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摭谈

2024-08-31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摭谈(共10篇)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摭谈 篇1

想象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阅读离不开想象,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通过想象,再现作品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就能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就能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内容。写作更离不开想象,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就能使文思纵横驰骋,凌空翱翔,从而使写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景物生动形象。而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想象的潜力,从各方面去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下是我对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几点拙见。

1. 丰富学生的知识

想象来源于现实,以感性知识做基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在论述如何使人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时强调:“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要达到神思飞扬的境界,关键是要有知识和生活。知识渊博,生活经验丰富,“神思”的翅膀就能飞得高远。要想获得丰富知识,就要使学生树立坚强刻苦的精神,博览群书,逐渐进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境。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等条件,推荐学生多读好书,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检查,使学生的阅读落到实处,从而养成勤奋读书的好习惯,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切再造想象是伴随着创造性思维活动同时进行的,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发展其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主体部分,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

(1)培养学生怀疑精神,敢于大胆质疑。古圣人曾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怀疑,既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的精神,培养自己思维的敏锐性和分辨性。这就要求:①教师应在恰当的时机启发学生生疑。例如,在教学作文时,我引用《变色龙》一文,请学生提出疑问,根据学生提问,再启发学生相互回答。这样,学生很快就体会了作者在行文中把握住了人物个性,并且是通过典型细节描写侧面反映出赫留金的“变”,从而为作文教学提供很好的例子。②启发学生向宽处想。例如,首先联系到“宽容”这个词语,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并且对词语的意思加以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向宽处想。有学生答: “宽容是对朋友不小气。”对此我启发:“除了对朋友不小气,还应该对什么不小气呢?”学生争相回答:“对父母,对爷爷奶奶……”“那对于我们每个人头脑中不同的观点呢?我们能遏制别人提出的观点吗?”这时学生就会知道“宽容”还包括对异己观点的包容。

(2)课堂民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训练发散思维的外界环境。教师应有民主作风,允许学生各持己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讨论。

3. 利用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 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文是例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领略作家是如何驰骋想象,构思行文的,并向其学习借鉴。充分展开联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如刘白羽《长江三峡》,联想丰富,说古论今。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想象方法,形散而神不散,紧紧围绕中心,还可让学生顺着作者思路,想象列举自己读到和见到的有关山的人和事。以上所举,在课本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中,比比皆是,教师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增强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学会想象。

4. 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 生的想象能力

作文教学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以便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思想活跃,养成写作前想象的习惯。

(1)进行适当综合和艺术加工的记叙文,如写“一个 ** 的人”,教师可允许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生活原型进行适当的想象综合和艺术加工。

(2)布置一些想象成分较多的记叙文,如“** 年后的相聚”或“** 年后故乡”等。

(3)改写。如将《劝学》改写为一个小故事。

(4)扩写。如将《谏太宗十思疏》扩写成一个遍布悬念的故事。

(5)续写。选用一个故事的开头或结尾,让学生凭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补充、发展原文的情节。如《鸿门宴》的结尾,当沛公逃回军营杀了曹无伤后,请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推断沛公作何打算,项羽又是如何应付,对原文进行续写补充,要求情节合理,有新意。

总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当今语文教学以及各课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想象是阅读和写作的翅膀,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不断开发学生的想象潜力,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

摭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质疑能力 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69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改革的主方向。创新能力与质疑意识有着密切联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敢问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前提。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权威,因此,学生即使对教师出现的失误也不敢质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为一句空话。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积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而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也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并在学习中敢于提出疑问。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要做好正确处理,对于正面的质疑要大力肯定,正确引导,保护学生的质疑热情,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敢想敢问。

以苏教版“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为例。为了给学生创设质疑情境,可给出题目:某果园的果树不超过50棵,其中苹果树的数量是桃树数量的85%,这个果园有多少棵果树,苹果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由于题目没有给出具体的数量,很多学生一下子不知道如何下手,他们提出是不是题目缺少条件。此时,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引导。首先,让学生明确果树的数量是一个整数,85%可化成为,根据20+17=37,可知果树总量是37的倍数,根据已知条件“某果园的果树不超过50棵”,可得“果树总量为37棵。根据苹果树和桃树的比”,求出苹果树有17棵,桃树有20棵。由此可见,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质疑情境,才能让学生问有所问,才能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依据。

二、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想问

改变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保障。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也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也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供了机会。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乐问、想问。

