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市场

2024-08-12

贷款市场(共12篇)

贷款市场 篇1

一、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的影响

(一) 贷款利率将出现小幅波动

根据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经验, 取消贷款利率管制初期, 利率水平都将经历一个从上升到回落趋稳的过程。如美国在放松管制初期利率上升幅度较大, 1978年贷款名义利率为9.06%, 至1981年达到18.87%的高峰, 以后开始回落并趋于稳定。韩国在第二阶段利率改革期间, 贷款名义利率则由8.5%上升到11.1%;我国台湾地区岛内银行贷款加权平均名义利率从1985年末的9.18%上升到1990年末的10.5%。从我国实际情况看, 由于贷款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 因此大多低于市场均衡水平, 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有利于贷款利率下行, 但目前, 由于社会整体融资需求依然旺盛, 利率水平下浮概率不大, 上升概率加大。一是当前贷款市场供需总体偏紧。由于央行对信贷额度是限定的, 这决定了信贷资源的稀缺性, 银行依然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因而短期内不可能打价格战, 贷款利率下浮压力小, 尽管大企业议价能力比较强, 但在短期内获得低于7折利率的可能性仍然非常小。同时, 中小企业存在的较大贷款需求将使利率存在巨大上涨压力。2013年一季度, 全国金融机构贷款执行下浮利率的比重只有11.44%, 同期, 执行贷款利率上浮的比率是64.77%, 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说明当前贷款市场供需总体偏紧, 银行议价能力较强。二是受银行资金成本影响, 贷款利率下浮难度较大。目前银行贷款综合成本在5%以上, 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6%, 意味着即使银行贷款零利润, 下浮的空间也不可能超过10%。实际上, 尽管2012年6、7月份央行已经将贷款利率下限扩大至下浮30%, 但在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浮动占比数据中, 仍然只有下浮10%以内这个分类, 并没有下浮10%以上的数据, 从侧面说明下浮10%以上的贷款占比很少。三是从微观主体看, 近年我国银行业改革稳步推进, 主要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不断完善、财务硬约束初步建立, 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金融机构的竞争也逐步趋于理性。目前, 银行90%的贷款是执行基准利率上浮的利率标准, 执行基准利率或者利率下浮的情况非常少, 并且有严格的风险评估要求。即使在中小企业发展较为充分的江浙地区, 贷款利率也基本由银行决定, 通常是基准利率基础上至少上浮10%-30%, 中小企业议价能力相当弱。四是从市场基础看, 经过多年建设培育, 作为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地位逐步形成。因此, 取消贷款利率管制后, 初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还会小幅上升, 但不会带来利率水平的剧烈波动。

(二) 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 利润空间压缩

在由中央银行确定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情况下, 为保证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存贷款利差维持了较高的水平。放松利率管制后, 虽然贷款利率水平有所上升, 但由于商业银行运用利率工具开展竞争成为常态, 即使初期出现存贷利差扩大的现象, 总体上看利差仍呈现缩小趋势。如美国1980-1985年存贷款平均利差为2.17%, 1986-1990年则为1.63%, 减少了54个基点;日本平均存贷利差由1984年的3.15%收缩到1994年的2.33%, 减少了82个基点;台湾岛内银行存贷款加权平均利差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达到4个百分点左右, 但80年代后期则减少到不足3个百分点。因此, 根据这一规律, 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利差收窄、盈利受限。一是利率市场化将抬高银行资金成本。由于存款利率刚性较大, 很难向下调整, 银行资金成本会上升。2012年, 国家两次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后, 各家银行均或多或少上浮了存款利率。另外, 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可以说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预演, 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存款利率。二是利率市场化将压低银行贷款收益。目前, 尽管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但对于大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弱, 而大企业贷款占银行贷款的绝大部分, 取消贷款利率下限, 国有大型企业势必会要求银行有更大幅度的利率下浮, 因此, 贷款利率总体上升幅度有限, 存贷款利差可能会收窄。

(三) 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困难

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在技术网络、机构网点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处于劣势, 中间业务较少, 业务范围较窄, 存贷款利差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因此, 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利率定价能力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中小金融机构, 避免其与大型金融机构开展直接的价格竞争。取消利率管制后, 金融机构运用利率手段竞争日益激烈, 由于中小金融机构信用程度逊于大型商业银行, 不得不以高于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金融机构平均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 导致成本上升, 收益减小。同时, 放开利率后, 其风险也进一步显现, 导致不良资产增加, 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困难。如美国在放开利率后, 吸收存款成本增加, 而大量长期贷款存量不能消化吸收存款成本, 出现巨大财务危机, 上世纪80年代有1000多家总资产超过5千亿美元的储贷机构倒闭, 美国政府花费1500多亿美元才化解了储贷危机。我国台湾地区在放松利率管制后的一段时期, 信用合作机构贷款利率低于商业银行1个百分点左右, 也出现了经营较为困难甚至破产倒闭的情况。

(四) 倒逼银行业加快金融创新和业务转型

利率管制条件下, 虽然存贷款利率都受到严格管制, 但从实际情况看, 商业银行可以稳定地获得3%以上的息差, 明显优于发达市场的竞争者。这使银行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锁定在粗放式的放贷竞赛中, 中间业务发展缓慢, 金融创新动力不足, 这一点从银行对利息收入的依赖程度就可以看出。2012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合计实现净利息收入6250亿元, 而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1631亿元, 净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的比例接近4:1, 我国银行营业收入中70%-80%来自利息收入。而从国际上看, 银行的利息收入一般只占全部收入的50%, 非利息收入占另外50%。竞争性放贷必然导致坏账、呆账率大幅攀升, 最终陷入恶性循环。放贷竞赛也使得货币政策操作更多地依赖于准备金率工具, 这又使实体经济的资金可获得性大大降低, 融资成本上升, 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巨大。未来, 在息差收窄的大趋势下, 银行将面对的不仅仅是竞争危机而是生存危机, 这将有助于倒逼银行差异化经营, 改变“千行一面”的格局, 推动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和业务转型, 迫使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自主定价能力, 尽快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并逐步转变原来主要依靠做大存贷款规模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加快开发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和投资银行类中间业务, 通过多元化的业务模式获取新的盈利点, 形成多层次、业态丰富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消除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性制约, 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这一作用同时又受到各方面的约束, 使这一作用缩水。

(一) 有助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题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与利率管制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管制造成的低利率会引致对资金的过度需求, 因此只有通过信贷配给的方式予以解决。而在我国国有银行占据主导地位的金融格局中, 信贷分配往往取决于企业的议价能力、银企关系等因行承担的利率风险能够从利息收入中得到补偿, 银行就能提供贷款, 从而可以让不同风险程度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 这样, 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几率将较以往大幅提高。另外,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国有大企业向银行贷款将更倾向于采用利率招标和议价的手段, 银行大企业贷款业务盈利空间压缩, 迫使银行逐渐向能承受更高利率的中小企业拓展业务,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推出适合中小企业的各类融资产品, 进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而且, 由于小微企业的高风险特质使得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要承担较高的贷款风险, 决定了银行无法给予其优惠的贷款利率, 必然执行较高的贷款利率水平。这样, 银行单位信贷收益明显提高, 中小企业信贷收益的“洼地效应”将逐步凸显, 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届时会有一批中小银行专注于服务中小微企业, 更积极主动向信用等级高的优质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二) 利率市场化将改变企业的融资成本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 利率市场化往往伴随着利率的上升, 这样就加大了借贷企业的融资成本, 抑制企业对于银行信贷的过度需求。但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的企业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利率市场化后, 拥有定价权的金融机构会根据企业的盈利状况、信用级别、发展前景等指标确定贷款对象及贷款利率。对于国有大型企业, 由于是各家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 其贷款利率有下降的可能。可以说, 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直接受益方将是有实力的国企和央企, 因为它们具有资金实力, 在和金融机构定价谈判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这些企业极有可能拿到最低的定价, 可以充分享受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益。而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而言, 银行一方面要用较高的贷款利率来覆盖风险, 另一方面, 会把在和国有企业交易中的利润损失转嫁到其它中小企业身上。因此, 利率市场化后, 普通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将会大幅度上升。因此, 如何保证利率定价市场的公平性, 保证国有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平等的市场地位, 远比取消利率市场化管制更加复杂, 更加困难, 也更必要。

贷款市场 篇2

经济师

马裕廷,张效东,李晓林,潘新华,崔碧增

1999.09

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建设银行贷款的市场细分以及目标市场的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建设银行作为我国经营货币业务的主要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经营效益来源主要有贷款、中间业务、同业往来、投资(主要为购买国债及债券)等收入。

在现阶段,贷款利息收入仍是利润的主要来源。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培植一批资信优良、经营效益好、还款有保证的客户群,便成为建设银行提高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但在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并不是所有优良贷款客户,任由建设银行选择。银行可以选择客户,客户也可以选择银行。因此,不仅在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上,在资产业务特别是贷款业务上,也必须树立市场营销观念,认真研究客户的不同欲望和需求,从众多的贷款总体市场中选择适合自身业务发展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有针对性的实施贷款营销,方能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实现经营效益的不断增长。

