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表演的审美特性

2024-07-17

舞蹈表演的审美特性(共4篇)

舞蹈表演的审美特性 篇1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并符合人们日渐提高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态度,应该创造出更多地形式和风格。同时最重要的是要拥有鲜明的特色。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文化中,每个民族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和独立的品格。民族特征是民族地区的文化、宗教信仰、性格精神以及风俗习惯,同时包括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生态环境的综合表现。所以民族风格,其实是指民间舞蹈韵律。为表现这个韵律,就需要舞蹈者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这就对舞蹈者本身的素质以及文化有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个民族的文化。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含义

古典舞是我国的传统舞蹈,作为我国艺术文化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符号。古典舞的根基是民族民间舞,然后再经过一些专业人士的打磨、改善、提炼和创新形成的,其中加入了一些中华武术、戏曲和芭蕾的成分,但是它既不是古代舞蹈,也不是戏曲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观赏性和审美性。而“身韵”则是中国古典舞蹈的典型特色。

“身韵”的出现使得中国古典舞更具有识别性和独立性,使得中国古典舞摆脱了戏曲的束缚,成为了一项独立的舞蹈种类。至于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其含义是显而易见的,“身”就是表演的身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舞蹈的外部表现技法,而“韵”则是韵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质,身韵的出现和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使得古典舞形成了自身的舞蹈模式和表现手法,具备了较为明显的特征,身韵的存在也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和表演更规范,更能彰显其中的艺术美。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具有自身的特性,比如神似的形体动作、神形兼备的审美观点等。

二、古典舞身韵与步法的和谐

在古典舞表演中,“窜、蹦、跳、跃”这四个字给人一种快速的闪电式的印象,古典舞的蓄力和沉气正是借助这种地面反作用力,以及速度的转化才能出现爆发在空中的一瞬间的力,以及速度的转化才能出现爆发在空中的一瞬间的力的刚健洒脱,圆场的灵活多变,慢步的抒情性以及要求完美的造型性。同一步伐也会展现不一样的风格,这些步伐可以很好地展现出舞者的不同情绪和性格特点。这些流动的势态就是古典舞独有的风格特点并通过步伐体现出来。

人们常用“行云流水”、“闪展腾挪”等赞扬古典舞,而这形象性的描述离不开中国古典舞“身法”的千变万化。以“身”带“步”就形成了上下身的走和留的力的延续,如:圆场步,蚓国圈上做横拧,再逐步加旁提,然后变为旁提拧,这时要寻找“向心力”的运动感觉;这种上身旁提拧的动律足使脚下的动律也是向心的,在大圆中找小圆,让后背去感受脚下步伐的线路,使全身在顺势的动律下流动起来。又如罢扣步,要求上下身相互配合。走下留上的动势,一虚一实内转换;走为实留为虚,走是动势的延续、留是动势的放射。头身带步,简单讲就是运用身法带动步伐,这种“子午相衬”、互立统一、协调与反衬的概念,突出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也适应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要求。

三、在古典舞表演中思想性与技能性的完美统一

舞蹈表演要求思想性与技能性的统一,训练思想性是文学作品和舞蹈作品的灵魂,是其主题的根本体现。开展思想性与技能性的统一训练,对培养创作舞蹈的能力,以及创作思想性鲜明的舞蹈作品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训练实践中第一要对舞蹈技能进行取舍与规范。思想性作为文学素养的首要元素之一,对文学与舞蹈艺术有着严格要求。为了确保舞蹈的整体美,会对那些相对拖沓、多余甚至不够完美的技能动作作出取舍,对那些表达相对模糊或不够明确的技能动作作出修正与完善等,以追求单项舞蹈技能动作与整个舞蹈剧情的统一。这样既烘托了主题,也充分开展了思想性的教育,实现文学素养的艺术化及文学与舞蹈艺术的统一。第二,不同思想性的舞蹈题材有着不同的舞蹈技能要求,会以力量美、速度美与姿态美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素养对文学作品要求的统一性会作用于舞蹈编导的创作中,要求舞蹈技能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如抗洪救灾的舞蹈就会以速度美与力量美来侧重体现其思想性。

因此可以说,舞蹈艺术是以其审美属性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的,只有掌握审美属性的人,才能达到舞蹈欣赏的新水平。

摘要: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的艺术,人体的动作姿态是舞蹈艺术的最基本的元素,在舞蹈艺术中,表演者、表现手段和创作成果是三位一体的,舞蹈艺术的美是在动作中展现的人体的姿态节律的美,舞蹈动作美通过丰富细腻的情感增强舞蹈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舞蹈表演,古典舞,审美

