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想象

2024-11-07

表演想象(共7篇)

表演想象 篇1

形体表演是一门集音乐、美术、雕塑、戏剧等因素的综合艺术, 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反映。而形体活动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它不仅能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生活, 还是一种能够将教育、精神、情感、智慧、身心等融合发展的载体。形体表演被誉为优美的肢体语言, 人们习惯往往认为这种语言得以施展才华的首要关键是动作, 而忽视了其另一个主要方面。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 演员表演时的内心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演员的动作效果, 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就此来谈一谈形体表演的想象空间与创新有机结合。

一、形体表演结构的想象空间与创新

精巧的艺术构思是通过完美的结构来体现的。形体表演结构有一定的规律, 结构是作品的骨架和内部构造, 是根据主题的需要, 按照事物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 经过作者的独特视角, 巧妙铺排所作的布局和安排的。

结构有重要的层次语言, 在人物感情处理方面, 有层次递进变化来推动情感在结构中的体现。如悲哀的情绪表达:有点悲哀 (惆怅、忧郁不乐) →很悲哀 (痛苦、难过) →极端悲哀 (悲痛欲绝、挣扎) →无声悲哀 (无奈、抑郁) 。在这种推动式的情绪变化时说明, 形体语言反映结构, 结构即形体语言。舞台上的艺术表演是一个虚拟的真实, 虚拟的生活景象, 不管演员用什么动作, 实质大体一样。特别是形体表演艺术, 人们用具象的形体动作来表演, 塑造和展示抽象的事物。演员在舞台表演时, 为观众构建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这种特定的想象, “是在有知识经验和表象记忆的基础上, 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表象, 它使人们有了丰富的感性知识, 而这些正是审美经验的基础”。具体来说, 譬如形体要表现一朵花, 观众如果在舞台上看到真实的一朵花, 那样未免有些拙劣。然而能用自己的形体动作跳出一朵花来, 让观众去想象, 去感受, 则是舞蹈演员表演的高境界。想象发生在观众的感受中, 但这是由于形体表演而引起的, 是那些模拟花的各种形态的形体动作表演引起了观众的联想。

二、形体表演语汇的想象空间与创新

形体表演语汇 (动作) 是靠积累才能丰富的, 只有相当的积累, 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 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 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

另外, 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们劳动或其它习惯动作进行分析, 了解它们的型态、动作规律、动作节奏等选择其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进行美化提炼, 使之成为闪烁光彩的形体型像。如《浪里人》的创作, 作者深入到渔民中, 观察渔民劳动生活如织网、拉网、撑篷、摇橹;渔民习惯两腿分开站立, 走路步伐沉稳有力;战风斗浪形成他们勇敢、豪爽、憨厚、直率的性格特征等。作者对这些素材进行了典型化的表现, 创造了生动丰满的形体表演形象。

所以人们在欣赏形体表演时, 除了必不可少的视觉和听觉外, 还会有也应当积极的展开丰富的想象。最完美的形体表演欣赏, 应当是欣赏者全部身心的总体投入, 即以开放的心境全身心的投入形体表演欣赏的全过程, 进而达到欣赏主体与创作主体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共同奏出心灵震动的和弦。

三、形体表演演员构建的想象空间与创新

那么对一个演员来说, 其内心活动的一般情形是:他在表演一朵花时, 应该是有一个丰富的想象的空间, 并非真有一朵花开在演员的心里, 他是在想象有一朵花, 花在风中, 在雨中, 在春天, 在秋天, 在生长, 在舞动。有了这样的想象, 演员就会知道用这一舞蹈的动作是在表现什么。如果形体表演演员内心里没有想象出那样一朵花, 没有想象出那朵花的各种姿态, 也就是说如果演员内心空间是空白的, 那他即便拥有高超技巧和眩目的动作也会失去生命的新鲜活力, 失去形体表演这门独特艺术的特有魅力。所以, 技巧是重要的。可是技巧一旦失去了内心的想象, 一个没有内心想象空间的演员, 装进他心里的就会是许多没有生命力的东西。那同样是枯燥无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表演者的内心想象和技能技巧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同等重要。其实这里涉及到演员二度创作的问题:“演员在完成编导规定动作的同时, 还要根据自己的认识, 理解和去塑造形象, 使形体表演形式与内容紧密结合。”而想象在演员的二度创作中,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 舞者和观者对于同一想象空间存在着一致性或结合点, 但是二者之间也毕竟会有差别, 就各自的群体内部的各个个体也都具有着不是同的思维方式。由此来看, 舞者的想象空间和观众的想象空间并不一定是完全吻合的。舞者的内心想象通过身体语言表达出来, 而这种身体语言正是观者展开想象的物质材料。从艺术欣赏的一般规律和形体表演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看, 舞者表达内心世界的舞蹈动作, 一定要符合观者欣赏的心理过程, 能够调动观者的想象力, 共同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舞者如果失去了内心的想象空间, 就失去了舞蹈的活力, 舞者的肢体也将软弱无力。

