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

2024-09-15

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通用12篇)

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 篇1

摘要:在教学中, 要把素质教育的重点落在真正的能力提高上, 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表达能力,创新思维,想象力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 然而, 我们却没有看到与这口号一样响亮的成效。学生仍然是应试教育流水线上一个个劣多优少的产品。每天的时间, 或埋头于学校课堂, 或奔波于校外的各种补课, 让原本天真的一张张小脸, 被倦怠黯淡了双眸。很显然, 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 毫无趣致的课堂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之间, 缺乏互相理解, 独守自己的小方圆, 自私自利, 想法单一而偏激。很显然, 教条的“死”的知识点的累积, 并不能使一个人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那么, 如何暂时解开枯燥乏味的单纯性知识传授的绳子, 真正把“素质”和“能力”培养放到更前位, 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做了深入的思考, 并尝试性地做了很多实践, 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下面我就把这些经验和教训分享给大家。在这里, 我暂且将思想教育放在一边, 主要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谈。

无论是一个社会, 还是一个小集体, 甚至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 都离不开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强的人, 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融洽于环境, 令自己与他人都产生愉快的感觉。所以,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至关重要。针对很多小学生羞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这一现象, 我们做了很多尝试。羞于表达, 一是能够表达好, 只是不够自信, 所以很纠结地放弃或错失了表达机会;二是心里很空, 没有什么可表达两种情况。那么, 首先, 要突破学生的心理界碑, 让阳光照射进来, 就是第一步。我们利用音乐课开展了一堂特别的课, 就叫做“你会模仿么?”模仿, 是人类的天性, 亦是学生喜欢去做的事情, 所以, 我们以此做突破口, 让无论多么内向的孩子, 也跃跃欲试了。这一堂课, 学生从最简单的模仿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说话、动作、走路姿势, 来了个“我来模仿你来猜”, 挑起了整个欢快的气氛, 因为掌声和笑声, 大家的情绪完全被鼓动起来了, 争先恐后的局面开始出现了, 又跨越到了“明星模仿秀”, 虽然有的模仿只是有那么一点点“像”, 但这一点点成功就是一个分量十足的鼓励了。通过这样的一堂课, 我们发现, 学生活跃起来了, 课间的气氛也融洽了, 他们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是可爱的。只是平时他没有在你面前打开自己。很多学生因此不再总觉得自己是被人嫌弃的, 开始有了与人沟通的欲望。

敢于表达了, 那么接下来, 就是表达得好与坏的能力问题了。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想深度。而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倚仗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平时, 有的学生有阅读的好习惯, 有的没有, 有阅读习惯的同学也有阅读内容不适当的弊端。那么, 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阅读, 并主动阅读优秀的书籍呢?我们还是从学生的天性入手, 因为, 每个人生来都具有或多或少的表演欲, 只是有的被压制了而已。于是, 我们又在语文第二课堂设计了这样的内容, “名篇佳作表演”。也就是学生可以独自进行表演, 让其他学生猜自己表演的人物和台词是出自哪篇名作。我记得有个学生仅做了三分钟的表演, 居然令自己流了眼泪, 而台下的学生, 也红了眼圈。他表演的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一段对白。表演时, 他化身为三个角色, 简·爱、罗切斯特和画外音。若想表演得顺畅和入戏, 必须要极度熟悉表演内容。这就需要他们对作品充分理解和熟悉, 甚至整段的内容都背诵了下来, 再加上反复揣摩, 记忆也变得非常深刻了。还有的学生, 三个两个组成了一个小组, 表演了一出小话剧, 把老舍的《茶馆》表演得惟妙惟肖。他们为了表演成功一个小角色, 主动而认真地阅读了很多资料, 最后敲定了一个。借此, 学生发现了好的作品恒久迷人的美丽, 更启发了自己的创作思维。他们发现, 对生活的观察入微就是一种了不起的素材的积累。

创造性思维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甚大。一个人具有多少潜力, 取决于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从一幅画入手, 一个简单的人物造型, 让学生去添加背景, 每个学生几乎都不一样, 大家放到一起, 就成了别开生面的创造性思维启发课。在一堂美术课里, 每个学生手里都分到了一个小小的纸巾包, 上面是一个仰头向天的小女孩形象, 通过老师的启发后, 学生最后完成了一批令他们自己都欣喜若狂的优秀创意的作品。有的画的是在够树上的苹果, 有的画的是在接空中飘着的一百分试卷, 有的画的是脚踩书籍的阶梯, 上面展开给她的是一片旖旎的风光, 有的画的是被巨大的书本环绕透不过气来而将手伸向了天空……

我们还在语文课堂上做这样的尝试, 改编作品。把原本的结局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将之改变, 最后同学们一起来评, 谁改得最动人, 谁的文笔模仿得最像。这样, 孩子的想象力得以拓宽, 同时写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从小培养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脑细胞活跃起来、饱满起来、健康起来, 这些, 其实就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 篇2

关键词:

审题能力 操作线段 图板书

摘要:

培养与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先从培养审题能力入手,再借助学具操作或画线段帮助思考,最后利用板书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解决问题能力高的人成绩不会考得差,而解决问题能力低的人成绩肯定很差,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由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的。解决问题能力低的人,他应用知识的能力就差,他学了知识却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数学对他们来说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可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要的。据调查,有许多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这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实际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审题能力及推理能力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与推理能力。

