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区银行

2024-10-12

美国社区银行(精选12篇)

美国社区银行 篇1

近年来,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推进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爆发式增长,银行业面临着融资渠道闭塞,存款资金外流,经营成本激增,产品服务雷同等困境,其中一些金融机构存在被收购甚至破产的危险。而在美国,社区银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运营模式, 长期以来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7月,以发展社区银行业务为核心的美国富国银行以2360亿美元的市值登上了全球最大行的宝座, 显示了其发展社区银行这一方向的正确和成功。将美国先进的社区银行模式引入我国并结合国情进行改造推广, 关系着我国大量金融机构的命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笔者对美国富国银行进行相关分析,希望为我国广大中小金融机构今后开展社区银行业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美国富国银行简介

美国富国银行(Wells Fargo)是一家1852年成立于纽约的多元化金融集团,目前其总资产为12000亿美元,排名全美第四;市值为2360亿美元,是美国市值排名第一的银行。富国银行拥有27万员工,七千万客户和超过9100家分支机构,作为一家提供全面服务的银行,业务范围包括社区银行、抵押贷款、公司贷款、个人贷款和房地产贷款、投资和保险等。其存款份额在17个州排名第一, 其抵押贷款和小企业贷款的发放都排名全美第一, 作为唯一一家被穆迪评级机构评为AAA级别的美国银行,它拥有全美最好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若以存款、家庭贷款与金融卡业务统计,富国银行排名全美第二,可以说其是目前美国最好的银行。现在,富国银行通过自动取款机、手机、个人电脑和不断完善的银行网点坚持每时每刻都为顾客提供重要的金融服务,其高速办公效率使顾客能从先进产品和服务中获得收益。

二、富国银行的经营现状分析

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业务专注为个人客户和年销售不超过一千万美元的小企业主提供几乎所有金融产品和服务,其资产规模排名全美第四, 全美国三分之一的家庭和富国银行有业务往来,但其中除了存款规模排名第二名外,基本所有细分贷款市场均为全国第一名, 如全美四分之一的住宅抵押贷款由富国银行发放,但是富国银行其他业务如证券、经纪、资产管理等对利润的贡献相对有限, 远远低于摩根大通和花旗银行。现阶段银行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富国银行始终坚持推行交叉销售策略, 重点布局于最传统的存贷业务上, 稳健经营,深耕零售客户,并未像其多数竞争对手那样将业务触角伸向投资银行等高风险领域。

受传统存贷业务性质的影响, 单个社区银行网点的营业能力可能相对增长平稳,且耕耘期较长,因此需要银行提高已有网点利润率的同时,网点数量规模保持一定的增速。富国银行与摩根大通在机构设置方面是存在较大区别的 (如表1所示):富国资产总额1.42万亿美元,只是摩根大通2.36万亿美元的60%,ATM机数量为摩根大通的64%,与其资产规模相匹配;但富国的网点数量却是摩根的1.62倍, 员工人数也多出一万多人。富国银行在网点数量建设和员工人数投入上超过其他银行的原因在于其社区银行业务的需要,深挖客户资源,提高交叉销售都需要依靠“关系型”服务与客户体验。富国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大量系统性投入、加大员工培训力度,以及深入了解客户需求,而这一切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积累。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长江证券研究部2014年1月发布的银行业行业研究报告整理编制

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业务主要由分布在居民社区密集之处的支行开展,以便发挥地缘性优势。内部布局以开放式为主,设立与业务区隔离的休息区,方便有家庭及小孩的客户。与其市中心网点不同,社区银行网点装饰并不追求奢华,整体感觉较为温馨。

三、富国银行的经营特点分析

笔者认为富国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摸索出以下三方面经营特点。

1.合适的网点密度控制经营成本 ,追求利润最大化

网点密度指在不同市场(农村或城市)中按照合适的密度设立社区银行的网点,并且致力于吸引当地居民来网点办理业务。根据富国银行测算,每500个住户的增长将提高每个网点10到20bp的ROA水平, 因此社区银行网点需要合理分布,从而控制经营成本,在此前提下,社区银行各网点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同时避免集团盲目扩张导致经营成本增加。2011年为止,单个富国银行社区网点客户数达到3600户,超过美国银行业平均2000户的网点客户数。从2003年到2011年 ,富国银行家庭客户数增长了3%, 而同期美国家庭增长率仅为0.8%。从以上两个数据可以看出,富国银行的网点密度非常合适,单个网点为尽可能多的客户提供服务,不仅控制了经营成本,避免了不同网点间的相互竞争,而且使其利润最大化。

2.长期坚持交叉销售策略,追求效率最高化

富国银行能大量吸收低成本的核心存款, 发放全美最多的各类贷款, 其主要原因是该银行在零售业务中表现出来的强大交叉销售能力。交叉销售的核心在于运用多渠道销售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从而使自己成为客户存贷款的账户银行。简单来说,就是多渠道、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实现单位客户交叉销售数量的上升,则单位客户创造的利润将提升。长期以来,富国银行坚持交叉销售的经营理念,其带来的客户黏性是富国银行能够长期抵御多次经济波动的制胜点。一般来说, 客户选择一家银行进行业务往来后, 随着使用年限增加,各种需求都会在这一家银行累积,这样客户对银行的黏性会越来越强, 尤其对中小客户来讲, 这种黏性的转换成本很高,而且其议价优势远低于大客户,富国银行正是抓住了此类客户群体,从而得以实现效率最大化。正因为长期坚持交叉销售战略, 富国银行早在2010年就实现了向单个客户销售6.14个产品的目标,在交叉销售最好的区域更是高达7.38个。富国银行80%的收入和收入增长都得益于交叉销售, 不仅能维持富国银行客户群体的稳定, 而且能提高银行内部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效率,从而实现效率最高化,增强自身经营的稳健性。

3.始终保持严格的风险控制,追求损失最小化

富国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一系列大的并购, 包括1996年收购第一洲际银行 ,1998年与西北银行合并及2008年吸收美联银行。在这些并购重组中,富国银行始终注重风险防范,只有确定并购后有利于发挥整体的高效率,富国银行才会进行并购。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富国银行坚持自己的市场定位和管理特色, 主要措施包括控制网点员工的数量、保证客户满意度、削减营业网点的面积,最后形成大量规模较小、内部 布局合理 、氛围温馨 的社区银 行网点 ,客户可以在网点内享受多渠道模式,包括网络银行、ATM和电话银行等。目前,其单个社区银行的网点面积及成本开支呈长期下降趋势。

富国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一直坚持侧重自己的存贷业务,很少涉及高风险的投资银行类新兴业务,如高杠杆衍生业务,富国银行基本不进入担保债务凭证市场, 也不接触表外结构性投资工具。近年来其贷款大概占银行总资产的60%左右,使其用于其他高风险业务的额度相对较小, 盈利稳定性相对较好。由于富国银行具备社区银行的优势,熟悉社区内中小企业的情况, 对于那些信用评分标准低的客户, 富国银行坚决回避。2007年开始于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的经济危机再次证明了富国银行的稳健策略。作为全美最大的住宅抵押贷款发放者, 在危机期间富国银行的住宅抵押贷款不良率却比行业平均水平还低20%。另外,富国银行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风险分散的原则,贷款集中程度很低。根据2011年富国银行贷款发放情况可以看出,其商业及工业贷款占总贷款的23%,商业地产贷款占总贷款发放量的16%, 而家庭住宅抵押贷款占总贷款的41%, 富国银行正是通过这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尽可能分散风险,从而减弱经济波动对自身正常经营的负面影响。

另外,富国银行在控制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方面的做法也非常出色。截止到2011年,富国银行在此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连续10年保持全美首位。由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高,该项业务成为推高富国银行净利差的一大助手,早已成为富国银行最赚钱的业务之一。2011年富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6.29%,分别高于综合贷款和大中型企业贷款利率的1.36%和2.05%,收益率处于较高水平。

四、结语

富国银行发挥了其社区银行的优势,尽量寻找到低成本与高利润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始终坚持严格的风险控制,保持经营过程中损失最小化。其社区银行业务具有鲜明的经营现状和经营特点, 笔者希望能给我国广大银行业从业人员以启发,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区银行发展之路。

美国社区银行 篇2

1、进入美国名校的“桥梁”

美国两年制社区大学和四年制大学实行“2+2”转学制度,大多数社区大学和四年制大学签有转学协议,从而确保社区大学的学分可以在四年制学位课程中得到承认。美国一些名校每年都会招收一部分社区大学转学的学生,对于很难直接被名校录取的学生,选择社区大学是升入名校的桥梁。

2、学费低,资金担保低,留学性价比高

社区大学每年学费在5000至8000美元左右,而美国公立大学学费每年一般在2万美元左右,私立大学每年学费在3.5万美元左右。

留学费用预算:社区大学一年的费用预算:(以学费5000美元/年为例)

学费5000美元/年+生活费1万美元/年=1.5万美元/年(全年约10.5万人民币)四年制大学一年费用预算:

公立:学费2万美元/年+生活费1万美元/年=3万美元,约21万人民币

私立:学费3.5万美元/年+生活费1万美元/年=4.5万美元,约31.5万人民币

注:以上费用预算不包括奖学金和打工所得,学费按中间值计算(有很多公立大学学费低于2万元/年),另外生活费按较高费用计算,若校外合租住房,则实际生活花费会低于预估值。

3、小班授课,教授专职教学

社区大学提供小班教学,平均每班人数少于30人,并且所有教师专职教学,不会出现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助教上课的情况。社区大学课程以通识教育教学为主,重点在于帮助每一位学生成功。社区大学还对学生提供如下服务:个人指导、课外咨询、写作实验室、留学生俱乐部和转学指导中心。

4、提供ESL实用语言培训,免托福和SAT

社区大学一般都提供专门的ESL语言培训,所以学生申请时不用提供托福和SAT成绩。学生入学后可进入ESL英语培训中心参加英语培训。和国内应试英语不同的是,社区大学的ESL培训课程主要为将来学习做准备,侧重在学术英语培训。学生只需通过社区大学的ESL测试,就可以正式入读大学课程。

5、入学灵活,申请时间短

如果直接入读社区大学专业课程,一般可9月份、1月份入学,如果需先参加ESL英语培训,则只要ESL有开课,就可以申请入学。和四年制大学需提前9-12个月申请不同,社区大学一般3-5个月就可以办理完申请、签证和入学的全部手续,为广大学生和家长节省了大量宝贵时间。

6、社区学院办学历史较长,体制上有保证

读“社区报”感受美国 篇3

《走进美国社区报》并不如我事先猜测的那样,概念化和全景式地谈论美国社区报纸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脉络,而是通过对北卡罗来纳州一批社区报的深入调研,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社区报鲜活的样式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书中生动翔实的描写及随处可见的思维亮点,使我几乎手不释卷地一口气读完全书,且思绪良多。

11年前我在美国访学时,已经注意到社区报的力量。我居住的纽约市斯塔藤岛区就有一份百年老报《斯塔藤岛前进报》。就其创刊背景和发行范畴看,这是一份典型的社区报。但从报社规模和运作模式看,它又与其他都市报纸无甚区别。限于当时的时间与精力,我未能深入小型市镇去了解美国大量存在的社区报纸,迄今引为憾事。

这个遗憾被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陈凯女士出色地弥补。她在《走进美国社区报》中,对美国北卡10多份社区报进行了个案分析,这些报纸包括较大型的日报和免费的周报,涵盖美国社区报的多种形态,故可收管窥全豹之效。也正因为陈凯“沉”在北卡长达一年,加上她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沟通技巧,对一些报纸得以反复走访和定点观察,此书也就有了沉甸甸的样本力量。

美国社会承接的是欧洲传统,早期移民就有“无报不成镇”之习俗。因此,美国的社区报与其所在的乡村区镇有着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远比都市大报与读者间的信息买卖关系复杂得多。在一些典型的社区,报纸在社区发挥着良好的信息集散和聚合人心的作用,其开合兴衰甚至报社领导的进退更迭,都会牵动居民的神经。反过来,社区学校的发展变化、居民的婚丧嫁娶乃至邻里间的纠纷矛盾,也常成为报纸关注的事件。这时,“贴近本地”便成了社区报最重要的编辑方针。书中引述一段笑话称:美国第33届总统哈里·杜鲁门1972年逝世时,一份社区报的编辑准备报道这一重大新闻,但遭到发行人的质疑。发行人问:你能找到杜鲁门之死与本社区的关系吗?于是编辑绞尽脑汁写下这样的导语:“哈里·杜鲁门,这位曾经坐飞机经过本州上空的总统先生,昨天逝世。”

