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情境

2024-10-27

想象情境(共9篇)

想象情境 篇1

摘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现代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离不开想象能力的培训。教师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 主要是指有意识想象的训练, 在重视学生想象能力训练的同时, 着重突出创造想象能力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文章介绍了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想象力,情境创设,能力培养

想象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如果没有想象,哪有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果没有想象,我们的祖先怎样由猿变成人?人类历史该怎样前进?从燧人氏的钻木取火到今天的原子能发电站,从北京周口店猿人居住的天然洞穴到现代拔地而起的摩天高楼,从古老的结绳记事到今天的电子计算机……只有想象,人类才有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想象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精灵。一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就是凭借想象对人类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的“相对论”就是想象的结晶。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

在现代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离不开想象能力的训练。什么是想象呢?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想象是一种创制成形的精神,是创制观点的力量。”《心理学》上解释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表象是头脑中所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人对这类映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如观看天上的云朵,同自己头脑里的已有表象“山”、“石”、“河流”等相结合,就把云朵加工改造为山石的形象、河流的形象,说云朵像山石,像河流,像羊群,像奔马……这就是想象。想象是一种创新能力,它是创新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天赋,无论从事文学艺术还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缺少了它,都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把想象能力列入对学生考核的内容之一。我国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且在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中都有明确规定。近年新考纲中就专门增加了推理想象的内容,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的类型多种多样。《心理学》上把它按目的划分,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按是否依靠现成的描述划分,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文都斯德在《文学批语三原理》一书中把想象分成联想的、创造的、解释的三种,而把幻想别名为空想,以示与想象不同。

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指有意识想象的训练,在重视学生想象能力训练的同时,着重突出创造想象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抓住适当时机,积极引导学生训练想象能力,突出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特色。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的意外情境浮想训练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意外情境,如安静的教室里突然发出了文具盒掉在地上刺耳的声响,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听课时,一位学生家长突然站在窗外并叫出子女名字;老师正上课时突然某位学生做恶作剧,等等。这些意外情境发生后,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则不仅不能因势利导有意外收获,反而会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例如,一天我上下午第一节课,烈日炎热,突然一声响雷,狂风大作,大雨顷刻而至,同学们都伸长脖子望着窗外,我灵机一动,说:“你们都想当骆驼祥子吧?”同学的注意力集中了。我问:“谁能说说祥子在暴雨风中被淋的感觉?”我让同学们即兴想象,请一个同学口头表达出来,其他同学补充,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这堂即兴训练课,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集中了学生的分散注意力。

二、依环境、情节、人物引导学生再造想象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你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有什么联想?”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最有代表性的是:说假话的人大多有私心,头脑里有杂念,无能的人常会任用阿谀逢迎、说假话的人。

三、已知形象的想象训练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成为学界的泰山北斗,这与他超人的想象能力是分不开的。钱钟书先生年少时看书,想象就特别丰富。比如看了《说唐》《三国演义》《西游记》,他会把关公的偃月刀,李元霸八百斤重的锤子与孙悟空一万三千斤的金箍棒拿来联想想象,任想象飞翔。

我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已知的范围内自由联想想象。例如,学习《祝福》,有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王熙凤的眼睛,“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泼辣刁钻;《故乡》里中年闰土的眼睛麻木呆滞;《守财奴》中葛朗台的眼睛贪婪无耻;《药》中康大叔的眼睛,狡诈凶狠……通过这些联想想象,既让学生明确了“画眼睛”的写作方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一举两得。

四、尊重科学的幻想训练

曾有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让学生大胆幻想,是考查学生想象力的有力明证。任何科学创新都离不开大胆幻想。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科学的第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进行大胆想象,并设计目标刺激学生的幻想,例如下面这道题目:假如允许有克隆人,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也是人类即将面临的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又可以激励学生好好学习,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培养创造能力。

以上几点是我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方面的一些小小尝试。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应该采取灵活恰当的方式,遵循科学思维的一般方式,这样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记住波特莱尔《想象力》中的一句话:“这种神秘的功能真称得上是臻美无上的功能,它与所有的其他功能都有关联,它鼓舞我们,使它们都起来!”

