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2024-05-15

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1

加强语文逻辑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以高考复习训练为例

【内容提要】

表达是思维的结果,逻辑思维出现差错,表达就不可能正确。当前语文高考复习中,学生答题时的答非所问、不合情理、以偏概全、要点不全、画蛇添足等问题的出现,都可以从逻辑思维这个源头找到原因。本文以高考复习训练为例,通过对问题案例所体现的思维问题的分析,认为高考语文复习必须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从关注答案走向情理分析,从直觉解读走向思维判断,从凑足要点走向思路推理,从追求文采走向理性感悟等。【关键词】

语文复习逻辑思维 理性感悟 解题能力

十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最让我感到困惑与忧心的是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似乎在日渐丧失。从语文教材学习一直到高考复习,语文教师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抛弃逻辑思维,而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正是逻辑思维的丢失,让学生语文学习没有了灵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了一系列乱象。我们必须拨乱反正,高度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一、“新课标”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缺失及后果

我们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找不到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明确具体的要求,更没有相关专门条目或段落对其阐述,只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下的第二条“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中有这样的阐述:“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诚然,探究方法、探究能力、探究过程都离不开逻辑思维,但由于“新课标”没有明确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要求,而且无论像人教版这样的国家级编印的教材,还是像苏教版这样的地方自编的教材,各种高中《语文》教材都没有编 入逻辑思维的相关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题,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几乎是空白,起码是无序的,不清晰的。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是在语文教学中不重要呢? 先来看看两个简单的案例。1.教师是如何教的?

一次听一位教师上老舍的《想北平》,针对文章结尾“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这个句子的理解,这位老师与大多数教师一样,也是这样设问的:用这样的语句收束全文,有什么好处?学生马上答出两个好处:①点明题意,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②这简短的两句话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的深切。

接着这位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之后,就讨论别的问题了。2.学生解题能力怎样?

高考语用题复习,我自编“扩展语句”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根据提供的三个词语的情景,以“鸡血石”为中心,写一段话,不少于40字。老农

鸡血石

喜形于色

结果很多班级都出现了不少这样的描述:

那是一个爽朗的早晨,老农像往常一样下地干活,走着,走着,突然被什么东西绊到了,一个趔趄,老农转睛一看,立刻喜形于色,原来是颗鸡血石。

案例一不是教学的个别现象,而是普遍事实,它显示的是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已经丢失逻辑思维:老舍为什么想北平“要落泪了”?是不是对家乡想得深切就有“要落泪了”的情况?老舍为什么最后要那么强烈地感慨一声“真想念北平啊”?难道老舍写作《想北平》的目的仅仅是表达他对北平想念深切吗?我们学习老舍的《想北平》目标是什么?难道仅仅是感受老舍的思乡之情吗?如果是这样的目标,是不是过于肤浅?案例中,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内含的深层逻辑原因。实际上,老师在教学《想北平》时都会介绍老舍的写作背景: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当时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这才是老舍想北平会想得落泪的真正原因。就如我们平时想念父母一般不会想得落泪,可当父母生病,而我们做儿女的又不能及时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总会想得落泪一样。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文章具体的语句、细节的时候,往往不去引导学生关联背景,学生自然不会形成这样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样,学生在写作中也不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力,往往只能无病呻吟。

正是语文教学缺失逻辑思维训练,学生缺少必要的逻辑思维水平,不少学生到了高三,在复习解题时仍常犯逻辑思维的毛病,案例二这样的现象也就成为高三学生解题的必然结果。

生活在鸡血石之乡的高三学生,竟写出这样毫无逻辑的语段,而且不是个别学生——每班都有十几位学生,这怎么能不让我们产生对语文因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缺失的严重担忧:从这段文字看,学生几乎不具备一丝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没有按题目以“鸡血石”为中心的要求解答,另一方面所编情节完全不符现实——在如今已经很难挖到鸡血石的情况下,下地干活不可能看到暴露在路上的鸡血石,而一颗小小的鸡血石更不可能会绊人一个趔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缺失,已让很大一部分学生幼稚化。

我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不仅重要,而且应当是语文教学一切能力培养的灵魂。

二、寻找丢失的灵魂

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作用是终身的,在意识、观念、方法、思维、创新和行动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传统的学校教育,语文教师大多注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而对语文思维的培育、思维的发展却几乎没有引起重视,也少有教师对此有清晰的认识。

缺失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后果怎样呢?

对当前学生存在的语文素养的一系列问题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说:大多数学生的语文素养缺失或薄弱,根本原因就是逻辑思维能力低下。我在2014学年教学高三两个班的语文,从高考复习中可以清楚看出学生解题能力弱的主要原因就是解题过程中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往往只从知识角度、凭直觉感知来解答,于是出现许多典型错误。现择若干列举如下:

①答非所问。所作答案为什么不是所问的内容?当然是没有找到问题与答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或误解了问题的含义,所以作出的是与之相离的答案。例如2009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的小说阅读有这样一道题:

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对这道题作出解答,不仅要回答“魔盒”好还是“贝格斯太太”好,更要说出理由。这就要从标题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联系上考虑,因为小说的一切内容,最终都是为这四者服务的,这样作出的解答就不会出错,这是解答小说阅读的逻辑思维规律。学生不按照这样的逻辑规律解答,结果自然答非所问。

②不合情理。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对,有违真实性原则而不能使人信服。要避免不合情理的表达,就需要有基本的判断、推理、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如多数学生找不出下面句子的情理错误,关键就是情理判断能力薄弱:

永州市男学女书传人谢少林夜以继日、不畏严寒酷暑创作的百米女书书法长卷近日在零陵区完成,他从收集整理文稿到书写装裱历时近一年,长卷书写《三朝会》、《哭嫁歌》等十余种女书传统内容3500多字。

这个句子不合情理其实很明显,百米女书书法长卷虽然需耗时较长,但是花一年的时间,不至于需要夜以继日。无论是因为句子长,学生顾此失彼而找不出情理错误,还是缺少常识想不到其中的不合情理之处,根源都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薄弱。

③以偏概全。吴家国在《普通逻辑》中说:“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对问题判断、分析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无不是逻辑思维不严密造成的。我们如果看新闻网评,会看到大量以偏概全的评论:

最近网上有这样一条新闻《清华现超级学霸:15门课程100分》,可是我们进入网友评论,会发现不少诸如以下这样的评论:“这样的人才是留不住的。”“科考机器人,中国教育培育的怪胎,有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专家’,但绝对成为不了大师级。”“最后的结果:书读傻了,连洗衣服都不会。”

我们很少看到对新闻的客观全面评价的网评,而大多数网友应该接受过中学教育吧?以偏概全的网评的大量存在,正是中学教学逻辑思维缺失的一个反映。

④要点不全。高考复习中,一些语文老师为了防止学生答题出现要点不全的情况,常强调两点:一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赋分判断是几个要点,二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掌握中心和层次,然后再答题。这就是不少教师教给学生的答题技巧。其实,这只是应试技巧,没有一点逻辑思维的内容。这样的教学结果往往使学生在具体解题时还是挂一漏百,或者面对具体的题目束手无策。比如下定义的题目,这种应试技巧就无从应对了。

根据下面的内容,给“山寨文化”下一个定义。

2008年是中国山寨年,山寨广受追捧。先是山寨手机粉墨登场,继而山寨电脑、山寨服装、山寨春晚、山寨电影、山寨大学等形形色色的山寨之风在全国刮起。山寨一词原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如今,这个词被用于那些数码产品的生产模式上。它是一种由民间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模仿化、快速化、平民化,涉及手机、数码产品等不同领域。“山寨”文化深深打上了创新、恶搞和非主流的烙印。“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某学生的答案:山寨文化是表现为模仿化、快速化、平民化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解题过程是一种逻辑思维过程。解答下定义试题,只有理清概念的逻辑关系,明确了概念的特点,才可能正确而全面地下定义。要给“山寨文化”下定义,关 键在于对“山寨文化”的特点的把握,如何把握呢?一般而言,一个概念的本质特点包括成因、功用、结构、结果等,抓住这些文字按照合理的顺序组织好,一起作为属概念的定语,按照这样的逻辑思维找信息、组织答案,才可能保证答案的完整。

