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乐感能力培养

2024-08-13

加强学生乐感能力培养(精选8篇)

加强学生乐感能力培养 篇1

摘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对于学生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良好的乐感和鉴赏能力可以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乐感,鉴赏能力,培养

乐感指的是一个人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乐感可以帮助人们对音乐有更好的理解, 并更好地辨别音乐元素。初中音乐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乐感,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这就需要学校与教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加强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 教师要努力探究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创新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综合音乐水平得到提高。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

1.强化基础训练, 多进行视唱

良好的音乐理论基础是培养乐感的基本保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学生音乐基础的训练, 然后再进一步深入地学习音乐知识。要鼓励学生平时多进行听觉训练以及视唱。良好的听觉能力是培养乐感的基础, 有了良好的听觉才能更好地对音乐进行感知。在听觉训练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视唱, 可先进行旋律的视唱, 在对旋律有了良好的理解后再唱歌词。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 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音乐基础打牢。

2.利用丰富的音乐形式, 培养学生乐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选择音乐形式, 挑选不同风格形式的音乐来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充分的刺激, 诱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 来辨别音乐的表现形式以及表现手法。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要全身心投入, 建立起心中的听觉。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励。例如, 在听完《怒放的生命》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中表达的意境进行感受, 体会到音乐中对旺盛生命力的表现。再通过不同风格的作品来突出这一特征,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鼓励学生自主演唱, 巩固乐感

培养乐感是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手段,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要多鼓励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 并从中了解到歌曲的情感以及歌词中所表达的意思。这对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初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1.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兴趣有着直接影响。教师在上课时要在座位、音乐家画像以及背景音乐等多方面下功夫, 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气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以便充分地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 可以在课余时间以校园广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音乐的熏陶,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2.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丰富音乐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音乐课堂也应不失时机地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形式,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 反客为主, 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例如, 在鉴赏《梁祝》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欣赏, 让学生在课堂上对音乐中包含的主题进行分析讨论, 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 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乐曲中描绘的唯美爱情故事, 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自主进行音乐鉴赏的能力。

3.运用对比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 对比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音乐时在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生可以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对不同的音乐中的创作、演奏技巧等多方面的不同有更深刻的理解, 并充分地理解音乐中的情感。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针对同一作品进行不同演绎形式的对比, 引导学生对不同演绎形式的优点与不足进行分析总结, 并从不同角度来对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另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作品之间的对比。由于作品的不同, 在演绎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着一些不同之处,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不同点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与总结。例如, 在对《春江花月夜》与《野蜂飞舞》两个作品进行对比时, 可以从主体形式、演奏方式等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再引导学生找出两者的共同点, 即都是对作者心情的表现。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地思考, 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分析总结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有效地利用多媒体, 在感官上刺激学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经基本普及。音乐教学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设备, 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相比传统的黑板教学, 多媒体课件有着更加直观的视觉冲击力以及更好的影音体验, 可以更好地使学生融入到音乐当中, 学生可以在完整的音乐情境之下获得丰富的感官刺激, 从而更全面地提升自身音乐鉴赏能力。

总之, 培养学生的乐感和鉴赏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并尊重学生的需求, 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与享受音乐, 在欣赏音乐魅力的同时提高乐感以及音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利锋.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 (12) :122.

[2]任安莉.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S2) .

加强学生乐感能力培养 篇2

关键词:乐感;培养;教学

音乐是最有感染力的艺术之一。音乐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尤其是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陶冶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等等,这正是“良好的乐感”最好的诠释。那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能力呢?

一、调动感官培养学生的乐感兴趣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如: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些钢琴上的单音,通过音色低沉或尖锐的变化,让他们分辨音的高低,在巩固单音的基础上再进行听双音、进而进行听旋律的训练。而对于那些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来说,在巩固前面知识的前提下,可以让他们在不同的调上听一条相同的旋律,并让他们用纸笔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加强他们对音调的认识。

其次是视唱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步学会自己跟着钢琴独立唱谱。在进行发声练习时,有很多技巧性的东西。

这条发声练习就是一条非连音的练习,采用的呼吸方法是急吸急呼的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法在唱一些比较跳跃或情绪较激动的歌曲时运用十分广泛。

视唱能力的提高是日积月累的。在平时教唱歌曲时,就应教学生有正确的咬字、呼吸,以及对歌谱的视唱。

视唱曲谱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能为学生进一步感受和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无疑是授他们以“渔”。曲谱的视唱单调乏味,学生容易产声厌烦情绪,为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唱谱积极性:

1.先念节奏,再视唱曲谱。

2.先唱歌词,再视唱曲谱。

3.先解决部分难点,再整体视唱。

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

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

二、唤起想象,培养学生的乐感意识

在平时的欣赏教学中就应更多地注重乐感的培养。乐感的培养是从兴趣开始的,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想象,引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共鸣,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用音乐的自身来陶冶学生的性情。