四、形体表演编导构建的想象空间与创新

形体表演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贾作光老师提出:“要有一双舞蹈的眼睛, 它必须全身心投入生活当中, 身临其境地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物内心感情活动, 将人物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在第八届“桃李杯”大赛中, 《进城》是在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成的原型人物:一群进城务工人员。它表现当代民工们在大城市生存、生活的状态。从开始蜂蛹般涌入大城市的好奇、新鲜到遭受白眼后的痛苦失望和面对挫败的无奈, 直至鼓起勇气拍掉的尘土、擦干血汗, 迎接新的曙光。让人真切感受在你我身旁, 生活在社会中下层人民的艰辛, 在对弱势群体深表同情之时, 也为大多数人通过努力与奋斗最终得到社会认同而欣慰。这一作品创新的源头来源于生活真实原形, 是创作者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生活, 捕捉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群, 因此, 创新不是“空中楼阁”, 是源于生活中的“真善美”。

编创者身体动作结构和演员语言风格特色也是编排动作中个性的体现, 编导自身有丰富的语言库为动作积累了使之变化、发展的空间。此外, 有些演员自身表现上呈现稳定的个人风格气质——有些舞者适合于刚健有力、冲击力强的动作, 有些偏向柔美、抒情流畅的肢体连接, 形体动作是对现实生活动作的加工提炼和集中概括,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而成为专门的形体语汇。形体动作一经固定下来, 就成为特定的、规范性的审美形式, 具有广泛群众审美基础的人体动作的动律及其造型。形体语汇的美, 形体语汇的风格, 凝聚着独特的历史传统的底蕴。只有将这种美和风格完整地体现出来, 才能抓住形体表演的底蕴。

作为一名形体表演者, 我深深的知道形体表演者的内心是丰富多彩, 自由奔放的。形体表演者应该拥有绚丽的想象, 挣脱枷锁的勇气和忘我的生命表现力。在形体表演艺术的浩瀚海洋里, 只有充满智慧, 对生命饱含热情的人, 才能成为这个缤纷时代的弄潮儿。

摘要:想象, 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精彩的想象, 就像童话中的魔杖, 点到哪里, 哪里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英国诗人杨格说:“独创性作家的笔头, 像阿米达的魔杖, 能够从荒漠中唤出灿烂的春天。”要想形体表演具有独创性, 想象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形体表演,想象,空间,创新

参考文献

[1]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年6月。

[2]于平选编:《舞蹈编导教学参考资料》, 北京舞蹈学院, 2009年10月。

[3]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4月。

[4]于平著:《高教舞蹈综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年9月。

浅谈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篇2

关键词:想象力;舞蹈表演;作用;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76-2

一、想象力的含义

何为“想象”,在现代心理学中想象是指人脑对记忆中已有的材料进行二次加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心理过程存在于脑海,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表现形式,换言之,是人们将过去的经验结合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知进行结合,将有联系的思维进行新的结合。在普通心理学中想象被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所谓“无意想象”,是指人们在进行舞蹈行为之前没有预定的目的,不作任何努力,通常是在意识减弱的时候,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不由自主地、顺其自然地在头脑中出现一些新的思维形象。它常由客观事物的某些外形特征所引起。

所谓“有意想象”,是指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有的放矢的进行想象的过程。“有意想象”是行为主体在发生想象的过程时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计划和有规划的想象思维。在舞蹈艺术中,绝大多数的艺术作品都是通过“有意想象”的方式来进行展现与塑造出来的。

二、舞蹈表演与想象力

笔者认为舞蹈表演者在完成舞蹈作品中的形象塑造和刻画时要对以下两大点进行深层次的艺术“想象”:1.动作空间想象;2.心理空间想象。只有在以上各层面的融合反应中,舞者才能更好的进行“二度创作”,更好的将舞蹈作品的内容及情感在与想象力的互相交融中呈现出来。

在舞蹈中,想象力是一切艺术的桥梁和纽带。无论是舞蹈,舞蹈创作,舞蹈教育和想象力都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在舞蹈表演,想象使图像更丰富多彩,千变万化。

舞蹈演员表演中的“二度创作”是舞蹈想象的一种表现,是指舞蹈表演者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对表演角色的理解,从舞蹈表演中体现角色所对应的生活环境、年代以及历史形象等因素挖掘角色的的感受,利用自己的阅历来对文化知识深入思考,对人物角色的内在精神进行思考,从而熟练地完成舞蹈的编排,形象的将舞蹈动作与整个舞蹈编舞过程展现得栩栩如生。

“二度创作”是指舞蹈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是舞蹈演员自身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体现。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应当善于运用想象力去展现不同人物的特点与性格,同样,具有良好的想象力是成为优秀舞蹈演员的必要前提。

三、舞蹈表演中想象力的重要性

(一)想象使情感鲜明集中

想象是艺术家根据一定的创作目的对记忆中的情感素材进行加工、雕琢,不是对记忆中的素材进行“真实”、简单的再现,而完全认知理解后的自我表达是关键所在。因此,素材只有在想象力的加工、综合、雕琢中才能愈益鲜明集中起来。正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说“情曈陇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意指:心中的情感是伴随着对客观物象想象的深入而产生和逐渐明晰的。所以,演员在塑造某一形象时,只有对这形象进行想象,是想象的情感,并非真实的情感去控制着舞蹈,其表演形象的情感和性格才会更加鲜明。

