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观察能力培养(精选12篇)
加强观察能力培养 篇1
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提高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核心就是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培养学生掌握这些逻辑思维方法的能力。世间万事万物总是相互联系的。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抓住这个联系,揭示其规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在逻辑,进行思维训练,把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蜜蜂引路》一文,可引导学生,列宁是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列宁虽然没有到过养蜂人的家,但通过他的细致观察后,发现蜜蜂采蜜后飞到一个小园里,通过分析、综合、推理,推断出小园就是养蜂人的家,从而找到养蜂人的家。由观察到推断,由联想到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的过程,就是列宁逻辑思维的过程。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抓住这个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断探索,抓住事物间的联系,就能由已知推断未知,由现实设想未来,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人的大脑在思维时突破单一的思维习惯,它的突出表现是思维多向发散,从不同方面假设、思考同一问题和结果。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一题多解”,将缺乏联系的知识借助于生活情境巧妙重组,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过程转化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达到高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激励学生拓展思路,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首先,要培养学生敢想的心理和习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异议;其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为思维发散提供必要的情境;另外,还要在启发学生想象、对比等方面下功夫。比如教学《捞铁牛》,在弄清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办法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你还想到哪些办法捞铁牛?学生都积极动脑,从工具的改进等各个角度设想了捞铁牛的办法。教师还要告诉同学,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办法是受当时的环境和科技水平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捞铁牛的办法也会越来越先进。
由于发散思维能探求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众多想象中,讨论得出最佳答案。达到求异后的求同,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创造思维训练
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往往会探求到常人不易发现的问题。在认识事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始终存在,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这样往往会产生出新奇的见解,探求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比如教学《田忌赛马》,不停留在了解赛马的过程和结果上,关键是要让学生去弄清田忌第二次赛马“三赛二胜”的原因,从而剖析孙膑的思维方式:不是控制马儿的潜力,而是在细致观察到齐威王的马儿比你的快不了多少的基础上,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从而探寻出了“转败为胜”的新方案。
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想问题时跳出陈旧思维的圈套,大力提倡解放思想,转换脑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又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加强想象思维训练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不是默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想象是一切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启动学生创新意识,必须多启发学生想象力。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好奇,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但这种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诱发,训练和培养。如有些课文结束时设有悬念,有些意思含蓄、耐人寻味,教师可以通过顺延补充延伸,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思维训练,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互动活动,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质疑的良好习惯,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加强观察能力培养 篇2
加强力学教改培养学生能力
文/周加林
摘 要:在多年教学实践与改革研究探索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诸方面能力的培养,提出相应的力学教改措施。
关键词:力学模型;思路图法;逻辑综合能力;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然而各种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各类实习和毕业设计上,而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各门课程教学和各个教学环节中。本文就力学教学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进行探讨。
一、加强建立力学模型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力学模型”是联系工程力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桥梁,重视学生建立力学模型方法的培养,提高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具有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具体体现。目前,教材多数只说明某个结构可简化为某个力学模型,而对为什么能简化,怎样简化,简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往往阐述不够。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坚持向学生传授工程力学模型的思想和建立方法,重点放在讲清楚各种铰链约束和固定端约束的结构特点及反力的`区别,利用教具进行直观启发。各类空间约束对照实物进行讲解,使学生牢固认识各种约束的判别方法和各个约束反力的建立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学会建立力学模型。如,在直梁弯曲中,把如何建立力学模型放在首位,让学生通过对两人用扁担抬水、桥式吊车大梁的分析,掌握起简支梁的简化方法,再通过对比长短轴承约束的特点,加强对固定端和铰链约束的判别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和实习工厂中常见构件的受力及约束进行简化,建立起力学模型,锻炼抽象概括能力,使他们掌握建立力学模型应注意的各项原则,指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力学问题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对工程力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思路图法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逻辑综合能力
“科学不但有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训练价值。”这正像工程力学等学科的教学一样,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和强调对学生逻辑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并总结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思路图法。
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就将这一章的各个概念和知识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搞清楚,然后将这些零散的概念联系成一个整体,作出思路图,给学生一个高层次的概括性知识,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并灵活地应用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接受知识方向转换。如,通过材料力学中轴向拉伸和压缩学习后,给学生归纳出思路图。此图以构件、受轴向拉压的强度研究思路为主干线,引出研究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各个概念、公式及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表层向深层纵深方向发展,从轴向外力引起的内力、应力导致构件拉压破坏,到材料抗力的研究目的、材料拉压的力学性能及工程实际情况的考虑,一环扣一环,逐步深入,最后建立起直杆拉压强度条件,解释强度条件的实质并阐明学科的任务,总结强度计算类型。再从观察到的表面现象,分析构件的内力、变形,寻找内力与变形间的内在联系,按照逻辑思路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顺利地沟通了此章的基本概念、思路,清晰地理解、记忆了本章知识和计算公式,改变了他们中学时代的学习意识――把学习当成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的过程,学会用有效的方法主动的消化知识。
