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创作

2024-09-26

想象创作(共8篇)

想象创作 篇1

一、何谓想象力

想象力是什么?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项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生命活力的心理功能, 主要是在审美过程中通过想象、联想和幻想将各种相关事物和记忆片段加以整合并创造新形象以便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能力。比如当某人说起颜色, 你马上就想象出各种各样的色彩画面来, 就是这个道理。

想象力是在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通过丰富的想象力, 可以发展创造力, 使人们可以认识从未见过或不可能见到的事物。想象力是伟大的, 因为有想象力, 我们才能创造发明, 发现新的事物定理, 想象力是人类比其他物种优秀的根本原因。

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是从想象开始的。想象是文艺欣赏、吸取知识、交流经验、相互了解所必须的一种心理过程。据国外心理学研究, 人的大脑有四个功能部位: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想象区。一般人, 经常使用的是前三个区, 想象区的功能发挥得很不够, 有待开发的潜力尚有75%。想象力的作用是它可以使你享受惊奇、享受思维的自由。想象力的独特在于它会把你带入一个虚拟的世界, 体会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因此, 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

想象将现实事物幻想为比眼见的更美、更奇、更伟大, 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深刻了解事物。因此, 幻想是想象的一个更高的层次, 是一种合理的想象。合理的幻想正是创造的开始, 也是想象的一个最高境界。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是无限的。饱满的创新激情可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与之形影相随的便是创作灵感。

艺术家们总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密切地观察、分析和感悟着自己所身处的世界, 用无限的想象力来增强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 加强人们对艺术的关注, 从而提升大众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水平。

二、想象力与无限可能

神奇的想象力, 将创造无限可能。

轰动一时的影片《阿凡达》成功的秘诀不仅是精湛的3D技术, 还在于它丰富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想象力。卡梅隆的想象力带领所有观众进入他一手创造的世界, 一个令人叹为观止又难以忘怀的无限想象空间。

被称之为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童话的《西游记》, 其想象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它所创造的一个非现实的幻想世界, 是一个以想象为基本内容的神奇天地, 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形成了高度的艺术美, 充分体现了审美想象的创造力。

我们的世界不能没有想象力。艺术是想象力存在的媒介, 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想象力的存在, 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 “枯木逢春”的传说, 都不用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不用符合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性, 因为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法则, 能让想象力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来呈现和拓展艺术的精神魅力。

从古至今, 许多文论家、哲学家都对想象力这种奇异的能力做过精辟论述和精彩阐发。高尔基把想象看成是艺术的思维, 而黑格尔则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力。

没有想象力就不会有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那些采用“具象”, 精确地复制非正常逻辑思维产生的幻象, 把毫不相干的事物全部组合在一起, 使画面中充满戏剧效果、含有神秘感, 带给人视觉与心灵极大震撼的作品出现。

文学作品、音乐、舞蹈、建筑、绘画、电影、雕塑等艺术门类需要艺术创作者们丰富的想象力来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 如果失去了想象力, 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无法继续, 我们的世界将暗淡无光。事实上, 想象力不仅是一种综合能力, 更是一种生命意识。

因此, 想象力不能被我们忽视太久, 因为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 也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东西。对于艺术家来说, 创造力的缺乏、想象力的萎缩, 是最大的悲哀。

三、想象力与艺术创作

想象力是艺术创作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 因此缺乏想象力的艺术创作是不可能有永恒的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的。情感与想象力交汇在一起,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推动着艺术创作活动顺利地向前进行。

卓越的艺术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它决定着艺术生命的价值, 也决定着艺术的影响力、传播力和感染力。同样, 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 是想象力让科技和艺术走在了一起。目前, 高科技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了艺术领域, 尤其以奥运会为最。北京奥运会的梦幻五环、悉尼奥运会的水中点火, 都是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完成的, 每一个成功案例都是高科技与想象力的完美融合。高科技让丰富的想象力以艺术的形式得到展现。

不同的艺术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 互相通融的。艺术经验可以互通, 例如诗人感受到的诗句美, 可以移到画家的纸上成为意境美。如果一个艺术家具备这样超强的互通互融能力, 那他在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来源就会增加很多。

艺术, 打开了人们的想象力;艺术, 影响着每一个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捉摸不透。就如梵高的《星空》, 给人的感觉不是一幅画作而是一种幻象, 神秘、奔放、超自然。

余光中先生说:“艺术创造应该有三个条件。第一, 要有知识;第二, 要有经验;第三, 要有活泼的想象。”因为灵感来自经验和想象, 所以灵感、艺术、想象力都是创作过程中缺一不可的重要部分。因此, 创作优秀艺术作品的前提是艺术创作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 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第二, 要培养和开发自己的好奇心;第三, 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新奇、独特的事物及现象, 进行组合再创造, 使之变成有创新价值的新事物。

