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创新能力

2024-08-12

素质创新能力(精选12篇)

素质创新能力 篇1

创新是一个国家乃至民族永不衰竭的永恒发展动力。要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仅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领域的创新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绝不能离开教育。

一、要培养学生创新,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没有问题意识,思维就难以活跃,因而也就难以创造。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一直坚持“我讲你听就行了”,课堂注重的是“我传授给了学生多少知识”,很少考虑“学生怎样获取这些知识”,“怎样认识和学会这个问题”的。

许多人都知道国外中小学中,课堂教学往往有点乱,学生发言比较随便,课堂气氛活跃。这种乱为学生思维的活跃和问题的思考,创造了很好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没有了约束,思维也就变得天马行空,回答问题自然不会“金口难开”。

所以,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敢于质疑,大胆发问,勇于探究,成为一个“有问题”的学生,这应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二、培养学生创新,则要做好学生的解放。

要解放学生,就要解放学生的学习环境,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活跃,才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敢于放权给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支配学习时间。

要解放学生,就要解放学生的个性,打破一种缩手缩脚的心理屏障,让学生敢于创新,大胆尝试。

要解放学生个性,则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一种知识的掌握,可以有多种途径,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多个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尽量不搞标准答案,因为经常受标准答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就会受到一种无形的约束,凡事首先考虑符不符合标准答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

三、要培养学生创新,要处理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发面,师生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当师生关系融洽时,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心里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思维也就变得活跃,就容易激起创造思维的火花。反之,当师生关系出现隔膜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思维难以活跃,上课处于一种畏惧的心理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很难有探求真知的激情了。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我以我心付童心”。如果每位教师能做到这一点,那师生关系还有隔膜的时候?在教学中,教师应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认可、相互补充。教师应指出学生的错误做法,学生也应该指出教师的不当之处;学生向老师学习,老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正如古人所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四、要培养学生创新,还要在布置作业上有所创新

多少年来,我们教师布置作业几乎是“千篇一律”,生字词写几遍,单词写几遍,练习题做几道。作业形式单调、重复,缺乏新颖性和针对性。本来写几遍就能巩固的知识,非得写上几十遍,作业变得枯燥、沉重,越是这样,学习效率反而得不到提高。

相反,美国的教师布置作业,学生乐于接受,并且是一些带有一定难度的研究性课题。学生放学后不是直接回家,而是直奔图书馆,围绕某一课题选取大量资料,带回家做深入研究。例如:从植物的生长周期了解植物的奥秘,由观日出日落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学生利用开外时间,作创造性研究,学习更多事物,获得更多的新知。

让学生搞“研究”,最大的收获是使他们的眼光由课本转移到课堂之外更广阔的空间,见识了他们课堂上不曾学到的东西。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到哪里去寻找他们想要的东西,又如何将他们找来的东西加以分析,为我所用。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作业设计上动脑筋、下功夫,让作业成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成长点。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进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素质创新能力 篇2

内容上,我将美术教材与子便教材相结合。先从书本入手,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有关构图、图案、色彩知识,结合自编的剪纸教材进行教学。那具有一定特色的剪纸艺术家及学生的单色、套色、染色作品让同学们欣赏。在欣赏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继承、特点、意义和作用。并在课堂上现场示范,徒手剪给他们看。引起他们对剪纸的兴趣。再按剪纸教学的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的原则,又简倒繁,有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剪纸画的过程是绘画创作和手工制作之综合。教学必须从绘画创作、手工劳作两方面入手。手工劳作之间、课、贴的技能。首先训练学生剪、刻直线、弧线。因剪纸话要讲究刀法,而常用的刀法有方、圆、硬、软四种,作品的内容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同。所以这是剪纸画中必不可少的训练。接着从书本上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画面经过变形,改成剪纸画。比如:构好小学生踢足球的图,只要剪出外形即可。这是以影造型为主的简化内部而强化轮廓的一种简易表现法,这是初级引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让学生逐步掌握剪纸的内涵。即剪纸的特点。第二阶段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基础上,重点学习立意、写生、变形、夸张、装饰。剪纸教学一徒手剪纸为主,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促进眼、脑、手的和谐、协调及均衡发展。如讲授人物头像的直接剪法,我根据中国传统人物画法“三停五眼”的规律变为剪纸人物头像剪法规律即“三停三眼”。这样学生易接受,也易掌握。使教学顺利进行。学生对此兴趣极浓。形式上,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为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掌握得更牢,我们成立了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讲课堂上学的在课外加以延伸、拓展,使学生对手工剪纸有一个“稳定兴趣”。我常爱课堂上选择学生易接受、有情、有趣、贴近于学生生活的作品让学生欣赏,通过剪纸作品生动的形象和简练的形式,来激发学生感染学生。再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生把易学的图案加以灵活变化,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鼓励学生思考。比如:剪三角形,可以从数量、色彩、县条上进行变化。有时带学生到野外写生,这样学生的眼界开阔了,表现的题材也多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课堂于课外的结合,使学生们的剪纸既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我采取多样的形式,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不局限于剪纸单项,将剪纸于手工制作紧密结合,各尽所能,不断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以兴趣小组活动为主,注重实效,因人而异,加强辅导,在教学中不局限于教师或教本的固定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其多种设想。比如: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花篮立体装饰品。向学生介

绍剪、折、插的基本方法后,让学生面对实物认真观察揣摩,开动脑筋,大胆设想,通过动脑、动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增强了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方法上指导模仿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相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环境,教育与人身心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中,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根据中师生好胜心、自尊心强,求知欲旺盛这一特点。要求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剪纸创作,用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眼、脑、手三方面协调运用。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自己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剪就怎么剪,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大胆的表现生活,表现自然,表现自己对美的追求。在教学中,我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生怎样画,而是放在理解他们的话,并帮助他门去完善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自我创新,积极思维。如:创作中旨在反映新人新事的剪纸画《在上学的路上》一题中,每个学生剪出了许多意想不到得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中可看到无拘无束的意趣。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所以不管学生剪得象不象,我都予适当肯定。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眼、脑、手得到了训练,即开发了学生的治理,也培养了中师生的审美观念。

素质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语文素养 阅读素质 人文精神 研究创新能力

作为普通高中,我校学生语文底子薄,语文素质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学生实际,如果仍囿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落后的教学方法,后果将永远只有一个:徘徊于语文教学低效的深谷而难见天日。因此,多年来我一直苦心摸索,希望能探索出一条有操作性的、有效的路子。以下,便是我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深化学科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