二、建设银行贷款的市场细分

面对庞大的贷款需求市场,建设银行的贷款业务不可能一统天下,满足所有贷款客户的需求。这就需要对贷款总体市场进行划分和归类,即市场细分。根据贷款需求的特点和贷款行为的差异性,贷款市场细分可以有多种方法。本文仅根据贷款需求额的大小对贷款总体市场进行以下划分:

1、大行业、大企业。大行业主要是指交通、电力、邮政、电信、市政、能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或支柱性产业。大企业主要是指能够达到大型企业标准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如国务院确定的千户重点企业,512个重点工业企业和300个重点商业企业,800多户上市公司,100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120户大型企业集团试点企业等。这类客户数量少,但生产经营规模大,贷款需求额也大。如建设银行总行确定的435户“双大”客户,1997年底的贷款余额为1894亿元,平均每户4.35亿元。工商银行1998年6月末共对43.35万户工商企业发放了流动资金贷款,其中大型和重点中型工商企业只有3.35万户,占8%;贷款余额是723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3.85%。大行业、大企业由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生产经营规模大,大多属国有经济,往往能得到国家资金、技术、人才等等方面的优先支持,管理水平较高,经营效益也较好。特别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大行业、大企业的兴衰往往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安定,在出现市场风险时最易受到政策保护。如目前煤炭、冶金等行业实行的“抓大放小”、“限产压井”政策和上市股份公司必须是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企业等等。其不利因素是;机制不够灵活,产品结构调整困难大,在出现投资、经营失误和市场风险时,造成的损失也大。从发展势头看,大多数大型企业会在短期内保持经营规模优势,但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的大企业特别是一些垄断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国有企业(如电信)也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2、中、小型企业。

主要指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达不到大型企业标准的厂(矿)及公司。如60万吨以下的水泥企业,装机容量在30万千瓦以下的发电企业,60万吨以下的钢铁企业等等。这类客户分布广泛,数量多达1730多万个,占全部企业户数的99%以上;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占60%左右;在就业人数中,占75%左右。单个客户贷款需求额相对较少。如1998年6月末,工商银行中、小型企业贷款客户为40万户,贷款余额为6209亿元,平均每户0.02亿元。中、小企业由于成份复杂,多种所有制并存,管理水平良莠不齐,经营效益有好有坏。

其中:地区分布上,总体上是东南部发达,内地相对落后;从行业分布看,经营状况较好的中小企业多集中在轻工、电子、医药、建材、高新技术、商品流通、餐饮、娱乐等投资较少、资金周转快、产品或服务转向快、规模经济优势少、市场准入限制少等行业。其不利因素主要有:总体上不如大型企业技术和设备先进、组织管理水平偏低、资金来源不畅、经营困难大。有利因素主要有:经营机制灵活,科技创新能力强,冗员问题少,产品适应市场能力快。从发展势头看,经济发展速度已超过国有大型企业。其中:1991——1996年我国的中小企业创造了新增工业产值的76.6%。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在某些行业、产品上处于领先地位,有的通过专业化生产,可实现规模经济直至发展成为大型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未来的骨干企业。

3、个人客户。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民。其中:1997年,城镇居民3.7亿人;农村居民8.66亿人。贷款用途主要为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旅游、教育、婚丧等消费性支出。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发布后,据零点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5大城市1542名居民的抽样调查:三成受访者愿意采用分期付款方式消费。又据一项调查,如果银行提供的贷款能够达到购房款的50%,有37%的消费者愿意购房;如果银行提供的贷款能够达到购房款的80%,则愿购房的消费者比例就能达到58%。可见,人个消费信贷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三、建设银行贷款的目标市场选择

截止1997年底,建设银行已拥有贷款客户488万多户,行业遍及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信贷业务由不起眼的小字辈成长为令人注目的巨人。在国内基础设施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及中、长期贷款方面则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在1995年以前,由于没有明确的信贷发展战略和目标市场定位,贷款经营过于粗放,贷款资产质量也不甚理想。1995年适应我国“两个根本性转变”需要,适时提出了“以中长期信用为特色,重点支持大行业、大企业发展,积极推进金融改革,服务现代社会,功能齐全,经营稳健,具有国际先进经营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双大”信贷发展目标定位,逐步撤并了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一些经营亏损机构和网点,清理了许多“芝麻户”贷款,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分散经营和粗放管理的信贷体制,实现了统一法人体制和控制管理风险下的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经营体制。

“双大”战略实施以来,贷款结构不断改善,贷款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其中:1997年底,建设银行总行确定的“435户”双大客户中,国家512户重点企业中有162户,120家国家大型集团试点单位有35户,上市公司71户,有255户已经成为基本客户;其利息实收率平均达到97%,贷款不良率大大低于全行平均水平。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有大行业、大企业,也不是所有大行业、大企业都是优良客户。哈尔滨阿城糖厂就因管理不善而倒闭,工商银行贷款损失8亿多元。建设银行贷款近18亿元支持的中国长城铝业公司中州铝厂氧化铝生产项目,也面临贷款损失风险。单一的目标市场战略,难以实现商业银行贷款“三性”的统一。而且,由于金融业务同质性强,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同业之间极易模仿,产品生命周期难以把握。

继建行提出“双大”战略之后,农行提出的“双优”战略(优势产业、优良客户),中行提出的“四重”战略(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客户、重点产品),实际上也把“大行业、大企业”作为市场开发重点,加大了市场竞争难度。特别是优势明显的“大行业、大企业”客户,在金融服务质量上,不仅要求提供便利的信贷服务,还要求提供代理收款、代发工资等上门服务;不仅要求快捷的资金结算、划转服务,还要求提供项目评估、信息咨询、概预算审查等中介服务。单纯依靠前几年的推行的微笑、快捷服务,已难于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中、小企业由于数量多、分布广、竞争难度小,但贷款需求总量并不小。由于其资金实力差,抗风险能力相对低,这类客户又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成长型、潜力型客户,经营机制灵活,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在其发展初期如能给予及时支持,将隐藏着极大的商业机会。如春兰、蓝田、三株等就是由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壮大为大企业集团的。但这类企业在人才、信息、决策能力上往往存在不足,更愿意同能提供高水平的理财、项目评估、信息咨询、决策指导等金融服务的银行合作。另一类是成熟型客户,产品比较稳定,增长潜力已不大,更愿意同能提供快捷、方便、微笑等金融服务的银行合作。还有一类是劣势客户,管理水平低,资产负债率高,经营效益差。

只要银行能提供贷款维持其生存,服务质量差也愿意合作,但这类客户贷款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均无法保证,往往成为人们常说的:“贷款时是孙子,还款时是爷爷”的客户。除非可以盘活原有不良贷款,否则,不宜介入。个人客户贷款需求额虽小,但人数众多。特别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已具备承受一定数额消费信贷的能力。据国外经验,个人消费信贷,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资产结构,降低经营风险,提高效益。例如1992年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消费贷款占该银行整个贷款的53.8%,加拿大皇家银行占58.22%,这些银行40-60%左右的收益来自个人消费信贷。而我国五大银行1998年个人消费贷款(包括住房)占各项新增贷款总量不到8%,建设银行也不足10%,市场潜力巨大。考虑到建设银行的营业网点已基本从农村市场撤出,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稳定且高于农村居民,近几年在大中城市率先开展的个人住房、汽车消费等贷款业务已积累了成功经验的实际,只要解决个人调查手段落后、手续繁琐等发展消费信贷的制约因素,在经济发达的城镇发放有资产抵押的居民5-10年内可承受的消费信贷,不仅可为建设银行寻找到新的市场发展空间,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也是可以满足的。综合上述分析,“双大”信贷发展目标定位同建设银行的资金实力,服务手段、人才、技术、网络优势是相适应的。但目标市场的确定,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需要而调整。鉴于建设银行目前的优势:资金实力不断增长,能够满足开发新市场的资金需求;1995年建设银行在全国金融机构率先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以来,推出了优质、高效、一流的规范化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服务形象,对有理财、项目评估、投资咨询、预(决)算审查、融资中介、代收代付款项等等需求的优势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客户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在科技创新方面,信贷结算网、清算网、综合业务网等新的业务手段走在了国内各商业银行前列。