(二)想象使情感发展变化

想象是创造形象的过程,也是对形象深入认识的过程。伴随着想象认识的发展变化,情感也会相应的发展变化。巴普洛在表演《天鹅之死》时,是由一个正常人的心理状态去饰演即将死去的天鹅,如果她不进行艺术表现上的想象力,我相信她无法将慢慢衰竭并最终死去的天鹅象表演的那么出色。

虚幻的情感要想在舞台上展现的活灵活现,并且能够深切的将角色的情感转换和发展,就需要表演者将思绪投入到想象的情感世界。托尔斯泰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时,作品的主人公安娜的情感是对世俗的鄙视,随着人物和剧情的发展和变化,安娜接二连三地受到上流社会的欺骗与迫害时,作家对作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主人公的情感也随着作家的想象由鄙视转为同情。

(三)想象使情感复杂多样

感知活动中产生的只是感知者自身的情感,而想象中不仅存在着想象者自身的情感,还包括各种角色的情感,因为表演者在想象各种人物形象时必须体验人物相应的情感活动。这些情感活动中有快乐、伤悲、愤怒、惆怅、绝望、希望等。

舞者自由地把握这些情绪的合理转换,必须依靠想象力的作用。更深刻的想象的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需求,让自己成为当事者,通过想象触发,转移到的情感,思维,从而更为合理的情绪转换,更现实的人物复杂的情感。

舞蹈情感的激发与变化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而多样的想象的刺激又来自情感的内驱力。凭着这种力量,想象才可以张开翅膀,在艺术的天地里翱翔,并且可以超越时空。

参考文献:

[1]郭勇健著.作为艺术的舞蹈[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2]李胜利著.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1,8.

[3]胡莉莉.谈舞蹈表演与个人综合素质的关系[J].艺术教育,2011,(03).

[4]龚剑.如何培养舞蹈形象的想象力[J].大舞台,2010,(04).

作者简介:

论声乐表演中想象力的运用与培养 篇3

一、声乐表演中想象力的运用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 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 理论性的阐述往往使人无从下手, 尤其是初学者而言, 更是觉得生涩难懂, 所以利用形象的比喻,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声乐的学习无疑可以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 歌声是传达情感, 是通往听众心灵的桥梁, 如何能够打动听众?这就需要歌唱者具有很强的歌曲表现力, 而这种表现力的获得又要求歌唱者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 完全把自己融入到这个作品角色中, 想象力越丰富, 对作品内涵的把握就越清晰透彻, 就越能细致而准确的将表演表现到位。

(一) 想象力是获得正确发声方法的捷径

歌声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 只能通过视觉, 听觉, 感觉去体会, 去模仿, 通过歌唱者的感性认识分析、判断, 逐渐形成对声音状态的理解。而想象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感性认识, 也就是说它是认识事物, 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 只有不断的、积极的调动自己的想象力, 才能更快速的获得正确的发声方法和优美动听的声音。

比如, 唱歌之前,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开喉咙, 如果单纯的从理论来说歌唱的主要通道就是整个喉咽部, 这条声道畅通了, 声音就会明亮、集中、富有共鸣。如果喉咙处于紧张或者僵硬的状态, 气息就无法畅通无阻地送上来, 声音便“卡”在喉咙里。虽然从字面意思来看不难理解, 但是如何能够正确的做到呢?这时我们就可以想象一下“打哈欠”的感觉, 或者是“闻花”的感觉, 随着“打哈欠”或者“闻花”动作的进行, 感受到肋骨和腰部四周开始膨胀, 那么这个打开的状态就找对了。又如, 声音的“支持点”的问题, 很多理论书籍对这个问题都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 其实在实际练习过程中, 只需想象被人捂住嘴挣扎着想喊出声时腹部的感觉, 或者想象自己看一部搞笑电影大笑时那种腹部的弹跳, 这样就不难体会“支点”的含义了。所以在练声时, 一定要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 充分去调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这样才可能在短时间内捕捉到美好的声音。

(二) 想象力是完美演绎作品的关键

每一部声乐作品背后, 都是词曲家在一定历史背景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创作出来的, 它表现出来的情感和题材都有着各不相同的时代特点和艺术风格。对于一个演唱者, 怎么样才能正确的演绎出各种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呢?

歌唱者在演唱时, 一定要先在头脑中设计出符合作品的画面形象, 使自己的身心率先投入到作品的情境当中去,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作品的旋律, 内心要模拟出属于这部作品的声音形象, 最后通过发声器官的调整使发出的声音与内心模拟出的声音形象相吻合。也就是说, 演唱者不但要有正确的发声方法, 还必须根据歌曲的题材、风格、情绪全面的去分析, 去体会, 充分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并且在内心建立起一种“内心的听觉”, 然后运用这种“内心的听觉”去控制和指挥发声器官。

例如, 云南民歌《小河趟水》, 在表演前, 首先我们在头脑中要设计出这样的画面形象:银色的月光下, 周围一片宁静, 只有山下的小河发出潺潺的流水声, 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 望月抒怀, 她深深思念着远方的阿哥, 此时演唱者要把自己想象成歌曲中的主人公阿妹, 把自己的情绪完全的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去, 面对这美丽的夜色, 阿妹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 歌声要像小河流水那样, 音色圆润甜美, 音量由弱渐强, 再由强渐弱, 创造出一种歌声由远及近, 逐渐流向远方的意境。又如, 内蒙古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我们也要勾勒出一副草原上辽阔无垠, 牛羊成群的优美画面, 自己仿佛置身在这大草原上, 面对美丽的草原, 歌唱对家乡和对党的热爱, 根据这些感受, 选择出一种高亢悠扬, 宽广舒展的声音色彩去诠释。