浅析藏族舞蹈的艺术审美特性 篇2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 即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舞蹈者的身姿、韵律和丰富情感的表露,同时表现诗情画意,融诗舞于一体,有歌就有舞,以词带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那里没有悲伤,神圣的音乐至高无上,这就是藏民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还与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灵巧、多变,充分展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的舞姿,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矫健雄姿,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藏族舞蹈的形态美即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要求能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

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从舞蹈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动作非常丰富,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舞蹈者,对于“妖娆”的腰、“摇摆”的腰运用的非常讲究。不管是以脚的点子为主的“堆谐”,还是讲究线条富有动感的“谐”,腰部轻软摇摆,在似动非动中给人以充分展现人体的线条美。女子的腰部动作在“热巴舞”和牧区“果卓”中表現得非常丰富。她们的各种翻身动作,侧腰、下后腰动作都把用腰做到了最佳状态。“妖娆”的腰部动作是藏族舞蹈突出的一个审美特征。另外“膝盖”是“最灵处”,“要颤动”并被形容为“风轮”、“轮子”。藏族众多舞蹈的“膝盖”动作的确是一个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动作之一,也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感的表现手法之一。

对双手的基本要求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我们在观看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的,极富有活力。双手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汇融为一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靠手势动作来展示内容;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和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藏戏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情感需要而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热烈而整齐,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烈、坚强有力而轻重分明;果谐舞步是典型的集体舞步,舞蹈充满了劳动气息,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亚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一种振天的声响回荡在舞场上空。以上分别针对藏族舞蹈各种形体部位在舞蹈中的舞姿运用作了简要论述,至于舞蹈者的全身要求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愿望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思想。形体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那么怎样的形体才算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

幼儿舞蹈的表演特性浅析 篇3

1.富有幼儿舞蹈的特性和情趣

2.具有直观性, 形象性和模仿性。

3.较为单纯、简洁、短小。

二、幼儿舞蹈的分类

幼儿舞分两大类。

1. 自娱性幼儿舞蹈:主要以娱乐性为主, 于娱乐之中。常见的有:幼儿律动、幼儿歌表演、集体舞、音乐游戏。

2. 表演性幼儿舞蹈:是指编导者通过对幼儿生活的观察, 经过艺术加工, 提炼出的一种表演性来反省幼儿生活的舞台艺术作品。它又分为传绪舞蹈和情节舞蹈。

三、不同教材创编提示

1. 幼儿律动

(1) 明确目的:是训练节奏感?是发展幼儿的模仿能力?还是训练幼儿动作协调性。

(2) 音乐注意形象突出, 节奏鲜明。

(3) 适合年龄特点, 符合幼儿的生活实际。

(4) 设计动作应发挥幼儿创造性, 可编成单一律动或组合律动。

2. 幼儿歌表演

(1) 歌曲选择注意音乐形象突出易于用动作表现。

(2) 不同年龄班应有不同的歌曲选择。

(3) 动作形象简单与音乐和谐, 唱为主、动作为辅。

3. 幼儿集体舞

(1) 确定内容和形式:若要团结友爱可用邀请舞, 其他则应选择单圈、双圈舞。

(2) 选定音乐。

(3) 设计主要动作。

(4) 设计队形与队形变化。

4. 幼儿音乐游戏

(1) 确定主题, 内容和形式。

(2) 根据内容选择音乐。

(3) 设计游戏的动作与队形变化。

音乐游戏的动作不宜设计过多过难。重点应在情感交流上, 力求动作形象直观, 富有趣味性。

5. 幼儿表演性舞蹈

(1) 要选材、立意要新。 (有特色)

(2) 编出典型的动作、立体动作、科学合理多次重复运用、表现。

6. 舞美设计

服装、背景、灯光、化装。注意简明形象, 色彩明快有儿童特点。

四、介绍幼儿舞蹈常见的队形, 构图技巧

(1) 三角形显得稳定。

(2) 圆形热情柔和能使画面集中、紧凑。

(3) 圆弧形, 产生一种广阔的空间感。

(4) 长方形、正方形, 稳定, 刚直。

(5) S形深远的感觉。

五、创编幼儿舞蹈对教师的要求

舞蹈编导的教师不但应会跳舞或编舞蹈动作。还应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和其他知识修养。虽然舞蹈是认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却融会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妹妹艺术因素。同时舞蹈和其他艺术的这种紧密关系也丰富和发展了舞蹈艺术本身的表现力。因此, 广博的知识修养是编导创作的源泉和生命力。对创编者的要求:

1. 要不断的学习, 丰富舞蹈知识, 技能会抓住实际, 善于积累, 做个有心人。

2. 要深入幼儿生活, 全面了解幼儿身心特点。

3. 了解创编的一般规律。

(1) 幼儿舞蹈是文学、动作、音乐3位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

(2) 选材立意:题材新颖、具有童心情趣, 民族特色, 立意高尚。

(3) 动作设计

善于从幼儿生活中挖掘动作素材, 经过组织和艺术加工, 动作力球舒展开放, 形象逼真使幼儿显得活泼、丰满。

第一, 关注孩子们的生活, 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我们的素材库, 在幼儿舞蹈动作的编排中我们应该始终追寻幼儿奇特的思维方式。从他们所见所听所想中选取素材, 即所谓的“童真童趣”, 但是同时必须追求主题的新颖独特有教育意义。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先“童化”自己。

(1) 最常见的是直接通过幼儿本身的形象或借助幼儿本身的生活片段, 经提炼、加工成反映幼儿爱劳动、助人为乐或尊老爱幼等主题作品。

(2) 从孩子们所喜爱的文艺、文学作品中取材。

(3) 可根据时代的发展及当前的形式来确定主题。

(4) 可结合本地的季节及民俗选材。

第二, 音乐的选取。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幼儿舞蹈的音乐首先要注意曲调明朗、简单、形象化且节奏感强, 歌词也应顺口、押韵, 富有感染力, 让孩子们听后能展开想象, 有想跳、爱跳的欲望。

主题和音乐确定后, 则应考虑舞蹈的结构。从舞蹈的开始到过程, 以及情节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结局等。根据幼儿喜欢有故事有情节的舞蹈, 但是情节的选择还要考虑细节。

第三, 动作的创编。幼儿舞蹈的动作应从幼儿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出发, 不应过于繁琐, 过于复杂, 应适合孩子们的接受能力。

(1)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美化动作。

(2) 从民族、民间舞中提取动作。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其丰富的舞蹈艺术宝库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3) 借鉴中国古典舞或其他与舞蹈艺术有共同之处门类的一些动作。

第四, 服装与道具。在服装与道具上应有新颖的艺术处理, 体现舞蹈的特点使孩子们穿着舒服, 跳得高兴。还如舞蹈《中国娃》, 我是这样处理的:古代娃身着斜襟束腰束袖长袍, 手持马鞭威风凛凛驰骋于疆场, 当马鞭展开, 却成了一面面写有“赵”“钱”“孙”“李”等百家姓的古代战旗;近代娃则身穿马褂, 头戴有长辫的瓜皮帽, 手持写有“儒”“道”“法”“墨”等各学派名的纸扇踱步而出, 儒雅书生气十足;现代娃着轻便练武短装, 赤手空拳一跃而上, 整个场面令人耳目一新。再如《花满小城》, 考虑孩子们使用手绢花不方便, 片不起花来, 便将八角手绢中见去掉一块, 穿进橡皮筋后套在腕上, 这样仅靠手腕的转动便可将手绢舞成一片花海, 取得可喜效果。

舞蹈表演的审美特性 篇4

培养弹、唱、跳综合能力强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 就跳这项而言, 舞蹈编导和舞蹈教学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而中原地区环境离文化中心较远, 文化发展滞后,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城市, 舞蹈水平差距较大, 舞蹈教学不能再像往常的口传身教法, 应该根据学生特点, 开创独特的方法。面对应用型试点院校的教学转型大环境, 舞蹈课教学因学生的群体、教学环境、思维方式和理念层面的变化而进行改变。本着与总校同屏共振共同发展,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导思想, 突出弹、唱、跳的技能训练为主体, 探索寻找到新的教学方法, 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舞蹈人才。

一、特殊性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1. 生源水平不一

学生是高校的立教之本, 学生水平的高低, 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黄淮学院音乐表演系的学生, 大部分来自农村或县里的普通高中, 她们具有共同特点是:上大学前基本上为受过舞蹈训练, 肢体协调性较不好, 表现力差, 动作模仿力较弱, 对舞蹈编排和即兴表演一无所知, 基本处在舞蹈学习的零基础阶段。

