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活动课

2024-07-01

物理活动课(精选12篇)

物理活动课 篇1

物理活动课的教学意义逐渐被广大师生认可, 它从实用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会用物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感受物理的应用价值。学生们上活动课的时候, 都很开心, 前一天晚上, 他们会把准备第二天的活动素材看得比当晚的家庭作业还要重要。他们的潜意识告诉自己, 明天一定很好玩, 我要学习怎么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一定要好好准备。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物理活动课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吻合的, 通过仔细思考我们还能发现, 活动课是日常教材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活动课的开展给学生“用物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建构合理的物理知识体系。前一阶段, 我听了多节物理活动课, 经过整理, 我发现了物理活动课的几种有效的授课途径, 这些途径操作性很强, 学生接受得快, 现将这几种方法总结如下。

一、通过对情景的前置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做物理的能力

很多活动课的教学素材需要学生课前进行准备, 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 他们已经进行了尝试和初步的学习。

例如, 在学习《大气压强》八 (下) , 教师提前一天提出要求。 (1) 准备好杯子、水、纸、纸条、气球、细线、乒乓球、硬币。 (2) 自学教材, 试做覆杯实验、吹纸条、吹气球、吹乒乓球实验。 (3) 设计、制作评价表。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回家自学, 阅读教材, 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在动手过程中, 学生会想, 为何杯子倒过来水却流不出来呢?为何向两张纸中间吹气纸条向中间靠拢?如此, 学生在思索和操作中, 锻炼了物理思维。

二、通过学生的小组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物理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物理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是亲身发现、提出、探究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学习方式。小组活动作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 恰好为探究式学习多元化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了适当的方式和途径。小组活动首先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可由3~6名不同能力、性别的学生组成异质小组一起从事学习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 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根据学习的需要, 小组间可以进行互助交流, 甚至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三步进行。

1.分配任务阶段, 学生感知问题情境, 明确活动意义。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定向指导说明。

2.合作探究阶段, 学生开展合作活动, 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活动过程, 点播引导质疑。

3.交流结论阶段, 学生交流合作收获, 总结汇报成果。教师启发相互补充, 修正完善表达。

例如, 在学习《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九 (下) 时, 教师设计了活动:各学习小组参加比赛, 教师出示电动机模型 (散件) 并作简介, 怎样把这些散件组装成一台直流电动机模型呢?比赛分初赛、决赛两轮进行。电动机组装完成, 并且成功转动组获胜。装好不转动的小组, 总结归纳不转动的原因。如此设计, 每个小组的同学一定会各抒己见, 思维的碰撞是相当的激烈, 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 动手做物理的意识是很强烈的, 小组协同作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三、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思考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 物理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比如《静电现象》这一节, 最好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摩擦起电。又如《磁体与磁场》这一节, 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以及用铁屑、玻璃板、磁体探究磁场分布。

四、通过对物理活动的后置学习, 让学生学习的过程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完全可以把很多物理活动放到课后进行, 或者让学生带着一节课的收获, 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意识。

例如让学生上网搜索马铃薯的相关信息, 测定马铃薯的密度, 思考购买哪一种马铃薯价格便宜出粉率又高。

综上所述, “综合与实践”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 这是许多教师的感受, “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 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是帮助学生积累物理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意授课的方式和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 教师也注意帮助学生整理清楚他们的思路, 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合理地设计“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 从具体教学中可以看出,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开心而快乐的学习过程, 孩子们感受到了物理的无穷魅力, 活动课不愧是学生们的开心天地。

摘要:物理活动课的教学意义逐渐被广大师生认可, 它从实用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会用物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感受物理的应用价值。学生们上活动课的时候, 都很开心, 前一天晚上, 他们会把准备第二天的活动素材看得比当晚的家庭作业还要重要。他们的潜意识告诉自己, 明天一定很好玩, 我要学习怎么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一定要好好准备。我通过学习和实践, 还有与同事们的交流, 归纳了几种物理活动课的授课方法, 总结如下。

关键词:物理活动课,前置学习,课中学习,后置学习,途径

物理活动课 篇2

(二)教学条件

(三)教法选择

教材难度适中,适宜用探索法展开教学,由于摩擦实验用文具可以进行,本课以实验探索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悬问征解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在不使用任何工具情况下,用手竖直地把一本书提起的同时,将另一本书也“粘”起?

学生:边思考边动手实验,探求可行方案.

教师:演示下图中做法的同时问学生,为何一本书能“粘”起另一本书呢?从而引入摩擦的课题,说明两书接触处有摩擦.

学生:自己动手用两本书做该实验,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握两本书的边缘用力向外拉一拉,这为下面“滑动摩擦力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动手实验总结规律

学生实验(1):用力将橡皮擦在写有铅笔字迹的纸上滑动.

教师:指出橡皮擦与纸之间这种形式的摩擦是滑动摩擦,讲明概念并举例后提出问题,橡皮擦与纸摩擦后留有尾迹,这尾迹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观察尾迹中的橡皮沫,以橡皮沫中有铅笔色素和纸被擦白这些现象中,分析出滑动摩擦本质,摩擦的过程中,相互摩擦物体的互相啮合的凹凸部,相撞碰被破坏形成了尾迹.

学生实验(2):用小刀在橡皮擦上切一根细长橡皮条,用手拿住橡皮条顶端在纸面上做滑动摩擦.

教师:提出问题,橡皮条弯曲方向与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观察后得出橡皮条弯曲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开展讨论得出,在滑动摩擦过程中有阻碍物体运动的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学生实验(3):用手指沿水平方向推桌面上物理书做匀速直线运动.

