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乐感(通用11篇)
培养学生乐感 篇1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钢琴演奏中的“乐感”是指演奏者对音乐的感知及与之产生共鸣。演奏者只有具备良好的“乐感”, 才能使演奏变得更加准确、完美。为此, 在钢琴教学中, 教师要在训练学生演奏技巧的基础上, 逐步培养学生的“乐感”。
一、感觉“声音”
“音乐是听觉艺术。”钢琴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弹第一个单音时就用心聆听, 即手指触键时, 听声音是否充分发出, 听声音的音色和音高是否跟自己的想象和音乐的主题相吻合等。此外, 钢琴作品大多是多声部的, 学生应在每一声部练习都达到要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掌握好各声部的层次, 解决好各声部之间的平衡问题。
二、感觉“节奏”
1. 节奏的统一性。
一些学生在钢琴演奏中, 对乐曲节奏缺乏把握, 演奏时快时慢, 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为此, 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节奏感的训练, 使学生能够合理处理“三连音”等一些特殊节奏与基本节奏的关系, 从而实现同一部音乐作品演奏中节奏的和谐统一。
2. 节奏的均衡性。
学生在钢琴演奏中之所以出现节奏不均衡的现象, 一方面是因演奏技能欠缺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因缺乏“节奏感”, 内心没有明确的“时间分配”, 致使演奏忽快忽慢。这一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认真总结, 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3. 感觉乐句的呼吸。
人说话、歌唱需要“呼吸”, 乐句同样也需要“呼吸”。但在钢琴演奏中, 有些学生非常急躁, 未能给乐句必要的“呼吸”时间, 演奏的乐句缺乏“气感”。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呼吸的分寸, 让其用心感觉乐句的“呼吸”, 这样才能使演奏达到优美动听的效果。
三、感觉“速度”
1. 渐强不能渐快, 渐弱不能渐慢。
音乐作品演奏的速度与音乐主题密切相关, 若演奏速度不当, 会严重歪曲音乐形象。如, 一些学生在演奏“渐强”句时, 由于力度的增加则加快了演奏速度, 反之, 在演奏“渐弱”句时, 由于力度的降低又放慢了演奏速度。教师应适时提醒他们在心理上把握好“渐强”时的“兴奋度”和“渐弱”时的“松懈度”。
2. 速度的统一性与灵活性。
速度的统一性与节奏的松紧有关。节奏固然要求准确, 但还应具有相对的灵活性, 即“有时松, 有时紧”。节奏的松紧, 要依据音乐表达的需要, 不能随心所欲。学生应在仔细聆听教师的范奏和音乐家演奏的基础上, 认真琢磨、反复实践, 从而逐步掌握节奏的“松紧”, 学会处理速度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以不断提高音乐表现力。
四、感觉“表情”
这里所说的“表情”并非指演奏者的面部表情, 而是指音乐演奏的力度变化、音色变化等。
1. 鲜明的力度变化。
“鲜明的力度变化”能够更好地表达乐曲的内涵。贝多芬的演奏之所以动人心魄, 就在于他能够巧妙地运用诸如“极强 (ff) 到极弱 (pp) ”及“渐强 (crese) 到渐弱 (dimin) ”等力度变化。学生只有合理把握演奏的力度变化, 才能使演奏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2. 鲜明的音色变化。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学生在钢琴演奏过程中, 要始终关注声音的变化, 其中重点应关注“力度”、“明暗度”、“远近度”及一些“过渡音型”等, 要对声音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 音色要有明暗、刚柔等对比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演奏前, 对作品的音色方面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如, 《牧童短笛》中的笛声、《百鸟朝凤》中的鸟叫声及《庆翻身》中的锣鼓声等, 要尽力展现其特有的音色, 以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
五、感觉“音乐形象”
学习钢琴离不开想象。学生在学习和演奏中, 要不断感觉音乐形象, 要始终贯穿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如, 在学习标题音乐作品《布格缪勒钢琴进阶二十五首》中的《牧歌》时, 当教师通过平和优美的旋律线条配以优雅灵动的和弦进行演奏时, 学生可以这样想象:在一片辽阔的草原上, 一位牧人吹奏着牧笛, 悠扬的牧笛声似乎在诉说着牧人的心事, 牛羊时而低头吃草, 时而“欣赏”一下旖旎的草原风光……在演奏非标题音乐作品时, 学生也要感觉、想象音乐形象, 并根据对音乐语言的感受及音乐表情等提高音乐的表现力。笙编辑:孟刚
关键词:钢琴教学,乐感,声音,节奏,速度,表情,音乐形象
培养学生乐感 篇2
摘 要:钢琴教学中不少部分都需要认真的学习才能得到提高。但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钢琴演奏主要是通过演奏者用熟练的技法和过硬的表演技能将作曲者的意图创造性的再现于人们面前,正确的将音乐作品的内涵塑造出来。因此,钢琴教学中除了教授演奏技术技法,乐感的培养也成为教学过程中一重要环节。只有加强学生的乐感,才能让学生创造性的将音乐作品形象诠释出来,达到音乐“以音传情”的目的。
关键词:钢琴教学;乐感培养;重要环节
一直以来,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钢琴教学中的基本功训练指的就是指法训练上的问题,认为钢琴是弹出来的。当然,在钢琴教学中技法技能是极为重要的,而这些技术技法优势建立在熟练的指法上的。但是,钢琴技术不仅仅只是这样狭隘的理解,关于技法方面必须要全面的去理解,这对于提高钢琴教学和演奏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钢琴训练中存在着诸多环节,比如说乐谱识认,声色音色的辨别、多声部的训练、钢琴踏板的问题、教学中整体与细节的把握,演奏者的心理等等,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乐感的培养。笔者作为一名钢琴教学者,在本文中将就乐感的培养这一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钢琴学习中乐感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就钢琴学习而言,学声乐感的训练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钢琴和学习语言一样,必须要有一定的感觉才能让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潜能激发出来,才能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具备较高的音乐审美素养,才能在钢琴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进而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步入成功的坦途。乐感对于学习钢琴的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在,刚如果没有好的乐感,那么学习钢琴的兴趣就会慢慢缺失,最终失去学习钢琴的积极性,而对于乐感比较好的学生,他们在学习钢琴的同时享受到了音乐的`美好,在和谐愉悦的演奏过程中体会到乐曲的精髓所在。因此,就这点而言,钢琴练习的质量与练习时间并无多大关联,重要的是自身乐感的获得。乐感的培养与提高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如此可见一斑,应该将其贯穿到钢琴教学全过程中。学生的乐感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优质的钢琴学习也就属于水到渠成之事了。
二、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有效途径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乐感
想象力和表现力是每个人内在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以及创造力充分挖掘出来。在钢琴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喜爱自己的学生,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教导,既要富于耐心还要细心。妖要经常给予学生以鼓励,让学生在学习中喜欢上钢琴,通过不断地练习积极的将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
2、重视乐感培养的同时也要兼顾与乐感丝丝相扣的音乐技能问题
钢琴技艺与乐感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钢琴指法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乐感也就无法得到很好的表现。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在钢琴曲目联系中只顾技术上的问题,将乐曲感悟方面的注意力转移分散,最终导致乐感的严重缺失。没有情感的钢琴演奏就没有生命力,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演奏;而没有熟练的指法技巧也就无从谈起情感的表达。钢琴演奏的目的是表达情感,而技巧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把技巧熟练掌握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乐曲演奏中,才能更好的去发挥自己的乐感。
