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审美特征

2024-09-10

舞蹈的审美特征(精选12篇)

舞蹈的审美特征 篇1

摘要:一个成功、出色的舞者, 应当是一个“悟美”者。他们应当较常人更为敏锐, 善于在芸芸万物的流变中捕捉到美的永恒亮点, 在转瞬即逝的世事表象中, 筛滤出美的意趣精华, 并善于将这些源于生活实践的感悟升华为一种全新的舞蹈肢体语汇, 用人体语言予以诠释阐扬, 使之具有更为典型艺术张力。

关键词:舞蹈,审美,特征,人物

舞蹈同其他以“美”为宗旨的学科不同, 是以人的肢体语汇来阐扬美的意蕴与境界, 通过节奏的变换与律动的和谐, 在时间与空间的流动、移转中引发人们的联想与美感。正因为如此, 舞蹈之美的特质是:它是以人的自身的主体之美, 来呈示和彰显主体对对象之美的感悟与理解。在舞蹈的艺术创作中, 美的载体通过肢体语言来显扬和诠解他们对客体对象之美的领悟与感动。在舞蹈中, 客体之美被主体所吸纳并升华, 主体之美在自身的肢体律动中被对象化、客体化。他物之美与自我之美在“手舞足蹈”的流变中, 在主、客体的互动中, 合而为一。在舞蹈中, 人 (舞者) 既是美感的体验者, 也是美的价值的彰显者、创造者。舞者在体悟客体对象之美的同时, 又将之升华、转换为主体形象使美, 使之成为艺术之美。

1.美在形象。

形象性是舞蹈艺术美最基本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因为只有生动的、鲜明的、具体的形象才能使人有审美的感知。任何艺术都是用形象来表现人们的生活情感和社会生活, 离开了艺术的形象, 就不可能给人以美感, 也就没有了美。虽然舞蹈演员是美的创造者是“美的天使”, 但是在这里的美, 不是“漂亮”、“长的好看”的同义语, 也不单纯是跳的越高越美, 转的越多越美。这里的美, 指的是演员应该通过舞蹈创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使观众在欣赏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舞蹈的美在于内容美、形式美、和舞者表现的美, 舞者要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 把内容、形式所表现出来, 舞者表现的美是内心的“真”美。通过表现来让观众看到生活中的动与静, 把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融合在一起。

2.创造美。

形象通过创造才能有美的感染力, 才能够激起观众情感上的浪花, 拨动观众的心弦, 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舞蹈美的本质, 所以自始至今被世人所认可和接受, 其重要原因是舞蹈创造美的材料, 即人体自身, 而不是以借助第三者为手段。再确切的说, 它是用人体自身创造自身的美, 随即又通过自身而享受自身美的创造。人体既是舞蹈创造美的材料工具, 又是达到人体自身美的目的。

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人的创造性, 人不但能创造许多客观的新事物, 而且能够以自己的身心创造出自身的美来, 同时还能表现和享受这种被创造出来的人体自身的美—舞蹈。它既包括人体外部肢体的形态美, 更包括不可分离的人体内部精神情感的审美享受。舞蹈的创造者通过自身美的创造与客观交流, 并不断表现自己的这种特殊创造才能, 同时又与客观共同享受这种美的创造, 进而也参与这种美的创造, 使自己的身心创造也变化为一种寻美的目的。但是在创造美的舞蹈形式的过程中, 难就难在“美”与“新”的不可分离性, 即总是要创造出新颖、独特、不同题材内容的美的形式。只有这样, 美才可能真切的。而这可能正是形式与美的无尽创造的源泉所在。反之, 再美的东西, 一旦失去或缺乏了“新”的品质, 被大量复制、模仿, 变为常见之物, 那美也就变得不怎么真切了。

舞蹈家刀美兰的舞蹈风格所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就在于她所创作的舞蹈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她的一招一式、翩翩舞姿都展示出仙女般的风采, 她那轻盈的舞步、柔美的体态以及酣畅深情的表演, 一下子就夺得了观众的眼球。作品《金色的孔雀》孔雀的飞舞, 仙女般的美丽动人, 无论表演孔雀展翅、衔动羽毛, 还是嬉戏游步, 都表演的纯正无瑕。尤其在葫芦丝、巴乌等乐器伴奏下, 金孔雀在快速节奏中飞舞, 好像一支从彩云中飞来的孔雀化身, 那眼神、那纤细的三道弯的傣族舞蹈特有的身段把观众所吸引。她是用肢体语言表现了傣族少女温文尔雅的美和含而不露的诗境。拟人化的表演无技巧的炫耀真正地投入到艺术境界中, 以形神兼备、情舞交融的真切表演创造出的美才能打动每一位观众。

3.创新性。

美的本质是人的体质力量的对象化, 它具体表现在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中。离开了人的创造活动, 就不会产生美。任何一个舞蹈作者, 应该在舞蹈艺术活动中把创新性作为彰显舞蹈美的必备因素。

创新是舞蹈的生命, 我们的生活每日每时都在不停顿的发展, 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和提高也在相应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因此, 舞蹈的主题和内容、手段和方法, 就应当不断创新。在现在的教学工作中也存在创新的过程, 在芭蕾基训的教学过程中, 普遍存在学生把课堂当作是任务, 认为芭蕾舞是陈旧的没有新意学好基础就够了, 而对于现代舞的学习热情度非常的高。芭蕾舞的美学要素“开、绷、直”, 正是现代舞意欲冲破的芭蕾程式化约束, 因此, 芭蕾视现代舞为大忌而拒之于千里之外。但随着发展和人们对现代舞认识不断加深, 芭蕾同现代舞由相互对立而趋向接近、借鉴、融会, 促进了各自的发展。由于现代舞强调体验和感悟的抽象性表达, 往往蕴涵某种深刻的理念, 具有社会性和人性的呼唤;在形式上又注重力度与情感的结合, 所以芭蕾吸收现代舞手法和素材便扩充了舞蹈的语汇量和表现力, 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而现代舞借鉴某些芭蕾规范美, 同样增加了现代舞的表现力。民族民间舞之所以得到大家的热爱, 是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既是传统的美又不失现代的美, 如:东北秧歌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更新变化, 过去秧歌中表现农民形象, 是头戴着瓜皮帽, 反穿着皮袄毛, 秧歌的步伐很丑陋, 甚至夹杂着挤眉弄眼掉膀子的低级庸俗的成份。这种农民形象放在今天的历史时代当然是一种歪曲。但是, 今天的东北秧歌又是从这种原始粗糙的形式中脱颖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的东北秧歌, 表现的是健康的, 蓬勃向上的农民形象。虽然在身段步伐上可以看出与传统秧歌的渊源关系, 但其中已经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这种把握能力是来自于对现实生活本质的观察认识, 这种“新”是把握是积累。这种积累又并非不加选择的照搬, 积累的本身就含有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过程。万素编的《扇妞》, 一改“扇妞”一词的传统的文字概念。少了民间舞作品中那“大开大合”的人心鼓动, 也没了我们习惯地“煽情”, 平平淡淡, 娓娓细腻的用民间舞的常用道具“扇子”与演员的身体展露出了一个中国女孩晴朗, 甜美的情怀。让我们感觉到, 这一个女孩的形象不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的那种手持彩扇, 头扎小辫的“乡村小妞”。

4.技艺性。

舞蹈的技艺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舞蹈演员舞蹈技巧的表演艺术。二是指编导在艺术结构、场面调度、舞蹈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力。

无论在演员的表演上, 还是在编导的创作中, 只有体现出一定的技艺性, 观众才能获得舞蹈美的感受, 记忆性愈高舞蹈美愈加强烈。因为在表演中或在编导中表现出的记忆性愈高, 就说明愈具有个人独特的创造性。而这种独创性的技艺是以主体的精神和无知付出为代价, 甚至是经过无数失败以后才取得的。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美的过程, 其作品必然能给人以深刻的强烈的美的感受。正如胡果刚所言:舞蹈艺术是通过人体优美的动作和造型、节奏和情节对人们一个时代生活中美的理想和愿望、感情和幻想的反映和体现。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娱乐, 使人的精神境界变得更美, 鼓舞人们为着更美好的生活而进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总之, 一个成功、出色的舞者, 不应当仅仅是一个具有良好形体表现素养和表演技艺的演员, 而应当是一个能够深切感悟美的价值所在的“悟美”者。他们应当具备较常人更为敏锐的洞悉力、鉴赏力, 善于在芸芸万物的流变中捕捉到美的永恒亮点, 在转瞬即逝的世事表象中, 筛滤出美的意趣精华, 并善于将这些源于生活的感悟, 切换、升华为一种全新的舞蹈肢体语汇, 用人的肢体语言予以诠释阐扬, 使之具有更为典型、更为普通的艺术张力。

舞蹈的审美特征 篇2

芭蕾

1、体形特征

开:任何姿态均要求双腿从跨关节向外打开,以扩大动作空间范围,使动作姿态更为优雅;绷:脚背必须绷直,脚面突出,使腿的线条更加修长、流畅;直:基本站立和甩腿都要求保持笔直、稳定、有力,使舞姿更为伸延、舒展、清新。其舞台运动的轨迹大多成直线;立:直立挺拔向上,身体姿态要挺拔舒展,讲究形态美;弧:手臂要流畅、呈弧形,手型应柔若无骨,呈柔和的圆形;长:演员的腿、脚及身体线条要修长。

2、足尖技巧

芭蕾舞演员的足尖技巧和脚尖技巧的使用,是芭蕾舞区别与其他舞蹈的显著特点。它突出了演员修长的双腿和轻盈感,而且增加了技巧和表现力,使芭蕾成为最生动、最典雅高尚,最美丽的艺术。

