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节水意识

2024-07-16

培养学生节水意识(精选5篇)

培养学生节水意识 篇1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一种有限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实现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水资源的污染日趋严重,再加上不合理利用甚至浪费,人类正面临着缺水的危机。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

1. 地球之泪——世界水日。

地球表面的淡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冰雪及永久性冻土层中,难以利用,可利用的仅占其中的30.4%。据报道,目前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多人口生活在缺水状态中。为此,“世界水日”呼吁:要珍惜每一滴水,否则人类在地球上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2. 中国被列为严重缺水国家。

据21世纪城市水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透露,联合国已把中国列为13个最缺水国家之一。我国人均用水量约为2300立方米,仅是世界人均用水量的1/4。据报道,目前我国300多个大中城市缺水,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这直接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科学发展。

3. 遏止水体污染迫在眉睫。

防止水体污染是节约水资源的一条直接途径,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接踵而来的各种污染使原本有限的水资源更显短缺。据报道,目前我国1/3的水体不适宜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宜灌溉,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水体污染不仅影响工业、农业、渔业生产,还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二、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引导学生树立节水意识

1. 画节水徽记。

让学生用图画纸和蓝色笔画出直径为2.5cm的节水徽记2枚,分别贴在家里和学校水龙头上方的墙上,提醒和告诫每个人要视每一滴水为掌上明珠。

2. 组织演讲比赛。

倡导学生自己查找节水知识和相关法律常识,扮演不同角色(政府官员、水利专家、厂长、农民、渔民等)排练,然后在学校里举办题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另一方面配合学校进行一次全校性的节水教育。

3. 组织交流活动。

让学生从图书、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搜集有关节约用水、水体污染的知识,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并将交流的结果办成手抄报,选优秀的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中。

三、结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

1. 举行宣传教育周活动。

在“十一”黄金周期间,通过“学生青年志愿团”举行为期一周的节水宣传教育活动。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另一方面结合典型的事例以小品、讲座等方式宣传节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2. 家庭用水情况调查。

每个学生认真调查自己家里的用水情况,并根据老师制定的打分表格严格对每一项标准进行打分,如得分不高,就与家人协商、制定整改措施和得分新目标,至下个月再查一下水表,并计算出节水成果。得分越高,说明用水越科学、越经济,从而增强学生及其家人的节水意识。

总之,随着工农业生产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合理地开发利用和节约水资源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培养学生节水意识 篇2

一、正确认识“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就是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贯彻民主性的教学原则,建立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要使它容量最大,决定于组成木桶板块的高度,只有木块高度平等,每一板块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它的容量才最大。如果木块的高度不等。容量大小则取决于最短块的高度。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相当于一个木桶,要使它产生最好的效果,就需要组成课堂的每一个人有平等的关系,这就是师生的平等。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求全责备,求同曲异,扼长取短”,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学效率低。实施“主体意识”就是要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其“主体意识”呢?

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要不断树立、巩固学生的主体观、主体参与观,还要在实践中摸索探讨出将一般语文课堂变成“主体参与”课堂的模式和方法。使“主体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互相竞争、互相进步。

1.课前成立备课小组,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备课中来。帮助老师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

2.课中教师激发兴趣后,布置思考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在学习初步感知内容后,教师点拨引导。提出新问题,学生深入领会学习内容.最后师生总结,明确重点。

3.课后学生互批互改与课文相关的作业、作文,设计检测题或阶段复习题以备交流。

三、传授學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学习习惯包括坚持预习、使用工具书、书写规范工整、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勤于练笔、做单元小结、修改文章和主动订正作业、上课回答问题时站姿端正、声音洪亮、别人发言要认真倾听等习惯。主体参与意识的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养成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提供指导和帮助。课堂上既要有气氛的活跃,又要有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好的习惯愈多,抵抗诱惑的力量就愈强。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去感受学习的乐趣,这样对学生语文素质和自学能力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要积极组织各种语文活动

活动包括听说读写和参观访问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我提高的能力。我在2003级四班教学时就有意识组织学生参与办黑板报、手抄报、口头作文、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会、搜集并朗读课本中的名言警句、影评比赛、登台表演讲课、开答辩会、鼓励学生投稿,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经过长期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从激发学生同题开始。到产生新的问题而告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知识、程序、方法,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问题呢?

