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意识

2024-05-24

保障意识(精选7篇)

保障意识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女职工在企业事业单位中担任着越来越多的重要职责, 女职工保健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 企业全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进程中, 很多企业陷入如何维护女职工利益和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矛盾之中。因此, 如何做好女职工保健工作从而推动企业稳步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一、石油行业女职工保健工作的现状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是导致妇科疾病高发的重要因素, 大多数女性平时忙于工作和学习, 比较忽视自身的健康状况, 尤其在石化行业女性劳动者职业活动中, 因接触油气、粉尘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各种疾病, 往往导致不良后果。经输油场站现场访谈, 调查发现影响女职工健康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生理危害。因石化企业属高危行业, 储油场站高温、高压设备多, 储油罐、输油管线、装车设备跑、冒、滴、漏等不仅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行, 而且会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 有毒物质与粉尘、噪声、射线、高温等直接危害职工健康。其二是心理危害。在输油场站工作的员工由于高强度作业、精神高度集中等原因, 致使输油场站工作人员压力要大于非场站人员;由于经验的缺乏, 工作时间短的职工心理压力要大于工作时间长的;基层场站倒班女工压力要大于机关职工。

二、影响女职工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女职工自我保健意识薄弱。我公司女职工保健工作无论在保健管理还是防护措施方面均已取得一定成效, 但仍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行业性质在区位选择中受到限制。大多数一线职工生产劳动条件差, 防护措施不得力等因素, 忽视自身的保健, 造成遭受有毒害化学物质侵害的情况依然存在。二是女职工卫生保健知识贫乏, 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如有的认为不痛不痒没必要检查的, 有的认为妇科检查难为情的, 有的担心检查出重病治疗困难的, 因而不愿参加妇女病检查。

2.女职工对自我保健缺乏系统学习。虽然在女职工保健教育学习方面我们聘请了相关专家学者作了一些培训、教育工作, 广大职工也表示收益很大, 但现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培训表现出系统性不强, 具体表现在:参培人员大多是被动学习, 职工参加培训多因单位组织、要求, 将此类学习看成是牺牲休息时间产生抵触情绪, 有很多人抱着听听看的消极态度, 致使培训效果不佳;由于各种因素限制很难做到培训前的需求调查和评估, 使培训缺乏针对性, 导致培训内容与职工需求差异较大。目前大多数培训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 培训形式较为单一, 可以尝试以单位内部培训和参加外部短期培训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可以帮助女职工发挥自身潜能, 实现自身价值, 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竞争能力。

3.宣传力度不够, 协调管理能力薄弱。有些单位领导自身不是很清楚女职工保健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有关规定, 从而也就对女职工保健宣传工作重视不够。有些女职工缺乏对《母婴保健法》、《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四期”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 关于女职工保健工作的宣传工作还仅停留在口头上和三八妇女节这一天。此外由于各输油单位地处不同地市相距较远, 因此女职工保健工作需要各地区相关部门协调解决时无法及时召开协调小组例会解决问题。

三、对策及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应参与企业女职工保健监管工作。政府应针对不同企业制定相应的管理机构, 理顺有关规定的下发渠道, 改善女职工的劳动条件, 对违反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应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对从事有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2.企业负责人重视与支持。领导重视是关键, 只要企业领导重视, 有分管领导负责, 女职工保健工作各种措施就能落实到位。企业分管领导可以定期召开各基层单位女职工干部会, 发挥集体智慧结合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与改进女职工保健工作的具体做法和要求, 逐步增强各级领导对女职工保健工作的责任感。

3.通过多方协调共建劳动安全卫生专项目标合同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女职工保健管理工作制度, 关键要健全评价考评制度。积极争取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支持, 综合考虑各部门的实际情况, 由工会牵头开展签订劳动安全卫生专项目标合同工作, 把女职工保健工作的任务、指标层层分解, 逐级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 充分发挥工会、女职工和妇联组织在维护女职工特殊权益方面的作用, 切实保护女性职工合法权益。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 一要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有岗位特点的合理的考评体系。把考评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科学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考评指标, 并做出公正的评价, 并且将考评与选拔、任用、晋升、奖惩制度挂钩。二要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分配制度。不断的完善激励机制和职工工资奖金二次分配相挂钩的制度, 调动全体职工对女职保健工作的积极性。做到考核制度与收入分配制度相结合, 加大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同时也需通过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创造更多的学习和进修的机会, 把个人价值与单位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4.通过系统培训、学习强化女职工保健意识。针对前述关于培训缺乏系统性而导致的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 本文认为应加强女职保健培训系统性。首先, 通过宣传教育让广大女职工思想上高度重视, 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教育。其次, 我们应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建立女职工保健工作长期计划, 深入职工调查, 根据女性生理和日常碰到的最多、最急需掌握学习的知识特点建立系统的培训计划, 协调好计划内容与职工需求的矛盾。再其次, 注重培训教育形式多样化, 除聘请妇幼卫生方面的专家针对机关和基层不同岗位女职工生理、心理等方面特点有所侧重地讲解相关知识, 另外可在例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六一儿童节”等节假日前后召开女性保健方面的相关知识竞赛与户外运动等活动, 通过长期不断的普及女工保健知识, 强化其思想意识, 逐步增强高危行业女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有效地保障职工劳动过程中女职工保健工作。