1990年10月,在上海国际交流中心召开的“课程发展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着重培养包含四个层次的“基础学力”:第一层次是基本读写能力;第二层次是功能性识字能力;第三层次是批判性识字能力;第四层次是人际关系、国际理解能力。专家们关于基础学力的概括表明,阅读素质不仅是基础学力的基础,而且也是社会人的文化素质的核心。更值得深思的是,2000年举行的第一次PISA(国际学生评量计划)测验,也把重心放在阅读能力上。PISA报告指出,15岁的青少年不可能在学校里学习到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为终生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今天,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具备了第五级阅读能力,可能会决定每个国家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中,能拥有多少世界级知识工作者”。据此,我意识到,语文教学要走出低效的深谷,就必须深化学科课程改革,改变以往程式化的课堂结构和模式化的系统讲授,冲出狭隘的课堂时空观念的桎梏,努力创设推动学生主动分析、综合、衍生的有效机制,鼓励学生自觉能动地去践履、体察,并在学生的“愤”、“悱”之际予以启发、引路,把阅读方法和途径的指引贯穿于一切阅读的始终,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素质,我把着力点放在以下三种能力的培养上:(1)汲取资讯的能力,即教会学生从所阅读的文字资料中找到所需的资讯;(2)解读资讯的能力,即教会学生在阅读后,能正确地解读资讯的意义;(3)思考和判断能力,即教会学生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结,综合判断,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开阔视野,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情怀本身就是语文能力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它能使人看问题多一个角度,多一份智慧,多一份豁达,多一份敏感,多一份正气,多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难以想象,一个人文精神匮乏的学生能在阅读时披文入情、知情悟境,能在作文时言辞和文笔言之有物、气韵生动。因此,语文教学中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显得尤为迫切。经过多年的摸索探讨,我给我的语文教学开出了如下妙方:

1.以充分的背诵和阅读经典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

读书,耐心涵泳,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就能深刻领会书中的旨趣,而大量阅读优美的经典名著,渗透到血液、深入到骨髓中的就不仅是语言层面优美的辞藻,还有其中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对他们的学习和一生都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因此,狠抓背诵,常抓经典名著的阅读,就成了我给语文教学开出的第一副妙方。

(1)狠抓背诵。当许多人把精力放在从理论上大谈特谈背诵的重要性的时候,我却默默地把着力点放在了扎扎实实的背诵的落实上。首先抓学生背诵兴趣的激发。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一样:“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背诵得以落到实处,兴趣乃是切入点和突破口。我激发学生背诵兴趣的方法大抵有三:其一是教师示范背诵法。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我都尽可能先背诵,如果教师课前能声情并茂地示范背诵,就能扫除学生背诵的畏难心理,进而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用学生的话说,就是:“老师年纪比我们大,记忆力没我们棒,我们焉能落后!”因此,在我的班级,我能明显地感觉到我的学生在跟我较劲:看你背功厉害,还是我们厉害!当然,较劲的结果是激发出了学生极大的好胜心和背诵热情,而我,要的就是这个结果。其二是分数激励法。尽管时下素质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可对于分数,学生还是很在乎的,因而我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心理,用合理的分数奖励刺激学生的背诵热情。具体做法是:设立背诵排行榜,一是为了增进学生的背诵骄傲感,二是为了量化管理,对背诵达到一定量的学生,在他们的期末分数评定中直接奖励一定的分数。其三是物质奖励法。定期开展朗诵、背诵比赛,要求人人参赛,并尽可能地现场录像,事后让他们观看点评自己的朗诵风采,这往往能使学生热情高涨、其乐无穷。对获胜者,则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奖品不求贵重,一个本子足矣,关键是奖品要精心设计。我会请书法教师把他们朗诵的诗文(精彩部分)题在扉页,盖上红印章。还要隆重颁奖,目的是要营造出一种氛围,捧到奖品,要让学生感觉到捧到的是沉甸甸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们自己的能力。如此一来,背诵兴趣如何能不浓厚?当然,激发学生背诵兴趣的方法远不止这些,比如根据具体内容而具体定的吟唱背诵法、课前5分钟集体背诵法等等。其次抓背诵内容的选定。教材规定背诵的篇目,必须人人过关,除此之外,背诵内容还有名言名句名篇,还有教师选来、学生找来的美文。名言名句名篇、美文的背诵不作硬性规定,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地多背诵。再次抓背诵方法的指导。背诵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背诵必须做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言”。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在背诵前就先摸准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脉络,只有钻进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脉络,背诵起来才省时省心。最后抓背诵的落实。在低年级新生初抓背诵之时,我采取的策略是“盯人防守,逐个过关”。等到学生有了背诵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自觉性以后,再放开手脚,让他们尽能尽智地自觉背诵。具体操作办法是:选好两个科代表(语文成绩要好,背诵能力要强,普通话要标准),6到8个“行长”(由语文底子最薄、背诵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又不够高的学生担任),然后在对学生语文素质作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三部分:第一层次是语文底子和背诵能力最好的、第三层次是语文底子和背诵能力较差的(这一部分包括选出来的行长),其余的为中间层次。第三层次同学的背诵教师亲自抓亲自指导,中间层次同学的背诵由科代表抓,而行长们则负责抓第一层次同学的背诵,之所以把第一层次同学的背诵交给行长们抓,是因为第一层次的同学态度认真,背诵漂亮,行长们在抓他们的背诵的时候,既可以加深课文印象,久而久之,也会受到一份感染从而也认真起来漂亮起来。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对于背诵的落实功效极好,不过关键是要做好行长们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在工作时尽责尽职。

(2)常抓经典名著的阅读。把经典名著的阅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常抓不懈。方法是:开列参考书目,规定每个学生每个学期每个假期必须精读和泛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名著;开展“读名著、讲名著、评名著”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读书心得;指导学生设立读书角。

2.关注社会,滋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有道是,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这话一点都不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就能给语文注入活水,就能极大限度地滋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每一周,我都会汇总本周国内国际重要时事,然后通报给学生,让他们关注事态的发展,参与评论并写成评论文章。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刘姝威:与神话较量的人》以后,我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问题;比如美国、伊拉克战争打响之时,我交代学生关注战争进程和相关报道,然后组织学生围绕“战争给国家经济带来的损失和给人民带来的心灵伤害”主题展开讨论,并着手写“我看战争”的话题作文;2002年6月5日,孙志刚案子在广州三家法庭同时开庭审理,6月6日,我就交代学生关注案子的进展,组织学生讨论“情与理、情与法”的问题;我每一年都组织学生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今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发后,我让学生关注这一场地震,我每一天都把当天看到的感人故事告诉学生们,我组织学生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我还组织了一场“尊重生命、好好活着”的主题演讲……厚积而薄发,正是有了现实生活这一方沃土,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才得以勃勃地抽芽、生根。举个例子:教读《读〈伊索寓言〉》一文,像“他不知道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等难句的解读,学生能从美伊战争中的美国、孙志刚案子中以乔燕琴为首的犯罪分子身上找到深切的体悟;今年的语文高考,学生则以他饱含的深情抒写出了他们对生命、对爱心、对坚强的理解和他们对那一片灾难的土地的深切关爱以及他们对祖国的诚挚热爱……这,就是获益于学生对社会人生的关注。