欣赏教学以聆听为主,对一些主题层次感较强的作品,辅之以视唱,以熟练视唱主题为基础再听赏全曲时,犹如手握一根主线将乐曲贯穿起来,既易于区分出乐曲的其它部分,又易于对全曲结构的把握。如果将之与讨论、评价、写作、绘画、表演等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中来,学生良好乐感的培养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欣赏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第四乐章时,让学生放松心情、闭着眼睛听,然后描绘出感受到的音乐语言,学生这样描述:“大风吹着,雨不停下着狂风卷着沙石滔天的洪水侵蚀着人类的家园”,分组合作,根据音乐自由创作,设计出了“久旱盼雨的农民”、“暴风雨中的海燕”、“抗洪救灾的军民”、“捕鱼”等情节,并上台即兴表演,其中有的片段还配了诗朗诵,在这个“联想——丰富的想象—— 创造性的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了音乐形象、发展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无形中学生“良好的乐感”已经具备,这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乐感意识。

三、激发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乐感能力

一位音乐家说过“音乐是不能用语言解释的,而是需要感觉。”这里的感觉其实就是乐感能力的潜在意识。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以学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这种分析音乐作品的本领就是理解能力。在理解的過程中,慢慢地把音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可以用你的方式去表现这段音乐。何为音乐的表现能力,如何把一首歌(曲)正确而完美地唱出来,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等,从而把歌(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再现。

我们在学习《当兵的人》时,首先让学生完整的聆听一遍全曲,让他们对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整体的概念,第二步可以先让他们粗略的学习这首歌,等他们大致会了以后,教师歌曲的旋律走向、风格,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理解以后再教学生唱这首歌曲时,让学生在这些基础上带上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然美好的声音把它完整的表现出来。

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乐感创造力

歌唱活动在校园里,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参与性强的,适合全体学生集体参加的活动。这是学生施展才艺,培养和提高学生乐感的好机会。活动中一方面是展示学生高水平的扬演唱和表演的同时,也是展示学生乐感水平。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让学生的乐感得到提升。比如,唱国歌和校歌,要求学生把握进行曲的风格,要唱得威武雄壮、铿锵有力;齐唱,要整齐,有节奏感,音高要统一。在学校的歌唱活动中,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乐感,是一个学校的学生良好素质的表现,代表一个整体的素质。我们现在实行素质教育,音乐素质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更要加强对学生乐感的培养。

加强学生乐感能力培养 篇3

一、对学生乐感的培养

良好的乐感不仅能让学生更快的理解音乐作品, 而且能够更好的掌握音乐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

(一) 以唱为主, 培养乐感基础。

唱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也是培养乐感的基础, 因此高中音乐课堂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唱歌练习。在日常高中音乐课堂上,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唱歌练习, 在唱歌的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听一些节奏感比较强旋律比较清晰的音乐, 以增强学生的音准以及节奏感。例如笔者在第一堂课上就会以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来培养学生的乐感基础。《义勇军进行曲》节奏鲜明、旋律简洁、歌词简单, 适合奠定学生的乐感基础。笔者在这一教学阶段中, 会让学生先清唱, 然后听一听音乐作品的演唱, 最后随着音乐进行合唱。这样可以让学生先一步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意义, 然后对音乐作品的节奏进行感悟, 最后通过自己伴随音乐合唱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这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义勇军进行曲》, 能够让学生奠定坚实的乐感基础, 对以后的音乐学习以及鉴赏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 让个性不同的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风俗都会产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而这些不同的音乐作品给人的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乐感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审美能力, 针对不同审美为学生推荐不同的音乐作品, 培养学生独特的具有个性的审美能力。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选用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进行教学, 比如喜欢摇滚乐的同学可以推荐汪峰的作品、喜欢纯音乐的同学可以推荐久石让的作品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 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养成良好的乐感。

(三) 在实践中巩固学生的乐感。

乐感的培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 但是巩固乐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实践。高中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乐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性, 通过实践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乐感, 从而掌握乐感。在实践巩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进行音乐实践, 这样更加有效率, 对学生提升自身乐感也更有帮助。

二、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鉴赏能力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别与欣赏, 音乐鉴赏过程更是一个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以及满足学生感情需要的过程。高中音乐课程中有着大量经典的音乐作品, 对学生的审美需求和感情需求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所以高中音乐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创造良好音乐环境。

在高中音乐课程中, 教学环境的创造对于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更容易进入到音乐的世界中来, 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笔者在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 一般都会采用纯音乐作为上课背景。比如在讲解《雨打芭蕉》的时候, 笔者开始是以雨声作为背景音乐, 然后为学生讲解《雨打芭蕉》的文化背景。叮咚的雨声配合《雨打芭蕉》唯美的文化让学生极容易沉浸在音乐知识中, 同时对《雨打芭蕉》这首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不仅对学生学习音乐课程有着很大的帮助, 也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音乐鉴赏能力不仅仅是不同的欣赏音乐, 更是要通过欣赏音乐来实现对自身的提升以及对音乐的鉴别。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 而且由于个人理解以及经历的差异, 对音乐的鉴赏也是各不相同的。想要真正鉴赏一首音乐, 仅靠教师的讲授以及对音乐的聆听是无法实现的,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想象与联想来对音乐进行补全。比如说在听贝多芬的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时, 学生就能够通过形象思维来构建出一幅乡村田园的场景, 将抽象的音乐视觉化了, 对学生鉴赏音乐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流行音。