四、想象力与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我们生活在艺术和想象力构筑的世界里。艺术, 是想象力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产物, 而想象力与艺术, 又同属于现实生活。艺术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 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

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 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 皆属艺术。艺术一词常比喻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 所有被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艺术品。有人类、有生活就有想象力, 就有艺术创作, 因为想象力和艺术是一并而生的。

想象力产生创造力, 没有了想象, 就是一张空白纸, 苍白无力, 自然不会有所创造。因为创造是一种精神、一种活力、一种动力, 所以要培养人们的想象力, 从造就充满奇异幻想的、打破常规的人开始, 从营造适宜个性发展的空间开始。这样, 我们会看到充满活力、富于想象、与众不同的新事物出现, 才能更多、更深刻地体会想象力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无限乐趣和感受。

生活需要无限活力, 我们沐浴在艺术给我们带来的美好阳光的同时也要更加努力, 利用我们无限的想象力去创作出更多的艺术作品,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总之, 想象力和艺术创作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想象力是从人类造物之初就开始存在的, 而艺术是造物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想象力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想象力孕育了艺术, 艺术拓展了想象力。想象力是巨大的的艺术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陈国军:《不能没有想象力》.光明日报, 2010, (04) .

[2]余光中:《灵感艺术想象力》.一说堂, 2011, (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的演讲节选) .

想象创作 篇2

想象是文学写作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心理行为文学写作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虚拟性。它与实用写作不同.不是照搬生活,不是如实传达人们的生活行为.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形象的组合、再现的过程.虽然其具体过程很复杂,还会运用意识等心理手段,往往还要经过反复的修改、更正、改善,但它离不开想象的辅助作用,所以,文学语言是想象的符号文学写作必须通过写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去选择、提炼、加工、重新改造生活,把生活变为自己的心灵产物、情感的产物。也就是说.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情节故事都是作者虚拟的结果。而虚拟,是必须依靠想象的.因此,想象、联想等心理能力就必然要在文学写作过程中发生作用。

对于创作主体来说.一切艺术发现都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当创作者在营构形象的时候.想象就开始发生作用了,跳跃腾挪,轻舞飞扬,陆机的《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咙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醉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从而把创作者的艺术感觉和艺术发现转化为能被读者感知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很多创作者在完成文学作品之前,就已经在大脑中构思了,就是说,创作者借助想象设计未来的作品。在小说的创作上.小说中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中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中由这些形象所构成的形象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作品的成功.而想象又是创作者创作构思的主要方式.所以想象对整个作品的形象和形象体系的雏形的孕育起着“设计师”的作用。鲁迅先生写作《阿Q正传》的情况就是突出的例子,他说:“阿Q的影象.在我的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了”。

想象可以弥补创作者实际经验的不足。众所周知.文学作品并不一定是创作者的真实写照.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拟的.甚至可以说是虚假的其中很多成分就是经过作者的构思、想象而来的。例如《聊斋志异》中的狐鬼世界,蒲松龄并不是亲眼所见.而是对社会现实有感,在对现实反映的基础上运用想象构建出来的.创作者利用想象之力把读者带到了人不能到达的世界.也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如果没有想象的翅膀.今天的我们是无法见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学的。

阅读文学作品和创作文学作品是不同的.它们的宏观步骤是相逆的创作者如何运用想象来创作文学作品会对读者在阅读时如何展开想象有着非常有力的影响。创作者将思想和情感深藏于语言文字背后.读者就要充分地利用自己的阅读能力、展开想象力.挖掘这些深层的意义:相反.如果创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并不处于文学语言的深层.读者就可以利用想象和其它鉴赏手段较为轻松地领会。诗歌是想象的艺术,它的语言是高度想象性的语言.叙事性的历史史诗能把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呈现给读者.蕴意深远的现代新诗能通过文字给读者心灵深处的震撼,所有这些都是要依靠想象的作用的。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就是依靠诗人们的想象而成的.倘若没有想象,读者无法通过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受到情绪上的感染,没有诗人丰富情感的渗人以及广阔心理时空的神游,这些诗句的美感是无法产生的。没有想象,就只剩下赤裸裸的语言文字符号,文学作品就缺少必要的张力、活力,不仅鲜活的文学形象无法获得.作品中深刻的思想蕴涵也就无从谈起,就更谈不上文学作品的美了。

文学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发挥想象力酝酿的心理过程创作主体运用想象力的好坏关系到作品的优劣。想象为创作主体的情感、思想提供载体与展现形式.同时为审美情感所推动.使作家从创作中的自我与此时此地的现实生活中分离出来,而进入物我同化的世界。除此之外.在文学的创造过程中.作家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众多表象,以静态的方式储存在头脑中。但是,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作家在审美情感作用下.通过想象.使头脑中这种静态式的表象转化为动态式的表象。

