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行为(精选11篇)
羊群行为 篇1
一、引言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从诞生的那一刻起, 就被赋予了稳定市场的重要职能, 无论是1997年出台的第一部基金法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还是2004年重新修订的《证券投资基金法》, 都明确指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是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主要宗旨。进入2000年以后, 证监会又多次表示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尤其是证券投资基金, 这也导致了舆论普遍认同了一个观点, 即证券投资基金要为稳定市场服务, 是我国证券市场理性机构投资者的生力军。
但是随着基金的发展, 基于基金承担稳定市场角色的观点, 证券投资基金及其行为受到了许多指责。特别是2000年10月, 《财经》杂志发表了题为《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的文章, 引起了中国基金业、证券界乃至整个财经业界, 甚至政府监管部门的巨大反响。其后的许多研究也陆续表明, 基金的市场行为存在着明显的羊群效应, 并不是被一致认为的理性投资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市场的动荡。
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这一思路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证券投资基金真的具有稳定股市的功能吗?其定位是稳定市场还是投资理财的工具?如果不澄清这些问题, 对基金给予不必要的期望, 势必会扭曲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向, 阻碍其市场化的健康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本文第二部分指出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与市场稳定之间的关系, 重点分析了基金投资的羊群行为对市场的影响;第三部分阐述了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产生的根据, 详细分析了其影响市场稳定的各种内外原因;最后部分针对基金羊群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二、基金羊群行为与市场稳定的关系
羊群效应是机构投资者经常使用的一种投资策略, 其定义应为:某个时期, 当一定数量的基金同时买或卖某种或某几种股票的次数, 多于基金随机地、独立地交易股票情况下的次数时, 羊群效应便发生了 (Wemers, 1999) 。基金的羊群行为在市场中的具体表现为, 当市场行情处于下跌时, 基金往往借反弹之机减仓, 从而退出市场持币观望;而等待市场行情好转时, 再将资金投入股市, 这样无疑加大了市场的动荡, 使得机构投资者无法发挥其稳定股价的功能。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 尤其是其以羊群效应为主的投资策略, 对市场的稳定性产生了消极影响。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 对于基金和市场稳定之间产生的这种关系, 我们可以从证券投资基金定位、投资组合理论、基金的参与治理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位
理性投资者的本质是最大程度地获取投资收益, 并充分考虑风险因素, 而稳定市场绝对不会成为其投资动机。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代客理财的工具, 其目标就是追求一定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 出于盈利的考虑、流动性的保持等目的也会采取各种短期操作。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证券投资基金凭借其巨大的资金实力, 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同时, 势必也会扰乱证券投资市场的秩序。证券投资基金, 无论其是否被定位成理性投资者, 稳定市场都不会成其目标或义务。
2、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相比个人投资者, 证券投资基金由于拥有庞大的资金, 可以将资金分散投资在众多证券品种上面, 从而达到了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的目的。但是进行有效地投资组合, 是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的。以我国当前的市场条件为例, 这是一个以系统风险为主的市场, 而系统风险是无法通过分散投资而消除的。另外, 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相对偏小, 导致证券组合的选择风格相似, 可供证券投资基金选择的余地较小, 从而基金无法形成难以形成自己的既定投资风格。结果造成大多数的基金证券组合趋同, 证券投资基金经常在同一时间内买卖相同的证券品种, 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市场的波动程度, 威胁到整个市场的稳定性。
3、我国基金的参与治理
证券投资基金能否抑制市场的投机氛围, 关键在于其能否发挥机构大股东的作用, 通过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提高公司业绩。但是在一个炒作投机盛行、上市公司质量整体较差的市场中, 基金要做到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股东”是非常困难的。证券投资基金由于需要经常公布自己的资产净值, 面临基金排名的压力, 因此如何在短期内取得最大收益, 便成了基金管理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要求证券投资基金成为“积极股东”, 通过介入企业来追求长期收益, 担当市场稳定的角色, 这是几乎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 证券投资基金往往出于无奈, 只好违背投资企业谋取长期资本增值的初衷, “主动”放弃公司治理的权力, 参与市场的短期炒作以牟取暴利。显然, 在这种情形下, 谈论证券投资基金平抑股市、如何稳定市场, 这是毫无意义的。
三、基金羊群行为影响市场稳定的原因分析
综合考虑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其对市场的作用之所以还不尽如人意, 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波动性, 无法发挥“市场稳定器”的作用, 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证券市场被定位为企业的融资渠道
我国的证券市场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交易品种单一, 许多人将这种种不完善之处归咎于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 但这并非源于投资者的交易行为, 而在于市场的定位出现了问题。承袭我国证券市场的历史沿革, 我们看到的市场公理似乎只有一个, 即证券市场是企业融资的渠道。因此, 市场中种种难以理解的、只有在我国市场上得以出现的现象, 都可以找到相同的逻辑出发点:面向企业的市场结构和操作理念。很多没有前景的企业为了能圈到钱, 通常通过资产剥离、改造重组等手段包装出一家公司, 以满足上市发行的条件。可想而知, 这样的上市公司不但质量低劣, 而且盈利不断趋于恶化, 这是二级市场上投机炒作盛行的根源之一。券商要赚钱, 投资者要回报, 既然公司不能给股东以足够的回报, 炒作就成了唯一的出路。二级市场的投机炒作, 使上市公司感觉不到来自市场的改善业绩的压力, 盈利水平自然要下降, 证券投资基金等二级市场投资者对公司的基本面更加没有信心, 更加没有兴趣, 唯有不断地进行炒作、跟庄才能在市场谋得利益。这样, 一方面公司业绩不断下滑, 另一方面二级市场上违规违法炒作日盛一日, 两者相互“促进”, 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各种“黑幕”的出现也就有其产生的温床, 何谈机构投资者稳定市场的作用?
2、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机制存在着缺陷
尽管这几年我国的基金业在管理层的大力扶持下获得了超常规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 但其存在的各种先天性缺陷却使得基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 其中最为引起争论的就是“基金管理公司到底是为基金投资者负责还是为基金公司股东负责”。众所周知, 我国的基金到目前为几乎全是契约型基金, 投资者与基金管理者之间存在是一种信托关系, 结果是基金的控制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同时, 我国基金发展相对较晚, 内部治理机制还不科学, 外部的各种约束机制也不完善, 包括法律环境、监管手段等, 也导致了投资基金公司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时常发生。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当市场行情不好、基金业整体不景气的时候, 而基金管理公司股权的争夺却是异常激烈, 其背后的原因何在?他们看中的主要是基金管理公司的高额资本回报率。以2005年上半年的基金业为例, 当时我国基金近六成亏损, 统计数据显示, 104只基金上半年累计净值的平均跌幅超过115%, 按净资产总值计算, 其总体亏损在66-110亿元之间。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 尽管基金业全面亏损, 但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费收入增长幅度依然保持强势。据公布的证券投资基金2005年半年报显示, 上半年42家基金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累计提取管理费达到20.3亿元, 具有可比性的31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费收入同比增长幅度达到67.8%。这一正一反的强烈对比, 使我们对我国基金业设立的初衷不得不产生质疑, 如“专业代客理财”、“稳定市场减少投机”、“减少风险提高投资者受益”等, 而对于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到底是为投资者负责还是为基金管理公司服务这个问题, 其答案也已经很明确地摆在我们面前。
3、我国证券市场系统风险过于集中
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至今, 才走过了不到二十个年头, 与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 还存在着诸如市场容量较小、系统风险集中、避险机制缺失等问题。一个显著的例子便是政策风险过大, 我国宏观政策的特点是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管理层总是在制定新政策, 修改次数多。“政策市”的特点, 成为了基金种种短视性行为以及羊群效应产生的诱因。由于宏观政策的制定、公布并不规范, 往往在政策出来之前就已经谣言四起, 证券投资基金在此种情况下集中精力收集内幕消息, 而没有进行公司基本面分析, 更不会注重长期投资价值研究。相反, 他们往往利用信息上的优势进行炒作, 借以获取投机的高额利润, 而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个人投资者则跟风交易, 模仿机构投资者的操作行为, 加大了市场的波动。另一方面, 在我国当前还不具备避险机制的环境下, 机构投资者无法利用期货、期权到风险对冲手段来规避风险, 因此只能借调整自身的持仓规模来降低风险, 当市场行情下跌时减仓以减少损失, 等待在上涨时再大举介入市场谋取收益。这样一来, 证券投资基金的行为无疑给市场带来了更大的冲击, 加大了市场的震荡程度。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 在我国这样一个以筹资为导向的证券市场当中, 由于缺乏市场的避险机制、基金内部治理不完善等诸多原因, 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羊群效应。因此, 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也多表现为正负反馈交易等短视性交易行为, 投资理念趋同, 投资风格模糊, 严重制约了基金稳定市场功能的发挥, 反而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事实上, 良好的业绩成长、完善的市场监管、信息的及时披露才是市场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要从根本上消除羊群行为对市场产生的负面作用, 真正发挥其稳定市场的作用, 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必须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加快股指期货、做空机制的推出, 建立适当的市场避险体系。二是加快创业板的推出, 完善资本市场的结构, 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三是完善我国基金的内部治理结构, 如健全基金的内外部约束机制、引入基金管理人的信誉机制等, 规范基金的投资行为。四是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 完善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五是提升公司业绩, 提高整个市场的股票质量, 从根本上降低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陈艳: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分析[J].职能与经济研究, 2007 (3) .
[2]苏艳丽、庄新田: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和正反馈行为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 .
[3]许小年:从企业本位论到股东本位论——由《基金黑幕》引发的联想[J].国际经济评论, 2000 (10) .
[4]李学峰、张信军、蒋庆华:投资基金稳定了股市吗[J].资本市场, 2000 (9) .
[5]杨平:证券投资基金稳定市场功能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 (6) .
[6]薛耀文:对我国证券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 2002 (2) .
[7]Bikhchandani、S.Herd:Behavior in Financial Markets:A Re-view[M].IMF Working Paper, 2000.
