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童话的审美特征

2024-07-06

王尔德童话的审美特征(精选8篇)

王尔德童话的审美特征 篇1

王尔德童话的审美特征

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十九世纪唯美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以自身的创作实践了唯美主义的艺术主张,对二十世纪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影响深远。他的童话更是以美轮美奂的情境和蕴含于其中的深刻哲理流传至今。王尔德的审美性伦理观植根于其非理性哲学观中, 衍生于“世纪末”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它通过生活模仿艺术和感觉论个人主义, 确定了个体与自身、个体与他者的美学关系。为了给审美人寻找适宜的社会政治空间。本文旨在通过对王尔德童话的审美特征分析挖掘出作者对传统民间故事的叙事手法的继承和发展、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他对文学语言效果的创新三个方面对唯美主义思想的实践与超越。关键词:唯美主义;王尔德;童话;审美;特征 Abstract:Oscar Wilde is the 19th century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aestheticism, he was on their own creation practice the art of aestheticism claim to 20th-century European literature, and even world literature far-reaching influence.His fairy tale is more beautiful ornate situations and contains profound philosophy in which circulates.The fairy tales aestheticism principles for characterization, the pursuit of pure beauty, emphasizing the forms of innovation and art gimmick apply, in absorption and developed the traditional folk literature is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a full of interest artistic conception.The aim is to analysis the Wilde fairy tale to excavate the author traditional folk story narrative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 symbolism of usage and he the innovation of literary language effect, three aspects of aestheticism thought practice and beyond.Keywords: aestheticism;Oscar Wilde;Fairy tale;Aestheticism;features

目录 引言...............................................4 2 王尔德童话的文艺思想................................5 2.1 生活模仿艺术...................................5 2.2 追求形式的创新.................................5 2.3 重视想象的重要性................................5 3 王尔德童话的审美特征................................6 3.1 多种叙事手法的综合运用..........................6 3.2 意象的巧妙呈现.................................7 3.3 语言的突破性功效................................9 4 结论..............................................12 5 参考文献..........................................13 6 致谢..............................................13 引言

近年来, 随着对现代性、后现代性以及审美文化理论探讨的深入, 伦理生活审美化或者审美伦理问题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尼采、纪德、维特根斯坦、福柯以及韦尔施、罗蒂等人的相关论述, 都曾引起国内学者不同程度的关注, 然而,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作为现代伦理生活审美化的典型例子, 尚未见有人论及。

王尔德是欧洲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 一向认为美学高于伦理学。在对话体批评《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中, 他曾对二者做过如下对比: 伦理学像自然选择一样, 使生存成为可能; 而美学则像性别选择一样, 赋予生活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 使其变得可爱而美好。本文依照王尔德研究的惯例, 将对话体批评中的主要发言人视为作家的代言人。在王尔德看来,“鉴别事物的美是我们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他将优先权赋予美学, 并希图以审美对生活的证明来取代伦理道德。王尔德童话的文艺思想

2.1 生活模仿艺术

王尔德在著名的文艺论文《谎言的衰朽》中提出“生活模仿艺术。生活事实上是镜子,而艺术却是现实。”作者颠覆了从古希腊起就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说”观点认为艺术才是具有第一l生的,生活则只是对艺术的模仿性呈现,人们往往是认识了艺术之后才能更好地认识生活,从而否定了生活对艺术创造的作用和价值。

2.2 追求形式的创新

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序言》中关于文学的道德问题进行了阐释。他说:“书无所谓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书只有写的好的或写的糟的。”“艺术的道德在于完美的运用并不完美的手段”。这既是说,艺术本不存在道德臧否和功利目的,艺术的目的仅在于通过对形式的革新和创造将人们引入千姿百态的艺术境界,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可见,王尔德对于当时所流行的艺术功利性极为反感,主张进行形式的创新并以此为标准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2.3 重视想象的重要性

王尔德颠倒了传统观点中生活和艺术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生活模仿艺术,这就使艺术的来源具有了不确定性,在他看来,想象是艺术的源泉之一。他曾说“我们必须去寻找那些富有形象和想象的艺术,而不是那些明确是模仿的艺术”。他认为想象在本质上讲是创造性的,并且总是寻求一种新的形式。因而创造形式美就必须依靠想象,想象的成功与否则直接决定着艺术成就的高低。这自然是与现实主义,尤其是与左拉的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相悖,而与浪漫主义的要义更为切近,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先锋性的。简言之,王尔德的作品主要从叙事手法,意象创造以及语言三个方面的创新实践了唯美主义的文学观。王尔德童话的审美特征

3.1 多种叙事手法的综合运用

王尔德从小痴迷于爱尔兰的民间故事,在其童话创作上也深受民间叙事的影响。他既继承了民间叙事中的“三段原则”又将其进行了丰富和深化,使得作品在具有清晰的叙事脉络之外还具有旁逸斜出、错综复杂的特点。

所谓“三段原则”是指“一方面把时间分为发端、经过和解决三个阶段,一方面人物事件的配置也已‘三’为单位。它紧凑而有趣味,便于记忆,使故事发展得比较自然。”蔡晓玉硕士在学位论文《论王尔德童话的特点及其创作动因》中首先使用这一理论来解读王尔德的童话。作者借鉴了民间文学的理论将王尔德的童话分为“明显运用三段原则”与“巧妙化用三段原则”两类举例论述,这是具有创新性和一定价值的。然而,在对是否明显运用三段原则的划分上,作者的划分较为笼统,只是粗略地从童话表面结构进行归类而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剖析,难免有武断之嫌。例如,作者将童话《少年国王》归于“明显运用三段原则”中,我认为是不恰当的,这片童话不仅仅是对“三段原则”的简单执行而是突破性地打破了传统理论的束缚,创造了具有两个高潮的驼峰式结构。

《少年国王》由三个梦境连缀而成。加冕典礼前夜,少年国王在怀抱着对新奇事物的好奇中人眠,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里,他梦到赢弱的妇女正站在一间又长又矮的阁楼里织着他加冕典礼时穿的袍子。第二个梦里,他梦到自己来到一艘大帆船上,船上的奴隶为了寻找他权杖上的珍珠而累死。第三个梦则是在一个阴森森的树林里,为了寻找他王冠上的红宝石“贪婪”驱使着她的奴隶作者苦役,而“死亡”则指使他的奴仆“瘟疫”给人们带来灾难。比较这三个梦境。我们可以发现:三个梦境都是以“他睡着了做了一个梦,他的梦是这样的”[4。为开头并且三个梦境都是通过少年国王的眼睛观察到的世界,而所观察的内容都是奴隶们为了他的加冕礼而在主人的欺压下辛勤劳作。三个梦境的整体框架是固定的,其中,变量仅只是奴隶主的身份、完成的任务、地点和完成方式的不同。三个梦境的叠加强调了贫富的悬殊和奴隶们所受的苦难,这一切使少年国王感到恐惧、惊慌和震撼,但在梦境中他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眼见一个个悲剧的发生却无能为 力。

行文至此,文章主旨呼之欲出,读者对少年国王惊醒之后是否会改变梦中所见的惨剧而产生了强烈的期待。之后,作者顺应读者期待的方向让少年国王在参加典礼时改穿着牧羊人的衣服而并非之前期望的华美长袍,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故事情节也由高潮回落归于平静。然而,王尔德并不满足于对“三段原则”的严格执行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在前一个高潮逐渐回落之后又掀起另个个高潮,创造出如同驼峰般起伏的结构模式。读者对少年国王最终的穿着怀有强烈的好奇,作者在写到他身穿破衣烂衫出席典礼已经将故事的交待完整,满足了读者的期待,但作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写到大臣和百姓对少年国王此举的反映。文中写道大臣们认为他疯了,百姓们嘲笑他,甚至主教也不理解他。这一节外生枝的情节正是王尔德的高妙之出,他在传统叙事模式之外另辟蹊径,在完成了主要故事之外旁逸斜出,给读者带来了新鲜的感受和新的心理期待,也对主题进行了深化,将情节又一次推向了高潮。最后,作者给少年国王披上了上帝赐予的由阳光织成的长袍,他被上帝赋予了一种神性的光辉,脱离了世俗凡人所认知的由金银装饰而成的华美而带有神圣的荣光之美。可见,脱离于“三段原则”之外的结尾才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在此突破了原有的三段格局加人了新的插曲,从而不仅打破了传统原则的束缚,更升华了主题。

作为执着于形式美的唯美主义者,王尔德从传统叙事的“三段原则”吸取养分却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别出心裁地进行发挥,将其丰富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创造出新的形式美,让读者在迭起的情节中体会到新奇和趣味。3.2 意象的巧妙呈现

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已经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使自然科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大机器生产也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改变了原有道德原则和价值取向,从而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走向异化,简言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把所有的精神,情感都加以物化”。从而导致了现实生活的混乱和丑陋。王尔德厌弃丑陋的现实世界因而逃避现实,反对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的现实主义尤其反对以精确和实证为宗旨的自然主义创作原则,提出“不是艺术反映了 现实,而是现实反映了艺术,现实世界是丑恶的,只有美才具有永恒的价值”。而艺术之美则主要体现在形式上,因此,王尔德不遗余力地进行形式探索,甚至认为将作品的道德判断用在形式判断上是荒谬的,艺术的道德取决于形式创造是否成功。然而,在具体创作中,作者并不能完全摒除内容,这不仅是由于内容对形式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由于作者的创作初衷。在王尔德看来,爱是人间最高贵的情感,这种情感本身就是美的,是值得歌颂的,他将至爱和至美相等同在 作品中着力描绘,希望借由美的手段传播至爱的观点。但是,他又不愿以现实主义手法进行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通过对蕴含着深厚象征寓意的特殊意象的塑造传达出作者隐含于其中的作者的内心世界。

童话《叶莺与玫瑰》讲述了一个穷学生为了赢取心爱的人的芳心,在冬日里寻找玫瑰。夜莺为了实现穷学生的愿望,不惜以自己的鲜血来浇灌玫瑰,最后更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冬日里盛开的花朵。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朵珍贵的玫瑰最后却被学生和他的心上人所抛弃,最终只能“落人阴沟里,一辆马车从他的身上碾了过去”。这个故事虽短却是极富象征意义,它不仅表现了王尔德对失落的美好爱情的惋惜,更是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者的王尔德内心的控诉。因为,文中的玫瑰象征着纯洁的浪漫主义爱情,黑格尔将这种爱情描述为“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就只在我身上活着,我也就只在对方身上活着;双方在这个充实的统一体里才实现各自的自为存在”。这种爱情以两个人的相互忠诚为根基,在他们的世界里,除了爱情别的都可以不顾,然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颠覆了这种唯爱情至上的浪漫主义的爱情观,人们汲汲以求的是“珍贵的珠宝”“钉有银扣子的鞋”,而爱情本身已经被忽略了。夜莺则象征着执着于追求美好爱情的人,它仍然笃信传统的唯爱至上的爱情观,为了爱情它愿意牺牲生命,以自己的鲜血去灌溉爱情,以自己的生命去歌颂真挚的爱情。与为爱而献身的夜莺相比,穷学生和教授的女儿则象征着为物欲所吞噬的浅薄之人,对穷学生而言,他对心上人的爱只是为了证明某些东西,而教授的女JL.~U是肤浅地追求物质享受,他们都已经失去了爱情的真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夜莺与玫瑰》是一首哀悼已逝的真挚爱情的挽歌,无奈而伤感。

