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音乐感

2024-07-21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共12篇)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 篇1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钢琴演奏中的“乐感”是指演奏者对音乐的感知及与之产生共鸣。演奏者只有具备良好的“乐感”, 才能使演奏变得更加准确、完美。为此, 在钢琴教学中, 教师要在训练学生演奏技巧的基础上, 逐步培养学生的“乐感”。

一、感觉“声音”

“音乐是听觉艺术。”钢琴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弹第一个单音时就用心聆听, 即手指触键时, 听声音是否充分发出, 听声音的音色和音高是否跟自己的想象和音乐的主题相吻合等。此外, 钢琴作品大多是多声部的, 学生应在每一声部练习都达到要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掌握好各声部的层次, 解决好各声部之间的平衡问题。

二、感觉“节奏”

1. 节奏的统一性。

一些学生在钢琴演奏中, 对乐曲节奏缺乏把握, 演奏时快时慢, 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为此, 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节奏感的训练, 使学生能够合理处理“三连音”等一些特殊节奏与基本节奏的关系, 从而实现同一部音乐作品演奏中节奏的和谐统一。

2. 节奏的均衡性。

学生在钢琴演奏中之所以出现节奏不均衡的现象, 一方面是因演奏技能欠缺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因缺乏“节奏感”, 内心没有明确的“时间分配”, 致使演奏忽快忽慢。这一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认真总结, 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3. 感觉乐句的呼吸。

人说话、歌唱需要“呼吸”, 乐句同样也需要“呼吸”。但在钢琴演奏中, 有些学生非常急躁, 未能给乐句必要的“呼吸”时间, 演奏的乐句缺乏“气感”。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呼吸的分寸, 让其用心感觉乐句的“呼吸”, 这样才能使演奏达到优美动听的效果。

三、感觉“速度”

1. 渐强不能渐快, 渐弱不能渐慢。

音乐作品演奏的速度与音乐主题密切相关, 若演奏速度不当, 会严重歪曲音乐形象。如, 一些学生在演奏“渐强”句时, 由于力度的增加则加快了演奏速度, 反之, 在演奏“渐弱”句时, 由于力度的降低又放慢了演奏速度。教师应适时提醒他们在心理上把握好“渐强”时的“兴奋度”和“渐弱”时的“松懈度”。

2. 速度的统一性与灵活性。

速度的统一性与节奏的松紧有关。节奏固然要求准确, 但还应具有相对的灵活性, 即“有时松, 有时紧”。节奏的松紧, 要依据音乐表达的需要, 不能随心所欲。学生应在仔细聆听教师的范奏和音乐家演奏的基础上, 认真琢磨、反复实践, 从而逐步掌握节奏的“松紧”, 学会处理速度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以不断提高音乐表现力。

四、感觉“表情”

这里所说的“表情”并非指演奏者的面部表情, 而是指音乐演奏的力度变化、音色变化等。

1. 鲜明的力度变化。

“鲜明的力度变化”能够更好地表达乐曲的内涵。贝多芬的演奏之所以动人心魄, 就在于他能够巧妙地运用诸如“极强 (ff) 到极弱 (pp) ”及“渐强 (crese) 到渐弱 (dimin) ”等力度变化。学生只有合理把握演奏的力度变化, 才能使演奏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2. 鲜明的音色变化。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学生在钢琴演奏过程中, 要始终关注声音的变化, 其中重点应关注“力度”、“明暗度”、“远近度”及一些“过渡音型”等, 要对声音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 音色要有明暗、刚柔等对比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演奏前, 对作品的音色方面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如, 《牧童短笛》中的笛声、《百鸟朝凤》中的鸟叫声及《庆翻身》中的锣鼓声等, 要尽力展现其特有的音色, 以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

五、感觉“音乐形象”

学习钢琴离不开想象。学生在学习和演奏中, 要不断感觉音乐形象, 要始终贯穿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如, 在学习标题音乐作品《布格缪勒钢琴进阶二十五首》中的《牧歌》时, 当教师通过平和优美的旋律线条配以优雅灵动的和弦进行演奏时, 学生可以这样想象:在一片辽阔的草原上, 一位牧人吹奏着牧笛, 悠扬的牧笛声似乎在诉说着牧人的心事, 牛羊时而低头吃草, 时而“欣赏”一下旖旎的草原风光……在演奏非标题音乐作品时, 学生也要感觉、想象音乐形象, 并根据对音乐语言的感受及音乐表情等提高音乐的表现力。笙编辑:孟刚

关键词:钢琴教学,乐感,声音,节奏,速度,表情,音乐形象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 篇2

侯芳玲

一是教育者应重视每一受教育的个体。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启蒙教育要有耐心,要从学生对音乐的最初的感知水平开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否定任何一个学生。

二是教师应善于启发,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感知音乐的耳朵”。让学生学会欣赏,是培养学生听觉、感受音乐的前提。过去曾片面认为,中小学音乐课就是教一首新歌、识几个音符,音乐欣赏不是这个年龄段所能感受的。事实证明:只要不断启发,学生还是能够懂得欣赏音乐的。学会欣赏,将带给学生音乐感知的快乐,在这一点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尤为重要。

