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贷款(共10篇)
关系贷款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同时,银团贷款作为一种全新的贷款渠道在全球快速发展。图1显示了1988~2015年我国企业银团贷款总额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自2001年以后,我国企业通过银团贷款的总额快速上升;虽然在2010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在2011年又出现了回升。
银团贷款(syndicated loan)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银行联合贷款给一家企业的贷款行为。银团贷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同一笔银团贷款中不同的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贷款期限等均是相同的(Hitchings,1994)。而在整个银团中银行被分为牵头行和参与行:其中牵头行负责与借款企业协商达成银团贷款合约(Ryan,2009)。也就是说,银团贷款合约的签订内容主要由银团牵头行和借款企业共同协商决定。
银团贷款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关系:银团、借款企业和借贷行为。在银团贷款中,银团与借款企业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又会进一步影响银团贷款的定价。银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包括地理层面和借贷历史层面)会对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银团贷款的利率和期限。
首先,地理层面关系对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外国银行与银企之间的距离。在银团中外国银行对银团贷款的影响并没有一致的结论:Giannetti&Yafeh(2012)认为,银团贷款市场上银行与企业之间文化差异越大,银行提供的贷款将会越少,而贷款利率也会越高。另一些学者认为在银团贷款中存在本地偏好(home bias)现象(Giannetti&Laeven,2012;Carey&Nini,2007)。然而,Pessarossi等(2012)通过研究中国企业银团贷款后认为,与中国本地银行相比,外国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没有加剧。Haselmann&Paul(2011)研究欧洲银团贷款市场后发现,外国银行更倾向于贷款给质量较低的企业,但是银团贷款利率较高。在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上,Berger&Udell(2002)认为银企之间的距离会增加软信息(soft information)搜集成本;Knyazeva&Knyazeva(2012)认为银企之间的距离会增加贷款成本以及提高对抵押物的要求;而Carling&Lundberg(2005)基于瑞典银行企业贷款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银企之间的距离并不会直接影响公司贷款合同。
其次,借贷历史层面关系对借贷行为的影响,较多的研究支持借贷历史关系会降低贷款利率的观点。Boot&Tha⁃kor(1994)通过理论模型分析,认为银企之间借贷历史关系会降低贷款利率。Bharath等(2009)利用美国企业银团贷款数据分析了借贷历史关系与借款合同之间的关系同样支持这一结论,此外,他们认为借贷历史关系同样会缩短银团贷款期限。Berger等(1995)认为银企关系持续时间越长,贷款利率将会越低,对所需的抵押物要求也会越低。Bouaiss等(2011)研究了危机时刻银企关系与银团贷款之间的关系:企业与银行先前建立了关系,在危机中将会获得更低的利率和更长的期限。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均为对欧美等国家成熟市场的经验,这与我国新型银团贷款市场中的结论可能存在差异。而国内学者对银企关系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单个商业银行贷款上(邓超等,2010;何韧等,2012;尹志超等,2015)。
在不同分位水平下,银团贷款市场中的银企关系、贷款额度与借贷行为之间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影响机制。Besley(2012)研究了抵押贷款市场中借款人的风险异质性,认为贷款额度越高,贷款利率也会越高,即利用OLS分析贷款额度、银企关系与借贷行为可能会低估贷款利率。因此,有必要引入分位数回归进一步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银团贷款作为一种发展迅速的贷款形式,被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在银团贷款形式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企业应如何把握银团贷款这一渠道?企业借款额度是否会对借贷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与银团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影响借贷行为?本文将结合我国企业银团贷款数据,利用OLS和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二、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及数据来源
从地理层面和借贷历史层面这两个视角对银企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义。由于银团贷款中牵头行保留了银团贷款中较大贷款份额(Sufi,2007;Ivashina,2009),而且牵头行在借贷合同中具有决定性作用(Gadanecz,2004),因此,本文主要考虑银团中牵头行与企业之间的地理层面和借贷历史层面上的关系。根据Armstrong(2003)和Champagne&Kryzanowski(2007)关于牵头银行(Lead category)与参与银行(Participant category)的分类,在银团的构成上牵头银行包括牵头行(Lead)、管理行(Manager)、组织行(Arranger)、承销行(Un⁃derwriter)、高级牵头行(Senior lead)、主干事行(Mandated or senior arranger)、代理行(Agent)、账簿管理行(Bookrunner)、联席主承销行(Co-lead manager),参与银行包括参与行(Participant)、宣传及协调行(Publicity,Offshore booking and Global coordinator)。
反映地理层面上银团与借款企业之间关系的变量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一个银团牵头行按照贷款额度加权得到外国银行的个数(foreign),另一种是银团牵头行按照贷款额度加权得到距离的替代变量(distance)。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获得企业风险暴露相关信息的难易程度,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越远,银行对企业风险评估的难度越大。
在借贷历史层面关系上,本文也选取了两个变量。第一个变量是借款企业是否第一次利用银团贷款,如果是第二次(或两次以上)利用银团形式贷款,可以视为存在历史关系型银团贷款(BST=1)。由于企业已经通过银团贷过款,那么再一次通过银团进行贷款时,新的银团可以根据该企业的历史银团贷款信息对该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或者是纠正第一次贷款中对该企业的风险评估),进而重新决定银团贷款的价格和期限。第二个变量是借款企业是否第二次(或两次以上)从某一家银行组成的银团进行贷款(BSFB)。当新的银团中有一家牵头银行已经做过牵头行并有对该企业贷过款的历史,那么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其他相关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于汤姆斯路透LPC Dealscan,本文选用的样本为1988~2015年我国企业银团贷款融资的所有数据。由于样本存在部分缺失值,为了避免数据中信息的遗失,笔者采用多重填补(Multiple Imputation)对缺失值进行处理。
(二)模型构建
为了研究银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贷款额度与借贷行为[贷款利率(spread)和贷款期限(maturity)]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分位数回归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的模型如(1)式和(2)式所示:
其中:relationship包括外国银行的个数(foreign)、距离的替代变量(distance)、企业在通过该笔银团贷款之前是否已经通过银团贷过款(BST)以及企业从特定银行组成的银团中第二次贷款(BSFB)。Zit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贷款合同信息、借款企业信息以及银团信息这三个方面。其中贷款合同信息方面包括贷款额度(loan_size)以及是否需要抵押物(secured_need)等;借款企业信息包括贷款目的(分为Deal_purpose1,…,Deal_purpose18,共18个虚拟变量)、企业所在地区(location1,…,location4)。银团层面的信息包括银团牵头行中上市银行的数量(bank_type)、牵头行家数(lead_number)和牵头行贷款额度占银团贷款的比重(lead_share)。
三、实证分析
(一)单变量分析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企业银团贷款平均利率高于LIBOR利率144.604个基点,银团贷款平均期限为3.920个月。在银团构成中,按照贷款额度加权得到牵头行中外国银行平均约占52.1%,这说明在我国企业银团贷款中超过一半以上的牵头行为外国银行。从BST和BSFB的数据来看,我国企业银团贷款中约有52.4%为再次通过银团贷款,而从特定银行为牵头行组成的银团贷款的比例约占34.2%。
进一步地,分析再次贷款是否会影响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表3A列示了我国企业再次通过银团贷款与第一次银团贷款之间借贷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企业第一次通过银团贷款的利率要高于企业再次通过银团贷款的利率。而从贷款期限来看,企业第一次通过银团贷款的期限没有显著长于企业再次通过银团贷款的期限。表3B列示了我国企业再次从特定银行牵头的银团贷款与非该类企业借贷行为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企业再次从特定银行牵头的银团贷款获得的贷款利率要低于非再次贷款企业,而在贷款期限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二)贷款额度与借贷行为
为了研究企业贷款额度对其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的影响,利用分位点回归分析不同贷款额度分位数下贷款额度与借贷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与OLS回归结果进行对比。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表4A中(1)~(5)列分别表示在0.1、0.25、0.5、0.75和0.9分位水平下贷款额度对银团贷款利率的影响,表4A中第(6)列为OLS回归结果。首先,从第(6)列OLS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随着贷款额度的增加,银团贷款的利率将会提高。但是,表4A中第(1)列的结果显示,在0.1分位水平下,贷款额度与银团贷款利率之间并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这说明在贷款额度较低时,贷款额度与银团贷款利率之间没有显著的影响关系。在0.25、0.5、0.75和0.9分位水平下,随着贷款额度的增加,贷款额度对贷款利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4B中列出了贷款额度对银团贷款期限的影响。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通过OLS分析还是分位数回归,均可得到银团贷款期限会随着贷款额度的增加而延长的结论。
注意:本文表4~表8括号内数值为标准差,∗∗∗代表p值小于0.01,∗∗代表p值小于0.05,∗代表p值小于0.1;限于篇幅,Deal_purpose1~Deal_purpose18的回归结果予以省略,如有需要可向笔者索取。
(三)企业银团关系与借贷行为
为了进一步研究银团中牵头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对借贷行为的影响,笔者对银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划分,分为地理层面的关系和借贷历史层面的关系。
1. 地理层面的关系。
(1)银团牵头行中外国银行所占比重是否会对借贷行为产生影响?