中国股市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研究 篇2
摘 要 当前,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以“理性经济人”和有效市场假说为预设的现代金融学理论越来越受到质疑和冲击。中国股市自20世纪90年初建立以来,经过17年的迅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不斐的成就,但因成立时间短、投资者风险控制意识薄弱以及制度性缺陷等原因,导致我国股市还存在很多不足,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投资者的羊群效应。本文从经济学的相关视角出发,试图对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进行分析,以期对投资者的羊群行为给予学理上的剖析和解读。
关键词 中国股市 投资者行为 羊群效应
一、中国股市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的界定
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原本是指在动物里,一群羊会模仿羊群中的领头羊的举动,并跟随其同方向走动的群体行为。羊群中的领头羊对其他羊群的行为的示范作用十分明显。应该说,羊群行为是金融市场上一种常见的现象。凯恩斯早在《就业、信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到用选美博弈来解释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其实,股市里的羊群行為在道理上也类似于这种博弈过程。当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边际成本很大时,投资者的最佳选择是推测大概率事件或模仿大众的投资行为。1990年,Scharfstein和Stein提出,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违背了贝叶斯法则的行为,没有对后验概率进行精确的预算;1992年,Lakonishok对羊群行为进行了一个界定,即在同一时期内投资者共同买入、卖出相同的股票。综合学者们的各种概念、定义,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特征,笔者对中国股市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的概念界定如下: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各类机构投资者之间由于尚不具备或不能获得充分的市场信息,或为了各自的利益与目的而不得不放弃自身所掌握的私有信息,转而依据其他机构投资者或监督层的信号来作为投资决策的一种非理性的市场行为,这种行为既包括真羊群行为,也包括伪羊群行为。
二、中国股市投资者羊群行为的成因
笔者认为,造成我国股市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的主要成因既有一般性(如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因素所导致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由于机构管理人的声誉考虑与由于机构管理人的回报所产生的羊群行为),也有特殊性(如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性因素、中国监管层的政策性因素等所产生的羊群行为)。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因素与羊群行为。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维度:(1)个体与组织的有限理性;(2)与个人投资者相似关系下机构投资者的有限理性;(3)委托代理关系下机构投资者的有限理性。二、中国市场的制度性因素与羊群行为。中国股市曾经是一个主要为国企改革服务的融资市场,管理层这种初始制度安排导致我国股票市场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受制于这种制度性不足,国内股市机构投资者普遍存在非理性行为,无法成长为真正的长期战略投资者。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上市公司的市场准入和推出制度不健全引致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2)上市公司的股权制度及融资制度不完善引致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3)我国股票市场的无效性引致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三、中国监管层的政策性因素与羊群行为。与大多数发展国家一样,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只有短短17年。政策意图的不成熟与监管力度的不适当,导致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政策多变引致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2)监管不严引致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
三、中国股市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的特征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及中国股票市场的时间操作来看,中国股市投资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我国股市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更为明显。与成熟股市相比,我国股市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标的证券相对较少,投资渠道有限,使得过多的资金追求过少的有价值的股票。(2)我国股票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带有明显的政府驱动性质。长期以来,我国股票是茶馆就是一个典型的政策市,属于砝码所定义的弱有效市场甚至无效性市场。(3)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存在明显的扎堆与个股和板块的特点。我国机构投资者对个股的持有集中度具有高度同质性。此外,我国机构投资者对行业的持有集中度具有高度同质性。
四、中国股市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后果
从各国股票市场的实践经验来看,羊群行为给股市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羊群行为在很多情况下会伴随市场操纵行为的发生。机构投资者的市场操纵现象很大程度上始于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一方面,基于主力的羊群行为意味着主力操纵行为,另一当面,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意味着信息操纵行为。其次,机构投资者的真羊群行为和政策驱动型伪羊群行为都可能导致股价的过渡反应。过度反应在我国股票市场上无论是上涨时期还是下跌时期都具有十分鲜明的色彩,一般是在极端羊群效应下发生,主要表现在涨过头或跌过头。最后,羊群行为容易导致短期行为。
参考文献:
[1]宋军.政权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的比较研究.统计研究.2001(11).
[2]石荣丽.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实证研究.经济论坛.2004(6).
[3]施东晖.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4]周战强.行为金融学理论与应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关于我国股票市场羊群行为的研究 篇3
1. 股票市场中羊群行为产生的原因
1.1 投资者的客观原因
首先, 由于人群之间的沟通, 导致的传染。羊群行为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交流, 即通过谈话分析与社会认识。在群体中, 如果大多数人同意某种观点, 那么剩下的少数人则会不坚持甚至不表明自己的意见。股票市场上由于人们的沟通会产生羊群行为, 投资者会通过彼此的沟通使最终的决策趋于一致。
其次, 会产生噪音交易。噪声属于信息的一种, 不同于其他信息的一个特点是它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遗漏、添加、变形或其他干扰而造成了失真。在股票市场中很多投资者获取的信息有时候就属于噪声。如果投资者在交易时对该股票的信息根本就不知道, 则可能根据基本分析在进行交易, 这种交易者通常根据股票的价格信息来预测该股票的将来价格, 然后进行交易, 噪声交易者则会误以为自己掌握了正确的信息, 利用扭曲的信息形成噪声估计, 导致市场价值发生扭曲。
1.2 投资者的主管原因
首先, 某些投资者具有从众心理。从众心理的存在会导致很多投资者在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会选择宁可跟随他人的决策, 这样他们才会有安全感。由于大多数人都做出了类似的选择, 使其他的投资者丧失了理性, 舍弃自己的判断, 盲目跟从。此时他们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决策, 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立场, 买入或卖出同支股票。
其次, 人们存在对名誉和报酬的需要。站在经济学的角度, 导致羊群行为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报酬和利润的驱使。机构投资者只有较高的声誉, 才会有人相信他的决策, 进而他的报酬和利润将会提高。基金经理的收入以及下一年度能够管理的资产数额是取决于这一年度的业绩, 因此为了寻求稳健, 他们则会规避风险, 选择一个平均水平的绩效, 避免由于预测错误而一败涂地。
2. 防范羊群行为产生措施
2.1 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比重
一个成熟的市场应该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 个体投资者机构的投资者只有面临激烈的竞争才会有博弈。现阶段我国的股市机构投资者所占比例略低, 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引导理性的股市投资。对于散户来说, 他们试图通过技术分析来找寻机构投资者的规律;而对于投资者机构来说, 他们则会利用散户的这种心理来拉高或是打压股价, 从而使自己获利。如果多一些有专业眼光的机构投资者, 少受其他人行为的影响, 有更多的理性投资, 股票市场才能健康平稳的发展。唯有这样才可以治理股票市场的羊群行为。
2.2 规范信息, 防止信息纰漏
产生羊群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对称, 因此投资者无法准确充分地获得市场上的公开信息, 进而增加投资者在决策时的困难, 所以才会出现宁可相信别人的观点不愿相信自己的判断。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 信息公布与传播不及时, 有些研究者从计量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投资市场, 结果显示我国市场是弱有效的, 即信息已经反映在股票价格中了, 但是通过新发布的消息和内幕消息还是够使投资者获利的。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比寻要规范信息披露的制度, 明确信息公布的时间与具体内容, 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2.3 加强管理层的职业道德建设
在我国股票市场上反映出了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上市公司存在许多违规行为, 比如虚假包装上市、公布虚假利润信息、庄家操纵股市、内幕交易等, 这些问题则会造成很多人为的羊群效应。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所谓的高长绩优股也频频出现不少问题, 比如说东方电子的虚假财务报告、银广夏虚构售收入等, 这些欺诈与违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使投资者宁可相信小道消息做出羊群行为, 也不敢根据自己对该公司的了解做投资决策。所以, 规范管理层的职业道德是刻不容缓的。
2.4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在我国市场中, 严重缺乏有较高盈利能力的上市公司。投资者既然是在做投资, 那么关注的就是回报, 希望购买到发展前景良好的公司股票, 这样公司成长自己便可以获得报酬。然而, 我国股市中实际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非常有限。我国最开始的上市公司很多都是通过对国企股份制改造形成的, 这些公司虽然在形式上是股份制公司, 但是经营模式却没有发生真正的改变, 股东权益最大化的原则未能体现。甚至一些公司的上市目的就是获取廉价资金, 这些通常都是经“包装”上市的业绩不佳或者不稳定的公司, 并不具有长期投资的价值。因此很多投资者并不是购买股票以后等公司的成长使自己获得分红, 而是通过短期的股价变动来获取资本利得。因此, 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引导企业加强自身建设, 引领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把股东权益放在第一位, 提高自身的素质, 营造更加完善的投资环境。
摘要: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时期较短, 必然会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市场中有很多人的决策相同或是相似, 进而导致我国股票价格的不稳定。本文通过羊群理论来分析我国股票市场的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防范措施。
关键词:股票市场,羊群理论,盲目跟风
参考文献
[1]郭磊, 吴冲锋.中国股票市场理性与非理性羊群行为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 2004.11
羊群效应的思考 篇4
羊群效应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类是理性的羊群效应;另一类就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了。非理想的羊群效应主要研究行为主体的心理,认为行为主体只会盲目的相互模仿,从而忽视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就好比服装发饰的潮流一样,每年都会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样式的兴起,但是大街上的人并不是每一个看起来都那么的赏心悦目,有的人甚至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非理性羊群效应在作祟,盲目的跟随潮流,并没有考虑过是不是适合自己的肤色、身材等,只是看着别人都这么打扮,我也要跟着时尚走这样的想法。古有“东施效颦”正是非理性羊群效应的最好解释。而理性的羊群效应认为,由于信息获取的困难、行为主体的激励因素以及支付外部性的存在,似的羊群行为成为行为主体的最优策略。我个人认为理性羊群效应要略胜一筹,“利润-成本理论”在任何场合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盲目跟从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因为搜寻信息、知识因素、时间等特定成本的存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则是钝性使然,所谓的“非理性”正是一种“理性原则”的体现。
羊群效应的提出要追溯打牌凯恩斯的“选美论”。凯恩斯将股票市场的投资比作选美比赛。他认为,当竞争者被要求从100张照片中选出最漂亮的6张,获奖者往往不是那些选出自己认为最漂亮的6张,而是那些选出最能吸引其他竞争者可能的选择,并模仿这种选择,不论自己是否真的热内当选者漂亮,从而产生了羊群效应。此外,他还表达了对长期投资者能够预测市场趋势,进而做出有效投资决策的说法的质疑。他认为,如果专业基金经理在意人们对他们的决策能力的评价,他们最好的选择是羊群行为。之后的相关学者还发现,金融危机的发生与羊群效应的不稳定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我就不做过多的解说了。