相比之下,中国似乎一直未能形成类似的社区。过去,中国城市的社区形态固定,邻里关系密切,却没有关注社区的报纸。如今大中城市的老居民纷纷迁居漂亮舒适但互同陌路的新社区,破旧的老社区多由外来暂住人口填补,人际关系支离破碎,即便有了社区报纸,也很难得到“社区”的认同。按理,广大乡村可以找到很多相似之处,如熟人环境、世俗传统、共同利益、家族承续等,但过去絕大多数县区报纸并不关注这些。2003年的全国报刊大整顿将大多数县区报纸关闭之后,乡村社区的阅读空间成了更大的盲点。指望城市报纸通过创办地方版来覆盖乡村及偏远区镇的想法,因报纸的急功近利而屡屡落空。

事实上,只有土生土长而对本社区有很高忠诚度的报纸,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报。这时,办报者只有与社区建成利益共同体,有足够的耐心与亲和力,将赢利置于次要地位,千方百计与社区居民交朋友,对社区报道精耕细作,报纸才有成功的可能。因为从美国的经验看,这类报纸的生存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社区民众的支持关注,而非对眼前利益的急切撷取。

当然,在商业化、集约化大潮的冲击下,美国很多社区报也面临困境。大量社区报被报业集团吞并后,导致其社区忠诚度锐减,与居民的纽带断裂。书中对此现象有深刻而活泼的解读。如《教堂山新闻报》曾是北卡最优秀的社区报,1995年被麦克拉奇收购。麦克拉奇公司本是西部一家历史较久但规模不大的报业集团,前些年急于扩张,投资激进,曾于2006年上演“蛇吞象”奇景,将综合排名全国第三的老牌报业集团奈特-里德报团兼并,但很快便“消化不良”,又将旗下报纸成批卖出,进而大量裁员,迄今债台高筑。《教堂山新闻报》遭受波及,记者人数从最多时的八人减至二人,采访捉襟见肘。这样一份原本偏安一隅的社区报,若无报团折腾,断不至于如此狼狈。书中还详细记录了麦克拉奇CEO加里·普鲁伊特到北卡被其收购的另一家社区报《新闻与观察家》讲话及与员工的精彩对话。对话中双方唇枪舌剑,报团与被收购子报间的矛盾暴露无遗,成为全书亮点之一。

美国社区报数量巨大,占报纸总数的八成以上。这些报纸深入民众,与社区这样的社会小单元融为一体,因而如美国传播学家赵克所言体现了“美国的心跳”。要想了解美国人民,社区报便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美国社区报纸的发展历程也给我们以启迪:在强势主流媒体的参天大树下,必有社区媒体健康发展的玲珑空间。(摘自《新京报》)

美国社区银行 篇4

关键词:社区银行,经营模式,村镇银行,农村社区商业银行

一、引言

美国社区银行已有100多年历史, 是美国银行体系中重要的小型商业银行, 具有与大型银行截然不同的金融功能。社区银行有两个基本特点: (1) 规模较小, 资产额介于两百万到数十亿美元之间, 组织结构简单, 分支机构有限; (2) 主要分布在小城镇和农村, 重点为辖区内中小企业、当地居民和农户提供金融服务。

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家协会 (ICBA) 公布的数据, 2011年美国有7 000多家社区银行, 占银行总数的96.4%, 资产规模占全美银行资产总额的20%, 在美国各地有超过50 000个网点。从资产规模来看, 在全美所有社区银行中, 资产低于10亿美元的银行占91%, 资产低于1亿美元的占34%。

美国社区银行分布于全国各地, 形成了适应美国金融市场需求、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 这既与社区银行正确的市场定位密不可分, 也与美国政府的政策扶持、健全的金融监管所形成的良好外部环境密不可分。我国村镇银行与美国社区银行皆为两国金融体系中的小型商业银行, 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成功之处值得我国借鉴。

二、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特点与优势

1. 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早期的美国社区银行经营业务主要是储蓄、兑现、简易结算三项。随着科技进步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不断创新, 现代美国社区银行为客户提供全能型金融服务以及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 储蓄、信贷、投资理财、信用卡、借记卡、电子银行、自助取款 (ATM) 等业务应有尽有。但其最主要的业务仍是向客户提供零售服务, 包括中小企业贷款、农业贷款、消费者贷款等。社区银行既倚重传统存贷款业务, 又重视业务创新, 积极开发信托、保险、证券、咨询等新业务。通过业务创新, 社区银行为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2. 求异性市场定位战略。

美国银行体系中大中型银行与社区银行同时并存, 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社区银行始终以服务当地社区为总体市场定位, 将自己的客户群定位于辖区内居民和中小企业。这种差异性市场定位战略有助于社区银行将自己植根于所在社区, 与所在社区居民和企业保持密切的人文联系, 赢得社区内居民和企业的信任, 为业务开展积累忠实的客户群。差异化的定位为社区银行带来了竞争优势, 有效规避了与大型银行的无序竞争, 弥补了大型银行在小额借款人融资问题上的缺位, 使银行资金既来源于本社区, 又运用于本社区。

3. 关系型贷款竞争优势。

社区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在开展贷款业务时, 两者所依赖的信息全然不同。大型商业银行开展贷款业务主要依赖于客户所提供的正规的财务报告、易于估值和拍卖的担保品、支付记录等“硬信息”。然而中小企业、居民家庭、农户等客户很难提供大型商业银行所要求的“硬信息”, 因而他们的信贷要求往往被大型银行所拒绝。

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 社区银行在收集、传递、使用客户“软信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给客户提供贷款以关系型贷款为主, 这正好可以满足中小企业、农户和居民家庭的借款需求。由于社区银行内生于社区, 立足当地社区, 具有强地缘性, 其员工及信贷经理大多来自所在社区, 与潜在的小额贷款者联系密切, 能够低成本或无成本地了解潜在客户的“软信息”, 在搜集客户“软信息”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同时, 社区银行组织结构简单, 分支机构有限, 信息传递链条较短, 这些“软信息”能够被有效传递和使用, 成为社区银行提供贷款时重要的决策依据。据统计, 1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占社区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达17%, 而大型银行仅为5%。社区银行利用独特的信息优势, 向当地中小企业和居民、农户提供关系型融资, 建立起互惠共生关系, 形成了核心竞争优势。

4. 大份额的核心存款。

社区银行的核心存款主要以活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等形式存在, 在总资产中占有较大份额。美国社区银行立足于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 使其和社区内的农场主、小企业和居民等存款客户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 其资金来源相对比较稳定, 形成了以这些客户存款为主的核心存款。数据统计显示, 社区银行核心存款 (企业结算性存款和小额定期存款) 占其总资产的平均比重达79%, 而美国其他类型银行仅为50%。同时, 社区银行向小企业贷款时收取较高的放款利率, 使其给存款人支付较高的利率成为可能, 提升了社区银行吸收核心存款的竞争力。社区银行在经营中重视传统存贷款业务, 是其获得较高水平净利差、获得大额核心存款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大额核心存款使社区银行获得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 经营保持了较好的流动性。

5. 外部良好的制度环境。

美国社区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有利于社区银行的创立。美国实行联邦政府与州政府都有权颁发银行执照的双重银行体制, 州政府对州立银行设立的资本金要求较低, 监管较为宽松, 使得数量众多、规模较小的银行选择州立银行的形式成立, 从而催生了大量的社区银行。在银行业发展历程中, 美国政府出台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反托拉斯法》、《社区再投资法》和《小企业法》等法律, 鼓励银行业市场竞争, 反对垄断, 支持小型商业银行发展, 为社区银行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持。同时, 为了防止社区银行面临经营风险, 倒闭后无法向存款人兑付存款, 损害存款人的利益, 美国对社区银行金融监管重点是在社区银行中推行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起社区银行的公信力。

作为美国社区银行业的全国性行业组织, 美国ICBA在与政府和监管部门积极沟通谈判、降低社区银行经营成本, 维护社区银行行业利益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2006年12月, 我国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标准, 允许农村地区按照相关规定新设立村镇银行。全国首批3家村镇银行自2007年3月成立以来, 村镇银行在全国31个省市陆续成立。根据银监会统计, 截至2013年10月13日, 全国成立村镇银行共有1 000家。村镇银行运行六年多来, 尽管其整体态势良好, 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制约了其进一步稳定健康发展, 影响了其更好地发挥服务“三农”发展的金融功能。

1. 市场定位存在问题。

我国发展村镇银行的政策目标是服务“三农”, 但在实践中村镇银行市场定位与政策目标出现了偏差。从全国各地村镇银行的实际运营看, 村镇银行对定位于“农村社区商业银行”的独特性缺乏深刻认识, 对农村市场金融需求的特征缺乏必要的分析, 对农村社区信用与城市地区金融信用的差异性认识不足, 出现了与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农业银行等农村传统金融机构经营模式雷同、主要客户雷同的现象。

从经营地点的选择看, 大多数村镇银行一般都选择县城或地级市为主要营业地, 真正将乡 (镇) 、行政村作为主要营业地的村镇银行较少。从银行布局来看, 村镇银行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内蒙古以及云南等省份, 并且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县, 其贷款规模占全国村镇银行很大的比例。从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制度看, 村镇银行的主要发起人必须是出资额最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其最低持股比例不得低于15%, 这使村镇银行难以脱离现有的金融机构而独立存在, 其发起人必然沿袭传统的“大项目、大城市、大客户”的信贷经营模式, 将服务对象定位于中高端客户, 将短期内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标, 忽视了农户的金融需求, 致使村镇银行市场定位与政策目标出现差异。

2.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国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网络化、信息化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 限制了业务范围的拓展。由于种种原因, 大多数村镇银行既与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无缘, 也与全国银联业务往来不多, 导致其网络化金融处于“孤岛”。目前, 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多数村镇银行基本上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电子对账等支付结算系统, 同时也没有加入全国银联, 大多数村镇银行不能发行银行卡, 不能实现银行间直接汇兑, 不具备现代银行的结算功能, 不能充分享受现代化支付体系带来的便捷服务, 无法与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农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竞争, 使得村镇银行在当前我国“打工经济”盛行的农村地区丧失了天然的竞争优势。而现代支付结算系统不健全, 营业网点少, 阻碍了村镇银行对来源于农村外出务工收入存款的吸收, 限制了村镇银行新兴的电子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

3. 信誉认知度不高。

我国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普遍较短, 网点覆盖率不高, 在当地农村社区宣传力度不大, 农民对其缺乏必要的了解, 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相比, 农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 对村镇银行的品牌信任度不高。加之村镇银行现代支付结算体系不完善, 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 以致大部分农民不敢也不愿将个人存款放到村镇银行。不少村镇银行通过提高定期存款利率, 免开户费、免账户管理费、免汇款业务手续费的经营策略, 以增加农户存款的吸引力。

由于村镇银行信誉认知度不高, 出现了吸储难贷款易, 存贷比过高, 使其经营面临流动性风险。澳洲联邦银行 (济源) 村镇银行2011年2月在河南济源开业, 注册资金8 000万元。到2012年3月底, 该行存款余额3 400万元, 贷款8 500万元, 存少贷多使该行信贷资金非常紧张, 不得不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以维持其业务开展。

4. 风险控制能力较差。

村镇银行注册资本普遍偏低, 以致在经营中出现资金不足, 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其市场定位与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趋同, 加剧了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相同客户的市场竞争, 而村镇银行为了扩张业务、争夺客户, 往往降低信贷标准、违规放贷, 这无形中增加了信用风险。除此之外,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差, 部分农民诚信缺失, 借款不还的道德风险也使村镇银行面临信用风险。

尽管我国一直在积极倡导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靠天”农业向现代科技农业转型, 但是这一进程非常缓慢, 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 农业保险“缺位”, 抗风险能力低, 面对自然灾害等风险, 农户往往力不从心, 难以抵御, 从本质上决定了村镇银行向农民发放的生产性贷款必然面临严重的系统性风险。