1.讲清提问的好处。可以引用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来说明。如陶行之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每事只在问”。可见“问”的巨大作用。“问”能培养人们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包公破案,牛顿发明第一、二、三定律。袁隆平成为水稻发明专家,无一不是从“问题”开始的。

2.教给提问的方法。教给学生发现疑问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疑问繁多的文章中发现疑同,二是于无疑深处见疑。“见疑”的方法有:联系法,联系上下文或有相关信息的内容提问;比较法,即将看似没有问题的内容和与之相似的内容比较,发现差异,提出问题;置换法。即针对某一问题的说法换成另一种方法表述。找出不同点。提出疑问;自我暗示法,即对阅读文段不轻易认可。时刻在内心提醒自己多换个角度思考;淘汰法。从众多的疑问中选择一个最好的问法。

3.教给解答问题的方法。有:借助背景材料;联系上下文;联系异同;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等方法。

培养学生节水意识 篇3

1 调查方案设计

城镇居民是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 用水量非常大, 而且随着城镇居民的不断增加, 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均用水量逐渐加大, 城镇用水形式非常严峻, 城镇居民用水量的多少与用水规律对于供水系统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城镇居民用水情况很复杂, 为了获得更加详细和真实的资料, 在相关学者及资料的指导下设计调查方案, 并拟定调查实施措施。

选取包头市比较有代表性的县区作为调查对象, 如东河区、青山区、昆区、白云区、九原区等, 并进行实地考察。由于调查涉及到诸多方面, 内容合适且比较广泛, 因此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走访专业人士、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实地观察等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统计分析所有调查资料, 完成调查报告。

2 问卷调查情况

问卷的方法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式, 调查1000户城镇居民的用水情况, 共发放问卷1000份, 去除掉调查空白问卷以及与事实不符问卷, 有效率达到了93.7%。调查情况参考了其他项目, 被调查人员样本、受教育程度结果等见表1所示。

3 调查数据统计结果

以上调查人群的受教育程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为两代以上同住的家庭占57.9%, 家庭平均人数4.06人。家庭月收入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 平均算来家庭月收入3656.4元, 统计结果与实际情况相一致, 调查数据的真实性比较强。

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家庭住房情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大多数 (82.1%) 的城市居民住在有淋浴设备的住房, 这部分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大多是为80~150m2的房屋。依照年用水量、水费统计局的统计结果, 包头市的平均水价为2.1元/m3, 家庭年用水量为51~100m3的占据52.9%, 用水量在101~150m3的城镇居民占据47.1%, 居民的生活用水基本来自于自来水。

在对城镇居民调查水价的认识中发现, 城镇居民对于水价的认识普遍比较模糊, 这种模糊性与职业、家庭收入等息息有关。在问卷调查中, 目前仍然对水价不很清楚的居民大约占据23.2%, 这一点可以从侧面表现出城镇居民对于用水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水费相对于家庭收入比重来说比较小。在调查中城镇居民普遍认为水的价格是政府部门拟定的, 而自己是不能不用水的, 这点从侧面反映出城镇居民并没有机会表达用水建议。在以家庭为单位的调查中显示出很多共性问题, 家庭成员的数量与家庭用水量呈现正比例相关的关系, 同时家庭成员的年龄与用水量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具体而言家庭成员越是年轻, 人均用水量越大, 老年夫妇用水量最少, 这种调查结果可以显示出年轻人相对于老年人来说更加具有卫生意识, 老年人更加注重节约意识, 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价值和习惯上的差异。

在调查城镇居民的洗漱情况时, 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部分家庭开始使用全自动洗衣机, 因此在用水方面显示出了季节性, 夏天是用水量最大的季节。在对人群的便器水箱调查中发现72.4%的城镇居民使用的是6L坐便器水箱, 只有大约27.6%的城镇居民采取的是节能水箱, 说明便器水箱方面有很大的节水空间。在对人们关于再生水资源的态度中发现, 54.2%的人对于再生水资源并不清楚, 在对人们讲解后, 84.2%的人对于再生水资源的使用是赞同的, 我国城市用水效率与国际I型昂比是世界水平的4倍多, 我国城市用水显现出一种用水效率低下的情况, 不同规模城市用水指标也存在一定差异, 依照数据来看, 我市结婚随潜力为7.32%.

在调查样本为三口之家的城镇居民中发现, 城镇居民家庭用水量最小值70t与平均值100t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说明城镇居民用水量存在很大的节水空间。在对城镇居民点的节水意识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 (92.6%) 城镇居民都具有一定的节约用水意识, 但是由于习惯等因素, 很多 (32.5%) 城镇居民并没有付诸行动, 更多的人还是认为节约用水应遵从自身的生活习惯。在对城镇居民的如何提高节约用水措施中, 认为在市民中广泛开展教育宣传的占据62.1%, 提高水价逼迫市民节约用水的占据71.3%。这项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在对待节水意识和节水措施上是两回事, 城镇居民的素质表现在节水意识这个软环境上, 节水措施则被认为是硬环境。

4 调查结论与对策分析

在城镇居民的生活用水调查中可以发现, 城镇居民饮用等生理用水仅仅占据很小的一部分 (30%) , 主要的生活用水 (70%) 用在了洗漱、冲厕等方面, 在城市公共用水中, 用水量最大的部分 (60%) 集中在空调冷却水、冲厕水以及淋浴水三部分, 采取有效措施能够极大地减少洗漱以及冷却水等的用量。