3、欣赏因乐感而生,良好的音乐知识能更好的辅助情感的表达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有其句法和情感表达规律的语言。钢琴教学这要多引导学生听音乐,了解中外不同时期的音乐特点,知道它们的风格、流派,从不同的作曲家的作品中品味出各自蕴含的艺术情操,以培养分辨音乐好坏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乐感及音乐欣赏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结语:
学声乐感的培养和加强是钢琴教育中需要引以重视的问题。钢琴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钢琴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在长期的钢琴学习中培养出学生良好的乐感,才能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感悟到钢琴演奏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段小伟. 钢琴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02)
[2] 杜也萍. 谈钢琴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 艺术教育, ,(02)
科学培养小学生的乐感 篇3
一、多听多看多思考
1.多听
培养学生乐感的第一步应当是让学生多听。尽管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不能很好地体会音乐的内涵,但是音乐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任何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产生共鸣。为了增强学生这种共鸣,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听,并在学生倾听音乐的过程中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渐形成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例如,笔者在每节音乐课课前,都会安排5~10分钟“音乐欣赏时间”,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世界经典音乐,并让其谈谈听到这段音乐的感受。对较为复杂的音乐,我通常会事先介绍作者以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由于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相对肤浅,教师必须不断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对学生乐感的培养会有很大的帮助。
2.多看
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杰出音乐家的视频资料,这些资料通常是一些音乐大师的访谈以及传记等。例如,笔者曾经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了音乐神童莫扎特的传记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莫扎特,感受音乐神童的魅力。还给学生播放了某一少年音乐家的访谈节目,让学生了解音乐人,了解他们如何喜爱上音乐,如何学习音乐,如何通过努力才获得巨大的成就。学生看了这些节目后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3.多思
教师要让学生在多听多看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并及时记录下自己对音乐的感悟。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仅仅掌握音乐演奏的技巧是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的,只有让音乐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才有可能真正地打动人。笔者教学小学六年级某班的时候,发现学生们钢琴水平都很高,但是却不能打动人。为此,我在班里开展了情感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听音乐写感触,另一方面让学生尝试着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质的飞跃,乐感也大大提高。
二、视唱练耳两手抓
所谓视唱练耳,包括听觉训练和演唱训练,只有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好的乐感。听觉训练,是对学生进行专门的音乐鉴赏的训练,让学生从音乐的旋律和音乐质感中赏析音乐。演唱训练,并不是简单地演唱,而是从发声开始训练学生的演唱技巧。通常情况下,视唱练耳要同步进行。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视唱练耳训练。我先播放了《Do-Re-Mi》《音乐是好朋友》这两首歌,让学生先进行初步的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对这两首歌的节奏进行分析,向学生传授有关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概念,并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一概念对音乐进行分析,掌握音乐旋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七个小兄弟》《音乐是好朋友》这两首歌的演唱教学,要求学生先要唱对音阶,再把握每个音的音准,以此巩固之前学过的音高、音准等知识。为了让音乐课堂更有趣味,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音准的概念,我还安排了七个身高不同的同学来扮演《七个小兄弟》里的角色,用不同的方式来演唱这首歌,使学生对音乐形成感性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乐感。
这样“两手抓”的教学,使学生的乐感得到了强化训练,对音乐的感觉更加敏锐。
三、强化音乐表现力
培养学生的乐感,离不开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训练。所谓音乐表现力,就是让学生以正确的演唱方式、饱满的热情去表现音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表现音乐的同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音乐的深层次内涵。
例如,在教学《百灵鸟的歌》这一单元的时候,我用《杜鹃圆舞曲》这一首歌来导入教学,让学生听着音乐想象一下杜鹃在森林里玩耍的情景。之后再进行《顽皮的小杜鹃》演唱教学。笔者先进行范唱,一边演唱,一边表演出各种杜鹃鸟玩耍的模样,让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这首歌的内涵。接着,我要求学生根据节奏打出节拍,再通过一次次的训练,熟悉旋律和歌词进行学唱。最后,鼓励学生单独站到讲台上为同学演唱。这样的教学,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且使学生的乐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培养乐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音乐的内涵,更好地感受音乐之美。
高校钢琴教学对学生乐感的培养 篇4
乐感是音乐作品表现的灵魂。学生进行专业的乐感学习, 可以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涵, 全面地诠释音乐。钢琴演奏要是只通过表面的乐谱演奏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而想要做到意义深刻就应该把作品背后的内涵表现出来, 运用一些技巧来表现出来。优秀的高校钢琴老师可以让学生们逐渐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最后实现表现音乐故事感的弹奏。
钢琴教学活动不但需要注重演奏技术的传授, 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音乐乐感, 二者的结合可以在主观上加强学生钢琴演奏的实际效果, 学生们拥有了比较好的乐感以后就能真切地感受钢琴音乐作品的魅力, 也会重新理解音乐作品的真谛。但是如果钢琴教学不重视对学生乐感的培养, 就不能满足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追求和理解。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乐感的学习与培养, 通过学习、训练让音乐作品更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2 培养学生乐感的方法
2.1 提升学生听音辨音的能力
听力是接受声音和分辨声音的能力。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 相应的它也是一种听觉艺术。优秀的听音辨音能力是对学生乐感培养的基础。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 对学生提出了听力的要求, 一般都是指声音和音色的追求, 还有节奏感与相应的音乐感的感受。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引领学生听多种多样的风格, 不一样的曲作家, 不同音乐阶段的音乐, 让他们可以在头脑中建立分辨优秀音乐和一般音乐的能力。当下音乐的传播渠道相当的多样:CD、互联网、MP4、电视、广播等全是下载音乐的渠道, 因此在上课时,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听音辨音的训练, 要多练多听, 全面提升学生对声音的敏感性。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学生一般都会拥有比较好的听音辨音的能力, 当学生自己练习演奏钢琴的时候, 就可以轻松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己就可以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弹奏体系, 提升乐感的表达效果。