表5列出了银团牵头行中外国银行所占比重与中国企业之间银团借贷行为的关系。其中表5A显示了银团牵头行中外国银行所占比重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表5B显示了银团牵头行中外国银行所占比重与贷款期限之间的关系。
在表5A第(6)列中,OLS回归结果显示:在均值水平下,银团牵头行中外国银行所占比重越大,企业通过银团贷款的利率就会越低。表5A第(1)、(5)列中显示,在0.1、0.9分位水平下,银团牵头行中外国银行所占比重没有给银团贷款利率带来显著影响。但是表5A(2)~(4)列中在0.25、0.5和0.75分位水平下,银团牵头行中外国银行所占比重会显著降低企业通过银团贷款的利率。
从表5B银团牵头行中外国银行所占比重与贷款期限之间关系的OLS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均值水平下,银团牵头行中外国银行所占比重会延长银团贷款期限。而通过分位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0.1分位水平下,银团牵头行中外国银行所占比重对银团贷款期限没有显著影响;在0.25~0.9分位水平下,银团牵头行中外国银行所占比重会延长银团贷款期限。
(2)银团中牵头行与贷款企业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借贷行为吗?
表6A和6B分别为银团牵头行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对我国企业银团贷款利率和期限影响的回归结果。表6A第(6)列中OLS回归结果显示:在均值水平下,银团牵头行与企业的距离对贷款利率没有显著影响。而从分位数回归结果来看,在0.1、0.25、0.5和0.75分位水平下,银团牵头行与企业的距离对贷款利率也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在0.9分位水平下,银团牵头行与企业的距离会显著降低银团贷款利率。
在表6B第(6)列中的OLS回归结果显示:在均值水平下,银团牵头行与企业的距离会显著延长银团贷款期限。进一步地,从(1)~(5)列中分位数回归结果来看,在0.1分位水平下,银团牵头行与企业的距离对银团贷款期限没有显著的影响;在0.25、0.5、0.75和0.9分位水平下,贷款银团牵头行与企业的距离会正向影响银团贷款期限。
2. 借贷历史层面的关系与借贷行为。
在银团与企业之间的借贷历史关系上,可将借贷历史分为:企业是否再次通过银团贷款、企业是否再次从某一特定银行牵头组成的银团贷款。表7为企业再次通过银团贷款对借贷行为影响的回归结果,表8显示了企业再次从某一特定银行牵头组成的银团贷款对借贷行为影响的回归结果。
(1)企业再次选择银团贷款会影响借贷行为吗?
表7A第(6)列的OLS回归结果表明,在均值水平下,企业再次通过银团贷款会降低银团贷款利率。同样,表7A中(1)~(5)列显示了在0.1、0.25、0.5、0.75和0.9分位水平下企业再次通过银团这一渠道融资时,将会获得更低的贷款利率。在贷款期限方面,企业再次通过银团贷款却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无论是OLS回归,还是分位数回归,均表明企业再次通过银团贷款并不会对银团贷款期限产生显著影响。
(2)企业再次从某一特定银行牵头的银团贷款是否会影响借贷行为?
表8A第(6)列OLS回归结果显示:在均值水平下,我国企业再次从某一特定银行牵头组成的银团贷款会降低企业的借贷利率。从分位数回归结果来看,在0.1和0.25分位水平下,企业再次从某一特定牵头银行组成的银团贷款不会对贷款利率产生显著影响。而在0.5、0.75和0.9分位水平下,企业再次从某一特定银行牵头组成的银团贷款会显著降低贷款利率。
表8B第(6)列OLS回归结果显示:我国企业再次从某一特定银行牵头组成的银团贷款对贷款期限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在表8B(1)~(5)列中的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在不同分位水平下,我国企业再次从某一特定银行牵头组成的银团贷款对贷款期限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四、进一步分析:企业特征与银团借贷行为
(一)金融类企业与非金融机构通过银团获得贷款是否存在异质化
本文进一步对企业进行分类,考虑了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在银团贷款中存在差异的可能性。
图2A显示了在不同分位水平下金融机构(实线)与非金融机构(圆圈)在银团贷款中贷款利率的异质性。可以看出,在不同分位水平下金融机构通过银团形式获得贷款的利率要低于非金融机构。图2B为不同分位水平下金融机构(实线)与非金融机构(圆圈)在银团贷款中贷款期限的异质性。
在图2B中,趋近于0以及1分位水平下,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通过银团获得贷款的期限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0.1~0.9分位水平下,非金融机构通过银团贷款获得的贷款期限往往更长。
(二)西部与中、东部地区企业通过银团获得贷款是否存在异质化
考虑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西部与东部以及中部地区企业通过银团形式获得贷款是否存在异质性。
图3A显示了在不同分位水平下,西部地区企业(实线)与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圆圈)在银团贷款中贷款利率的差异。可以看出,在不同分位水平下,西部地区企业通过银团获得贷款的利率均要高于非西部地区企业。
图3B为不同分位水平下,西部地区企业(实线)与非西部地区企业(圆圈)在银团贷款中贷款期限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在较低(<0.1)分位水平下,西部地区企业通过银团获得贷款的期限较长;而在0.75~0.9这一区间的分位水平下,西部地区企业获得银团贷款的期限较短。
五、稳健性检验
对比表7和表8中的结果可以发现,表7和表8中的结论存在共同的特征,即:企业通过银团再次融资,无论是通过先前合作过的银行还是没有合作过的银行,均会降低其贷款利率,但是对贷款额度没有显著的影响。那么,这里就出现了样本选择性偏误。企业再次从特定银行牵头组成的银团贷款是否会影响贷款行为的结果受到了企业再次选择银团贷款这一选择的影响。因此,这里参照Heckman(1979)的两步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参与决策方程主要是企业再次选择通过银团贷款(BST)受到各个企业特征变量影响的方程,而回归方程是借贷行为受到各个自变量影响的方程。
Heckman两步法的回归结果如表9所示。从表9可以看出:在剔除企业再次通过银团贷款这一选择问题对企业再次从特定行牵头组成的银团贷款产生的影响以后,表8回归结果中的结论仍然成立。也就是说,企业再次从特定银行牵头组成的银团贷款会降低其贷款利率,但对贷款期限没有显著的影响。
六、结论
本文利用1988~2015年银团贷款数据分析了银企关系、贷款额度对我国企业借贷行为的影响。与传统银团贷款中的分析有所不同的是,受到Besley(2012)研究的启发,本文考虑了贷款风险的异质性,利用分位数回归与OLS两种方法同时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在较低分位水平(0.1分位点以下)下,贷款额度与银团贷款利率之间不存在显著影响关系;而在0.25、0.5、0.75和0.9分位水平下,随着贷款额度的增加,贷款额度会对贷款利率呈现出正向的影响,银团贷款期限均会随着贷款额度的增加而延长。
第二,在银企关系(包括地理层面和借贷历史层面)对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的影响上。首先,在地理层面上。在0.25~0.9分位水平下,银团牵头行中外国银行所占比重会降低企业通过银团贷款的贷款利率,同时会延长银团贷款期限。牵头行与银团企业之间的距离对银团贷款利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0.25、0.5、0.75和0.9分位水平下均会正向影响银团贷款期限。其次,在借贷历史上。企业通过银团再次融资,无论是通过先前合作过的银行还是没有合作过的银行,均会降低银团贷款利率,但是对贷款额度没有显著的影响。
第三,企业特征的不同在银团贷款中也存在差异。金融机构通过银团获得贷款的利率要低于非金融机构,但是贷款期限通常较短。西部地区企业通过银团获得贷款的利率均要高于非西部地区企业。
随着银团贷款的发展,银团贷款逐渐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面对国内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的银团贷款关系来降低融资成本,利用贷款额度来调整银团贷款期限。但是,西部地区企业获得的贷款利率要高于非西部地区企业,这显然不利于解决“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的融资问题。因此,对于“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通过银团贷款可能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为了应对这类问题,建议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政策支持。
关系贷款 篇2
委托贷款作为一种融资方式,曾盛行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将其富余自有资金通过金融机构借给需要资金的各类中小规模的企业,既避免了企业之间因非法拆借而扰乱了金融秩序,又使得委托人(出资人)的资产得以升值,同时也解决了借款人(用资人)的资金困难,金融机构因受托进行贷款管理而从中收取代理费用,是一件多全其美的好事。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当初的几方之好由于用资人到期没有偿还借款而起了争议,委托人认为将资金委托给银行管理就等于把钱送进了保险箱,银行则坚持只负责管理、不承担风险。当然,还款责任应由借款人承担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委托贷款涉及三方(甚至更多)、多个法律关系,即由委托人与银行(受托人)签定委托贷款合同,银行(受托人)与借款人签定贷款合同,委托人与借款人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是依靠银行这个纽带联结起来的,一旦发生借款人经营不善,产生还款危机,到期不偿还借款,人去楼空,甚至破产、注销,委托人又如何向借款人主张权利,银行应不应当承担责任呢?对此,我国尚无明确的法律依据。笔者在司法实践中涉及了几起类似的案件,值此论坛之际与各位同仁做一交流,殷盼得到各位的批评指正。
一、有关委托贷款的法律依据
(一)《贷款通则》
我国《贷款通则》第七条第二款规定:“委托贷款,系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贷款人(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上述《贷款通则》的有关规定给委托贷款这一融资方式下了个定义,依据该规定,委托贷款关系中,贷款人(受托人)的义务为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贷款,其不承担贷款风险。这里所说的“贷款风险”,笔者认为准确理解应为商业风险,即完全由于用资人原因导致到期无法收回贷款。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七条的有关规定,存单纠纷案件中,委托人与金融机构、用资人之间按有关委托贷款的要求签订有委托贷款合同的,人民法院应认定委托人与金融机构间成立委托贷款关系。金融机构向委托人出具的存单或进帐单、对帐单或与委托人签订的存款合同,均不影响金融机构与委托人间委托贷款关系的成立。构成委托贷款的,金融机构出具的存单或进帐单、对帐单或与委托人签订的存款合同不作为存款关系的证明,借款方不能偿还贷款的风险应当由委托人承担。如有证据证明金融机构出具上述凭证是对委托贷款进行担保的,金融机构对偿还贷款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上述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再次强调了委托贷款关系中,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的风险应当由委托人承担。这里所说的“风险”仍旧是商业风险。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委托贷款合同纠纷诉讼主体资格的批复》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委托贷款合同纠纷诉讼主体资格的批复》的规定,在履行委托贷款合同过程中,由于借款人不按期归还贷款而发生纠纷的,贷款人(受托人)可以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贷款人坚持不起诉的,委托人可以委托贷款合同的受托人为受托人、以借款人为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上述最高院的司法解释系针对委托贷款诉讼中的程序问题作出,该规定为委托人主张权利提供了一条通道,即委托人可以委托贷款合同的受托人为受托人、以借款人为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该司法解释毕竟只是程序性的规定,对于起诉了之后如何认定责任仍旧缺乏相关依据。