5. 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

尽管政府出台了鼓励村镇银行发展的多项政策, 但仍然存在政府扶持政策的“缺位”, 如村镇银行行业整体的网络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急需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协调解决, 村镇银行行业整体要实现与外部金融机构的网络连接正常化, 要纳入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 实现通存通兑、代收代付等基本业务的正常化, 仅靠一两家村镇银行自身很难解决, 需要人民银行、银监会、信息部等主要部门出台相关政策, 给以协调解决。政府主管部门对村镇银行行业整体发展关注度不够, 其相关信息在银监会、人民银行等部门的网站上发布不及时, 数据统计资料查询难。

在税收方面, 村镇银行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分别为5%、25%, 远高于农信社的3%、12.5% (中西部地区全免) 的水平。与农村信用社相比, 村镇银行在税收方面受到的是“非国民待遇”。

在降低村镇银行涉农生产性贷款的系统性风险, 构建农村银保合作机制方面, 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尽管2009年中央1号文件早就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但在继续推进银保互动机制的建立方面至今没有具体措施,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业务的拓展。

四、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启示

尽管我国村镇银行目前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但这些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村镇银行代表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方向。村镇银行的发展对于打破农信社等少数金融机构长期垄断农村金融市场、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加速农村金融改革、促进“三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促进村镇银行能够长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如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 引导村镇银行定位于“农村社区商业银行”, 构建差异性竞争优势, 开展关系型银行业务, 完善村镇银行作为现代金融机构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为村镇银行提供积极的扶持措施和配套政策。具体有如下几点建议:

1. 明确市场定位。

我国村镇银行与美国社区银行皆为中小型商业银行, 美国社区银行经营的成功之处值得我国村镇银行借鉴。我国村镇银行首先要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 即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宏观经济背景下, 将自己定位于“农村社区商业银行”, 为辖区内农户、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等提供金融支持, 弥补大型商业银行以及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缺位”, 使自己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延伸农村社会最有效的现代金融机构, 扎根农村, 长期经营。

各地村镇银行应根据各自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现状, 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状况, 深刻认识其市场定位的阶段性, 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应积极帮助贫困农民转变为专业养殖、种植农户, 从扶贫转向与农户共赢;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应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与当地农民、农村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建立起长期合作共赢关系, 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村镇银行的商业化运作。

总之, 我国村镇银行应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模式, 与大中型商业银行展开错位竞争, 不断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现代金融服务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

2. 开展关系型银行业务。

村镇银行定位于“农村社区商业银行”, 将带来经营模式的革命性改变, 经营地域将从县城或地级市转移至乡镇, 村镇银行主要业务将会被限定在地域范围较小的农村社区内, 银行员工及信贷经理来自于村镇银行所在地区, 这样, 村镇银行将逐渐融入农村社区的熟人社会中, 从而具备“地缘、信息、人脉”等优势, 并在对农户等服务对象“软信息”的收集、传递、使用方面独具优势, 从而有利于拓展关系型银行业务, 彻底扭转其社会公信力较弱、社会认知度不高, 吸收存款难, 发放贷款信用风险难控制的局面。

村镇银行积极开展关系型存款和关系型信贷业务, 可以培养一批忠实客户, 获取稳定的资金来源, 形成大额核心存款, 有利于降低信用风险, 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村镇银行开展关系型银行业务, 正好能够适应农村金融小额零售为主, 需求分散化、个性化、多样化等特征, 满足农户随存随取、存贷方便、快捷, 应急用钱的金融需求, 这为村镇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配套政策。

我国村镇银行由于发展时间短, 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资产规模、客户基础、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等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 与农信社、邮政储蓄等机构市场竞争, 必然处于不利地位, 村镇银行要生存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 政府的政策扶持给社区银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社区银行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植。同样, 我国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弱稚”村镇银行急需政府大力支持, 以提供必要的信息化技术支撑以及促进其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具体建议有以下四点:

一要推进村镇银行整个行业的网络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为此要物色一个牵头部门, 建议设立村镇银行行业协会, 由行业协会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银联等部门和机构的协调和联系, 解决行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问题, 并及时发布有关村镇银行发展的新信息。

二要加强对村镇银行的风险防范, 村镇银行基础薄弱, 抗风险能力低, 应尽快建立农村银保合作互动机制, 以降低村镇银行农业贷款的系统性风险。

三要出台针对村镇银行的税收优惠措施, 降低营业税及企业所得税的税率, 实现村镇银行与农信社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同时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鼓励村镇银行对所在社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并加大涉农贷款税收减免优惠力度、财政补贴的力度。

四要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 提高村镇银行的知名度, 增强村镇银行的公信力, 为村镇银行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晓静.美国社区银行发展及其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启示.改革与战略, 2012;12

[2] .李海申, 苗绘.村镇银行的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财会月刊, 2012;26

[3] .何梅.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西南金融, 2013;1

[4] .龙超, 邓琨.中小企业融资与社区银行发展.经济学动态, 2011;8

[5] .刘春航.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及启示.中国金融, 2012;14

[6] .杨德平, 鲍国良.村镇银行的制度创新.中国金融, 2013;12

美国城市社区治理及其启示 篇5

邹丽琼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美国的社区治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公民自治的典型形态,它主要不是依赖政府,而是依赖社区公民、公共服务企业以及公共服务组织的参与。美国社区治理表现出了社区治理民主化、社区治理组织化、社区权力多元化的特征。对美国社区治理的考察为中国社区治理的发展提供了经验。那就是,中国社区治理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角色、培养现代公民和发展成熟的公民社会。

关键词:社区;治理;美国;社区治理

一、社区、治理和社区治理

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腾尼斯,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Community and Society)一书中指出,社区(community)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腾尼斯,1887)。①英国社会学家麦基文(1917)认为社区是广大的区域。任何社区都在风俗、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区别性的标记和特征。与社区最初定义的情感因素不同,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克(1936)在社区概念中引入地域性特征,他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②社区互动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学者桑德斯(1982)认为社区是一种社会互动的场域。③国外的理论界逐步完善了社区的概念,概括来看,国外社会科学家认为社区的基本要素主要有:(1)有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共同生活的人口;(2)有一定的地域和环境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势、资源、气候、经济、交通和公共设施;(3)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4)在情感和心理上有共同的地域观念、乡土观念和认同感。④由此可以看出,社区首先具有地域性特质,同时还包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的含义以及制度设施和物理设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领域,“治理”一词十分流行。西方学者对治理作出了许多新的界定。英语中的治理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20世纪90年代,全球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N·罗西瑙(James NRosenau)在《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中指出:治理为一系列活动的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统治不同的是,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⑤Rhodes认为:其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合作伙伴》中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⑥治理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美国城市社区治理及其启示社区治理是与社区统治相对的概念,它表示在社会利益多元化时代社区公共管理的新理念。相对于社区统治而言,社区治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非意识形态性。社区统治强调对社区的政治统治,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社区治理则关注对社区管理的有效性,强调节约治理的成本,提高治理的效能。(2)非暴力色彩。社区统治注重通过暴力手段来维持对社区的统治和占有,具有非常强的强制性。社区治理虽然也具有强制性,但是这种强制性是比较微弱的。社区治理是建立在政治和社会认同基础上的,更多的是依靠社区成员自觉的服从和参与。(3)权力运行的多向性。社区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确立共同目标等方式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治理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⑦

无论是“社区”、“治理”还是“社区治理”都是中国从西方引入的概念。它们是西方在社会和政治发展过程中为了应付新的社会形势和解决新的社会问题而建立的理论。相比较而言,西方的社区和社区治理的发展领先于中国,积累了诸多的经验和教训,而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才刚刚起步,因而研究西方尤其美国社区治理的基本问题,对于中国社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美国社区治理的模式

美国的社区治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公民自治的典型形态,社区并不是作为政府的一个基层管理单元(行政区划)而存在。联邦各州乃至各个市、镇,都有其独特的社区治理方式,但是社区发展和管理上,基本都采取了“政府负责规划指导和资金扶持,社区组织负责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他们将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在社区的日常运作中,社区委员会、社区主任、专业社区工作者、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居民、志愿者均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负有职责和义务。

(一)政府机构制定政策

美国政府一般通过制定政策影响社区的发展。例如,联邦、州地方政府一方面负责评估和修改社区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又采取措施消除在就业、信誉和住房等问题上的种族、民族以及其他形式的歧视。联邦、州地方政府鼓励和支持社区组织的发展,并和慈善部门、社区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这些活动,联邦、州地方政府可以建立一个合作机制,探索社区发展的途径。联邦、州地方政府还通过扩展社区组织来执行有关政府社区开发项目,为了推动社区发展,政府还通过各种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和法规,引导私营企业投入社区建设。

(二)第三部门提供服务

国际上一般将非政府非企业的机构称为非政府组织(NGO),又称第三部门,它是美国社区治理的支柱力量。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政府的财政缩减,第三部门在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中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为了实现精简政府机构的目的,越来越多的、本应由各级政府机构负责提供的社区公共服务,都较多地由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来承担。同时第三部门所提供的社区服务内容也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丰富多彩,避免了光靠政府管理机构来行使专职社区服务所造成的成本增大、效率不高和服务机构难以适应社区需求等弊端。美国的第三部门或社区非营利组织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的社区服务机构,较有代表性的是慈善组织;二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成立,能直接得到政府用于职业培训、社区服务和其他服务资金支持的组织;三是为满足邻里和其他社区需要而建立的组织。这些组织一般由志愿者发起,并由志愿者或低薪工作人员来管理。美国的第三部门或非政府组织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但各组织之间没有隶属关系,而是按照法律法规,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独立开展活动。

(三)社区企业提供帮助

在美国的社区治理中,除了政府机构和第三部门两支力量外,还有另一社区治理主体,即社区企业。包括:(1)社区化的小企业发展中心,它们在社区内为个人创办的小企业提供融资、谘询等方面的服务。(2)社区化的小企业投资公司,它们一般向所在社区的小企业提供创业资本贷款。(3)社区开发公司,这些公司为所在社区成长中的小企业提供诸如土地、厂房等主要固定资产方面的长期债务融资(4)社区微型贷款中心,主要为所在社区的少数民族、妇女、退伍军人创办和经营小企业提供小额融资服务。

综上所述,目前美国的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是一种以社区委员会为核心,议行分离,公民有广泛参与机会的公民自治模式。在这种体制下,强调了社区及社区居民的自我依赖、自我完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社区是民主的聚集地,因为这里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公共讨论之中”。⑧

三、美国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

美国社区治理是公民社会的治理,公共权力机构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只是局限于辅助性的协助。政府基本上不直接干预社区内部公共事务。所以,美国社区治理主要不是依赖于政府行为,而是依赖于社区公民、公共服务企业以及公共服务组织的自由和平等的参与。社区居民的广泛和积极参与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民主的活力,公共服务企业的运作促进了社区治理的市场化,许多公共服务组织的加入引起了社区治理的组织化。社区治理的民主化、社区治理的组织化引起社区权力的分散,社区权力形成多个中心,从而构成了社区权力的多元化特征。

第一,社区治理的民主化。美国学者博克斯把美国社区治理模式称之为“以公民为中心的智力结构”,⑨并且把社区治理与公民治理等同起来,其目的就在于显示美国社区治理强烈的民主化特征。社区参与成为美国民主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在美国现代社区治理中,公民直接参与的意愿越来越清晰地凸现出来,形成了社区代议民主制⑩和社区直接民主制相混合的民主自治模式。社区居民既可以通过社区选举或政党选举来间接地影响社区的公共事务,也可以通过社区全民公决或者社区听证会来直接决定社区的公共政策。但是,无论是社区代议民主制还是社区直接民主制,美国社区治理均表现出了对社区居民参与巨大的容纳能力,其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社区治理的组织化。在美国社区治理中非政府组织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有遍布全美各地的137万个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他们实际上是一种民众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结成的自我组织。同时由于非政府组织既是居民生活区的代理者又是政府管理社区的合作者。因此它可以起到政府和居民之间的桥梁作用,又因为非政府组织严密、机构健全、动作规范、市场化动作程度高、有强烈的责任感,所以在美国城市社区治理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美国的社区治理是极具组织化的。

