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预知意识

2024-11-20

加强学生预知意识(精选10篇)

加强学生预知意识 篇1

爱因斯坦曾提到:“问题的提出相对于问题的解决是更为重要的。 ”[1]提问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需要敏锐的观察力, 需要突破旧知的勇气, 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堂研究发现, 自我提问可以使学生在问题上保持相对积极的思维状态,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 但是课堂上很多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意愿与想法, 却不知从何提问, 即使提出问题, 经常感觉言不达意。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加强学生提问技能训练, 引导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是教师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用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提问。

一、理论联系实际, 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生物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生产等有广泛联系的科学。学生运用学到的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是学生需要发展的科学素养。 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家庭制作葡萄酒的视频, 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制作时, 为什么容器要加盖? ”“隔一段时间要将瓶内的葡萄汁搅动一下的目的是什么? ”以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亲近感, 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 达到学生自觉提问和迫切探究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提出问题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 例如, 探索“葡萄糖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的问题时, 笔者通过课前提问的小环节收集很多学生的问题, 矛盾集中在“如何证明葡萄糖中含有能量”、“葡萄糖分解后, 生成的产物是什么”、“葡萄糖在细胞内如何释放能量”这几个问题上。 随后, 笔者组织学生相互讨论、相互释疑, 设计实验, 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 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时, 应提醒学生注意, 观察要有意识、有目标, 做有心人, 从特殊中找到一般规律, 从实验的异常现象中分析原因。 如蛋白质的鉴定试验中, 学生滴加双缩脲试剂时, 未注意Na0H和Cu S04的用量, 没有出现预期的紫色溶液, 结果呈蓝色。 学生很自然地提出疑问, 教师应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查找资料, 找出问题的原因。 原来蛋白质的鉴定实验需要形成紫色络合物必需的碱性环境。 若Cu S04过量, 就会产生蓝色絮状氢氧化铜, 且氨或铵盐与铜盐反应会生成深蓝色的Cu (NH3) 42+, 影响正常颜色的观察。

三、引导学生从科学史的学习中提出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有关科学史的内容, 科学史不仅提供相关的科学知识, 而且其中蕴含的学生探究素材非常丰富, 学生可以根据科学史提供的材料, 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 领悟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合理推理的, 深化对问题认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提高质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中, 教师通过材料展示科学探索过程:孟德尔定律重新发现后不久, 美国遗传学家萨顿认识到, 在豌豆产生配子的过程中, 遗传因子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之间存在精确的平行关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提出问题:什么行为特征被称为平行关系? 遗传因子和染色体的行为有哪些平行关系? 通过对遗传因子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的类比, 可以做出什么假设?

四、利用错误的前概念诱发问题

学生学习生物学之前,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渠道和自身学习背景, 对生物学形成一些个人看法或结论, 这些被称之为前概念。 在学生的前概念中, 有些可能正确, 更多的可能是含糊不清的、片面的, 甚至是错误的。 如绿色植物的细胞中都含有叶绿体, 和性别相关的遗传病都叫伴性遗传等。 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那么有这些想法的学生就会将这些前概念转变为不科学的概念, 从而阻碍学生进一步学习。 相反, 教师在教学前若了解学生原有的概念或思维方式, 弄清楚前概念和科学概念相融和相悖的地方, 充分利用这种良好的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的质疑欲望, 既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又能帮助学生纠正偏差观念, 树立正确的概念体系。

例如, 在学习“多倍体育种———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示, 说出培育无子西瓜的流程, 但是图中还蕴藏一些隐含信息, 教师需要启发学生继续挖掘。 如学生提出培育无子西瓜不用培育无子番茄的方法? 学生以往学到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产生强烈的思维冲突, 使学生的心理进入非平衡状态, 很快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 教师可以请学生再次读图思考, 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用四倍体作为父本, 二倍体作为母本, 能否获得无子西瓜?要获得三倍体西瓜需要每年制种吗? 为什么? 若用生长素获得的无子西瓜与三倍体西瓜有什么不同?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倍体育种的过程和多倍体植株的特点。 教师进行课堂设计时应该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出发, 在教学中把教学和引导学生提问相结合,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 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1962.

