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意识

2024-09-23

加强意识(共11篇)

加强意识 篇1

为深 入 推 进 “ 吃 拿 卡 要 ” 专 项 整 治 活动,2012年8月2日至3日,山西省经信委系统“吃拿卡要”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听证对话会在吕梁市召开。省经信委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周礼仁出席会议并讲话,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邢子丽主持会议。省经信委机关有关业务处室处长,各市经信委纪检组长、监察室主任及16家大中型企业的代表和行风监督员参加了会议。会上发放了整治“吃拿卡要”问题创优发展环境征求意见表和政风行风评议问卷调查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与会人员还现场参观了柳林县高红工业园区、山西福龙集团,考察学习了建设和推进转型发展的经验。

在山西省经信委系统“吃拿卡要”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上, 省经信委产业政策处处长李志松、投资与境”情况以及今年以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情况和“吃拿卡要”专项整治工作情况。

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听证对话会上, 参会的16家大中型企业的代表从产业发展政策、项目审批、核准备案, 焦化行业兼并重组、收费, 行业发展, 加强政银企对接, 协调土地、环保部门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五位处长分别对各位代表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现场解答, 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周礼仁代表省经信委对各企业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省经信委的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并表示对企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委党组汇报,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 希望企业的同志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关心支持省经信委的政风行风建设, 为推进山西省工业转型跨越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会议强调, 山西省经信委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好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7.27”会议精神,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 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 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 树立作贡献的思想,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 真抓实干, 积极工作, 上下齐心协力, 共同努力奋斗, 力争年终取得好的成绩, 为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强意识 篇2

国防,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国家防备外国侵犯,保证国家安全稳定的能力。具体解释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从国家的诞生之日起,国防自然而然地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稳固的国防,就没有人民的安居乐业;没有稳固的国防,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稳固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强盛的国家都少不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弱肉强食,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当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百万铁骑横扫亚洲大陆,靠的就是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防落后,必将受制于人,甚至遭受侵略,导致国家覆灭。回首百年前的中国,由于国防羸弱,不堪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击,瞬间变得千疮百孔,中华大地生灵涂炭,土地任人瓜分,国民遭人蹂躏。悲矣,往事不堪回首……

在当今世界,国防实力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国家的国防实力足够强大,国家才能够在国际上争取到话语权,才能够真正保证本国的根本利益不受侵害。另外,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国防作为后盾,才能够真正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够真正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才能够真正保证科技的不断进步。可以想象,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家,何来的经济发展?何来的科技进步?何来的安居乐业?所以说,国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最重要的。

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人投身于经济建设的浪潮里,激情澎湃。然而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放慢国防建设的脚步。在和平的年代,人们很容易被幸福冲昏头脑,以为现在的中国和平安定,国际环境一片大好而津津自乐。我们不能忘记中国的一句古话:“居安思危”。况且,如今的中国还没有真正的“安”。在国内,西藏、新疆近几年遭受了不少骚乱,台湾的台独分子依然猖獗。在边境上,印度、泰国等国频频与中国产生矛盾,中国南海海域部分岛屿被占多年,美军的太平洋舰队在中国周边不少地区都建立了军事基地,对中国虎视眈眈……可以说,中国的内外都存在着不少不安定的因素。中国的国防建设依然责任重大啊!

加强国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国民的国防意识,是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和平年代,随着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老一辈人的逐渐老去,国民的国防意识已经渐渐变得浅薄。人们往往会认为,国防是军队的任务,国家的主权、领土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应该由军队来保卫,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尤其是80后、90后的青少年,生活在五彩缤纷的年代,他们的世界里往往充斥着物质欲望与玩乐享受,完全没有将自己与国家的国防联系在一起。然而,现在的青少年将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当上一辈人老去以后,年轻一代的人将要撑起整个国家。如果这一代人缺乏国防意识的话,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年轻一代的人更加有必要接受国防教育,培养自己的国防意识,肩负起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

在校大学生,是国家里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年轻群体。大学

生正处在人生最富创造力的时期,拥有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是最直接承载着国家复兴重任的群体,是国家未来国防最直接的接班人。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提高全民的国防意识,首先要从学校抓起,要加强学生的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大学生,这个国家最具智慧的群体,如果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满怀着激昂的爱国热情,都具备高度的国防意识,团结一致,一起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奋斗,我们的国家将变得无比强大。

无论是为了继承革命先烈的传统,还是为了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都有义务也有必要接受良好的国防教育,加强自身的国防意识。要做到这一点,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让大学生接受军事训练。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进行军训,就是为了让大学生们到军营里切身体会军人那凛然的正气和高度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让大学生们切身体会国防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国民与国防之间联系的紧密性。军训就是对学生加强国防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军训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锻炼学生的体魄,同时,艰苦的训练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通过进行军事训练,学生们树立起了牢固的国防观念,并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这样,为国家实行战时紧急动员,储备基层指挥军官和后备兵力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最重要的一步。

在短短的两三周军训时间里,要想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军事知识和技能是很困难的。所以,学生军训只是进行简单的队列训练、军体拳训练和野外拉练等基本的训练。

