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表演的想象空间

2024-09-07

舞蹈表演的想象空间(精选3篇)

舞蹈表演的想象空间 篇1

一、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地位

1、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

舞蹈创作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最佳取材。对于一名合格的舞者来说, 其内心需要具备丰富浓烈的情感, 这种情感来源于生活。青少年时期是学习舞蹈表演的最佳时期, 而对于青少年来说, 其生活情感经历毕竟有限。青少年对舞蹈中的情愫不能够有较深的领会和感悟, 人物形象塑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情感的缺失冲淡了舞蹈表演的感染力, 其艺术魅力难以彰显出来。然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很好的弥补青少年舞者生活经验不足这一缺陷。教师的引导加之学生自身的想象, 作品中的场景及人物形象便可迅速的在脑海中建立。学生对舞蹈动作尺度的把握更加精准, 情感拿捏更加到位。想象力在弥补青少年舞者生活经验不足的同时, 使其深刻的意识到生活是一门艺术, 而舞蹈恰是生活艺术的真实写照与升华。

2、提高舞者舞蹈创作的水准

舞蹈创作是舞蹈艺术生生不息的源泉。想象力是舞蹈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缺乏想象力的舞蹈编排是平庸无奇的, 其生命力是短暂的。此外, 凭空想象的舞蹈创作也是毫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舞蹈创作和想象要建立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 舞者凭借生活经验、记忆、印象等对舞蹈内容和形式进行别出心裁的编排。想象力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元素与虚拟元素相结合, 使得舞蹈创作脱离现实元素的平淡无奇和虚拟元素的浮夸, 将虚拟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同时将现实的事物新颖化。一个人的想象力是没有尽头、无尺度的, 假设舞者的想象力脱离了现实基础, 其舞蹈编排无法反映出客观实际, 那么该舞蹈的演绎注定是无法打动人心的,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却起到了反作用的效果, 创造出了一场滑稽而荒诞的舞蹈表演。因此, 舞者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 一定要把握好思想翱翔的尺度,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想象力对舞蹈创作质量提升的理想目标。

3、增强舞蹈表演的舞台感染力

舞蹈不是一门生硬的技巧。在舞者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 其需要为表演注入浓烈的情感, 舞蹈技巧仅仅是情感寄托与情感传达的一种方式。当前, 在中小学及高校开办的舞蹈课程中, 舞台表现力欠缺成为困扰舞者舞蹈演绎的一大难题。舞蹈表演的质量及水准大打折扣。舞台表现力的不足直接降低了舞蹈表演的舞台感染力。致使舞台感染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便是舞者缺乏舞台想象力。在日常的舞蹈训练中, 简易的练功房便是学生舞蹈表演的洗练场地。倘若学生不具备丰富的想象力, 那么舞曲本身的情感将很难通过肢体语言被形象传神的演绎出来, 舞蹈便丧失了原有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增强舞者舞台表现力的基本要素, 舞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在脑海中构建演绎场景, 继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演绎的场景中, 自身的情感便很自然的流露出来, 舞蹈表演的舞台表现力随之增强, 舞蹈艺术的魅力才能通过肢体语言被充分的展现出来。