(四)最高人民法院对于个案的答复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于1997年9月8日[(1997)法函第103号函]关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普康生物技术公司诉中国农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委托贷款合同纠纷案的答复中指出:如果受托人(贷款人)没有认真履行委托合同的约定,检查、监督贷款使用情况,收回贷款,对造成贷款流失有过错的,应根据其过错大小,承担相应的责任。
上述最高院对于个案的答复意见明确了在委托贷款关系中受托人(贷款人)的过错责任,但遗憾的是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依据,仅对个案具有约束力,对其他类似案件只有参考价值。
二、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关于诉讼时效
实践中,依据前述司法解释,委托人以委托贷款合同的受托人为受托人、以借款人为第三人向法院提起诉讼,不少案件首先在诉讼时效问题上遇到了障碍,因为有些委托人一直抱着把钱给了银行就等于放进了保险箱的观念,认为有银行这样的专业机构管理贷款,因此非常放心,于是不闻不问,直到贷款逾期多时,发现借款人名存实亡,才又想起质问银行,以至成讼。对此,司法实践中存在两种观点:
观点一,有的人认为,依据委托人与受托人双方签定的《委托贷款合同书》,委托人委托受托人对有关贷款的条款进行检查、监督执行并督促还款,双方之间系委托代理关系。该代理关系始于合同成立、贷款放出之时,终于贷款归还之日,在受托人未将贷款收回之前这种代理关系将始终存在,因此,不存在起诉超过诉讼时效的问题。观点二,有的人认为,由于《委托贷款合同书》中一般都约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期限,当期限届满,借款人没有向受托人偿还借款,受托人也就不能按照合同书的约定将款项存入委托人的帐户,此时委托人即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害,如放任这种侵害,后果就可能导致超过诉讼时效,丧失胜诉权。因此,委托人将资金交给受托人后,亦应关注资金的回收,如通过各种方式敦促受托人履行《委托贷款合同书》中约定的协助回收贷款等义务,在借款人到期未偿还贷款的情况下,保证其与受托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始终在诉讼时效之内,以使该代理关系不会因《委托贷款合同书》的到期而终止。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即便是委托代理关系,也应当有诉讼时效的问题。诉讼中,作为委托人托人的委托人应当负有证明其提起的诉讼未超过诉讼时效的举证义务。
(二)关于受托人的法律责任
案件进入实体问题的审理之后,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委托人债权未能如期回收,受托人往往均以前述《贷款通则》以及最高院司法解释中受托人不承担贷款风险的规定推脱责任,不少法院也
持这种观点,从而判决由作为第三人的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但笔者认为,受托人应否承担责任应视不同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1、受托人完全履行了约定义务
实践中,受托人会参与签定二份合同,即与委托人之间的《委托贷款合同》以及与借款人之间的《贷款合同》,该两份合同均为受托人设定了义务,受托人应当认真履行。
《委托贷款合同》一般约定受托人承担有关其与借款人之间贷款合同条款的检查、监督执行及督促还款的责任,这也符合《贷款通则》中关于受托人法定义务的规定。
《贷款合同》一般约定受托人将款项贷给借款人,受托人监督借款人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如借款人逾期不归还贷款,按合同约定的利率加收罚息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等。在最高院出具答复意见的案件以及笔者涉及的案件中,为保障贷款的回收,受托人还要求借款人提供了保证担保,并与保证人签定了《保证合同》。
如受托人依照上述合同的约定完全履行了义务,借款人到期拒不偿还贷款,笔者认为,此乃正常的商业风险,依据受托人不承担贷款风险的规定,贷款的不能回收与受托人无关。
2、受托人未完全履行约定义务
实践中,产生争议往往是因为受托人没有完全依照前述约定履行义务,表面上看,是因为借款人的原因导致贷款未能收回,而事实上,受托人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例如最高院出具答复意见的案件,在受托人与借款人签定的《贷款合同》中设定了保证担保,保证人xx公司为借款人提供担保。保证人注册资金仅为50万元,但它向受托人提交的资金平衡表记载总资产为1300余万元,受托人未经严格审查就同意该公司为借款人提供担保。后委托人发现借款人情况异常,其负责人不知去向,有逃债迹象,故致函和派人向受托人通报情况,并要求提前收回贷款,避免贷款损失。对此,受托人未采取应急措施,却向委托人提交了担保人xx公司虚假的资产平衡表。贷款合同到期后,借款人名存实亡,找不到人员,法定代表人逃匿,下落不明,保证人亦被吊销营业执照,终致贷款流失。该案一审法院即依据委托贷款中受托人不承担贷款风险的规定驳回了委托人对受托人要求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委托人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经请示最高院最终认定了受托人的赔偿责任。
再如笔者涉及的几个案件,委托人与受托人签订的《委托贷款合同》中同样约定了受托人承担贷款协议中的有关条款的检查、监督执行及督促还款的责任,这条约定明确了受托人在委托贷款中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在贷款逾期之后,受托人根本没有向借款人、保证人(贷款合同设定了保证担保)发出催收函,更没有在诉讼时效内追究借款人及保证人的责任,致使该笔贷款根本无法收回。并且在委托人向其提示贷款风险的时候,亦向委托人出示了其与借款人、保证人三方签定的《借款合同》及保证人出具的《借款担保书》,告知委托人此笔贷款已经设立担保,由保证人xx公司承担保证责任,受托人意在以此向委托人承诺此笔贷款的安全性。然而,时至诉讼之时,委托人方知:借款人早已停产,且数年来生产经营每况愈下,受托人对这些情况却一直处于漠视不管的状态,放任巨额国有资产流失;而保证人根本出资没有到位,因此被工商局吊销了营业执照,可见受托人在设定担保的时候根本没有对保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核查。综合上述事实,笔者认为受托人未履行约定义务,主观上存在着明显的过错,其应当对贷款无法收回的后果向委托人
承担赔偿责任。法院经过慎重考量,部分支持了笔者的观点,最终判决受托人承担30%的赔偿责任。
上述几个案件中,受托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违约行为,与贷款流失的后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仅凭受托人不承担贷款风险的规定来判定责任了。
关系贷款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关系型 融资
一、关系型贷款理论及小银行优势论简述
关系型贷款理论和小银行优势论一般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而言的。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不仅在我国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也是全球中小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首先我先在这里简述一下关系型贷款理论和小银行优势论。Berger&Udell(2002)认为关系型贷款的实施依赖于银行对企业软信息的长期收集和积累,而软信息的获取则依赖于银行基层经理,由于软信息的模糊性和人格化特征,难以在组织结构复杂的大银行内部传递,关系型贷款的决策权必须下放给掌握着这些软信息的基层经理,这不可避免地出现代理问题。Brickey等 (2003)则强调了所有权激励效应,但无论强调哪一方面,我们都发现小银行具有优势。Brickey等人认为,社区银行在对小企业的关系型贷款上的比较优势源自于所有权激励。“小银行优势”与关系型贷款经常隐含着这样一种关系:即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优势,而关系型贷款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信息问题(节约交易费用),因此中小银行与关系型贷款有着密切联系或具有比较优势。
二、借鉴国外经验
美国的银行体系是单一银行制,存在大量的中小银行、社区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中小型银行以42.09%的银行总量,仅分享到1.65%的市场份额(FDIC,2008),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不言而喻,加之其浓厚的自由市场交易色彩 Berger & Udell,2002)。日本关系型融资是以主银行制度为基础,以稳定的银企关系为前提发展起来的(JASME,2008)。德国关系型融资以独特的全能银行制度为基础,不仅保持了日本主银行制中密切的银企关系,银行还提供包括证券投资与信托、不动产交易、兼并与收购等更为多样化的金融业务,真正成为“全能银行(Steve Mercieca,2007)。
从这几个发达国家的关系银行的经验可以看出,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1)全面而系统的中小金融服务;(2)健全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包括信贷担保和信用评级体系;(3)政府给予政策倾斜和融资支持。这些正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三、关系型银行在我国的应用
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经验及相关学者实证分析知道,有中小型银行或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是有相对优势的。我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即关系社会,为关系型贷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关系背景;中小企业集群所形成的社会资本又为关系型贷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为关系型贷款制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制度背景。如我国在浙江等省成立的民营中小银行,在当地均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如温州各中小银行不良贷款连续7年实现“双降”;泰隆银行贷款收回率达99%。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导占我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然而,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存在先天性的不足,不仅是贷款规模与贷款成本存在负相关,其贷款流程(贷款效率)也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短、频、急)。再者有我国现在政策性要求大银行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小贷中心),以求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但从现实中的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由于时间没找到数据无法实证),简单的原因可能是他仍隶属分支行的管理模式还是原有的管理体制,以及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层级较多,在小企业信贷营销的支行层级基本没有审批权限,多数小企业贷款仍需经过多级审批,管理环节多、决策时间长、审批效率低等情况依然存在,与部门间的不协调原因等。未来的小贷中心是否会得到改善,能否成为关系银行贷款机构的一员为中小企业服务还是需要时间进行验证。