⑤画蛇添足。这是与“要点不全”刚好相反的一种错误,出现的原因同样是缺失逻辑思维力。如上面给“山寨文化”下定义这道题,如果学生没有形成下定义的逻辑思维方法,不知道从成因、功用、结构、结果等方面着手,就容易出现多写信息的情况,如把材料中的所有信息(如时间)都列举上去,不管是不是属于这个概念的特征。

从上述学生解题的典型错误的分析可以看出,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真正核心,必须把它放到突出的位置上加以重视。

三、强化学生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1.什么是语文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主要是运用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进行概念、判断、推理的认识过程。其中的方法是最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它适用于一切科学,对语文的教与学同样适用。

逻辑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本质。就语文高考来看,解答语文试题极大多数与逻辑思维密切关联,句子衔接与病句修改、语序调整与句式变换、仿造句子与修辞辨析、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无不与逻辑思维紧密相关。因此语文学习与语文高考都离不开逻辑思维。

为此,语文教学,包括高考复习都必须重视逻辑思维,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逻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学会并运用语文逻辑思维来解读文本、解答试题。

2.逻辑思维是学科教学的灵魂。

最近时期,语文逻辑思维在学科与考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认可与重视,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语文教师在课堂里必须有足够的重视,认为语文不能没有逻辑思维的训练。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条最重要的认知规律,一个人思维的形成、思想的成长、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逻辑思 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支撑,语文课堂承担着教会学生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使命,更是与逻辑密不可分。”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丢失思维能力,不能没有理性的底蕴,不能缺少了阳刚之气。语文课要有诗意美、情境美、形式美,更要有逻辑美、思维美、理性美。语文教师应结合实际,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利用语文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反思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肖远骑说:“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与我们的思维、语言、行动等密切相关。没有逻辑的生活,将会一塌糊涂。没有逻辑的学习,只会徒劳无益。”

当下的某些语文课,逻辑混乱,甚至任意发挥,逻辑培养的缺失已经造成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充分重视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唯有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而不是一味的赶进度,比试题的训练量,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学会求知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语文教学与训练的真正灵魂。

四、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对策

语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渗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但限于篇幅,本文仅从语文高考复习方面,探讨如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面我结合在高考复习中的实践与体会,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从关注答案走向注重情理分析。

语文教学现实中有很多怪现象在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死胡同,于是不少人包括一些语文老师感慨说: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在慢慢地把孩子教笨、教傻!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但是如果我们了解教学实际,了解教学中的那些怪现象,就会觉得道理。

怪现象的根源当然是应试教育。这里不妨列举一二。

①老师是传声筒 就语文高考复习而言,一些高三语文老师上课只是拿着一张写满答案的试卷报答案,学生忙着记。课后,老师让学生利用早读课或课余时间读一读、记一记。这是最常见的高考语文复习。②学生是考试机 通常,高三学生的作业都是试卷,每天有“限时考”试卷,每月有“月考”试卷,还有大量的历届高考真题试卷。因为试卷太多,课堂授课时间少,有的语文老师来不及对答案,就以练代讲,把答案贴在教室后墙上,让同学们自己去对答案。

③课堂是模式化 高三语文复习课即使是那些调研课、观摩课、评比课,也一律以高考考点为根本,围绕高考试题开展教学,过程大致是一个模式:先是高考真题引路,接着是学生进行仿真题训练,再是教师出示参考答案,学生抄写答案。

例如教师先出示下面这道高考真题:

请在下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要求:运用比拟,与前面的语句构成排比,语意连贯。(2012年重庆卷)

水,有着很强的可变性:伸长脖子,就变成了江河;站直身子,就变成了喷泉;

。(2分)然后给学生两三分钟练习,接着老师会让一两位学生读读自己的答案,接着老师就出示参考答案:束紧腰身,就变成了溪流。

待学生抄写完答案,这道题的教学就结束了。

显然,整个过程中几乎看不到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既没有指导解答这类题的一般思路,也没有分析学生解题中的思维错误或思维闪光点。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只有机械的做题与熟悉参考答案,经过大量的练习训练,至多积累一些拟定答案的一点感觉。这种应试式教学的结果只能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低下。当然,因为考试都依据参考答案阅卷,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所以学生考试成绩并不会太差。可逻辑思维能力的薄弱缺少却相当可怕。

我在高三语用题的语句扩展复习时,曾让学生练习下面这道题,从学生的解答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思维薄弱结果的严重程度: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使句子所表达的感情符合句后括号中的要求。

,别管他!(失望)

,别管他!(尊重)

,别管他!(同情)下面我实录部分学生的答案: 填写表示失望感情的:

①这人有了点钱就骄傲,现在被人打,活该,别管他!②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随他去吧,别管他!③瞧他平常那吝啬样,现在倒会求人了,别管他!填写表示尊重感情的:

①瞧他那认真样,刻苦的模样,别管他!

②我能理解你这么做,我尊重你的想法,那些议论纷纷的人,别管他!③这件事是我一个人做的,责任在我,与他无关,别管他!填写表示同情感情的:

①就让他一个人先静一静吧,别管他!②这是他自找的,别管他!

③既然他不接受我们的帮助,那也没办法,别管他!

看,高三学生竟连最常见的几种情感都表达不到位,不能判断自己所写的语句是不是合乎情感的要求,有把尊重、庆幸当失望的,有把讽刺、勇于担当误作尊重的,有把关心、无奈错为同情的。这样的思维水平真的是被应试教育给教傻了!我认识到:如果一个学生连最基本的判断、解释、分析等等逻辑思维能力都不具备,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去收集、处理、表达各种信息,又如何去分析、推理、创新,使自己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或许连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欠缺基本的判断、区分能力了。

而且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发展,教师使用高考真题来给学生训练,学生往往借 助互联网搜索答案。一部分同学直接抄答案,自觉些的同学就仿照参考答案拟写,把独立思考、分析题目、判断解题思路这些重要的过程都省去了。这就错失了很多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一是会寻找或自拟一些原创题目给学生训练(当然高考真题的演练必不可少),二是在高考复习过程中不片面追求训练的数量而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下面是我自拟的一道扩展语句的题目:

有三个小学生玩编小故事的游戏,规则是每人随意从《现代汉语词典》中选一个词语,然后连起来编成一个有意义的小故事。结果选出这样三个词语:手机、紧箍咒、进修。这三位小学生一时被难住了。现在请你帮帮他们,字数不超过150字。

学生独立完成上交后,我认真批阅,把学生的典型问题和优秀答卷录入幻灯片中,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逻辑思维错误的严重性,逐步学会合理进行逻辑思维,在练与讲中掌握运用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进行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

下面就是一份存在思维逻辑错误的学生答案: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大千世界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诱惑,稍不注意,就会被拉入泥潭。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几乎使得人人有手机,人人用手机。各种欲望也找到了更为便捷的出口。它如同紧箍咒,在精神上牢牢绑住你,使你痛苦挣扎。毕竟只有少数的人能意志坚定,出淤泥而不染,这些人必定身体或思想总有一个在路上,在进修,在提升。

我让学生针对这份答案组织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要求找出问题的原因。经过讨论,学生知道这份答案既不符合题目中编成小故事的要求,即没有按照题目要求去思考和组织答案,也明白三个词语的串连很勉强,有强行拉在一起的感觉。但是,更深层的逻辑错误,学生却不能发现。比如手机不全是各种欲望的便捷出口,不是“只有少数人能意志坚定,出淤泥而不染”,而且身体是不能进修 的、也不会提升。

我也让同学分析下面这份答案的优点:

唐僧因佛经考试不及格,被送进如来佛学堂进修。一日,他的手机收到一条信息:人间恶人作乱,重金请各界专家支招解决。唐僧心系百姓,逃出佛堂来到下界,向世人传授紧箍咒,以便降伏恶人。待世人熟记咒语后,唐僧便拿了酬金回了西天。可是此时,世人忽然明白:空有紧箍咒,没有紧箍圈,怎么对待恶人?