三是教师要善于利用综合艺术,通过各种艺术门类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用肢体语言帮助诠释音乐,其教学手段变音乐的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直观、鲜活,极易带动和感染学生参与亲身体验并获得感受。

四是鼓励学生参与音乐的创作过程。艺术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巨匠。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质,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过程的重要方面,音乐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音乐创造给以鼓励和奖赏。

五是音乐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质及综合素质,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新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要有独创性和知识包容性。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 篇3

【关键词】舞蹈教学 培养音乐感

一直以来,音乐和舞蹈是联系非常密切的两种艺术,音乐可以激发舞蹈者在跳舞时的灵感。作为一名专业的音乐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

一、舞蹈和音乐

在舞蹈的发展历程中,音乐的作用无可替代。在适合和优美的音乐配合下,舞者的激起充分燃烧起来,这样他的舞姿将会更加优美动人。音乐在舞姿的表达下,也更容易让人们理解和享受。作为一名专业的舞蹈学生,在学习舞蹈的时候,从简单的基础课程到最终的舞蹈,都不能离开音乐的陪伴。假如能够很好的体会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舞者在学习和表演的时候是非常有帮助的。有些舞蹈表演,舞姿和音乐完美结合,让人陶醉不已。

(一)舞蹈和音乐紧密相连

首先,舞蹈和音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节奏,也是舞蹈和音乐相结合的基础。舞蹈的节奏感需要用音乐来强化。原始的舞蹈和音乐结合的根本原因便是节奏。站在深层的角度来看,人的动作节奏需要音乐来配合伴奏,所以历代都有不同节奏的集体劳动口号。舞蹈是一种具有感情冲动的动作表现,这种表现是有节奏的,因此更要音乐的结合。然后,和舞蹈结合的音乐并不是随便的,而是那种节奏感鲜明的音乐。音乐一直以来和其他艺术有配合,电影、戏剧和诗歌等。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是必然的,也是最容易的。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样的节奏。其次,抒情性也是它们的共同点。它们都能直接表达情感,不同的是,音乐的情感表达更具有抽象性,不仅不会对舞蹈的情感表达产生冲突,还可以配合的游刃有余。

(二)音乐在舞蹈中的作用

1、能够配合舞蹈,利于情感的表达和气氛的烘托

音乐可以激发和强化舞蹈。没有音乐的帮助,舞蹈很难表达出真实的情感。音乐具有深入人心的特点,所以听着会将音乐中的情感来当作自己的情感来体会。舞蹈者对自己的作品则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些理解和感受都是来自于舞者的内心,只是通过他的外在动作。有了音乐的帮助,情感将会更加浓厚,舞姿会更有魅力。

2、推动舞蹈的劇情发展

因为舞蹈和音乐有着一样的节奏和情感,还可以同步展示。两者必须保持一致。舞蹈音乐有两种采用的途径:1.采用现有的音乐。2.根据舞蹈的情节和主题来创作音乐。舞蹈的一般做法是根据音乐来编舞。但是,也并不是让舞蹈来服从音乐。舞蹈要先选择音乐,因为不是所有的音乐都与舞蹈适合。

二、在舞蹈的教学中培养音乐感

1、培养节奏感

在技术的角度看,音乐感包括了很多方面,有调节感、节奏感和和声感等等,这些都构成了音乐的感知能力。同时也说明了获得音乐感的基础是具有良好的技能。但是仅仅技术方面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良好的技巧和审美能力的基础之上。如:音乐的通顺感、乐句和乐段的完整性等,都属于乐感的范围。因此,乐感在根本上来说就是美感,人类在审美音乐是围绕着乐感来展开的。

针对舞蹈专业的不同来开设乐理、钢琴等一些基础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感受力,不断丰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这样对音乐才有更加透彻的认识和理解,在表演时有一个新的突破。

在基础训练时,应该加强音乐和舞蹈的节奏配合。主要是多听,这样音乐的情感才能通过他的动作来表达。在训练过程中,不能使用僵硬的方法,而是需要一些具有生命力的方法,这样舞蹈的特点和真正的意义才不会失去。

2、培养旋律感

为什么舞蹈的音乐能够表达舞者的情感,旋律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欢快的旋律可以让人有动力,缓慢的旋律可以让人感觉稳重,中速旋律则让人从容。

舞蹈者可随着音乐旋律来练舞,比如中速的旋律可以中跳,这样可以利用他们的听觉来刺激练习,舞者可以在旋律中得到舞姿的延伸。

舞者应该把握好舞蹈的旋律,并不是越强的音乐越好,越弱亦是如此。只有一个在情绪和气息都适合的音乐,在可以让舞者在音乐的带领下充分展示肢体美和旋律美。因此,舞者在训练动作的时候,培养音乐感是不容忽视的。

3、培养审美感

人们一般会依据音乐来想象,舞者则是通过动作将这种想象表达出来的。所以,音乐感要全面表达音乐的本质,将舞蹈的表现力得到提高。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基础知识,还需让他们通过想象和自己的切身体验,充分感受音乐,让舞姿和音乐除了主题和情感一致,还要达到旋律和节奏一致的目的。