军训中最基础的便是队列训练。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忘记国庆阅兵时,走过天安门广场的军队方阵,他们的步伐整齐有力,动作刚劲划一,精神抖擞,气势震撼人心。我们是多么的羡慕与景仰。但是,当在军训中,我们亲自参与队列训练时,那是多么的困难。每天不断的重复那单调的动作,只为了队伍更加整齐,是那么的枯燥,还必须顶着当空的烈日,忍受着汗水的酸涩和喉咙的干渴。然而,这正是我们人民军队的精神所在!军队,是一个纪律严明、行动统一、团结协作的整体,只有在平时的艰苦的训练中,才能培养出战士们良好的团队意识和高度的纪律性。我们进行队列训练,不是想达到一名真正的军人的高度,而是为了让大家臵身于集体中,和自己的团队同甘共苦,在艰苦的训练中,培养大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互相信任的团队精神。同时,艰苦的训练也磨练了大家的意志品质,是对大家耐力和毅力的重大挑战。能坚持到最后的每一个人总拥有一颗钢铁般坚强的心。既然这样艰难的任务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都能够完成,那还有什么是完成不了的呢?“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我们军训的时候,连长对我们说。“五营三连,吃苦在先,钢筋铁骨,勇往直前!”我们的方阵踏着整齐的步伐,喊着震天的口号,一张张被太阳晒黑的淌满汗水的脸表情刚毅。这铁骨铮铮的誓言,无不洋溢着大家满腔的爱国热情与高度的集体荣誉感。

军训中另外一项非常考验学生意志的内容便是清晨的野外

拉练。还记得,拉练的那天清晨,四点十五分,大家就陆陆续续地起床了。从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大家很疲累,毕竟不习惯这么早起床,但是大家还是以最快的速度洗漱并收拾房间。四点五十,大部分同学都在指定地点集合了。拉练所走的全路程为五公里,其中包括几次加速跑。由于太早起床,大家睡眠不足,而且背着包裹,大部分人都会体力不支。然而,在整个拉练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提前退出,大家都坚持到了最后。我觉得,能够坚持走完全程,都是一个人挑战自我的胜利,没有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团队意识的人,是无法做到的。

军训除了在训练上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还通过政治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国防教育。在军训期间,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军事理论课,我们通过听取讲座进行军事理论的学习。另外,学校还组织我们参观了中国航空博物馆。在那里,我们了解到中国航空的发展史,并初步了解了近代中国的空战史。在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我们心中不由得生起一股暖流,那是我们纯真的爱国情怀。我们再次回首当年中国抗战的血泪史时,也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感受到了国防的重要性。只有稳固的国防,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才能保证人们的和谐生活。

通过两三周的军事训练,学生们能够体会到一名军人的坚毅与执着,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怀在自己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在军训的过程中,学生们也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自己的组织性、纪律性得到了提高,并且树立起了牢固的国防观念。

加强主体意识 引导主动参与 篇3

一、教师更新理念,确立学生为主体意识

更新教学思想、观念,转换角色。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作用。课堂由“供应式”向“超市式”转变,以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为落实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从学生的角度创造性地重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和自我教育,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数学教学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其核心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以丰富的情感魅力感染学生,采取:设置悬念,巧提问题。创设富有趣味性、实践性、思考性、挑战性的,多形式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有迫不及待地探究的欲望。如教学“ 普查与抽样调查”时,提出:“如何知道鱼缸里有多少条鱼?如何知道鱼塘里鱼的数目,”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说:“把水抽干再数。”有的反驳:“把水抽干再数鱼都干死了。”当同学们争论不休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样探究新知的目的性强了,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贴近,触发学生主动参与地意识。

三、提供参与机会,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以适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的水平,设计有梯度、有思考价值、有启发性、有深度、有思维空间的问题,让不同层次学生借助不同的体验去感受素材,确定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思考、探索,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通过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讲一讲、做一做、让学生动起来。

四、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丰富教学形式,以集体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考虑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的差异,促进学习的开放性、交互性。创造相对独立的思考空间。指导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把改善教法和指导学法有机统一。教材中许多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教师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绝不代替,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充分表现自己,自始自终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具体做到:

(1).放手自学,学出自我。.放手,而不放任。给出自学或预习目标,即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学后及时反馈,交流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疑惑?从师本位回归到生本位,变讲为导,以导代教,以导诱思。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享受学习过程,收获成长的快乐。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以展的空间,成功的喜悦。

(2)设疑质疑,激励创新。在学生独立探究,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在小组或班级,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不还学生课堂话语权。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训练质疑的条理性,培养质疑的深刻性,激活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汲取,课堂由静态走向动态。鼓励“有疑必问”直至“自疑自解”,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倡导学生向课后续延,拓展第二课堂,达到课堂学习效益的最优化、最大化。

(3)适时鼓励,培养自信。积极评价学生,增强健康向上的心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前提下,用发展的眼光,放大优点。激励要适当,表扬不廉价,有争对性,多样化,符合学生审美观,及时有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效益在每个学生身上得到彰显。

强化估算意识加强估算教学 篇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就估算做了这样的设定:“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理解估算的意义”。在教学建议中又做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 猜测某些结论,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可见, 估算能力的培养既是学生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 也是训练思维和发展智力的需要。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一、强化情境意识, 培养估算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估算的作用大都体现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为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地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一切估算资源, 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 创设各种生活情境, 把估算放在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各种实践活动中, 以此增强学生自觉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对估算的兴趣。如, 在学了两位数乘法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5名老师带35名同学去旅游, 景点门票大人35元一张, 学生18元一张, 大约需要带多少钱?由于这题大都有亲身感受, 学生很感兴趣, 因此, 回答得很热烈, 争论得也很热烈。

又如, 随着计算单位的出现, 在学过米, 分米, 厘米及毫米后, 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估测填写出下面物体的长度单位:跳绳长2___, 铅笔长13___, 小明身高1___, 等等;在学过重量单位后, 在实践基础上, 让学生会选用恰当的单位名称填写:1只苹果重150___, 1个西瓜重5___, 1只鸡蛋重50___, 小华体重35___, 等等。学生通过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的估测, 就会感觉到估算的实际应用价值, 而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促其积极主动的去进行练习, 不断探求估算的规律和方法, 提高自身的估算能力。

