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设备

2024-06-10

保障设备(精选10篇)

保障设备 篇1

近年来, 我国建筑安全事故频发, 其中建筑起重机械, 尤其是塔机又一直是发生重大事故的最主要危险源之一。在严峻的建筑安全形势之下,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施工单位以及设备租赁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体系使事故率降到最低, 保障建筑施工安全。

规范塔机设备管理势在必行

2013年6月26日, 由北京市建委组织的北京市建筑起重机械租赁企业设备管理现场会在北京正和工程装备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召开, 来自北京各大施工单位以及北京市建筑起重机械租赁资信等级二级以上的50多家企业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北京市建委施工安全管理处魏吉祥处长在接受《建筑机械化》杂志的采访时表示, 北京目前塔机保有量大约1万台左右 (含在外地施工数量) , 具有资信等级的租赁企业有600多家, 但塔机事故仍时有发生。面对如此庞大的设备保有量和如此之多的租赁企业数量, 如何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对保障建筑施工安全意义重大。据魏吉祥处长介绍, 北京市将从强化租赁企业管理 (包括设备管理和人员管理) 、启动租赁企业信用评价等方面引导企业规范管理, 推行精细化管理。新修订的《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 (市政府令第247号) 自2013年7月1日起执行, 办法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市建委即将启动建筑起重机械租赁企业信用评价, 对租赁单位备案情况及其信用信息进行公示, 并实行动态管理, 通过政府之力引导施工单位在施工中选择租赁信用良好的租赁单位的建筑起重机械。

“政府监管都是行政手段, 强化企业自身的管理才是防患未然的关键, 只有从源头上做好管理, 才能真正减少事故的发生。”魏吉祥处长在大会上指出,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塔机租赁企业普遍存在重效益、轻管理的问题。有些租赁企业甚至都谈不上管理, 设备和企业基本都是在无序的状态下运行。魏吉祥处长在会上明确表示, 除了继续强化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体系和检验制度之外, 改变租赁企业观念, 倡导租赁企业规范和强化自身管理也将是北京建委施工安全管理处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精细化管理模式推广在即

会议由北京市建委施工安全管理处吴建副处长主持, 北京正和工程装备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就设备管理先进经验向与会代表做了介绍和交流。

作为京城久负盛名的建筑起重机械租赁龙头企业, 北京正和工程装备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在设备管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也一直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探索。北京正和工程装备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史洪泉董事长在大会致辞中强调, 公司成立十多年来一直将设备管理作为公司所有管理工作的核心, 一直将“预防”和“事前”的理念贯彻到设备从出厂到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 制定了一套以“设备准入制度”为核心, 包括三级保养、三级维修、两级验收及四级检查等设备管理制度为基础的设备管理体系, 并率先在业内引进现代化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和塔机远程安全监管平台。

北京正和工程装备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格局的同时, 将高效、专业、全面的管理组织体系与保障监督机制融入到公司的运营管理中。为了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及服务品牌的建立, 北京正和不断健全设备管理、安全保障、设备运行、维护保养、成本控制、资金回收、人员管理等管理制度及流程, 通过多种方式将公司的管理流程推向深入。

1) 科学的设备管理体系

科学的设备管理体系是工程设备运营的有力保障, 更是租赁企业立足于市场持久稳定发展的重要砝码。结合公司发展经营特点, 北京正和将“预防维修 (PM) 、全员生产维修 (TPM) 、设备综合工程学”等科学的设备管理理念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形成了以“管、用、养、修”为特点的三级保养、三级维修、两级验收、四级检查的设备管理体系。

2012年, 公司改变塔机传统监管模式, 启动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北京正和工程机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和廊坊凯博建设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塔机远程监管平台,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 实现了对塔机的远程集中监控。

2) 深入高效的运营制度

近年来, 北京正和工程装备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健全“体制创新、管理科学、技术先进、人才培养”的管理架构为目标, 编制项目管理、安全设备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综合管理等五大体系管理手册, 通过管理制度高效的运行, 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也增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公司规模增大、员工增多、业务量不断提升的发展现状, 北京正和斥资引进先进的ERP企业管理系统, 通过企业分板块数据库的建立, 优化了企业业务流程, 合理配置资源, 实现了公司各项事务的高效运行, 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腾出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精益管理的播种与收获

北京正和工程装备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史洪泉董事长访谈

“重视安全管理, 必须首先做好设备管理。”北京正和史洪泉董事长在会后接受《建筑机械化》杂志采访时用这句简练的话强调了设备管理的重要性。现在很多企业和管理部门反复强调要重视安全管理, 每次重大事故之后都会迎来一次安全大检查, 但很多检查流于形式, 治标不治本, 北京正和的经验是:做好设备管理才是防患于未然的关键。

“起重机械不是买台设备就可以出租, 做好设备管理, 保障设备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此话也是史洪泉董事长反复向记者强调的一个理念。重视设备管理, 不仅是一份社会责任, 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虽然采取精细化的设备管理使北京正和增加了一部分额外的运营成本, 但同时也为公司塔机租赁业务的开展带来了更大的回报。据史洪泉董事长介绍, 目前很多施工方在租赁塔机时一般对设备新旧和使用时间都有一定要求, 由于北京正和对设备的保养到位, 所以很多长期合作的施工方对北京正和的塔机基本没有这个限制。而正是因为北京正和的塔机在精细化管理的呵护下都保持着良好的技术状态, 北京正和塔机的租赁价格也比行业平均租赁价格略高一些, 因为用户心中清楚自己承租的不单单是正和的一台设备, 更包括正和提供的品质服务。

北京正和的设备管理模式也是经过多年不断摸索形成的。早在1997年, 时任中建一局四公司机械租赁分公司副经理的史洪泉就在《建筑机械化》杂志上公开发表了题为《加强预防维修制保证塔机完好率》的文章, 介绍了公司在设备管理体制上进行的有益探索。十几年过去了, 原来的中建一局四公司机械租赁分公司已正式改制变身成今天的北京正和工程装备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发展, 公司已经成长为塔机租赁行业的领军企业。公司规模越来越大, 设备数量越来越多, 而“只要安全工作做不好, 其他工作都可以不做”的安全理念却始终都没有变。如果说十几年前史总在文章中谈到的是北京正和设备管理体系的雏形, 那么现在的设备管理体系则更加丰富。

史总最后向记者表示:虽然北京正和经过来十几年的不断探索, 在设备管理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仍需不断完善和提升, 呼吁业内租赁企业共同探索适合自己企业的、行之有效的设备管理模式, 共同提高行业的整体设备管理水平。

北京正和的设备保养维修检查管理制度

三级保养

1) 机组的日常保养机组人员每天保养, 填写《机械设备履历书》和《机械设备运转记录单》, 机长进行检查。

2) 片区的周保养机长及片长每周进行保养, 填写《机械设备履历书》和《机械设备运转记录单》, 工长进行检查。

3) 运营中心的月度保养运营中心维修班组每月对设备进行保养, 填写《设备现场保养记录》, 并随时对新设备根据说明书要求进行首次保养, 由安全质量部进行检查。

三级维修

1) 现场维修在设备运行和停工期间以排除故障与隐患为目的对设备进行维修, 维修完成后填写《设备现场维修记录》, 经机长确认后, 维修任务结束。

2) 转场维修在设备转场期间或退场后, 根据上个施工现场的运行情况和设备存在的故障隐患对设备进行有针对性的修理, 维修由运营中心或维修服务中心实施, 维修过程中填写《设备维修记录表》, 最终由安全质量部进行维修验收。

3) 大修在设备退场后, 对设备整机进行全面检修。当设备整机达到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列入大修计划: (1) 塔式起重机大修间隔运转台时达到30000h; (2) 塔式起重机大修间隔时间达到5年; (3) 塔式起重机发生严重安全事故。

维修由维修服务中心实施, 维修过程中填写《设备维修记录表》制, 最终由安全质量部进行维修验收。

两级验收

对于设备的维修质量、设备基础质量、设备安装质量, 进行两级验收, 分别为:班组的自检验收和安全质量部专职安全员、设备经理的验收, 分别进行对质量的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 并填写相应工作记录。

1) 维修验收维修完成自检合格后, 维修班组持《设备维修记录表》报请设备经理进行验收, 设备经理组织维修负责人和安全经理对整机各部件进行验收, 验收合格填写《设备维修验收表》, 并由相应责任人签字确认, 确保维修质量。

2) 基础验收基础预埋施工时, 施工班组对预埋质量进行自检控制, 检查连接质量, 测量预埋件水平度, 填写《塔机基础预埋确认单》, 请项目基础施工负责人确认, 以保证后续基础施工质量。整机安装前由安全质量部组织对基础进行验收, 填写《塔式起重机基础验收记录》验收合格后方可安装整机。

3) 整机安装验收整机安装完毕后, 安装班组对设备进行自检, 检查合格后进行安全装置调试及载荷实验, 填写《自检调试记录》, 报请安全质量部进行验收, 验收合格后填写《塔式起重机安全完毕验收记录》, 对一次验收不合格的安装班组进行考核。

4) 防护、附着、顶升验收附着作业前进行周边防护验收, 填写《塔式起重机附着周边防护验收记录》, 防护合格方可进行附着作业。附着完成后进行验收, 填写《塔式起重机附着锚固检验记录》, 附着锚固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顶升作业。顶升完成后进行验收, 填写《塔式起重机顶升检验记录》。

四级检查

1) 机组交接班检查机组每天进行交接班检查, 并随检查出的问题及时处理, 填写《机械设备履历书》和《机械设备运转记录》。

2) 片区周检查项目负责人即片长每周对所辖设备进行检查, 对出现的问题实施处理, 并对机组的不正确行为进行纠正, 验证机组交接班检查质量。

3) 运营中心月度检查运营中心安全经理每月组织运营中心进行月度检查, 对出现的问题落实整改, 对片长的不正确行为给予纠正, 验证片区周检查的质量。

4) 公司季度检查公司安全质量部每季度组织对各运营中心的安全检查, 对出现的问题落实整改, 对运营中心安全经理的不正确行为给予纠正, 验证运营中心安全人员的检查质量。

保障设备 篇2

设备保障四字一听就顾名思义,就是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从今年七月工程结束,开始试生产后,设备保障的工作变成为了重点,而设备的正常管理、保养、维修又是保障工作的主要内容,在进入设备保障后,零故障零事故就成为了设施设备运行管理目标。

我作为工业服务设备的负责人,一开始对所有的设备并不了解。出于公司对我的信任,我才能站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在此先对公司领导表示感谢。整套工业服务设备中除了空调机组和制冷机组外,其它设备我都没有接触过,只是有些设备在书本上曾接触过。以下我就对09年的设备保障工作做一个总结。