3.走向社会,历练学生的人文精神

学,如果不能致用,那是死学,因此,我尽可能地创设条件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历练人文精神。我组织的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有以下内容:三年前桂林市大规模地进行城市改造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带着“城建与环保”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并给市长写一封信,谈看法、提建议;植树节来临之际,我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保护母亲河,给漓江洗脸”(到漓江沿岸捡白色垃圾)活动;我曾让学生到社会上了解人们对课外阅读的态度、看法和建议;我也曾让学生到各部门了解目前人们出国的现状,让他们思考出国的利与弊;还有到福利院、孤儿院的献爱心演出,还有参与桂林市的“改陋习,树新风”活动……

三、从事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为着这个目标,我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坚持走科研兴教之路,不单自己积极参加科研课题,而且要求每个学生也都要有科研课题。比如我在参加“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研究的时候,我的学生就有“鲁迅研究”、“豪放诗派研究”、“广告与语文学习研究”等子课题。对学生的研究,从课题的确立、资料的收集整理、对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并提出有创新性见解等各环节,我都会加强指导。

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随着终身学习社会的到来,语文教育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空前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地挖掘学生的主体性潜能,必须狠狠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和创新能力,必须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这,才是语文教育的真正出路。

素质创新能力 篇4

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创新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而实践能力和知识能力之间又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创新活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

创新活动在知识上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提高运用知识能力; (2) 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活动的立题来源于书本知识与实践衔接过程中对某些问题的好奇, 而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不是由单纯独立的书本知识构成的, 整体上呈现复杂多变性即知识信息量大、实践复杂。因此, 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知识量都远远超过所有成员现有知识量的总和, 所以每位成员都需要学习大量新知识。但是, 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又与平日的学习过程不一样。平日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知识的过程, 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哪部分知识来解决实际困难就立即去学习, 然后将之应用的一个过程。相比之下, 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较平日的学习过程缺少系统性、连贯性, 但由于有实践过程参与, 它将学生学习到的枯燥、乏味的新知识应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因此这种学习方法着重强调实践的促进作用, 它作为新知识与应用新知识的协调者, 以此促进成员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况且创新活动有时间限制的特点也要求成员在短时间内将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掌握并应用。随着项目的进行, 成员获取知识的能力会有显著地提高, 创新活动使他们掌握快速学习知识的方法, 这充分印证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训。

(二) 创新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当今社会已经对人们的实践能力提

*哈尔滨师范大学创新基金资助, 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出更高的要求, 所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势在必行。项目的立项源于动手实践, 而有些项目则需要在开展过程中经过实践逐渐修正最初拟定的理论方案, 所以完成一个项目终究离不开动手实践, 由此可见, 创新活动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就拿笔者参加的创新活动为例, 身为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 除了在实验课上连接电路外, 还从没有连接过实用电路, 但创新活动从动手操作———失败———查找原因———再动手操作的循环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生活中能够应用到的实际操作, 例如, 经过这个项目学会了分析查找实用电路的故障, 以及以前看来神奇、遥不可及的电路板的焊接再也不是问题。创新活动首先要有大胆的设想、然后就是大胆的尝试, 很多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遥远, 实践能够拉近人与新鲜事物的距离, 减少对它们的距离感, 项目进行中大家永远会坚持一个信念, 那就是“只有想不到, 没有做不到”。由此, 创新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提高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 创新活动提高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可概括为信息能力, 它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文化环境的挖掘、利用及培养上。科技创新文化环境一般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硬环境包括物质环境 (建筑和园地、仪器和设备、经费和基金、图书和资料) 和人性物境 (人才、体制等) , 第二类是软环境, 包括人文环境 (精神、传统、学风、氛围等) 和物性人境 (方向、评价等) 。大学生只有充分挖掘身边的硬环境, 在原有软环境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及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不断塑造、改良软环境, 最终达到硬环境和软环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创新活动恰恰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在项目进行中不乏有遇到因知识、技术匮乏而中断的情况, 此时成员会一同寻找症结所在, 大家通过查找技术资料 (硬环境) 、共同探讨 (软环境) 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正是硬环境与软环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个过程。另外, 信息能力也会影响到创造性思维, 知识为创造性思维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实践为创造性思维的落实提供支持。在创新活动的进行中, 成员的探讨是拓宽成员思路即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 正所谓集思广益, 它使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再单一, 有效地减少惯性思维, 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创新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一) 提高沟通组织能力

在创新活动中, 沟通表现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主动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善于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目的和意图。按沟通对象可分为成员与指导教师的沟通和成员之间的沟通。从成员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角度看, 在一个项目进行中一定会遇到的很多难题, 所以成员们能否将问题所在寻找出来并用恰当、准确的语言将其表述以便向指导教师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案是能否快速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这一点就体现了沟通能力之一———对语言的准确应用, 因此, 创新活动可以提高成员准确表达的能力, 从某种程度讲, 语言的严谨性更体现了一个人思维的严谨程度。从成员之间的沟通角度看, 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不仅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完成, 还能够增进成员间的个人情感, 这一点体现了沟通能力之二———语言使用的艺术魅力, 一个人语言的魅力会逐渐转化为个人的人格魅力, 因此, 创新活动可以提高成员的语言交流能力, 并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

在创新活动中所体现的组织能力其实就是协调能力、把握宏观的能力。从项目组组长的管理能力角度, 项目管理者能够将任务合理分工, 成员合理调度, 时间合理安排是影响项目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为作为管理者, 首先考虑的不是你在某个事件中的位置, 而是如何使各个因素得到统一和协调, 管理者的合理协调能够激发成员的创造性, 发挥成员的团队优势, 从而使项目顺利完成。从项目成员的管理能力角度, 创新活动是提高成员管理能力的有效方式, 创新活动的活动过程与“管理能力开发的基本模式”协调一致:当创新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 项目组成员根据自身的认知情况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作出相应的分析、判断, 此过程锻炼其学习力及思维力, 然后再将权衡利弊后的最终决策付诸实践, 此过程提高其教育力、创造力和沟通力, 如果采取的对策使成员顺利将问题解决就要及时总结经验, 整个过程会使成员的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 培养集体合作能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从创新项目实现过程的整体看, 首先, 它是一项集体作业项目,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 出色地完成项目是每个成员共同的愿望, 成员能够团结在一起经过合理地分工、相互配合、快速地处理问题, 因而在活动过程中能够使他们意识到如果充分发挥每一份子的光和热, 集体的力量要远远超过个人力量, 所以创新活动能够有效地增强成员们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其次, 因为创新项目有截止时间, 在有限时间内解决问题会增强成员的紧迫感, 每一成员都有责任在固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因而会有效地减少懒散现象, 增强每位成员的责任感。再次, 每个创新活动的立项都需要签订合同, 成员们必须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一切难题, 并用快速、有效的办法解决, 而且不论困难有多大, 都一定要坚持住, 否则你就会失信于他人。在创新活动的实践过程中, 试验失败是常见现象, 只要做到坚持不放弃, 不断寻找方法, 坚信“得分最多的选手也是投球最多的选手”, 失败会作为今后实践过程的警示标志, 每增多一次失败, 就会增加成功的几率。在这个过程中, 成员的心理素质会得到提高, 同时培养了它们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三、结论