(三) 想象力是放松身心、快速进入演唱状态的途径

每一个演唱者都有体会, 无论是学习、演出还是比赛, 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它直接影响着我们演唱水平的正常发挥。尤其是一些初学者, 尽管在下面花了很多的工夫, 自我感觉不错, 但一旦面对老师和观众就不知所措, 所有的状态包括声音的位置、气息、共鸣、表情都没有了, 有的甚至还会出现忘词、跑调、节奏不稳等等的现象, 面对这些状况我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充分的利用想象力去调节消除这种紧张的情绪。试想, 如果我们把每一次演唱想象为朋友聊天, 或者是在为他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那么当音乐响起的时候, 我们注意的只会是音乐本身, 而不是教室或舞台, 这样就使得我们可以快速的进入到音乐的意境当中去, 身心放松了, 演唱状态自然就找到了。

通过以上论述, 不难看出在声乐表演中想象力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 谁能够运用的好, 谁就能更快的使自己的声乐学习有一个质的飞跃, 因此怎么去培养想象力, 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二、如何培养声乐表演中的想象力

实践证明, 歌唱者是否可以理解并且演绎好一个声乐作品, 与之是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歌唱者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更深入的去研究声乐艺术;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声乐领域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从而使自己在声乐表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

(一) 积极向上,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 往往直接影响到他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从而对个人世界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 良好的心态是必须具备的。在音乐的学习道路上, 会碰到很多磨难与坎坷, 如果没有一个乐观开阔的胸襟想必很难走下去的。世界上诸多的音乐家如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都是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创作出大量的经典之作, 他们所拥有的就是积极乐观的精神世界, 可见, 一个人一旦拥有了积极的信念就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那将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动力, 推动我们向着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勇敢前进。

(二) 广闻博览, 扩大知识领域

一首声乐作品往往就是文学和艺术的综合体, 这就要求歌唱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各种学科的知识我们都必须要有意识的吸收, 总结, 尤其是跟艺术有关的学科如表演、舞蹈、戏剧、美术等, 更要多多接触, 深入学习和研究, 以开阔自己的视野, 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赋予作品新的血液。因此, 一个歌唱者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歌唱技巧外, 一定还要从各个方面来扩展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 善思好问, 充分启发自己的想象力

当一个人对生活充满好奇的时候, 必然就有很多问题需要寻求答案, 这个寻找的过程不仅锻炼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且还提高了我们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试想如果牛顿并没有去在意那颗砸在他头顶的苹果, 那么还会有万有引力定律吗?所以, 善思、好问、在生活实现中大胆探索是一个歌唱者必须注重培养和发展的一个方面。

(四) 热爱生活, 激发丰富的情感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可见, 一切艺术想象力的获得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的。尤其要善于发现生活中那些另人心动, 富有诗意的画面, 歌唱者正因为捕捉到了这些真实感人的画面, 才能够做到真正用心去诠释一首歌曲的情感, 当然, 这也需要歌唱者同时具备对生活的激情。因为音乐是一种情感的产物, 是对美的事物一种情感的宣泄。想象力的发展是通过情感的抒发慢慢变化的, 丰富的情感不仅可以调动歌唱者的情绪, 还可以唤起我们内心深处情感的记忆。因此, 歌唱者应该保持着这份对生活的激情, 用心去感悟自己的人生。

(五) 积极实践, 在体验中唤起艺术的想象力

声乐的实践活动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歌唱者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和了解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 并在欣赏和评价中去唤起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使自己的表演更丰富、更成熟、更完善。在实践过程中, 歌唱者学会了如何面自己, 面对观众, 尤其是在诠释一个自己从未接触过的角色的时候, 靠的就是自己的实践积累和丰富的想象力。由此可见, 积极的去实践是歌唱者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每一名声乐表演者, 都希望自己的歌声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那么在学习道路上不断地探索求知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就会加快我们的学习进度, 使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如同想象力的运用与培养, 不仅加快了我们对声乐技巧的掌握, 而且对于我们诠释演绎作品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那样:“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 它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那么, 就让我们积极的发挥它、利用它, 使我们的歌声乘着想象力的翅膀自由飞翔吧。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

[2]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地位及运用 篇4

1、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

舞蹈创作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最佳取材。对于一名合格的舞者来说, 其内心需要具备丰富浓烈的情感, 这种情感来源于生活。青少年时期是学习舞蹈表演的最佳时期, 而对于青少年来说, 其生活情感经历毕竟有限。青少年对舞蹈中的情愫不能够有较深的领会和感悟, 人物形象塑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情感的缺失冲淡了舞蹈表演的感染力, 其艺术魅力难以彰显出来。然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很好的弥补青少年舞者生活经验不足这一缺陷。教师的引导加之学生自身的想象, 作品中的场景及人物形象便可迅速的在脑海中建立。学生对舞蹈动作尺度的把握更加精准, 情感拿捏更加到位。想象力在弥补青少年舞者生活经验不足的同时, 使其深刻的意识到生活是一门艺术, 而舞蹈恰是生活艺术的真实写照与升华。