其实大家对羊群效应听到最多的就是股票市场了,所以我不打算说股票市场里的羊群效应。不知道同学们知不知道“阳光体育运动”,就是在大课间的活动时间里,学校为学生提供各项运动器械,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热爱体育运动为目的的一个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号召的提出表明了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是对学校体育工作支持的战略举措。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教学的整合增强学生的体质,群体之间的互相影响“羊群效应”会对在心理上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向导作用。
这一活动正是运用了羊群效应。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目标性、同质性、群聚性和一致性等特点,由于他们的心理特征正处于发展阶段,持久性和稳定性稍差,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向导作用。好比在做各位的中学时期,是不是都喜欢把校服穿的松松垮垮的或者只穿校服上衣,而裤子则穿着当时流行的样子。或者还有女生把刘海剪成心形的,仪容检查的时候就把刘海全部顺到一边。再或者抽烟的男生,有多少是真的从娘胎里就带着烟瘾而不得不抽的?或多或少都有“大家都是这样的”的心理吧。做运动也是如此,榜样或者是荣誉作为来自他人的示范或认可将为学生们的行为选择提供了有效地参照物。培养运动技能好、体育学习兴趣高、责任心强的“领头羊“,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将会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向导作用,让学习能力强、运动技能高的学生承担更多的辅助教学作用,不是的对他们进行表扬和赞赏,通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强化良好的心理定势让其他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从而带动大片体育爱好者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达到“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活动的最终目的。
羊群行为 篇5
羊群效应是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上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投资者行为复杂化的典型反应。在我国证券市场“羊群效应”广泛存在,这是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较于西方证券市场还很不成熟,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欠缺理性,更容易出现“羊群效应”。证券市场上的“羊群效应”是指在证券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根据他人的投资决策而改变自己最初投资决策的一种群体行为。过度的羊群效应可能会导致巨大的股价泡沫,使市场运行效率受损,增大市场系统风险。袁梁(2009年)采用CSAD方法对我国证券市场进行检验,证实我国证券市场存在明显的过度羊群效应。其研究时期,我国股市出现了从暴涨到暴跌的剧烈动荡(如图1所示)。由于羊群效应涉及多个投资主体,对于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影响巨大,同时也和金融危机密切相关,引起了投资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故学者们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羊群效应的产生机制和演化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证券市场上不同投资主体产生的羊群效应的不同影响及其成因,进而提出对应的具体措施。
二、羊群效应的界定
(一)基于信息的“羊群效应” 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大量的“跟风”、“跟庄”的投资行为,即典型的“羊群效应”。每个投资者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面对相同的投资决策,往往拥有自己的信息,但此信息的可信程度却不能得到保证。事实表明,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断时,人们往往会选择相信大部分人的判断是正确的。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在决策时,通常会观察其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拥有的私人信息的程度和正确性,这样就形成了“羊群效应”。
(二)基于名誉的“羊群效应” 以基金经理为例,由于基金经理和雇主们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基金经理出于对其职业前途的考虑,可能依靠也可能不采用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这取决于其行为如何反映其所获得的信息。为了避免因投资决策失误而出现的名誉风险,基金经理有模仿其他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动机。如果许多基金经理都采取同样的行动,“羊群效应”就发生了。
(三)基于报酬的“羊群效应”基金经理的报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鼓励基金经理之间的相互模仿,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作用。在股票市场中,基金经理的报酬通常建立在业绩的相互比较上,具体表现为基金指数的增长。基金经理极有可能为了获取较高的报酬,从事风险较大的投资,而且基金经理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同行的买卖情况,这样就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
三、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羊群效应差异比较
(一)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区别 按照证券投资主体的不同,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可以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广义上是指用自有资金或者从分散的公众手中筹集资金专门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活动的法人机构。个人投资者是指在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的个人。从数量上讲,个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持有的金融资产总量方面,个人投资者远远小于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差异比较如表1所示:
(二)不同投资主体的羊群效应分析 具体表现在:
(1)机构投资者羊群效应分析。机构投资者产生的“羊群效应”可以分为理性的“羊群效应”和非理性的“羊群效应”。理性的“羊群效应”是从委托代理角度,机构投资者的管理层模仿其他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忽略自己已获得信息,以保持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声誉,这时的羊群行为成为行为主体的最有效策略。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主要是行为主体盲目地相互模仿,忽视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都会对证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机构投资者理性的羊群效应可能会促进某种证券的价格水平向稳定的均衡价格水平接近,对资本市场起到稳定的作用。如果某一证券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公司基本情况和行业的均衡价格,此时众多机构投资者将买入该股票,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将会推动该股票价格迅速回到正常水平。同样,对于价格高于正常水平的证券,机构投资者集体性的卖出行为有助于该种的证券价格回归到正常水平。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有许多机构投资者选择负反馈的投资战略,即投资于前期价格下跌的证券,并卖出前期价格上涨的证券。如果多个机构投资者对一种或一类股票采取这样的投资策略,将有助于减少市场中证券价格的波動。这时,消息灵通和经验丰富的机构管理者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为其他机构投资者的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帮助。
第二,机构投资者做出的非理性羊群效应会促使证券价格迅速变动。投资经理如果对市场信息判断失误,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在更大范围内受到效仿,最终将会出现某种证券价格非正常地过度上升或过度下跌。如果众多的机构投资者共同卖出大量价格不断下跌的证券,会对整个市场信心产生严重打击,甚至引起资本市场的崩溃。如果机构投资者偏好短期投资策略,其羊群效应将增加市场的波动,降低市场的稳定性,如众多的机构投资者同时买进或卖出的是大盘蓝筹股时,由于大盘蓝筹股较高的权重会对股价指数带来较大影响,导致指数失真,无法正确反应市场的运行情况。
(2)个人投资者羊群效应分析。由于个人投资者相比较于机构投资者在资金、管理、信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其产生的“羊群效应”都是基于机构投资者产生的“非理性”的羊群效应。市场中的庄家和机构常常是羊群效应的发动者,个人投资人往往成为羊群效应的追随者。非理性羊群行为在股市中推波助澜,使股价原本正常的上调成为过度超涨,或者使股价原本正常的下调成为过度超跌。市场上的交易量具有明显的单向性,个人投资者对证券价格走势的观点认同度偏高,或者说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趋同度高。以2005年到2008年沪深股市为例(如图1所示),从2005到200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将上证综指由1000多点最高推至6124点,累计涨幅高达500%。2007年新开户数为3269万户,是2006年A股开户数的10倍,投资者开户数突破了1亿大关。在充沛的资金面支撑下,成交天量纪录不断被刷新。以沪市为例,2007年1月4日开市第一天,沪市成交金额突破800亿元,此后天量纪录不断被刷新,突破千亿大关。但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3月,出现了连续的单边暴跌。仅2008年3月一个月,上证综指下跌了20.14%,沪深300指数也出现18.91%的跌幅。上证综指2008年一季度累计跌幅达37.63%,使A股总市值蒸发掉了12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全国G D P的40%。,比面临衰退危机的美国还高出2.6倍。我国股市的走势不是周期性的经济调整,已经脱离了客观经济环境,掉进了一个非理性的陷阱,投资人的信心极度涣散。
羊群行为 篇6
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是指每个股市参与者作出一个不可逆转的决策, 而忽视他们自己的信息, 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 去模仿其他投资者的行为。羊群效应经常被认为是产生资产价格无效率、价格泡沫及其破灭的主要原因之一。2009年10月, 酝酿多年的创业板市场正式登陆深交所, 至2011年9月, 上市交易的创业板股票达到260多家, 而且处于快速的扩张期。创业板的开启将扩大民间投资, 中小企业将直接受惠, 有利于扩大内需和缓解就业, 但由于中国证券市场投机行为的盛行, 且创业板股票总股本和流通股本极小, 极易成为被大资金操纵的一种投机工具。创业板股票上市以来, 无论机构投资者或是散户投资者, 追逐的热情极高, 深交所为此陆续出台多项限炒令, 反映出创业板市场存在严重的投机行为。同时, 创业板市场存在更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内幕交易盛行, 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形势下, 更易被资金抛售, 存在很大的风险。自2010年11月以来, 受国内外经济和金融形势影响, 创业板市场股票成为投资资金主要的做空对象, 许多股票跌幅达到50%以上, 追涨杀跌的羊群行为阻碍了创业板市场的健康运行。本文结合传统股票市场羊群行为估计方法, 并利用金融时间序列GARCH模型对创业板市场羊群行为的时序变化进行研究。
二、创业板市场羊群行为研究方法和数据
传统采用个股收益率对市场整体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度 (CSAD) 作为投资者羊群行为的衡量指标, 利用CSAD和市场组合平均收益值的关系捕捉到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所采用数据主要是日、周、月等较长时间周期的数据。但由于中国创业板市场成立刚两年, 对羊群行为的研究主要采用30分钟和60分钟数据, 利用GARCH模型结合羊群行为估计方法克服自回归和异方差性缺陷。主要考察创业板市场最先上市的前50只股票, 因为数据比较充分, 且上市间隔比较短, 能够剔除宏观经济等变量的影响。按上市时间划分, 第一批28只;第二批22只。
三、实证分析
1、上市初期的羊群行为分析
第一批:
第二批:
从以上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 一次项系数RM显著为正, 二次项系数RM2显著为负, 个股收益率表现出一定的集中, 说明样本区间内整个股票市场存在着显著的羊群行为。比较二次项系数可以得出, 在创业板上市初期, 第一批股票的羊群行为明显高于第二批股票的羊群行为, 这是由于第一批创业板股票上市, 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资金参与程度高。第二批创业板股票的上市, 本身弱化了对创业板股票题材的炒作, 资金参与明显下降。
2、资金比较宽松时期创业板市场羊群行为分析。
创业板上市后, 在宏观货币政策还未收紧, 场内流动性比较充裕的情况下, 容易成为市场炒作热点, 诱发跟风行为。同时, 在消除首发效应的情况下, 第一批和第二批创业板股票的跟风行为差异会缩小。利用30分钟和60分钟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可得:
第一批创业板股票30分钟收盘价数据处理结果:
第一批创业板股票60分钟收盘价数据处理结果:
第二批创业板股票30分钟收盘价数据处理结果:
第二批创业板股票30分钟收盘价数据处理结果:
从时间序列数据处理的结果可以看出, 30分钟数据和60分钟数据的结果是一致的, 但30分钟数据样本量更大, 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在此阶段, 两批创业板股票都存在明显的跟风行为, 跟风程度基本一致。细化后可以发现, 货币政策明显收缩前, 创业板市场上涨阶段的羊群行为明显大于下跌阶段, 上涨阶段炒作行为明显, 这也是深交所出台多项现炒令的根源。两批创业板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分别是81和65, 基本面存在明显差异, 可见场内参与者并没有过多考虑创业板股票的基本面因素, 存在同涨共跌现象。对具体股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在此阶段个股波动也受到自身消息面因素的影响, 高分红高配送个股波动更加强烈些。
3、货币政策明显收缩对创业板市场羊群行为的影响。