3、高难技巧

芭蕾的技巧在舞蹈中被公认为是难度最高、最难练。主要技巧包括旋转、跳跃、双人舞技巧等。旋转。一只脚为轴,另一只脚在膝盖处或脚踝处,做伸展运动,外旋或内旋。评判其动作质量,不仅看转圈的数量,还要看旋转速度和节奏以及结束动作是否平稳、利落、漂亮。跳跃。分大跳、小跳、移动中跳等,最感人的跳跃是不仅跳得高、跳得轻、落得稳,还要把握好音乐节奏,手臂、头以及脸部表情协调一致。双人舞技巧动作包括托举、支撑旋转和平衡三大类。其美感不是为了表现男演员的力气,而是突出女主角在空中的轻盈飘逸。双方通过轻松自如的默契配合,表现双方情感、心理和相互关系。

国标 严格的规范性。规范性首先表现在国际标准交谊舞是一个完整的舞蹈系统,如同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一样,它是经过数百年历史的锤炼,几代人的加工而成的;其次表现在技术的规范性上,它严格到多一分嫌过,少一分欠火。2 表演观赏性。国际标准交谊舞融音乐、舞蹈、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既有观赏的价值又有参与的可能,被认为是一门“真正的艺术”。体育性。一方面体现在竞技性,即比成绩,拿冠军;另一方面表现在锻炼价值上,它是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好形式。

踢踏舞

踢踏舞区别于其他舞蹈的独特的审美特点集中体现在:节奏感更加突出,听觉和动觉的美感更加震撼人心。

1、节奏感。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的旋律体现着舞蹈的节奏。一般舞蹈都是通过身体语言和脸部表情来传情达意的,而踢踏舞是双脚律动的舞蹈,是通过双脚打击声音的节奏来表达主题,这种节奏包括速度的快慢、声音的轻重缓急、清脆和沉闷等不同因素。与其他舞蹈所不同,踢踏舞中的音乐是配合踢踏舞步的节奏而使用。

论汉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篇3

关键词:舞蹈 审美特征 秧歌 东北秧歌

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汉族民间舞蹈中,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表演形式就是东北秧歌舞蹈。学习汉族的民族民间舞蹈,首先就要学习东北秧歌,可见它在汉族舞蹈中的重要地位,换句话说,它最能体现汉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用人体作为表演的物质手段,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连续运动的优美的形体动作,即用经过提炼、组合和美化了的人体动律来抒发感情、反映生活的艺术。在艺术审美中,艺术审美特征是通感审美的基础,艺术家和鉴赏者必须在各种艺术审美特征中找到一个切入点,并在相互间建立联系,才能使通感审美在各种艺术间自然流动。利用艺术通感进行审美,必须对舞蹈的审美特征有所了解。然而舞蹈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舞蹈美上,最能体现舞蹈美的,就是北方秧歌中的东北秧歌舞蹈。由于特殊的地域和习俗,东北秧歌形成了稳重带浪、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东北秧歌舞蹈始终贯穿“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主体风格。

舞蹈的审美特征归属于艺术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舞蹈美上,舞蹈美即离不开人们对舞蹈作品的审美感受,但是人的主观感受又必须以客观存在的舞蹈美为前提,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舞蹈的审美特征。总括起来,舞蹈有以下几个审美特征:形象性、感染性、独创性、技艺性。

舞蹈的第四个审美特征就是它的技艺性。舞蹈的技艺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舞蹈演员舞蹈技巧性的表演艺术;二是指编导在艺术结构、场面调度、舞蹈语言的运用和对人物性格、内心情感的细致深入的刻画等方面所具有的艺术技巧和表现能力。

舞蹈的形象性、感染性、独创性和技艺性等是形成舞蹈美的几个基本审美特征。一个舞蹈作品具备了这几个审美特征,才能成为一个为观众所喜爱、给人以美感的优秀舞蹈作品。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往往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然而秧歌最能体现舞蹈美的审美特征,能把舞蹈美的各个审美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秧歌最初是插秧、耘田时所唱之歌,以民间农歌、菱歌为基础,逐渐发展成汉族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具体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泛指“走会”、“社火”、“闹红火”中的各种民间舞蹈,如秧歌、高跷、竹马、旱船、十不闲,以及花灯、花鼓等,有时也把其中的某种形式称作秧歌。狭义则指秧歌(地秧歌)和高跷秧歌。

而东北秧歌归属于秧歌(地秧歌),它也属于中国东北地区的“秧歌调”。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北方较普遍。东北秧歌则归属于北方秧歌,是一种边唱边舞的艺术形式,并且融合了满族、汉族和其他民族舞蹈的特点,与中国南方传统秧歌有所区别。它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我国的东北三省地区,纬度较高,其地形绝大部分是地面开阔的河流冲积平原。冬季寒冷而漫长,形成深厚的冻土层,地表植被为针叶林,以及针叶林、阔叶混交林,林区面积较广。东北秧歌舞蹈的文化是我国古代以松花江中游中原氏族文化为代表的北方类型文化中心,也是中华文化早期的发源地。在这样良好的文化环境下,较早的形成了发达的文化类型,从而形成了北方风格的秧歌舞蹈。生活在这里的汉族人民,多是从事垦荒、开矿、搬运的劳动者,从而形成了坚韧、率真、倔强的性格,同时也形成了东北人民喜欢色彩浓郁、线条粗狂的审美习惯。久而久之就产生出一整套符合东北民族生性的舞蹈动作体态特征。在这种自然环境和文化中孕育发展出来的的东北秧歌,它最突出的舞蹈律动“扭”的风格,着重强调扭得活,扭得狠,扭得浪,散发出“稳中扭”、“扭中俏”、“俏中逗”和那种“三变九动十八态”的艺术魅力。是用生命撞击灵魂的舞动,是用情感诉说心声的舞动,是用艺术展现生活的舞动。下面我们就从审美特征的角度,对东北秧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东北秧歌是以“高跷秧歌”为基础,吸收了“地秧歌”、“二人转”中的舞蹈成分,既保持了来自高跷的“艮劲”动律和“稳中浪”的审美特征,又把艺人的表演精粹升华为“步法”、“手绢花”、“鼓相”等典型的表演组合,组成了系统的民族民间舞训练体系,受到了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东北秧歌舞蹈时,身体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膝部规律性的顿挫和手绢花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律动,即人们称之的“艮劲”。这种“艮劲”与本地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体现出了东北乡村人民独特生活习俗和性格气质。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与原来秧歌表演中踩高跷的动作技术亦有关。

为了进一步了解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我们以东北秧歌《找情郎》为例。此作品突出的特点是抓住了“找”这个主题动作,舞蹈情绪的发展都依据这条主线激荡起伏,将东北秧歌的“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审美特点充分地展现出来。在舞蹈作品创作中,没有拘泥于过去东北秧歌的动作程式,根据舞蹈中的戏剧情节和人物心理大胆创新,使身体动态更准确地体现人物的情感和个性。如:节目开始出场的亮相动作“前踢步”,为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编导经过再三思考,把传统东北秧歌的“前踢步”脚下步伐的方向,改为向左右二八方向交叉步伐,将一个从高粱地里走出来的关东女性的性格——俊、美、浪体现得惟妙惟肖。

高跷,不仅是形成舞蹈体态特征的原因,同时也是形成东北秧歌律动的根本原因。东北秧歌的基本律动表现在“走相”、“稳相”、“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素中。属于“走相”的步伐有前踢步、后踢步、旁踢步、颤步、顿步、自由步等,这些舞步的动律大多不太强烈,动作幅度不大,表现出稳重、健壮、大方、开朗、淳朴、豪爽之风。“走相”里还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现的则是风趣、幽默、滑稽、诙谐的情调,给人以艮、俏等美的慰藉。“走相”里的走场步,是一种流动步伐,该步伐不同于中国古典舞的圆场步,特点在于其动作膝步松弛、脚腕略勾、后踢、落地同时膝部略加控制,形成了一步一顿的动感特点;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来。舞蹈表演中,在这种步态中变换各种路线,两者结合,体现出一种洒脱、流动的美感。

“稳相”在东北秧歌中称为静态性动作,这类动作稳而俏,有着把外在动作瞬间转化为内在节奏的动感,给人以既稳重又俏浪的美感。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单扶肘、胸前立掌、双扣手等。“鼓相”是表达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运用不同的叫鼓。鼓相动作多由叫鼓、连鼓、翻身、鼓相组成,是一个综合体。叫鼓有“一鼓”、“二鼓”、“五鼓”、“十二鼓”,其中“五鼓”最具动作的典型性。除以上走相、稳相、鼓相外,东北秧歌的手绢花更是丰富多彩。手绢花动作有挽花、片花、胸花、缠花、跷花、抖花、甩花、分合花等几十种,还有上旋花、顶花、立花、立旋花、甩旋花、回旋花等高難度舞蹈手绢花技巧。如荣获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特别奖的群舞《绢花》,红、黄、蓝、绿色的手绢花,如真如幻,似花似蝶,若火若云,在舞者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头顶、肩侧、肘旁、膝下、怀中、腰际、背脊、面庞到处闪耀开放,使整个舞台呈现出翻飞流逸的景象。尤其是那舞者向外抛出一丈多远后如魔术般又回到演员手里的回旋花,更是妙不可言。

而《找情郎》这个舞蹈通过运用“走相”、“稳相”、“鼓相”及手巾花的技巧和各种步伐等审美特征来反映人物的不同心态。例如:男子的矮子步交替花,给人一种风趣幽默和诙谐之感;女子的稳相和八字动律的配合,都将东北女性的俊美和开朗体现得恰到好处。

东北秧歌的音乐包含两个部分——演唱音乐、乐器伴奏音乐。东北秧歌的伴奏音乐由原来较为传统的唢呐、锣鼓、钹,已发展到电子乐。音乐的旋律不仅仅有原来的秧歌调,还加入了民乐合奏、摇滚乐等。东北秧歌的样式除了保留了传统的扭、高跷、腰鼓、花棍、旱船,又加进了现代的舞蹈、滑雪舞、扇子舞、灯舞等。欢快的唢呐和铿锵的锣鼓声,扭秧歌的人们完全沉浸在物我两忘、唯独有舞的空灵境界中。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东北秧歌不仅是五彩斑斓的文化现象,也给林区人民带来了快活和欢乐。