第三,社区权力的多元化。美国社区治理是多个主体自由和平等参与的过程。公民、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分享着对社区的治理权力和责任。社区治理权力不是被政府或者社区代议机构垄断。美国学者博克斯也指出,公民、选任官员和公共服务职业者都参与了社区治理。它们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公民成为社区的治理者而不是消费者;选任官员的作用在于协调公民参与治理的种种努力,而不是替他们做出决策;实践者关注的焦点是帮助公民实现其社区治理目标,而不是着力控制公共权威机构。

当然,这些特征也会带来一些城市社区治理的难题,这给美国现今城市社区治理的走向——公民治理——的主导者们,即公共服务职业者带来了严峻的问题,包括政策制定中如何将期望的公民参与和可以接受的理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怎样避免气愤的精英们的报复(这些人将公民和公开对话看作是对他们利益的严重威胁),如何防止职业主义力图消除的政党分赃制、政治恩赐和腐败等不正之风的反弹。

四、启示

研究美国社区治理的经验,可以为中国社区治理的发展提供以下主要启示:

(一)促进社区治理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和社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多元主体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成员的合作。当前主要是取消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进入社区设置的障碍,政府应支持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内获得开展活动的持续资源。非营利组织加强自身能力的同时,不断与政府沟通,督促政府在社区政策方面进行有利于自身的改革,由此形成社区治理“不再是由国家”指导,而是“由国家和私营部门合作”。

(二)改革政府的权力运作方式。建立政府、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成员单位及社区居民之间的多元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使社区治理组织体系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结构,建立以社区共识和认同为基础的,充分发挥社区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机制。

(三)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健全社区组织体制与管理制度,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制度途径。政府、社区组织、居民、企业、非营利组织都是社区治理的参与者,通过培育居民自发性的小社团,构建社区参与网络,从而增强社区信任和合作,实现共同利益。

(四)促进社区制度创新,保持社区集体选择规则、社区操作规则与宪法选择原则的互补性,促进社区制度结构的自我繁殖。一是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组织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共同管理。二是保持社区参与者之间的适度分权,授权社区参与者与其角色相对应的社区决策权、管理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是强化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自愿平等合作关系,凭借合作网络实现各个主体间的协调和沟通,实现治理机制与治理理念的转变。

总之,社区治理是通过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居民、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努力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最终走向“善治”的过程,中国社区治理的发展要求三者齐头并进,缺乏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中国现代的社区治理都无法建构并良好地运作起来。

注释:

①(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0

②(美)RE帕克 EN伯吉斯城市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1987,111  ③ 谢芳美国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1 ④ 常铁威新社区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

⑤ 参见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M]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5;《21世纪的治理》(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全球治理杂志1995年创刊号 转引自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现实,2002(1): 21

⑥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转引自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

⑦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22

⑧ C Lasch, The Revolt of the Elites and the Betrayal of DemocracyW W Norton, 1996,171

⑨ [美]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

⑩ 是指广大社区居民根据物权在兹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居民代表组成代议机构——“业主代表大会”来行使社区的最高权利的制度。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最主要、最通行和最现实的途径是代议民主制,即“业主代表大会”制。引自http://housefocuscn/msgview/703/94576942html

[美]奥洛姆政治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06

冯玲,李志远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变迁的过程分析[J]人文杂志, 2003(1)136

[瑞士]弗朗索瓦—格扎维尔·梅里安治理问题与现代福利国家[A]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 2000,111

The Administration of Urban Communities in the USA and Its Enlightenment

Zou liqiong

Abstract:The administration of communities in the USA is always considered to be the typical form of citizen self—governmentIt is not dependent on government, but rely on community citizenship, public service enterprises, as well as public service organizations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communities in the USA has display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mocratization,organization of community administration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ommunity power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communities in the USA has provided the experi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administration,that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administration requires the change of government’s rol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modern citizens and the developed citizen society

十二大美国社区大学 篇6

圣马特奥社区大学

College of San Mateo

转学率:28.8%

类型:中型公立

圣马特奥社区大学创建于1922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社区大学,目前在校生约4万余人,提供90多种不同种类课程。学校坐落在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圣马特奥县,社区融汇了不同的文化风情,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和餐厅。所在地圣马特奥更是被评为加利福尼亚州最安全的县。由于San Mateo学区的三个分院(Canada学院、 San Mateo学院、 Skyline学院)坐落于世界级城市旧金山和高科技圣地硅谷之间的一些富人社区,所以,学生有很多机会可以参加各种可选择的实际培训(OPT)和实习。

每年春季、夏季、秋季,圣马特奥社区大学都会以经济的入学费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同时,另外,该校还提供有大量的来自国家科学基金提供奖学金的MESA课程。

圣莫妮卡社区大学

Santa Monica College

转学率:45.3%

类型:大型公立

圣莫尼卡社区大学(简称SMC)成立于1929年,被公认为是加州乃至全美最好的社区大学之一。与同类学校相比,SMC有更多的学生转学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圣地亚哥分校(UC San Diego)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SMC设有60多个领域的专业学科,学生可以选择副文学士学位 (Associates of Art, Associates of Science) 的学习、职业证书培训 (Career Certificate) 或进入大学转学计划 (Transfer Plan)。学生学完转学科目以后并不能马上获得副文学士学位,但是可以凭这些学分转学至加州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体系去完大学本科的后两年。有些学科也可提供副文学士学位,学生只要加修一些课程便可获得。

卡斯卡迪亚社区大学

Cascadia community college

转学率:54.1%

类型:小型公立

卡斯卡迪亚社区大学是一所公立、国家承认的社区大学。该校是全州唯一一个与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波塞尔分校共用一个校区的社区大学,与其双轨招生。学生们可以同时享用两校的资源,包括新的技术、新的科学实验室以及图书馆中超过 6 亿册的藏书。另外,该校学生成功转入华盛顿大学的学生比例在华盛顿州所有小区学院中位列第一,《华盛顿月刊》社区大学排名22。

克林顿社区大学

Clinton Community College

转学率:38.2%

类型:小型公立

克林顿社区大学,学校创建于1969年,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区大学联盟学校之一。克林顿社区大学在纽约州社区大学中排名第一,全美社区大学中排名前50,国际学生主要来自中国、加拿大、南非等国家,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

凡是进入克林顿社区大学的学生,一年后或两年后,在学院专门安排转学助理的帮助下,转入纽约州立大学体系内的四年制大学以及有协议的体系外大学。这些大学包括体系内知名大学:阿尔巴尼校区、水牛城校区、石溪校区、宾汉姆顿校区和普拉茨堡校区等;体系外的大学包括:罗切斯特工学院、克拉克森大学和希拉库兹大学等。另外,克林顿社区大学与纽约州立大学普拉茨堡校区合作开设“联合录取”项目,即申请克林顿社区大学获得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获得普拉茨堡大学的录取信,保障完成克林顿社区大学要求课程后,顺利转入普拉茨堡大学继续就读。

圣芭芭拉城市学院

Santa Barbara City College

转学率:53.8 %

类型:大型公立

圣巴巴拉城市学院成立于1909年,位于圣巴巴拉。学院位列加州109所社区学院的前三名,全美前十。学生在圣巴巴拉城市学院完成相关课程,GPA2.5以上就可以转入加州地区的大学,GPA3.0就有很大机会进入加州大学十所分校之一,部分专业和加州大学签有协议,GPA3.0以上可保证进入。学校还拥有综合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就业指导中心、校园书店、剧院、户内外大型运动场所等,每年成功转入加大圣巴巴拉分校人数全美排名第一。

米拉柯斯达学院

MiraCosta College

转学率:44.1%

类型:中型公立

MiraCosta College创立于1934年,为学生提供小班化的优质教学,经过WASC(西部学校联盟)认证,是San Diego地区内加州大学系统转学率最高的学院之一。Mira Costa—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转学课程为学生将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升学通道。学生可以免费使用学术资源,比如一对一辅导、写作指导和计算机/网络教室。国际学生办公室为来自35个国家的近200名国际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支持服务。

卑尔根社区大学

Bergen Community College

转学率:31.9%

类型:大型公立

卑尔根社区大学(简称BBC)成立于1965年,位于新泽西州,是一所公共的、两年制学院。作为新泽西州最大的社区大学,BBC经美国中部州院校协会认可,拥有来自世界上66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学校享有多重优势,所以才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生来此就读,其优势具体表现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小规模的班级授课;灵活的学习计划;与美国众多大学建立有转学协议等等。BCC与很多东海岸大学有着200多个转学项目,不仅涵盖了数学、工程、物理等常见专业,还设有音乐等小众专业,学生可选择的种类十分丰富。

nlc202309050129

圣保罗学院

Saint Paul College

转学率:45.2%

类型:中型公立

圣保罗学院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学校始建立于1910年,是一所综合性的两年制私立学院。目前,圣保罗学院拥有7500名全日制及业余制就读生,提供相关专业的大专学位及职业培训类课程。该校在《华盛顿月刊》社区大学排名上位居第一,尤其是它的职业教育十分出色,在美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且,圣保罗学院与Minnesota State University有多个学分互换项目。

克拉克学院

Clark College

转学率:42.5%

类型:中型公立

克拉克学院坐落在温哥华中央公园,创立于1933年,是华盛顿州历史最悠久、最受好评的二年制社区大学之一,拥有25座科学、技术、商业、人文和艺术教学楼。每学期有超过11000名学生就读本校。另有小班制教学方式,也广受学生好评。此外,学校还为学生提供有学术指导、医疗保健、机场接机、实习等服务。历年来,克拉克学院一直都是国际学生考虑的首选,其国际学生多被排名靠前的美国大学所录取。

贝尔维学院

Bellevue College

转学率:暂无

类型:中型公立

贝尔维学院成立于1966年。位于西雅图市以东贝尔维市。作为全州第三大学校,贝尔维学院不仅是美国华盛顿州最大的社区大学之一,还是全州转入四年制大学学生最多的学校。IT课程授课区曾是微软的办公室,校内亦有一个由微软公司授权的训练中心,其名称为微软信息技术展示学校(Microsoft IT Showcase School)。微软称贝尔维学院为ITT Showcase School。贝尔维学院开设有英语语言强化课程、大学预备课程、衔接课程、两年制的副学士学位、四年制学士课程、大学转换课程等等。

岱伯洛谷学院

Diablo Valley College

转学率:50.2%

类型:大型公立

岱伯洛谷学院创建于1949年,是一所两年制的社区大学,现有在校生26000人。学校位于旧金山湾区东北边美丽的Pleasant Hill市。该校提供45种以上大学主修课程,因被誉为加州教育最佳转学平台而受到美国学生及国际学生的青睐。岱伯洛谷学院有在校生22000名,包括来自57个国家的约1000名国际学生。作为美国每年向UC Berkeley大学输送最多转学生的社区大学,岱伯洛谷学院与UC系统(加州大学系统)内多个学校之间都有着成文的转学规定。而从该校转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更是在全美排名第一。

绿河社区大学

Green River Community College

转学率:55.8%

类型:中型公立

绿河社区大学(简称GRCC)坐落于华盛顿州的奥本,是一所2年制公立大学,为学生提供有学术学位、专业和技术证书等。此外,学校为国际学生特别设置有英语强化课程。目前,GRCC拥有近13000名学生,其中包括1600多名来自超过60个国家的国际学生。GRCC尤以为国际学生提供优质的辅助服务而闻名,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组织学生活动、俱乐部活动,负责转学规划。并且,该校学生多被高排名大学录取,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密歇根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优质的教育、贴心的转学专职服务、个性化的辅导使得更多的国际学生选择在此就读。

除此之外,GRCC一直因其设置可负担得起的留学费用而倍感自豪,不仅学费低廉,而且学校还会为国际学生提供奖学金,以进一步为学生减轻经济负担。

美国社区银行 篇7

在此背景下, 社区银行的建设再次成为理论及业界关注的焦点。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社区银行是指那些资产规模较小, 并且在一定区域内为众多中小企业及家庭居民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金融服务以及其他增值性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发达的社区组织使社区金融服务很早就得以在国外生根发芽, 社区银行成为其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内, 借由龙江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先期的实践, 以及近期民生银行在各地的规划和布局, 社区银行的具体实践成果第一次以完整的形象展现在民众及媒体的强力聚光灯下。