受中国通货膨胀和高房价等因素影响, 国内货币政策逐步走向紧缩, 对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起到了制约作用。创业板市场受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赢响更加剧烈, 一方面是因为创业板股票股价过高、市盈率过高, 更易受到货币政策的打击;另一方面在于创业板市场制度还不规范, 内幕交易盛行, 公司高管套利动机极其明显, 往往成为市场减持的主力。
在此阶段对创业板股票羊群行为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处理结果如下:
利用30分钟和60分钟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可得:
第一批创业板股票30分钟收盘价数据处理结果:
第一批创业板股票60分钟收盘价数据处理结果:
第二批创业板股票30分钟收盘价数据处理结果:
第二批创业板股票30分钟收盘价数据处理结果:
货币政策的收缩, 促使了创业板股票价值的回归。第一批和第二批创业板股票回调的程度基本一致, 向下杀跌的羊群行为程度差异不大。从30分钟和60分钟的时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向下杀跌过程中, 反弹追高的羊群行为极其微弱, 杀跌出货的羊群行为极其强大。这或许是因为资金对市场基本面的判断比较谨慎, 跟风抛出持股成为主要目标。同时, 在这个阶段, 市场不断扩容, 创业板股票不断上市, 资金对前两批创业板股票的追逐心态不断弱化, 跟风行为有所减弱。
四、结论和建议
根据实证分析可知, 创业板股票的羊群行为受到宏观货币政策和市场容量等多方面的影响。宏观货币政策和市场容量的变化最终导致资金追逐热情的高低, 个别公司的消息面也影响了短期股票价格的变化, 但公司基本面的差异没有引起羊群行为的差异。从新股首发引起的高度追买行为到货币政策紧缩引起的过度杀跌行为可以看出, 羊群行为是引起创业板市场股票波动的重要直接因素。同时, 过度的羊群行为也影响了创业板市场的正常和稳定运行, 高股价、高市盈率、公司高管的过分减持都危害了市场的健康运营。因此, 针对创业板股票市场的投资者非理性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和投机泡沫, 有必要开展投资者教育, 增强股票风险意识, 使得广大投资者的投资更理性, 将投机交易转化为理性的价值投资。同时, 要严格市场准入机制, 在一级市场上加强审批和把关, 防止市场的过度膨胀, 保持创业板市场公司的高科技性。在交易市场, 政府及监管部门必须规范和完善信息的披露机制, 以保证市场信息的及时、有效、真实、完整。
参考文献
[1]王燕.应用时间序列[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潘红宇.金融时间序列模型[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
[4]孔培源, 施东晖.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 2002.2.
羊群行为 篇7
近年来,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 中国股市的参与者开始走向多元化。十几年前, 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股市波动剧烈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善投资者结构, 促进股市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中国证监会于97年11月出台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然而, 一些研究发现投资基金的运作与预期的“稳定市场中坚力量”的功能定位产生了很大的偏差, 表现出超乎传统金融理论所能解释的一定的非理性。本文将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中的羊群行为, 对投资基金的非理性性进行解释和分析, 并试图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以促进中国基金业及股市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及羊群行为概述
(一) 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传统金融学, 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以及有效市场假说 (EMH)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这一思想, 后来又产生了套利定价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 奠定了现代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使传统金融学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然而,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 大量实证研究发现, 传统金融学有许多无法解释的异象, 例如:股票长期投资的收益率溢价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与股价泡沫;股价对市场信息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等。这主要是因为在金融投资过程中市场参与者并不能完全以理性的态度做出决策, 往往受到其行为、情绪、心理感受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此情况下, 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就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它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对投资者行为的分析, 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金融市场。
(二) 羊群行为的定义。
Asch是最早研究群体行为的心理学家。1952年, 他在有关线条判断实验中发现了一种非理性的从众行为。后来, 这种研究非理性从众行为的实验逐步延伸到金融投资领域, 本文所研究的羊群行为为便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的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
羊群行为, 原指动物 (牛、羊等) 成群移动、觅食。在金融市场中, 这个概念被金融学家借来描述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 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 模仿他人决策, 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 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根据Bikhchandani (2000) 给出的定义, “羊群行为 (Herd Behavior) ”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 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三) 市场中基金羊群行为形成的机理过程。
那么证券市场中投资基金的羊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一般来说, 在资本市场上, 即使个体是理性的, 也会产生羊群行为。正如席勒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指出的, 完全的理性人也可能参与羊群行为。因为作为个人他是理性的, 但是当他们结合在一起时, 也会产生非理性的群体行为。机构投资者亦是如此。
概括起来说, 羊群效应的形成机理过程如下:
当人们聚焦于某些信息 (甚至是与基础价值毫不相关的信息或谣言) , 并且相互了解其他人对股票的看法时, 社会舆论就慢慢形成了;当人们根据这些社会舆论进行投资时, 羊群效应就开始显现。此时, 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信息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以及价格与价值的明显偏离, 从而形成“泡沫”。其中, 最典型的表现是投资者在信息误导或信息忽视的情况下, 反复买卖证券以期获得投机利润, 从而使资产价格泡沫迅速膨胀。当大量的投资者受心理偏差的共同作用, 做出极端反应时, 羊群效应就形成了。
三、基金羊群效应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性及表现
(一) 中国基金市场存在严重的羊群行为。
近年来, 国内不少学者对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存在性和表现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实证检验和分析, 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 即中国的股票市场, 机构投资者 (证券投资基金) 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例如:施东晖 (2001) 以“从众度”作为衡量羊群行为的指标检验了从1999年1季度到2000年3季度中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基金, 他认为, 平均而言, 投资基金对于单个股票的买卖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结果表明, 基金对所有规模的股票均表现出较显著的羊群行为, 而且羊群行为程度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
(二) 羊群效应在中国市场中的表现。
市场中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一般表现为在某个时期, 大量基金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的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它们的行为特点是对二级市场股票价格的过度预期或对价格走势的积极跟进 (如“追涨杀跌”) 。在我国, 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除了上述特点外, 还具有自身的规律性:
1、中国股市机构投资者之间的羊群行为程度要比欧美股市更为严重。
相比于欧美发达资本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尚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缺乏对冲机制、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差、市场监管不严、上市公司质量不佳等。这些客观因素都助长了机构投资者 (证券投资基金) 的羊群行为。
2、收益率越高的股票, 显现出的羊群行为也越明显。
这是因为证券投资基金存在追涨杀跌的倾向, 且追涨倾向要强于杀跌。此外, 投资基金更倾向于羊群买入历史收益率好的股票和羊群卖出历史收益率差的股票。
3、少数股票“羊群行为”尤为突出。
我国证券市场中, 优质的上市公司数量不多, 很容易使基金的投资对象聚集在一些核心资产上。在做空机制有限的条件下, 基金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安全性。蓝筹股始终是基金最偏好的品种, 并且基金之间的分歧在进一步缩小。越是优质的大盘蓝筹, 基金的覆盖面越广, 基金持股仓位占流通市值的比例越高, 当受到市场因素影响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而产生的股价波动也就越剧烈。
四、我国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动因分析
(一) 从基金运作的角度分析
1、投资基金运作模式的趋同化促使了羊群行为的产生。
一方面, 从投资基金运作角度来看, 我国股市缺乏足够多的蓝筹股和绩优成长股, 可供选择的投资品种较为有限, 致使基金的投资组合大同小异。另一方面, 大量的资产重组也使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产业特征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这种市场环境下, 基金无法形成和坚持既定的投资风格, 而只能追逐市场热点, 从而使多个基金同时买卖相同的股票。
2、基金运作方式受制于其自身的委托代理关系, 从而容易产生羊群行为。
基金是一种代人理财的集合投资方式, 在中国广大的投资者大都是缺乏专业知识、缺乏长期持有理念的普通百姓, 他们将基金看作是短期内能为自己带来丰厚利润的工具。一旦基金表现落后于市场, 净值有所下降, 就会遭到投资者质疑和赎回。在巨大的压力下, 一些基金为了不使本基金净值落至最后一名, 不得不改变原先确定的长期投资理念, 在运作上呈现从众和跟风趋向。
(二) 从基金经理的角度分析
1、基金业绩的排名压力和经理人对自身利益的过分关注是羊群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根据Scharfstein和Stein的研究, 基于基金管理人声誉的羊群理论指:如果一个基金经理人怀疑自己正确选择股票的能力, 那么和其他投资专家保持一致是比较好的选择, 这样至少可以保持平均业绩而不至于损失自己的声誉。如果其他经理人也处于同样的状态, 并且有同样的考虑时, “羊群行为”就产生了。
2、基金的理性投资理念与市场普遍存在的短线投机观念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羊群行为的原因之一。
在资本市场中, 长期价值投资一直是专业投资机构所秉持的投资理念。然而在我国股市这个新兴市场中, 存在着高投机性、高换手率、以及市场和个股频繁剧烈波动的特点, 短线操作的观念充斥着整个市场。于是, 基金的理性投资理念遭到了“适者生存”法则的严重挑战无奈之下, 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也开始频繁换手, 短线操作。
3. 基金经理关注相同的市场信息, 对当前市场状况的看法一
致, 而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相似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相似的组合策略, 在投资行为上也就具有较高程度的同质性。这在金融市场交易当中, 就表现为羊群行为。
(三) 从交易制度不完善的角度分析
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合理同样会引发严重的羊群行为。前文已提及在大量资产重组等不确定事宜的背景下, 基金只能追逐市场热点, 同时买卖相同的股票。此期间, 若例行停牌过多、停牌时间过长, 而大盘又出现调整, 那么长时间的停牌就会使基金失去了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致使复牌时引发群体性抛盘, 带来重大损失。
五、基金羊群效应的影响
长期以来, 投资基金对股价的影响一直存在着争议, 主要集中在其对市场究竟起到稳定作用还是加剧了股市的价格波动上。
1、助长助跌论。羊群行为促使投资人行为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和从众性, 这就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当众多基金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的股票时, 会导致单个股票的价格大幅波动。在涨时助涨, 在跌时助跌, 更容易引发高度的投机和市场泡沫, 使市场达不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2、稳定市场论。有人认为基金的羊群行为并不一定会导致市场的不稳定。因为基金经理比个人投资者更具备专业素质和投资经验, 他们能更准确的评估股票的基本价值。那么当他们同时买入价值被低估的股票, 远离价值被高估的股票时, 这种羊群行为和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产生相互抵消作用, 促使股价趋向一个均衡价值。
3、理性与非理性论。而我认为, 羊群行为可以分为两类:理性的羊群行为和非理性的羊群行为。前者产生正面影响, 即由于在信息获取方面非常困难或者缺乏足够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从而使得羊群行为成为行为主体的最优策略。这种理性的羊群行为可以起到价值回归的作用, 促进市场有效。后者是指忽视了理性的分析, 一味盲目地相互模仿、跟风的行为。这种非理性的羊群行为则会导致股价偏离其基本价值范围, 更加剧了股市价格的波动。