以苏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出示数据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结果都是“相等”,并提出疑问:“每组数据的两个数大小为什么相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提出疑问。通过讨论,学生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显然,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才有机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才能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提供重要平台。

三、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会问

传授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途径。敢问、想问只是质疑能力的初级阶段,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教其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质量和效果。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仅让学生敢问、想问远远不够,会问才是质疑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小学生年龄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教其质疑的方法。一方面教师要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以苏教版“轴对称图形”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让每人准备一些自制的三角形,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照要求进行折叠。学生动手操作后提出疑问:为什么有的三角形折叠后能够重合,有的折叠后不能重合?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后再让学生将图形拆开,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拆开后发现:有一条折痕。教师适时指出这条折痕是对称轴,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学生根据已学内容提出疑问:“平行四边形的对称轴是什么?”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无法折叠重合,没有对称轴,不是轴对称图形。”从而加深了对轴对称内容的认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会了如何提出疑问,培养了自身的质疑能力。

总之,质疑能力是一种重要能力,只有具有质疑能力,才能具有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情,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改变学习方式、传授学习方法等途径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摭谈 篇3

调查显示,现在的中学生十个学生九个都怕作文。平时写作文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应付:或抄袭别人,或“吮破笔杆”“挤扁了牙膏皮”拼凑而成,学生作文常常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的非常少。

批阅作文时, 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文章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在选择题材方面,所选题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有学生为了能写出感人的文章不惜自欺欺人地虚构故事,成为可怕的流行病。例如写故乡的河、海、山,那是忘不了“环保”的热门话题的;写妈妈,大多写雨天妈妈来校送雨伞,深夜妈妈送孩子上医院。很多同学的笔下演绎过扶老人过街﹑帮伯伯推车﹑借同学橡皮之类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的格式。更有甚者,在作文中,有些学生为了能突出自己坚强的意志,不惜离奇地让亲人惨遭飞来横祸。

对此,有识之士发出感叹:“学生想象力到哪里去了? ”想象力匮乏是学生作文平庸的悲哀,作文教学本身缺乏创新,缺乏想象力,恐怕是更令人担忧的。中学生是一群思维活跃的创作主体,作文教学应当而且能够成为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的园地。

二、写作需要想象

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一是来自知识的积累,二是来自感知过的表象的积累。只有通过想象这个触媒剂,才能把这些材料从意识的底层诱发、展现出来。想象力还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象丰富,文章才思喷涌;反之,想象力差,就会文思枯竭,言之无物。

想象并不是纯粹的天马行空,更不是胡思乱想。高尔基说:“我的想象是自身的经历和读过的书籍所激发起来的。”想象,貌似超脱现实,实则源于现实,它是生活的再现、再加工和再创造。

三、借助想象的写作的具体方式

(一)命题作文

通过指向性的命题对学生的想象对象、想象广度加以引导,在一定范围内侧重想象的深度与新颖性、创造性,主要以想象的方式进行学习指导。如七年级上册完成了综合学习《这就是我》教学后,不妨让学生想象《三年后的我》、《二十年后的我》等。再如让学生由物及人展开想象,把物的特征人格化,从而使物性格化。学完《行道树》一文,引导学生由蜡烛、春蚕、春雨润物想到老师,赞美老师的奉献精神,抒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或引导学生由螺丝钉、铺路石想到平凡工作岗位上工作的普通劳动者,赞颂他们默默无闻为四化奉献一切的情怀。

(二)改写、续写、扩写

西方有一句谚语:“空袋子不能直立。”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形成创新思维、想象,还要学习他人积累的知识、经验。从习作角度来说,还要认真观察、比较、思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一些童话、科幻作品及名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力量, 通过具体的课文内容创设具体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故事的基础上,顺着作品意象进行想象,构思新的情节、结局等。如《木兰诗》一文中未写明木兰驰骋沙场奋勇杀敌的战争生活,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师可指导学生描述木兰战场杀敌的英姿, 军旅中如何巧妙机智地躲开战友们对其身份的猜疑等。改写课文不仅可以顺向想象,而且可以进行逆向式想象。如《变色龙》一文作者深刻描绘了一个变化无常、见风使舵的警官形象。以《离开广场以后》为题续写结尾,可以写他欺上瞒下而落得悲惨下场;也可以写他因趋炎附势而得到高升的结局。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用《于勒发财回家》为题续写结尾,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