现在还有一个争论的热点“泰隆模式”的关系型贷款能否复制?已成立三年的招商银行小贷中心,小贷业务模式实行“事业部制”是把营销推动、产品开发、贷款审批、风险管控、中后台支持保障等职能集中在一个体系内,总行对小贷中心在薪酬激励、产品创新和授信审批等方面充分授权。在风险管理上,主要采取‘老相识+新技术’的做法。老相识就是市场营销人员来自当地、熟悉市场、具备“熟人文化”。新技术就是进行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多岗分离流程設计和信贷手段。针对小企业信贷调查时,强调对企业“三品”(人品、产品、押品)的调查、“三表”(水表、电表、纳税表)的核查和交叉验证。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12,该中心已累计发放贷款超过260亿元,贷款余额超过180亿元,支持小企业超过3500家,平均利率6.45%,高于一般大中型企业平均贷款收益。
从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基本上只能通过关系型贷款模式,同时我国的关系型贷款模式发展并没有像美国、德国等国家那样更加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四大国有商行在贷款市场上的高度垄断,而他们又无法通过“软信息”有效的发展关系型贷款,另一个就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完善经常受政策的限制,无法很好的开展关系型贷款。
四、结合我国关系型贷款模式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提出一些建议
1.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制度、监督制度,以缓解贷款市场的垄断,加强金融市场的竞争,有利于金融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2.促进大银行与小额信贷机构的合作,一方可以提供资金另一方可以降低风险,能够很好的促进关系向贷款模式的发展。3.在金融机构不发达的地区,可通过政策型银行和商业型中小银行共同成立一个小额信贷机构。4.,积极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稳定金融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林毅夫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关系贷款 篇4
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落实管理责任, 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 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的灵动性, 也明确了盈亏责任的承担, 加大了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的力度;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 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农村信用社对社会闲散资金的吸引。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运作机制, 所谓“三农金融事业部”就是在农业银行一级法人体制下, 对三农业务实行条线管理、块块经营、单独核算的模式, 巩固了农业发展银行地位。作为国家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 业务范围也不断拓展;同时农业发展银行坚持改革创新, 对于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产业化经营贷款,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态农业建设, 支持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邮政储蓄银行的各项业务得到了稳步发展, 逐步走向了商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截至2009年末, 共有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 已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 其中农户贷款5.1万户、65.5亿元。可见,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步。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现状
我国不断实施各种惠农政策, 致使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持续增长, 近十年来, 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由2000年的2320元增长到2010年的4869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 年均增长率是12.69%, 而2010扣除物价指数之后较上年的实际增长率仍有10.9%, 预期2011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较上年还会有所增长。与此同时, 城镇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较农村更加迅速,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组成部分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构成, 近十年来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尽管正有所上升, 但是家庭农业经营收入仍然是最主要的部分。综上可知, 近十年来我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幅度逐年放缓, 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家庭农业经营性收入仍占较大比重。可见, 农民增收情况逐年放缓, 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急需资金的投入, 农村金融贷款对发展农业经济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农村金融贷款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 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而增加农民收入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发展经济最重要的推动力是资金, 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农村金融贷款资金的投入与农民增收存在着毋庸置疑的促进关系, 同时资金投入增长的水平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农民增收的幅度。要保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金融支持和服务至关重要。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步, 但是农民增收情况却逐年放缓。当前我国农村金融贷款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良贷款占比太高, 截至2010年底, 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仍高达7.8%, 远远高于同期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水平。虽然农村信用社每年都赢利, 但是盈利水平低下。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相对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来说, 还是处在一个最低的水平, 最重要的是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普遍解决, 手续繁琐, 财物抵押难, 落实担保难, 无法取得资金支持, 影响农民增收致富。
四、对策建议
第一, 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完善农村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的一致发展, 构建一个功能完备、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二, 增大农村金融贷款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要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逐步深化改革农村信用社的服务体系;最重要的是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要在一定程度上放宽农村金融贷款的市场准入条件。引导农村民间的金融组织规范化、合法化。审核批准外资金融机构介入农村金融业务, 帮助农民参与形式多样的金融合作, 从而加大对农村金融贷款的供给。
第三, 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和种类, 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政府在自然灾害发生后, 应该大力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可以增强农民抵御自然和人为灾害的能力, 对于借款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是一份还款保障。当前的工作, 一方面是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 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 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同时, 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 把保险范围从自然灾害逐步扩大到火灾、盗窃等农村易发的人为灾害, 切实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总之, 通过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贷款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现状、取得的成绩、两者之间的关系、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农村金融贷款不能满足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与农民缺乏资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进而得出通过农村金融贷款促进农民增收应从多个方面着手。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政府监督规范农村非正式金融贷款;出台适合农村金融贷款的相关政策法规;适度提高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等等都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 从而促使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朱决胜.新农村建设期待小额农贷持续发展[J].武汉金融, 2007 (3) .
[2].陈晨, 于瑶.农村金融存贷款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商业, 2010 (5) .
[3].赵天冉.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与反思[J].经济研究参考, 2009 (23) .