一、抓住关键词分析,弄清题目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读题与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第一步出错的话,后面的列式、计算等就会白花力气。根据我对试卷及平时作业的分析,发现很多学生是因为不理解或不仔细,审错题意而扣掉整题的分数,这是相当可惜的。

审题是重要的,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多读题目,边读边想,仔细想,想明白,抓住关键词想。如六年级期中考试的一道应用题:题干已知烟筒的底面直径与高,第一个问题是求它的侧面积,第二个问题是求20个烟筒需用铁皮多少平方米。第一个问题,学生能正确解答,因为问题明确指出是求侧面积,而第二个问题,就有很多学生列错算式,都列成一个底面积与一个侧面积的和,再乘以20。因为弄不明白烟筒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不知道烟筒只有侧面一个面,教师讲解时只需对烟筒的.形状作出解释,或从烟筒的作用引导学生猜出烟筒的样子,其余可放手让学生去做。

其次,读题时要求学生弄清每句话的含义。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如问题是求表面积还是体积,是求速度还是时间,是求工作效率还是工作总量等等。只有审清题意,才有可能列出正确的算式。

二、动手操作是提高推理能力的有效手段

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手段,运用操作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生疏的问题熟悉化,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体验,使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虽然很多知识在上新课时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过,但有些知识时间一久,学生可能又全忘了,如果结合动手操作进行某些知识的复习,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如复习圆柱与圆锥的知识,已知等体积等底的圆柱与圆锥,圆柱的体积及底面直径,求圆锥的高时,学生很容易出错。我先让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进行观察操作,然后回答三个问题:

(1)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几倍;

(2)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倍;

(3)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多几倍。

再让学生思考等底等体积的圆柱与圆锥的高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做几道不同问题的题目进行巩固。

线段图可以把题目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有些题目数量关系复杂,通过画线段图,观察线段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否则很大一部分学生将会束手无策。可见,线段图是学生解题的好帮手。如:一个数,如果把它的小数部分扩大3倍,这个数是2.2,如果把它的小数部分扩大7倍,这个数是3。8,原来这个数是多少?让学生自由读题后画出线段图,师巡视,这样老师既能了解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又能了解学生对哪几句不理解,以便教师有针对有重点地讲解。

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如学生找不出,可适当引导,3。8与2。2的差等于哪个量的4倍?其余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反馈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学生举手积极,兴致高涨,解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教师没有借助线段图,只让较好的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肯定有很多学生不理解,虽然学生最终也做对了,但可能只是一种模仿与记忆,他们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思维能力只能是处于低级水平。

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先去某情景当中,再抽象出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的一种思维过程。线段图是一种既能去某情景当中,又能让学生对数量关系一目了然的工具。线段图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直观化,是学生把生活内容数学化的一种工具,是学生解题的好帮手。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遇到难题找线段图帮忙的好习惯。

三、板书思维过程是提高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好学生思考得出的解题思路,后进生不一定一下子就会明白,借助板书有利于他们学习思考,使他们有所提高。

如上题解题方法多种多样,指名口述解题思路,师板书。

第一种

解:设它的小数部分为x,(7—3)x=3.8—2.2

4x=1.6

x=0.4

2.2—(3—1)×0.4=1.4

第二种

(1)这个数的小数部分的4倍是几?

3.8—2.2=1.6

(2)这个数的小数部分是几?

1.6÷(7—3)=0.4

(3)这个数是几?

2.2—(3—1)×0.4=1.4

这道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还可以引导学生列出:

3.8—0.4×(7—1)=1.4

2.2—3×0.4+0.4=1.4

3.8—0.4×7+0.4=1.4

引导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比较这几种方法,看哪一种简便,教师便把那种思维过程写完整。留一定时间给学困生吸收,这样做体现了面向全体,共同提高,使全体学生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优等生思维更加灵活,能同时掌握好几种方法,而后进生至少也能掌握一种方法。

复习解决问题这块知识时,用学具操作,借助线段图,把知识具体化;板书解题步骤,把知识抽象化。这样把具体与抽象结合,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可开发智力,达到有效复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小霞。“读”出数学的精彩。教学月刊,(11)。

[2]吕琴,蒋成荣。让操作实践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学月刊,2005(11)。