东北秧歌的节奏特点在于体动节奏和音乐节奏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它具体表现在东北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上。踢步的做法是: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回时,双腿着地时间要长,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时“长”,形成了东北秧歌的节奏差异,形成了该民族民间舞韵律特点的艮俏劲。而它的节奏变化指挥着东北秧歌动作的大小、高低、强弱、快慢的起伏变化。东北秧歌因其多样的节奏变化和丰富的曲牌传送多样的感情,因而具有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北方特色的秧歌。

当今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那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首先,当今东北秧歌审美特征最鲜明的表现是动作幅度的加大。动作幅度加大的原因就是为增强东北秧歌的表现力,使其更能适应现代舞者的内心体验和意境追求。从而更能表现出东北秧歌“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主体风格,更能形成稳中带浪,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同时,花样繁多的“手绢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当今东北秧歌的特色。东北秧歌审美特征的表现,很好地体现了舞蹈美的特性,也为东北秧歌进一步开拓了舞蹈审美文化的新天地。除在东北秧歌基础发展外,还要向其他艺术学习,广泛借鉴、吸收其他民间舞蹈艺术和古典舞的技巧,也是丰富东北秧歌“扭”法,发展秧歌艺术的途径,并且在内容上也要有所创新。

其次,当今东北秧歌舞蹈的作品,在内容上大多反映了人民热情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随着内容的改变,表演形式上也应该有所发展,艺术家们应根据情节的需要,深入生活,从劳动中汲取和提炼舞蹈语汇,丰富东北秧歌的扭法。

再次,当今东北秧歌的服装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以所表现的人物而定服饰,参照戏剧中的人物而着装,色彩丰富艳丽。

当今的东北秧歌艺术,在保持秧歌风格的前提下发展和创新,在发展中发扬个性,使其更加鲜明突出。同时,要重视民间固有的传统表演形式,广泛组织秧歌活动,促使其不断发展。

总之,东北秧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以真善美的形象,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充实人们的生活,激励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理想,是劳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东北秧歌世世代代沿袭相传,从中可以窥见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习俗。在历代民众、历代艺人千百年来不间断的承传、积累和创造中,东北秧歌舞蹈不仅是五彩斑斓的文化现象,也给人民带来了快活和欢乐,更形成了今日万紫千红之壮丽景观。今天,中国舞蹈队事业的发展蔚为壮观,令人振奋,我们坚信,中国舞蹈将永远闪耀着深邃智慧的灵光,而雄踞于世界艺术之峰巅。

参考文献:

[1] 张华:《舞蹈美》,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3] 孙景琛:《舞蹈艺术浅谈》,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4] 张富秦:《东北秧歌的审美特点及体态特征》,《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5] 陳爱宝:《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戏文》,2006年第1期。

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意蕴 篇4

关键词:审美特征,审美意蕴,情感性,象征性,节奏性,动作性

舞蹈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不同, 它的显著特征是:舞蹈以人体动作为手段, 借助节奏、表情等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 以此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物质手段是不断运动着的人体, 而不是空间幻觉视像或画面上的人体, 因此, 舞蹈艺术具有一些自身特有的审美特征, 同时舞蹈审美意蕴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 要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易于被观众接受和欢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抒情性、象征性

艺术都有很强的抒情性, 但舞蹈艺术的抒情性是最为强烈和突出的, 有人甚至认为它就是一种“情感的艺术”, 只是它的情感表达有不同的方式:舞蹈受人体动作的限制, 它不能以语言的形式诉说, 不宜直接摹拟生活中的情节。在这种情况下, 人体可以通过有韵律的肢体动作, 甚至是带有感情的动作表现高度概括化的精神面貌, 抒发内心的情感。

古人对舞蹈的抒情性早就有所研究。“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如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这是成语“手舞足蹈”的来历。从这几句话来看, 古人把舞蹈看作是抒发感情的最高形式。从表演的形式来说, 舞蹈往往采用象征、比拟的手法, 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抒发感情, 让观众从中去体味这种感情, 而不是靠台词、靠讲述复杂曲折的故事去感染观众。

舞蹈没有台词, 一般只有音乐和场景的烘托和配合。这是舞蹈感情的表现受到一定的制约, 但这样的也促使舞蹈寻找更加适合的表达手段, 因此有了更加广阔、独特的表达感情的方式, 或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加突出明显。情绪舞的感情之强就不用说了, 情节舞虽以情节为重, 但本质仍然是强烈的抒情性。舞蹈《天鹅湖》第二幕中王子与天鹅初次相遇时的一大段古典双人舞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细腻地表现了奥杰塔从恐惧、提防、抵御到放心、信赖, 继而萌发爱情、腼腆含蓄的复杂感情变化过

提高其艺术性, 在其普泛性的基础上, 注重艺术审美的追求, 做到简单而迷人, 独特而深刻。现今专业歌舞团都在进行体制改革市场化, 举办的所谓专业歌舞晚会, 对其艺术性是有所强调, 但是, 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也越来越注重观众的品味与趣好, 推出了一些所谓的新型歌舞晚会, 如《秘境之旅》《华彩唱风流》《炫》等, 都是上百万的豪华制作, 但究竟能否赢得市场, 或者说能赢得票房收入的多少, 这都需要时间和市场的双重考验。当然, 除了这种大型的歌舞晚会之外, 作为教学的一些经典剧目也是属于宣教舞蹈的范畴, 它偏重于舞蹈的教育功能, 通过学习和鉴赏这些以教学为目的的经典舞蹈作品, 使学生们很感性地对所学习的舞蹈内容, 有真实的接触和直观的了解。如舞蹈学院创作的舞剧《原野》, 古典舞作品《秋海棠》《胭脂扣》, 民间舞作品《老伴》《扇骨》等, 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教学成果的总结, 是对学生受教水平的一种检验。通过“桃李杯”“荷花奖”等舞蹈比赛的形式, 来促进各专业艺术院校和团体的教学成果的交流与展演, 使学生在接受训练的同时, 更学会对审美的追求, 从心灵的视角来陶冶人对艺术美的享受。

结束语

通过这三类划分法对舞蹈的重新界定和分析, 至少我们可以程, 其感染力非常强烈, 称得上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舞蹈主要不是再现生活, 而是抒发感情, 舞蹈的目的就是抒情。舞蹈的抒情是有一定难度的, 通过舞蹈与戏剧相对比来看, 虽然同样以人体动作为传达手段, 但戏剧中有对白等表现手段, 可以直接通过对话来说明人物和地点的名字;而舞蹈主要让观赏者从人体的舞姿、旋律中感觉和联想情节和故事, 这就要求舞蹈动作要有强烈的情感性在里面。戏剧人物动作强调摹拟生活, 要求服从于一定人物性格和规定情景, 而舞蹈则更强调形体美, 所服从的主要是情感方面的规律。舞蹈中的动作, 于现实中的动作是由区别的, 舞蹈艺术既要考虑动作的逼真性, 更要注意动作的美观性。现实生活中的动作虽然也可以表达情感, 但视觉不会非常强烈。在舞蹈中, 因为没有语言的辅助, 一切都得靠动作来表现, 这就需要对生活中的动作进行形象的提炼, 使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出舞蹈所表现出来的感情, 也正是如此, 舞蹈的抒情性才会变得那么强烈和明显。当然, 抒发感情的舞蹈和生活, 两者也不是完全分开的, 只是反映生活不应理解为机械摹拟生活。总之, 舞蹈是用人体为表演的物质手段, 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连续运动队的优美的形体动作, 即用经过提炼、组合和美化了得人体动作来抒发感情、反映生活队的艺术。

舞蹈是用人体的动作姿态来代替日常生活的言谈话语, 通过舞蹈者的肢体动作完成人物活动、性格的刻画。它不同于文字、声乐等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达, 舞蹈是没有台词的。只能把有声的东西, 变为无声的情感交流。因此, 这就存在一种转化, 都必须彻底地转化为舞蹈特有的语言:“它的空间是造型的;时间是音乐的;主题是幻想的;动作是象征的。”造转化的过程中, 舞蹈的动作等都带有了一层象征意义, 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因此, 舞蹈具有象征性和虚拟性。在现实生活中, 少女不会踮起脚尖走路, 小伙子也不会托举动作抒发倾慕之情。但是在舞蹈艺术上不但被承认, 而且被认为是美的象征, 可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舞蹈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照搬照抄。因此可见, 舞蹈这些特殊的语言都有其象征的意义, 因此, 欣赏舞蹈不要苛求与现实的相同, 而要发挥想象, 明白舞蹈语言的特殊含义。

舞蹈与体操和杂技不同, 体操和杂技展示的人体的各种技能和技巧, 包含的感情因素很少, 它所现实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人体技巧。而舞蹈艺术就不同了, 它把人体美只是作为一种媒介和手段, 目的在于表达人们的一种思想感情, 反映一定的主题, 舞蹈者的动作不是单纯的炫耀技巧。在舞蹈中, 任何姿势都有象征的

搞清楚, 现代社会舞蹈市场以产业舞蹈为主体, 在创作产业舞蹈满足市场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实验舞蹈的关注力度, 决不因其无法带来较高的经济回报而弃之不理, 相反要提倡这种实验性的创作, 从本质上而言, 这种前沿性的创作会促进舞蹈在艺术性上, 有一个质的飞跃, 从而使我们的舞蹈事业永远都保持艺术的青春。作为宣教舞蹈也不可忽视, 它是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 娱乐大众, 陶冶心灵的一种精神手段, 而它的政府性及大众性使它的发展很受限制, 不可能成为现代产业社会的主流舞蹈形式, 而产业舞蹈作为一种主流的东西, 是我们需要着重研究和发展的, 它的形成对舞蹈产业化有着很强的指向和决定作用, 通过打造产业舞蹈的品牌效应, 来强化整个舞蹈界的市场运作意识, 逐渐适应这种产业时代的需要, 探索出一条适合舞蹈产业发展的道路, 使舞蹈艺术顺利地完成它的产业化进程, 真正做到舞蹈的繁荣, 使舞蹈自身的魅力在其产业化的进程中芬芳四溢!