关系贷款 篇5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自最初在美国诞生,逐渐成为了20世纪以来的金融创新产品的最重要的一个品种。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场化的逐步推进,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成为了我国推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首个试点机构。2015年12月15日,中国建设银行完成并推出了我国首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产品,即其产品“XX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也就是“××”。鉴于金融创新产品风险所产生的巨大危害性,立足国内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以此证券为案例,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中所涉及的参与主体、法律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希望本文的浅显见解能够给相关法律工作人员有益的帮助。
二、“××”案例基本情况
XX证券是2015年建行从自身持有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中筛选出15162笔优质贷款,合计30.17亿元,作为基础资产构成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池,然后将这部分资产的相关主债权、抵押权以及附属担保权益信托和受托机构进行整理,组建特设信托机构,进行信用增级,按照现行法律将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基础资金向市场公开发售代表信托受益权的资产支持证券。
从上述简述中,可以发现“××证券”的发行,经历了资产证券化通常步骤,即:①重组未来现金流,组建资产池;②建立特设信托机构;③进行信用增级;④完成市场挂牌发售。其历程涉及了借款人、发行主体、信托机构、承销团、投资机构等多个交易主体,相较于最初的借贷两方及信用评级机构的参与主体来说其参与变得更为复杂,法律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面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阐述,以建设银行为例:通过对两表的观察可以发现,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参与方由最初的借款人、银行、担保人三方增加到后来的多方参与体,原始的债务债权关系存在的关系上又新增了诸多复杂法律关系,并且债券关系发生了转移。
三、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分析
根据“××证券”的案例所述,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相较于原始的借贷行为具有了许多新的法理特征,如下:
(一)借贷关系与证券投资法律关系并存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所存在的个人和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在其证券化过程中并没有消失,而是进行了债权的转让投资行为,这使得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关系成为了复合的法律关系,即其关系跨越了一般的借贷法律和证券法律体系,是介于两者之间法律关系。一般的借贷关系发生的参与者,如上所述包括借款人、银行和担保人,适用法律为借贷关系相关法律、担保法。一般的证券法律关系中,参与主体为证券发行人、金融中介和投资者,其中并不存在与银行间的借贷关系。而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银行将债权出售,不再享有原先的实际法律权利,成了借贷关系发生的中间代理机构,债权通过以证券买卖的形式转移到了投资者手中,其成为真正的债权方。这过程中,既存在着借贷行为,也存在着借贷的事实,还有证券的发行与承销,跨越了原有的两个法律体系,并运行与两个法律体系之中,成为更为复杂的复合法律关系。
(二)双重抵押权的法律关系结构
所谓双重抵押权,及在原实物抵押的基础上再次对债券进行抵押。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是对原始的住房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的过程,表面上看是债权的转移,但其实质是对抵押权的再次抵押,形成了双重的抵押关系。首先,在一级市场上,形成借款人与银行间的附有抵押权的债权债务关系。然后,银行通过对其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将附带抵押物处理权的债权在证券市场上进行发售,抵押权随着债权随交易的进行而发生转移,从而形成了再次抵押的现象。通过对其过程的分析,其中并不存在重复抵押。
(三)实质是物权关系向债权关系的转移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质是物权关系向债权关系的转移。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借贷关系存续期间内,银行拥有抵押房屋的所有权,直到债务人偿还清所有借款,抵押房屋的所有权发生转移。证券化过程中,银行将债权进行让渡,在证券市场上发售,实际上是将房屋的所有权(物权)转化为可以在市场能自由流通的债权,其实质是物权向债权的转化。这里有必要对房产投资者和证券投资者进行一下区别,前者是为了获取投资标的所有权(物权),是物权关系;后者的目的是在投资活动中获取稳定的收益,其目的并不是所投资抵押权的所有权,而是通过对银行原始债权的持有希望从原始借款人的未来债务偿还中获取收益,属于债权关系。
四、结语
转型期银行贷款与经济运行的关系 篇6
1 转型期银行贷款与经济发展运行关系的现状
1.1 银行贷款去向的现状分析
我国实体经济在开放性的对外经济和政策背景下, 实体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增加, 特别是近年来人力成本的持续上涨、物价上涨, 特别是给出口型制造业的生产成本的增加带来了生存发展难题。我国采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和信贷机制, 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然而对实体企业却造成了冲击。因为很大部分的信贷金没有被用于实体企业的生产, 反而造成了金融界的“空转”或投机。
现阶段, 我国出现了各行各业需求减缓的现象, 重工企业已经是产能过剩, 并且这种不良情况在加重延续。对于重工企业这样的资本密集型企业来讲, 在资金方面会较为依赖银行, 由于企业的原始成本较高, 就算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也要尽力经营下去, 因而会使得银行的信贷金呈现低效, 所以, 银行信贷降低了对我国经济的增长作用。我国的银行对现阶段经济的增长相对弱化, 贷款量近年来呈递减趋势。
金融资金的用处与实业发展背道而驰, 贷款对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和化工业的偏袒, 也是人民币信贷金低效使用的原因, 从而降低了银行贷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近年来, 一部分地方政府利用信贷金偿还前期债务, 导致资金使用率低下。
1.2 银行贷款与经济增长的联系趋弱的现状
社会信用包括了多方面, 具体包括了:银行贷款、民间资金、赊购以及流通现金 (MO) 。现阶段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 生产投资与消费的规模在不断壮大, 经济形式也越来越发展, 然而对社会信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社会发展已经离不开信用资金。金融的本质是最大程度的减小信用成本。它不会直接参与实体企业的生产而创造价值, 而是维护自身体系的运转;除非是金融体系资金投入实体企业时会使企业的产出增长, 这也是金融体系的两个资金流通方向。
当金融体系的扩张速度快于实体经济时, 金融信用就会减少流入实体经济的比例。而在实体经济内通过诸如民间资金的借贷、垫款与赊欠等社会信用量可能会高于金融体系的信用量。遇到低迷发展期的金融, 其体系主要能供应到实体企业的信用是银行信贷;但当金融体系处于高速发展时, 比如处于债券、股票市场的发展高峰期, 银行信贷就会减少对实体企业的信用贷款, 因而也会降低对经济增长的系统重要性。
从另一方面讲, 使用信贷金的效率是其关键。根据郭明和张军的有关分析表示:银行信贷只有投向于第二产业和非国有企业, 对经济的增长才更加有利。当出现经济危机或经济低迷时, 国家将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将信贷更多地投放与基础建设 (是第三产业范畴) , 这也会降低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第一, 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般会出现不确定的效果。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增加基础性货币的供应量, 同时又进行超额的准备金, 因而会导致整个金融信用没有增加。例如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时期, 美联储增加了8564亿美元的基础货币的供应, 然而又同时调整存款准备金, 将其增加了8049亿美元, 这样就使得流通现金基本上持平, 没有增加金融体系的信用。
第二, 金融信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出现不确定的作用。发达的金融体系能创造更多的信用量, 但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进行发展, 若长期的处于脱离状态, 会降低流入实体企业的信用资金, 因而减弱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然而, 当高比例与大量信用在金融内部进行循环时, 还会造成泡沫经济。
第三, 低迷经济期间, 即使有多余的金融体系信用供给, 实体经济仍然可能会降低信用量。这是因为实体企业自产信用大量萎缩, 会降低金融信用对实体经济的经济增长作用。然而当实体企业较少依赖金融体系的信用时, 情况会更加严重。若采取宽松的信贷政策, 则会导致低效使用信贷资金, 同样会弱化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 建议和措施
2.1 转型期银行贷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展望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使得我国经济进入了国际上中等偏上的收入行列, 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环境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对外, 发达的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对我国更加排挤;对内, 资本要素对经济的约束越来越强, 特别是现代企业对劳动力的紧缺。这表明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与实际增速都在下降, 经济增长方式进入“换挡”期;另一方面, 根据资源要素的供求变化, 国家加快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
(1) 经济结构调整。表现:从结构方面看, 工业中的制造类企业所占的比重在下降, 服务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工业发展, 并且,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占了国民经济的较大比重, 发展比重排名已经是我国的第一名;从需求方面看, 消费率开始上升, 而投资率在下降;在收入分配方面, 国企职工的收入比重在下降, 事业单位职工的收入支配也呈下降趋势, 但居民收入可支配额却逐渐在上升。他们相互影响和制约, 是因果关系, 是转型时期对经济结构的调整重点。
(2) 对于金融体系内部来说, 也面临着结构调整。我国当前实体经济和金融服务产业均面临着巨大的调整。经济提速换挡时期“, 换挡”增速的经济使得投资和盈利收入空间减小, 提高了金融体系对实体企业的信用贷款风险。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性融资为主, 此种风险主要体现在银行机构。目前, 我国金融行业尚欠缺发展, 没有统一的利率市场, 银行存贷的考核制度也不健全, 由于不发达的金融市场, 导致银行机构还没有能具体化解风险的有效策略和手段, 当货币政策紧缩时, 银行就会缺少基本的流动金, 从而依赖于创新的借贷业务, 造成影子银行的形成。
(3) 加速发展股票和债券市场。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 而金融体系以前的间接融资难以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 转而向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融资市场进攻, 加快了股票和债券的市场交易。面对金融股票和债券市场, 国家进行了多种刺激金融发展的鼓励政策。例如在金华市:2013年, 记者从市金融办获悉, 我市出台《加快推进企业直接融资发展的意见》鼓励企业利用各类债券融资工具。支持企业发行债券融资, 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支持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可转债。对成功发行的市区企业, 每发行一期 (短期融资券需发行1亿元以上) 奖励20万元。 (金华日报)
综上所述, 处于转型时期的金融体系的增长速度有可能进一步高于实体经济, 加快二者的背离速度;股票和债券这种直接融资的市场体系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信用, 间接融资的作用在降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的金融体系已经与实体经济的发背离, 货币流动性快速增长, 银行出现了“钱荒”现象, 社会总融资中的信用贷款比重下降。我国虽有应对危机的政策, 但效果不大, 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下进行金融结构调整的效果。这表明:实施传统货币政策已不能适应当前金融体系发展的需求。同时意味着即使我国的实体经济有了良好的回升发展, 影响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弱化联系的周期性与间断性逐渐消失, 那么银行贷款与我国经济的增长联系还可能低于金融危机前。
2.2 建议和措施
第一, 采取稍微收紧的货币政策。我们应对过去过于宽松和频繁的货币政策予以摒弃。自美国金融危机所带给我国的经济影响后, 国家放宽了货币政策, 银行资金增强了流动性, 但虚拟经济快速膨胀, 为逐渐萎缩的实体经济埋下了种子, 金融内部的流动性形成“空转”;另一方面银行信贷弱化了重要性, 信贷使用率下降, 虽然贷款增加了, 却不能为带动经济增长, 可见金融体系和银行信贷的联系更加弱化, 有必要采取稍微紧缩的货币政策, 调整经济增长模式。
第二, 加快结构调整。我国经过30多年的经济改革, 现代经济已进入“换挡”和结构调整时期。因此, 经济需求、产业以及分配结构都会发生巨大变化, 而金融体系也进入了结构调整阶段。信用总量继续上涨并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 加速了与实体经济背离;融资结构从间接融资过渡到以直接融资占重要比例。在一定程度上, 现阶段的金融体系出现了其发展背离实体经济、空转“、钱荒”、银行贷款量处于融资总量的下降状态等现象并存, 这是金融内部结构调整的现实反映。所以, 此阶段的传统货币政策逐渐弱化效果, 金融体系的发展对实业性经济的效果不确定。所以, 影响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弱化联系的周期性与间断性逐渐消失, 那么银行贷款与我国经济的增长联系还可能低于金融危机前, 即使这样, 也要加强金融内部的结构调整, 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形势。
