象的深刻性

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文章, 特别是童话故事体裁的文章, 言虽尽但意未穷, 余味很浓, 可让学生按文章的思路续编故事。如《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 可引导学生根据原文内容想象一下:假如第二天乌鸦又找到了一块肉, 狐狸看见了会怎样说?乌鸦的反应又是怎样的?《三袋麦子》一文可让学生想一想:第二年土地爷爷又给小猪、小牛、小猴各送来了一袋麦子, 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 编出不同的故事, 只要是合情合理的, 都应该肯定。特别是当学生在理解了原文内涵基础上续写的故事, 可读性和深刻性会更强。如一学生在续写《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写道:“第二天乌鸦又找了一块肉, 狡猾的狐狸没有再用花言巧语去骗乌鸦, 而是一再嘲笑讥讽乌鸦的难看和嗓音的难听, 乌鸦终于被激怒了, 刚想开口还击, 肉又掉了下来, 被狐狸叼走了。可见花言巧语不能听, 但无谓的嘲笑和讥讽也不必理会。”通过此类续写训练, 学生不仅得到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其延续性想象能力和想象的深刻性也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四、巧用相关事物, 提高想象的丰富性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某一点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小语教材里的联想非常丰富, 有比喻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联想的训练。如提供句子“今天天气真热!”“小鸟在树上喳喳叫。”要求学生进行联想, 改为比喻句、拟人句。或者提供几组词语, 如“铅笔、橡皮、转笔刀”“小溪、大海”……要求学生以它们为主人公想象一下, 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事情, 编一个故事, 进行想象作文的练习。只要教师灵活运用,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取适当的方法, 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并注意让学生从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及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 开阔视野, 储备充足的感性材料, 学生的想象力就会逐步丰富起来, 写出的文章也就会逐渐鲜活又充满个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篇10

关键词:机械制图,空间想象能力,识图技能

机械制图是技工学校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与其他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及生产实习课有密切的联系, 技术工人必须掌握识图技能, 具备空间想象能力是掌握识图技能的前提和基础, 为了培养上述能力, 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对学生加强基础投影理论的学习和应用

制图课是用投影理论研究空间形体与平面图形的相互关系和转换的学科。将空间形体用平面图形表示, 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初次接触这一问题的学生, 由于空间概念还没建立起来, 一般都会感到困难。而基础投影理论则是空间形体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纽带, 用基础投影理论分析形体与图形的能力, 就成了制图能力培养与形成的中心环节。

空间物体的形状不管多么复杂, 都可以看做是由若干个简单形体经若干次挖切或叠加而形成, 而这些简单形体又是由点线面等基本几何元素组成的。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善于运用形体分析和线面分析的方法, 将空间形体分解为各种基本几何体, 再进一步分解为面、线、点, 然后按照基本投影规律转换为平面图形。反过来, 使学生理解平面图形上的点、线、面等几何元素在空间形体上的具体位置和在投影体系中的相对位置及特点, 并根据“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三等对应关系, 以及“量左右、比高低、分前后”的六向方位关系, 找出各视图的内在联系, 从而想象出空间形体的形状。总之, 要通过基础投影理论的反复运用, 训练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对学生加强“形”的储存

要加强学生的空间概念, 必须加强对空间形体的积累, 在上课过程中采用实物模型教学, 列举生活中的实物, 让学生对“形”加以认识 , 激励他们积 极地“观察 ———思考 , 再观察———再思考”, 促使他们在大脑里对“形”有所记忆, 形成表象, 通过投影规律的运用, 利用三维投影体系引导学生先分析简单物体的投影, 观察其投影效果, 如此反复演示立体放在三维投影面中的投影过程, 让学生直接观察由三维立体向二维平面转化的过程, 弄清转化过程的本质和原理, 在大脑中建立起初步的空间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抽象的实物图形, 通过各种不同简单立体的投影, 还原物体的形状, 进而加强学生的空间概念。其次, 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 更进一步巩固对形体的立体形象的直观记忆。再次, 经常让学生观察模型、实物和直观图, 加强对形体的直观印象和记忆, 在思维中储存一定的信息。如此这样, 立体信息储存得越多, 作图时提取的立体形象越多, 空间想象思维能力就越强。立体信息的积累和储存过程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过程, 也是形象思维培养的过程。比如, 在学习根据立体图画三视图学习阶段, 除了让学生完成习题集上的作业外, 还要经常拿出许多模型和立体图, 让学生多观察、多练习、多思考, 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的形体见得多了, 练得多了, 想得多了, 由立体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立体的两次转变就会被学生熟练地掌握, 也就是让学生具有空间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使学生注重“位”的分析