由于青少年年龄的特性, 导致高中生日常比较喜欢一些节奏明快、歌词简单、容易学习以及传播范围比较广的流行音乐。由于流行音乐简单易学, 因此日渐成为了高中生日常音乐的主要元素。而对于流行音乐本身来说, 它是比较类似“快餐音乐”的, 也就是说流行音乐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 虽然多数流行音乐是积极向上或者是抒发情感的, 但是这其中也会出现一些低俗不雅的音乐。针对此, 笔者认为高中音乐教师不能采取“堵”的方式, 不让学生接触流行音乐, 而应该采取“疏”的方式, 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流行音乐, 让学生能够自主鉴别流行音乐中的糟粕。而且每一种音乐的存在都有着它自身的文化与魅力, 流行音乐的文化和魅力也需要高中音乐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以及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形成有着自身特点的音乐鉴赏能力, 让学生能够从音乐当中汲取有利的知识来丰富自身。

三、结语

在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中, 培养学生的乐感以及音乐鉴赏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 也是高中音乐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探索的。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 高中音乐课已经不是应试教育体制下可有可无的专科课程, 而在高中音乐课堂中, 培养学生的乐感以及鉴赏音乐的能力是音乐教师教学的重点。本文就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音乐,乐感,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珊, 丁茜.深入挖掘, 灵活把握——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4.

谈学生“乐感”的培养 篇4

一、感觉“声音”

“音乐是听觉艺术。”钢琴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弹第一个单音时就用心聆听, 即手指触键时, 听声音是否充分发出, 听声音的音色和音高是否跟自己的想象和音乐的主题相吻合等。此外, 钢琴作品大多是多声部的, 学生应在每一声部练习都达到要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掌握好各声部的层次, 解决好各声部之间的平衡问题。

二、感觉“节奏”

1. 节奏的统一性。

一些学生在钢琴演奏中, 对乐曲节奏缺乏把握, 演奏时快时慢, 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为此, 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节奏感的训练, 使学生能够合理处理“三连音”等一些特殊节奏与基本节奏的关系, 从而实现同一部音乐作品演奏中节奏的和谐统一。

2. 节奏的均衡性。

学生在钢琴演奏中之所以出现节奏不均衡的现象, 一方面是因演奏技能欠缺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因缺乏“节奏感”, 内心没有明确的“时间分配”, 致使演奏忽快忽慢。这一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认真总结, 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3. 感觉乐句的呼吸。

人说话、歌唱需要“呼吸”, 乐句同样也需要“呼吸”。但在钢琴演奏中, 有些学生非常急躁, 未能给乐句必要的“呼吸”时间, 演奏的乐句缺乏“气感”。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呼吸的分寸, 让其用心感觉乐句的“呼吸”, 这样才能使演奏达到优美动听的效果。

三、感觉“速度”

1. 渐强不能渐快, 渐弱不能渐慢。

音乐作品演奏的速度与音乐主题密切相关, 若演奏速度不当, 会严重歪曲音乐形象。如, 一些学生在演奏“渐强”句时, 由于力度的增加则加快了演奏速度, 反之, 在演奏“渐弱”句时, 由于力度的降低又放慢了演奏速度。教师应适时提醒他们在心理上把握好“渐强”时的“兴奋度”和“渐弱”时的“松懈度”。

2. 速度的统一性与灵活性。

速度的统一性与节奏的松紧有关。节奏固然要求准确, 但还应具有相对的灵活性, 即“有时松, 有时紧”。节奏的松紧, 要依据音乐表达的需要, 不能随心所欲。学生应在仔细聆听教师的范奏和音乐家演奏的基础上, 认真琢磨、反复实践, 从而逐步掌握节奏的“松紧”, 学会处理速度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以不断提高音乐表现力。

四、感觉“表情”

这里所说的“表情”并非指演奏者的面部表情, 而是指音乐演奏的力度变化、音色变化等。

1. 鲜明的力度变化。

“鲜明的力度变化”能够更好地表达乐曲的内涵。贝多芬的演奏之所以动人心魄, 就在于他能够巧妙地运用诸如“极强 (ff) 到极弱 (pp) ”及“渐强 (crese) 到渐弱 (dimin) ”等力度变化。学生只有合理把握演奏的力度变化, 才能使演奏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2. 鲜明的音色变化。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学生在钢琴演奏过程中, 要始终关注声音的变化, 其中重点应关注“力度”、“明暗度”、“远近度”及一些“过渡音型”等, 要对声音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 音色要有明暗、刚柔等对比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演奏前, 对作品的音色方面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如, 《牧童短笛》中的笛声、《百鸟朝凤》中的鸟叫声及《庆翻身》中的锣鼓声等, 要尽力展现其特有的音色, 以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