第三, 加大金融体系改革创新力度。根据银行信贷只有投向第二产业和非国有企业, 这样信贷对经济的增长才会更加有利。因此从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的力度来讲, 经济转型时期一定要加强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例如出台一些能促进积极融资的政策:5月13日, 国家推广PPP模式, 鼓励项目直接融资 (每经网) 。鼓励高效、流动性强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方式;将监管力度适当放松, 放宽条件, 鼓励中小企业的融资和民间借贷, 允许地方开办银行及金融性机构, 激活金融企业间的竞争和有效的金融运营机制;改革和建立完善的利率市场、信用评级及加强对存款保险的制度完善和保障, 创造良好的金融竞争环境。完善金融体系监管体制, 加强对金融行业的风险调控, 改进存贷比等考核制度和标准;在不同形势下实施不同的货币政策, 促进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的流通与货币政策的效果。
3 结语
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可以参考越南的成功经验, 然而不能完全照搬照抄。目前我国的银行贷款与经济运行的联系逐渐趋弱, 银行信用比重在实体经济中也在弱化, 因此我们应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 调整金融体系内容结构, 加快金融体系的创新, 以改变现存经济增长弱化的趋势。
摘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银行贷款的联系减弱, 目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的转型时期, 对金融行业将会进行深入的整合与调控, 而银行贷款对经济运行的作用可能继续减小。鉴于此, 本文首先对我国当前的银行贷款与经济发展的联系现状进行了分析, 表明现有的金融经济对促进实业经济的发展成减弱的趋势, 然后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加强金融贷款服务与现状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建议, 为加快我国金融界的改革和金融服务与实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转型期,银行贷款,金融界,实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雯靓, 吴溪.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与利润平滑:新会计准则的影响[J].审计研究, 2014 (01) .
[2]许友传, 刘庆富, 王智鑫.基于动态和前瞻性的贷款损失拨备适度性研究[J].金融研究, 2011 (12) .
[3]姚耀军, 鲍晓辉.金融中介发展平抑了经济波动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 2013 (01) .
关系贷款 篇7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是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 进入“十二五”时期,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新疆现代产业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截至2011年, 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7%、48%和34%。第二产业依旧是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还比较低。2013年3月全国货币供应量余额超过100亿元, 促进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力度, 截至2013年3月末, 全疆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 184.7亿元, 较年初增加260亿元, 增长23.1%,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贷款增速加快的同时也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隐患, 这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本文利用新疆宏观统计数据通过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来验证贷款投入和产业结构在促进新疆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
二、模型设置
国内生产总值 (GDP)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总产出的重要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而经济增长是由众多的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对于经济增长的源泉, 可以通过增长核算的方法来认识。本文基于增长核算的方法建立模型的基本生产函数为:
(1) 式中, Y, N, K顺次为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 A代表经济的技术状况。
产业结构一般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的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因不同产业部门的构成比例及相互关系存在差异, 其对经济增长所提供的贡献大小也不尽相同。本文依据刘伟等 (2002) 把生产函数表述为:
其中, Y表示一国或地区的总产出值, Xj (j=1, 2, …, n) 表示国民经济中第j次产业的产出值, A表示知识和技术水平。
为了分析经济增长、贷款余额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本文在上述经济增长模型中加入了贷款余额进行扩展, 建立计量模型, 对于变量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 我们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 得到:
其中, GDP表示经济增长, loan表示贷款余额 (选取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 YC、EC、SC分别表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三、实证分析
(一) 数据选取。
本文分析的所有数据如下:新疆经济增长 (GDP) 、贷款余额 (loan) 和第一产业 (YC) 、第二产业 (EC) 、第三产业 (SC) 的增加值与比重都是根据相关年份《新疆统计年鉴》以及新疆统计信息网进行整理计算而得。
(二) 数据平稳性检验。
数据的平稳性是进行回归之前必须要做的, 它是计量模型所要求的最基本条件, 如果数据不平稳将导致回归结果不准确。本文采用ADF进行单位根检验, 结果显示Ln (GDP) 、Ln (loan) 、Ln (YC) 、Ln (EC) 和Ln (SC) 都非平稳, 但是一阶差分后都是显著趋于平稳的时间序列, 其中△Ln (loan) 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ADF检验, 而其他的变量都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ADF检验。
(三) 回归分析。
本文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对因变量国内生产总值及自变量三次产业和贷款余额进行回归, 数据所跨越年限为2003~2012年, 回归结果得到方程为:
该回归方程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8687, 说明本模型所选取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超过99%, 回归效果比较理想。F统计量远远超过临界值, 证明Ln GDP与Lnloan、Ln YC、Ln EC和Ln SC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从回归的相关系数来看, 第二产业的回归系数最大为0.475, 其次是第三产业为0.395、第一产业为0.17, 贷款余额和GDP都呈现负相关, 为-0.059。说明第二产业对新疆经济增长推动最大, 第二产业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国民收入增加0.475个百分点, 贷款额对新疆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呈反向关系。
(四) 格兰杰因果检验。
注:“**”代表5%显著水平, “***”代表1%显著水平
回归分析得出经济增长和变量的相关系数, 那么各变量之间和经济增长是否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下面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贷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没有通过检验, 即贷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通过检验, 经济增长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因果关系通过检验, 说明经济增长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存在相互的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结论。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模型, 通过计量经济学软件对新疆2003~2012年的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贷款余额的季度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 长期以来, 新疆地区第二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一直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 这也是“十一五”时期, 新疆乃至全国处于工业化阶段所要求的, 这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不容易改变的。
第二,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递增, 和第二产业的差距在逐渐缩短地位在不断地上升。
第三, 第一产业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 并没有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 新疆近年来贷款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呈现反向关系。推测可能是由于近几年金融危机, 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信贷扩张压力加大。区域内贷款投放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由于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具有时滞作用, 本文无法收集到新疆区域M2的值, 无法从实质上来验证时滞作用。
(二) 政策建议
1、结合新疆区域特点, 合理调节产业结构。
逐步调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在新疆经济发展中, 第二产业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其中工业和建筑业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本文中三大产业实证比例约为19∶16∶7。第二产业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较高, 适当地调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其中, 特别要缩小对污染严重产业的投资规模。
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优劣, 发展第三产业, 可以缓解当地的社会就业压力、提高收入。推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所以应把第三产业作为新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其中特别是要优先发展服务业。
继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新疆经济发展中, 第一产业占比较低。十二五规划中, 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没有农业作为保障, 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得不到保证。新疆是全国棉花、小麦等作物主要的生产基地, 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半壁江山。新疆应加大对优势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 推进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 加快经济的发展。
2、加强信贷政策指导, 促进信贷结构不断优化。
2013年一季度, 全区新增贷款260亿元, 与上年持平, 信贷增量保持稳步增长。在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与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紧密结合的同时,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 及时了解重点项目进展, 保障重点项目配套资金需求。密切跟进落实金融机构信贷投放, 把控好信贷速度、节奏和投向, 确保资金重点有序投放。尤其对重点项目、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投放力度。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新疆20032012年季度宏观经济统计数据, 使用Eviews软件和计量经济学方法, 对新疆产业结构、贷款余额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并对统计数据的平稳性与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新疆经济发展中, 第二产业依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第三产业近年来紧跟第二产业, 地位越来越重要。而贷款政策并没有像常规那样起到推动经济的作用, 和经济发展呈现负相关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贷款余额,计量经济
参考文献
[1]谢波.税收收入、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 2013.2.
[2]郭庆旺, 吕冰洋.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税收增长的影响[J].研究与探索, 2004.9.
[3]王耀中, 李礼.湖南省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 2003.5.