5.加大宣传共建女职工保健工作良好氛围。借助公司内部网络、报刊和单位自编的安全技术指南等多种宣传渠道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女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把《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转发至各处室、场站并发放到女工干部手中, 组织全公司女工干部学习, 使《规定》为每个女工干部和女职工所熟知, 并针对各基层单位的实际, 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

6.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企业工会及有关部门应加强执法监督检查, 将司法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 及时纠正企业在女职工劳动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违反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单位和个人应严肃查处。

保障意识 篇2

强化政治意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十二五”时期是机关事务管理工作发展的关键期,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以科学管理、勤俭节约为工作立足点,以改革开放为工作动力,时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创新作为机关事务工作的力量源泉,不仅突出服务性和协调性,更要突出政治性。为此,我们必须要始终以“后勤工作无小事”的原则,要求干部职工,树立牢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后勤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探索围绕中心,服从大局的新思路。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只有牢记中心,围绕中心,才能使工作富有生机活力,才能干到点子上,突出重点和关键,才能从根本上不断夯实机关事务工作的基础;要把握机关事务管理工作发展的大气候,加强与全国各地后勤部门的联系,加强协会之间的沟通,努力研究把握机关事务工作的内在规律,树立创新观念,完善创新机制,推动体制、机制、管理和理论创新。同时要把勤俭节约的原则贯穿于机关事务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精打细算,量力而行,统筹资气候,加强与全国各地后勤部门的联系,加强协会之间的沟通,努力研究把握机关事务工作的内在规律,树立创新观念,完善创新机制,推动体制、机制、管理和理论创新。同时要把勤俭节约的原则贯穿于机关事务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精打细算,量力而行,统筹资源,降低成本,促进廉洁、务实、高效、和谐机关建设。

强化职能意识,推进工作协调发展

要按照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科学界定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职责任务和工作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服务和保障职能,理顺与相关部门的权责关系,重点突出工作的“协调性”。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只有在协调中发展,在发展中协调,才能实现健康有序、优质高效、全面持久的发展。做好机关事务管理工作需要管好事、管好物、管好人,说到底就是协调好人、财、物等要素的配置,协调好各方的关系,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强化服务意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顺畅

机关事务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就必需把创新贯穿于工作之中,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宗旨,建立完善服务承诺制度,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零差错率”的要求,推行精细化服务、无打扰服务、宾馆式服务。明确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档次,注重服务细节,切实为党政机关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要扩展服务领域,由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提供社会服务方向转变。

强化节约意识,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

充分发挥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在“节约型”机关建设中的带头作用,精打细算,科学安排,合理使用各类资源和经费,在机关建设、运转、发展等各个领域,在机关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切实加强管理,用尽可能少的行政经费和运行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服务保障效益。重点推进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要继续深入贯彻《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进一步建立健全机构,实行公共机构节能分级分类归口管理体制,形成权责一致、协调配合、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科学制定并执行能耗定额;建立节能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工作。

强化以人为本意识,打造过硬后勤队伍

保障意识 篇3

一、责任:党的十八大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目标”。一是在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在建国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百年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为之不懈奋斗的宏伟、远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民主政治、社会建设等一系列的目标。从经济目标来讲,就是到2020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广西201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是1.3万亿,到“十二五”期末要达到2万亿,然后再用5年时间,再翻一番,就是到2020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万亿。2012年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243元,到2020年,要达到5.14万元;2012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008元,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1.67万元。广西要实现和全国同步达到全面小康,在今后7年平均年均GDP增长速度要达到12.1%。未来广西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其中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即要实现“收入倍增计划”,难度是很大的。这个“收入倍增”还包括离退休人员,广西现有165万企业退休人员,到2020年估计达到230万—250万人。他们的收入如何,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另外,十八大报告还提出要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更大进展。特别是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列出了具体的指标,包括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人才工作等,基本涵盖了我们的六大板块工作。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进程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承担着非常繁重的责任。

二、挑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面临的困难和困惑

这里从三个方面作分析:

(一)从供需关系上看,供严重滞后于需

所谓“供”,就是我们可以提供的政策、服务;所谓“需”,就是人民群众的需求,这个需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讲。

从公共服务需求来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一个民生部门,需要承担起民生发展的重任,这里面有诸多的老百姓公共服务的需求。比如就业工作方面,公共就业政策、公共就业培训、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和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等,这些需求是很大的,有些甚至是非常迫切的。

又比如社保方面,2012年,广西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但是,制度的全覆盖,并不等于人群的全覆盖,还有许多群体的特殊需求需要我们解决。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群众诉求趋向碎片化。过去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出台一个政策可以把各个群体全覆盖了,但现在每出台一项政策,可能只会覆盖一部分群体,还有另一部分群体,可能会引发他们更大的利益诉求。还比如服务的便利化方面,到2012年底,广西城镇五项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是2330.97万人次,再加上新农保参保1500多万人次,两项加起来接近4000万人次,2013年可能会突破4500万人次。这么大的群体,如何做到服务便利化,让老百姓感觉服务就在身边。有一句歌词:“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天边。”我们的服务可不能“想你时你在天边”。