六、对我国羊群效应的思考及控制对策
我国的资本市场正不断走向成熟, 步入正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无论是在考虑市场监管制度的构建、投资机构的设立, 还是进行投资基金委托代理机制的设计时, 都有必要充分考虑到羊群效应的影响。通过上述对羊群行为的各方面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我国证券投资市场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和法律制度, 加快相关法律政策的出台, 尤其是涉及基金监管, 信息的及时公开披露, 以及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方面的法律建设。
2、逐步改善证券投资基金的外部市场环境。一方面要规范上市渠道, 尽可能扩大市场的容量, 并重点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从而为投资基金提供更多的优质投资对象;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尽快推出对冲基金等金融衍生工具, 使投资基金可以极大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更好的实现风险控制。
3、构建科学、有效、合理的基金经理的评估与薪酬制度。“末位淘汰制”虽然能起到很好的竞争激励的作用, 但有其不合理性。在设计基金经理薪酬激励制度时, 可以考虑更改创新, 如设置工资水平下限、对赢利者设置额外奖赏, 使基金经理避免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道德风险。
4、加强基金投资者教育, 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投资者应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度、理财目标等因素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面对市场的涨跌, 应理性面对, 这样才能顺利达到自己的理财目标。加强投资者教育, 树立基金长期投资的理念, 能够减轻基金面临的赎回压力, 从而减小羊群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摘要:近年来, 证券投资基金在我国的发展颇为迅速, 作为机构投资者, 其在证券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在中国市场中, 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着超乎传统金融理论所能解释的“非理性行为”。本文将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中的“羊群行为”, 对投资基金非理性性进行解释和分析, 包括其具体表现、机理过程、产生的动因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并试图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以促进中国基金业及股市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羊群行为,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基金,机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参考文献
[1]易宪容, 赵春明.行为金融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1]易宪容, 赵春明.行为金融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宋军.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2]宋军.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3]刘俊.投资基金羊群效应分析[J].资本市场, 2002 (3) [3]刘俊.投资基金羊群效应分析[J].资本市场, 2002 (3)
羊群行为 篇8
从本质上看, 羊群行为可以分为两种:其一, 是因为政策环境和基本面情况的变化, 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都根据市场变化而迅速采取投资调整策略。这种羊群行为又叫“无意羊群行为”, 事实上是一种“伪羊群行为”, 是投资者根据投资环境的变化作出的理性选择。其二, 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 每位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的过程中, 首先根据掌握的信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投资决策, 但是在进行投资的实践中, 往往会选择抛弃自己已有的决策, 根据周围投资者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的投资行为。这种羊群行为叫做“故意羊群行为”, 又叫做“真羊群行为”, 是投资者由于信息缺乏, 不自信、跟风等原因作出的非理性选择, 属于典型的从众行为。
本文研究对象定位于第二种羊群行为, 即“真羊群行为”。在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 试图对我国股市上的中小投资者提出不同情况下的投资策略分析与建议。
一、投资者羊群行为产生的理论分析
关于羊群行为的理论研究, 包括从成因和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两个方面。目前, 比较成熟且易于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的, 是从羊群行为成因的角度进行分析。关于羊群行为成因的主要理论有五大方面的内容, 包括:
(一) 研究性羊群行为理论
该理论由Froot, Scharfstein和Stein (1992) 提出, 由Delong, Shleifer, Summers和Waldmann (1990) 以及Hirshleifer, Subrahmanyam和Titman (1994) 作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内容是, 由于短视行为, 基金在投资过程中, 存在通过研究获取信息的行为。
(二) 偏好羊群行为理论
由Falkenstein (1996) 首先提出, Gompers和Metrick (2001) 对其作出进一步改进, 认为基金普遍偏好业绩较好、流动性较强、市值较大的公司的股票。
(三) 声誉羊群行为理论
由Scharfstein和Stein (1990) 提出, 此后, Graham (1999) 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主要观点是, 把握不大的基金经理出于声誉的考虑, 在投资的过程中, 会选择与其他投资专家保持一致。
(四) 薪酬羊群行为理论
是由Maug和Naik提出的, 指投资经理出于薪酬确定机制的考虑, 会选择与众多投资经理一致的行为。
(五) 基于不完全信息的信息流羊群行为
代表人物有Banejee (1992) 、Bikhchandni、Hishleifer和Welch (1992) 及Welch (1992) 等。该理论认为后行投资者的行为受先行投资者信息传递的影响。
从上述关于羊群行为理论分析的框架, 可以看出, 第1~4个理论, 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基金投资过程中的羊群行为;而理论5, 基于不完全信息的信息流羊群行为, 既可用于机构投资的研究, 也可用于个人投资者的研究。
二、基于理论作出的羊群行为成因分析探讨
基于上述理论前提, 下文选择以基于不完全信息的羊群行为作为研究分析的理论依据。另外, 该理论的创始者只考虑到了先行投资者对后行投资者的影响, 而未考虑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这是理论存在不足, 需要改进的地方。事实上, 后行投资者模仿先行投资者的行为, 也会反过来影响到先行投资者的进一步行为。比如说, 当先行投资者选择做空时, 后行投资者会跟随做空, 这会加剧市场下跌的速度, 反过来坚定先行投资者将手中的剩余证券做空的决心。图形表示为:
基于上述理论, 可见, 我国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存在羊群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 从信息反映和披露的角度看, 我国证券市场尚不够发达
根据有效市场理论 (1) , 我国的证券市场除反映的公开信息和历史信息外, 尚存在大量未能反映的内幕信息, 即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处于半强势有效市场阶段, 这就从整体上决定了证券市场上信息的不完全性。
(二) 信息发布和传导机制的效率问题
随着近几年我国证券市场的飞速发展, 我国先后几次修改了证券的相关立法活动, 建立了规范我国证券业发展的基本框架。但在实际操作中, 还存在大量的人为操纵股市、通过内幕交易获取非法收益等行为, 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 中小投资者本身资金量小、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 跟机构相比实力悬殊
另外, 要获取相关信息也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而且, 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虚假消息, 中小投资者即使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也未必能获得等价的真实信息。因此, 在操作中很容易产生模仿的行为。
三、关于我国股市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
关于证券市场羊群行为的实证分析, 其一, 是对某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其二, 是针对证券市场上的某类主体, 来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来看:
(一) 针对证券市场整体的实证分析
在国外, 主要是运用分散度指标, 对证券市场整体的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国内对证券市场实证分析的研究, 始于宋军、吴冲锋 (2001) 的研究, 以个股收益率和资产组合收益率的一致化程度 (2) , 来求证整个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此后, 孙培源、施东辉 (2002) 以资本资产模型为基础, 对我国股市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 均表明我国股市存在高度的“故意羊群行为”。这也导致了整个股市信息传导机制受挫、系统风险较大等一系列问题。
(二) 针对机构投资, 尤其是基金的实证分析
国外最早对基金羊群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的是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此后, Wemers在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基础上, 发现美国基金业整体存在明显的羊群效应。国内, 宋军和吴冲锋 (2001) 、施东晖 (2001) 、饶育蕾等 (2004) 等均对我国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国内的投资基金存在严重的羊群行为,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股价波动的风险。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收益率分散度分析、LSV模型分析以及构造表征基金在行业投资组合上聚合程度的算术因子等方法。
(三) 针对中小投资者的实证分析
综合国内外关于实证研究的文献分析, 可见目前关于证券市场整体和投资基金的研究较多, 但是关于中小投资者的实证分析却不多。一方面, 从开户数量上看, 目前中小投资者在市场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从资金量上看, 中小投资者作为整体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另一方面, 由于持股分散, 信息量少、专业知识欠缺等多方面因素, 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难以分析和掌握。目前, 关于中小投资者的实证研究, 主要是基于LSV模型的实证分析;其中, 以虞跃斌、李新路的研究为代表。
四、羊群行为下的中小投资者操作策略分析
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我国证券市场不论从整体的角度看, 还是站在投资基金及中小投资者的角度看, 都存在着显著的羊群行为。在操作过程中, 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大盘的整体趋势;二是个股的选择和操作。而在此过程中, 必须要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避免自己作为羊群行为的后行者。
首先, 从大势的角度看: (1) 只要大盘是震荡上扬的过程, 中小投资者完全可以放心地做东, 而不用考虑机构或者其他人的行为;如果跟随别人的步伐, 三天两头换股, 最后的收益率肯定会差强人意。比如说, 2009年1月份至8月份, 随着大盘的震荡上扬, 沪深两市绝大多数股票都上涨了2~3倍。这说明, 这段时间, 即便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和选股能力的股民, 只要这段时间呆在股市, 不操作的话, 资产至少会翻番。但事实上, 2009年许多中小投资者的收益却并未达到如此之高, 甚至还有少部分人在亏损。究其原因, 主要就是基于信息、示范效应等产生的羊群行为, 在操作中盲目相信别人而导致的后果。 (2) 在大盘处于反复震荡洗盘的过程中, 中小投资者可以有两种选择;如果自身善于波段操作, 可以通过抢反弹获取收益;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操作技巧, 就要坚决做空, 避免更大的风险。千万要避免的是在市场上各种信息或机构倡导的前提下跟随领头羊盲目操作。如果大盘头部已构筑成功, 唯一的最佳选择就是全部做空, 然后耐心等待底部。
其次, 从个股操作的角度来看, 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特点, 比如说, 绝大多数的个股都会跟随大盘齐涨齐跌, 板块之间存在明显的联动效应, 等等。这与我国股票市场的不够成熟有密切的关系。另外, 作为在很多方面具有劣势的中小股民, 选定个股后, 在操作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两点:一是选定个股后即不能轻易换股;二是在个股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庄股的动向。这两点均告诫中小投资者要竭力避免自身的羊群行为。因为, 一方面, 长期操作某只股票, 可以更好地熟悉股性, 获得的收益率不亚于东蹿西跳的收益。通过培养自己的在此只股票上的信息优势, 还避免跟随别人频繁换股, 做羊群行为中的后行者;另一方面, 我国个股绝大多数都是典型的庄股, 从大多数个股K线图的走势以及盘口异动的情况, 可以观察到个股中特定庄家的习性和坐庄手法, 通过观察庄家压低吸筹、震荡洗仓、快速拉升顶部派发筹码, 或者边拉升边逐渐抛售筹码的过程, 中小投资者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量小、行动迅速的优势, 在适当的时机切入和退出, 获得最大的收益。
综上所述, 在整个证券市场均存在羊群行为的前提下, 中小投资者在操作过程中, 必须注意方法和策略的问题, 无论任何时候, 都要坚持自己的主张, 竭力避免频繁换股、追涨杀跌等典型的羊群行为。否则, 就会因为“故意羊群行为”的存在而影响自己的收益率。
参考文献
[1]Avery, Christopher and Peter Zemsky.Multidimensional un2certainty and herd behavior in financial markets.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98, (88) .