材料力学研究构件在各种变形形式下的强度和刚度的方法是相同的,因而课程各章均有着基本相似的思路图,只是因各章研究的变形不同,而导致知识内涵完全不同。在剪切、扭转、弯曲等章节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总结、归纳出这一章的思路图。从学生所作的思路图中发现学生基本能够做到把书中各章零散的、自成体系的内容和计算公式、研究思路进行有序地排列组合,逐步深入的按逻辑进行推理,联系成有机的整体。思路图法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综合能力,而且告诉了学生由“厚”变“薄”、由粗变精的消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领悟如何在不断输入教学信息的基础上,用逻辑分析对各个概念及各种计算重新进行组合,派生出自己的新知识结构,从而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三、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1世纪是科技知识爆炸的世纪,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以终身享用不尽的知识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只管自己讲授,以科目为中心的“灌输式”单向教学,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中专生独立性差,几乎无自学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常常改变这种教学方法,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具有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我首先对教学内容通过承上启下的方式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钻研。例如,在“纯弯曲梁横截面上的应力”这一章,因应力公式推导方法与圆轴扭转应力公式推导方法相同,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完全能求解。为此,我让学生带着弯矩在横截面上如何分布这一问题进行自学,使每位学生进入角色,同时启发引导,以揭示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回答各个问题,师生产生共鸣,把整个教室空间变为学生思维空间,全方位地驾驭和控制整个课堂,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既提高了学习能力,亦锻炼了交流能力。有些较简单的内容,请学生走上讲台,自我教学,使他们成为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大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钻研的精神和作风。同时对于掌握读书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深受学生欢迎。
总之,培养学生能力与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两者可以完美地予以结合,并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加强观察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75-01
一、感知——作文训练的基础
“内容具体”历来是作文的基本要求,它完全依赖于“感知的丰富”。大凡内容相同的“骨架”式作文,必定是感知贫乏,从而导致言之无物。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如果创作,第一需要观察,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无意观察和笼统观察是小学生感知事物的通病。针对这一通病,平时教学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有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显性特点进行观察。例如观察动物时,可以由整体到部分,可以由上到下,也可以由外形到生活习性。第五册《翠鸟》一课,首先写翠鸟全身的羽毛,这部分又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了翠鸟头上、背部、腹部这三部分羽毛颜色的特点;然后作者描写了翠鸟的小巧玲珑,主要写了翠鸟的眼睛和嘴。这段描写就体现了作者的有序观察和抓住特点观察。
学生感知外部世界,一般是几种手段并用。因此,要丰富学生的感知,就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同样是观察动物,就应是多种感官的综合活动:用眼看,看动物的大小、样子、颜色、形态;用耳听,听动物的鸣叫声、吃食声;用手摸,摸动物的羽毛、脚趾…有时还要亲身去喂养,和它交朋友,以获得“第一手”材料,丰富生活经验,为作文打好现实基础。
作文训练作为一个系列性整体,遵循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观察”这一训练项目上,教材的要求也是很明确的,直接点明了观察的程度和要求。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步增高,小学生作文中观察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只要按照教材要求进行训练,学生的感知必定越来越丰富,学生的积累也必定会越来越充实。
二、思维——作文训练的核心
学生学写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想”:想得正确,才能写得正确;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所以,指导学生作文,就要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在学写作文的过程中不断掌握思维的方法。具体而言,“有中心,有条理”这两大作文要求,都要依靠思维训练来逐步达到。
“有序思维”是思维训练的基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作过程的“有序”,使之符合学生写作的心理过程。中低年级由说向写过渡,一般按照“细观察——说清楚——学写法——写具体——作后评”等步骤进行训练;高年级思维则在此基础上提高了一个层次,一般按照“审题——选材——构思——拟稿——修改”的步骤进行训练。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步指导,扎实训练。二是作文要求的“有序”,使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先说、写通顺的句子,再连句成有次序的段,直至连段成篇。
三、表达——作文训练的目的
在小学的作文范围里,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口头表达,即说话;二是书面表达,即写话。不管是哪一种,在表达上都有一致的要求,那就是:准确达意,真实具体。字、词、句是作文的基本功,语言表达的贴切与否,是由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决定的。“恰当”二字作为小学生作文表达方面的基本要求,看似容易却也难:遣词造句要能达其意,既不能苍白平淡,又不可刻意雕饰。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每到夏天,我家的阳台上争奇斗艳,色彩斑斓,开满了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各种鲜花,不断散发着一阵阵浓郁的清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看了这段话,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本来十分白净苗条的小姑娘,却偏要浓妆艳抹,穿上雍肿华贵的服装,失去了本身的自然美,给人以伪装、做作的感觉。
语言文字训练要落实,教学上就要在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和字词句的推敲欣赏上下工夫。教材在安排作文训练时,在语言文字训练上大多特别提出了要求。如:“观察一处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然后写一段话,把主要景物写具体些。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请看一位教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
(教学片断)教师幻灯出示一段话:月亮悄悄地步上树梢,放出皎洁的光芒,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纱。夜,显得十分平静。
师:这段话是一位同学在作文《夜》里开头的一段话,请仔细阅读,找出毛病加以修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都没能全面地给予修改)
师:大部分同学都能把错词“平静”改为“宁静”,不少同学还能把“金纱”改为“金辉”,“纱”与“镀”搭配不当,改成“金辉”不错,但“月光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辉”是否贴切?(学生困惑不解)
师:(提示)用“金”的颜色来形容月色是否吻合?
生:(兴奋地)把“金辉”改成“银辉”!
师:(满意地)很好!形容月光皎白一般用“银辉”,而“金辉”多用于形容阳光。除了这些,能否再找出一处不恰当的地方?
生:(沾沾自喜)老师,我把“步上”改为“升上”。
生:我把“步上”改成“爬上”。
师:(微笑地)两位同学都能找出毛病,且两种改法都可以,但“爬上”就比“升上”用得好,因为“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月亮升起之际缓慢的姿态,把月亮写活了。
这一作文评改片断,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抓住难点,善于诱导,巧用比较,从而纠正了学生语言运用上的一些失误,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由此得到了提高。
丰富联想,加强思维能力培养 篇4
发散思维需要从不同方向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 因而发散思维要富于联想, 联想能促使学生思路宽阔, 在联想中探索解题思路, 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1 已知实数a、b、c满足等式a=6-b, c2=ab-9, 求证a=b
联想1:观察题目的条件, c2是非负数, 联想利用含a、b的式子来表示c2, 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来解题, 即把a=6-b代入c2=ab-9, 整理可得c2=- (b-3) 2,
因为c2≥0, 所以- (b-3) 2≥0。
所以 (b-3) 2≤0, 所以b=3,
所以a=3, 所以a=b。
联想2:由题目条件可知a+b=6, ab=c2+9, a、b为实数, 由此联想到构造以a、b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解题。
解:由题目条件可知, a、b为实数, a+b=6, ab=c2+9
∴a、b是方程x2-6x+c2+9=0的两个根
∴△= (-6) 2-4 (c2+9) =-4c2≥0,
∵c2>0, ∴c=0, △=0, ∴a=b
联想3:用均值代换法
解:令a=3+m, b=3-m, 则 (3-m) (3+m) =c2+9
∴m2+c2=0, ∴m=c=0, ∴a=3=b
联想4:逆向思考, 由结论求证 a=b, 联想到若a≠b, 能否推出矛盾?