[3]于晓霞。对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与做法。中小学数学,(6)。

化学教学中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篇3

关键词:能力与素质;化学教学;积极性和兴趣;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21-02

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是化学新课标的要求,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光荣而艰苦的任务,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个良机要深入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做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充分利用化学趣味性来调动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学生健康的心理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的内在的力量来发奋学习,而影响学生健康的心理的因素有很多,但我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只有在化学课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趣味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会使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乐于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从下面几点着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1、指导学生认识学习化学学科的重要性。经常授课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介绍一下化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可以介绍目前全世界的钢铁制造、化肥生产、化妆品制作等等都是利用化学知识而创造出来的,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知识对民族的繁荣富强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明确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们都觉得作为一名中学生,要认真学习化学,要打好化学基础知识,为将来服务于国家和人民提前做好准备,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化学课上争先恐后地发言、积极地投入探究化学之中,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来实施教育教学,会极大的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2、充分利用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材料以及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来努力创设兴趣情景,让学生的学习接近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化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如柴油机和汽油的启动就是利用了柴油、汽油能够燃烧发生化学变化后放出大量的热来工作的;天然气、放鞭炮、爆破等等都是利用了化学知识来制造和使用的,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和联系,把学生领入化学的王国,掀起学生心头的层层浪花,推动学生思维的涟漪,引起学生无穷的遐想和追求,让他们在愉快的兴趣中快乐地学习化学,掌握化学知识,寻找学习化学的规律,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3、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化学实验中的种种奇妙的变化学生均可目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进行操作整个实验过程,这样学生可以体验实验的快乐,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过程及现象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和掌握知识的基础,认真、细致、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及科学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思维的能力,并非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不懈训练才有形成,有一句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要认真细致地做每一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现象,做好学生的表率,并要求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要仔细、要正确对待每一个实验过程,每一个细微的现象,并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有目的地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尽可能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教师指导下讓学生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培养学生自觉进行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实验中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实验的目的,正确掌握一般操作程序和观察的方法。必要时还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给学生制定不同的观察计划,做到有条不紊地观察,有信心有能力的观察,对较难观察的现象可以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来实施整个过程,以最大能力让学生观察到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现象,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后还要仔细地思考和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及原理,归纳总结出结论,突破难点,掌握要点,解决疑难问题。观察并不是一句话的问题,也不是那样看一看就能解决问题的事,而是观察离不开思维,观察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每个学生在观察现象时就能在头脑中不断地把观察到的东西跟以学过的知识、已见过的现象、已掌握的经验会联系起来,这就充分说明了学生在观察中思维不断地在活动,这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观,引导学生明白和知道每一个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照方抓药或操作上的机械重复,而是一个不断进行思维和创新的过程,因为做每一个实验都需要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要求、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和药品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所有这些明确、掌握、注意都离不开思维,在整个过程中仪器的连接、条件的控制等也离不开思维的支配作用,每一个动手、动口的过程也在思维的控制和指导下才进行的,所以可以说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思维这个无声的高级功能在整个活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实验的过程其实是思维操作的过程,实验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利用化学实验的科学性,提高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思想品质素质。

沟通能力的形成与素质培养 篇4

一、沟通能力形成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 网络技术也迅速的发展起来,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 也影响了我们中一部分人的正常生活, 例如在公交车上, 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 大部分的学生都在低头按着手机, 有着学生更是沉迷于网络中, 无法自拔, 这是造成我们大部分的人沟通能力的差主要的一部分因素。另外, 一些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缺乏沟通能力, 只低头干活, 不会抬头说话, 这也是不注重沟通能力造成的结果, 所以, 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沟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就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逐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1. 加强日常的交往的能力, 优化日常人际关系

人是群体动物, 所有的活动, 都要和人打交道, 作为学生, 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 和实际情况,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所以在生活中,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 建立一个同校交友平台, 也可以和其它学校建立网络平台, 在那里同学们不仅可以和同校的学生, 对有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 也可以和其它学校的同学进行讨论,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同学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也扩大了交友的范围, 从而营造了学生团结友爱, 互相帮忙, 和平共处的交往氛围。

2. 开设沟通交往能力形成的有关课程

有些同学对和别人进行沟通, 其实是有着强烈的愿望, 可是由于自身沟通能力差, 或者不知道怎样与别人沟通, 就不好意思开口, 所以学校应开设相关的课程, 主要是讲解怎样和别人进行沟通, 或者怎样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另外主要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解答, 也可以开展一些活动, 给那些想要和别人沟通的同学机会, 加强交流, 也要引导不敢说话的同学, 使其变得渴望说话, 善于说话。

3. 老师的强化引导作用

作为老师, 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 更要引导同学们在交往时的, 要严于律己, 宽容的对待他人, 和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去交流, 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 正确引导学生和别人相处时的态度, 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帮助学生提高交往能力。

三、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我们经常听到素质教育这样的词语, 如今我国就业单位, 已经不单单看重业务素质这方面, 也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思想道德素质, 问题解决能力, 敬业精神, 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性的素质。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所以高等学校的教育,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更要着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 这也是大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四、素质培养的策略和思路

素质培养应从两方面入手, 学校方面和自身方面

1. 学校方面

教学的方法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的手段, 搞好课堂的学习的范围, 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积极开展健康的校园文化, 如举办文艺活动和社团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长知识, 还可以培养个人能力, 使学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2. 自身方面

大学生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意识, 要兼顾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 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要培养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还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 具有很强的创造力, 在道德素质方面应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培养, 提升人格, 在心里素质方面,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够承受挫折和压力, 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五、结语

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进行素质的培养, 对提升人才的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培养全面综合性素质人才, 同时学生自身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 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加强对自身的完善, 使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摘要:沟通能力强, 高素质的人才, 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所以, 对于怎样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才高素质培养, 是高等教育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针对高等院校学生, 以及通过社会学的角度, 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怎样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 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法上, 进行探讨和研究, 这对提升人才质量有重要意义, 也能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应用性人才。

关键词:沟通能力,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孙昊哲.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2]郑媖.高校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 2013.

[3]童革.高职院校沟通能力培养“双十”模式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5) :135-137.