想象情境 篇2

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时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呢?教学中,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 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逐步探索出一条“感知情境――积累表象――启发想象――描 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

一、精心引导学生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必须引导他们经历从“ 感知情境”到“描绘情境”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里所言的情境,前一个指的是“实境”,即人、自然 与社会;后一个则是“虚境”,是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感情过滤创造出的情形与境界。

描绘情境有赖于丰富的想象,而想象又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记忆表 象储备越多,他所展开的想象内容越丰富。由此可见,要描绘情境必须从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开始。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中学生感知的直接对象。我训练学生感知事物 务求做到两点:1、 感知事物前蓄情于臆,即要求学生在感知事物之前要有一定的情绪准备。无论感知的客体 是日月星晨、风雨雷电,还是山河田野、花木鸟兽,抑或是亭台水榭,在感知前要广泛搜集与之相关的.名人诗 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景点介绍。并在反复阅读中受到感染,生发激情。2、 感知事物中融情于物,即 要求学生能够调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去感知客观事物的色彩、声响、芬芳等各种属性,由此而生览物 之情或触景生情等。与此同时,还要学会把自己的情感与意念自然地融入山、水、日、月、花、草、树木之中 ,让客观事物都染上主观色彩。要善于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创造出情境美。

(二)引导学生注重表象积累。表象是人脑中所保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印迹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画面)。 为了有助于这些“画面”积累,我向学生推荐了几种方法。1、“画面”描述法。 要求学生经常对自己感知或 体验到的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回忆、记忆,然后将“画面”用文字记下来。这种“记”不是机械地说明, 而是描述,是能够融会深层之意的描述。2、绘画或照相法。 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最有特色的场景、人物 勾画出来,然后旁注文字说明。“说明”要尽可能的详细,要将当时令人惊呼感叹,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景和心 理感受记下来。储备有大量的诸如此类的记忆表象,一旦“在与某种需要有关的强有力的兴奋中心出现时,这 些解体了的暂时神经联系就会按新的体系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注:《职业技术教育》19第 12期第18页。)

表象积累的内容可以是某次活动最感兴趣的画面,也可以是印象最深的人物的音容笑貌。

二、精心策划“小练笔”,训练想象能力

(一)进行再造性想象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表象积累,对所供材料进行想象,从而 创造出一种源于材料而又不同于原材料的意念形象。

训练举例:反复诵读唐诗《送元二使安西》后,驰骋想象,用短文再现当年王维为挚友饯行的情景。学生 受到课文插图启发,又从古装影(视)片上获得了表象积累,因此,基本能够完成。有学生写道:

古老的渭城坐落在渭河南岸,有一条驿道穿城而过,大道的两旁客栈与酒馆一间挨着一间。于

创设情境引导思考合理想象 篇3

一、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生平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要为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掌握诗人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个人遭遇。这样学生可以清楚诗人的性格特点和写作特色,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意蕴,便于后面的鉴赏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学生通常可以感悟到诗人远眺江南、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不知道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就无法深层次地理解古诗含义。教师要为学生介绍:王安石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在“权罢新法”的过程中被迫辞官,后来皇上再次重用王安石时,他将要离开山美、水美、景美的江南,心中难免会想起自己以前所推行的变法运动。王安石一直坚信变法可以成功,但是朝廷内部斗争过于尖锐,所以会产生前途渺茫之感,继而开始思念家乡。学生只有了解这些历史背景,这首古诗理解起来也才更简单,并达到鉴赏古诗的目的。