二、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具体应用

1、想象力与舞蹈动作的完美融合

在舞蹈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并未认识到培养学生想象力对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是舞蹈演绎的基础和前提。因此, 教师在开展舞蹈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过分的注重对学生舞蹈技能及舞蹈基本功的训练, 学生情感及想象力的培养被抛之脑后。教师注重技巧而忽略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得舞蹈教学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 舞蹈的艺术光彩因此而黯然失色。舞蹈学习对学生来说仅仅是一门技能训练, 学生的舞蹈素养、知识迁移能力、舞台表演水平、人物形象塑造的质量在原有基础上很难实现提升。没有情感注入的舞蹈教学终究是失败的。学生想象力的缺失使其陷入了一个无休止、机械化且枯燥的舞蹈学习氛围中。因此, 笔者建议, 教师应将培养学生舞蹈想象力的重要性与舞蹈技巧及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平等看待, 开启学生的想象力运作模式, 引导学生将想象力与舞蹈动作相融合。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舞蹈基本功的过程中, 需要纠正学生踢腿训练中盆骨左右扭动的现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将骨盆想象成一个盛满水的盆子, 学生在踢腿的过程中, 要确保“盆子”中的水不能洒落。这一将骨盆想象成一盆清水的想法贴切而生动, 踢腿训练中所需注意的细节被无限放大。在想象力的作用下, 学生对踢腿基本功的掌握更加的扎实牢固, 学生踢腿动作的幅度无论有多大, 其骨盆依旧是端正稳定的。再如在练习单腿蹲动作的时候, 学生可以将双腿运动想象成一团渐渐融化的积雪, 单腿伸展如同雪水蔓延开来。因学生平日的舞蹈训练没有特定舞台氛围的营造, 所以, 学生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 应当把舞台想象成舞曲中的场景, 每一个动作的演绎都像是在与外界事物的沟通交流。用灵动的眼睛将舞曲所要传达出的情感充分的展现出来, 例如演绎较为悲情的舞蹈, 眼神平移时, 可以想象自己的面前正有一辆正载着亲人离去的马车, 这样眼神中的情感便随着眼神的移动自然而真切的流露出来。学生日常的舞蹈训练没有华丽的布景, 浓郁的场景氛围, 无台词的舞蹈表演需要无限的想象力, 舞者通过想象力将作品中人物的情绪波动、心理变化生动、形象的演绎出来。想象力赋予了舞蹈动作的灵魂, 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舞蹈演绎更加的逼真传神。

2、想象力与人物形象的塑造相结合

舞蹈依靠肢体演绎来传达情感的一门艺术。舞者轻若鸿毛、灵动多变、协调性节奏感极强的舞蹈动作将舞曲中的情感泼墨般的挥洒出来, 舞曲中的人物形象、心理特征被演绎的淋淋尽致。一名舞者这一生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数以千计, 因人物形象千差外别, 人物的心理特征更是复杂多样, 舞者仅仅依靠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是远远不够的, 人物形象的鲜活塑造脱离不了舞者丰富的想象力。对于一名舞者来说, 其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 而作品中人物形象却是多变且不可预测的, 因此, 舞者在舞蹈演绎前, 应当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的剖析。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力, 在脑海中构建作品中的场景, 塑造其人物形象, 深刻的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及情感变化。注重对人物心理细节部位的处理。在演绎的过程中, 舞者应当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 将人物欢快、轻盈、解脱亦或是内心挣扎、痛苦、不安的情感充分地演绎出来, 为观赏者带来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使其内心受到撼动和感染。当前, 在我国众多中小学和高职院校中, 因情感空白所导致的舞蹈表演内容空洞的问题普遍存在, 学生缺乏使用想象力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意识。因想象力的缺乏, 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无法聆听人物内心深处的独白, 对人物内心的情绪波动及情感变化更是没有真切且深刻的感受。学生内心的情感与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如同两条平行线, 二者难以实现交织。没有情感浸润的舞姿是生硬的, 舞蹈表演是空洞的。舞蹈演绎带给观赏者的是如同嚼蜡般的感受。因此, 笔者建议, 学生应当将想象力贯穿于人物塑造的各个环节。例如在演绎《红色娘子军》一舞时, 学生应当将红色娘子军那种不卑不亢、坚决勇敢的形象通过精湛的舞蹈演技充分的展现出来, 让观众感受得到红色娘子军为国为家浴血奋战的决心与勇气。学生的舞蹈动作要与背景音乐相呼应, 将身心完全的融入到革命战争的氛围中去, 坚毅灵动的眼神, 情感饱满、激昂亢进的表演使得红色娘子军的形象深入人心, 赢得观众的一致喝彩。

摘要:想象力是舞蹈创作的灵魂, 是舞蹈艺术经久不衰的根源。本文将就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地位及运用进行具体的论述, 为舞蹈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想象力,舞蹈表演,地位,运用

参考文献

[1]张瑞智.舞蹈表演的想象力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研究) , 2010 (05) .