想象作文教学创作培养的探讨 篇3

【关键词】 想象 作文教学 创作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1-001-01

一、作文教学与想象力的关系

什么是想象?想象是通过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这种把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所以说,创造性的想象的突出特点。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活动。作文是思想内容和书面表达形式的统一体。是道德、智力、技能诸方面的综合锻炼和综合反映,是富于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可见,想象力在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中起决定性作用。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如用“二十年后的我”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有的同学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天文学家,乘坐宇宙飞船,揭开宇宙之谜;有的同学想象自己成为医生,攻克癌症等疑难病症,为人类作贡献等。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力积累材料。如见到了“水”教师可问:“同学们会联想到什么?同学甲说:“水,汹涌奔泻,如箭飞驰,如马奔腾,如虎下山,威力无比,势不可挡。”同学乙说:“水,如一面明镜,清澈见底,如我们的心灵,洁净无暇。”

运用再造想象去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作文的立意新颖靠想象力去创造。总之,想象力光穿了整个作文教学之中,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空洞,立意不新。所以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私立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然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呢?

二、作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写作能力涉及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在语言习得方面,最基本的是语言的积累;在思维方面,最基本的是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密不可分。教学课标把语言材料的收集和积累,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作为作文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直至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取材、构思,都要突出一个“新”字。而想象力正是这个“新”字的具体体现。没有想象力,学生的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

1.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所谓“感”就是观察、感受;所谓“悟”就是体悟、思考。观察感受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感悟”包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对文学、艺术的感悟,也包括对现代科学思想的感悟。感悟是情感的真实体验,也包含着理性的思考。没有情感的文章是苍白的,没有理性的文章是肤浅的。因此,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感悟自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而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灵性。小至花鸟虫鱼,大至山川河流,非大自然不能陶其情,非大自然不能冶其性。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感悟的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感悟自然,并且要培养学生去感悟社会,这是开拓学生生活视野的重要途径。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要培养学生去感悟人生,让他们去认识别人,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写作和阅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来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也可以获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创造性读写结合由阅读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激发创造思维,主要的形式有续写、扩写、改写、读后感、文章评论等。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质提高了,才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象力也会随之提高。

3. 用原形启发,培养想象力

所谓“原形”就是启发作用的事物。人的创造发明,创立新事物的形象,常常受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鲁班从茅草割手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如何提供“拟想”的原形是想象力训练的关键。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或学习中熟知的事物中选择具有启发性的原形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认识到观察事物这种感性形象,通过想象就会成为生活的哲理。

4. 创设情景,引发想象力

创设情景是引发联想和想象的重要手段。情景的创设对表象的浮现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景的创设要注意暗示表象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由此及彼地建立起表象之间的联系。根据这一情景,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使文章立意新颖。

想象创作 篇4

然而在当今艺术现象中最令人费解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画家都显得急剧缺乏想象力, 他们的作品不是苍白无力的平铺直叙, 就是无病呻吟般的夸大修饰。画家们似乎并没有利用自己的大脑去创作, 心中有被触动的情感, 也不缺乏表现的欲望, 可是他们却忽视了另一样至关重要的条件就是想象力在内心情感到创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然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与当前社会大环境和文化的氛围有关系的。在日益发展的社会, 当生活环境已经让大多数人目不暇接的时候, 工业化的一切以精神产品或不以精神产品的名义生产和兜售的种种商品, 足以填埋大多数思维空间, 想象力的存在空间就不复存在。大众文化乃是大规模的群众盛会。同时现在所谓的大众文化正受到了有力的鼓励与推动, 大众永远是寻找认同的, 却永远不会寻找震惊, 这样一种懒惰的坐享其成的群体性文化品格, 怎么可能孕育想象。没有想象力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当今年轻的艺术家更应该珍惜老天赐予我们的敏感, 和对待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艺术, 从而才可以真正冲出逆境。要认识到每个人想象的潜能力量是巨大的。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来给予我们的作品以呼吸吧!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要比任何科学技术更为重要”。在绘画创作中想象力当之无愧是非常必要的先决条件和表达基础, 绘画创作本身就是画家将观察到或感受到的的客观现实, 按照美学的法则进行的一种理想表达。创作过程中, 每一位画家要通过具有自我标准的审美观与表现手段, 从对周遭世界的观察和体验中选取创作素材, 表达出一种带有自我意识的艺术的视觉形象。

艺术想象力与绘画创作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在艺术创作中, 从创作构思到艺术传达、从审美认识到审美表现的过程, 就是画家通过艺术想象力对审美意象不断进行加工和改造, 使之不断明确化、完善化的过程。其次, 绘画的实践又为艺术想象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艺术想象力是绘画创作主体的特质, 是艺术家特殊的精神活动, 贯穿于绘画创作过程的始终。绘画的过程又是培养艺术想象力过程。画家技巧的熟练性为具备更强的艺术想象力提供了可能。这种互动性为画家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艺术风格正是画家独特的艺术标志。