二、合理创设情境,增强直观感受

教师以书面文稿、挂图、电脑课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和欣赏,形成初步认知,这样有利于将古诗读顺,读出其中的轻重缓急。资料内容主要包括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古诗里面蕴含的画面、疑难字词句的注解等。例如:《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师要通过形象生动的色彩,将诗句所要表达的画面呈现出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咏鹅》中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教师要让学生观察白鹅鸣叫神态、白鹅游水嬉戏的情景,这样很容易理解到诗中的含义。古诗里面的白毛、红掌、绿水等词语,将白鹅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出来,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上下互相映衬,形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教师通过为学生营造这样的情景,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儿时观察事物的能力,有助于鉴赏古诗。

三、引导学生思考,领会诗歌意境

在鉴赏古诗的过程中,重点是要理解古诗的意境。对此教师要采用一定方法,突破古诗意境这一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神韵,掌握其意境。一般来说,诗人通过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创造性为古诗赋予更多内容和思想情感。所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深入挖掘古诗的意境。因为古诗有着跳跃性的特点,其语言跨越了时空,因此只有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才可以领会诗歌的意境。例如: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中,里面的“问童子”,问的是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言师采药去”进行思考,这样可以知道问的是“你的师傅去哪里了?”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思考古诗中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是银河落九天。”诗人李白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瀑布高空飞落的壮观场景,进而借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思考来领会。

四、合理展开想象,加强说话练习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立足于教材内容,精心组织设计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说话练习,让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得到培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合理展开想象,将学生表达欲望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即兴发挥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完成《梅花》的讲解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倾听教师读诗,用心去体会和感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伴着优美的古筝乐器,教师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朗读古诗,之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样学生都积极发言,说出自己想象的内容,既理解了诗意,也加强了口语训练;在完成《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为表达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写下了这首送别的佳句,你们如果也在场,会怎么说?”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可以尽情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五、结语

总之,古诗是我国五千年文化历史中的瑰宝,教师要重视古诗教学,引导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帮助他们提升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古诗鉴赏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鉴赏古诗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学习效率,并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创设情境放飞想象 篇4

英国哲学家和美学家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指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看见的, 也不是听到的, 而是想象中的东西。”学生在阅读作品时, 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力求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体会作品所描述的关系,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例如, 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极细极柔软的触觉。……”文中花铺满地, 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 写触觉感受。可是, 作者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写“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 而说“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加了一个“也”字呢?作者是否在与大家熟悉的一种情景相比较呢?大家熟悉的情景是什么情景?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 体味作者的心境, 通过丰富的联想和自由的想象,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 回答说:“作者之所以有‘脚踏上去’的动作, 是因为作者要给读者逼真的感觉;作者之所以不写‘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 而说‘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加了一个‘也’字, 是因为作者也许以像花而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与花非花的雪花相比较;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另一种情景是雪后观景。”虽然很多学生没有见过槐树, 也不认识槐树, 更不曾有见过秋天落蕊的情景, 但是通过想象, 却仿佛看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秋天的清晨, 轻轻地推开房门, 惊喜地看到槐树的落蕊铺得满地, 就如同初冬早晨起来, 满眼的白雪, 才知道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 欣喜地脚踏上去, 却发现与踏雪发出“吱嘎”、“嘎吱”声响的是“声音也没有, 然后掬起一捧落蕊, 闻一闻, 像雪一样“气味也没有”;一阵扫后, 留下来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时不与兮岁不留, 一叶落兮天下秋”, 一种悲凉弥散开来, 学生穿越时空犹如身临其境, 充分体味作品的意蕴, 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韵味, 对秋色、秋的意味和秋的姿态的感悟中, 与作者的情感相互交融, 相会辉映。

又如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段:“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要求学生反复朗读, 体味作者的情感, 品味语言的妙味, 真切感受自己和作者一样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合上书本, 微闭双眼, 展开想象的翅膀, 自由地徜徉在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中。美丽的画卷徐徐打开, 淡淡的月光下的荷塘里, 层层的叶子中间, 仿佛零星地点缀着些晶莹碧透的明珠、又好似闪烁着光华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袅娜多姿, 如同荷花一样亭亭玉立, 含苞待放, 身上散发出的缕缕清香, 就像优美的歌声飘过。随着想象和联想的驰骋, 学生们进入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感受作者初到荷塘时暂得超脱的喜悦之情。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想象力探点 篇5