一、基本工作

保障初期的首要任务就是抓紧对设施设备工作原理的了解、了解每一器件设计的目的和所起的作用,同时即向设备操作人员学习,又对他们进行教育。与操作工共同进步。

在这半年的过程中,发生了数次故障影响到了生产,为次我们也在不断总结,不断吸引教训,一是杜绝相同的故障再次发生,二是尽全力预防其它故障的发生。

二、易出问题节点汇总

因为设施设备绝大多数的故障都是由于个别重要部件损坏造成,如锅炉系统的故障大多是由于燃烧器的程控器、电眼的故障造成的。冷冻机组的故障大多是由于电机过载、探头失灵等故障造成的。于是就要求各操作工详细的做好故障的记录,对易出问题节点汇总,做到心中有数,加强此部位保养工作,提高设施设备安全保障。

三、对操作和保养工作规范化。

对锅炉房、污水站、冷冻站都以现场实际的情况及需要制定了各种操作程序、规章制度、记录表格,督促操作人员落实,同时不断核查,从而保证设施设备良好运行,表格及记录有:

四、人员的考核

在制定了大量的程序制度后,就需要用考核的手段去加强执行力度。同时对操作工的责任心、技能、技术上进行检查考核,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及责任心,同时提高对设施设备的了解,把以预防为主的设施设备运行管理宗旨进行落实,提高设备运行管理水平,杜绝设施设备事故的发生,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五、人员安全

1、操作规程的检查。在工作检查中加强对操作规程及保养规程的熟悉情况进行检查,以此督促操作工按规范程序操作,提高人员操作安全。开展同事之间的操作规程互相抽查,做到操作的人人了解规程,个个知道规范的操作。保障人员的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2、劳防用品使用的规范。根据部分操作工不使用劳防或使用的不规范,加抽查和指导,使大家规范使用防护用品。如护目镜、口罩等。

3、增强操作工的安全意识。要把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警钟长鸣时时居安思危,将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六、技术支持、技术指导

1、在技术支持方面坚持有问题共同思考、共同处理。每一次有问题由当班人员先处理,当班人员处理不下时,再与相关人员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在哪里,解决的方法有哪些。解决时坚持边处理边讲解,立足于解决问题的同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工作方法的指导。

2、对于不常见,或难度大的问题,请教老厂或雀巢的工程师,毕竟我们是个新厂,新的人员对于新的设备尚不能完全了解。即使没有遇到疑难问题,也可以请老厂或雀巢的工程师前来培训,提高我们自身的技术水平,当遇到问题时就不用临时抱佛脚了。

七、大修及年检

1、重要设备的大修,出于技力量及工器具的限制,采取委托修理的方式可能更加合适,比如空压机的委托保养。

2、特种设备的年检,全场有一半以上的特重设备是属于工业务服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锅炉,接下来就是各种带压缸体、罐体、管道。定期的配合检验部门进行检验,即完成了我们的义务,在更重要的方面又保障了设备的安全。

八、沟通与协调

工作上所需沟通与协调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小到部门内部的沟通与协调,大到公司与行政部门的沟通与协调。而部门内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显的犹为重要。

部门内部只有通过沟通与协调才能更加团结而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工作质量。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与协调良好,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的发生,减少许多损失的产生,同时也能明确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少走冤枉路,少做无用功。

而与外界沟通与协调良好,则可以节省公司的开支、获取各种援助、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形象。

九、人员的调配

因全厂的人力资源都是以较精简的模式配备的,从而人员的调配更显得重要。人员的调配有以下几种方式

1、合理安排上班及倒班的时间,减少加班时间

2、合理分配工作量,一个人能做的活就不必安排两人做。

3、利用统畴方法原理,将工作穿插起来做。

4、合理安排工作实施时间,生产旺季只做必要的保养或改造,待生产淡季时再做其他保养或改造。

十、设备的改造升级

船舶设备保障的“人性化”构想 篇3

随着船舶设备科技含量的日益提高,其结构和特性逐渐呈现出一些与人相似的特点。现有的保障理念和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实际需求。为此,结合船舶设备的特点,本着提高其保障水平的思想,提出人性化保障的理念。

船舶设备和人的共性

◎都具有生命过程

人有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船舶设备也有。船舶设备的服役、老化、故障、退役非常似于人的生、老、病、死。人有寿命,而且有长有短,船舶设备也是这样。影响人的寿命的因素往往是各种疾病,同样,影响船舶设备使用寿命的因素往往是各类故障。

◎都有个体特征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个体特征,即使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也会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同一种设备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答案是肯定的,尽管这种差异没有人那样明显和繁多,但确实是存在的。同一型号的设备会因生产厂家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性能指标。即使是同一厂家生产的,也会因工人的技术水平不同,材料的质量出现波动或者一些偶然因素出现差异,造成同一批产品出现优等品、合格品和次品的区别。

◎都具有流动性

船舶设备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和人一样,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方面,同一批设备出厂后可能配发到不同的地方,使相同的设备具有不同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船舶出航时,船舶上的设备随之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工作环境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而且正如人换个环境可能会觉得不适应一样,船舶设备换个环境也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都具有对环境的感应能力

首先,人和船舶设备都具有对环境的感知能力。人对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比较敏感,当以上要素发生变化时,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随之产生不同的感觉。同样,船舶设备也会对环境很敏感,当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时,它会将各种数据通过相应的仪表显示出来。其次人和船舶设备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人能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当环境变化超出人所能承受的正常范围时,人的行动能力、思维能力甚至生命安全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同理,船舶设备的工作也必须有一个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不满足条件时,船舶设备会出现工作不正常甚至停止工作的现象。

鉴于人和船舶设备之间存在的上述共性,受当今社会倡导人性化的启发,笔者提出对船舶设备实施人性化保障的理念。设备保障是指为使设备处于完好状态并能持续完成任务所需的保障工作,可分为设备的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而所谓人性化保障,指的是在充分重视设备的人的特征基础上,把人性化理念引入设备的保障当中。

当前船舶设备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船舶设备在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中存在许多与人性化理念相悖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维修保障不够及时

目前,由于船员的维修水平不高和船上的维修设备有限,致使船舶设备的维修保障对修理所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这就导致不能及时地对其进行维修保障,进而影响船舶正常工作的能力。尤其是当设备在船舶航行出现故障时,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往往被迫停止工作或带病坚持工作,导致船舶完不成预定工作或出现病情恶化的情况。

◎维修保障针对性不强

所谓针对性不强,指的是忽视了前面提到的船舶的个体特征。我们知道,医生给病人看病时往往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症状等等,甚至对饮食、习惯、职业等情况也会进行选择性的了解,对症下药后还会交代病人应注意哪些问题,这充分体现了针对性。然而,当维修保障人员对船舶设备进行维修保障时,往往是搞一刀切,即对同一型号的设备采取同样的措施,而对设备的生产厂家、服役时间、工作状况、故障原因等因素重视程度不够。这种方法有时不能解决问题,有时还会忽视问题背后存在的问题,导致问题反复出现。例如,某种设备由于设计存在缺陷,致使某一部件经常出现故障,如果只是反复地进行维修,不仅会增加经费开支,而且会影响船舶正常工作。

◎对环境条件重视程度不够

环境条件是指设备在存储、运输和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切外界影响因素。环境条件包括气候环境和机械环境。其中,气候环境对船舶设备产生影响的效应是复杂的,而且往往是综合性的。例如,海上的高温、高湿和高盐的环境不仅会加快船舶设备的腐蚀速度,还会影响到设备的性能发挥,进而影响到设备的可靠性水平。同时,机械环境对船舶设备的损害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船舶大风浪航行时,这种损害显得十分突出。此外,由于我国海区范围广,不同海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差异较大,因此,适应某一海区的设备到了另外一个海区却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如果没有考虑到上述因素,可能会出现不良的后果。

把人性化理念引入船舶设备的保障

针对船舶设备保障存在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四项人性化举措。

◎强化防患意识

首先,船员和维修保障人员应强化防患意识,把设备出现故障的隐患减到最低。不应该因防患措施实施起来费力就打折扣。否则,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会更多。

第二,关键还是要对船舶设备采取有效的防病措施。这些措施应遵循事前防、事中防和事后防的原则,事前防即平时做好设备的保养工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等;事中防即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要采取正确的措施防止故障进一步恶化或者造成其他故障和事故,也即防止并发症;事后防即当故障排除后,应分析故障是否可能对其它部位造成了伤害,也即防止后遗症。其中,并发症和后遗症往往没有被引起足够重视,应该改变这种观念。

◎提高实时维修能力

当船舶设备在船舶航行过程中发生故障时,专业维修人员往往不能及时上船进行维修,而船员由于水平有限,也不能及时的救治,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为此,一方面,我们应注重对船员加强培训,提高其自主维修水平;另一方面,应注重研发适合船员使用的故障检测和维修设备,通过专家故障诊断数据库和无线网络等途径,为船员的自主维修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加强岸基保障设施建设

码头好比是船舶的家,应充分体现家的舒适和温馨,这对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降低故障率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码头供气、供电设施建设,减少船舶动力装置在船舶停靠码头期间不必要的损耗。

2、通过种植防护林、筑造防波堤等手段增强港口的防风、防波和防沙尘的能力,有必要时还要为船舶提供防晒设施,为船舶提供良好的停泊环境。

3、对于长期停靠在码头的船舶,要采取措施防止船舶底部附着着大量海洋生物,进而对船舶本身以及航速造成不良影响。

5、通过合理配置泊位和有效使用拖船等措施降低船舶靠离码头时的难度,减少船舶因频繁机动对设备造成的损伤。

◎重视气象海洋保障

目前,国外的气象海洋保障设备已经建立了环境探测、资料处理、信息传输和辅助决策等一套完整的体系。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为此,笔者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我国沿海环境条件的监测工作,建立沿海环境条件数据库。同时,开展环境条件对设备的影响的定量分析、研究工作,尤其要重点研究高温、高湿、高盐和振动对船舶的影响研究。

2、设备设计中进行耐环境设计,元器件的选择上应考虑未来的环境条件要求,并在研制过程中加强元器件环境筛选试验的范围和力度。

3、考虑航线附近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执行远航工作时对一些易损插件板、元器件应注意备齐。

结束语

把人性化理念引入船舶设备保障中,并采取相应措施和技术手段,不但可以减少船舶设备的故障率、延长其使用寿命,进而节省开支,更重要的能够进一步确保船舶设备使用效能的正常发挥。本文提出的上述人性化措施,有的已经付诸于实现,有的因观念、体制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暂时尚未得到有效的落实。真正实现船舶设备的人性化保障,需要使用单位、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保障设备 篇4

1 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

特种设备安全问题是生产行业主要的安全监察监管问题, 我国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不断强化安全监管、检测和技术提升, 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数量和严重度呈降低趋势。虽然我国的特种设备管理有了很大进步, 但是与发达国家的特种设备事故情况相比较, 情况仍不容乐观。

目前, 我国的特种设备管理面临的安全形势是:

(1) 事故发生几率较高, 万台设备事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事故后果直接就是经济损失惨重, 社会影响恶劣。

(2) 《特种设备安全法》刚刚开始实施, 但之前存在一些设备生产单位制造设备质量不够高, 施工单位运行维护不足的现象。

(3) 特种设备运行单位对于设备管理体系不完善, 不能做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从而引起事故发生概率高。

(4) 特种设备迅速发展需要更为严格的安全科学技术的保障, 而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滞后与其严格的要求。

(5) 现在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期, 对特种设备安全的要求相当之大。

2 我国特种设备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

2.1 特种设备的维护情况不达标

(1) 从企业领导的角度来看, 一些企业的领导不重视设备维护, 只在意目前利益。对设备的使用过度, 不重视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常常造成设备的超符合运行, 带病作业, 不注意小隐患, 加速特种设备的磨损甚至老化。这样反而使企业在日后要花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对设备进行大修甚至更换。

(2) 从企业员工的角度来看, 大多数企业对于设备的维护保养都是设备出现损坏才进行, 由于每个员工的操作习惯及每台设备耐损程度不同, 维修人员也存在应付现象, 这种维护制度并不能十分有效。其实最好应该推行的是“定人使用、定人保养”制度。这样, 有利于对每台设备的及时保养与维护, 使设备能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2.2 特种设备的实际使用不规范

我国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技术良莠不齐, 有的操作人员技术不过关, 对机械设备了解程度也不够, 甚至有无证操作的情况出现。这样, 市场造成机械设备超负荷作业、带病作业以及违章操作等现象, 这些现象都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和老化。在加上企业不能够及时的进行保养维修等工作, 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几率大大增加。

2.3 特种设备落后情况下的盲目购置

我国很多企业的特种设备早已经陈旧, 技术水平落后, 不能满足正常生产的需要, 制约了企业向上发展的潜力。

设备落后的情况下, 有的企业并没有按照生产实际和市场行情严格制定采购方案, 企业盲目采购一些高精尖的特种设备。一来, 企业花费大量的资金引进设备, 却没有能够熟练操作的员工, 或者难以维持设备运行的资金, 浪费了机械设备的产能, 甚至闲置;二来, 即使能够保证新进机械的工作需求, 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可是, 市场需要并没有如设想的那么大, 导致产能过剩。

2.4 对特种设备安全重视程度不够、责任理念不强

很多企业对特种设备安全重视程度不够、责任理念不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往往对设备使用超负荷, 甚至进行违法改装, 维修程度不够, 导致很多事故隐患出现;另外, 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部门不够专业, 往往配备不齐专业的有经验丰富的安全管理人员。殊不知, 短期的减少安全投入长远上看并不能减少企业运营成本, 提高企业效益, 反而若是出现安全事故, 往往对企业造成极大地损害。

3 提高特种设备设备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3.1 建立并完善特种设备的设备管理部门

在特种设备管理中, 层次管理很重要, 合理地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互结合相互协调才能够更好的实现科学的综合管理。明确专职管理人员和群众管理人员的职责, 实现统一规划、管理。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

在特种设备管理中, 层次管理很重要, 合理地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互结合相互协调才能够更好的实现科学的综合管理。企业应实现统一规划、管理明确的体系, 明确内部专职管理人员和群众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

3.2 完善特种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完善的维护保养制度是特种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有效管理手段。保养一般可分为两种方式: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保养的到位与否能够影响特种设备的正常运行与否, 保养不到位也是特种设备出现故障的重要原因。企业员工要依据特种设备维修保养使用说明书对特种设备进行有效地保养, 并日常、定期进行监督保养的落实情况。再设激励奖惩机制, 把特种设备机械的性能状况、维修保养情况、运行状况、成本费用等列入奖惩计划, 激励企业员工的自主积极性和责任。从而企业能够保证特种设备机械的正常工作, 延展特种设备的使用周期, 同时又能有效降低设备维修保养成本。

3.3 落实特种机械设备淘汰工作

做好特种机械设备除旧更新工作即报废工作,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行效率、市场竞争力以及发展潜力。落后的不安全的设备应及时进行淘汰工作。以下几种类型的特种设备应及时淘汰: (1) 损耗严重、技术性能落后; (2) 能耗高、效率低; (3) 达不到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 (4) 超过使用年限。

3.4 保障维修维护的及时性、计划性和预防性

在维修方面, 一是重视小故障的及时处理, 做到防患于未然。切不可小故障不影响使用, 为了赶任务让设备带故障作业, 最后小毛病拖成了大故障, 不但影响正常使用, 还有可能造成设备突然报废。二是采取“计划维修”与“预防性维修”两种制度的相结合的维修制度, 科学合理的安排设备维修工作。

因此, 完善的企业的维修机制包括具有两个职能, 能够保障维修的及时性, 同时也能保障维修的计划性和预防性。对于故障的及时检查与排除, 能够有效保障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而对于设备的计划维修和预防维修是全方位的维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与不定期的维修保养是能够提升机械设备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4 结论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工业化逐步发展, 我国在特种设备管理的发展也比较迅速, 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的深水期, 无论是特种设备设计、制造、使用等环节, 或是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状况, 以及特种设备管理的日常工作, 均存在方方面面的不足, 这些都要求我们能够尽快建立一套符合国情且科学有效的特种设备管理模式。

因此, 特种设备的使用过程中, 应加大设备管理的力度, 采取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同时, 把设备管理进行细化, 明确每一个管理者与使用者的职责, 提升员工参与设备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竞争力。展望未来, 我国特种设备管理体系将更加完善。我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体系能够越来越完善, 争取早日实现零事故率。

参考文献

[1]丁守宝, 刘富君.我国特种设备检测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08, (9) :304-308.

[2]彭浩斌.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09, (11) .

[3]孔建伟.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模式探讨[D].南昌:南昌大学, 2010, (12) .

[4]王幼群.建筑施工用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J].建筑安全2007, (3) :90-93.

[5]赵亮.国内外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模式对比研究[J].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2014, (1) :88.

抢险救灾设备物资材料保障预案 篇5

矿井井下发生瓦斯爆炸、冒顶片帮、透水;发生火灾等事故将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2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防供结合。

救灾物资,满足需要。3 组织机构及职责 3.1 应急组织体系

成立救灾物资材料、设备供应应急组织。由供销科、行政办、安全科、技术科、机电科、通风科、采掘队等单位组成。3.2 指挥机构及职责

总指挥:矿长

发生各类事故时负责下令调集救灾材料、设备和资金拨付。

副总指挥:机电副矿长 负责审批救灾物资采购计划。

供销科:负责救灾机电设备的采购和供应,救灾物资材料配件的采购、储存和供应。

行政办公室:负责货车应急供应。

调度室:负责提供救灾物资材料和设备采购和储备计划,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检查各部门的职责落实情况。机电科:负责排水、供电及应急设备的供应。通风科:负责井下足量的通风,防尘应急设备材料,并能及时投入使用。4 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物资材料、机电设备等管理供应部门要按救灾物资储备计划足量储备,做到帐、卡、物相符,加强物资管理,确保应急供应。4.2预警行动

接到总指挥调集救灾物资材料、设备命令后各相关单位按照要求及时把材料、机械设备送到事故现场。5 信息报告程序

调集救灾材料和机械设备要由救灾总指挥电话通知各有关单位。各单位要24小时有人值班,并保持电话通畅。6 应急处置 6.1 响应分级

不论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大小,各成员单位都要明确责任,认真对待,确保材料设备及时供应,把损失降到最小。6.2 响应程序

接到救灾调集材料、设备命令后各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调集人员组织货源,及时送到救灾现场。7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安全科、技术科要给供销科提供应急救灾物资材料,机电设备购买计划。采购计划要结合本矿井实际预料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故,需要哪些救灾物资。物资采购计划内容要有物资名称、规格型号、购买数量等。供销科要按照采购计划及时购买质量合格的救灾物资材料设备。做好救灾材料的储存和保养,救灾物资不准挪用。

机电科要做好供电、排水等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通风科要做好井下专用库的安全管理,对通风防尘日常维护和保养,做到万无一失。

附件19:

事故应急通讯保障预案 1 目的

为了防止和减少通讯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紧急情况下快速、有效的事故抢险和应急处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通信事件造成的人员伤害和通信阻断,保证通讯网络畅通,特制订本预案。2 编制依据

电信行业有关规定、行业标准 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应于我矿井全部或局部通讯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影响全部或局部生产、生活通讯,造成重大事故时。4 应急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通讯安全管理工作,突出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有效防止事故发生;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事故演习,提高通讯安全事故处理和应急抢险的能力。

2)统一指挥。在调度和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各小组组织开展事故处理、事故抢险、应急救援、通讯恢复等应急工作。

3)保证重点。在通讯事故处理和控制中,将保证生产信息畅通和安全运行放在第一位,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限制事故范围进一步扩大,防止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在通讯恢复中,遵循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做到快速、有序。5 危险源辨识基本情况

1)调度、行政交换设备供电故障、备用电瓶放电到临界。

2)调度、行政交换设备控制部分出现故障。

3)传输设备光端机或光缆由于外围事故造成传输中断。

4)局部重要岗点电话不通。6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6.1 组织机构

成立通讯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指挥处理应急救援工作。

总 指 挥:生产副矿长

指挥成员:调度室主任、办公室负责人 6.2 下设三个工作组:

1)指挥组:组 长:调度室主任

成 员:调度室、机电科相关工作人员

职责:负责安排落实通讯事故预防日常工作;及时了解通讯线路、网络运行情况;提请应急领导小组决定进入和解除预警状态或应急状态,实施和终止应急预案;监督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掌握应急处理和通讯恢复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应急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2)应急抢险组 组 长:机电科科长

成 员:各专业相关人员

职责:负责通讯硬件设施和各种通讯线路抢修工作;在通讯保障期间,组织各成员小组相关人员进行设备运行、通讯线路巡检,防止和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3)后勤保障组 组 长:办公室主任

成 员:各专业相关人员

职责:负责抢修物资的供应,安全防范物资保障,负责各类通讯设备、测试仪表、抢修工具的统一管理及使用调度,抢险人员的思想保证工作。7 事故应急救援程序 7.1 预警

各包机包片人员或值班人员发现或接到突发通信安全事件警示信息后,首先要到达现场,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同时问清或掌握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影响范围等基本情况,迅速向值班领导汇报,并汇报现场情况。7.2 预警行动

值班领导接到预警信息后,立即电话告知应急抢险指挥组组长,由指挥组组长判断属于哪一类事故和危险程度,并下令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预案启动后,相关处理程序按通告程序执行。7.3 信息报告与处置

1)通告程序:

发生通信设备事故及地面重要部门、井下重要岗点电话故障时,现场人员拨打***申告故障,值班人员在接到现场人员申告电话后,迅速向单位值班领导汇报,经值班领导判断为可能导致重大通讯事故时,立即电话告知应急抢险指挥组组长,由应急抢险指挥组组长下令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值班人员通过电话向其它领导报告事故情况。

2)信息上报:

根据事故的性质和危害程序,由主任向上级部门及相关部门汇报。

7.4 应急响应:

应急救援小组组长接到汇报后,根据事故现场情况及影响范围等迅速作出判断,确定属于哪一类事故,按照事故严重程度,通讯事故分为预警状态和应急状态两个等级。

1)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接到有关事故报告之后,根据事故影响范围、可能后果和应急处理需要等,判断是否进入预警状态或应急状态,并上报有关情况。

2)应急领导小组在接到通讯事故报告之后,根据严重程度,召集紧急会议,研究决定是否进入预警状态或应急状态,并就有关重大应急问题做出决策和部署,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立即组织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3)应急领导小组在研究决定进入预警状态或应急状态之后,应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矿井调度室和上级专业部门,视情况请求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援助。7.5 应急启动 7.5.1停电时的处理:

在矿井停电检修期间或因其它各种异常原因造成长时间停电时各通信机房交换设备供电系统发生故障,无法正常送电,备用电甁放电到临界时,调度人员必须做好相关记录,并同时向值班人员汇报,值班人员在接到故障申告后,按申告、预警通知程序通知相关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在接到故障申告后,迅速赶到故障地点,迅速处理,及时供电。

7.5.2调度交换设备故障处理:

1)发现电话不通后或其他故障,可立即***申告故障,值班人员接到故障申告,必须做好申告人、号码段、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记录,并迅速向值班领导汇报。

2)值班领导初步确定故障原因,如发现为某区大面积电话不通,且不在同一方向,同一电缆内,则可初步判定为调度交换设备故障,应立即下令启动设备故障应急预案,并按通告程序通知相关人员。3)技术人员接到电话后,赶到调度机房,根据故障现象判断故障影响范围,排除是全部系统还是某一用户机框故障,检查调度交换机调度台是否正常,保证调度辅机能正常调度不影响通信。排查故障原因尽快排除。向值班人员汇报故障及影响范围。

4)故障排除后,调试正常,值班人员向值班领导汇报完成,值班领导向上级部门汇报完成故障排除。7.5.3线路故障处理程序:

1)部门、岗点电话不通可立即向***申告,值班人员必须问清故障电话的号码、使用地点、故障现象,做好详细记录,迅速向值班领导汇报,经值班领导初步判断故障原因,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排查。

2)维修人员排查设备及配线是否故障,如设备故障按设备故障按设备故障程序执行。如无故障,立即通知机电科,进行巡查线路。

3)维修工检查使用各种工具是否可靠,无隐患方可使用,并准备齐全各种材料,迅速赶到现场排查故障。

4)故障排除后,调试正常,线路维修人员向值班人员汇报完成,值班人员向领导汇报完成故障排除。8.保障措施 8.1技术保障

结合通讯运行情况,制定并落实通讯事故各类措施,完善常态机制,建立预警机制,健全应急机制。经常性的组织开展应急处理演习。8.2 资金和物资保障

认真做好备品备件、生产设施的储备和管理工作以及事故抢修的物资准备工作,保证抢险和应急物资及时供给。8.3 人员保障

1)结合应急工作需要,联系上级业务部门及其他矿井相关专业部门组成应急专家组,调查和研究应急预案的制定、完善和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加强运行值班、检修维护、生产管理、事故抢修的队伍建设和人员技能培训,通过模拟演练等手段提高各类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8.4 抢修队伍

应急抢险各组在接到抢修命令后10分钟内在单位集中,赶赴事故现场。9.后期处置 9.1 事故调查

发生通讯事故后,应急领导小组分类组织事故调查。事故调查应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客观、公正、准确、及时地查清事故原因、发生过程、恢复情况、事故损失、事故责任等,提出防范措施和事故责任处理意见。9.2 改进措施

发生通讯事故后,相关单位及时组织生产运行、安监、设计等部门联合攻关,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吸取事故教训,提出具体防范措施,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事故应急预案。10.训练和演习

细查事故原因保障设备安全运行 篇6

一、事故调查的目的

控制特种设备事故的手段主要在于预防,目的是要把缺陷消灭在酿成事故前。一旦发生了事故,在组织现场施救和设备抢修的同时,事故调查也是安全监察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首先,事故调查是安全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查,查明原因,找出规律,继而提出预防事故的措施,达到控制和减少事故发生的目的。其次,事故调查工作是分析、研究安全规律性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事故分析找出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或薄弱因素,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对规范、标准进行修订,对监管工作进行加强,对工艺措施加以改进等。

二、事故调查的重要意义

事故调查对事故防范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找不到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往往导致事故的再次发生,导致返修资金的浪费,还会导致整个企业蒙受更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下文以蒸汽锅炉为例,阐述事故调查的重要性。

案例一:石家庄市某钢厂35 t/h燃气锅炉安装过程一切正常,72小时试运行期间,在汽包与导气管连接焊口处发生泄漏,有大量蒸汽喷出,于是紧急停炉。经检查,共三道连接焊口处出现穿透性裂纹,由于工期非常紧张,施工单位未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安排焊工进行了返修。重新投入试运,结果又出现了同样的现象。施工单位认为是焊口焊接不合格,对焊口进行返修后,又进行了100%射线探伤全部合格。重新投入试运,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最后建设单位召集施工单位、制造单位、监理单位紧急会商,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彻底调查,发现是汽包的导气管接头材质出了问题,制造厂用错了材料,图纸上标明的是20#钢,管接头实际用的是12Cr1Mo VG。由于图纸标明的是碳钢,按照相关规定安装单位不必进行光谱检查,依照碳钢对接焊口进行了焊接,在热态运行时出现了问题。由于该锅炉安装过程在入冬前,72小时试运迟迟通不过,该厂的生产和职工的取暖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案例二:石家庄市某化工厂35 t/h烟道式余热锅炉运行至今已有5年,后发现蒸汽品质总是不达标。在一次例行检查时,发现汽包底部堆积大量的垢渣,于是派人对汽包内部进行了清理,封闭入孔后重新投入运行,并加强了排污和水处理工作。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蒸汽品质依然不符合标准。受使用单位委托,笔者对设备进行了仔细检查,并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经检查,汽包底部定期排污管已和外接排污管路脱离,对接法兰上的螺栓早已不知去向。当然出现了此类情况,加大排污量也是无济于事的。

从上面的事故调查案例可以看出,成功的事故调查可以避免类似事故的重演,加快抢修恢复工作,有利于分清责任,从而提高设计、制造、检修、运行工作质量。

三、事故调查的方法

现场事故调查包括现场勘查了解、查阅文件和技术鉴定等。事故原因分析方法很多,目前国内外针对一些复杂的事故,常采用现代的技术方法进行调查分析,主要有因果分析图(又叫鱼刺图)、事件树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在分析事故时,应采用技术分析、论证和鉴定等手段,通过对事故发生的征兆、时刻、位置、状态、痕迹、音像等事实证据进行分析和确认,找出与事故有关的各种因素之间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

通常先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经过对事故后果有影响的重要因素分析后,分清其作用程度的主次,找出事故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并且明确构成事故直接原因或者主要原因的各种因素。

四、事故原因分析的原则

第一,掌握事故第一手材料。包括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故障前运行记录、损坏部位的宏观概貌、部件损坏的起始点及扩大损坏面的状况等。第二,以事实及各项化验、试验数据为依据,避免个人主观臆断。第三,在掌握各种损坏方式的特征及各种分析手段所能得出的结论的前提下,事故调查人员应当迅速组织损坏部位取样、化验、检测。第四,分析情况要有数量概念。在设计范围内或超出设计范围,连锁保护正确动作或定值不当或误动等都要用数据说明。第五,根据部件失效的直接原因,核查制造、安装、检修、运行等历史情况,以规程、标准的规定为依据判定是非。第六,要分析事故的起因,也要分析事故发生过程,从中找出故障扩大的原因与对策。

应急通信的保障设备应用特点探讨 篇7

近年来, 各类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增多, 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在制定各类应急应对预案中, 应急通信保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抢险救灾、重要活动或重大事件的现场, 通过现场的应急通信设备和系统, 实现现场指挥调度、信息传送及各类应急后勤保障、应急服务等。在过去的应急通信保障中, 单一系统设备应急通信装备就可以满足现场的保障。但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与数据通信的快速发展, 即时通信、视频传送也成为对应急通信的现场保障需求, 应急通信手段也已呈现多元化、即时化模式。

2 应急通信业务需求与保障要求

2.1 应急通信业务需求

2.1.1 应急通信的定义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ITU-TE.10 7建议书 (02/2007) 表述为:应急通信业务 (ETS, Eme rge ncy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 是一项国家级服务, 它在灾难和应急情况下为ETS授权用户提供优先电信服务。

中国通信标准ST3的定义为:应急通信是指在出现自然的或人为的突发性紧急情况时, 综合利用各种通信资源, 保障救援、紧急救助和必要通信所需的通信手段和方法, 是一种具有暂时性的特殊通信机制。

由此可见, 应急通信是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紧急情况下, 所提供的应急通信手段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如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应急电信手册》 (2005年版) 所说:“电信在灾害事故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都有其重要性, 因为电信使得政府和各机构能够对即将到来的灾害发出警报、协调救灾工作及在灾害发生之后向灾民发出信息。”

2.1.2 应急通信应用领域

在最新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应急产业的重点方向是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和应急服务。其中描述了各类应急事件场景, 自然灾害方面, 地震、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病虫草鼠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在事故灾难方面, 矿山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交通安全、海洋环境污染、重污染天气、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等;在公共卫生方面, 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流行病等;在社会安全方面, 城市安全、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以及各类突发事件等。

应急通信是公用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性质来分, 可以分为应急服务和应急保障。应急服务包括商业社会活动、各类政企业务支撑等;应急保障主要体现社会性的责任, 包括各类自然灾害、大型活动、突发公共事件、各类应急演练等应急通信保障需求。因此, 应急通信主要涉及的应用领域有: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灾害、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冰雪/台风等气象灾害等。

⊙各类突发事件或事故:如事故灾害 (火灾事故、重大交通事故等) ;公共卫生事件 (重大疫情、食品安全等) ;各类社会安全事件等。

⊙各类大型活动:如世博会、国际性或国内大型会议或重要国事活动等、大型国际性或全国性运动会、大型体育赛事等。

⊙各类应急演练:如单项应急演练、区域性的综合事件应急处置演练等。

2.1.3 对电信运营商的应急通信保障业务需求

从应急通信的应用领域可以看到其临时性、应急性的特征, 故它的主要需求对象为: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大型活动或灾害事故当地的公众。从现有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应急通信保障服务中可以看到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种:

⊙抢险救灾等公共事件应急通信需求。应急通信系统在抢险救灾、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 有效地满足指挥调度、协调联络、现场通信等应急通信保障需求。

⊙各类临时、应急的通信需求。国家及政府部门临时或应急通信、信息传送需求;政企客户、社会团体的各类临时或紧急的通信需求。

⊙网络能力不足的支持需求, 补充及增强局部网络能力, 有效解决网络突发需求。为重要会议、大型展会、大型体育文娱活动等提供临时或应急通信保障。

⊙电信大网支撑要求。为电信大网临时、紧急需求提供应急支撑, 维持网络安全稳定运营;为大网补盲、疏忙或临时解决最后一千米问题, 等等。

2.2 提供应急通信的服务保障的必要性

(1) 频发的破坏性自然灾害事发现场需要有通畅的指挥调度与通信联络保障。近年来, 异常的气候与地质活动已频繁地影响到人类的生活与工作。地震、暴雨、台风、冰雪等自然灾害已对发生区域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严重自然灾害也对通信大网产生灾难性的破坏——光缆中断、建筑毁坏网络中断, 以及由于电力中断造成的各类通信网络及移动基站无法正常运行等。而现场指挥调度、联络协调的通信保障是受灾区域抢险救灾不可或缺的需求, 因此应急通信对抢险救灾不可或缺。

(2) 应急通信手段是各类应急预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公共安全形势严峻、突发事件易发的现状, 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大型企业都建立了各类应急预案, 以防控和快速处置各类事件。各应急事件的处置, 都需要在通信的支持下建立指挥调度体系、抢险救灾信息沟通、协调沟通保障。因此, 应急通信手段是各类应急预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 在各重大事件现场的民众通信需要通信联系保障。无论是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或各类自然灾害发生时, 民众都有在现场与内外亲朋之间的频繁通信需求。特别是随着移动通信和即时通信的高速发展, 通信联络已成为信息传递、现场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急事件或自然灾害现场, 民众需要通信支持紧急呼叫、信息传递、获得生命拯救等, 因此, 现场应急通信的保障是灾区有序抢险救灾的重要保障及生命线。

2.3 对应急通信提供能力上的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全面的发展, 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传递、获取都逐步向高速、及时、多元化发展, 通信手段和方式也逐步进入了社会化、个人化、全球化的时代。因此, 作为临时、应急和公众基础通信的补充及延伸手段的日常应急通信模式、业务能力, 必须与基础通信网络的技术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相适应。鉴于应急通信在时间、地域、空间有特殊的服务要求, 作为一种特殊的通信服务手段, 其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紧急性、灵活性的应用特征。一般来说, 只有针对重要节假日、重要会议等, 可以对所需要的应急通信做预先准备, 而对于突发事件 (海啸、地震、水灾、火灾、飓风等) , 无法在确切时间与地点上进行事先准备, 只能以应急预案的方式进行灾备, 因此, 应急通信能力提供上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的要求:

⊙短时间提供区域性通信能力。

⊙应急通信的实现方式和手段多样化。

⊙具有跨区域性的通信能力。

⊙具有快速响应的流程机制和综合保障的能力。

⊙具备熟练专业技能的专业队伍。

⊙有精准高效的信息沟通和报送制度。

⊙能作为常备通信手段而保持并随时响应。

3 不同场景下的应急通信保障设备应用特点

在应急通信中所涉及的使用通信业务有:电话, 移动电话, 有、无线上网, 各类数据应用, 电视实时传送, 会议电视, 数字集群指挥调度, 现场指挥视频实况、电源支持等;在现有的应急通信系统与设备配置中主要有:卫星系统与设备 (固定站与卫星车, 便携站结合;动中通、静中通等) , 海事卫星设备, 移动通信应急基站车, 数字集群应急基站车, 应急指挥车及各类指挥调度终端, 现场视频采集单兵, 应急油机 (车载、便携) , 应急交换车, 应急微波, 短波, 无线接入, 现场视频传送等。在各次应急通信现场保障中, 应急通信系统与设备应用特点各有所不同。

前文所述的应急通信保障需求的领域可以看到, 所涉及的自然灾害、大型活动、事故灾害及各种应急灾备演练等, 对应急通信保障设备的需求是各有所侧重。下面通过两类情景案例对应急通信的设备应用特点来进行类推分析。

3.1 重大自然灾害中的应急通信保障设备需求与应用特点

3.1.1 应急通信参与抢险救灾的现场保障

近年来, 全国各地的自然灾害多发, 应急通信已成为现场通信保障的重要手段, 中国电信所辖的各地应急通信队伍在各类灾害发生时能及时赶到现场。为先实现现场的对外的通信能力, 中国电信采用CDMA移动应急基站车加卫星传输远程异地入网迂回接入的方式, 来实现受灾现场应急通信应用。一般来说, 范围及影响度较小的自然灾害, 移动应急基站车加卫星传输远程异地入网迂回接入的方式, 可以解决抢险救灾第一时间的通信保障需求, 对于较大的自然灾害, 则需要更多的应急通信设备投入。

以2013年的雅安地震为例。2013年4月20日, 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 灾情发生后, 中国电信应急队伍立即全力组织, 第一时间出动应急抢险队伍抗灾保通信。集团公司在第一时间由集团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领导成立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抗震救灾指挥部, 在集团领导总指挥下, 集团领导及应急办赶赴灾区现场、协调全国应急通信能力为抗震救灾提供物资和人员援助保障。除四川机动局外, 其他省市机动局协同支援, 率先到达芦山实施应急通信保障。救灾中使用了CDMA应急基站车、应急通信指挥车、卫星应急通信车、卫星电话、各类卫星地球站、应急油机等。以应急基站车驰援和空投应急卫星设备方式, 通过上海卫星站枢纽远程长途传输迂回, 第一个恢复宝兴县城移动通信, 在宝兴开通的C网通信为灾民提供了免费平安电话服务, 为抢险救灾提供的现场通信保障;通过卫星车, 第一时间为中央电视台提供中央领导人在地震现场的新闻传送保障, 等等。

又如2013年8月28日云南迪庆发生5.1级地震, 造成光缆与电力中断。中国电信云南分公司了解到在巴拉格宗景区有当地民众及大量游客被困, 随即派出了CDMA应急基站车和应急通信队员前往灾区, 进行灾备。8月31日, 再次发生5.9级地震, 山体塌方造成道路阻断、通信中断, 景区与外界隔绝, 地震造成落石不断, 近400人被困在危险境地。现场的CDMA应急基站车通过卫星建立与上海卫星枢纽站远程转接通信链路, 成为当地与外界的惟一通信联系纽带、成为生命线。在CDMA移动应急基站车的通信支持下, 保持通信联系, 内外协同, 共同抢险、开路, 终于在9月2日晚, 打通道路, 全部游客和当地人员走出困境。应急通信的保障成为抢险救灾的生命线。

而2014年8月的云南鲁甸地震, 调集最多的除移动应急车、便携卫星设备外, 就是大量的应急油机和卫星电话, 解决由于断电引起的通信大面积中断。

目前, 卫星通信加移动应急基站车、各类应急油机、卫星电话及指挥调度设备, 是在抢险救灾应急通信保障中应用最频繁的装备。

3.1.2 应急通信在抢险救灾中的应用特点

在自然灾害中, 应急通信系统与设备可涉及的各个子系统, 分别有应急指挥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应急动力设施、公网应急通信支持及其他各类应急通信设备与装备。各系统与特点与作用分别为:

⊙应急指挥系统可以由应急指挥平台、现场应急指挥车、单兵监控、数字集群通信及各类对讲系统组成。提供应急指挥所需的语音、数据通信、视频会议、各类信息汇集、指令发布、指挥调度、现场监控等功能, 实施各类抢险救灾协调指挥。

⊙卫星通信系统与设备由各类固定、车载、便携卫星站以及移动卫星系统终端 (卫星电话) 、卫星定位设备组成。提供卫星数据中继传输;各类移动、集群、交换车载站、指挥车等的远程卫星迂回传输接入;提供现场媒体视频卫星传输服务;卫星电话提供直接的现场电话通信;卫星定位提供现场定位等;卫星通信还是各类地质灾害现场监控数据的重要传输手段。

⊙无线通信涉及到各种制式的移动通信、短波通信、微波通信、无线接入等。目前最常用的移动基站车 (如中国电信的CDMA基站车) 可支持现场移动用户接入, 提供话音、短信及3G数据网络服务;支持灵活的卫星中继传输远程入网, 为现场的抢险救灾提供应急通信支撑, 为灾民提供报平安通信服务;微波通信在应急通信现场为无线传输手段, 可提供数据传输或双向视音频信号及中继传输;短波通信则在应急通信现场, 能非常灵活、机动地提供无线话音及数据通信服务。

⊙应急动力设施涉及各类应急电源车和应急油机发电设备。自然灾害中, 无论是地震还是冰雪灾害或是各类暴雨水灾等, 供电中断已成为通信受影响的重要成因。应急发电设备已成为应急通信现场支撑的重要装备。

3.2 大型活动中的应急通信保障设备需求与应用特点

重大活动是指由国家或某省市承办的国际性大型组织活动 (如世博会) 、各类重大国事会议 (如A PEC) 、各类大型体育赛事、大型展览、大型安全演习等。重大活动一般为非突发性, 可做充分的专项预案准备。

在重大活动中, 除正常的公网通信需要给予相应的区域性扩容、重点保障外, 应急通信系统与设备也要做好预案, 既充分利用应急通信设备做现有公网的区域性容量或覆盖不足的补充, 同时预备各类突发状况的需求。

3.2.1 应急通信参与重大活动的通信保障案例

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例,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应急通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世博组委会及政府与企业在上海2010年世博会期间应对安保突发事件处置要求, 为各类紧急突发事件处置提供应急通信指挥车现场临时指挥中心, 提供快速、临时的VSAT、海事卫星等手段的应急通信保障, 确保通信畅通;根据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在世博会提供的主要服务、参与的重要大型活动通信保障要求, 为上海800M数字集群政务网集群调度指挥系统, 上海本地CDMA移动通信网、卫星视频转播业务提供支撑保障;为确保现场通信设备的用电安全, 小型应急油机、配电设备等为配套应急通信保障设施;应急微波则建立起一些重要应急传输的备份路由。保障范围为:上海世博园区3.28平方千米围栏区内“一轴四馆”中国馆、演艺中心等核心区域;上海世博园区3.28平方千米至5.28平方千米区域内8个重要出入口, 并辐射园区内重要活动场所;上海地区机场、火车站、涉博宾馆、场所等重点区域, 以及政府、企业在世博期间的指定保障地点。其中, 数字集群应急基站车保障了世博组委会及各世博展馆的指挥调度协调使用;中国电信从各地调集了多辆CDMA移动基站车, 与上海机动局移动基站车一起, 分别分布在世博各个大人流量的重要场点, 保障的超常规负荷的容量需求分担;卫星固定主站的应用主要解决在临时有需求时能快速形成传输接入能力, 世博会中解决了几个重要节点 (如开幕式、闭幕式等) 应急指挥车、数字集群基站车等临时需求现场应急指挥调度支撑保障需求;应急指挥车在现场的驻守, 会议系统和视频监控与组委会通信指挥中心及指挥平台互通, 则为组委会现场通信保障提供了现场指挥中心;各C, Ku频段卫星车则为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随时现场电视传送提供卫星视频转播支撑保障。

