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创新论文

2024-07-13

想象创新论文(共12篇)

想象创新论文 篇1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之一, 在培养空间观念的教学中, 教师们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让学生去看一看、比一比、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数一数……, 通过各种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达到教学目标。然而, 空间观念并不是多看看多摸摸就能培养出来的, 除了观察、操作、表达, 还应该有想象、推理、是有思维参与的一种活动。如右图这是计算组合图形表面积的一个练习题:这个颁奖台是由3个长方体合并而成的, 他的前后两面涂上黄色油漆, 其他露出来的面涂红色油漆。涂黄油漆和红油漆的面积各是多少?教学时, 应通过让学生指出颁奖台的表面, 使学生明确:在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时, 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在学生独立完成这个练习后, 出现了很多问题:到底怎么回事呢?现抽出几个典型的案例具体分析错误原因, 以供借鉴。

案例一:粗心大意, 计算失误。计算上的失误人数很多。

案例二:观察无序, 丢三落四。观察无序造成丢了这个面的面积, 落了那个面的面积。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要求有很重要的关系。

案例三:学生只计算了平面图形中自己看到的面积。图上没有显示的2号台的侧面和1号台的左侧面, 以及后三个面便都没有参与计算。为什么呢?因为图上没有显示出这几个面。这说明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还没有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错例如下:

红色部分表面积:

1号台露出部分的高65-40=25

2号台露出部分的侧面25×40=1000 cm2

红色部分表面积:1600+4800+1000=7400 cm2

黄色部分表面积:﹝65×40+40× (65-10) +40×40﹞×2=12800cm2

案例四:不理解表面积的含义。学生并不理解表面积的含义、露出面的面积总和。而是把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也算在表面积里。 (这也是教师用书中提到的) 例题如下:

2号台的高65-10=55

2号台的侧面55×40×2=4400 cm2

2号台的上面40×40×2=3200 cm2

2号台红色部分表面积:4400+3200=7600 cm2

2号台黄色部分表面积:55×40×2=4400 cm2

颁奖台就这样被一个面一个面、一个台一个台的计算出来。

案例五:不理解题意, 学生对解决这样的问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缺乏现实的考虑。没有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更做不到学以致用。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发现。

一、这道习题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空间观念不仅是“观念”, 更在于“空间”。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 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 进行几何体与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 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因此, 教材安排这道习题除了有进一步理解表面积的含义和对表面积计算复习巩固的作用外。还要与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空间观念。

这道题如果还借助于实物教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生总是要“扶着”才能解决问题。如果立足于“空间观念”的建立, 那么就要在“想象”上下功夫。基于此对学生的引导做如下调整:

(1) 观察领奖台。 (2) 想象领奖台的形状 (在头脑中想象出实物的形状) 。 (3) 想象实物的形状转化为几何图形。 (4) 想象展开图。 (5) 想象展开图转化为几何体。 (6) 描述领奖台的各个面, 分析并进行归类:红色面、黄色面、不涂色的面。

几个想象的环节引导学生反复进行后, 学生的反馈有了很大的变化。

二、学生对这道习题的再思考

案例一:观察有序, 按部就班。

学生计算如下:

红色部分表面积:65-10=55, 65-40=25

黄色部分表面积:﹝65×40+40× (65-10) +40×40﹞×2=12800cm

案例二:归类整理, 仔细认真。

有的学生看出1号台、2号台、3号台的上面及3号台的侧面边长相等。所以一步算出四个面的面积, 使计算变得更为简便。如下:

红色部分表面积:65-10=55, 65-40=25

案例三:化体为面, 强化空间观念。

有的学生着急的表述着:老师, 这个领奖台红色面相当于从左往右铺了一块红地毯包住了它的所有侧面和上面。当我们把这个红地毯展开后它就是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宽都是40厘米, 长方形的长就是这块红地毯的长度 (=55+40+10+40+25+40+40) 。

这时, 又有学生更着急的表述着:老师, 三个领奖台的宽度都是40厘米, 我把三个领奖台想象成落在一起:2号台放在1号台上面, 3号台再放到2号台的上面。黄色面相当于一个大长方形。长方形的宽都是40厘米, 长方形的长就是三个领奖台落在一起的高度 (=55+65+40) 。

学生计算如下:

红色部分表面积:65-10=55, 65-40=25

黄色部分表面积: (55+65+40) ×40×2=12800cm2

三、这道习题给我的启示

1. 教学中也不能把几何等同于有关图形的计算

新课程强调从多种角度来认识图形, 认识空间。虽然在图形的认识、变换、位置、图形测量、面积、表面积、体积等教学内容中存在很多计算。但是在教学中也不能把几何等同于有关图形的计算。而是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 使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实现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2. 实现一次又一次的飞跃的重要途径就是想象

识物、识图和画图等学生的认知过程, 以及从复杂图形中去分解基本图形, 在分析的过程中去体会图形的特征。都要通过空间想象来完成。例如:通过对上面一题的观念的转变, 当把这道题的训练目的变为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空间观念时,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会发生改变。由观察领奖台—想象领奖台的形状 (想象出实物的形状) —想象实物的形状转化为几何图形—想象展开图—想象展开图转化为几何体—描述领奖台的各个面, 分析并进行归类:红色面、黄色面、不涂色的面。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想象, 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多了。

总之, 空间想像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 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培养, 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头脑中树立起一座“空间骨架”, 逐步增强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摘要:在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达到教学目标。然而, 空间观念并不是多看看多摸摸就能培养出来的, 除了观察、操作、表达, 还应该是有想象、推理、还要有思维参与。如果立足于“空间观念”的建立, 那么就要在“想象”上下功夫。本文就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介绍了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讲练结合, 以循序渐进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的做法。

关键词:想象,空间观念的形成,空间骨架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S].