关键词:想象力;“极端环境”;“未知环境”

创设奇异的情境,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下面是几类“异”環境情境实例,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一、设置“极端环境”类情境

1.《人类的起源》一节中,为想象人类的祖先“古猿”和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在森林中的生活,我设置了这样的“极端环境”类情境: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你赤身裸体地扔在一个茂密的森林中,你会怎样做?让学生观看课本的插图,想象人类的发展的路程是怎样的?发挥想象力进行概述。

2.为帮助学生想象人适应于陆地生活,用肺呼吸,我设置了“异环境”:如果把你放在水里,你和鱼、青蛙一起游泳,谁游泳的能力更强?我们能在水中和鱼一样生活吗?为什么不能?孙悟空能到达龙宫使用了什么手段?“分水法”。

通过想象,会使学生感觉到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异常艰难,从而更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

二、设置“未知环境”类情境

在教学《人的生殖》一节时,请学生回忆:你从几岁开始记事的?记事以前自身上发生的事情为何记不起?在这样一个未知情境中,学生都不能够回答记事以前的事情,所以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

三、设置“变换环境”类情境

交换环境,可以对比出某些因素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理解其作用。

四、设置“对照实验”类情境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计了三支试管。问:有几组对照试验?分别是哪几组?哪支试管是实验组?哪支试管是对照组?每一组的实验变量是什么?比较分析的结果是:①和②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唾液(淀粉酶)量的多少;①是实验组,②是对照组。①和③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大小;①是实验组,③是对照组。能正常发挥作用的是实验组,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是对照组。

“对照环境”可使学生鲜明地理解实验对象的特性或作用。

五、设置“归纳”类情境

关于疾病。据引发病因,可分为:①营养类疾病;②激素类疾病;③病毒类疾病;④病菌类疾病;⑤遗传性疾病;⑥损伤性疾病。对疾病归类,可帮助医生更好地对病人对症下药。

关于食物贮存方法。据贮存条件不同分为:①发酵法;②干燥法;③熏蒸法;④烧烤法;⑤真空包装法;⑥低温保藏法;⑦巴士消毒法;⑧烘焙法;⑨腌渍法。通过归纳,可使学生更好地运用于食物的贮存。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可使学生更科学地理解知识,进而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想象情境 篇6

一、创设语境,激情引思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优美动听、自然流畅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语调向学生描绘歌曲中的情境,使学生的感受进入情境之中,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歌曲的情境中穿梭、寻找,入境激情,由情引思,引发想象。

在三年级欣赏《森吉德玛》一课时,我描绘了一段诗一般的语言意境:银色的帐篷装点着绿色的原野,天上白云朵朵,地上牛羊成群,马儿悠闲自在地吃着青草。在这如诗如画的草原上,有一位漂亮的姑娘,她是那么爱好舞蹈,在牛羊群中欢快地展示着豪放的舞姿。学生的思维迅速被调动起来了,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时我叫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管弦乐合奏曲《森吉德玛》,并展开联想。听完后,同学们纷纷举手,急着要告诉别人他所想到的。有位说:“听第一段时,我好像悠闲地坐在马背上,眺望着四周,风儿轻拂着我的脸,空气是那么的清新,心情是那么的舒畅。我还看到了《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紫薇、五阿哥、尔康他们穿着内蒙人民的衣服,也这样闲逛着。”有一个说:“听到第二段,好像是在晚上,中间一个大火堆,周围由很多人围成了一个大圆圈在跳着舞,中间领舞者是草原上的舞后———森吉德玛,她还邀请我跟她一起到中间跳舞呢!我跳得非常开心!”