加强学生预知意识 篇2

关键词:法律意识 大学生 法律认知教育

一、开设普法教育课程,增强大学生的法律认知程度

要培养大学生的懂法、守法、护法意识就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相互补的方针政策把知识与事实相结合,使法律观念深入人心。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采用以案说法、解法、法案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并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提高大学生运用法律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让大学生知道什么是法律允许做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许做的,自觉地按照法律模式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懂法、守法。

与此同时,还要将权利与义务的观念传授给学生,让他们知道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无权利的義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要想获得权利就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反之,自己履行了义务就能得到相应的权利。所以,大学生在学法的过程中也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这是自己的基本权益;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也要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要时刻铭记并自觉履行自己对他人、集体以及社会应尽的基本义务。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实现大学生法德同步发展

法律与道德从根本上具有一致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校应将法律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来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还没有成熟,这就很容易受到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比如社会中出现的暴力、色情、拜金主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威胁,甚至可能误导学生走上犯罪道路。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分辨是非,认清糟粕与精华,明晰权利与义务,兼修法律与道德。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大学生学法心理基础

现如今高素质犯罪的案例逐日增加,大学生犯罪更多的是因为法律观念匮乏,法律意识贫乏导致的,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因为学校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大学生普遍存在意志力薄弱、情绪不稳定、情绪消极、心理障碍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教育,从而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情绪的消极影响。这种不良情绪主要来自于学生进入大学后,环境、生活、人际关系的改变让他们无从适应,又要面对各种的压力,比如就业、经济、学习等。心理较为脆弱的学生就会适应不了,严重的还会有心理障碍,极容易对法律产生抵触情绪。若学生的压力得不到正确的释放和排解,随着时间的累计很可能以犯罪的方式释放出来。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学校应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正确地看待压力、释放压力,从而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加强证据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合法维权能力

造成大学生证据意识淡薄的原因关键在于我国的法律文化和历史传统所带来的影响。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关系和人情,同学之间互相借钱,碍于情面,不打借条。如果对方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还钱,那就有理说不清了。所以,一定要加强大学生在生活中收集证据的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保存证据的意识。证据不但收集比较重要,保存也同样重要,只收集不注重保存的话那收集的意义就得不到体现,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便不能讨回公道。如要保存各种借条、经济来往中的通话记录、银行的转账凭证等。这些都是维护自身利益的证据,一旦丢失,在打官司时就会有败诉的风险。所以,加强大学生保存证据的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在收集证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通过合法的途径,而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即学生要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请是不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从而自觉地守法、护法、用法。

五、结语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刻不容缓。社会、家庭、学校应共同努力,通过普法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证据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使之学会用法,自觉守法,提高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林育胜.浅谈董必武主要法治思想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

[2]韩忠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建设路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

[3]赵永存,王金增.加强大学生普法教育增强法律观念——谈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1998(02).

[4]蒋红彬.试论《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理念与模式[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

[5]门广.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及培养途经[J].法制与社会,2009(08)

[6]周立平,王丽华. 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02).

加强学生的篮球意识培养 篇3

篮球意识的形成是长期科学地、系统地与多次激烈对抗比赛中战术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是运动员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结晶, 并随着运动员, 同时也随着篮球技战术的发展而提高。并且篮球意识的形成要贯穿于整个篮球训练过程中, 在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智力训练的同时, 始终贯穿篮球意识的培养。因此篮球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智力水平、技术水平、对待学习训练的态度都会影响篮球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战中发现, 学生对篮球的理解相差甚远, 具体体现在: (1) 篮球技术掌握的目的性不明确, 在练习和比赛中正确运用技、战术, 最大限度发挥技术的作用很小, 华而不实, 玩球的现象严重; (2) 对行动的预见性不足, 球场上的情况是瞬息万变, 在激烈的对抗中采取合理、有效的行动欠佳; (3) 观察判断能力不够, 在练习和比赛中造成失误增多的主要原因就是判断的准确性出现了偏差, 使技、战术的运用出现的障碍。对于从事篮球教学和训练, 篮球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且必要的工作。

一、加强基本功的练习

基本功的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技、战术练习。首先, 对最基本的技术动作要反复多练, 这是形成篮球意识的基础。要强调动作的规范化, 因为每一个动作都有它要比赛中相应的战术价值。在篮球比赛中, 队员的智慧、技能、素质、品质、素养等都是通过篮球技术表现出来的, 从而也体现出运动技巧、应变能力和创造性。衡量运动技巧的标准是完成各种战术配合时运用各种技术动作的能力。每一个技术动作在运用中都要表现出在完成各种技术动作所具有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在各种困难和复杂条件下完成技术动作所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攻守对抗中完成技术动作所具有的实战性和合理性。其次, 要培养个人独立作战的能力, 这也是培养篮球意识的一个方面。通常情况下, 一个人的技术全面、熟悉、意识好, 其运用技战术的能力就强, 应变能力和攻击能力也就越强。在平时的训练中要结合基础战术配合,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第三, 明确场上位置及各位置的职责, 加强基础战术配合的练习。各种战术的组织特点和位置要求不同, 因此明确场上位置及位置职责是很必要的, 这是形成各种战术位置意识的重要环节。在战术训练中, 首先要力求做到全队战术思想的统一, 要对不同的队员提出具体要求和行动标准。对于基础战术的配合要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 才能使全队战术更加灵活有效地发挥作用。在掌握战术规律的同时, 还要明确:五个人都必须协同地有节奏地在移动中进行配合;队形要保持一定的纵深距离;强侧与弱侧人员的流动要合适, 做到点面结合;个人持球不宜久, 要以球转移和人移动相结合调动对手等。只有明确场上位置及职责, 熟练掌握的各种战术练习和战术配合规律, 再加上日积月累的意识熏陶, 才能养成在不同位置上的战术行动习惯, 建立起牢固的条件反射, 形成正确地篮球意识。