美国社区银行发展历程及典型分析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世界各国社区银行建设的前驱。尤其是美国, 作为世界上经济金融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其社区银行体系堪称典范。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网站提供的6900家银行的信息, 截至2013年9月30日, 全美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数量达到6791家, 占比超过98%, 资产规模合计2.85万亿美元, 占比19.43%, 平均资产规模仅为4.2亿美元。而正是这些资产规模占比不到20%的社区银行提供了全美超过60%的企业及农场的小额贷款。可以说, 社区银行在美国金融体系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正如伯南克所指出的那样, “社区银行是美国经济的基石, 是美国社区增长和繁荣的重要动力”。

(一) 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过程

作为美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独具特色、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区银行近30余年的发展一直伴随着美国金融及监管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呈现出3个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前, 这一时期在包括Mc Fadden Act (1927) 、Q条例、Glass-Steagal Act (1933) 关于禁止美国商业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小额存款的利率上限管制以及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证券 (除国债以外) 承销及投资银行业务等监管政策的护航下, 社区银行能够在特定经营区域内专注从事存贷款、结算等传统商业银行金融服务, 并逐步在一定区域内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是美国社区银行发展最快的时期, 根据FDIC的统计数据, 截至1980年末, 全美有超过14000家社区银行, 数量占比超过97%、资产规模占比也达到了34%以上。

第二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这一时期, 美国的金融及监管政策发生了转变。一方面, 金融创新推动放松管制。1980年, 《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颁布, 决定自1980年起分6年逐步取消Q条例关于利率管制的相关规定, 至1986年4月取消存折储蓄账户的利率上限, 美国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使美国众多社区银行面临息差下降的巨大压力, 社区银行出现第一波倒闭潮, 据Cole, R.A.et al (1995) 的研究, 1982-1992年间, 美国共有1400多家银行倒闭, 其中FDIC以接管形式处理了超过1200家商业银行、共计2200多亿美元的资产。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及金融创新使大银行以信贷评分卡模型为主的风险管理技术得以在小额商业贷款中推广, 大型商业银行可以更加容易、低成本的介入小额贷款领域, 直接挑战社区银行传统业务领域。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美国社区银行数量较1980年末减少了2000多家。

第三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至今, 为实现更加完全、更富竞争力的金融体制,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开始推进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监管 (Norton, 1991) , 效率与安全并重的审慎监管成为这一时期美国金融监管的主要特征。1994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里格-尼尔银行跨州经营与跨州设立分行效率法》, 商业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被打破, 银行可以在其注册地之外的任何州直接开设一家分行, 并且允许满足联邦资本充足条款及社区再投资法、具备良好管理水平的银行控股公司收购任何一个州的银行。该法案的通过直接使原先在一定区域经营的社区银行面临来自跨州经营银行的激烈竞争, 社区银行经营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而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使大型银行可以通过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从事证券承销及保险业务, 综合经营平台的整合行销效益大大提升了中小企业及家庭客户的金融服务粘度, 社区银行的竞争优势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新的金融生态环境下, 美国社区银行经历新一轮整合浪潮, 社区银行的数量出现锐减, 由1990年初的11000多家下降至2011年末的6700多家。

然而, 作为一个整体, 那些在历次监管政策变化及经济金融形势转变中生存下来的社区银行在美国经济及金融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小银行而言, 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其差异化、特色化经营树立了模板。中小银行如何在金融自由化、技术脱媒, 以及互联网金融汹汹来袭之势下令传统存贷业务继续贡献持续、稳定的利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立足特定区域的金融服务特性使美国社区银行存在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一是较高的小额存款占比。因为面向的服务对象主要为中小企业、家庭居民, 因此, 美国社区银行小额存款 (低于10万美元的存款) 占比通常高达70%~80%, 显示其对零售存款, 特别是个人储蓄存款的较强吸收能力, 社区银行的地缘优势明显。二是较好的资产质量。相比于大型银行依靠模型、模式化的信贷评分技术, 社区银行主要基于“关系型贷款”技术, 依靠所在区域社会地缘人格信任关系网络, 通过对潜在对象相关硬、软信息的搜集, 综合评分获取贷款安全性评估, 这种非标准化的贷款评审技术使社区银行能够在保持较高净息差的同时维持较低的坏账率。而富国银行在其160多年的经营历史上始终保持着社区银行业务竞争优势, 因此, 即便目前其资产规模已经达到1.3万亿美元、市值位居全球首位, 富国银行仍然是全球社区银行发展的典范, 剖析富国银行的发展模式对于社区银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业界典范剖析:富国银行

在美国国内, 富国银行拥有超过6600家的社区银行分店, 专注为所在区域的个人客户及年销售额2000万美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主提供包括融资服务、储蓄业务, 以及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包括资产管理、保险、经纪业务等在内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作为三大主要业务条线之一, 近10年来, 社区银行业务贡献了富国银行超过50%以上利润, 部分年份甚至超过70%。观察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模式, 大致有以下3个明显特征:

第一, 重视渠道建设, 强调客户接触, 将零售银行理念贯彻于整个行销过程。三组数据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一明显特征:截至2012年末, 富国银行总资产规模大约为1.4万亿美元, 而同期, 美国银行则达到2.1万亿美元, 但是, 富国银行的网点数量达到9097家, 美国银行则为5500家, 仅为富国银行的60%左右;在渠道建设的同时, 人员投入也相当大, 富国银行全体雇员数达到26.92万人, 超过美国银行的26.28万人。可以说, 富国银行通过这种渠道铺设, 直接将金融服务下沉到社区一线, 通过与社区客户的面对面接触迅速获取客户信息及服务需求, 将营销效果发挥到最佳。截至2012年四季度, 富国银行家庭用户户均购买6.03个富国银行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较上年同期增加0.12个;社区银行贡献了5912亿美元的平均核心存款, 占富国银行平均核心存款总额的61.86%, 保证了富国银行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存款成本;社区银行平均贷款余额达到4871亿美元, 占比超过63.65%, 保证了富国银行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息收益。

正如富国银行首席执行官John G.Stumpf所强调的那样, 富国银行十分重视与客户的面对面接触, 并认为这是富国成功的基石,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 富国银行为三分之一的美国家庭提供金融服务, 仅在社区银行网点, 富国银行每年就处理了55亿人次的客户咨询与营销, 而这也为富国银行创造了10000次/分钟的客户金融服务。与此同时, 富国银行十分重视与社区建立长期持久的伙伴关系, 投入大量资源到社区居民、客户所关注的领域。2012年, 富国银行慈善捐赠19500个社区非盈利项目, 总计金额达到3.16亿美元, 涉及社区发展、教育、文化艺术与人文项目、环境保护等, 并通过社区发展贷款/投资项目帮助社区发展与繁荣, 项目总金额达到70亿美元, 较2011年增长66.67%。此外, 富国银行全体成员2012年全年以各种形式共向社区捐赠价值超过7900万美元、志愿服务时间长达150万小时。正是这种与社区融为一体, 尽心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为富国银行成为1/3美国家庭金融服务伙伴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二, 丰富、多样化产品提升社区金融服务的满足率, 为交叉销售提供产品支撑。社区银行是富国银行成就交叉销售之王的重要阵地。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金融服务涵盖从储蓄业务、融资业务再到财富管理服务三大领域, 为社区银行家庭用户、小微企业用户 (主要是那些企业主拥有财务决策权的小微企业, 这些企业雇员人数通常在100人以下) 提供多样化、全条线的一揽子金融服务。这些金融服务通常包括储蓄存款、定期存款账户、个人养老金账户、支票、货币基金等储蓄服务;设备质押融资、商业地产及个人按揭贷款、应收账款融资、租赁、股权融资、信用卡等融资业务;并为高净值个人客户 (主要包括部分家庭个人用户以及小微企业主) 提供包括资产管理、保险、医疗储蓄账户、经纪业务等在内的中间业务。

与此同时, 富国银行还通过自助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7×24电话银行, 打造集“网点+ATM+互联网+移动终端+固定电话”为一体的立体式金融服务渠道。目前, 富国银行拥有全美覆盖范围最为广泛的网络之一, 使得富国能够获取更多零售客户。丰富的产品体系提升了富国银行交叉销售能力:近十年来富国银行单位零售客户销售产品数目持续提升, 由2001年的3.8个增长至2011年末的6.3个, 增幅超过65%。强大的交叉销售能力使富国银行获得了市场的充分肯定。

第三, 专注小微信贷业务是富国银行社区银行业务成功的重要法宝。2012年, 凭借其广泛的业务网络及始终坚持小微信贷的业务定位, 富国银行小微信贷业务规模已连续11年位居美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富国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十分重视市场细分及客户分层服务:对于年销售额200万美元至2000万美元且雇员人数在20-99人之间的小企业, 富国银行安排专门客户经理进行服务;而对于年销售额在200万美元以下、雇员人数不足20人的小微企业则由所在社区银行网点提供服务。与此同时, 依托强大的IT系统, 富国银行专门开发小微业务信用评化卡, 通过对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的信用评分系统, 富国银行三分之二的小微企业客户信用评分实现自动化审批, 大大降低了小微业务成本。

注重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 从而提升服务质量使富国银行小微业务始终保持强大的竞争力:针对规模较小、盈利一般、经营规范程度不足的加工作坊型及家庭工厂企业、个体工商户、服务型小微企业以及处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 富国银行专门开发了“企业通”小微业务模式, 该业务模式允许上述客户通过邮件、电话进行申请, 并且通过先进的信用评分模型实行自动化审批, 流程快捷, 极大方便了上述小微企业客户申请、获取银行融资。截至2012年末, 富国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2011年增长超过30%, 新增小微企业贷款投放达到160亿美元, 贷款余额超过570亿美元, 其中100万美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超过90%, 遥遥领先于美国同业。

富国银行社区经营模式及其成功经验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网点及战略转型的重要标杆, 其商业模式为国内许多银行所效仿, 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以及部分城商行都是它的拥趸者。近年来, 在监管层关于中小银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监管思路以及中小银行自身谋求转型的内在动力驱动下, 社区银行逐渐成为中小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战略的又一重要突破口。

国内社区银行方兴未艾

2013年7月份, 福建银监局下发《关于推进社区银行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试行) 》, 要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消费群体向社区聚集的新形势下, 积极转变经营方式, 稳妥推进社区金融服务, 将更多营业网点、金融服务向基层延伸, 有效调整业务结构, 持续满足社区居民金融需求, 实现银行业可持续发展。此后, 上海、重庆、江苏、深圳多地银监局下发类似文件, 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社区银行服务。国内发展社区银行的热情日益高涨, 本部分将总结归纳国内现存社区银行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 以龙江银行等为代表的混合型社区银行模式

全功能型社区银行模式实质上是支行网点转型的结果, 通过细分市场, 特色化、差异化支行客户定位、服务模式, 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客户、小微企业。而有限功能型社区银行属于社区便利型网点, 通常设置在中小型社区, 主要依托现有自助银行设立的支行网点, 以基础性金融服务为主, 包括各类非现金业务、收单业务, 突出低风险、低成本和便利性。龙江银行是国内最早确立社区化发展道路的商业银行之一, 也是这种混合型社区银行模式的最早实践者。截至2013年11月份, 龙江银行共有各类社区银行网点133家, 占全部营业网点的65.84%, 其中全功能型社区银行网点有19家, 有限功能型的社区便利型网点114家。

为进一步推广龙江银行社区银行模式, 龙江银行注册了形象化的“小龙人”社区银行标识, 从而树立其社区银行品牌。“小龙人”社区银行涵盖一系列金融产品与服务, 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龙江借记卡与贷记卡、“小龙人”系列理财产品、小龙“如意贷”、“乐途”汽车贷款及其他结算产品;同时, 依托龙江银行缴费平台, 实现覆盖水、电、燃气、移动、电信、有限电视等公共事业的缴费业务, 并逐步实现转账、汇款、信用卡还款, 达到满足社区居民日常金融服务需求的目的。除此之外, 一系列增值服务, 包括代售车票、免费义诊, 以及在具备条件的社区银行内设社区活动室、会议室、书吧、讲堂, 针对社区客户生活需求, 每个社区银行都专门设计制作实性较强的社区居民生活手册等, 进一步凸现其亲民、便民的品牌形象。