2、提高舞者舞蹈创作的水准

舞蹈创作是舞蹈艺术生生不息的源泉。想象力是舞蹈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缺乏想象力的舞蹈编排是平庸无奇的, 其生命力是短暂的。此外, 凭空想象的舞蹈创作也是毫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舞蹈创作和想象要建立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 舞者凭借生活经验、记忆、印象等对舞蹈内容和形式进行别出心裁的编排。想象力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元素与虚拟元素相结合, 使得舞蹈创作脱离现实元素的平淡无奇和虚拟元素的浮夸, 将虚拟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同时将现实的事物新颖化。一个人的想象力是没有尽头、无尺度的, 假设舞者的想象力脱离了现实基础, 其舞蹈编排无法反映出客观实际, 那么该舞蹈的演绎注定是无法打动人心的,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却起到了反作用的效果, 创造出了一场滑稽而荒诞的舞蹈表演。因此, 舞者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 一定要把握好思想翱翔的尺度,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想象力对舞蹈创作质量提升的理想目标。

3、增强舞蹈表演的舞台感染力

舞蹈不是一门生硬的技巧。在舞者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 其需要为表演注入浓烈的情感, 舞蹈技巧仅仅是情感寄托与情感传达的一种方式。当前, 在中小学及高校开办的舞蹈课程中, 舞台表现力欠缺成为困扰舞者舞蹈演绎的一大难题。舞蹈表演的质量及水准大打折扣。舞台表现力的不足直接降低了舞蹈表演的舞台感染力。致使舞台感染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便是舞者缺乏舞台想象力。在日常的舞蹈训练中, 简易的练功房便是学生舞蹈表演的洗练场地。倘若学生不具备丰富的想象力, 那么舞曲本身的情感将很难通过肢体语言被形象传神的演绎出来, 舞蹈便丧失了原有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增强舞者舞台表现力的基本要素, 舞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在脑海中构建演绎场景, 继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演绎的场景中, 自身的情感便很自然的流露出来, 舞蹈表演的舞台表现力随之增强, 舞蹈艺术的魅力才能通过肢体语言被充分的展现出来。

二、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具体应用

1、想象力与舞蹈动作的完美融合

在舞蹈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并未认识到培养学生想象力对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是舞蹈演绎的基础和前提。因此, 教师在开展舞蹈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过分的注重对学生舞蹈技能及舞蹈基本功的训练, 学生情感及想象力的培养被抛之脑后。教师注重技巧而忽略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得舞蹈教学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 舞蹈的艺术光彩因此而黯然失色。舞蹈学习对学生来说仅仅是一门技能训练, 学生的舞蹈素养、知识迁移能力、舞台表演水平、人物形象塑造的质量在原有基础上很难实现提升。没有情感注入的舞蹈教学终究是失败的。学生想象力的缺失使其陷入了一个无休止、机械化且枯燥的舞蹈学习氛围中。因此, 笔者建议, 教师应将培养学生舞蹈想象力的重要性与舞蹈技巧及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平等看待, 开启学生的想象力运作模式, 引导学生将想象力与舞蹈动作相融合。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舞蹈基本功的过程中, 需要纠正学生踢腿训练中盆骨左右扭动的现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将骨盆想象成一个盛满水的盆子, 学生在踢腿的过程中, 要确保“盆子”中的水不能洒落。这一将骨盆想象成一盆清水的想法贴切而生动, 踢腿训练中所需注意的细节被无限放大。在想象力的作用下, 学生对踢腿基本功的掌握更加的扎实牢固, 学生踢腿动作的幅度无论有多大, 其骨盆依旧是端正稳定的。再如在练习单腿蹲动作的时候, 学生可以将双腿运动想象成一团渐渐融化的积雪, 单腿伸展如同雪水蔓延开来。因学生平日的舞蹈训练没有特定舞台氛围的营造, 所以, 学生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 应当把舞台想象成舞曲中的场景, 每一个动作的演绎都像是在与外界事物的沟通交流。用灵动的眼睛将舞曲所要传达出的情感充分的展现出来, 例如演绎较为悲情的舞蹈, 眼神平移时, 可以想象自己的面前正有一辆正载着亲人离去的马车, 这样眼神中的情感便随着眼神的移动自然而真切的流露出来。学生日常的舞蹈训练没有华丽的布景, 浓郁的场景氛围, 无台词的舞蹈表演需要无限的想象力, 舞者通过想象力将作品中人物的情绪波动、心理变化生动、形象的演绎出来。想象力赋予了舞蹈动作的灵魂, 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舞蹈演绎更加的逼真传神。