创新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在于创新的成果是科技与人文的良好结合体, 它推动社会科技向前发展;创新的过程能够使人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大学生中多开展此类活动对大学生及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从大学生自身发展角度讲, 挖掘潜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可以拓宽其社会活动范围及增强其在高速发展社会的竞争力;从对社会的影响角度讲, 大学生是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 将他们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并为社会造福, 对社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的能力及素质得到提高后, 会带动整个社会一同向前进步, 大学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创新活动不仅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还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有效地挖掘出大学生的潜力。所以, 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范绪锋, 柯昌万.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1-10-01。

[2]徐红.深化自主学习的认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教育教学研究) , 2008 (3) .

[3]莫力科.大学生信息能力建设模式与验证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4]阎康年.中外科技创新文化环境对比研究初探[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 (3) .

[5]王洪才, 高馨.谈创新人才素质特征与高校办学定位[J].现代大学教育, 2008 (5) .

素质创新能力 篇5

一、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开课前先让学生猜两个谜语。第一个是“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这个谜底同学们猜了好久才猜出来了是草莓(草没),然后接着又说一个谜“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这个谜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到是杨莓(羊没),这时老师不失时机的问同学们:为什么第一个谜语猜了好久才猜出了,而第二个老师一说出来同学们就都猜到了。经过这个猜谜游戏不仅拉近了老师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解决第二个问题是因为有了第一个问题作为基础。从而让学生从三角形、梯形等已知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去思考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

二、实施“主体教育”,培养创新素质。

所谓“主体教育”,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思维也会非常活跃,学生就有了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这就要教师让学生有机会表现,学生有了探索的空间,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表现。

1、精心设计问题,提供探究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表现。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先帮学生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拼、联想等方法找到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引发学生合作、讨论,在合作、讨论中表现。

教学中加强讨论、合作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帮助,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加强交流、增强整体意识,在整体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在按教材中的意途教好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之后,让学生讨论除了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还可不可以把它剪拼成其它图形来推导呢?这样学生在推导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之后再让他们小组讨论,更容易发挥学生们的创新才能。有的学生就想出了可以拼成三角形来推导,有的学生甚至想把它拼成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宽了。

3、巧设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创新。

练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证明,有思考性的练习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巧设练习,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这样不仅可以开放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总之,课堂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及时、适时加以引导,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大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营造轻松、友好、和谐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要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个思路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中,就是要创建和谐、友好、轻松的教育氛围,多用鼓励性以及肯定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尽可能地做到尊重、关爱学生,使其感受到平等和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轻松、开心的情况下进行英语学习。并且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思维开阔和展开想象的翅膀,创新意识学习强烈。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友好,和谐的教育氛围,经常采用肯定和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要着眼于课本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并且为学生留出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给予足够想象力的环境,并且在想象中激发创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肢体语言、图片、简笔画和实物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讲解monkey这个单词的过程中,使用肢体方面的语言来模仿猴子的搞笑动作。学生通过对肢体动作的观察,想象和猜测老师所要表达的事物,从而锻炼其想象力。课堂上还要加强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小学六年级上册The story of rain讲到雨的形成这一单元可以先介绍一些物理知识,然后结合一些雨形成过程的图片,让学生先自我理解和想象一番,学生可以自行讨论,交流得出一些跟以往不同的知识,这样既开动了脑筋,又发挥想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有所收获取得满意的效果。然后通过单元内容的讲解,达到预习学习和内容相一致的结果。

三、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真实情境,在语言实践中持续发展创新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非常强调学习者先前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需要明确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是构建知识体系过程的关键。教师需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探究,并且利用课堂掌握技能和知识来解决实际英语问题。学生不断地模仿,从模仿中不断体会到模仿所带来的乐趣和知识。

四、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展其创新精神

多媒体教学通过对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加深知识理解和加深记忆的目的。有趣的图片和怡人的音乐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英语课堂导入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导入课程,进而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并且专心听老师的讲解。通过多媒体来创设相关的情境,并且激发学生的热情。新课程教材的特征就是要在教学中融入相应的情况,如果教师只有满口的空话,是无法让学生听进去,只有通过事实来进行教育。例如,在学习句型:“What does she/he do?”教可以出示一些表示职业的图片,图片的颜色丰富多彩给人以想象,让学生根据图片猜想图片所描述的职业,进而为本单元的学习提前增加色彩。

素质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创新能力 综合素质 创设情境 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62-01

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历史教学也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限度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巧妙置疑,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欲望

故人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优秀的老师在教学中总是努力而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来置疑。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人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借助外界因素的刺激。巧妙置疑,设置情景是触发学生创新欲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学知识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1950年土地改革时中央政府实行了什么土地政策?(2)三大改造中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3)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土地所有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4)改革开放后,为什么又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在学生逐题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我又追问。综上所述,概括党和政府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大家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争先发表自己的创新见解,甚至争的面红耳赤,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意见终于统一,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提高了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2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能力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时体现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创新探索,尝试创新的乐趣。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驰骋想象。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机动灵活地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例如:做小游戏、歌咏、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不拘一格,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创新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讲授《民族团结》一课时,我在课前就布置了预习提纲:搜集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传统文化,准备在课堂上展示。结果在课堂教学时同学们由于有了精心的准备,个个跃跃欲试,争相展示自己的所学。有的演唱蒙古族的歌曲,有的讲述藏族的宗教法事,甚至有些同学竞穿上了维吾尔族的服装跳起了新疆舞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之间实现了心与心的交流,在融洽的氛围中学生体会到了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3 鼓励学生置疑,激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提出问题,从新的角度去考虑,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这句名言道出了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置疑问难的重要地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首先要鼓励学生置惑,只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得以满足,创新思维才能被激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在历史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要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教材、不迷信教条,要勇于置疑、勇于创新,勇于想象。提倡学生之间互问互答,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置疑发难。例如:在讲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我精心准备了教案、课件,可是在上课不久,学生竞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什么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我及时调整原有的设计方案,又以此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反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不要党的领导?要不要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不要人民当家作主?一系列问题的迎刃而解,既解答了学生的疑惑,又顺利地过渡到四项基本原则上来。这样在教师的帮助下,师生共同分析问题,解答疑惑,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与尊重,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愉快而轻松地享受创新所获得知识。

4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创新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發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必须从满堂灌转化为启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探究。从死记硬背转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例如:在一堂综合复习课上,我有意识地将林则徐、郑成功、岳飞等历史人物放在一起,让同学们评价,然后我又提问:为什么称前者为民族英雄?而称后者为抗金名将?同学们满脸茫然,于是积极讨论、探究。当他们释疑后,我又追问: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有了前面的基础,同学们化深奥为浅显,争相回答:看主流,要客观、全面、公正,评价要准确等。这样的设计不仅巩固了知识,传授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要以一切服务于学生为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渠道,运用多手段,采取新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正确引导,科学组织,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87—92.