解:假如a≠b, 则a≠3, b≠3, 而c2= (6-b) b-9=- (b-3) 2≤0,
∴b=3, 此与b≠3矛盾, ∴a=b
例题的分析说明, 事物具有多变性, 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它时, 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或看法。这时, 你可以用不同部分的知识来解决它。这样做,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也让学生领会了丰富的联想, 为解决问题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二、通过数形联想,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语道破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休。”代数中很多知识都有几何图形的背景, 代数里的公式有的本身就是几何学里的结论。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里的一种主要的思想方法。善于进行数与形之间的联想, 往往使我们在解题时得到新颖、简洁、独特的解法。
例2 a、b、c均为正数, 求证:undefined
分析:联想正方形的对角线是边长的undefined倍, 得式中根号内的平方和, 可构造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来解, 如图:
undefined
undefined
①、②、③相加, 即得证。
三、通过关系联想,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数学知识的体系里, 各个章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当我们对一个问题束手无策时, 不妨对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加以梳理, 顺着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关系联想, 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在“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里, 司马光正是看清了人与水的实质, 当使人离开水有困难时, 转换角度联想, 极富创意地想出让水离开人, 从而达到救人的目的。
例3 不超过undefined的值最大整数是_______。
分析, 直接展开, 计算繁琐, 联想到undefined与它的有理化因式undefined的和与积均为单项式, 故构造一个与之对应的数式, 然后一起参与运算, 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undefined
∴不超过undefined的值的最大整数是13535
四、通过特殊性联想,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特殊性联想是指由一个不易解决的一般性问题, 联想它的特殊性问题, 然后通过对特殊性问题的研究, 得到一般性问题的解法。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特殊性联想, 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 “直接”得出结果, 体现了思维过程中的简缩性和快速性。
例4 已知{an}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 若Sn是{an}的前n项之和, 那么undefined等于。
联想分析:因为, 一个无穷数列有且仅有唯一的极限, 且极限值为常数, 由此可联想到适合题设的特殊数列1、2… … n, 此时undefined, 所以undefined
五、通过对立联想,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对立联想是指具有对立关系 (或说互否关系) 的数学对象间的联想。若问题的结论很繁杂, 不易求解 (或化简) 时, 可联想它的反面, 即结论的否定, 通过对其“反面”的分析、化简, 使问题及时解决。例如:由“x>0”联想到“x≤0”;由“至少有一个实根”联想到“无实根”;由“两平面平行”联想到“两平面相交”等等。
例5 已知三个方程x2+4ax+3-4a=0, x2+ (a-1) x+a2=0, x2+2ax-2a=0中至少一个方程有实根,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结论中的“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 若直接用判别式则需分类讨论, 特别复杂。此时联想到它的反面, 联想到:“三个方程全都无实根”, 易解决。由
undefined
加强语感训练培养语文能力论文 篇5
早在30年代,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夏沔尊先生就认为“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紧要的是语感训练”。语感是理解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的金钥匙。
我在语感教学的研究中,注意在挖掘传统的语文教育理论的同时,在教学中多方尝试,摸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以期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文能力。
一、强化朗读背诵的练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咏”。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人是非常重视吟诗、诵诗之功的。而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也非常注意这一要求。因为吟诵一篇文章,必须依据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错落有致地变用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才能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曲折婉转地表达出来,才会使人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意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示范朗读声像碟片等作为“导读”,让学生体味、模仿,同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并使他们在反复吟诵中达到“自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敏锐的准确的感受能力,提高对整篇文章的感情色彩和感情倾向的感受能力。
在引起学生感情共鸣的基础上,我还会指导学生进行多读的训练。多读,我通常采用的训练方法之一是一篇多读。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向他们推荐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及名人青少年时代的书。通过指导朗读,我感觉到读对学生强烈敏锐的语感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
二、做好分析讲解的工作
语感愈强烈、愈敏锐的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就愈鲜明、愈具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真正准确地理解课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引导学生逐步懂得赏析,这样,才有利于语感的形成。
如我在教学《咏柳》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先配乐朗读诗文,再分句讲读。先讲解关键词,再讲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出示课件,看画面说出诗意,最后指导朗读。在词意、诗意的讲解过程中,注重听、说的基本训练。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句,先提问“碧玉”是什么意思、“妆”是什么意思,接着说:“‘妆’是女字旁,与女性活动有关,是什么意思?”再讲解“一”是“满、全”的意思,“一树高”就是“高”的整棵树。在学生掌握字、词之后,让学生说出整句诗的意思,再问为什么用“碧玉”比喻“树”,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最终,使学生感知了古诗的优美意境,体会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三、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语文正是语言材料积累的起步时期。在这个时期如能养成积累词句的良好习惯,对培养语文能力无疑是大有好处的。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除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有益的书籍外,我还动员学生自带各种儿童报刊,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有古诗朗诵会、讲故事比赛、小小读书讨论会,还有出手抄报、展览读书笔记本等形式。对工词丽句、精彩段落、优篇新篇要勤搜集常摘抄,处处留心学语言。
四、抓好说写实践的环节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感是在实践中锤炼而成的。语感的训练要注重指导练习,包括练习说话、写话、写片断、写文章。为了促使语感的形成,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我会一边演示,一边指导观察、思考、想象,并鼓励帮助学生字斟句酌地锤炼语句,反复推敲,寻找最能表达和反映中心的字、词、句。在这样的作文课上,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想说、要说”,口述笔写成了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在平时回答问题或作文中,是否有不规范或用词不当的语言现象;同时,我十分注意看图说文、看图作文、仿作练笔的实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加强思维训练 培养思维能力 篇6
一、加强画图能力训练,培养思维的形象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注意培养形象思维。画图可以把比较抽象的思维形象化,它是解决应用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注意从直观入手,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通过画图来形象地揭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水果店有一批水果,运出总数的5/8后,又运进700千克,现在水果店里的水果正好是原来的2/3。原来水果店的水果有多少千克?