这份答案以唐僧向人间受难百姓传授紧箍咒的寓言式故事讽刺了当今社会某些丑恶现象——如一些所谓的专家以帮助百姓的名义骗取钱财。小故事叙述环环相扣,情节生动,内涵深刻。这个故事不仅合乎题目要求,而且对故事的内涵有独特思考,反映了较高的故事叙述、语言表达以及结合社会现实的各种逻辑思维水平。借此,我告诉学生,表达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像脚踩西瓜皮一样滑到哪就算哪,必须既要合情又要合理。

我们常引用叶圣陶的话说“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这点,必须授学生以渔,让学生学会思考,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合理推断,准确判定,深刻反映。那种报报答案或抄抄答案的教学方式永远也不可能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

所以,语文教学,包括高考复习,只有从关注答案的怪圈中走出来,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对学生的思考进行情理分析,纠正学生思考中的逻辑错误,让学生学会合情合理的逻辑思维,学生才能真正学会独立思考。

2.从直觉解读走向推崇思维判断。

在课文教学及高考复习中,我常遇到学生的答案正确甚至有新意,可进一步追问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却说不出个所以然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

有两种可能:一是答案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而是有参考的答案;二是学生凭直觉解读得出的,并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第一种情况前面已经阐述,下面我们分析第二种情况。

长期的应试教育和缺乏逻辑思维的语文教学难以促使学生具备严密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许多学生只能是直觉解读。少数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同学,往往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从小具有爱阅读、爱思考的习惯。直觉解读只是阅读 文本时凭直觉感知得出的认识,它是经过大量相似试题的训练后形成的一种感知认识,并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法和推理水平,所以也许结果可能正确,但不能从逻辑上推导自己的解读对在哪里,也没有具体的逻辑思维过程。下面试举一例: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水是植物主要的组成成分,植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的甚至可达90%以上。__ ①_,土壤中的矿物质、氧、二氧化碳等都必须先溶于水后,__ ②__。水还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以利于各种代谢的正常进行。水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它还作为反应物参与植物体内很多生物化学过程。因此,_ _③

__。

一学生作出的答案是:①水是良好的溶剂。②然后能被植物吸收。③水是生命之源。

这位学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极为接近,可追问这位同学是怎么得出这一答案的,这位学生却连一点合理的理由也说不出来。他答案的得出或许是对语文填充题有了感知认识(从小学到高中,这类题可谓做得不算少了),也或许是对化学、生物学科中的这些知识记得比较熟,可是对语言表达所需要的逻辑思维却是不明白的。这正是语文教学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的悲哀。于是我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的逻辑分析:阅读一个语段首先必须弄明白语段的中心意思,比如本语段的中心意思是讲水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其次要明白文段是如何阐述这个中心的,比如这个文段共五句话,第一句话是说水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大,第二句话中需要填上两个句子,大意为土壤中的养分是通过水被植物吸收到的,第一个空应是统领这句话的,第三句话是说水在代谢中的作用,第四句话是说水在光合作用等方面的作用,第五句话是总括句;最后根据分析,联系上下文,就可以得出答案。

学生在解题中如果只是停留于直觉解读,那么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永远不可能上升到逻辑思维境界,而达不到逻辑思维境界,阅读与表达就都只会是肤 浅的,也不可能达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把直觉性解读提升到逻辑思维境界。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呢?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逻辑思维水平是学习、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因为缺乏逻辑思维必然影响思维过程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并且不利于认知规律的形成,所以没有逻辑思维水平的思维常常表现为混乱无序,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是错误或是不全面的。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科学离不开理性思维,人类进步离不开理性思维,物质文明创造更离不开理性思维。

其次,即使到了高三高考复习阶段,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同样要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比如句子衔接与病句修改、语序调整与句式变换、仿造句子与修辞辨析、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以至作文,无不与思维有关。唯有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不是一味的搞题海战术,才能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与判断。

第三,要把一些逻辑思维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作一定的强化训练。比如逻辑学告诉我们,逻辑思维推理要合乎排中律,必须遵循充足理由律,要遵循选言判断的思维规律,或者应该运用假言判断进行评判,以及不能违背矛盾律等等。比如“充足理由律”就是在思维的论证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判断或观点是真实不虚的,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如果缺乏充足的理由,那就没有论证性。“因为他书读得太多,所以思想越来越复杂,进步越来越慢。”这个病句所犯的逻辑错误正是违背了“充足理由律”,书读得多,思想怎么会反而进步越来越慢呢?这一推理毫无事实根据,缺乏充足的理由。

具有逻辑思维水平,学生就既可以发现他人的语言表达错误,自己也可以避免发生语言表达的逻辑错误,作出正确的思维判断。

3.从要点凑数走向讲究思路推理。

在语文高考复习中,一些语文教师总是反复提醒学生,对于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的简答题,要根据分值来确定解题答案的要点,比如4分题一般为两个要点或四个小点,6分题一般是三个要点。然而学生并不因此就学会分点答题,即使记住了分点答题,也无非是记住了形式。许多语文教师都没有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其实,各类试题的解答都有思路可循,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根据题目推断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解答的逻辑推理能力。可是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让让学生死板地记忆复杂的答题模式。为了清晰地说明问题,我们看下面的实例:

(2009年高考浙江卷)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针对这道试题,语文教师一般先告诉学生这是一道属于小说阅读中考查标题作用的题目,然后告诉学生解答这类题目有以下答题样式: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并指出可以按下面的要点套用:A.以“XX”为题,起到线索作用(贯穿全文);B.以“XX”为题,能概括……情节;C.以“XX”为题,突出了……人物的形象;D.以“XX”为题,揭示文章……主题;E.制造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F.以“XX”为题,象征了……对……具有暗示作用。

这类模式化、公式化教学,其实质当然是应试化,看起来似乎学生只要记住就可以套用了,好像很省力,其实不然。因为要学生记住高考小说阅读的各种类型题的模式与公式,量比较大,要记住不是很容易,况且模式与模式、公式与公式又有许多相似处,一旦搞混了,又是个麻烦。

其实小说阅读,不管哪类题都逃脱不了小说的规律,而小说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物、环境、情节、主题。这是小说本身的内容,外在的还有一个就是要与读者发生关系。所以,解答小说题目的思路就是从这五个方面去思考。比如解答小说标题的作用,从与小说人物的关系看,可以思考与塑造、突出人物形象会有什么关系;从与小说情节的关系看,可以思考是否与小说的线索安排、情节的发展、细节有着怎样的联系;从与小说环境的关系看,可以思考是否与背景创设、气氛渲染发生何种联系;从与小说主题的关系看,可以思考有没有什么指示性或象征性或别的特殊意义;从与读者的关系看,对读者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有了这样的解题思路,再结合文本对试题进行分析、判断既不容易遗漏要点,又不需要记忆大量的模式、公式了。

同样对散文阅读、诗歌欣赏,语文教师都只需要让学生掌握文体的不同规律、掌握文体特点就可以形成解题的清晰思路,学生的解题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解题 时一般可以做到八九不离十。

学生一旦形成了正确的解题逻辑思路,是不需要背诵记忆的,就如我们知道做四则运算的逻辑思路就不需要背诵公式都可以算出各种数字的运算一样;相反,如果学生没有形成逻辑思路,就像四则运算只是记住几个公式,也许按公式套的运算可以做出,可复杂的运算就理不出思路,就不能计算准确一样。语文试题的解答也一样符合这个原理。

4.从追求文采走向重视理性感悟。

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一书中说:“要把我们的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手段,如果思维混乱不合逻辑,表达出来的语言必然混乱、不合情理。同样,如果思维合乎逻辑,那么表达出来的语言就可以是合情合理的、顺理成章的,只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语言积累。正因如此,在高考复习解题能力训练中,本应特别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可现实是广大语文教师基本上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给丢掉了。

一些语文教师在高考复习中,非常注重答案有文采,片面要求学生把答案拟写得富有文采,却忽视了对学生逻辑分析的指导与训练,忽视指导学生对文章、考题内容的具体、真实的感悟,缺少引导学生深入文章或材料进行理性感悟的思维训练和方法的指导。