在人才工作方面,人才培养如何结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培养?如何结合每一个人的特性去培养?人才引进如何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原有的人才政策落实得怎么样?还应该有哪些扶持政策?这其中包含了诸多的公共服务需求。

在维权工作方面,最近一段时间,央视等媒体一直在高频率地报道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从维权的角度来说,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第一责任人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但现在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非常复杂,有的甲方把垫付工程款施工作为招投标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垫付就得不到这项工程。施工单位资金有限,再加上一些工程项目层层转包,导致欠薪乱象。但是,对弱势群体的农民工来讲,他不找我们找谁呢?他不找政府找谁呢?因此,这个需求对我们说讲责无旁贷。

从公共管理需求来看,这个需求也是很旺盛的。在2013年广西“两会”期间,有一些代表反映基层公务员招录难、基层干部培养难、基层公务员成长“天花板”太矮等问题。从广西来讲,我认为这个问题很突出,因为我们是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培养民族干部、地方干部,我们的责任比其他省份更大一些。

关于公务员的考核、奖励、惩处,基层管理部门也有需求。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呢?就是要我们拿出一个样本,公务员平时怎么考核?定量和定性怎么结合?对于我们来说,需要一个面比较大的试点,才能拿出一个好方案。其实,每一个层级公务员的考核应有所不同。比如考核乡镇的公务员和考核区直机关的公务员,肯定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如果我们拿不出样本,就不能很好地指导基层。大家都说公务员招录难,实际上辞退更难。有极个别公务员纪律散漫,作风飘浮,吃拿卡要,如何处理?有些单位不想得罪人,真正运用惩处机制时很难。

nlc202309011814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如何适应事业发展需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如岗位设置、公开招聘以及实施绩效工资等,但在调研中,有些单位反映,每个单位之间既有共性也有特性,行业与行业之间也有不同之处,自治区级事业单位和各市县乡镇的事业单位也有不同的地方。那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怎样才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

还有,在劳务公司的管理方面,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对劳务派遣作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下一步重要的工作就落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身上,我们如何对劳务公司加强管理,这是一件难事。

(二)从服务内容上看,公正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成为了服务的核心

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来说,这个群体确实有他们的想法。有人认为他们是弱势群体。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现在怎么变成弱势群体了呢?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也感觉到他们的抱怨。与计划经济年代国家统招统分的大学生相比,现在的大学生没有得到太多的国家福利。这是什么概念?现在读大学都是自费的,以前读大学是国家包的;现在大学毕业生是自己找工作,以前进了中专就是公务员了;在住房方面,以前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后,再差也有一个床位,现在大学毕业生要自己买房、租房。所以他们就认为是弱势群体,认为社会不公。对我们部门来说,如何搞好公共就业服务,尽量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创业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

再一个就是社会保障问题。现在确实有不公平、不均衡的地方,从大的方面来讲,企业职工和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以后的养老金(退休金)差异比较大。从企业本身来讲,近年退休的职工拿的养老金可能要比上世纪50年代参加工作,20年前退休的职工拿的养老金还要多。这样他们就会感到不公平。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调整。2013年应该会连续第9年调整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

公务员考录方面。应该说实行公务员公开考录以后,总体来说解决了公平性的问题,但现在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说在岗位条件设置上,有些本来是公共管理岗位,却非得限制一个很小的专业,这就把大部分人排挤在外。在面试环节、体检环节,甚至在考核环节,都曾经出现过作弊或弄虚作假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公务员考录的公平公正。

事业单位招聘大体上也是如此。每个单位都可以以它的特殊性,来挑战我们的公平性。在就业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而不能只给少数人,否则这个社会就无公平可言。

工资收入分配方面。这个领域面临的公平公正问题也很突出。从横向来看,工资收入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差别很大。从纵向来看,同一职务的公务员,或者同一职位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越往下工资收入越低,按层级递减。再一个就是津补贴占的比重太大。公务员的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大概只占40%左右,而津补贴占了60%。津补贴水平是按一个地方的财政能力来设计的,财政状况好的津补贴就高。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同一层级公务员的工资大体来说应该是平衡的。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好点,津补贴高一点是可以的,但这个比例不能太大。也就是说基础工资这一块,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应该占比较大的份额,这样才能体现社会公平。

劳动关系协调方面。现在比较突出的是劳务派遣用工过滥问题。劳工的声音很弱,如果我们这个部门再不为之呼吁,那他们的声音就会被淹没在喧嚣之中。就一些企业来说,他们认为国家颁布实施《劳动合同法》太超前了,实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职工又捧上铁饭碗,企业灵活的用人机制受到了影响。在社会上,这种观念基本上占了主导的地位,劳工的声音根本反映不出来。国资委考核企业,主要是实行工资总额管理,考核人均效益。使用劳务派遣,可以把劳务工资计入生产成本,而不计入工资总额,所以它的人均效益就高、利润率就高,老总们年薪就高,这就促使企业多用劳务派遣工。现在一些国有企业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超出了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范围,而劳务派遣工与企业的合同工同工不同酬,不管企业赢也好,亏也好,跟他没有任何关系。对于这个问题,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劳工方面的声音就更弱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法律法规,都是有利于投资者的。要发展,必须要有项目,要有投资。没有优惠政策谁来投资?但是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确实应该考虑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这样社会才和谐。