此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而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后则一目了然。
■
通过画图,突显了量率对应关系,学生很快就理清了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下列解法。
(1)从左往右观察,这批水果的〔5/8-(1-2/3)〕的差正好是700千克,故这批水果有700÷〔5/8-(1-2/3)〕=2400(千克)。
(2)从右往左观察,这批水果的〔2/3-(1-5/8)〕的差正好是700千克,故这批水果有700÷〔2/3-(1-5/8)〕=2400(千克)。
(3)从两端往中间观察,这批水果的〔1-(1-5/8)-(1-2/3)〕的差正好是700千克,故这批水果有700÷〔1-(1-5/8)-(1-2/3)〕=2400(千克)。
(4)从整体上观察,这批水果的(5/8+2/3-1)的差正好是700千克,故这批水果有700÷(5/8+2/3-1)=2400(千克)。
二、加强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培养思维的整体性
概括也是思维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如果一个人对所学过的知识不加回味和小结,那么这些知识只不过是一盘散珠。归纳概括知识恰到好处,就能把一颗颗知识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例如,学习了有关数的知识后,引导学生整理了这部分知识的内容,画出了图形之间的联系图。
■
通过归纳概括,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整体认识,而且印象深刻。
三、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解答应用题要具有多种思维方法,其中逆向的思维方法是应该让学生掌握的。逆向思维是从事物的结局出发,一步步地从后向前判断推理。
例如,新华书店卖出一批书,第一天卖出总数的1/5,第二天卖出余下的1/3,第三天卖完3200本。这批书有多少本?
这道题用顺向思维解答较难,由于题中两个分率的单位“1”不同,要统一成以总数为单位“1”。因此,要把第二天卖出余下的1/3转化为第二天卖出的占总数的(1-1/5)×1/3=4/15,这样两个分率所依附的单位“1”才相同。根据对应法求出这批书有:3200÷〔1-1/5-(1-1/5)×1/3〕=6000(本)。为了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除了引导学生用顺着思路统一单位“1”,还要引导学生倒着推。从最后两个条件想,以余下的本数为单位“1”,第三天卖完的3200本,正好占余下本数的(1-1/3),求出余下的本数是3200÷(1-1/3)=4800(本),再往回想第一个条件,4800本正好占总数的(1-1/5),进而求得这批书有4800÷(1-1/5)=6000(本)。
数学中有许多关系式都是互逆的,但是可逆性联想的形成并不是很容易的,这就要求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四、加强假设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开阔性
为了培养学生多种解题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假设思维的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甲、乙两筐苹果,甲筐苹果个数是乙筐的2/3,若从乙筐拿20个苹果放到甲筐,两筐苹果个数相等,甲、乙两筐原来各有多少个苹果?
这道题是进行假设思维训练的好素材,利用思维训练课时间让学生讨论,得出了以下解法。
(1)假设把乙筐苹果原有个数看作单位“1”,那么甲筐苹果原有个数比乙筐少1-2/3=1/3,正好少20×2=40(个)。因此,乙筐原有苹果个数为40÷1/3=120(个),甲筐原有苹果个数为120×2/3=80(个)。
(2)假设把甲筐苹果原有个数看作单位“1”,那么乙筐苹果原有个数是甲筐的1÷2/3=3/2,乙筐苹果原有个数比甲筐多3/2-1=1/2,正好多20×2=40(个)。因此,甲筐原有苹果个数是40÷1/2=80(个),乙筐原有苹果个数为80+40=120(个)。
(3)假设两筐苹果个数之和为单位“1”,那么原来乙筐原有苹果个数占两筐苹果个数和的3/2+3=3/5,后来占两筐苹果个数和的1/2。两筐苹果个数和为20÷(3/5-1/2)=200(个),所以乙筐原有苹果个数为200×3/5=120(个),甲筐原有苹果个数为200-120=80(个)。
(4)假设两筐苹果个数差为单位“1”,那么甲筐原有苹果个数是两筐苹果个数差的2÷(3-2)=2(倍)。因此,甲筐原有苹果个数为20×2×2=80(个),乙筐原有苹果个数为80+40=120(个)。
有了假设思想,就可以发展抽象思维,对解题就增加了一个思路。解题能力就是一次飞跃性的提高,假设需要勇气,假设需要摆脱一般思路,是一种大胆的设想,也是一种可贵的创造性思维。
五、加强量不变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辨证性
在小学数学习题中,有一部分题目的特点是:不论条件如何变化,有一个量始终是不变的。为了使学生抓住这部分题目的解题关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建立和培养量不变的思想。
例如,甲站有汽车192辆,乙站有汽车48辆,每天从甲站开往乙站的汽车有21辆,从乙站开往甲站的有24辆,几天后甲站汽车是乙站的7倍?
解这道题需要有量不变的思想,甲、乙两站车辆对开,车辆总数192+48=240是不变的,抓住这个“不变量”,从问题倒推,先算出甲站汽车是乙站的7倍时,乙站的车辆应有:240÷(7+1)=30(辆)。由于每天乙站开往甲站的车辆比甲站开往乙站的车辆少24-21=3(辆),可算出乙站是30辆时需要的天数:(48-30)÷(24-21)=6(天)。
又如,某校园里,柏树棵数是柳树的4/5,柳树若减少15棵,则柳树就是柏树棵数的7/8,原柏树、柳树各多少棵?