在历年来各次重大活动或重要赛事中, 相关的应急通信设备都本着既分担现场爆发性通信容量需求的支撑, 同时预案应急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通信支撑的要求落实保障。

3.2.2 应急通信在重大活动中的应用特点

在重大活动中, 应急通信系统与设备的应用可归纳为下列这些子系统:应急指挥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系统, 应急动力设施, 公网应急通信支持等。各系统与特点与作用分别为:

(1) 应急指挥系统由应急指挥平台、现场应急指挥车、数字集群通信、单兵监控等组成。提供应急指挥所需的语音、数据通信、视频会议、指挥调度、现场监控等功能, 实施重大活动的协调指挥。

(2) 卫星通信系统与设备由各类固定、车载、便携卫星站及移动卫星系统终端 (卫星电话) , 卫星定位设备组成。为各类移动、集群、交换车载站、指挥车等的远程卫星迂回传输接入;提供现场媒体视频卫星传输服务;卫星电话为现场备勤, 当发生应急需求时, 提供直接的现场电话通信;卫星定位提供现场各类应急通信车定位跟踪等。

(3) 无线通信涉及到各种制式的移动通信、微波通信、无线接入等。应急移动通信基站车直接为现场的大话务量及数据流量起疏忙作用;应急微波通信在现场为重要传输路由建立无线备份传输手段;应急无线接入也为现场的大数据流量进行疏忙等。

(4) 应急动力设施主要为各类应急电源车和应急油机发电设备。在现场为一些重要的通信热点提供备份供电保障等。

4 综合分析

现代应急通信设施的应用特点有:

(1) 准备时间短, 需要实施联合通信保障。除一些大型活动外,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一些突发事件, 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危害程度, 事前难以确定。在遇到一些诸如较大地震等灾害情况下, 政府、军队、企业、民间、地方及各类媒体等都会参与, 涉及的单位多、需求多、动用的通信装备多。从需求提出、任务下达, 到人员装备出动, 准备时间极短, 且在现场需要能够落实统一协调的组合联动应急通信保障。

(2) 需求多元化, 保障内容复杂多样性。现场所面临的各类应急通信需求对象, 决定了应急通信保障需求内容的多样性, 侧重点的不同, 在现场人员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指挥及管理者一定能做统筹协调、多方兼顾的安排。

(3) 通信特殊性, 现场保障要求专业综合性。在重大活动或自然灾害等事件中, 单一的、小容量设备已不能满足综合性事件的保障需求。越来越多的应急保障是在各部门的协同、多通信专业联动中实现对事件的综合保障。在独立使用专业应急通信设施的同时, 能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可使用的大网或联合使用大网通信能力, 以提供最大限度的通信保障, 是对在现场保障的设施与人员的综合要求。

(4) 资源支撑急, 需要强有力的后备保障。在应急通信现场能力落实中, 确保的后备装备和人员支撑很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充分处理好平时与急时的人员、资源调配和储备配置, 以及充分的预案与应急指挥调度流程和机制的确定与准备。

(5) 涉及部门多, 需要高效能的指挥协调体系。在需要大型应急通信保障提供的事件或活动中, 需求方和使用方是远远超越企业内部的, 涉及政府部门、自在各方的抢险或应急事件处置或大型活动的主办/参与者等, 这需要有强有力的权威指挥协调中心, 建立应急机制来处置各类现场需求, 做出协调及指令下达。

5 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化、智能化及综合化的不断发展, 应急通信的系统与设备、平台、信息化、指挥调度体系、各类装备等一体化的建设将与应急通信保障有更多的有机协调与融合, 同时更好地将“信息化”组合“多元化”形成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3号.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2014-12-24 10:07:09

[2]孙玉编著.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年

[3]ITU-emergency国际电联应急通信工作大全.ITU国际电信联盟, 2007年

保障设备 篇8

1 依托我院探讨科研设备计量保障模式

1.1 计量保障及其现状

尽管我院的医学计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包括我院在内的各军内基础医学研究单位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为满足各类工作的需要,也相应地成立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军内的重点实验室。由于历史原因,针对实验室实验设备质量保障方案的研究一直未能展开,各类实验室在通过各级主管部门的认可时,只将实验室部分强制检定的设备(主要指医学计量站所建标准能够覆盖的项目)送检。而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下发的“各类仪器的检定收费办法”,部分设备的一次检定收费甚至大于该设备的购置价格,导致相关实验室设备存在送检率不高、涵盖面较窄、检定周期控制不严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项基础医学研究任务的圆满完成,因此有必要完善我院医学计量工作的质量保障体系。

1.2 计量保障的分类

根据调研结果,参照国家及军队的强制检定仪器目录,我院实验室计量保障的范围分为以下3类仪器:

第1类(强制检定设备):各类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红外、荧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比色计(滤光光电比色计、荧光光电比色计),酸度计,各类天平(含砝码),压力表,温度计,血压计,生化分析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移液器,容量瓶,酶联仪,心电图机,脑电图机,心电监护仪,X线机及其他各类放射装置,各类激光源,流量计,各类有害气体测试仪(臭氧测定仪、CO分析仪、CO2分析仪、SO2分析仪、测氢仪、硫化氢测定仪、职业测氡仪),烟尘,粉尘测量仪,血球计数器等。

第2类(需根据行业标准,进行不定期测试的设备):生理参数记录仪,恒温设备,离心机,各类质普仪(含飞行质普仪、气-质联用、液-质联用),氨基酸分析仪,心率计数器,MRI、粘度计、显微镜、血氧饱和度检测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血气分析仪、脑电频率分析仪等。

第3类(一般性控制的设备):冰箱、冷冻干燥机、二氧化碳培养箱、PCR仪、药物溶出仪、氢气发生器、真空泵、熔点测定仪、自动电位滴定仪、污染测量仪、分子杂交仪、梯度混合器、高频电刀、血糖仪、电泳仪、拉力实验机、热辐射计、流式细胞仪、负压气密性检定装置、切片机、超净工作台、蠕动泵、超声波清洗仪、超声波细胞粉碎机、水分快速测定仪、微电极放大器、旋转蒸发仪、点样器、辐射仪、高压釜、大鼠行为测定系统(长度、时间)、钠钾氯分析仪、无创伤血压测定系统、热板测痛仪、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各类摇床(转速、温度)、压力蒸汽灭菌器、凝胶图像分析系统、DNA合成仪、DNA序列分析仪等。

1.3 计量保障的目标

拟通过扩建检定或测试项目,对实验室应受控设备全面开展检定或测试,使受控率达到100%[1],以保障数据量值准确、可靠、有效,满足我院国家和军队重点实验室对实验设备的控制需求,确保各项重点任务的顺利实施。

1.4 计量保障的技术方案

1.4.1 实验设备计量保障软件条件建设

为实现上述实验设备的计量保障目标,须对开展计量保障的软件条件进行完善。软件条件的建设主要涉及各种检定、校准、测试方法及规范的研究。

首先,针对强制检定的20类仪器,虽然其均有强制《检定规程》,但大部分《检定规程》制定时间较早,其覆盖项目的完整性、可行性都有待进一步加强。为完成对强检设备的保障任务,必须不断向相关行业的专家学习,针对各类仪器的检定,制定完善可行的操作方法,并经专家审定,投入实施。

第二,对根据行业标准,需进行不定期测试的设备,应加大测试方法、规范的研究。虽然这类设备不属于强制检定设备,但通过所测试所得实验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科研工作的质量(如样品分离的效果、样品提取的纯度等),因而对此类设备的测试保障更应引起重视。由于此类设备没有现行的《检定规程》和操作规范,在起草操作规范的过程中,需不断与设备的使用人员讨论,确定影响该类设备正常工作的关键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计量测试技术,制定出可行的测试和操作规范,经相关行业的专家审定后正式实施。

第三,对实验室的一般性控制的设备,由于该类设备对涉及的技术参数的准确性要求不高(特殊情况下除外:例如,对储存具有生物活性物质低温冰箱的温度控制要求较高,应该进行强制测试),只需在操作、使用人员的配合下,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对某些参数进行定量或定性测试,确保其满足实验的基本要求,必要时也可编写操作和使用规范。

1.4.2 实验设备计量保障硬件条件建设

硬件条件建设主要是指开展实验室计量保障所需的标准、测试设备的配备或相关检测设备的改造、升级等。目前,我站根据上述论证方案,需要购置部分检定或测试设备。

1.4.3 实验设备计量保障技术工作的方式

参照国内外计量保障工作的通用方法,根据我站的具体情况,拟采取如下的技术工作方式:对通过建标,我站能够强制检定的工作器具逐台(件)进行检定;对我站尚无该项标准,需相应军内专业总站协助检定的设备,联系上述单位协助完成;对需进行不定期检测的设备,根据具体情况,可由我站具体实施操作,也可由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根据行业标准进行自查或数据比对,保证该类设备出具正确的测试结果,满足科研工作需要;对实验室的一般性控制设备,根据需要,可由我站的检定人员利用现有技术条件进行测试,也可由实验室的操作使用人员在我站或相关工程人员的监督、指导下依据相应的操作、测试规范自行测试并记录各项参数,进而达到条件保障的目的。

2 医用激光源的全程质量保障

由于医用激光源的质量对激光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医用激光源”被列为国家规定的强制检定项目,同时它在病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它的全程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以医用激光源为例,探讨医学实验室设备的计量保障模式,由此形成科学、有效的医学计量保障体系,进而体现全程质量保障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2.1 基于工程技术人员的全程质量保障

2.1.1 医用激光源的购置及初步验收

首先,由拟购置单位根据需要提出购置申请,购置申请应包含如下内容:购置医用激光源的必要性、相关参数要求。然后拟购置部门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协助下进行市场调研、论证,在充分考虑医用激光源的性价比的前提下确定拟购置设备的国别、型号等,购置、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医用激光源的质量评价方法(如前所述),对购置的医用激光源进行验收(该任务也可在计量检定人员的配合下完成,因其核心内容是医学计量规程中要求的初次检定项目)。

在医用激光源检定规程规定的周期内,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每台设备的使用频度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及时查找并排除故障隐患,在使用操作人员发现设备有异常时,工程技术人员应及时赶到现场分析、解决问题。