需要经常观看舞蹈的名作,让学生自己体会乐感,并学会掌握乐感,从而塑造一种完美的舞蹈形象,这样在舞蹈中才能达到很好的整体效果。经常引导学生注重音乐和动作的结合,真正用心去体会音乐。让自己充满激情去表演,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柔和的音乐氛围,从舞蹈的情境和情感上来展示舞姿动作,为完美的舞蹈形象和审美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总而言之,加强音乐和舞蹈的统一,音乐可以帮助舞者产生灵感。舞者的完美形象是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完美结合展现出来的。没有了音乐的结合,舞蹈的生命力就消失了。和谐的音乐可以唤起舞者的激情,尽情展示舞蹈的情感。培养音乐感实质上是培养艺术素质。所以我们要重视舞蹈教学的乐感培养,在这样的积极作用下,学生才能真正的了解音乐和舞蹈,才能做到音乐舞蹈的完美结合。这样,舞蹈可以充分表达音乐的情感,音乐可以展示舞蹈的魅力。人的情感在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下展现的淋漓尽致,形象动人。

【参考文献】

[1]黄桂连;;在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及表现能力[J];科技信息;2009年27期

[2]欧光艳;音乐节奏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5

如何培养中专学生的音乐素养 篇4

一、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 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 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理解表现出来的。在进行音乐教学时, 根据作品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 通过视唱, 欣赏音乐, 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 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 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会非常活跃, 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用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 把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形象充分地表现出来, 体现了学生表现能力的另一面, 也进一步提高了感知能力和音乐素养。

二、教材的“选择性”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可能

课程本身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内容系列, 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 注重了个体的兴趣、爱好, 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择性”对教师能力和水平也是一种考验, 它时时鞭策着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另外, 它也为不同办学条件的地区、学校提供了灵活操作的可能。但任何教育都不能是完全自由的, 学生每个学段的学习, 都有明确的指导目标, 体现了严谨的共性规范。

中专音乐课中多元化内容的选择, 应尽可能多地触及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文化, 这不但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整体性, 更有利于学生纵深认识中华民族的音乐在全球多元文化中的独特价值。提出“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 是为中专音乐课程中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察和学习的深度设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 即要求对所接触的各民族音乐的相关概念、风格、特色和典型作品有一定的认识, 并锻炼学生在相关的国际交往中适当表述自己的感受能力, 以拉近不同国家、不同肤色朋友之间的情感距离, 为培养国际型人才打好文化基础。因此从“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多元文化, 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可能。

中专阶段的音乐学习更多地要运用学生在之前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 加上“必要的”作为限定。这就要求:在中专阶段加入的新知识与技能需要有严格的量的控制, 因为中专学生已具备了自己认知的基本能力, 认知性的内容应逐渐被淡化, 被动型的授课模式也应相应减少, 学生会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探索与讨论。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各种综合艺术中看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在音乐教育中, 我们需要吸收各种综合艺术的文化养料。我们应该吸取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手段;综合艺术的发展趋势, 让音乐有了再发展的全新空间;综合艺术教育的发展势头, 也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三、教法的“选择性”应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强调的是学生对音乐中所体现的时代性、民族性、社会性等人文内涵以及音乐的音响、形式、情绪、格调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认识, 以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素养, 以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为目标, 使他们能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中具备良好的竞争能力。因此, 可以看到:中专音乐课程所关注的是建立在基础能力之上的发展性学习。

首先, 中专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注入“比较”的学习方法。有“比较”, 才有“鉴别、判断”, 它们不是以被动欣赏音乐去体验音乐的美, 而是从文化的高度, 主动发现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 鉴别音乐作品的个性特色, 审视音乐作品的欣赏价值。

其次, 在教学中强调音乐作品的“形式”。它的好处是:一方面为学生关注音乐的时代性与科学性开辟窗口;另一方面为学生探索音乐的规律性与逻辑性拓宽通道。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形式与音响都需要一定的非艺术知识, 特别是历史知识与物理知识的支撑, 对于中专学生来说, 这不但是必要的、可行的, 也是充分体现中专音乐课程综合性特点的重要切入点, 它将有利于学生更深入、更准确、更理性地了解音乐文化的抽象性特征。

四、师生充分合作将会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因为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合作, 真正实现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充分合作, 还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强烈呼唤着一种“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 教师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位置, 师生成为音乐学习中的“发烧挚友”, 在通向“美”的跑道上携手共进。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篇5

深州市东安庄学区 西安庄完小 单秋燕

摘要: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是音乐的灵魂,也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感,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主要从几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科学依据的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与训练,以达到孩子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音乐节奏感,培养,训练,感受,理解。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泉源,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一切音乐活动离不开节奏,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唱歌、跳舞、乐器都离不开节奏感,所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呢?本学年我担任小学音美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培养音乐节奏感要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学生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必须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倾向。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游戏,所以,把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学生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但学生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学生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小学生喜欢的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学生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在兴趣的前提下模仿这些节奏,并用语言、动作、借助乐器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学生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节奏感要重视听力节奏训练。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学生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学生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培养音乐节奏感要重视语言节奏训练。