接下来教学活动,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

问:书匀速运动的过程中受哪些力作用?

答: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问:其中哪些力是平衡力.

答:重力与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分别是一对平衡力.

问:如何测量这时的摩擦力大小呢?

答:测量出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

问:为什么这时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

答:因为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学生实验(4):把物理书的一端架在笔盒上成一斜面,先把一支圆珠笔从斜面上自由滚下,再把笔竖放在斜面上,用手轻碰笔滑动一小段后停止滑动.

教师:指出前者笔从书面上滚动而下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同时提出问题:这两种摩擦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再次动手实验后总结出摩擦形式不同,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三、应用知识解题(学生独立完成)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_________叫做滑动摩擦,在滑动摩擦中_____的力叫做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

3.笨重的机器底部常安装上小轮,搬动时更为省力,这是应用了______道理.

四、教学测评

1.下列几种关于摩擦力的说法,哪一种正确? [ ]

a.物体只有在很快运动的时候,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b.物体静止时一定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c.人的手握住东四,原因之一,靠的就是摩擦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用水平力去推静止在水平地面的大木箱,没有推动,其原因是: [ ]

a.木箱有惯性.

b.木箱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c.推力小于木箱所受的摩擦力.

d.木箱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 ]

a.100牛顿

b.10牛顿

c.50牛顿

d.55牛顿

五、教学反馈及矫正:

物理活动课 篇3

一、利用好物理教材中的探究性课题 

虽然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不同之处,但在教育实践中,教材中的探究性课题可以用来作为课题,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以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例,其中有不少关于探究活动的设计,并按所用时间的多少,分为“大探究”和“小探究”。小探究,一般用于解决内容相对单一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需要,穿插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例如,研究光的传播问题时,先通过生活经验对放映电影时从放映机发出的光进行猜测,然后选用不同的介质进行研究,最后发现在均匀透明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大探究”常常需要一两节课,往往帮助学生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例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要找到能研究的像,平面镜不行,让学生领会最终选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来找像,不是三五分钟能解决的问题。而对于成像的特点,学生又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最后得出一系列完整的成像特点。所以,利用“探究”资源,既可以节约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又可以为学生课外研究性学习打好基础。 同时,教材中的一部分练习也可作为研究性课题来使用。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以直接兴趣为主,活动课正好抓住了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活动课中,学生身边会有他们在生活中见过但还认识不清的东西,当这些再重现在他们面前时,会激起他们研究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透镜时,学生依据透镜概念能说出生活中的许多透镜,如照相机、幻灯机等,尤其是照相机他们经常接触,但是它是怎样成像的,学生并不十分清楚,这时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

2.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很重要。先通过相对简单的活动使学生对探究过程应遵循的方法有个清晰的印象,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论证、结论与评估到合作交流,逐渐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探究得出新结论,然后以最佳状态投入到下一个问题的探究中,这样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因此,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不断刺激学生大脑,久而久之,就会转变为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并在头脑中根深蒂固,为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做好准备。 

3.提高学生自己选择研究性课题的能力 

在活动课前,除教材中安排的研究课题外,每个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许多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可以来自于生产、生活,可能与所学物理知识联系紧密,也可能相去甚远。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筛选出那些与已学知识联系紧密的,通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逐渐的,学生的选题能力就会提高。 

三、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活动课实施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表现在: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研究的课题,除教材安排之外,教师要创造性地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课题。如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学生可以以如何比较生活中物体运动快慢为课题进行研究。其次,为学生的活动课创造好客观条件。如课内实验活动要在实验室提前放置好所需用品,课外活动要做好提前联系等。第三,创造自由宽松的研究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作为服务者出现,而不是传统的处处强化师道尊严,教师应在恰当的关节点上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让学生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时,应考虑到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基础,从半独立研究逐渐向独立研究过渡,主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

综上所述可知,研究性活动课的实施,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从各方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起好教师的引导作用。这样,随着研究性活动课的开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会得到逐步加强。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物理活动课 篇4

因此,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在课程目标上要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科学素养是影响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而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中的重要内容, 所以说对于科研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人的综合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物理的活动课活动重在实践,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型, 与必修课和选修课中的物理知识理论内容一起构成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三大板块”之一, 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重要表述内容, 因此,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让物理活动课发挥应有的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科学方法, 并在生活实践中应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科学方法解决所遇到的物理问题, 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引导学生认识活动课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模式体制下, 在不少教师和学生心目中, 只要理解和掌握学科课中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内容, 就可以考出比较好的成绩, 所以有着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只重视学科课, 而忽视活动课的倾向。因此, 教师首先要端正观念, 始终认识到高中物理活动课的重要性, 根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科课的侧重点是“知”, 而活动课的侧重点在于“行”, 达到“知行统一”, 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向学生反复强调, 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光是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对中学物理有一个全面、整体的本质的认识, 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有关科学实际技能, 以及了解它在社会生产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需要一定的活动课与学科配套, 所以, 作为一个高中学生, 要摆正物理活动课的位置, 认识到物理活动课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 真正使物理活动课既能增长知识, 又能提高科学实践能力, 陶冶科学情操。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物理活动课要想取得预定的效果, 作为物理教师就必须对活动课的目标, 不同年级学生求知特点、教材要求等等进行认真研究、统筹规划。要用多种形式, 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物理活动课的内容。在具体操作上, 既要考虑学校现有的物质条件, 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思维状况和知识水平。高一新生, 他们对中学物理都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 对物理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还比较缺乏, 习惯于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 特别是高一上半学期, 对物理学习往往有畏难情绪, 学习稳定性差。为此, 高一阶段以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熟悉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宜, 使他们能很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而从下个学期开始, 重点应逐步放到书本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上去, 可以通过各种制作活动, 课内实验拓展, 课外实验选做等办法, 把书本知识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各级物理竞赛和各种讲座, 拓展知识,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高二下学期开始, 学生已初步懂得了物理规律, 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 进行提高训练的时机基本成熟, 可以通过小论文练习和科技小制作等方式来培养高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和严谨的治学能力。