五、感觉“音乐形象”

学习钢琴离不开想象。学生在学习和演奏中, 要不断感觉音乐形象, 要始终贯穿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如, 在学习标题音乐作品《布格缪勒钢琴进阶二十五首》中的《牧歌》时, 当教师通过平和优美的旋律线条配以优雅灵动的和弦进行演奏时, 学生可以这样想象:在一片辽阔的草原上, 一位牧人吹奏着牧笛, 悠扬的牧笛声似乎在诉说着牧人的心事, 牛羊时而低头吃草, 时而“欣赏”一下旖旎的草原风光……在演奏非标题音乐作品时, 学生也要感觉、想象音乐形象, 并根据对音乐语言的感受及音乐表情等提高音乐的表现力。笙编辑:孟刚

高校钢琴教学对学生乐感的培养 篇5

乐感是音乐作品表现的灵魂。学生进行专业的乐感学习, 可以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涵, 全面地诠释音乐。钢琴演奏要是只通过表面的乐谱演奏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而想要做到意义深刻就应该把作品背后的内涵表现出来, 运用一些技巧来表现出来。优秀的高校钢琴老师可以让学生们逐渐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最后实现表现音乐故事感的弹奏。

钢琴教学活动不但需要注重演奏技术的传授, 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音乐乐感, 二者的结合可以在主观上加强学生钢琴演奏的实际效果, 学生们拥有了比较好的乐感以后就能真切地感受钢琴音乐作品的魅力, 也会重新理解音乐作品的真谛。但是如果钢琴教学不重视对学生乐感的培养, 就不能满足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追求和理解。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乐感的学习与培养, 通过学习、训练让音乐作品更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2 培养学生乐感的方法

2.1 提升学生听音辨音的能力

听力是接受声音和分辨声音的能力。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 相应的它也是一种听觉艺术。优秀的听音辨音能力是对学生乐感培养的基础。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 对学生提出了听力的要求, 一般都是指声音和音色的追求, 还有节奏感与相应的音乐感的感受。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引领学生听多种多样的风格, 不一样的曲作家, 不同音乐阶段的音乐, 让他们可以在头脑中建立分辨优秀音乐和一般音乐的能力。当下音乐的传播渠道相当的多样:CD、互联网、MP4、电视、广播等全是下载音乐的渠道, 因此在上课时,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听音辨音的训练, 要多练多听, 全面提升学生对声音的敏感性。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学生一般都会拥有比较好的听音辨音的能力, 当学生自己练习演奏钢琴的时候, 就可以轻松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己就可以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弹奏体系, 提升乐感的表达效果。

2.2 培养学生的音乐作品鉴赏能力

在钢琴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常常碰到学生弹错音和不重视音色转换的问题等, 这些问题暴露了学生并没有养成听音的习惯。音乐其实是一个听觉艺术, 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加强训练学生的听觉练习和声音的分辨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给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乐感学习打下基础, 经过训练后, 学生完全就可以感受到自己弹奏出来的声音和教师示范的声音的差别, 辨别和弦功能与触键后变化发出的音色不同的地方, 而音色的变化也会对演奏表现情感会产生影响。例如, 学习演奏《松雪草》之前,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松雪草》里的三段音乐选段, 对学生进行提问, 问问他们这三段分别有什么样的感受, 它们表达的意境有什么不同。问题回答完毕后教师再示范, 用不一样的演奏角度、力度变成不同的音乐风格, 辨别不同音乐的差异, 体验声音不同的感觉, 感受不同的演奏者对同一个作品的演绎, 进而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和特点。

2.3 训练学生音乐表达力

高校钢琴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教授学生比较科学的演奏技巧, 例如准确的连奏、音阶、双音、和弦等演奏方法和手法, 之后再让学生把理解到的各种感觉, 采用恰当的手法完整地表现出来。优秀的钢琴演奏手法是表现音乐作品内涵不可缺少的手段, 高校钢琴教师在强化学生演奏技能练习的同时, 也应该加强学生快速的识谱演奏能力, 把音乐作品上乐谱中的各类速度记号、演奏手法等进行标注。还应重视情感的培养和表现, 音乐作品是运用音节去表现作曲者情感的, 演奏者自己也需要积累多种多样的情感, 当演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的感情一致的时候, 才可以变成灵动的音乐效果诠释。因此, 高校钢琴教师在对学生的平常乐曲、练习曲还有音阶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都需要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演奏。

2.4 细致分析作品, 体会作品内涵

我们要进一步地理解和分析作品, 要能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解释音乐作品里的形象, 同时要对一首音乐作品有全面的认知和了解, 提升对音乐作品内涵的表现力, 只有这样学生在弹奏钢琴作品时才会多一些感觉, 将自身的情感完全准确地表现出来。高校钢琴教师在讲解新的音乐作品时, 应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 对这首新音乐作品有基本的解构与自己的理解, 分析作曲者在这部音乐作品中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作品中写的故事是什么样的风格, 学生自身可以做一个试探性的弹奏。在上课的时候, 钢琴教师应先分析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背景是判断作品演奏风格的基础, 让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作品, 知道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最后完善自己的理解, 这样的课堂讲授对掌握音乐作品内涵、了解作曲者的构想是特别重要的。在提高思维水平的同时, 培养学生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 这样可以进一步地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