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学生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音乐节奏是比较容易的。节奏大多是从人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有密切联系,为了表现节奏,可进行有节奏的语言朗读,讲一些词、短语、简单句,并拍出节奏。即兴说一句有节奏的话,这样学生们都想说出最漂亮的词句,拍出最好的节奏,既进行了节奏练习,也培养学生们的词语创作能力,同时也体验了节奏感。

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要重视动作节奏训练。

培养音乐节奏感要通过形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动作在学生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学生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学生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让学生观察人体本身的许多动作中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受形体动作能表现节奏;也可选择切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配上简单优美的音乐表现节奏;还可以让学生听音乐模仿喜爱动物的动作表现节奏。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学生一起做动作,并注意培养学生合拍的能力,选择生动有趣、强弱节奏比较明显的乐曲,让学生随着音乐用形体动作来体验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变化,要求动作与音乐的快慢一致、和谐。当学生基本掌握了用手、脚等表现节奏后,要引导他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在用形体动作表现节奏时,一定要注重让孩子自由发挥,切忌不要让学生一味模仿,如果学生出现动作不协调等现象应及时引导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形体与节奏的协调统一。

可见,节奏能力提高了,学生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也就加强了,更有助于促使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五、培养音乐节奏感要加强节拍感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应该从等速感着手加强节拍感的训练。良好的节拍感是学生学习音乐应具备的音乐基本技能,也是视唱、合唱等基本能 力赖以形成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节拍感能够帮助孩子有意识地去体验不同节拍的不同律动,是帮助学生理解节奏,组织节奏和表现节奏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利用电子琴的自动节奏反复打拍子,甚至形体动作参与,从中用心领略各种节奏的律动;在弹奏乐曲时,也应选用与乐曲相符的节奏来练习,使学生听到音乐就有节奏的反应,通过节奏又能感受到音乐内在的情感;在学习一首乐曲时应先做出节拍分析,增强学生对节拍律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节拍感,还能养成完整的听辨乐曲的好习惯。这样节奏感就会随着音乐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

六、培养学生节奏感应把节奏融于歌曲中。

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生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了乐感的理解及体验。怎样把节奏融入歌曲呢?如:在学习《火车开了》一课歌曲时,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学生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学生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在乐曲伴奏下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感受出的各种各样的节奏,对发展学生们的智力、个性及能力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七、培养音乐节奏感要将节奏教学与其它学科结合。

各科教学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节奏与其它学科的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表现、记忆节奏,如节奏与美术结合,用画苹果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节奏,一个四分音符就是一个苹果,一个八分音符就是半个苹果。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每一拍的时值。节奏教学与语言也能有效结合,有节奏的朗诵不但能巩固节奏还能帮助记忆内容。如:在语言活动中,教歌时我们不仅自己示范有节奏地朗诵歌词让学生感兴趣,并且让学生有节奏地学习朗诵歌,有了节奏的加入,学生念时会朗朗上口,加强了内容记忆,使学习得心应手。所以把枯燥乏味的节奏练习辐射到其它学科中,才能获得广泛的节奏感。

八、培养音乐节奏感要用乐器训练节奏。

利用乐器等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乐器直观性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孩子准备一些打击乐器,在听完乐曲后,让学生边听边敲打,边敲打边唱歌,为自己伴奏,同时要引导孩子感受节奏的美,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三拍子起伏的特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并通过对小乐器的操作应用,了解各乐器不同敲法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既培养了节奏感也提高孩子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九、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要创设歌舞情境。

歌表演与集体舞都是要学生在歌声、乐曲中翩翩起舞。歌表演是边唱边手舞足蹈。而集体舞作为自娱性舞蹈人人都可以跳,它不表现某一情节、某一形象,而追求一种统一的美感。现在的音乐教材有很多歌曲和欣赏都适合于表演。教师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一些规定的表演动作,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创编动作。如在学《大风车》这首歌时我发现有一句歌词学生节奏一直唱不准(这 里 的 风 景 呀 真 好看),在教学这首歌前,我先出示这条节奏,让他们根据这条节奏编不同的儿歌,然后加上旋律让他们边唱边进行歌舞情境表演。还有在教唱《粉刷匠》这首歌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教师头戴方巾,身穿劳动服,一手提桶,一手拿刷子,让学生猜今天老师去干什么,“刷房子”,一位小朋友说,“对啊!老师最近买了一套新房,想请小朋友帮忙,你们会粉刷房子吗?”让说会的小朋友示范各种动作,然后请他们把身边的打击乐器当作粉刷房子的刷子,个个当一回粉刷匠,在《粉刷匠》乐曲的伴奏下,只见他们有的拿着铃鼓边拍边挥舞着,有的拿着双响筒边敲上下推动着„„这样他们在自己的表演中既领会了歌曲或乐曲的意境,同时也感受了音乐节奏情绪的变换。舞蹈中,同学之间有着切实的合作和情感交流。同时又在感受着音乐的诸多要素,发展了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合作,实实在在地得到一种总体协调的感觉及时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实体概念。它有利于孩子们体会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及某些曲调的结构协调感。