2.2 培养学生的音乐作品鉴赏能力
在钢琴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常常碰到学生弹错音和不重视音色转换的问题等, 这些问题暴露了学生并没有养成听音的习惯。音乐其实是一个听觉艺术, 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加强训练学生的听觉练习和声音的分辨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给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乐感学习打下基础, 经过训练后, 学生完全就可以感受到自己弹奏出来的声音和教师示范的声音的差别, 辨别和弦功能与触键后变化发出的音色不同的地方, 而音色的变化也会对演奏表现情感会产生影响。例如, 学习演奏《松雪草》之前,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松雪草》里的三段音乐选段, 对学生进行提问, 问问他们这三段分别有什么样的感受, 它们表达的意境有什么不同。问题回答完毕后教师再示范, 用不一样的演奏角度、力度变成不同的音乐风格, 辨别不同音乐的差异, 体验声音不同的感觉, 感受不同的演奏者对同一个作品的演绎, 进而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和特点。
2.3 训练学生音乐表达力
高校钢琴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教授学生比较科学的演奏技巧, 例如准确的连奏、音阶、双音、和弦等演奏方法和手法, 之后再让学生把理解到的各种感觉, 采用恰当的手法完整地表现出来。优秀的钢琴演奏手法是表现音乐作品内涵不可缺少的手段, 高校钢琴教师在强化学生演奏技能练习的同时, 也应该加强学生快速的识谱演奏能力, 把音乐作品上乐谱中的各类速度记号、演奏手法等进行标注。还应重视情感的培养和表现, 音乐作品是运用音节去表现作曲者情感的, 演奏者自己也需要积累多种多样的情感, 当演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的感情一致的时候, 才可以变成灵动的音乐效果诠释。因此, 高校钢琴教师在对学生的平常乐曲、练习曲还有音阶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都需要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演奏。
2.4 细致分析作品, 体会作品内涵
我们要进一步地理解和分析作品, 要能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解释音乐作品里的形象, 同时要对一首音乐作品有全面的认知和了解, 提升对音乐作品内涵的表现力, 只有这样学生在弹奏钢琴作品时才会多一些感觉, 将自身的情感完全准确地表现出来。高校钢琴教师在讲解新的音乐作品时, 应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 对这首新音乐作品有基本的解构与自己的理解, 分析作曲者在这部音乐作品中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作品中写的故事是什么样的风格, 学生自身可以做一个试探性的弹奏。在上课的时候, 钢琴教师应先分析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背景是判断作品演奏风格的基础, 让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作品, 知道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最后完善自己的理解, 这样的课堂讲授对掌握音乐作品内涵、了解作曲者的构想是特别重要的。在提高思维水平的同时, 培养学生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 这样可以进一步地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
3 结语
学生乐感的培养和加强是钢琴教育中需要重视的问题。钢琴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利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钢琴学习中去。只有这样, 才能在长期的钢琴学习中培养出学生良好的乐感,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 感悟到钢琴演奏的魅力。
摘要:乐感是钢琴表现情感的中心, 也是钢琴演奏的重要因素, 但是很多高校的钢琴教学基本上都是只重视钢琴演奏技巧的训练, 忽略了对学生乐感的训练, 应加强对学生乐感的培养, 研究学习乐感的技巧。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乐感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琳.论音乐的审美教育[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2, (09) :112-113.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
[3]周铭孙.如何掌握钢琴弹奏中的音乐感[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
初中音乐教育中对学生乐感的培养 篇5
关键词:初中音乐;乐感能力;音乐作品
初中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乐感能力,可以间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在意境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以及提高自己的音乐学习兴趣。
一、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音乐表现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中,音乐素养是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在初中音乐教学引导中,要引導学生自主进行音乐表现,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音乐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自主进行音乐表演,或者可以创造音乐。相关的音乐社会实践活动很多,比如,音乐会、乐器比赛等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都可以有助于乐感的形成。对于音乐表演,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加强对音乐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引导者、组织者,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演唱,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音乐作品。
二、重视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培养
音乐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恰到好处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以及情感复杂性,使音乐表现得更加独特。在音乐实践教学过程中,音乐作品具有极其的表现力以及形象化的展示,使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为此,音乐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有了想象力之后,才有助于学生对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深层次理解。
三、选择多种类型的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风格,曲风和派别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为此,不同的音乐类型在表达同一情感的时候所选用的手法也是不同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了解,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乐感能力逐渐增强。同时,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审美标准的训练,使其不断掌握更多的音乐手法以及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乐感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实践、创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目标。初中生也要跟随教师教学步伐,刻苦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乐感能力。
参考文献:
沈丽芳.让音乐欣赏扬起风帆:浅谈初中音乐欣赏中的几种手段[J].小学教学参考,2015(30).