三、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过程, 因此, 教师要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活动课的具体活动安排时, 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物理活动课过程要与学生所学习物理教材紧密联系,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在物理活动课的演示实验过程中, 让同学之间进行物理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介绍和合作交流, 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从而了解物理学习特点, 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和习惯, 以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要求。

2. 通过介绍物理学发展史及其重要的物理学家的生平

事迹, 物理知识专题讲座、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学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前景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在课内物理实验的重做和改做, 课外物理实验选做的

过程中, 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技术和动手操作能力和解题技能。

4. 通过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设计, 小论文的写作, 培养

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严谨的治学能力, 提高学生奋发进取、自我创造、辩证否定等科学素养。

物理课外活动 篇5

另外,还可以借助科普讲座、观看科技片等多种形式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总之,初中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联系,发挥学生的潜力有重要意

义。

2.在学习了重力之后,可探究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重心。在学习了质量知识后,可让学生调查成年人大脑的质量、成年人血液的质量、自行车的质量、摩托车的质量、一个鸡蛋的质量等等。

高中物理如何开展课外活动 篇6

一、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

学过“平均速度”后,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特别是平均速度的数值跟在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位移)内计算有关,我与体育老师配合,尝试了一次有趣的课外实验——即在百米赛跑中测平均速度。具体过程如下:

(1)组织学生准备:明确本次活动的内容、目的、任务,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设计本次实验的方法、步骤、器材。学生们在讨论中确定了两种方案:一是将整个路程分为几段(如分为5段,每段20米),测出每一段所用时间,进而求出每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并加以分析比较;二是将时间分出几段,测每一段的位移,从而求出每一段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进行分析比较。大家一致认为后一种方法较难控制,但为了更准确全面地实现目的,我们还是决定按两种方案分别进行。并将学生分组,布置任务,分头准备器材(秒表、皮卷尺、小旗等),与体育老师联系好,安排时间、场地。

(2)组织学生实验测试:将学生分为数小组,按照以上两种方案分别进行。每两小组又结对配合实验,即一组作为被测组依次进行百米赛跑,而另一组作为测试组负责裁判、记时、记录,然后两组轮还。如按第一种方案,将跑道分为5段,并插好小旗做标志,测试组的同学分别站在标志处准备记时,被测试的同学做好准备后,教师吹哨提醒后发令起跑,负责测试的同学同时开始记时,当被测同学经过自己位置时停表记下时间,并汇总记录,然后下一同学继续测试。

(3)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数据,按所学知识,每位同学都可计算出自己在每一段位移(或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并据此进行讨论,如自己在每一段位移(或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不同同学在相同位移(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平均速度能否反映为同同学跑得快慢?如何才能更准确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通过以上生动活泼的课外实验,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组织能力、科学思维分析能力。将陌生而抽象的物理问题与他们熟悉而生动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既使学习过程变得形象有趣,也使单调劳累的体育锻炼变得轻松活泼并富有意义,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积极的“身体力行”中心领神会地掌握了知识,也同时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育素质。另外此次活动中,我只是提出要求稍加指导,从计划、准备到组织、实施基本由学生自己完成,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们的组织管理能力,也使他们在活动加强了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思想。

二、开展科技小制作和撰写科技小论文活动

科技创造和发明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用物理学也因此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要想培养爱迪生式的大发明家,必须从小事做起。

首先,我将教材上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较紧的知识作恰当地扩展,引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科技小制作。

其次,我引导学生对身边观察到的和课本上遇到的物理现象作理论和实践上的思考,写出了一篇篇嫩稚而又不失科学的小论文。学了“向心力”知识后,学生写出了《汽车拐弯安全谈》;学了“动量定理后”,学生写出了《汽车制造中的舒适问题》;学了“超重和失重”知识后,学生写出了《在宇宙飞船中的生活起居》;学了“圆周运动”后,学生写出了《地球形状为什么是椭球体》;学了“振动和波”后,学生写出了《房屋建筑中的防震设计》等。

再次,我结合现代前沿科学和对未来科学的展望,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科学幻想。他们在查阅了我提供的有关资料后,写出了一篇篇发人深思的科幻小论文。如《月地索道与来来太空旅游》、《未来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超导现象与电力革命》、《反物质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碰撞》、《环保生物电池》等等。

生动有趣的科技小制作和小论文撰写活动,极大地陶冶了学生们的科学情趣,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独立幻想的能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他们未来献身科学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启迪。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在学校相对比较封闭,与社会有较大距离。但学生终究要走入社会,在人海茫茫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生存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社会和适应社会。