节水器具在生活用水节水方面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城镇居民节约水资源的利用除了依靠自身的节约用水的意识之外, 还可以采取推广使用节约器具等, 节约器具能够有效节约用水30%~40%, 另外国家相关部门还需要不断制定节约水型产品的相关标准, 监督管理节约器具的产品质量。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仅仅只用19.4%的居民采取了节约水器的使用, 包头市在这方面也没有采取强制措施, 很多居民为了省事或者资金等问题一直没有采用节约器具。

节约用水的基本措施主要是行政立法以及经济手段等, 在调查中也显示出人们对于大的节约用水环境 (抬高水价等) 有更强的意识。在城镇居民的节水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首先应加大节水的宣传力度, 城镇居民是生活用水的主体, 加大宣传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具体措施的执行情况, 目前很多城镇家庭的水龙头质量很差, 常出现漏水情况, 因此可以全面推广流量适中的水龙头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等还需要不断加大用水器具的维修等问题, 杜绝出现使用水器具损坏现象, 供水部门也需要定期检查供水管道, 及时修理出现的问题。最后相关部门可以适当调整用水价格, 加大水资源的费用在家庭月收入中占得比例, 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而达到水资源节约利用的目的。

5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讲述包头市居民节水意识和节水潜力的调查, 分析调查结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的经济一直呈现出飞速发展的状态, 水资源的浪费以及污染情况显得日益突出, 我国逐渐呈现出水资源短缺的现象, 在城镇居民用水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居民普遍存在节约用水意识, 在用水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 这些还需要相关人员加大宣传力度, 节约水资源的利用。

参考文献

[1]褚俊英, 秦大庸, 杨柄.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调查分析[J].节水灌溉, 2008, 21 (07) :27-30.

[2]加快建立完善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J].城乡建设, 2014, 21 (02) :25-26.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篇4

营造和谐的气氛

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教师的教风要民主,打破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问、学生答或教师包揽一切的传统教学观念,大胆、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自主探究,畅所欲言的课堂气氛。

优化课堂结构

现在的学生没有问题可问,重要的原因就是问题是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的,教学时教师逐个提出,学生只是等着提出问题,用标准答案回答,学生根本没有提出问题的空间和时间。因此,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优化课堂结构,教师要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知识水平等,尽可能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激发学生疑问难的强烈愿望,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会不会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有没有质疑意识的重要标准。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除必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精神外,在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联系生活实际拓宽提出问题的渠道。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述生活故事或提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通过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化学实验现象,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一些新颖、奇特的现象,更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观刺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情境。例如:按照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他们可能认为盐都是显中性的。这时让学生用pH试纸测NaCI、Na2CO3、NH4CI溶液的酸碱性。其结果一定使学生顿生疑惑。在惊讶之余,学生探究心被调动起来,继而展开 ;“盐类水解”知识的研究。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借助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硝酸的性质时,引进爱国故事: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等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这个重新铸成的奖章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若将这一感人的事迹于讲解王水的相关知识时介绍,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王水的印象,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篇5

一、再现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应用情趣

“数学”这颗明珠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出来的,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数学教师的职责是把这些宝贵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能够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这就要让学生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应用情趣让学生有兴趣学,有兴趣用。比如“面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亲自摸一摸、比一比、拼一拼、摆一摆,才能更好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理解“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单位测量”时,我设计如下环节:小明有两块长方形地,一块是窄而长的,一块是短而宽的,要在上面铺上漂亮的地砖,但是小明没学过数学不知道哪块地面积大需要的地砖是多还是少,让我们来帮帮他。为了方便大家的比较,老师把这两块地缩小成这样(出示一张窄而长的和一张短而宽的长方形纸)。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不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 大,于是小组合作用学具拼摆在此学生发生分歧,有的学生用小长方形摆满一张纸,有的学生用圆形,有的学生用正方形,还有的学生用正方形只摆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摆完之后大家发现用圆形学具摆不行,因为两个圆形之间有空隙,用长方形摆和正方形摆虽然都可以,但是如果一张纸用长方形摆,一张纸用正方形摆,还是不能确定哪个面积大,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来:比较面积大小要用一样的单位来测量。学生们又用正方形学具验证了一遍,确定我们总结出来的这句话是正确的。如此设计学生不但巩固难解面积的含义还知道生活中铺地砖用到“面积”还为下节课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作了铺垫。

二、让数学走出课堂,体会应用价值

当数学与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学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以后,这我设计这样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制作2010年的年历。制作年历需要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二月是28天还是29天,还可以把一些重要的日子标出来。有的小组还给年历配上了漂亮的图画,制作完年历还可以统计每月出生的人数,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这样设计不但能灵活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把看似毫不相关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了。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上一篇:客源市场结构下一篇:循环农业的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