[2]平心.舞蹈感觉与本体感觉——舞蹈艺术的内涵、舞蹈心理学的外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1 (02) .

[3]平心.舞蹈感觉与自我意象——舞蹈艺术的灵魂、舞蹈心理学的精髓[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7 (03) .

舞蹈表演的想象空间 篇2

舞蹈作为一门汇集音乐、戏剧等领域知识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其肢体的表达是最为直观、最富情感、最具想象力的艺术行为,在舞蹈的过程中,舞蹈者的情感与想象力的融合以灵活的身体展现给观众,使观众感受舞蹈者所传递出来的精神内涵。而舞蹈表演,就是将情感与想象力进行深度的融合,保证在音乐等外界条件的配合之下能够展现复杂的舞蹈心境以及情感共鸣,保证舞者的想象力能够在基本的舞蹈表演中发挥作用,其舞蹈艺术能够根据舞蹈者起伏的情感与心境得到内容的丰富。

从想象力的角度来说,作为一切艺术的桥梁和纽带,舞蹈表演需要以想象力和情感的深度对话作为艺术的支撑点,保证人物和故事形象都能够在丰富的想象力之下得以完善,保证舞蹈艺术者的自我想象活动能够被与情感起伏、舞蹈动作结合起来,以构成形象艺术的基础来成为舞蹈的灵魂之一。对于舞蹈者来说,情感与想象力的深度对话,就是利用自我情感来带入角色进行想象和体验,保证能够在角色的活动中体会到舞蹈文化的特征,保证人物角色的精神世界能够在想象性的思考中被深度的探索和展现出来。

二、情感与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深度对话

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情感与想象力的深度对话体现在想象力能够帮助情感艺术在舞蹈表演中迸发出来,使是鲜明的形象以及情感故事被观众所接受。

(一)想象力使情感鲜明。想象力作为一个能够对于情感进行加工、雕琢的心理活动,是对于真实情感素材的再现与表达,在想象力的影响之下,舞蹈的情感性能够更为综合、鲜明、突出。所以,在舞蹈表演中进行想象力与情感的深度对话,保证了情感的发展进程能够受到想象力的影响,对于任务的形象探索能够更为深入。《天鹅之死》中天鹅的扮演者,其需要在原有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想象才能够保证将自身投入到天鹅的心理以及生理状态之中,只有逐渐将虚幻的艺术情感以想象力的方式展现在自我的艺术表演之中,才能够生动的去描绘天鹅死亡的心情与情感。

总体来说,想象力与情感的深度对话有助于舞蹈者的情感更加深度、鲜明的展现,以复杂的情感变化来丰富舞蹈艺术的内涵。依托于想象力而生的情感转变是更为真实的舞蹈者心理变化,从心理的情感情绪到肢体的语言表达,使舞蹈艺术具有更为鲜明的特点。

(二)想象力使情感复杂。对于舞蹈表演来说,只有较为多样化的复杂情感才能够保证人物的情绪在舞蹈艺术中展现的更为真实和鲜活。所以在进行想象力与情感的深度转化的过程中,任何的情绪都能够依托于想象力进行合理的转化,舞蹈者的情感需求能够因此而更加的真实。

对于情感变化来说,只有舞蹈者置身于舞蹈文化之中,利用自我想象力带入人物情感,才能够保证想象力的多变性使自我情感更为复杂,在舞蹈展现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的真实、鲜活。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合理利用想象力进行情感中转变,就是对肢体、思维的充分锻炼,使情感效果能够与虚构的文化环境充分结合,保证舞蹈情感被深度的激发出来,促进舞蹈中核心思想的提升,将想象的力量运用在舞蹈艺术之中,使舞蹈故事能够超出时间、空间的局限被展现出来。

(三)想象力引发舞蹈感觉。对舞蹈表演来说,其艺术性感觉是舞蹈的意义所在,作为为某一种艺术情感而存在的舞蹈艺术,情感就是孕育舞蹈艺术的摇篮。想象力能够充分引发舞蹈中的情感体验,保证将情感作用于肢体语言之中,以真情实感来打动观众。在舞蹈感觉之上,舞蹈者的艺术性和成就也能够充分的展现出来,由想象力而诱发的舞蹈灵魂性比舞蹈的技巧性更为重要。