上文从歌颂爱情的角度分析得出:童话中的夜莺象征着执着追求爱情的人,而穷学生和教授的女儿则是失去爱情真谛而屈服与物欲之人。因此,《夜莺与玫 瑰》表现了王尔德对真挚爱情的歌颂和对追名逐利的世人的批判。但是,换一个角度,结合作者本人的生活,我们又可以得出另一种观点:如果玫瑰象征着纯粹的美即唯美主义,那么夜莺就是执着追求美的夸父,也就是王尔德本人。在当时,王尔德身体力行地实践和宣传着唯美主义艺术观,他不仅在国内奔走演讲还去美国进行宣传演说,并进行文学创作实践自己的艺术主张。然而,在当时他的观点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他的衣着也被嘲笑为奇装异服。这些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麻痹的人就如同文中的穷学生和少女,他们已经失去了寻找美和爱的灵魂而变得麻木和浅薄。王尔德借助夜莺的形象含蓄而坚定地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和创造美的决心,以及不惜为此奉献一切的勇气。从这个层面而言,《叶莺与玫瑰》是王尔德心声的表白,是他唱给自己的赞歌。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穷学生与少女则各具有深层蕴意。穷学生以实证和实用为最高追求,他 认为“爱情是多么愚昧啊!”“它不及逻辑的一半管用,应为他什么都证明不了,它一点也不实用,在这个年代,一切都要讲实际”。他以实用性来评判美,恰如同以实证主义,遗传学等自然科学理论来创作文学的自然主义作家。在作者看来,他们处处讲求证明和实用反而失去了真正的美。而少女则可视为那些追求被金钱和物质摧垮的追求功利性的人们,他们已经失去了美,因为美本身是不具有功利性的。

3.3 语言的突破性功效

唯美主义文学注重文学形式美,而王尔德则将这种形式主义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在他看来,区分优秀文学作品与一般作品的标准是能否运用不完美的手段进行形式的创新。在众多手段中,王尔德对语言尤其注重,他甚至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父母”将语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体到文学作品中,一般评论者认为王尔德的著作文辞华美,典雅明晰,极尽修饰,这固然是对其语言的赞誉。然而,如果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思考,王尔德的语言又具有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

西方文学理论通常将文学语言划入文学形式的范畴,它作为内容的从属而受到内容的制约,简言之,内容决定了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然而在王尔德笔下,语言不仅作为文学形式决定了作品的艺术价值,语言更能够直接与内容叠加从而超越了内容对形式的束缚而决定情节的发展。在王尔德的作品中语言往往具有惊 人的力量和无限的可能性,语言决定了思维,决定了行动,在语言面前,行动甚至可有可无,就如同神话中的“咒语”话一出口就具有了无穷大魔力,这集中体现在《快乐王子》中快乐王子的四次“请求”以及《星孩》中星孩的“恶语”上。

在童话《快乐王子》中,快乐王子对小燕子进行了四次请求。第一次,快乐王子请求小燕子陪他过一夜将剑柄上的红宝石送给贫穷的女裁缝;第二次的请求是将自己蓝宝石做的一只眼睛送给一个写剧本的穷学生;第三次请求则是将剩下的一只眼睛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的请求是将快乐王子身上的金叶片分发给穷人们。失去了华美外表的雕像被市长和参议院们下令推到了,小燕子则为了留下来陪王子而没有飞往埃及冻死在雕像的脚下。最终,快乐王子铅做的心和死去的燕子被天使送往了上帝的花园。快乐王子作为一尊不能动雕像,白始至终都没有付出实际的行动而仅仅凭借四次请求小燕子留下来陪自己甚至在寒冷的冬天不辞辛劳奔波致死。在此,王子的请求无疑是他和小燕子命运的决定因素。全文以四次请求为中心展开情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快乐王子》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王子的语言,其不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更具有内容上的价值,将形式与内容直接叠合超越了传统的内容决定论。王尔德将自己的理想与艺术主张赋予语言之中,通过童话这一充满想象和魔力的文体将语言的作用进行夸大,从而突出“说”的重要性,在娓娓道来的倾诉中传递美的情思,即所谓“字面上的说促成了现实的更替”。

如果说,《快乐王子》中的请求是善意的祈福,那么在王尔德的童话中还有一部分则是惩罚性的咒语,例如《星孩》中的主人公因为自己恶毒的语言而招致惩戒。星孩本是王后的小儿子,阴错阳差地被一位农夫抚养长大。长大后的星孩虽然长得非常美貌但性格却十分骄傲、自私和残忍,甚至对千辛万苦才寻找到自己的母亲也毫不怜悯,直至口出恶言:“你真是太丑陋了啊,我宁愿去亲吻毒蛇,去吻蟾蜍,也不要吻你”。这句恶语如同诅咒让原本美丽的星孩变得像蟾蜍和蜘蛛一样丑陋。王尔德再一次突出了“说”的作用,赋以没有实体的“话语”以强大的力量,从而使星孩的外貌发生改变,以“虚”的语言来决定“实”的内容,再次强调了语言对内容的突破作用。自此之后,星孩反省了自己的过错,他一边寻找母亲希望得到母亲的宽恕,一边帮助别人,以此尽力赎罪,最终历尽艰难才得到父母的宽恕从新恢复美貌并继承王位。在这篇童话中,王尔德以诅咒的形式 强调了语言的力量,恶言恶语会招致不幸,从而导致口出恶言的人遭到惩罚。这里作者采取了特殊的方式强调语言的行动力,突出了语言作为形式和内容的双重作用。在本文中,作者同样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星孩通过忏悔和赎罪才得到宽恕诅咒才得以解除,语言指引了行动,行动则可以推进语言的实施效果。

王尔德的童话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形式新颖,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唯美主义创作原则。王尔德推崇纯粹的艺术美,认为艺术的宗旨仅是展现艺术本身,从而极力强调艺术的形式美,摒弃艺术作品的教化意义,在温良而亲切的叙述中传递出哲理的情思,通过对传统民间文学的吸收和创新,以及多种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形式。结论

王尔德的审美性伦理观深深植根于他的非理性哲学观中。它的形成有赖于“世纪末”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宏观背景, 但它又是对这一时代语境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结果。通过生活模仿艺术,王尔德的审美伦理确定了个体与自身的美学关系。而感觉论个人主义, 既是人生艺术化追求的外在理论形态, 也是审美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王尔德以其优美的文笔和犀利的辩才成为了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对于美的赞扬,对于丑的揭露,对于社会不平事的仗义执言都显示了他身上的唯美气质。唯美主义或许是不完善、不全面的,但是它在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记录了人们从一个浪漫纯真的年代步入颓废、荒诞的新世纪的心态转变。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也许有些偏激并过大的强调了主观而忽视了客观,但是他对于如何坚持文学本性,选择何种表达形式,不断努力探索美的最恰当的主体与内容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参考文献

[1] 袁锋.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思想与现实的博弈[J].文史博览,2008.

[2] 张介明.唯美的叙事:王尔德新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 蔡晓玉.论王尔德童话的特点及其创作动因[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王尔德.快乐王子:王尔德童话全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5] 郑克鲁等.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 陆建德.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8] 钱青主编.英国19世纪文学史[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9] 颜翔林.死亡美学[M].学林出版社,1998年.

[10] 吴其尧.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致谢

王尔德童话的审美特征 篇2

王尔德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 在创作中他尽力要得到一种他理想中的美, 所以在行文、情节和人物塑造上他都刻意追求美, 使他的作品尽量以美的形式呈现出来。

一、数量众多的美少年:在童话中对美丽形象的刻意追求

如果说大部分的欧洲童话是以浪漫而又刺激的情节取胜的话, 那么王尔德的童话是个例外。作者没有刻意用童话的规范来限制自己, 在他的童话中, 他依然体现他以美为最高理想的这一做法, 总是以各样的方式来诠释各式的美。我们可以在他的童话中发现大量美丽的事物, 美丽的花, 美丽的草, 美丽的环境, 美丽的情感, 还有那大量美丽的人物形象。在他的故事中出现的大部分人物形象, 不是美丽的少年就是丑陋的少年, 而在丑陋的少年身上也往往能找到美丽的痕迹。王尔德如此倾向于塑造美丽的少年形象当然是有原因的, 他的创作理念使他即使在童话创作中也没有放弃自己唯美主义者的立场。

王尔德大量地运用类似的少年形象, 体现了一个唯美主义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情节的添枝加叶, 大事渲染以及行文中的华丽铺陈都是为了追求一种艺术形式上的美, 他偏爱于创作美少年形象也是源于这种理念, 因为形象美也是一种美, 也可以增加艺术的美感。

(一) 数量众多的少年

王尔德所写的童话只有九篇, 而童话里面的人物形象并不多, 在这九篇童话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少年形象, 这些少年形象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相似点是无论男女, 大部分都外貌俊美, 在人物形象本来就不多的童话里面出现大量的美少年形象并不是一种偶然, 这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偏爱。美少年形象在童话人物形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通过下面的表格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美少年形象的数量:

在九篇童话中就有四篇的主人翁是美少年, 而除了《自私的巨人》与《忠实的朋友》之外, 其他篇章中都有大量俊美少年男女的形象。这些少年有很多的相似点, 这些相似点包括年龄上的, 外貌上的还有内在的。

(二) 形象相似的少年

在人物年龄有特殊意义的时候, 作者会把人物的年龄表述出来, 他介绍少年国王的时候说“这位少年———他仅仅是个少年, 不过才十六岁”, (《少年国王》) , 在《西班牙公主的生日》中他也直接说“这一天是公主的生日, 她刚满十二岁”, 但更多的情况之下, 作者并没有直接点明这些人的年龄, 只是在一些特定的字眼中, 我们还是可以把他们的形象推想出来, 比如他说“年轻的学生 (young Student) ”, (《夜莺与玫瑰》) “年轻的渔夫 (young Fisherman) ” (《打鱼人和他的灵魂》) 里面的“年轻 (young) ”;“小公主 (little Princess) ”、 (《了不起的火箭》) 小美人鱼 (a little Mermaid) (《打鱼人和他的灵魂》) 里面的“小” (little) , 另外还有些象征性的文字, 比如说“星孩” (TheStar-Child) 里面的“孩” (Child) 。这些“年轻”、“小”和“孩”等等的字眼, 使读者们很容易就知道这就是少年。

这些少年除了年龄相仿外, 外表也非常相似,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美丽, 是一种沉静之中透着光辉的美丽, “唯独他一个人长得又白又娇嫩, 就像精细的象牙一样, 他的卷发如同水仙花的花环。他的嘴唇也像红色的花瓣, 他的双眼犹如清水河旁的紫罗兰, 他的身材恰似田野中还没有人来割过的水仙草”。 (《星孩》) 光洁的皮肤, 闪着象牙一样的色彩, 看起来是很优雅的。用王尔德自己的话说是:“他很像一个天使”而王尔德笔下的美少年往往拥有那种插上翅膀就可以变成天使的外表。