作者简介:

张伟 (1967.2--) , 女, 汉族, 宁夏银川人, 大专学历, 二级演员, 现为宁夏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意义, 它们可以被有意识的控制, 通过这些姿势我们才能看懂舞蹈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舞蹈的姿势是从现实生活中不断提炼、升华而来的, 是经过漫长的艺术实践, 逐步摆脱了个别“具象”的东西, 而抽象升华为“程式”“类型化动作”, 从而被广泛运用于与原来具象内容相差甚远的方面、领域, 例如用来表现人的内在情感。舞蹈的发展离不开生活, 只有深入生活中, 才会被广大观众接受、理解, 舞蹈的存在才更有意义。

至于那些通俗的民间游乐活动与节日集会上, 人们常戴着各种假面具尽情歌舞。从面具上可以区分出老、幼、男、女, 以及哭、乐、悲、愁等形色各异的人物。这种舞蹈将虚拟与象征的审美特征融于一个整体之中, 增加了直观的审美效果, 让观众更加直接地看清了舞蹈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这几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对照, 我们更可以看出舞蹈艺术的象征性和虚拟性。绘画雕塑都是以实际存在的物象来表达思想内涵的, 它有实在的造型存在, 杂技武术只是单纯的动作技能, 它没有虚拟性。舞蹈就不同了, 它实际存在的身体只是一个中介, 所显现的动作并不是它要达到的目的, 重点在于它通过动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正是从这几点上, 我们可以得出舞蹈具有象征性的结论。

二、节奏性、动作性

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性, 但音乐是听觉艺术, 所以其节奏性是非直观的, 舞蹈艺术是人体艺术, 主要通过动作来表情达意, 所以其节奏是直观明显的。人体动作的快慢、强弱等就形成了舞蹈的多种节奏。

别林斯基曾把古典芭蕾舞比喻为从台座走下来的活的雕像。从舞蹈艺术塑造优美的艺术造型来看, 这个比喻是颇为贴切的。舞蹈者把自己各种高超的技能凝聚成各种身体语言, 这些形态各不相同的动作都带有明显的韵律美, 使舞蹈就有了节奏的美, 给观者以很强视觉冲击。舞蹈的律动是人体动作得以表现的组织形式。它的基础是节奏, 当严格意义的音乐尚未出现时, 节奏就已经存在并和舞蹈结合在一起。例如, 单纯的拍、敲就已具备了节奏的意义、舞蹈中的节奏、音乐等因素结合在一起, 推使舞蹈向更加高级的境界发展。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舞蹈艺术者的探究, 舞蹈艺术必会更加丰富多彩。

由于舞蹈艺术的节奏性是人体的韵律, 所以, 表现出来的这些节奏性和动作都是带有感情的, 也就是人内在的感情和思想促使了这些动作的安排, 在舞蹈艺术中, 自然产生了各种丰富的肢体语言, 使观者在欣赏时领悟到舞蹈者的思想。当然, 这种带有感情的节奏和动作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积累, 只有如此, 才能被广大观众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积累, 只有如此, 才能被广大观众接受。如果缺少了感情, 舞蹈也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舞蹈也可以说是动作的艺术, 舞蹈通过人体的动作或说是节奏来表现内在的情感, 情感以动作作为依托, 如果能将动作与情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那就是成功的舞蹈艺术。舞蹈要表达喜怒哀乐, 还是要塑造人物形象都要以动作为依托, 展现在观众眼前。不管是民族舞还是现代舞, 离开了动作也就不能称之为舞蹈了。

当然, 中西方的舞蹈动作节奏是不尽相同的。西方古典舞蹈的动作多是呈放射性的, 尽情地舞动身躯, 似乎想摆脱地球的引力, 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芭蕾。最为典型的芭蕾绷起足尖的站立, 形成舞蹈家向上升腾、放射的效果。芭蕾舞侧重于下肢的动作中, 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跳跃。在跳跃中, 人体向外拓展, 动作优美。在中国的舞蹈中, 就少有这种表现形式。中国的舞蹈, 包括日本、印度、朝鲜等东方舞蹈, 特别是民族舞蹈是另一种造型风格。舞蹈者是站在地面上的, 其动作比较含蓄。一般来说, 很少把脚高抬, 他们沿着一定的几何图形, 缓慢地移动脚步。与西方舞蹈不同, 臂和手的动作千变万化, 而且极为重视, 双臂一般都围绕着身体运动, 像舞蹈《千手观音》主要是运用手臂的多种变化来完成的。此外, 在我国的古典舞姿中, 手腕与脚腕大都是弯曲, 极少有绷直的现象。这样, 就不能形成类似芭蕾一样大的放射状。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 艺术也出现了不断渗透的趋势。西方舞蹈大量传入我国, 丰富了我国舞蹈的表现形式。西方也吸收了东方舞蹈的一些因素。形成了现代的中西方舞蹈相互渗透、相互吸取对方精华的趋势。今天的中国舞坛上“开、绷、立、直”的形态原则在蔓延着, 趋向于放射、外拓的姿态不断地出现在中国古典舞蹈中。这种相互学习会促使舞蹈艺术不在拘泥于原有的艺术形式, 从而有一个新的突破。

三、题材、动作、情感在舞蹈审美意蕴中的重要作用

舞蹈的题材选择常常融入“时代精神”, 所谓的“时代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催人奋进的、能鼓舞人们斗志的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迸发无穷的力量, 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能使人深切的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时代精神”不是某些人追求的所谓“时尚”, 在当前的一些创作作品中, 有一些人追求的“时尚”背离时代, 远离生活, 表现他们自身的与时代极不合拍的精神和内心世界, 这是我们应该坚持摒弃的。优秀的舞蹈作品能给人以振奋, 给人以启迪, 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们从这种艺术美的享受中, 领悟一种精神情操的美, 是人们对生活、对社会产生一种深切的爱, 那么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语言, 在舞蹈意象的特定情境中, 构成动作的姿态、节奏、速度、空间走向、动作力度, 在音乐、舞美等多种手段的配合下, 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 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 展示无数复杂的心境和情感冲突, 使舞蹈艺术在连绵不断的起伏跌宕中展示内容, 创造各具特色、生动鲜明的舞蹈意象, 具有造型美、流动美、情感美的巨大欣赏价值。如《春蚕》根据唐朝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 把春蚕、蜡炬的献身精神体现了出来。编导着重塑造和体现春蚕的心灵美, 突出了春蚕造福人类的品格。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 设计了一片硕大透明的桑叶, 叶子背后是充满曲线美的“春蚕” (演员) 。通过演员优美的双臂动作和手中飘渺的纱巾, 表现春蚕吐丝作茧自缚的过程, 展示“丝方尽, 情不断”的意境, 并从中给观众以春蚕丝尽至死无憾的深刻思想内涵。这个作品表现的是春蚕, 实际歌颂的、给人的启示是献身精神。

舞蹈动作要求以简代繁, 讲究生动传神, 强调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内在的神韵, 抒发主体的胸臆情怀。从整体追求上看, 含蓄蕴藉、追求神似, 注重当众展现人物的灵魂和情感, 注重整体效果的传神写意。虚拟的动作表演重在动作的高度美化和感情的充分抒发, 创造出剧情需要的舞台环境和氛围, 使舞蹈表演更加自由, 拓宽表现生活的领域, 超越有限的“实境”, 营构无限的“虚境”, 创造出一种超脱、空灵、古朴、高雅的审美境界。表现手法的突出特点是夸张、变形, 追求超乎常形之上的艺术真实, 旨在调动观众的想象, 共同完成审美意象的创造, 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舞蹈艺术和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 在建构自己的艺术大厦时, 情要真, 意要深, 而情真需要创作者对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体验, 意深则需要艺术家们对社会生活有高屋建瓴的理解和认识, 只要情真意深, 形象必然丰满, 作品的哲理品格也便会透过情节自然浮现出来。例如《闪闪的红星》中冬子妈英勇牺牲的舞段, 烈火熊熊, 英勇顶立火中;震撼人心的音乐旋律, 满场红彤彤的灯光;叠印出潘冬子一句无声的“妈妈!”给观众以极大的冲击力, 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引发了大家强烈的精神共鸣。现代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家表现的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 而是整个人类的感情”。这种以整体探索、整体品察、整体把握为背景, 将哲理与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 毕竟在更清醒的理性和更深沉的情感上观照了人类整体, 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舞蹈的形式美, 技术性极强。但这种形式美和技艺性, 都是发自人体自身的, 外部的形态美和技艺, 都不可避免地与人体内部情感相通, 受其支配并表现情感, 不是这样, 就失去了舞蹈的真谛。舞蹈作品的生命源于人体内部的精神情感, 舞蹈的情感是细腻的, 它所创造出来的意蕴亦是独特的。在舞蹈商业化、国际化的今天, 舞蹈所有的优势应该加以发扬、传播, 同时也要加以发展来适应当今的社会。

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论文 篇5

一、舞蹈教育的功能

(一)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

舞蹈艺术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文化教育,它通过韵律和节奏动作等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舞者用身体语言传递精神主旨,从而起到净化心灵的功效。舞蹈艺术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可以说,舞蹈能够超越表层的艺术美感,帮助人们体悟内在的艺术魅力,所以舞蹈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美育功能。舞蹈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肢体动作的表达,达到强健体魄、培养动律感的教学目的。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常规的形体训练,形体训练能协调好力量和肢体在平衡性上的关系。在跳舞过程中,舞者的心灵与行动实现协调统一,进而展现内心世界。舞蹈在强健身体的同时,能够激发舞者的艺术创新思维。跳舞伴随着有节奏感的音乐,舞者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激发自身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做出与音乐情节相契合的舞蹈动作。舞者在跳舞过程中不单单要表现美,更要缔造美。

(二)舞蹈教育的创新功能

“往往最自由的身体表现出的是最高度的智慧”,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肢体动作和大脑思维之间的相互协作,学生通过对动作的把控和节奏的感悟,使整个大脑思维得到训练。同时,舞蹈能够触发学生的想象空间,舞蹈的本质就是在音乐中完成人的大脑与身、心灵之间的统一行动,并且要用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去启发智力、拓展思维。