画家想象力的发挥就像是他本人的代名词, 如在二十世纪艺术做出伟大贡献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 画家克利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到奇特, 处处能让人产生联想。这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把自己的梦境和一些生活中的灵感都用版画捕捉和描画下来。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把你带入他那极有个性的丰富的想象空间。

然而想象力之所以成为想象力, 不是因为它可以摆脱任何限制地瞎想, 而是必然包含了某种审美体验在其中。因为在生活中, 我们的思维和情感是分开的, 两者经常互相抵触。而艺术却能够将二者统一起来。通过它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欲将表达的领悟, 同时观者也可以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加上自己体会产生共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体验, 而不是任何漫无边际, 无厘头的放纵自己的想象。只有当审美体验真正地融入到想像中去的时候, 我们才能够毫无愧色地说:那是真正的想象力。对于想像力的把握应该就整个创作的思路而言, 借助想象力丰富作品, 而滥用想象力的结果只会使艺术家远离创作初衷, 好像没有根基的大树, 枝叶全部零落散漫。

介于对想像力这一能力的把握尺度可以看出想象力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这一种极其富有创造力的能力, 我们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够更好的作用到自身的创作中去。然而怎样才能培养艺术想象力呢?第一, 要善于深入观察生活。世上没有无源之水, 没有无本之木。人们想象出来的新形象, 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这些新形象都需要在大量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基础上组合而成。那种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作基础的所谓想象只能是胡思乱想。在切实生活中去想象, 去创造, 生活是想象的基础。艺术家要对生活保持敏感的态度, 身边周遭一切事物都可作为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而缺乏对生活的深入体察和对世间万物的细致思考, 想象就只是空中楼阁。第二, 逐步形成有自我风格特征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不同, 对世界人生的态度也不同, 所以每一位艺术家也会对艺术创作的表达方式不同, 这也正是艺术多元化的代表特征之一。艺术家的审美观念是艺术家个人对于美的见解与认知都有自我的标准与法则, 对于艺术有着相对个人的独立的立场与态度。艺术情趣即是艺术家在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多元化的艺术现象有着不同的爱好或偏向。因此, 正是在这样多元和具有个性的状态下艺术家所产生的艺术想象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和不拘一格。第三, 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牢固。只有牢靠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创作技巧, 才能使艺术想象力得以表现, 为作品增添色彩。没有绘画的基本技能来保证, 艺术想象力也就只能是难以实现的艺术空谈了。第四, 要养成善于想象的习惯, 作为一个年轻人更应该时刻保持敏感的创作态度, 和活跃的思维, 努力发觉自己的潜能, 要有做自己的勇气。第五, 重视不同艺术种类的吸收和借鉴。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善于借鉴其他种类艺术作品的优劣, 取精华区糟粕, 为自我的创作打开门窗拓展视角。这也有利于推动创作想象力的提高。

想象创作 篇5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指南》提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一、多一点动感,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

绘画技能是绘画表达的基本条件,只有学会表达方式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由于幼儿认知、表现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在造型表现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物体的遮挡关系、比例关系、造型及动作的表现等。因此,只有让幼儿看到作品是怎么样运用技能的,并通过锻炼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操作能力,才能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运用和表现。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绘画技巧方面还很稚嫩,一味地强调让幼儿自己想象创作,随之出现的就是幼儿的自由涂鸦,或者是对绘画活动失去兴趣。在小班的绘画教学中,范画的出示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同时还能学习一些绘画技巧。如在“网小鱼”中,我出示了一幅被网网住的小鱼图片,幼儿看到后觉得网好厉害,可以网住这么多小鱼,也想来试一试,于是便引出了绘画主题。在幼儿绘画之前先让幼儿观察网的画法,发现网是直线画出来的,而且交叉后的格子不能太大,不然小鱼会偷偷游走的。有了范画的提示,幼儿也来画一画,发现很多幼儿在画的时候很认真,很仔细,生怕小鱼跑了。

中大班的幼儿在范画教学时,我觉得可以以欣赏为主,特别是名画。因为名画作品表现手法多样,可以让幼儿领略到各种技法的艺术效果;名画作品内容丰富,可以扩大幼儿视野,使他们形象地接触到一个个陌生而有趣的广阔领域;名画作品思想内涵深刻,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绘画大师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别具匠心的审美创造……

在出示范画时,还可以多出示几幅,避免幼儿机械模仿甚至依赖范画。提供多幅范画不仅可以避免绘画内容的单一,同时还可以让幼儿体验不同组合的可能性,丰富艺术表达的语汇。对于这些范画,教师事先要从构图、色彩和想象创造方面精心挑选,让孩子们知道一幅画原来可以这样画,还能那样画,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这样让孩子更有东西可画。

