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想象

2024-09-12

观察想象(通用11篇)

观察想象 篇1

说到写作,不少同学会皱起双眉,摇摇头,喊出一个词“难啊”,不少教师会摊开双手,耸耸肩,做出无可奈何的样子。目前,一些地方一些学校写作教学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流于形式,随意性很大,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其实,任何难题都能找到相应的解法,关键是看你愿不愿意动脑筋。为了跨越写作这道关,在这里我主张,要加强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

一般地说,一篇作品之所以写得好,总是和作者的敏锐的观察与深刻的体验直接相关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必须使他们懂得:观察事物一定要站在正确的立场,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不能静止地观察事物,而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不能片面地孤立地观察事物,而必须全面地联系它的周围的一切去观察。而且,观察还要选择一定的观察点和角度,分清主次,透过现象看本质。

比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之所以脍炙人口,主要就在于作者能够深入生活,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联系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去作深入细致的观察,然后再从大量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分辨主次,选择其中最本质和最有意义的三个典型事例,生动地刻画了志愿军战士的光辉形象,热情地讴歌了志愿军战士的优秀品质,突出了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杜甫《曲江》二首中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两句,写得十分传神。它从“点”字上写出了蜻蜓优游水面、款款而飞之状;从“穿”字上写出了蝴蝶深入花丛、蹁跹自得之貌,形象生动,跃然纸上。这显然也是作者细致观察和深入体会的结果。

明人魏学洢在他的《核舟记》中,描写人物栩栩如生,首先就应归功于他观察的细致和深入。比如描写船头坐着的三个人:“峨冠而多髯者”居中,这是苏东坡,其右为佛印,其左为鲁直。宾主关系十分明显,这是初步观察所得的印象。至于经过了进一步的观察之后,则其所得的印象也就更加具体更加深刻了。“奇巧人”王叔远不但从“共阅一手卷”、“矫首昂视”等刻画中,表现出人物各自不同的神态及其之间的联系,而且从人物的不同姿态中表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甚至于连挂在佛印臂上的念珠都刻画得历历可数,连隐藏于“卷底衣褶中”苏、黄“两膝相比”的微妙之处,也让人看得一清二楚。核舟不只是刻画入微而已,更重要的是“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描写舟尾的两个舟子:右边的一个“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

色描述,那么就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本文的人物形象了。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学科对培养中学生的情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朗读教学更有助于培养提高中学生的文化和情感品质,它不仅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审美教育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采用阅读的科学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在情感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并有所启迪,一定能使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充分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素质。

参考文献:

[1]戴建明.注重方法提高能力———阅读题失分较多的趾”,好像正在那里自由自在地呼啸自乐;左边的一个“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仿佛正在那里全神贯注地听茶声。也是“各具情态”,简直都可呼之即出似的。正如陆游所说“文从实处工”,所谓“实”其实就是观察所得。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培养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固然十分重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十分重要。而且,这两者又总是密切地联系着。观察,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全面的具体的实际的感性知识,不善于观察就不可能深刻反映生活;只有经过细致的周密的观察,才能写得更准确、更鲜明、更深刻。想象,则主要在于调动平时积累、储存的现实生活的感性知识和经验,以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也只有通过大胆的丰富的想象,才能写得更形象、更生动、更真切。而在文学作品中,想象又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正如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所描述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事实如此,当一个作家在聚精会神进行艺术构思时,他的奔放不羁的想象,确是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的;而且,随着形象在作家思维中的逐渐明确和丰富,珠圆玉润的语言,也就很自然地从作家的唇吻间流泻出来了。

例如,毛主席《沁园春·雪》中所写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就是一种雄奇的想象。大山、高原本来都是自然界景物,但一经诗人的想象却都成为有生命的东西,栩栩如生了。描绘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用“银蛇”以状蜿蜒伸展的山脉,用“蜡象”以状高下起伏的丘陵,这固然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同时也与诗人丰富的想象分不开。同样的道理,通过想象,蜿蜒的五岭好似细小的波浪,庞大的乌蒙山可以看成小小的“泥丸”(毛主席《长征》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句),听了琵琶“嘈嘈切切错杂弹”的声音,会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白居易《琵琶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主席《长征》),所以有“暖”有“寒”的感觉,显然也都是诗人的想象所致。

当然,想象决不是空想,它是建筑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的。没有生活现实的感性知识和经验,也就无从想象起。想象又必须是符合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逻辑的,否则也就和想入非非的空想没有两样。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开始,即从观察客观事物、积累生活经验而逐

对策[J].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4,(09).

[2]梁玉爱.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探索[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01).

[3]黄艳红,肖雪英.提高阅读能力的点滴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06,(05).

[4]叶安林.中考阅读应试技巧[J].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5,(06).

[5]李正文.应全方位进行教育改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03).

[6]韦素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J]文献资料,2008,(7).

让学生在写作的天地里自由飞翔

———关于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郭丽辉

(郑州第74中学,河南郑州450052)

现在的学生也不知怎么了,青春年少,激情燃烧,可一提起写作文就犯愁,宁愿多做几道题也不愿写一篇作文。尤其是高三的学生,他们觉得作文练习对高考语文的成绩提高不大,练来练去还是四十多分。笔者认为这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模式化、呆板化,程序化所导致的。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把方法归纳为这样几点: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相结合;课外作文与课内作文相结合;多向对话与单向传授相结合;张扬自我与统一标准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一、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相结合

很多教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我以前也是如此,认为这样利于批改,便于评讲,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做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写作的

渐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具有这种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没有观察,谈不到想象;没有想象,观察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在写作中,观察和想象往往是最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从这一点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尤应注意它们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而不能把它们孤立起来。

比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这首诗,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摄取题材,又是如何在感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形象的。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突出庐山瀑布的壮观,抒发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诗题本身就已表明诗人是站在庐山之前看庐山上飞泻而下的瀑布的。而从“望庐山瀑布”中的“望”字上和第二句所写“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遥”字上去体会,则又可以断定诗人的立脚点和庐山是有着一定距离的,而且相当远。否则,便不可能看到香炉峰之绝顶,也无法看见瀑布的全貌。