二、培养场上的观察力、判断分析力

在技战术训练中, 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提高对视野范围的扩大和对场上各种情况的把握。视野越广, 对场上各种情况的了解就会更多, 处理球和判断反应就会加快。提高场上情况的分析判断能力, 养成和锻炼队员动脑筋, 提高对球场复杂变化情况的分析判断能力, 在篮球意识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善于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 准确地分析判断对手的意图, 采用针对性强的进攻和防守策略, 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如在后场抢到篮板球后, 首先想到的就是观察前场有没有队员快下, 有没有出现无防守队员回防或者说出现人数和位置上的优势, 及时的进行长传快攻。在快攻处理球的时候, 要有准确地判断和分析防守队员回防过程中的意图和位置, 果断而合理地进行攻击, 做到速度快、时间短、配合简单、成功率高, 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只有既掌握了战术配合的方法, 又在运用技术、采用战术行动时具有良好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 善于抓住重点, 才能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意识。

三、重视防守意识的培养

比赛中对球的争夺, 抑制和破坏进行配合, 提高获球的机会, 增加进行次数, 争夺更多的得分, 充分体现了防守的主动性、灵活性和攻击性, 对防守技术、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防守者视野范围扩大, 具有快速反应判断能力和协防意识;要求全队集体防守组织更加严密;防守队员不仅能看到自己的人和球, 而且能观察其他人的移动配合情况, 并在必要时敢干大胆放弃自己原来的对手或区域去补防或抢断对手。在训练中除了进行个人防守能力和协同配合外, 在意识方面也应提出各种要求:积极进行抢位防守意识;失去球权后, 立即进行回防的意识;对持球人的防守, 应根据进攻队员的特点, 机动变化, 采取措施, 近身防守, 做到防投、影响控制对方传球和借机抢断的意识, 对无球人防守包括:强占断球路线, 随时准备断球的意识, 抢篮板球及反击意识等。

四、重视文化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具有广泛知识才能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创的见解, 这对提高篮球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人的各种能力的形成, 是在实践中, 作为大脑机能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智力与有关知识的结合。由于文化水平不高, 理论知识不强, 对运动训练的科学原理、篮球发展趋势和比赛的规律很难理解, 比赛时, 在技术运用上会缺少灵活性和预见性。因此在丰富理论知识, 形成特殊的知识结构, 提高篮球理论知识的深广度中, 要围绕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意识, 掌握技战术这一目的的相对范围内, 涉猎各方面的知识, 开阔思路, 帮助提高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和应变力, 对篮球意识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篮球意识是运动员根据场上的客观具体情况, 通过感觉、观察、思维、判断支配采取实效合理行动的过程和总和。篮球意识的形成是长期科学地、系统地与多次激烈对抗比赛中战术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篮球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且必要的工作。

关键词:学生,篮球意识,比赛

参考文献

[1]党剑, 谢晨.普通高校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培养途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05) .

[2]张世麒, 叶文峰.高校篮球训练中篮球意识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08, (31) .

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4

加强实验教学,要重视演示实验,现在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演示实验,这就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了必要的感性认识。做演示实验时,实验内容的安排要力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阶梯分明。要尽量避免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示,可以让学生上台帮助教师或者干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来演示,这样做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兴趣和热情,也增加了实验的可信度。有些内容难以演示,也应力求采用直观教具、实物模型或挂图等,这种形象的教学方法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有条件的话,也可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师生共同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安排一些探索性物理实验让学生做,由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和实验,观察查阅相关资料,启发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静电屏蔽”时,教师可把收音机调到正常工作后,放入一铁网内做演示,让学生观察现象:为什么收音机在铁容器中就不能收音了呢?又如在教学“光的波动性”时,可用激光作光源,把单缝和双缝放在讲台上,以教室后面的墙壁作光屏,然后举着一块贴有半透明纸的玻璃板,沿着两束光的叠加区,从后面走到前面,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干涉条纹的间距由大逐渐变小。这表明两束光在整个叠加区内都发生了干涉,亮、暗条纹的空间分布是稳定的。这样就让学生信服地认识到了光的波动性。