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就是要指导学生关注文章或材料中各种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各信息的内在实质,不被表象蒙蔽,使学生走出对文章或材料的表层的、肤浅的、孤立的、静态的甚至片面的、错误的理解。这样,学生阅读文章或材料后,就可以有自己正确的、独特的、个性的感悟。

感悟是什么?感,是感觉、感动、感想、感慨,它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悟,是觉悟、领悟、开悟、彻悟,它属于认识领域的活动。感悟既是思想的活动,也是情感的结果,感悟更是生命的体验,是个性的体现。无论文章阅读理解还是语用题,包括作文,都离不开感悟。没有感悟的解答往往是机械的、僵化的,没有思维的灵动感。

感悟的过程是思维和情感的综合,感悟的结果应是理性的表达。

要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试题材料有正确的感悟,语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指导 学生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水平,具备感悟的能力。

为了阐述得更具体、清晰,我们看下面的实例:

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捐赠的肝脏在天津成功移植给了一位患者。请你以这位患者的名义给史铁生写一段感激的话。要求:①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②不写称呼语;③不超过l00字。(2011四川卷)

对这道高考试题,有语文教师给出如下参考答案:

您用捐肝拯救我的生命,您用作品鼓励无数读者,您用行动为世人立下精神高标!您是轮椅上的哲人,永远的大师。谢谢您!祝您一路走好……

这个答案运用了排比、呼告、比喻,用词富有变化,很有文采。但也许这位教师拟写答案时,心思偏重在语言文采上了,答案的表述出现了逻辑毛病,也没有什么感悟的内容。试题要求是写一段感激的话,可这段答案主要是对史铁生生平的评价;试题要求以个人名义写,可参考答案更多从读者、世人的角度来赞美史铁生。而且内容多是高大上的套话,并没有自己对史铁生捐肝救人这件独特事实的感悟。这样的参考答案,实在是误人子弟。

不妨比较下面这个答案:

我没想到,濒临死亡的我又从死神手中挣脱了,感谢你,拯救了我。你生前,用文字给过我太多的精神财富;离世后,你又无私地将肝脏捐出,让我获得生的机会。铭记着你的这份奉献,感恩你的这种爱,我一定要积极地活着,继续体现生的价值。

这段文字,不仅合乎试题“感激话”的要求,而且从史铁生捐肝的事实中感悟出史铁生对“生命”的敬畏。写出这样的文字,离不开逻辑思维。

通过上述案例的比较,我们可以明白有没有理性感悟对解题是否到位是多么重要,而能否产生理性感悟,又是建立在是否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的。

五、结束语 逻辑思维能力强,不仅可以自如地解答试题,而且能够理性应对现实生活,比如对不同新闻媒体上的互相矛盾的消息运用逻辑思维来进行辨别、判断,从而得出自己正确的看法。

我们的语文教学,包括高考复习,都必须加强语文逻辑思维的培养,真正从关注语文的“是什么”走向关注“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层思考。因为我们的教学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能生存,能创新,能合作。而一位不能说清“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合作的。

最近欣闻北京刚发布的《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已经明确提出: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相信,丢失了逻辑思维培养的语文教学的可怕后果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逻辑的重要、逻辑的力量,从而从教师到教育部门,从制度到教学实践都能真正关注逻辑思维的培养。

梁漱溟先生说过:“理性是人类的特征。”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的伟大,在于能运用逻辑思维作出理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冉正宝,《语文思维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2.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3.陈欢,《在语文学习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中学语文》,2014年第3期。4.吴格明,《语文教育当旗帜鲜明地倡导逻辑理性》,《语文建设》,2013年第8期。

附件:高三语文复习语用题训练学生解题答案(部分)摘录

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2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 当学生学习新知或解决新问题时, 总会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找到知识的生长点或找到知识的原型。数学的建模能力一直是中国学生解决问题的法宝之一, 尽管学习定势对解题可能有干扰作用, 但不可否认数学的建模给解题带来的积极影响。只有在学生建模时, 加强变式教学, 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甄别能力, 才能真正减少学习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马顿理论”指出:第一, 学习就是鉴别;第二, 有比较 (差异) 才能鉴别。所以,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变异维数”, 即应当尽可能地去引入适当的变异。

在相似三角形的复习课上, 师生共同完成例题之后, 继续给出几个变式题让学生“变中求不变, 不变中求变”, 收效是很好的。

[例题]如图1, △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 要用它来加工正方形零件, 使正方形的边在BC上, 钱国苗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若BC=12, 高AD=6, 求所画正方形的边长。

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对应成比例列方程很快求出了正方形边长 (过程略) 。

[变式题一]阅读并解答问题:如图2, 在给定的锐角△ABC中, 求作一个正方形DEFG, 使D、E落在BC的边上。作法如下:

第一步:画一个有三个顶点落在△ABC两边上的正方形D′E′F′G′;

第二步:连结BF′, 并延长交AC于点F;

第三步:过F作EF⊥BC, 垂足为点E;

第四步:过F点作FG∥BC, 交AB于点G;

第五步:过G点作GD⊥BC, 垂足为点D。

则四边形DEFG即为所作的正方形。

问题: (1) 证明上述所求作的四边形DEFG为正方形; (2) 在△ABC中, 如果∠ABC=45o, ∠BAC=75o, 求上述正方形DEFG的边长。

由于计算过程比较繁, 部分学生得不到最后结果。

此时笔者追问, 请大家注意题目中已知条件的差异, 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学生纷纷去比较题目中已知条件的不同, 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答案。

两题中的相同之处, 都是已知底BC的前提下, 求锐角三角形的内接正方形边长, 所以可以用同一种思路解决问题。不同之处是例题已知的是一条底边和这条边的高, 有利于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上高对应成比例解决问题;而试题已知的是一边和两个特殊角。从特殊角的条件出发, 不难找到图2中BD、EC与要求的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 学生较容易地得到了简单方法:

解完后, 又问:三个顶点落在△ABC两边上的正方形D′E′F′G′画在靠顶点C的角落, 通过连结CG′, 并延长交AB于点G;再依次得到D、E、F点, 其余条件不变, 该如何求正方形的边长?

学生画出图形后, 认为解法与上面的一样。

变式题二:已知△ABC是一块直角三角形余料, 其中∠BAC=90o, AB=4, AC=3, 要用它来加工正方形零件, 使正方形的边或顶点分别落在原三角形的三条边上。求所画正方形的边长。

受定势的影响, 全班同学都画出了图3的图形, 并求出正方形的边长为60/37。笔者只是微笑着, 没有表态。学生马上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 通过比较发现正方形的边还可以在AB、AC上, 得到了以下两种情况的正确答案。

变式题三:如图5, △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 要用它来加工长方形的零件, 使长方形的一边在BC上, 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若BC=12, 高AD=6, 问长方形的长和宽为多少时, 才能使所得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学生发现了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差别, 设PQ=x, 则AE=6-x, 得到PN=12-2x, 所以S长方形=x (12-2x) =-2x2+12x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 当PQ=PN=3, 即所画长方形为正方形时, 长方形面积最大。

变式题四:如图6, △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 要用它来加工等腰直角三角形零件, 使斜边PQ∥BC, 直角顶点E落在BC边上。若BC=12, 高AD=6, 求所得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经过与例题图形的比较, 学生发现例题的思路仍可适用, 关键在于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对应成比例求出PQ的长。

通过以上对原问题作出的适当引伸, 要求学生逐步学会如何摆脱复杂背景的干扰。为什么要求变, “求变”正是为了“不变”, 即通过恰当的变化 (进而对照) 以突出其中的不变因素。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问题解决。

加强例题反思 培养解题能力 篇3

【关键词】反思;例题教学;培养;解题能力

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答数学问题,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之目的。同时,例题教学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数学例题教学的反思很有意义。

一、解题过程反思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

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目表面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⑴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⑵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⑶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⑷都用到了几何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说:老师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获得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统一成了解题模式。