二二、强化基础训练, 养成估算习惯

习惯的养成, 并非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要使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用心挖掘相应的估算题材, 强化基础训练, 将估算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细节中。教学时, 凡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题材, 我通常采用估一估, 算一算, 比一比, 这样三个层次来进行。如教学“逛旅游纪念品商店, 想买野菜、木耳、叶贴画、根雕、拐杖。爸爸带了350元, 够吗?”这样的问题时, 我先让学生估一估, 看看大概需要多少钱;再让学生算一算, 看看实际需要多少钱;最后将二者进行比较, 明确误差大小, 从而判断解题正确与否, 这样教学, 久而久之, 学生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估算习惯, 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并将被其终生受用。

三三、强化方法指导, 形成估算技能

估算是一个估计过程, 但并非凭空想象, 它是一个有目标, 有选择, 有方法运用的过程。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渗透估算意识, 教给各种估算方法,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估算技能。

小学数学大多以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为内容而展开。因此, 估算的基本方法亦应包括加、减、乘、除四种估算方法, 学会和掌握了这四种基本方法, 大多数的估算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估算方法。

1.近似估算法。

这是最常用的估算方法之一。在计算一些较复杂的乘法和除法时, 可先把各个已知条件用“四舍五入法”将其变为近似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这样, 就可估算出结果的粗略的值。如教学“有一会议室, 共28排座, 每排22个座位, 现有师生共580人, 能坐下吗?”一题时, 就可以让学生将题中的28看做30, 22看做20, 这样两数相乘很快就得出600这个大约数, 因600大于580, 为此, 马上就可得出“能坐下”这个结论来。

2.取平均数法。

如估算四层居民楼楼高。已知上下两层楼之间的楼梯阶数为20级, 测得每级台阶高为17厘米, 则可估出一层楼大约高为3.4米, 从而估出四层楼高约为13至14米。

3.抽样测量法。

如估算1500张纸大约有多厚?类似这样的题不必 (有时也不可能) 找到1500张纸让学生去测量, 可指导学生先测量几十张纸的厚度, 再求1500张纸的大约厚度。如测得30张纸大约为2mm厚, 再算出1500张纸约为100mm厚。再如估算一本书大约有多少字数, 可先让学生数出某一页的字数, 再乘以页数, 从而估算出全书的大约字数。

4.对照比较法。

加强课程意识 提高语文素养 篇5

一、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试题分析

这是一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试卷,呈现出科学性、创新性、人文性、时代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点,体现了“突出考查语文学科的主干能力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理念。

(一)依纲据本,科学命题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理科·语文)》(以下简称语文考纲)指出,全国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内容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的,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6种能力的考核与新课程标准、语文考纲提出的目标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必要的区分度以及适当的难度。语文试卷结构与往年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更具科学性。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根据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划分,可以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其中阅读部分70分,表达部分80分,全卷总共150分。阅读部分由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组成,现代文阅读包含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以及名篇名句的默写。表达部分由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写作组成。这些考查分类,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相一致,语文的工具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更为突出。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在题量和题型的设置方面有了一些变化。大纲卷共有7道大题20道小题,今年的新课标全国Ⅱ卷只有6道大题18道小题。选择题中不仅有必考的单选题,还有选考的多选题。单选题在大纲卷中总共是10道题,今年只有9道题。语言基础知识类的考题在大纲卷中是4道单选题,作为试卷的第一大题,新课标全国Ⅱ卷将其列为语言文字的运用,设3道单选题并在试卷的第五大题中进行考查,突出了“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要求。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表达题的考查在大纲卷中有3道题,新课标全国Ⅱ卷只有两道题,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赋分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比如,今年选考题中的第一小题的多选题,除完全错误的选项外,不同选项的得分均有所不同,如12题的第一小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选A和C不得分,选E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这充分考虑到了考生对问题的不同认知程度。另外,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赋分36分,而往年的大纲卷中该题赋分仅32分,可见,新课标卷对古诗文阅读的重视有所加强。在文学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中,新课标卷赋分由大纲卷的22分增加到了25分,考查的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为集中。

(二)关注时政,强调人文

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试卷不管在题型、题量和赋分上有多少变化,在坚持关注时政、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等方面却没有改变,甚至有所加强。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对2014年高考试题分析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凝聚着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和价值理念”,语文作为母语学科,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统的人文精神的重任,因此在命题时,就是希望通过精选能够体现核心价值理念的人物事迹、新闻事件及文学作品等材料,明确设问,考查考生对社会现实和时事政策的了解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今年的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试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讲述的是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的故事。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各国人民都在以各种方式纪念战争的胜利。戴安澜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的事业,他那为人平和、勇于担当的优秀品格值得我们敬佩。学生在答题的同时就是在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试卷第3题是语言文字运用题,用“一带一路”来设题,通过成语考查设题的语境,也是社会的现实问题,时代性较强。这次作文材料中涉及的“大李、老王和小刘谁更有风采的问题”,来自社会生活,与国家近期提倡的“创新精神”“实干兴邦”理念高度吻合,凸显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是时代的呼唤。

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出题者不仅加大了古诗文阅读的题量,还将实词的考查置于句子翻译中,考查考生对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这也是一个新的变化。虽然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多次考查过这一类型的题目,但近十年来,至少在大纲卷中很难看到这一类型的题目。现在,这一类型的题目再次出现,与我们国家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紧密相关,旨在让考生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价值取向,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感。这有可能成为今后常常出现的一种题型。

现代文阅读也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文学作品阅读材料《塾师老汪》便是围绕老汪对孔子说的话“有朋自远方来”的个性化理解所展开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谈到了戴安澜将军借诸葛亮和秦始皇的事迹来表达自己保家卫国的壮志,并据此设题,让学生思考戴将军借此表达了什么样的志向。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没有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学生是很难回答这些问题的。

