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装饰的审美特征

2024-05-12

青花装饰的审美特征(精选4篇)

青花装饰的审美特征 篇1

1 民窑与青花

民窑是瓷器生产中相对于官窑生产的一种称谓。官窑瓷器是指专为皇室人员生产的瓷器,而民窑即使用民间窑址烧制的瓷器,其销售也主要是以普通民众为消费主体。青花瓷器是一种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白色的泥质坯胎上用毛笔绘写图案纹饰,然后在坯体上罩以透明釉,并以1300℃高温入窑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因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故习惯上称之为“青花”。在了解青花和民窑的定义后,我们来探析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装饰的基本特征。

2 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装饰特征

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绘制者几全为民间艺人,因此在这些器皿的装饰风格中多体现出极强的民间民俗特征。如道教习俗、岁时节令习俗、行业习俗、礼仪习俗、游艺习俗、文化习俗等。如常见于明代中晚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的“婴戏图”,它常以三五个活泼戏耍的孩童为题材,反映了一种民间常见的游艺习俗。而直接将汉字通过毛笔直写于瓷面上,这种装饰方式在有明朝的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艺术作品中也时常可见,它体现出了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习俗———书法艺术。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是民间文化和物质生活中的创造,而民间文化风俗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因此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的民俗文化是研究中国古代民间风俗的宝贵资料。

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装饰的载体,通常集中在青花瓷器的表面上,这类器表上的图案或装饰性纹样一般称其为青花瓷器绘画,它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其色调明快,蓝白相映,画面布局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显示出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和“不识人间烟火”的官窑瓷器相比,其题材异常丰富,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大量素材,所绘花、鸟、虫、鱼、人物、走兽、山水、亭榭、都各具特色,各有其趣。明代的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绘画艺术主要吸收中国传统民间图案的特点,同时又融入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技法,并以其特殊的材质保持着其独特的风格。而在用笔上它又深具传统中国画的特点,线条圆劲饱满,变幻无穷,同时借用钴料散晕多变的特性使其获得水墨画的美感,民窑工匠们常用极简的笔墨就能勾画出栩栩如生的客观物象。绘制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工匠们亦善于用寥寥数笔表现出特征鲜明的客观物象,因此,客观形象特征的鲜明性,是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装饰艺术中的一个显著特征。

物美价廉是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烧制得以延续发展下去的基础。“物美”,即是瓷器消费者对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在装饰风格上提出的特殊要求。民窑青花瓷器的销售对象多为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壮大而兴起的新兴市民阶层,他们作为辛苦劳作的大众群体,在忙碌之余自然是喜欢欣赏通俗易懂,清新活泼的画面,这样才能放松他们那平日紧绷的神经。因此反映在这一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装饰构图和处理手法上的重要特点,就是形象简练,妙笔生辉,形神兼备,虽然它们形象简练,但仍然可使欣赏者感觉到画面的完整和完美。经过长期千锤百炼的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艺术作品,至明代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绝妙佳境。

民窑青花瓷器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璀璨明珠。由于中国画艺术和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采用了相同的绘制工具——毛笔,而在民窑瓷器生产中,由于烧制民窑瓷器的瓷土致密性差,从而气孔率较高,因而绘制青花图案的白色瓷坯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因此它也具有着与中国生宣同样的良好渗化功能,故而我们可把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装饰艺术和中国画的表现特征做一有机的比较。

宋元以降,中国画艺术在风格演变中逐渐脱略形似,追求意境笔墨的挥发抒写,在明清之际更是达到顶峰。在材质上,明代中期以前,中国画家还多是采用纤维紧密,不易散晕水墨的纸,所以从水墨湮化,元气淋漓的角度分析,当时的写意画还比较规矩。而在民窑瓷器装饰这一领域,明代中期成化年间,具有瓷器装饰重要历史意义的青花“分水”法产生了,“分水”法是用饱蘸适当浓度水分的料笔运行于瓷坯,画面需要淡的地方少停留些时间,画面需要深的地方则多停留些时间。分水法的效果,是能在瓷面上出现圆浑感觉的浓淡深浅变化。这一技法的问世解决了以前难在青花瓷器上表现微妙墨色变化这一难题。

民窑绘瓷工匠由于长期在民间劳作,视野比较开阔,因此容易把握社会生产的风向标,故而他们也是能够广泛吸收先进生产方式的社会群体。因此,分水技法的产生,使得绘瓷工匠能在吸水性强的瓷坯表面表现出客观物象的浓淡深浅层次,进而引发了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装饰艺术中“料分五色”观念的产生,这一理论的出现,与传统中国画艺术中“墨分五色”的概念不谋而合。