从题意可知,柏树前后棵数没有变,是个不变量,以柏树为单位“1”,把“柏树棵数是柳树的4/5”转化成柳树棵数是柏树的5/4,对比以柏树棵数为单位“1”的两个条件,柳树棵数和不变量柏树棵数相比,由5/4减少到7/8,就是因为柳树减少了15棵。因此,15的对应分率为5/4-7/8=3/8,则可求出单位“1”柏树的棵数有:15÷3/8=40(棵),原柳树有40÷4/5=50(棵)。
通过以上两例,说明量不变的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是存在的,应该渗透给学生。
六、加强转化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转化思想的建立,是解答复杂应用题的重要条件。学生有了转化的思想,就能使一些无从下手的题目,化难为易,顺利解答。当然,一种思想的建立,不能企图一两节课完成,而是潜移默化地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
例如,修一段公路,已修全长的3/5又15千米,剩下的公路是已修公路的1/3。这段公路长多少千米?
此题由于两个分率的单位“1”不同,若用一般的思路解,解法麻烦,解题思路难懂,学生难于接受。如果学生建构了转化的思想,就能洞察到条件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从而避繁就简,巧妙转化,获得多解。
学生在比较了含有分率的两个句式后,沟通了两个条件之间实质性联系,将“剩下的公路是已修公路的1/3”,转化成已修公路是全程的3/4,剩下的公路是全程的1/4。接通了两个条件的联系,顺利地完成了单位“1”的转化,获得下列解法:
(1)15÷(3/4-3/5)=100(千米)
(2)15÷(1-1/4-3/5)=100(千米)
(3)把一段公路分成相等的(4×5=)20份,已修的(3×5=)15份,减去已修的(3×4=)12份正好是15千米,求得每份是(15÷(15-12)=)5千米,全程(5×20=)100千米。
(4)解:设一段公路长为х千米。3/4х-3/5х=15或х-3/5х-1/4х=15。
任何自然科学的发明和创造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思维训练不是靠灌输,而是靠启发、引导、点拨。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发挥好点拨、引导的作用。多角度加强思维训练,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并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客观条件。
加强口语能力培养良好语感 篇7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利用教材所出现的插图, 创设情景, 看图说话,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课本中出现的插图数量很大, 这些图画就在课本上, 随用随取, 非常方便。课本上图画也较接近我们的现实生活, 学生们也很熟悉, 使用起来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
良好的语感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怎样培养语感呢?首先, 要让学生大声朗读, 做到“词不离手、句不离口”。每天早自习, 老师必抽出二十分钟时间放英语课本磁带, 让学生跟读, 这样既纠正了自己不准确的发音, 又加深了对课文、对话的理解和记忆。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不知不觉中把课文背下来了, 同时又养成了良好的语感, 发音清晰、准确, 成绩也就随之提高了。
加强课堂对话 培养学生能力 篇8
一、师生对话, 规范“听”
小学阶段课堂教学占据学生听话训练的绝大部分时间, 因此教师要特别珍惜课堂教学中的听话训练, 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听”。
1.激活听觉思维, 引发学生思维。教师的语言, 不但要规范, 还要形象。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 喻也。老师讲到最典型的人物, 最生动的事例, 最感人情节, 要绘声绘色, 细致刻画, 使听众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日久天长, 就能激发学生听话兴趣, 学生良好的听话习惯就能得到培养。
2.加强对学生听话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的训练及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有意识听话来加强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信息, 教师可以采取提问或听述训练, 提高学生瞬间记忆力。教师耐心倾听, 对学生认真听话的孩子及时进行表扬, 树立学生的信心。师生坦诚地进行精神交往、心灵沟通, 产生思想碰撞,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语文。
二、生生对话, 强化“说”
说话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培养的训练活动。同时说话训练也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思维反应能力的提高, 更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1.要让学生敢说话, 培养学生说话的勇气。五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学完本单元后, 开展“上网是否有益”为题的辩论赛, 辩论后, 使学生深深地明白上网的益害。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才是真理。”孩子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 才会激发思维的能动性, 才会有深入对话的冲动性。学生在辩证思考中培养了说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丰富学生的说话内容。学生通过同桌、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 获得对文本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 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的目的。
三、生本对话, 优化“读”
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读是感知课文内容的必要手段, 也是获取书本信息的首要方式。通过大量地读, 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很广的知识。引导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品味, 可以使他们学有所得, 使文章的作者、教师、学生之间实现心灵上的沟通。
1.读进去, 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 笔者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进季羡林”, 让学生主动探索文本作者季羡林, 了解他的生活经历, 了解他的事业追求。学生从心里热爱、敬佩这位伟大的作家, 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这样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 奠定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情感基础。
2.读进去,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教学《再见了, 亲人》时, 笔者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走进文本, 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 首先读出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几件事?接着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 反复读悟, 让学生体会情感。在感触深刻的词句旁写上体会,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通过琢磨词句, 让学生品味、推敲, 感受其感情色彩, 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教师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 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 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四、多维对话, 学习“写”
写作教学是一种综合训练, 它既能从语言训练学生, 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思维, 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感受,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培养写作兴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摘抄、背诵好词佳句甚至好文章。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联系实际让学生学着写, 引导多动手写作, 进行课堂作文练习时要及时评改作文, 品读优秀作文, 多表扬写作有进步的学生。
加强观察能力培养 篇9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重视引发积极思维