培养学生在歌唱中的乐感 篇6
关键词:乐感,感受力,表现力
在声乐课的教学实践中, 时常遇见学生越唱越找不到唱歌的感觉了, 也越来越不会表现作品了。如果不能顺利解决这个问题, 演唱的音乐作品老是味同嚼蜡、平淡无奇, 学生学习积极性当然会受到很大打击, 并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解决这样的问题,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乐感, 怎么样才能获得好的乐感, 演唱好作品。
乐感, 是人类七大智能中的一种, 七大智能又称多元智能, 由语言、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肢体运动、音乐韵律、人际和内省共七种智能构成。1、语言智能指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2、数学逻辑智能是运用逻辑和科学的方式思考的能力。3、视觉空间智能是能准确地看到周围形象, 并留意细节的能力。4、肢体运动智能指具备良好的肢体运动及身体、大脑间的协调运动能力。5、音乐韵律智能是指对音乐的敏感性及表达音乐的能力。6、人际智能是指与外界的理解及沟通能力。7、内省智能是指理解自身, 并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能力。
单从乐感来说, 它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是客观的音乐音响通过听觉感受后而产生的心理反应。通常所说的乐感不是对单一乐音要素的感知觉 (如音高、音长、音量、音色) , 也不是对某一音乐表现手段 (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式、调性、和声等) 的听觉鉴别和判断, 而是对音乐整体感受能力和效果总和的概念性表述。作为一种艺术, 音乐就是要传达某种感觉 (非简单的听觉) , 而乐感就是人们了解这种感觉的感官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先天遗传, 也可以后天培养。
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 乐感涵盖两方面内容:其一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其二对音乐感受的表现力。下面将对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音乐的感受能力, 人们对音乐中的欢乐、谐趣、激昂、悲伤、惆怅、或轻松、紧张等情绪, 都会有情感上的共鸣和感染力, 这就是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当然不同的人, 对生活的理解, 对作品的理解不同, 他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的音乐感受力都不相同。优秀的演唱者, 首先应该懂得欣赏音乐, 感受音乐。培养声乐学生乐感在其培养音乐感受力上应该多做功课。
1、在学唱歌曲中培养感受能力。
对于学生, 要完成音乐作品, 首先要学唱, 只有唱对、唱准、唱好, 才有可能产生感受力。这是培养乐感的基础。学生在学唱的同时, 感受到作品的情绪, 基调, 性格, 并且情感上引起共鸣了, 才能完成作品。如果仅仅是学唱, 而不感受作品的情感, 必然不能很好的表现音乐, 更谈不上“声情并茂”的演唱作品。
2、通过创设情境, 培养感受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 音乐是一种空灵艺术, 而这种空灵的灵魂是情绪。高尔基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那么歌曲是特定情境中的特定情绪。音乐教学必须用多种方式设置情境, 通过设置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作品, 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语感的体验是音乐感受力的重要环节。
声乐是用人声演唱的音乐, 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包括言语和乐音两部分。言语, 语言学上指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和思维的过程及结果,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 所听到的, 所写的都是言语而不是语言。由于言语这一特性使它成为人们所感的对象, 正因为言语信息能使人们受到刺激产生心理反应和情感变化, 所以好诗词总是传诵不衰。如《花非花》 (黄自曲, 白居易诗) :“花非花, 雾非雾, 夜半来, 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首词在结构上的规律。这是一首情诗。说花非花, 说雾非雾, 本不是花, 本不是雾, 花有所指, 雾有所喻。欲言又止, 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 天明去, 既非花, 又非雾, 说明确有人来。谁来谁去?隐而不吐。为什么来?春梦无多, 回味无穷;朝云遽散, 惋惜惆怅。春梦者, 春情也;朝云者, “旦为朝云, 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 阳台之下”事也。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 描述隐晦而又真实, 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 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 广为流传。如果加上旋律, 唱起来音高变化多样, 显示了词的情感表现的多样性。其次歌词押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 为词的可唱性打下了基础。这两点是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这种利用文字信号, 通过读者视觉的阅读、理解来刺激观众, 使其产生对词语的心理感受, 以及利用语音信号, 通过听觉对声音信息刺激的接受, 产生对词语的心理感受的手段, 便是语感及对语感的运用。这是词作者在作词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可见, 语感不只是文字信号中的表形、表意、表情因素的简单结合, 而是将各因素与语言信号中的表音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把对作品语言内容的感受和对作品语言形式的感受有机结合, 才能全面增强语感力量, 形成歌曲的乐感基础。
4、通过审美教育, 培养感受能力。
在音乐艺术中, 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从美学角度来看, 西方美学强调音乐是“听觉艺术”、“情感艺术”, 中国古典美学提出:“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 作为艺术审美对象, 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 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 在广阔无垠的音响空间里, 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 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 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 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应该上升到审美的高度, 以美学的视角了学习音乐, 感受音乐。所以审美教学, 美学是声乐学生的必修课。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的表现力
乐感是音乐美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是将技术转化为艺术的成果, 也是赋予音乐鲜活生命的灵魂, 无疑是音乐本质力量的显现。良好的乐感表现是建立在对音乐作品深刻理解和对音乐表现技能熟练掌握基础之上的, 因此, 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通过歌声表达出来, 从而使音乐富有浓烈的感染力。富于乐感的演唱不仅善于抒发和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 而且还能够激发欣赏者的情感, 能够通过生动感人的音乐使人得到愉悦和精神的力量。
1、演唱实践是培养乐感表现的重要方式。
当学生演唱时, 必须引导到音乐表现的要求上来, 要求不仅是唱 (奏) 得连贯、通畅、自然, 而且要将音乐的内在情感从内心表达出来。音乐的情感比生活中的情感更强烈、更集中, 也更富有感染力, 并且更夸张。所以学生演唱作品要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充分。当学生正真的将音乐的“味道”唱出来, 避免单纯追求技术要求的时候, 他们自然能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所以鼓励他们在音乐表演过程中, 以充沛的自信心走进音乐, 表现音乐, 从而积极主动地掌握乐感。
2、让学生在美的形象中去表现美。
音乐作品塑造的美的形象是作品