《指南》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让幼儿观察常见动植物以及其他物体,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在绘画活动“海底世界”中,我没有出示范画,我先请幼儿说说见过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画。幼儿纷纷说着,有鲨鱼、水母、海星、海草、章鱼……可是有幼儿提出鲨鱼、水母不会画,怎么办呢?我便找来海底世界的视频资料,与幼儿一起认识海底世界,在欣赏的时候与幼儿一同找出它们的特征,鲨鱼有尖尖的牙齿,大大的身体和尾巴;水母像蘑菇和伞……幼儿对海底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于是开始绘画自己心中的海底世界。

《指南》在绘画活动方面更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的范画教学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这并不足以抹杀范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只要教师在范画的提供时灵活运用,让范画变得更具动感,偶尔的示范教学是可以帮助幼儿积累原始素材,为他们的创造想象提供基础与支持的。

二、多一点创作,拓展幼儿的绘画空间

在没有太大压力与心理负担的情况下,也就是一种轻松、随意的氛围中,幼儿很容易起笔,凭自己的感觉画出物体的形状、各种动态。由于这种画法较灵活,同一个物体每一个幼儿的构图很难找到相同的,长此以往,幼儿脑中已没有了临摹的概念,画出来的都已是经过自己观察、理解与感觉到的东西了。

《指南》中提出“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对于绘画活动中出现的“不一样”,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保护孩子的创造性。每次绘画评价时,我都会寻找幼儿画中的不同点,鼓励幼儿的“不一样”,也刺激了其他幼儿,纷纷找出画中的闪光点。《指南》也提倡“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幼儿只要真正获得了绘画创作的自主权,他们就能够驾驭绘画创新,能够通过形象媒介使自己的思维超然物外,超越时空,画出超乎寻常的作品。

在绘画“我的家”时,大家都涂上了漂亮的颜色,只有宸宸小朋友涂得黑乎乎的,我便问他,“你家的房子是咖啡色的吗?”宸宸看着我说:“老师,这几天雾霾天,到处都是脏脏的,都是灰尘,所以我涂了咖啡色。”幼儿说得不错,他能联系实际进行自己的创作,我们不能抹杀幼儿的想法,还应积极地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正如《指南》指出的“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三、多一点想象,丰富幼儿的绘画情感

平时的美术绘画活动中若是一直提供范画,绘画活动就会变得比较程式化,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变得萎缩,在绘画中不再主动地思考、积极地表达,而是完全依赖于范画和老师,幼儿的画也就失去了童趣。即使画得再像,幼儿也没有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没有范画的绘画活动,幼儿便不会画了。

想象力是幼儿认知世界的重要形式之一。幼儿对大千世界有好奇感,觉得看到的许多事情都很有意思、有趣味,在缺乏语言表达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对客观世界最初的艺术表现。幼儿最富于幻想,他们的画常常异想天开,没有边际。幼儿在观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又罩上自我的神秘色彩,自由地表达他们的童心。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在“太阳宝宝的新衣”绘画活动中,我向幼儿提问:“你要给太阳宝宝穿什么样的衣服?”小朋友一下子活跃起来:“红色、橙色、五颜六色、彩色、黑色……”随即我又提出疑问:“太阳宝宝的脸一直是圆的吗?”孩子们就对太阳的脸型进行装饰,有圆的、长的、方的。通过老师的提问,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还给太阳宝宝设计了由各种线条、图案组成的新衣服,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太阳宝宝表情。

《指南》提出,“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因此,我在平时还选取一些绘画主题,如“未来的城市”、“太空城”、“我的梦”……这些绘画主题需要幼儿大胆想象,而幼儿画出的作品更是令人惊奇,每一幅画都有幼儿自己的内容,请幼儿来介绍自己的画作时有说不完的故事。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要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不要一味地追求幼儿画了一幅多么像样的画,而是要激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表达。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那么我们的每一位幼儿都将是绘画大师。

想象创作 篇6

现在舞蹈已深入人们的心中,不管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舞蹈,所谓舞蹈就是是一种以人们肢体动作来表达艺术的一种形式,这也是其他形式违法代替的社会艺术。当我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思,用语言无法完全的表达的时候,舞蹈也就是最好的表达手段,人们现在的物质生活不断的提升, 对精神的最求也就日益的增加,这时也就显现了舞蹈在社会中的地位,舞蹈也就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群体也就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从而推动了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

舞蹈是人们生活中对艺术的最求,所以舞蹈也就充满了群众性和普遍性,舞蹈是经过人们对美和艺术的最求,在人体运用提炼、组织和美化的动作表现出来, 这也就是舞蹈艺术。他可以表现出语言和文字不能表达的东西,能够更深入得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最动人的舞蹈形象,这也就是舞蹈占有的社会地位。

但是舞蹈再创造中必须要有正确的途径,对舞蹈的艺术尽可能的展现出来,舞蹈也就是音乐的诠释,但是也是思想的整合,舞蹈也就是对音乐的升华,也是最美的表现。在两者结合之际也就展现了无穷的艺术想象,从而产生了舞蹈的创作。