这些少年不仅外表美丽, 而且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 总是透出一种光辉。作者所采用的人物形象, 很多都是国王或者公主, 要不就是贵族, 而这些人和一般的人有距离, 读者需要用仰视的姿态来面对他们。在这些形象中最典型的算是快乐王子的形象了, “快乐王子的雕像高高地耸立在城市上空一根高大的石柱上面。他浑身上下镶满了薄薄的黄金叶片, 明亮的蓝宝石做成他的双眼, 剑柄上还嵌着一颗硕大的灿灿发光的红色宝石”。 (《快乐王子》) 王子一方面是贵族, 另一方面又带有神性, 而且他作为雕像总是高高在上, 整个形象就给人一种光辉感。

当然, 王尔德对这些形象的要求不仅仅是外表上, 同时还有道德上的。他所赞扬的不是虚有其表的东西, 他所赞同的是一种外表和心灵共同的美丽。快乐王子和少年国王就是这样的形象, 他们不单拥有外表上的美丽, 更在心里面拥有高贵的爱, 拥有对世人的怜悯。快乐王子开始拥有耀眼的外表, 当他看到人间的苦难的时候, 把自己身上的宝石和金片通过小燕子一一送给穷人。少年国王喜欢奢华的装饰品, 当他知道他那穿着加冕的美丽皇袍是通过穷人受苦而得来的时候, 舍弃了外表的华丽, 穿上了自己本来牧童的衣服。还有星孩, 他本来有美丽的外表, 但是心肠太差, 甚至因为母亲太丑太破烂而把母亲赶走, 所以王尔德就把他变成了丑陋的人, 令每个人都厌恶他, 直到他再次变得善良并受尽苦难才让他重新获得美丽。而仅仅善良但是外表丑陋的人也不能得到王尔德全心的赞同, 在《西班牙公主的生日》里面, 小丑就只能得到他的怜悯。通过他对这些形象的塑造, 我们就可以知道王尔德对人物塑造的意图, 他追求一种完美无缺的美丽。

王尔德在《英国的文艺复兴》中指出“在彭特利库山的紫色深谷和帕洛斯岛的小山包中大理石矿的发现, 对希腊的雕塑艺术来说是一个转机, 令古典雕塑的魅力可以延续至今”。这里所说的发现是古希腊大理石矿的发现, 这对王尔德来说有重大意义的, 它促成了古典雕塑的进步, 为王尔德带来一种美的模式。当我们看到王尔德笔下这些美的形象的时候, 不能否认里面带有一种共同的特质, 而在快乐王子的身上, 少年国王身上, 星孩身上以及其他的美少年身上, 我们可以发现太多的相似点, 而这样的美的模式, 我们可以在希腊的雕塑中找到原形, 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在, 这些童话中的美少年和古希腊的大理石雕塑都有着相似点, 首先是外表上, 他们都有着光洁而有光泽的皮肤, 完美的面部比例, 而内在, 他们都有着某种激情[2]。王尔德在童话中使用的形象和他自己心目中美的典范是相一致的, 而这个典范就是同时拥有静穆光辉外貌和内心激情的美少年, 王尔德一再地宣称自己是一个形式主义者, 而他一旦抓住了这种美的范式就不曾放弃。

美的形象有很多种, 为什么他只抓住这种美作为内心美丽形象的范式呢, 这和王尔德所接受的多方面教育密切相关。

二、理想形象的形成:深受古典美的影响

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者非常注重事物的外在形式, 表现时习惯于用心目中最美的形态。王尔德和其他的英国唯美主义者一样都喜欢用百合花和向日葵作为装饰图案, 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两种“最完美的图案模型”, “一种是绚丽雄壮的美, 另一种是优雅可爱的美” (《英国的文艺复兴》) , 在人物表现上, 他也习惯于用同样的方式来表现美, 他在童话中创造出这么多相似的美少年形象并不是偶然, 这些形象源于王尔德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正因为在他心里一直有这样一种完美模型, 所以才会在写作时总用同样的方式表达。

王尔德为什么只对少年形象的美情有独钟呢, 这与他从小就培养出来的审美情趣相关, 而这种审美情趣的形成和他所受到的影响密切相关。

(一) 家庭环境的熏陶

最早的影响来自他的母亲, 王尔德的母亲本身是一个女作家, 有良好的古文修养, 王尔德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自幼喜欢古典文化。

(二) 学院教育的影响

王尔德从小就接触古典艺术, 虽然他学习并不特别努力, 但从小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尤其在古典文学方面, 1871年获波尔托拉皇家奖学金进入都柏林三一学院读大学一年级;1872年获三一学院米迦勒节奖 (Michaelmas Prize) 古典学优等生高级课考试成绩第三名;1873年当选为三一学院大学基金会奖学金 (University Scholarship) 获得者;1874年获三一学院希腊文优等成绩伯克利金质奖, 同年获得1874至1879年度半津贴生的资格, 就读牛津大学莫得林学院, 并于1878年以考试优等的资格从牛津毕业[3]。他能够拿出这么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很大一部分依赖于他优异的古典文成绩。

(三) 老师马哈菲的教导

还有一个对王尔德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他的老师马哈菲[4], 王尔德在牛津求学期间, 马哈菲是当时的古代史教授, 他热爱希腊文化, 王尔德和他交往密切, 曾经协助过他在希腊文方面的研究, 马哈菲教授也曾在他的著作《希腊社会生活》 (Social life in Greece) 中对王尔德的帮助表示感谢。马哈菲教授和王尔德一起游历过希腊罗马, 而希腊罗马之行更加深了他对古典美的崇拜。

(四) 诗人济慈的指引

另外一个对王尔德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济慈, 济慈可以说是王尔德的偶像, 济慈作为浪漫主义者为王尔德所推崇, 同时, 济慈个人的美也令王尔德折服。

济慈的诗音律优美, 得到王尔德很高的赞誉。在王尔德看来,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最出色的诗人。“追求美的愿望, 是这场大革命的根源, 这一愿望不久就在一个年轻的英国诗人那里得到了完美无缺的体现。”“拜伦是个叛逆者, 雪莱是个梦想家, 只有济慈, 他想象静穆清晰, 有着完美的自我控制, 他对于美有准确无误的感觉, 他找到了想象的独立王国, 这一切说明他是一个纯粹而又宁静的艺术家。” (《英国的文艺复兴》) 相类似的赞美不断地出现在王尔德的文字当中。

王尔德除了赞美济慈在诗歌上的贡献外, 还赞美济慈外貌的美丽。济慈去世时只有二十五岁, 所以在后人心中济慈永远是一个年轻人。在王尔德心中, 济慈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少年, 在《济慈墓》里, 他说“当我站在这位神灵般的少年简陋的墓边, 我觉得他是一位美的祭师”, “一个可爱的皮肤黝黑的少年”, “长着成簇的卷发和红润的嘴唇”和“圣洁、热切的眼光”。除了少年的肤色外, 这一形象和王尔德童话中的美少年形象是何其相象。

他曾经因为济慈墓边上的浮雕不够漂亮而给当时的一个勋爵写了一封信, 要求在济慈墓的边上更换一个更能符合济慈美丽形象的浮雕。

在王尔德的笔下, 对济慈表示赞美的文字不计其数, 王尔德甚至把自己在泰特街的房子也改名叫做济慈堂。济慈在早期王尔德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他不但给王尔德提供一种诗歌的美的范式, 也是王尔德心中完美形象的代表。

从小就接触古典艺术, 求学时代古典文也学得非常出色, 所以王尔德比一般人更容易接受古典美, 母亲的熏陶, 老师的教导以及心目中完美偶像的指引, 使王尔德深深为古典美所着迷。渐渐地, 在王尔德的心里面形成一个理想的形象, 这个形象完全符合古典美的审美标准, 有着完美的外貌和充满激情的心, 并且以少年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美少年的形象令他自己也着迷不已, 他一再地在作品中表现这一形象,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发现这么多相似形象的原因。

三、现实中对美少年形象的追求

王尔德如此热爱这种美少年的形象, 他除了在作品中描述这种形象外, 还在现实中追求这种美的形象。王尔德年轻时因过人的外貌和才气而出尽风头, 四十一岁时却因为同性恋犯风化罪而入狱两年, 出狱后一直以塞巴斯蒂安·梅尔莫斯这个名字居住在巴黎的一个小旅馆中, 去世时景况凄凉, 葬礼只有几个朋友和旅馆老板的一个花圈。虽然王尔德的一生跌宕起伏, 但他对美的追求没有停止过, 这样的追求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 对自身形象的要求

第一个方面是王尔德自己对这一形象的刻意模仿。他是如此热爱这一形象, 故而自己也常常以年轻人的形象出现, 他自身和他所赞美的美少年的形象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王尔德的作品获得名声之前, 他个人的外表就因为符合唯美主义而享有很大的名气, 俊美的容颜, 金色的卷发, 一米九的身高, 还有略带过火的衣着, 在人群中总是会引来注视的目光。

王尔德对自己的容貌显得有点洋洋得意。在王尔德的书信中, 他不止一次地向不同的朋友炫耀他美国之行的胜利“几个‘哈里·蒂里特’充当我的秘书, 一个人整天为我的崇拜者代我签字, 另一个人接花, 花真是每十分钟就送上一次, 第三个人的头发与我相象, 他不得不把他的头发一绺一绺地邮寄给该城数也数不清的少女结果很快就变得秃顶了[5]。”相似的文字出现在好几封信里面。同时, 王尔德并没有因为他只是一个被宣传的对象而显得生气, 他对他巡回演说的成功显得有点得意, 而且还非常配合观众的要求。他曾给他的代理人写过一封信, 要求代理人帮他定做两套衣服, “轻天鹅绒马甲, 带有宽大的花袖和麻纱白葛布小皱领”、“短裤”和“灰色丝袜”, 这样的服装无疑非常引人注目。在信中他还说他的观众因为他穿了长裤而显得非常不高兴, 这样的行为, 倒是有点现代偶像的感觉, 他希望自己的外貌和服装都富有吸引力。

王尔德的外表非常出色, 这是他可以接近自己心目中理想形象的一个基本条件。但是任何美少年都会有老去的一天, 而当王尔德的年龄逐渐增大的时候, 他还是喜欢经常以年轻人的面貌出现。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 他给几个人寄了一篇关于济慈的文章, 在信的部分他说文章“不过是男孩日记的最后一页”, 还强调说“我还只是一个孩子”。在写这些信的时候他二十三岁, 如果说二十三岁的孩子只是稍稍有些别扭了, 那么在1893年王尔德快四十岁的时候他依然自称男孩子, 这就显得有点怪了[6]。

虽然王尔德不仅仅是一个只追求外表的人, 他也注重道德, 在艺术创作中希望表现一种深刻, 只是他过分注重外在的美, 这种注意外在形式的做法很容易就把作品本身的道德感与深刻给破坏掉了, 那些过多的堆砌起来的华丽的辞藻很容易就把道德性与深刻给淹没掉。

王尔德刻意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魅力的年轻人的意图是不难发现的, 要是他不是对美少年的形象有特殊的感情, 不是刻意去模仿这种形象的话, 他不会那么注重自己的外表的美丽, 也不会在年龄逐渐增大的时候依然还用与自己的年龄不符的名称来称呼自己。

(二) 为周围男性的美丽所吸引

王尔德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美少年形象, 除了他自己对这种形象的模仿之外, 他还经常为周围的带有这种美的男性所吸引。