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过程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二、解题方法反思

在数学例题教学后对解题思路、解题思想与方法的反思,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并能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在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这一定理之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反思,即对解题的思路和证法进行归类。在实际教学中,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做了以下的归纳:

思路1:由一个平角为180°,想到若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能形成一个平角,则可证。

第一种类型的证法:如图1,延长BC,过C作CE∥AB,把∠A、∠B都转移到以C为顶点上的角,从而拼能一个平角,得证。

同样,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的顶点也可在△ABC的边上,△ABC的内部或外部,又可得到三种证法。

思路2: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想到通过转移一个内角,从而使三个内角构成一组同旁内角,可证。

第二类证法:如图2,过C作CD∥AB,则∠A=∠ACD从而构造一组同旁内角,可证。……

这样,在解题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反思,能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思想与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反思,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内在的本质特点,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反思,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聚合性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探索知识内在规律的浓厚兴趣和体验参与探索的乐趣。

三、解题结论反思

在解题结论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并促进知识的迁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如图:AD是△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求证:AB·AC=AE·AD。在解完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题目本质特征进行反思,发现此题的圆可以不画出来,因为任意三角形都有外接圆,其外接圆的直径则是客观存在的。直径的位置不一定要画在如图的位置,只要有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出现,就应该有上述结论。通过对题目本质的领悟,再用自己的语言对习题进行概述就得到了“任意三角形的两边、第三边上的高,和它外接圆直径四个量中任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得第四个”,通过对“三角形两边的积等于外接圆直径和第三边上的高的积”这一结论的反思,学生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外接圆直径的一种特殊方法性的知识组块,所以在一次公开课上,笔者口述完“已知三角形两边分别是3、6,第三边上的高为2,求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时,学生就能脱口说出正确答案是“9”,达到了促进了知识的正向迁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

四、解题错误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题错误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讲授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对于如何计算2a3×3a2,学生给出了三种错误答案2a3×3a2=5a5,2a3×3a2=5a6,2a3×3a2=6a6。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多项式乘法,有理数乘法、有理数乘方等知识,有依据、有步骤地逐一剖析验证,并开展讨论、反思剖析错因,“去伪存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辨错形式不仅唤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思路,加深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点间的融会贯通,进一步提高了解题能力。

对解题错误的反思,无疑比讲十道、百道乃至更多的例题来巩固法则要好得多,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总之,数学例题教学的有效反思使我们拨开迷雾,看清“庐山真面目”而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詹景超.例题教学后的反思.《中学生数理化》2010年第9期

[2]《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江西省全南县第二中学)

【摘 要】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解题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成为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解题过程、方法、结论、错误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反思;例题教学;培养;解题能力

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答数学问题,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之目的。同时,例题教学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数学例题教学的反思很有意义。

一、解题过程反思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

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目表面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⑴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⑵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⑶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⑷都用到了几何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说:老师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获得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统一成了解题模式。

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过程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二、解题方法反思

在数学例题教学后对解题思路、解题思想与方法的反思,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并能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在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这一定理之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反思,即对解题的思路和证法进行归类。在实际教学中,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做了以下的归纳:

思路1:由一个平角为180°,想到若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能形成一个平角,则可证。

第一种类型的证法:如图1,延长BC,过C作CE∥AB,把∠A、∠B都转移到以C为顶点上的角,从而拼能一个平角,得证。

同样,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的顶点也可在△ABC的边上,△ABC的内部或外部,又可得到三种证法。

思路2: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想到通过转移一个内角,从而使三个内角构成一组同旁内角,可证。

第二类证法:如图2,过C作CD∥AB,则∠A=∠ACD从而构造一组同旁内角,可证。……

这样,在解题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反思,能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思想与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反思,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内在的本质特点,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反思,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聚合性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探索知识内在规律的浓厚兴趣和体验参与探索的乐趣。

三、解题结论反思

在解题结论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并促进知识的迁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如图:AD是△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求证:AB·AC=AE·AD。在解完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题目本质特征进行反思,发现此题的圆可以不画出来,因为任意三角形都有外接圆,其外接圆的直径则是客观存在的。直径的位置不一定要画在如图的位置,只要有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出现,就应该有上述结论。通过对题目本质的领悟,再用自己的语言对习题进行概述就得到了“任意三角形的两边、第三边上的高,和它外接圆直径四个量中任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得第四个”,通过对“三角形两边的积等于外接圆直径和第三边上的高的积”这一结论的反思,学生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外接圆直径的一种特殊方法性的知识组块,所以在一次公开课上,笔者口述完“已知三角形两边分别是3、6,第三边上的高为2,求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时,学生就能脱口说出正确答案是“9”,达到了促进了知识的正向迁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

四、解题错误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题错误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讲授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对于如何计算2a3×3a2,学生给出了三种错误答案2a3×3a2=5a5,2a3×3a2=5a6,2a3×3a2=6a6。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多项式乘法,有理数乘法、有理数乘方等知识,有依据、有步骤地逐一剖析验证,并开展讨论、反思剖析错因,“去伪存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辨错形式不仅唤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思路,加深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点间的融会贯通,进一步提高了解题能力。

对解题错误的反思,无疑比讲十道、百道乃至更多的例题来巩固法则要好得多,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总之,数学例题教学的有效反思使我们拨开迷雾,看清“庐山真面目”而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詹景超.例题教学后的反思.《中学生数理化》2010年第9期

[2]《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江西省全南县第二中学)

【摘 要】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解题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成为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解题过程、方法、结论、错误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反思;例题教学;培养;解题能力

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答数学问题,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之目的。同时,例题教学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数学例题教学的反思很有意义。

一、解题过程反思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

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目表面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⑴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⑵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⑶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⑷都用到了几何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说:老师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获得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统一成了解题模式。

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过程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二、解题方法反思

在数学例题教学后对解题思路、解题思想与方法的反思,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并能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在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这一定理之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反思,即对解题的思路和证法进行归类。在实际教学中,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做了以下的归纳:

思路1:由一个平角为180°,想到若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能形成一个平角,则可证。

第一种类型的证法:如图1,延长BC,过C作CE∥AB,把∠A、∠B都转移到以C为顶点上的角,从而拼能一个平角,得证。

同样,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的顶点也可在△ABC的边上,△ABC的内部或外部,又可得到三种证法。

思路2: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想到通过转移一个内角,从而使三个内角构成一组同旁内角,可证。

第二类证法:如图2,过C作CD∥AB,则∠A=∠ACD从而构造一组同旁内角,可证。……

这样,在解题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反思,能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思想与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反思,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内在的本质特点,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反思,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聚合性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探索知识内在规律的浓厚兴趣和体验参与探索的乐趣。

三、解题结论反思

在解题结论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并促进知识的迁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如图:AD是△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求证:AB·AC=AE·AD。在解完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题目本质特征进行反思,发现此题的圆可以不画出来,因为任意三角形都有外接圆,其外接圆的直径则是客观存在的。直径的位置不一定要画在如图的位置,只要有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出现,就应该有上述结论。通过对题目本质的领悟,再用自己的语言对习题进行概述就得到了“任意三角形的两边、第三边上的高,和它外接圆直径四个量中任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得第四个”,通过对“三角形两边的积等于外接圆直径和第三边上的高的积”这一结论的反思,学生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外接圆直径的一种特殊方法性的知识组块,所以在一次公开课上,笔者口述完“已知三角形两边分别是3、6,第三边上的高为2,求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时,学生就能脱口说出正确答案是“9”,达到了促进了知识的正向迁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

四、解题错误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题错误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讲授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对于如何计算2a3×3a2,学生给出了三种错误答案2a3×3a2=5a5,2a3×3a2=5a6,2a3×3a2=6a6。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多项式乘法,有理数乘法、有理数乘方等知识,有依据、有步骤地逐一剖析验证,并开展讨论、反思剖析错因,“去伪存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辨错形式不仅唤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思路,加深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点间的融会贯通,进一步提高了解题能力。