香炉峰在庐山西北部,孤峰独秀,气笼其上,则氤氲若香烟,故名。阳光朗照之下,香炉峰顶云遮雾绕,这些都是诗人的视觉感官的直觉,是诗人的观察所得。但是一经诗人想象之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景象却大大不同了:把香炉峰看成了一个香炉,云雾受到日光照射而变成了紫色的香烟,然后再用一个“生”字把它们联系起来,引人入胜;叫人看了,好像在那明丽的日光照耀下,香炉里确在冒着紫色的香烟,袅袅娜娜缭绕于庐山之上,假香炉简直成了真香炉了。这是诗人想象的结果。第二句直写瀑布的动态。瀑布从高山上直泻山前的河面,这是诗人的视觉观察所得,可是在诗人的想象里,这条瀑布就像高高地从山顶“挂”下来一般。这句不仅形象地突出庐山之高、瀑布之长,而且生动地显示瀑布从山顶飞泻直下的气势和基本规律。从我们自己的写作体会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果不是凑巧这一方面恰好有所积累,要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情况各不一样,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写自己并无积累也不想写的文章呢?当然,也许有的教师会说,考试都是统一要求的作文啊。不错,考试作文总有一个统一的要求,但我们必须弄清楚考试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区别。我个人认为:考试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规范运用汉语言的水平和能力,而平时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考试作文是看结果,平时作文是重过程。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又怎么能达到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如果我们再联系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不难发现近年来高考作文都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比如2007年全国一卷给材料作文,一幅漫画《摔了一跤》,请考生根据漫画自主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当然,我们所说学生作文的自由,也不是对学生的作文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努力给他们写作的自由空间和选择的自由,不愿意写的不

轰然有声的音响。三四两句又进一步地从瀑布的壮观上着笔,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益见诗人的观察之敏锐、精微和通过想象创造新形象的超强能力。在诗人的想象中:瀑布约有三千尺,像飞一般地从山顶直泻而下———大概是银河从天空的最高层落下来了。这显然是诗人从现实中的高山、长瀑,联想到了天上的银河和传说中的“九天”,再想象而来的。瀑布的壮观,令人神往!

李白《望庐山瀑布》有两首。第一首是五古,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造意差不多,而“日照”一首是七绝,则更集中更概括。它首先从香炉峰的全貌着眼,“日照香炉生紫烟”,描写了香炉峰景色的明丽与奇妙,以此作为庐山瀑布的背景,然后从“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中,突出了庐山瀑布的壮观,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赞赏。显而易见,如果作者不善于作敏锐的深入的观察,又没有丰富的奇妙的想象,那是不可能创造出如此优美的境界的,当然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

这里,只不过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为例,以明观察与想象在写作之中的重要意义而已。其实类似的作品,无论诗歌散文,在近年来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屡见不鲜。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琵琶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高尔基的《海燕》、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茅盾的《白杨礼赞》之类,都是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好教材。当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也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反复训练,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只有通过阅读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也才有可能进一步养成学生借助于敏锐的观察与丰富的想象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的能力,从而写出有血有肉、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观察想象 篇2

安龙县海子中学 岑永韩

在写作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有助于学生写作思路的开拓,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里就有创意的表达,并运用合理的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呢?本文谈谈写作教学中有关观察与想象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训练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那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的观察, 才能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作文往往空洞无物,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观察,而是在观察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点。因此,只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遨游,去观察,去体验,学生就会用自己的笔描绘这个色彩绚丽的世界。

1.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自己的鼻子尖下溜走,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因而,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如写一个熟悉的人首先就要确定观察的对象,然后设法接近他,观察人物的肖像、衣着、举止、言谈、内心活动等,以防“身在此山中”,“不识

真面目”。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提高观察质量。如指导学生观察菊花,通过视觉,了解菊花的形状、颜色、姿态;通过嗅觉,闻到它的花香;通过触觉,摸到它的实体;通过味觉,尝到它的滋味。

2.就地摄取素材观察。

经常接触的,不一定就是熟悉的。比如学生写“我家的住房”,学生天天生活其中,时时举目可见,但不一定都能写好,原因是没有留心观察。因此,要指导学生善于就地观察熟悉的环境。如校园。教室、院内??使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熟悉事物,只有熟悉事物,才能写好作文。

3.带着感情去观察。

中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一般伴有一定的情感。如看到美丽的景物,欣赏悦耳的音乐,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看到丑恶的事物,听到刺耳的声音,一般会感到厌恶憎恨。也有的学生在观察中漫不经心,对观察的对象冷冷冰冰,写起文章来平平淡淡,没有半点生气,缺乏真情实感。可见,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很有必要,达到古人所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

二、启发想象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修订版“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中学生的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开展较丰富的联想。怎样才能解生神思飞动、文潮奔涌、浮想联翩呢?

1.睹物想象。

中学生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心理特点,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

比如:一个小小的地球仪,上面只有线条、颜色和简单的文字,让学生站在地球仪前,去寻找向往的首都,寻找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并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生动的语言,把寻找到的地方描述出来。除此,还可经常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想象。如带学生去春游,同学们对薄公英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就可让学生以《飞呀,飞呀》、《我的旅行》、《我是一棵蒲公英》等为题,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家,家里有哪些人,长大准备飞到哪里去,想干什么,使同学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激起了浓厚的写作情趣。

2.听录音想象。

作曲家创作美妙的音乐,也是来自生活的源泉。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大海;录上一段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想象出海的场面,告别的情形,欢腾的闹市??

3.续写想象。

许多课文的结尾有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的思路续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八年级语文下《喂——出来》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从小说结尾续写下去,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4.假设想象。

假设的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要学生写假设的内容,非想象不可。比如《假如我是??》、《假如??》、《十年后的??》学生在这一个个“假设”中,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描绘出自己灿烂的前景。《我翱翔在宇宙》也是一个假设想象训练题。宇宙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令人神往的地方。

学生最富有幻想,先给他们找几本介绍宇宙航天知识的书刊,再讲几个科学幻想的故事,然后要求学生,利用一个晚上站在阳台或空旷地,抬头远望苍穹,展开想象,最后要求学生无拘无束地统说故事写成作文。

实践证明,作文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非一日之功。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开发出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5、话题审题是培养联想能力的好途径

例如:话题作文,(材料)王生想借邻居家的斧头来用。在去邻居家的路上,他想,“邻居会把他的斧头借给我吗?那个斧头可是他新买的,他舍得吗?他本来就不是个大方人,上次我向他借犁,他就说犁坏了。这一次他肯定不会借给我,一把斧头都不愿意借,这个邻居也当得太无情无义了,以后我要是出点别的事,让他帮忙,他更不会帮了,这算什么邻居!”