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我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和街道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如在公路测定汽车、摩托车的速度后,学生们发现不少汽车和摩托车超速行驶,于是他们写出了《城市交通事故成因》,使自己也受到一次交通安全教育。结合“光缆通讯”的学习和中央电视台关于“拉线有电打死了人谁负责”的讨论,我组织学生参观了街道和工厂的通讯线路布局,发现有些地方的通讯线路像蜘蛛网似的,有的离高压线和照明电路较近,于是他们写出了《通讯线路的合理化布局》。此外,还就噪声、光、白色污染等环保问题,下水道面盖不全造成儿童不幸堕入身亡的问题等进行了社会调查,都写出了调查报告。

初中物理活动教学之我见 篇7

一、提高对物理活动教学的理性认识

由于活动教学重在学生参与各类活动, 并在活动中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 因此其教学实施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要培养学生初步的物理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的物理分析和概括能力、初步的物理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创设一个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过程, 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 努力提高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 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 活动教学让物理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 使教学真正实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 活动教学使每位学生得到发展, 活动教学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 从而使学生和教师的整体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二、抓住物理活动教学的重点

新课程对活动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为:一是活动中的放和收。活动教学不仅重视如何“放”, 更应重视如何“收”。如“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活动, 以下是两位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一位教师提供学生酒精灯、碟子、瓶子、铁制瓶盖、酒精、水、扇子等, 要求学生 (1) 把水滴在两个铁制瓶盖中, 一个用酒精灯加热, 而另一个不加热, 比较瓶盖中水蒸发的快慢; (2) 把同质量的酒精滴在碟子和瓶子中, 比较它们蒸发的快慢; (3) 把等质量的酒精滴在两个碟子上, 用扇子扇其中一个碟子, 比较它们蒸发的快慢。另一位教师给学生提供酒精灯、扇子、电吹风、海棉、衣服架、夹子、一块叠放的湿毛巾等, 要求学生尽快把毛巾弄干。通过上述两个活动, 虽然第一个方案学生很顺利地得出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 而第二方案学生只有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归类、分析、综合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但是,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第一个方案学生是教师设定的框框下完成的, 没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而第二个方案学生是根据自己的设计完成, 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创造性;二是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在活动教学过程中, 个体活动能使每位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使每位同学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使活动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多元化。如“怎样使一张纸发出声音”的活动中, 同学们根据各自的设计和操作得出以下方法: (1) 敲打纸片 (2) 甩掼纸片 (3) 揉纸片 (4) 弹纸片 (5) 吹纸片等,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设计分别给同学们展示, 使他们得到了成功的快感, 给其他同学提供多种设计方案, 从而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但是, 有些活动一个人是无法完成, 或完成而效果不好, 像这种情况就应通过群体活动来完成。

三、把握好活动教学的几种主要方式

1、探究型活动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的重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 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探究型活动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掌握认识方法和活动方法, 培养他们的探索和创造精神, 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知识的过程。这一活动本质上是人类原始发现过程的高度浓缩, 是教育意义上的重演。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中, 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如何去测量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如何去测出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关系, 经过反复的实验, 终于让学生得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很自然地总结出了阿基米德原理。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独立地完成了发现知识的过程, 知道了该原理的认识方法和活动方法。

2、交往型活动教学方式。

认识与交往是共生的, 由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局限性,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必须要经历集体智力活动的过程。交往对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 交往型活动方式能活跃课堂的气氛, 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 以开放的形式共同讨论问题, 对课堂的教学又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声音”这一堂课, 教师可采用交往型活动方式, 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以及教师演示物体发声的实验, 让学生分组讨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发声的方式有几种、声音的传播需要依赖什么, 有效地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学生人人都参与进来, 相互鼓励, 共享信息, 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与小组间的竞争共存。交往型活动方式不仅激励优秀学生的思维发展, 而且还促进了滞后学生的发展。

3、体验型活动教学方式。

体验不仅对学生的感性学习有帮助, 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体验型活动方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摒弃枯燥的说教和单纯认知学习的倾向, 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 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和提高科学审美能力。在讲授“杠杆”一课中, 由于杠杆示意图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体验型的活动方式。例如球滚上台阶, 让学生亲自做一下实验, 体会它的支点、动力及阻力;羊角锤撬钉子时它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又在何处。通过体验型的活动方式, 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 使学生感受到生动的问题情景, 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 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创造型活动教学方式。

创造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 教学的基本任务应着力于学生创造性心理功能的不断开拓和丰富,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态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制作和专题研究, 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潜能的实现便是一种创造。有教师给学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阿基米德曾经对国王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和立足点, 我就能移动地球。”国王立即要他当众起誓:“你真的能够移动地球吗?”阿基米德演示了撬石的例子作为比喻, 证明了他的设想。通过这一例子, 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启发, 学生的思想有所感悟, 拨动了他们潜意识当中创造的火花。

初中物理使用“活动单”教学初探 篇8

一、“活动单”的含义

“活动单”是引领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提纲,通俗地称之为“学案”.它由学习目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和自我评价等部分组成.笔者认为它也可以在课堂中以5-E-Model的形式贯彻实施.所谓5-E-Model指的是:engage(人人参与)、explore(主动探索)、evaluation(自我评价)、elaboration(精心完成)和explain(解释原因).它和美国的研究性学习定义是相通的.这样,课堂中每一步将走向精致化.

二、“活动单”设计的目的

1.使学习目标更明确.“活动单”的设计将学习要点一一列出,让学习者对本课的学习有了心理准备,不至于茫然无知,无从下手.

2.使学习过程更顺畅.“活动单”的设计将学习的对象依序列出,学生依照“活动单”所列的内容顺序来学习,可使学习内容系统化,不至于颠三倒四,杂乱无章.