2.1.2 基于医用激光源的操作、使用人员的质量保障

激光源如长期未用,使用前应注意检查电源和外部管线的连接是否正确等。医用激光源使用过程中,需要有专人对其进行管理,定时检查各项参数设置是否合理,严格控制其使用环境,使用后立即按要求关闭设备等。在日常维护、管理中,使用部门应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对医用激光源的使用编写操作规范,并在工作中严格遵照执行。同时,也应学习简单的设备保养维护常识,以便进行日常维护,降低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另外,仪器应该有专门的仪器负责人对其进行管理,并实行使用登记制度。

2.1.3 基于计量检定人员的质量保障

该项工作应在计量站的组织下,由相应专业的计量检定人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军用标准《医用激光源检定方法》强制检定完成。检定员在对每年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各类数据对每台设备的工作状况做出评价,以便为该类仪器的购置(国别、型号等)提供科学依据。

2.1.3. 1 通用检定项目[2]

2.1.3. 1. 1 外观质量与安全可靠性

(1)医用激光源应有下列标志:医用激光源名称、型号规格、制造厂名称、制造年月、出厂编号、分类标志、警告标志和明显的接地标记。

(2)医用激光源应能正常启动,各调节旋钮、按键、开关等均能正常工作。

(3)医用激光源应配备功率或能量显示器。

(4)医用激光源在工作时,应能发出辐射警告信号。

(5)3A类以上的医用激光源必须配备控制开关。当关闭开关后,激光源立即停止工作。

(6)用于手术的不可见医用激光源,应配备指示光。指示光应清晰可见且与激光束保持同轴。指示光功率一般应小于5 m W,对有特殊要求且安全措施足够可靠的医用激光源,其指示光功率不受此限制。

(7)导光系统应转动灵活,操作方便,三维空间内无死点。末端输出激光和指示光均应为单光斑且无死点。

2.1.3. 1. 2 稳定度或重复性

测量持续照射10 min内,或按激光源厂家技术指标要求,测量持续照射时间T内导光系统末端输出功率的时间稳定度或输出能量的重复性标准:医用连续激光源输出功率的时间稳定度应优于10%;医用脉冲激光源输出能量的重复性应优于15%。

2.1.3. 1. 3 复现性

反复调节示值大小,再回复原值;或在相同工作示值下,反复启动控制开关,测量导光系统末端输出激光功率或能量的复现性标准:医用连续激光源输出功率复现性应优于10%,医用脉冲激光源输出能量复现性应优于15%。

2.1.3. 1. 4 示值相对偏差

医用激光源功率或能量显示器的显示值与导光系统末端实际输出功率、能量的相对偏差应不超过20%。

2.1.3. 2 在检定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几点[3]

(1)对于多功能或多波长医用激光源,应对每一功能状态或每一波长分别予以检定。

(2)如果医用激光源既可连续输出,又可经斩波后“脉冲”输出,则可只按连续激光源进行检定。

(3)启动医用激光源时要在委托方操作人员的配合下进行。检定人员不了解被检医用激光源的操作程序时不宜擅自启动。

(4)对聚焦输出的激光测量功率或能量时,切忌探测器的光接收面要避开激光束焦点及其附件位置,以免激光在小光斑时功率密度过高而破坏探测器。

(5)测量激光功率或能量时,要根据预估的功率或能量大小选择合适的量程。如果不能预先估计,则应遵循从大到小的原则选择量程。

(6)检定时要特别注意个人安全,避免激光照射到人体(特别是眼睛)造成意外损伤,必要时应佩戴激光防护镜。

2.1.3. 3 组织并实施医用激光源的使用、操作人员培训

为确保各项激光防护措施的实施,需要加强安全防护的培训工作,使操作人员了解激光对人体的危害,正确使用激光设备,进行安全操作,并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使设计人员在工程设计中考虑有关设计要求;使管理人员和职业安全卫生监察人员对激光危害和预防措施有进一步了解。此外,有关部门还应加大对激光安全防护的宣传力度,在相关杂志上开辟专栏,介绍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办相关知识讲座;不定期召开全国或全军性的学术会议,进行专题学术交流等。

仪器设备的全程质量保障对各项事业,尤其是对以测试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只要大家解放思想、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努力,该模式的全面实施将会对以医学研究为龙头的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医学计量事业必将取得长足的发展,并在未来世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院科研人员计量意识大大增强,从“要我计量”转变为“我要计量”,计量工作逐步已深入人心,为下一步科研设备的全程质量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依托解放军总医院的全军医院临床、急救设备的全程质控工作已逐步展开,我院作为全军最大的医学科研单位,院医学计量测试研究站已上报并申请承担全军基础医学实验室实验设备的全程质控工作的研究与试点工作,它必将随着全军医学计量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逐步完善,形成科学、有效的医学计量保障体系,必将促进医学计量在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伟,纪春雷,孙志辉,等.军事医学计量回顾与展望[J].医疗卫生装备,2001,22(增刊):3-4.

[2]杨在富.医用激光计量[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64.

应急设备保障中心管理模式实践 篇9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急救设备在医院配备的数量越来越多, 很多医院在急救设备管理中都存在着设备闲置或重复购置等问题。急救设备在大部分时间里闲置, 造成设备质量下降, 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都较低。这不仅浪费医院的资源, 同时也增加了临床科室的运营成本[1]。此外, 急救患者对某些临床科室来说并非常见, 一旦遭遇患者病情恶化需要使用急救设备时, 科室医护人员难免手忙脚乱、仓促上阵, 这时急救设备的性能状态及操作人员对设备的操作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救治的成功率。

急救设备与其他常规设备相比, 具有闲时多、用时急、分布广、风险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 如何减少资源浪费, 充分发挥急救设备的效能, 同时降低设备的使用风险, 是医院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许多医院为此成立了急救设备调配中心或类似的设备调配部门, 统一管理常规急救设备 (例如呼吸机、注射泵、输液泵、监护仪、除颤仪等) 。

我院根据医院自身发展实际, 借鉴了其他医院的先进管理经验, 制订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保障预案及应急设备调配管理制度[2], 并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5月成立了应急设备保障中心。

1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及调配制度

针对新疆地区突发事件相对较多及维稳任务重的特点, 医院制订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应急预案。预案主要内容包括: (1) 急救设备的选型; (2) 建立急救设备调配绿色通道和协调机制; (3) 制定相应的处突程序及措施。应急设备调配制度则是在应急预案基础上制定的更为详尽的调配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流程如图1所示。

2011年夏天, 巴基斯坦连遭暴雨袭击, 造成严重洪涝灾害。为帮助巴基斯坦开展救灾工作, 根据上级部署安排, 我院派遣国家救援队赶赴巴基斯坦洪水重灾区———信德省昆瑞, 实施人道主义医疗救援。

此次救援任务时间紧、任务重, 院党委根据前方了解到的灾区实情,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我科应急设备保障中心迅速响应, 根据灾区气候特点及当地医疗卫生条件, 对医疗设备及物资进行分类选型, 在1 d内将所有医用耗材和急救设备筹集完毕, 并连夜派专人赴机场协助民航运输系统核对转运物资, 以保障这些急救物资顺利抵达灾区[3]。

救援队于10月20日从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出发, 并于11月4日乘包机回国, 历时16 d。不仅为当地灾民提供了急需的医疗救护及疾病防治服务, 还向巴基斯坦军方赠送了价值200多万元的医疗物资, 圆满地完成了救援任务。此次任务, 有效发挥了应急预案的保障作用, 充分证实了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并为今后处理类似的突发事件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

2 应急设备保障中心设备选型及人员配置

根据三级甲等医院相关规定并结合医院自身实际, 我院应急设备保障中心目前仅对4类急救设备实现了应急保障及资源共享, 分别是呼吸机、监护仪、注射泵、输液泵等[4]。经过6 a多的建设及发展, 保障中心现有呼吸机4台、监护仪30台、注射泵15台、输液泵10台。

保障中心隶属于医学工程科。在人员配置方面, 中心配备1名调配员, 医学工程科的9名工程师兼管保障中心的设备维护工作。中心实行24 h值班制, 调配员负责平时的设备登记、保养和验收工作;工程师轮流负责应急设备的调试与维修, 并在必要时指导使用科室人员正确操作仪器,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保障中心运行流程

应急设备保障中心在接到临床科室的设备租借申请时, 值班人员立即响应, 并详细登记出借设备的名称、型号、设备编码、出借时间、出借科室等信息。双方签字确认后将设备交申请科室使用。设备租借完毕后, 使用科室应即刻返还, 保障中心值班人员对返还的设备进行验收, 并登记相关信息和扣除相应的租赁费用, 双方签字确认。保障中心具体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4 应急设备的验收与质控

出借的应急设备在每次返还时, 保障中心调配员需对返还的设备进行仔细验收, 检查设备外观及附属配件是否完好, 并开机对设备的主要功能进行必要的检测。此外, 由于急救设备的使用安全风险性较高, 需要对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及质量控制[5]。我院的医疗设备根据军队医疗设备管理相关规定, 需定期进行计量及质控。为此, 我院成立了医学计量三级站, 每年定期开展医学计量和质控工作。对于保障中心的应急保障设备, 应用安全和质量控制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针对应急设备使用频率高、使用风险大的特点, 我们对保障中心的呼吸机、注射泵等使用频率较高的急救设备规定每半年检测1次, 其他设备每年定期检测1次。如设备在使用中出现故障, 则需立即对该设备进行维修, 并在维修或更换配件后重做质控[6]。

5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经过6 a多的具体实践, 我院应急设备保障中心已初具规模, 不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发现很多需要完善之处, 运行模式和全程管理等环节均有待进一步探索及改进。

5.1 实现应急设备全程信息化管理

应急设备保障中心目前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手写记录阶段, 应急设备的所有出借及返还记录都需要手写逐一记录。随着保障中心急救设备不断增多, 原来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临床应用需求。此时需要开发一套数据信息管理软件, 结合成熟的条形码录入技术, 将设备的所有信息 (包括设备的出错、使用、故障、维护、保养、质控、租赁费用等信息) 都自动录入该系统中[7]。这对提高设备使用率、完好率及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均大有益处, 能真正实现租借设备信息全程化、信息化和自动化, 还能为今后医院设备选型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并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5.2 加强急救设备临床应用培训

急救设备作为临床使用的一类特殊设备, 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用时急、闲时多、分布广、风险大等特点, 这就要求临床医护人员必须十分熟悉设备的操作和安全规程, 一旦需要能立刻投入到抢救工作中[8]。但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发现除了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急诊科等一些专业科室外, 有些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平时对呼吸机等急救设备的操作并不十分熟练。此外, 由于人员流动频繁, 新上岗的医生、护士很少接受系统的急救设备操作培训。我们在应急设备调配过程中, 经常发现有些医护人员对呼吸机的操作十分陌生, 呼吸机出现报警, 分不清是参数设置的问题还是患者自身的病情所造成的。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救治, 有时甚至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医疗事故。因此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救设备的操作培训显得十分必要, 而且在注重培训的同时应结合操作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直接与科室考评挂钩, 使科室充分认识到规范操作急救设备的重要性[9]。目前, 医院已经制订了较为详尽的培训计划, 结合医院护理部每季度举办的护理人员培训考核, 加入急救设备操作培训内容, 并对急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冠心病监护病房等不定期进行抽考, 并将考核成绩纳入科室的绩效考核, 定期公布。