2、想象力与人物形象的塑造相结合

舞蹈依靠肢体演绎来传达情感的一门艺术。舞者轻若鸿毛、灵动多变、协调性节奏感极强的舞蹈动作将舞曲中的情感泼墨般的挥洒出来, 舞曲中的人物形象、心理特征被演绎的淋淋尽致。一名舞者这一生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数以千计, 因人物形象千差外别, 人物的心理特征更是复杂多样, 舞者仅仅依靠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是远远不够的, 人物形象的鲜活塑造脱离不了舞者丰富的想象力。对于一名舞者来说, 其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 而作品中人物形象却是多变且不可预测的, 因此, 舞者在舞蹈演绎前, 应当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的剖析。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力, 在脑海中构建作品中的场景, 塑造其人物形象, 深刻的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及情感变化。注重对人物心理细节部位的处理。在演绎的过程中, 舞者应当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 将人物欢快、轻盈、解脱亦或是内心挣扎、痛苦、不安的情感充分地演绎出来, 为观赏者带来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使其内心受到撼动和感染。当前, 在我国众多中小学和高职院校中, 因情感空白所导致的舞蹈表演内容空洞的问题普遍存在, 学生缺乏使用想象力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意识。因想象力的缺乏, 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无法聆听人物内心深处的独白, 对人物内心的情绪波动及情感变化更是没有真切且深刻的感受。学生内心的情感与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如同两条平行线, 二者难以实现交织。没有情感浸润的舞姿是生硬的, 舞蹈表演是空洞的。舞蹈演绎带给观赏者的是如同嚼蜡般的感受。因此, 笔者建议, 学生应当将想象力贯穿于人物塑造的各个环节。例如在演绎《红色娘子军》一舞时, 学生应当将红色娘子军那种不卑不亢、坚决勇敢的形象通过精湛的舞蹈演技充分的展现出来, 让观众感受得到红色娘子军为国为家浴血奋战的决心与勇气。学生的舞蹈动作要与背景音乐相呼应, 将身心完全的融入到革命战争的氛围中去, 坚毅灵动的眼神, 情感饱满、激昂亢进的表演使得红色娘子军的形象深入人心, 赢得观众的一致喝彩。

摘要:想象力是舞蹈创作的灵魂, 是舞蹈艺术经久不衰的根源。本文将就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地位及运用进行具体的论述, 为舞蹈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想象力,舞蹈表演,地位,运用

参考文献

[1]张瑞智.舞蹈表演的想象力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研究) , 2010 (05) .

[2]平心.舞蹈感觉与本体感觉——舞蹈艺术的内涵、舞蹈心理学的外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1 (02) .

表演想象 篇5

舞蹈作为一门汇集音乐、戏剧等领域知识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其肢体的表达是最为直观、最富情感、最具想象力的艺术行为,在舞蹈的过程中,舞蹈者的情感与想象力的融合以灵活的身体展现给观众,使观众感受舞蹈者所传递出来的精神内涵。而舞蹈表演,就是将情感与想象力进行深度的融合,保证在音乐等外界条件的配合之下能够展现复杂的舞蹈心境以及情感共鸣,保证舞者的想象力能够在基本的舞蹈表演中发挥作用,其舞蹈艺术能够根据舞蹈者起伏的情感与心境得到内容的丰富。

从想象力的角度来说,作为一切艺术的桥梁和纽带,舞蹈表演需要以想象力和情感的深度对话作为艺术的支撑点,保证人物和故事形象都能够在丰富的想象力之下得以完善,保证舞蹈艺术者的自我想象活动能够被与情感起伏、舞蹈动作结合起来,以构成形象艺术的基础来成为舞蹈的灵魂之一。对于舞蹈者来说,情感与想象力的深度对话,就是利用自我情感来带入角色进行想象和体验,保证能够在角色的活动中体会到舞蹈文化的特征,保证人物角色的精神世界能够在想象性的思考中被深度的探索和展现出来。

二、情感与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深度对话

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情感与想象力的深度对话体现在想象力能够帮助情感艺术在舞蹈表演中迸发出来,使是鲜明的形象以及情感故事被观众所接受。

(一)想象力使情感鲜明。想象力作为一个能够对于情感进行加工、雕琢的心理活动,是对于真实情感素材的再现与表达,在想象力的影响之下,舞蹈的情感性能够更为综合、鲜明、突出。所以,在舞蹈表演中进行想象力与情感的深度对话,保证了情感的发展进程能够受到想象力的影响,对于任务的形象探索能够更为深入。《天鹅之死》中天鹅的扮演者,其需要在原有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想象才能够保证将自身投入到天鹅的心理以及生理状态之中,只有逐渐将虚幻的艺术情感以想象力的方式展现在自我的艺术表演之中,才能够生动的去描绘天鹅死亡的心情与情感。

总体来说,想象力与情感的深度对话有助于舞蹈者的情感更加深度、鲜明的展现,以复杂的情感变化来丰富舞蹈艺术的内涵。依托于想象力而生的情感转变是更为真实的舞蹈者心理变化,从心理的情感情绪到肢体的语言表达,使舞蹈艺术具有更为鲜明的特点。

(二)想象力使情感复杂。对于舞蹈表演来说,只有较为多样化的复杂情感才能够保证人物的情绪在舞蹈艺术中展现的更为真实和鲜活。所以在进行想象力与情感的深度转化的过程中,任何的情绪都能够依托于想象力进行合理的转化,舞蹈者的情感需求能够因此而更加的真实。

对于情感变化来说,只有舞蹈者置身于舞蹈文化之中,利用自我想象力带入人物情感,才能够保证想象力的多变性使自我情感更为复杂,在舞蹈展现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的真实、鲜活。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合理利用想象力进行情感中转变,就是对肢体、思维的充分锻炼,使情感效果能够与虚构的文化环境充分结合,保证舞蹈情感被深度的激发出来,促进舞蹈中核心思想的提升,将想象的力量运用在舞蹈艺术之中,使舞蹈故事能够超出时间、空间的局限被展现出来。