贷款市场 篇3

关键词:鲈乡小贷; A股上市;世联行

一、小额贷款公司理论概述分析

小额贷款公司是自然人企业法人投资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仅对个人和企业实施发放贷款服务的公司形式。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其贷款利率上限为基准利率的4倍,但因其面向范围广,贷款形式灵活,审贷时间短,而受到客户认可。小额贷款形式的出现,为繁荣金融市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3年8月13日,江苏省吴江市鲈乡农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开辟了小贷公司上市的先河,登陆纳斯达克股市。2014年6月19日,以小贷和融资担保平台为主业的瀚华金控(03903.HK)登陆香港联交所。其后佐力小贷又借市场繁荣的东风于2015年1月13日在港交所敲响上市的钟声。然而拥有两千五百多家上市公司的A股市场,至今仍未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小额贷款公司实现独立上市融资。小贷公司上市究竟面临怎样的风险和问题,本文将通过对80家小贷概念A股上市公司的采样调查,从投资经营小贷的角度进行分析。

因为无法在A股市场找到相应的小贷公司独立上市样本,本文将对出资筹建并运用在小额贷款公司上的80家A股上市公司进行样本统计分析,由此推理出小贷公司上市A股的相关阻力。由于数据均出自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公告信息,保证了分析内容的真实可靠性。文章将以鲈乡小贷登陆纳斯达克以及其后的股价和经营表现,以及A股上市小贷概念世联行(代码:002285 SZ)投资小额贷款两个案例进行研究分析。

二、小额贷款公司案例数据分析

1.时间选择对A股市场对小贷公司关注度的影响

经过对80家在上交所和深交所披露的投资小额贷款的A股上市公司统计,其中90%的上市公司参与发起或者参股设立小贷公司,其中7家上市公司通过逐步增资或全资设立的方式,实现了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绝对控股,10%的公司通过收购股权的方式拥有经营中的小贷公司股权。由此可见,小贷公司与上市A股的母公司资金筹集业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小贷行业为金融行业的重要板块,独立上市也蕴含着较大可能性。

A股隐现小贷公司的身影是在2008年下半年,2008年5月4日,央行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后,小贷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2012年至2013年则是上市公司投资小贷公司的高峰。在2013年6月,实体信贷的资源缺乏,中国经济经历“钱荒”,各类金融創新层出不穷,小额贷款公司迅速膨胀。

2013年11月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完善金融市场体,建立民营银行准入机制、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普惠金融、金融创新等十多个重大金融领域的改革方案被提上日程,为上市公司投资小额贷款建立普惠金融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支持。随着多年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运营和法律体系也日渐完善成熟。2014年上市公司投资小额贷款公司的势头放缓,与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市场发展下行压力变大有关。由此推断,小额贷款公司能否在上市前取得良好的盈利预期,深受经济及政策环境影响。

2.行业选择对小贷公司上市的影响

从上80家A股已上市小贷概念公司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出,小贷额贷款公司涉及各行各业。其中医药、房地产、化工、汽车等行业的小贷公司成立较多。这与行业销售链条关系密切,其中房地产行业及汽车行业,因其抵质押物具备较强的变现能力也是小贷公司规避发放贷款风险,选择业务涉及行业的重要参考因素。同时也体现出,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依赖于行业产业链,经营范围和客户群体受到无形限制。

3.上市母公司实力对比

图2 中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股本在1亿-10亿,总资产在10亿-50亿之间的控股公司倾向于选择开设小贷公司。而百亿资产,10亿以上股本的企业和10亿资产1亿股本以下的小微企业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需求较低。由于小贷公司不能吸存,主要以自有资金放贷,故母公司的实力决定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规模。

通过公司总股本和总资产属性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一家上市公司总资产与总股本成0.01水平显著性正相关。小额贷款公司上市,其股东公司总资产额的审计和评估是小额贷款公司盈利预计的重要参考指标。

三、鲈乡小贷上市始末及案例分析

吴江鲈乡农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0月,注册资本金3亿。其股东由13家法人包括亨通集团、江苏新民纺织等多家上市公司以及秦惠春共同组成。07、08年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两年,GDP增速分别达到13%和9%,而江苏省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重要省份,金融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吴江鲈乡农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受吴江市政府支持,作为江苏省首批小贷试点企业在政策红利中应运而生。2011年鲈乡小贷开始筹措上市计划,以China Commercial Credit 为上市主体,反向并购(买壳上市),于2013年8月13日成功发行上市,鲈乡小贷IPO定价为6.5美元,发行140万股,融资890.5万美元。

鲈乡小贷业务主要面向“三农”,根据吴江地区养蟹、纺织等产业集聚的特点,运用企业联保等方式经营发放贷款。其赴美上市,对于打响小额贷款民族品牌的影响意义远远超过经营利益。鲈乡小贷成功上市,却并不能说明其为小贷成功上市经营的典范,其一,鲈乡小贷上市采用的是借壳上市的方法,远非传统意义上的赴美IPO;其二,NASDAQ上市对个股公司的要求比A股容易的多,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霍肖桦表示。

鲈乡小贷的公开数据给我们分析小贷筹措上市提供了重要参考,从以披露鲈乡小贷2010年至2014年净利润表中看出,2013年之前鲈乡小贷运营良好,净利润逐年递增。2013年到2014年利润下滑,2014年甚至出现亏损。而股价表现,经历2013年一年的盘整后,2014年初至今严重下滑。通过其历年数据披露,不难看出,小额贷款公司盈利中所存在的各种风险。与其他小贷公司一样,鲈乡小贷在实现资本金扩张方面遇到很大阻力,通过IPO募资尚且不能直接解决注册资本的实力问题,其他小贷公司对于资金流动性的需求更是困难。有部分小贷公司,为获得资本实力违规操作,变相吸存,从法律角度,与上市融资之路背道而驰。另外,小贷公司发放贷款的业务范围局限于本地,倾向于大额投放,收到2014年和2015年中国经济下行的冲击,违约率激增,更增加了小额贷款持续经营的风险。当然,外汇市场的变化是鲈乡小贷面临的特殊难题。

四、世联行投资小额贷款投资案例

深圳世联地产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285 SZ 世联行)成立于1993年4月13日,是A股首家专业从事房地产营销的顾问代理机构。 它以珠江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为主要业务中心,面向全国提供房地产综合服务。2007年世联行与深圳盛泽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深圳世联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了深圳世联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世联行持有世联小贷29%股份。从各年审计后净利润报表看数据发现2014年世联小额贷款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442.84%,业务实现了突破性发展。2015年逆向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世联小贷第一季度净利润达到2922.28万元。

世联小贷之所以发展良好并为其控股股东世联行带来巨大收益,与世联行大胆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密不可分。对于资本金限制问题,世联行大胆收购股权,根据利润及经营状况逐步增资。世联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初始注册资本金为5000万元,2013年12月底世联行向其他股东收购世联小贷剩余71%股权,并将注册资本金增资至3亿。由此,世联小贷暂时解决了资本金受限的问题,业绩大增。2015年5月8日世联行再次发布公告称将世联小贷增资至5亿元人民币,成为A股上市小贷概念公司中屈指可数的“小贷龙头”。

对于资金回笼高效利用方面,世联小贷通过信贷基础资产转让的方式,将债权转让与相关受让公司。世联行及其子公司世联小贷分别于2014年向赣州远发,华润元大成立的专项资管计划,平安汇通成立的专项资管计划,转让合计价值4.68亿元的信贷基础资产。2015年1月又向南方资本成立的专项资管计划出售价值不超过人民币1.47亿元,向平安汇通出售合计1.7亿元的信贷基础资产。这为世联小贷进一步发展业务,扩大规模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结语

小额贷款公司在各行各业的资金产业链上起到重要的补充和支持作用,保证其做大做强,对服务实体经济意义重大。小贷公司虽然未被定位为金融机构,但也受到周围经济环境的很大影响。故目前政策上征税标准、坏账准备金、未被纳入银行征信系统等与金融机构区别对待的规定,更加大了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的风险。小贷公司经营同样受到股东公司经济实力的影响,如果作为上市主体独立上市,控股公司、发起人等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是重要的因素。借鉴成功案例世联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的经验,拓宽小贷融资渠道、合法交易信贷资产,盘活存量,合理控制贷款风险,使小贷公司长久稳定的生存下去。小贷公司才能得到更廣大投资群体的认可,实现证券市场的融资支持。

参考文献:

[1]周孺渊.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风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秦锐.银行“钱荒”倒逼金融改革[J].科技智囊.2013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本刊编辑部. 2013年中国金融十件大事[J].中国金融.2014年.