经过多年的发展, 以差异化为起点, 以特色化、品牌化为核心, 龙江银行的社区银行建设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总行通过建立科学、客观的价值评价体系和精细化管理策略, 定期对全行百家社区银行网点进行星级考评, 施行精细化阶梯推进管理;制定服务精细化管理规范, 指导社区银行严格执行服务规范标准, 提升服务水平。

(二) 以上海农商行为代表的金融便利店模式

作为全国首家在农信社基础上改制成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上海农商银行同样在社区银行服务模式的探索中处于前列。上海农商银行社区银行建设的探索始于2003年, 从连锁店的多功能ATM机开始。但是, 真正开启社区银行建设及大规模推广则始于2010年, 为践行便民银行发展战略, 上海农商银行于2010年5月在上海推出首家金融便利店, 提出“您下班, 我营业”的服务理念, 为社区居民及小微企业提供延时服务。2012年全年, 上海农商银行新设金融便利店40家, 从而使全行在上海地区的金融便利店家数达到100家, 如期实现2010年提出的用3年时间在全市开设100家金融便利店的目标。

上海农商银行的“金融便利店”主要开设在大型居住社区、郊区中心城镇等社区密集、人流量大的地带。而提供的服务则涵盖存取款、小额贷款、基金理财以及信用卡业务, 并充分发挥电子银行渠道作用, 通过自助机具与人工服务相结合, 实现自助银行、个贷服务中心、个人理财中心和业务营销中心四位一体的全天候社区零售金融服务。不同于有限功能社区银行以非现金类业务为主的特点, 上海农商银行“金融便利店”提供现金服务, 通过设置现金柜, 提供现金存取等服务, 满足居民和小微客户日常小额现金需求, 解决非营业时间的客户存取款问题。

此外, 上海农商银行还为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提供专门定制的金融服务:比如, 推出“二手房贷款直通车”, 与房产中介合作, 为客户提供房产信息的免费挂牌、交易配对, 协助办理房屋交易, 并进行相应交易资金监管和贷款服务;为小微企业客户提供账户查询、小额现金存取款服务, 设计推出“鑫易透-支票授信业务”, 解决小微企业存款账户临时资金不足问题, 推出“鑫易贷”小微企业贷款, 以融资金额500万元 (含) 以下的小微企业为主要贷款对象, 以多样化的担保方式、快捷的审批流程满足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需求。

截至2012年末, 上海农商银行金融便利店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9亿元, 店均达到1.49亿元;累计销售理财产品131亿元, 发放信用卡超过2.7万张, 新增个人网银客户近6万户, 完成公共交通卡充值1.3万笔;组织开展了300多场、1万多人次参加的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截至11月末, 受理并发放个人贷款3128笔, 累计金额28亿元, 受理并发放小企业贷款1118笔, 累计金额46亿元。金融便利店成为上海农商银行零售及小微业务拓展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 为了强化金融便利店管理, 上海农商银行于2010年便在个人金融部下设金融便利店管理部, 统筹全市金融便利店建设与发展管理。

(三) 以民生等为代表的分支机构服务前端模式

与前述两类社区银行模式不同, 分支机构服务前端型走草根路线, 一般只提供简单的业务指导、开卡办卡、存取款等基本银行服务, 是作为各家银行在当地分支机构的服务前端。此一模式的主要力推者为民生银行, 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曾豪言, 3年内, 民生银行将在全国开出超过一万家的金融便民店。由于监管定义的模糊, 民生银行这种社区银行得以报备制迅速进入市场, 在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重点城市迅速形成燎原之势, 在全国范围内铺开近千家的金融便民店。民生银行金融便民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网点, 只是在原有的自助银行基础上增加咨询功能, 在智能化的基础上增加商务化功能, 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讲, 此类社区银行是作为大型金融机构在当地的一种零售渠道, 吸收储蓄存款及零售客户, 迅速占领零售市场。

然而, 随着2013年12月16日,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 (简称“通知”) (银监办发[2013]277号) 的发布, 上述“自助机具+工作人员”的简易型社区银行模式受到严厉规范, 按照“通知”要求, “自助银行+人”的咨询型网点应规范界定为社区支行、小微支行, 并按照严格程序提出设立申请、履行准入程序。因此, 原先部分股份制银行机动设立的咨询型网点, 意在迅速铺开前端服务渠道的方式受到限制。

社区银行:中小银行零售金融战略的新突破口

随着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大资管等市场化改革三股洪流的逼近, 国内银行业的传统业务及盈利模式面临紧迫的调整压力。越来越多中小银行开始意识到转型压力并寄希望于社区金融, 通过网点下沉、接近基层金融消费者, 争夺分散而稳定的零售核心存款, 在改变原有拉大户、傍大款经营模式的同时, 也为零售业务转型寻找出路。比如, 民生银行将社区金融与小微金融一同作为民生银行未来“两小”战略的重要一极, 董文标更是将其称为民生银行的“下一个杀手锏”。而已在社区银行模式探索中走在前列的上海农商银行则在进一步完善金融便利店模式, 包括加强与政府合作, 将金融服务融入各种公共服务中, 参与社区服务市场化进程, 为社区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建设提供融资, 探索建立家庭理财顾问, 开发电视银行和网络视频银行等新型服务渠道。可以预见,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金融改革进程的推进, 社区银行将在未来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

瞄准社区银行, 以社区化推进差异化、特色化经营对中小银行, 尤其是地方城商行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 城商行规模小、决策链条短, 地缘、人缘特征使其在基于关系型的金融服务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特别是面向数量众多、信息零散的零售客户, 城商行建立起了服务这些客户群体的核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 过去依赖粗放式规模扩张的业务模式使多数城商行基础客户群体, 尤其是零售客户群体相对薄弱, 面对利率市场化及去产能化过程中实体经济不良资产暴露, 城商行亟须回归本原, 网点下沉、面向社区居民及小微客户成为城商行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此外, 社区组织中存在的大量潜在优质客户也成为城商行争夺零售客户、培育基础客户群体的重要战场。

参考文献

[1].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http://www2.fdic.gov/sdi/download_large_list_outside.asp, 访问日期, 2013-12-06.

美国社区银行 篇8

1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策略分析

在发达国家, 村镇银行的类似机构是社区银行。社区银行是美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创新, 现已是美国金融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是由该社区相关组织独自设立, 本身的资产规模都不是很大, 而且和社区的实际金融需要相关。其规模大致可以分为一千万到五千万、五千万到一亿、一亿到五亿, 以及五亿到十亿这四个等级。其主要的客户是当地社区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社区银行与美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不同:社区银行不能在非本社区进行存贷款业务。其只能在当地社区开展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 在当地开展金融服务。截止到2009年末, 在美国40000多个地区, 基本都有社区银行的影子, 总额达到8000多家, 遍布全国40000多个地区, 占到参加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商业银行总数的92.65%。

社区银行在开展业务前, 先进行了很好的市场调研, 其将自己的目标客户定位的很明确, 就是该社区的个人、中小企业和当地的农户。社区银行从一开始就让自己定位为该社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将自己有限的资金力量和工作人员集中在本社区需要资金的具有实力的公司和农户上, 这样不但其规模比较小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而且还能化劣势为优势。其不像其他大型银行, 社区银行更多的是以质取胜, 针对当地社区的实际情况, 具有针对性的开发出社区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在金融服务这块, 美国社区银行由于结构简单, 能够向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符合客户特殊需求的金融中介服务。正是由于上面的这些优势, 使得社区银行在美国的很多地方, 其市场占有额比某些大型银行还高。在资金来源和使用上, 美国社区银行很好的防止了社区资金流出社区的问题, 其将在社区吸收到的存款主要运用到社区的发展和建设中去, 避免了出现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一样的“借农村市场的资金, 投资于城市”的问题。社区银行由于身处于社区, 其日常经营费用和业务费用就比较低, 在利率相等的情况下, 它能比大型银行获得多得多的利润。社区银行的工作人员可能本身就是社区的成员, 对社区比较了解, 在日常的工作中, 能够很自然的和社区其他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 对社区企业也能从多方面进行了解。社区客户的信息不好收集和信用不好评估的问题, 在社区银行面前完全不存在任何影响。这种优势又能使得社区银行在客户贷款核实,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不仅时间上比大型银行有优势, 而且产品和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社区银行能在美国农村发展壮大, 与自身所采取的经营方法有关,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 市场定位具体。

社区银行非常了解自己和大型银行的区别, 以及自身的优势。所以它先把市场进行了合理的细分, 找到最能匹配自己的客户群体。这就排除了社区银行和大型银行在业务上竞争的可能性。

第二, 距离优势。

社区银行和社区的居民更加靠近, 能够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由于社区银行的行为有利于社区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 社区政府和客户也是支持其在社区中的工作。同时, 社区银行的工作人员可能本身就是社区的成员, 对社区比较了解, 在日常的工作中, 能够很自然的和社区其他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 其能形成更加稳定的业务联系。

第三, 灵活的贷款模式。

由于社区银行的经营活动都集中在该地区, 且其结构单一, 因而社区银行能够很快地对某个客户做出信贷。又由于社区银行的地区优势, 其对客户的征信要求和贷款条件可以适当放宽, 从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更贴心的服务, 尽而增加顾客对银行的忠诚度。而大型银行由于审批程序相对比较复杂, 贷款周期长, 很难满足社区客户及时用钱的需求。同时社区银行本身就是一家中小型企业, 因而其更加容易理解中小型贷款企业的困难和意愿。

2社区银行选择经营策略的原因分析

美国社区银行的利润来源如图2所示, 上边图显示是美国社区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资产的比例, 下边图显示是美国社区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资产的比例。将上边每一年的数值除以下边每一年的数值, 我们可以看出, 净利息收入是非净利息收入的6-7倍和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比例类似。这说明美国社区银行也主要是以存贷利率差为核心作为其经营的核心。

3研究给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启示

3.1村镇银行等类型的小型银行仅仅依靠存贷款利率差作为经营策略的核心, 也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润和长久的发展。有研究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会对村镇银行的小型银行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1) 其实不然, 我们分析下美国社区银行和非社区银行存贷款利息差。如图3:虽然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的相关政策, 美国农村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 但是美国社区银行发展速度一直很快, 并且其存贷款利息差一直都优于非社区银行。从贵州省安顺市某家村镇银行2011年到2013年的资产负债表来看, 以利差为核心带来的利润是相对客观的。在贵州, 我们分析X村镇银行, 以利差为核心的业务所带来的收入占到了营业收入的95%以上, 并且连续3年都取得了不错的盈利。

3.2我国村镇银行的竞争压力并不大。有研究认为村镇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但是本文在对贵州安顺市的实证分析, 发现我国村镇银行的竞争压力其实不大。 (2) 如表1, 在安顺市, 大型商业银行的网点主要还是在当地县城关镇上。而在乡镇的网点, 不仅少, 而且其主要的网点设立在该县大型的国有企业内, 业务的客户群体很少。村镇银行在农村的主要竞争对象是农信社, 竞争压力不大。因此, 其业务没有多大的创新, 基本是在重复和简化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经营策略。这些村镇银行在免费享受银行业巨额利差的利润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所带来的利润下, 缺乏很强的创新意识。

4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 以存贷款利率差为经营核心在小型商业银行都占主导地位。小型银行可以主要以利差带来的利润维持自身的发展。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金融意识越来越强, 农村金融的改革越来越完善, 农村金融这块市场随着经济发展, 必然成为众多银行在未来关注的重点, 农村金融市场也会越来越完善, 我国村镇银行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 生存环境会越来越严峻。我国村镇银行必须确定自身利润来源的基础, 这样才能推出更符合农村金融需要、更能体现村镇银行优势的经营策略。

参考文献

[1]吴少新, 等.基于DEA超效率模型的村镇银行经营效率研究[J].财贸经济, 2009 (12) :45-49.

[2]嵇正龙.我国村镇银行与孟加拉乡村银行比较[J].农村金融, 2010 (9) :69-71.

[3]陈正玉.社区银行的发展与借鉴张传良[J].中国金融, 2011 (22) :82-83.

[4]刘超.格莱珉村镇银行存贷款业务的特点[J].财会金融, 2013 (12) :223-224.

[5]尚玮, 王佳, 云佳祺.利率市场化对村镇银行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1, 13 (6) :676-679.