从绘画风格的比较来看,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绘制者似乎从宋代的中国画小品艺术中吸收了其中的菁华,民窑瓷器的图案大多简洁疏朗,多用大片的白色瓷坯映衬出简练勾勒的青花形象,多少含蕴有宋人马远、夏圭之情趣意境。而在笔墨运用上,明代陈淳,徐渭等大写意画家恣肆豪放的用笔亦和明代中晚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装饰风格有着异曲同工之趣。

由此可以看出,明代的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主要采用写意形式进行器表装饰,它源于民间,朴实无华,不假做作,出之于自然而又大胆挥洒,不拘形似而又与生活的真实合情合理。这一民间装饰艺术形式和传统中国画艺术相比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中国画多是抒发个人逸趣的自我表现方式,其作品从欣赏趣味上来看大多脱离了人民大众,这一特征在明清之际的文人画艺术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而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装饰风格既吸收了中国画艺术的精华之处,同时还保留了其质朴的民间艺术特征,这一点是难得可贵的。

参考文献

[1]孔六庆.论元明清时代陶瓷花鸟装饰(二).陶瓷研究,1997,(4):53.

[2]邓白.论民间青花瓷器的装饰艺术.景德镇陶瓷,1986,(3):4,5.

[3]黄云鹏.试论民间青花瓷的装饰特色.景德镇陶瓷,1991,(4):46.

青花装饰的审美特征 篇2

在历史上, 德化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重要产瓷区和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 素有“福建瓷都”之誉, 在我国名窑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德化民间青花瓷始于明代中晚期, 兴盛于代康、雍、乾时期。清代, 德化陶瓷业以独树一帜的民间青花瓷而名闻遐迩。1999年5月在南中国海打捞上来的清代沉船“泰兴号”上发现了35万件德化青花瓷器, 便是有力的证明。

民间青花是相对于官窑青花而言的, 民间青花艺术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 是植根于人民大众土壤中的乡土艺术, 是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现。其艺术表现手法既吸收了中国民族图案的特点, 又融进了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艺术的技法, 以其纯真想象、生动布局、高度概括、大胆夸张产生了美妙绝伦、令人陶醉的艺术形象和美的境界。与官窑相比, 表面上虽没有官窑青花的奢华与精细, 然而在粗犷、简练的装饰中却处处流露出劳动人们特有的质朴、率真与激情, 凝聚着千万劳动人民的勤劳品质和他们对于生活和人生的美好理想。本文从装饰题材上、绘制表现技法以及构图形式和色彩上谈德化民间青花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及其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装饰题材上反映的审美意识

民间青花不受官窑题材等的种种限制, 主要满足于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求, 因此装饰题材丰富多彩, 包括山水人物、动物花草、诗词铭文等。民间工匠们在创作观念、审美观念、思维方法等方面都脱离不了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民间青花装饰的题材内容无不体现着民众独特的审美思想、民俗活动、社会文化背景, 它将劳动人民最朴实、最坦率的面貌以及潜在的思想意识与情感尽情挥洒于装饰画面之中。

在青花装饰题材中, 山水人物是最常见的装饰题材之一, 或临溪垂钓, 或两两对弈, 或独行林间, 其构图大方, 用笔率意洒脱, 充满了诗情画意。德化窑青花瓷人物, 主要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渔、樵、耕、读人物、婴戏以及古代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 如《李白醉酒》《竹林七贤》《携琴访友》《状元及第》等, 描写的是我国各个时代文人高仕活动的故事内容。这些山水人物图案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民间的生产劳动和社会风俗习惯, 如清早期的“溪山行旅图”纹炉, 两位老人拄杖立于松树之下, 远山近景, 山石嶙峋, 颇有中国画之韵味, 反映了清早期社会稳定, 百姓生活富裕, 悠闲自得。又如“晨兴半炷香”, 书生倚坐在桌旁, 桌上置放着一香炉, 炉上插着香, 透过那袅袅的烟, 似乎还留有不尽的书卷香, 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浓郁的学习风气。