要建立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仅有“形”的想象是不够的, 还应具有“位”的判断, 也就是说要处理好立体的形状和方位两者的关系。首先, 在课程内容和习题中, 对几何体的元素点、线、面的分析及几何体表面上点的分析应主要突出六向方位的分析, 使学生在思维中逐渐搭起“空间架子”。比如, 在介绍求基本几何体表面上点的投影时, 按照点的三面投影规律, 就能很容易求得点的某一投影的位置。但是如果不对点的六向方位进行正确的分析、可见性进行判断, 解题就会出现错误。在组合体的补视图中应突出立体的“形”和“位”的统一化训练, 在训练中不仅要认清组合体中各组成部分的形状, 而且要认清它们之间所处的相对位置关系, 只有“形”与“位”结合, 才能产生“体”的想象。这种想象的训练可反复进行, 用实物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由表及里, 由部分到整体循序渐进,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动手切割出立体物体, 然后让学生画出三视图, 再让学生看着图, 对照实物分析物体表面的线、面在投影中的位置, 这样可明显地让学生懂得从立体到平面, 再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化过程, 点、线、面的“位”, 从而形成“体”想象。再次,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可将传统教学方法中无法突破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多媒体画面完整清晰、直观地展示出来。如《机械制图》“基本几何体的投影” 章节中球体的投影及表面去点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由于球体的立体图形和模型在空间“形”与“位”的准确表达上有局限性, 在“球体表面上点的可见性判别”的教学上往往有一定的难度。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可以将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多媒体画面完整清晰地表现出来, 学生通过对剖析后的观察分析, 对球体特有的“轮廓线”互为“中心线”又互为“分界线”的空间方位关系有了清楚的认 识和理解 , 对“六向” 范围的分辨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由此可以确信, 只要在思维中有了丰富的空间形状的积累和储存, 认清各组成部分的形状, 且能辨清各组成部分所处的位置关系, 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并非难事。

四、加强练习, 积累经验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必须边学边练。在课堂讲授之后, 要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做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 以检验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课外作业, 由老师明确提出本次作业的目的、涉及哪些理论知识、哪些地方是难点、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要对学生感到比较难的问题加以必要的提示, 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定要在下一次上课之前讲解, 分析出差错的原因, 并示范正确的解题方法,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 还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制各种教学所用的实物模型, 对照模型反复分析立体表面的点、线、面, 这样对物体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 若条件许可, 带学生参加工厂的实习训练, 这样从理性和感性上让他们对“体”产生认知。如此这般, 通过反复的识图、绘图等实践活动, 就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刍议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11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包括着的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的童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更是奇妙丰富。在创造力愈来愈重要的今天,应该十分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为他们创造机会,放飞思维,为他们自由想象插上美丽的翅膀。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鲁迅先生早就指出:“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景,想到草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小学生喜欢异想天开,这就需要老师引导他们找到想象的源头提供源源不断的想象之源。因此,除了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外,还应经常组织学生广泛接触各种实事物。在这过程中老师可用充满丰富感情的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口头讲述或让学生自由畅谈,以增强自身感受,积累丰富、准确的表象,保证想象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搭架引桥,天堑变通途

俗话说得好:听戏容易唱戏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老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同行们也都充分意识到想象对于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敢想、善想、乐想,这确实需费一定的心思。对此,我认为可这样做:

(一)延伸教材

就像电视剧一样总是在精彩之处戛然而止,并告诉观众“欲知详情,请看下一集”,既让你牵挂,也让你浮想联翩。不少课文,也常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你思绪弛骋,自由畅想。如果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景,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可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有利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学习了《凡卡》一文后,我问:“凡卡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回到乡下爷爷那里去)。如果爷爷能够收到凡卡的信,并把凡卡带回了乡下,此后的情景会怎样?他能够像他信中写的那样在乡下幸福地生活吗?让学生以《凡卡回到爷爷身边》为题目续写,以想象凡卡回家后因生活难以维持的情景。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充分合理的发挥想象,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延伸和合理推测,不仅使学生更深层次理解了文章中心,也使自己的想象思维能力达到一种飞跃。平常读罢一篇优秀的文章,你常会发现,那一处处精彩之处常是供你想象得以自由弛骋的地方,如果老师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读进去,想开去,那又何必担心学生不懂“异想天开”呢?

(二)创作想象

黑格尔曾经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男孩把石子投入水中,以好奇的眼睛看水中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是的,孩子们的眼中云不仅仅是云,它是骏马、它是大象;鸟鸣不仅仅是鸟鸣,它是歌声、是乐曲。现实生活中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在孩子们的眼中都是新奇的,我们有责任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实在没必要以牺牲孩子们的想象力来作为了解常识的代价。因此,引导创作想象在发展孩子们的智力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次作文课,我布置每个学生在课前都带来一个胡萝卜。我发现在他们带来的这些胡萝卜中不仅颜色各异,大小也不尽相同,利用学生喜欢动手的特性,我便让学生先进行观察,根据每个胡萝卜的特点结合想象,或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动手雕刻,使他们成为一件件艺术品。此时学生兴趣盎然,个个专心致志。半节课过去后,一件件精美有趣的作品诞生了:有婀娜多姿的美少女,有凶悍无比的猛兽,有含苞欲放的玫瑰……手捧着自己创作成果,再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创作初衷自然是水到渠成。因此,精彩的讲解又紧追其后。