美国:社区也培养人才 篇9

在美国, 基本上每个社区都有一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社区学院。社区学院的产生体现了对个人才能、个人天性和自由思考的关注, 是美国人崇尚实用观念和务实精神的体现。

美国社区学院创建于1896年, 由芝加哥大学校长W·R·哈珀首先创办, 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办学宗旨是为社区服务。

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的最大特点是灵活, 以方便学生就学。学院实行学分制, 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学习年限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社区学院以在职学生为主, 学校从早到晚每周7天开课。这种安排使学生易于业余选课。

和许多大学或4年制的学院不同:社区学院不设学生宿舍。由于社区学院通常都是“走读”学校, 接纳的是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 所以大都没有设学校宿舍, 大部分的学生都和家人同住。只有那些设立在离居民区较远的郊区的学院, 因为学生来自较远的地方, 才会有学校宿舍。这种情况在人口稀薄的美国西部地区尤为明显。此外, 社区学院一般不设大的医疗诊所, 许多干脆不雇佣任何医疗人员。学生生病就和当地居民一样上附近的医院。不设宿舍和诊所, 社区学院费用减少, 学费也因而可以降低。

社区学院课程设置以满足社区需要为原则, 其开课面之广几乎无所不包。以伊利诺州为例, 州社区学院委员会认可的专业目标即达140种之多, 专业设置针对职业和岗位, 如工程技术方面的房屋建筑、焊接技术、机械修理、电子仪表装配、计算机程序等, 医疗护理方面的护士助理、牙科助理、精神病理疗、紧急救护等, 社会管理服务方面如法庭工作人员、秘书人员、商业广告宣传人员、服装设计、物业管理等。

为了适应近年来美国出现的“中国热”, 社区学院普遍设立了汉语课, 不少美国拥有一定学历的中青年, 学了2年汉语课程, 就到中国来充当英语课教员。

为鼓励民众求学深造, 社区学院收费低廉, 目前年度学费约从250~1000美元, 仅为公立大学的l/10, 私立大学的1/30~1/10, 这为收入不高的家庭的子女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学校既开设基础性课程, 也开设实用性课程, 学生毕业既可升学也可就业, 这不仅扩大了高等教育面, 也为社会输送了各种人才, 对中学毕业生起到分流作用, 适应美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

美国社区学院里的教师, 许多是退休教授、工程师、医生和高级技师, 他们通常只领取低工资或补贴, 也有不少是不取分文, 完全是为社会尽义务, 作贡献。

政府全力支持

美国各州政府均设有高等教育委员会和社区学院委员会。社区学院委员会设有日常办公机构, 其功能是为总体协调服务, 包括与州政府联系;争取资金;为学校拨款;提供升学、就业信息;建议、审核课程开设;评价学院办学;指导职业和成人教育等。

美国的社区学院基本都是公办。公办的社区学院办学经费主要是社区税收投入, 约占50%;州政府拨款, 约占25%;学生学费, 约占25%。有些学院则大约各占1/3。此外, 社区内各界人士捐款、捐物赞助办学, 捐助部分可免交所得税。企业、公司等还通过选送学生、委托办班等形式向学校支付学费, 赞助办学。

美国社区学院的学生, 平均年龄为29岁, 其中有在职工作业余学习的, 占50%, 半脱产半学习的, 占32%, 全部脱产学习的, 占18%。学制一般为两年, 当然,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三年或五年甚至更长时间。

社区学院的教育任务分成三种:一是转学教育, 为到大学继续学习的高中毕业生开设相关课程, 学生通过结业考试后获得副学士学位, 可以转入普通大学;二是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半专业技术人员或半专业熟练劳动人员, 学生接受两年中等教育;三是继续教育, 为在职人员进修或补习某些课程, 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

浅析美国社区学院的使命 篇10

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概况社区学院 (Community College) 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是一种独特的结构和办学形式, 是其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到目前止, 美国大概有1130余所社区学院, 技术学院, 两年制的学院分部, 宗族学院以及独立的初级学院及其分校, 总数达到1600余所, 其中有970所是公立院校。公立学院每年为大约一千万学生提供教育, 其中一半学生就读学分课程, 其余学生就读学分课程、学习班等。

二、美国社区学院概况

美国的社区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集合体, 是颁发副学士学位作为最高学位的被认可的地区性高等教育院校, 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实验, 其中乔利埃特初级学院 (Joliet Junio College) 是美国的首家, 同时也是最成功的初级学院。

美国社区学院是仿效了公立高中、私立初级学院以及四年制学院与大学, 结合了所有这些院校的特性, 但却独具特色。受到了诸如1890年以后公立高中发展迅速, 20世纪初期大学领袖与学者们要求改革美国的教育, GI法案, 生育高峰期, 工商界对受过培训的员工的需求, 联邦学生补助计划以及各州立法者的倡议与法律等等因素的影响。今天的美国社区学院秉承了托玛斯杰弗逊的信念, 即教育应该是实际和自由的, 并且应该兼顾到服务大众以及个人需要。

三、社区学院使命 (办学宗旨)

1、以大众公平就学为前提, 给人人平等学习机会

美国社区学院所有活动都来源于自其本身的使命, 即为大众提供大专教育课程和服务, 使社会区变得更健全和更富生命力。

首先, 入学公平。凡年满18周岁, 达到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 只要愿意, 都可以报读任何社区学院的任何专业, 而且由于所有的区域范围内都有社区学院, 大部分美国居民可以在自己通勤范围内的学院上学。笔者在伊利诺斯州埃尔金社区学院考察时, 该院院长戴维·山姆博士在谈到学生公平入学时, 引用孔子“有教无类”这句话, 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其次, 就学平等。一旦学生注册入学, 学院提供包括辅导、学业指导、经济援助在内的支持服务, 从而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同时, 社区学院给每位学生提供综合性大学课程, 除了能提供学士学位的首两年课程, 满足了传统的大学平行功能外, 社区学院还可提供其他课程。

2、以服务社区为办学根本, 为各阶层提供各类教育

以社区为本, 社区学院承诺满足某一指定地区的需要, 指定地区通常称为此社区学院的服务地区或学区。也就是说社区学院把向当地社区提供教育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

社区学院所服务的社区及民众, 其需要是多样化的而且会随着时间改变, 而且他们期望社区学院能满足这些需要。很多社区都希望社区学院能提供职业与技术培训课程, 来满足当地行业的需要;提供通往取得证书、学位以及文凭的学分与非学分课程;提供补救课程或启发性课程, 以帮助学生的学业达至大学水平;能提供满足康乐、社会以及文化方面需要的课程和活动。社区学院也尽其所能去满足社区的需要并保持优异的水平。

虽然文化活动与社会活动不一定是社区学院正式教育课程的一部分, 这类活动却使教育内容和社区生活变得更多姿多彩。赞助艺术展览、体育活动、音乐会、话剧制作、健康展览会、社区论坛以及其他活动, 使得社区学院所服务的人群的生活变得更丰盛, 这样才能增强社区学院的教育使命。

3、以献身教育教学为首任, 关注每一学生学习需求

一所教育机构的核心是教职员, 社区学院的教职员都以献身于教育教学为首任。教学是他们尽公民责任的一个途径, 讲台是他们与别人分享知识的论坛, 从而体现了人生的一个目标追求。在美国社区学院, 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是一个忠诚的学者, 掌握其范畴内的资讯, 并与同事和学生们分享最新的发展动态。对社区学院的老师来说, 最大的挑战就是发展自我, 因根据学生的不同形式以调整本身的教育形式, 从而使社区学院的教职员与管理人员对他们在教学与学习方面的献身感到自豪。

4、以鼓励终身学习为指引, 对全社会倡导终身教育

社区学院对终身学习的承诺包括了提供几乎是无限的学分和非学分课程、活动、以及计划等, 通过这一切来丰富社区学院所服务地区人民的生活和学习需求。很多学生都是成年人, 他们重回课堂学习新的工作技能和改善现有技术。新近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 在完成了硕士课程或其他高等学位课程后返回社区学院继续进修。

社区学院的一个优点是, 就学生所注册选修的课程与学科而言, 终身学习者与一般全时间学生没有多大分别, 他们的课程设置是相同的。年龄大的成年人返回社区学院进修, 无论是为了提高技能还是学新技术, 他们与全日制学生的差别就会缩小。

四、美国社区学院的新世纪思考

社区学院是美国的独创发明, 其要旨是将公立高校设在靠近居民的地方。从其成立至今100多年以来, 社区学院就一直是不分高下贫富、财产状况及学历程度, 敞开大门, 欢迎一切有志向学者的唯一教育机构。此行引发我们对美国社区学院新世纪的思考主要如下:

1、定位准确

社区学院的定位非常恰当, 就是教育全国的大部分劳动力, 尤其在一些不需要学士学位但需要高中文凭以上学历的工作上。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更高工作技能的劳工, 才能在全球的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社区学院必须在劳动力的发展上继续发挥其卓越表现。

2、途径极佳

踏进21世纪, 很多人都在关注美国社区学院, 而且对社区学院的期望也很高。每一家社区学院仍保持其独有的承诺, 不断寻求革新的途径以增强其教育服务, 并与社区保持紧密关系。进入社区学院就读, 将继续成为一些市民获取大学教育的最佳途径。

3、高度灵活

社区学院强调为社会上各阶层提供服务, 让几乎每一个追求高等教育的人都能求而得之。社区学院的成功将继续取决于其是否有能力满足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除了灵活应对之外, 社区学院必须维持公开入学招生政策以及提供综合性课程来服务不同人群, 例如提供学士学位课程, 增加网络课程等。

参考文献

[1]徐琦.美国社区学院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2]Elgin Community College 2010-2011 Catalog, Chicago:Elgin Community College, 2010.

[3]万秀兰.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

美国社区银行 篇11

1

正琢磨回國给儿子带什么礼物,一个团友告诉我,在美国买apple牌的MP4比国内便宜很多,如果是网上订购又比在best buy(美国最大电子产品连锁店)买便宜三分之一。

于是我拜托密大医学院的山东老乡刘老师给我也订购一个。很快刘老师打来电话说,他在网上查了一下,看到有一种同样品牌40G的,仅多100多元人民币就可以,问我要哪个。

我说:“买40G的。”

一个星期后,东西寄过来,打开纸箱,我就发现不对。一般邮寄纸箱里有一个产品包装盒,但是这个MP4直接被透明胶带粘在一个纸板上,没有产品说明书,再一看机体的表面还有许多划痕。打开一听,居然里面已经拷贝了一些音乐资料。我的第一感觉,“这是一个旧货。”

刘老师就给这家网上销售公司打电话,询问有关情况。这电话一打过去,就把刘老师气个够呛。一是电话很长时间没有人接,二是通上话之后,说是要找负责这事的人,又等了近半小时。管事的人听了情况后,开始是期期艾艾、遮遮掩掩,然后在刘老师的一再逼问下,又说他们卖的就是旧货,但不影响使用。刘老师反问:“是旧货,你们为什么不在产品介绍中说明?我们要求退货。”但对方说:“不行,你们不满意,可以寄过来,我们负责修理。”

看到为这事给刘老师添了这么多麻烦,再说虽然机器是旧的,但听起来音质也不错。所以,我想就这样算了,但刘老师心不甘,他的理由是,“我们也通过这次投诉,增加点经历,看看有没有办法制裁他们。”

“行,就权当是一次社会调查。”

第二天中午,刘老师打来电话充满信心地说,他向银行咨询得知,如果网上购物有假,经客户账户所在银行确认,银行可以帮助把款追回来。于是我抱着这个大纸箱,冒着小雨赶往密大银行。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和蔼的中年女性。她把送上的东西仔细打量了一番后说:这的确是一件不正常的事,但是你们需要到附近警察局去确认一下,让他们给开一个证明,然后我们才好办理。

于是,我们找到学校警察局,其实就是一个派出所。值班警察耐心地听完刘老师的叙述,态度也很亲切,但是结果却让我很失望。他们一个劲儿地说:sorry,这事很遗憾,但它不是一个案件,所以,不能给你们出证明。

出了警察局,我们又返回银行说明情况。银行方面的人说,他们要与这个公司联系,做一番调查,有了结果会电话告知等等。此时,刘老师也感觉这事有点悬了,他分析可能因为我是短期账户,信誉额度不够,所以不给提供这类服务。我想也是,来到密大我总共在银行存了几百美元,而且半年就要撤销账户,人家还给你费这么大的劲儿?