[2]周俊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考试周刊, 2011 (27) .

[3]杨志文.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数学通报, 2011 (11) .

[4]李伯黍.克鲁捷茨基.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想象创新论文 篇2

一、续写式。即根据教师提供的开头,借助想象续写下去。如教师写上暗示性短语“的春天来了”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尽表情想象,组织讨论、交流,然后以“美丽的春天来了”这个句子作为作文的开头写下去。有的可能描述在美丽的春天里百花争奇斗艳的美景;有的可能描绘出一幅忙碌的春耕图;有的可能描写春姑娘来到田间,来到庭院,来到河岸,引起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另外,也可结合阅读教材,续写课文结尾,如学习《凡卡》一文后,可让学生以《凡卡寄信后》为题,合理想象作文。

二、词语式。即具体描述词义或根据词语提示描述特定景物。比如,学生在掌握“炎热”一词的含义后,要求学生通过对太阳、空气、小草、动物等的观察具体地描写出来。

三、条件式。即教师提供条件,给实物,提要求,给方向或范围,让学生想象作文。如给一朵兰花,让学生观察后展开想象作文。有的学生写出了兰花的外形、颜色、气味等特点,还由兰花想到人类的追求和希望。

四、预测式。向学生提供事情的前因,让其推测后果;或讲述一个故事、介绍一个人物,让其推想后来的发展变化。如写“XX二十年后”等,引导学生多侧面、多推测结局,预料以后的发展变化。

五、图画式。借助图画,想象作文。不仅要说或写画面上实实在在的事物,还要尽可能想象画面所蕴合的意境,弹奏出“弦外之音”。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金色的鱼钩》后,可根据图意,让学生分别《惊天动地一》《老班长的心愿》为题,看图想象作文。

六、扩散式。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某个事件的环节,进行合理想象,写出一个具体、生动的故事来。比如,在课文《一张珍贵的照片》中,小桂花的爹知道来人是周总理时,“连忙让座,用袖子把一条长凳抹了又抹。”课文主要是写周总理的,对桂花多的.没作过多的叙写。让学生以桂花爹为主要人物,写一篇《见到周总理》的作文。学生们的想象大都合乎情理,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之情。

七、写意式。小学课本入选的古诗,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让学生通过想象描绘出全诗或部分诗句的优美意境,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学习、创造于一体的最佳。如教学《暮江吟》后,让学生合理想象夕阳映照下江面的秀丽江景,以《秀丽的江景》为题,把这一场景描绘下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原诗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对美的感受和鉴赏。

八、复述式。即复述阅读内容或戏剧、电影中的人物、场面、情节,训练再造想象力。比如,为使学生把作文写具体,让学生复述性地写《观潮后》的四、五、六自然段;为使学生有重点地写好一件事,让学生复述性地写《捞铁牛》一课。

九、描绘式。即把一些抽象的概念、思想、情绪,用形象化的语言具体地描绘出来。比如要求学生用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描述出一个人的骄傲神态。一个学生是这样描述的:“小李开始发言了。老张心想: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还能有什么高招?他翘起二郎腿仰躺在沙发上。眼睛望着天花板,嘴里叼着香烟,一串串地吐着烟圈儿。”通过想象,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老张的骄傲神情。

激发想象 培养创新思维 篇3

重视指导,但不包办代替。美术活动是儿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美术教育就是要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感悟美、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在观察思考中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增长其知识,开拓其视野。以我的孩子为例,放学回到家里她都会非常快乐地拿起画笔绘画,时不时地我会按常规对她的绘画进行干预。如,这间房子的瓦片要涂黑,这个人的鞋子怎么没画,应该给小人画上鼻子等等。她会这样回答我:“妈妈,我不想涂黑色的瓦片,我要涂五彩色,我可以让他不穿鞋子吗?我有自己的想法。”

“有自己的想法”。一个五岁的孩子把我说得心灵一颤,我们的教育不正是要寻求一种创造力吗?不是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吗?再后来,孩子画画时,我就只给予一些引导。记得她第一次在一张八开纸上画画,她画的主体物很小,这在美术绘画里就是构图失衡,画出的画不成比例,我说:“孩子,这些人物画小了,看看妈妈是怎么画的。”说完我用同样大的纸张,按照正确的构图,同时把她在画画时出现的一些需要改的地方不动声色地画出来,使画面更漂亮。看了我的绘画过程,重新绘画,效果截然不同。可见,耳濡目染不失为引导孩子学习绘画的好方法。