教学中重视学生内在因素的培养, 充分发挥学生写作的能动性, 重视引发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的学习写作知识的兴趣, 打好学生的写作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写作知识的兴趣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写作知识的兴趣, 应当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知识的直接兴趣, 正确引导对写作的本能爱好, 同时科学的发展学生的间接兴趣。培养写作兴趣, 可以在多方面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我们可以以需引趣, 以得引趣。利用课文、故事或一些科普类文章等, 让学生感到学习写作知识是一个人生活所必需, 即有趣味又有意义, 在劳动的快乐中得到收获, 萌发对知是追求的渴望, 从而产生对写作知识追求的兴趣。在感受自己的收获时, 抓住机遇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以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 提升学生学习的愿望, 激发学习写作知识的上进心。培养兴趣也可以以疑引趣、以难引趣, 教学中采取适时的启发, 科学设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用设疑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从一些启发性问题中找出他们与现有能力最接近的难题, 使学生有一个蹦一蹦就能吃到果子的感觉, 让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及时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做导游, 学生是游客, 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 学生亲自去体验, 不让学生“坐”老师找到的“船”, 引导学生自己去找“船”、去“搭桥”, 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又能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自学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交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使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同时还明白了退一退就永远走不出黑暗的沼泽地, 冲出逆境就是阳光大道的道理, 逐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兴趣还可以以新引趣、以创引趣。新异的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更新, 可以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动。
二、培养阅读能力、加大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是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相应的一系列可操作的行为, 这能提高学生具有相应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一定的评价能力。阅读是吸收, 是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叶老说过:“阅读自有他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 从而得到启发, 受到教育, 获得间接经验, 从而提高觉悟, 丰富见识。”为此, 要在加阅读基础知识的强指导, 充分利用语文的阅读基础知识加深对所阅读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拓展阅读内容, 增大阅读量, 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阅读课的作用, 充分吸收各学科及各种活动课知识, 教师把语文课本的教学变成大语文教学, 学生把语文课本的学习变成大语文学习, 避免单一的阅读方法, 使对作品阅读的精读、略读、朗读、速读方式结合起来训练。指导好这四种阅读方式一定要: (1) 注意精读要细、要推敲词句、理解文脉, 抓住中心,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构思和表现方法,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 略读要准确、快速的概括中心和文章主要特点, 准确快速的找出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3) 朗读要重理解重表达技巧, 掌握好主要的语气表达方式:气沉则声缓、气徐则声柔、气足则声硬、气满则声高、气少则声平、气短则声促、气细则声粘等。只有把握语气分量, 才能读出作品精神; (4) 速读是要努力扩大视觉广度, 努力减少回视, 一目一行, 快速移动, 读后必须达到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全貌的目的。
三、提高观察能力, 加强观察指导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 一篇作文也是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或对生活片段的升华。学生掌握一定写作理论后, 要与平时耳闻目睹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培养学生“穿透生活”的能力, 发现生活真谛、生活的美。以观察马路上行人为例:一个一个的人在我们眼前过去, 不善于观察的人会马上忘掉, 而善于观察的人则能发现很多。从过往人的外在特征体验到人物的心理、观察人物的个性差异;在人们外貌中的面容、眼神、身姿、服饰、行为举止、风度等, 各有特征;从语言特征看这些人的音调、言词、习惯的语言结构等, 各具特色;在人们的行动中的各种动作方式、速度快慢等表现不同;对这些人的心里情态的揣测中, 还会发现他们各自的心理及心理差异, 通过学生对这些人的观察就不会写出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人一态的文章。又如指导学生观察景物, 在一年四季中, 寒来暑往、春暖秋凉、夏热冬寒, 与其相应的动植物、天气特征等各具特色。
加强科学训练,培养实验能力 篇10
实验过程中,能不能细心观察现象,能不能有效完整地记录,实验做完后能不能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能不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条理、合乎逻辑的分析,体现出学生对整个实验的理解,体现出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达到的程度。在化工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独立观察记录能力不足
雷诺实验要求学生记录观察墨水线形状随着流景发生的变化。实验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理论知识,了解了流体有不同的流动形态。著名的雷诺实验对流动形态的种类和判别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然而当学生亲眼见到墨水线形状随着流量变化时,虽然表现得很惊喜,面对实验记录表还是会表示不知如何下手。当教师举例如可以用文字直线、波浪线、棉絮状、散开状等来记录所看到的形状时,学生往往又开始纠结于什么是棉絮状,什么是散开状。而且学生总是只用示例文字进行记录,缺乏自主的语言和图形描绘能力。这里表现出学生实验观察记录能力的三个不足之处,一是不知如何写,二是只按标准写,三是习惯使用文字,不习惯使用图形。这三方面体现出学生以往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和练习,造成相关能力的缺失和思维受限,只会亦步亦趋,而无法自主地运用个人的思考能力独立完成哪怕只是记录的过程。因此,在实验记录和报告的要求中,经常要求学生完成书面和图像的内容,尤其要加强图形表达方式,流程表达方式的训练,逐渐提高他们自主完成的分量,并启发他们采用更加多种多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实验项目的看法和观点,形成独立的更具个人特色的报告能力。
二、看图分析角度单
(一)狭窄
伯努利方程实验结果处理后,需要将处理后的数据绘制在一张图上,如图1所示。线1、3、5表示流量a、b、c下总压头沿水流方向的变化,线2、4、6表示流量a、b、c下静压头与位压头之和沿水流方向的变化。报告要求学生对所作图线进行观察、对比,作出结论并加以分析。这其中,大部分学生对单根图线如1、3、5的变化作出判断,但只有少数会对它们之间进行对比。同时,更少有学生会注意1与2、3与4、5与6之间距离的变化并发现其中规律。科学实验中使用图线观察参数变化非常普遍,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发现其中蕴含的重要信息。这就需要在实验设计中对学生图形分析能力作出具体的要求,更多进行集体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让少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在报告当中有意识地去寻找更多的答案。
(二)逻辑思维缺乏
比如请学生解释为什么图1中线1与2之间距离在中间处会比其他地方小,得到的回答通常非常简单,因为中间流动管径大。而管径大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却很少有人提及,能够完整理清其间关系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从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答方面缺少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长期模糊地看待问题导致对现象与结论关系间的脱节。因此,在实验报告当中应当严格要求解答必须有理有据,包括指出某一符号、某段图线等的具体物理含义,它们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是什么等。
(三)脱离实验数据做出结论