面对挑战,我们还面临一些新的情况:

第一,从我们的服务对象来看,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首先是随着代际更迭,一部分群众对党对政府的认同,已经由过去的感情认同变成了法理认同、利益认同。也就是说我们的父辈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他们对共产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随着代际更迭,像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适逢改革开放,他们对计划经济年代的情况不太了解,解放前的情况更不了解。所以年青一代更趋向于法理认同和利益认同,这是一种趋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其次是群众利益诉求碎片化。我们在解决一个群体的问题时,有时会把多个群体的诉求激发起来,引起连锁反应。比如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取得了很大突破,区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现同城同待遇。但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非驻邕的区直事业单位又有诉求了——为什么在柳州、桂林就不能按南宁的待遇呢?再次就是人的价值观念多元,以及人民群众的人权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普遍提高。我们的服务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服务理念也要发生变化,就是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在首位。

第二,从我们的干部队伍来看,其本身也在发生变化。比较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身份复杂化。不像计划经济年代,现在的公务员,他可能是一个房屋出租者,如果有一些政策影响其利益,他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些还是股民,他会关注股市的波动、企业的成长等等。公务员社会身份的变化,使他们在从事行政工作的时候,有时会不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卷入到行政工作,进入了公权领域。二是干部队伍代际更迭和价值观变化。这个跟之前所讲的情况是大体一样的。

nlc202309011814

(三)从服务能力上看,我们与党和政府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从“软件”上讲,我们的服务意识还不强,服务观念还不牢固。我认为,以人为本、民生为本不是恩赐,它是事物本质的还原。因为人民群众是生产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物本到人本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因此,从“软件”来说,我们干部的能力、素质还要进一步提高。

从“硬件”来说,“硬件”不足,成为了我们的短板和瓶颈。这里重点讲信息化手段问题。首先是信息技术应用相对比较滞后,比如说金保工程信息系统,广西2008年启动,时间比较滞后,在总体推进上,还存在不少缺陷。其次是系统不能互联互通。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信息系统大概有五六个。包括社保、就业、劳动监察、公务员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等等。但是各个系统自成一体,不能互联互通。第三是系统灾备仍是空白。前一段时间广西人事考试网受到黑客攻击,虽然公安部门已经破案,但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警醒。

三、目标: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努力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最关键的是,把党的十八大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新要求落到实处,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打造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队伍,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说,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尊重规律,转变理念

中央决定,近期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从今年开始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厅机关每个处室建立一个调研联系点(县),结合各处室业务,解剖“麻雀”,掌握基层真实情况和数据,为决策和指导面上工作提供依据。比如从就业这个口来讲,这个县有多少就业人口、有多少剩余劳动力、每年接受培训的人数有多少、实现就业有多少,要把它调查清楚。从事业单位来讲,这个县的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如何,对岗位设置、绩效工资、公开招聘的情况落实得怎样,有何困难和问题;从公务员考录来讲,这个县基层公务员招录难不难,难又难在哪里,怎么解决等等,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剖析。把点上、把基层的情况弄明白了,我们的工作才更有针对性。

(三)公正调节利益关系

公平公正是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核心。那么,怎样去公正调节利益关系呢?首先要建立各方利益的制度化表达渠道,给各利益相关方以平等的机会介入到决策过程中来。比如公共就业政策,哪些人可以享受国家的公共就业扶持政策?包括免费的就业培训、免费的职业技能鉴定等等。还有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的提高,怎样才能做到更加合理?我们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就必须有一些政策导向。另外,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和实施绩效工资工作,都会涉及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我们的制度设计,怎样才能做到公平公正?还有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劳务派遣等,努力做到公平公正,这是我们分内之事。

(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技能

要做好服务,服务好群众,干部的素质和技能很重要。事情都是人做的,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被动地做和主动地做,结果是不一样的。首先,要以真诚、真实、真心服务群众。其次,要与群众交朋友,多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了解他们的愿望,了解地方的真实情况。第三,有时候,要忘记个人所受侮辱。我们这个部门来信来访很多,来访者激动的时候可能会有过激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学会忍受,要耐心细致地听来访者的意见。第四,切勿轻视自己的作用和影响。每一个人在他的岗位上,他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把你的作用发挥好了,把你的正能量发挥出来了,那么,你对这个事业就有一份贡献。第五,方法与手段要灵活、多样。就是价值引导与规范约束结合,完善制度与完善服务结合。

(五)加快信息技术应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要实现信息技术服务的全覆盖。同时,要实现全区的联网,实现“一卡通”。近期目标是实现社会保险“一卡通”,中远期目标是我们这个口的信息系统都要联网。我们要整合各个服务系统,实现效益最大化。要构筑系统安全的“防火墙”,目前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自治区公务员局局长)