在欣赏河北民歌《小白菜》时,老师在悲伤低沉的旋律烘托下,带上哀伤的语调,慢慢讲述了一个从小失去亲娘的小姑娘受尽后娘虐待的悲惨故事,以此导入欣赏。全班同学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有的同学眼含泪花,眉头紧锁在追忆着什么。这时我叫他们谈谈听后感受,他们连举手的动作也是那么的迟缓。有的说:“我想到了爸爸妈妈都到外面去工作了,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有时我半夜醒来好害怕,就再也睡不着了,最好快点天亮。”有的说:“我想到了有一天,小白菜的弟弟打破了一只碗,她后娘听到了碗破声,二话没说,就用鞭子狠狠地抽在小白菜的身上……”

二、巧借画面,触境生情

音乐表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但其表现形式却又是高度抽象的,有时用语言难以描绘清楚,或者觉得用语言怕表达得还不够完美、精致。因此,可以借助于一些图画、动画,来简单地演示歌曲意境,从而触发他们的创造性想象,来了解明白歌曲情绪和角色心情,完美他们的表演,如《小猫钓鱼》是一首活泼、诙谐的歌曲。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以新奇为主,通过请学生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动画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精美的动画片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学生,于是我便抓住了这一积极的情趣,开始了新课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唱《秋虫音乐会》一课时,笔者在整块黑板上画了一幅秋日树林画面:一棵大枫树叶子变黄随着阵阵秋风纷纷飘落;果树上挂满鲜艳成熟的果子,像一盏盏大红灯笼;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的水面上,漂流着一只开心的、乘着黄枫叶的小蚂蚁。同学们个个头戴自制的蟋蟀、螳螂、七星瓢虫等秋虫头饰。我便按下了录音按钮,兴奋地说:“秋虫音乐会开始了!”这时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看着画面好似感觉凉风阵阵,自己都成了一只只参加音乐会的秋虫。戴着“螳螂”头饰的小亮正闭着眼睛,手拉小提琴,正陶醉在他的琴声中;几只“小虫”好似展开漂亮、美丽的翅膀,在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翩翩起舞;还有一个戴着“蟋蟀”头饰的小朋友,忽然走到讲台前,两手互握放在胸前,扮演着独唱演员……能出现这样一幅热闹的音乐会场景,都是小朋友看着这秋景图,听着音乐,再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演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童趣。

三、以音乐技能为基础,创造生活的音乐美

大自然中包含着各种的节奏,教师可根据大自然中的声音,让学生自己发现节奏,并在游戏中完成节奏教学。如低段的节奏很简单,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实践模仿,掌握其基本特点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具有情景的场景,让学生根据实物创造节奏,然后可以根据这些节奏做各种游戏,这就需要教师创新,在游戏中掌握和运用节奏。

四、以歌曲为范本,创作歌词

有的音乐作品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歌词、曲调都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培养学生的歌词创新能力以达到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目的。如五年级教材中的《对花》这首歌。在学完新歌后,可以启发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以小组的形式继续创作歌词并且设计动作表演。一年级教材中的《春天里》也可以改成《秋天里》《冬天里》等。这样的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同时寓教于乐,学生又能在实践中掌握曲调特点和旋律特点。提高思维快捷反应,临场发挥灵活多变,音乐表演自然流畅,富有激情,并且在创造和表演中加深了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想象情境 篇7

本组课文再次展现大自然的神奇。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 一边想象画面, 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依据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 《鸟的天堂》的教学可以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自学预习课文

学生预习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既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前, 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 以增强预习效果。一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是勾画圈点不理解的词句;三是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

二、想象入情境

“边读边想象画面, 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阅读教学, 尤其是写景状物、情感丰富的课文的教学, 教师须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将文中描写的景物想象成生动的画面。本文可将作者的描写分解成三个画面:傍晚村庄美景图、高大茂盛的榕树图、清晨群鸟嬉戏图, 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静谧美丽的傍晚, 宽阔清澈的河流, 充满生机的大榕树, 活泼可爱的小鸟, 一幅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 展示出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通过读和想象, 学生逐步入情入境, 这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感悟学写法