关系贷款 篇8
(一) 关系型贷款的理论综述
Berlinand Mester按贷款方式将商业银行贷款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市场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他们认为市场交易型贷款多为一次性的交易行为, 信贷需求不会反复发生, 比如抵押贷款、车辆贷款。而关系型贷款则以银行对借款人保持密切监督、银企重新谈判以及双方隐含的长期合约为基本特征, 比如承诺贷款和额度贷款。而学者Bergerand Udell将商业银行贷款按贷款技术的不同分为四种:财务报表型贷款、信用评分、资产抵押型贷款以及关系型贷款。他们认为前三种通常是市场交易型贷款, 银行的信贷决策依据的是在贷款发生时公开获得且相对客观的硬信息, 如财务比率、信用得分或抵押比率。而关系型贷款的决策主要依靠的是不易公开获得且难以量化传递的软信息, 如企业所有者能力和品质。
(二) 关于关系型贷款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作用研究
我国学者张捷提出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其本质是金融交易中的市场失效。关系型借贷实际上正是银行和企业为克服这种市场失效而共同构建的一种制度安排。国外学者则主要从关系型贷款能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说明这种安排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 关系型贷款使借贷双方注重长期合作关系的维持, 企业受到来自关系贷款者长期的约束, 更注重自身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不会贸然向高风险投机项目投资, 银行的借贷风险得到相应减少。 (2) 关系型贷款可以实现银行贷款的跨期平滑, 即银行可以将短期内不盈利的出资行为在长期内实现盈利。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关系型贷款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关系型贷款在国外的应用及经验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各国信贷市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为此各个国家均采取了适于本国的中小企业贷款技术, 其中关系型贷款技术得到重视并在实务中得以推广。
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度是关系型贷款的一种典型形式。主办银行与企业相互交叉持股, 建立起长期且稳定的交易关系。银行作为企业的大股东, 不仅关心企业的当前利润, 而且更关心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企业也持有银行的股份, 以确保企业的资金来源, 并在不利的环境下能得到银行有效和及时的援助。美国的社区银行制度是关系型贷款的另外一种典型形式。社区银行主要面向当地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将当地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 企业在一定信贷额度内可以反复使用关系银行批准的贷款数额。从日本和美国来的实践经验来看, 关系型贷款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关系型贷款在我国的应用情况与相关建议
(一) 我国迫切需要发展关系型贷款的原因
银行对企业的“所有制歧视”, 银行普遍存在着对中小企业的“惜贷”行为, 加上从信息环境看,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普遍比较混乱、不健全, 财务信息失真严重, 难以作为贷款的有效依据, 存在巨大的融资缺口, 这就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现实是迫切需要建立适合我国的关系型贷款。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关系社会又各地中小企业成集群的发展态势, 这就为我国关系型贷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因此, 在我国关系型贷款技术的发展具有可行性。
(二) 关于关系型贷款发展的建议
(1)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的市场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关系型贷款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已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 但仍设置了贷款利率浮动的下限, 这使得反映银企关系密切程度的贷款利率优惠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和体现。只有加快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步伐, 增强贷款利率对银企双方行为的双向灵活调节功能, 才能使银行能够利用其所掌握的企业私有软信息实行区别定价, 以更好地发挥关系型贷款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作用。
(2) 基于借款企业类型, 创新商业银行放贷模式。银行信贷人员应多用心调查中小的实际运行情况, 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其真实信息尤其是私有软信息的发掘上, 以改变大中小企业使用同一信贷标准的现状, 制定出符合中小企业特点、客观反映其经营状况的评级体系及信贷政策, 从而为规模虽小但经营良好、有一定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创造条件。关系型贷款的信贷决策依据应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高度重视非财务信息的作用;减少企业销售收入、资本金、资产规模、纳税额等规模指标对企业评价的影响;重视企业诚信守约、经营效益、企业成长性的影响;注重中小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这些都需要创新商业银行放贷模式。
(3) 根据银行规模和组织结构特征, 制定和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中小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在组织结构、经营机制以及地缘、人缘等方面的优势, 发放个性化的关系型贷款。中小银行可以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成长导向型中小企业提供成长初期的融资服务, 以培养客户忠诚度;对客户提供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服务, 满足其不同需求;授权信贷人员凭借私私有软信息为担保品不足的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实现业务运作的高效、灵活, 避免让客户面临冗长、繁杂的贷款审批程序等。
参考文献
[1]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经济研究, 2002. (6) .
关系贷款 篇9
投资、工业生产和贷款的关系长期以来都是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刘海英等 (2009) 利用非均衡计量模型得出, 我国信贷市场中存在着贷款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 主要表现为近年来贷款增长率始终处于下降并且严重滞后于工业产出需求的状态。同时紧缩性货币政策所导致的信贷供给约束更加强化了这一非均衡状态, 并且已经影响到了工业实体经济的发展。邹庆华 (2010) 利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 研究发现, 湖南省工业增加值对短期贷款具有持久的正向响应, 并高于其对短期贷款的冲击响应;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长期贷款冲击的响应相当于对短期贷款冲击响应的3.28倍, 并且响应时间明显长于短期贷款。李锦玲等 (2011) 对1995———2009年全国及省际经济增长与银行信贷资金分布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发现, 贷款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但贷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明显不同。李蕊 (2012) 实证发现, 贷款对于浙江省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均衡关系, 但近年来, 浙江贷款资金使用效率呈现下降的趋势。黄蓉 (2012) 通过使用面板数据的建模分析技术, 研究了国内区域投资与金融机构存贷款量之间的关系, 发现金融机构是推动地区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 但是受到政府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地方行政性因素、非公有制经济信贷约束等诸多影响, 金融机构对于投资的正向推动力度出现了由东向西依次递增的现象。
总体而言, 现有文献对揭示投资、工业生产和贷款的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但这些文献较多讨论的是贷款与单一经济变量 (GDP或工业增加值或固定资产投资) , 忽略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对贷款的评价和作用存在放大或缩小的可能。因此, 本文拟以内蒙古为例, 分析投资、工业生产和贷款的关系, 通过实证试图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二、实证方法和变量选择
(一) 实证方法
单方根检验。由于多数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存在不稳定性, 属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如果直接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建立回归模型, 即使模型拟合度很高, 但是它的残差序列是一个非平稳序列, 反映出因变量除了能被自变量解释的部分以外, 其余部分变化仍属不规则, 随着时间的变化存在越来越偏离因变量均值的趋势, 因此这样的模型无法用于预测未来信息。所以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是对经济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建模处理的第一步。如果一个时间序列通过d次差分后成为平稳序列, 而这个序列差分d-1次时却不平稳, 那么称这个序列为d阶单整, 记为I (d) , 特别是如果这个序列本身是平稳序列, 则为零阶单整序列, 记为I (0) 。单整阶数是序列中单位根个数, 或者是使序列平稳而差分的阶数。检查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称为单位根检验。检验方法有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ADF) 检验、Phillips-Perron (PP) 检验等, 本文采用ADF法进行检验。
向量自回归 (Vector Auto-regression, VAR) 模型。VAR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 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造成的影响。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 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 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最一般的VAR模型数学表达式为:
模型 (1) 中, 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 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 p是滞后阶数, T是样本个数。k×k维矩阵和k×d维矩阵是要被估计的系数矩阵。是k维扰动向量。滞后阶数p的确定是VAR模型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滞后阶数足够大, 能更好反映出所构造模型的动态特征;另一方面滞后阶数越大, 需要估计的参数也就越多, 模型的自由度将减少, 因此选择合适的滞后阶数需要综合考虑, 既要有足够数目的滞后项, 又要有足够数目的自由度。常用的确定滞后阶数的检验方法有LR检验、AIC准则和SC准则。本文采用的是AIC准则和SC准则。
脉冲响应函数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IRF) 和方差分解 (variance decomposition) 。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 它无需对变量作任何先验性约束, 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 往往无法判断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程度。而脉冲响应函数就是用于衡量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对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 它能够较直观地反映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 (一般用方差度量) 的贡献度, 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
(二) 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这里采用年末内蒙古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代表贷款 (DK) , 采用年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度工业增加值分别代表投资 (TZ) 和工业生产 (SC) 。本文研究的样本区间为1980—2012年。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本文使用EVIEWS6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与检验
(一) 单方根检验
在单方根检验前, 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 对原序列取对数, 分别记为LDK、LTZ、LSC, 相应的一阶差分记为DLDK、DLTZ、DLSC。表1分别是1980—2012年各序列单方根检验情况。
从表1可知,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LDK、LTZ、LSC序列接受原假设, 即存在单方根的结论;DLDK、DLTZ、DLSC序列拒绝原假设, 即接受不存在单方根的结论。因此, LDK、LTZ、LSC序列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 它们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即I (1) 。
(二) 对LDK、LTZ与LSC构建VAR模型
构建VAR模型, 首先要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 根据AIC与SC最小的判断准则, 经过软件多次实验, 发现LDK、LTZ与LSC三者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p=4。
通过EVIEWS软件求解, 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