保障意识 篇4

用宪法意识来审视公共权力是公民主动政治参与的前提。宪法意识是人们关于宪法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体, 其中价值观居于核心地位。我国当代的宪法意识的灵魂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这一意识的精辟表述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 “三个至上”。2007年12月25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上提出了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要求。“三个至上”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 国体和政体是宪法的核心内容, 因而“三个至上”正是当代中国宪法意识的灵魂。

“三个至上”的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理念。党的利益至上, 坚持党的领导, 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政治保障;人民利益至上, 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 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价值准则;宪法和法律至上, 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法律制度保障。

我国的国家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明确这一思想, 才能解决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不高的问题。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重要保障是宪法、法律的有效实施, 民众的宪法意识是宪法实施的社会基础。梁启超曾谓:“然立宪之动机起自政府而不起自人民, 则其结果必无可观者, 此不可不熟查也。”孙中山先生在回顾制定《临时约法》时的政治局面与思想潮流的状况时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他指出:一国之趋势, 为万众之心理所造成;若其势已成, 则断非一二因利乘便之人之智力可转移也。他认为, 我国数千年专制之毒, 深中乎人心, 这是中国缺恨之点。故改造中国, 就必须把民主共和国精神明确地用法律固定下来, 才能使帝统为之斩绝, 专制为之推翻。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确立, 意味着一种广泛的、真实的民主权利制度的确立, 意味着公民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获得了制度的保障, 但这种有序参与的实现程度的提高还需要当代宪法意识的不断提高。

从世界的宪政发展史看, 法治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一些国家专门设有宪法节, 有的国家把宪法的颁布日作为纪念日, 有的国家定期举办纪念活动。通过宣传, 使人们认识到宪法是保护自己权利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现在我国每年的12月4日被确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其中, 宣传的重点就是宪法。我们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形式使人们形成关于宪法方面的有明确观念的思想体系, 形成正确的关于宪法方面的心理感觉和态度、评价。

二、强化公民的宪法意识, 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宪法意识不强, 是影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表现在对宪法的了解少、兴趣低, 宪法权利意识差, 没有形成宪法至上的理念。这导致着目前在我国社会现实中, 还存在着一些不符合公民要求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热情有待提高, 缺乏应有的公共关怀、法治意识比较淡漠。

首先, 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关注热情不高。“两会”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盛事, 对“两会”的关注, 集中体现了公民的民主热情。但在一项对大学生的探查中发现, 43.4%的大学生表示对此并不关注, 民主热情并不是很高。其次, 选举的热情不高, 对选举制度不了解。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时, 10%的人表示不愿意参加, 另有28%的人表示无所谓, 两者达到了总数的2/5。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最基本的宪法权利, 一旦遭到漠视, 对整个民主制度的影响是巨大的。另外, 64.9%的人对选举程序比较陌生, 他们只是零星地从新闻媒体上得知一些有关选举的知识, 真正通过阅读《宪法》、《选举法》来了解选举的人少之又少。再次, 对某些民主制度的改革方向比较茫然。比如, 对人大代表专职化这一问题, 41.3%的大学生表示反对, 另有24.3%的人对此表示“清楚”, 真正持支持态度的人不多。这说明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

传统的官本位思想难以产生现代的宪法意识。我国传统的“出世”“入世”说使许多人认为政治参与是为官者的专利, 儒家思想追求一种“学而优则仕”, “仕”就是去做官, 同时也是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传统官本位思想束缚人民参与的热情。

我国历史上民主实践的滞后也严重制约着公民的宪法意识的强化。我国历史上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得顺从型政治文化在我国特定领域内占据主要地位, 在我国民众的心理上积淀了“权威崇拜”、“清官思想”等复杂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 使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丧失了独立个性和政治自主意识, 处于附庸的地位, 表现出普遍的非参与现象。而人们对清官越是向往和依赖, 其政治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也就越发萎缩。从而导致公民参与政治多体现为被动性。

三、推进基层的民主实践, 增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

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 我国的宪法意识所依托的社会存在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建设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已结出丰硕的果实。目前, 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 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实行民主自治。这一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诸多启示。基层民主建设为锻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基层民主实践的薄弱环节是我国的基础教育环节。提高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一场社会的重大变革,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应该在民主参与的意识、民主参与的技能、参与社区实践活动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更应在班级管理等具体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强化。坚决摒弃与现代民主与法制不和谐的做法。强化现代宪法意识, 提高公民的有效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 需要从娃娃抓起。

四、实现宪法的司法化, 为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提供根本保障

为保障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实施对公民政治权利的积极救助, 宪法规范在找不到其他可做操作性法律规范支持时, 应根据宪法的理念, 经过司法解释的途径, 为公民的政治权利提供积极的司法救助。