3 结语

学生乐感的培养和加强是钢琴教育中需要重视的问题。钢琴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利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钢琴学习中去。只有这样, 才能在长期的钢琴学习中培养出学生良好的乐感,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 感悟到钢琴演奏的魅力。

摘要:乐感是钢琴表现情感的中心, 也是钢琴演奏的重要因素, 但是很多高校的钢琴教学基本上都是只重视钢琴演奏技巧的训练, 忽略了对学生乐感的训练, 应加强对学生乐感的培养, 研究学习乐感的技巧。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乐感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琳.论音乐的审美教育[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2, (09) :112-113.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

[3]周铭孙.如何掌握钢琴弹奏中的音乐感[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

培养学生在歌唱中的乐感 篇6

关键词:乐感,感受力,表现力

在声乐课的教学实践中, 时常遇见学生越唱越找不到唱歌的感觉了, 也越来越不会表现作品了。如果不能顺利解决这个问题, 演唱的音乐作品老是味同嚼蜡、平淡无奇, 学生学习积极性当然会受到很大打击, 并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解决这样的问题,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乐感, 怎么样才能获得好的乐感, 演唱好作品。

乐感, 是人类七大智能中的一种, 七大智能又称多元智能, 由语言、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肢体运动、音乐韵律、人际和内省共七种智能构成。1、语言智能指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2、数学逻辑智能是运用逻辑和科学的方式思考的能力。3、视觉空间智能是能准确地看到周围形象, 并留意细节的能力。4、肢体运动智能指具备良好的肢体运动及身体、大脑间的协调运动能力。5、音乐韵律智能是指对音乐的敏感性及表达音乐的能力。6、人际智能是指与外界的理解及沟通能力。7、内省智能是指理解自身, 并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能力。

单从乐感来说, 它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是客观的音乐音响通过听觉感受后而产生的心理反应。通常所说的乐感不是对单一乐音要素的感知觉 (如音高、音长、音量、音色) , 也不是对某一音乐表现手段 (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式、调性、和声等) 的听觉鉴别和判断, 而是对音乐整体感受能力和效果总和的概念性表述。作为一种艺术, 音乐就是要传达某种感觉 (非简单的听觉) , 而乐感就是人们了解这种感觉的感官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先天遗传, 也可以后天培养。

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 乐感涵盖两方面内容:其一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其二对音乐感受的表现力。下面将对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音乐的感受能力, 人们对音乐中的欢乐、谐趣、激昂、悲伤、惆怅、或轻松、紧张等情绪, 都会有情感上的共鸣和感染力, 这就是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当然不同的人, 对生活的理解, 对作品的理解不同, 他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的音乐感受力都不相同。优秀的演唱者, 首先应该懂得欣赏音乐, 感受音乐。培养声乐学生乐感在其培养音乐感受力上应该多做功课。

1、在学唱歌曲中培养感受能力。

对于学生, 要完成音乐作品, 首先要学唱, 只有唱对、唱准、唱好, 才有可能产生感受力。这是培养乐感的基础。学生在学唱的同时, 感受到作品的情绪, 基调, 性格, 并且情感上引起共鸣了, 才能完成作品。如果仅仅是学唱, 而不感受作品的情感, 必然不能很好的表现音乐, 更谈不上“声情并茂”的演唱作品。

2、通过创设情境, 培养感受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 音乐是一种空灵艺术, 而这种空灵的灵魂是情绪。高尔基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那么歌曲是特定情境中的特定情绪。音乐教学必须用多种方式设置情境, 通过设置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作品, 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语感的体验是音乐感受力的重要环节。

声乐是用人声演唱的音乐, 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包括言语和乐音两部分。言语, 语言学上指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和思维的过程及结果,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 所听到的, 所写的都是言语而不是语言。由于言语这一特性使它成为人们所感的对象, 正因为言语信息能使人们受到刺激产生心理反应和情感变化, 所以好诗词总是传诵不衰。如《花非花》 (黄自曲, 白居易诗) :“花非花, 雾非雾, 夜半来, 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首词在结构上的规律。这是一首情诗。说花非花, 说雾非雾, 本不是花, 本不是雾, 花有所指, 雾有所喻。欲言又止, 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 天明去, 既非花, 又非雾, 说明确有人来。谁来谁去?隐而不吐。为什么来?春梦无多, 回味无穷;朝云遽散, 惋惜惆怅。春梦者, 春情也;朝云者, “旦为朝云, 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 阳台之下”事也。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 描述隐晦而又真实, 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 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 广为流传。如果加上旋律, 唱起来音高变化多样, 显示了词的情感表现的多样性。其次歌词押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 为词的可唱性打下了基础。这两点是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这种利用文字信号, 通过读者视觉的阅读、理解来刺激观众, 使其产生对词语的心理感受, 以及利用语音信号, 通过听觉对声音信息刺激的接受, 产生对词语的心理感受的手段, 便是语感及对语感的运用。这是词作者在作词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可见, 语感不只是文字信号中的表形、表意、表情因素的简单结合, 而是将各因素与语言信号中的表音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把对作品语言内容的感受和对作品语言形式的感受有机结合, 才能全面增强语感力量, 形成歌曲的乐感基础。