看到美丽的男童, 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古希腊的白色大理石雕像, 因为王尔德对美的热爱, 所以他为与古典大理石雕像相似的男童所着迷。当王尔德已经三十多岁的时候, 他接受了只有十七岁的罗斯的诱惑, 开始了同性恋的尝试, 这个尝试把他的一生完完全全地改变了。王尔德有一个美丽娴静的妻子, 有两个孩子, 生活也无忧, 但对于王尔德来说, 普通的家庭生活, 外人看起来的美满幸福并不如闪光少年的魅力大。所以说王尔德的改变与他对男童的着迷不可分割。

王尔德一生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事情就是他的入狱, 这是他一生中的转折点, 很多研究者根据王尔德的入狱把他的一生分成两段。

王尔德的牢狱之灾与他对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的爱密不可分, 道格拉斯的父亲就是把王尔德推上法庭, 弄进监狱的人。在维多利亚时代, 男性之间过分亲密的行为是不合法的, 王尔德在他该成熟的时候并没有成熟起来, 把事情过分理想化了, 也过分地高估了自己的号召力, 他以为所有的人都会为美所感动, 不相信和男童过分密切的交往会让他惹上麻烦。无论恋童的倾向是不是古而有之, 又是不是符合古典美的趣味, 维多利亚女王的法案都不会因王尔德一人而改变, 所以他被判入狱两年。

道格拉斯外表的美就和王尔德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一样, “博西头发金黄”、“他很像一株水仙花———那么纯洁和温柔”还有他对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所说的情话“我知道阿波罗疯狂地爱着的雅辛托斯, 那是古希腊时代的你[7]”, 王尔德为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着迷是事实, 但是他不满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的肤浅也是事实, 在王尔德入狱之后, 他给道格拉斯写了一封有名的长信———《狱中记》, 在信里面他一再地批评道格拉斯的无所事事, 批评道格拉斯的肤浅与挥霍。这些内容有过多抱怨的意味, 但的确这些就是道格拉斯与王尔德心目中理想形象的距离。

无疑, 王尔德的狱中生活的确使他成长, 可并没有把王尔德完全改变了, 起码他对美的追求并没有改变。即使王尔德是因为同性恋而入狱, 但他出狱之后依然留意美少年。王尔德因为入狱而破产了, 他的妻子答应在她先死的情况之下留给他每年150英镑, 但是王尔德没有善用那些钱, 所以经常陷入了经济困顿的状况之中, 他依然会为了一个美丽的银香料瓶而花费一大笔钱, 依然经常写信给他的朋友借钱。他一个人落魄地居住在法国的一个小旅馆里, 信件的内容大部分不是让朋友给他寄书, 向朋友借钱就是向朋友描述他所见到的美丽的事物, 而这些美丽的事物很多时侯就是一个个美丽的少年。

王尔德不仅在他的作品中追求心目中的理想形象, 也在现实中追求一种完美的少年形象, 这样的追求包括他对自身形象的追求和对其他男性形象的追求。王尔德希望自己也永远以年轻美丽的形象出现, 同时也在现实生活中追逐具有他心中完美形象特点的男性, 以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来批评和要求那些他喜欢的男孩。

四、以理想形象为指引, 相似形象的重合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王尔德童话中的形象, 本人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中追求的形象三者之间的相似点。王尔德的心目中一直都有一个理想的形象模型, 在这种理想形象的指引下, 他在创造笔下的形象, 塑造自己的形象和追求生活中的形象时都习惯性地依照同一种模式。他在艺术生活和实际生活中已经不自觉地把这三种形象叠加在一起了。

在童话创作中, 王尔德努力塑造接近理想的形象。当然王尔德不仅仅在他的童话中, 在其他作品中他也习惯于采用一些年轻的形象。他唯一的一篇长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道林·格雷的形象很能集中体现具有完美外表的少年形象, 又如《亚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中的亚瑟·萨维尔勋爵也同样是一个美丽的年轻人, 然而这些小说和戏剧里面的人物都太带有世俗的意味了。在王尔德的作品中, 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没有以一种内在和外在同样美丽的完美形象出现。

但是童话中的形象就大大地不一样了, 童话中的形象有很多都是完美的, 像快乐王子, 像少年国王, 还有年轻的渔夫, 他们都兼具外在和内在的美, 以几乎完美的形象出现, 他们最后都得到了神的青睐, 那些接近生活原貌, 带有世俗气息的形象是不能跟这些带有神性的完美少年形象相提并论的。因为这些少年拥有的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 更拥有内在的美。

在现实生活中, 王尔德同样追求这样一种理想的形象, 这样的追求包括他对自身形象的追求和对其他男性美的形象的追求。快乐王子这个美丽少年的形象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改变, 王尔德也希望自己永远以年轻美丽的形象出现, 所以喜欢用比自己实际年龄年轻的称呼来自称。他也以同样的审美趣味来审视周围的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美丽形象的追求不可能达到完美的状态, 因为王尔德自身和他身边美丽年轻的男子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王尔德一生都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 他有句名言:“生活模仿艺术远远超过艺术模仿生活。[8]”而王尔德在艺术生活和在现实生活中都在追逐这种美少年的形象, 他从小就接受这种形象为美的典范。少年、男童、少年男子这种种不同的称呼已经因为内在的相似性而层层相叠在一起不可分割了, 王尔德是个理想主义者, 他的创作和他的人生纠结在一起, 无论在艺术世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他都以美为最高理想, 而他对这一理想的不断实践使他成为唯美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参考文献

[1]本文所采用童话的是巴金的译本, 选自《王尔德全集》第一卷[小说、童话], 1998年, 中国文学出版社。

[2]“它的真正影响在于给心灵以某中激情, 那是希腊精神的奥秘”《英国的文艺复兴》, 《王尔德全集》第四卷[评论随笔], P28。

[3]《王尔德年表》, 《王尔德全集》第六卷[书信], P805-807。

[4]约翰.彭特兰.马哈菲[1839-1919], 当时王尔德的古代史教授, 后来三一学院的院长, 资料来源:《王尔德全集》第五卷[书信], P4。

[5]《王尔德全集》第五卷[书信], P141。

[6]在一封写给坎贝尔.道奇森的信里面, 王尔德玩游戏地把坎贝尔, 道奇森、他自己和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戏称为一间学校里面的正副校长和男生。然后又把三个人统称为男孩子们。《致坎贝尔.道奇森》《王尔德全集》第五卷[书信], P568-570。

[7]以上三处出自《王尔德全集》第五卷[书信]。

[8]《外国文学史》王忠祥, 聂珍钊主编, 1999年,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P448。

《王尔德全集》, 1998年, 中国文学出版社。

王尔德的童话集《石榴屋》 篇3

二○一四年夏天,我重译了王尔德的童话。之所以会做这件事,第一当然是因为有出版社来约,其次也是因为王尔德的作品,一直是我最喜爱的。重译之时,也对王尔德的童话生出许多新的感想。这里就来谈谈他的第二部童话集《石榴屋》。

王尔德一辈子出过两本童话集,一本是《快乐王子集》,出版于一八八八年,包含有五个故事,其中的《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自私的巨人》不但已成为英国文学经典,也已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石榴屋》则出版于一八九一年,包括《年轻的国王》、《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渔人和他的灵魂》与《星孩》这四篇童话。这些童话多少都带有王尔德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者和同性恋作家的印记。这部童话集相对来说没有《快乐王子集》那么有名,但其中的《西班牙公主的生日》和《渔人和他的灵魂》,都是很特别的故事,只是词句比较繁缛,风格比较复杂,所以没有《快乐王子集》那么容易理解。

标志着王尔德个人创作风格的成熟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出版于一八九○年。《石榴屋》出版于这一时间之后,說明这是他创作风格已经成熟阶段的作品。

在《年轻的国王》这篇故事里,有着最明显的同性恋暗示,比如王尔德写这位年轻的国王“出神地凝望着一块希腊宝石,上面刻了阿多尼斯的像”。“他把自己温热的嘴唇,贴在一座古代雕像的大理石前额上,这座雕像是造石桥时在河床里发现的,上面刻着哈德良的俾斯尼亚奴隶(即安提诺乌斯)的名字。”阿多尼斯、安提诺乌斯和恩底弥翁,熟悉希腊、罗马文化的人都会知道,是三个美少年的名字。

这位年轻的国王还喜爱俊美的青年男子的陪伴,“有时他会让几个金发长身的宫廷侍从陪伴着他,他们穿着飘逸的斗篷,身上垂挂着色彩鲜艳的飘带”,并且有着天生的对美的敏感,“所有稀有和珍贵的材料对他都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新得到的地位和财富,让他可以派人四处去搜求它们。

为了自己的加冕大典,年轻的国王要一件用金线织成的王袍,要一顶镶着宝石的王冠,还要一根镶着珍珠的节杖。但在加冕前的那一夜,他做了三个梦,在梦中他看到了人民为准备他的加冕礼所受的苦难。为此他幡然悔悟,舍弃了奢华的王袍,穿上了他做牧童时的皮袄。

当侍从向他指出他还没有王冠时,他伸手折了一枝“野生多刺植物的枝条,把它弯过来做成一个圆圈,戴在了自己的头上”。耶稣受难时头上戴着荆棘冠,在这里,年轻的国王显然是在模仿耶稣了。

年轻的国王站在给他举行加冕礼的教堂里,贵族们因为国王穿得像一个乞丐要起来造反,这时“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照在他身上,光线在他周围织成了一件轻薄如纱的金袍,比那件专为他而织的金袍美丽得多”。于是贵族们向他表示臣服,连主教也脸色发白,在他面前跪了下来,说,“一个比我伟大的人(暗指耶稣)已经给你加冕了。”

无疑,在王尔德看来,道德上的美比物质上的美更重要。

尽管我们爱美的东西,但是要通过道德的方式来获取它们,也就是说,不应该让劳动者受苦,这一直是唯美主义的一个成分。王尔德在牛津时的老师、英国唯美主义的先驱之一约翰·罗斯金,在他的著作(如《威尼斯的石头》)里就提出过这一思想,在这篇故事里王尔德不过是继承了它。

但相对来说,我觉得《年轻的国王》是王尔德的两本童话集中最弱的作品,因为他对劳动阶层的贫困和苦难,作了概念图解式的描绘,因此也就缺乏动人的力量,而他在这篇童话里所作的社会批判,也就给人以简单化的感觉。

《西班牙公主的生日》在风格上特别复杂:段落特别长,句子结构也常常很繁复,不像王尔德在他最好的作品里所用的那种凝练、简洁、明快的风格。这种繁密的文字,翻译起来特别困难,读者阅读的时候也会感觉比较吃力。

因此,在遇到过长的描写性段落的时候,我采取更多分段的方法,来降低读者的阅读难度。当然,在其他方面,我还是尽量地贴近原文的风格来翻译。

王尔德的童话多是关于美的故事,只有这篇《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是关于丑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美丽和残酷的故事,或者说是残酷的美如何毁灭了纯真、善良的丑的故事。

故事里的小侏儒,本来是混沌未开、完全没有自觉意识的丑陋。当他生活在树林里,没有镜子可以照见他自己的相貌,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丑陋的时候,他可以生活得很快乐。但是,当他来到了装饰得富丽堂皇的西班牙宫廷,在镜子里照见了自己的丑陋,并且意识到了他原来以为爱他的公主,实际上只是在玩弄、嘲笑他的时候,他就无法快乐,不,简直要极度痛苦,最后心碎而死了。

小侏儒虽然貌丑但是心善,他和松鼠分享坚果,在严冬时和鸟儿分享他的面包,还养大了失去了亲鸟的林鸽。

和侏儒形成对比的,是相貌美丽但心地冷酷的公主。

公主不但相貌美,穿着也美。我们常常是把美丽和善良联系在一起,就像故事中的吉卜赛人,他们觉得像这样漂亮的公主,是不可能对任何人残酷的。

但事实上,美丽的公主却是残酷的。她的残酷,是那种不经意的、没有自我意识的残酷。在小侏儒跳舞结束后,公主半开玩笑地扔了一朵白玫瑰给他。这本身就是个残酷的玩笑,但她懵然不觉。小侏儒却当真了,这让公主觉得更可笑了:这么丑陋的侏儒居然以为如此美丽、地位又如此崇高的公主会爱他,真是太可笑了!