加强学生乐感能力的培养 篇6

一、范唱中激发学生的美感共鸣

范唱即示范性的演唱,是调动人的听觉来感受音乐符号。范唱前笔者常设置些渲染、烘托音乐的美妙的引言,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范唱中则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听觉,从演唱形式、旋律、节奏、音色、歌词以及音乐的形象美等方面引导学生倾听并感受音乐美,激发其产生美感共鸣。从而为乐感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识谱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识谱就是运用人的视觉来感受音乐符号。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在柯尔文手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一个个音符人手,体会音的高低,运用内心听觉把视觉感受到的音乐符号转化成音响运动的旋律线,让学生在看中听。小提琴家帕尔曼曾说过:“音乐才智是一种像查看地图那样查看音乐的能力。它使你知道那里的一切。”通过让学生在内心听觉中识谱,解决了学生视觉感受向听觉感受转换的问题,也提高了学生在视唱中的音准,培养了学生音乐感受的能力。

三、练唱中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

练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音乐符号进而塑造音乐形象。因为音乐艺术的表现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模仿、比拟、象征等关系来实现的,所以在练唱时笔者便充分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联想。从多种不同角度来揭示音乐表现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从生活逻辑入手启发学生在练唱中想象:“大调式如晴朗的天空般明亮”,小调式似“明净的月夜般柔美”;慢速的歌曲则宛如“和风细雨、柔和优美”,快速的歌曲形同“雷鸣电闪、欢快跳跃”;节奏舒缓的则“从容恬静”,密集的十六分节奏恰似“万马奔腾”;旋律连续上行如“大浪淘沙”……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语言的表现力和演唱声音色彩的多样性,还活跃了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提高了对音乐形象的想象能力。

四、演唱中增强学生的音乐表情能力

“识谱、练唱”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合二为一、综合进行的过程,其目的是更好地表现情感。情感是人们在对音乐感觉和想象的基础上产生的,表情才是乐感的最终体现。绘画通过视觉形象来传达情感。诗文以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音乐则直接地通过声音的形象来表达情感。可见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诚如清人徐大椿在“音府传声”中所述:“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重……而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便声音绝妙,而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会听者索然无味矣。”因而音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领会和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细致地表现情感的变化,从而使其演唱达到声情并茂、充满生机的境界。为了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范唱中笔者充分引导学生领会、体验、细心倾听,注意积累,丰富音乐表现情感能力;识谱时不断启发诱导学生调动自己平素的情感积累,以唤起其真实的情感回忆;而练唱则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去体验自己从未有过的然而又是音乐艺术表现所必不可少的情感;演唱中鼓励学生大胆投入情感,开拓其音乐表现潜力。通过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情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的乐感普遍提高。

谈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7

一、要注意引发学生对音乐感兴趣

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产生的条件之一是音乐感兴趣, 即只有对音乐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学习音乐的兴趣。就中学生而言, 心理定势对他们影响很深, 音乐课非常重要, 不仅应使他们懂得什么是音乐, 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觉得音乐是一门学校不可缺少的有趣的课程。音乐教师首先是对音乐倍感兴趣的人, 处处表现出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如果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表现得疲疲塌塌、松松垮垮, 那么又怎样能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会出现抵触情绪, 就不可能把课程学好。所以, 音乐教师应尽可能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除了衣着言谈、举止外, 应充分展现自身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 不仅有丰富的音乐知识, 而且要能歌善舞, 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在学生周围聚起诱人的音乐光环。

二、要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感兴趣

学生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有了审美的愉悦体验, 又会进一步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除了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外, 主要阵地还是在音乐课堂。音乐教学应通过音乐作品的鲜明艺术形象来激发学生情绪, 引起美感, 产生共鸣, 情趣、情趣, 有情才有趣, 无情则无趣, 富于情趣的教学具有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它不仅能引发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 而且能够激起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中潜移默化, 从而提高学生歌唱、欣赏、理解、分析音乐的能力。教师要注意了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 感受艺术形象, 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因此, 教师要借助自己优美动听的歌声和热情真挚的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 叩击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胸中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澜, 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唱歌教学中, 多唱反映中学时代或形象性较强的学生感兴趣的歌曲,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 逼真的画面描述出歌曲的意境, 然后入情入景的范唱, 使音乐形象具体、生动, 学生演唱时就可以根据音乐情绪的变化而歌唱, 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以美净化学生心灵。

三、要善于调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 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 我们不仅要通过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教学活动来进行音乐教学,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感受, 以美感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和调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比如, 我在音乐教学中, 除了认真备课外, 上课时还力争做到:端庄的仪表, 良好的教态, 充沛的教学热情, 生动的语言, 正确的讲解, 优

美动听的歌声和熟练的伴奏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较高水, 平灵谈的音乐课堂教学艺术自己创设的美的氛围, 中让受学到生美在学育的。熏陶, 在愉快中受到美的教生四进行双、边沟通○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 音音乐兴趣的重要因素师生情也是影响。音学乐生不学仅习屯昌乐是自娱融洽师, 生它还是一关系, 引起门共表鸣演, 能艺术使, 县屯昌学进行表现音乐课堂轻松愉快, , 大胆的进行情感学生毫无忧虑地中学习音乐教学质体验音乐, 量不断提高学生犹坐春。风之中, 王兴