4、通过审美教育, 培养感受能力。

在音乐艺术中, 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从美学角度来看, 西方美学强调音乐是“听觉艺术”、“情感艺术”, 中国古典美学提出:“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 作为艺术审美对象, 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 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 在广阔无垠的音响空间里, 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 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 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 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应该上升到审美的高度, 以美学的视角了学习音乐, 感受音乐。所以审美教学, 美学是声乐学生的必修课。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的表现力

乐感是音乐美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是将技术转化为艺术的成果, 也是赋予音乐鲜活生命的灵魂, 无疑是音乐本质力量的显现。良好的乐感表现是建立在对音乐作品深刻理解和对音乐表现技能熟练掌握基础之上的, 因此, 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通过歌声表达出来, 从而使音乐富有浓烈的感染力。富于乐感的演唱不仅善于抒发和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 而且还能够激发欣赏者的情感, 能够通过生动感人的音乐使人得到愉悦和精神的力量。

1、演唱实践是培养乐感表现的重要方式。

当学生演唱时, 必须引导到音乐表现的要求上来, 要求不仅是唱 (奏) 得连贯、通畅、自然, 而且要将音乐的内在情感从内心表达出来。音乐的情感比生活中的情感更强烈、更集中, 也更富有感染力, 并且更夸张。所以学生演唱作品要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充分。当学生正真的将音乐的“味道”唱出来, 避免单纯追求技术要求的时候, 他们自然能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所以鼓励他们在音乐表演过程中, 以充沛的自信心走进音乐, 表现音乐, 从而积极主动地掌握乐感。

2、让学生在美的形象中去表现美。

音乐作品塑造的美的形象是作品

灵魂的体现。怎样更好的表现出美的形象是音乐感受表现力的崇高境界。美的形象是教化人的, 形象可能是壮美的, 可能是优美的, 可能是柔美的, 千姿百态, 争妍斗艳的形象美。学生要用美的观念去塑造声乐作品的美的形象, 按照歌唱艺术美的要求进行性格变化和情绪发展, 依照美的法则进行歌唱表演, 运用外形美的艺术表现, 揭示形象的内在美, 使塑造出来的声乐作品艺术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 让听众最终得到美的享受。

培养学生获得乐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长时期的积累, 要靠平时的潜移默化。除了学生建立积极学习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上的配合。与此同时, 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艺术熏染的氛围进行学习, 而那种硬性的、机械技术练习, 达不到歌唱艺术本身的要求, 久而久之, 学生也会失去对崇高艺术魅力追求的信心。所以, 教师要注意情感体验, 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 达到乐感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管建华著:《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5年10月。

[2]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6月。

[3]田丁著:《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 《中国音乐》编辑部, 2002年7月。

[4]赵梅博著:《歌唱的艺术》,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年, 11月。

[5]李晋伟、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华乐出版社, 2003年2月。

高校钢琴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乐感 篇7

一、乐感培养在钢琴学习中的重要性

“乐感是对音乐的感受力、领悟能力与表达能力, 它是音乐表演艺术的灵魂。”[1]。乐感培养对于学生准确地表达音乐内涵、生动地再现音乐形象、深刻完整诠释音乐、进行二度创作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钢琴演奏如果只根据乐谱弹奏是毫无意义, 必须得把乐谱后面的真正涵义表达出来, 这就需要学生在对乐曲有充分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一定技巧和功力有表情地表达出来。“一个好的教师, 应该能把一些在音乐方面天赋一般的学生引进音乐之门, 使他们逐步提高音乐理解和音乐表现的能力, 而逐步做到有音乐感的演奏。”[2]

“乐感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到美好的艺术表演境地, 能让学生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3]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兴趣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愉悦的练琴过程中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感悟到演奏音乐的真正内涵从而从容自如地表现出音乐美好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乐感的培养, 这样既提高学生练琴兴趣, 又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乐感的方法

(一) 提高学生音乐听觉力

听力是指接受声音、分辨声音的能力。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又是听觉的艺术, 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培养学生乐感的前提。“钢琴弹奏时, 对听力的要求主要强调的是对声音、音色的追求, 以及曲调感、节奏感和多声部音乐感等等。”[4]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听不同风格、不同种类、不同作曲家、不同时期的音乐, 使其能在大脑中树立一个审美标准和辨别优劣音乐的能力。现在音乐的传播途径非常广泛, 影视、剧院、CD、VCD、磁带、互联网等都是获取好音乐的途径, 所以上课时不仅要求学生弹还要强调学生多听,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与内心听觉, 切实提高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有了良好的听觉能力, 学生在自己练习作品的过程中, 就容易发现问题, 能够通过鉴别自己弹奏的音质、音色、力度层次等优劣好坏来进一步完善弹奏方法, 从而提高乐感的表达能力。