在模型一的估计结果中, LTZ对LDK的滞后影响系数分别为0.2143、-0.2912、0.1087、0.0142, 影响系数和为0.0459, 说明LTZ对LDK存在正向的影响, 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会拉动贷款增长;LSC对LDK的滞后影响系数分别为0.3006、-0.2476、0.0611、-0.1113, 影响系数和为0.0029, 说明工业生产对贷款有一定的正向推动作用, 即工业生产增加将促使贷款需求增加。
在模型二的估计结果中, LDK对LTZ的滞后影响系数分别为-0.1209、0.2227、-0.8084、0.7399, 影响系数和为0.0332, 说明LDK对LTZ存在正向的影响, 即贷款增长会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LSC对LTZ的滞后影响系数分别为-0.6223、0.4664、-0.0729、0.0954, 影响系数和为-0.1335, 说明工业生产对固定资产投资有负面影响。工业对投资的负向作用与我们对经济观察的经验存在一定的背离, 造成这个现象可能有两个解释, 一个原因是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都需要包括银行贷款在内的社会各方面资金支持, 在全社会资金相对有限的情况下, 工业生产挤占了部分投资领域的资金;另一个原因是相当数量工业产品的最终用途是消费、销往自治区以外的国内其他省市以及出口, 而不是投资。
在模型三的估计结果中, LDK对LSC的滞后影响系数分别为-0.3759、0.5043、-0.1248、0.0727, 影响系数和为0.0763, 说明LDK对LSC存在正向的影响, 即贷款增长会拉动工业生产增长;LTZ对LSC的滞后影响系数分别为0.4053、0.1880、-0.0438、0.1485, 影响系数和为0.6980, 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对工业生产有较大的正向推动作用, 即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将拉动煤炭、建材、钢铁等产品需求, 进而刺激工业生产增长。
(三) LDK的脉冲响应函数
LDK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和方差分解图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这里我们重点讨论LDK的波动因素, 因此未将LTZ和LSC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展示出来。
图1的脉冲响应图表示LDK对来自自身和LTZ、LSC随机扰动的反应过程, 这里主要探讨来自对方随机扰动的反应。从图1可以看出, 来自LTZ的一个标准差随机扰动对LDK的影响不断增加, 最大影响出现在第7期, 而后震荡收敛, 全部时间都为正值, 反映出LTZ的变动对LDK存在着正向推动作用;相对于LTZ带来的影响, 来自LSC的一个标准差随机扰动对LDK的影响明显弱小, 除第2期稍有正向冲击外, 其后时间大都为较小的负值, 反映出LTZ的变动对LDK存在着负向推动, 但作用较弱。图2的方差分解图反映出在LDK、LTZ与LSC的动态关系中, LDK的波动主要归因于来自LDK自身与LTZ的冲击, 从长期看LDK、LTZ分别解释了波动产生的约30%、约70%, 而LSC只解释了波动产生的不足1%, 反映出贷款的变化与波动几乎来源于自身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影响。
四、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 结论分析
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表明, 在1980至2012年期间, 内蒙古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都会促进贷款增加, 而且投资拉动的作用更强于工业生产;同时, 贷款增加也会拉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 而且对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强于投资;此外,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对工业生产有较大的正向推动作用, 但工业生产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二) 政策建议
1. 积极扩大内蒙古贷款总量, 满足实体经济合理的资金需求
首先, 建议自治区政府支持全国性及自治区外的区域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外资银行到内蒙古设立分支机构, 对新设立的金融机构, 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补助。其次, 驻内蒙古的全国性金融机构努力向上争取新增信贷规模, 积极引进总行直贷项目或单列信贷指标, 多渠道增加信贷资金来源。再次,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贷款投入。最后, 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整体转让表内信贷资产、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快对国家明令限期淘汰的落后产能项目的信贷退出等方式, 有效盘活存量贷款规模, 为新增贷款腾出空间。
2. 增强贷款对内蒙古工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金融管理部门一方面可以根据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契合度, 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对当地就业、税收及产业发展贡献较大的工业企业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 促使工业企业向集约化、节约型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搭建金融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互动平台。以推介会等形式加强银行和工业企业沟通, 订立合作意向或签订合作协议, 增强支持力度。同时,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发挥主动性, 科学规划, 加大对自治区工业企业的全方位资金支持。以国开行为主的政策性银行着重加大对工业企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着重加大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资金支持;股份制银行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着重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
3. 增强贷款对内蒙古投资的拉动作用
关系贷款 篇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关系型贷款的应用逐渐广泛,已经成为了我国中小企业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关系型贷款中,银行对以中小企业以及中小企业投资人的信息为依据,对其提供贷款,这对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化解金融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对关系型贷款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关系型贷款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
1.1提升融资效率银行贷款的依据主要是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例如中小企业的资产情况、企业信誉等等,但在信用信息与银行贷款制度不对称的情况下,则贷款失效,关系型贷款中,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克服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凭借对企业信誉、企业投资人、投资人个人品行等软信息的分析和判断,做出贷款的决策,这种贷款方式能够解决财产抵押损失导致的信贷问题,提升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实现了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双赢。
1.2解决融资困境在关系型贷款中,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不断回收企业的各种软信息,这就使得银行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银行获得软信息的越多,对中小企业的整体情况就越了解,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无形中提升了中小企业的贷款地位,从而使企业更容易进行贷款融资,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1]。
1.3提升银行的回报从银行等金融的角度来看,关系型贷款对银行等金融机构降低信息成本,获取丰厚回报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关系型贷款中,银行能够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样银行就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监督,这种监督能够从侧面保证企业有能力偿还贷款,保证银行能够获得高额的利益回报,但这种作用只能体现在近距离的关系型贷款中,对于保持距离型的企业融资并不适用。
2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融资的不利因素
2.1中小企业自身的素质不高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间还比较短,经济理念对一些企业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近年来,市场竞争加剧,一些中小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凸现出来,这就导致了其经营风险增加,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了解到其经营风险的时候,很容易就推测出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自然不会提供贷款,这就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利用关系型贷款进行融资。
2.2我国的融资体制有待完善我们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企业只是把关系型融资看作是一种初期的融资渠道,只是其向上市融资的一种过渡融资方式,因此,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阶段的融资需要,资本市场应当保证一定的层次性,但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虽然设立了创业板股票市场,但其门槛较高,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并不能满足创业板的融资要求,这就使得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过度依赖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无法实现关系型贷款的过度和发展,这不仅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还会造成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从而使得关系型贷款的成本增加。
2.3非正规的融资发展不规范在金融体制管之外的金融就成为非正规金融,我国市场非正规金融的规模不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但其发展并不规范、不受法律的保护和约束,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非正规金融市场出现混乱,这种非正规的融资方式风险也较大,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会对整个行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3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融资的策略
3.1提升中小型企业自身的素质①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首先要革新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理念,结合企业特点与市场环境制定企业发展战略;②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企业应当积极面向市场,以市场为指导,建立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的管理模式;③提升竞争力:企业应当积极加强人才建设,走内涵型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自身的贷款融资地位;④加强法制观念:企业应当加深对法律的认识,加强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加强风险控制,这样才能够提升自身的信用度,才能够在关系型贷款中获得银行的支持。
3.2银行加强业务创新关系型贷款的主要依据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软信息的了解,在关系型贷款合作中,银行提供给企业的业务类型可以是多方面的,多元化的,例如除了贷款融资外,银行还可以提供现金管理、支票结算等业务,多种业务的创新和发展不仅能够减少关系贷款成本,还能够有效的建立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基础,这对于中小企业进行关系型贷款融资有着重要的作用。
3.3非正规融资规范化非正规金融主要是以亲友链、社区链为基础的,这种非正规的融资能够克服银行和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了非正规金融的长期稳定发展,应当积极对这种金融方式进行管制,积极出台相关法律和制度保护债权人的根本利益,建立相关惩罚机制,避免出现违法行为,实现非正规融资的规范化发展[2]。
3.4改善融资环境和体制降低创业板市场的门槛,使更多的企业实现关系型贷款融资向上市融资的过度;此外还应当积极开发中小企业多种融资方式,来缓解其融资困难的困境,例如融资租赁就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4结论
综上所述,关系型贷款能够解决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提升融资效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有着积极的作用,关系型贷款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有着一定的不利因素,这制约了关系型贷款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因此,中小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应当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中心,积极合作,采取有效策略加强对关系型贷款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传敏.关系型贷款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7.
【关系贷款】推荐阅读:
贷款指南信用贷款10-28
农行贷款没有贷款合同08-31
沈阳个人贷款贷款11-22
银行贷款合同银行贷款合同08-20
信用贷款与抵押贷款08-26
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申请书05-28
个人房屋抵押贷款的贷款程序07-27
个人住房银行贷款需要的贷款资料08-30
开业贷款担保申请告知书(企业贷款)12-25
的区别贷款诈骗犯罪与贷款民事欺诈行为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