(三)问题探究,开放创新

在语文考核目标与要求中,2015年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6种能力,这6种能力表现为6个能力层级。探究能力是新课标全国Ⅱ卷中考查的新内容。探究这个能力层级指的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展、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在阅读题目中,首先以选考题的形式出现,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各种文本阅读掌握的程度自主选择答题的类型。虽然大多数考生选择了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目,但是有选择也就意味着给了考生更多的探究空间。探究能力的考查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要求如下:(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比如,阅读材料《塾师老汪》的题目要求考生将老汪与孔乙己进行比较。我们知道,孔乙己和老汪都是读书人,书呆子气十足,在待人接物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是造成他们精神困境的原因却是不同的,这就需要考生从民族心理、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方面,由表及里地对二者的异同进行深层次的解读。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得出有创造性的答案,这就给了考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实用类文本阅读对探究能力的要求有三:(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此,要解答《将军赋采薇》一文后面的第四题“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将军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服,其中必有内在的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需要考生纵观全文,认真消化文中的两条相关链接,综合分析,从中体会戴将军对功名、生死的看法,了解其多才多艺的儒雅之范,全面描摹出自己心目中的戴将军。

作文题目的考查同样具有探究性和创新性。今年的新课标全国Ⅱ卷改变了从一个故事或一件事中寻找合适的角度展开写作的做法,而是通过大李、老王、小刘在各自熟悉的领域各展风采的事实,让考生判断“谁更具风采”并作文,体现自己的思考、权衡与选择。大李是走在学术前沿的人,学术是人类进步的基石。老王有着精湛的技术,他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行行出状元,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人就是英雄。小李追求的是艺术,他热爱生活,希望艺术为生活、为他人带来美,带来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该题需要考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三者的风采进行比较,选择一个角度,确定立意,有理有据地将自己选择的理由写出来。考生思考的空间变大了,思维的深度加强了。

但是,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也存在一些遗憾,如第一大题关于接受美学的阅读题,文本专业性过强,专业术语比较多,学生的已有知识与出现的新知识之间存在距离,因此,阅读起来有些吃力。选做题方面,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赋分相同,但难度相差较大,超过80%的考生选择做实用类文本考题,而文学类文本的考题虽然在选材方面文学性、思想性都比较强,但是对文学素养的要求过高,大多数考生望而却步,这不得不让人担心中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是否还有人愿意去学。

二、2016年高考备考建议

了解了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试题的命题特点,我们就要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开展教学,有针对性地帮助下一届学生提高语文备考能力。

(一)充分把握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内涵

语文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活动的总和,它包括语文学科内容,也包括学习者的经验和体会;它包括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也包括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它包括教材,也包括教师、学生、环境等因素的整合。高中课程改革对语文学科来说意味着哪些改变?教师对此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比如,课程结构的改变,高中新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由5个系列若干个模块构成。必修课为10个学分,选修课应达到8—12个学分。可见,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一个整体,学生必须通过相应的学习才能够达到高中语文学习的合格水平,因此,教师不可有所偏废。再如,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了变化:“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我们都不陌生,它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但是语文的人文性应该区别于思想性以及过去所提倡的“文道结合”的“道”,它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内涵包括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等,这是语文学科的价值走向,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身体力行。又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提出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如何去实践,等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探究;发现、创新”。

(二)掌握语文知识体系,提升能力层级

从表面上看,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直接考查某个语文知识点的题目甚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置语文基础知识于不顾。这是因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语文知识的掌握为基点的,所以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如语法知识中词性、短语、单句、复句、语段等现代语法知识,这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句法现象大有裨益。掌握阅读鉴赏中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知识,人物形象刻画中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知识,学生可以把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从感性层面提高到理性层面,这些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系统地建构。正如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荣生教授所说:“从语文课程的观点看,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个知识的问题,合宜的能力要由适当的知识来建构。”因此,教师要适当地补充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初、高中学段的知识衔接,使知识能力一体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今年高考语文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加到了6个层级,它们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运用和探究。识记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主要是识别和记忆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名句名篇等,是考生必备的语文功底。理解是识记之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分析综合高于识记和理解。鉴赏评价是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3个层级为基础,是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层级。总之,高一层级的能力是从低层级的能力发展而来的。比如,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和理解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水平并做出相应的评价。表达应用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三种能力基础上并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探究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展、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这是对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探究性”学习的考查,也是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重视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各能力层级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创设探究场域,提高语文能力。

(三)注意积累感受,提升思维品质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办的一次“高中语文教材座谈会”上,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指出:“语文课程改革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会了多少个字词,掌握了哪些基本方法,背诵了多少篇文章,阅读写作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不能舍本逐末。”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语文能力,需要积累和感受,这是因为语文的学习过程不只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还是一个熏陶情感、提高审美、培育道德、学习做人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比如,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需要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老师接力作战,方可成就。在阅读积累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着明确的规定:“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高中语文教学更应该把高中三年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规划,全面安排,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多写、多悟、多行。教师要加强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从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和提高,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在阅读教学方面,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整体阅读,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短文阅读与长篇阅读相结合;学生在阅读时要注重内心感受,做到宏观把握与微观解读相结合,达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目标,认识文本各个部分、各个要素的意义和作用,从部分、要素与整体的联系中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本质。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思考的深度,今年的试卷保留了在高考中加强思辨性的特点,如语言文字运用题第15、16题需要考生“瞻前顾后”,从语文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逻辑性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理性思维的方法,学会辩证地思考,有利于他们了解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事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从而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学会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看到事物的矛盾性,总结事物的规律性,学会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论述类文章,教师要给学生多进行概念、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准确表达逻辑语义关系的能力,不断提升思维品质。

(四)关注社会生活,提高文化素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一刻也离不开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因为语文教学不能只有课本和试题,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和学生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从社会生活中发现,从人生经历中发现,使其成为文化积淀。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在谈及自己认为“创新”精神最具风采时,以我国最近逝世的动画片大师马克宣先生大胆创新,最终成为我国动画片之父的故事作为论据进行正面论证,以复旦大学校庆宣传片涉嫌抄袭的事件作为反面例证,还用了诺基亚、柯达等企业因缺乏创新而失去竞争力等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十分具有时代感,让改卷老师耳目一新。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并融入其中,尽快成长。