[2]Shiller, R.J.Do stock p ricesmove too much to be justified by subsequent changes in dividends?American Economic.1基于分散度的金融市场的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 2001, (11) .
[4]李新路, 赵洪涛.历史收益率对中国股市散户交易决策的影响[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5) .
羊群行为 篇9
传统的金融理论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于20世纪70年代成为主流的金融理论。传统金融理论以三个关键假设为理论基石:有效市场假说,随机游走理论和理性投资人假设。近10年来,随着对金融市场实证研究的深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异象。而作为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就是众多异象中典型的一种,并且迅速成为近年来金融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众多学者对羊群行为产生的原因,羊群行为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成果。羊群行为作为一种非理性行为通常指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投资者受其他投资者的影响,忽略个人的私有信息,改变自己的初始信念,模仿其他投资者行动的决策行为。国内外对羊群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通常以股票市场为主,涉及期货市场的研究较少。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复杂快变的转型经济背景下,我国的期货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逐渐进入规范发展阶段,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品种发展不均衡,期货市场制度不完善以及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投资者结构不合理问题非常突出,机构投资者只占期货交易者的5%,而散户达到95%,套期保值者严重缺乏,而投机比例相对过高(邢毅和邢振贤,2007)[1]。在我国复杂快变的转型经济背景下,政策市现象突出,内幕交易屡见不鲜,进一步加剧了投机行为,具有信息优势的投机者利用散户信息的匮乏造成市场跟风现象严重,羊群行为盛行,结果造成期货市场剧烈波动。羊群行为对市场效率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学者对我国期货市场的羊群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期货市场的羊群行为的研究集中在实证领域,Gleason等(2003)对欧洲期货市场的5类期货合约研究发现并不存在羊群行为[2],Weiner(2004)对伦敦石油交易所的原油以及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燃料油的期货合约研究发现在这两个品种中都存在羊群行为[3]。我国学者马良华和吴琼(2005)年对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六类产品研究后发现并不存在明显的羊群行为[4],然而罗孝玲和彭青(2007)发现在我国的大豆期货市场存在羊群行为[5]。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期货市场的羊群行为研究结论与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研究存在较大不同。国内外对证券市场的研究结论比较一致,在国外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羊群行为较少,而在新兴国家中羊群行为显著。而在对期货市场羊群行为的研究中,国外研究和国内研究都得到了矛盾的结论。显而易见,在我国的期货市场中是否存在羊群行为,羊群行为的形成机理是什么对于市场组织者和监管者规范投资者交易行为,避免期货价格大幅波动,实现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套期保值功能意义重大。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期货市场的羊群行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还是存在以下不足:①现有研究都是集中在实证领域, 并未对期货市场中羊群行为的形成机理进行理论研究,因此不同研究得到不同结论,无法确定期货市场中是否存在羊群行为以及引发羊群行为的因素是什么。②在对期货市场的羊群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时,对羊群行为的度量会产生偏差,尽管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度量和检验羊群行为,但是由于真实市场的复杂性以及交易者信念变化的不可观测性,所用方法都是以间接方法度量,从而导致了结论的矛盾性。
基于此,本文借鉴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同的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室实验对期货市场中的羊群行为内在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采取实验研究方法主要基于如下两个原因:①投资者的初始信念以及在观察他人的行动后自身信念的改变无法从现实期货市场中观察,而实验室实验为获取数据提供了很好的途径。②现实期货市场中影响投资者行为的因素众多,在研究羊群行为时无法有效识别影响因素是什么,而在实验室实验中可以将相关因素控制,通过改变实验变量检验引发羊群行为的内在机理。
2 实验研究假设
羊群行为作为一种复杂现象,其产生有人类的从众本能,非理性决策等多种原因形成,对于羊群行为产生原因的理论研究通常集中在证券市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基于信息的羊群效应和基于声誉的羊群效应。基于声誉的羊群行为主要研究基金经理,股评家和证券分析师之间的羊群行为。本文重点关注期货市场中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因此以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为理论基础。Bikhchandani(1992)提出了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模型[6]。模型假设在资产不确定的情况下,每个投资者拥有相同的公共信息,投资者拥有私人信息并且可以观察到其他投资者的行为, 但不知道其他投资者的私人信息, 在外生给定顺序下依次进行交易决策,并且投资成本不随时间变化,该模型表明先行者的行动将显著影响后行者的行为,产生羊群行为,即若连续出现两个或者多个相同决策后,之后的投资者忽略自己的私有信息,模仿前人的行为,但是公共信息的出现有可能终止羊群行为。Avery和Zemsky(1998)首次研究了资产价格内生变化情形下证券市场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发现增加市场不确定性的维度(资产价值和事件的不确定)可能引发羊群效应,同时该理论认为羊群行为一旦发生将永不停止,显然这与现实不符[7]。李平和曾勇(2005)研究对Avery和Zemsky的羊群行为模型进一步拓展,研究表明在证券市场中存在事件不确定和信息精度不确定时投资者之间可能发生羊群行为[8]。该模型较好的刻画了羊群行为产生的内在机理,但是投资者的初始信念以及在观察他人的行动后自身信念的改变无法从现实期货市场中观察中,加之难以控制的外部影响因素众多,该模型很难得到科学有效地实证检验,期望通过设计相关实验来检验该理论。先介绍李平和曾勇构建的羊群行为模型(模型1),并提出实验假设。该模型如下:
①假定市场存在唯一的风险资产,价值为v不确定且
②假设私有信息的出现及精度的条件概率为:
③公共信息:Ht=(a1,a2,…,at-1)。
④做市商卖出报价:At=E[V|B,Ht],即投资者的买入报价,其中Bt=E[V|s,Ht]。
⑤知情投资者的交易策略为:若E[V|s,Ht]>At,则选择买入资产;若E[V|s,Ht]>Bt,则选择卖出资产。不知情投资者随机进行买卖,假设其买、卖、不进行交易的概率为
⑥μt+1v=P(V=v|at,Ht)表示做市商观察到公共信息Ht和预期到交易者的行动at后对资产的估价。由贝叶斯法则可得做市商卖出报价:
At=E[V|B,Ht]
⑦获得低精度坏消息知情投资者对资产估价:
⑧羊群行为产生。若知情交易者获得高精度的好消息,由式(1)和式(4)式可以得到E[V|θ=g,s=h,Ht]=1>At,该式表明获得高精度好信息的交易者总是买入风险资产,若获得低精度坏消息的知情交易者产生买的羊群行为,则由式(4)和式(5)可推得:
由上式可知,拥有低精度坏消息的投资者在一定条件下会忽略个人的私有信息产生羊群行为。因此,可以提出以下的实验研究假设1:投资者拥有的信息精度越低,越可能发生羊群行为。
在李平和曾勇的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构建投资者收益模型(模型2),比较发生羊群行为和未发生羊群行为的投资者在投资期间的整体收益状况。假定交易期一共三期:T1,T2,T3,投资者在每期同时进行交易,每期交易后投资者可以观察到其他投资者的买卖决策。投资者结构满足条件
3 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3.1 实验设计
本文构建一个由知情投资者和做市商组成的期货市场,知情投资者分为三类:拥有高精度信息投资者Type=1,拥有中信息精度的投资者Type=2,拥有低精度信息投资者Type=3, Type表示投资者类型。私有信息的出现及精度的条件概率同模型1。做市商提供期货合约的买卖报价,投资者和做市商之间进行交易,投资者根据私有信息和观察其他投资者上一轮的交易行为同时作出交易决策,交易决策涵盖买、卖和不交易三种策略。为了简化实验,假定做市商买卖报价相同。我们通过控制投资者的私有信息内容和精度,比较前后两轮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变化,确定是否存在羊群行为。通过设定投资者收益支付函数,比较发生羊群行为的投资者收益和未发生羊群行为的投资者收益的差异。具体的实验参数设定及实验流程如下:
实验一共做六局,投资者每局要做出两轮决策。期货合约的真实价值
3.2 实验过程