王生边走边想,越想越气,他怒气冲冲地敲开邻居的门,对邻居说:“留着你的斧头自己用吧然后扭头就走了。邻居莫名其妙地站在那里。

(写作要求)王生的问题出在和他人非常严重地缺少沟通,沟通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要,以“沟通”为话题,写一篇80o字以上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指导)横向联想,从沟通的对象、作用、目的等方面可写:1.师生沟通:老师请理解我。2.与家长的沟通。3.同学之间的沟通。4.企业必须了解客户的需要。5.沟通才能消除矛盾。6.善于沟通是一种领导素质。7.国际间沟通:世界走向对话与合作,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国家的人需要互相理解:a.和

谐的关系;b.互相适应更好合作;c.激励他人;d.了解实际情况。

三、观察和想象的有机结合 想象离不开观察,观察离不开想象,想象丰富了学生的观察,又把观察所得与情感思维巧妙地编织起来。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情感世界、思维世界,所以,当学生面对着同样的景或物进行观察时,因为每个人受当时不同的心情、感受的影响,会产生非常个性化的想象,使他们笔下的文字呈现五彩缤纷的局面。

观察和想象在作文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熟练地运用观察和想象的方法,让观察和想象的有机结合,这样就会使文章生动形象、丰满活泼、感人至深;如果缺乏观察和想象,或想象不当,那么,文章必然苍白干瘪,死水一潭。读起来也就会味同嚼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观察与想象的教学指导,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这样,才会启开灵活思维的闸门,令滚滚才思流于笔端,才会出现一篇篇品味高雅、文采精美的佳作。

观察 操作 想象 发展 篇3

一、在引导下观察,在观察中引导

要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就要形成、丰富学生对几何形体的特征、大小和形体位置关系的表象。而几何形体的表象的建立离不开观察,这就要求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时进行正确的、适时的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建立和发展。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教师拿出实物:三角板、红领巾等,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实物有几个角,这些角有什么特征。学生观察得出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让学生指一指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防止受生活中“角是尖的”观念的干扰。当学生对角的概念有了感性认识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情况适时的引导学生抽象。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观察、归纳得出: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逐步形成角的空间观念。

二、在操作中想象,在想象中操作

几何知识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习几何知识,既有利于几何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而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离不开想象。因此,数学知识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操作中想象,在想象中操作,这样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在教学体积单位概念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摆一摆,估一估,在动手操作中,获取丰富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1.立方厘米的感知:首先请学生看一支粉笔大约有几立方厘米,再用一立方厘米的学具摆成一支粉笔,用摆一摆来验证。

2.立方分米的感知:请学生合作制作学具盒中的立方分米框架,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一张课桌肚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得用什么去摆。学生提出用立方分米框架去摆,集合全班制作的立方分米框架边摆边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

3.立方米的感知:因陋就简,借用三根米尺在教室一角搭起一个1立方米框架,在学生目视大概后,请学生躲于其中,切身感受1立方米所能容纳的大小。然后证学生想象用1立方米去占有教室的空间,在心中摆一摆。最后请学生目测书橱大小,深化对立方米的认识。整个过程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获得空间感。

在教“角的认识”时,当学生有了角、直角、锐角的感性认识后,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操作。学生拿出角的模型或用两个手的手指比划出老师制定的直角、锐角、钝角、平角,这样学生觉得生动活泼,在想象操作中对角形成了正确有空间观念。

又如:长方体面的特征中有六个面分别是上下、前后、左右三组,如果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另外相对的三个面就被遮住了,利用这一现象画草图就可以只画三个面。学生在解答文字叙述题时就有意识地把长、宽、高的条件转化为草图来表达;实际生活中会遇到不需要算长方体全部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这时就更需要学生能够在脑中建立表象、在纸上画出草图,根据草图分析确定应该计算哪几个面,每个面相对应的长、宽是多少。画草图是帮助学生建立表象的一个重要措施。

这样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操作,在操作中想象,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基础上抽象出形体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促使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在变化中联系,在联系中深化

辩证唯物主认认为: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变化的。几何初步知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变化和发展的。在进行几何初步知识教学时,站学生观察几何知识之间的联系、变化、发展情况,既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如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把圆柱体切拼成长方体后,长方体的各个面,各条棱分别相当于圆柱体的哪一部分,表面积和体积各有什么变化:

在扎扎实实进行圆柱切拼成长方体的操作后,学生的空间观念大大加强了,也能巧算圆柱的体积,例如: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分米,侧面积是12.56平方分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先根据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2分米,求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周长,然后根据圆柱体的侧面积和底面周长求出圆柱体的高,最后根据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求出圆柱体的体积。列式为:

3.14×4=12.56(平方分米)

3.14×2×2=12.56(分米)

12.56÷12.56=1(分米)

12.56×1=12.56(立方分米)

这样的解题方法利用计算公式进行推导计算,思路清晰,但如果能很好的理解掌握圆柱体与拼成的长方体之间的联系,就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这样一道题:我们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是把拼成的长方体放“倒”。那么,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半径,因此,圆柱体的体积=圆柱体的侧面积/2×底面半径,直接用12.56/2×2就可以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观察,理解领会这些形体间的变化情况,发现它他之间的联系,就能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图形特征的认识,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发展了学生形体间相互位置的空间观念。

多时多点观察想象呈现神奇 篇4

习作要求

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 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 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 题目自己定。

脑洞大开

感受美:树木孕育了一个冬天, 在你没留意的时候, 枝条上鼓出的或是圆溜溜的、或是小笋形的、或是梭形的小芽, 已经透出绿意。风吹在脸上, 轻柔舒适得让你昏昏欲醉。你愿意眯着眼睛仰起脸庞, 贪婪地享受阳光的温暖。用力嗅嗅, 呵呵, 春天特有的气息顿时浸透全身, 这是大自然与你心灵融合的结果。

发现美:敞开心灵去接纳, 你的眼睛里可以发现无数的神奇:云与雨、雪、雷、电相伴相生;寒霜与你谋面的时间虽然短之又短, 却让枫叶变红, 银杏叶黄, 许多的绿色叶子蔫垂;只有在清晨与傍晚, 阳光才会毫不吝啬地为云儿涂抹色彩;四季的风, 温度在改变, 强度在改变, 给人的感受也各不相同……很多时候, 只要你驻足, 仰起头, 俯下身, 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都会让你着迷。

指点迷津

1.多时多点观察, 捕捉变化。万物的变化, 都需要一个过程, 一种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时段, 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雾刚起时, 一缕一缕的, 或在旷野, 或在树丛, 飘忽着, 渐渐地扩大它的范围, 包容周围的物体, 由如纱般笼罩变成浓浓地吞没一切。雾散大多是缓慢的, 可到了一定时段, 特别是起风了, 太阳发威了, 也可很快地消失, 踪迹全无。这样的过程可能持续几个、十几个小时, 不是你一时可以捕捉到, 也不是你一次可以观察全的。在野外、在城市, 雾起雾散的情境又可能有怎样的不同呢?这也需要你随时随地留心。为了观察一种自然现象, 我们也可以制订一个观察计划, 在较长的时段内, 分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地点观察记录, 把观察、思考与研究结合起来, 收获一定更让你惊喜。