对于一些难理解的规律及难懂的知识,或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东西,我们可以用一些非常规的、简单的实验去给学生演示,自制一些教具把抽象内容具体化,还物理学的本来面目。如许多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判断比较模糊,教师可以自制一把长毛刷作为演示器材,通过刷子的长毛的弯曲情况把它受到的摩擦力直观地展现出来;又如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及其物理原理分析、应用,在静电学里是个重要的内容,但没有现成的演示教具,可以做这么一个模拟实验:在乒乓球上面均匀涂上一层墨汁,干燥后再用铅笔均匀涂上一层铅笔粉末,这就制成了一个较大的但又比较轻的导电小球。然后将它放入平行电器内(用两块金属板制成),当两板加上高压后,导电小球就在两板间上下跳动,从而让学生建立起一个形象鲜明的带电体在电场中运动的图景,这对以后学生理解带电体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样,教学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时,为了避免纸上谈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组做实验,让物体从同一高度沿铺有毛巾、木块、玻璃的斜面滑下,通过记录各次滑行的水平距离来分析得到结论。一个小小的制作、一个实验的改进,都会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做,有利于冲破以教材为本的束缚,改变灌输式教育,有利于倡导启发式,形成师生共同探索的学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应处处留意、时时引导,使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能多动手动脑,勇于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在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随着教育现代化手段的日益完善,许多高中不能做或难以观察的实验,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显示。如模拟各种装置工作原理的动态过程,如模拟粒子加速器、核反应堆等的运用过程等。有些物理过程发生得十分迅速,通过电脑模拟可使时间拉长甚至暂停,从而显示过程中各量的变化,如碰撞、链式反应等等,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物理规律及概念,这样做也增加信息含量,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在平时,教师也应多鼓励学生搞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小实验等活动。这样做,一是需要学生有创新的构思、创新的选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使所学的知识对创造性的思维起到作用;二是学生通过把自己的创新设想由自己动手实验而变为现实,使得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益处。例如,教学完反冲运动后可指导学生做水火箭,讲完形变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反映微小形变的装置等。广泛开展这样一些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内容及广阔时空,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不断得到加强,创新潜能不断得到开发。◆(作者单位:南昌市第二中学)

加强学生“平时作文”的训练意识 篇5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取得较为满意的分数呢?我认为教师的“有意识训练”显得尤为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会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作文训练, 为此, 也总结出了一些心得。

(一) 以优秀作文作为参考。

先挑出一些优秀作文或“满分作文”, 可以从作文训练的几个常规方向定出相应的标准, 如立意、选材、语言、内容、结构等方面, 甚至包括书写方面也定出一定的标准。当然这些标准需要不断地进行渗透, 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可, 挑出优秀作文, 对照着评价标准, 进行讲评, 让学生意识到优秀的作文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如立意高远, 语言生动优美, 结构合理, 能写出真情实感等等。

这样反复多次, 优秀作文需要具备的一些要素渐渐地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中, 这样就会提高他们对自己作文的要求和期望, 写作的主动性就会增强, 这就解决了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

(二) 利用本班学生作文资源。

阅读优秀作文甚至“满分作文”可以让学生得到较好的启示, 但也会因为长期的训练产生审美疲劳。所以, 我会把平时作文训练过程中出现过的一些较为优秀的习作放在投影仪上与学生一起探讨, 允许每一位同学发表不同的见解, 甚至可以组织辩论, 在讨论辩论的过程中, 使得优秀作文的基本要素渐渐地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印象, 并能在以后的写作中有意无意地运用。文章被选为例文的学生自然很高兴, 其他学生读起来也会觉得亲切, 这样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三) 在积极的自我反思中成长。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我们的作文都停留在“指导—写作—批改—评讲”这样的步骤中。每一次作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都没有被很好地解决掉。如果在传统作文训练步骤的后面再加上“反思、二次作文”这两个步骤的话, 训练的过程就会更加完整, 训练的效果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当每一次教师评讲完作文后, 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 找出问题所在, 然后再进行思考, 之后完成二次作文。这样可以使反思的成果体现在具体的作文实践中, 也可以让学生留下一些反思性的语言, 弥补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意识到的一些问题, 使得先前探讨过的优秀作文基本要素在头脑中印象更深。当然, 自己写的作文往往很难检查出问题所在, 这就需要与同学交换作文, 进行互改。一方面可以学习同学作文中的优点, 给自己一些启发;另外, 也可以帮别人挑出毛病, 在互相帮助中共同提高。