(二) 增强学生音乐领悟力

领悟就是对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感知能力, 拥有良好的音乐领悟力是增强乐感的重要条件, 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听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想, 真切理解作品深层意蕴。“一方面, 要求学生注重文化知识与中外音乐史的学习, 全面提高文化修养。因为文化修养不足的弹奏者表达作品意境、诠释作品内涵的程度必然受到一定局限;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 不断提高宏观把握、微观透视分析钢琴音乐作品的能力。”[5]要求学生随时把所看、所听的与自己的专业、文化学习联系起来, 多揣摩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理解力, 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意境领悟。例如:教授学生弹奏崔世光的《山泉》时,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中国钢琴作品的特点, 还要了解崔世光的演奏及创作风格, 并通过听和看相关的音乐与画面, 让学生真正领悟深山幽涧, 泉水时而轻缓时而湍急的韵律声, 从而能用琴声表现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面。

(三) 训练学生音乐表达力

良好的乐感最终是要通过表达这一环节才能得以体现。教师首先要教授学生科学的的技能技巧, 如正确的断连奏、音阶、琶音、双音、和弦、八度等弹奏方法, 然后要求学生将感悟、领悟到的各种美感, 运用适当的技术手段, 如乐句、呼吸、触键、音色、力度、速度、对比、层次等完美地表达出来, 因为良好的钢琴演奏技巧是正确表达音乐作品内容必不可少的的手段;教师在加强学生弹奏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要求学生在识谱弹奏时, 尽可能地把乐谱上的各种表情术语、力度速度记号、奏法等标记表明同时尽量做出来, 不可视而不见;同时还要注重情感培养与表达, 音乐是通过音响来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 演奏者自身也必须要积累丰富的情感, 当演奏者的情感活动与音乐作品蕴含的感情基调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有灵韵的音乐诠释。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乐曲、练习曲, 甚至是音阶琶音教学时, 都要让学生学会带着某种情感去练习, 这样在弹奏时就不会是单纯敲击, 而自然转变为内心情感流露, 随之乐感也就得以体现。

(四) 培养学生良好演奏心理

良好的演奏心理训练是乐感培养与表现的有力保障。钢琴作为表演艺术, 它的成果是在舞台上完成的, 是在众多听众的审听下进行的, 所以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 还要有良好的弹奏气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很多学生在琴房, 在老师面前弹得很不错, 但一上台就惊惶失措, 无法正常演奏。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演奏心理素质训练, 帮助学生尽量克服过多的紧张因素, 在表演时把自己的音乐感顺利发挥、表现出来。具体的方法:一方面多给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 帮助学生积累上台的经验, 另一方面又可在平时教学中借助录音、摄像, 既帮助学生分析弹奏时常出现的错误和表现不足的地方, 又训练了学生在紧张状态下完整表现音乐的能力。经过这样一些锻炼, 学生以后在演奏时就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保证临场心境紧张时也能把自己的乐感较自如地、不打折扣地表现出来, 所以培养学生乐感就必须加强学生演奏心理的训练。

综上所述, 乐感的培养在钢琴学习中是非常关键的, 也是极其不易的。由于教学中是很难在短时间就能把学生乐感培养表现得很好, 所以每一位高校钢琴教师都必须引以重视, 并做好长期而艰苦的准备工作。无论是面对天赋好的, 还是一般的, 甚至是较差的学生, 高校钢琴教师都要把对学生的乐感培养放在首位, 因人而异、耐心教导, 切实增强每一位学生的乐感, 从而提高钢琴课教学质量。■

摘要:良好的乐感是钢琴演奏的必备条件, 而在当前高校钢琴教学中, 很多教师却只注重学生弹奏技术的提高, 忽略了对学生音乐感觉的培养, 导致大多数学生弹奏的音乐缺乏美感, 没有表现力, 打动不了听众, 这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钢琴学习中的普遍问题。文章分析了乐感培养在钢琴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乐感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师,注重,乐感培养

参考文献

[1]蔡松琦蔡幸子.钢琴宝典[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7

[2]周铭孙.如何掌握钢琴弹奏中的音乐感[M].华乐出版社, 2003.18

[3]李丙森.教之以法点谱成音—浅谈培养学生乐感的五种方法[J].艺术教育, 2010 (08) :92

[4]熊旭贺丹为.钢琴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J].音乐探索, 2006 (03) :86-90