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 篇5

单位名称:职工姓名:

一、填空题(共10分,每题2分)

1.是人脑特有的产物,是人意识所具有的能动性的体现,是个体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活动。

2.信心、诚实、希望、乐观、勇气、进去、慷慨、容忍、机智、诚恳等都是正面的,它们统称为的心态,也是正确的心态。

3.造成压力的潜在因素可分为三大类: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

4.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创造新鲜事物以及发现新观点的能力,它是一种基于概念及精神上的人类精神现象。

5.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案例都在证明,才是决定人生成功乃至命运的最决定性因素。

6.是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7.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着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8.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体成果需要个人知识管理,个人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保持。9.是指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交集在一起共同工作。10.管理是一种参与式、民主式并自我控制的管理态度,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团队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

二、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

1.()就是个人把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感知。

[A] 消极心态

[B] 自卑感

[C] 自负心理

[D] 缺陷

2.()是自古以来人们公认的治学成事之道,是一条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A] 智商

[B] 智能

[C] 勤奋

[D] 执着

3.在当今社会利益关系重组和社会秩序重建的过程中,()成为人际交往的准则。

[A] 诚实和信任

[B] 自信和善良

[C] 责任和荣耀

[D] 关系和地位

4.日益激烈的竞争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压力的漩涡之中,人人感到危机四伏。()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的负面效应最小化的过程。

[A] 情绪控制

[B] 社会实践

[C] 压力管理

[D] 心理治疗 5.对于一个个体来说,应付难以相处的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

[A] 灵活

[B] 改变

[C] 理解

[D] 忠于自我

6.生活中,失败平庸者多事()有问题。遇到困难不是想着激流勇进而是知难而退,他们没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欲望,只有消极逃避甚至放弃的想法。

[A] 意识形态[B] 思维方式

[C] 思想陈旧

[D] 心态观念 7.()是消极社会心态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A]阶层固化

[B]信仰缺失

[C] 贫富不均

[D]经济发展

8.()源于组织管理,它是在组织中构建一个量化和质化的知识体系,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体系中,形成永不间断的个人知识到组织智慧的循环。

[A] 终身学习

[B] 知识管理

[C] 时间管理

[D] 信息管理

9.创新技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

[A] 客观事物

[B] 主观思想

[C] 创新思维

[D] 知识结构

10.执行力就是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执行力就是(),“说”和“做”、“知”与“行”的一致。

[A] 知行合一

[B] 身体力行

[C] 言行一致

[D] 具体实施

三、多项选择题(共30分,每题3分。选答案中有错误选项,该题得零分,但是不倒扣分;如果答案中没有错误选项,但正确选项未全数选出,则选择的每个选项得1分)1.领导力是支撑领导行为的各种领导能力的总称,中国科学院课题组经过攻关,基于领导过程构建了领导力五力模型,主要包括()。

[A] 前瞻力

[B] 决断力

[C] 控制力

[D] 影响力[E] 感召力 2.领导的控制力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实现()

[A] 奖励制度

[B] 组织成员

[C] 组织活动

[D] 组织战略[E] 竞争机制

3.古往今来,恶化的人际管理各有各的不同,但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却需要普遍遵守以下原则()。

[A] 诚信原则

[B] 尊重他人 [C] 关心他人 [D] 进行自身反省[E] 宽以待人

4.自古以来,关于珍惜时间的交到汗牛充栋,现代人更把时间视为生命,学会时间管理无论是对于在工作中致胜相对重要,还有利于平衡好工作与生活。著名的时间管理方法包括()。

[A] ABC时间管理法则

[B] 二八法则 [C] 四象限法则 [D] 委派与授权法则[E] 逆势操作法则

5.自我控制是有控制和弹性两个维度构成。控制指的是()表达的阙限。[A] 个体认知

[B] 身体素质

[C] 情绪冲动

[D]动机和行为[E] 人格品质

6.意大利著名组织家安东尼曾在接受美国《时代》采访时说:“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成功者。学多人——从我还是一个孩子,直到现在——他们都比我聪明,更有才华。我唯一比他们强的只不过是我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罢了。我很冷静,从不为那些情绪化的事情浪费时间和精力。”在工作生活中,调节情绪的方法有()。

[A] 保持心境平和

[B] 食物调节法

[C] 适当的认同他人

[D] 药物调节法[E]情绪互感调节法

7.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通往成功的重要内因,良好的品质是塑造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拥有幸福生活的最本质基础,它包括()[A] 勤奋

[B] 真诚[C] 善良

[D] 诚信[E]宽容

[F ]感恩

8.良好的情绪管理既能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目标,又能使个体维持和促进情绪的适应性,是社会胜任能力和心理健康中不可或缺的过程。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A] 转移消极情绪

[B] 学会察觉自己的情绪

[C] 找出引发情绪变化的原因 [D] 寻找有效处理情绪的方法

9.富有创造力的人不一定容易取得成功,专业技术人员在富有创造力的同时还需要拥有进取心、自信心、坚韧性等个性。下列选项不属于通过发展个性提高创造力的有(): [A] 激发求知欲

[B] 按照经验办事[C] 使用灵感思考

[D] 遵照书本知识[E]重视思维成长

10.意志与一个人能否成人成才具有极端密切的联系,()是构成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基本要素。[A] 沟通 [B] 独立[C] 善良

[D] 坚韧[E]果断

四、简答题(共30分)

体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1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意义

创新是人类根据需要,运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创造出新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过程。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创新就是要改变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创新的本质是不做复制者。创新是科学最重要的本质,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要从小培养和塑造。创新能力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不断发问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创新能力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可以训练出来、启发出来,甚至可以“逼出来”;培养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条件是要解放自己。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把体育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体育课,“改”出学生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舞台。在传承传统教学中“合理内核”的同时,教师必须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遵循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发展需求,依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更新观念,革新教学模式。新型的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力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和提升,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2.1.1课前搜集整理,温故知新,蓄势创新。在上课前,教师应亲自布置学生预习,尤其要重视学生对所学教材内容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使他们在搜集信息中从源头上和外围上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奠定基础,从而降低教学难度,进一步为学生铺设创新的阶梯。