贷款利率市场化意义深远 篇4

一、改革之路一波三折

其实早在1983年国务院就曾授权人民银行在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 上下各20%的利率浮动权限。但在当时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下, 这一举措始终没能实施, 甚至在1995年为了减轻企业的利息支出负担, 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由20%下降到10%, 浮动范围仅限于流动资金贷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 由政府替代银行进行风险评价的管制利率弊端日益凸显。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自1998年10月31日起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由10%扩大到20%。虽然这只是一小步, 却是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破冰之举。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999年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再度扩大, 县以下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度扩大到30%。

进入21世纪, 我国经济金融环境巨变: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初步成功, 其自主定价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从2004年1月1日起, 在央行制定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 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2004年10月29日, 央行首度开始实践“贷款利率管制下限、存款利率管制上限”的管理政策。贷款利率上浮取消封顶, 下浮为基准利率的0.9倍, 存款利率下不设限。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2012年,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 央行两次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6月8日,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基准利率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7月6日又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有基准利率的0.9倍调整为0.7倍。当时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这显示了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决心。于是今年贷款利率市场化的一步到位也是很多人的预料之中。

回溯整个过程, 自1983年国务院授予人民银行在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上下20%的浮动权限算起, 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整个进程至今历时整整30年。

二、贷款利率放开, 各方反应不一

随着2013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的消息一出, 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各界普遍认为, 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有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金融市场的活力, 有助于优化金融资本配置, 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经济学家认为:从近年的经验来看, 贷款利率基本呈下行趋势, 可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且在这几项政策中, 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是一大亮点:以往由于农村贷款户、小微企业风险较大, 在以前的贷款利率框架下, 对他们贷款的风险较高, 收益较小, 因此银行的积极性不高。在贷款利率上限开放之后, 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裁量贷款利率和额度, 有利于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尽管业内人士普遍看好贷款利率放开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但事实上, 取消贷款利率管制也并不意味着企业能更容易地获得贷款。央行取消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后,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方面的主动性增强, 他们可以自主决定贷款的去向和利率水平。因此这意味着企业获得贷款不一定变得更容易, 因为银行和企业之间是双向选择, 业绩好、能力强的企业可以得到贷款, 反之则不一定。

因此, 要将这种低融资成本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仍需要将拓展融资渠道、降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门槛以及调整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投向的限制以及存贷比等限制的改革结合起来才可以实现。

三、适时之举, 意义深远

从宏观上看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平稳, 价格形势基本稳定, 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有利时机, 从微观上看, 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不断提高, 财务硬约束进一步强化, 企业和居民对市场化定价的金融环境也更为适应。从市场基础看, 经过多年的建设培育,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shibor) 已经成为企业债券等金融服务定价和金融衍生品的重要基准。从调控能力看, 货币政策向金融市场各类产品传导的渠道也较为畅通。根据以上综合评估各项基础条件成熟程度并注重防范风险的前提下, 经国务院批准, 人民银行决定放开贷款利率管制, 此乃适时之举, 意义深远。

贷款市场 篇5

说起贷款,是每个微小企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企业需要生存,需要发展,都离不开充沛的资金支持,而近期关于微小企业歇业或倒闭破产的事件密集性涌现,也凸显出一个企业主们所关注的问题,在目前国内经济环境持续疲的态势下,如何获得贷款,以维持企业发展。自2010年温州爆发的大规模企业主跑路事件以来,银行对于企业的谨慎态度上升到从没有过的高标准,不仅对新开张的企业,即使有过贷款记录的企业,也几乎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很多微小企业资金链断裂起因就是银行不续贷。

回顾历史,自2008年国家实行4万亿的扩张计划,银行四处求放贷,企业很轻易的拿到大规模的银行贷款,于是大批微小企业生机勃勃,开始了一系列的活动,他们扩大生产,从买土地、建厂、投产、产出到投入市场回收成本以及获利,这个周期往往要好几年的时间,然而,当这个企业扩张的周期尚未完成,国家政策突然转向,原地180度调头,银行收紧了放贷,许多企业的续贷被取消或削减,措手不及的微小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开始从民间融资以维持扩张的企业运转,有的甚至不惜高利,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最终导致歇业、破产乃至老板跑路的现象频频发生。而安徽很多银行又曾经对微小企业贷款采取的互联互保的作法,这就好比多米诺骨牌,一家破产的企业带倒了一串互联互保的企业陷入破产的边缘或者困境。

那么,究竟有多少微小企业持续发展需要从民间融资,目前尚无官方权威部门的统计数字。不过,根据笔者所了解的安徽本省的企业现状和担保公司从业过程中可以看出,至少有30%以上的微小企业是需要靠民间融资来偿还银行贷款的,如果没有民间融资,那么银行的坏账呆账早就出来了。

针对于这样的贷款市场环境,并且在国家新一轮金融政策中鞭策银行对微小企业发展进行扶持的背景下,银行业,又做出了哪些积极的反应呢?从目前所了解的各家银行的贷款政策来看,不外乎以下几种方式:

以某安徽某地方银行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标准为例,共有四种贷款模式:一是抵押贷款;二是联保贷款(起步要求是三四家企业互相联保);三是为国企或者大企业做产品配套的微小企业的产业链贷款;四是担保贷款(现在银行只接受国有背景的担保公司的担保)

贷款市场 篇6

一、健全组织机制,联合筛选企业

垦利县政府高度重视,责成民委、财政、人行等部门成立联合小组,由民委和人民银行联合初审、上报、管理和监督,在公平、公正、严格、谨慎原则下,对相关企业汇总、打分、评比,从中优选出市场潜力大、符合民族企业特点的优秀企业为申报候选企业。在民品企业推荐工作中,全县严格坚持“四定二不定”的原则,即定少数民族用工比例,申请的企业必须是少数民族职工达到规定比例;定主营范围,推荐企业有一定规模并主要用于民族特需品生产发展;定发展潜力,企业科技含量高,市场发展前景较好;定高级管理人员素质,高级管理人员中大学本科必须占80%以上。不定金融机构,不定贷款规模。经过严格初审并经上级批准,2007年,万得福集团从100多家企业中脱颖而出。这是一家以生产清真肉制品、面点、白棉布等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企业成为首家民品定点生产企业。2002年还是销售收入不足50万元的濒临倒闭企业,后来迅速发展为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的中大型企业,其成功制胜的法宝是坚持民族特需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二、完善监测手段,实施全程跟踪管理

民品贴息贷款贴息的目的是支持民品生产企业加快发展,生产更多更好的少数民族用品,最大程度满足少数民族生活必须品,帮助经营困难的民品定点企业实现良性发展。为建立民品贴息贷款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县政府出台了“贴息贷款联合监督检查实施办法”和“实施方案”,明确了民委、人民银行和承贷银行分别实施推荐、监督和管理责任,为部门联合监督检查提供了制度保障。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民委、财政、人行、承贷金融机构达成了“沟通、协作、配合、交流”八字共识,共同建立民品贴息贷款业务信息通报、案例交流等机制,县民委牵头按季通报民品定点企业经营生产情况和贷款情况相关信息,以便加强合作,共防风险。2008年,先后两次对万得福集团进行全面调查,组织召开座谈会,帮助民品企业分析资金使用的效益,并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确定生产周期,适度安排资金运用。

为有效提升民品贴息贷款管理工作水平,人民银行制定了《垦利县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贷款工作考评办法》,创建民品贴息贷款管理工作通报制度。对民品贴息贷款承贷银行贷款管理日常工作、贷款还款两方面九个内容进行考核,打分、评比、定期通报。通过建立民品贴息贷款企业档案指标,将民品定点企业还款情况作为考核结果的重要组成,督促承贷银行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贷款风险。建立贷款贴息档案,统一购买档案装具,统一配备档案专柜。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民品定点企业贷款管理使用的有关信息资料,配齐了相关业务人员,建立了监测、检查工作流程,系统反映民品贴息贷款资金使用现状、贷款贴息项目、贴息利率、贴息金额及实施成效,谋求贷款使用、归还动态式管理。

三、围绕资金使用性质,突出工作重点

合理使用贷款资金投入的重点是民品贴息贷款合规用途的关键,但不按贷款规定用途使用,就失去国家扶持民品定点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民委、人行及有关承贷银行紧密配合,坚持把重点监测环节作为民品贴息贷款工作的重点,着力增强贷款使用的全方位监督,把用于购置民族特需产品生产的原材料环节始终纳入重点。2008年,联合检查小组共检查万得福集团民品贴息贷款项目17个,检查贷款金额2.9亿元,检查项目数达到了万得福贷款项目总数的76%以上;对于发现的一些资金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下达整改意见,并负责跟踪监督整改落实情况。近两年,万得福集团坚持把贴息贷款资金的60%用于大豆蛋白系列的生产,40%用于牛肉制品的生产;并将企业视野扩展至大豆生产相关的种植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上。

近年来,因民品贴息贷款的扶持,万得福集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濒临倒闭企业逐步成长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企业。2008年至2009年9月,万得福集团累计办理民品贴息贷款39690万元,贴息贷款总量占其全部贷款比重的75%;累计获得贷款贴息217.66万元,财务状况明显好转。政策性金融的先期注入,引发了各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该集团得到的银行贷款从2004年的179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9500万元,其中,17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执行优惠利率。2009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2065万元,利润1609万元,2009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近两年,通过民品贴息贷款资金的有效扶持,万得福集团已建成年深加工大豆能力10万吨、年加工肉牛能力1万头的大型项目,并基本形成种植、收购、储存、运输、生产一条龙的产业链;新上年产1万吨浓缩蛋白流水线、年产2万吨乳品蛋白生产线各一条,企业总资产增加到4.4亿元。