(三)舞蹈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分量的一部分,是帮助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路径之一。舞蹈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舞蹈中练就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自信度,学生在表演时如果得到他人的认可,能够极大地提升其自信心;在集体舞的排练中能够锻炼和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有助于锻炼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舞蹈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尽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无疑是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一种心理范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形成,舞蹈教育有助于缩短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化的周期。

二、舞蹈教育中体现的审美教育

(一)舞蹈教育完善人的品格

审美教育中蕴藏着人类最本质的对真、善、美的渴望,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范式、道德追求、价值观的同时也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舞蹈的审美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并且无形中引领着学生进入更加高尚的审美境界,从而完成对人的品格的塑造。对优秀舞蹈作品的鉴赏能够影响学生品格的塑造。学生通过鉴赏和了解优秀舞蹈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获得道德评价标准,从而区分善、恶、美、丑。在领悟转化阶段,学生将舞蹈作品中正义、美好的思想转化为激励自己的能量,参考作品中高尚的人物形象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加以剖析,逐渐塑造、完善自身的品格。

(二)舞蹈教学陶冶人的情操

舞蹈本身就是一门源于“情”的艺术表达。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能够让学生获得内心深处的愉悦,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舞蹈训练课上,教师可选取大量的与舞蹈主体、风格以及动作样式相匹配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与动作相配合的美感,从而让学生有意识的领悟无论在舞蹈训练还是表演中,某个舞蹈动作或组合要想完美发挥,重要的是找对曲目的曲风、节奏、韵律。舞蹈教学实践证明,与动作组合相统一的风格音乐能充分抒发与之相应的思想情感,这样的乐曲能更好地触动学生的感情。

三、审美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审美教育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知识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力量与柔和、动作与内涵紧密结合的艺术。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基本的动作要领、技巧,还要引导学生体悟每个动作,体会动作原始发生的初源,体会舞蹈音乐发生的背景、描摹的状态环境,这样才能赋予舞蹈动作以生命和灵性。审美教育不是简单的教师教授知识、指导动作技巧、提供某种行为规范,而是作为一种行动和思想指南,指引学生发自内心的去渴求知识,武装并充实自己,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令自己的知识更加饱满。同时,基于一定审美基础上的探索也会增加学生对自己人生坐标的拷问,在关照客观事物的同时,将思索的重心转向自己,从而发现并提出各种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又需要学生进一步的探索和追寻。

(二)审美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藏族舞蹈的审美 篇6

关键词:审美;审美特征;民族性格;风格

舞蹈本身是一种行为艺术,肢体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舞蹈的历史,来源于每个民族的历史组合而成。每个民族有自己的审美态度、宗教信仰、劳作生产、思想成分、经济发展轨迹、当地的民风民俗等各方各面的交汇,这是形成他们风俗习惯的根本。每个民族居住的地方不一样,也会有不同的习俗,但是信仰是没有改变的。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西藏自治州,青海、云南、四川等省区,这样的一个民族有着他们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创造出了他们独特的民族性格。藏族舞蹈深受全國各地舞蹈爱好者的喜欢,学习和传承藏族舞蹈是每个爱好者的职责,为了能更好的继承这个民族的艺术传统,更为了发展和弘扬藏文化的需求。藏族同胞用他们独特的表现手法,服饰、动作把本民族的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下面浅谈一下藏族舞蹈的美学地位、神韵、风格及审美意识。

1 藏族舞蹈的美学地位

审美的意识是每个人都存在的通过大脑的意识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感觉,称为“美感”。舞蹈的美感指,在某一个舞蹈作品中以比较完美的表现方式,能够鲜明生动的表现演绎作品的中心内容,能够很准确的抓住作品的根本,让大家所能接受的,所喜欢的表现手法,这样的作品就达到了美感。而欣赏者和表现者都有自己的审美理念、审美思想、审美能力、审美心理活动。藏族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随着发展他们不断提升审美能力,更是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的完善他们对于美的要求。藏族舞蹈在舞蹈美学来说,就是从他们的姿态、动作、身韵、服饰、音乐,还有他们特有的水袖来表达情感,让我们体会到美。

2 藏族在各个地区的不同表现手法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村部落,早在4000年前他们就有自己的文化、语言、历史、文字,经过时间的演变,才形成我们现在所接触的藏族。现在的藏族分布在全国各地,集中的地方只有藏族自治州、云南、四川等由于搬迁后受当地地方差异、语言不通、气候不同、服饰不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他们融入当地和自己民族的东西,形成了更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表现手法。现在藏族也广泛流传于民间、学校、艺术团体。为了突破传统,有很多的编导通过采风会大胆的融入现代元素,使作品不失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感觉,这样的大胆尝试在专业团体、民间会比较流行一点。综合上述虽然表现的方式不同了,但是他们的基本动率动作、技术技巧、服饰风格、姿态,还有音乐的节奏风格和曲调是比较接近的。然后相似的生活形式形成了相仿的藏文化,而文化的土壤则孕育了绚丽多姿的藏族艺术,因此,绵长的传统文化成为了藏族舞蹈繁衍生息的“根”,因此而产生的审美共性。则成为了藏族人共同的审美理想。

3 藏族舞蹈风格的形成

藏族民间舞中——堆谐、果谐、锅庄、弦子——最具代表性,但是无论哪种舞蹈,风格都是坐胯、弓腰、曲背的特点。一个民族的风格形成离不开历史及社会制度和宗教的影响。藏族的风格就是从他们劳作生产的时候长期背着竹篓上山,为了不让东西掉出来所以必须要弓腰和曲背,坐胯是下山为了让下身更稳。藏民聪明地把这种体态演变成了藏族的风格特点。因此,从民族的历史文化流变中,我们不难发现和挖掘那些深邃的艺术价值。

4 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4.1 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

藏族文化传统深厚,其中,藏族歌舞是藏族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藏族同胞形容,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主要以能歌善舞而闻名世界。从舞蹈的角度来看,体态的形成,腰部的节奏,膝部有规律的起伏颤动,给人一种安祥和谐的美感,他们膝盖松弛和腰、胯、上身结合形成的动律。表演的方式传统而独特、多样,主要表现为:谐(弦子)、堆谐(踢踏)、果桌(锅庄)等。

在藏族最具特色的就是“弦子”,是拉弦乐器的伴奏而得名。主要表现在上身的松弛,上身美的韵味。它盛行于青海一带,象征着喜悦,是藏族同胞自娱的一种歌舞。

从以上可以看出,勤劳、朴实的藏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民间艺术文明。藏族历史文化悠久,舞蹈绚丽多姿。无论是“弦子”“踢踏舞”还是“锅庄”从它们的风格特征的形成和演变都反映了这个民族热爱生活,向往神鹰,但是不管怎么发展他们对于美的观念是毋庸置疑的。

4.2 藏族舞蹈中舞姿的运用

在舞蹈中上身的感觉很重要,上身的感觉中腰的运用也丰富多彩。“弦子”的翻身、侧腰、甩臂都是对腰部的最大考验,上身要灵活,腰部要放松但是又不能无力,连风格的把握都要做到最佳。所以不管是上身的动作还是下身膝盖和脚下的动作,它对于腰部的要求都是极高的,必须要做到收放自如,松弛有度,挥洒自如,所有这些都是藏族的民族特色,要想更好的演绎藏族文化中的藏族舞蹈,需要对民族的了解,风格的把握,身体和舞姿的运用,才能更好的演绎出绚丽多彩的藏族舞蹈。

藏族舞蹈在历史上通过演变和集中的表现手法,也是他们的悠久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变化。对于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标准,还有很多方式方法,然而藏族同胞传承和弘扬藏文化是大家的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文化,懂藏文化,尊重藏文化,并欣赏藏文化。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蹈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第1版.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

[3]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教程[M].

[4]王克芬.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史[M].

[5]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藏文古籍.

[6]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第131页.

舞蹈的审美特征 篇7

一、莆仙戏旦角的基本体态方面的审美特征

根据我国莆仙戏曲旦角舞蹈表演的情况来看, 莆仙戏旦角的剧本体态身边特征是:双手自然下垂, 放置在身体的两侧, 以正步站立, 双脚要合拢, 并且成平行的姿式, 胸部微微含起, 下巴微微收拢。与此同时, 双眼要平视前方, 神情必须含蓄、委婉和温柔, 以调节好心理状态, 做好表演的充分准备。

二、莆仙戏曲旦角舞蹈表演手工动作方面的审美特征

在莆仙戏的舞蹈表演中, 以手为主的动作叫做手工, 一般包括“香橼手”、“三节手”、“姜萼手”和“兰花手”等, 并且, 眼睛和手工要相互结合者表演。与此同时, 旦角的主要手工动作有“分手”、“折手”和“拱手”等, 其中, “拱手”是用来体现尊敬的意思;“分手”中的“上分手”用来展示人物的喜乐和悲伤, “中分手”用来表现怀疑的心理, “下分手”用来体现事情办得不好的意思。

在表演过程中, 旦角的手工动作的最大特点是“前四后五”、“簇手”和“上眉下肚”的相关要求, 其中, “簇手”的动作是表演时需要各伸出双手的四指, 将其并列放在表演者的胸前, 以做好表演前的充分准备;“前四后五”的动作是用于表演者出场时的手式。在旦角准备出场时, 表演者的大拇指必须紧贴手掌掌心, 然后摆放在表演者的胸前, 而另外四指要向上伸直, 手掌向外放置, 与此同时, 背在表演者身上的手必须将五指伸直, 手掌向外并下垂放置。接着, 以碟步的姿式上场。根据实际表演情况, “前四后五”的动作在运用中, 表演者都要将手指的四指伸, 然后放置在胸前, 同时大拇指必须紧贴手掌心, 另外四指向上并伸直。根据莆仙戏曲旦角舞蹈表演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 莆仙戏旦角舞蹈表演在人体上肢动作方面的运动幅度比较小, 表演者的手部动作与步伐必须保持一致, 在保证小幅度的手工运动时, 要确保表演的温婉、细腻。