认真观察仔细想象突出重点 篇5

认真观察,理解图意。就这张照片而言,采取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可以看到:一个蜷曲双腿坐在炸毁的铁轨旁放声痛哭的小孩儿,还有炸烂的设施,炸塌的天桥,炸毁的月台……然而,我们都生长在和平年代,对抗日战争的了解和认识极为有限,所以观察时还要到图书馆、互联网上搜集、查阅有关这场战争、有关日本侵略者罪行的资料,特别是有关上海“8·28”轰炸事件的图片、书籍、影视等资料。这样能增强自己对这场战争的感性认识,有利于观察照片时把握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正确理解轰炸事件的背景,较好地完成这次作文。

仔细想象,丰富内容。照片是事件的瞬间定格,是静止的,我们要在理解画面背景的基础上,思前想后,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从而丰富作文内容。如这样想:小孩为什么来到火车站?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哭?他的爸爸妈妈呢?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小孩攥着拳头痛哭,他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孤独的小孩会被人救吗?他以后的命运会如何……结合查阅资料所获,边思考边想象就会再现这一历史事件,让作文内容细腻、丰富,这样写的作文也就会变得具体、生动。

在细致观察中学会运用想象 篇6

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 数不清的星星围绕在她身边。院里的大柳树上, 知了还在一个劲地叫着, 仿佛在诉说这烦人的闷热。一丝风也没有。虽然已是深夜, 可比白天也凉快不了多少。

这位同学想写一下夏夜的热。大家能对这段话提提意见吗?

生1:第一句话好像有语病。有个成语叫“月朗星稀”呀, 没有月亮的夜晚星星才多呢!

生2:我知道知了在天黑时一般是不叫的。怎么在这里都“已经是深夜”了, 知了还在叫个不停呢?

生3:语言不太生动, 就那样有什么写什么, 没有任何的修饰。

生4:写的太直白了, 读起来一点味道也没有, 像是一杯白开水。

师:这个片段的作者因为对生活观察得不够细致, 所以出现了常识性错误。语句的生动性上, 做得也不太好。同学们, 你留心过夏天皓月当空的夜吗?那就请帮忙修改一下这个片段, 让它变得“漂亮”一点好吗?

(三分钟后, 学生修改完毕。)

生1:我想这写月亮的第一句话应该好好地修改一下。夏夜里的皓月多美啊, 怎么只用“圆圆的”这样一个词呢!

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

生1:从月亮的颜色、月光以及月光下的景物等各个角度去写。我是这样写的:一轮金黄的圆月挂在浩渺的夜空中, 皎洁的月光缓缓流泻, 泼洒在大地上。这月光是一种透明、澄亮的白, 似水, 但少了几分温柔清幽, 仿佛是太阳的余威。这一方小小的院子里, 一切都清晰可见, 你甚至可以找到一块调皮的小石头。

生2:我来写写知了。忽然记起辛弃疾的词“清风半夜鸣蝉”, 那该是一副多么诗意的画!同是皓月当空, 稼轩的夜里, 有凉风习习, 我的夜里只剩下热浪涌动。白日里聒噪不停的知了此刻变得声息俱无, 连羽翅也不敢扑闪一下。莫非它们也惧怕了这闷热的夜?

师:古人的词也用上了。还真是有一股浓浓的诗意在你的语段里呢!

生3:路旁的大柳树静静地立着, 柳条儿就那样拘拘束束地垂着, 连柳叶儿也懒得翻一下身子。唉, 一丝儿风也没有!怪不得这潇洒的柳枝失去了往日婀娜的舞姿了呢!

师:好一串拟人手法!把一株大柳树生生地写活了!

生4:已是深夜了, 一切还是浸泡在这恼人的热中。不知天上仙人的居所会不会“高处不胜寒”?看那月旁缀着的一两颗亮星, 可是他们的庭院中挂起的灯笼, 或许他们正在聆听嫦娥的仙乐, 人间的烦热, 竟没有感受到一丝一毫。何时我也能到仙界一游, 躲避一下这挥之不散、驱之不走的闷热呢?

师:真是不错, 还想到了天上的仙人。大家的生花妙笔将夏夜的热展现了出来。这样一经修改, 使原本平淡的语段立刻鲜活生动了。老师注意到, 写同样的事物, 有人写出来味同嚼蜡, 有人却写得活色生香。这是为什么呢?怎样才能让语句“漂亮”一点呢?

(学生思考、交流。)

生1:首先得仔细观察, 要写得合情合理, 不能抓来什么写什么, 更不能犯常识性错误。

生2:要尽量使用一点技巧, 比如比喻啦, 拟人啦这些修辞手法。

生3: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从各个角度去写, 别老在一个点上打转转。

生4:适当的时候发挥一点想象, 可以使语言更多姿多彩!刚才我就学习了《天上的街市》里的方法。

生5:要从细节入手。细致入微的描写往往可以让作文一下生动起来。老师不是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嘛! (众生笑)

师:还真有不少写作经验。老师从大家刚刚修改的片段中总结出来一条, “在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中学会想象” (板书) , 这也是一种好方法。我们这就来练练这种方法。

什么是想象呢?

陆游有诗云“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诗人由于听见淅淅沥沥的春雨, 联想到开放的杏花, 再联想到卖杏花之人。而我们在鉴赏时, 也该从诗歌所绘的形象中联想到那缠缠绵绵的春雨, 枝头尚带露珠的娇艳的杏花, 更可以想象到小巷里卖花女子清新的装束及清脆的叫卖声。再进一步想象到春天的美丽不可言语, 于是一股盎然的春意扑面而来, 你也不自觉地置身于那个古代的春天了。这就是想象的妙处, 否则我们感受不到诗中的美。写作也是一样。

你看, 只要你能这样去想, 并能把想到的写出来, 你就会运用想象的。做一个练习好不好?如果一片叶子从树上掉下来, 你会想到什么?