尽管宪法的司法化目前仍存在着分歧, 但现实需要我们必须在对之规范的基础上加以积极的推进, 并且一些宪法条款的直接适用, 在世界上一些国家早有实践。在我国的宪法理论上, 一直存在着宪法效力的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分歧。长期以来, 传统的观念认为:宪法的效力是间接的, 宪法的规范具有原则性, 且无制裁性规定, 宪法只能通过具体立法实现, 不能直接适用。据此, 宪法的基本权利只能通过具体立法才能实现, 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 这也是一些人认为宪法不是法的根本原因。但是, 随着社会发展, 公民法治意识提高, 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中产生的宪法问题和宪法纠纷日益增多, 普通法律尚不完善, 理论和实践都需要肯定宪法基本权利条款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 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了法院直接援引宪法基本权利条款判决民事案件的“宪法司法化”现象。

在英美法系, 宪法基本权利条款从来就有直接效力, 二战以后, 大陆法系国家也都逐步确立了宪法也是法律, 宪法具有直接的司法效力的体制。我国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相当一部分宪法权利未能在有关制度中被明确化、具体化, 因而在诉讼的司法实践中遭遇尴尬。在英国, 虽无宪法典, 但法院可以直接适用宪法性法律。基本权利大多表现为宪法判例。宪法判例本身就是司法判决的产物, 并作为先例拘束司法。在大陆法系国家, 宪法直接效力的确定晚于英美法系。但在二战以后, 也都逐步承认宪法也是法律, 确立了宪法具有直接的司法效力的体制。

司法解释工作的加强和规范, 是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条款司法化的制度通道。根据程序化实施的基本法理, 直接适用缺少技术性保障的宪法条款, 要坚决避免司法权的不正当扩张。根据积极救助的原则, 建议根据我国的司法制度, 通过司法解释使有关条款适应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3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 进行解释。”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的范围广泛, 在政治文明的建设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同时, 全球化的发展将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复杂。所以保护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促进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必须根据司法实践, 推进法制的创新。加强与规范司法解释, 就是要求司法机关要按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 积极主动地推进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诗林·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分析与思考[EB/OL].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1/2008/10/wy491916519810180023864-0.htm2010-04-01.

[2]黄卫平.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116.

[3]徐秀义.宪法学与政权建设理论综述[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47.

保障人身安全 提高防患意识 篇5

资环0902班

张清

当你在计划着一天的学习生活时,有没有考虑到如何保障自己的安全呢。当你对别人的忠告不以为然的时候,是否考虑到可能会因为自己一时的冲动带来的后果,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痛苦甚至给国家造成的损失?

又是五月天,让我们想到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多么的令人痛心,我们是否也在想这如果地震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会如何应对?

又是炎热的夏季,会让我们想到有多少因为贪凉下河游泳而引发的悲剧,我们是否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享乐而置自己的安全于不顾? 又是一样的干燥季节,我们会不会想到因为小小烟头而引发的火灾呢? 又是一个用电高峰的季节,我们会不会想起那些大学内因为各种大功率电器而引起的宿舍火灾呢?我们是否也要引以为戒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校纪校规,杜绝大功率电器的使用,保障自己以及宿舍其他同学的人身财产安全? 等等等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在校园内应该注意的各种威胁我们人身财产安全的隐患。有的不可避免,有的加以注意就可以避免的。对于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想办法把损失降低到最低;对于那些加以注意就可以避免的,我们一定要倍加小心,为了自己与大家的人身财产安全,做任何事情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否则一时的冲动换来终身的后悔。

关于地震,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但是在地震前也是有预兆的,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这种预兆是:地下水变浑、翻花、冒泡、变味;鸡鸭猪羊乱跑乱叫;老鼠外逃,鱼儿在水面乱跳等等。在地震来临是我们一定不能自乱阵脚。如果发生了地震怎样保护自己呢?

一旦发生了地震,若是在外边,千万不要靠近楼房、烟囱、电线杆等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或树木,要离开桥梁、立交公路,到空旷的田野较为安全。地震虽然是造成人口伤亡的天灾,但也不是不可预防的。如果能把握时机、运用防震知识就可以保护自己如地震发生前观察到鸟、动物的异常躁动;地震发生时蹲在桌子下面都可以减轻地震带来的伤害。

关于下河游泳,由于我们学校的特殊地理位置,下河游泳是我们在校师生最应该注意的了,现在我们班级每天都有环岛巡河的,但是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还是要求我们每位同学和老师提高我们自己的保护意识,珍惜生命,远离淠河。

关于吸烟的烟头乱扔的问题,我深有感触。在我大一的时候,我的被子在宿舍外面晒结果被楼上扔下的烟头烧了。我觉的吸烟没什么,这是一部分人的需要,但是,乱扔烟头,甚至不掐灭烟头就乱扔的行为是非常没有素质不道德的行为,作为大学生,我想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我们代表的是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形象,也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关于用电安全的行为,禁止使用大功率电器是我们学校明令禁止的行为。所以,为了保障我们自身安全,也不要违反校纪校规,我们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营造一个和谐安全校园。

保障意识 篇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和主要内容简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念和建设任务。十七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一个有效途径, 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 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1) 那么,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一定社会、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价值体系包含丰富的内容和诸多要素, 比如指导思想、信仰、信念、理想、价值取向等。价值体系是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 一旦形成之后, 具有相对稳定性。