近几年来,许多家长送孩子去美术班学习,这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美术对开发儿童智力的重要性。但如果教师执教无方,便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小学生的模仿力强,为了捕捉孩子与众不同的思维、独特的创造性,教师必须注意观察和思考,尊重孩子的创意和意趣,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和修正。在教学中,我注意尽可能不让学生的画面失去童趣,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使儿童的画沾染太多的成人色彩,折断孩子想象的翅膀。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我辅导的学生作品每年都会获得州级、省级、国家级的各种奖励。

重技法训练,更重创意启发。技法固然重要,但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过分强调技法。教学中,我发现,多次上过美术班的学生,常常受到太多成人模式的束缚,缺乏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一旦面对写生,就束手无策。而那些不曾专门学过绘画的儿童则大有可塑性,他们虽无临摹之技,但一经启发指点,茅塞顿开,进步很快。有一次我带学生去摘西瓜,孩子们在西瓜地里触摸西瓜藤,观察西瓜叶子,高兴极了。回到学校,孩子们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可以画画吗?”孩子们把西瓜蒂画得有点像毛毛虫,我觉得奇怪,而孩子给我的回答却是:“瓜蒂上有绒毛。”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就是让儿童在美术环境中游戏,在游戏中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绘画技法,会把儿童思维局限于框框套套,这既不利于儿童绘画技能的提高,也不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甚至会从根本上失去学校美术教育的核心——审美教育。

引导孩子体验物象,积累绘画素材。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是美术教学的关键,对儿童而言,没有生活感受是缺憾,有了生活感受无法表达更是遗憾。为了增强儿童的想象力,教师应重视儿童速写教学。一个常见的静物、一种简单的工具、一个新的环境,都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在速写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仔细观察,合理安排画面,尽量做到有主有次,层次清楚,克服千人一面的弊病。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注意积累绘画素材,以利于孩子展开想象,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画。

对于不理解美术的人来说,画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画得“像不像”。美术教师当然不会这样判断孩子的画,但在美术教学中,成人却容易在不经意间用自己的标准和情趣束缚儿童的思维,总是要填补儿童画作中的缺憾,去除画作中的稚嫩。这样的做法在短期内可能使儿童的画“成熟”了、“圆满”了,遗憾的是,这样的美术教育只能使孩子成为“匠”,而不可能成为“师”。

作者单位

文山州实验小学

在想象中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篇4

一、激发情感,唤起想象

情感与想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人问:冬天,雪在干什么?一个孩子回答:雪在和大地说悄悄话。试想,假如孩子不是那么热爱雪,不是那么热切地盼望下雪,他脑海中可能产生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意的想象力吗?可以说,情感,就像想象力的发酵剂,就像托起想象力翅膀的风。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例如学习古诗《枫桥夜泊》,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出示投影,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的船停靠在枫桥附近的岸边,这时,诗人正斜躺在船上,他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配乐感情描述:在这寒意浓浓的秋夜里,诗人往高处看,看到了残月、寒霜,往低处看,看到了江枫、渔火,乌鸦的叫声和寒山寺的钟声划破了夜空,江面显得更宁静了。面对这样清冷、幽静的环境,诗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

投影画面补充了学生的视觉表象,教师的配乐描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诗的意境再现于他们的脑中。

二、填补空白,发散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揭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利用标点补空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部分,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延续的生活内容。

例如《掌声》一文中写演讲以后,小英变得开朗、自信了,“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我引导学生发散想象,小英还可能会有哪些变化?同学们有的说,小英参加竞选当上了班干部,有的说小英成了学校台视台的小记者……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理地补充了课文的空白。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

2. 紧扣疑点悟空白

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创造想象动机形成的表象。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而有的疑点刚好和文中高度概括留下空白的语言相关。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时应抓住这些疑点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探空课文内容的空白。

例如学习《花瓣飘香》一课第二自然段时,有同学举手质疑:小女孩摘了一片花瓣后为什么要“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我就把这个问题又抛给大家:小女孩为什么要飞快地跑走?她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读议,纷纷发表意见;她可能会想,我要快点回家,所这片花瓣送给妈妈,让她高兴。妈妈一个人生病在家,起床后看不到我会着急的,我得跑快点……通过想象,同学们把小女孩的心里揣摩透了,与文中人物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在想象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心理空白处创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3. 利用表演填空白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表演,这是他们的共性,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意识。”

《卧薪尝胆》讲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课文第二自然段讲勾践战败求和,吴王轻率允和。有同学不理解:越王为什么请求做吴王的奴仆呢?吴王为什么不听谋臣的劝告,灭了越国?我简介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请同学们自定角色,演一演“求和”“允和”片断。没有脚本,对白和动作由学生自己设计,不经排练,但学生通过创造想象,把吴王的骄傲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的表演,使语文课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学习过程,表演过程中,学生对教材有一个再想象、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推动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4. 抓住结尾想空白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虽尽而意未尽,结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这个空白,如果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散他们的想象潜能,培养不受制约的思考习题,同时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本告诉我们,要判断一种事物美不美,不能只注意外表,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文章结尾写小骆驼明白了自己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中的用处,从内心深处产生自豪感。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沙漠旅行回来后,小骆驼又到河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你能接下去把故事说完吗?学生兴致极高,有的想象小骆驼向小红马介绍自己身上各部分的作用;有的想象小骆驼带小红马到沙漠中走了一趟,帮助小红马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小红马感到非常惭愧……