生1:秋天来了, 天变冷了, 树叶黄了, 所以掉了。 (学生笑)

生2:她离开枝头, 想要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

生3:这是万千树叶中的一个娇小姐, 秋风乍起, 其他叶子还在观赏秋景的时候, 她身子单薄, 耐不住冷, 一跺脚, 翻了一个跟头, 就落到地上了! (学生又笑)

生4:她于枝头矗立。春的萌动, 夏的热烈, 秋的沉着———这一切使她看尽了繁华。终于, 厌倦了, 想要落叶归根, 归于宁静和平淡了。于是, 一个阴雨缠绵的秋日里, 她与秋风跳完了最后一支舞, 翩然而下, 微笑地沉睡于大地母亲的怀抱! (众生鼓掌)

师:大家写得越来越好了。想象就是这样奇妙, 可以把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写得兴味盎然。敢不敢再迎接一个挑战? (学生大声地:敢!) 请你细致观察, 发挥想象, 写一个片段。

(拿出准备好的细长透明玻璃杯和一撮茶叶, 将开水注入杯中, 学生观察茶叶的变化情况。十分钟后, 学生展示创作。)

生1:或许你时常醉心于茶的清香, 但你可曾想过, 这清香源于茶叶对痛苦的承受?

遥想在当年明媚的阳光下, 它们于山间枝头随着柔风轻盈快乐地舞蹈。自从得到一只纤手的青睐后, 噩梦便开始了。几番炮制, 原本光鲜碧嫩的躯体变得干瘪丑陋。而今, 它们又被抛入一只细长的玻璃杯中。还没等呻吟几声, 滚烫的开水就劈头盖脸地打在身上。它们在水中痛苦地翻腾着, 身体被一点一点地拉长扯宽。绿色的血液从肌肤间慢慢渗出来, 将折磨自己的沸水渲染成生命的绿。

渐渐地, 仿佛血液已流尽, 再也没有了奋力挣扎的念头。水的力量使每一片倔强的茶叶变得柔软起来。它们有的慢慢浮到水面上去透一口气, 有的悠悠落到杯底去享受片刻的安闲。一分钟的沉默后, 就有源于生命的茶香飘散出来, 拂过鼻尖, 钻进内心深处, 让你萌生出一种先品为快的欲望。

(学生热烈地鼓掌。)

师:真是视角独特呀!让本无生命的茶叶一下子注入了生命的血液, 泡茶的过程也成了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

生2:午后, 沐着慵懒的阳光, 沏一杯茶来喝。算是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空间, 让心灵顺便来次深呼吸。

欢快的热水奏着叮咚的乐曲徐徐注入那只美丽透明的玻璃杯, 心中竟有了股莫名的喜悦和感动。看那茶叶吧, 僵直硬挺的身体在瞬间温柔舒展开来, 如一只出壳的蝶, 缓缓张开飞翔的翅膀。它在这有限的空间中上下翻飞, 身后伴着一抹微绿的黄。然后, 厌了, 倦了。或是驻足于杯底, 仰望舞出的醇香;或是立身于水面, 俯视洒下的清幽。仿佛一个生命, 在初生时历尽艰辛, 长大后于繁华尘世中奋进、辉煌, 最后将一切掩入寂静的历史, 只留下一片芬芳。

窗外的阳光斜射过玻璃杯, 折射出一缕昏黄, 好美。那些静默的茶叶们, 早将自己化作了满屋的茶香。

(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其余学生展示略。)

看图作文离不开观察、想象 篇7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习作”: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 注意图中人物的服饰, 想一想她们可能是谁, 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再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内容要具体, 语句要通顺。可以用“胜似亲人”做题目, 也可以根据习作的具体内容自拟题目。如果不想写这幅图, 也可以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所写的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也可以是听到的或见到的。要把事情经过写清楚, 最好还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拓展思路

这次习作练习是根据一幅图画来写作文。书上的这幅图画题目叫《胜似亲人》, 图上画着一位苗族老奶奶怀里搂着一位小姑娘, 用手抚摩着小姑娘的脸, 似乎在说着什么;旁边有一只木盆, 周围挂着已经晾好的衣服;墙角靠着一根拐杖。通过仔细观察图, 想象出她们可能是谁, 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看图作文, 看图、读图是写文的基础和前提, 图画为我们提供的习作素材是有限的, 合理发挥想象将画面写活, 进而编写出一个精彩的故事, 是这次习作的关键。如果不想写这幅图, 也可以写生活中自己亲力亲为过的真实故事。

习作提示

1.仔细观察, 读懂图意。单幅图一般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 从而了解图的主要内容, 读懂图意。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 要注意图中人物的服饰, 想一想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在例文《胜似亲人》中, 小作者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图画, 把握住了画面的人物关系和画面的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 编写了一个相亲相爱的故事, 并对人物的神态表情、言语对话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 很好地表现了图画的主题思想。

观察想象 篇8

一、动手操作, 培养观察能力

组织学生操作,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首先让学生用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出物体观察, 了解看到的形状与正方体面的对应情况, 以此启发学生思考:怎样再添1个正方体, 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然后,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说明自己的想法, 获得感受与经验, 感知观察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此时, 同学们学习情绪高涨, 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在精讲之后, 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表象, 教师还要善于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观察、思考, 然后分组讨论, 各抒已见。例如:在讲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五入调商) 的除法例题后, 我要学生思考:四舍调商与五入调商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先让学生观察例题, 进行分析、比较, 再分组讨论。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自主归纳出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他们思维活跃,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主动参与, 大胆发言, 培养了观察、比较的能力, 同时开拓了思维。

二、优化课堂, 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正确的回答, 不仅仅要给予肯定或鼓励, 更重要的是追问几个“为什么”。

例1:光明玻璃厂十月份生产玻璃2000箱, 比九月份多生产九月份生产玻璃多少箱?

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箱。我问:“1”表示什么?你从哪一句关键句中找出把九月份生产的看作单位“1”?为什么要为什么要用2000除以呢?几个“为什么”既导出了解题关键和解题方法, 又间接帮助了一小部分不甚理解的学生。

对回答错的学生, 教师不能单纯地用“不对”二字挫伤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试想, 教师提问后, 学生经过努力思考, 满怀信心地举手回答, 而得到的仅是“不对”二字, 回答的“失败”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思想情绪呢?他们会因为多次“失败”而产生自卑感, 认为自己缺乏正确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后教师提问时, 他们就会害怕起来, 思维也不能正常展开。所以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即使答错了, 也要给予启发:“你是怎么想的?”让他重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这样或许能让学生从“反省”中自我纠正。

一位学生回答:“”我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这位学生说:“我先看分子由16变成了4, 缩小了4倍, 分母也……噢, 错了, 应是, 因为……”

教师要在提问中抓住教学的良好机会。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 正是学生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 而学生错误的回答往往又包含着正确的因素。这时, 教师既要给学生正确回答的积极评价, 又要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 这样, 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纠正错误。

例3:一项工程由甲队修要20天, 由乙队修要30天, 两队合修需多少天?