核心价值体系在价值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 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 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 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进步的价值体系,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思想基础, 是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

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马克思主义属于理论层面, 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首先,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我们党从建党之日起, 就选择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发展的科学。当前,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社会意识呈现多样化倾向, 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属于理想层面,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 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国各族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把我国建设成民主、富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 同时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3. 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独特的民族精神。胡锦涛指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也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新的时代呼唤着崇高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是当代中国人民在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的新力量源泉。正是依靠这种精神, 中国人民才创造了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成就。

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是为人处世的道德标杆。任何社会的安定和谐, 都需要用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维系。目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时期, 旧有的价值观念体系和道德规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而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处在建立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针对当今国际局势的变化, 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 全面地论述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 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这些层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贯通, 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和指导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 (3) 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主要表现为全球化时代多元价值观念尤其是西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敌视依然存在, 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渗透愈演愈烈。另一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及分配方式等日趋多样化。随之出现了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样化现象, 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 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 用以统领各种社会思潮,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理论对于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1. 具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是共产党人的根本信仰, 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 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族万众一心、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 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必须把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作的首位。

2. 具有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功能。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需要共同的价值观的统领, 以保证社会步调统一, 人民同心同德。所以,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 形成社会思想的共识。”因此, 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进一步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3. 具有抵御和抗衡西方社会价值观渗透的功能。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颠覆和渗透活动, 企图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 要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有效抵御和抗衡西方社会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渗透和影响, 保障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4. 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和整合功能。

马克思主义学者安东尼奥·葛兰西指出, “在保障整个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的统一上, 意识形态起着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可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和谐, 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的统一意志, 凝聚各界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并具有彰显和增强统一战线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保障作用。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和措施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最根本的办法和路径就是要突出建设重点, 抓住关键环节, 灵活方式方法,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 并成为各级组织和国民的自觉行动。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具有支配地位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我们必须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并且不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使全党和全国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 有效抵御错误和腐朽价值观的侵蚀。

2.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在当今时代, 能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领导权, 直接关系中国的前途命运。“如果执政党放弃了对意识形态的主导, 甚至失去了对有害意识形态的识别和自卫能力, 就会患上意识形态的‘失语症’。各种精致包装的西方意识形态以及类似“法轮功”这样的歪理邪说自然就会趁虚而入, 瓦解社会的精神秩序, 填充人们的信仰空间。” (4) 因此, 必须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文化建设, 确保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者手里。要把握舆论的根本方向, 结合新的时代要求, 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统领各种社会思潮, 掌握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领域真正发挥引领作用。

3. 开展系列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价值观建设重在实践, 先进价值观的实践则需要社会先进人物做出示范和榜样。”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思想理念的认知和导入上。要突出重点人群, 党员干部、国家公务员、思想文化战线工作人员等要带头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并感召和带动群众。同时, 价值观教育要体现层次性, 注重实效性, 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比如, 对党员干部, 要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使之成为先进思想道德行为的示范者。对广大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 要侧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科技优势和骨干作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出发, 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决策。” (6) 因此, 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注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不断增强青少年的道德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

4. 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和制度建设。

要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和手段,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意义和要求, 努力把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中, 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强势, 使之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主流媒体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者、促进者和推动者, 运用正面舆论引领社会思潮, 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要加强对网络传媒的监督管理, 引导各类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合唱, 提高其对社会公众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人民群众所认同, 以提升文化的引领力和竞争力。要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建章建制工作, 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制度规范、政策规定之中, 发挥其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使体现这一体系要求的行为得到鼓励, 违反这一体系要求的行为受到约束。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通过各级党政群团组织, 以及社区、家庭、单位、学校等多种途径,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推广搭建多重平台, 以促进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冬, 高彩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作用.学理论, 2009 (9)

[2].符桂芹.加入WTO后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东北亚论坛, 2003 (6)

[3].邵云瑞, 颜杰峰.意识形态工作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 2004 (11)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6].张骥, 张爱丽.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研究, 2007 (6)

保障意识 篇7

一、当前土建类大学生在国内就业所遇到的问题

不久前, 由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 (My COS Institute) 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发布, 这是一份基于科学的数据调查来研究高等教育的权威报告。报告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流向、能力与知识的满足程度、为读研所做的本科学术准备的分析, 来反映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

报告显示, 2011年度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排行榜, 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率均达到93%以上;2011年工作与专业对口率较高的本科专业排行中, 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专业高达93%以上, 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三, 城市规划、交通工程、工程管理专业等土建类专业对口率 (%) 也均达到80%以上, 名列前50位。本科生毕业三年后月薪较高职业排行榜中, 房地产销售经纪人、建筑师、建筑经理等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月收入 (是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现金收入) 是非常高的, 涨幅最大, 高于其毕业半年后月收入2000余元。由此看来, 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属热门就业专业。

尽管如此, 土建类专业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中仍然凸显出几点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受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影响, 土建类专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受国家对楼市的政策调控、基础建设投资进度放缓、高铁建设安全检查以及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等因素的影响, 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都对本年度甚至明年的用人计划做了大幅度的缩减, 很多单位大大提高了用人的标准, 影响最大的就是交通土建专业, 往年从10月份开始世界500强企业中铁各集团都纷纷来到各建筑类高校招聘交通专业的毕业生, 而今年招聘计划则紧缩很多。