3.使师生互动更普及.“活动单”是学生课堂活动的主线,但学生对问题、现象的看法,思考问题的角度并不完全统一,有了这根主线,既不会让学生的思想野马跑得过远,也不会束缚学生思想,能让他们畅所欲言,更方便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也容易主动发现问题来问教师,无形中增加了师生间互动的机会.

4.使学习内容不致遗漏.当教学双方正兴高采烈进行教学活动时,遗漏重要内容是时常发生的事.要避免此类遗憾,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所要学习的内容一一呈现在“活动单”上.

5.使学习效果更显著.“活动单”的使用使学习目标更明确,使学习过程更顺遂,使师生互动更普及,当然会大大地提升学习效果.

三、“活动单”设计的原则

1.符合学生实际.设计的活动难度要适宜,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太难,不符合学生实际,容易使学生失去信心,打击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太容易,又没有活动的意义,使活动流于形式.

2.可操作性.设计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标题,即活动的目标.然后是活动要求,要求学生做什么,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并且能够对照“活动单”进行活动,自行解决问题.

3.重点突出.活动的设计必须围绕这堂课的核心、重点内容,要有助于解决核心问题.

4.启发性.虽然是小课题的学习,但也不宜仅限于对学习对象属性的了解,还要更进一步对该课题所提供的深层意义的理解.换言之,就是从该知识点能学习到什么,并且能由此点而联想到其他类似问题的共同性.

5.适量性.教学常因许多不可预知的要素,延误学习活动的进行,而使原来预定的学习内容无法一一完成,因此,“活动单”的内容不宜过多.

6.多元化、趣味性.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遍及教学全过程,它强调的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内部和外部并重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可以是自学教材、设计实验,也可以是科学探究、辩论、讨论、演讲、角色扮演、游戏、看动画,还可以是写小论文等.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活动的多样化,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活动始终充满激情.

四、“活动单”设计的形式

1.概念教学型“活动单”的设计

概念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教学质量.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传统的课堂可能偏向老师的讲和学生的背,而实践的效果往往是老师讲得累学生背得难,而且记不住.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阅读相关知识点,科学实验,小组探究等活动形式呈现出对知识的归纳设计“活动单”,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完成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和掌握.

2.理解类知识复习“活动单”的设计

这类知识主要包括物理计算类、规律类、过程分析类及部分实验探究类知识,这些知识在“活动单”中通常可以采用学生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从而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的归纳等解决计算类知识点的复习,至于过程分析类及实验探究类可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或绘制网络建构图、流程图、概念图等进行.

加强课外活动,促进物理教学 篇9

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很必要性,怎样组织好物理外活动?

一、物理课外活动类型

第一类是科普性质的,其内容非常广泛,从微观世界到天体,从与生活结合的科学常识到自然现象的科学哲理,从科学家的成长到他的伟大成就,从小实验到工厂的生产工艺流程,等等。

第二类是科技制作的内容,如航空航天模型、航海模型、电子电工技术作品、摄影技术作品、激光及其应用(如激光通讯、全息摄影等)、物理实验仪器及教具的设计制作等。

第三类是学科性的物理小组,包括以物理实验为研究手段的对物理内容的延续、扩展和深化,以及以培养参加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尖子为目标的学科小组。

二、活动的形式

1. 活动小组:这一形式宜于人员和活动时间相对固定,有一定学习、研究专题及科技制作任务为内容的活动,以上述第二类和第三类的活动内容最为合适。

2. 开放实验室: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对人员固定的物理小组,作为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的物理课内或课外的专题的训练和研究;二是对一般的学生,只要他提出的实验方案合理,即可安排他进行实验。这两种形式都应有教师做辅导。

3. 科技爱好者协会:引导学生自动组织科技爱好者协会,如航模爱好者协会、无线电爱好者协会等,这一形式既可培养学生独立地组织科技研究,又便于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4. 小论文报告及答辩会:全校性的由校方组织主持,可在每年定期举行。一般情况下可由各爱好者协会或活动小组主办,学校领导及相应科组派员当顾问。

5. 每年一度的科技活动月:对学生提倡读一本科技书籍,研究一个科技课题,写一篇小论文,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当然这些都不是这个月才做的,而是作为每个学生一年来在科技活动方面一个总结。

6. 观看科学录像片和电影:中央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都定期播放科学电视的节目,如果播放时间不正好是课余时间,可由电教组录下,在适当时间再行播放。

7. 科技游园及物理游戏等:这一形式宜于配合节日或物理教学到某阶段,组织学生研究和制定出节目,制作游艺活动装置。

8. 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如广播报道、橱窗等,进行展览。

9. 科普讲座:请对某方面有专长的教师或专家主讲科技专题讲座。

1 0. 举行智力竞赛,物理(包括物理实验)竞赛,航空、车辆、航海模型竞赛,无线电工程制作比赛,等等。

三、组织课外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做法

1. 加强兴趣教育,提倡进取精神。

兴趣是人们对一定的事物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启发有关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兴趣能使人们在刻苦的学习中克服困难,并产生乐趣。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锻炼随意注意。

如何对学生进行兴趣教育?