这样续编故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他们的设想不论对或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5. 运用迁移补空白

“为迁移而教”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就语文课而言,可利用语文教材中某些存在迁移点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促进学习策略的迁移,这其实就是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例如《黄山奇石》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奇石,结尾部分提到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这些奇石美在哪里?奇在哪里?教学时,可让学生小结并运用以上学习四块奇石的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这些石头的样子,为什么人们给它取这样的名字,并且当一回画家,把想象中的石头绘出来。画完后,教师再让学生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黄山的这些奇石。这样的积极迁移,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

三、异想天开,发展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假如没有嫦娥奔月的神话,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二万里》,现今的登月计划、潜水艇如何能问世?所以,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往往成为创造发明的强大动力,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科学小品文就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学习了《蝙蝠与雷达》一文,出示填空:

(1)科学家从______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可以用来______。

(2)______从______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应用于。

______(3)我从______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______,可应用于。

______这是一道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从课文《蝙蝠与雷达》的仿生发明,联想扩展到生活中的多种仿生发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写出众多的不同答案,这即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

发掘想象点培养创新力 篇5

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小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理所当然应该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加强创新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渠道丰富多彩。其中研读教材,发掘想象点,激活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一条行之有效之举。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展开,创新能力发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可见,想象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载体。所谓“想象点”是指语文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字、词、句、段等地方。简言之,是指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想象的地方。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彰显主体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发掘课文中的想象点,诱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提高创新力。

一、批判性阅读 发掘扩散求异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类课文,它们都是介绍某人(或动、植物等)在偶发事情面前,如:《跳水》中的船长、《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等;在困难问题面前,如:《称象》中的曹冲、《捞铁牛》中的怀丙和尚等;在特殊情境中,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邱少云等……如何急中生智,如何镇定自若,寻找到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课文中的“扩散点”,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即围绕他们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进行扩散,引导学生想象:他们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是最科学、最实用的吗?还有其它可行的办法吗?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然后将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见解,结合课文情境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的做法再进行比较,看谁的办法更科学、更实用!学生的想象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比如:有位教师教《称象》一文时,扣住曹冲称象之法,启发学生想象: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可以让随行的官员一个一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退一步讲,即使学生否定了自我的想象,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锤炼了思维!

二、探究性阅读 发掘发展延伸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进入高潮后,由于作者处理的匠心,嘎然而止,留下空间让读者去体会、去想象、去发展、去延伸。诸如《穷人》中桑娜拉开帐子后、《凡卡》中凡卡信寄出后、《草地夜行》中小红军追上大部队后、《狼和小羊》中狼扑向小羊后等等。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入情入境,自发地去发掘发展延伸点,去想象故事的发展,去延伸故事的情节。具体的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利用思维惯性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引导学生顺着课文的思路去发展、去升华。如:《凡卡》一文中,凡卡信寄出之后,照着作者的思路,因为地址不详细,爷爷肯定收不到信。那凡卡非人的生活该怎样继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打破思维的定势,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跳出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依托发展延伸点,多角度、多层次大胆想象。还拿凡卡信寄出之后来说,爷爷不也存在收到信的可能性吗?假如无巧不成书,那位醉熏熏的邮差正好与爷爷是同一村子里的呢!那凡卡的命运又该如何呢?爷爷会接他回去吗?他能过上好日子吗?同理,《狼和小羊》中狼扑向小羊后,小羊就一定会被吃了吗?

三、融入性阅读 发掘换位情境点

宋代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就是要求读者潜心阅读,深入到字里行间,与文中万物同喜同悲,把自己融入其中。从练习想象力的角度看,这其实道出了文中可供发掘的想象点:

1.换位想象点。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易于读者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的地方。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身在此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如教学古诗《古风》第一句“春种一粒粟”时,可引导换位想象:假如你是农民伯伯,你有什么希望?第二句“秋收万颗子”时,又可引导换位想象:此时,你有什么打算?经过两轮大胆想象,再学下两句时,学生的感受必然更加深刻。二是易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与读者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的地方。想象假如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来到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中,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紧扣小女孩飞走了,引导学生换位想象:假如小女孩飞到了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来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情境点。即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通过放大形象思维,能够想象出当时环境、情境的地方。如:教学《白杨》一文时,抓住作者描写大戈壁用的“浑黄一体”一词,可引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想象大戈壁的恶劣环境。

3.换位情境点。即教材中既易于读者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又易于想象当时当地环境、情境的地方。如:教学《草原》一文,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就可引导学生既换位,又想象情境。①换位想象:假如你是主人,你会说些什么?你是客人会说些什么?东西南北中的客人又会说些什么?②情境想象:当时,环境如何?人们的神态、语气、心情如何?