2.1.2课上巧设情境,启发引导,激发创新。教师课前要好好设计导语和情境,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导语和不同形式的引入,会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激起学生创新的兴趣。开课后,教师恰如其分的导语或营造创意的情境引入,以及在一些学习方法上的暗示,都会在学生心田中播下创新的种子。因而,在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时,要巧设“疑窦”,巧布“机关”,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挑战去学习和锻炼,从而发展学生智力,造就“生疑——质疑——释疑”的思维惯性,达到培养创新能力之效。

2.1.3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学习,独立创新。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学习形式,有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使其初步掌握所学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在学习中可以把自己的独特见解与大家交流,其中有些做法就是学生独立创新的结果。所以,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由练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克服以往的满堂灌现象,切莫盲目强调所谓的“练习密度”。在重视身体训练之际,也要关注思维训练,让学生知道体育运动不仅是身体的运动,也是心理的、智力的活动。

2.1.4强调团队意识,合作学习,竞相创新。有了自主学习、独立创新的基础,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就会更进一步。学生可以通过有效的合作,竞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讨论中进一步完善,同时还可以在多种意见的启发下,激起一个又一个的新想法、新点子、新见解。

2.1.5展示成果,正确评价,完善创新。由于受到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创新,有些见解可能合乎情理,属有效创新,但也有些见解属无效创新,是无稽之谈。可以采取师生共同合作方式,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然后让全班学生探究真谛,使其创新更完善、更有意义,对意见偏颇的同学要适时校正他们的思路。

2.2课外体育活动,“放”飞学生创新的翅膀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组织的有计划、有安排的,自主性较强的体育活动。一般以班级为单位,项目安排因人、因班而定,注重学生个性的释放,兴趣的激发,是体育课堂的一种延伸。其根本目的是减轻学生文化课学习的繁重精神压力,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能力。因而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编自演体育游戏,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体育资源,包括教师、场地和器材等,自制、自创、自备体育器材,以增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进一步理解,培养对体育运动的情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业余训练,“纵”容学生创新的欲望

业余训练一般是学校组织有一定体育运动基础的学生进行的专项体育训练,目的是为了在校内外的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些学生往往都是学校体育运动的骨干和体育活动积极分子。他们的个人技术和战术特点,以及训练中的各种手段和措施对学生集体都有较强的影响力。因而,体育教师应注意运动员的个性特征,有效地指导他们不断改进和完善个人技术,提高运动能力。在运动中不必过于强求动作的千篇一律,允许有个人的特色和创新。尤其是在诸如篮球运动等集体项目中,更应该发挥集体的优势,解决好尖子队员的核心作用和其他队员的帮衬作用,打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2.4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火”了学生创新的热情

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它对于营造体育教育的氛围,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作用很大。遗憾的是,许多学校,尤其是基层学校往往在这方面多有疏漏。在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中,教师每学期都应该会同院团委、学生会等部门一起,组织和发动一次体育节。可以发动学生参与一些宣传口号的征集,鼓励原创,让学生用自己的文艺作品,如诗文、书画、歌舞、小品等形式表达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喜爱,激发他们参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热情。留一些宣传栏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策划内容和设计版面。通过这些活动营造起来的氛围往往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也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指导意义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是学生学习锻炼的指导者和楷模。体育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创新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作为底蕴,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渗透和迁移,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品质,更需要求异思维的睿智和积极探求未知事物发展规律的心理品质。因而,体育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3.1认真学习当前教育的方针政策,了解新课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要求,更新观念,锐意进取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勇于探索,不畏失败。学生敬佩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教师,哪怕一时失败,学生也会喜欢其勇于创新的人格魅力。但是学生会采用各种方法去排斥一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不出错的教师,这是实践检验出来的“真理”。

3.2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育教育理论水平和技战术能力,为自己的专业发展积累雄厚的专业底蕴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从业的基本功。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一样要做到与时俱进。在体育教育中应该把传统的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与民族传统体育和新兴的体育运动融合在一起。所以,及时吸纳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诸如健美操、街舞、跆拳道等也是必须的。当学生面对的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地”时,教师就再也不用担心“牛儿羊儿不吃草,只是满坡到处跑”了。相信学生的选择,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情感,以及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就是建立在自己雄厚的专业底蕴之上的,因为这些都来源于教师的专业引领。

3.3体育教师不能忘记课外阅读

许多体育教师不太喜欢读书,或者觉得没有多少时间读书。他们把许多宝贵的时间花费在打球或者其他健身活动中了,当然这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体育教师,同时也是教师。我们能否成为一个站在一定哲学、人文或是科学高度上的引领者?是否在努力改变人们一些习惯的、狭隘的对体育工作者的认识?

作为体育工作者,也应该读一些哲学的、历史的、文学的、自然科学等课外书籍,用以提高人生品味,提高人格感染力,从而引领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体育运动的精神实质。[e]

素质教育中的思维与创造能力培养 篇7

一、应试教育制度不益于培养创造性思维人才

(一)应试教育的弊病

1. 应试教育束缚人的思想与自由的天性。

2010年初,《重庆晚报》报道了2009年高考有两万应届高三学生弃考的消息。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高考弃考学生高达84万人。根据诸多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目前中小学生厌学面高达1/3以上,其中不乏一些优秀学生。

2. 应试教育压制人的天真习性,使人过于早熟。

据业内老师介绍,幼儿入园后就开始学汉字,毕业时通常能认识大约两千个汉字,而且从中班起就开始学汉语拼音写汉字,每天还开设有英语课。除此之外,孩子们还要上数学课,很多孩子都能非常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幼儿园毕业可直接上小学二年级。

3. 应试教育断送人的自主创造性。

大学生都能为企业创造业绩,创造财富,怎么会失业?一个人苦读了十几年的书,最后却面临找不到工作?这难道不是中国教育体制的悲哀吗?