创新型教师能力素质之我见 篇7

关键词:创新,传统,教育,能力

创新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但在实际教育过程的运用中, 几乎都没有摆脱“借鉴”“模仿”的束缚,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 也会使创新型教师的定位模糊, 无所适从。教育要创新, 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的理念也要创新。如何在新形势下做一名合格的创新型教师呢?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何为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基本内涵

从词义上看, 创新教育概念涉及“创新”和“教育”两个基本词语。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 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创新是指抛开旧的, 创造新的。从词义上可以看出, 创新教育是指创造新的教育活动, 结合当前经济时代特征, 我们可以把创新教育定义为:创新教育是从守成性教育、维持性教育到创新性教育的转向, 从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向注重教育的文化革新功能的转向。这一转向涉及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 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 是带有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对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所以, 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必须把握一下几点:创新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原则、创新教育是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由此可见, 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教育的组织者——教师的角色该如何转变呢?创新型教师, 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

二、创新型教师具备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已经发生变化, 由传统的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的智能、潜能和发展学生个性方面来。要做到这几点, 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和角色定位, 要根除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绝对权威的桎梏, 建立适合学生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教师中心”转向师生互相关心、理解和支持。

三、创新型教师具备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21世纪是注重综合素质的时代。作为一名合格的创新型教师, 更应该具有德才兼备的教育能力。尤其是当前,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的重要性, 口头说教苍白无力。创新型教师应该具备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去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 健全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的发展。

四、创新型教师具备自身创新的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新的时代, 教师具备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学生。教师的创新性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创新:一是教育理念的创新, 二是教学过程的创新。

五、创新型教师具备综合学科和教育科研能力

未来的社会是知识一体化的社会,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型教师既能在自己所教学的领域一展其长, 又能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很好地归纳——总结——发展, 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一个合格的创新型教师, 需要的基本能力包括: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深厚的教育科研水平。

总之, 教育要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型教师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要想成为合格的创新型教师, 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和思想素质, 最终达到创新型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素质创新能力 篇8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推行, 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关键。本文在分析高职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定义的基础上, 探讨了学分制评价基本模式, 剖析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论证了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1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与人本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将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与学分定量评价制度紧密结合一起, 以个人申报集体评议为基础, 按照预先设定的测评指标体系, 对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素质能力进行学分制激励评价。

1.1 高职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定义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在不同学者的解读下, 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学生核心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竞争能力、大学生职业能力等, 但其内容大部分都可以概括为“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1], 但这些定义往往却没有考虑企业对高职大学生能力的需求, 因而导致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与企业人才需要脱节的问题出现。因此, 本课题组借用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核将高职高专核心能力划分为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发展和创造的基础, 是以个人专业能力为核心, 掌握信息收集和筛选、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 从而形成一种可以快速融入社会, 被社会认可, 独具个人特色的核心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 因所处环境和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下形成的、积累性和概括性的经验或习惯, 它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取得的成效。其本质上要求学生学会对日常学习工作进行反思, 对实践结果进行阶段性总结, 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通过对学习和实践的反思形成一种自我激励的能力。与此同时, 学会学习也意味着其他能力的隐性发展, 学习能力是其他职业核心能力成长的必要基础。

创新能力即指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新的思维或方法,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学习以及实践积累的感悟, 形成的工作学习方式的能力。创新力是以其他核心能力为依托, 进而成长起来的能力, 需要相关基础的积累, 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独有性的核心能力。

创业能力指拥有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 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能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 然后产生各种新的结果。创业能力是高职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的直接表现。可以说, 创业力是其他核心能力能够成功地综合运用的结果和呈现。

1.2 学分制评价基本模式

学分制是一种重要教育模式, 其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为核心, 教师指导为辅助, 通过“学分”或“绩点”对学生学习实效性进行综合管理的评价制度。对高职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进行学分制评价, 构建出以“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的素质拓展学分制度模式, 是健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 是实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 促进高职育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目标的重要举措。

2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体系的形成不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根据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程加入了课程设置当中, 但实际上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 未在教学过程中将各项核心能力、评价体系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如调查组通过问卷调查关于“你对学校素质评价制度的看法是?”的问题中, 表示认同的仅有18.23%, 高达32.23%的受访学生表示不认同, 选择“不知道”和“无所谓”的分别占18.68%和30.86% (如图1所示) 。

可见, 高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同, 甚至还有些同学“不了解”或“不知道”学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是什么。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高校教师还是以传统综合测评体系作为学生能力评价标准, 评价比例还是侧重于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 往往“会应试”和“背多分”学生能够成为这种评价制度的“受宠者”, 这种评价导向的“误区”、评价功能的“片面”、评价方法的“单调”严重地阻碍评价制度引导性和激励性功能的发挥。

其次, 高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只注重静态数据的分析或偏重共性表征信息的搜集, 忽视个体个性的表现, 忽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导致评价结果不能正确评价学生能力, 无法科学合理地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测评结果。如部分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制度按照学生的年级、学习成绩、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等来评价学生, 这虽然能够通过一定的指标来定量描述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表现, 但却不能反映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的动态变化。而且在这种综合测评制度中, 往往采取“一票否决制”的方式, 譬如学生如果出现违规违纪的情况, 就取消一切的评优评奖, 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学生下一个学年乃至整个大学生涯的评优评先, 这种评价的方式不仅不能够充分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而且还会严重地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你认为学校的综合测评制度合理吗?”的调查反馈中, 有高达73.24%的受访学生认为“不合理” (如图2所示) 。

可见, 这种缺乏对高职大学生多元动态发展进行反馈的单一评价制度, 最终会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的认知自我存在, 成为一部只知道学习的机器, 变成“高分低能型”的存在, 这必然不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造成他们进入社会后很难快速进行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的转换。

最后, 当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 部分高职院校仍处于理论阶段, 缺乏针对实践性的各类具体实施方案。部分高校虽然有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评价的范围之中, 但在评价准则中却没有进一步地对实践活动类别进行细化和归类, 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去真正地拓展自己的核心能力。有42.83%的受访学生对于“你认为学校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对你有帮助吗?”问题的反馈是“没有帮助”, 有12.42%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举办或者自己不知道有课外实践活动”, 这种对实践性活动缺乏有效规划进一步导致大学生“知易行难”、”纸上谈兵”的状况出现。