德化窑青花瓷除了以人物山水为主要内容外, 还有瑞兽、花鸟及花卉装饰。德化窑青花瓷常常将几种不同纹样组合或分割, 使其赋予更多吉祥含义与审美情趣, 表现出了“龙凤呈祥”、“松鹤延年”、“喜鹊登梅”等内涵。德化窑青花瓷的动物图案主要有龙、凤、麒麟、狮子鹤以及鱼、鹊、蝶等, 植物图案则以当地生长的植物为主, 主要有菊花、梅花、葵花、玫瑰、石榴等。这些图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大大丰富了我国陶瓷纹样装饰艺术。民间常把以凤凰、牡丹为主题的纹样, 称谓“凤穿牡丹”、“凤喜牡丹”及“牡丹引凤”等, 视为祥瑞、美好、富贵的象征。古代传说, 凤为鸟中之王, 牡丹为花中之王, 寓意富贵。丹、凤结合, 象征着美好、光明和幸福, 如清中期的“凤朝牡丹”纹盘。

德化民间青花瓷还十分盛行文字装饰, 在瓷器上题上诸如“雪白山上高仕卧, 月明花下玉人来”、“杏花一色香十里, 状元归去马如飞”、“春游芳草地, 夏赏绿荷池”、“红紫染成三月景, 丹青不改四时花”等诗词铭文。有些器物还根据造型及画面内容的不同, 在景物旁边题上“中通外直, 可称花之君子也”、“闲来无事不从容”、“三秋色更佳”等诗句或文字, 流畅的书法艺术配合简洁的绘画, 图文并茂, 充分表现了德化艺人高超的装饰艺术。

二、绘制表现技法上呈现的审美特征

德化民间青花用笔, 以少胜多, 以简胜繁, 自然潇洒、毫不拘束, 像书法一样, 通过笔法快慢轻重和顿挫转折而进行变化, 是民间青花高度提炼的结果。比如民间艺人们在日用瓷上表现青花山水小景时, 将坯一转, 随之塌上一两笔就是地面, 再画上几笔青山, 点上孤帆、宝塔, 画上一群飞鸟便告完成。有的画面只是寥寥几笔, 就有大有小, 有粗有细, 有松有紧, 所表现的内容便跃然于坯体之上。这种艺术风格呈现简炼中见丰富, 奔放中有精微, 通俗中蕴高雅, 朴拙中显灵巧, 天真中含哲理, 真可谓是合情合理, 耐人寻味, 有较高的艺术品位。这种千锤百炼的民间艺术在平凡中表现出了生动奇妙的艺术意境, 有一种“野逸”之情趣如德化流行于嘉庆、道光时期的青花灵芝纹盘, 采用单勾一笔点划, 自然流畅, 挥洒自如, 把人引入到豪放、欢快、自然、率直的美妙境界之中。民间青花用笔毫无雕琢之感, 根据画意, 随手落笔, 运笔坦露, 不得小节, 而取大势, 不求形似, 而求神似。又如“垂钓图”画面上描绘的背负鱼篓立于溪滨的渔人, 远山近水、苍松翠竹、夕阳西下等, 画匠舍其细节、大处着眼、信手拈来、挥笔而就, 把因丰盛的收获而弯下了背的渔夫刻画得惟妙惟肖, 图有尽而意无穷, 收获的喜悦跃然瓷上。

民间艺人在快速绘制过程中, 熟练生巧, 形成了连续笔法, 在不少民间青花作品中, 经常看到一块山石、一座远山、一朵浮云或一只小鸟都是一笔画成, 既省时省工, 又形成奇妙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以有限物象表现了无限的意境。再如“执扇图”, 杨柳依依, 曲曲折折的廊道上一妇人手执蒲扇, 回眸注视, 神态似陶醉, 似慵懒令人回味无穷等, 仅寥寥数笔, 描绘了一幅富有闽南风情气息的人物画面。描绘柳树时, 不是照搬自然界的繁茂浓密枝叶, 而采用高度概括与典型化的简写手法, 只画几枝枝干, 每枝仅几条柳枝, 将繁密形象化为疏朗的形象, 同样表现了柳树飘逸的姿态。

三、构图形式和色彩流露的审美倾向

民间青花纹样, 构图布局简洁生动, 意趣无穷。这方面的艺术处理集中表现在青白关系的处理方面, 这是青花艺术形式美的又一重要特征。中央工艺美院胡美生先生曾把青花的青白关系, 归纳总结为“白多于青, 青白相映, 平、全、匀、满, 形象清爽, 层次分明。“而白多于青”则是民间青花的重要形式特征, 它既省时省工, 又能充分体现陶瓷的材质美, 以少胜多, 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如民间青花艺人们往往“画鱼不画水, 画鸟不画天, 画草不画土, 画竹不画根”, 让人们在欣赏时, 自然产生联想引发出无尽的意趣, 取得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可谓是“此处无声胜有声”。民间青花的装饰自由活泼, 不拘程式, 其形式多种多样。从装饰形式的格局上看, 有开光式、团花式、散点式、折枝式、穿枝式、画意式等, 可谓丰富多变, 式样繁多。