2. 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差。

根据对我院土建类专业已就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 其就业缺乏稳定性。一方面, 由于很多毕业生就业于私营建筑类企业, 这类企业一般的工程项目缺乏稳定性, 所以一旦工程项目完成或减少, 则相应消减工程技术人员, 故很多毕业生在短时间内经历失业, 再次择业。另一方面, 就算是就业于世界500强等大型国家建筑企业, 也会因为企业同时受理多个工程项目, 且跨省市分布于多个地区, 而造成工作地点艰苦且频繁调动缺乏稳定性, 最终导致部分毕业生寻求更好的就业岗位。

3. 学生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等跟不上土建类行业的时代发展。

目前, 土建类行业发展迅速, 很多学校的教育观念、相关课程设置落后于土建行业时代发展, 大部分建筑类专业教学仍沿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 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培养中的主导性作用, 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而忽视了大学生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还有些教师对讲授的知识缺乏更新, 且缺乏现场实践应用环境, 专业知识的实践大多是在实验室内完成, 使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就业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启发,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受到阻碍, 出现就业认知能力偏差, 另外, 近年来, 土建类专业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 学苗的综合能力水平略有下降,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二、加强土建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 必须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 让他们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因此, 高校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和就业能力作为整个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核心。

土建类专业包括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专业, 此类专业的特点是工程实践性较强, 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结构设计、工程监理、施工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建筑规划设计与管理等工作, 其工作性质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 当然重视高素质人才, 更看重的是具有熟练运用知识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的实用型人才。而面对土建类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 很明显, 既掌握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 又具有现代创新意识, 具备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交往能力强等多种就业能力的学生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那么, 在无法左右就业买方市场局势的不利条件下, 如何克服大学生适应力差、工作无头绪、迟迟不能进入角色、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不足, 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高, 实践就业能力强的创新实用型人才, 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已经成为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

三、构建土建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保障体系

1. 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土建类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纲领, 是学校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紧随时代发展, 时刻遵循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规律, 坚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就业能力。我院结合时代发展与就业市场需求, 深入贯彻落实“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三大教育理念, 除积极打造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等基础平台外, 还高度重视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建设, 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还增加了创造学、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课等内容, 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构建了适应时代发展、社会所需要的土建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构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社会需求是导向, 课程设置是核心。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因此, 学校在设置各自的专业和课程体系时必须适应市场需求, 不仅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 设置前瞻性的专业和课程。教学型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在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体现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同时, 更要体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院结合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进一步确定了土建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规格, 调整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上施行“教育平台+教育模块”, 积极搭建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等基础平台、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4个教育平台, 打造通用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等、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模块、执业技能拓展与科技创新模块等10余个教育模块, 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践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同时将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

3. 拓展提高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的第二课堂。

(1)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主阵地,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 它对学生具有陶冶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独立精神、开拓精神、创造性和超前性等等, 促进创新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入开展。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与创新, 我院积极打造了以“建筑文化艺术节”为代表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 相继推出了各专业的优秀实习、毕业设计作品以及建筑模型、桥梁模型作品的展出, 邀请了优秀企业人士、优秀校友、专家教授、学生家长开展了“四大讲”专题讲座, 达到了以学术的氛围熏陶学生、以专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浓郁的学风影响学生、以校友的风范激励学生,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不断增强学生的“大工程”意识,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实力。

(2) 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平台,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组织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 培养其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 它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已日益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之一。我院多年来就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着力构建“一体扎实 (科研立项) , 两翼齐飞 (科技创新节和科技竞赛) ”的工作体系, 构建了集完善的组织保障、规范的制度保障和资金奖励保障于一体的培养体系, 效果显著。同时,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建筑类专业设计竞赛, 多名学生在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作业大赛、全国斯维尔杯BIM建模大赛、全国CAD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设计大赛等重大赛事上荣获优异成绩。

4. 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

校企合作, 是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 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 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 是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院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 努力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 继续深化“4+1”教学改革, 推行“3+1”试点, 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素质能力的指导与培养。一方面, 积极拓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让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到现场学习锻炼, 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增加就业砝码;另一方面, 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 适当调整培养方案, 采取“订单式”培养, 努力实现学生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5. 培养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及能力的教师队伍。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导演, 学生应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 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也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关键。古语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思考, 对学生来说, 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所以, 培养和组建一支既懂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及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土建类人才的重要保证。

四、结束语

通过研究和实践, 我院基于“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 切实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 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拓宽课程体系、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等相结合, 构建出了行之有效的土建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培养保障体系, 营造出了“人人关心创新, 人人促进就业”良好氛围, 贴近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 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探索出了土建类学生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特色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 (6)

[2].贾敬全, 冯一纲.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3].许忠荣.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全国商情, 2010 (14)

[4].胡新谱.基于就业需求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22)

上一篇:核桃开发利用研究下一篇:民主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