3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3.1 以职业能力为切入, 提升评价体系的全面性

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将来能在社会安身立命之本。在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标准中应该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一起, 通过实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 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培养, 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程加入到课程设置, 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并形成可持续的、科学的学生能力培养指标。譬如要加大学生在“第二课堂”或“校外实践活动”表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测评体系的评价比例。从而让学生在认真学习相关职业能力教程为第一课堂之外, 也能在课外通过开展商务谈判、礼仪风采、技能大赛、学生素质联赛等的第二课堂、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基地的第三课堂中得到职业能力的锤炼、提升和深化, 从而改变过去学生综合测评制度当中偏重学习成绩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 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3.2 以学习能力为目标, 增强评价体系的人本性

与本科院校相比, 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 我们应该通过综合素质能力评价的引导与激励, 进一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 将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与“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式教育模式紧密结合一起。例如, 可以将专业课本的内容变成一项项的“任务”与“项目”,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自己运用相应的专业知识“动手”去解决这些任务, 并且根据这些“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认定和评价学生的能力素养。这就打破过去“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机制, 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真正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热情, 让他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真正寻找到对该专业的兴趣点和兴奋点。

3.3 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度, 凸显评价体系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开发、塑造和深化学生的潜在能力, 譬如“创新”已经成为“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自主创新能力无疑成为大学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学生自觉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这离不开大学生评价体系的引导, 其中“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推行是重要的环节。在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过程中, 有几点是需要注意:一是推行的主体必须成立专门的部门机构, 如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素质拓展的认定工作本质上就是一种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认定时间长的繁重工作, 如果没有专门负责的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协调沟通、跟踪反馈, 这必然会使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流于形式。二是推行的内容必须细致, 在以“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的学分制度基本模式的基础上, 应该将“奖励分”的内容进一步地阐释和细分, 让其能够基本囊括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方方面面, 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的同时获得加分的奖励, 极大调动他们投入、参与和创新的积极性。三是推行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譬如可以建立网络素质拓展学分的“微商城”, 利用新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素质拓展的项目、完成项目对应的学分、学分记录直观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并且获得的素质拓展学分可以发挥类似“虚拟商品”的功能, 用以兑换一定比例的奖励分、公共选修课学分。激发学生素质拓展的主体要求, 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

3.4 积极打造学生创业平台, 完善评价体系的实践性

首先, 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中设置创业相关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创业竞赛活动, 在创新实践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环境下, 培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市场敏感度等, 具体而言, 如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创业指导、创业法律指导等基础理论, 在课程外积极开展“淘市场”、“商务谈判”等校内创业比赛, 形成激励机制, 出台《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协同就业指导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激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其次, 在校园内构建大学生创业基地, 为高职学生进行创业提供平台, 强化学生实践意识, 建立健全的创业基地的管理机制, 探索基地的运行模式和长效机制, 力求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在校园内发展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社团, 激发学生创业兴趣, 营造良好创业氛围。最后, 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人才培养, 要求教育模式应是向创新教育转变, 重视学生潜能开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共同培育人才, 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 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 以“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在校园内形成良好创业文化”[2]。

综上所述, 提升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增强评价体系的人本性、凸显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完善评价体系的实践性是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金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 (6) .

[2]翁楚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2 (12) .

[3]翁楚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探析[J].价值工程 (上旬刊) , 2015 (12) .

素质创新能力 篇9

一、后勤办公室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条件

(一) 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个人品质。

1、政治立场要坚定。

后勤办公室人员要理解掌握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要培养敏锐、独特的政治意识, 对工作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具体负责对外宣传、信息发布和综合协调工作中, 必须明辨是非, 处置得当, 既要讲原则又要充分考虑其灵活性。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 对待事物要擅于捕捉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 要加强在政治理论方面的学习, 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把自己的理想和国家、学校的发展相结合、相联系。

2、敬业精神要强。

后勤办公室工作不仅负责科室日常事务、文书管理、报表统计、档案管理、信息反馈, 还要应对突发事件。目前, 我校缙云校区正处在建设、完善的阶段, 工作任务繁重, 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无论何时何地, 都要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攻坚克难的精神, 在工作中要认真负责, 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以苦为乐, 敬业奉献, 艰苦奋斗, 真正培养自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和奉献精神。

(二) 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1、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能力。

后勤办公室工作人员不但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还要认真学习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 努力提高政策理论水平, 才能任何时候都能以政策规章为依据处理行事, 在掌握必备知识的基础上, 熟悉本岗位的工作, 明确自己的职责要求, 工作程序, 熟练处理好事务,

2、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综合能力。

后勤办公室工作人员既要有一定的基本知识, 又要有一定的社会科学相关知识, 要不断努力学习和掌握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新理论, 侧重学政策、学理论、学业务、学经济、学法律、学写作、学计算机以及工作方法, 拓宽知识领域, 充实和更新知识, 努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 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三) 应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

1、要有健康的体魄。

后勤办公室工作人员工作繁杂, 任务艰巨, 它要求后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要精力充沛, 坚持长时间的工作, 要保持头脑清醒, 思维敏捷, 处理事情才会井井有条。

2、要有健康的心理。

后勤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做到胸怀广阔, 心底无私, 在廉洁自律上要求严格, 严于律已, 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平衡的心态、平淡的心态, 勤勤恳恳, 任劳任怨, 谋事而不谋利, 奉献而不索取, 使自己能时时保持淡泊情绪的稳定, 不怒不躁, 正确对待挫折, 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 并以高昂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提高后勤办公室工作的能力

(一) 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

后勤办公室工作人员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变职务化服务为人性化服务。一定要有坚定不移的为师生服务的观念, 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方向, 要有一种以奉献为荣、以服务他人为乐的思想境界, 在奉献中实践对事业的追求, 在奉献中体现人生的价值。诚心为人作嫁, 甘为人梯。

(二) 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后勤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把学习作为武装和提高自己的首要任务, 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理念, 强化学习意识, 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首先要向书本学习, 开卷有益, 多学多得;同时, 还要在实践中学习, 边工作、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向领导学习, 学习领导讲话时的构思、处理问题时的技巧, 向同事学习,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养成勤于学习, 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在工作中善于总结, 不断进步, 不断提高。

(三) 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做好后勤办公室工作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实事求是、尽心尽责的工作。学校的后勤工作繁杂、具体, 直接为学校师生服务, 事关师生利益, 需要有很强的务实精神, 要做到工作认真、态度端正、处事果断, 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 从严要求、从优服务, 高标准、高质量, 确保工作万无一失。

(四) 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后勤办公室工作人员办事要稳妥, 处事要严谨, 在廉洁自律上要求严格, 严于律已, 要从自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善于将简单、重复的琐事串联起来, 形成体系, 既要把握工作方向, 服从整体工作, 又要发挥内勤人员的主动性, 善于在被动中求主动, 变被动为主动。对一些常规性、规律性、阶段性等确定性工作, 不要消极等待, 要积极主动, 提前准备。把工作做在前, 主动做好超前服务。