有位学生是这样解答: (甲乙两队工作效率之比) , 3+2=5 (甲队工作总量是全工程的 (天) (每日工作是全工程的) 。

这种解法具有一定的创见性。而教师请这位学生回答时, 学生只说了“”就被教师判为不对, 这位学生坐下后就划掉了自己的解法。这样, 学生思维的创见性就被教师轻易地扼杀了。

由此可见, 优化课堂教学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是重要的一环,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及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发挥想象, 培养创新能力

喜欢想象, 是小学生的特点, 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使他们能根据他人提示展开想象, 发展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片空间, 多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精神和发展个性的机会。同时, 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哪一个学生, 要激励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 鼓励标新立异, 这样学生的个人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个性得到张扬, 不断加深因成功而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从而能树立自信, 不怕挫折, 乐于和勇于克服困难,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事实证明, 学生的身上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力, 我们再也不能沿袭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而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适应新时代学生的特点, 适应新时代的理念和方法, 不能用我们自身的狭隘和落后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和鲜活的个性。

观察想象 篇9

一、观察图画, 映照课文内容

新鲜感和好奇心人皆有之, 尤其是小学生更是强烈。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之前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不仅聚集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习兴趣, 而且能使学生迅速进入特定情境, 为学习课文内容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观察时, 可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看, 并用问题启发: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他 (它) 们怎么样?看后有何感受?接着让学生在图画内容的映照下初读课文, 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特别是主要内容便有了真切的感知。例如:《装满昆虫的衣袋》 (五年级上册江苏版) 一课配有两幅插图, 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先观察图画的:课文有几幅插图? (两幅) 第一幅拍的是什么? (一只小昆虫) 怎么样? (全身翠绿, 背上镶嵌着红色, 真好看) 第二幅画的是什么? (一个小男孩在百花丛中抓到了一只小昆虫, 还有一只蝴蝶) 看后有何感受? (花丛真漂亮, 小男孩抓到小昆虫后, 脸带笑容, 真高兴) 将这两幅图连起来你看懂了什么? (有一个小男孩非常喜欢抓漂亮的小昆虫) 对, 你知道这个小男孩是谁吗?他抓小昆虫干什么?他怎么抓小昆虫?抓了多少?那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就能在图画内容的映照下快速地感知课文内容。

二、图文融合, 深化内容

课文的插图与课文的内容既有紧密的联系, 又有区别。其区别是:插图是以线条和色彩表现一定的内容, 让人从视觉上获得美感、感知内容, 是课文中心重点内容的直观展现, 但不是课文内容的全部。课文内容则是用文字表现某个主题思想, 是图画内容的抽象化。二者的关系是:图画是课文内容的集中展现, 内容是插图的完整再现。“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揭示了古诗与画的密切关系, 也就指出了课文内容与插图的紧密关系。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在指导学生精读内化课文内容时, 就必须做到图文融合, 使二者优势互补, 相辅相成, 以达到全面深刻内化课文内容之目的, 同时这也符合小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例如:《黄山奇松》 (五年级上册江苏版) 一课, 配有三幅精美的插图。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图文融合精读理解的:在学生观察三幅插图及初读课文后, 用问题点拨, 第三幅画的是什么? (迎客松) 长得怎么样? (高大苍翠, 一丛如同手臂一样的枝干像在欢迎宾客的到来) 书中怎么写?学生读书中描写迎客松的三句话。读后探索:第一句写了什么? (长势) 从哪里看出? (郁郁苍苍一词) 第二句写什么? (写迎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及名字由来) 对, 这一句太精彩了, 比喻和拟人兼用, 写出了迎客松遒劲的枝干就像人的手臂一样, 太形象真切了, 这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也是黄山松神奇的体现。现在同学们再看图好好感受一下吧。是看图感受的快还是靠想象感受的快? (看图快) 对, 这就是课文插图的神奇妙用。好,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 (黄山松的特殊身份和高贵地位) 这三句话哪些是图上能看到哪些是图上看不到的? (一、二句能看到, 第三句看不到) 对极了, 现在我们再来认识三大名松中的“陪客松”和“送客松”好吗? (好) 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教学认识“陪客松”和“送客松”以及课文的其他部分。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图画的功效, 不仅凸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而且深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看图复述, 激活思维

图画里的人景物总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有顺序的观察和合情合理的想象就能揭示出图画的内容。看图复述就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把图画内容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在阅读教学中, 教学前指导学生看图复述, 能检测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教学后让学生看图复述, 能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能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课外让学生看图复述, 不但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而且能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例如:《清平乐村居》 (五年级上册江苏版) 一课配有一幅精美的彩色图画。教学前, 笔者这样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图中画的是哪里? (小村庄里) 有几个人? (五个人) 景色怎么样? (美极了) 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把图画内容复述一下吗? (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里, 住着一户五口的人家。他们住在茅草屋里。一天, 天气晴朗, 一对老年夫妇在自家院子里亲密地交谈着, 一个儿子在屋后种庄稼, 一个在院子了编笼子, 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 复述的不错, 把图画里的人景物大概都说出来了, 并且有一定的想象力, 但还不够深入, 等学完词后再作精彩的复述好吗。教学后, 笔者这样指导:现在, 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词的内容, 请你再认真观察插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 想象其心理活动, 再观察图中景物的特点结合词的内容并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 把插图内容完整生动地复述一遍好吗? (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溪边小草青青, 树木葱茏, 翠竹青青, 溪里莲花盛开, 莲蓬朵朵。有一个五口之家住在这个风景如画的村子里。他们住在低小的茅草屋里。一天, 天气晴朗, 阳光明媚, 空气飘香, 他们一家便开始了幸福愉快的活动了。你听,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妇在用吴地方言亲密地交谈着:老翁说:“老婆子, 今天的天气真好, 我的心情就像这天气一样太高兴了”。老大娘说:“是啊, 我也一样, 我们的儿子都在尽心干活, 他们这么懂事, 我们一家太幸福了, 你也该安心坐下来享享晚年清福了。”那温柔甜美的话语听起来真让人陶醉。他家的大儿子在溪东的园地里锄豆草, 他想:我要多种一些豆, 好使我们家更加富裕幸福。他家的二儿子在院子里认真编织着鸡笼。他想:我要多编些好鸡笼拿到集市上去卖, 再买些好吃的孝敬父母。最让人感到高兴的是那个可爱淘气的小儿, 他自个儿跑到溪东, 卧在那儿剥着莲蓬吃。他们一家在这四季飘香的村子里生活的多么美好啊。) 这段饱含真情的看图复述, 有条理、有想象, 由景及人, 讲出了图中景物的特点, 人物所干的活儿及心理活动, 还讲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灵活理解, 激活了思维, 而且在情感上受到了美的陶冶教育。