五、课程的安排必须合理

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沂趣课程的安排必须合理课程安排不合理, 某项。反之内容比, 例若的过重或讲, 乐或理整, 这节课样都单在调视的唱、齐唱教学内、培满容青, 足少对的年于。来已我说具在, 有是教一不学定能中思使力维他图能们根力感据的到教养学重点、难点、有所侧重地合理

安排教学内容, 把每顿音乐“餐”煮调得有滋有味。

六、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对参加音乐会、上音乐欣赏课很感兴趣, 而对于学习乐理、练习视唱、练耳等, 绝大多数同学还缺乏直接兴趣。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 认识到学习乐理、练习视唱练耳等的重要性, 认识到它是学习乐器、进行歌唱、舞蹈的阶梯, 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把抽象乏味的乐理、视唱、练耳等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易懂。

在音乐教学中, 既要照顾学生的兴趣, 也不能一味迁就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的兴趣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不正确的。比如, 有些学生对通俗歌曲感兴趣, 特别是港台歌曲情有独钟, 教师要及时了解, 正确引导, 选择一些内容健康, 造应青少年时期的歌曲, 不能把靡靡之音引进课堂引入校园。我们要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音乐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小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篇8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穆尔和格连曾说:“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 他将为自己建立一个更好的生活空间和一个更广阔的个性。”因此, 让每个小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都能够从兴趣出发, 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 是每个小学音乐教育需要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据研究调查显示, 小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

1. 小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

2. 小学生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原因分析

二对小学生音乐兴趣培养的途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充分挖掘每个人的音乐天性和潜能, 培养每个小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爱好。”事实证明, 小学生音乐教育的实施根本在于对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正如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经过教学实践, 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措施。

1. 营造轻松氛围, 培养学生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好动、想象力丰富、猎奇心强的年龄阶段, 因此, 他们更青睐于通过肢体动作和语言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笔者试图培养小学生们自由表达的能力, 把他们从固定的座位上解放, 让他们能够在音乐课堂上“唱起来”“动起来”“跳起来”, 从而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培养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因此,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是引导小学生喜欢音乐课、对音乐课感兴趣的环境基础。

2. 创设音乐情境, 引发学生兴趣

创设音乐情境, 不仅可以在教室内, 同时也可以在楼道里利用空间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培养和熏陶。例如, 可以在楼道和教室的墙上张贴著名音乐大师的画像, 如贝多芬、肖邦、聂耳等, 配上每位大师的生平简介, 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启迪。

教室内的布置要具有吸引力, 如创设“音乐天地”“音乐世界”等栏目, 贴近学生生活, 讲述一些音乐方面的小故事, 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经典曲目。

3. 教学实践中善于创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音乐教材中提供了许多创编课程, 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美, 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第一, 游戏表演。在教学《小青蛙找家》一课时, 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参与意识, 可以让学生自编动作表演, 表现小青蛙找到妈妈时的喜悦心情, 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验音乐带来的感动与收获。

第二, 创编歌词。在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教学中, 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曲调和旋律自己填写歌词,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如《打花巴掌》中, “一月一, 从小爱学习”, 而“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发挥想象力创编, 学生们能够唱着自己填写的歌词, 更能乐在其中, 同时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 自制教具。如在音乐教学中, 可将生活中的锅碗瓢盆有效利用, 变成“自制教具”, 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提高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还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教师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把学生真正当成朋友去沟通、去交流, 才能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保持教态的自然流畅, 富有亲和力和吸引力,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真正爱上音乐, 愿意学习音乐。

总之,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充分激发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使每一名小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都能得到发挥潜能的机会, 使学生在动中学、玩中乐、乐中学, 从中感受音乐的乐趣和美的享受。

摘要:音乐教育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及身心发展等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对小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是音乐教学有效进行的保障。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音乐兴趣的培养, 需要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

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实践探索 篇9

一、教师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习

教师要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要做到以情激人,以情育人。一方面,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情感,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语言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把学生视作共同学习的伙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另一方面,还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利用多种方法引入新知识,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

此外,音乐教师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纯熟的技巧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与音乐有关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被自己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所折服。

二、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

音乐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 用于节日庆典的礼仪音乐;用于广告、 舞蹈的实用音乐;用于休闲、影视的背景音乐等,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音乐不仅能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而且还能点缀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它已走出供人们娱乐、欣赏的圈子而体现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性。例如,有专家曾做过实验, 给母鸡放音乐能提高产蛋量,给奶牛听音乐也能增加产奶量。因此,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音乐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主动探究、思考音乐对人生的意义,诱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音乐学习成为学生一项具体的、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随着中学学科的增加和分化,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会出现不稳定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如果教师富有激情,能讲授生动、唱奏优美,学生的兴趣自然会逐渐浓厚并得以巩固。如,有位教师在讲授“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时,将音乐作品与学生熟知的历史事件相联系:将‘一二九运动’ 华北危机与歌曲《毕业歌》相联系教学; 将“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与歌曲《太行山上》相联系教学,这样将音乐、历史相互融合,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而且也让学生理解了音乐的时代风格,使学生感到这种教学方法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性。教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让教学内容有“新鲜”感,使学生兴趣倍增;突出高潮的“化彩乐段”,有精彩的结尾;设计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案吸引学生乐学。另外,每节课的开始是很重要的,开头开得好,学生有兴趣,对整堂课就能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特别注重课堂导入的方法。