加强档案意识提高服务能力 篇6

1 档案意识的内涵

档案意识属社会意识范畴, 其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系统, 指社会全体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和能动制约。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如何看待档案的性质和价值。通常情况下, 社会大众对待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态度和档案工作者对待档案工作的态度存在一定差异。这种意识中如果具有积极主动的成分, 那么意识主体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档案事业中[2]。

高校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继承、延续和发展科技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它能够为生产和建设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和依据, 也能够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它蕴含着前人的历史经验, 同时能为今人交流、学习提供手段和工具。因此高校档案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档案意识, 唯有具备了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才能提高服务能力, 做好这项工作。

2 档案工作者档案意识的高低决定着档案工作的好坏

档案是国家的最宝贵财富之一, 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是孕育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文明的源泉之一, 它已经并且继续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从档案工作来看, 档案工作的好坏, 标志着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表明着领导者文化水平的高低;一个档案工作者档案意识不强, 标志着档案工作者的精神不高尚, 不具备为历史负责的品质。档案和档案工作两者都很重要, 在我国, 前者一向被看做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后者则是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表明:所有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必然性。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 这些社会事务或者现象, 也不例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产物, 档案工作还具有普遍性。主要体现在, 无论是古今, 还是中外, 所有国家或地区, 只要是人类从事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地方, 无不具备档案和档案工作。这有力的证明了档案了档案工作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发展到今天, 档案事业已经具备了国际性, 其中高校档案也已经融入国际交往活动中。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 是适应改革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 不是由谁的主观意愿决定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 发展档案事业, 做好档案工作, 必须提高档案的社会意识, 提高高校档案服务能力。

3 档案工作者自身素质的建设, 有助于提高档案服务能力

要想提高档案服务质量, 根本在于提高档案人员的整体素质[3]。在高校, 以科技档案为例, 科技档案工作是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科技成果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合格的产品, 这种产品既包括达到某种质量标准的工程项目, 又包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新材料、工艺、技术或优良品种等;其二指上述产品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材料, 如计算数据、实验记录、设计图纸、技术鉴定、研究报告等。这些成果之间是个有机统一体, 缺一不可, 都凝聚着相关工作者的心血, 也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因此, 科技档案实质上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它能为产品的使用、管理、维修以及再生产、再修建提供凭证和依据, 能为科研成果的推广、交流、应用以及日后的改进、提高、创新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尤其是大型的工程项目, 科技攻关、国防军工等国家级项目, 更应该重视档案的完整、准确和系统, 唯有如此, 才能经得起子孙后代的检验, 才是对人民、子孙后代负责。所以是否具备档案意识, 以及对档案管理的好坏, 体现着档案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档案工作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深入和学校总体工作息息相关。高校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要求档案工作也要有相应的提高, 因此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学习。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系统学习档案工作的法规文件, 深入了解各类档案的管理办法和有关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学习档案专业知识, 和现代科学技术,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实现档案工作者自身的价值。

总之, 档案工作者必须加强档案意识, 特别是高校档案工作者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 不断探索, 尽可能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 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服务。

参考文献

[1]廖小波.完善档案管理工作促进高校科研发展[J].兰台世界, 2007 (2) .

[2]贺玲.高校科技人员档案意识薄弱的原因及对策[J].兰台世界, 2006 (5) .

加强学生的篮球意识培养 篇7

篮球意识的形成是长期科学地、系统地与多次激烈对抗比赛中战术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是运动员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结晶, 并随着运动员, 同时也随着篮球技战术的发展而提高。并且篮球意识的形成要贯穿于整个篮球训练过程中, 在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智力训练的同时, 始终贯穿篮球意识的培养。因此篮球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智力水平、技术水平、对待学习训练的态度都会影响篮球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战中发现, 学生对篮球的理解相差甚远, 具体体现在: (1) 篮球技术掌握的目的性不明确, 在练习和比赛中正确运用技、战术, 最大限度发挥技术的作用很小, 华而不实, 玩球的现象严重; (2) 对行动的预见性不足, 球场上的情况是瞬息万变, 在激烈的对抗中采取合理、有效的行动欠佳; (3) 观察判断能力不够, 在练习和比赛中造成失误增多的主要原因就是判断的准确性出现了偏差, 使技、战术的运用出现的障碍。对于从事篮球教学和训练, 篮球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且必要的工作。

一、加强基本功的练习

基本功的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技、战术练习。首先, 对最基本的技术动作要反复多练, 这是形成篮球意识的基础。要强调动作的规范化, 因为每一个动作都有它要比赛中相应的战术价值。在篮球比赛中, 队员的智慧、技能、素质、品质、素养等都是通过篮球技术表现出来的, 从而也体现出运动技巧、应变能力和创造性。衡量运动技巧的标准是完成各种战术配合时运用各种技术动作的能力。每一个技术动作在运用中都要表现出在完成各种技术动作所具有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在各种困难和复杂条件下完成技术动作所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攻守对抗中完成技术动作所具有的实战性和合理性。其次, 要培养个人独立作战的能力, 这也是培养篮球意识的一个方面。通常情况下, 一个人的技术全面、熟悉、意识好, 其运用技战术的能力就强, 应变能力和攻击能力也就越强。在平时的训练中要结合基础战术配合,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第三, 明确场上位置及各位置的职责, 加强基础战术配合的练习。各种战术的组织特点和位置要求不同, 因此明确场上位置及位置职责是很必要的, 这是形成各种战术位置意识的重要环节。在战术训练中, 首先要力求做到全队战术思想的统一, 要对不同的队员提出具体要求和行动标准。对于基础战术的配合要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 才能使全队战术更加灵活有效地发挥作用。在掌握战术规律的同时, 还要明确:五个人都必须协同地有节奏地在移动中进行配合;队形要保持一定的纵深距离;强侧与弱侧人员的流动要合适, 做到点面结合;个人持球不宜久, 要以球转移和人移动相结合调动对手等。只有明确场上位置及职责, 熟练掌握的各种战术练习和战术配合规律, 再加上日积月累的意识熏陶, 才能养成在不同位置上的战术行动习惯, 建立起牢固的条件反射, 形成正确地篮球意识。