比如根据实验回答阻力系数与雷诺数的关系是什么,答案都是标准的教材结论,而不是对所做实验结果的客观总结。再比如根据传热实验数据对比光滑管与强化管的传热效果孰优孰劣,答案也常常是照搬教材的内容,而不是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回答。科学研究最重要的部分即事实,要从科学事实出发。要培养学生尊重实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必须经常强调使用自己的实验数据而不是他人的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方面与要求的科学研究能力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强上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时候具备初步的独立的科学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加强劳动实践 培养学生能力 篇11
一、劳动实践有方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克服劳动实践的随意性,我校制定了《学生劳动实践方案》。
第一条:素质教育是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条:各年级各班级轮流开展学生劳动实践,原则上每个班一学年内参加劳动实践时间不低于一周。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组织实施、考核存档。
第三条:学生劳动实践实行多级考核、综合评定的考评制度,班主任对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实际表现进行考核,教导处与团委结合考核意见、学生本人的工作体会以及总体效果对学生评比等级进行综合认定。认定结果记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手册》,存入学生档案。
第四条:学生劳动实践个人考核等级认定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不合格四个等级。(相应等级根据学生综合测评规定进行测评)
第五条:注意事项。
①参加劳动实践的班级应提前一天将分组名单报送政教处。
②尊重功能室教师及相关考核人员。
③劳动岗位一经确定,未经考核部门同意不得擅自换岗。
④劳动期间,未经批准私自离开,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
二、劳动实践长知识
社会实践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况下,学校统筹安排劳动实践、社会考察和知识讲座等,高年级体力劳动实践所占的多一些。低年级手工劳动时间多一些。实践活动主要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验、去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平台,指派专人做必要的技术指导,并确保所有活动的安全。以下是实践案例。
1.电工实践
电工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劳动观念并使之通过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且从中达到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通过劳动实践,使学生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感受到“劳动创造人类,创造了财富,创造了世界”的道理;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打下初步基础。
课前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必须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实践应用。
要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知识去思考理论问题;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实践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实践加深和巩固基本知识的理解,并注意培养自己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正确使用测电笔、螺丝刀、钢丝钳、电工刀和万用表等;串联线路、并联线路的连接;如何辨别和解决断路和短路问题。
要求学生掌握测电笔、螺丝刀、钢丝钳、电工刀、绝缘胶带、万用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了解几种常见照明电路及故障检修,明白常用的术语、概念,如万用表、短路、断路、闭路等。
了解常见的照明电路,如双控电路、日光灯电路;知道什么是串联线路、并联线路。
学生完成实践后,教师进行检查验收与简评。
2.手工制作实践
手工制作我们安排了“十字绣”。“十字绣”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一种方法比较简单的手工刺绣工艺,是一项细腻的工作。在民间广泛流行,妇孺皆可为。
刺绣实践过程中,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可培养学生的文静心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品质,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刺绣前,教师要讲解方法,让学生通过刺绣图认识作品的轮廓、颜色搭配以及穿针引线的方法等。学校为学生准备绣花针、彩线、剪刀等刺绣原料和工具。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仔细观察图案,选择和图案对应颜色的彩线,纫好针线,对照着图案,就可以刺绣了。刺绣时要左手拿图,右手拿针,从左往右,逐格走线,在每个小方格里绣出十字,不能留下空格,用彩线“绘制”出千姿百态的画面。
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在刺绣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制作出较好作品的同学给予表扬,还要保护那些制作“较差”作品的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少批评,找出原因,做好总结,妥善保存好的作品。
3.农业生产劳动实践
生活条件的提高以及家长对子女的溺爱,现在学生好逸恶劳思想严重。农业生产劳动相对较苦,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劳动、
尊重劳动成果,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增加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有重要作用;认识各种劳动工具及不同劳动工具的作用;学会使用各种劳动工具;学会组织分工合作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
玉米是吉林省主产粮食,普遍种植,参加玉米种植实践具有普遍意义。
(1)劳动前
必须先认真听指导教师讲解,熟悉玉米种类,明确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株距行距;熟悉新型播种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仔细观看指导教师的示范动作,正确使用劳动工具。
(2)加强组织纪律性
严格按照指导教师讲解的劳动程序进行劳动,坚决服从班长的组织分工,严禁违反操作程序和劳动纪律的行为。
(3)为保证播种质量
劳动前必须先检查劳动工具是否完好无损,是否有松动现象,如发现有以上问题立即向指导教师汇报,只有将工具更换或维修好后才可使用。
(4)劳动程序
要求:分组分片进行,分别体验手工播种和小型农机具播种的过程和区别。
翻地:将上年旧茬灭掉,用犁(多为拖拉机牵引)打成新垄,底肥在打垄时施人垄底,轧平。这一程序可由相关技术人员示范完成。
下种。
①手工播种
每垄安排3名学生,根据不同品种用铲子等距离刨坑,放人种子(现在精选种子,每坑一粒即可),薄土覆盖,踩实。
②小农具播种
当前吉林省农村单人使用的小型播种器分为手握式和滚轮式两种。首先要学生了解播种器结构和工作原理。手握式播种器,将种子和口肥分别装入播种器内,由播种人员估算株距,将播种器鸭舌状出籽口插入地下合理深度,一二粒种子自行滑入土中,提起后自行掩埋。不足之处是株距靠目测,距离不精确。滚轮式播种器,将种子和口肥分别装入播种器内,由播种人员调好株距,顺着地垄推着前行,种子就等距播入土中,不足之处是垄面不平时播种深浅不匀。
(5)劳动效果评价和工具验收
三、劳动实践增能力
教育教学改革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劳动实践是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基本途径,为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尝试的机会,弥补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憾。不管是独立完成还是集体合作,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只要学生走出课堂,亲自操作,就能养成多种能力。
电工实践要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生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理论联系实际,这类实践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手工制作,学生独立完成。这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对改变现在一些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养成生活自理的能力,大有裨益。