四、通过多种学科进行相互渗透

现代教育提倡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教育。在教学时,教师可找出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音乐教学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音乐与语文课中的诗词;音值、节奏与数学中的数量概念; 节奏与自然现象、人的生理现象;节奏与体育课中的广播操、韵律操;音乐的风格、特点,与其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点、生活习俗,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将音乐与它们联系起来教学,不仅能突出音乐文化这条主线,而且还能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感性或文字的语义性,这些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相互补充, 将其综合不仅能丰富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还能使绚丽多姿的综合艺术满足人多方面的审美。

五、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创设学习音乐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利用校园广播举办“每周一歌”、“每天一曲”的音乐节目;也可结合不同节日开展歌咏比赛、文艺汇演、音乐会等活动;还可组建合唱队、舞蹈队;或者组织音乐知识的讲座等,使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在课外得以延伸、拓展,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中发展兴趣。在音乐教学上,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通过建立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愉悦,体会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感受音乐的乐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其树立学习音乐的自信。

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篇10

目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质量比起城市里的条件有所偏低, 一方面是学生的乐理知识不足, 对一些应该熟悉的乐理知识认识不够;一方面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较弱, 我们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不能让他们只停留在我叫你唱的水平, 但也不是要我们的学生成为音乐家、歌唱家、演奏家。通过培养孩子对音乐的认识理解, 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作为教师, 在备课中要认真分析教材中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等。充分发挥音乐的美妙色彩, 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程教育阶段, 中小学音乐教学没有兴趣做基础, 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音乐教学很难完成。在教学中, 可通过四点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通过音乐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学生非常喜欢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有意识的节奏训练,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歌曲的特点让学生一边听音乐的同时一边为所学的歌曲进行伴奏。如拍肩、拍手、跺脚等。

二、通过班级音乐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 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如律动创编、歌词创编、唱弹跳组合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利用有趣的游戏练习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把音乐学习渗透在游戏过程中, 通过音乐游戏发展学生的音乐记忆力、音乐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如, 利用玻璃杯、文具盒、钢笔、墨水瓶等, 让学生辨别音质和音量的高低和强弱。

四、通过引入生活化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 增进与现代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流行音乐、影视音乐、网络音乐等内容。把学生感兴趣的、积极向上的歌曲适时地引入到课堂。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教学, 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严肃音乐、高雅音乐的同时, 不能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 而是要采用各种有效形式把那些好的因素引进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中, 使教师能更好地完成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篇11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是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欣赏各种题材、各种风格以及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并且从音乐欣赏过程中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修养,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便成为了音乐教师们不断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如何有效顺利地将学生引入音乐欣赏的境界也是很值得我们教师去探索的问题。

一、积极营造适宜的音乐欣赏模式,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课无非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安静的、全身心地欣赏音乐作品。在我们一贯的音乐欣赏课堂中教师也就是惯性地采取这样的教学程序:简单的导入环节——引入新课的环节——整体欣赏环节——分析结构和思想环节——精致欣赏环节——学生讨论环节——深入性完整欣赏环节等。这样的音乐欣赏课程虽然看起来十分全面和细致,但是能否有效地让学生真正地走进音乐作品之中呢?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例如,我在上欣赏课程《让世界充满爱》时,在刚开始听的时候就有一些学生开始溜号,或是出现了窃窃私语的现象,很多学生皱紧了眉头说不好听。此时我只好无奈地关掉音响。随后灵机一动,便改用其他的教学模式,我首先写给学生讲述一些小故事,当然这些小故事都是赞美爱的,并且一步步逐渐地说到这首曲子中,明确地告诉学生这首曲子的独特之处。当我在每一个感人的事件后哼唱这首歌曲时,学生就开始有了积极的回应,要求我再一次播放这首曲子。这时学生就能够轻松地走进曲子的情感世界中,被歌曲中的歌词和旋律逐渐感动,并于此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世界间真挚的情感,并且从中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能力。

可见,我们要是要根据每次欣赏的音乐作品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欣赏方式和策略,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和所包含的的情感来设计比较适宜的音乐欣赏模式,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真正投入到音乐欣赏中来,真正体会到音乐魅力之所在。

二、教师要巧设疑问,充分调动学生欣赏的积极性

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来也需要教师的刺激,当学生要聆听一首十分陌生的音乐作品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凝聚力,调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展开自己的想象能力,并且主动地去体验和接近作者的情感。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就是教师运用问题的方式来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去欣赏。

在欣赏音乐作品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有目的性的欣赏,这样学生就会被问题的答案“牵制”着,主动的完成欣赏过程,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会积极的思考和分析。例如,在欣赏《歌唱祖国》这首音乐作品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这首音乐作品中有怎样的音乐疾走变化?在音色上作者有采取了变化?2.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真挚情感,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等。并且提示学生要在第一遍听完之后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特别留意歌曲中的细小变化,并且用心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争取能够最高效率地寻找到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

采用这种巧设疑问的引导欣赏方式,能够比较有效地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感受音乐,用真心来欣赏音乐,从而扑捉到音乐作品中最真挚的情感以及最细小的音乐知识。