四、改进民品贴息贷款运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民品贴息贷款贴息方式。建议将目前的贴息方式由人民银行间接补贴改为直接补贴给企业。经办银行可与享受优惠利率政策的企业签订一般贷款合同,执行基准利率。人民银行根据企业出示的贷款合同和付息凭证,按规定直接将贴息支付给企业。贷款到期后,在企业未出示新的贷款合同及付息证明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停止贴息。

二是修改有关政策规定,提高承贷银行积极性。建议对“民品贴息贷款利率一律不准上浮”的硬性政策规定修改,放开贷款合同基准利率的限制,利率浮动的大小由市场决定,不论贷款利率是否上浮,人民银行均按照年利率2.88%给予贴息。给予了商业银行对民品企业贷款业务的利率定价权限,从根本上解决承贷银行贷款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最终达到银企互惠的目的。

三是强化民品贷款服务意识,自由确定民品贴息贷款期限。对规模相对较大、管理水平较高、信誉较好的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要推行包含贷款、商业汇票、担保、贴现等品种的综合授信制度,满足企业日常经济活动对不同金融品种的需求。根据不同的特需产品,确定不同的贴息年限,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实行一年一贴息等。

四是完善联合监督,努力发掘市场。加强调查研究,着力解决规范检查内容、程序、方法、评定标准等问题。进一步完善联合监督检查机制,改进联合监督工作的方法,细化工作制度,促进民品企业健康发展。

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分析 篇7

1 理论综述

利率的决定一直是西方经济学中研究的热点问题, 也是存在较多分歧的问题之一。古典学派承袭了古典经济学重视实物因素的传统, 认为贷方的资金来自储蓄, 而储蓄获得的利息收入是对储户因储蓄而延期消费的一种补偿, 而贷款利息则是优先享有使用当期资金所要支付的成本。古典利率决定理论通过储蓄和投资两个实物因素的均衡决定利率水平, 认为利率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能够使储蓄和投资趋于均衡, 完全没有货币的影响。

1936年以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标志, 发起了对传统利率决定理论的革命, 形成了以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为决定的货币利率理论。凯恩斯认为, 利率也是一种价格, 反映了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当市场利率低于均衡水平是, 居民持有现金的量将超过现有货币供给量;当市场利率高于均衡水平时, 会导致部分现金过剩,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 都会促使利率趋向均衡水平。

罗伯逊和俄林在吸收和借鉴古典利率决定理论与凯恩斯货币利率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可贷资金理论。该理论认为, 利率的决定因素在于可贷资金的供求, 实物市场和货币市场双重因素共同决定了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从而控制利率的途径不再单单是货币供应量, 而是通过多种渠道实现, 比如制定官方利率, 通过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活动, 影响可贷资金的供求, 间接地调控市场利率。

希克斯和汉森在吸收凯恩斯货币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 将利率和国民收入放到货币市场和实物市场, 发展成为了IS-LM模型, 将局部均衡扩展到一般均衡, 用于分析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利率和收入的决定。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为起点, 主张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而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 因此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 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因为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 利润本身就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利润率决定利率, 从而利率具有以下特点:平均利润率由于技术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呈下降趋势, 因而平均利息率有同方向变化趋势;但是这个变化过程非常缓慢, 在特定的某一阶段, 平均利润率是一个相当稳定的量, 因此, 平均利息率也相对稳定。由于利息率高低取决于两类资本家对利润分割的结果, 所以利息率的决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同“一个股份公司的共同利润在不同股东之间按百分比分配一样, 纯粹是经验的、属于偶然性王国的事情”。

以上经典理论都为进一步分析利率的决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但上述对利率的决定是一个广义概念, 不仅仅是存贷款利率, 还包括其他的利率指标, 如存款准备将率、资本市场的拆借利率等, 而且更多的着眼于长期的、一般的均衡分析。本文试图对某一时点的、短期的存贷款货币市场的局部均衡利率的决定及经济影响做出分析。

2 模型设定

2.1 前提假设

(1) 法定准备金率为零, 即经济体中所有的储蓄用于企业投资;

(2) 所有时点以存量资金作为分析对象, 且每一时点商业银行贷出资金规模等于存款规模;

(3) 所有时点由企业、商业银行和储户三方共同存在, 且储户去除消费的资金全部用于银行存款和购买企业股票, 存款利率为r-deposit, 简写为rd, 同时为商业银行吸取单位储蓄的成本;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用于投资, 贷款利率为r-loan, 简写为rl, 同时为商业银行贷出的单位资金的收益;商业银行的利润来自借贷利差, rl-rd, 商业银行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 数量大小取决于利差和存贷资金规模乘积;

(4) 商业银行、企业和储户其他交易成本和费用 (如股票交易费用、股票发行费用、银行管理费用等) 忽略不计;

(5) 在分析期内, 央行的货币供给、社会平均利润率等经济变量不发生变化;

(6) 所有参与者都对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信息变化完全知晓。

2.2 模型构建

商业银行, 作为资金市场的中介, 一方面利用存款利率吸引储户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 并支付存款利息, 另一面通过贷款利率将储蓄资金放贷给企业, 而获得放款收益;储户的闲置资金既以存款形式存入商业银行, 也可以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 获得利息收入和股息收入;企业的融资形式包括从商业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和向储户直接发行股票的直接融资两种形式, 并为此支付贷款利息和股息。

令Q为资金的存款和放贷数量, r为存款和贷款利率水平, 且设存款函数为Qd=f (rd) , 即储户存款规模Qd取决于存款利率水平rd, 且是关于存款利率rd的增函数, 存款利率水平越高, 储户用于存款的资金越多, 而用于购买股票的资金越少, 反之, 用于存款的资金越少, 购买股票的资金越多;贷款函数为Ql=f (rl) , 即企业贷款规模Ql取决于贷款利率水平rl, 且关于贷款利率rl为减函数, 贷款利率越高, 企业贷款的规模越少, 发行股票融资的规模越大, 反之, 贷款规模越大, 直接融资规模越小。

3 模型分析

3.1 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同时市场化下的均衡分析

由于商业银行贷出资金的数量来自一定存款利率水平下储蓄量。因此以一定存款利率水平下存款量为分析起点。如图2, 假设初始点为A点, 此时存款利率为rd1, 商业银行吸引存储资金量也即可贷资金量为Q1。在当前的可贷资金规模上, 商业银行全部贷出资金对应的贷款利率水平为rl1, 对商业银行而言亏损为 (rd1-rl1) *Q1。因此商业银行将降低存款利率, 而提高贷款利率的方式改变存贷带来的损失。存款利率将延Qd=f (rd) 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贷款利率将沿贷款曲线Ql=f (rl) 向左上方移动。假设分别移动到D、C点, 在存贷资金规模相等的前提假设下, 此时的存款利率为rd2, 贷款利率为rl2。商业银行利润为 (rl2-rd2) *Q2。由于此时贷款利率远高于存款利率, 对企业而言, 贷款成本高于直接从储户获得资金的成本, 因为储户愿意向企业提供的单位资金成本为rd2, 对储户而言只要存入银行的收益低于企业向其直接融资的收益, 即股息, 就会放弃部分银行存款, 而用于股票投资。于是储户存储资金和企业贷款资金都会减少, 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将会上升, 贷款利率将会下降。

总之, 上述相互作用的过程, 会在存款利率等于贷款利率时, 达到均衡, 此时商业银行利润为零, 企业两种融资方式和储户的两种投资方式都保持相对稳定。

3.2 存款利率管制, 贷款利率放开下的分析

当中央银行对存款利率实行管制, 贷款利率实行市场化定价时, 对市场活动主体及资金流动情况的影响如下分析。

(1) 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 低于均衡存款利率水平。

如图3, 假定存款利率由于管制, 央行将存款利率设定在rd的水平, 此时, 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数量, 也即可贷资金数量为Q1, 相应的贷款利率水平为rl。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为 (rl-rd) , 获得利润为 (rl-rd) *Q1。而企业获取融资的成本相对远高于存款利率, 储户的存款收益相对较低。企业有动机以低于商业银行放贷利率而接近存款利率的支付成本向储户直接融资;储户也会由于存款收益低于股息收益, 而愿意将更多资金转向企业的直接投资。直到贷款利率接近甚至等于存款利率时, 这种行为才会结束, 此时, 对应管制存款利率水平rd, 贷款的潜在需求量为Q2。

从上面的过程看出, 当存款利率管制水平低于市场化的均衡利率水平时, 贷款利率放开后, 贷款利率会逐步接近或达到存款利率, 对企业而言, 贷款需求量在不断扩大, 而由于不断扩大的贷款规模, 对商业银行是有利的, 迫于利益驱使, 商业银行会千方百计增加自身在管制存款利率的水平吸收的存款资金的规模, 然后用于借贷;而对储户而言, 由于存款利率水平低, 存款动机不足, 所以会造成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缺口不断扩大, 而导致整个银行系统中出现“钱荒”。如果经济体中直接融资渠道不健全, 企业不能便捷地获得股票融资, 更会加剧企业融资困境。