(五) 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后勤办公室工作人员要要围绕一定时期学校的各项中心工作, 结合实际, 积极调研, 主动参谋, 不断更新服务理念。要始终坚持“三服务, 两育人”的宗旨, 工作上的事情, 要说办就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决不能推诿扯皮、拖拖拉拉。要培养服务意识, 时刻摆正位置, 尽可能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做到坚决服从领导和服务师生, 为师生提供高效快捷的后勤服务。

素质创新能力 篇10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

当今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

1.创新意识较强, 但不善于利用、创造条件。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 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理解, 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 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 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 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 往往不能把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 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创新思维相当敏捷, 但缺乏有效的思维方式。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相当敏捷。然而由于他们的知识面宽度不够, 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 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 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 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 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 没有太多的创意和突破。

3.具有创新灵感, 但缺少必备的技能。大学生经过不断的脑力劳动, 大脑皮层下产生某些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导下, 神经联系会彼此刺激, 产生灵感。然而灵感往往是昙花一现, 此时若有较强的创新技能, 会使灵感成为现实。

4.具有创新的情趣, 但缺乏毅力。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 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 都有相当的发展, 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 但缺乏毅力,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 见异思迁, 甚至放弃追求。

二、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 必须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队伍。只有高素质的教师, 方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因此, 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的教育方式。二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培养其创新心理素质。三是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使命感。创新型教师不但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为祖国富强献身的爱国情感, 是创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

2.积极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较高的创新能力。首先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质之一。只有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才能在所从事的活动领域里不墨守成规和因循守旧, 才能求新、求异、求好, 才能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其次创新能力是创造人才的核心品质。创新型教师必须学会和养成多种思维方法, 而不使自己的思维定式在演绎与归纳的形式逻辑思维的单一模式上。如果教师的思维模式僵化、单一, 缺乏创造性思维, 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创新方法为基础, 在创新活动中得以培养和提高。所以, 教师应自觉学习思维科学、创造学和研究方法等知识, 并积极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应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4.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人的思想支配着人的行动, 教育思想观念则更深刻、稳定地支配着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 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的, 决定着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质量。教育发展靠改革, 改革成败的首要因素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教育发挥的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教育思想观念的先进科学与否。因此, 一所大学、一位教师, 搞好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因素是端正教育思想观念, 这是高等学校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和先导。

三、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中的实践

1.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的方式,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构建一个创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 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客观物质世界, 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采取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利用课堂辩论、CAI授课、学生讲课和专题讨论等方法, 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 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教师要有接受大学生挑战的勇气, 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营造以大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2.改革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的“教师指定一学生完成”的实验教学模式, 代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 给学生指明实验的要求、目的, 以及要实现此目的可能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具体过程由学生自己去完成, 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这样, 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性, 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 开设创新型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创新型实验中充分发挥“解惑”作用, 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方案, 带着问题去做实验。从理论和实验中找到答案,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智慧能力。

(3) 创设开放型实验室,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由实验室提供仪器, 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实验。教师则要求学生写出实验的名称、目的、原理, 设计出实验过程或方法,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3.以科研促教学, 鼓励教师参加物理前沿研究。

要教育、培养学生创新, 教师首先能够创新。因此, 强调、鼓励教师参加本学科前沿研究, 以科研促教学, 大大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 创新是2l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代表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 培养创新型大学生是时代的要求。为此, 我们教师应该主动转变观念, 积极进行知识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角度来审视过去, 努力构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 在教给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 注重教给学生治学方法, 培养其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而能够在创新教育中找到有效途径, 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侠, 黎开谊, 陆宁.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 推进创新素质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 2006, (1) :36-37.

[2]张连和, 王凤翥, 张宇, 崔殿成.科研型教师素质培养的途径、方法与机制[J].青年教师, 2006:46-48.

[3]金乌.创新智慧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

创新型教师的能力素质及培养 篇11

【关键词】创新型教师 心理能力 思维能力 实践能力

【分类号】:G451.2

一、创新型教师的创新心理能力素质

心理能力素质是支配人的一切行为的内在原动力或驱策力。人的创新活动的开展必须具备相应的创新性心理基础。如创新性心理动机、创新性兴趣、创新性情感和创新性意志等内在的的心理倾向力。具有创新心理能力素质的教师,表现为有很强的教育教学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精神,包括创新激情、探索欲、求知欲、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有理想、有勇气、有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1、创新型教师应具有教书育人的职业意识、爱岗敬业的精、坚忍不拔的意志,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要充分相信自己向困难挑战的能力,对教育事业的执著的追求,经得起挫折的磨难和成功的考验。

2、创新型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致力于最大限度地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创新思念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创新型教师应是喜欢创新,注意创新、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人, 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标新立异,为学生的创新意识作出表率。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解放学习和创新激情,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下,才能投入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的热情,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创新型教师应具有顽强的创新精。教育教学的创新过程并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的过程,还需要以教师的创新情感为动力,如不仅要有理想、信念、热情和创新激情,也要有自信和意志,不畏权威,坚持实现自己的创新设想。教师在教学内容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的创新过程中,可能充满艰辛、挫折和失败,要能正确面对,坚定信念,锲而不舍。创新精神的塑造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处于最高境界,教师应对不合时宜的传统、陈旧落后的教学因素大明质疑,强化开拓精神和求实精神,真正成为现代创新型人民教师,并鼓励、激励学生大明质,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和谐氛围,努力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4、创新型教师应具有开放的人格和宽容理解的良好心境。创新型教师既不轻信他人或书本没有科学依据的意见和知识,也要有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否定的精神,既要大明质疑,勇于进取;实事求是,又要善于尊重和鼓励学生的提问和质疑,充分理解学生的求异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甚至对学生否定教师和教材的观点的行为持宽容理解,以创新勇气允许学生的挑战,以身作哲,用实际行动,比如大胆地陈述自己的思想,包括不够成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既要鼓励学生敢于自我表现,更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启发学生思维,点拔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情感。只有独立的观察与思考,不从众,不趋同,才能产生独到的见解。

二、创新型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素质

1、创新型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宽厚的知识。创新型教师应精通本门学科的知识,熟知相关学科中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的一般常识,有关研究表明,不同的知识贮存在人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并按初始装入时的状态形成一定的联系,如果能使知识产生新的连接,便会形成知识的的迁移,产生新的知识,即所谓创新。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释本学科知识,往往会产生思维、认识上飞跃。事实上,许多创新、发现往往是在学科与学科的结合点上产生的。因此,创新型教师应有强烈的求知欲,掌握广泛获取知识的方法,形成宽厚、完善的知识结构。

2、创新型教师应具有远见的卓识。应把握和了解当代最新科技、最新理论和最新网络技术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并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因为学生只有不断地把握和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才能不断激发其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其自身的学习内驱力,产生适应时代的创新观点和创新成果,也才能及时把这些具有前沿性的知识自觉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富有成效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