(四) 让批阅成为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径。

批阅作文看似简单, 实际上如果能好好地利用, 会取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批阅”很多时候会被认为是“瞎胡闹”。但是若能引导到位, 就会达到不同凡响的效果。首先学生对于批阅这件事是很有兴趣的, 批阅的过程何尝不是向别人学习的过程!当然, 也是向别人传递自己写作经验的过程。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表达、去学习, 这比老师一味地去讲更有效果。

当然, 学生的批阅无论多好都不能替代教师的批阅。在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过程中, 可以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而其间提出的问题, 学生就会加深印象, 避免了重复犯错。这样, 从学生构思动笔到自己的第一次批改, 再到同学的第二次批改, 再到老师的第三次批阅。这样的过程也符合一句俗语:“优秀的作文不仅仅是写出来的, 更是改出来的。”

可见, “作文应试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项目之一, 自有其特殊的规律存在;遵循此规律而创造出一些策略与技法以提高应考效果, 是很有必要的。

有人对“应试方略”“作文技法”提出异议, 斥之为“投机取巧”。但作为毕业班的教师, 我思考更多的是学生的现实利益, 应试技巧培训也是一种技能培训。试想, 经此培训后的作文因施“小技”而在众多应试文中抢了阅卷者的眼, 令其产生审美愉悦、进而给出高分———何乐而不为!推论之, 投“机”取“巧”能够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同不也是一种能力吗?对于考生作文中的“技”与“巧”, 何永康教授曾说过:“如果要给文风迥异的优秀作文找个共同点, 那就是都有亮点, 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 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 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 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 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

所以, 我相信, 中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 不单单是靠平时的阅读量和自己的写作能力, 更需要平时写作训练中一点一滴的累积, 需要结合“高考作文”的特征有针对性地练习, 需要老师与同学共同的探讨……这虽然会是一段漫长的过程, 但的确值得我们去推敲、去实施。

编辑/叶小羽

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6

一、调查问卷显示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是迫切需要的

最近我在203个中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显示, 算过命的学生有29.4%, 相信求神拜佛的学生有51%, 拥有护身符的学生占28.1%, 相信星座决定命运的占12.4%。与《中国青年报》2005年2月4日报道数据相比下降很多, 可见,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青少年的科技意识在不断加强。尽管如此, 上面的数字仍像长鸣的警钟。生活中的迷信活动仍深深地影响着一些孩子的心灵, 歪曲着人的思维。我们仍需努力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胡锦涛总书记在“八荣八耻”中提到“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是一种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崇尚科学, 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 一切要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揭示其客观规律, 用科学的思维观察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 用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培养的措施

第一,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科技意识的培养, 充分利用这块“阵地”、这块“责任田”。尤其是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加以引导。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记载了许多美丽的故事, 《嫦娥奔月》《西游记》中对天宫美好的描述, 那都是令人向往的神仙居地, 对这些故事如果不辩证地引导孩子, 将会在他们心中产生不良影响。现在也有一些人天天求神保佑百年之后能登升西方极乐世界, 过神仙生活。作为物理教师, 在讲到天体运动规律时就要重点与学生交流:地球之所以绕太阳转是因为受到了太阳的吸引力且地球的质量比太阳的质量小得多, 并且地球与太阳间的吸引力、地球对人的吸引力、任意物体与物体间的吸引力都是同一性质的力, 都符合统一的“万有引力”规律。要揭开天堂神秘的面纱, 使学生能正确地面对身边的故事, 提高科学意识。化学老师在讲到物体的着火点时, 结合社会上传说的“鬼火”“烧不着的手帕”等现象揭示其中的奥秘, 提高学生科学分析事件、判断事件的能力, 不致被“神、鬼”所迷惑。

第二, 在日常的科技课外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在学校开展的“航模活动组”“生物标本制作”“物理小制作”“摄制组”等课外活动中,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观察并总结改进。例如:人造彩虹、不倒翁的制作、杠秤的制作、活动图片的制作等等。通过这些科学活动,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 就在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中, 从中体会应用科学于实践的乐趣。