(三)换位想象

换位想象是指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主人公,面对类似的事情说出自己的感受、见解,简言之即设身处地想一想。《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的形式构成了故事的基本环节,文章结构完整,道理明确,学生读完也受益匪浅。学完课文,我顺势引导:课文结束后,魏王应该还有话说,可文章却没写,假设你是魏王你会说什么?一生:学着魏王的模样连连点头称赞道:“厉害,真是厉害,你的射箭技术真是天下无敌呀!”又一生:拍拍“更赢”(身边的同学肩膀),捋着“胡子”说:“如此聪明的才智,我魏国有了你是天下百姓的福分!”……此时的学生早已置身其中,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深一层。

(四)听音想象

巴甫洛夫说过:“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加,就可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听音乐想象就是通过调动学生耳朵、眼睛、头脑等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听一段故事或一些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声音,然后进行联想和想象把它当成一篇作文。例如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声音:“溪流声、掌声、笑声、小动物们的鸣叫声……”学生们可能想到了“森林选王大会”、“森林的婚礼”。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教学使学生乐学、善学、活学,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写这类作文,他们必须在课外留心观察,积累材料,既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在课堂上听的效果也很好,张口有话说,提笔有物写,学生还怕作文吗?

当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方法不止这些,如还有“情境想象、添词想象、憧憬想象等”,这需要老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三、持之以恒,定会柳暗花明

激发学生想象,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篇12

一、讲趣味故事,让学生通过想象编写结尾

教师在讲每一篇课文的时候,都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讲一些趣味的故事,故事一定要吸引人,能够让学生产生各种联想,然后故意将故事的结尾掐断,让学生自己去想象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从而引导学生在独立想象过程中更好地对故事进行思考,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与全班学生共同分享。

比如,在讲授《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文章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在上课前没有直接让学生朗读课文,而是先将这个故事简单跟学生讲了一遍,教师很详细地将徐悲鸿学画的艰辛和学画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歧视讲述出来,最后讲到徐悲鸿画完毕业作品受到人们的赞叹之后,连那位嘲笑他的外国人都主动过来承认错误,并说“有眼不识泰山”,学生听得很带劲,最后教师询问道:“如果你是徐悲鸿,下面你会说什么?”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趣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由于学生已经深受故事感染,因此,回答起来也非常投入,有同学说道:“不用客气,当时我确实实力不行,你教育得对。”“我还要感谢你呢,你说的那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刺激和鼓励,也正是这些话让我更加努力,才取得现在的成绩。”学生纷纷想象着徐悲鸿应该说的话,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挂悬念图片,让学生通过探讨猜测含义

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图画的作用远远要比文字的作用高出很多,很多学生在看图片时能更加专注。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一些趣味性强、悬念性大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猜测其中的含义,并引导学生通过探讨的方式与其他同学共享,从而在猜测含义中提升学生的说话能力。

比如,在讲授《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时,教师专门将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投在投影仪上,然后向学生提问:“大家看看投影仪上的这个图片,猜猜画面中画的是什么?”学生对着这幅画看了好久,一时不知道如何进行表述,教师引导道:“大家仔细看看,发挥想象大胆地说。”于是有学生大胆猜道:“画面上的人有长辫子,妈妈说长辫子是清代的人。”教师向他跷起了大拇指,其他同学备受感染,也纷纷猜测:“有人在搬箱子,有人在锄东西,他们好像在干活。”有学生补充道:“周围好像都是烟,应该是着火了。”这时教师发现大家想法有点偏,于是说道:“箱子里装的是鸦片。”这时学生眼前一亮:“鸦片战争,我看过这个电影。”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于是有学生说:“这应该是销烟的一个场景,清代官兵拿着铁锨将鸦片倒入火中进行销毁。”学生讨论得非常投入,在探讨中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品优美句子,让学生通过理解表达想法

每篇小学语文课文中的句子都写得十分优美,且都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时,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品读这些优美的文字,在品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想象更好地对语句进行理解,让学生在想象中欣赏语句,在语句交流中提升自身说话能力。

比如,在讲授《田园诗情》这篇课文时,当教师讲到课文第二段(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在草原上……),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段内容,采用逐句欣赏语段的方式进行讲解,教师:“大家想一下,极目远望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其他的成语能替代,为什么要采用极目远望。”学生:“……”教师:“大家仔细看看全文,描述风景的词语还有哪些?”学生:“碧绿如丝、绿意盎然、鲜艳的郁金香。”教师:“非常好,大家结合这些词语想象一下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一望无际、绿色的海洋、五彩缤纷。”教师:“非常好,那么大家猜一下极目远眺的含义。”学生:“应该是一眼望不来的意思,极目表示用尽全部的力量去看,仍看不过来,形容非常广阔。”教师表示赞同。如此,学生展开了想象,理解了词语,也训练了说话,一举多得。

总之,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想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仅靠盲目地练习是不行的,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能更好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有了之前想象内容的基础,生生、师生之间的沟通将变得更加简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提升。

参考文献

[1]冯会杰.谈小学语文习作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36):179-180.

上一篇:加氢裂化装置下一篇:声学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