(三)自由联想

常言道,旧瓶装新酒,顾客看中的不是瓶的外形如何,而是瓶中酒的味道怎么样。在作文中,要使“旧瓶”(平凡的题材)中的“新酒”具有吸引力,就离不开想象、联想。有了这两者就等于给文章插上了奋飞的翅膀,阅读起来就有一种手不释卷的喜爱之情。

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象像作文, 描绘成一个画面或一个镜头、一个场景。学生可以把这个圆想象成一轮满月,然后以满月为重点,再以天幕、云彩、柳梢等作为陪衬,描绘构成一个美丽的画面。当然可把圆想象成井口、枪口等。这样既能培养想象力,又能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四)情境作文

所谓情境,就是具体场合的情况和景象。它如同戏剧作品中人物的处境,如同小说的背景环境,是作者描写人物、再现生活的依据,是整篇文章的基础。创设情境,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观察、去思考、去想象、去议论,触景生情,据情铺景。它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提示文字有深刻的说明, 另一方面要根据前文展开积极思维,展开合理而充分的想象,由原因推出结果,由已知推出未知,展开纵向延伸,写出合情合理的文字。

如: 根据下面材料, 请你选择假设情况中的一种进行写作,文章应注意人物的表情、对话和动作的描写:

盛夏的一天,在一家冷饮店中,一位文雅的姑娘刚买了一杯冰淇淋,正小心地端向桌子,突然一位男子匆匆跑进,不小心和她撞在一起。

假设他们两位是素不相识的人;

假设他们是一对未婚恋人;

假设他们是同学关系;

假设他们是上下级关系;

学生写作前要根据姑娘的性格特点和两人的关系, 想象当时两人的表情、语言、动作等不同表现。这是学生平时感受生活的表象外化。

写作中的想象是一种直觉和创造的功能, 是一种令人神往的艺术和科学发展的必备能力和共同条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平时作文教学中如能强化突出想象思维的练习,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让想象植根于作文,引导学生展开充分想象,那么,习作定能神采飞扬,充满活力。

摘要: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满足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写作的创新显得尤其重要。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摭谈 篇4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思维能力是中学科学课教学要求的各种能力的核心,本文就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问题,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几种方法。

一、实验训练法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产生很多新奇而引人入胜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加以启发、诱导,使问题一步三展开、一层三深入,可以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如讲物体密度这一节时,我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取某一些质量与体积的对应数据若干组,通过计算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进行启发性提问,如:同一物体,质量变化时体积如何变化?不同种物体,这种比值相同吗?对这些问题弄清以后,继续往下一层引导,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说明学生动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努力让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例如:学生在做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前,我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的目的、步骤,明确每个步骤操作的要求和原因,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实验前,我又就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能成功。当学生在显微镜下找到肉眼看不见的洋葱表皮细胞时,我在学生的脸上看到了成功的喜悦、自信的笑容。实验结束时,我又让学生充分讨论找不到洋葱表皮细胞的原因。有的说:撕得太厚了,没有对好光;有的说表皮没有摊平,折叠了,没有染色等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实验失败的原因,避免了教材对学生思维的限制,使学生处于主动思维的状态,从而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多动手。为此根据教学内容经常开发实验室布置小制作,教学月相时,要求自制月球模型;教学日食、月食时,要求学生自制月球、地球、太阳的模型,制作模型时学生全身的投入,积极性空前高涨。还有自制甲烷分子的模型,自制地球仪模型,自制水火箭等等。许多学生的模型制作得很精致。这些模型蕴含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我及时进行展览,以示鼓励,让学生充分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追求新颖、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二、变通激活法

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变通思维,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是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保持积极思维状态的有效手段。如;对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进行受力分析。

提问:这个物体受几个力?哪些力是平衡力?

(1)物体在斜面上做上滑运动时共受几个力?

(2)火箭在空中向上运动共受几个力?