灵魂的体现。怎样更好的表现出美的形象是音乐感受表现力的崇高境界。美的形象是教化人的, 形象可能是壮美的, 可能是优美的, 可能是柔美的, 千姿百态, 争妍斗艳的形象美。学生要用美的观念去塑造声乐作品的美的形象, 按照歌唱艺术美的要求进行性格变化和情绪发展, 依照美的法则进行歌唱表演, 运用外形美的艺术表现, 揭示形象的内在美, 使塑造出来的声乐作品艺术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 让听众最终得到美的享受。
培养学生获得乐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长时期的积累, 要靠平时的潜移默化。除了学生建立积极学习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上的配合。与此同时, 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艺术熏染的氛围进行学习, 而那种硬性的、机械技术练习, 达不到歌唱艺术本身的要求, 久而久之, 学生也会失去对崇高艺术魅力追求的信心。所以, 教师要注意情感体验, 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 达到乐感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管建华著:《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5年10月。
[2]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6月。
[3]田丁著:《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 《中国音乐》编辑部, 2002年7月。
[4]赵梅博著:《歌唱的艺术》,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年, 11月。
[5]李晋伟、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华乐出版社, 2003年2月。
高校钢琴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乐感 篇7
一、乐感培养在钢琴学习中的重要性
“乐感是对音乐的感受力、领悟能力与表达能力, 它是音乐表演艺术的灵魂。”[1]。乐感培养对于学生准确地表达音乐内涵、生动地再现音乐形象、深刻完整诠释音乐、进行二度创作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钢琴演奏如果只根据乐谱弹奏是毫无意义, 必须得把乐谱后面的真正涵义表达出来, 这就需要学生在对乐曲有充分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一定技巧和功力有表情地表达出来。“一个好的教师, 应该能把一些在音乐方面天赋一般的学生引进音乐之门, 使他们逐步提高音乐理解和音乐表现的能力, 而逐步做到有音乐感的演奏。”[2]
“乐感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到美好的艺术表演境地, 能让学生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3]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兴趣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愉悦的练琴过程中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感悟到演奏音乐的真正内涵从而从容自如地表现出音乐美好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乐感的培养, 这样既提高学生练琴兴趣, 又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乐感的方法
(一) 提高学生音乐听觉力
听力是指接受声音、分辨声音的能力。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又是听觉的艺术, 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培养学生乐感的前提。“钢琴弹奏时, 对听力的要求主要强调的是对声音、音色的追求, 以及曲调感、节奏感和多声部音乐感等等。”[4]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听不同风格、不同种类、不同作曲家、不同时期的音乐, 使其能在大脑中树立一个审美标准和辨别优劣音乐的能力。现在音乐的传播途径非常广泛, 影视、剧院、CD、VCD、磁带、互联网等都是获取好音乐的途径, 所以上课时不仅要求学生弹还要强调学生多听,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与内心听觉, 切实提高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有了良好的听觉能力, 学生在自己练习作品的过程中, 就容易发现问题, 能够通过鉴别自己弹奏的音质、音色、力度层次等优劣好坏来进一步完善弹奏方法, 从而提高乐感的表达能力。
(二) 增强学生音乐领悟力
领悟就是对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感知能力, 拥有良好的音乐领悟力是增强乐感的重要条件, 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听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想, 真切理解作品深层意蕴。“一方面, 要求学生注重文化知识与中外音乐史的学习, 全面提高文化修养。因为文化修养不足的弹奏者表达作品意境、诠释作品内涵的程度必然受到一定局限;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 不断提高宏观把握、微观透视分析钢琴音乐作品的能力。”[5]要求学生随时把所看、所听的与自己的专业、文化学习联系起来, 多揣摩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理解力, 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意境领悟。例如:教授学生弹奏崔世光的《山泉》时,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中国钢琴作品的特点, 还要了解崔世光的演奏及创作风格, 并通过听和看相关的音乐与画面, 让学生真正领悟深山幽涧, 泉水时而轻缓时而湍急的韵律声, 从而能用琴声表现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面。
(三) 训练学生音乐表达力
良好的乐感最终是要通过表达这一环节才能得以体现。教师首先要教授学生科学的的技能技巧, 如正确的断连奏、音阶、琶音、双音、和弦、八度等弹奏方法, 然后要求学生将感悟、领悟到的各种美感, 运用适当的技术手段, 如乐句、呼吸、触键、音色、力度、速度、对比、层次等完美地表达出来, 因为良好的钢琴演奏技巧是正确表达音乐作品内容必不可少的的手段;教师在加强学生弹奏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要求学生在识谱弹奏时, 尽可能地把乐谱上的各种表情术语、力度速度记号、奏法等标记表明同时尽量做出来, 不可视而不见;同时还要注重情感培养与表达, 音乐是通过音响来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 演奏者自身也必须要积累丰富的情感, 当演奏者的情感活动与音乐作品蕴含的感情基调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有灵韵的音乐诠释。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乐曲、练习曲, 甚至是音阶琶音教学时, 都要让学生学会带着某种情感去练习, 这样在弹奏时就不会是单纯敲击, 而自然转变为内心情感流露, 随之乐感也就得以体现。
(四) 培养学生良好演奏心理
良好的演奏心理训练是乐感培养与表现的有力保障。钢琴作为表演艺术, 它的成果是在舞台上完成的, 是在众多听众的审听下进行的, 所以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 还要有良好的弹奏气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很多学生在琴房, 在老师面前弹得很不错, 但一上台就惊惶失措, 无法正常演奏。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演奏心理素质训练, 帮助学生尽量克服过多的紧张因素, 在表演时把自己的音乐感顺利发挥、表现出来。具体的方法:一方面多给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 帮助学生积累上台的经验, 另一方面又可在平时教学中借助录音、摄像, 既帮助学生分析弹奏时常出现的错误和表现不足的地方, 又训练了学生在紧张状态下完整表现音乐的能力。经过这样一些锻炼, 学生以后在演奏时就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保证临场心境紧张时也能把自己的乐感较自如地、不打折扣地表现出来, 所以培养学生乐感就必须加强学生演奏心理的训练。
综上所述, 乐感的培养在钢琴学习中是非常关键的, 也是极其不易的。由于教学中是很难在短时间就能把学生乐感培养表现得很好, 所以每一位高校钢琴教师都必须引以重视, 并做好长期而艰苦的准备工作。无论是面对天赋好的, 还是一般的, 甚至是较差的学生, 高校钢琴教师都要把对学生的乐感培养放在首位, 因人而异、耐心教导, 切实增强每一位学生的乐感, 从而提高钢琴课教学质量。■