(2) 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 高于均衡存款利率水平。

如图4, 假定存款利率由于管制, 设定在rd1水平, 对应的存款规模, 也即商业银行可贷资金规模为Q1, 把全部存款贷出的贷款利率为rl1。此时, 对商业银行而言, 贷款利率严重低于存款利率, 面临 (rd1-rl1) *Q1的亏损。商业银行会不断提高贷款利率, 减少放贷规模, 以减少由此造成的亏损。假定商业银行将贷款利率提高到rl2, 贷款规模为Q2, 面临的亏损为rd1*Q1-rl2*Q2, 此时, 高的贷款利率, 会促使企业向储户直接融资, 因此贷款利率最终会“倒逼”商业银行下降到rd1水平, 放贷的资金量为Q3。对整个商业银行系统而言, 储蓄的资金量Q1远大于放贷的资金量Q3, 即有Q1-Q3规模的存款过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存款利率固定, 贷款利率放开的情形下, 银行系统中出现“钱荒”或者存款过剩, 取决于存款利率的管制水平是低于还是高于利率市场化时的均衡存款利率。如果央行规定的存款基准利率低于市场化均衡存款利率, 由于商业银行系统吸收的资金量不能充分满足潜在的贷款需求, 而导致银行系统内部的“钱荒”, 并给企业间接融资带来硬约束。如果央行规定的存款利率高于利率市场化均衡存款利率, 会导致储户过度储蓄, 一方面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吸收存款的成本, 另一面也使商业银行面临亏损, 缩减放贷资金规模, 整个银行系统面临存款过剩, 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融资困难。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的模型分析可以看出, 在不考虑商业银行、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本和资金借贷活动的其他交易费用的前提下, 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管制或市场化的不同, 会对包括储户在内的三方微观主体的资金活动产生影响。当存款利率处于管制, 贷款利率放开时, 如果央行管制的存款利率高于市场化均衡存款利率, 会导致储户过度储蓄, 商业银行出于亏损, 同时抑制商业银行对外放款规模, 造成银行系统总体存款资金过剩, 企业间接融资状况有所改善;如果央行管制的存款利率低于市场化均衡存款利率, 储户储蓄规模降低, 商业银行有稳定的利润收入, 由于受到储蓄规模的限制, 商业银行流动资金短缺, 放贷资金有限, 因此会千方百计“揽储”, 同时放贷利率处于高位, 增加了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

4.2 政策建议

在我国当前循序渐进地实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特别是自2013年7月20日放开贷款利率后, 我国的存贷款资金市场面临着存款利率管制, 贷款利率放开的形势下, 市场中出现流动资金短缺或者过剩的局面将是常态, 这主要取决于央行规定的存款基准利率是低于还是高于潜在的市场化均衡利率水平。为稳定存贷款资金市场的供需平衡, 笔者提供以下拙见。

(1) 完善央行的基准利率决定机制。

在存款利率管制, 贷款利率放开的情形下, 央行有必要更加存贷款资金的供求变动, 适时适度调整存款基准利率, 以期更接近潜在的均衡利率水平。一方面通过监控商业银行系统的存款余额和贷款申请规模, 预测未来资金的供求状况和存贷款利率走势, 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市场操作, 引导市场利率走势, 定期公布存款基准利率。

(2) 完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报告制度。

细化商业银行存贷款的规模、存贷期限、到期期限等存贷结构, 定期向监管机构汇报, 同时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制度和利率风险防范制度的分析和评估。

参考文献

[1]范新英, 冯江茹.中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瓶颈及对策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 2012, (01) .

[2]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王国松.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 2001, (6) .

[4]王兴友.贷款利率变动对微观经济影响的个案分析[J].金融研究 (实务版) , 2007, (6) .

[5]亚当·斯密.杨敬年译.国富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4.

贷款市场 篇8

一、市场利率化对工商银行贷款业务发展的积极影响

1.加快银行信贷业务调整及业务创新。利率市场化加大工商银行负担成本, 同时也增加更多的经营风险。金融抑制的条件下, 对存款人来讲低利率是多余的税率, 而这对投资者来说为额外的补贴。各商业银行间为吸引客户, 势必会开展剧烈的竞争, 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活动等。利率市场化促使各大银行拥有极大变通性, 能够依照本身的现实来制定各种利率结构, 更好地开展业务。如今金融行业“脱媒”现象持续发生, 银行只从本身成长模式和信贷有限范围上发展是不可取的, 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需致力于银行信贷构造同经营上的共同的改进, 逐步适应市场的变化, 已达到在利率市场化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如今金融市场已成为一个卖方市场, 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产品业务和交易创新的过程中要做到始终保持以客户为中心, 更好满足客户的要求, 从而能更好开展业务, 提高办事能力, 从根本上来看, 思想创新也属于商业银行增长信贷业务的要点之一。

2.工商银行可以自己定价从而发展贷款业务。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是金融机构构成的市场定价自律和协调机制, 在契合当局相关利率治理原则条件下, 金融机构在独立完善的货币、信贷等金融市场利率等方面, 务必进行必要的自律管理, 以维持市场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 增进市场规范协调发展。同时对于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三个方面对推动利率市场化变革的意义加大。因此, 商业银行需调整在规定的贷款利率范围内发放贷款的利率, 按照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利率、贷款期限、贷款质量、投资业风险的发展展望, 以及和客户的信用关系等各方面因素来完成自主定价。

3.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对中小企业来说不仅是一个挑战, 也是机遇。根据目前状况来看, 中小企业贷款问题是其进行融资、发展问题中的核心方面。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 不仅要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面的帮助, 此外, 这给工商银行自身也带来了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唯有紧紧抓住中小企业信贷这个潜力市场, 才可在现下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赢得胜利。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缓解因为长期低利率管制所带来的国家资本外逃的压力。低利率的管制让国家面临资本外逃的压力逐渐增大。此外, 中国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导致资本外逃的增加, 其抵御外部金融冲击的能力明显不足, 因此, 在中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下关注国内外发展前景的投资者, 除去中国的汇率因素, 最紧要的因素就是中国的金融抑制。由于长期的低利率政策, 国内的利率一般低于欧洲利率水平。 1992—1996年, 国内的实际利率已经很低甚至是负的。作为所有者的资本, 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追求迫使其把手中的资金投入到可以为带来最大的利益的投资业务中。这在国内利率低于外国的条件下, 就不可避免会发生资本外逃的问题。改善资本外逃的现象, 短时间里靠增加外汇管理的强度, 而从长远角度看则决定于对国内经济政策扭曲和制度缺陷矫正的水平, 利率市场化为首要的一个步骤。

二、利率市场化对工商银行贷款业务的制约分析

1.利率市场化导致工商银行与同行业的竞争加剧、利润下降。就当前实际情况来分析, 在稳定的基准存贷利差环境下, 商业银行特别是属于国家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保障过去的高收益, 从控制存、贷款利率上限和下限这些方式上入手成为利用最普遍的形式。一旦放宽利率的管制, 金融机构在存贷款市场的竞争将变得更加严峻, 银行的营业收入将减少, 因为作为银行单一收入来源的存款业务的利息收入, 导致了银行利润的降低。

2.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带来对工商银行更高的利率风险。贷款业务对于人们来说大大提高了效率, 买卖商品变得更加简单方便, 但是对于工商银行来说这是有利也有弊的一件事情, 其中的风险就是银行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避免的问题。对风险加强认识观念, 更好地管理和把控, 这些都是工商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适应当前新的发展趋势、积极面对激烈的竞争的必然选择。

3.银行存贷款利差将整体变小。由于利率管制等限制因素, 工商银行的主要业务收入都是存贷利差来提供, 甚至一些银行这项收入占据总收入比重一度高达90%。由于贷款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领域的竞争强度加大, 使得商业银行为追求市场份额加大, 盲目要求利润最大化, 调低贷款的利率, 调升存款利率, 从而让工行盈利主要的来源的实际利差减少。短时间里资产的质量无法改善, 致使存贷款利差大幅下降, 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改变他们的经营模式, 以此获得更高的利润。