2

但是刘老师还是不放弃。他又打听到,这种投诉需要在银行填一张表,于是又给银行打电话,详细询问情况,并通过电话填了表。

几个星期过去了,没有任何音信。就在我们离开美国回国之前清退账号时,发现我的对账单收入一栏,赫然标着退回MP4的金额数。这证明我们费尽周折的投诉成功了,真是出乎意料的惊喜。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手里的这个MP4怎么处理呢?我问刘老师,是否需要寄回销售公司?

刘教师说,应该寄给银行,因为支付这笔钱的是银行,而不是那家公司。银行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先为代付,然后在以后的业务中,再从中扣留,或通过其他方法代表消费者与这家公司交涉。

我说,如果以后他们没有办法再讨回这笔钱,银行不就亏了吗?

刘老师说:那就只能打入银行的呆坏账,即使这样,银行为维护自己在客户中的形象,也要这样做。

返程的时间已近,有很多事情要办,我只好把这个MP4留给刘老师,再次麻烦他代为处理。一天后,在我们离开美国的前两天,收到了银行的通知单,果然与刘老师所说相同。

3

这次投诉经历,是我在美国的一个意外收获。之前州司法部官员就对我们说,目前网上欺诈和电话销售欺骗流行,他们为此特别头疼。对这些不法商业行为,一旦发现,他们就给以严厉的制裁,除了吊销执照外,还要给以很重的经济处罚,去年就罚了1000多万美元,有的甚至将诈骗者投入监狱。除了法律制裁还有一个新渠道,那就是通过健全的金融体系、良好的银行服务,进行干预和制约。

试想,如果上当的消费者,都能通过银行机构追回货款,使投机商无处可逃,无机可乘,就可以在经济活动的信用链条中堵住投机行为,这比法律制裁来得更便当。当然这需要消费者有自觉的个人维权意识,和一定的社会信用支撑,比如银行得相信我不是无故投诉,相信我追回货款后,能自觉退回原货,这其中的关键是银行自身的担当。银行能够冒着受损失的危险,把这一切先承担起来,不惜投入人力、财力,为消费者去打赢这一仗。

4

联想到前不久的另一件事。密大新闻学院的一位老教师,开车带我们去购物,行进中他指着一个建筑对我说:“这是我们家的银行。”那种感觉就像是给外地来的朋友介绍这是我的母校一样。当时,我还不太理解,因为在国内我从来不固定在哪个银行存款,没有“我的银行”这种概念。

美国人的美国梦(买车买房),很大一部分都是靠贷款实现的。银行与美国人的生活具有非常亲近的关系,有很多家族甚至几代人都选择同一个银行,银行也与客户之间有很深的感情。

我们参观考察的一家名叫 callaway 的银行,现有2亿8千万资产,家族控股占到55%。1857年,银行建于Board,一个僻静的小镇。150多年过后,callaway银行已成为密苏里州第二大古老的银行,分支机构遍布许多大城市,但是他们却一直把总部放在这鲜为人知的小地方。因为这家银行对这里的人们有感情,他们不愿因离开而让这里的居民伤心。

银行与顾客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并甘愿担着风险去捍卫他们的利益,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全美国商业银行大约有2500多家,我们所在的哥伦比亚市,仅9万人口,却有15家银行,竞争十分激烈。美国商业银行全部都是私有,但由政府统一监管。政府制定各类规定,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由审计署审计各家银行的经营活动,如果违反规定,罚款或吊销执照。同时政府对商业银行也给以支持,建立联邦金融体系,如果哪家银行现金短缺,统一调剂。各商业银行自定利息,但联邦政府有自己的利率,以此来引导和平衡市场。在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下,各家银行经营不会有大的差别,竞争主要体现在服务上。

参观callaway银行设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为了方便顾客,他们专门设立一个不用出汽车办理业务的柜台。因为美国人多数驾车,为了节省他们的时间,专门设计了这样一套服务设施,在存款台前,有一个木制的活动台阶。每周银行都搞一些活动,邀请一部分客户代表带孩子来存款,从小培养孩子理财的观念。柜台高,放上这个活动台阶,孩子就够得着了。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开放,外资银行纷纷进入,我国的银行业将面临严峻的竞争挑战,美国银行的一些管理理念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zhaozhen1996@sina.com

谈美国社区学院建设的经验 篇12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教育理念,运行机制

美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普及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其中,众多的社区学院在完善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增加高等教育机会、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如美国学者克拉克·科尔(Clark.Kerr)所言:“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的发明是2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的伟大创新”。在美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社区学院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既减轻了美国各大高校招生的压力,也创造出收费低廉、学制较短的大众化新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使高等教育开始逐步走向普通百姓。研究社区学院独特的教育理念和运行机制,弄清其内在发展动力,对我国高职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社区学院独特的理念和运行机制

1、美国社区学院的教育理念

(1)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该理念顺应了美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很快得到了积极响应和实践————美国社区学院。美国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补偿教育等职能决定了社区学院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地位,且从办学特色来看,社区学院以为社区居民服务为中心,学费相对低廉,学生构成上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国际性等特点,这使社区学院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

(2)实用主义教育

在美国,“学校服务”的观念非常明确,这一根本性的价值观支持着教育对于实用性服务与教育的职责及情感,是美国社区学院创建和发展的思想根源。美国社区学院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实用主义,可表述为面向社区、崇尚实用。其课程目标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多样性;课程内容有浓郁的多元文化色彩;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和就业趋势为依据,满足社会需求;课程实施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知识、技能的融合,并得到政府多方面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推动。

2、美国社区学院的运行机制

(1)内部权力运行机制

美国社区学院由各州及地方政府负责领导,各州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做法不一。州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社区学院的领导责任主要有:批准经费预算、制定教师聘任条款等法规、审批新筹建的社区学院等。各社区学院都有自己的董事会,由社区选举产生,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可以连任。董事会指导运作社区学院,院长全权负责,通常由五至九名成员组成,委员由当地公民在各界人士中推选。院长的一切工作必须对董事会负责,其职责范围主要是:负责全院主要行政事务;负责招聘教师,负责对教师的考核;负责与当地公众、机构、团体的联系;负责与州有关机构的联系,出席全国或州一级召开的有关会议;与邻近其他社区学院协调系科设置等问题;向管委会报告并商讨工作;为学院发展筹集经费。美国社区学院与一般大学基本相同,享有很大的自治权利,较少受到官方的行政干预。

(2)教学运作机制

社区学院课程设置具有高度灵活性、多样性和应用性的特点,社区学院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均以社区的近期、长期需要及当地工商业的需求和就业趋势为依据,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各种条件,使教学内容与当地社区情况尽可能结合起来,为社区发展服务。学生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需要选择专业方向,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公布的专业理论课、技能训练课,修读课程内容。社区学院的发展,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社区学院针对职业教育中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聘请社区内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形成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教师为专职和兼职两种,并且兼职教师在数量上多于专职教师,一般占教师总数的60%左右。社区学院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为需求者提供职业教育、转学教育、继续教育等,他们一般都不从事科学研究或进行高深的学术性探讨。在教师的聘用和使用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在职培训等方面形成了比较有效的做法。以洛杉矶社区学院为例,洛杉矶社区学院对教师的聘任有着较严格的规定,招聘教师时更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洛杉矶社区学院学区制定了教师聘任的最低标准:应聘者需要主修领域或相关领域的硕士学位,如果不需要所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则需要有学士学位,加上两年的工作经验和教师资格证书,如果没有学士学位,则需要有六年的专业经验和教师资格证书。

二、推动社区学院成长的力量要素

1、美国政府对社区学院的支持

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有赖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国家对社区学院的支持主要通过两大手段:一是立法手段,二是财政手段。政府通过立法支持社区学院的发展,并以立法为中介进行宏观调控,预算财政拨款等。早在186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莫里尔法案》。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通过土地奖励的办法,资助各州发展高等教育,各州可以把这些土地出售,然后把出售土地得来的钱用来创建州立学院。1917年,政府颁布《史密斯-休斯法案》,该法案提出向更多的民众提供知识技术的教育,同时还提倡为市民和在职者提供夜间上课方式的学习机会,大大推动了社区学院的发展。1958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该法案保证一切有能力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高等教育机会。1963年颁布的《高等教育设施法》,授权联邦政府资助各州高校更新设施,其中拨给各州社区学院的款项占所有高校拨款总额的23%,后来又增加到24%,其中许多资金用于更新各州的实验室、实验农场、工厂等。1965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高等教育法》,该法案对资助社区学院有着专门的规定,美国政府要实行全面资助,使其能够在资金保证的情况下得到良好的发展,以培养更多能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198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法案》,该法案明确规定由联邦政府拨款,使各州能对社区学院给予支持。美国政府通过颁布政策,用立法和拨款等手段,对社区学院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社区学院的办学目的和发展方向。同时,为社区学院提供了大量的办学资金,有效地促进了美国各州社区学院的快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区学院的经费中75%~80%来源于州政府的拨款和地方的税收。90年代是美国社区学院飞速发展的时期,多数州根据本州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加大对两年制社区学院或技术学院的投入,社区学院或技术学院经费投入比例甚至要比大学本科院校还高。

2、社会力量对社区学院的影响

美国联邦制的政治体制,使得各州教育都由各州政府所管辖,联邦政府对教育的进行宏观管理,实质性的权利掌握在各州手中,如办学权、教育管理者任命权、教师聘用及学校内部的学籍管理等。对于社区学院的管理,一般各州都设有社区学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宏观管理本州社区学院,具体到社区学院内部,一般由各个社区学院设置的董事会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成员是由社区居民选出的各行各业代表组成,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体现了各行各业对社区学院的参与和支持。此外,一些民间机构和人员对社区学院的发展也具有较大影响,他们通过调查、研究、信息提供等形式对社区学院的发展施加影响。美国两年制学院共有4个全国性组织,如美国社区和初级学院协会、社区学院董事协会,他们为各州的社区学院提供指导和信息服务交流和咨询,为社区学院的发展指明方向。

3、美国大学对社区学院的促进

德国大学的办学理念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高等教育,教育界希望把美国的高等教育办成高水准的学术和科研教育,但实际上当时美国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基础水平较差,只相当于德国的文科中学。因此,许多大学校长都想把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分离出学校,以便使大学成为研究中心和知识精英培养中心,发起了纯粹大学运动。1892年,哈珀把芝加哥大学分成“学术学院”和“大学学院”两部分,前者为大学一、二年级,后者为大学三、四年级。1896年又分别改称为“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至此,初级学院之名称正式被采用,后演变成为社区学院。

三、美国社区学院发展对我国发展高职院校的启示

美国社区学院是在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知识化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具有相似的使命,亦有借鉴之处。

1、加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宏观引导和扶植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增加经费投入,来加强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引导和扶持,以立法和制定政策法规来保证高职教育发展和确立高职教育的地位。我国现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法规,专门涉及高职的地方不多,且多是目标性、原则性的,可操作性不强。对高职性质、任务、管理职责、以及经费来源等都没有很具体的规定。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财政性教育经费、个人投入、校办企业及培训事业收入。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为20%。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以学生缴费为主,财政补贴为辅。当前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要解决这一制约我国高职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要改革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在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建立多元投资格局,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筹集教育经费,不断拓宽高职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增加高职教育投入,缓解经费紧张局面。政府应切实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重任,明确高职地位,增加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

2、推进高教体制改革,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思想是要使每一个人都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因此无论哪一类教育都要给毕业生以继续学习的出路和机会。为了使整个教育系统都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必须改革现在的教育制度,建立和完善教育协调机制,整合及共享教育资源。当前我国的学校制度还缺乏连贯性,职教和普教之间的衔接问题还有待解决。应建立起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贯通,相互转换的机制。在我国,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只有微乎其微的人能够继续升学,青年为了能够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只能通过上普通高中这一条路。为促进这种衔接和沟通,一方面在于国家应广开升学渠道,重视与普通高等教育互相融合、互相转化,在制度、政策上允许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业或是参加大学或独立学院相近系科三年的转学考试;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理论基础的培养。

3、改革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机制及教学运作机制

上一篇:地震保险制度下一篇:培养学生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