这样通过对一个简单问题的变通引导出许多复杂问题的解决办法,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

三、猜想开拓法

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猜想与假设是一种创新思维,是科学发明的萌芽,是科学不断发展的原动力。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不能有伟大的发现。”在人类的科学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来源于猜想。在丹麦物理学家发现了电流的磁现象后,“电能生磁,磁也能生电吧?”法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猜想与假设可以推动人类去寻找更多、更可靠、更有说服力的证据。猜想与假设及其验证的过程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把教学过程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统一起来,适时鼓励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并运用原有的知识与信息进行验证,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例如,在讲解月球的概况时,我介绍了月球上布满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即月坑,然后提出了月坑的深度跟什么有关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了以下假设:(1)可能跟陨石的体积有关;(2)可能跟陨石的质量有关;(3)可能跟陨石的密度有关;(4)可能跟月球的结构有关;(5)可能跟下落的高度有关;(6)可能跟下落的速度有关。又如学生对制水火箭很感兴趣,通过课外制作水火箭,学生掌握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契机,适时提问学生,在制作中想到了什么问题?碰到了什么问题?有学生提出: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水火箭的发射高度?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认为影响水火箭发射的高度可能与①瓶的形状; 瓶的大小;③发射的角度;④气温;⑤风速;⑥瓶的材料;⑦质量;⑧打进瓶内气体的多少;⑨打气筒的规格型号;⑩瓶内水的多少; 仰瓶的容积等等有关。我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用控制变量法对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战场、主阵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备课,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建立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我十分注意充分挖掘和利用可以让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的习题,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身体会到驾驭知识、解决问题的自豪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再探索、再创造的兴趣,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和提高。

四、对比深化法

比较是使学生思维活动展开的有效方法。经常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讲授电流、电压这部分内容,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可以把电流与水流对比,电压与水压对比。又如,在讲授平衡状态分析比较,可得出平衡的一般原理是:在这一体系中,当两种相对立的变化同时以相同的速度进行时,此体系就达到了平衡状态。通过类似这样的“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教学,有助于学生弄清相似、相近、相通问题的异同,使所学知识得到深化和升华,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拓展和提高。

五、倒推突破法

在运用公式解计算题时,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均应鲜明地突出其意义。但目前,在农村初中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乱套公式的现象,不善于分析题意,寻找解题的关键——“突破口”,因而常常出错。有时即使把题解对了,但对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不甚理解。寻找“突破口”一般采用“倒推法”从题目所要求物理量开始,分析先要求什么量,求这个量又要先求出什么量,一步步倒推,环环紧扣,最后找出“突破口”,而计算时却与倒推顺序相反。现举一例加以说明。

例:有一瓶油,油和瓶总的质量是1.46千克。已知瓶的质量是0.5千克,瓶的容积是1.2立方分米,油的密度是1.8€?03千克/立方米。若用此瓶装纯水,最多能装多少?

分析:此题装油和水是同一个瓶,故有V水=V油=V瓶,只要抓住这个关键,运用密度知识,就可以求解。根据题设条件求水的质量,可沿下列过程倒推,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上面的分析是从未知→已知,是采用倒推法(即分析法)求解。计算油的质量是从已知→未知,按(1)M油=M总-M瓶→(2)v油=→(3)M水= 水的顺序进行。

运用此法,可以避免乱套公式的错误。对于一些多余条件或某些具有隐含条件的计算题,运用此法分析,思路清晰,可帮助学生排除多余条件或找出隐含条件,达到通过题目的解答而深刻理解科学课中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课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老师的辛勤耕耘下,一批又一批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将为国家的科研与生产注入新鲜的血液。

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摭谈 篇5

一、激发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

要想写好文章, 首先要对写作充满兴趣,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时候, 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 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方式有很多。

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从一些世界著名大文豪的生平事迹入手, 让学生建立对英语写作的兴趣。笔者在上课过程中经常给学生讲的例子就是Helen Adams Keller, 海伦·凯勒本来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 但是却因为一场疾病而失去了听觉和视觉, 但是海伦·凯勒并没有向命运屈服, 她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和努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她所获得的殊荣超越了一般人, 她的《Three Days to See》更是写出了她对光明的渴求和对生活的抗争, 她的故事不仅能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让学生从小就立大志、立长志, 还能让学生体会到作文 (文学) 的重要作用, 另外她的这本书也是学生的课外必读经典书目之一。

二、加强词汇与优美句子积累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摘抄一些国外的名言警句和优美的句子, 要求学生不断地进行诵读, 为他们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积累一些资料和优美的句子, 可以引导学生将英语写作过程中常用的词汇和连接性的词语进行归纳, 比如我们在描述完一件事情, 要开始举例子的时候, 我常用到的词组是such as, for example等;当学生在做完自己的陈述时, 往往又会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用so这个单词, 当然也可以使用as a result这个词组。除了让学生积累在写作过程中常用的词语, 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句式。如就像我们汉语中的主谓宾结构, 当然在英语里面的这个谓语也就是所用的这个动词有着多种形式, 如系动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等, 像我们常说的主谓宾构造中, 这里面的这个动词是及物动词, 也就是后面可以带宾语, 比如:I am going to see a film tomorrow.最后, 为了让学生在英语作文中更好地表达自己, 还要让学生注意对语法的掌握和积累。