四、扩展延伸, 培养看图能力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 能力至关重要。有了强硬的能力, 便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学生在学习中一旦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能力, 便能高效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业。同理, 学生一旦形成自身独树一帜的看图能力时, 不管观察什么样的图画便能看得懂, 且乐于看。然而, 要学生形成自身敏锐的看图能力, 单靠课堂上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必须为学生扩展一个无限的空间, 让学生的看图能力在这个无限广阔的空间里展翅高飞。为了高效地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刺激视觉的敏感性。

视觉的敏感性就是要学生一看就能懂得图中画的是什么, 表达一个怎么样的主题思想。在课堂上采用挂图或幻灯影像, 不仅能刺激学生视觉的敏感性, 而且能使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把握的更加准确。阅读课文中的插图揭示的往往是文中的重点内容。但, 只指导学生观察书里的插图往往激不起兴奋神经, 刺激不了视觉的敏感性, 也直接影响对课文重点内容把握的鲜活性。采用挂图或幻灯就能将静景变大或变成动景, 以培养学生观察图画的清晰度和透明度。例如:四年级下册 (江苏版) 第17课《生命的壮歌》一课中的《生命桥》一文, 配有一幅精美的彩色插图。插图反映的是几只羚羊跳崖的情景。但单从图上看不出“老羚羊是在看到小羚羊跳出后有坠崖的可能随即跳出, 故意跳低一点, 用背让小羚羊猛蹬一下, 使小羚羊安全跳过对崖, 而自己落崖摔死的感人场面”, 看到的好像是两只羚羊同时跳过, 老羚羊跳不过去自己落崖摔死的。教学时, 通过重复演示幻灯影像, 将那感人的一刻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时, 学生自然备受感动, 也就理解了“生命桥”的真正含义了。 (老羚羊用自己的身体作支撑点, 帮助年轻羚羊跃崖而坠崖, 它的壮举就像支撑桥身的桥墩, 架起了年轻羚羊的“生命桥”) 同时其观察图画的敏感性也得到了提升。

2、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愫。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生活中美的人、美的景和美的物都是喜爱的。图画的美是经过画家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提炼与艺术加工而成的。生活中的美是具体的, 图画的美是抽象的, 图画美与生活中的美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 教师应不断培养学生喜爱图画美的情愫。像鼓励学生多买美的画, 多拍美的风景画和美的人物画。在这买与拍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滋长了喜爱图画美的情愫, 而在这不断随意的接触之中, 其观察图画、感悟图画的能力也就逐步养成。

3、培养观察图画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 巧妙的方法往往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学生只要掌握了观察图画的正确方法, 其看图能力就自然倍增。如指导学生明白: (1) 观察顺序。按照“远近高低、前后左右、上下里外”之序观察; (2) 抓重点。任何一幅图, 都表达着一个永恒的主题思想。因此, 图中的人景物也都有主次轻重之分。观察时, 只要把握重点, 并找出相互间的微妙关系, 图画内容也就不难掌握了。 (3) 展开想象。不论哪幅画, 都是虚实相间的。其中, 实的就是图中能看得到的人景物, 虚的就是图中看不到的, 要人们通过想象才能知晓的内容。因此, 观察图画要有合情合理的想象力, 要用联系的眼光去观察、琢磨。 (4) 找准结合点。图画也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与反映, 每一幅图画与社会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故此, 看图时就要指导学生找准图画中的人景物与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事物之间的结合点, 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识去感悟。

4、喜好绘画。

绘画是扩展看图空间, 培养看图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学生自己能画的来就一定能看得懂。通过老师的指点, 当学生有了一份爱好作画之心, 并且掌握了一定的作画技巧而画出高质量的美术作品时, 学生的看图能力自然促成。

5、看图习作。

看图习作是学生看图能力最高形式的展现。在教师的指导下, 当学生面对任何一幅精美图画, 通过自己认真的观察探索而能写出一篇优美生动的佳作时, 其看图能力居然达到了新高度。

总之, 图画具有神奇的诱惑力, 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 使人的内心产生一系列诸如“推理判断、抽象概括、推测想象”等认知波涛, 使人如临其境, 给人的思维注入新的血液。学生通过教师的培养训练, 在产生新认知的过程中, 其观察理解能力、想象表达能力都将得到全面的检验与提升。笔者认为, 在阅读教学之中, 只要教师乐于引导, 肯于诱发, 善于激励, 遵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认知规律, 插图就能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加速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景瑞.优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透视,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1

观察想象 篇10

一、营造宽松的互动氛围,让幼儿体验说的快乐

在语言活动中,有了宽松的心理互动交流,幼儿才想说,愿说,

从而才能感受到说的快乐。在活动中,宽松就是让幼儿感到没有压力,没有恐惧,老师不过分判断幼儿的对错与好坏,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交流。

二、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让幼儿学会有序地说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幼儿认识能力的基础,更是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首要因素。因此,在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尝试通过看图讲述、故事教学等形式来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1.调动原有经验,支持式互动

幼儿学习掌握新内容时,获得成功感的关键是需要一定经验的积累和提升,因此,当我们确定内容时,要分析幼儿的原有经验是什么,需要借助哪些经验,不能偏离或超出幼儿的已有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对文学作品潜在的教育价值有更多的连接,进而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与社会发展体系。

2.提供学习阶梯,点拨式互动

幼儿的观察有一定困难时,老师要适时介入,用启发、诱导的方法点拨幼儿,将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如语言活动《熊熊》中,通过实践发现,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年龄特点的局限,观察的秩序感没有建立起来,形成了无目的性和随意性的阅读。这时教师在活动内容设计上就要注重层次性,创设解救小动物的游戏情境。首先从局部观察人手,让幼儿说出自己为小动物选取衣物的魔法咒语;接下来,巧妙地运用了卷帘的形式向幼儿依次呈现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和从左到右的观察顺序,最后为幼儿出示一整幅图片,以提升幼儿的学习经验。这其中幼儿对不同学习方式的尝试,可帮助幼儿更好理解故事中角色的表情、动作、人物关系。他们会仔细观察、分析和判断。

三、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让幼儿感受说的乐趣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幼儿语言教育的培养中至关重要,同时也能使幼儿感受到说的独特魅力,使之说了还想说,从而体验到说的乐趣。