二、舞蹈创造中艺术想象的运用

(一)舞蹈构思和选材中艺术形象的体现。对舞蹈进行创作的时候,首先就是对舞蹈进行思维的引导创造,在阶段也就是要大胆运用自己的想象,想象与艺术的结合达到舞蹈的原有特性。也就是在我们对舞蹈的构思和题材上的选择是舞蹈的入手点,找到适合的题材融入舞蹈的构思,从适合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提炼主题,同时对外面话题进行深思,这也就是舞蹈的前提条件。最终我们制定作品的结构计划,也就完成对舞蹈的构思。但是构思也就是艺术想象的整体体现, 是一个充满对艺术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反复的思索,对舞蹈进行突破,使自己的作品达到内容丰富具有创造的结果。很多舞蹈的构思和舞蹈的编曲都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独立完成的,作品的价值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同时也是为后面的各个阶段打下基础。

(二)舞蹈与音乐一致性的艺术想象。舞蹈就是艺术的升华,也是艺术的最高体现,在舞蹈作品中,对于舞蹈的基本要求大部分都是做到了,在对动作的组合、句子的长短和音乐的节奏都是相当好的。但是,在很多舞蹈中都存在音乐与舞蹈的不一致性,内涵的意义不同,也就是音乐与舞蹈看上去还是很好,但是更深的内涵也就不一样了,舞蹈的形象不完整。舞蹈在编排的时候就是把音乐的形象转变为舞蹈形象,是这两种形象整合起来,让关总达到听觉和视觉上的共鸣,这也就是舞蹈的具体的体现。然而我们在音乐的基础上对舞蹈进行编排,那么我么就要对音乐进行完整的理解,对音乐进行细致的理解和分析,对音乐进行全面理解,在对音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舞蹈进行形象和舞蹈语言的编织。

(三)艺术想象对舞蹈专业修养的要求。舞蹈的语言是靠长期对舞蹈专业的积累,只有对舞蹈语言进行长期丰富的积累,在对舞蹈编排中才能运用自如,对艺术的想象才能最好的发挥。只有对动作全部了解,才能找到动作在变化中的规律,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对动作进行加工,达到视觉上的美感。同时还要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的动作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形态规律和节奏,选择一些典型有代表性的动作进行美化,成为精彩的舞蹈语言,这就是舞蹈的创造的一部分。

三、艺术想象在舞蹈创作中的呈现

舞蹈主要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艺术,创作舞蹈不仅要有舞蹈语汇的熟练运用,还要通过其它的艺术手段,为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高潮等几个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舞蹈和音乐必须和谐统一的结构,包括乐句和开头、结束、高潮等各方面因素的处理,必须紧紧围绕着舞蹈主题。音乐运动的轻、重、缓、急构成的音乐节奏,舞者根据音乐节奏而起舞,所以音乐节奏必须与舞蹈节奏相吻合, 音乐节奏的处理,必须根据舞蹈的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共同特点来创作。

不论我们运用多少种舞蹈元素,创作舞蹈作品归根到底实践是最终目标,在理解舞蹈创作的基础上我们最终还是要勇于实践,创作更多更好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才是我们当代创作者应有的职业精神。

摘要:在舞蹈的创造中,艺术想象是舞蹈创造的基础,只有思想上对舞蹈能够创新,才能把舞蹈的想象发挥到极致。本文针对舞蹈创作综合元素的分析,认为舞蹈在创作过程中,首先就是舞蹈对题材的选择,提高对专业的修养,充分的发挥艺术想象空间,把舞蹈和音乐的内涵达到一致,最终才能创作出优美的舞蹈。这也就是艺术想象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想象创作 篇7

那么, 何为艺术想象力?

首先是“无”中生“有”——即以生活为基础, 通过创作、再造、孕育艺术生命, 形成形象体系, 诞生艺术作品。

我在创作独幕剧《语·言》时, 取材思路是在工作中所感受到的压力。“人究竟应该怎样工作?”我用半年的时间搜集素材, 感受到不同工作角色都有其不同的工作方式, 而这些工作方式并不一定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现, 大部分都是用“语言”来解决。带着这个疑问, 加上平时生活素材的搜集, 我渐渐有了创作、执导独幕剧《语·言》的想法。为了能够以更好的形式表现人在工作时的外在状态和心理状态, 我想用舞台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

二是“有”中生“无”——即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生存经验中, 发现被人们忽略或无法感知的那些独特的、闪光的、有意义的东西。

独幕剧《语·言》以荒诞的形式表现, 在舞台上分为两个时空, 一个是多媒体中表现的现实中人物的状态;另一个是演员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符号。舞台的布景、演员的服装都是以黑色和白色构成, 舞台灯光的设计是正、反写的两个“人”字。这样, 舞台上分为了七个空间, 十个空间支点。演员的舞台行动都是以空间支点和七个空间来约束。