对于舞蹈来说,想象力能够正确的反映舞蹈者的艺术形态和思想感情,以想象力作为情感的诱发内容,就能够使舞蹈摆脱麻木、空洞的技术展现,在想象力的影响下使情感与肢体进行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总结

舞蹈表演的想象空间 篇3

一、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意义

由于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以形体动作为表现手段,所以舞蹈教学中更为强调以形体技能来充分表达艺术之美,创造出更为完美的艺术形象。舞蹈表演的特殊存在决定其价值所在,舞蹈是魂魄,舞蹈艺术是体魄,两者不可切割,密不可分。因此,舞蹈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精确且深刻地体会舞蹈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情感体验是舞蹈教师在教授相关课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舞蹈艺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让学生感受舞蹈的魅力, 基于此,表现出舞蹈的美,甚至于创造出舞蹈的美。学生只有先去感受一些音乐的内容,才能够通过舞蹈动作把握好表演时的情感[2]。从上述角度来看,学生不仅要学会感受音乐作品的内涵,还要去体现音乐作品,此过程能够广泛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舞蹈教师需要利用合理化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舞蹈课程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舞蹈是一种艺术形体表现,但并不是所有动作或姿态都能构成舞蹈艺术语言,只有一些典型的舞蹈动作经过艺术提炼之后才能成为舞蹈艺术语言。那么,上述问题的出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现象,就是审美观的问题。在舞蹈教育过程中需要更为重视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表现每一个舞蹈动作之前都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舞蹈的内涵美。

舞蹈动作作用于感官器官时,观众不仅能看到每一个舞蹈动作是否到位,还能体会到舞者所表现出的舞蹈形式是否能够真正将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表现出来。此处所说的观众感受是一种抽象化的感觉,一旦观众失去了感觉,舞蹈动作势必就会显得过于生硬,势必会影响到艺术的感染力与爆发力,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自然也就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可[3]。 理解舞蹈的精神内涵是每一个舞者的基础所在,在排练舞蹈之前,舞蹈教师需要向学生灌输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情境以及情绪等,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舞蹈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举例来说,在学习新疆舞时,可以结合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来讲。新疆地区与西域乐舞有着深远的影响,保持着乐舞的风俗习惯,许多小型表演节目多在群众欢聚娱乐的情境下进行,如:1. 膝部连续性地微颤,使动作柔美;2. 音乐伴奏多用切分音、符点节奏。

三、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展现舞蹈的情感内容

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多以封闭式的训练为主,教师教导学生一个动作,学生就开始模仿一个动作,此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学生所表演出来的舞蹈也很生硬,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势必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发展。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为重要。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想象力能够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非常重要。另外,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集音乐感受及形体动作等于一身。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者,需要使用熟练的技术动作来构建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继而反映出生活中人的情感体验。 由于每一个舞者的生活经验与文化水平不同,那么对于作品的想象就显得非常重要[4]。一个舞者在表演艺术中需要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在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想象力来完成自己的表演,继而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好生活经验,再对自己的作品理解加以揣摩,合理的想象出美好的意境,将自己完全融入到性格角色当中去,再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出作品的魅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蹈是有节奏的,需要学生以形体动作来表达内在常态,继而反映出一种较为现实的艺术。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对学说的情感培养,将学生的真实情感流露出来,再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摘要:舞蹈是一种通过人的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作品内涵的艺术形式,舞蹈情感是舞蹈的生命力所在。舞蹈教学需要在舞蹈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感受且再现音乐作品,因此,舞蹈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得情感能够与形体动作相组合,完美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或作品内涵。

关键词:舞蹈教学,情感体验,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黄芳.幼儿园民族舞蹈教学的实施策略——以集体舞活动《孔雀飞来》为例[J].科教文汇,2014,10(24):172-173.

[2]龚艳珊.高职高专舞蹈教学情感体验培养的路径探索[J].音乐时空,2014,10(13):194-194,195.

上一篇:教学实施条件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