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是课文的又一重要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 在读中领悟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是本文表达手法的特点之一。课文写鸟的天堂, 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文章先写傍晚静态的大榕树, 由远及近, 从整体到部分, 再从根、干、枝、叶等部位有序描写。如“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 伸进泥土里”, 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 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 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动, 是动态描写。如:“到处是鸟声, 到处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2. 在读中领悟语句的形象生动。

课文描写有情有景, 情景交融;有声有色, 声色兼美。文中描写静谧美丽的傍晚, 宽阔清澈的河流, 充满生机的大榕树, 活泼可爱的小鸟, 语言形象生动, 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抓住文中的重点段、重点句, 通过诵读、比较、交流等方式,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句子写得形象生动的, 领悟表达方法。譬如写早晨鸟的活动, 写了鸟声、鸟影, 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详写了一只机灵可爱的画眉鸟。作者由面到点的生动描写, 让我们不仅知道了这里的鸟儿种类繁多, 而且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真是不折不扣的鸟的天堂。再如, 文中描写大榕树颜色的句子:“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让读者感受到榕树叶子翠色欲滴, 仿佛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 充满勃勃生机。

3. 在读中领悟遣词造句的精妙。

本文语言准确, 描写细腻, 是学生学习遣词造句的好材料,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深入思考, 交流感受, 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可组织学生从总体上谈作者怎样描写大榕树的茂盛, 也可以就某一个句子、某一个词语、某一处标点的使用说说自己的体会。如, 描写榕树的静态美时, 作者先写远看榕树的状貌, 再写近看榕树枝干和绿叶的特点, 展示出大榕树勃勃生机。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值得学生认真领会。譬如:“真是一株大树,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 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 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句中的“不可计数”“直垂”“伸进”“卧在”等词语表意准确, 生动形象。再如描写早晨群鸟飞鸣景象时, 作者以简短明快的语言, 疏密有致的句式, 由声到形, 由形到色描绘了群鸟鼓噪的喧闹场面, 既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鸟的数量多, 又简练地概括了鸟儿大小不一、品种繁多、色彩斑斓。三个“有的”排比句式写出了群鸟争鸣、展翅飞翔、姿态各异的热烈气氛。又如文中五次提到“鸟的天堂”, 其中四处加引号, 最后一处没有加引号。要让学生通过读、悟、议等方式, 体会文中出现的几次“鸟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样, 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 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 而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被人们誉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后, 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 真像在天堂一样, 所以在作者的心里, 大榕树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比较四处引号的用法, 不仅对学生学习引号的用法有好处, 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文中有两处直抒胸臆赞美鸟的天堂的句子值得学生认真领会。一是赞叹榕树的句子:“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二是文章最后一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通过两句抒情句式的学习, 领悟直接抒情的写法。

4. 读写结合, 拓展训练。

想象情境 篇8

一、移花接木,有效仿写

教材是教语文的例子。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意义的同时,也应注意到让学生掌握并习得语言表达的规律,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为以后的习文做准备。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尤其是低年级的课文,生动活泼的童谣儿歌、美妙动听的童话故事、富有节奏的韵文古诗,无不洋溢着童真、童趣。每一篇课文学生都能熟读成诵,这是很好的积累。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写话环境。课文中的精彩片段适合学生仿写的,就一定要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例如在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一位学生留下了一段经典的仿写,虽不完全押韵,但却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