(二)应试教育的危害

在应试教育制度的逼迫下,中国两亿多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在不断下降,3000万以上的中小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200万~300万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难以自拔,千百万家庭的亲子关系严重恶化。

应试教育是培养“考分机器”。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内,强迫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禁锢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人思维的独立性。

我们主张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必须是独立思维,其思维的独立性,不受传统思维习惯影响,不受别人、领导、学士权威、行政命令等外界的干扰,其思维必须是无拘无束,其社会环境必须民主,其思维动机强度必须适度。

由此使人联想到历史上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其实质是思想解放运动,它突破世俗的偏见,突破中世纪黑暗的桎梏。中国的现代改革开放也是如此,它打碎了左倾政治制度的压迫,使大部分思想性的、制度性的、体制性的限制被解除,但它还不够,尤其应试教育制度始终未能突破,是它在束缚“中国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是它在阻止“没有一所大学按照培养科技发明人的模式去办学”,是它在限制“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是它在压制“杰出人才的冒出”。

二、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向受教育者传授全面综合的知识

正像人的机体营养要全面,不要单一的一样,否则将出现营养不良。对学生不仅要传授科学技术,也要传授人文精神多方面丰富的知识,不要把人文精神知识与科学技术知识对立起来。从科技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看来,二者本身存在着密切联系性。理性的科技精神必然蕴含着人文精神的成分,而高度发达的人文精神也必然包含着科技精神的要素。可以说,没有科技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有科学的基础与精华;同样,没有人文的科技是残缺的科学,科技中有人文的内涵与精神。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的这种密切联系性,就决定了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具有实现整合的内在机制,可以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二)激发受教育者求知欲

必须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目的指导,使其知道为何而学,为谁而学,这样才能促使其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现代人文精神应是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实践中的人掌握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人类社会的经验总结,人们可以通过课堂、书本所获取。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内化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不能简单地通过课堂、书本所获得,而必须由实践中的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人的意识和行为。只有掌握了科学精神的人才能客观观察、独立思辨和明智判识,形成具有内在价值和社会普遍正义的人文精神。

(三)向受教育者传授思维策略

先提高其对内思维能力。对内思维也称无认知,他首先对自身头脑内部进行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跟踪监视。其次是自我反馈,发现偏差自我调控纠正。其核心是自我调控,这样有利于思维效率、质量、水平的提高。这是保证最短的学习与工作效果的高效思维,并且要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在工作和实践中,为什么有的人资历相当、学历相近,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处理结果却迥然不同?为什么有的人品质厚道,工作勤奋,效果却往往不理想?为什么有的人辛辛苦苦,工作没少做,却往往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动机良好,却往往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归纳起来都是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问题,而说到底,又是方法论问题。要善于用系统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要善于用全面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要善于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要善于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要善于用质量互变的原理把握好工作的度,要善于用因果关系的原理把握事物的关联。

(四)传授给受教育者思维方法与创造方法

应试教育教学中,偏重于灌输知识而忽视思维方法的传授,其恶果是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人。为了培养出杰出的、创造性的人才,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让其关注掌握知识的过程,传授理解、应用知识的思维方法,所谓“亦知其然,亦知其所叹然”。并且要传授讲解各种发明创造的方法,强化这方面的思维训练,要传授思维与创造的知识、逻辑与创造的知识,并使其懂得掌握其理论,就可使其思维发展符合逻辑规律,使其创造性思维保持鲜活。

(五)持续优化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强化其终身学习的理念

让受教育者懂得知识与思维的辩证关系。即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实践操作知识的过程,已有的知识既是过去思维实践操作的产品,也是现在思维实践的原材料,又是新知识的生长点。要树立“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终身学习思维,这是人类发展进化的根本原因。

(六)要使受教育者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

教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当思维被用来作为一种手段,去达到超乎他本身之外的某些美好的或有价值的目的时,它就是具体的;而当思维仅被用作为达到更深层的思维手段时,它就是抽象的。”由此,我们获得的启示是:既然思维品质是思维的属性,提高思维品质就应当从思维内部的规律入手,只有从思维内部的规律入手才能使思维达到更深层次。而思维方法既是实现思维目的的工具,也是联系主观和客观规律,使我们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思维操作模式,它包括思维的规则、技巧、手段和途径等相对稳定的形式。思维方法的本质是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是影响思维品质的重要因素。思维方法对思维操作起着规范作用,直接影响对信息的选择、建构功能。

(七)提倡创新性活动,让其大胆创造

创新是利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的尝试活动,它要求人们必须打破原有的束缚,尤其要求学习中的思维应该是创新性的。只有具备求异的、拓展的思维,才能达到创新的境界。因此,这种开放性的思维训练,就成了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

摘要:办教育要重视对受教育者的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培养教育人才, 首先需要培养创造性的思维。科技发现发明需要创新性思维活动。发明创造过程的核心, 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素质教育中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创造性人才, 必须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1. 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 掌握其一般规律, 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2.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 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 如小制作、小发明等, 或者是借助问题, 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 说得离奇, 便是创新, 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所以,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 了解更多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做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索和创新,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强化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在教学数学知识时, 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 说明数学在科学展中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 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这样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 形成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 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 启发诱导, 在课本例习题的变式训练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深刻性。在初中平面几何的教学中, 对课本上的例题或习题中的典型图形进行一图多变的训练, 有利于同学们加深对原题的理解与领会,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启迪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启迪联想, 在开放题的探索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灵活性。开放题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维数和思考自由度, 拓宽了学习空间, 在我讲完边角边公理, 角边角公理及角角边定理后, 为了更好的灵活运用这三种判定方法, 我设计了下面三道开放题:

( 1) 已知, 在△ABC和△A'B'C'中, ∠B = ∠B', BC = BC, 当两三角形再满足一个什么条件时, △ABC≌△A'B'C'?