4.图画还原点。即教材中可还原成优美或直观图画的地方。通过阅读,想象还原作者所见或所示。如:《林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可引导学生还原图画:作者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教学《詹天佑》可引导学生根据相关段落,想象画示意图。

四、质疑性阅读 发掘空白拓展点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阅读中常有疑问和问题,才能够常有思考,才易于引发想象。所谓“空白处”,这是广义的概念,包括文章中的简明处、省略处、概括处、暗含处等。它是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结果。这些地方往往能够引发学生质疑,从而使他们有想象的空间和创新的余地。注意发掘,便于学生历练想象。

①简明处。即文章的略写之处。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扩展。如:教学《赤壁之战》,抓住黄盖写信给曹操诈降,引导学生想象:谁能想象出黄盖信的具体内容呢? ②省略处。即文章中可能发生的情节、细节、结局等。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还拿《赤壁之战》来说,开战之初,可让学生补充想象:周瑜和曹操会分别怎样鼓动手下兵士呢?战斗结束之后,周瑜和曹操又会分别怎样小结经验与教训呢? ③概括处。即文章中总写、归结之处。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具体。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可抓住“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引导学生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你能说具体,说清楚些吗?

培养想象能力 诱发多思创新 篇6

一、 保护欲望,敢于想象

教师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大胆想象,并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各自成功的机会。学生所获得的成功体验、成功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努力的强大动力。为此,教师首先要放下尊长的架子,置身于学生当中,师生间平等对话。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另外,对于一些特别胆小的学生,教师应面带微笑,多向这些学生投去鼓励的目光并点头示意,让他们能够意识到教师的关爱和信任。

二、 创设情境,诱导想象

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事物,并非全都是亲眼所见,往往缺乏切身的感受和想象的依据。因此,教学中可以用生活显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图画再现、角色扮演、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竭力将诗、画、声、色、情、景融为一体,诱发学生的想象欲。比如《草原》一文,可以准备几幅草原风光图,先让学生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再品读优美的文学语言,闭上眼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什么声音?在声色交融的图画中再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你也和作者一起策马奔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会有什么感受?这一系列的想象启发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原,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

结合课文,可以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展开想象的翅膀,悟出文章的真谛,是提高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可以采取:

1. 课文语言形象化。如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讲到“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时,可以提问:“肖邦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心中最惦念什么?此情此景,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想到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在这一系列想象中,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的心中生了根。

2. 深奥文字浅显化。例如《船长》这篇课文在结尾处写道:“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时,教师不必一味地说教,可以借助想象,通过回忆船长的动人事迹,分析内心活动,朗诵人物语言,想象表情动作,逐步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体会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德的赞颂,当面对死亡威胁时,他作出了忠于职守,舍己为人,以身殉职的选择。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 略写部分详细化。小语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采用“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疑问,在语言文字的略写部分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想象填补。这种补叙,能活跃学生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在《爱之链》中,女店主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女店主没有说完的话补充完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从而看到这既是对乔依找不到工作的宽慰,又是对人间真情的赞扬。

四、 延伸情节,丰富想象

情节是文章的骨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或故事情节的假设和延伸,盡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再造想象加速向创造想象转化,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到新的境界。比如在学完《三打白骨精》后,可以让学生完成“假如我是孙悟空,我将……”它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兴趣,发挥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培养不受制约的思考习惯,从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

五、 积极训练 促进想象

想象的火花迸发于丰富的知识经验,任何人的想象不能凭空产生,它要借助于知识形成的记忆表象。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方法使有意想象在教学的要求下迅速增长,增加想象的创造性成分,并减少想象的空想性,使之更富于现实性。训练的方法很多。例如,可以设计接龙游戏,用“接龙”的方式发挥学生的联想力,有文字接龙、故事接龙、绘画接龙等。我们还要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拓展学生视野,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用心营造良好的氛围,细心地点拨指导,为学生拓展广阔的想象天地。

以想象的激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7

接受美学持有者们有一个他们常常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一个句子:“孩子在踢球。”即便这样一个句子,也有无数的空白:这句话中,这个孩子可能是七岁,也可能是八岁;可能是男孩子,也可能是女孩子;可能是白皮肤的,也可能是黄色或黑色皮肤的;可能是金发,也可能是黑发;当然也会是不同的国家的——总而言之,无论有多少细节的陈述,也消弥不了其中的未定点,这需要人们的想象去填补。同样,每一个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均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空白,等待着读者去填补。

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而对文学作品中“空白”的填补,完全有理由成为语文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正如“接受美学”创始之一的伊塞尔所言:“文学本文也是这样,我们只能想见本文中没有的东西;本文写出来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只有没有写出的那一部分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的成份,没有本文中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什么是“空白”呢?伊塞尔早期论文用了大篇幅论述过,但对它的定义却始终没有给定一个明确的内涵限定。根据他的阐述,我们似乎可以给“空白”这样定义:“空白,是本文中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例如,我在教读《七根火柴》这篇小说时,在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小说中补写“昨夜”的暴雨的环境描写时,我引导:在这样的暴雨中,无名战士是怎样度过这漫漫长夜的呢?一下子就激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随后,我及时出了个作文题“暴雨中的一夜”,要求同学们对暴雨、对无名战士的心理作出描绘。面对着这个激发想象的文题,许多同学当堂就完成了颇值一观的文章。从他们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迸射而出的想象的火花和在字里行间翕动着的想象的羽翼。同时,学生们明白了为什么无名战士不是像卢进勇一样躲进树丛,而是倚在一棵小树下的原因。无名战士的形象在一刹那间高大起来了!学生们对小说的主题有了深入的理解。