(1)注意课外活动的趣味性。多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引人入胜的新奇的物理现象和科技制作,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2)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介绍物理学发展史,介绍物理学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作用,介绍物理学在今天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活动要求的程度。使学生不因要求过高难以实现而失去信心和兴趣,要能不断地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信心和乐趣,同时又不因要求过低而感到索然无味。

(4)善于发现学生中闪现的火花,鼓励他们的创造精神,也要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及时地对一些不良的倾向进行批评和指正,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锻炼自己毅力和韧劲的活动。

(6)注意学生的个性特长,扬其长、补其短,使学生的兴趣范围适当扩大,并对某一个方向形成较为集中的中心兴趣。

2. 放手独立活动,培养探索能力。

放手让学生独立活动,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前进,在成功与失败中获得经验和教训,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提出课题的能力。即能从生活实际、课内学习或课外活动中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提出假设。

(2)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即能根据所提出的课题,制订研究方案,估计进程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能得到的结果。

(3)实践研究能力。即能根据方案,进行调查研究。广泛搜集资料或动手进行实验,观测现象,准确地记录有关现象和数据。

(4)总结能力。即能用科学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数据或观察到现象,进行分析对比、综合概括、演绎推理,求得正确科学结论。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 篇10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探究学习的兴趣,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是新课程提出的目标, 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物理探究性学习活动方式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按照活动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以寻找物理规律为主的探究活动。

以物理规律为主的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或应用已知规律、理论对某一现象进行逻辑推理, 找出一些问题, 然后设计实验, 采集实验数据,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 最终得到规律性的结论。如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探究的小课题有:用传感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碰撞中的能量问题、光在界面发生折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如何查找电路故障、气垫上弹簧振子的周期与质量、劲度的关系等。

2. 以寻找仪器、生活用品的基本原理为主的探究活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用品并对这些现象或用品的基本原理产生兴趣。在学生提出问题后, 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拆装仪器、用品, 或是将仪器、用品拿到实验室进行测量, 探究其基本原理。比如, 厕所马桶冲水器的工作原理、汽车测速仪的工作原理、家用节水器的工作原理等常常会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3. 以实验和动手制作为主的探究活动。

在每年的科技月我们都设计一些趣味实验, 这些实验的内容有些移植于课外书, 有些是从各种实践活动中学来的, 还有些是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制作的。比如, 如何用地磁场获得感应电流、组装简易望远镜、组装万花筒、做相反运动的球、组装简易静电复印机、制作“魔摆”, 等等。

4. 以测量基本物理量为主的探究活动。

有些物理量虽然教材中没有给出测量方法, 而其测量方法却包含很多重要的物理思想和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 测量基本的物理量可以作为探究活动的一个内容。比如, 可以用多种方法测磁体和电流周围的磁感应强度、声波的频率、日光灯的频闪频率、极大和极小电阻等。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

每项探究性学习活动都有许多环节, 以下几个环节非常关键。

1. 确定探究课题。

一个好的课题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良好开端。学生提出的课题, 不少是模糊的、肤浅的, 或太宽泛、太深奥, 涉及的知识可能非常广、非常深, 往往是他们用现有的知识难以解决的。此时教师需要从课题的意义、操作方法、涉及内容等方面指导学生, 逐步缩小课题范围, 明晰课题研究目的, 最后确定课题内容。

2. 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探究活动的课题确定好了, 就需要实施操作, 这一环节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也非常重要,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某物理实验过程中, 需要什么仪器? (2) 怎样保证实验条件? (3) 哪些因素是自变量? (4) 怎样控制变量和进行测量? (5) 用什么仪器进行测量? (6) 使用仪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7) 记录数据的表格需要有哪些项目?

3. 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分析实验数据, 首先要有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学生在实验时, 有时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不同, 就会产生动摇, 怀疑自己的实验数据不准确, 想改数或凑数, 这是不尊重实验事实的做法。应该认真分析实验条件、实验过程, 看是否真正满足实验原理的需要, 还要认真查阅资料, 看看出现本实验的结果前人是否已做过理论上的解释。

另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 物理规律的得出不能仅限于单纯地从实验结论给出, 还要从理论上加以推理演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充满艰辛, 走过许多曲折的道路, 其间闪现出许多理性思维的火花, 不要认为一个简单的实验就会得出一个伟大的理论。

三、效果

1.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达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目的。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知识不是要被动地接受, 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探究性教学活动, 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参谋,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从“主角”转换为“平等中的首席”, 学生自己去决定研究什么、怎么研究, 研究的结果也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最后还要在全班同学面前作展示和讲解, 遇到困难时再找老师寻求帮助。

学生在其间要进行交流、讨论、查阅资料、设计和实施实验、修正等活动来完成学习, 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对学生而言, 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 有了彰显个性的机会。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 给予了学生自我发挥和自我展示的空间和机会, 学生学习兴趣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

2. 探究性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的感悟, 对提高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回归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提炼过程和应用过程, 引起学生进行实证调查, 通过实验、收集和利用数据并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 有利于加深对物理理论的认识, 有利于将物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 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一位物理特级教师曾指出:“学好物理, 只靠听课写作业不行, 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与‘研究’, 这一点是从整体上学好物理的关键。”这里的“研究”指的是探究性学习活动。他鼓励学生在高中阶段适当多做一些有挑战性的课题。

3.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及交往能力。

从选题开始, 到设计研究方案、进行数据采集、查阅研究资料、做调查问卷、写研究报告, 最后在班级里或年级里作演示和讲解, 往往以3—5人组成的小组形式来完成的。小组内有分工、有合作、有讨论、有交流, 每个成员要承担分给自己的任务, 彼此之间要进行沟通, 要将每个人的研究整合到整体中去。要形成组内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如果组内出现了冲突, 要想办法解决冲突。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将会体验挫折与成功, 感受平等与公正。通过跟踪观察, 发现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交往能力大大提高了, 大多数在高一入学不久建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小组, 在3年时间里, 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四、思考