摘要:良好的乐感是钢琴演奏的必备条件, 而在当前高校钢琴教学中, 很多教师却只注重学生弹奏技术的提高, 忽略了对学生音乐感觉的培养, 导致大多数学生弹奏的音乐缺乏美感, 没有表现力, 打动不了听众, 这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钢琴学习中的普遍问题。文章分析了乐感培养在钢琴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乐感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师,注重,乐感培养
参考文献
[1]蔡松琦蔡幸子.钢琴宝典[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7
[2]周铭孙.如何掌握钢琴弹奏中的音乐感[M].华乐出版社, 2003.18
[3]李丙森.教之以法点谱成音—浅谈培养学生乐感的五种方法[J].艺术教育, 2010 (08) :92
[4]熊旭贺丹为.钢琴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J].音乐探索, 2006 (03) :86-90
谈二胡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 篇8
在中学二胡教学中, 由于演奏技巧性的问题更为明显些, 许多老师将全部教学精力几乎花在解决学生演奏中的音准、节奏、运弓、换把、揉弦等技术问题上, 以为只要有了好的技术, 学生的乐感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地形成, 忽略如何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 正确疏通技术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把握音乐教学的情感性特征, 发展学生的乐感。美国著名小提琴家卡洛尔·格兰说:“正如年纪大了再发展乐感几乎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当使孩子们在整个技巧成长时期能艺术性地思考问题, 对音乐有感情上的反应。”当然, “技巧”是“乐感”的基础, 如果没有基本的演奏技巧, 就不能干净利落、流畅清楚、准确灵活地体现作品, 无法使乐谱中的音符变成动听乐曲。同样, 如果演奏只有高超的技巧, 而缺乏艺术表现力, 不能给音符带来生命的火花, 那么他的演奏就不能打动听众。因此, 没有“技巧”艺术表现力就缺失内容, 没有乐感音乐就失去活力。好的音乐应该是艺术与技术有机结合的、内涵丰富的有机体, 它既有精湛的乐技, 又饱含颤动着生命的乐魂。在二胡教学中改变重技轻艺的教学思想, 提倡技术为音乐服务, 克服技术与感情的脱离, 采用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鉴赏力、表现力、感染力等音乐能力的必然手段。
二胡教学首先应该是美感的教育, 即初学者不仅能对自己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 (包括音准、音色、音量、节奏与旋律发展等) 及演奏中的运动形态 (包括动作的、情感的、内在的、外在的演奏状态) 有一个正确而非定性的审美判断, 而且要具有除演奏以外的其它音乐审美能力。只有具备正确的音乐审美态度、完美的音乐审美意识、高雅的音乐审美趣味, 才有可能做到演奏的感情化, 而这种情感的释放有助于学生在再创作过程中提高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比如, 对于二胡初学者而言, 哪怕是最简单的旋律, 教师也要给予审美情感上的引导, 使之有律动感地运好每一弓, 以表达每个音符感情化的色彩和立体化的描绘, 养成“起弓必用情”的演奏习惯;培养他们将演奏“声乐化”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审美体验过程的运作, 既能帮助初学者轻松愉快地解决音准、节奏、弓法等基本演奏问题, 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本能, 丰富其音乐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音乐活动来激发鼓励, 提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音乐思维能力。情感需要表达, 音乐需要交流。二胡作为一种极具歌唱性与演奏灵性的艺术, 对其教学的艺术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一对一授课形式和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教学过程, 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的二胡学习者的需要。当面对这些数量不菲、条件各异的教学对象, 教师应该怎样选择一种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技巧, 又可以培养良好乐感的教学方式?最佳选择是采用合作教学方法, 例如齐奏与轮奏, 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建立正确的演奏方法, 在交流中获得不断成熟的音乐表现力;重奏, 可以使学生在多声部演奏中感受更多层次的音乐形象, 体验更加丰富的音乐情感;而二胡与钢琴合作, 更开阔了演奏的审美视角, 丰富了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有利于乐感的培养与发展。在启蒙阶段尽早地创设不同形式的合作机会,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精神等足以影响演奏效果的其它非智力因素, 使其音乐的感受力得以充分自然流露。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一种信任、可亲的新型师生关系,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感召学生的教学关系, 是亲和力、感染力的体现。教师态度和善可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 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采用鼓励式教学, 以身示教, 亲切投入;力求创新、启发学生有创造性地对待演奏;洞察学生心理, 做到包容与严厉并用, 教法灵活, 因材施教;关心每位学生发展, 让他们在平等、自由的氛围里学习。
此外, 在二胡演奏中, 除了印在纸上的乐谱外, 还必须凭演奏者的理解和想象, 对作曲家的意图进行再创造。引导学生去研究、分析, 做到真正理解所需要表现的东西。找出作品中的音乐关系要点, 了解作品的统一性、内聚性、力量性或优雅性。细致分析各个乐章、乐句及演奏曲目的旨意, 掌握各个乐章、乐句的内涵、意趣及音乐美之所在, 体会它的旋律、节奏, 以及它所表达的感情和作者创作的初衷, 让学生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及理解作品自身要表达的音乐情感演绎到乐曲演奏中, 并且落实到每一乐句的技法运用上。让一首作品不再是简单的音符, 而是一句句情感丰富的音乐语言。而演奏者可以自在地通过不同的理解, 充满激情地从二胡中发出优美的旋律、变化的节奏, 抑扬顿挫地把艺术美表现出来, 使作品焕发光彩, 用最生动的, 最吸引人的方式, 最丰富的层次变化, 最真实的情感去表现音乐灵魂, 这时, 演奏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展示。还应当让学生明白:优美的演奏必须使作品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每个音符都必须在演奏者身上唤起一种真的充满艺术使命感的音乐意识。也就是说, 让音乐通过演奏动作融入自己体内, 充分地进入到作品的内在世界去, 就如同一种超越了任何技术和技巧的内心情感的自然流淌。当然, 除此之外, 乐感还要从视唱练耳和音乐鉴赏等诸多音乐实践中培养而成;要在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来形成和发展;要经过不断努力学习来完善。它是文化修养、生活阅历、艺术实践及个性、气质、智慧、情感、能力的综合。
试论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乐感 篇9
关键词:钢琴教学,乐感培养,培养策略
一、乐感学习的重要性
一场音乐演奏是否具有灵魂与感染力, 其乐感是关键环节。在钢琴教学中应当充分关注对学生乐感的培养。首先, 学生进行乐感学习有助于其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深刻理解音乐作品并完整地诠释其内涵。学生拥有乐感后, 结合娴熟的演奏技巧和适宜的演奏风格, 注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能使音乐更丰满、灵动。学生一旦拥有乐感, 其演奏水平与效果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这种提升会不断刺激学生追寻乐感、追求音乐。最后, 乐感学习可以使学生热爱音乐, 不断坚持。学生乐感不断提升的同时, 其对音乐的理解力也会更加深刻, 对音乐会更加着迷, 在钢琴锻炼中越具有坚持能力与主动性。
二、钢琴教学中乐感培养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 随着第二课堂、课外辅导、艺术类学科等的备受热捧, 钢琴成为了当前最受欢迎的艺术。但现阶段在钢琴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使得钢琴教学的质量良莠不齐。