三、利率市场化下工商银行信贷业务的对策

1.明确市场定位, 细分客户层次, 实行差别定价。工商银行要按照自身对于增强竞争力的战略实施精准市场定位, 找出更加适合的客户群体。在这一时期, 要符合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走向, 并且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一样的利率。要逐渐透彻完善关键的服务业务, 提高企业的占有率以及其产品的覆盖比例, 通过完整的体系来保证银行达到最满意的效益。并且还要促进中小企业客户的数量所占比例的提高, 因此, 成长势头较快的中小企业成为发展的首选对象, 这就有效地改善了客户结构。基于中小企业的风险特征, 从价值取向、产品体系、风险控制策略和定价策略这几个方面来看, 着重强调发展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新模式的业务。 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 市场环境优越的地方, 则可从政府、保险、担保等入手, 带动风险投资, 壮大资金力量, 实力雄厚, 健全跨平台多方面共同支持的金融服务体系, 来改善中小企业客户的融资、利率定价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以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2.以服务客户为出发点, 加强创新能力, 完善差异化服务方式。如果说进行单一的价格竞争, 那么只能是以降低价格为主要方式, 那么后果将是银行在盈利上受到伤害。所以, 在进行市场化过程中, 应该提高非价格竞争的能力, 应在客户服务与核心产品的发展上多下功夫, 始终围绕以服务客户为出发点, 根据客户本身实际需要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在服务上的改进, 创造一些对客户有针对性的销售策略和服务计划。通过提高客户的认可度和满足率作为根本改进方式。具体来说, 商业银行应转变服务意识, 从过去的被动服务改为现在的主动服务, 通过市场调查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 然后再制定切实可靠的服务来实现客户需要何种产品我们就能提供相应的产品, 如果当前没有这个产品就加大开发力度, 从而达到客户的要求。

3.提升自身的预判能力, 要有应对市场变化的前瞻性眼光。除了定量指标, 贷款定价还需要借鉴不能量化出的定性因素从而得出合规的定价。在这之中, 市场的环境、秩序, 所涉及的行业以及竞争对手的价格消息显得无比紧要。工商银行应顺应国际利率水平的走势, 反观国内的经济形势和当前的货币政策给利率带来的变化, 以及股票市场或者其他方面的因素, 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长远的研究和预测利率走势, 有望取得合理的定价, 才能高效率地影响改善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尤其是在利率市场波动期, 应充分把握利率规则的波动, 在温和的价格上涨与基准期, 在较低的价格底线时期削减利率, 以降低政策调整可能导致的损失。从职工、管理人员、客户、专业咨询公司、媒体、央行和行业协会等方面, 搜集关于竞争者经营管理尤其是贷款定价相关消息, 掌握行业同贷款定价的首选竞争对手, 然后给定完整的利率定价决策, 还应定期进行检查校正, 从而让定价的决策能更好地顺应市场的变化, 灵活应对, 让定价的市场竞争力更高。

四、结论

利率市场化对于工商银行来说是利弊结合的一件事, 如何正确利用这个机遇发展起来需要银行内部采取正确的措施, 通过资产负债的管理模式, 把对利率风险的把控作为核心。因此, 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当中, 工商银行需以创建掌管利率风险为目标的管理体制作为首要目标, 创建把控利率风险的主体地位。新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设立, 契合目前工商银行的近况, 有助于工商银行顺应利率市场化, 同时也能帮助工商银行抵抗各种类型的风险。

贷款市场 篇9

经过1年多时间的实施,对于实体经济企业而言,从贷款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是前后两个不一样的情况。这是一个转型变化,新的质变必然对实体经济产生利好的影响,也势必引起新的问题。本文从实体企业的角度,结合笔者在工作中与各银行进行融资的实际情况,对国家放开贷款利率市场化后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1 贷款利率市场化加剧市场竞争,助推贷款利率上涨

贷款利率市场化实际上就是一个贷款资金价格,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并进行调节。这是优化配置货币资源改革的关键。一方面,贷款作为稀缺资源,利率管制放开将加剧企业间的价格竞争,银行间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在贷款市场的资源竞争将出现“价高者得”的现象;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企业为了争夺贷款资源,不得不上调贷款利率,从而推高资金成本。

特别是在国家大幅收紧流动性与企业贷款需求旺盛“相悖”的特殊时期,贷款成为紧缺资源,银行对企业贷款利率的普遍大幅上浮,使其利润增长率畸高。

1.2 贷款利率市场化影响钱荒转移至实体经济

2013年6月,银行间隔夜拆放利率和7天回购利率均创历史最高点。钱荒给无数投资者带来的“痛”至今仍然存在,自2014年年初银行信贷出现“价高者得”的现象以来,贷款利率上浮明显,中小企业、传统的过剩产能行业、首套房购置及房地产开发等多个领域均出现融资难问题。

2014年4月,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表示:“在整个金融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需守住风险底线,重点加强不良贷款、融资平台、房地产、非标债权业务、流动性及市场风险等方面的风险管理;但与此同时,也要避免‘一刀切’式的抽贷、停贷、压贷造成实体企业资金链的断裂。”[2]

可见,实体经济流动性供给已经引起了高层的注意,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出现紧张的局面并没有消失。从供给端看,2014年广义货币M2和新增社会融资总量均走弱,反映出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明显下降。但从需求端来看,企业融资需求并没有真实下降(或者说没比供给端下降得那样快),主要是企业和相关部门为了维持既定的杠杆水平,资金滚动需求压力刚性所致。企业层面的流动性供需不匹配,导致了钱荒由银行间市场蔓延到了实体经济企业。

流动性紧张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减弱和实体融资成本高企,可以说央行货币政策中性,经济周期向下走弱,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弱,基础货币从实体回流,银行间流动性宽松,实体流动性紧缩是近期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推手之一[2]。

1.3 贷款利率市场化加大了银行资产配置风险,实体经济企业贷款难度加大

贷款利率市场化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后,银行争夺优质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对优质企业贷款的利率下浮幅度将进一步扩大。为了维持盈利,部分银行不得不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形成逆向选择,放出更多的高风险贷款,最终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率反弹。在这个过程中,利率市场化加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如果风险管理不善,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付息成本上升是大趋势,银行要想保持过去的高盈利增长,必须拓展相对的高收益业务,而且要做好风险的对冲、分散和转移。

而实体经济企业的资金面很紧张,银行在以基准利率吸收存款(也有少量利率较高的委托理财、信托产品)的基础上,增加给企业贷款的,则普遍实行的是在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大幅上浮后的利率。对于缺乏资金价格谈判实力的广大民营企业尤其如此,很少有民营企业能以基准利率从银行拿到贷款,很多民营企业是利率上浮30%~40%后才能拿到贷款,使其成本高企,贷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 实体经济应对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2.1 拓展融资渠道,巩固和发展银企友好合作关系

注重建立、扩大银企间友好合作关系,在国家持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压缩信贷规模的严峻形势下,更要注重培育外部融资环境,利用友好关系开辟新的理财空间与合作领域,在融资业务、中间业务、金融服务网络等方面拓宽理财空间,构建银企双赢、多赢的战略合作关系,与多家国有的、股份制、政策性、地方的银行建立合作关系,提高银行授信额度。

2.2 积极开展信贷业务创新,大胆拓展中间业务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要以贷款利率市场化促推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高,构建和谐银企关系,营造客户是“上帝”的经营理念,大力推出信贷新产品,增强银行对客户的吸引力,缓解贷款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客户减少的压力。要以贷款利率市场化促推经营转型,注重从传统存贷款业务向中间业务转型,把发展低资本消耗业务和中间业务作为经营主攻方向,加大中间业务研发能力,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中间业务需求,逐步提高中间业务的盈利能力。

从实体企业的角度来看,必须由依赖银行间接融资转变为利用金融市场直接筹资和融资,可以通过银行新增的金融工具、金融资产,根据自己的金融需求选择银行,需要银行提供完善的、多样化的金融资产服务,在各金融产品中,以优化负债结构为导,低成本融资为目标,开发一些有特色的融资产品,优中选优,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2.3 充分运用企业资源优势,提高谈判筹码

利率市场化实际上是一个资金价格,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和调节。市场化以后,贷款利率由供求来决定价格,同时也由价格来调节供求。可以说这是一个与银行间博弈的过程。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坏账增加,不良贷款率大幅升高,风险管理严控,各银行也更加严格地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势必要选择抗险能力强、信用好、效益好、风险低的企业作为融资对象;由于大的实体企业经营机制完善,财务制度健全,具备有效的抵质押物及政府隐性担保,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较低,对金融机构议价能力强,谈判占优势,贷款利率放开下限后,比较容易获得较低的银行贷款利率。实体企业要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提高议价能力,降低融资成本。

总之,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剑”,对于实体经济企业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发展机遇。实体经济企业需要由依赖传统流动资金贷款模式向组合型融资工具业务模式转变,开拓非息、非标业务,加大与金融企业的中间业务,积极开发新产品和进行融资创新,拓宽综合化融资渠道。企业需要积极推动银行业务与渠道创新,探索融资新模式,要求银行部门提供定向的“点对点”金融服务方案,真正降低融资成本,确保资金链顺畅。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EB/OL].http://www.pbc.gov.cn/publish/goutongjiaoliu/524/2013/20130719184316951612816/20130719184316951612816_.html,2013-07-19.