3、创新型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现代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创造学以及创新理论的基本知识,形成崭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输,培养的是继承型人才;现代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构建、变化和运用,更加注重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关注教育的过程,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创新型教师必须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创造学以及创新理论去指导学生去学习、去创新,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

三、创新型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素质

1、创新型教师应具有创新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教参)的能力。能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从各部分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培养对象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统筹安排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思维训练点,充分挖掘内容中的创新思维因素努力增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内容的价值。

2、创新型教师应具有创新性设计教学过程和科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要根据创新性教学的原则(如主体性原则、激励原则、发展性原则、个性化原则、渗透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等,正确运用创新性思维和教学的基本方式(如发散与集聚、讨论教学、反思教学、类比教学、探研教学等),将各种教学基本形式、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收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创新型教师应具有民主的教学组织艺术和机智的教学应变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针对培养对象、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情景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灵活机智地引导学生有的放失地提出新见解、创新新方法。

4、创新型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的能力和教研能力。一方面,任何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只有当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时,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充实。因此,创新型教师要敢于实践,于把各种理论知识与和社会实际以独特新但又合乎情理的方式进行组合,向学生展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要能安排和带领学生深入到实际中去,运用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去观察实际、收集大量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并启发引导学生创新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的途经、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创新型教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从事或参与科研和教研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讲,就是创新教学的过程,提高自身教学创新能力素质的过程。

素质创新能力 篇12

创新素质包容着创造素质, “创新”源于经济学领域, 创造力则是心理学中一个十分复杂、颇有争议的概念, 仅定义就多达百余种。但无论如何, 我们都不应把创造力视为一种与人的其他素质不相关的、没有联系的、孤立和单独的品性来培养。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那种有创造力的人才是问题的本质, 那么你面临的问题就成为人性转变、性格转变、整个人的充分发展问题。”许多研究也表明, 创造性不完全是智力因素影响, 更重要的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反过来讲, 如果某学生的德智体美诸项指标都或得较好的评价结论, 但他却不具备创新素质, 那么完全可以说, 这种价值判断是错误的, 只能说明评价思想和评价体系本身有问题。另一方面讲, 任何教育评价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特别是针对学生做出的判断, 都必须依从于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我国传统教育对于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准则, 通常以学科和知识为中心, 而不是以社会需要为标准, 所培养的人往往脱离社会生产实践, 脱离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最近, 教育部有关领导指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企业招聘人才业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变化主要是:其一, 为适应当今社会需要, 要求人才迅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这种能力比掌握较多已有知识更加重要;其二, 这种人才必须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进行创新。这就是说, 面向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既知识渊博, 又善于学习新知识和善于创新。以处于科技发展前沿的信息产业 (IT业) 为例。我国著IT行业招聘员工的主要标准是:有想象力、创造力和敏感型, 有较强的适应性。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则认为, 联想集团对人才评价的标准第一是做人正直, 第二是胸怀大志, 第三要善于学习。美国Intel公司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具有学习新东西的能力, 对自己有信心, 做事前首先考虑应不应该做, 而不是只管把事情做好。而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则表示, 微软公司需要最有潜力的人, 潜力包括聪明才智、创造力、学习能力、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等等。他认为潜力比专业经验和在校成绩更重要。上述例子都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只有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 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 学校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为社会大量提供这种人才。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 他们应该具有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 具有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较强的适应能力, 能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特征和特长等。

素质教育中, 除了我们熟知的德智体美的基本素质教育以外, 创新教育的离不开我们对社会发展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尤其是面对咨讯爆炸的当前时代, 信息是我们每天都需要面对的, 无法正确处理, 创新教育就无法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具体而言:

1创新意识源自信息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 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内容从广义来看, 应该包括发现意识和发明意识两个方面。发现意识就是有意识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 发明意识是指自觉地进行创造新的事物, 创造新的技术或方法的心理活动。而这两种意识活动都源于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需求的能动反映, 包括捕捉判断信息, 并及时抓住有用信息的敏感力。一个具有敏锐信息感受力的人, 可以从大量司空见惯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和现象中捕捉到可利用的有价值的信息, 这就是所谓的发现意识;同时, 他还会将所获取的信息重新整合, 使之产生新的价值, 这就是所谓的发明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的人, 才有可能在貌似平凡的事物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产生新的观念和想法。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 信息意识是其感知的来源。因为缺乏信息意识的人, 就缺乏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就不可能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 也就不可能有多种知识的积累, 更不可能出现知识的火花和观念的创新。

2创新思维的训练离不开信息源的指引

创新人才不仅具有创新意识、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教育学理论的最新观点认为: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训练, 借助其他渠道的帮助, 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包括图书、期刊、工具书、音像材料、多媒体光盘以及从因特网上获取的各种信息、数据库等) 而获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学生要自主学习, 自主发现和探索, 反对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 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教育学家还强调“情景创设”、“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 主张“发现式”、“探索式”学习策略, 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自主的学习方式必须依靠正确的信息源的指引, 学生只有具备了对信息资源的鉴别和选择能力, 才能不拘泥于课堂的讲授, 通过自主寻找学习材料, 了解更多知识, 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3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信息能力的提高成正比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能力。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 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利用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等。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个体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有效地收集各种资料与信息, 能熟练地通过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信息处理能力是指人们对于信息的阅读、存储和加工能力。信息技术的利用指的是对于网络、多媒体计算机、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存储与处理技术的掌握。信息整合和信息传播能力指信息主体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加工, 重新生成新的信息, 并将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传播给其他用户的能力。

以上这些都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与素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 科学研究与数据分析更多地依赖于各种系统软件的处理。从自然科学领域到社会科学领域, 各门学科的研究都不同程度上地依赖于人们对于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很难想象, 一个连起码的信息技术都不会利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无所适从的人, 能在科学研究上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和观点。反之, 越是思维敏捷、头脑灵活, 在学习或工作中处于领先或独创境地的人, 其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必定更胜一筹。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急剧扩张的情况下, 知识老化周期加速, 一个大学生无论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多么现代化, 若干年后, 都会碰到相对应用领域而言的专业知识过时问题;据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所具有的知识, 只有12.5%是在大学阶段获得的, 而87.5%则来自工作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应主动地获取知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需要主动地、独立地、个性化地获取信息, 所以要求学生在信息时代的新学习模式中, 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 即从“学会”转向“会学”。大学生只有通过信息素质教育, 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信息, 才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 顺利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这种现状, 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 改革相应的课程内容, 重视对现代信息资源的介绍与利用, 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 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主要任务。

信息迅速膨胀的今天, 如何正确地处理和利用有效的信息, 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获取、评价和存储利用等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 做到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 才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王亚芳

摘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应该是以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为准则, 调整并确立人才评价标准新的坐标, 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因此,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上一篇:贷款市场下一篇:阳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