第三, 在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中提高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科普知识讲座 (请专家教授、科技工作者来校开设专题讲座、座谈会) 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扩大知识面;科普知识竞赛 (笔试和口试) 可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科普操作比赛 (有计算机操作、小制作、小发明比赛、科普知识手抄报比赛等)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活动 (理科) 成果展 (航模队、化学小制作队、计算机设计队、物理小制作队的成果展) 能使学生产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豪感;科普宣传活动 (广播站开设科普宣传专题节目、观看科普电影、录像、制作科技长廊版面、各班科技黑板报评比) 能在校园中形成一种科学氛围;“科教兴国”演讲比赛能在全校产生一种学科学、用科学光荣的氛围, 增强师生科技意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 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更应该在平时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科学理论与社会现象相结合, 正确解释自然现象, 揭示一些骗人的伎俩, 提高判断事物的能力。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加强学生预知意识 篇7

要培养大学生的懂法、守法、护法意识就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采用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相互补的方针政策把知识与事实相结合, 使法律观念深入人心。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采用以案说法、解法、法案相结合的方式教学, 并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以提高大学生运用法律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让大学生知道什么是法律允许做的, 什么是法律不允许做的, 自觉地按照法律模式规范自己的行为, 做到懂法、守法。

与此同时, 还要将权利与义务的观念传授给学生, 让他们知道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要想获得权利就要履行自己的义务, 反之, 自己履行了义务就能得到相应的权利。所以, 大学生在学法的过程中也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 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这是自己的基本权益;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 也要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 要时刻铭记并自觉履行自己对他人、集体以及社会应尽的基本义务。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实现大学生法德同步发展

法律与道德从根本上具有一致性,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校应将法律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来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还没有成熟, 这就很容易受到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比如社会中出现的暴力、色情、拜金主义等, 这些都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威胁, 甚至可能误导学生走上犯罪道路。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学会分辨是非, 认清糟粕与精华, 明晰权利与义务, 兼修法律与道德。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奠定大学生学法心理基础

现如今高素质犯罪的案例逐日增加, 大学生犯罪更多的是因为法律观念匮乏, 法律意识贫乏导致的,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因为学校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大学生普遍存在意志力薄弱、情绪不稳定、情绪消极、心理障碍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教育, 从而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情绪的消极影响。这种不良情绪主要来自于学生进入大学后, 环境、生活、人际关系的改变让他们无从适应, 又要面对各种的压力, 比如就业、经济、学习等。心理较为脆弱的学生就会适应不了, 严重的还会有心理障碍, 极容易对法律产生抵触情绪。若学生的压力得不到正确的释放和排解, 随着时间的累计很可能以犯罪的方式释放出来。因此,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学校应设有心理咨询机构, 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 让学生通过学习正确地看待压力、释放压力, 从而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加强证据意识教育, 提高大学生合法维权能力

造成大学生证据意识淡薄的原因关键在于我国的法律文化和历史传统所带来的影响。人际交往中, 人们往往只注重关系和人情, 同学之间互相借钱, 碍于情面, 不打借条。如果对方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还钱, 那就有理说不清了。所以, 一定要加强大学生在生活中收集证据的意识。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大学生保存证据的意识。证据不但收集比较重要, 保存也同样重要, 只收集不注重保存的话那收集的意义就得不到体现, 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便不能讨回公道。如要保存各种借条、经济来往中的通话记录、银行的转账凭证等。这些都是维护自身利益的证据, 一旦丢失, 在打官司时就会有败诉的风险。所以, 加强大学生保存证据的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在收集证的过程中, 学生一定要通过合法的途径, 而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即学生要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请是不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 从而自觉地守法、护法、用法。

五、结语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刻不容缓。社会、家庭、学校应共同努力, 通过普法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证据意识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 使之学会用法, 自觉守法, 提高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林育胜.浅谈董必武主要法治思想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 (第六辑) [C].2007.

[2]韩忠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建设路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 (1) [C].2008.

[3]赵永存, 王金增.加强大学生普法教育增强法律观念——谈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1998 (02) .

[4]蒋红彬.试论《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理念与模式[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社会科学篇) [C].2004.

[5]门广.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及培养途经[J].法制与社会, 2009 (08)

[6]周立平, 王丽华.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0 (02) .

加强学生预知意识 篇8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 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堪忧, 这不仅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 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影响。为此,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 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影响了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在当前的大学生中, 独生子女占了相当数量, 父母对子女溺爱娇宠, 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不懂得尊重别人, 缺乏社会责任感。同时, 绝大多数家庭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 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学习。但却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 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还有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 不断灌输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教育思想, 影响了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二) 学校教育的缺陷导致学生社会公德观念缺失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 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 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提高, 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等重视不够, 致使学生的公德观念不高。

(三)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当代大学生, 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 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自控能力差,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 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和同学关系处理不融洽等, 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 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 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 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 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 造成道德观念淡漠。

(四)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市场经济讲究效益利润, 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对那些缺乏社会公德的人和事曝光、鞭挞、惩罚的力度不够, 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 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 严重导致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