当侏儒最后发现了真相,知道了他以为爱他的小公主,不过是在拿他的丑陋取乐的时候,他的心碎了,但是他的痛苦,只是让公主和她的玩伴们觉得更为可笑。

最后侏儒死了,公主却夷然不屑,只是轻蔑地撇了一撇她的嘴唇,说,“以后,要让没心的人来跟我玩才好。”

她自己,也是个没心的人啊。

这篇故事里,有大段大段地铺陈西班牙宫廷富丽堂皇的装饰美的文字。但王尔德暗示,这样的人工之美,比不上自然之美:“在宫里,空气是沉闷的,可是在树林里,风自由自在地吹着。”

生活在美丽的西班牙宫廷里的,是个忧伤而专制的国王,还有个孤独而冷酷的公主。

nlc202309040630

美跟快乐并无必然联系,跟善良也无必然联系。

还记得小时候初读王尔德的《渔人和他的灵魂》这个童话给我的奇妙甚至是恐惧的感觉。

王尔德在这个故事里有许多的奇思妙想,比如肉体的影子乃是灵魂的身体,而且你可以拿一把魔法小刀,从脚的周围把影子切下来。

王尔德的童话当然也不能脱离童话的传统,里面有着许多较早的童话里也有的元素。比如安徒生的童话里有夜莺,王尔德也写到了夜莺;安徒生的童话里有美人鱼,王尔德也写到了美人鱼。但他们之间的相似处,也就到此为止了。王尔德拿着这些相同的元素,做了许多新鲜的事情:比如在安徒生的故事里,美人鱼想要人类的灵魂,但在王尔德的故事里则相反,美人鱼不但不要人类的灵魂,她还要爱她的渔人放弃人类的灵魂。

渔人对小美人鱼的爱,是对纯美、纯肉体的爱。他去找神父,要求他告诉他怎样送走灵魂时说,“神父,半人半羊的农牧之神住在树林里,他们很快乐;人鱼坐在礁石上,弹着用真金做的竖琴。我求你,让我跟他们一样吧,因为他们的日子过得就像花的日子一样”。渔人想要过像花的日子,也就是说,他想要回到人类无思无虑、没有灵魂,或者说灵肉不分的那個时代。

渔人提到的农牧之神,是王尔德常常在他的童话里提到的一种来自于希腊神话的生物。渔人想要过的是希腊人的生活,是异教徒的生活。他对神父说,为了美人鱼美丽的肉体他愿意放弃灵魂,为了得到她的爱他愿意放弃基督教的天堂。

渔人没把送走灵魂当一回事。对他来说,灵魂并不重要。他说,“灵魂对我毫无用处。我看不见它。我触摸不到它。我不了解它”。

但是,他不知道,人类一旦有了灵魂,就再也难以把它送走。

在从神父那里得不到解决方法之后,渔人只能求助于女巫,并且差点向她服侍的撒旦效忠,但是在最后关头因为他天良未泯,画了十字,念了耶稣的名字,撒旦匆匆逃走。渔人差点就做了撒旦的仆从。但他还是从女巫那里得到了赶走灵魂的方法。

在渔人决心赶走灵魂之际,王尔德是这么描写他的:“他站在沙滩上,背对着月亮。他有着青铜色的四肢和结实的身体,就像是一座希腊人的雕像。从浪花里伸出白色的手臂向他招手,从波涛里升起模糊的人影向他致敬。在他面前躺着他的影子,也是他灵魂的身体,在他背后,在蜜色的空中,悬挂着月亮。”在这里,王尔德把渔人描绘成了希腊人的形象,他的美,也是希腊式的美。

渔人没有给灵魂一颗心,就把灵魂给赶走了。但是没有心的灵魂,变成了邪恶的灵魂。它每年回到海边一次,来引诱渔人收回它。

第一次它是用智慧来引诱渔人,第二次它是用财富来引诱渔人。这里王尔德又大肆铺陈异域的美,但铺陈太过,尤其是对各种宝石、贵金属的过多描绘,也会给人大同小异、似曾相识之感,最后也会成为一种庸俗。

渔人没有被智慧和财富所吸引,他总是说,“爱更好”。但是,第三次他却受了美的诱惑,年轻舞女的赤裸的脚的色情意象的诱惑。

小美人鱼因为渔人的离开一直不能原谅他,最后心碎而死;渔人抱着她的尸体拒绝避开汹涌而来的潮水,就在他被波浪吞没的片刻,他的灵魂终于跟他碎裂的心结为一体。

最后,本来要在教堂里讲上帝的愤怒的神父,闻了在渔人和小美人鱼坟上长出的美丽白花的香气之后,却讲了上帝的爱。严峻的基督教道德,得到了爱的中和。

心,对王尔德来说是最重要的,它意味着爱与同情,意味着出于人心的自发的道德,而不是僵化的道德。

《渔人和他的灵魂》,我觉得是王尔德童话中最复杂、最深刻也是成就最高的。

渔人发现回到他身上的灵魂对他的邪恶影响之后,想要再次送走灵魂,可是不行了。他是上了女巫的当。女巫没有告诉他,他只能送走灵魂一次。

王尔德的童话,对他自己的生活而言,似乎是预言性的。他跟道格拉斯勋爵在一起的开头那两年,就似乎是他送走了灵魂的一个时期。等到他入狱之后,基督教的灵魂似乎又回到了他身上。他写了《从深处》这封给道格拉斯勋爵的长信,信中谴责了自己跟道格拉斯在一起度过的那段放纵的日子。

当然,出狱后他又跟道格拉斯复合过,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未能恢复到以前那样。他无法再次送走灵魂了。

人要回到希腊人的时代,要做回希腊人,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了。王尔德似乎在说,灵魂跟身体的分离,是一件可怕的事。

《星孩》这个故事有着很清楚的主题,那就是美有时会引起骄傲,骄傲则会带来惩罚,而怜悯之心则会带来报偿。

故事里的星孩是樵夫从树林里捡回来的孩子,可是长大后,他却因为自己的美貌而变得骄傲自私了,看不起别的孩子,对穷人、盲人、残疾人或其他有病苦的人,也毫无怜悯之心。甚至当他母亲穿得破破烂烂像一个乞丐似的来认他时,他也嫌丢脸而拒绝认她。于是他受了上天的惩罚,他的脸变得像癞蛤蟆一般,身体就像蝰蛇那样长出了鳞片。

于是星孩悔改了,他要去找他的母亲,弥补他的过失。可是他在三年里走遍了世界,吃了无数的苦头,就是找不到他的母亲。

他在一座坐落在河边的城市里遇到了一个邪恶的魔法师,被他当奴隶使唤。魔法师让他去树林里寻找三块金币,他因找不到回去就要挨魔法师的毒打,正在哀哀哭泣,这时他听到林子里传来惨叫声,原来是一只野兔掉在猎人所设的圈套里了。

尽管自己的处境也很悲惨,星孩还是对野兔动了怜悯之心,把它放了出来,并且说,“我自己也不过是个奴隶,但是我能给你自由。”也就是说,人即便自己的处境不好,也能给人以帮助。

结果小兔子反过来又帮他找到了金币,但当星孩拿着金币回到城里时,又对麻风病人动了怜悯之心,先后把三块金币都给了他。

这时的他突然恢复了他的美貌,他也找到了他的母亲,那个讨饭的女人,还有他的父亲,就是那个他施舍金币给他的麻风病人。他们原来就是这座城市的国王和王后,而他是王子。

这个故事的结尾似乎在告诉我们,只有对他人的同情和怜悯,才能给我们自己带来救赎。

王尔德在他的一些作品里,对传统道德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尤其是在他的那些社交喜剧里面。但是,他却写了这些有明显说教内容的童话。这在表面上似乎是个矛盾,但其实他并不反对道德,他反对的只是虚伪、僵化的道德。他也并不单纯地提倡唯美主义,而是探索了唯美主义的生活态度在各种情形下所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批判了自私、自我中心主义的唯美主义者。

王尔德常常被视为唯美主义或颓废派生活态度的无条件提倡者,但从他的童话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到,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相反,王尔德把这种生活态度会给我们带来的后果,当作一个问题来探讨,而这种后果,则视具体的情形,可以是好,也可以是坏。

浅析王尔德童话 篇4

摘要:王尔德作为一名非常出色的童话作家,区别于其他传统作家,其作品大多通过象征的手法打破传统作家所创造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美满的关系,而结局充斥的也一般都是死亡和悲哀。在作品《夜莺与玫瑰》中,作者通过象征的手法不仅展现了作品的意象美,更通过意象之间的对比表达了作品的悲剧美,而悲剧之美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理想与精神之美。

关键词:王尔德《夜莺与玫瑰》意象美悲剧美精神美

王尔德是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也是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因此王尔德对其童话作品都注重色彩美、韵律美、形式美等方面,而许多作家对此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所以本文主要从主旨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夜莺与玫瑰》中的意象美与悲剧美,从而进一步挖掘作者的精神之美。

一、意象美

由于《夜莺与玫瑰》涉及了许多动物以及人物的形象,可以说这部作品是意象的云集之作,所以本文着重对作品的意象美进行阐述。教授的女儿作为年轻学生爱恋的对象,象征着为了宝石就不守诺言的典型的物质追求者;年轻学生则象征着装满书本知识而缺乏感情敏感度,并且对爱情没有执着追求的功利主义者,例如:年轻学生怀疑夜莺的真诚而发出议论:“她的歌唱得蛮好的,但她真的有感情吗?我恐怕她是没有的。实际上她和大多数艺术家一样,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没有真诚。她是不会为别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而作者正是通过意象之间的对比来突显夜莺和玫瑰这两个重要的意象,从而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

文章中玫瑰象征了美丽的爱情,只有呕心沥血甚至付出生命才能获得它,而它也代表着王尔德一生追求的至高无上的美;夜莺则象征了追求真挚爱情的人,它为得到玫瑰(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夜莺就是王尔德美学思想的化身。夜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有如王尔德对至高无上的美和艺术的追求;夜莺执著追求真爱的精神正是王尔德追求至高无上的美的精神的体现,而夜莺的死则象征着王尔德对美和艺术至死不渝的追求。此外,文中的其他动植物,如蜥蜴、蝴蝶和雏菊等都不能理解夜莺的举动并加以嘲笑,代表着批评指责和怀疑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的一部分人的思想,象征着那些不懂爱情、愤世嫉俗的人群。王尔德正是通