(三)想象力引发舞蹈感觉。对舞蹈表演来说,其艺术性感觉是舞蹈的意义所在,作为为某一种艺术情感而存在的舞蹈艺术,情感就是孕育舞蹈艺术的摇篮。想象力能够充分引发舞蹈中的情感体验,保证将情感作用于肢体语言之中,以真情实感来打动观众。在舞蹈感觉之上,舞蹈者的艺术性和成就也能够充分的展现出来,由想象力而诱发的舞蹈灵魂性比舞蹈的技巧性更为重要。

对于舞蹈来说,想象力能够正确的反映舞蹈者的艺术形态和思想感情,以想象力作为情感的诱发内容,就能够使舞蹈摆脱麻木、空洞的技术展现,在想象力的影响下使情感与肢体进行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总结

表演想象 篇6

关键词:演员,想象力,联系,表演

一、想象是沟通作品和角色间的桥梁

想象力是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所谓的形象思维2。作为一名职业演员,必须具备极强的想象力。因为想象是沟通作品和角色之间的桥梁,是一切表演艺术的基础。

演员塑造的形象是根据剧本刻画的文字角色形象进行想象后的再创作,要把书本上死的文字表述转换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需要演员根据剧本提供的具体生活场景,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构想出角色具体的神情体态,音容笑貌以及性格化的典型动作。比如在接到一个现代贪官的角色后,演员要充分调动自己平常积累的生活素材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去想象这样一个生活在现代的贪官,他那副对下趾高气昂,对上奴颜婢膝的奴才嘴脸。他如何说话,行事,内心真正的想法是什么,这都需要演员去想象,去体验。在表演时,演员还需要想象剧本提供的生活场景中,化身于剧本中的角色,去亲身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

对演员而言,想象可真是无处不在。你从门内走出去,但舞台上不一定有门;你拿起杯子喝水,可杯子里什么都没有;你搂着床上的孩子,然而你搂着的只是一床被子而已,舞台上的一切都是假的,人、事、物无一真实,所以也无一离得开想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我们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应该是正确的想象生活的结果。3”演员从接受扮演一个角色的任务起,就开始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做案头准备时要发挥想象力,到排练时也要展开想象,直至在每一场演出中都要有丰富的想象。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想象,演员简直寸步难行。

二、想象来源于生活

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深厚的生活积累是想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为任何想象都是建立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的。演员应该像海绵一样,去积极吸取生活中所获得的一切影像与感受,并进行积累,分析和体验。丰富的生活阅历是一切想象的基础。这些积累起来的生活感受在某种特定的刺激下会使自己的生理和心里发生生微妙的变化,即让人感觉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事情似乎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想象,确切地说是随意的想象。

演员的想象与此不同,它是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向有目标的,非随意的想象。想象的材料也不限于自己在生活中的直接的感知,更多的是来自于间接获得的素材。因为演员可能扮演古今中外、天上人间、形形色色的角色,但他却不可能事事都经历过4。所以作为一名演员还需要广博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经验的总结。究其根本,都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说,想象来源于生活,演员只有从生活中吸取营养,才能创作出成功的艺术形象。

三、想象为演员插上腾飞的翅膀

演员要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剧本给演员提供的东西总是非常有限,比如之前发生过什么事,之后还会有什么事发生,还有些舞台提示,比如“他笑了”,“他走进来”“他抱着她”等等。很多演员总是抱怨作家给出的信息太少了,但一些成功的演员却能借助想象的翅膀,深刻挖掘里面的内涵。通过发生过的一串串事件,人物的性格特征,当时的场景等等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创作出人物的动作。我们说按照文字的表述,按照师傅教的动作,表情死板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表演是僵硬的,呆板的,没有灵魂的。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和角色融为一体,才能有成功的演出。

但想象力并非与生俱来,从天而降,演员应该主动地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演员的想象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根据剧本提供的内容,把自己过去生活经历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重新的组织和加工,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在具体的细节上尽可能使之形象化,具体化。简单点说,把角色移植到自己曾经经历过或观察过或在书本上看到过的相同或类似的人物身——自己积累的素材,想象他们如何说话,做事,内心如何活动。经过这样反复的锻炼,演员的想象力就会慢慢增加。

在此基础上,演员还需要再次通过想象把这些生活片段连接起来,构想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书法家或画家在动笔之前往往心中早已是成竹在胸,演员也是如此,在表演之前,就像过电影一样,大脑中已经把整个的剧本或故事过了一遍,在真正演出时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只有经过平常这种扎实刻苦的训练,想象力才能真正形成。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某一天,我们的大脑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会产生灵感,从而创造出经久不息、历久弥珍的艺术形象,成为艺术殿堂中的一个经典。

四、结论

演员能否在舞台上塑造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赞誉,是否能更多地开拓自己,展现表演的才能,关键在于自己“想象力”的培养和形成,以及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生活中特定人物的一些细节,再通过自己的创作,给观众展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演员,一名成功的艺术家。而正是想象为演员的成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王建民.演员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赵万斌.浅谈“想象力”是演员不可缺少的素质[M].影视美学,63-64.

[3]张瑞智.舞蹈表演的想象力探析[J].教学研究,2010(5):124-126.