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 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已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 以“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 采用理论教学与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把社会公德规范, 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有意识地不断实践, 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 形成高尚的思想、行为。

(二) 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引导、教育和示范作用

高校辅导员, 担负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及行为管理、社团活动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求职择业指导等工作, 学校中一切和学生有关的事情几乎都要由辅导员来协调、参与或直接负责。因此, 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 辅导员的作用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公德意识教育中起着引导、教育和示范等重要的作用, 尤其要应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 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帮其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 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

(三) 优化社会大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 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首先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 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以正面宣传为主, 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 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第三, 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惩恶扬善的社会伦理机制, 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总之, 加强大学生公德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及其成因, 并据此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方法途径。

加强学生预知意识 篇9

首先是独立意识。即主体能够自主地履行自己的责、权、利,在思想上表现为自我意识、责任意识;在行为上表现为自尊、自信,具有自我控制、自我判断的能力。

其次是主动意识。即主体自觉地对客体发生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分析、判断,在思想上表现为较高的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在行为上表现为兴趣广泛、表现欲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第三是创造意识。即主体能够能动地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思想上表现为较强的意志品质、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在行为上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有较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要求我们必须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以此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认识自我,按照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确立自我职业发展目标,并努力按照设计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乃是‘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斯宾塞也指出:“人类完全是从自我教育中取得进步的。”可见,把外部需要转化为内在需要的教育才是有力、有效的教育。纵观溧阳市职业教育中心近几年职业生涯设计的系列活动,阅读一份份学生自行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我们深切感受到:这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是一条具有职校特色的德育工作途径,其发挥的育人作用有“春风化雨,点滴入土;随风潜入,润物无声”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转变上。

从“模糊人”转变为“清醒人”

希特尔斐神殿前的石碑上镌刻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的目的是了解自我,发现自我,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成功的职业规划的前提就是充分地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包括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性格气质等方面。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我,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绝大部分不能自发性地正确认识自己,处于“模糊人”状态。而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身的努力,我们发现许多学生都能比较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比较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及为了达到目标应如何制定计划与实施等,从而由“模糊人”转变为“清醒人”。

正如2008年获江苏省中职组创新大赛一等奖的房科成在其总结中写到:“回想四年前,一个懵懂的男孩,拖着颓废的步伐迈进了溧阳市职业教育中心数控班,上课睡觉,不做作业,是我当时最真实的写照。当我被班主任送到专业部时,我还是无所谓。可当我面对芮主任时,我发现芮主任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严厉,他没有狠狠地批评我,而是叫我坐在他旁边,和蔼可亲地和我讲述起职校诸多成功的师兄们,并根据我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及价值观为我设计了一条走技术路线的职业生涯之路。说实话,当时我真有醍湖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的一番话点燃了我心中的奋斗之焰,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我今后要走的路。”

从“被动人”转变为“主动人”

在中职生成长过程中,两大管理难题困扰着他们,一是被别人管理,二是“我们没长大”。

被别人管理,就是长期以来,把自己的“管理权”让给了家长、让给了学校,让学校和家长来代替自我进行规划。在老师、家长的规划下,大家丧失了自我选择能力,不知道如何自主选择,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什么地方,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最终导致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

“我们没长大”,就是缺少对自己负责任的精神,喊着这群口号的孩子被称为中职生中“无所谓”一族。他们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持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似乎自我管理的好坏完全与己无关,十分消极和被动。他们旷课迟到无所谓,面对批评无所谓,学习好坏无所谓,受到处分无所谓,甚至面临退学也无所谓……他们完全把自己置身于学业之外。他们对自己不负责,将来就难以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也更难对组织负责,对社会负责。

要解决管理的难题,首先需要让中职生树立起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把缺失的自主选择的意识树立起来,把曾经失去的自主选择的能力重新培养起来。只有真正对自己负责,才可能主动设计、选择自己的未来,并根据自己的选择付出实际行动。

在职业生涯设计中,许多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目标指引下,积极主动地拟订了教育训练和实践计划,并认真督促自己按照计划去认真执行。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陈兰同学在“学校行动计划与实施”部分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首先,第一学年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惯,使自己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使自己各方面达到“三好生”标准并逐步前进;其次,第二学年在专业知识基础及技能上下工夫,一点也不马虎,并利用假期时间去姑姑或爸爸朋友的机械厂去实习,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为了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我要学会担任各种职务。让我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与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并成为老师的好帮手;再次,第三学年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并为就业作准备。

从“消极人”变为“积极人”