三、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很多学生都在抱怨英语写作难, 甚至还有学生从心理上对英语写作产生畏惧的心理, 其实学生认为英语写作难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缺乏生活经验, 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 所以要想写好英语作文, 必须培养学生爱观察的好习惯。生活是作文素材的主要来源, 只要学生能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他们的作文就会言之有物, 不会显得那么空洞。而现在的初中生缺乏的就是生活经验, 对于周围常见的事物也从没有进行过详细的观察, 这样当他们写作的时候肯定会无从下笔。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此类的作文题目, 让学生在通过实地观察后, 写出一篇文章。如让学生写My family, 学生的家庭中有着很多的家庭成员:mother/father/sister/uncle/grandpa/grandma等, 一个家庭对于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 但是他们却往往对这个生活了多年的地方选择无视, 通过这篇作文, 学生会认真地观察自己的家, 并且也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从而学会感恩, 这些东西也是平时在课堂中无法学到的, 但是却对他们的终生有益。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其他休息时间, 利用学校的郊游或者踏青的机会带领学生走向原野, 走向大自然, 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观察自然的魅力,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热爱写作的好习惯, 还能够让学生融入自然, 感悟自然, 从而让自己的情感、知识得以升华。

四、加强英语写作方面的训练

通过教师的知识和技巧的传授, 学生都知道怎么去写一篇英语作文, 并且通过平时的观察和积累, 学生心中都有东西可写。下一步就是怎么样能让学生将一件事或者是一个事物从最好的角度描述出来, 并且描述得最完整、最有趣、最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 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一点是最难的也是最为抽象的, 不过并不是无法达成的, 这就需要教师多加努力。如学生平时读到比较好的文章或者是比较好的例句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课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改写, 比如在我们课本每单元中的都有warm up, speak up方面的素材, 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改写和文体转换的素材。例如“We can clean our classroom after school.”这句话可以改成被动语态“Our classroom can be cleaned by us after school.”和“Our classroom can be cleaned after school by us.”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续写训练, 学生的英语作文水平就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摭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6

一、 培养计算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向导,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例如,在巩固“9的加减法”时,笔者先出示小猫钓鱼的情境图:清澈的池水中共有9条小鱼,小猫稳稳地坐在水池边,拿着鱼竿专心地钓鱼。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小猫在水池边做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出故事情境。让小猫继续钓鱼,根据小猫钓到鱼的数量,列出算式。这样,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帮助小猫数钓到多少鱼的过程中,不但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提高了。

二、 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这些口算题笔者经常以卡片、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笔者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笔者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口算优胜组,并给予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浓厚,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合理安排计算练习

要使小学生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就需要进行必要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精心安排好练习。首先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练习不应仅限于巩固知识,而且要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的认识,有利于知识转化为能力。要重视练习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把计算练习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教材中的重点是学生思维的转折点,也是练习的重点。

例如,在学习完“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计算法则是正确的,但结果却是错误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约分、通分的错误,有互化错误,也有口算的问题,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缺陷。为此,在练习中应有的放矢,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根本。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那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计算习惯呢?

1.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审题是正确计算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认真书写的习惯。实践证明,只有书写认真,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才能提高。因此,教学时,应要求学生不管做作业还是平时练习都应书写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规范,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

3.打草稿的习惯。笔者要求每个学生要有一本草稿本,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笔者还经常不定时检查学生的草稿本,表扬计算准确认真的学生,以促使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

4.认真验算的习惯。验算是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培养的一种学习习惯。为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作业完成后要进行验算。在计算时,要坚持做一步验算一步;计算时反复查,脱式时上下查;计算完毕整体查,反复训练。这样随时验算,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摭谈 篇7

目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正风靡语文教学界。但初中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象依然存在,“炮打”语文教学的文章屡见报端。面对学生的每次成绩,教师也深感困惑。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和效益,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一、要有良好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讲求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给每一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与水平的时间和空间。语文课上要坚决反对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坚决反对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期达到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身心才会得到解放,思维才会变得十分活跃, 也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否则,独断专行,家长制的作风,只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压抑,只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挫折情绪,最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因材施教