谈二胡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 篇8

在中学二胡教学中, 由于演奏技巧性的问题更为明显些, 许多老师将全部教学精力几乎花在解决学生演奏中的音准、节奏、运弓、换把、揉弦等技术问题上, 以为只要有了好的技术, 学生的乐感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地形成, 忽略如何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 正确疏通技术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把握音乐教学的情感性特征, 发展学生的乐感。美国著名小提琴家卡洛尔·格兰说:“正如年纪大了再发展乐感几乎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当使孩子们在整个技巧成长时期能艺术性地思考问题, 对音乐有感情上的反应。”当然, “技巧”是“乐感”的基础, 如果没有基本的演奏技巧, 就不能干净利落、流畅清楚、准确灵活地体现作品, 无法使乐谱中的音符变成动听乐曲。同样, 如果演奏只有高超的技巧, 而缺乏艺术表现力, 不能给音符带来生命的火花, 那么他的演奏就不能打动听众。因此, 没有“技巧”艺术表现力就缺失内容, 没有乐感音乐就失去活力。好的音乐应该是艺术与技术有机结合的、内涵丰富的有机体, 它既有精湛的乐技, 又饱含颤动着生命的乐魂。在二胡教学中改变重技轻艺的教学思想, 提倡技术为音乐服务, 克服技术与感情的脱离, 采用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鉴赏力、表现力、感染力等音乐能力的必然手段。

二胡教学首先应该是美感的教育, 即初学者不仅能对自己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 (包括音准、音色、音量、节奏与旋律发展等) 及演奏中的运动形态 (包括动作的、情感的、内在的、外在的演奏状态) 有一个正确而非定性的审美判断, 而且要具有除演奏以外的其它音乐审美能力。只有具备正确的音乐审美态度、完美的音乐审美意识、高雅的音乐审美趣味, 才有可能做到演奏的感情化, 而这种情感的释放有助于学生在再创作过程中提高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比如, 对于二胡初学者而言, 哪怕是最简单的旋律, 教师也要给予审美情感上的引导, 使之有律动感地运好每一弓, 以表达每个音符感情化的色彩和立体化的描绘, 养成“起弓必用情”的演奏习惯;培养他们将演奏“声乐化”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审美体验过程的运作, 既能帮助初学者轻松愉快地解决音准、节奏、弓法等基本演奏问题, 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本能, 丰富其音乐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音乐活动来激发鼓励, 提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音乐思维能力。情感需要表达, 音乐需要交流。二胡作为一种极具歌唱性与演奏灵性的艺术, 对其教学的艺术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一对一授课形式和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教学过程, 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的二胡学习者的需要。当面对这些数量不菲、条件各异的教学对象, 教师应该怎样选择一种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技巧, 又可以培养良好乐感的教学方式?最佳选择是采用合作教学方法, 例如齐奏与轮奏, 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建立正确的演奏方法, 在交流中获得不断成熟的音乐表现力;重奏, 可以使学生在多声部演奏中感受更多层次的音乐形象, 体验更加丰富的音乐情感;而二胡与钢琴合作, 更开阔了演奏的审美视角, 丰富了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有利于乐感的培养与发展。在启蒙阶段尽早地创设不同形式的合作机会,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精神等足以影响演奏效果的其它非智力因素, 使其音乐的感受力得以充分自然流露。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一种信任、可亲的新型师生关系,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感召学生的教学关系, 是亲和力、感染力的体现。教师态度和善可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 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采用鼓励式教学, 以身示教, 亲切投入;力求创新、启发学生有创造性地对待演奏;洞察学生心理, 做到包容与严厉并用, 教法灵活, 因材施教;关心每位学生发展, 让他们在平等、自由的氛围里学习。

此外, 在二胡演奏中, 除了印在纸上的乐谱外, 还必须凭演奏者的理解和想象, 对作曲家的意图进行再创造。引导学生去研究、分析, 做到真正理解所需要表现的东西。找出作品中的音乐关系要点, 了解作品的统一性、内聚性、力量性或优雅性。细致分析各个乐章、乐句及演奏曲目的旨意, 掌握各个乐章、乐句的内涵、意趣及音乐美之所在, 体会它的旋律、节奏, 以及它所表达的感情和作者创作的初衷, 让学生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及理解作品自身要表达的音乐情感演绎到乐曲演奏中, 并且落实到每一乐句的技法运用上。让一首作品不再是简单的音符, 而是一句句情感丰富的音乐语言。而演奏者可以自在地通过不同的理解, 充满激情地从二胡中发出优美的旋律、变化的节奏, 抑扬顿挫地把艺术美表现出来, 使作品焕发光彩, 用最生动的, 最吸引人的方式, 最丰富的层次变化, 最真实的情感去表现音乐灵魂, 这时, 演奏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展示。还应当让学生明白:优美的演奏必须使作品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每个音符都必须在演奏者身上唤起一种真的充满艺术使命感的音乐意识。也就是说, 让音乐通过演奏动作融入自己体内, 充分地进入到作品的内在世界去, 就如同一种超越了任何技术和技巧的内心情感的自然流淌。当然, 除此之外, 乐感还要从视唱练耳和音乐鉴赏等诸多音乐实践中培养而成;要在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来形成和发展;要经过不断努力学习来完善。它是文化修养、生活阅历、艺术实践及个性、气质、智慧、情感、能力的综合。

上一篇: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下一篇:社会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