二、培养场上的观察力、判断分析力

在技战术训练中, 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提高对视野范围的扩大和对场上各种情况的把握。视野越广, 对场上各种情况的了解就会更多, 处理球和判断反应就会加快。提高场上情况的分析判断能力, 养成和锻炼队员动脑筋, 提高对球场复杂变化情况的分析判断能力, 在篮球意识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善于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 准确地分析判断对手的意图, 采用针对性强的进攻和防守策略, 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如在后场抢到篮板球后, 首先想到的就是观察前场有没有队员快下, 有没有出现无防守队员回防或者说出现人数和位置上的优势, 及时的进行长传快攻。在快攻处理球的时候, 要有准确地判断和分析防守队员回防过程中的意图和位置, 果断而合理地进行攻击, 做到速度快、时间短、配合简单、成功率高, 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只有既掌握了战术配合的方法, 又在运用技术、采用战术行动时具有良好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 善于抓住重点, 才能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意识。

三、重视防守意识的培养

比赛中对球的争夺, 抑制和破坏进行配合, 提高获球的机会, 增加进行次数, 争夺更多的得分, 充分体现了防守的主动性、灵活性和攻击性, 对防守技术、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防守者视野范围扩大, 具有快速反应判断能力和协防意识;要求全队集体防守组织更加严密;防守队员不仅能看到自己的人和球, 而且能观察其他人的移动配合情况, 并在必要时敢干大胆放弃自己原来的对手或区域去补防或抢断对手。在训练中除了进行个人防守能力和协同配合外, 在意识方面也应提出各种要求:积极进行抢位防守意识;失去球权后, 立即进行回防的意识;对持球人的防守, 应根据进攻队员的特点, 机动变化, 采取措施, 近身防守, 做到防投、影响控制对方传球和借机抢断的意识, 对无球人防守包括:强占断球路线, 随时准备断球的意识, 抢篮板球及反击意识等。

四、重视文化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具有广泛知识才能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创的见解, 这对提高篮球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人的各种能力的形成, 是在实践中, 作为大脑机能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智力与有关知识的结合。由于文化水平不高, 理论知识不强, 对运动训练的科学原理、篮球发展趋势和比赛的规律很难理解, 比赛时, 在技术运用上会缺少灵活性和预见性。因此在丰富理论知识, 形成特殊的知识结构, 提高篮球理论知识的深广度中, 要围绕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意识, 掌握技战术这一目的的相对范围内, 涉猎各方面的知识, 开阔思路, 帮助提高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和应变力, 对篮球意识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篮球意识是运动员根据场上的客观具体情况, 通过感觉、观察、思维、判断支配采取实效合理行动的过程和总和。篮球意识的形成是长期科学地、系统地与多次激烈对抗比赛中战术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篮球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且必要的工作。

关键词:学生,篮球意识,比赛

参考文献

[1]党剑, 谢晨.普通高校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培养途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05) .

[2]张世麒, 叶文峰.高校篮球训练中篮球意识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08, (31) .

加强学生“平时作文”的训练意识 篇8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取得较为满意的分数呢?我认为教师的“有意识训练”显得尤为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会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作文训练, 为此, 也总结出了一些心得。

(一) 以优秀作文作为参考。

先挑出一些优秀作文或“满分作文”, 可以从作文训练的几个常规方向定出相应的标准, 如立意、选材、语言、内容、结构等方面, 甚至包括书写方面也定出一定的标准。当然这些标准需要不断地进行渗透, 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可, 挑出优秀作文, 对照着评价标准, 进行讲评, 让学生意识到优秀的作文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如立意高远, 语言生动优美, 结构合理, 能写出真情实感等等。

这样反复多次, 优秀作文需要具备的一些要素渐渐地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中, 这样就会提高他们对自己作文的要求和期望, 写作的主动性就会增强, 这就解决了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

(二) 利用本班学生作文资源。

阅读优秀作文甚至“满分作文”可以让学生得到较好的启示, 但也会因为长期的训练产生审美疲劳。所以, 我会把平时作文训练过程中出现过的一些较为优秀的习作放在投影仪上与学生一起探讨, 允许每一位同学发表不同的见解, 甚至可以组织辩论, 在讨论辩论的过程中, 使得优秀作文的基本要素渐渐地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印象, 并能在以后的写作中有意无意地运用。文章被选为例文的学生自然很高兴, 其他学生读起来也会觉得亲切, 这样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三) 在积极的自我反思中成长。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我们的作文都停留在“指导—写作—批改—评讲”这样的步骤中。每一次作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都没有被很好地解决掉。如果在传统作文训练步骤的后面再加上“反思、二次作文”这两个步骤的话, 训练的过程就会更加完整, 训练的效果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当每一次教师评讲完作文后, 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 找出问题所在, 然后再进行思考, 之后完成二次作文。这样可以使反思的成果体现在具体的作文实践中, 也可以让学生留下一些反思性的语言, 弥补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意识到的一些问题, 使得先前探讨过的优秀作文基本要素在头脑中印象更深。当然, 自己写的作文往往很难检查出问题所在, 这就需要与同学交换作文, 进行互改。一方面可以学习同学作文中的优点, 给自己一些启发;另外, 也可以帮别人挑出毛病, 在互相帮助中共同提高。