再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诗人赋予了山谷、大地、森林、大海以人的情感,写出了人民与山河同悲同悼的深切怀念之情。诗人由呼唤山谷、大地、森林、大海到找遍世界每一个角落,留给读者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仿照前面四节诗,仿写一节,填补“空白”。有一个学生写道:“我们对着蓝天喊:‘周总理’——白云悠悠:‘他刚离去,你不见怒气的银鹰上,寄托着总理对祖国国防的殷殷期冀——’”毫无疑问,这样一个填补“空白”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佳效果。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如:①《故乡》中,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如“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②《孔乙己》中,孔乙己的长衫哪儿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③《竞选州长》中,“我”退出选举后,伍德福和霍夫曼二位先生如何继续他们的竞选活动?④《我的叔叔于勤》中,小公务员的二姐夫是如何继续着他的发财梦的?父亲又是如何向不知情的家人解释叔叔的长久不归?⑤《范进中举》中,范进赶考几天家里生活情况如何?⑥《祝福》中,祥林嫂“老”去前夜,有哪些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试想—下,学生在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收获。正如西方一位著名的神学解释家H.奥特说,在诗歌和艺术中,存在着一种“创造性的空”。而这种“创造性的空”的理解和填补,往往体现了人的生存中必然存有的一种生命体验,也是人的真实中最为本真和创造性的东西。

想象创新论文 篇8

一、动手操作, 培养观察能力

组织学生操作,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首先让学生用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出物体观察, 了解看到的形状与正方体面的对应情况, 以此启发学生思考:怎样再添1个正方体, 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然后,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说明自己的想法, 获得感受与经验, 感知观察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此时, 同学们学习情绪高涨, 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在精讲之后, 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表象, 教师还要善于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观察、思考, 然后分组讨论, 各抒已见。例如:在讲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五入调商) 的除法例题后, 我要学生思考:四舍调商与五入调商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先让学生观察例题, 进行分析、比较, 再分组讨论。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自主归纳出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他们思维活跃,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主动参与, 大胆发言, 培养了观察、比较的能力, 同时开拓了思维。

二、优化课堂, 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正确的回答, 不仅仅要给予肯定或鼓励, 更重要的是追问几个“为什么”。

例1:光明玻璃厂十月份生产玻璃2000箱, 比九月份多生产九月份生产玻璃多少箱?

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箱。我问:“1”表示什么?你从哪一句关键句中找出把九月份生产的看作单位“1”?为什么要为什么要用2000除以呢?几个“为什么”既导出了解题关键和解题方法, 又间接帮助了一小部分不甚理解的学生。

对回答错的学生, 教师不能单纯地用“不对”二字挫伤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试想, 教师提问后, 学生经过努力思考, 满怀信心地举手回答, 而得到的仅是“不对”二字, 回答的“失败”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思想情绪呢?他们会因为多次“失败”而产生自卑感, 认为自己缺乏正确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后教师提问时, 他们就会害怕起来, 思维也不能正常展开。所以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即使答错了, 也要给予启发:“你是怎么想的?”让他重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这样或许能让学生从“反省”中自我纠正。

一位学生回答:“”我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这位学生说:“我先看分子由16变成了4, 缩小了4倍, 分母也……噢, 错了, 应是, 因为……”

教师要在提问中抓住教学的良好机会。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 正是学生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 而学生错误的回答往往又包含着正确的因素。这时, 教师既要给学生正确回答的积极评价, 又要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 这样, 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纠正错误。

例3:一项工程由甲队修要20天, 由乙队修要30天, 两队合修需多少天?

有位学生是这样解答: (甲乙两队工作效率之比) , 3+2=5 (甲队工作总量是全工程的 (天) (每日工作是全工程的) 。

这种解法具有一定的创见性。而教师请这位学生回答时, 学生只说了“”就被教师判为不对, 这位学生坐下后就划掉了自己的解法。这样, 学生思维的创见性就被教师轻易地扼杀了。

由此可见, 优化课堂教学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是重要的一环,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及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发挥想象, 培养创新能力

喜欢想象, 是小学生的特点, 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使他们能根据他人提示展开想象, 发展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片空间, 多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精神和发展个性的机会。同时, 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哪一个学生, 要激励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 鼓励标新立异, 这样学生的个人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个性得到张扬, 不断加深因成功而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从而能树立自信, 不怕挫折, 乐于和勇于克服困难,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事实证明, 学生的身上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力, 我们再也不能沿袭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而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适应新时代学生的特点, 适应新时代的理念和方法, 不能用我们自身的狭隘和落后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和鲜活的个性。