实验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计算机实验室组织实施,实验参与者共120人,其中56名为四年级注册会计师专业的本科生,64名为企业管理专业硕士一年级研究生。本实验分别作为本科生《实验管理学》课程和硕士生《高级管理学》课程的考核环节,此前他们均已学过有关公司金融和金融市场的课程,熟悉本实验涉及的金融背景知识。在实验中使用学生作为实验参与者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学生不如现实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富有经验。为此,实验经济学领域的大师Smith等(1988)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从真实市场中招募的参与者作出的决策与学生作出的决策并无显著差异,而使用学生的实验成本远低于前者[10]。Fehr(2002)更是认为,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硕士生是最合适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参与主体,因为一方面他们了解相关理论背景,能够很好的理解实验逻辑;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象社会参与者那样具有很强的思维定势,容易实现与实验主题的行动一致性[11]。因此,目前国际上绝大部分经济管理类实验都是用高年级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作为参与主体。在正式实验开始前,通过问卷调查测量实验参与者的风险偏好。随机分配实验角色。实验开始前每个实验参与者都收到并被要求仔细阅读实验指导手册,包括实验设计概览和实验流程。实验程序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并且通过瑞典苏黎世大学实验经济学研究所的Z-tree实验软件系统。实验分三次进行,全部实验共进行了18局,得到720条实验记录,采用stata 8.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4 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
4.1 信息精度与羊群行为
首先对不同信息精度类型下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当Type=3时,羊群行为出现的平均次数明显高于Type=1和Type=2时,而Type=1和Type=2时羊群行为出现的平均次数非常接近,这一结果预示着信息精度对羊群行为存在重要影响。
表2显示,在不同Type值的比较中,Type值较大的实验对象秩和总是较大。在Type=1和Type=2时实验对象之间差异并不显著,而在Type=2和Type=3;Type=1和Type=3时实验对象之间的实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表明低精度信息的拥有者更容易产生羊群行为。同时,信息精度在某一范围内(Type=1和Type=2)时,羊群行为并没有明显变化,暗示可能存在一个信息精度阀值,当低于此阀值时,羊群行为会显著增加。
为了估计信息类型对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影响程度,将Type对hb进行回归分析,因为被解释变量羊群行为hb只有0和1两个值,因此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从表3可以看到,Type和hb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为0.039,当Type增加一个单位时将引起羊群行为事件对数的发生比预测值提高0.326,hb的发生比扩大1.386倍,假设1得到验证。
4.2 羊群行为与投资者收益
表4表明,发生羊群行为的投资者平均收益明显低于没有羊群行为的投资者平均收益,预示羊群行为对投资者收益有重要影响。
表5显示,发生羊群行为的投资者收益与未发生羊群行为的投资者收益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000。
表6显示,羊群行为与投资者收益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为0.000,当羊群行为发生时,投资者收益将减少0.527个单位。因此,羊群行为不仅并未给投资者带来更大收益,相反会带来负面影响,假设2得到验证。
可能是采用的风险度量量表对风险的度量只有6个取值,最终对实验对象的风险偏好进行测量后得到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没有明显的区分,无法进一步研究风险偏好对羊群行为的影响。
5 结论启示及未来研究
本文运用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期货市场中羊群行为产生的内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信息精度对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的羊群行为有重要影响。实验表明,投资者拥有的私有信息的信息精度越低,则投资者产生羊群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为了避免由于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引发的期货价格大幅波动,实现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套期保值功能,期货市场的组织者和监管者可以通过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及时披露有关期货合约交易信息,来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同时还发现羊群行为会对投资者的个人收益产生负面影响,对于投资者应该尽量避免羊群行为的发生。
尽管可以通过提高信息精度对期货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施加影响,但是同时有可能降低具有内幕信息的投机者参与市场交易的热情,对市场的流动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期货市场组织者和监管者在披露市场交易信息和期货合约信息时,披露的内容和水平应该在何种程度为最佳,既可以考虑到减轻市场中的羊群行为,又可以考虑到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摘要:以行为金融理论为基础,根据信息精度的羊群行为模型,运用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期货市场中羊群行为产生的内在机理及羊群行为和投资者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信息精度对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的羊群行为有重要影响。实验表明,投资者拥有的私有信息的信息精度越低,则投资者产生羊群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发生羊群行为的投资者收益比未发生羊群行为的投资者收益低。研究结果对我国期货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和投资者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羊群行为,信息精度,期货,收益
参考文献
[1]邢毅,邢振贤.我国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21:213~214.
[2]Gleason,et al.Herding behavior in Europeanfutures markets[J].Finance letters,2003,(1):5~8.
[3]Weiner.Sheep in wloves’clothing?Speculators andprice volatility in petroleum futures[J].QuarterlyReview of Economics&Finance,2002,(2):391~401.
[4]马良华,吴琼.我国期货市场羊群行为实证研究[J].浙江金融,2005,(8):36~37.
[5]罗孝玲,彭青.我国大豆期货市场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2007,(1):27~29.
[6]Bikhchandani,et al.A theory of fads,fashion,custom and cultural change as informationalcascad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992~1026.
[7]Avery,Zemsky.Multidimensional uncertainty andherd behavior in financial markets[J].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98,88:724~748.
[8]李平,曾勇.羊群效应与内幕信息的揭示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5,(2):46~49.
[9]Decamps J P,Lovo S.A note on risk aversion andherd behavior in financial markets[J].Geneva Riskand Insurance,2006,31:35~42.
[10]Smith V L,Suchanek G L,Williams A W.Bubbles,crashes,and endogenous expectations inexperimental spot asset markets[J].Econometrica,1988,56:1119~1151.
挤进羊群的狼 篇10
年龄:34岁
职业:某银行分行信贷处办事员
【咨询师笔录】
博士“下嫁”
我是一个孩子妈妈,在孩子两岁的时候我考了硕士,孩子五岁的时候我考了博士。很多人都很奇怪,都已经是孩子妈妈了,干嘛这么拼命啊?我不愿意一一跟他们解释,因为我的单位很不景气,没准过不了多久就开不出工资来了。
就这样一路念下去,我的工作地点也由家乡换到了北京。经朋友介绍我来到了一家银行。行长看了我的学历和工作经历后,想了想,说:这样高学历的人才在我们这里还不容易找到一个适合的位置。这样吧,先到下面锻炼锻炼,熟悉一下银行业务。于是人事部的同志就把我领到了这家银行下面的一个分行,让我在信贷处做一名办事员。
干了几天,我发现这里的工作真是太简单了,没什么可学的。那些放贷的条款背下来就行了,利息的计算方式也就那么几种,我几天功夫就把信贷部的工作全掌握了。而其他办事员一般都是高中毕业,或者中专毕业,在这里还觉得不满意,整天喊着工作累啊忙啊,特别羡慕总行的人。我来了之后,一般制表啊之类的杂活都由我来干,甚至打水、扫地之类的活也由我来干。因为我的学历最高,他们心里难免有些嫉妒,自然就让我干的多些,我也不怪他们。
我从来不惧怕干活,只要心情愉快,让我干多少活都无所谓。可是,慢慢地,好脾气的我也觉得在这里越干越没劲了,每天接触那些贷款的客户,什么样的都有,有讲理的,也有不讲理的,有时因为算利息有出入,他们就会和你大吵大闹,最后,你得一边依照条款,一边拿着计算器,算给他们看,他们才能满意地回去。单位里的同事也没有什么可聊的,在这个单位,我觉得我的存在是一种不和谐,一种尴尬。
在这里,我的高学历成了一种罪过。因为我的存在对他们造成了一种压迫感,使他们感到很不舒服,然后就把这种不舒服像踢球一样地踢给了我,我只能默默承受,我总不能再把它踢给老公和孩子吧。
做了一段时间我向行长提出了辞职。现在我暂时还没有找到好的工作。每天在人才市场转悠,兜里揣着毕业证书和个人简历。有时候,我也会怀疑,我的明天会怎样?