三、莆仙戏曲旦角舞蹈表演脚棋方面的审美特征

在莆仙戏中, 莆仙戏旦角舞蹈表演的步伐动作被称作为“脚棋”, 一般情况下, 分为正旦和贴旦两个人物, 正旦的脚棋主要有“雀鸟步”、“碟步”和“双摇步”等, 而贴旦的脚棋主要有“摇步”和“千斤坠”等。一般“雀鸟步”是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悦心情;“碟步”是充分展示古代客人的三寸金莲, 从而体现古代女子走路婀娜多姿的特点;“千斤坠”是用来展示劳动妇女欢快工作的情景, 其中, “碟步”是展现莆仙戏步伐最具代表意义的脚棋。

在莆仙戏中, “碟步”可以分为粗、中和细三种长短步幅, 粗碟是两脚相连, 中碟是五寸一步, 细碟是一寸一步, 而莆仙戏旦角舞蹈表演中, 细碟要两脚并拢, 两个膝盖必须夹紧, 同时, 两脚的前内侧轮换必须摩擦, 两脚尖要抓地而起, 整个表演过程中要左右交替着以搓挪的姿式行进。因此, 莆仙戏中的细碟是以两脚尖用力、一翘一落为主要特点, 与中碟和粗碟相比, 更能代表莆仙戏曲旦角舞蹈表演的审美特征。

四、莆仙戏曲旦角舞蹈表演肩部动作方面的审美特征

在莆仙戏曲旦角舞蹈表演的审美特征分析中, 莆仙戏在肩部动作方面也具有很多特点, 而“停肩”和“旋肩”等则是莆仙戏曲旦角表演中特有的身段, 具有典型审美特征。一般情况下, “停肩”是表演者将两手交叉放置在肩前, 用来展示人物耐不住寒冷的心理动作。最实际表演中, 具体的动作是充分运用表演者两肩肩头的力气, 不断向前后两个方向旋转。例如:在莆仙戏《拜月亭·瑞兰走雨》的表演中, 旦角要表现出瑞兰母女冒雨赶路的情节, 在这一段舞蹈表演中, “推伞”需要旦角的脚走用“碟步”表演, 同时双肩在腰的带动下要表现出“俘肩”的动作。因此, “赶路”这一段的表演中, 旦角需要将脚步和上肢充分协调起来, 使“手、步和肩”三部分的动作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根据上述动作可以看出, 莆仙戏旦角在表演过程中, 充分展示出了肩部动作柔美的特点, 与旦角表演中的步伐和上肢的动作完美配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整体, 从而充分展示出旦角舞蹈表演的细腻、典雅的特征。

五、结束语

在实际表演中, 莆仙戏曲旦角舞蹈表演, 是通过基本体态、手工、步伐和肩部动作共同展示的, 从而展现出莆仙戏曲旦角舞蹈表演独特、温婉、细腻和典雅等审美特征。对莆仙戏曲旦角舞蹈表演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从而推动我国戏曲文化艺术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铃.莆仙戏曲旦角舞蹈表演的审美特征[J].艺术研究, 2007 (4) :93-95.

[2]唐雪莲.浅谈戏曲旦角表演[J].黄梅戏艺术, 2013 (2) :37.

[3]林虹霞.莆仙戏表演艺术简论[D].福建师范大学, 2011.

舞蹈的审美特征 篇8

关键词:汉族,民间舞蹈,风格特点,审美特征

一、汉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发展与舞蹈种类

汉族民间舞蹈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源远流长。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在和自然作斗争时,就创造了一些简单的舞蹈 ( 见古陶盆上的舞蹈图形 )。到殷、周时代,我国已有相当发达的舞蹈文化。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记述我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土陶盆上已绘有舞蹈的图形。《楚辞》也对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巫舞做了生动的描绘,如《招魂》里说女子穿着漂亮的衣裳,在钟、鼓声中,长袖翩翩,婆娑起舞,《论语》谈到当时民间盛行的面具舞蹈“傩”。汉赋对汉代的《龙舞》、《鱼舞》等民间舞蹈也作了生动的描写,可以看出千年以前的民间舞蹈已有很高的成就。但是,由于历代统治者对民间艺术的歧视, 民间舞在正史上很少有记载。宋、元以后,民间舞蹈虽有的被吸收到汉族戏曲艺术中去,但它仍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二、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与审美特征

“载歌载舞,歌舞结合”也是汉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一大特色。不但有广泛流传的各种《采茶灯》、《花灯》歌舞, 就连《竹马灯》、《采蓬船》、《推小车》、《打花鼓》、《打莲湘》也会采用边歌边舞的表演形式,像《秧歌》、《高跷》、《花鼓灯》等表现形式比较丰富的民间舞蹈,也都有歌舞的表演。这是因为歌舞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它有很强的感染力,便于群众理解和掌握,可以达到“歌以咏言, 舞以尽意”的艺术效果。

《狮舞》、《高晓》、《盾牌舞》、《花鼓灯》等汉族民间舞蹈有杂技、武术性的动作表演,它们和舞蹈表演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巧妙的结合,也是汉族民间舞蹈的显著特点。舞蹈和杂技、武术相互吸收融合在我国由来已久,如我国古代两个著名的表现战功的舞蹈——周代的《大武》、唐代的《秦王破阵乐》,就是吸收融合武功技艺的舞蹈。现在的《剑舞》则是由古代的剑术发展而来的舞蹈形式。汉代“百戏”中的表演,就包括舞蹈、杂技、幻术等形式。至今,我国民间节日表演的“花会”,除民间舞蹈之外,还包括“舞飞叉”、“舞中幡”、“五虎棍”等形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舞蹈和杂技都很难分开,如汉代著名的《七盘舞》和现在的《狮子舞》、《二人摔》、《踩高跷》、《火流星》等舞蹈,都具有杂技的特点。许多筋斗武技是我国民间舞蹈、杂技、武术和戏曲共有的,这些都说明汉族民间舞蹈和杂技、武术以及后来形成的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戏不离技,技不离戏”、“艺中有技,技中有艺”,这几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特点,它和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是相符合的。

在舞蹈表演中运用虚拟、象征的表现手法,也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特色之一。跑一个圆场可以象征百里,一条木桨可以表现惊涛骇浪。

舞蹈动作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密切配合,这也是汉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风格。

汉族人民的民间歌舞活动较多,但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春节至灯节 ( 元宵节 ) 前后,这正是秋收后的农闲季节,人民以歌舞庆祝丰收。灯节举行歌舞活动,在汉族已有悠久的历史,隋、唐之际,就有几千人在灯夕歌舞的记载。千百年来, 人民始终保持着这一传统风俗,因此,它对保存和发展汉族的民间舞蹈曾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曾经,民间舞蹈被统治者称为“俗乐”、“散乐”,古代宫廷的散乐、百戏可以说全部来自民间,史籍上有不少统治者“征天下散乐”的记载,这些说明了民间舞蹈是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基础。可是,在旧社会,民间舞蹈饱受统治者的歧视,加上人民生活的贫困、自然的灾害、战争的变乱和民间艺人地位的低下,民间舞蹈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有的甚至失传。

舞蹈表演的审美特性 篇9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含义

古典舞是我国的传统舞蹈,作为我国艺术文化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符号。古典舞的根基是民族民间舞,然后再经过一些专业人士的打磨、改善、提炼和创新形成的,其中加入了一些中华武术、戏曲和芭蕾的成分,但是它既不是古代舞蹈,也不是戏曲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观赏性和审美性。而“身韵”则是中国古典舞蹈的典型特色。

“身韵”的出现使得中国古典舞更具有识别性和独立性,使得中国古典舞摆脱了戏曲的束缚,成为了一项独立的舞蹈种类。至于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其含义是显而易见的,“身”就是表演的身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舞蹈的外部表现技法,而“韵”则是韵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质,身韵的出现和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使得古典舞形成了自身的舞蹈模式和表现手法,具备了较为明显的特征,身韵的存在也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和表演更规范,更能彰显其中的艺术美。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具有自身的特性,比如神似的形体动作、神形兼备的审美观点等。

二、古典舞身韵与步法的和谐

在古典舞表演中,“窜、蹦、跳、跃”这四个字给人一种快速的闪电式的印象,古典舞的蓄力和沉气正是借助这种地面反作用力,以及速度的转化才能出现爆发在空中的一瞬间的力,以及速度的转化才能出现爆发在空中的一瞬间的力的刚健洒脱,圆场的灵活多变,慢步的抒情性以及要求完美的造型性。同一步伐也会展现不一样的风格,这些步伐可以很好地展现出舞者的不同情绪和性格特点。这些流动的势态就是古典舞独有的风格特点并通过步伐体现出来。

人们常用“行云流水”、“闪展腾挪”等赞扬古典舞,而这形象性的描述离不开中国古典舞“身法”的千变万化。以“身”带“步”就形成了上下身的走和留的力的延续,如:圆场步,蚓国圈上做横拧,再逐步加旁提,然后变为旁提拧,这时要寻找“向心力”的运动感觉;这种上身旁提拧的动律足使脚下的动律也是向心的,在大圆中找小圆,让后背去感受脚下步伐的线路,使全身在顺势的动律下流动起来。又如罢扣步,要求上下身相互配合。走下留上的动势,一虚一实内转换;走为实留为虚,走是动势的延续、留是动势的放射。头身带步,简单讲就是运用身法带动步伐,这种“子午相衬”、互立统一、协调与反衬的概念,突出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也适应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要求。