想象创新论文 篇9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生好奇心的培养,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主动探索数学的奥妙。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 世界上许多的重大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 往往从好奇开始。因此, 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例如:在教学“简单分数大小的比较”时, 按照教材内容是教学分子相同和分母相同的两种形式的分数大小的比较。但是, 在课堂中, 往往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若是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要怎么比较呢?”这其实是通分的问题, 要到五年级才学。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及时准确体会到, 这是学生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表现, 并能及时很好地做出回应。这时, 可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在不耽误教学进程的情况下, 适当抽出一点时间与学生简单研究一下分子、分母不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来处理。这样处理, 既为后面学习做了铺垫, 又满足、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能体会到发现与探索的乐趣,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掘学生的创新动力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的倾向性。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 他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地去学习, 能产生恒心和毅力, 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而在这种状态下学到的东西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在学校教育中要想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去顺应学生的兴趣, 恢复学生的天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 先介绍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再复习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 然后再出示一些分数 (如3/8, 8/25, 3/20, 1/14, 4/9) 。一般来讲, 学生都会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寻求答案。这时, 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随意说出一个分数, 老师不用计算, 就能很快地说出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信不信?”强烈的好奇心必定会让学生纷纷发问, 而教师则一一对答如流。此时学生求知欲极度旺盛, 教师及时把这些最简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后判断的方法教给学生, 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了。最后,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寻找规律, 总结出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 经教师引导启发, 学生主动探究, 突破了难点,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初步学会了探索解疑的方法, 而且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民主宽松情境, 提供创新机会

创设情境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 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 首先让学生进行操作, 让每个同学将手中圆柱的侧面想办法展开, 看看是什么图形。很多同学都是先阅读课文, 看看书上是怎么讲的、要求怎么做的, 然后根据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 最后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对这些同学, 要在全班大声地表扬他们, 给予其肯定。此时, 一位同学提出自己展开的是一个正方形。随之提问:“这位同学肯动脑筋, 不一味相信别人,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那么, 同学们想想, 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这时, 同学们马上又动手操作起来, 思维也异常活跃起来, 积极讨论, 纷纷举手作答, 把学习活动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最后, 在同学们的讨论中得到了答案: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 变化规律的过程。

例如, 完成下列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 探索规律。教学中, 首先应该学会思考, 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 不仅要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 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

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 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 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 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 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 相互学习。同时, 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 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想象创新论文 篇10

一、丰富的想象能激发创新思维的灵感

二、丰富的想象能够促使真情实感的表达

虽然真情实感是真实的, 创造想象是虚构的;虽然真情实感是形象思维的结晶, 创造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结晶, 但是两者都是学生特质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让学生写想象作文, 也就是写出想象中的事物, 要在习作中反映学生的想象世界,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 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内容, 学生很难读出感情。当我让学生体会想象总理就是自己最亲最爱的人时, 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感情就有很深的投入, 有的同学居然泣不成声, 这就是丰富的想象促进了真情实感的表达。由此可以看出, 指导学生习作时要鼓励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想象, 这样才能有利于他们进行个性化语言的表达。

三、丰富的想象能使语言文字“活”起来

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或一首古诗时, 可以根据教材中语言文字的叙述, 尽情想象。把语言文字叙述的内容想象成自己大脑中的一幅画、一部动画片等, 使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活”的图像, 增加直观形象性。同时,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想象把“图画”描绘得更美、更奇。因而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 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影响下, 教材中的语言文字也就鲜活起来了, 学生的想象就逐步有了清晰的条理和具体的内容。

再造想象:创新思维引爆技术效应 篇11

技术改变传播

技术,改变了传播的方式。营销,不断随着技术变化。在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营销的思维也需要跟上媒体技术“大跃进”,有时还需要颠覆我们的想象力、再造想象力,以出人不意的方式利用新媒体。

广告早就存在,但现在的营销,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媒体的出现才开始的。最初的广告,就是招牌、悬旗、张贴、叫卖等。17世纪初,随着印数技术的改进和社会发展,报纸在欧洲诞生,广告首次在社会媒体上出现。

1920年代,广播诞生,世界上就有了用声音向众多消费者传达的的广告。二战后,电视开始普及,图声并茂的动态广告诞生。20世纪末,互联网开始普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成了营销的新舞台。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营销进入了更加个性和互动的时代。随着网络社区、微博的出现和发展,消费者自身也成了一个宣传媒体。

像病毒一样复制

病毒,原来只是个生物学方面的名词,后来用到了互联网方面。互联网有一个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性,那就是一些信息可以像病毒一样传播。而病毒营销,正是适合了互联网的这一特性得以淋漓尽致的发展。

台湾的必胜客曾制作了一份题目为《吃垮必胜客》的邮件,里面介绍了盛取自助沙拉的好办法,巧妙地利用胡萝卜条、黄瓜片和菠萝块搭建更宽的碗边,可一次盛到七盘沙拉,同时还配有真实照片。于是,这封邮件像病毒一样在电子邮箱中传播。

一位网友说:“我当时立即将邮件转发给我爱人,并约好了去一试身手。到了必胜客,我们立即就要了一份自助沙拉,并迫不及待地开始按照邮件里介绍的方法盛沙拉。几经努力,终于发现盛沙拉用的夹子太大,做不了那么精细的搭建工艺,最多也就搭2-3层,不可能搭到15层。”