(四) 让批阅成为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径。

批阅作文看似简单, 实际上如果能好好地利用, 会取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批阅”很多时候会被认为是“瞎胡闹”。但是若能引导到位, 就会达到不同凡响的效果。首先学生对于批阅这件事是很有兴趣的, 批阅的过程何尝不是向别人学习的过程!当然, 也是向别人传递自己写作经验的过程。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表达、去学习, 这比老师一味地去讲更有效果。

当然, 学生的批阅无论多好都不能替代教师的批阅。在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过程中, 可以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而其间提出的问题, 学生就会加深印象, 避免了重复犯错。这样, 从学生构思动笔到自己的第一次批改, 再到同学的第二次批改, 再到老师的第三次批阅。这样的过程也符合一句俗语:“优秀的作文不仅仅是写出来的, 更是改出来的。”

可见, “作文应试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项目之一, 自有其特殊的规律存在;遵循此规律而创造出一些策略与技法以提高应考效果, 是很有必要的。

有人对“应试方略”“作文技法”提出异议, 斥之为“投机取巧”。但作为毕业班的教师, 我思考更多的是学生的现实利益, 应试技巧培训也是一种技能培训。试想, 经此培训后的作文因施“小技”而在众多应试文中抢了阅卷者的眼, 令其产生审美愉悦、进而给出高分———何乐而不为!推论之, 投“机”取“巧”能够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同不也是一种能力吗?对于考生作文中的“技”与“巧”, 何永康教授曾说过:“如果要给文风迥异的优秀作文找个共同点, 那就是都有亮点, 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 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 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 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 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

所以, 我相信, 中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 不单单是靠平时的阅读量和自己的写作能力, 更需要平时写作训练中一点一滴的累积, 需要结合“高考作文”的特征有针对性地练习, 需要老师与同学共同的探讨……这虽然会是一段漫长的过程, 但的确值得我们去推敲、去实施。

编辑/叶小羽

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9

一、调查问卷显示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是迫切需要的

最近我在203个中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显示, 算过命的学生有29.4%, 相信求神拜佛的学生有51%, 拥有护身符的学生占28.1%, 相信星座决定命运的占12.4%。与《中国青年报》2005年2月4日报道数据相比下降很多, 可见,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青少年的科技意识在不断加强。尽管如此, 上面的数字仍像长鸣的警钟。生活中的迷信活动仍深深地影响着一些孩子的心灵, 歪曲着人的思维。我们仍需努力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胡锦涛总书记在“八荣八耻”中提到“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是一种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崇尚科学, 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 一切要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揭示其客观规律, 用科学的思维观察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 用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培养的措施

第一,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科技意识的培养, 充分利用这块“阵地”、这块“责任田”。尤其是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加以引导。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记载了许多美丽的故事, 《嫦娥奔月》《西游记》中对天宫美好的描述, 那都是令人向往的神仙居地, 对这些故事如果不辩证地引导孩子, 将会在他们心中产生不良影响。现在也有一些人天天求神保佑百年之后能登升西方极乐世界, 过神仙生活。作为物理教师, 在讲到天体运动规律时就要重点与学生交流:地球之所以绕太阳转是因为受到了太阳的吸引力且地球的质量比太阳的质量小得多, 并且地球与太阳间的吸引力、地球对人的吸引力、任意物体与物体间的吸引力都是同一性质的力, 都符合统一的“万有引力”规律。要揭开天堂神秘的面纱, 使学生能正确地面对身边的故事, 提高科学意识。化学老师在讲到物体的着火点时, 结合社会上传说的“鬼火”“烧不着的手帕”等现象揭示其中的奥秘, 提高学生科学分析事件、判断事件的能力, 不致被“神、鬼”所迷惑。

第二, 在日常的科技课外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在学校开展的“航模活动组”“生物标本制作”“物理小制作”“摄制组”等课外活动中,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观察并总结改进。例如:人造彩虹、不倒翁的制作、杠秤的制作、活动图片的制作等等。通过这些科学活动,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 就在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中, 从中体会应用科学于实践的乐趣。

第三, 在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中提高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科普知识讲座 (请专家教授、科技工作者来校开设专题讲座、座谈会) 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扩大知识面;科普知识竞赛 (笔试和口试) 可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科普操作比赛 (有计算机操作、小制作、小发明比赛、科普知识手抄报比赛等)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活动 (理科) 成果展 (航模队、化学小制作队、计算机设计队、物理小制作队的成果展) 能使学生产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豪感;科普宣传活动 (广播站开设科普宣传专题节目、观看科普电影、录像、制作科技长廊版面、各班科技黑板报评比) 能在校园中形成一种科学氛围;“科教兴国”演讲比赛能在全校产生一种学科学、用科学光荣的氛围, 增强师生科技意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 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更应该在平时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科学理论与社会现象相结合, 正确解释自然现象, 揭示一些骗人的伎俩, 提高判断事物的能力。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加强朗读训练 培养主体意识 篇10

一、 示范引路,自悟自得

朗读指的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朗读技能是反映教师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起他们共鸣,激起他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的行为方式。朗读可以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与教师的示范作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示范引路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有人说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通过教师的示范,形成课文所需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进入意境,受到熏陶,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情,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示范朗读固然重要,但是只能起到“示范作用”而已,而决不是让学生机械被动地重复模仿,千篇一律地一个声音,那样就会违背学生认知规律而拔苗助长,学生不能主动发展,更谈不上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材施教是教书育人的原则,学生发音条件不同,理解思路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既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朗读条件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必须放开手脚,解放思想,促进主体意识的发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教师的示范读中获得直观感受,结合自己的条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朗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悟自得,形成各自的风格,获得朗读的最佳效果。