物理活动课 篇11

物理课堂 探究活动 有效教学

一、积极创设良好探究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由于过于强调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往往采取单纯的的讲授式传统教学模式,而这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由于过于强调物理学科知识的传承和积累,没有把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引入课堂,从而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沉稳有余、活力不足。要想使物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物理教师必须充分重视物理探究问题的设计,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物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动手的能力,以体现“从生活中感受物理,通过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新理念。因此,物理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探究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对物理现象和事实的感受与体验,来自于对物理问题的敏感与好奇,来自于对物理原因的猜想与假设,来自于探究过程中师生不同观点的撞击和辩论,来自于物理实验过程中的困惑与豁然开朗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所以,物理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问题意识,就必须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立足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积极创设和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宽容的、富含接纳意识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自然的学习环境中激发知识和思维,催生学生关于物理学习的猜想和假设,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辩论、相互影响,为物理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物理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具有思维价值和物理问题时,应该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采取一种“老师也不清楚,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答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并参与物理探究活动。虽然物理老师的知识经验比学生丰富得多,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物理教师只能给与必要的建议与引导,而绝不能把答案直白地说出甚至代劳。同时对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答非所问或者错误、失误现象(这也是正常的),物理教师决不能嗤之以鼻或者指责的神色,更不能直白的批评学生。而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给与一学生定的解释。尤其是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合理甚至有价值的部分积极给予肯定与表扬,对学生的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并积极发言的勇气和做法给及表扬与赞赏。

二、积极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意识

物理学科探究活动的设计要求物理教师必须巧妙设计物理实验教学情境,继而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探究意识,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学生自身发展与成长的活动。因此,物理教师必须巧妙设计与所学知识相吻合的探究实验活动,设计学生通过探究与合作可以排解疑难的实验,以便物理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物理教师探究活动的设计应立足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使学生在认识、分析这些平常的物理现象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体验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例如,在学习“滑动变阻器”有关知识时,物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忽明忽暗的舞台场景,然后引导学生设计控制舞台灯光明暗的装置,即滑动电阻器。学生可以结合以前学习过的与电阻有关的内容:导体电阻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改变电阻的几种方法:改变导体的长度、改变导体的材料和改变导体的横截面积。而后没物理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怎样使设计的电阻使用更方便”,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较上述几种方法,得出改变导体的长度最为方便。继而引导学生对“直线式变阻器”十勇士的不方便之处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思考最好的改进方法。经过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最终得出了滑动变阻器的设计方案。在上述探究实验的设计过程中,物理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从改变电阻的实际教学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怎样改变电阻的大小?如何增大电阻的变化范围?怎样使设计的作品使用更方便?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过程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

三、关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含量,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价值

物理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要把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感知——思考——实验——概括——反思——改进——应用”的过程中去发现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进而掌握物理定律或者规律。因此,物理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以维持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在参与、体验、感悟与反思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己的思维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学会总结,并在探究的过程中领悟科学实验的方法,在与人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加工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物理教师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思考价值,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明确哪些属于已知条件和相同条件,哪些属于未知条件和不同条件,从思索和比较中发现问题;在分析探究问题现象的过程中完成对物理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在实验、反思的过程中感悟物理实验的方法,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得出结论,最终学习并掌握实验探究方法,同时在获取相应的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动手实验的能力。

总之,物理教师设计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活动该过程中去体验、反思、总结、提升,从而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这对话.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高中物理探究实验活动类型及思路 篇12

一、物理探究活动的基本类型

物理实验最传统的分类方式是根据物理学科知识内容将其分为力学实验、热学实验、光学实验、 电学实验和近代实验;若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分类, 可将其分为决断性实验、模拟性实验、对照实验;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可将物理实验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基本训练性实验、测定物理常数和物理量的实验、设计性实验;若根据物理学科知识本质及知识探究本质类型可将物理实验的内容分为测量物理量、探究验证物理规律、物理知识应用。

从梳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探究活动建议的主题的结果来看,高中阶段的物理探究实验分布于力、热、光、电四大模块中,主要包括物理量测量、物理规律验证、物理规律推理、物理规律研究、物理知识应用、传感器实验研究等方面。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从物理探究实验的本质特点出发,将物理探究实验分为“测量性实验探究”、“验证性实验探究”、“推理性实验探究”、“研究性实验探究”、“应用性实验探究”、“传感器实验探究”六种探究活动类型。通过这六类探究活动的完成,习得核心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掌握基本物理实验技能、训练科学探究的思维与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二、物理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

“物理探究实验”一直肩负着学生“发现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重任。“发现问题”指在物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认知冲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探究的逐层深入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而通过本研究的分类方法,物理学科中真实的问题被分为“物理量测量”、“物理规律验证”、“物理规律推理”、“物理规律研究”、“物理知识应用”、“传感器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具体探究问题。实验的探究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它要求学生具有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的能力,即当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有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 同时实验探究的过程又是学生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即当他们面临新的情境时,为解决新的问题与主客观之间的矛盾而形成的处理问题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因此,应用物理探究实验活动进行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研究物理问题的实践能力,这是过程学习方法中较高层次的要求。

1.测量性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

物理量测量一般包括直接测量类活动和间接测量类活动。直接测量类活动为物理实验的基础学习,通过对物理量的直接测量,熟练掌握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为进一步进行物理实验打下基础;间接测量类活动,则通过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寻找与待测量相关的能够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进行测量后,通过公式计算出待测物理量。因此,本研究只对间接测量物理量进行探究活动的相关研究。