三、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音乐鉴赏的兴趣,加强学生的体验

兴趣是一切事物的推动力。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音乐做作品之中。为此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足够大的音乐欣赏动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式来有效的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1.利用抽象化的声音来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初中学生除了拥有牵强的直观感受能力之外,也拥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那些抽象、有趣的声音来刺激学生的感受能力。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其作品的特点来设计出或摘录出比较有趣的声音,用此来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组织学生亲身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初中学生正处于精力十分旺盛的年龄,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十分好动和活泼。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且在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轻松自由地去体验和欣赏音乐,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表演,发挥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能力。

四、密切联系其他学科,是音乐鉴赏更加多元化

任何学科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学习的,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我们教师也要根据音乐作品的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文学知识、美术知识、历史知识甚至是政治知识等。这样不但会有效丰富音乐教学课堂,也能够让音乐知识更加多元化,帮助学生准确的分析和欣赏音乐作品。从而让音乐精神和魅力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同时音乐与那些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等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音乐作品都是在特点的历史环境中创造的,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所处历史环境的特点。因此,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和明白当时的历史知识。

总是,我们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类的美感和喜悦。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 篇12

一、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意义

1. 有益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是否具有音乐节奏感是能否鉴赏一首好音乐的关键,若小学生能在音乐学习中良好地把握音乐节奏感,就会对一首好的乐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在能够良好地把握乐曲、鉴赏乐曲的同时,或许也可以在自己的看法及理解上,对原有乐曲进行创新性的改变。

2. 能够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首好的音乐能够抚慰心灵,陶冶情操,与灵魂深处对话,它利用多变跳动的音符及不一样的旋律对小学生纯净的心灵进行良性塑造,使学生的心灵更加清澈透明,无所畏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3. 促进小学生智力发育

音乐节奏感要求对耳、眼、手、脑应具有充分的协调性,这使小学生的协调能力、身体器官的灵活性以及大脑的反应能力得以大大提升,进而也促进了其想象力、创造性、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有效方法

1. 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在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中,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音乐老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尽管音乐节奏感是一个抽象化名词,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是非常强的,因此,在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感学习的兴趣时,小学音乐老师应将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元素加入到节奏训练中,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交通工具或是大自然里的各类声响,还有学生中广为流行的歌曲等;又或是一段极具节奏感的说唱,音乐老师可截取其中一段音乐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从强烈的节奏感里找到乐趣,进而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感学习的热情。

2. 对学生进行音乐听力的节奏训练

音乐离不开耳朵的聆听,因此,在音乐的节奏感训练中,听力训练必不可少,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乐曲感知能力、乐曲记忆能力、乐曲鉴赏能力、乐曲理解能力以及乐曲的节奏感掌控。换句话说,音乐的听力训练是培养出良好音乐节奏感的重要条件。音乐听力训练中最好的素材就是大自然中的一些声音,小学音乐老师可选取如山间的流水声、动物的各类嚎叫声、动听的鸟鸣声、风吹动树叶的哗哗声等等,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具有音乐节奏感的声音,都能够给予学生美的声音享受。另一方面,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声音素材,比如说机器的轰鸣声、劳动人民在工作时的号子等等,其中都蕴含着不一样的节奏。小学音乐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听力训练时,应与现代化科技手段相结合,使这些声音更好地呈现给学生,进而激发小学生对学习音乐节奏感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3. 合理的肢体动作也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节奏感的感知不止需要耳朵和眼睛的配合,适当的肢体动作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时可采用体态律动法,让小学生在肢体动作中更好地感知音乐节奏,将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比方,在《火车来了》这首音乐的学习中,为了使小学生能够对此首乐曲中的重音、速度及节奏掌握得更加合理,小学音乐老师即可采用体态律动法,先让学生按照正确的节奏朗读歌词。然后将火车开动时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先将学生排成一个队伍,后面的同学拽着前一位同学的衣服,在教室中模拟火车开动时的场景,并伴着应有的音效,有序地转圈进行,与此同时,大家一起合唱《火车来了》这首歌。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做游戏的趣味,还可以让小学生更加轻松地感悟到这首歌的情境和其中伴有的节奏。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肢体动作都可以帮助小学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比方说扭动、走跑、双脚跳、单脚跳、拍手、点头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在游戏的快乐中感知音乐、学习音乐、鉴赏音乐,更加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4. 利用乐器帮助学生培养音乐节奏感

乐器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打击乐器,它包含着极其强烈的节奏感,教师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打击乐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培养音乐节奏感。不止如此,乐器也可在课堂上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效率。小学音乐老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器来作为辅助,比方说架子鼓、快板、双响等极具节奏感的乐器,可以的话能够让学生亲自接触,动手使用他们,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记忆将更深刻,教学效果也将大幅提升。

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小学音乐教师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案。在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过程中,兴趣是第一老师,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其对音乐的学习更加感兴趣,将音乐学习作为一种心灵的享受。小学音乐老师应让小学生知道,在大自然以及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音乐节奏感,要善于发现,并从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霜燕.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节奏感[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

[2]魏莹莹.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1(22).

上一篇:集聚评价下一篇:应交税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