歌声会领您走进树林,看到树林里欢快的鸟儿。

歌声会领您走进草原,看到草原上雪白的绵羊。

歌声会领您走进北京,看到美丽的天安门广场。

歌声会领您走进徐州,看到生机勃勃的云龙湖公园。

二、锦上添花,想象拓展

一些课文的故事有浓郁的童话色彩,很适合挖掘“空白”,让学生续写。例如《小鹰学飞》一文告诉学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的道理,当学生读到“老鹰向头顶上指了指说:‘孩子,你往上看!’小鹰一抬头,只见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想一想:现在小鹰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被打开了。在学生练习说话之后,我再趁热打铁,提供句型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又如《狼和小羊》课文的最后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我就此设疑:这里省略了故事的结局,到底狼有没有吃成小羊呢?有的学生设想小羊很聪明,想了很多办法最终逃走了;有的学生觉得既然狼是故意“找茬”,那最后的结局就应该是捉住了羊。教学时,我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三、观察图片,大胆创编

低年级教材中的词串识字、成语积累等内容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也是低年级写话教学的丰富资源。用上这些词语描绘图画情境,降低了写话的难度,也激发了学生写话的兴趣。在教学时,教师除了注重让学生学习词串、韵文,还应让学生看图编故事,或者用一两句话说一说图上的景物。这样做,学生就能把学到的观察顺序运用到实际的观察图片当中,有一些同学还自觉地运用了积累的成语和优美词语,使文字更加通顺、生动。例如《识字一》是介绍水乡秋景的课文,学生学完之后,都被书上的插图所吸引,大家大胆展开想象创编:

金秋,我们乘船来到水乡,看到水面上荡起一片烟波。接着,我们来到荷塘,看到了菱藕和芦苇。傍晚,夕阳西下,我们看到了河面上的归舟,听到了渔民们满载而归后唱起的欢快的渔歌。夜晚,皎洁的月光照着大地,水乡人家的灯火都亮起来了。水乡真美呀!

又如《识字五》的课文插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写到:

寒流来了,北风呼呼地刮了起来,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小动物们都躲起来了。蚂蚁早就在洞穴里备下了足够的食物。而蟒蛇和刺猬呢,则吃得饱饱的,准备美美地睡上一个冬天。当然,也有不怕冷的。瞧,翠竹和苍松在风雪中傲然挺立,蜡梅迎着寒风绽放。“岁寒三友”真是名副其实呀!最有活力的要数小朋友了。他们有的在山坡上滑雪,有的在冰封的河面上溜冰,有的在岸边跳绳……大家玩得热火朝天,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有效地利用课文插图进行写话练习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写“图画日记”。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感受形象时,观察的客体和词语之间就会建立起相应的联系,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即词和形象沟通起来。与此同时,语言及思维也随之发展。而图画是学生容易感知的直观形象之一。为了能激发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我在班级中倡导“图画日记”,让学生先画再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手都会画一些最感兴趣的东西,而教师可以这些图画为载体,让学生练习说话、写话。例如有一位同学画了这样一幅画:在一片翠绿的叶子上,趴着一只七星瓢虫。就这么简单的一幅画,学生却编出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叶子生病了,他疼得“哎呦,哎呦”直叫唤。有一只七星瓢虫听见了,赶忙飞到叶子上,问:“叶子姐姐,你怎么了?”叶子说:“我生病了,有虫子在吃我。”七星瓢虫说:“没关系,我来帮你捉虫。”说完,七星瓢虫就帮叶子姐姐把虫子都捉住了。叶子姐姐微笑着说:“谢谢你,七星瓢虫。”七星瓢虫说:“不用谢。”

想象情境 篇9

一、精心引导学生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

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必须引导他们经历从“感知情境”到“描绘情境”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里所言的情境,前一个指的是“实境”,即人、自然 与社会;后一个则是“虚境”,是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感情过滤创造出的情形与境界。

描绘情境有赖于丰富的想象,而想象又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描绘情境必须从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开始。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

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中学生感知的直接对象。训练学生感知事物应做到两点:一是要求学生在感知事物之前要有一定的情绪准备。无论感知的客体是日月星晨、风雨雷电,还是山河田野、花木鸟兽,抑或是亭台水榭,在感知前要广泛搜集与之相关的名人诗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景点介绍,并在反复阅读中受到感染,生发激情。二是要求学生能够调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去感知客观事物的色彩、声响、芬芳等各种属性,由此而生览物之情或触景生情等。与此同时,还要学会把自己的情感自然地融入山、水、日、月、花、草、树木之中 ,让客观事物都染上主观色彩,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创造出情境美。