1.多通道感知表象,积累幼儿想说的欲望

幼儿的感知表象就像是幼儿在建构游戏时积木的相互组合、叠加、增减。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逐渐构成了新的物体认知。同理,对感知表象进行组合、加工,就能形成想象。因此,一线教师除利用正规活动中对文学作品、音乐等艺术形式来引导幼儿观察、积累较丰富的感知表象,还应注意他们在非正规活动中的关注。例如在散步、远足、参观、户外观察等活动中来体验活动过程。认知能力越强烈,关注的事物越多,想象的范围就越发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幼儿有了新的想法,他自然就会说了还想说。

2.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激发幼儿敢说的动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突出: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语言活动必须要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幼儿的想象,才能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活动与思维的“内驱力”,才能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求知兴趣、想象与创造。

四、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提升幼儿说的能力

在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在幼儿感知、理解等具体直观形象思维教学上的启发性,重视形成幼儿对事物的联想、对比、归纳、推理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的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感受力。

1.设置挑战性的提问,引发思考,开拓思路

针对幼儿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教师要引导他们对其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开放性、挑战性的质疑,以此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可在活动前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活动中适当点拨,巧设悬念,活动后总结、归纳、提升,以此引发幼儿在联想、对比、归纳、推理的过程中开拓思路,提升说的能力。如在大班讲述活动《蚂蚁飞上天》时,教师一开始就让幼儿思考“小蚂蚁”和“蒲公英”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样将引发幼儿的积极思维。他们有的会说小蚂蚁种蒲公英,有的会说小蚂蚁吹蒲公英,还有的会说小蚂蚁摘蒲公英,幼儿的思维就呈辐射状,沿着不同的方向思索开了。在整个语言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语言学习的快乐,思维由发散到集中,又由集中到发散,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不仅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也积累了说的经验。

2.引导迁移性讲述,扩展想象,丰富内容

观察想象 篇11

一、让学生在想象的天宇中, 展翅翱飞, 尽显风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小学生的兴趣是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所以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作文课上不要急于让学生作文, 而是让学生先发挥自己的想象, 让同桌互相议一议, 再举手回答, 人人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了素材, 就能写得具体、生动、形象有情趣, 且条理清楚。想象能让学生思维活跃, 能让学生不为心中无“米”而“炊”而感到苦恼, 应该说想象作文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写想象作文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写幻想作文。学生在了解、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 运用所了解的科技知识, 写一些科幻文章, 这是很有意义的, 这既能开拓学生的想象, 又能反映学生的理想抱负的境界, 写幻想作文学生特别有精神, 想象会特别丰富。如写《假如我会克隆》, 只要让学生了解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就可以了,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围绕“假如我会克隆”写到:“假如我会克隆, 就克隆另外一个自己, 让她背着沉重的书包, 帮我学习, 写作业……”这样的文章能反映出孩子的心声, 贴近孩子的生活。

写假象作文。假如在眼前突然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肯定会出现种种不同的反应和应急措施。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下假象作文, 学生就更能大胆的发挥想象, 勾画出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场面。如写《天上掉下一个外星人》、《天边飞来一位仙女》……

写看图作文。看图写作文是很多同学怕写的作文, 图画倒是小学生喜欢看的, 但叫他们写起文章就难了, 那么老师可让学生先写感兴趣的东西。如《找妈妈》这幅图画, 它有小孩哭着要找妈妈和小孩子玩鸟画面, 先教学生抓住小孩找妈妈领悟出小鸟会怎么说, 突破这一难点, 学生马上就会想象, 大胆构思, 一篇文章便能很快完成。

写童话作文。童话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作文, 因为童话能让自己的想象展翅飞翔, 能写出自己爱写的故事。想说的话, 想做的事, 也能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 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比如《狐狸和乌鸦》、《大灰狼和小白兔》等等。童话作文范围较广, 世间万物皆可比拟, 也最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力, 只要老师善加引导, 学生作文的兴趣就会增强。

二、让学生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积累写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 如果只重视想象作文教学, 忽视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仍是不够的。因此,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观察是人主动、有意识的知觉活动,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 观察力不是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能力, 观察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着思维和言语的活动。所谓观察能力的培养就是为学生作文创设感兴趣的写作环境及提供感兴趣的写作材料。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是智能发展的基础, 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那么观察力的培养要从周围一切事物环境进行,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观察, 比如“一次野外活动”, 我布置同学们将这次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 自己可以任意写, 不受任何限制, 开始很多同学怕写不出来, 抓耳挠腮。可当孩子们真正地走进自然, 学生们的兴趣就来了, 一路上兴高采烈, 不时地指指点点, 到了目的地, 有的观察蜜蜂怎样采草丛中的野花, 有的观察水中的小动物, 有的在水中嬉闹……真是热闹极了。这样的活动, 给了同学们写作材料的来源, 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在习作教学中的观察能力。如观察一场运动会, 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运动员的表情、神态、动作、会场气氛;观众的表情、神态、动作。然后再让他们议一议, 说一说。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取的素材, 学生作文能枯燥吗?

当然, 观察前, 教师要让学生对观察对象有一定的了解, 那是最好不过的了。比如写一位音乐老师,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 音乐老师是音乐美的传播者, 是学校美育教育的实施者。因此, 音乐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 还必须提高自身美的修养。要写好这位音乐教师的内在美与外在美, 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观察音乐教师的声情、形态是否完美。音乐教师的仪表要美。音乐教师的声情、形态的美, 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养成。因此, 要观察音乐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衣着整洁, 仪表端庄、高雅、清丽, 语言幽默, 举手投足富于律动的美。在课堂上能够看教师的演奏是否具备完美, 和谐的音色, 优美的演奏姿势等。

音乐教师的语言如何。音乐教师的语言要美。美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感染力, 使课堂教学的凝聚剂。音乐教师能讲一口标准、流畅, 具有感染力的普通话吗?把歌词朗读的准确、生动、清晰、悦耳、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恰到好处, 表现出汉语天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中感受到音乐教师的语言美。

音乐教师的行为、文化修养是否完美。音乐教师不仅仪表要美、语言要美, 最主要的是心灵要美。心灵美的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具有正确的政治观点, 饱满的爱国热情, 忠诚于教育事业, 热爱本职工作,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在音乐美中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这样写起文章就有材料可取, 有内容可写。

总而言之, 我觉得小学生要写好作文, 想象与观察是不可分割的, 想象加上观察写出的作文就会更加生动具体。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想象和观察是写好作文的两把“尚方宝剑”。

摘要:让学生在想象的天宇中, 展翅翱翔, 尽显风流;让学生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小学生要写好作文, 想象与观察是不可分割的, 想象加上观察写出的作文就会更加生动具体。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想象和观察是写好作文的两把“尚方宝剑”。

上一篇:作文教学路径研究下一篇:弱信号捕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