对解题错误的反思,无疑比讲十道、百道乃至更多的例题来巩固法则要好得多,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总之,数学例题教学的有效反思使我们拨开迷雾,看清“庐山真面目”而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詹景超.例题教学后的反思.《中学生数理化》2010年第9期

[2]《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4

1高中物理课程分析

高中物理课程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初级物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客观物理世界规律以及物理抽象理解能力。现行高中物理课程教材以经典物理学基础知识为主,其中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以建立学生物理思维为主要目标。由于初中教学方式与高中教学方式的不同,导致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的学习习惯,加上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连贯性不大、逻辑性更强,导致一些原本初中物理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物理成绩一直不高。这是由于高中物理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物理基础思维、灵活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善于总结物理规律。

2.高中物理解题能力培养

了解高中物理特点及其对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物理解题能力是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基础。针对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要求可以明确高中物理解题能力提高培养的主要方向。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要求学生对定理、定律等烂熟于心,方便解题过程中对于定理、定律的应用。其次加强高中物理的归纳总结,对章节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对于相似定律进行有方法的区别,可以促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于各个定理定律的应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反向思维能力,在正解找不到解题方向时,可以从反方向进行反推后,找出正解关键。

2.1高中物理解题思维培养――解题能力提高的基础

由于高中物理课程对于学生物理解题思维要求的提高,使得高中物理课程教学必须从学生物理解题思维培养着手,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高中物理解题思维是对基础物理定律定理的应用,是在对物理基础知识熟悉的基础上,通过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隔离思维、整体思维、图像思维等思维方法对题目进行解答的综合各种思维方式的思维。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各种思维方式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进行讲解,以此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

2.2高中学生物理兴趣培养――解题能力提高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物理最好的老师。通过高中物理兴趣培养,可以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通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使物理理论与日常生活常见事物、情景进行联系,调动学生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物理兴趣有着极大的帮助。通过兴趣的提高与培养,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2.3高中物理解题能力提高――计算题的解题方式

高中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要通过兴趣培养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在此基础上,通过物理思维方式找出解题方向。无论是力学题、电学题,在进行有一定难度的计算题时,认真审题是解题的关键。通过认真的审题找出题目中给定的各个条件,然后通过不同思维方式,找出解题方向。然后进行画图,通过画图建立直观的物理情景。物理计算题一般采用两种解题方法,解析法和综合法。前者是利用物理公式,一步一步地从已知向未知求解,后者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列出物理方程式求解。在实际做题时,不但要对物理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数学推理能力,通过双方面的作用来提高解题能力。

在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摒弃初中学习过程中罗列公式、生搬硬套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题步骤与思路的应用,以此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3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分析

许多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常常会发现上课时对于老师教学的课程能够听懂,但是一旦做题就会发现无从下手。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进行典型题型的联系,不能掌握高中物理题的规律,没有将高中物理基础牢固掌握造成的。针对这样的情况,学生促要从基础理论记忆、做题积累、各章节内容综合以及提高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熟记基本概念、规律以及基础结论,以此保障在解题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有很好的掌握,利于解题方向与关键点的发现。同时在记忆的基础上,要注重日常学习中的`解题积累以及知识点的积累。通过日常解题中对于不同类型题目的解答以及解题过程和总对于知识点的分类整理,促进记忆的加深,加强记忆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并将这些知识与基础共识、定理、定律联系起来,通过有思考性的积累促进解题能力的提高。

高中物理解题能力是将上述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的一种体现,将有关内容进行关联。在解题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将整个题目进行分解,按照不同的内容找出解题的突入点,利于题目的解答。在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综合的基础上,要将这些知识实际应用到解题过程中,提高解题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找出题目是力学、热血、光学还是电磁学内容,然后再针对这一内容找出解题的关键。现代高中物理要去学生具有综合的分析解题能力,因此常常在一道题目中会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内容。例如:在电磁学题目中加入力学知识,以电磁学施加给小球一个力,通过这个力使小球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小球撞击另一个小球,使力传导。这样的题目加大首先要求学生对于电磁学基础知识、公式熟练掌握,同时好要求对力学知识的应用有一定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综合各项内容的、需要对基础进行牢固掌握、并具有物理思维的一项长期工作。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通过不断的积累,从简单到复杂的进行联系,以达到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

结论:

现代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解题中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高中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工作,不仅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同时还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思维等进行自我训练。通过辑思维能力、逆向思考与逆向公式应用等提高解题思维。通过多方面的训练以及积累,促进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牢固掌握高中物理基础,为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子欣。高中物理思维培养[J]。高中教学研究,,2.

[2]梁华。高中物理学习方式方法分析[J]。现代教育资讯,,12.

[3]李焱桦。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J]。师范教育,2007,7。

[4]孙德龙。高中物理教学方式方法论[J]。教育信息,2008,5。

聋生应用题解题能力培养 篇5

摘要:应用题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解决较复杂数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听力障碍儿童由于语言障碍,对应用题的理解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难。如何帮助聋生克服语言障碍,激发聋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关键字:应用题教学 诱导读题 实际体会 解题程序

数学老师一直的心声:“讲应用题比做应用题怎么就难那么多呢?特别是教会聋校的听力障碍学生正确的解答应用题,我总觉得不知道从哪下手”。

应用题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解决较复杂数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听力障碍儿童由于语言障碍,对应用题的理解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难。如何帮助聋生克服语言障碍,激发聋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曾参加了市里的优质课比赛,所选的课题就是《求比一个数大(少)几的数的应用题》通过这次比赛我学到了不少,才发现自己的教学确实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经过各位评委及来自全市各县特教学校的骨干教师的点评,我深受启发,回到学校后我将自己平时的经验以及我校学生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各位老师给我的宝贵意见进行了一次大反思。结合这近几年来教学经历我总结了一点自己的经验。如何将学生真正带入应用题的学习中呢?

一、鼓励聋生说话

多说对聋生地语言发展很有帮助,现在大家都认识到特殊教育发展成为特殊需要教育,即“特殊教育”中的“特殊”不再把教育对象的特殊而是指教育需要的特殊,即是教育特殊而不是教育对象特殊,即既然聋哑学生听力存在障碍,我就得根据他们的这点特征给予他们特殊的教育,就是不管是在什么教学中都不要忘记对他们语言的培养。语言的发展滞后于思维的发展,这是聋生普遍的现象。然而思维的发展又依赖于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聋生的数学能力要比语文能力更弱,这群小朋友对数学里的好多概念无法接受,由于数学思维是抽象的逻辑思维,如果学生不掌握相应的数学语言,那么他的数学思维就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要让聋生感受应用题的乐趣,可以采用诱导方式,引导聋生逐步学习说应用题,要引导聋生多读,只有多读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接受语言,普通小学也是一样。不仅是上语文课要读课文,上数学课也一样要读题,这样才能更好理解题目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发展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简洁,聋生才能够听懂或看懂。要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要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和完整地回答问题,教会学生准确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平时也要注意培养聋生语言思维的习惯,学生完成的作业让学生自己读几遍。能帮助聋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语言。并不是说一个人不会说话他就不懂得语言,不会运用语言。为什么有很多聋哑人不会说话但他能看懂很多经典的著作“复杂的语法短句”。这都在于他们有着强大的语言理解能力,并还能够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说明他们已经学会如何用语言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所以在聋校的数学教学中语言的运用是很重要的。

做应用题应从“说”入手,要想做好应用题一定得知道应用题的内容,知道要求的什么。

解应用题重要一环,即读题。正确读题是理解题意、分析题意的基础。聋生由于听觉障碍导致,言语发展迟滞,缺乏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体验,从而失去了“说”的兴趣。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不重视语言在数学中的运用,只有或得一定的语言能力才能弄懂题意,也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解题的思路,从而正确的解决问题。为了帮助聋生重新建立“说”的概念,激发聋生“说”的兴趣。我觉得要从准备课的“大、小、多、少、长、短”等就得开始,鼓励聋生大声地说,并且教师跟学生可以大胆地伴随形象的动作。教师从神态上表现出:“说的不错”“我爱听”,且不失时机地伸出大拇指考考他们,聋生感受到有人爱听、乐听,也逐渐有了“说”的要求。在多次受到鼓励和称赞后,“说”的愿望会逐步增强。