三、在古典舞表演中思想性与技能性的完美统一

舞蹈表演要求思想性与技能性的统一,训练思想性是文学作品和舞蹈作品的灵魂,是其主题的根本体现。开展思想性与技能性的统一训练,对培养创作舞蹈的能力,以及创作思想性鲜明的舞蹈作品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训练实践中第一要对舞蹈技能进行取舍与规范。思想性作为文学素养的首要元素之一,对文学与舞蹈艺术有着严格要求。为了确保舞蹈的整体美,会对那些相对拖沓、多余甚至不够完美的技能动作作出取舍,对那些表达相对模糊或不够明确的技能动作作出修正与完善等,以追求单项舞蹈技能动作与整个舞蹈剧情的统一。这样既烘托了主题,也充分开展了思想性的教育,实现文学素养的艺术化及文学与舞蹈艺术的统一。第二,不同思想性的舞蹈题材有着不同的舞蹈技能要求,会以力量美、速度美与姿态美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素养对文学作品要求的统一性会作用于舞蹈编导的创作中,要求舞蹈技能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如抗洪救灾的舞蹈就会以速度美与力量美来侧重体现其思想性。

因此可以说,舞蹈艺术是以其审美属性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的,只有掌握审美属性的人,才能达到舞蹈欣赏的新水平。

摘要: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的艺术,人体的动作姿态是舞蹈艺术的最基本的元素,在舞蹈艺术中,表演者、表现手段和创作成果是三位一体的,舞蹈艺术的美是在动作中展现的人体的姿态节律的美,舞蹈动作美通过丰富细腻的情感增强舞蹈的审美效果。

论舞蹈作品的审美类别 篇10

1. 优美

优美, 即优雅欢悦之美。是一种柔性的美, 以和谐、协调、均衡、统一为其特点。是美的常见形态, 也是舞蹈美的最多见的形态。因此, 人们平时所说的舞蹈美, 通常指的就是优美。优美的特征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相互谐调, 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统一的产物。从审美感受方面来说, 优美给人一种柔和、愉悦、舒适和心旷神怡的感受。这种审美感受属于顺受的形式, 它使人自始至终处于亲切、舒适和欢愉的心理状态;欣赏这种舞蹈美, 观众会产生较为平缓、自由、舒畅的情绪。舞蹈中的优美形态, 是社会生活和舞蹈作者在创作实践中, 经过主、客观的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 表现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美的本质, 简单来说也就是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在舞蹈作品中的一种艺术反映。例如《小城雨巷》、《荷花舞》、《小溪·江河·大海》、《春江花月夜》都是这种类型。

2. 壮美

壮美, 即雄壮的美和崇高的美, 是一种阳刚之美。以雄伟、恢弘、刚健、粗犷为特点。从审美心理活动来看,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在对着‘雄伟’事物时, 我们第一步是惊, 第二步是喜”。“山的巍峨, 海的浩荡, 在第一眼看到时, 都要给我们若干震惊, 但是须臾间, 我们的心灵便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 于是仿佛自己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这类作品有的带有强烈的变化和绝妙的高难技巧, 有的则呈现出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和品格, 等等。例如《长城》、《秦王点兵》、《奔腾》、《士兵与枪》等作品。

3. 悲剧美

这是一种在悲剧性矛盾冲突中, 体现人物和事件的正义的合理性, 而又以正面人物的不幸结局为审美对象所引起的特殊美感形式, 我们称之为悲剧。一般常见的审美对象所引起的美感, 都是一种明朗的愉悦, 它的心理反应形式是“顺受形式”。正如我们前面所谈, 优美的舞蹈作品给人以一种舒柔、欢畅的感受, 观众欣赏这类形态的舞蹈美时, 心情是轻松而愉快、自然而乐于接受的;而悲剧美所引起的美感却使人产生悲伤的感觉, 在痛苦和悲哀的心理反应中体验与理解悲剧美的内涵。欣赏悲剧美要求我们采取“逆受形式”的心理反应形式。悲剧艺术往往更能引起读者和观众的特殊爱好和欣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这就是说, 悲剧的根源来自客观现实中,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出现的历史的必然要求, 但是又不可能解决、不可克服的那些矛盾冲突。当艺术家将这种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冲突, 形象地表现出来时, 悲剧便出现了。所以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早期的舞蹈艺术作品中具有悲剧性的作品比起优美性的作品来说, 是微乎其微的。可是, 经过现代和当代舞蹈家的创造性的实践, 证明了平时看来只善于表现欢乐和优美的舞蹈, 经过精心创编, 同样可以创造出悲剧性的艺术境界, 塑造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悲剧性人物。根据莎士比亚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改编的古典芭蕾舞剧, 根据普希金长诗《泪泉》改编的同名芭蕾舞剧, 和朱勒·佩罗在伦敦演出的根据雨果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的芭蕾舞剧《爱丝美拉达》等, 都是成功的悲剧性作品。我国在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后, 创作演出了《无声的歌》、《祝福》、《鸣凤之死》、《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批富有悲剧特色的舞蹈和舞剧形象。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 舞剧创作领域出现了一股“悲剧热”, 不少舞剧编导都选择了悲剧性的题材, 如《铜雀伎》、《咪依鲁》、《森吉德玛》、《阿诗玛》等大型舞剧的主人公, 都是以在争取自由幸福的过程中被统治者、恶势力迫害死亡而告终。舞剧在揭示这些向往幸福和自由的人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展现他们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方面, 迸发出人体语言独有的强烈感染力, 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 悲剧感与优美感、壮美感相比, 给人的情感反应更加强烈持久, 内容也更加丰富深厚, 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高级的美感形式。

4. 喜剧美

浅析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价值 篇11

摘 要 美是一切艺术的最基本特征。体育舞蹈作为一项融合丰富多彩的舞姿与高雅艺术的活动,是旺盛生命力和超俗的生命情调的最佳表现。通过体育舞蹈,可以使人们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让人在欣赏的同时陷入高雅的艺术境界。体育舞蹈文化应全面提升审美价值,发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在实践中提升其文化价值。拓展其文化领域,精神领域,以完备当代国人对体育舞蹈生命文化的精神追崇和心灵慰籍。而体育舞蹈作为一项蕴含着众多美之要素的体育项目,也正好符合了人们目前的情感需求。因此对体育舞蹈审美价值的研究,便有了实际意义。

关键词 体育舞蹈 审美价值 美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就像一块磁铁一样强烈吸引着每个人的心。体育运动力求实现美和力量的完美统一,体育之美,是一种被人们广泛认同和具有现代感的新概念,是现代社会下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健康和娱乐需求所产生的新追求,它是一种运动拼搏之美和生命力之美。体育舞蹈与美密不可分,在美学观念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不断地接近完美与无暇,带给观众更好的美感感受。因此,充分展现出体育舞蹈所包涵的美学精神,对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和竞技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舞蹈审美的内在价值

(一)节奏感和韵律性

体育舞蹈通过音乐来展现舞蹈,要求舞蹈音乐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性,节奏感主要是通过音乐强弱来有规律的展现动作表达情感,韵律性则是在节奏的基础上形成音乐的美感,使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流畅的音乐表现线条,使舞蹈深刻的表现舞蹈形象角色的性格,节奏和韵律则是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情感的体现的主要工具。

(二)过程性和流动性

体育舞蹈作为时空艺术,音乐作为时间艺术,双方在时间的流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同时展现出来,通过时间的缓慢发展,体育舞蹈在反应人们生活的同时表现人们的情感发展方向和变换,使舞蹈具有更强的丰富性。

二、从多角度分析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

(一)姿态美与形体美的结合

展现体育舞蹈之美,运动员用自身肢体展现每个技术动作,如手、臂、肩、胸、颈、头发、五官、腿、足、臀等都是重要的舞蹈肢体工具。体育舞蹈既具备体育属性,又兼备了舞蹈的特点,良好的体育舞蹈美与舞蹈者的健康密切相关。健康的身体本身就是一种外在美,体育舞蹈必须借助健康的身体才能展现最高境界之美。在体育舞蹈中,健美的肢体动作、高雅大方的表演姿势、美轮美奂的姿态以及轻盈的舞步动作,在美妙的舞曲中带给了观众非同一般的美的享受。体育舞蹈美主要在于形体美与姿态美,舞者在表演过程中,借助形体、姿态、动作等的协调一致,将体育舞蹈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舞伴默契的配合与典雅的礼仪

体育舞蹈是一种双人舞蹈,强调男女舞伴之间的配合和默契。舞伴之间彼此要心灵感应,才可达到协调一致的整体性效果。体育舞蹈注重男伴的主导作用,在女舞者的配合下共同展现舞蹈的风韵,到达水乳交融、珠联璧合之极致。舞者双方的步子必须踩着音乐节奏共进退,通过身体的移动带动步伐的变化,达到同时同步进退的效果。要注意保持舞蹈动作的同一性和均衡性,男女舞者之间的力量和动作幅度需恰到好处,以保持良好的身体平衡和整体协调性,只有这样,舞蹈才会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流畅与美感。举手投足之间都要求体现舞者之间的默契与合作,遵循基本的舞蹈技术要求、礼仪和比赛规则,这不仅是评价舞蹈表演效果的客观需要,也是对观赏者的敬意。

(三)舞蹈动作的艺术造型感

在体育舞蹈运动中,每种舞蹈动作的艺术造型和内容都十分丰富,风格迥异,动作变化多端:既有大方高雅、严谨细腻、难以投机的舞蹈动作造型;又有貌合神离、变化万千、飞扬洒脱的拉丁舞动作;既有讲究高度对称性的“重倾斜”“击剑步”造型,也有反差鲜明的“同脚步”、“反截步”造型。由于不同舞蹈具有风格迥异的风姿,因而每种舞蹈造型都具有与之对应的审美标准。这样的舞蹈动作会带给观众十足的美的享受,舞蹈者在表演中创造美,观赏者在观看中体验美。在每个身体部位中,融入舞蹈思想,只有这样表现出来的舞蹈动作才能趋于完美,顿生优雅。

(四)舞曲与舞步的协调之美

旋律和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旋律的作用,音乐不但赋予了舞蹈情感更强的表达力,也和舞蹈动作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以此提高了体育舞蹈的艺术美感和审美情趣。与舞蹈相似,音乐同样以节奏为运动基础,借助音乐的作用,得以表达运动抽象的一面,音乐能够展示舞蹈动作的轻盈和难度,它的前进与后退,或弱或强,平和或者剧烈,欢快或者沉重等,都可以在与之对应的音乐节拍中得到体现。在体育舞蹈中,舞曲和音乐是用来服务体育舞蹈的,只有借助合适的舞曲,体育舞蹈才能最大程度地展现出它内部深刻的美感。

三、结语

体育舞蹈是运动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结合,使人们的审美层面进一步提高,从中获得一种体育艺术的力量,并使观众在观赏中产生美感是它的魅力所在,以求达到更高层次的美的享受。经常参加体育舞蹈运动,练习者们改变着自我的形体、姿态等身体条件,并在体育舞蹈优美的音乐和优美动作的影响下,提高审美能力探讨体育舞蹈的发展,学习新的知识点,将体育舞蹈与美学关系有机地结合,挖掘体育舞蹈新元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史俊.试论国际体育舞蹈的“体美共育”价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05).