农业生产劳动实践要集体完成,还要掌握农机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这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协作的机会,也给学生提供了使用简单农机具的平台。可以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分工协作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为日后工作生活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劳动实践则是靠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劳动实践课要克服盲目性,重视目的性,要让学生在反复尝试中完成任务,达到磨练意志,提高能力,学会做人的目的。劳动实践课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情感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篇12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情感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教育“四个面向”,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激情、创新为本位”的新型教育观念,把创新教育思想渗透于英语教学之中,用情感效应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使英语课堂教学越来越充满生机和活力。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
一、以情动心弦,发人深省
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情感效应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适时唤起学生的情感机制,以名言警句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其情思之弦震颤不已,心潮之难以平静。师生情感产生共鸣,教与学的热情得以高涨,师生的语言知识、技能、情感产生碰撞。在教初三教材Travel时,课堂中我以导游身份带领学生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结课时,我借用一副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标出了众多的名胜古迹,然后又以极具感召力的语言连连提问:“Which is one of the bigg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Which country has the longest history?”“Which country has the most beautiful places of interest?”“Which country has the cleverest people?”学生受到感染,一次次自豪而充满热情地回答:“China!”此情此景中,活生生的语言、神情、动作、学生们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样不仅顺着文章脉络帮助学生回顾了教学内容,更把爱党、爱国的情操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上,使他们人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二、用体态语,添加兴奋剂
体态语言包括表情、眼神、举止动作等,内容十分丰富。一次注视、一次皱眉、一个微笑等细微的变化,往往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体态语有时可以起到达不到的作用。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点头表示赞许;回答错了,微笑着摇头示意好好思考。此乃“无声胜有声”。用好体态语,不仅从情感上增添了课堂气氛,而且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如教26个字母歌曲时,要求他们唱道元音时拍一下手,唱第二遍时拍桌子,错误者起身单独做。这一要求便使他们认真对待。教10以内的数字时,我先示范从0到10的指法后,让其模仿,跟着我边出示手指,边说one、two……指法如下:1-5从小指到拇指、6是大小指各一、7是拿笔姿势、8是拇指和食指分开、9是食指弯曲、10是一个拳头、0是拇指和食指弯成一个圆形。等右手熟练后,再练左手。若干遍后,越数越快,手指出示得也越来越快,达到了百练不厌的境界。
三、通过知识传授,掌握学习方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和能力的获得,除了学生自己的努力外,还要靠培养和训练。要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训练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英语句子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句子中的动词,因为英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而且各有各的用法。请看以下三个句子:
(1)He asked me to go home.
(2)He let me go home.
(3)He stopped me going home.
这三个句子都是简单句。但它们的结构各不相同。句(1)的句式为“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带to的动词不定式”;句(2)的句式为“主语+及物动词+宾语+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句(3)的句式为“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动词-ing形式”。学生学习英语动词时,一定要记住它们的习惯搭配,并及时进行总结,以便更加系统地、准确地把握它们。如类似ask用法的动词有want、tell、advise等;类似let用法的动词有see、have、watch、hear、feel等;类似stop用法的动词有keep、prevent等。
四、运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前提。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我们必须通过使用学习语言。教师可以把书中静的东西变成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真人真事。例如,我讲句型“What’s this?”“What’s that?”“What are these?”“What are those?”以及表示像苹果、香蕉、梨子、橘子等水果的单词时,要求学生自带一种水果,我讲完句型后,让同学们用实物进行表演,他们拿着红红的苹果和黄黄的香蕉,个个练的津津有味,滚瓜烂熟。再如讲“How many...”句型时,要求同学们根据教室内的实际情况操练句型,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有墙上的钟、黑板、画、门、窗等造句,有的用窗户附近的花、书桌、书桌上的书、钢笔、铅笔、尺子、橡皮等造句,还有的用教室里的笤帚、灯、教师、学生、男生、女生等造句,这样下来,同学们利用这一句型造了几十个句子,熟练地掌握了这一句型。上这样真人真事物实践课,同学们总是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因为他们不是死记硬背单词和句子,而是在学习中使用,在使用中学习。
五、通过营造气氛,引发创造潜能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是学生活动的保证,因为创造力是教不出来的,只能通过一定的氛围激发、培养出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要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中小学使用的“人教版”英语教材,大部分都以对话训练我主要内容,这就为营造气氛提供了大量的实用材料。例如在学习“Who’s on duty?”这一课时,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同学们在模拟的语境中学到了有关的表达技能,并且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发现、多实践,使课堂教学时时充满创造的氛围。
六、通过求同存异的思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某个单词或谈话要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维,达到求同存异。如让两名学生各自介绍自己的卧室,然后找另外的学生说出他们卧室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或由同桌同学谈论学习用具摆放位置的相同或不同。例如:
A:Where is your English book?
B:It’s in my bag.Where is yours?
A:It’s in the desk..Where is your ruler?
B:It’s in the pencil-box.
要善于运用同义词、同音异义词、反义词等,训练学生进行思维。例如让学生写出若干组同音异义词:no-know
his-he’s there-their sun-son write-right hour-our who’s-whose等。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总而言之,我把对事业和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努力创设温馨宜人的课堂学习氛围,引领学生把英语带到生活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的乐园,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造的学”,从而造就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1).
[2]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2011.
【加强观察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培养观察能力11-05
数学观察能力培养05-16
科学观察能力培养10-05
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培养08-21
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08-03
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05-13
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论文05-23
加强学生乐感能力培养08-13
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05-15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