(一) 学习心态不端正。钢琴是一门高雅而艰难的艺术, 通过钢琴学习, 可以提升自我修养与气质, 同时掌握钢琴技艺, 因此, 钢琴学习本就是一个不断积累, 不断成长的过程。然而, 受经济社会的不良价值观驱使, 一些家长为孩子提供钢琴学习条件的出发点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 家长不断要求孩子追求速度、等级、资格等, 使得钢琴这一高雅、闲适的艺术在孩子面前犹如洪水猛兽, 学习起来疲惫无比。钢琴学习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进行单调枯燥的练习, 在这一过程中, 家长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养成正确的心态, 却将自己的世俗观念与虚荣心强加于孩子身上, 是极为不利的。此外, 一些钢琴教师为寻求自身或辅导学校的声望、经济盈利也不断的驱使学生加速练习、等级考试, 使钢琴学习的学生身心俱疲, 失去了钢琴学习中应有的热情与愉悦。
(二) 教学内容不全面。钢琴教学重视技巧与乐理知识的教育是无可厚非的, 不同等级的钢琴考核中对钢琴技能、知识的考核内容略有不同, 然而, 无论何种等级考核中, 皆未将乐感与乐思作为考核参考意见。这也使得日常钢琴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都对钢琴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偏重, 轻乐感而重技能。钢琴教学几乎成为了钢琴匠的培养中心, 而钢琴家却寥寥无几。一位出色的钢琴家必定具有丰富的乐理知识与高超的弹奏技艺以及涌泉般的乐感, 否则, 钢琴教学将失去其之于艺术的意义。
(三) 教材使用不合理及教学方法不当导致教学过程枯燥无味。钢琴教学内容通常比较难懂, 而且枯燥, 特别对于初学者而言, 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目前, 钢琴的教学以技术性的练习为主要教学内容, 在指法练习上, 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再加上西方的乐曲与我国的文化背景融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内容,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困扰和障碍。同时, 教材的内容以传统的指法学习为主, 不符合现代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和接受心理, 学习起来感觉到枯燥无味, 学生的乐感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另外, 当前学生对钢琴的学习, 并不是出于对钢琴的爱好, 而是家长的盲目攀比, 认为学习钢琴是孩子具有优越性的表现, 并把钢琴考级作为学习钢琴的主要目的, 完全忽略学生自身的素质及兴趣爱好, 学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 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再加上教材内容的枯燥, 学生学习起来无法实现灵魂与音乐的统一, 乐感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三、钢琴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路径
(一) 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听力是钢琴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它是培养乐感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学习钢琴具备的最为基础的要素。听力不仅是指能够听得到音乐的内容, 重要的是通过听, 实现对音乐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听力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声音的分析能力, 在听音乐的过程中, 对声音的音色、节奏感等方面进行理解, 并能提高自己的音乐感受, 让他们感受自己和其它演奏音乐的动听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 要引导学生注意听力能力的培养, 扎实掌握音乐理论知识, 学会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从而提高听力水平。
(二)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学生的鉴赏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 更能提高他们对音乐再分析, 再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不仅指学生对所弹奏音乐的感受, 更是指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间和精力的提供。在钢琴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给以学生更多的时间来听各种音乐, 通过对多种音乐的判断和聆听, 来提升对音乐的感知。通过大量的练习和聆听, 为学生在有效时间内上课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更能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乐感得到快速提升。
(三) 学生读谱能力的培养是钢琴教学的基础。钢琴教学是与音乐教学相通, 是把音乐用一定的乐器形式表现出来。在钢琴教学中, 乐谱教学是学会钢琴课程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 乐谱是钢琴的重要表达载体对培养学生的乐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上, 在整个钢琴教学中, 乐谱阅读能力重要性显而易见, 钢琴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注重这种能力的提高, 特别是对指法等相关记号的教学, 不但要让学生会看乐谱, 更要学会对音色的分析。乐谱的阅读是最为基础性的学习, 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通过演奏技巧与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实现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乐谱阅读能力的提高, 是培养学生良好乐感的基础。
(四)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钢琴教学实现目标的保证。钢琴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 音乐教学是通过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和表现的。如果没有想象力, 乐感的培养将失去强有力的支撑。钢琴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它将音乐理论与钢琴演奏的实践有机结合, 钢琴演奏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如何, 要以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为前提, 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在心里形成对音乐的认知和感受。作为教师, 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 来充分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
(五) 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是钢琴教学的重要环节。钢琴教学与文字教学不同, 它不是指单一从文字的角度进行讲解, 教导学生如何培养乐感, 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基本素质, 加强学生对钢琴乐曲的感受和理解。钢琴演奏不是如何将乐曲演奏出来, 而是通过演奏带给听众美的享受, 需要钢琴演奏者实现音乐与情感的真正融合, 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乐感, 使乐曲的演奏更具韵味。
五、结语
音乐是美妙而深奥的, 它牵引人的神思, 渗透人的心灵, 而乐感是其最具渗透力与牵引力的灵魂。乐感是钢琴教学必须注重的关键部分, 教师应当从乐理知识出发, 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乐感锻炼, 使之具备独特的音乐乐思, 并最终拥有与之浑然一体的乐感。学生乐感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必然会获得对钢琴与音乐更深刻的理解, 从而在钢琴学习中充分发挥出自主能动性, 获得更大满足感, 使钢琴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于佳弘.钢琴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路径探析[J].时代教育, 2014, (07) :125+127.
[2]张阳.钢琴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乐感[J].大舞台, 2015, (01) :223-224.