贷款市场 篇10

美国最大的学生贷款公司(Sallie Mae)当即对这个贷款购买计划表示赞同,称它可能延续和提高高校的贷款。一些分析人士对联邦教育部的计划预言,允许政府从借贷机构购买联邦担保的学生贷款,这样将极大地稳定学生借贷市场。去年春天,由于不能从学生贷款中获利,许多借贷机构从最大的政府学生借贷项目中撤出。

在致借贷者的一封信中,斯佩琳斯表示在2008~2009学年联邦家庭教育贷款项目下,贷方可以向政府出售学生贷款。政府将支付票面价值、待付利息和贷款承办费(origination fess)等费用。斯佩琳斯也表示,联邦教育部正在采取措施,确保政府在直接贷款项目下有能力处理多达300亿美元的学生贷款,这笔资金是去年的两倍。

贷款市场 篇1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现状和存在问题;意见建议

一、引言

自1996年以来,我国进入了利率市场化全面改革阶段,并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逐步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及金融债券等非存款金融工具的市场利率、大额外币利率等。特别是2013年7月19日,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下限管制,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由各银行自主决定,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正在加快。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值得农信社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认真思考。

二、农信社利率定价能力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贷款利率定价能力较为簿弱

日前,大多数县级农信社贷款利率定价采取法定利率加点浮动的贷款定价方式,基层信用社仅遵照执行,大多没有定价主动权。贷款利率定价方式简单,普遍实行“一刀切”定价机制。虽然也有部分联社细化了贷款利率定价办法,实行差别化管理,但没有考虑贷款资金成本、风险补偿等因素,没有科学具体的定价浮动标准,在定价前虽进行简单测算,但缺乏事前细致的调查分析、事中科学的研究、事后运行效果的跟踪反馈,极易产生利率定价风险。同时,受自身定价能力欠缺影响,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普遍较高。从凋研情况看,大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企业贷款利率定价高于其他所有金融机构,因此在竞争优质客户时主要参照市场利率水平;个人贷款利率定价仅低于邮政储蓄和小贷公司,执行利率仍高于其他金融机构。

2.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不健全

一是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普遍没有设立专门的贷款利率定价部门或专门的利率定价岗位,这样就不能对贷款利率定价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二是缺乏细分贷款对象的适用标准,使得信用社只有选择一些粗线条的单一指标对贷款对象进行划分;三是贷款利率定价的趋利性较为严重,只考虑自身盈利指标,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的承受能力和自身的资金成本等因素;四是对于贷款利率定价缺乏配套的监督制约机制,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3.贷款利率定价风险意识不强

日前,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定价主要参照人民银行法定基准利率,较少考虑经营成本、贷款风险等因素。在农村贷款市场竞争尚不够充分的条件下,利率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即使发生因利率调整形成利率期限结构错配,也不会从利率上去找原因,易酿成利率风险。如从以前调研结果看,部分机构的贷款执行利率在人民银行多次调整法定利率后仍多年不变,始终如一。同时,不能对利率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不能定期对贷款利率风险形成评估报告,抵御利率风险能力较弱。

4.缺乏专业的贷款利率定价人才

当前,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缺乏对贷款利率定价重要性的认识,就更谈不上重视利率定价人才的挖掘、引进和培养,形成了贷款利率定价人才十分缺乏,现有的人员只能较粗放、较主观的进行贷款利率定价,不能较精细地进行科学定价和风险控制,对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较弱。

三、完善贷款利率定价管理的建议

1.建全和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一是建议省联社加强对宏观利率政策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全省范围内统一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指导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稳健开展贷款利率定价工作,避免出现系统内恶性竞争,有效提高利率定价水平;二是建立严密的管理体制。各级机构通过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制定严密的风险管理规程和监控约束机制,加强对市场各种信息的收集,搞好对市场利率变化分析预测和利率风险评估,合理确定利率水平;三是强化贷款利率定价监督制度,建立健全相应检查监督制度,确保贷款利率定价有理、有据、有因、授权有度,防止人情定价、主观定价等现象产生。

2.加强贷款利率定价的风险管理

一是把利率市场化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之中,防止为追求短期效益而陷入高负债、高风险经营;二是建立利率风险防控机制。明确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制定既有利于市场竞争,又有利于收益最大化的合理利率水平;三是建立利率风险信息共享机制。省联社要负责利率风险评估和防范,定期通报利率市场趋势,通报利率变动对业务经营产生的影响,引导基层联社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结构,规避利率风险。同时,注重基础信息收集和积累,为基层联社提供与贷款利率定价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为贷款利率定价提供基础保证。

3.要重视贷款利率定价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基本业务技能的培訓

一是重视贷款利率定价专业人才的培养。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从日前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专业人才储备方面还较为缺乏。因此,要通过招聘、选拔等方式,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或向专业银行交流学习,不断提高利率定价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聘请有一定贷款利率定价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讲解等具体形式,深入扎实地开展贷款利率定价工作的培训学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信贷人员对贷款利率定价相关指标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提高贷款利率定价总体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利率定价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琦,张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J]西部金融,2009年11期

[2]陈琰,许非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管理:问题与对策[J]南方金融,2011年04期

[3]黄玉娟,刘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若干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贷款市场 篇12

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放开, 短期来看, 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影响较小, 根据各商业银行目前贷款定价水平来看, 除个人住房贷款外, 其他各项贷款均执行基准利率或基准利率上浮定价, 实际上自2012年7月央行宣布调整贷款利率下限以来, 贷款利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 近期央行宣布全面放开贷款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水到渠成的结果。从长期来看,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发展, 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扩大,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 银行与客户之间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进一步扩大, 将对各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带来一定影响。

2 当前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因素

央行信贷政策是影响未来信贷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 目前受制于央行信贷规模控制与存贷比考核要求, 限制了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 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金融系统内的影子银行;央行还通过信贷政策对贷款发放对象进行引导, 间接影响贷款结构。未来信贷政策的转变将会各银行资产结构产生影响, 对存贷利差与净息差的影响将主要受信贷政策的变化而定。

金融市场范围扩大, 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提高也对未来信贷供求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发达国家中形成了多层次的债券、股票等金融市场极为发达, 企业直接融资的水平远远高于我国,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明显, 目前我国正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扩大直接融资的范围, 促进融资来源的多元化。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 增加了企业的贷款定价中的协商能力, 对贷款利率定价水平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有可能拉低整体的存贷利差与净息差水平。

3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巨大的冲击。首先, 利率市场化使得存贷利差收窄, 过度依赖利差的传统模式会越来越难以为继, 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在政策上要做出根本性的调整。其次, 利率市场化把定价权交给了银行, 对银行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 利率市场化还加大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水平, 利率风险的扩大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度量方法, 对利率风险的计量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各商业银行一直重视主动研究银行经营环境市场化的变化趋势, 一方面, 各商业银行目前资产负债结构中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占比相对较低, 通过同业存款定价和资金转移定价管理, 目前已经积累了一些市场化利率定价经验和灵活的管理机制。从目前情况来看, 各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占总负债比例较高, 存贷利差收窄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较为明显;另一方面, 需要商业银行重视开拓市场化定价程度较高的非信贷业务, 业务涉足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权市场、非标准化投资市场等, 通过主动配置资产和负债并积极创新, 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同时, 通过同业存款定价和资金转移定价管理, 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目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市场化利率定价经验并相应建立了灵活的管理机制。

4 商业银行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应对

一是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 未来趋势必然是资产负债的多元化、表外化、结构化。以资产为例, 银行资产将从以贷款为主调整为贷款、投资、同业往来等多元化资产并重;负债将从以存款为主调整为存款、金融债、商业票据等多元化方式;表外业务将从以信用证、保函等简单表外业务为主转向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业务。

二是调整业务结构。传统业务方面, 实现客户“下沉”, 主要拓展中小客户和零售客户业务;对大型客户, 主要通过直接融资满足其需求;在传统业务延伸方面, 积极发挥核心基础功能, 也就是支付结算功能, 利用新型支付结算手段和平台延伸业务领域, 包括第三方支付;在新兴业务方面, 大力发展包括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等在内的新兴业务。

三是调整资金定价管理。应对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要在内部进一步完善转移定价机制, 通过资金转移定价发展利率管理自全行资金管理中的资源配置作用, 将利率风险管理集中到总行, 降低未来可能的利率风险。

四是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建设有效的风险识别系统和定价系统, 建立一套系统高效的利率风险识别系统与定价系统是对利率市场化下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对利率定价与风险计量的相关研究迫在眉睫, 同时人才建设也需要进一步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

五是调整相关制度和流程。随着各商业银行企业金融体系专业化改革、零售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和金融市场体系条线化改革的相续完成, 下一步需要配套推进相关体制机制改革, 以改革重塑体制机制优势。同时, 强化流程银行的理念和意识, 通过制度和流程的管理, 挖掘内部增长潜力, 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化的经营环境, 与之相适应, 我们进一步强化“统一银行”、“流程银行”的理念和意识, 摒弃“部门银行”、“人治”观念, 通过制度和流程的管理, 推动各项工作顺利、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易纲.中国的货币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11) .

[2]易纲.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12) .

上一篇:班级自治管理下一篇:素质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