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新的感受,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教学思路的程式化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谈话法,或练习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要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设计教学思路,有时可从学生感受最深的一点切入。

三、鼓励探索求异

任何科学理论的创新,首先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上的,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刺激的内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进行大胆的质疑,探索求异,这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小到字词的形、音、义,大到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在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之后,教师应给予表扬,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到的见解,寻找正确的答案。

四、在语文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第一名并不代表什么,最主要的是要有兴趣”。同样,学生也只有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才有可能有所创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能进一步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活化课堂所学知识, 并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因此,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把握好课堂问答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不希望学生提问,害怕学生所提的问题自己事先没有准备到,回答不出来,脸面上过不去;或者担心学生的提问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往往不让学生多提问。要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从头讲到尾;要么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稍稍发生偏差,教师就立即给学生以直接或间接的暗示。在这样的课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按老师的提问学习,自主地思考问题的范围和空间很小,就更不用说创新了。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摭谈 篇8

一、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创新兴趣

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现代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介绍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及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欲望。

如,学习“液体表面现象”时,先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草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荷叶上滚动着的小水滴、玻璃板上的小水银滴等都是球形或近似球形?之后让学生自己做硬币漂浮的小实验: 将一枚硬币小心放在水面上,硬币没有沉下去而是漂浮在水面上。接着提出问题:硬币为什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通过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硬币周围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否与液体的表面有关? 实践证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设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新欲望

好奇心是一种强烈的学习动机, 教师应注意引导和利用。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提问,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创新欲望。

如,在学习“电磁现象”时,学生对电生磁的各种现象以及磁的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时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电既然能生磁, 那么磁能产生电吗?不少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探索,科拉顿虽然做成了实验,却未能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磁怎样生电? 科拉顿为什么失败?法拉第是怎样取得成功?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他们必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渗透物理学史,培养坚强意志

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那些目标明确、意志坚强的学生才会知难而进,敢于向困难挑战,使兴趣向志趣升华,取得学习的成功,这主要是意志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把物理学史引入课堂教学, 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 了解前人探索的道路和探索中的艰辛,以及只知奉献不求索取的献身精神,更是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兴趣、培养意志的有效措施。物理学涉及到上百个科学家, 他们的生平事迹本身就是很好的励志教材。如,阿基米德为解开皇冠之谜,达到痴迷的程度; 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捕捉雷电的惊人实验;焦耳在近四十年时间内,做了四百多次不同的实验,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测定了热功当量;爱迪生为寻找合适的灯丝,试验一千六百多种材料,研究笔记达四万多页; 居里夫人经历一千三百五十多个昼夜,历经千辛万苦,从数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一克纯镭,但她没有去申请专利,毫不保留地把科研成果公布于世;我国科学家钱三强、钱学森等为祖国的富强和强盛,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冲破重重障碍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每当介绍这些史料时,学生都会全神贯注,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和意志。

四、提供成功的机会,树立创新信心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篇9

一、通过兴趣提高想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一进入课堂,就要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发挥,充分想象的氛围,使学生获得知识、表现绘画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在想象创造中得到快乐。教《假如我是巨人》时,我先通过播放《格列弗游记》把学生带入神奇的动画中,天性好奇的孩子平时就喜欢看动画片,特别是当这么一个巨人出现在画面中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此时我再利用出示巨人让学生想想巨人能帮助我们什么,通过讨论,孩子们脑海中的记忆就启发了出来,准确而鲜明,产生强烈的表现力。还可用谜语激趣,教《漂亮的小闹钟》一课我通过出示谜语,让学生猜一猜,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的氛围,接着诉说闹钟形状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积极性高涨,自觉地随着记忆进入了想象世界。因而,激发学生丰富的兴趣,为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就能很好地培养提供他们的创造想象和再创造想象能力。当然借助童话来培养和发展儿童想象力也非常重要,因为童话最突出特点就是想象。在教《童话城堡》中,我利用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童话故事导入,从而引出城堡,让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童话的想象优势,借助童话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在童话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我们通过借助生动的语言、表情及艺术形象的描绘,可以使孩子联想到真实的形象,通过形象的联想,从而发展想象。