当然,网友们吃不垮必胜客。必胜客利用顾客占便宜的心理,但谁能想到让电子邮箱去传播“占便宜”呢?必胜客想到了,必胜客用几乎为零的成本,换来了很高的营销收益。

人人皆“媒体”的今天

与电子邮箱相比,社交网络更能传播“营销病毒”,比如微博、社区。社交网络让个人成为了一个媒体,同时对产品服务的提供者而言,这也是可以免费或者说比较廉价使用的资源。如何利用这样的资源,就需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创新力了。

在2009年微博刚开始时,凡客诚品就成功运营了微博营销。凡客诚品的官方微博VANCL粉丝团在2009年11月初发布了由徐静蕾设计、与VANCL合作出品的配饰。同时,VANCL送给姚晨两条围脖。不久,姚晨在自己微博贴出了围巾照片,有500多条评论,当晚,VANCL助理总裁许晓辉便进行转发并评论:“想免费得到和姚晨一样的围脖吗?跟帖第190楼、290楼赠送和姚晨围脖一模一样的围脖各一条”,24小时内就获得评论超过300条。

2011年9月,《步步惊心》开播三天搜索量就高达370万次,在被网站盗播分流了观众的情况下首日收视份额依然高达7%,稳居同时段榜首……这一系列数字说明的只有一个问题――《步步惊心》太火了!在已有相同题材,甚至剧情都基本雷同的《宫》在前的情况下,是什么原因让这部剧火到如此程度?

除了湖南卫视自身名气外,微博的推动功不可没。《步步惊心》开播时,天天占据微博话题榜榜首,网络贴吧被网友踩爆。在腾讯微博,搜#步步惊心#高达9500多万条,7000万网友参与话题讨论,近8成网民认为,该剧剧情上完胜《宫》。早在《步》剧播出之前,《步》剧的主创们已经落户腾讯微博。开播以来,四阿哥吴奇隆的人气急剧升温,每条广播回复近千条;八福晋石小群是一个十足的微博控,不断提前曝光剧照,同时也透露拍摄花絮。

《失恋33天》更是运用微博营销的典型案例。《失恋33天》仅投资890万,花了600万元做网络营销。自2011年11月8日全国上映,4天票房成功突破亿元大关,首周票房达到1.89亿,在“光棍节”单日票房超过4000万,一举登顶上周票房冠军,对三部好莱坞大片《猿球崛起》《铁甲钢拳》《惊天战神》实现完美超越,上演一场国产小片“逆袭”好莱坞大片的好戏。

创新思维引爆技术效应

利用新技术新媒体,需要打破以前技术下形成的思维,在新技术新媒体面前“不拘一格”。

运用网络推广电影,在《失恋33天》成功之前,的确需要创新的胆量。影行天下公司总经理张文伯对记者说,自己接下《失恋》这个项目之后,一直在考虑:既然对传统媒体而言,这部电影这么没有“点”,不如试试网络?他考虑从情感入手,就在北京采访了30个失恋青年,请他们说说失恋的事。没想到这些“失恋物语”上传到优酷视频后,才一个月,播放量竟然有400万人次。

运用网络视频之后,再动用网络社交媒体。比如微博、人人网,这些通过网友的转发,形成滚雪球效应,让《失恋33天好》获得大量免费的宣传推广。同时,积极维护《失恋33天》的官方微博。“现在大家都在做电影的官方微博,但《失恋33天》官方微博的维护是很成功的。粉丝多达10万,动脑筋搞了很多活动,比如征集‘分手语’、‘疗伤歌曲’、‘经典台词放送’和‘预告片’等”张文伯告诉记者。

谁能感悟到如何利用新媒介抓住人的心,其营销将是四两拨千斤。

想象创新论文 篇12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 以悬念激趣

一堂课总离不开开课、行课、结束三大环节。结合语文课明理、激情、导行的要求,我通常在课堂教学中安排新课导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并注意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上以情激趣、以情明理,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我就向学生提问:谁看过南京大屠杀图片展览?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在卢沟桥上发生了一场怎样的战斗?这场战斗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样就让学生产生疑惑,激起强烈的好奇心,引发读书的兴趣。整节课学生提问不断,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热情高涨,饱含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2. 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采用配乐、挂图、看录像、角色朗读、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烟台的海》第一自然段描绘了色彩斑澜的大海的美丽景色,这是作者对大海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可让学生初步了解大海一年四季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厚。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学生在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可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兴趣。如教师注意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而且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新课教学后,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问题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想象蜡烛如果熄灭会带来什么可怕后果。又如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则可以让学生来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会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不受约束。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会初步学会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会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白鹭》一课后,我便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并写下观察日记,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后,我以《我与小男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往事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学生唤起了丰富的想象,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作出评价。画龙点睛的评价语有利于表达教师的激励、期待和良好祝愿,三言两语,言简意赅,既是希望,更是对学生的鼓励和信任,因为“激励是创造的灵魂”。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仅可使学生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而且能在无形之中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化成为向往……转化为创造。”

同样,时代需要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工具学科,也特别需要创新型教师。这就向我们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小班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创造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孩子们在想象的自由王国里驰骋翱翔。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 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 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开掘学生的创新潜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本文借小班化的教学优势, 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以提高小班化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上一篇:提高书法教学质量下一篇:家族设计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