各种式样又多姿多态, 与其它陶瓷装饰显著不同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写意式的图案。如清代德化青花灵芝盘, 虽是二方连续纹样, 但不求工整完全以写意画的笔法画成, 自由自在, 随笔寄兴, 抒情达意, 洒脱自然。其工艺性相对减少, 绘画性明显加强, 这也是民间青花千姿百态装饰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清代德化青花瓷的青花钴料来源不一, 没有江西景德镇官窑瓷的纯正, 因此在浓彩处聚集有黑褐色铁锈斑点。一部分青花瓷由于釉层不均匀, 经窑火烧成后出现“蚯蚓走泥纹”。在康熙至乾隆时期, 大部分青花瓷发色鲜艳幽菁, 人们称之为“宝石蓝”, 极为雅观, 绘画水平也较高, 形成德化特有的风貌。

当然, 民间青花瓷绘之美, 不仅是给视觉享受的装饰之美, 而且是深刻的精神之美。德化民间青花的特征与魅力远不止以上所述, 如还可以从民族文化价值及其他方面探究, 来展现德化民间青花的装饰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陈建中, 德化民窑青花文物出版社, 1999

[2]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青花装饰的审美特征 篇3

一、阳新布贴的起源与发展

阳新布贴是在一块黑色的底布上通过剪样、拼贴、缝制、刺绣制作而成的具有浅浮雕效果的手工艺品,它起源于阳新的汉族工艺美术,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是“神奇的东方特有的艺术品”。阳新布贴的起源和沿革至今还无任何文字可考,阳新县美术馆馆长尹关山于1985年调查了一个当时健在的80多岁的老太婆时, 按老人的说法,尹馆长就此推断,阳新布贴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

二、阳新布贴的审美特征

(一)阳新布贴的艺术形态

阳新布贴最大的艺术魅力是其来自于古老的楚风文化,布贴具有古朴、诙谐、生动的风格特点。题材来源于传统的农耕生活, 造型各异,色彩多样,将不同的形状、颜色、图案都融入进布贴之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形态,深得专家们的赞叹;加上它那丰富的实用体系和辅以细密的针刺线纹样等多元化处理,完美地奠定了它在民间工艺美术领域内的高品位档次。

在布贴的图案取材上,多来自于戏曲人物、动物形象、乡间景物等,表现出了人们其乐融融田间幸福的生活,并能够反映出各个时期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及趣闻乐事,劳动者们凭借着自己的所闻所想,用他们的双手拼凑出了绚烂的画卷。布贴形象生动的展现了阳新人民细心观察生活,并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真实写照反映于布贴之上,将之完美结合。此外,阳新布贴还具有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它的品种繁多,涉及家庭日用品,妇女婚嫁饰品,儿童穿着, 庙堂蒲团、吊幡等近30多个系列。

(二)阳新布贴的艺术特色

阳新布贴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品, 深受当地劳动者的喜爱并在阳新人民的手中创造和发展,现今已经进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扩展名单之中,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品——阳新布贴赫然在目。阳新布贴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 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征:第一,题材传统,且具有明显的地方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楚文化特征。第二,图案体系皆有吉祥性特征。第三,色彩艳丽,配色十分大胆,多以黑色、深蓝色为底色,再配上各种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碎布,拼凑出各种不同的人物图、风景图等,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第四,布贴精致灵巧,极具创意性。在制作过程中,各种形状的布,相互之间做工非常精细,并能够融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故事等,通过布贴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现出了劳动人们的聪明才智。第五,种类丰富,根据布贴艺术加工后的作用来分,形成了三十多个品种,充分说明了布贴艺术不仅欣赏价值极高而且实用价值也尤为广阔。

三、阳新布贴在服装服饰上的运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绚丽多彩的传统服饰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文化的多元性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的趋势,各大设计公司也在不断的收集吸收各种素材,作为民间传统文化——布贴,如何运用好这一元素,将它融入到现今的服装设计的思路中是值得人深思的一个问题。