(二)引导学生注重对客观事物的印迹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画面)积累

为了有助于这些“画面”积累,我要求学生一是经常对自己感知或体验到的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回忆、记忆,然后将“画面”用文字记下来。这种“记”不是机械地说明, 而是描述,是能够融会深层之意的描述。二是将自己观察到的最有特色的场景、人物 勾画出来,然后旁注文字说明。“说明””要尽可能的详细,要将当时令人惊呼感叹,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记下来。在储备了大量的诸如此类的记忆表象后,一旦“在与某种需要有关的强有力的兴奋中心出现时,这 些解体了的暂时神经联系就会按新的体系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表象积累的内容可以是某次活动最感兴趣的画面,也可以是印象最深的人物的音容笑貌。

二、精心策划“小练笔”,训练想象能力

(一)进行再造性想象训练

这种训练,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表象积累,对所供材料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出一种源于材料而又不同于原材料的意念形象。

训练举例:反复诵读唐诗《送元二使安西》后,驰骋想象,用短文再现当年王维为挚友饯行的情景。学生受到课文插图启发,又从古装影视片上获得了表象积累,因此,基本能够完成。如有学生写道:

古老的渭城坐落在渭河南岸,有一条驿道穿城而过,大道的两旁客栈与酒馆一间挨着一间。于是这里便成 了由长安西行或自西而来长安的人歇脚的好去处。这是一个微雨蒙蒙的早晨,街上空气湿润、柳枝染绿。诗人王维正在此为好友元二送行。王维边为元二斟酒边说:“再干一杯吧!过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陪你饮酒了。” 微醉的元二接过酒一饮而尽,抱拳说了声:“保重!”便拍马而去。王维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好友渐渐西去。

(二)进行扩展性想象训练

此举是让学生根据原文的某一段或某一点,在体会原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展开想象,从而使不具体变为具体,无声变为有声,形象更具体,更色彩鲜明。

训练举例:赫耳墨斯笑着问明宙斯和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看到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要求学生刻画出赫耳墨斯得知自己的雕像一文不值时的尴尬神情。

由于受到原材料中“笑着问”和“爱慕虚荣”的启示,学生们大都能够想像出赫耳墨斯的神情。有学生写道:

只听赫耳墨斯“啊”了一声,便目瞪口呆,刚才还在矜持地笑,现在他的脸上比哭还难看,脖子和耳根全红了,他活像一只斗败了的公鸡。

这样以原材料中关键情节为基础而生发想象,传神而又准确地勾画出“人物”的外貌、神情。

(三)进行延伸性想象的训练

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展开创造想象,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向。

训练举例:“卖炭翁”的炭被抢,他悲愤交加,离开“宫市”后将向何处去?请续写结尾。

这项训练是以原材料中言犹未尽的情节为起点,要求学生依情定势,合理想象,延伸情节。有的学生接着写:

卖炭翁离开“宫市”后,一路上老泪纵横,他原想卖掉这一车炭,让一家人度过年关,可现在只换回半匹红绡。他不敢再见卧病在床的老母和一群饿得皮包骨头的娃娃。到了村口,他让老牛自个儿拖着空车回家,自己将半匹红绡系在村头干枯的老槐树上,他含恨上吊自尽了。

有的写“卖炭翁”早就恨透了腐朽的朝廷。炭被抢后,他愤然离开宫市,走上了杀富济贫、与朝廷为敌的道路。

两种结果截然不同,但从情节定势看都有发生和发展的可能。因而符合延伸性想象的要求。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可从对比想象、假设想象、逆反想象等方面进行。

三、精心设计“命题”,指导情境作文

上一篇:羊群行为下一篇:事件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