( 2) 已知, 在△ABC和△A'B'C中, ∠A = ∠A', ∠B = ∠B', 当两三角形再满足一个什么条件时, △ABC≌△A'B'C'?

( 3) 已知: 如图, AB = AC, AD= AE, ∠1 = ∠2, 当△ACE绕点A旋转任意角度时, △ABD和△ACE是否全等?

通过上述三道开放题的探索, 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三种判定方法,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灵活性。

4. 引导观察, 在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应用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敏捷性。

如图, 可以用两根钢条AA'和BB', 在中点O处连在一起做成的工具 ( 卡钳) 测量工件内槽的宽, 按照图写出“已知”“求证”, 并证明AA' = BB'。

此题, 用没有刻度的卡钳测量内槽的宽度, 显然不能直接读出, 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 可以把此问题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全等, 即证明△AOB≌△A'O'B', 从而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到AB =AB。能以此题只要测量出A'B' 的长度, 就可得到AB即工件内槽的宽。

此种类型的题目, 中考题出现颇多, 在此不一一列举。只要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导, 并让学生多注意观察分析, 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敏捷性的目的。

5. 师导生演, 在某一题目解决的讨论训练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创性。

如解方程组: { x/3 + 3y = 19①y/3 + 3x = 11②

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讨论, 得出以下三种解决法:

( 1) 原方程组化简得: { x + 9y = 57③y + 9x = 33④再用代入法解;

( 2) 在思路 ( 1) 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相加得: 10 ( X + Y) = 90, 即X + Y = 9, 再作整体代入④得9 + 8X = 33, 解得X = 3, 下略。

( 3) ① + ②得10X/3 + 10Y/3 = 30, X + Y = 9⑤。① - ②得:8X /3 - 8Y /3 = - 8, X - Y = - 3⑥, 由⑤⑥可得X = 3, Y = 6。

显然, ( 1) 是常规解法, 达到了数学中认识目标的要求: 思路 ( 2) 具有整体思想和思维的灵活性; 思路 ( 3) 具有知识的迁移和联想能力, 具有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这种讨论方式, 学生心理愉快, 兴趣盎然, 思路开阔。由于教师的因势利导, 大大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独创性。

化学实验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篇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生学习化学必须做实验。实验是化学的灵魂, 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 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借用实验的方法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当中,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创造能力。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授之以渔”, 进而达到使之“会学”的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结合自身粗浅的教学体会, 我谈一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形成

化学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借助于实验,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学会联想、猜想, 甚至是幻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还要教会学生去大胆地猜想、幻想, 甚至要异想天开。例如, 讲到N2的结构和性质时, 假设N2不存在氮的化学键, N2变得非常活泼, 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 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称赞。

二、化学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

科学的观察是获得一切知识的前提, 也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必要条件。在化学实验的过程当中科学的观察要求有明确的目的、系统的过程、积极的思考。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 是思维的前提, 对于事物, 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 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中, 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 要自始至终, 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 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

在实验前, 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装置连接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观察, 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 例如,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往往只注意火星四射而忽视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 (Fe3O4) 。

三、化学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而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 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 会发生何种变化。

教师在堂上做演示实验时, 要设计一系列问题, 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在教学中循循善诱, 适时点拨, 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 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 对事物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

围绕演示实验层层设疑, 不断深入地教学,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例如, 做电解水的实验, 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等, 在演示此实验时提出下列问题: (1) 从物理课可知, 水的导电性如何?什么溶液是导体?如何增强水的导电性? (2) 实验开始后, 两极有何现象? (3) 实验一会儿后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多少? (4) 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检验?前三个问题学生可从观察演示实验中得出答案, 而第 (4) 个问题, 学生还未立刻得出答案, 教师可及时点拨:大家现在最熟悉的气体是什么?这两种气体中是否有一种是氧气?如何检验?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 注意力集中, 教师通过实验证明这两种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 并引导学生分析, 用“正氧小”这三个字帮助记这个实验现象。

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 篇10

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气氛严肃,师生互动缺乏,教师只是对课文做一些机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教学的规律,把“分段”、“概括段意”这个手段变成了必不可少的训练程式。师生唯一的互动方式就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阻碍了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与语文能力的提高。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语文课本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折射出彼时彼地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理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阅读教学必须认真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只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做到“一桶水”“有品位”,让学生感悟读书的魅力

经常有句话这样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先有一桶常换常新的水”。教师要先感悟读书的乐趣,体验实践阅读的方法,这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是很关键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扩大自己的阅读量,无论古今中外名著、野史杂记及众多边缘学科的知识。“博览群书”的老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才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只有语文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文化底蕴、文学修养,把自己修练成一个儒雅的有浓郁书香味的语文老师,才能让学生从你身上感受书香的熏陶。