【心理分析】
回到“狼群”吧
有句话说得经典:什么是垃圾,把人才放到不合适的地方就是垃圾。咨询者显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所以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浑身上下都是错。是她错了吗?不。是她的同事错了吗?不。是她的行长错了吗?不。是她和工作环境在一起出现了问题。
这里说的工作环境不只是写字楼的地段、装修,还有也是最重要的,是它的人文环境。工作环境里面的人员普遍素质怎么样?价值取向怎么样?性格特征怎么样?这是工作环境里面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做为一个职场中的人,你时时刻刻都要与人打交道。而行业的大环境和办公室的小环境都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职场中的心情指数和随之而来的成就感与归属感。
咨詢者找工作时忽略了职场中的软环境,进而导致左右为难,不上不下的尴尬局面。所以,一匹狼要在狼群里生活,偶尔挤进羊群,不是把羊群吃掉,而是被一群羊排挤、冷落。
羊群行为 篇11
在全球一体化浪潮的洗礼下,世界各国的联系越发紧密。从9.11到甲型H1N1病毒流感,世界的紧密联系除了表现在经济上,在突发公共事件领域也逐步凸显出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地方性的事件,都有可能演变为全球的危机。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频频发生,从2003年的SARS,到毒奶粉、苏丹红等食品安全问题再到煤矿、建筑等安全生产事故,加之2009年的甲型HINI流感在多省爆发。这些突发性公共事件考验着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灾害性、高度不确定性需要人们在面对此类事件时能够及时做出决策,而决策的质量同获取的信息质量有直接关系。网络媒体的出现恰能满足人们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此类特殊环境下的信息需求。网络信息的混杂性、隐匿性使得人们在依据其做出决策时,难免产生羊群行为。
1 网络环境下的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指动物(牛、羊等畜类)成群移动、觅食。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来描述人类社会现象,是指有意识的模仿别人决策,或是过多依赖于舆论,忽视自己掌握的信息,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操持一致[1]。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信息自身的广泛性、动态性、混杂性使得基于网络信息的羊群行为呈现不同的特点。
1.1 常态下不易发生性
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通过浏览门户网站,登陆即时通讯工具,访问论坛,订阅短信新闻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相比较与传统媒体,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拓展,所获取的信息数量有了增加,质量有所提高。在正常状况下,人们可以通过多渠道的信息确认,对有可能引起羊群行为的信息经行甄别,从而降低羊群行为的发生概率。
1.2 紧急状态下易发生性
羊群行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是一种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网络信息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利用其渠道优势,比传统媒体抢先一步进入人们的视听。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性,突发性,不可确定性,公众多处于恐慌的状态,无暇对信息的真伪进行甄别,加之网络渠道的多元化,公众有可能收到多条内容一样的短信,在多个网站看到内容相似的信息。由于网络信息监管不到位,难易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此时,极易发生羊群行为。
1.3 影响范围广,消失速度快
网络信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同样,基于网路信息的羊群行为也呈现对应的特点。在传统信息环境中,羊群行为一般在某群体范围内爆发,传播不会超出特定的区域范围。但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信息同步传播的广泛性,羊群行为呈现的是在几个不同的地域同时爆发。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及时得到更新,随着事件的进展,政府出于信息监管的职能出面澄清问题,借助于网络的动态更新,真实的信息很快得以传播,人们的恐慌得到缓解,不理智的羊群行为也就随之消失。
2 突发公共事件中基于网络信息的群体决策的羊群行为
突发性公共事件,短时间内突然爆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中心,亟需政府、媒体、公众在第一时间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群体需要及时有效信息,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动态性使其成为群体的首选。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潜伏期、爆发期、发展期和消退期。下面就从这四个阶段来分析各阶段的基于网络信息的羊群行为。
2.1 突发公共事件潜伏期基于网络信息的羊群行为
突发公共事件潜伏期,是指事件发生的征兆并不显著,个别事件零星发生尚未形成规模。在自然灾害性方面,表现为征兆不明显;在社会安全方面,表现为局部零星发生,尚未大规模爆发;在公共卫生方面,表现为区域性小范围。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潜伏期,由于事件的危害性尚未表现出来,群体对此类事件的警觉性不高。网络环境中的主流意识没有对危机的存在作过多的关注,即使个体发现了危险的存在,少部分的针对潜伏期的危机报道,被当作网络噪音过滤掉。在集体漠视的信息环境中,极易产生群体忽视的不作为羊群行为。
2.2 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期基于网络信息的羊群行为
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由于事件的突然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公众处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无知状态,紧张、焦虑、恐慌是事件爆发期公众的最大心理特征。信息的不确定性是公众产生恐慌的原因,公众急需获取事件相关信息。网络媒体利用其自身优势,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期,抢先进入人们的视听。处于恐慌中的公众无暇辨析信息真伪,同时出于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极易产生羊群行为。5.12地震发生后,部分成都市民收到水源遭受污染的短信,如果是在常态环境中收到此类信息,多数人不会相信。但在突发事件爆发的特殊时期,公众宁可信其有。出于对亲人朋友的关心,公众一般多次转发此类信息。通过网络的便利渠道,此类信息大肆传播,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抢购行为的发生。后来关于问及地震中抢购行为原因的调查中,部分人表示是因为相信了短信的内容,更多数的人表示是由于看到了大家都在抢购或准备抢购,或是朋友建议一起去抢购。在恐慌的不确定环境中,群体间存在相当程度的信任和依赖,暗示的作用会比较强烈,情绪传染比较严重,政府没能及时作出信息的澄清,造成了大范围的抢购行为。
2.3 突发公共事件发展期基于网络信息的羊群行为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期,事件的起因、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及造成的损害逐步明朗化。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公布权威信息,进行制度化的危机信息发布,规范信息发布格式。网络信息呈现积极、正面、肯定的局面,信息的真实、有效降低了公众的紧张、焦虑情绪,减少了公众的猜疑,缓解了公众的恐慌,从而有效遏制了谣言的产生散布。在突发事件的发展期,网络信息可以及时跟进事件的发展,动态更新最新情况,和公众进行有益的互动。公众此时得到充分的信息,减少了非理性的羊群行为,呈现的是对权威的认可,对政府工作的认同,有利于政府对公众的引导,辅助突发事件尽快解除。
2.4 突发公共事件消退期基于网络信息的羊群行为
突发公共事件的消退期是事件逐渐趋于缓和,事件的发展势头得到遏制,进一步的危害不再发生。在消退期,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下降,一向以反应迅速著称的网络,此时只会以很小的篇幅去报道突发公共事件,转而去报道更能吸引公众眼球的事件。网络环境中多是危机即将消退的庆贺之词,网络信息对形势的乐观的估计,降低了公众危机意识,不能避免在危机卷土从来之时可能遭受的损失。网络信息对事件的漠视,造成了公众集体危机意识的淡薄。
3 突发公共事件基于网络信息的公众决策中羊群行为的成因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中基于网络信息的羊群行为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其形成有许多原因,总体来讲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包括人类的从众本能、共同承担责任的需要等;二是从信息环境的角度分析,包括群体间信息沟通、信息不确定、信息成本过大等。突发公共事件中羊群行为产生可以通过如下机理图图1表示:
3.1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羊群行为的成因
3.1.1从众心理(Conformity)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2]。研究发现,这种心理特征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在自然界中,动物们也具有明显的从众行为。例如,动物之间在居住地域选择、交配,觅食等方面存在模仿的行为。自然界动物群体这种一致行动的趋向性是长期进化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人类的这种心理特征也是一种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3]。
3.1.2 共同承担责任。共同承担责任的心理推动了羊群行为。在群体活动中单独行动的失败被视作因个人能力不足、决策失误,将承受来自群体、组织、社会等多方面的指责,同时个体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相反,如果他采取同大多数人相同的决策,即使失败,也不会受到群体的过分指责。所以可以说,采取羊群行为可以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4]。
3.1.3 群体间的心理感染。感染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互动方式,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屈从。感染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交流。在大型开放人群中,一个人的情绪往往可以引起他人相对应的情绪的发生,而他人的情绪又反过来加剧了这个人原有的情绪,反复振荡,甚至激起强烈的情绪爆发,导致某种非理智的行为发生[5]。
3.2 从网络信息环境角度分析
3.2.1 信息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确定性能够导致羊群行为。如果决策者掌握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全部信息,将不需要通过观察他人的决策行为来决定自己的决策行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公众需要大量的信息辅助决策。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混杂着噪音的信息涌入公众的视听,公众需要及时做出决策,无暇甄别信息真伪;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极其不确定,人们基于不确定的网络信息无法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就容易出现羊群行为。
3.2.2 信息获取成本过高。信息成本过高也能够导致羊群行为。在网络环境中,信息是无成本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对于普通事件,公众已经形成结构式的思维方法去获取信息,但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事件的不确定性及突发性使得公众需要花时间精力去甄别信息的真伪。有时这种时间精力的成本过大,超过他们从信息中获取的利益,公众就倾向于从他人那里获取经过鉴别的信息,这样就容易导致羊群行为。
4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对羊群行为的有效引导
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基于网络信息的羊群行为的成因分析,明确了羊群行为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心理和信息环境的因素。因此彻底的消除羊群行为是不可能的,同时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群体基于网络信息的羊群行为,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政府的统一的管理,推进网络舆情的构建,因此也没有彻底消除的必要。但如果消极的羊群行为没得到妥善处理,将有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因此,政府可以从公众心理和网络信息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引导群体的羊群行为,发挥其有利作用,避免其不利影响。
4.1 公众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4.1.1 注意公众心理健康,加强心理承受能力
从认知的角度讲,人总是要不断地了解自己所处环境,对环境越了解,人就越感到自己有确定感,减少紧张和焦虑。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由于对事件发生原因,发展趋势的未知,公众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特征,正是这种心理状况使得羊群行为有可能发生。羊群行为的发生同个人的知识程度、性格、心理承受力、既往的经验、所处的职业群体等等有关系。政府部门可以平时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危机面前不至于惊慌失措,做出不理智的羊群行为。
4.1.2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信息辨别能力
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相比平时更易出现羊群行为,主要是由于在突发事件中,大量信息一时间涌入人们的视听,要求公众及时做出决策,并未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公众教育是克服心理因素、认知偏差的有效方式,通过对公众的教育可以提高公众识别信息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认知偏差,起到减少羊群行为的作用。
4.2 良好网络信息环境的构建
4.2.1 畅通沟通渠道,规范信息披露制度
突发公共事件初期,公众处于恐慌状态,急需了解事件的发生原因、发展状况,各路媒体为了抢占信息市场,不惜代价发布各种引人注意的信息。政府应畅通信息沟通的渠道,保证正规、有效信息的及时发布;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降低信息获取成本。
4.2.2 健全相关法制,保障公众合法权益
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注意,但相应得针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信息管理的法律还不健全。因此需要加强相关法制的建立健全,做好网络信息发布的监督工作,最终保证公众的合法权益。
4.2.3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消除公众的潜在忧患
目前,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在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公众想到的首先是自保,这就导致了在流言混淆视听时公众决策的趋同性,比如地震中的哄抢食物、水、帐篷等必需品,使得物价一时间上涨,人心出现动荡。如果政府不出面及时制止这种行为,社会安定将陷入极大的风险之中。因此,政府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可以得到有效地保障,才能有效降低公众的恐慌,在流言四起的环境中,有效避免不利的羊群行为。
参考文献
[1]喻勇.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羊群行为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08年.
[2]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重印.
[3]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4]xiaofeng336.羊群行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7582.htm,2009-12-26.
【羊群行为】推荐阅读:
朱自清《羊群》09-30
羊群的选择作文1200字06-09
投资基金的羊群效应论文08-20
寓言故事小猪与羊群06-29
企业行为是社会行为09-25
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08-02
用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分析个人行为06-12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06-26
行为访谈07-14
行为内化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