二、寻找教材中趣味性

让学生从应用题中找到快乐,将应用题转换成一个个小故事,鼓励聋生“表演”应用题的题意,帮助聋生形成数学语言。在当前的应用题教学中,很多老师确实注意到了读题的重要性,要求聋生读两至三遍,但是往往这也很可能只能让学生对应用题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聋生不一定真正理解题意,形成数学语言,从而造成聋生解答应用题能力差的问题,因此我觉得应采取指导聋生“表演”的方式,帮助聋生理解题意、形成数学语言,在趣味的游戏中完成教学。如:“爸爸买了9个苹果,妈妈又买来了8个苹果,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我当时就叫了两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个扮演爸爸,一个扮演妈妈,先“爸爸”拿着一个篮子到学校的“娃娃之家”模拟超市买来9个苹果回来。紧接着“妈妈” 又来到超市买了8个苹果,再来问同学爸爸和妈妈一共买来多少苹果呀?在解决这种简单的应用题是时我还会要求聋生说说计算方法,“将爸爸买来的苹果加上妈妈买来的苹果就是总的苹果数了”从而引导聋生在表演中归纳出“求一共有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三,用语言巧妙的引导学生

老师可以运用设问的方法将同学一步一步带入解题的思路中。比如:“红花有15朵,黄花比红花少8朵,求黄花有多少朵?”先提问:“红花有多少?这样就可以先将学生带入到题目中,再来进行更深一步的提问:“黄花比红花少8朵,说明哪朵花要多呀?”(要得出这结论并不难,在我们一年级的第一章中就有学过,这涉及到数学多些、少些的概念问题,所以说不可以轻看聋校的数学准备课,在刚开始接触数学时一定要帮他们建立“多”和“少”“长”和“短”等基本概念,我觉得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对他们以后进行应用题解题以及更难的数学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是很有帮助的。)继续提问:“那又要多多少呢?那该把哪种花分成两部分?哪两部分呢?…….”这样一问一答,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会越来越深的,学生就能正确的找到题目中得关系量。

四、以生动的、直观的教具引导聋生

以生动的、直观的教具引导聋生,增加聋生学习应用题的新鲜感,帮助聋生形成数学概念。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的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看看、摸摸、听听、闻闻○1。那对于我们将要教学的聋校听力障碍学生来说这一点更重要了。聋生对于语言的感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的积累,因为表象是由具体感知到抽象认知的中介,如果缺乏某一方面的表象积累,就会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形成认知障碍。聋生生活经验少,阅历浅表象积累不厚。这就对聋生地数学接受能力带来很大的阻碍,因此需要我们聋校老师借助各种直观中介手段更好地是在情景中教学。在小学数学中,情景教学已有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聋校的数学教学中,情景的创设仍是不可忽视的。数学虽然是以抽象的形式(一大堆符号及其规则)存在,但它毕竟源于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聋童因为语言发展的滞后及经验的不足往往够不上数学教材内容抽象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时创设接近真实的情景,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抽象过程的细节,了解其内容,掌握其方法,理解其意义。概念的形成必须有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聋生形成数学概念的重要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进行聋校数学教学时,应注意趣味性、新鲜感,手段要直观性。这样他们就乐学、爱学,注意力就特别集中。聋生听力的丧失,视觉的补尝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以生动的、直观的、变化的教具刺激聋生的视觉,诱发聋生求知欲望是聋校数学 应用题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教学中,我常常收集或绘制一些形象生动、色彩鲜丽的图片、图画,并将它们运用于应用题教学中,聋生在好奇的感觉中,自然地产生“学”的兴趣,以学为乐。比如:“篮子里有是11条鱼,被小猫吃掉了8条,还剩下多少条?”可以借用多媒体来教学,让学生通过动画调动他们兴趣,以及通过简单的视屏让他们又快又准的明白题意,在轻松地气氛中完成教学。

五、加强聋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从文字型的学数学,转换到实际中去“做数学”,就是要让学生动手实践,使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聋生动手操作的一个更明显好处,让聋生在自我实践中理解应用题中的重点词语,即帮助聋生克服了难以理解的语言障碍,使聋生将语言文字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如:聋生动手操作“拿来、拿走” “买了、卖了”,亲身体验“跑来、跑开”、“飞来、飞走”等,为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题意打下基础。聋生因为做得高兴、玩得快乐,表现也更为突出,得到的称赞将更多,学习的兴趣也更大,对应用题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也更深刻。比如前不久我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为了能让学生从实际中亲自动手从而学会此类应用题,我设计了一个游戏“串珠子比赛”每一组选一位同学上来串珠,在一定的时间里看哪一组的同学穿的珠子个数要多,串珠时间一到,老师将一个组的珠子数公布,然后设计一个问题比如:“第二组串了**个珠子,第二组比第一组多串**个,哪一组赢了呀?”因为学生迫于想知道哪一组赢了,就会主动的去想办法得到答案,等他们比较熟悉这种应用题后,还可以由学生主动上来帮老师出题来考考其他同学。在这紧张又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可以很好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

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实践是补足聋童数学经验的最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做一道课本中的加减应用题,不如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出一个小应用题,比如,马上元旦节到了学校要举行庆元旦的活动,学校要组织一个大合唱,男孩穿衣服裤子,女孩穿裙子,要求全校人都参加那学校要买进裙子,衣服还有裤子各多少件?为了完成这道作业,学生必须亲自调查计算,全校有多少班?每班有多少人?全校共有多少人?还有全校女生多少,男生又有多少?在聋校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强调实践的环节,在聋生学乘法除法时都最好是到实际生活中寻找例子来教学。

教会了学生理解了题意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独立完成解题。就得规范他们的解应用题的程序,让聋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应用题的程序,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一位好的教师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自己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应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去主动地探索性地学习,即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有效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益,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得益终身,因为他们学会了学习。为了有效、直观地帮助聋生掌握学习应用题的方法,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一读、二找、三说、四算、五答”的解应用题程序,培养聋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学习习惯。

(一)读。“读”即正确读题,这是正确解答应用题最基本的环节。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也根据同行的经验介绍,我发现聋生往往不读或者说不认真地读题,从而影响解答应用题的正确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要聋生大声读题,而且要求聋生带问题读题。并组织聋生进行表演,能彻底的理解应用题的真正意思。比如在表演中理解“摘了”、“跳过来”、“游来了”“又跑来了“等重要词语,在教学中一定要帮助聋生养成读题的良好习惯。

(二)、找。“找”即分析已知条件、问题。找出有哪些条件,问题又是什么。帮助聋生建立“应用题由条件和问题组成,要根据条件去解决问题”,为应用题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二年级应用题教学中,聋生主动自觉地寻找条件、问题,并找出题目中体现数量关系的重点词语,找出条件中的数量跟问题中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三)、说。“说”即说计算方法。此环节中,我注重帮助聋生归纳、比较已学的应用题的类型,如“求和,用加法”、“求剩余数,用减法”“求大数,用加”、“求小数,用减”。聋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在“读与找”得到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主动“说”计算方法,(四)、算。“算”即列式计算。通过“读、找、说”三个环节,聋生已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计算了。在这一环节中,我除了要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还要帮助学生理解单位的概念,还有一些简单的单位换算,比如:一双(一对)相当于两个.....。

(五)、答。“答”即做答。其主要目地是对整个应用题的整理和归纳,并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题意,明确要求的问题,训练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应用题教学时要结合聋生的学习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大力加强聋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注重应用题解题步聚的训练。老师在进行聋校听力障碍学生的应用题教学时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只求做题数量,这样下去这个会了下次碰到类似的他与不会了,所以一定要在聋生掌握应用题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去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要求,多方面地训练聋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后可以适度的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让学生达到又快又准的效果。

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6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用运动的、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来思考,揭示事物的本质,这种思维方法能使学习和研究更加深入,更加触及数学的本质.培养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作 者:彭震春 唐敏明 作者单位: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系,湖南,株洲,41刊 名: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UZHOU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7(2)分类号:B811.07关键词:数学 辩证思维 中学生

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7

读懂题目是解题的前提.拿到题目后, 首先应读清题目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从而对题目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是理解题目, 这时主要是展开联想, 与学习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 解决这类问题有什么基本方法, 以前是否解过类似的问题,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重新表述, 等等.最后形成一个解题方案, 解这道题分哪几步完成,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甚至列一个表格或画一个图形, 等等.良好的读题习惯需要学生平时有意识的养成, 而对题目的正确理解则来自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对基本解题方法的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时把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图像甚至是每一个字母和符号的意义都要讲得十分清楚, 并注意基本解题方法的引导和形成.