只有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了,基本功过硬了,才能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地组织,并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和点拨,甚至必要的讲解,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创造性地开创语文阅读教学新天地,从“让学生读“到”学生自觉读”,再到“恋读”,才能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

二、语文课堂是指导学生语文阅读方法和培养能力的主战场

在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要形成目标到位,自主预习到位,展示交流到位,点拨升华到位,达标反馈到位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果,不是简单的换个面孔,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品味文章的内在美、艺术美,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师要传授阅读的方法,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就等于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提高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尽情欣赏语文世界中妙不可言的意味。

在阅读方法指导上,让学生逐步掌握以下几点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三、多角度、体验性朗读,充分想象,丰富学生的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要创设情景,把画、唱、演等活动形式引入课堂。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来展现课文内容,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充当角色,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在阅读活动中,想象力欠缺的学生往往对文字的情景理解不具体、不深入,不易形成清晰、深刻的个性体验,而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效果明显。因此,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机遇”作为启发想象力的发散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探索,让他们在阅读中巩固知识,接受教育,培养思维能力。当然在体验性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学生体验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平等的对话者的角色。

四、走出课堂,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总之,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加阅读实践的机会。

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定教,以人为本”,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勇于冲破教室的樊笼,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社会生活,参与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入神奇的语文学习境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体验、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五、注重积累,养成习惯,厚积而薄发

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培养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广采博文,开阔视野,成为阅读的主人,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去理解。让学生既要注重对教材每篇课文的阅读欣赏,又要多读报章杂志,放开视野,去了解一些中外名著,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景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剪辑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只要学生持之以恒,知识面就会拓宽,从而达到阅读的有效性。

语言即思维,有语言表达就有思考、总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表达心声的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读书活动、写作竞赛等,多做读后感、事后评或书评等方面的活动,展开讨论交流,发表观点,感悟生活,记录心得。如此长时间的坚持,学生会对读书产生巨大兴趣,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六、从“会读”、“能说”到“能写”的升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读的书多了,写作起来就不会出现“无米下锅”的问题,从100字到1000字或更多,从日记心得到范文临摹,再到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的文章,多源于知识的厚积薄发,从知识积累的“道行”和方法的不断凝练,再到自成一体,个性渲染,“写作难”将不再是学生的一块心病。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只有通过阅读教学长期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兴趣、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思维和感悟,关注应用与拓展,使学生逐步领略阅读的魅力,掌握阅读的方法,并积累知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摘要: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教师自身要有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体验性地朗读, 充分想象, 丰富体验;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 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习惯养成。总之, 要强化认知和积累, 注重感受和鉴赏, 引导思维和感悟, 关注应用与拓展。

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 篇11

一、以兴趣为导引,创设新情境

中小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思维就越活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通过创设新的问题的情境,布置新的教学任务与作业等方式,不但可以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而且能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如让学生自制flash动画或设计个人网页等,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的热情,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按部就班地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创新的热情就会受到压制,学生很容易在新奇感过后顿觉兴味索然,对教师传授的内容消极应付,这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较易掌握的内容,可根据教学需求,如通过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讲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亦可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笔者在讲授电脑绘画“桂林山水”时,自制了课件,通过几幅不同地点的精美图画把学生带入优美的环境,并用动画的渐变效果展现场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场景的变化,体会其内在的美,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和创造欲望,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幅自己憧憬或想像的风光画,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传给老师,我通过批阅发现其中不乏样式新颖、颇具创新精神的作品。

二、启发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意义的和学生颇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其求异思维,使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或寻求互相间的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探究、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从而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此,在教学中,就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与氛围,精心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以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发问、想像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笔者在基本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逐个分析:该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失误?有哪些改进的方法?哪些改进的方法最好?怎样进一步完善该程序的功能?等等。这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用兴趣来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做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自主合作意识,在探究中创新

一般而言,计算机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依葫芦画瓢”,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如果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如对于班容量大的班级,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即可在分组的基础上,让几位先掌握的学生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去和其他学生合作解决所遇到的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裹足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学习,整体参与。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同学在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个人的进步。

此外,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实践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出真知,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动手实践,因此我们要努力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研究。如让学生编辑校报,对书刊进行装帧设计,在计算机上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与管理等。通过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 篇12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收入, 教育部早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中已强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 创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药学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研究国内外校企合作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构建主义教育理论、认知学徒制教育理论等最新教育理论,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主动呼应, 主动融入, 主动对接, 结合行业对本类专业人才“经验型”、“技能型”要求较高等特点, 紧扣本类专业特点, 利用制药企业、医院药房、社会药房真实的生产、管理情景, 促进学生技术和经验的形成。在此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依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 结合药学类专业特点。

我们探索对药学类专业试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办, 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 以认知学徒制教育理论为指导, 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为主。最后一学期, 以学校统一安排的专业实习, 但在学校统一安排之前, 我们与一些制药企业、医药公司进行“订单式”合作, 即企业可以通过“双向选择”选拔一部分学生到该单位实习, 实习期结束后经过考核和“双向选择”, 大部分留在该单位工作, 其他由学校统一安排大到各实习点进行专业实习。另外最后一学期, 还要返回学校在专业教师指导下, 结合自己学习实践撰写毕业论文。通过一系列实验改革,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提高了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 加强教研教改实践, 积极培养高素质且具创新能力的实用人才。

上一篇:多元主体教学评价体系下一篇:晚会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