不少中职生是带着中考失利的“不情愿”思想走进职业学校大门的,自信心明显不足,挫败感严重,感觉人生的理想已被中考无情碾碎。如何才能把学生从“消极人”变为“积极人”呢?成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生中大多数的失败者只是心理上的失败者。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取得和别人一样的成功,本来他们能成就一番大事,却没有成功,最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所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设计活动,正是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观点和脚步,克服悲观主义倾向,恢复自信、树立理想、形成动力的过程。

许多学生在自我设计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为自己搭建通向成功的阶梯,从对自己未来的展望中找回了自我,找回了“积极的我”。

文经部民航班蒋萍同学在其设计方案中写道:“我的目标是做一名出色的空姐。望眼前路漫漫,坎坷必定不少。眼前的学习是那么地不顺人意,什么计算机操作、会计分录作账、公关礼仪,从未接触过的课程,学起来竟如此吃力。快临近期中考试时自己却还在一片迷惘之中。一次次学习中的困扰,让我变得疲惫不堪,没有范进发疯的狼狈,却满是欲哭无泪的痛楚。曾经口中的‘我能行’也不过是‘寡人无疾’一样,拒绝他人批评、帮助的挡箭牌。冷静思考后,我决定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强’。于是我开始行动,我开始变的积极主动,开始变的乐观向上。Word与Excel操作,会计作账方法,是知识使我不再空虚而变的务实。于是我走着这一步,想着第二步,规划着第三步。就在第一学期末我取得了全班第二名的好成绩。于是我坚信:祈望成功之路没有失败那是一厢情愿,在强者眼里,失败不是阻挡前进的障碍,而是助己攀登的阶梯。”

电工电子部高级技工班邵欢同学也在设计方案中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她说:“2007年9月,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职高,带着几丝悲哀,还伴着亲人的冷眼,总觉得很不甘心。但是今天的我,已经不像刚进来那般心灰意冷了,现在的我已经重新树立了我的人生目标。我有梦——飞翔的梦,虽然我是职高生,但我相信必有属于我的蓝天。在世人普遍‘重普高轻职高’的今天,我要自豪地告诉人们,别人有成功的梦想,我们也有,并且那已成为我前进的动力,成为我坚定不移的信念。只要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就一定会有实现理想的那一天。”

加强学生预知意识 篇10

一、将法律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法治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树立学生的法治意识

笔者建议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 增加关于中小学法治安全教育的相关课程, 或在原有的课程的基础将法治安全教育内容进行拓展。设立公益性的全国教育普法网站, 利用网络手段, 汇集、编辑各种法治教育资源, 形成法制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 为各地开展远程学习与培训提供支持。另外, 建议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针对常见案件的个案剖析, 定期、有针对地在中小学开展安全预防教育, 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风险自身防护能力和鉴别能力, 减少乃至杜绝校园犯罪案件的发生。此外, 法治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掌握层面, 还要结合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对学生进行法治精神教育, 使学生明确法治的价值和原则, 了解法律的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宪法和公民权利观念, 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树立社会责任感。从在校学生抓起, 逐步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教育形式要进一步多元化, 增强校园法治教育的灵活性

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 法治教育应力求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活泼多样, 为此, 须拓宽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途径和形式。通过笔者走访发现, 学生们希望的法治教育形式是:参观访问、与有关人员座谈、组织模拟法庭、小律师活动、观看电视电影等形式, 仅有少数的学生选择了听讲座。这充分说明只有增强直观性, 才能吸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才能有实效。为此, 应开展内容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如可以根据中小学法治课程教育内容为主题, 举办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学比赛、课件评选、知识竞赛等。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读书活动, 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主动投入到中小学校园法治教育当中。

三、建立健全中小学法治课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培训制度, 是推进校园法治教育的前提

建设高素质法治教师队伍, 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是做好学校法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会同法治学会制定专门计划, 聘请为中小学负责开展法治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 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能力培训, 切实提高教师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完善法律知识结构, 提高开展法治教育的教学能力。也可采取国家和地方分级培训的方式, 保证每所中小学校至少一名教师接受法治教育能力培训。同时继续推动和规范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制度的建设, 加强对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的培训。建议在校内法治教育老师的培训中, 应当积极争取校外司法机关、地方高校等实践和理论资源丰富的部门和机构的人员参与其中。

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其中, 保证校园法治教育取得实效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法官协会、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加强法律职业群体间对学校法治教育的协调和沟通, 这既是对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通过“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 也是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落实。对地方中小学校法治教育, 可由地级市法学会牵头, 市司法局、地方高校及市教育局具体负责地方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整体制度设计, 各区县法学会负责监督检查, 各区县司法局、教育局具体落实。

上一篇:高职农学下一篇:自组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