[2] 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3] 李云.体育舞蹈的审美[J].秦皇岛:燕山大学学报.2012(2).

[4] 黄宽柔,蒋桂萍.舞蹈与体育舞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谈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 篇12

关键词:体育舞蹈,审美价值

1. 前言

体育舞蹈运动是与美紧密结合的运动项目, 体育舞蹈的美来自于体操的力量、舞蹈的动态造型和音乐的情感节奏三美构成了体育舞蹈的独特之美, 使这项运动具有令人惊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体育舞蹈作为体现美的项目,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审美。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观看各种体育舞蹈比赛的录像, 从深层次中论述了体育舞蹈的审美特点和美学价值。

2. 体育舞蹈的审美组成

审美关系实质就是价值关系, 而美则是客体的属性与主体本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体的愉悦效应, 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效应。因此, 审美价值的实现过程包括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 审美价值存在于审美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精神升华之中, 因此, 体育舞蹈必须要具有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属性才能实现其审美价值。

2.1 形体美

形体美是一种整体美, 是社会美和自然美的综合表现。体育舞蹈选手首要是匀称与协调, 匀称美和协调美是舞蹈运动员的基础美, 形体美的美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外表的美, 它的表现因素是多方面的。优美的姿态和潇洒的动作是自然美的重要标志, 而心灵美和思想美则是美的核心。表演性体育舞蹈中的形体美代表着健康、美丽和力量, 它作为动作美的载体, 将表演者刚健美、优雅美、紧张美、速度美、放松美、轻快美以及热情奔放的性格品质充分展示, 使欣赏者不仅在视觉上得到自然美的享受, 更在思想上领略到体育舞蹈美的内涵。

2.2 音乐美

音乐虽然在自然界中没有固定的实体示范及形象性的内容, 但它的美通过体育舞蹈表演者的演绎来实现出客观现实的形象, 即音乐美的内涵。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体育舞蹈的音乐时而热情奔放, 时而舒缓绵长, 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或心中的欢快之情, 给人以听觉的享受。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它的节奏风格、强弱起伏、音调变化等都影响着动作的表现力, 音乐增加了体育舞蹈的韵律美, 让观赏者和表演者能产生美的共鸣。

2.3 动作美

舞蹈动作是指用动作语汇编成独立的舞蹈组合, 动作美有三大特征, 即意蕴美、动态美、神韵美, 而这三种美都需要通过肢体语言传达, 体育舞蹈的组合要贯穿着音乐的结构, 要有连贯性, 使舞蹈选手肢体语言同舞蹈形象有机地吻合起来。这便是也就是说舞蹈作品通过人体美的升华表现来达到动作美的目的。体育舞蹈而且通过肢体动作以体育舞蹈特有的动作节奏加上虚拟、写意、象征、夸张等方式处理的舞蹈动作来体现其动态美, 让观赏者产生意蕴美的共鸣和神韵美的感受。

2.4 服装美

体育舞蹈运动中服装也是表现美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当一个个舞者身穿柔滑, 飘逸, 色彩斑斓的服装出现在观众的面前时, 人们的视觉就会再次受到冲击, 展现给人们一场华美的视听盛宴, 服装有着美化衬托的作用, 可为体育舞蹈运动锦上添花, 提高了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服装美是体育舞蹈美学的助力器, 它已经成为表现运动美和身体美、烘托表演气氛、赢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元素和因素。由于体育舞蹈主要目的是表演, 所以它的服装可以根据舞蹈的风格和表演者的特点来选择与表演者个性气质、音乐风格、动作特点、表达目的等相配合的服装, 合理采用合适的颜色和款式, 能让欣赏者更全面的享受美。

3. 体育舞蹈的审美特点

3.1 人体内在精神与外在动作表现的统一

由于体育舞蹈是在单位时间内以人的心理感受、对美的欣赏来判别优劣的运动项目, 运动员的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是体育舞蹈运动水平的体现, 运动员的形体、体重、身高以及身体各肢体的比例要尽量符合人类审美的观点;运动员通过自己的表情以及动作的表现来感染观众, 向人们传递着快乐和幸福, 使人的精神和动作达到美的和谐统一。

3.2 符合运动的规律性

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性如均衡、旋律、对称、比例、节奏等。体育舞蹈以人的肢体为表演的工具, 通过人体运动所形成的规律性表达形式向观赏者传达这种训练有素的运动美。

3.2.1 节奏。

是指以节奏为重要表现手段, 通过音乐、动作而有规律表达感情。体育舞蹈是在节奏鲜明的音乐下进行的, 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对动作的力度和幅度、节奏都有强烈的影响, 只有动作与音乐的节奏完美地统一起来, 以节奏为重要表现手段, 通过音乐、动作而有规律表达感情。

3.2.2 变化统一。

变化统一是在变化中求统一, 在参差中求整齐, 使人感觉既单纯又丰富, 既有秩序又活泼, 使整套动作美观大方、风格鲜明、有特色, 有力度。

3.2.3 均衡。

均衡能使两个人整齐对称、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对称能给人以稳定感、庄重感、安全感。

3.3 艺术性

体育舞蹈是一项可以给人们代来极高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的运动项目, 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3.3.1 体育舞蹈的风格。风格突出、主题明确、特点鲜明。整套动作才能产生让人共鸣的节奏感和美感, 让人过目不忘。

3.3.2 体育舞蹈的创新。创新是体育舞蹈之美的生命根源, 没有创新就没有体育舞蹈的发展和更美。

3.3.3体育舞蹈的表现力。表现力体现为选手自信心强, 动作优美舒展, 有感染力, 有节奏感, 动作与音乐互相结合, 充分体现出了运动员音乐韵味、动作内涵和个人的性格气质特征, 展现出体育舞蹈运动员的美, 从而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体验。

4. 体育舞蹈审美价值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正确的健身意识是促使人们参加体育舞蹈锻炼的重要动因。一个人的体育舞蹈锻炼行为起源于他对体育舞蹈锻炼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的需要, 更源于对身体美的需要, 从而由需要引发动机, 并导致行为执行。

4.1 促进自觉锻炼, 树立健身美意识

体育舞蹈传入我国之时, 正值我国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 人们的观念还比较守旧, 思想还不够开放, 对一些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差, 对体育舞蹈的健身和娱乐的功能也认识不到, 但在体育舞蹈的影响下, 女性除了追求服饰美, 同时开始注重自身的形体和气质美。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体育舞蹈有了更加全面、科学的认识, 明白只有长期、持久的坚持才会使身体有效变美改良。而在很多等大中型城市、进舞场跳体育舞蹈已经是大多数城市白领工作之余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健身和寻美意识已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进入人们的思想, 它不用讲道理式的说服动员, 更不用强迫性的指令, 而是依靠健身美本身的魅力, 凭着人们对健身和美的向往, 使人们自觉的参加和进行体育舞蹈锻炼, 从而塑造内外兼备的优美身体。

4.2 丰富公众情感, 提供休闲美活动

世界卫生组织将体育视为一种“积极生活”的生活方式, 并且于1997年在日内瓦召开以“‘积极生活’:体育与健康”为主题的会议, 并启动了“全球积极生活运动”, 使体育成为一种可激发人们快乐的精神状态和积极上进的生活方式, 营造出积极生活的文化氛围。于是, 具有“快乐”的情趣、“休闲”的情调和“闲暇”的生活方式相结合, 充实的休闲体育生活方式便应运而生。体育舞蹈动作易学, 健身效果好, 并便于广泛开展;不受人数、性别、年龄、器材、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体育舞蹈自身所具备的美学特征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可以说, 体育舞蹈休闲运动是以具体可感的审美价值呈现出审美主体生命对体育运动存在的感性活力, 使人在休闲中既丰富陶冶情操, 又有审美情感, 使人的生活变的多姿多彩, 并获得价值的提升, 从而为人类走向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4.3 丰富精神生活, 促进社会和谐

现代社会在物质文明大跨度的同时也让人们感到精神的迷茫空虚。于是, 人们迫切的需要一种精神或者情感的满足, 来通过审美来弘扬人生价值, 满足更高的精神需求。体育舞蹈的出现打开了人们心灵上的一扇大门, 使人们沉醉于欢快的节奏中和动人的肢体配合与表现。节奏鲜明的音乐更能使参与者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全身心的投入。而锻炼者通过亲身的体验, 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得到情感的愉悦。它不用理性的说服动员, 更不用强迫命令硬性运动, 而是依靠美本身的魅力, 凭着人们对美的向往和兴趣, 使人们自觉自愿的进行健身操锻炼。在此过程中, 人们暂时摆脱了物质欲望和不良精神的束缚, 以无拘无束、自由轻松的心态, 专注于对健身操的关注中, 而郁闷、愤怒、焦躁的情感得以发散, 和消除。

结论:

1.体育舞蹈的美源自于体操的力量、舞蹈的动态造型和音乐的情感, 三美构成了体育舞蹈的独特之美。

2.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体育舞蹈的审美属性对参与体育舞蹈运动的人的吸引和影响。体育舞蹈只有处在主体的审美关系中, 并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 才具有审美价值。

3.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对个人、社会的影响, 通过健身操的健身美价值、社会美价值表现出来, 从而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桂玲.庄伟.体育舞蹈对大学女生体质影响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姜海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

上一篇:企业内部市场管理下一篇:未来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