培养学生乐感 篇10
[关键词]多声部 音乐 感知能力 学习兴趣 欣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72
在小学阶段,应重视学生艺术美感和音乐感知能力基础的奠定,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发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潜能,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感知能力。下面,我将浅析小学生多声部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相关策略。
一、聆听自然之音,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节奏是音乐生命的源泉,乐声之美源于生活,节奏、音色源于自然。小学生处于乐感培养的萌芽阶段,教师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的引导非常关键。将聆听贴近自然和生活的声音作为乐感培养的启蒙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还能培养学生对不同音色和声部的感知,进而增强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
音乐教师应善于洞察身边的声音之美,悉心收集美妙的声音,并制作成学生课堂学习的素材。如清脆的鸟叫声、潺潺的流水声、夏季知了的叫声、交通工具的鸣笛声等。这些贴近生活、有趣的声音各具特色,在声部、节奏和音色方面表现为高低、长短、粗细不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聆听和欣赏对音乐元素建立起初步的感知,音乐教师以此为契机,了解学生现阶段对音乐学习感兴趣的方面。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相关的音乐知识,如贝多芬、肖邦等著名音乐家的故事,加深学生对音乐殿堂的向往和追求。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都收获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评价,它是一种创新性、灵动性、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多声部的教学课程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情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在轻松的环境中准确地对多声部音乐的低、中、高声部进行定位。
如在三年级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欣赏《渴望春天》并学唱《小春笋》。教师可以将春天大自然的美好景致制作成课件并呈现给学生看,给学生以美妙的视觉与听觉享受,随后,教师让学生聆听歌曲《渴望春天》,使动听的歌曲与课堂情境完美融合。教师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分别代表低、中、高三个基本声部,教师针对每个声部进行教唱,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哼唱和模仿,对不同声部的特点进行初步感知。最后,教师自然地演唱《小春笋》,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对多声部知识有进一步的感悟。
三、确立乐感学习方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许多音乐课堂教学简单地进行试唱练耳训练,而对多声部的理论知识学习却很少涉及。究其原因,学生觉得乐理知识枯燥乏味,学习的内容相对抽象,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不感兴趣,使教师的教学安排也渐渐地忽略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思维停滞在局限模式的框架内。
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在提高自身声乐修养的同时,思考如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理论知识讲解开发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多声部的音乐理论知识学习,可以给学生的实践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概念框架,使学生对多声部音乐效果产生丰富的联想,解决许多学生在进行多声部的结构训练时,不能对谱面体现的乐感形象进行基本的认知和解读的问题,并有效调动和提高学生个体的听觉体验。小学阶段的多声部学习,是最初始化的乐感接触和培养阶段,如果学校教育能够摒弃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观念,音乐教师能够将简单、基础、必要的理论知识进行阶段性渗透教学,对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有很大好处。
四、重乐感培养过程,建立正确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有效反馈,有激励与调节的重要作用。因此,小学多声部的音乐感知能力教学与培养,同样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的建立和形成。正确的评价标准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不仅要注重评价学生音乐多声部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更要注重学习态度和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生活中发现音乐之美,从接触到的音乐资源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其二,从纵向时间段来看,多声部乐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进度中应该严格遵照阶段性、连续性、导向性的原则。乐感的培养和形成并非立竿见影,需要教师反复地引导和教授,也需要学生长期坚持探索和实践,只有点点滴滴地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乐感,将多声部乐理知识牢固地掌握。
综上,音乐课程的重要性应该被充分认可,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也应被充分重视。学生多声部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和研究,将抽象的音乐语言变成生动、形象、直观、可感受到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培养学生对更高艺术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并助力课堂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
谈如何在音乐课上培养学生乐感 篇11
专业人士都知道, 乐感是人对音乐艺术感知上的灵敏度、准确度、接受能力、模仿能力、理解能力、辨别能力, 生活联想的能力等诸多能力的综合。乐感和技巧一样, 是有等级可分的。一流乐感的人具有强烈的“创造欲”, 而且大多是自发的, 能“动人肺腑”, 甚而达到令人终身难忘的程度;二流乐感的歌声, 往往只能达到“娓娓动听”的效果;三流的事实上已无“感”可言, 只能把一首歌比较完整地唱下来, 令听者不厌烦而已。为了强化对乐感的理解, 本文将针对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乐感的途径进行探讨。
一、加强视唱练耳教学
1. 视唱与听觉
在音乐专业教学中, 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技能理论课。视唱练耳大体分为视唱和听觉训练两大部分。
通俗的说, “视唱”就是拿到一份五线谱乐曲看谱即唱的技能, 需熟练掌握五线谱, 各种高、中、低谱号, 区别不同音之间音高的不同, 以及不同音符所代表的长短时值, 认识各种升、降记号, 判断各种调式与调性等, 演唱时要求达到音准、节奏准、有表现力地完整唱出来。
练耳是听觉的训练, 通常是对钢琴上弹奏出来的音进行听辨, 训练孩子靠听觉分辨音程、和弦、节奏, 能把听到的音或曲调用五线谱准确记录下来, 还要能够听辨和弦, 分析和弦的性质、功能, 相应地能构唱音程与和弦等等。听觉训练还包括对音色的辨别能力。各种乐器都有不同的音色, 同一乐器也有不同的音色。乐队演奏的乐曲中还有各种乐器的混合音色, 音色千变万化, 均可通过训练让学生分辨出来。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音乐训练科目, 包括乐理、听觉练习、视唱练习和节奏练习, 是科学训练学生头脑反应, 提高听力乐感的美育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听觉敏锐, 唱音美好, 否则一旦耳骨长成型, 就较难纠正和提高。视唱与听觉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并不是独立的。通过科学有效的、专业化的视唱训练, 能很好地促进和发展听觉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 这样听唱兼顾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音准的掌握。
2. 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
提高音乐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欣赏音乐, 教师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欣赏曲目, 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循序渐进的欣赏, 是提高音乐感的一个好办法。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 它是依靠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对比、变化有规律地组织起来, 形成音乐形象, 并通过器官来感受的一种艺术。人与音乐的最初接触就是听觉。所以, 要引导学生通过多听音乐, 在头脑中树立一个审美标准和分辨优劣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音乐时, 要用心体会, 发展与建立内心听觉, 并且大量地去聆听各类音乐,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反复聆听, 音乐素质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产生良好的内心听觉。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培养乐感
培养学生乐感, 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促进。如在欣赏《沃尔塔瓦河》时, 这首作品听过的同学不多, 为了使学生能进入音乐, 我先在网上收集了乐曲的背景为学生介绍, 学生都被乐曲创作的一波三折所折服。再让学生欣赏时, 学生会联想乐曲的背景带着情感去欣赏。最后要求学生说说感受的时候, 学生都有感而发。演唱音乐作品的主题, 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培养学生乐感。
三、课外音乐活动中的乐感培养
在组织课外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 一些学生的音乐潜能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会被挖掘出来, 有些学生的音乐天赋确实让人意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对于培养良好的乐感来说, 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课堂, 教师可根据需要组织合唱、编排舞蹈、指导器乐、欣赏名曲、开设专题讲座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欣赏者, 也是指导者、创造者, 通过自己的练习表演, 去发掘美、表现美, 进而创造美, 这对于他们“良好的乐感”的形成和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些综合美感的熏陶下, 他们切实感受到失败和挫折, 也享受到成功与快乐, 在获得美的体验的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坚韧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乐感】推荐阅读:
加强学生乐感能力培养08-13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07-21
竹笛教学中的乐感培养10-11
学生技能培养07-18
学生记者培养10-17
学生培养05-19
学生能力培养08-05
培养学生节水意识07-16
培养学生的爱心07-18
学生地理视角培养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