(一)阳新布贴在舞台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阳新布贴是在一块黑色的布上进行构图的,并运用剪缝、拼凑、黏贴等制作方法加工而成的立体感极强的民间工艺品。同时, 它给我们在舞台服装设计方面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宝贵的素材。阳新布贴的面料大多数是用缝衣时裁剪下来的边角,精心拼贴成的各种五彩斑斓的图案,因此,具有很好的环保特性。底布多以黑色或深蓝色为主,其中也会点缀一些丰富的色彩。当地百姓通过布贴拼凑出的图案来装扮自己,不但体现了劳动人民追求美并创造美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展现出了他们的勤俭节约的传统品质, 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勤劳的阳新人民用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他们对色彩的直接使用和大胆对比,也正如当地人民的性格一样——简单与质朴。

我们可以借助布贴元素及风格特点将之添加到舞台服饰的设计当中去。众所周知,舞台服装就是演员在舞台上穿的服饰,这类服装要求具有艳丽的颜色、夸张的装饰物,这些与布贴中的元素有着融汇贯通之处,试想我们将布贴艺术中布的形态各异性以及浅浮雕性用于舞台服装的制作中,再加之强烈对比的色彩效果,配以舞台上的背景、灯光、剧目等,定会使舞台作品有锦上添花之作用。

(二)阳新布贴在日常生活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阳新布贴的元素不仅可以运用到舞台艺术上,同时也可以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其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废旧物品的二次利用,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的服装设计中也可以运用到,可以将我们的旧衣服稍加修饰修改,增添花色,拼接造型,一定又是一件风格独特的服装;与此同时我们自己还可以将旧衣服剪下边角自己进行头饰、首饰的设计。利用这一方法不仅与现今提倡的绿色生活相匹配,同时也培养了人们的创新性思维.其二,我们可以借鉴阳新布贴元素的色彩搭配,在国际时尚潮流上, 对于服装的色彩搭配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当今社会人们对韩国的学生风,日本清新风等服装风格特别的偏爱,我们何不用中国自己的元素创造出自己的唯美风呢?阳新布贴中的元素就有很好的借鉴之处,我们可以利用其色彩的夸张搭配,创造出吸人眼球的衣服,而不是模版照抄别人的风格和样式。其三,在风格特点上也可以有所借鉴,阳新布贴以粘贴、拼接、锁绣等方式手工制作而成, 并融入了浓烈的传统文化艺术,在宣传推广本土文化的同时,还时时散发出一种淳朴而又执着的气息,夸张强烈的色彩对比加上精准细致的手工制作,既含蓄又热烈,这样既保留了民间传统艺术的, 又添加了现代时尚元素的风格特点,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更多的人开始崇尚自然之美,这种返朴归真又加以时尚元素民间服饰定会博得人们的钟爱。

(三)阳新布贴在阳新采茶戏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说到阳新地域传统民间文化,除了阳新布贴外,不得不提的还有阳新采茶戏。阳新采茶戏是一种流行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优秀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在采茶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戏剧剧种, 2008年采茶戏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保护名录中,被誉为 “盛开在鄂东南地区一支独放的山茶花”这一传统文化也是源于民间艺术,是在劳动人民劳作的过程中形成的,在今天的阳新,采茶戏也广为流传,不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田间地头都能听到采茶戏轻快、爽朗、上口的曲调,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音乐。

在采茶戏的服饰设计上,也可以添加布贴元素,充分体现当地文化艺术。比如:帽子、衣襟、腰带、披肩、水袖、盔帽、鞋靴等,都可以适当使用布贴,别出心裁,设计出更具特色的戏曲服饰。此外,在根据采风学习所了解的知识来编排舞蹈剧目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布贴艺术,设计、定制出具有当地本土文化的民间特色的头饰、首饰、项圈、衣裙、旗袍、包裙等服饰。这样一来,既留存了其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装饰性和实用性功能,将其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不仅美化服饰,也会增强舞台效果、突出文化特色,使服装的设计更加唯美、有内涵。观众在欣赏舞蹈剧目时可以直截了当的欣赏到民间传统服饰,领路布贴文化的艺术魅力, 也可让舞蹈演员们自身更加深入了解舞蹈作品的编排背景、历史文化以及服饰文化内涵,更出色地表现舞蹈作品的意义。