过对众多意象的描写对比揭示了作品的悲剧美,文中善良的夜莺为了帮助男孩实现真正的爱情,它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来一朵冬天里盛开的红玫瑰,但夜莺的牺牲并没有换来它所希望的幸福,反而换来了爱情的幻灭。

二、悲剧美

当世人冷漠无情时,那些意图追求爱的人必然会遭受失败的结局。在王尔德的童话作品中,存在着一些执著追求爱的人物,他们往往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与冷漠的世界构成对比。当世界与众人都无情时,这些主人公所期待的爱往往是无法实现的。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正如王尔德在作品中,通过红玫瑰树所说道:“冬天冻僵了我的叶脉,严霜摧残了我的芽苞,风雪吹折了我的枝干,今年我不会再有玫瑰花了。”

在这篇童话中,夜莺一直在歌颂爱情,当她听到青年学生的故事时,坚信其终于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真爱,所以她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帮助青年学生实现其爱情。可悲的是,教授的女儿拒绝了青年学生的爱情,而青年学生也轻易地抛弃了夜莺用生命换来的爱情。王尔德用他的笔刻画了一个比人类更坚持爱情的夜莺,似乎也是在暗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人甚至不如一只鸟更懂得珍惜爱情。

夜莺之死是悲剧的,这不仅表现在她死的过程的悲壮,而且反映在她以死换来的爱情却没有唤醒世人的珍惜的悲哀。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极力渲染夜莺死的悲壮:她把胸膛整夜挺在刺上,唱了一整夜的歌,刺在她的胸口一点一点越扎越深,她的生命之血也一点一点地流到花上,花朵一瓣一瓣地盛开了,终于在清晨红玫瑰完成了,夜莺躺在茂盛的草地上死去了,心口还扎着那根刺。这种悲壮的死不仅让我们同情夜莺的遭遇,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振奋和鼓舞,因为永恒的爱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就是这样用生命换来的红玫瑰,青年学生并不珍惜它,“他一把就把玫瑰扔到街上,玫瑰落到水沟里,一辆马车从上面碾了过去”。青年学生这样轻视用血染成的红玫瑰,令人惋惜和气愤,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根据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悲剧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理想的一方遭受痛苦或毁灭,所以,当夜莺和玫瑰花所代表的美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而遭到毁灭时,我们感觉到的是悲哀。然而,尽管这一方遭到毁灭,但它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毁灭,灾难或苦难的结局反映的是正义的永恒胜利。因此,悲剧所产生的读者心理效果不只是恐惧和怜悯,还有愉快和振奋,这

就是悲剧的美。

三、精神美

如果我们仔细体会这篇童话作品,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三种截然不同的对待人生的精神。第一种就是作者极力赞美的夜莺所代表的执着于理想的精神:他们追求所有美好的东西,为了他们的理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同时,他们对死亡并不惧怕,因为他们认为死是实现他们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必要手段。第二种表现的是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徘徊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茫然的精神态度:他们一方面渴望实现美好的理想,也追求美的东西,另一方面,他们却沉溺于幻想,不思进取,把理想的实现寄望予幸运之神。一旦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他们就怨天尤人,逃避矛盾,最终要么寄情于书本的理想世界,要么就自甘堕落。第三种是以教授的女儿为代表的随波逐流,爱慕虚荣的庸俗的人生态度:教授的女儿徒有外在的美貌,腹内实无一物,美貌只不过是他们追求奢华生活的跳板,他们庸俗市侩,醉心于权力、名誉和物质享受,毫无同情心,是世俗世界中丑恶的代表。

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三类人的描写、对比来突显以夜莺为代表的执着于理想的这一类人的精神之美。王尔德用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美的图画,但这并不能从主旨或本质的这层意义上表达作者的精神观念。所以,作者通过残酷的现实在主旨层面上描写精神美摆脱虚伪,并向真、善、美致以敬意。王尔德在童话中通过对理想的追求来体现崇高的精神之美,对于追求唯美主义的王尔德来说,精神之美仍是最高境界的美。

在这篇童话中,当自负的蜥蜴、随波逐浪的蝴蝶、愚昧无知的雏菊讽刺夜莺的时候,它们也与高尚的夜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些动植物对夜莺的讽刺无疑代表了那些批评、指责和怀疑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的一部分人的言论。在他们的心目中,既没有真正的爱情,也没有至高无上的美和艺术,对他们来说,只有物质才是第一的。王尔德用他的这篇童话对那些不相信爱而追求物质的人们进行了讽刺,夜莺为了追求纯真的爱情而以生命为代价,人们却对此做出肤浅、冷漠的评价,这正如世人不理解他的艺术观和文学主张一样,让我们体会出王尔德的用意所在。忙碌的蝴蝶、蜥蝎难以明白夜莺的奉献;年轻的学生听不到夜莺痛苦而美妙的歌声;轻浮的少女对红玫瑰不屑一顾,她“丝毫不了解其美的内涵和真正的价值”。王尔德正是借助《夜莺与玫瑰》向世人表白:他就是那只夜莺,用

自己的生命来讴歌至爱至美,体现了他不但具有唯美主义思想,而且还有着对美的寻觅和坚持的精神。

王尔德曾说;“批评家应能把他得自美的作品的印象用另一种样式或新的材料表达出来。在美的作品中发现美的含义的人是有教养的。这种人是有希望的。”在《夜莺与玫瑰》这篇童话中所描写的所有的美,既有对社会的控诉,又有对美的追求,还贯穿着对人生的思考,这体现的不仅是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更是作者对艺术的追求,对于美和理想的不懈坚持。

参考文献:

1.奥斯卡 王尔德,《快乐王子》,梁岭、唐娜译,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2.奥斯卡 王尔德,《王尔德自传》,孙宜学编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

3.张介明,《唯美叙事:王尔德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4.谢文利,《诗的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

5.阎从军,《三维解读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10

《王尔德童话》读书笔记 篇5

于是,也便认识了他――此生深深不舍的英伦绅士,奥斯卡・王尔德。

奥斯卡・王尔德,这个拥有“童话王子”称号、与萧伯纳齐名的大才子,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举凡提及他的大名,无人不为其惊世才学感叹不已。他身兼剧作家、小说家、诗人、散文家于一身,所在领域,无不留下精彩夺目的华章。他的戏剧、诗歌、小说等作品流传甚广,传世的名言警句更是数不胜数。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则是他与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的旷世奇恋。而他的骤然离世,更像是一曲未能演奏完便戛然而止的断章,空留一声婉转而忧伤的叹息,在岁月的裂隙中久久回响。

《夜莺与玫瑰》是王尔德的童话集《快乐王子与其他故事》中的最著名的童话之一。这个忧伤的童话显然不是如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美好。

童话是写给孩子看的,可是王尔德的某些童话却并不太适合给孩子看,尤其是这篇《夜莺与玫瑰》。它的结局太现实,太耐人寻味。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 篇6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尔德童话读后感(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1

读了《王尔德童话》这本书,我觉得王尔德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他的故事都有好人与坏人的鲜明对比,讽刺了那些心怀不善的坏人,赞扬了忠诚善良、无私奉献的好人。

其中我最喜欢《快乐王子》这个故事,当快乐王子发现了人间的悲伤和苦难,他心如刀割,泪如雨下,他把身上贵重的宝石都给了需要帮助的穷人。小燕子虽然很想去旅行,但是为了给快乐王子当信使,放弃了一次又一次去埃及的机会。最终,无情的寒冬夺走了它的生命。还有那些唯利是图、卑鄙可耻的官员都觉得快乐王子的雕像太丑陋,他们纷纷议论,还争抢着把自己的雕像立在快乐王子的位子。但是,上帝知道这个城市里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快乐王子的雕像和小燕子的尸体……故事虽小,但却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美丽的外表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自私的巨人》故事中,巨人原本是一个很自私的人,他认为花园是他的,不能让孩子们进来玩。就因为他那么冷酷无情,冬天请来西北风和大雪来作客,于是他的花园里再也没有过春天的气息。但是后来巨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变得越来越友好,他让孩子们在花园里奔跑、歌唱。于是原本还是寒冬的花园立刻变得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看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会收获快乐。虽然巨人曾经令人讨厌,但是他知错就改也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2

王尔德童话,是一本很有趣的一本童话书,里面记载了快乐,幸福,希望,幸运,伤心,可怜,勤劳等等之类。

其中,我最喜欢读的是《忠实的朋友》《快乐王子》《巨人的花园》和《夜莺和玫瑰》。

《忠实的朋友》向我介绍了没有人情味的水老鼠。我觉得它一点儿都不尊重别人,他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插嘴。而且喜欢故事里的磨坊主,我觉得他跟故事里的磨坊主一样坏。《快乐王子》这个故事讲述了快乐王子求小燕子留下来陪他,让小燕子拿下自己身上的一些值钱的东西。快乐王子为了帮助别人,不惜牺牲自己的东西,小燕子也很通情达理。后来,小燕子不去找自己的同伴了,他流了下来,留下来陪快乐王子。我喜欢他们。巨人的花园让我深生受感动。巨人回来了以后,他大声训斥着孩子们,然后,他自己独享这美丽的花园里的一切。还砌起围墙,立下告示牌,不让别人享受花园的一切。后来,巨人经一个小男孩的指点,知道了快乐是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自己不能这么自私,也知道了,换来寒冬的,是自己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从此以后,他把围墙拆除,他还说这个花园永远为孩子们开放。巨人虽然前面冷漠无情,但后面他发现自己太自私了,应该懂得分享。于是,巨人有知错就改,把花园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巨人才是大家喜欢的巨人。《夜莺和玫瑰》在这个故事里,我喜欢那一只可爱的小夜莺,他不惜任何代价,哪怕付出生命,也要为那个学子,搞到一朵玫瑰花。可是那个小姐,他却贪图钱财,不知道小夜莺为这朵玫瑰付出了生命,学子找玫瑰找的有所辛苦。

王尔德还有好多故事,希望有机会你自己去观看。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3

放寒假的时候,我读了《王尔德童话》这本书,很令人感动,很有教育意义。

这本书里包含四个童话故事,分别是《快乐王子》、《夜莺和玫瑰》、《自私的巨人》和《小国王》。这些故事都是用纯真善良的人性变化悖谬的世界、美丽黑暗的心灵。王尔德童话中微妙的哲思,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读起来都会有深刻的感动。

故事中,王子用自己的东西换来了别人的幸福。夜莺用生命换来了一朵红色的玫瑰。小男孩使自私的巨人拥有了宽阔的胸怀。小国王因为梦见很多人在受苦,而不穿豪华的衣服,却去穿粗皮外套。他们善良朴实的心灵,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令我们敬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向故事里的这些好人学习,做一个勤劳、善良、胸怀宽广、拥有爱心的人。

星期六,我随手从书架上挑了一本书,题目是《王尔德童话》。

我原以为这本书只不过跟《安徒生童话》一样,没什么意思。可是和我想象的不一样。这是一本存有寓意的书。其中一篇《快乐王子》让我深受感触。快乐王子为了帮助国民,竟然不惜一切代价。把什么红宝石呀蓝宝石呀金片呀等各种贵重物品都捐给了他们,使他们过上了较好的生活。自己却变成了一个废雕。而另一篇《自私的巨人》和《快乐王子》恰恰相反。巨人不懂春天为什么总是不来,并且还把正在花园里玩耍的孩子们赶出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一位小男孩的举动,他才懂得了:“原来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我继续入神的看着,那篇《夜莺与玫瑰》让我有所感动。夜莺为了帮助一位学生,牺牲了自己。用针刺进了胸膛,还要唱歌,把白玫瑰染红。最后死了。