二、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解题

数学思想方法, 作为数学知识的精髓, 是对数学的本质认识, 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教学中要求教师将渗透于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挖掘出来, 帮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化归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学生若能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 意味着能对题目从宏观上和本质上进行理解和认识, 从而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三、归纳一些常用的解题策略

数学解题中常用的解题策略有以简驭繁 (如消元法、降次法、换元法等方法) 、进退互用 (如一般化、特殊化等方法) 、差异分析 (如综合—分析法) 、分合并用 (如枚举法、叠加法、中途点法、几何中的形体割补法、代数与三角中的拆项与添项法等都是分合相辅策略的具体运用) 、数形迁移、动静转换 (如变换法、局部固定法、几何作图中的交轨法等) 、正难则反 (如反证法等) 、有效增设 (如反证法、分类讨论、数学归纳法加强命题、构造对偶命题、重复等价条件、挖掘隐含条件、引进辅助参数、设置中途点等) 、引参求变 (如待定系数法、参数过渡法、参数方程法等) 等等.

上述解题策略反映了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以及辩证思维的运用, 教师在解题教学中要自觉引导学生总结运用, 从而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

例如, 某种地对空导弹击中目标的概率是90%, 至少以多少枚这样的导弹同时发射一次, 才能使击中目标的概率超过99%?设同时发射n枚这样的导弹.由题意知, 有1枚击中, 有2枚击中, 有3枚击中, ……有n枚击中, 都符合要求.正面考虑比较困难, 运用正难则反的策略, 可得如下解法:由于n枚都击不中的概率为0.1n, 所以至少有一枚击中的概率为1-0.1n.由1-0.1n>99%, 即0.1n<0.01, 求得n>2, 所以至少需3枚这样的导弹同时发射, 才能使击中目标的概率超过99%.

四、熟练掌握一些具体的解题方法

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如消元法、降次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应灵活运用.消元法、降次法、换元法是化简问题的主要方法, 在解决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问题时经常用到.

另外, 局部有用的特殊数学解题技巧要重点掌握.如解二次型函数或方程问题的配方法, 解数列问题的叠加法、叠乘法, 解圆锥曲线中点弦问题的点差法, 解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法等, 这些特殊方法与某个特定的数学知识相联结, 对于解决相关的问题很奏效.

还有一些数学分支反映出的典型思想方法要深刻体会.如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坐标法, 要领会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基本思想, 并熟练掌握解题的基本程序.

五、数学解题教学中应以通性、通法的培养为主

数学解题应以简单、自然为主.力求自然, 就是抓住问题的实质, 题目该怎么解就怎么解, 不故弄玄虚.数学解题, 应注重通性、通法.通性、通法是最自然的, 往往是最简单的, 因为通性、通法采用的是常规思维, 它们所依托的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且具有规律性和普适性, 好学易用.特殊的技巧可偶尔一用, 但不宜刻意追求.巧解、特法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巧”和“特”, 看起来简单, 但不易想到, 难于掌握, 而且适用面窄, 片面追求巧解、特法, 则是人为地提高了思维难度, 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发展.因此在教学时, 教师应注重“双基”教学, 注重通理、通法的掌握, 切忌本末倒置, 甚至“逐末”而“告本”.

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引导

解题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敏锐的观察力、浓厚的兴趣和顽强的意志等, 对这些因素引导得当, 可以对解题的策略选择起激励作用.相反, 不良的心理素质将会出现“急于求成”“顾此失彼”的现象, 造成审题不细、粗枝大叶等错误.

在实际解题时, 有些学生看到数据比较大, 题目长度较长, 题目表述有失常规, 就会产生畏难情绪, 首先从心理上就挫败了一截.在平时教学中,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教师应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做的机会, 必要时, 给以一定的引导, 即使学生不能完全解决, 但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 这样从中受到一点启发, 久而久之, 学生就学会了解题, 从而有了解题的兴趣, 增强了自信心.

总之, 解题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 同时也是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只有通过解题才能学会解题, 这是唯一的途径, 需要长期的积累, 才能形成稳定的、较强的解题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引导和培训, 更要鼓励学生自己多钻研、多探索、多总结.

高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 解题能力 概念教学

高中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应对高考,还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无疑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呢?

一、重视数学概念教学

深刻把握数学概念、公式,并能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特有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正确理解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数学定理、公式、法则和掌握数学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因此,新课标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概念教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不是把概念硬塞给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去启发、指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使学生逐渐提高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掌握各种法则、定理、公式,从而也就不能进行计算和论证。长期以来,单纯地追求解题方法而忽视数学概念、公式的掌握,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做法,不仅解题能力上不去,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记住概念和公式的条件和结论、是否可逆及它们的关系式是不是充要条件等;其次,在学生掌握条件和结论以后,再具体讲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概念间关系,对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做些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联系和区别;最后,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变化综合应用。只有掌握了概念和公式,打下学好数学的坚实基础,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才能自觉走上刨造性学习之路。

二、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数学的解题方法是随着对数学对象研究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知识,更要学方法。在日常的数学复习和考试过程中,正确的解题方法并不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简单地模仿,而是需要在面临新问题时,利用已有的知识,找出新问题的归属,进行严密的思维,从而顺利地解决新问题。纵观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可以看出试题加强了对知识点灵活应用的考察,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大大加强。做完题目后要对思路进行反思,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对方法进行归纳,方能做到举一反三。

“上课能听懂,作业能完成,就是成绩提不高。”这是高中阶段学生共同的“心声”。由于课堂信息容量小,知识单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般能听懂,但是不大注重课后的理解掌握和能力提高。所以要逐渐培养学生学会对已做过的各类试题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构建完整的、明晰的知识网络结构,提炼涉及的数学解题思想、方法与技巧。

三、通性通法是数学解题能力的根本

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考查是要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含义上立意,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问题的本质讲清通法的概括过程,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参与到每种通法产生提炼中来,加深学生对通法本质及数学思想的理解。在解题思路不很明朗的时,首先尝试通法,往往可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过程中,给出两个基底及第三个向量,如何把第三个向量表示基底形式的方法就是处理向量中一种常用方法,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师板书分析,学生动手操作,领会数形结合思想,同时加深对数乘运算[a=λb]中[λ]意义的理解。当同学们遇到类似[OA=λOB]+[μOC]时解题的方向就非常明确了。

四、重视解题反思,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数学教学过程中,反思历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

数学教学中题目之多可谓层出不穷,题型之多也可谓千变万化,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教师和学生的目标和任务如果仅仅局限于去解答它们并去体验所谓解答后的那种乐趣,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情况将何时才能走到尽头?事实上,我们解题的目的不应该仅仅在于满足解题的数量、过程和结果,我们更应该加强数学解题后指导学生对习题的精心分析和研究,重视习题的辐射作用,理解潜藏于习题本身的其它功能。

五、要学会归纳总结,提高升华

进入高中以后,往往有不少同学不能适应数学学习,进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成绩一落千丈。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学生不了解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特点与自身学习方法有问题等因素所造成的。学数学要有一个改错本,把错的题目改在上面,然后每道题分析原因,写出类似题的方法和步骤总结。每次考试之前把它拿出来看一下,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万变不离其“宗”(即课本),再难的题目也能由定理及推论解出,少做题,多总结,待到概念、公式、定理等能脱口而出、随手拈来时,数学学习就差不多成功了。

总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而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上一篇:圣诞节商场促销活动创意策划方案2020下一篇:让良好家风涵养廉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