青花装饰的审美特征 篇4

关键词:彩陶纹样,审美特征,现代设计,影响

中国原始彩陶, 是我国最早的原始绘画, 也是最具有艺术性的作品, 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其造型优美, 纹饰丰富多变, 兼具实用与艺术, 并且文化内涵丰富, 是中华文化灿烂的象征, 也为后世保留了一份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最早的彩陶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大体可以分为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五个时期, 并且每个时期的纹样, 风格都各不相同, 每个时期的彩陶纹样都鲜明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 古朴的劳动美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都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我国新石器时期的彩陶, 尽管处于原始阶段, 但纹饰图形的设计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惊人的艺术水平, 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是中华民族的哲学观念、文化形态和审美意识的完美流露, 同时, 现代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识也尽显其中。

一、彩陶纹样的审美特征

(一) 意象美

丰富多彩的彩陶纹样, 大都反映着原始氏族部落人们的精神活动, 展现了绘画艺术与陶器工艺的完美结合, 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比如:鱼的纹样象征着丰饶, 鸟则象征了太阳。原始彩陶纹样的题材千变万化, 其中, 比较重要的有动植物、人物以及天地日月星辰等等, 它们最初代表着某种传递的形象的意义, 到后来则慢慢产生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略为简单的几何纹样, 也让人们成功的区别开了不同类型的文化。例如, 马家窑彩陶以描绘水波纹、旋转纹等图案为主, 线条匀称流畅, 让人们感受到轻松自由的氛围, 进而也让我们联想到那时的社会环境是没有剥削和压迫的, 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当时的主流。

彩陶纹样中还出现了象征艺术, 当时的图腾就是通过象征的手法展现的, 处在新石器时代的背景下, 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主要靠狩猎为生、居住洞穴条件较恶劣, 生存能力严重缺乏, 所以只有团结集体的力量才能维持生存。其次就是当时的人们不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自然灾害, 比如地震、洪水、猛兽等感到恐惧甚至神秘, 最终氏族的人们面对复杂的心理, 能做的只有祈求神灵庇佑, 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动植物或者是自然现象就成了他们的祖先甚至是保护神, 并对他们抱有敬仰和崇拜。抽象的图腾崇拜是部落成员共有祖先的标志, 融入浓厚的宗教色彩。换句话说, 假如没有图腾观念的产生, 那么象征艺术也就不会得到发展, 这也使彩陶纹样体现出了重要的艺术和时代特征。

(二) 抽象美

早期先民们的生存状态和真实的生活环境, 是人们稚嫩的模仿能力的产物。在旧石器和新石器交替之初, 抽象和变形的自由运用打破了原有的样式, 把自然万物的纷繁复杂、精神世界的莫测变幻容融入到有序的样式中, 促使了造型艺术审美特征的加速生成。在彩陶纹样中占据较大比例的抽象几何纹, 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传递和表达着信息和情绪。点、线、面的极度夸张和变形表达着强烈的思想感情, 给人无限的联想和美感。还有较多的纹样则以现代化的夸张和变形, 带给人们强烈的感官刺激, 引领现在人们尽情地想象和体验原始氏族时期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

二、彩陶纹样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在现代设计中, 只有先了解现代审美观念和意识, 才能提升其审美内涵和文化品味。现今社会, 随着社会生活和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 全球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 使得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观念也在日趋发生着变化。抽象化、简洁化以及民族化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主要审美追求。要想利用原始的彩陶纹饰使得器物呈现出轻松活泼的意味, 就必须要以“动”为主要形式, 采用点定位的形式, 点定位使得每个方位都可延伸出不同纹样, 使得纹样的图案复杂多变并且做到动而不乱, 繁而有致, 使得器物的构成形式不仅具有整齐统一的特性之外, 还能让器物看起来更加的流畅优美。彩陶纹样中表达的原始氏族中的社会美, 为现代设计奠定了基础。其实就是彩陶纹样的构成的形式在现代设计上同样可以体现, 原始彩陶中的节奏与韵律之美以及它们营造出的淡雅清新、疏密对比、和谐之美, 都被现代设计成功吸收。所以, 现代设计中不仅需要展现出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还必须要具有现代感, 使其与现代的生活紧密相连。

总之,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表明人类对美的追求有了相当的自觉性, 原始的彩陶艺术具有现代艺术的原创精神和审美特征, 并且与现代设计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原创精神给原始彩陶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审美韵味, 而同时也在启发我们要打开禁锢的思维, 研究自然美的规律, 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彩陶艺术简史》.蒋书庆.2007.5.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中国原始彩陶》.李学武.2007.8.江西美术出版社.

[3]《中国工艺美术史》.卞宗舜.2008.9.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供应链契约研究下一篇:医院内部审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