其实,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4

《王尔德童话》是英国的王尔德写的一本童话故事书。

我读了王尔德童话后,觉得这本书写的非常好,有很多形容词,它们形容了,人的动作表情心情和语言,还形容了景物,建筑,动物和自然现象。

这本书上学有许多故事,每一个故事有着不同的道理。书上写有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少年国王和我们学过的自私的巨人等故事。快乐王子是说一个雕像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东西给有需要的人夜莺与玫瑰是说一只夜莺看见一个大学生想要一朵玫瑰,它就用生命换了一朵玫瑰给大学生参加舞会。不过,大学生遭到拒绝,他就把玫瑰扔了。少年国王是说一个农村的孩子是一个王国的国王,后来,他就进皇宫过上美好的生活。自私的巨人我们已经学过了,我就说一点点,这故事是说分享能得到快乐。

读完《王尔德童话》这本名著后,觉得这本书上有一些深奥的地方读不明白,还有些词不理解,但可以从每一个故事背后,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

这本书有一些人生道理,可以用到生活上面去。所以他妇孺皆知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我对这本名著的感受。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5

老师在暑假期间给我们推荐了几本故事书,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尔德童话》中的《快乐王子》。

这个故事讲了以前快乐王子的雕像在高高的石柱上,他浑身都布满了薄薄的金片,一对蓝宝石做的眼睛闪动着柔和的目光。王子手中的剑柄上还嵌着一颗硕大的红宝石。

王子每天站在高高的石柱上看着城市中形形色色生活的人们,当他看见在贫困中艰难生活的人们,善良的王子难过得流下了晶莹的泪珠。他看了看自己身上金光闪闪的衣服,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好朋友小燕子叫来,请求它帮他把身上的金片摘下来悄悄地送到穷人家里,当浑身的金片全摘完时,快乐王子已经从全身闪着金光变为全身黑漆漆的塑像了,可他看到城中的一户人家门窗全破了,寒风呼呼的吹向他家。他又请求小燕子将他那双蓝宝石做的眼睛摘下来送给那户人家。王子的眼睛看不见了,但他听到老百姓们的欢声笑语,他还是开心的笑了。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觉得快乐王子不仅仅外表美,他那颗善良的金子般的心灵比他的外表更美丽。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6

《快乐王子》是王尔德童话里最著名的一个童话故事,内容非常丰富、非常优美,我很喜欢这本书里的快乐王子这篇故事,故事主要讲了快乐王子活着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忧愁和贫困。在他死后被塑成雕像,俯瞰着整座城市,虽然他的心是用铅做的,但他看到了所有的罪恶和不幸也忍不住要流泪。快乐王子身上有很多金片和宝石,小燕子有很好的办事能力,全心全意的做好了快乐王子的信使。快乐王子心地非常善良,和他认识的小燕子一起帮助贫苦人民,对最底层的贫困的人奉献了他们的所有,他们被上帝誉为了最珍贵的神。

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快乐王子把自己宝剑上的红宝石送给了女缝衣工给它生病的孩子看病,而且还把自己世上稀有的蓝宝石眼睛送给了写剧本的年轻人,让他买柴火取暖完成他的作品,同时把另一只蓝宝石眼睛送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她把一片片的金子分给了穷人。为了帮助贫苦的人,快乐王子的眼睛瞎了,他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小燕子陪伴着他,我很欣赏他们无私的爱。

《王尔德童话》这本书,我虽然没看完,但是这本书很有价值,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也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7

假期我读了《王尔德童话》。这是一本很好看的童话书,而且有些故事很感人。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快乐王子》。这篇童话讲诉了快乐王子是座雕像,它全身上下镶满了薄薄的金片。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光芒四射。它和可爱的燕子成了好朋友。小王子以前是快乐无忧的.,因为他非常富有。可当他站在高处看到穷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他流泪了。为了救穷苦百姓,小王子让燕子把它身上包括眼睛上的金片全送给穷人。失去了一切的小王子变得昏暗无光。小燕子为了送金片没有迁移。最后小燕子被冻死在寒冷的城市,当燕子倒下去时,小王子的心也“咔嗒”一声碎了!

后来,快乐王子被火化了,但是那颗破碎的铅心火化不了。但是上帝让天使把小燕子和快乐王子的铅心带回天堂,因为这是最珍贵的东西。让这对好朋友快乐幸福的住在天堂。

《快乐王子》这篇童话告诉我们:快乐的源泉在于奉献。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向小燕子和快乐王子一样勇于奉献,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一些比自己弱小的人。这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8

最近,我读了《王尔德童话》,让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渔夫与他的灵魂》。

在《渔夫与他的灵魂》这个故事中,渔夫为了和小美人鱼在一起,于是送走了自己的灵魂。自从渔夫把自己的灵魂送走后,他的灵魂就学会了做坏事。有一年,渔夫让他的灵魂回到了自己的身体里,可是灵魂却让他做了很多坏事,甚至让他杀了人,最终可怜的小美人鱼死去了,渔夫抱着美人鱼的尸体沉入了海底,而灵魂飞向了天堂。

这个故事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词语——灵魂。人们对灵魂有不同的想法,有的人说灵魂是上天赐给我们最宝贵的礼物,有的人却说灵魂连半分钱都不值。那灵魂到底是什么呢?书上说灵魂就是人的心灵、是人的思想、是指导人类方向的明灯。妈妈说:“灵魂就是一个人的品德,一个人的精神。”有的人的灵魂自私,就像《巨人的花园》里的巨人;有的人的灵魂善良,就像白雪公主;有的人的灵魂勇敢,就像《坚定的锡兵》中的锡兵.......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不同的,我们要做一个拥有高尚品德、纯洁的灵魂的人。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我很喜欢。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9

假期里我读了《王尔德童话》,从中我感受到天真善良和美好。

其中使我感触最深的一篇童话是《快乐王子》。这篇童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在城市上空耸立着快乐王子——一座雄伟漂亮的雕像,一只可爱的小燕子成了他的好朋友,帮助快乐王子把他身上的珍宝都送给了穷苦的人们。因为帮助别人,小燕子没有迁徒,在寒冷的冬天死了,快乐王子也变得破旧不堪,不再像以前那么漂亮,而被放在熔炉里化掉,但他的那颗铅心却永远也不会熔解。最后,上帝让天使把小燕子和快乐王子的铅心带回了天堂,让这对好朋友幸福地生活。

从这篇童话里,我深深领悟到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我们要向快乐王子和小燕子一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遇到麻烦的人们。

王尔德童话读后感10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王尔德童话》这本书。

这本书是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写的。书里有《快乐王子》,《夜莺与蔷薇》,《自私巨人》,《忠实的朋友》等9个童话,其中我最喜欢《自私的巨人》这个童话。

这个童话里讲了巨人有一个可爱的花园,花园里长满了柔嫩的青草,草丛中都是星星般闪亮的花朵,小鸟在树枝上歌唱,孩子们在花园里快乐的玩耍。可是,巨人却自私的赶走了孩子们,可怜的孩子们就没有了玩耍的地方。从此,这个花园里就失去了快乐的笑声,没有了春天,夏天和秋天,每天都是寒冷的冬天。巨人终于知道是自己的自私让可爱的花园变成现在这样。于是,他推倒了围墙,把花园变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花园又恢复了以前的美丽。

王尔德童话的审美特征 篇7

1. 在“死亡”中, 揭示社会的冷漠。

王尔德童话人物的命运结局非常相似, 其全部九篇童话中的八篇人物命运都是死亡。死亡成为王尔德展现社会在情节设计上的极端选择, 充分体现了其对社会分化历程中社会冷漠的揭示。原本童话人物多是不死的, 为何在王尔德的笔下却是如此命运不济, 命途多舛呢?主要还是作者选择展现真善美的极端悲剧结局, 来揭示社会的冷漠。虽然在基督教文明中, 死亡被冠之以是灵魂的超脱, 是步入天堂胜景的凤凰涅槃, 但对于生者, 总是会被指引着去探究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在尚不能到达完全信奉的未来天堂前, 如何去面对当下残酷的社会, 是最实在的问题。在这层意义上, 死亡成了生者, 尤其是读者理所当然的当头棒喝。于是死亡, 在作者的笔下自然成为鞭策社会冷漠最好的理由。《快乐王子》中, 善良的王子用其所有, 帮助受难的人们, 在同样善良的燕子的帮助下, 他仿佛是快乐的和燕子一同死去, 但是一个是一颗无法温暖的铅心, 一具是冰凉的尸体, 面对的依然是一个无情、冷漠的世界, 即便是受惠的人们似乎也对他们的死亡非常的淡然。这是善的死映照着活着的冷漠, 如此的社会真实似乎唯一的希望业已逝去。人是需要温情的, 当生者抱着迟疑心态对温情寻寻觅觅后, 却看到了社会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冷漠。这种冷漠的冲击力是非常巨大的, 它将生者对社会所抱有的一丝儿童般的美梦幻想一点一点揉碎, 无情的唾弃, 其艺术手法成功的, 其对社会真实的批驳可谓力透纸背。

2. 在“背叛”中, 呈现社会的丑陋。

背叛是人性中所不能承受之重。在社会现实中, 背叛是对人性的伤害, 无论什么人都无法对背叛释然。背叛往往将回避现实的人生生的拉回到现实中来。在王尔德的童话中, 被背叛的设置是呈现社会丑恶的有效手法。在《夜莺与蔷薇》中, 善良的夜莺用生命的陨灭成全理想的爱情, 如同是泣血的玫瑰绽放出升华了生命的意义。但教授的女儿爱财富, 不要爱情, 甚至在获得夜莺帮助的青年看来这泣血的蔷薇也是如此的一文不值。是人的随意唾弃, 让夜莺的付出蒙受了背叛的侵染, 血色的鲜艳瞬间呈现出一抹暗红, 暗淡无光, 夜莺的行为在无形中显得更为凄惨, 仿佛让我们无法感受到哪怕是一丝的温情, 却深深的体会到了人类组成的社会是如此的丑陋。在社会认知过程中, 人类通过场所、人物、情绪等手段探寻社会的真实, 许多真相是难以接收的, 其中就包括背叛。在许多人看来, 我可以接受残酷、自私, 却无法接受背叛, 尤其是真情付出却遭遇的背叛, 这是社会最为丑恶的嘴脸, 比贪婪、残酷更无法让人接受。