剧中人物以“士、农、工、商、学”来区分, 找出“士、农、工、商、兵、贼、学”中每一行所特有的共性, 来确定演员在舞台上的基本状态;多媒体要表现出从每行表现出来的“共性”中所提炼出来的人物“个性”。这样形成多媒体中的“个性”人物与舞台上的“共性”人物发生交流, 表现人物内心情感。

本剧分为多媒体和舞台创作两块内容, 剧本中要求多媒体与舞台内容、语言紧扣, 心理节奏相同、相反或变形。两部分要紧密衔接, 尤其多媒体中的拍摄内容, 节奏要缜密, 并且不能影响舞台上演员的表现空间。

在独幕剧《语·言》的创作中, 生活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基础, 也是艺术想象力的先觉条件。它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源泉, 像一江取之不尽的清水, 可以不断从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因为任何一个环节, 任何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艺术想象, 都是要以丰富的生活信息, 即相关的诸多表象做艺术思维和艺术想象的材料。我认为它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不是真正的生活体验, 是不是真正拥有了艺术想象力。

独幕剧《语·言》的创作不能仅从人的初级审美知觉出发, 把刺激、满足一般快感作为目的, 把发泄、诉说工作中的苦累作为主体, 甚至像一个“怨妇”在讲述自己内心的波折, 而应奉献出美的精神产品, 使人从中领悟人生真谛, 产生奋发向上的高级精神感。或许, 他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抨击, 揭露当代人所经历的事情, 以及所持有的心理态度。

独幕剧《语·言》的创作难点主要在于演员不仅和演员、观众交流, 还要和多媒体交流, 演员在舞台上多了一个交流对象, 并且还要注意时空的转换。要求演员的表演以生活化和形式感的辩证统一赋予角色以生命, 通过演员的表演得到真实的再现。环境、氛围、真实的动作、人物的心态都充分地表现出来。演员的角色创作有如电影创作——零散、非顺序、随时变换幅度的表演形式。在时空转换、人物变形的种种局限中挥洒自如, 实现最大的自由。艺术创作的想象力主要表现在:

一、艺术形象的立体化

在荒诞剧中塑造人物形象, 不能单线平描, 只画个平面。要使观众看到一个立体化的艺术形象, 只有从多个侧面来描绘的艺术形象才会显得血肉丰满。媒体中具象的艺术形象和舞台上“符号”式的表现结合, 艺术形象才能逐渐树立起来。

二、艺术形象的典型动作

“在舞台上需要动作。动作、活动——这就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这句话, 说明动作“必须是有内心根据的, 合乎逻辑的, 有序的, 而且在现实中是可能的。”“士、农、工、商、学”不同的人物身份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人物形象, 所以这样的艺术形象一定需要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演员能够抓到大部分人的“共性”, 能够真实地反应出每一行业人的形象、行业气质。

三、人物语言的表现

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 也是人际交流和相互沟通信息的媒介。人物性格不仅表现在动作上, 同时也表现在语言上——因为语言也是动作。剧中好的人物语言, 往往是性格语言, 即言如其人, 能“呼出一个人物来”, 语言就在于人物语言个性化。根据老舍先生《茶馆》改编的同名话剧中, 每个人物哪怕戏份很少甚至只有一两句台词的配角人物, 亦能展现其人物性格特征, 这得益于人物的典型语言。这也是人物语言性格化了的原因, 由此也可看出人物语言的性格化和人物动作的性格化同等重要。独幕剧《语·言》中“士、农、工、商、学”每一行业的语言更需具有行业特点, 把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显著特点集中表现, 才能反应出来行业特性及人物特性。

综上所述, 独幕剧《语·言》的创作中, 交流方式表现为演员与演员的交流、演员与时空的交流、演员与多媒体的交流。矛盾冲突集中表现在人物的自我否定与自我批判中;矛盾爆发到极致, 回归本原“人之初, 性本善!”。在我的艺术创作中, 真切体验到了——艺术想象力来源于人的本性, 而在艺术创作中, 想象需要控制, 控制的总开关是想法。

摘要:艺术想象力具有领文化之先并且超越物质生活世界的精神意义。独幕剧《语?言》是在表演教学——“开发艺术想象力”的章节中完成的一部作品, 作品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无”。艺术想象力体现在对艺术形象、典型动作、人物语言等方面的创作, 融入喜剧、多媒体、肢体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 矛盾冲突集中在人物的自我否定与自我批判中, 矛盾爆发到极致, 回归本原“人之初, 性本善!”。艺术想象力来源于人的本性, 而在艺术创作中, 想象需要控制, 控制的总开关是想法。

关键词:艺术想象力,创作,独幕剧

参考文献

[1]《戏剧导演》.张仲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2]《戏剧表演基础》.梁伯龙李月.文化艺术出版社.

[3]《“方法论”对于演员的培养》.姜若瑜.