[4]刘效.戏曲演员的想象力从何而来?——通过对一个角色的解读谈起[M],演员沙龙.

[5]胡亚光.演员和角色之间的桥梁和通道——想象力[J].科教文汇,2007(5):201.

表演想象 篇7

关键词:表演创作,信念感,想象力

表演创作是表演者对现实生活的总结、提炼、加工与升华,即是“假”戏“真”做——在“虚拟”中演绎“真实”,将原本不存在的角色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塑造”的如同真实存在的人物一般,使观看者产生认同与共鸣。而信念感和想象力是促成表演创作的两个最基本又最重要的元素,强烈的信念感和丰富恰当的想象力不仅对于角色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也对表演者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表演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

一、信念感和想象力的概述

(一)信念感的概述

在表演创作过程中,信念感可以通过字面意思解释为“相信、信念”,指在虚构的情境中,表演者具有在真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符合逻辑、正确有序的言行举止、情绪反映等存在元素。表演者对这些虚构的环境、事物、角色等“物质”抱有一种“确定”性。首先在心理上“相信”,继而能够将自身“植入”所扮演的角色当中,进而实现艺术表演的真实与可信。

(二)想象力的内涵

想象力是人类以现实世界中已经存在的事物为基础或模板,在头脑中创造、演绎出新的“事物”的能力,这个由人脑创造、演绎出来的“事物”可以是有具象的,也可以只是一个念头、思想或者一个画面等。想象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质之一,由于具有想象力,人类才能够发明创造,人类社会因此得以发展进步。

二、信念感和想象力的关系和作用

(一)信念感和想象力的关系

想象力是信念感产生的源泉之一,是信念感的引导者和激励者,是产生信念感的“温床”,丰富与恰当的想象力能够强化表演者的信念感,使表演者能够更快更好地将自身“植入”角色当中,成功塑造出“真实”的虚构对象。与此同时,强烈的信念感也可以对想象力产生更大的反作用力和促进作用——由于表演者对于虚构的情境抱有“深信不疑”的态度,其头脑中对于此“情境”下的事、物、人等元素将产生更加具象的想象结果。由此将使原本虚构的角色更加富于“生命力”、显得“活灵活现”。所以,信念感和想象力具有交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强化对表演者的信念感与想象力的训练能够促进此二者的良性互动,对于表演者提高艺术创造水平、提升艺术表演的成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信念感和想象力的作用

信念感的强弱决定着表演者塑造角色的真实度和可信度,信念感强烈的表演者塑造角色时可以产生更强烈的“代入感”,让原本是虚构的人物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即具有如真实存在的人物一般的言语、行为、情绪等反映,从而使观众对于角色产生更高程度的信赖与认可。相反,如果表演者信念感较弱,则在塑造角色时把握不好分寸,使角色塑造产生“偏差”,作出与正常社会现实环境下类似人物不相符的言行举止或者情绪反映等,使观看者无法产生认同感,甚至感到角色很“假”。

恰如其分的想象能够为表演者创造出虚拟的“现实世界”,由此引导表演者进入其中,使表演者真诚地相信这个虚拟的“现实世界”的真实度和可靠性,从而找到其扮演的虚拟角色的“真实自我”。在想象力的激励作用下,表演者能够获得此虚拟的“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信念,得到合乎逻辑、正确有序的言语、行为、情绪等的反射结果。

三、信念感和想象力在表演创作过程中的树立

“相信自己能,就会攻无不克”,在试图树立强烈的信念感和丰富、恰当的想象力之前,表演者首先要对自己有“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找到信念感并激发想象力、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塑造角色、相信自己能够成长为一个成功的、成熟的表演者。如果一方面拼命地“找寻”信念感和想象力,一方面却心生畏惧,总以为自己找不到或找不准,那么这种自相矛盾的潜意识只会让表演者在树立信念感和想象力的过程中造成“南辕北辙”的结果。因为找不到或找不准而焦急而无自信,越没有自信就越找不到、找不准。自信心的树立是信念感和想象力在表演创作过程中的树立的前提,这一点是所有初学表演的人所必须意识到的。

其次,剧本是一部表演艺术作品的“骨骼”与“脉络”,吃透剧本是让作品整体具有健康“体魄”的前提。这就要求表演者反复捉摸剧本中设定的背景环境、矛盾冲突、人物性格等组成部分,先让剧本在表演者中头脑中“活”起来,让虚拟的情境在眼前“显现”、仿佛就是曾经已有或者未来将出现的“现实”一般。有了这种相对“具体”的“画面”或“影像”,再从其中找寻表演者所要扮演的角色,则信念感和想象力就能“油然而生”,或者至少能够“有迹可循”。

另一方面,外物的辅助对于树立信念感和想象力也有相当程度的帮助,比如将角色的服饰穿戴整齐或者化妆。如果条件允许则到角色可能存在的空间中感受一番、观察现实生活中与角色大体相符或类似的人,然后在镜子前面模仿他们的表情、行动,注重角色最细微处的言行举止。比如老年人行动时略带僵硬的步态、忧虑的人不自觉地叹息或者得意的人扬起的眉毛等等,不断反复练习直到表演者自己感觉自然、从容,然后结合剧本进行再“加工”。

结束语:

上一篇:光催化一体化处理下一篇:成长中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