3. 在“虚妄”中, 反讽社会的绝望。

王尔德的童话, 打破安徒生童话所创造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美满的关系, 用反讽的手法揭示了一个没有爱心、没有情感, 只有冷漠与隔绝的世界。王尔德借用儿童文学的方式, 打破儿童美妙的梦境而表达成人的思想, 告别了真正的儿童文学, 走向成人的世界[1]。王尔德尝试拯救这个社会残存的一点善良与美好, 但其失败了。快乐王子的快乐只是一个人的快乐和感同身受的一只燕子的怜惜, 即便是收到恩惠的人们对他们的帮助却无法看到那怕是一丝的感恩。于是, 对社会的未来的一丝希望也在拯救的虚妄中幻灭了, 对未来, 作者引领读者感受到的是彻彻底底的绝望。其实在王尔德的童话中, 也有上帝的无形的手在拯救着这个世界, 但是上帝并不是无处不在, 即便是上帝偶施雨露, 也难解大地的苦寒。在《星孩》中, 上帝惩罚了执拗、残忍的星孩, 又宽宥了知错能改的他, 却无法改变星孩死去后的社会, 上帝的拯救最终不过是短暂而炫美虹霓, 无法真正拯救混乱、残酷的世界。这个世界似乎原本就是悲剧, 这才是他的真实面目, 人物是悲剧的, 社会是绝望的, 仿佛只能企望上帝拯救苦难的灵魂, 似乎只有孱弱的唯美是世间唯一的依恋, 那个时有时无、若隐若现的理想王国与社会真实隔着一层在悲惨的纱丽。

二、虚化的宗教与孱弱的唯美拯救人类的灵魂, 悲惨中若然存在理想王国

1. 虚化的宗教成为善与美的精神归宿。

在许多学者看来, 王尔德“在宗教信仰上, 他是位新教徒, 但终生带有天主教倾向”[2]。在分析王尔德童话宗教原型时, 发现王尔德童话中人物形象所契合的宗教原型主要包括弥赛亚原型和圣徒原型两类, 《快乐王子》中的快乐王子形象即契合于弥赛亚原型;《打鱼人和他的灵魂》、《少年国王》和《星孩》突出体现了圣徒原型抗拒诱惑的特征[3]。在《少年国王》里, 因为三个梦才让少年意识到苦难的存在, 他放弃了奢华的生活获得了上帝的加冕, 成了国王。但是《星孩》里的星孩虽然历尽劫波, 从开始时残忍、傲慢, 到得到报应失去一切, 到后来翻然醒悟, 又当上了国王, 但是他只做了三年的国王。三年后他死了, 上台的是一个恶人, 可见上帝对人类的眷顾也不过是一时。昆特斯博士说:“王尔德以轻蔑的态度对待基督教会这一世俗机构。因为在他看来, 教会里充斥着他日常可见的伪君子和卫道士, 正是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强制实施所谓的行为准则。对王尔德来说, 教会———这种硬行维护基督教教义的世俗机构, 与基督———基督教会的根源, 是完全不同的。”[4]王尔德感兴趣的基督绝非教会宣传的“正统“基督。他把基督本人和基督教会区分得非常清楚。王尔德在《自深深处》 (“De Pro-fundis”, 也译为《深渊书简》或《狱中记》) 中写道:“人性的精神, 即爱的精神和基督的精神, 是无法在教堂里找到的。”[5]

2. 孱弱的唯美成为生存的理由。

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践行者, 主张“艺术与道德无关”。可是在他的童话世界中, 悲惨的社会真实仿佛连一点呼吸的空间都显得非常难觅, 压抑着人们无法找到一点哪怕是苟延残喘的场所, 似乎道德在他的童话世界中没有存在的迹象, 原本支撑社会的道德成为奢望———生存都需要思考一个理由。在王尔德的童话中, 社会总是充满了冷酷、虚伪、欺诈, 但是人类自身的灵魂救赎来自于对美的重新定义。在《渔夫和他的灵魂》王尔德赋予了中人和美人鱼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一个更深的含义———人与自身灵魂的冲突。爱情不再是主线, 而是善与恶、神性与魔性的激烈交锋。这场心灵的搏斗最后以渔夫、灵魂和美人鱼的共同毁灭为结局。没有胜利者的结局暗示了这是一场人类必须经历的永无止境的精神战争。这种解构再创作的写作方式, 不但使童话更具可读性, 更体现了唯美主义的批判和创新的自由精神。

3. 悲惨成为掩映着理想王国的一层纱丽。

在王尔德的童话中, 并非看不到希望的存在。尽管处在生存都需要理由的社会时代, 毕竟尚存在善与美的精神归宿。在王尔德看来迷蒙的理想王国掩映着一层纱丽, 对被悲惨的社会真实折磨着人们而言, 无异是偌大的鼓舞, 亦是扑朔迷离的召唤。悲是美的形式, 美极则悲, 悲中有美。但惨无论如何无法与美相关联。在王尔德的童话中理想王国是漂浮在社会现实之上的空中楼阁, 虚无缥缈, 却似乎真实存在。这就是王尔德思想中唯美的社会价值———生活是艺术的镜像, 美才是社会的真谛。但是, 在王尔德的童话中, 真正的美往往融入到苦难中, 甚至是凄惨中, 悲惨成为掩映着理想王国的一层纱丽。

三、极端的反差手法与镜像的现实超越, 在绝望中残存着的一丝羸弱的生机, 成为王尔德认知社会的个性化路径

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践行者, “但是, 任何艺术最终都不能回避道德, 王尔德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仍然不自觉地以人生和社会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作为自己的基本主题。”[6]“王尔德在创作其童话作品时显然也不会违背他的这一唯美主义艺术主张, 他极力去塑造与道德无关的纯美的艺术形象, 王尔德采用了远离现实社会的童话形式来体现他对唯美主义艺术的强烈追求。”[6]

在王尔德的童话中采用了大量极端反差的艺术手法, 通过善与美、恶与丑的对抗, 让社会的悲惨的真实赤裸裸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是他童话通往成人世界的路径———与安徒生的童话相比显得风格迥异。王尔德童话中的悲观色彩更是超越现实, 追求本质生命的美学思想显现。王尔德童话中很多地方描写了对悲观思想宗教性的超脱和升华, 这些描写是对这种悲观情绪的深层次的拓展[7]。特别是超越死亡的镜像, 让读者依稀看到了社会中残存的一丝羸弱的希望, 让人在绝望中感受到虚妄中社会尚存着拯救的生机。

如无忧无虑的快乐王子, 生活在理想中的夜莺, 以及远离社会的巨人等, 他们都是王尔德心目中超越道德、超越现实的理想寄托。快乐王子原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欢乐世界中, 去世后被做成了用一片片纯金叶子装饰而成的塑像, 并立在城市高处供人们瞻仰, 深受人们景仰崇拜。在王尔德看来, 社会的真实是残酷的, 虚化的宗教和孱弱的唯美是人的精神家园, 这种丑恶与善美的共存才是完整的社会, 从“存在即为合理”的哲学出发, 这本身就无所谓是非对错, 这只是完整的社会真实, 只不过过于悲惨导致社会的绝望, 而善与美, 特别是唯美给予了社会一丝羸弱的生机, 这才是王尔德思想深处的社会观, 是王尔德认知社会的个性化路径。

参考文献

[1]孙颖亮.作为对安徒生反讽的王尔德童[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3) :13-16.

[2]吴其尧.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2.

[3]张婷.王尔德童话的宗教原型解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6, (1) :79-82.

[4]Quintus, John Allen.Christ, Christianity, and OscarW ilde[J].Texas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W inter, 1991, (4) :515.

[5]W ilde, Oscar.The Collected Works of OscarW ilde[M].Wordsworth Library Collection, Ware:Wordsworth EditionsLimited, 2007:1092.

[6]刘茂生.王尔德童话的道德阐释:以《快乐王子》为例[J].世界文学评论, 2007, (2) :101-104.

王尔德童话的审美特征 篇8

在丹麦文学史上,爱华尔德的童话风格与安徒生大不相同。他用童话的形式来阐述自然、科学和现实,写出的是一种科学童话。只可惜国人提及丹麦和童话,脑海中只有安徒生,殊不知还有此公与之平分秋色。遗憾的是,从爱华尔德逝世至今一百多年里,他的作品中仅有《两条腿》(Two-Legs)受到了国人的译介。

以各媒体为平台,适时传播

《池塘》《蜂后以及其他自然故事》和《我的小儿子》在丹麦已是家喻户晓,国内首译版本上市后,迅速得到众多家长的认可,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睡前读物。

几乎没有人会怀疑,童话早已被丹麦作家安徒生写到了极致,安徒生俨然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巨峰。人们对他的喜爱和敬仰之情,以至于差点遮蔽了其他儿童文学作家的光芒。事实上,童话或者儿童文学有很多种写法。当我们拨开云雾远眺四方时,我们会讶异:原来爱华尔德也缔造了一座可以和安徒生童话比肩的巍峨山峰!

在国内,搜维基百科、google都很少能查到卡尔·爱华尔德的作者简介和作品信息,于是,隆重推出这位“隐藏”的大家成了我拿到这套新书的第一个想法。拿到样书是5月初,但我并不着急马上发给各媒体老师,而是抱着这四本小书,读了起来。一个下午,流畅愉快地将一套四本作品通读,内容精彩、译笔活泼,读起来轻松而惬意。其中,《两条腿》虽为科普性质,但其构思之奇特、思想之高远、文笔之洗练,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推广工作放到五月中旬,我备足了所有能量,给媒体老师发了一封推荐信,题为“唯一与安徒生齐名的丹麦童话作家卡尔·爱华尔德经典科学童话四部曲上市”,准备在儿童节推荐给孩子家长或者小读者阅读。瞄准了国内家长对安徒生作品的肯定,将爱华尔德与安徒生的知名度做了简单的比较与分析,截止到“六·一”儿童节过去后,平面媒体已经有多家推荐,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从之前的“零”到一千多条相关内容。

官方微博5月最后一周每天一条长微博推荐#儿童节推荐#,并在网上做儿童阅读读物的介绍,如推荐《绒毛兔》,会附上同名电影的观看链接,精简的小故事。推荐“爱华尔德”科学童话,则附上译者为本套书推广写的译者手记,真诚点对点,从译这套书的角度侧重分析了作者的用词及文笔,给小读者即将带来的特别的阅读体验。

书店、教育专家联袂推荐

这套科学童话四部曲系列,上市后,便引起了各地书店的关注。以“鲁迅、周作人盛赞的百年经典,享誉欧洲的童话故事集”这样的宣传噱头,将这位在国内并不知名的儿童文学大家推广开,将不熟悉的作者及作品标签化定义更适于国内读者接受。以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为例,在儿童节前就准备了精美的海报展示,做了专台推荐,提前为儿童节促销、暑期买赠准备了我社的魔方礼品,将最新推出的少儿产品封面放在魔方的九个面上,孩子们动手动脑,劳逸结合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我社图书在种类繁多的市场竞争中的印象。

除卖场的鼎力支持外,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这样评价这套书:“卡尔·爱华尔德创造了一种将大自然的美妙和理性,融入到儿童世界的文学作品,每一篇、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教育的秘密,让孩子在其中完整而饱满地长大。读这些作品,孩子能明白自己内心的需求,母亲知道了如何陪伴孩子,父亲体悟了自己的修为,老师学会了生动的方法。”

试读走进校园

海南市新华书店还力邀出版社六月参加进校园活动,由教育专家带着读选摘,给北京市的一些重点小学发放样书,扩建学校图书角,并且在试点学校做读后感征文活动,组织少儿媒体做媒体支持,一起将优秀的少儿出版物直接送到小读者手中。

近几年来,受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冲击,成人图书市场单品销量有所萎缩,各家出版社纷纷进入少儿图书市场,导致少儿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此,光明日报出版社始终以为少年儿童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力争推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双效少儿图书,建立光明版少儿图书出版品牌。

(作者单位系光明日报出版社)

上一篇:局扇司机岗位责任制下一篇:接转人事档案关系协议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