想象创作 篇8

关键词:表演创作,信念感,想象力

表演创作是表演者对现实生活的总结、提炼、加工与升华,即是“假”戏“真”做——在“虚拟”中演绎“真实”,将原本不存在的角色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塑造”的如同真实存在的人物一般,使观看者产生认同与共鸣。而信念感和想象力是促成表演创作的两个最基本又最重要的元素,强烈的信念感和丰富恰当的想象力不仅对于角色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也对表演者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表演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

一、信念感和想象力的概述

(一)信念感的概述

在表演创作过程中,信念感可以通过字面意思解释为“相信、信念”,指在虚构的情境中,表演者具有在真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符合逻辑、正确有序的言行举止、情绪反映等存在元素。表演者对这些虚构的环境、事物、角色等“物质”抱有一种“确定”性。首先在心理上“相信”,继而能够将自身“植入”所扮演的角色当中,进而实现艺术表演的真实与可信。

(二)想象力的内涵

想象力是人类以现实世界中已经存在的事物为基础或模板,在头脑中创造、演绎出新的“事物”的能力,这个由人脑创造、演绎出来的“事物”可以是有具象的,也可以只是一个念头、思想或者一个画面等。想象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质之一,由于具有想象力,人类才能够发明创造,人类社会因此得以发展进步。

二、信念感和想象力的关系和作用

(一)信念感和想象力的关系

想象力是信念感产生的源泉之一,是信念感的引导者和激励者,是产生信念感的“温床”,丰富与恰当的想象力能够强化表演者的信念感,使表演者能够更快更好地将自身“植入”角色当中,成功塑造出“真实”的虚构对象。与此同时,强烈的信念感也可以对想象力产生更大的反作用力和促进作用——由于表演者对于虚构的情境抱有“深信不疑”的态度,其头脑中对于此“情境”下的事、物、人等元素将产生更加具象的想象结果。由此将使原本虚构的角色更加富于“生命力”、显得“活灵活现”。所以,信念感和想象力具有交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强化对表演者的信念感与想象力的训练能够促进此二者的良性互动,对于表演者提高艺术创造水平、提升艺术表演的成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信念感和想象力的作用

信念感的强弱决定着表演者塑造角色的真实度和可信度,信念感强烈的表演者塑造角色时可以产生更强烈的“代入感”,让原本是虚构的人物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即具有如真实存在的人物一般的言语、行为、情绪等反映,从而使观众对于角色产生更高程度的信赖与认可。相反,如果表演者信念感较弱,则在塑造角色时把握不好分寸,使角色塑造产生“偏差”,作出与正常社会现实环境下类似人物不相符的言行举止或者情绪反映等,使观看者无法产生认同感,甚至感到角色很“假”。

恰如其分的想象能够为表演者创造出虚拟的“现实世界”,由此引导表演者进入其中,使表演者真诚地相信这个虚拟的“现实世界”的真实度和可靠性,从而找到其扮演的虚拟角色的“真实自我”。在想象力的激励作用下,表演者能够获得此虚拟的“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信念,得到合乎逻辑、正确有序的言语、行为、情绪等的反射结果。

三、信念感和想象力在表演创作过程中的树立

“相信自己能,就会攻无不克”,在试图树立强烈的信念感和丰富、恰当的想象力之前,表演者首先要对自己有“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找到信念感并激发想象力、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塑造角色、相信自己能够成长为一个成功的、成熟的表演者。如果一方面拼命地“找寻”信念感和想象力,一方面却心生畏惧,总以为自己找不到或找不准,那么这种自相矛盾的潜意识只会让表演者在树立信念感和想象力的过程中造成“南辕北辙”的结果。因为找不到或找不准而焦急而无自信,越没有自信就越找不到、找不准。自信心的树立是信念感和想象力在表演创作过程中的树立的前提,这一点是所有初学表演的人所必须意识到的。

其次,剧本是一部表演艺术作品的“骨骼”与“脉络”,吃透剧本是让作品整体具有健康“体魄”的前提。这就要求表演者反复捉摸剧本中设定的背景环境、矛盾冲突、人物性格等组成部分,先让剧本在表演者中头脑中“活”起来,让虚拟的情境在眼前“显现”、仿佛就是曾经已有或者未来将出现的“现实”一般。有了这种相对“具体”的“画面”或“影像”,再从其中找寻表演者所要扮演的角色,则信念感和想象力就能“油然而生”,或者至少能够“有迹可循”。

另一方面,外物的辅助对于树立信念感和想象力也有相当程度的帮助,比如将角色的服饰穿戴整齐或者化妆。如果条件允许则到角色可能存在的空间中感受一番、观察现实生活中与角色大体相符或类似的人,然后在镜子前面模仿他们的表情、行动,注重角色最细微处的言行举止。比如老年人行动时略带僵硬的步态、忧虑的人不自觉地叹息或者得意的人扬起的眉毛等等,不断反复练习直到表演者自己感觉自然、从容,然后结合剧本进行再“加工”。

结束语:

上一篇:热水集中采暖下一篇:江苏省泰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