测量物理量探究活动的核心问题是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测量物理量探究活动的核心步骤为通过探寻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间接地测量物理量。例如,速度的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 分子直径大小的估测等,所利用的基本知识主要有速度、时间、位移的关系,加速度、速度、时间的关系,欧姆定律等。

在进行测量性实验探究活动时,第一步都是要进行与待测量量相关的可直接测量量的分析探究。 判断待测物理量是否可以直接通过测量仪器测量出,如不能直接测出则需要寻找与之相关的可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确定这些物理量的关系式,用关系式通过直接测得的物理量计算出待测物理量。图1为确定直接测量量的流程图。

(1)力、热测量性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

对于力学和热学类测量性实验探究活动而言, 探究的第一步为寻找与该待测量相关的可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并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 (如图1所示)。第二步为选择测量所需的实验器材,确定实验步骤,对实验可测量量进行测量。第三步,根据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如逐差法、图像法、列表法、平均值法等, 得出待测量。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误差分析,进一步修正待测量的结果。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2)电学测量性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

对于高中的电学测量类实验探究活动,本质均为电流、电阻、电压三者之间关系的探究,利用的原理均为欧姆定律。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主要需要学生确定各个器材的关系,选择正确量程的测量器材,选择合适的电路连接方式,对待测量进行测量,测量结束后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式,对结果进行处理,并进行误差分析。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2.推理性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

在物理规律的学习中,有很多物理规律的探究,是需要学生通过推理研究后分析推导得出的。 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为:第一,要根据所探究的问题,进行科学猜想。猜想与所需探究的物理问题相关的物理量有哪些,这些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哪些相互的影响。第二,通过讨论、分析与研究,确定与待探究物理问题相关的物理量。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猜想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理论推导计算等方法进行猜想。第三,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确定实验内容。在确定实验内容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分析,从而不断改进实验步骤,更换合适的实验器材,使实验更加准确。最后,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并进行误差分析,得出需要探究的结论。

学生在进行推理性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实验的尝试,并不断改进实验计划,通过分析总结、计算图标等方式推导出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具体探究活动流程见图4。

3.验证性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

对于验证性实验探究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要学会选择恰当的思想方法,包括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累积法、留迹法等。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法后,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来确定所验证的物理问题。

验证性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为:第一,根据待研究物理问题确定相关的物理量;第二,根据待研究物理问题,选择恰当的实验思想方法;第三,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最后,观察实验现象,对测量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待验证的物理问题。具体流程见图5。

4.研究性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

在进行物理探究实验过程中,有一类物理实验是针对某一物理现象或物理问题,利用某一已知的物理定律、物理定理或物理公式来进行研究的实验。 对于这类物理实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已知的物理知识设计相应的实验过程进行探究。

研究性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为:首先,根据待研究的物理现象或物理问题,确定与研究相关的物理定理、物理定律或物理公式;其次,明确与研究相关的物理量,选择恰当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设计;再次,进行实验测量,测量的过程中对实验设计进行改进;最后,选取合适的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验结果,完成探究活动。具体流程见图6。

5.应用设计性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

在物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习得一定的物理知识,会应用这些物理知识设计相应的物理实验进行进一步的物理知识学习,同时也起到巩固物理知识的目的。这一类实验,还包括物理实验器材改进、 物理实验方法改进、自制物理实验器材、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等。

(1) 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应用设计性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

对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已习得物理知识对其进行正确的解释。对于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探究,学生首先要通过科学猜想,确定与生活中物理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等,然后通过已习得的物理实验方法及实验思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正确地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实验器材改进、自制物理实验器材的应用设计性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

对于实验器材改进、自制物理实验器材的实验探究活动,学生首先根据所选实验内容,根据已习得的物理知识,确定实验原理,对实验器材、实验方法进行改进或自制实验器材,再通过具体实验项目进行测量,确定改进器材、改进方法或自制实验器材能够更好地替代原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综上所述,应用设计性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为根据已有物理知识,确定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科学猜想,确定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验证实验问题。具体流程如图7所示。

6.传感器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广泛推广,传感器也逐渐被应用于物理实验中,用于更加精确的测量物理实验数据,也用来观察许多采用传统物理实验所不能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例如,测量电流选择电流传感器、 不可直接测量的速度可选择位移传感器直接进行测量、观察不可见的声波可选择声音传感器进行观察等。

在对传感器实验探究活动的研究中,学生根据所要研究的物理问题,确定与待研究问题相关的物理量,根据待测量量选择适合的传感器,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具体流程如图8所示。

通过对高中物理探究实验活动的分类及实验探究一般思路的分析与总结,可知学生在进行不同探究实验活动时采用的处理方法和完成活动任务的程序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首先确定探究实验活动的类型,参考探究活动流程图,明确每一步探究活动对学生特定的能力培养内容,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使学生在物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提高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学会物理知识的应用,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摘要:在总结高中物理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任务所需要程序的特点不同,分析学生对任务处理的方式,将高中物理探究实验活动分为六类,并对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进行分析,为促进高中物理教师更有效的教学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实验,探究实验活动类型,探究实验活动一般思路

参考文献

[1]张乃达.数学思维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李春密,梁洁,蔡美洁.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结构模型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4(6).

[3]郭玉英.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国外的研究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5(7).

上一篇:短信服务业务下一篇:关系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