众所周知, 舞蹈是一门残酷而优美的艺术门类, 舞蹈美是需要条件的, 这个条件源于舞蹈表演者本身。CCTV电视舞蹈大赛专家评委潘志涛先生, 曾经就演员条件“三长一小一个高”来回答观众问题, 三长指的是脖子长、手长、腿长, 一小一个高指的是头小和脚背高, 这也正是专业院校选择学生的硬性条件, 不可否认, 这是由舞蹈审美的特点决定的。所以, 为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舞蹈的学生应该经过严格地筛选。然而, 中原地区生源普遍素质不高的现实情况, 导致了学生的专业素质较低, 形成了舞蹈教学中的“教学内容高于教学对象”的独特性特征, 也为舞蹈教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

2. 缺少适合的教学内容

地处中原地带的黄淮学院, 是一所年轻的高校, 处在转型期, 音乐表演系作为一个院系, 与学校保持着同屏共振, 舞蹈教学也不例外。我系为了使舞蹈教学更加适应培养应用型学生的目标, 我们不停研究其他高校的教学方法, 坚持不懈的走自己的应用型培养道路, 向教学要变化, 向课堂要效果。

据研究发现, 传统的高校舞蹈教材要么是针对舞蹈普及方向, 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而设计, 主要是通过芭蕾舞的基础训练, 使学生从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优美性上得到提高;还有些是针对舞蹈专业方向, 以培养舞蹈演员、舞蹈教师和舞蹈编导这样的技能型人才设置, 主要是通过基本功和技术技巧训练, 使身体的软开度、爆发力和灵敏度上达到较高水平, 在此基础上, 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编导理论, 塑造出新一代的舞蹈演员, 舞蹈教员和舞蹈编导。

为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教研室在借鉴专业院校教材的基础上, 以肢体协调性和舞蹈的美感为基础, 有选择性的选择组合做为教学内容。这样一来, 降低了学习难度, 学生信心足了, 更愿意在舞蹈课堂展示自己。

二、以人为本, 改良教学手法

面对特殊的学生, 应该有相应的教学手段。改良传统的口传身教, 对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将情感融入舞蹈组合表演

舞蹈不单单是动作, 它是有生命的, 是在感情的驱动下进行表演的艺术方式。情感是舞蹈的灵魂, 但在往往教师在舞蹈训练中, 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 忽视了情感, 使得90%的音乐不愿意学习舞蹈。

在教学中, 我用主题形象明确的动作, 配以相适合的音乐, 参考各班学生程度、动作难度、节奏速度等元素, 进行组合编排。在学生一开始进行动作学习时, 不强调动作的规范, 要求动作与音乐相符, 带着情感, 通过眼神, 将动作表达得更情绪化。

在教学内容编排上, 我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只要她们喜欢, 我都会将素材编入组合, 如爵士舞、街舞等节奏强烈的元素, 由于组合编排难易适中,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 适当降低了学习难度,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艺术表现力。

2. 通过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项目化教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剧目排练, 在课堂中通过排练, 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得到提高, 培养了自信心, 增强了自信, 为了跳好舞蹈, 学生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舞蹈练习。

在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种情况, 不论如何启发和演示, 学生也尽力按要求去表现, 可是感觉还是达不到要求, 事倍功半, 但换一种方法, 让学生通过思考想象, 把舞蹈动作进行二度创作, 往往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感情投入了, 表情到位, 一下就找到了舞蹈感觉。因此, 项目化教学的开展, 不同舞蹈剧目的排练, 给学生提供了表演的机会, 表演者对舞蹈的思考, 使舞蹈从外在表演转换为内化表演, 达到了质的飞越。

3. 随着音乐即兴起舞

即兴表演是指无准备状态下, 利用可用的物质作为辅助道具, 随着音乐起舞。正因为即兴表演可以解放表演者的思路, 激发表演者的创造力, 锻炼应变能力, 所以这样的训练能很快的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 学得少、没素材, 想得到、跳不到, 成为即兴表演的最大障碍。往往在说的过程中, 我能理解学生想要达到的效果, 但是因为学生自身的肢体表现力达不到, 艺术效果大打折扣。

通常, 我会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 尽量选择自己可以完成的动作来创作, 因为简单也可以有创意, 简单也是一种美。

在这个即兴表演环节中, 我要求学生把编排的重点放在塑造人物形象中, 在注重动作于动作之间的联系上, 强调与创作技巧的协调配合, 并训练学生一听到音乐就展开想象, 画面、故事、情绪都可以。

手法只是手段, 实施的最终效果需要老师的责任心和爱心来慢慢引导。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舞蹈教育研究是一门新的课题, 需要从事教师本着刻苦专研的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积极探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在实践土壤的孕育下。将绽放出更加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蒙妍.“体验—探究”教学模式在高师舞蹈开放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 2010 (2) .

上一篇:企业创新机制下一篇:最小生态需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