二、通过图案去想象

色彩鲜艳的图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案不像文字那样单调,它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因此,指导学生描绘图案时,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单一的图案变成丰富多彩纹样。例如:教学《多姿多彩的靠垫》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靠垫画面,想象一下靠垫的纹样,说一说你会画些什么?学生就会想到汽车、蝴蝶、花朵、苹果、杯子、西瓜、蘑菇、树木、动物等,因而图案是我们开发想象的好方法。每个人的理解、想象力都是不同的,最终的表现结果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

三、通过优美音乐激发想象

音乐和美术是一对兄弟,相互交融、渗透。它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浮想翩翩,因此通过音乐的欣赏让孩子去想象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通过欣赏优美的音乐,那种诗情画意都是可以感受到的。如《小桥流水》一课中,欣赏水、桥等特点图片,配上一段动听的音乐,学生陶醉在美景中,仿佛亲自游览了全国各地家乡的美貌一般。此时,音乐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展开丰富有趣的想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如,在上《虎头饰》这一课时,我提前跟音乐老师打好招呼,那么在美术课上学生随着音乐唱歌,通过学生边唱边说,那么学生脑中就顺其自然地想起了老虎的特征,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开拓学生思维,从而激发了想象,学生可以自然感受,自我体验,自由想象唱自己所想的画,并在音乐的过程中找到兴趣,这对他们学习美术是如此的快乐,自己也就很乐意投入到美术课中去。

四、通过观察去想象

观察是基础,当孩子学会了去观察周围的一切,并通过观察去联想,那么想象就很自然地实现了。比如《手型的联想》一课就很有趣,我从“观手”这一活动一步一步进行,同学们有的说自己的手像老姜,有的说像山峰,有的说像枫叶,有的说像仙人掌,有的说像珊瑚,有的说像鹿角,这么多有新意的想法从孩子们的口中脱口而出,从孩子们开心的笑容中,我知道他们尝到了想象的甜头。在作品展示时,他们给了我更多的惊喜,使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想象力,简单的手型被他们变成了小鸡、小狗、浑身是花纹的鱼、长满果子的树、电话机……十分钟前他们的白纸上还只有一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手呢。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摭谈 篇10

一、拓宽知识视野,奠定创新基础

创造力的产生需要信息量的积累。一个人的生活视野越广, 知识储备越多, 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作文亦如此。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发达,对现在的学生来说,真正缺少的并不是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审美观察,缺乏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因此,作文教学的首要,在于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一方面,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博览群书, 要求做好读书笔记, 平时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由老师或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时文、美文、时事,并不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 交流读书心得;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多读报纸,要求读有所选、读有所得,并对一些重大事件进行深入思考;此外,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多彩,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由观看或者精选一些富有思想深度、社会意义的节目指定学生观看,看完节目后组织学生撰写收视评论,表达对节目的看法、体会或收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随看、随听、随想、随记的习惯,日后作文时也就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一改往日内容空洞无物,虚假造作的老毛病。

二、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

1. 作文命题方式多样化。命题要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作文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富有创造性,要注意做到符合学生的生活、思想和认知的实际,有利于学生展现个性,抒发情感,放飞想象,感悟生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训练。同时也可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中来, 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 让学生自由的选择, 或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学生如能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快乐地作文,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必将也跃然纸上。

2. 作文形式也力求多样化。心理学认为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力求作文形式的多样化, 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可采用全命题、半命题、命题加提示和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片断作文,作文填空、口头作文、想象作文、续写课文结尾、编写剧本等多种形式的作文,使学生感到作文如同游戏,兴趣盎然。

三、发展学生想象力,拓宽思维空间

想象,尤其是创造想象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它受到思维的控制、调节和支配。创造想象是形象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主要表现。创新思维和想象是有机统一的。作文需要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力。因为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灵活性是主要通过联想、想象来实现的。想象是文学的翅膀,写作常借助想象来拓展思路、抒发情感、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可以说文章的选材、立意、结构、表达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如果写作中充分运用想象力,有利于拓展思维空间。而综观大多高中生作文,有不少作品只是罗列大而空的情节, 只有表示抽象事物的词汇, 无生动鲜明的形象, 无丰富具体的细节,内容干瘪不充实,文章缺乏深度,语言缺乏活力。原因之一, 就是学生在观察和写作时没有能充分地展开想象,使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一个圈子里,形成一种封闭性思维,而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明显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有很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喜欢联想、想象甚至幻想,头脑中有着极其广深的想象潜能。

四、加强语言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

上一篇:后发优势思考下一篇:数学课堂中的探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