二、创设意境,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动力。创设意境,激发兴趣是教师应研究的课题之一。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千方百计去“引逗”学生,激起他们的朗读欲望,要让学生感到“今天,我就是主角”。如学习《黄山奇石》中“仙人指路”一段,让学生结合课文观看教学录相,启发想象仙人会说什么呢?结果是学生畅所欲言,一番讨论后老师话锋一转“大家说得这么有趣,那你能不能把这段话读得更有趣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大家都抢着读,读得有滋有味,就好像仙人就在人们眼前,黄山美景正等着游人去观赏呢。课堂气氛紧张而有趣,活泼而有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其次,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如大声读、小声读、默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使学生读起来不枯燥、不乏味,感到是在表演节目,达到愿意在课堂朗读表现自己的目的。再次,可采用“鼓励法”,对读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于读得不好的学生,也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进行鼓励,以增强他们朗读的自信心,使他们养成敢于朗读的好习惯,主体得到了锻炼。也可以把学生朗读进行录音,然后回放,进行评比。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感觉这话是很对的。

三、探索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技巧

朗读时要有一定的技巧,如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变化的语气、恰当的节奏、音色的处理以及各种体裁的朗读处理等等。朗读必须眼到、心到、口到,精神集中,防止读错,先慢读,读得比较熟了,再加快速度。掌握轻生缓急,抑扬顿挫。如诗歌的朗读要读得响音,清晰,平仄分明,注意韵角的稍微拖长,产生和谐的音韵美;记叙文在朗读时尽量接近生活中的口语,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还要教给学生各种句式的朗读语调。对于低年级学生,逐步引导他们从一眼看上一个字到看上一个词组,把一句话分成几个单位连续地读出来,朗读就会比较流利。最后,一定要讓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朗读。我们知道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能再现和烘托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学生要在理解中去读,在读中再去理解。如在学习《田忌赛马》一课时,要让学生注意人物个性,展开辩论,各抒己见,通过朗读技巧把不同人物逼真地显现出来。要对三个人的音色做不同的处理,突出孙膑的胸有成竹,齐魏王的骄傲轻敌,田忌的由犹疑到决断的过程。

四、以读促写,为作文铺路

长期的朗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说话、写作、 思维大有稗益。在朗读过程中,课文语言的逻辑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表达思想,课文语言的声调、语气以及词汇表达的丰富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说话生动而有表情,从而形成和发展表达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平时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大声读、大胆说、 大量的写。因此,朗读和说话能力、作文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坚持以读促写,使学生陶醉在朗读的情趣中,漫游在自由自在的写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怎样加强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 篇11

一、当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 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是由于中职招生制度改革后, 国家对中职教育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扶持, 中职学生毕业后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但长期以往, 受社会和部分家长思想的影响, 上高中、考大学才是唯一的成才之路, 只有家长认为考大学没有希望, 无法继续上高中的学生才来选择中职教育。因此, 中职学生的素质明显不高, 中职学生中违纪、违法的现象比较突出, 在校园里诸如打架斗殴, 偷盗赌博、诈骗恐吓等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部分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 自身素质亟待提高。综合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岁至18岁之间, 从生理上看, 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 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 渴望独立的心理, 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易激动、情感强烈。该年龄段的特点是模仿性强、好奇心强、易显露自己, 易受外界影响, 如果引导不当则容易误入歧途。

2.在校中职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内容少, 普法教育薄弱。中职学生教学计划中, 只有第一学期有《道德与法律》课程, 学时少, 内容少, 且教材内容滞后, 法律条文多而适应学生特点的案例少, 学生不喜欢学习。平时进行的一些普法手段过于简单、流于形式, 法律宣传力度不大。

3.部分学校的法治环境差。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 人为治校多于依法治校, 个别领导和部分教职工家长作风严重, 素质不高, 学生权益受侵害的事实客观存在。

4.社会法治环境差也严重影响着校园里的中职学生。近年来, 中职学校的学生受社会不良影响很大, 个别学生与校外闲散人员相互勾结, 打架斗殴, 抽烟喝酒, 赌博讹诈, 沉溺网络游戏, 严重地败坏了校园风气。

二、加强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是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生无疑是主力军。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从小培养法律意识, 进行普法教育, 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更重要的是能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对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实现我国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总任务,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的, 综合素养最重要的就是遵纪守法, 因此, 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 就成为了中职学校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加强学生管理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我是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 在学生管理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打架斗殴的事件, 给学校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常常处理时给学生讲实事, 摆道理但收效甚微, 有一次, 活动课教师开会, 由于疏于管理, 两学生发生争吵, 其中一个学生把另一个学生捅了一刀, 导致受伤学生住院治疗, 花去各项费用达10万多元。学校立即借此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和打架“成本”教育, 有相当一段时间再也没有发生过打架斗殴的事件, 法治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此, 我们认识到, 一些学生中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实施某一具体行为时, 对该行为的社会后果缺乏清醒的认识, 因而很难对法律产生具体的畏惧感。如果我们把教学和管理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法律对社会行为的约束作用, 寓管理于教学中, 使法律教学成为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必将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

1.中职学校要适当增加法制、思想道德教育课时,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普法教育, 可举办专题法制讲座, 参观法制图片展览, 旁听法庭审判, 邀请表现好的犯人现身说教等形式, 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政治思想觉悟, 以期收到明显的效果。

2.学校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 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 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 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 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 改进教育方法, 不要歧视有问题的学生, 要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 改正错误。还要组织一些责任心强、学生信任、懂心理学的教师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 及时消除一些学生的不良心理。

3.老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形成制度, 多以电话、书信等形式与家长联系, 与家长交流学生表现, 积极指导家长搞好节假日子女的家庭教育。

4.努力改造学校周边环境。经常与当地社区、派出所等单位沟通、协调, 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积极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 关心和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应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免费对学生开放其计算机信息中心, 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参考文献

[1]王汉林.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2002.

上一篇:英语语感的形成和培养下一篇:学生音乐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