5.3 综合分析合理配置应急设备

应急设备保障中心运行6 a来, 随着临床科室医疗业务的拓展及对中心认知度的提高, 中心成立之初配备的4台呼吸机逐渐不能满足调配需求。个别科室长期占用保障中心的呼吸机, 造成其他科室急需使用呼吸机时无设备可调, 紧急情况下只能临时在全院范围内寻找空闲呼吸机, 这无疑埋下了医疗安全隐患。这种状况说明保障中心前期设备论证不够充分。对于长期借用呼吸机的临床科室, 说明该科室重症患者较多, 呼吸机使用频率高, 应为该科室单独购置一定数量的专属呼吸机, 而非长期占用保障中心的设备。2014年, 我院在原有4台呼吸机的基础上, 计划增配4台便携式有创呼吸机, 以便充实平时的保障力量,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此外, 保障中心输液泵的租用率很低, 6 a来租借次数仅有10余次,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这说明医院在今后的设备配置论证过程中, 需根据应急设备的使用特点和频率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以避免此类现象再次发生。在2014年年初制订医院设备采购计划时, 经医务部协调, 我中心将部分闲置的输液泵调配到提出相应采购申请的临床科室, 以使该类设备的经济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5.4 完善应急设备消毒及维护保养措施

由于受到人员配置和办公条件的限制, 我院应急设备保障中心的设备消毒及维护保养一直是整个工作流程的薄弱环节[10]。目前采取的消毒措施仅仅是定期对设备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及使用酒精对表面消毒除尘;针对呼吸机所采取的措施是每次使用一次性呼吸管路, 但是对于呼吸机的内部管路及外部附属器件缺乏有效的消毒措施。这些措施都难以满足医院的感控要求, 对保障中心的管理人员也存在潜在的健康危害。不过, 随着医疗安全意识的提高及办公环境的不断改善, 这项工作已被提上议程, 保障中心目前正在制订相应的消毒工艺流程及消毒设备购置计划。

6 结语

急救医疗设备的管理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应急设备的调配使用也是医院等级评审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应急设备保障中心的成立不仅提高了急救设备的使用率, 而且可使医院避免重复购置和盲目引进, 初步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6 a来, 我院应急设备保障中心运行情况总体良好。经初步统计, 呼吸机、监护仪、注射泵的使用率分别为75%、71%和65%, 输液泵使用率较低, 仅为7%。除输液泵外其他应急设备的使用率都比较高, 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初步发挥出了保障中心的调配效能。

我院的应急设备保障中心尚处在雏形阶段, 很多保障功能尚待开发和完善, 一些在运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和改进, 例如设备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加强人员操作培训、完善消毒流程等。相信随着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 急救设备有效管理受重视的程度也会水涨船高, 这些问题最终将会得到妥善解决。

摘要:介绍了一套医院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调配制度, 系统阐述了应急设备保障中心的具体构成及运行模式。结合实践经验, 证明了成立应急设备保障中心是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充分发挥设备效益、提高设备使用率的有效措施之一。从信息化、应用培训、资源配置、消毒维护等4个方面分析了保障中心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 以期提高急救设备的使用率, 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和盲目引进, 初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关键词:急救设备,应急预案,调配制度,保障中心,信息化

参考文献

[1]蔡玉琴, 曹江丽, 李开元, 等.医院急救设备供应管理实践与评价[J].医疗卫生装备, 2014, 35 (11) :131-133.

[2]吴浙君, 田源, 陈德军, 等.医疗设备管理调配与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13, 10 (11) :81-82.

[3]曹力, 彭碧, 波王藩, 等.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巴基斯坦洪灾中的医学救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 19 (11) :1 043-1 045.

[4]李开元, 祝军, 范军, 等.综合性医院急救设备供应中心管理实践[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 (9) :34-37.

[5]刘延武, 吕鹏, 王卫东.医学工程质量控制风险评估方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8, 27 (2) :169-172.

[6]王卫东, 曹德森, 吴昊, 等.医学工程保障中的质量控制的研究[J].医疗设备信息, 2007, 22 (3) :5-8.

[7]张瑶.基于Oracle数据库的急救设备供应中心[J].医学与社会, 2009, 22 (5) :51-52.

[8]胡冬梅, 陈瑁, 王玲.急诊抢救室设备管理方法探讨[J].护理学报, 2009, 16 (12B) :25.

[9]何林政, 多桂芝.谈在基层医院开展急救设备使用培训的体会[J].医学创新研究, 2008, 26 (5) :88-89.

试论机房的设备维护与技术保障 篇10

各播出单位应具备多种信号源, 如光纤、卫星、数字微波等, 保证可靠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源。播出部门在播出节目时必须具备两路节目源, 主要播出系统保证两种以上电力供电, 配备专业的线路维护巡查人员和专用车辆。供电安全保障。供电系统的高压外电为双路市电电源, 两路外电分别来自相对独立的两个变电站, 主供为专线线路, 备供是非专线线路。播出中心机房的主用供电回路采用120KVA的UPS供电, 为播出中心专用。它是输入双电源可自动切换、在线式双机并联UPS电源设备的供电方式, 具有自动倒换、自动到旁路功能。采用安全的视频服务器。要采用分布式存储, 就是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各节点服务器上, 利用多台服务器分担存储负荷, 提高存储和访问效率。在这种结构中, 存储的数据是共享的, 节目数据可以在任何一个节点的解码通道上提取使用, 从而形成更为冗余的播出结构,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扩展性。此外还需要健全分级存储架构。根据过去的使用经验, 节目上载时因为录制和审看过程中的人工操作, 对解码板与带宽产生压力, 容易出现死机, 需要对解码板或整个服务器进行复位。分级存储架构的建立对防止故障扩散, 提高播出安全性作用明显, 包括一切与上载有关的重建、维修、维护, 都不会对播出产生干扰。要采用双网卡结构对数据进行迁移, 每个节点都装有两块千兆以太网卡, 两块网卡“绑定”相同的IP。数据迁移时, 若其中一个交换机或网卡通道出现故障, 另一通道会自动接管其工作, 迁移数据不会产生误码。

2 建立并完善数据库安全保障

在播出系统安全性设计中, 硬件的备份已经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这种方法保证了播出故障发生时播出内容的连续性, 提高了播出安全性。然而硬件的安装、配置只是保证数据库高效运行的基础, 要想让数据库保持健康运行的状态, 必须结合有效的监测、管理和维护, 这是我们日常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必须指定有数据库管理经验的工作人员专门进行监测和管理, 掌握软、硬件运行状况, 监测警告信息和文件系统的空间使用情况, 及时对过期数据进行清除, 力求尽早发现问题, 防止极端情况出现。

3 保障播控系统的安全

第一, 采用两级控制结构。节目单编辑工作区负责节目单的编辑和整理, 播控工作区主要负责播出设备的控制、检测、报警等, 两个工作区分工明确, 互不干扰, 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二, 采取双机热备方式, 如播控、设备管理和设备调度等。当主控工作区出现异常时, 通过RS422倒换开关把“备控”工作站设置为“主控”, 即可接管控制任务。在实际应用中, 播控工作区对主备播出视频服务器、主备切换台、播出录像机、特殊功能键、键混等设备就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控制。

4 采用硬盘自动播出系统

采用以视频服务器为核心的硬盘播出方式, 备份应急录像机播出为辅的盘带混播方式, 可以充分发挥硬盘存储的优势, 实现多通道资源共享, 提高工作效率, 抑制人为事故的发生。它避免了传统的录像机播出系统因录像机磁头损伤及录像带反复播放导致的信号损失给播出带来的影响, 可以明显地提高播出质量。同时, 它避免了机械故障的发生, 大大提高了播出的安全性, 充分体现了硬盘播出的优势。

5 加强故障维护管理

5.1 在广播电视技术的维护方面树立目标

广播电视技术的维护具有一定难度, 也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从根本目的出发, 树立针对性目标。

5.1.1 降低设备发生故障的几率, 避免大型设备故障

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需要较高的广播电视设备维护水平, 使主要的设备可以长期、始终的保持良好做工状态, 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使其延长使用寿命, 由于大型设备的故障对于广播电视的整体运作影响严重, 所以维护工作中要尽量避免其发生事故。

5.1.2 规范使用保养方法, 降低人为失误操作所导致的故障

广播电视维护所遇到的故障诱发原因中, 人为的技术操作失误是主要故障发生原因之一。随着广播电视系统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 其可靠性越来越高, 设备发生的自然故障率也越来越小, 而人为造成的故障比例却越来越大, 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 在对广播电视系统设备进行维护的同时, 发布制定一套正规做法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达到减少人为故障的发生。

5.1.3 对其他部门进行严格把关, 避免非技术类事故的发生

除了技术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所造成的故障便是非技术故障, 广播媒体需要通过无线电波的传送来达成最终目的, 在播出之前, 内部的操作运行与检查过程是错综复杂的, 所以协调好各部门直接的配合, 避免因各部门工作的衔接出现问题而导致故障的发生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要素。

5.2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技术维护模式

“无人值守”管理模式的实现, 既依赖于高可靠的设备稳定性, 又和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及各项技术保障设施密切相关, 如室内冷却 (空调) 系统自动化;电力检测与执行自动化;火灾报警系统及视频监控联动系统;入侵检测安全系统等等。实践证明, 配套的机房环境、安全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立, 是“无人值守”的必备条件。无人值守一定要加强检修, 加强网络实时监控、报警和完善安全传输发射控制平台, 加强人员培训和备份的完善。减少的值守人员, 一方面充实专业检修力量, 加强人员培训增强检修力量;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创新, 不断在设备不稳定的环节进行技术创新, 促进设备稳定运行。

5.3 重视和加强科学检修工作

广播电视发射技术维护以做好检修工作、隐患排差为重点。

首先, 科学合理地拟定详细的检修卡片和检修周期,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严格按计划确保维护工作的完成。常规检修遍及发射设备的每一个部位, 在日常仔细认真的检修中可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并且举一反三。对天馈线、电源等重点部位, 维护要点是:多清洁、常紧固、勤观察;对节目通路、射频通路等关键点, 维护重点是:勤查、必看、少动。日常维护技术要求不高, 但对责任心和工作态度有很高的要求, 要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早就是要早发现、早处理发生的事故;抓小就是小的事故不能放过, 必须及早处理, 防止积累成大事故;抓苗头是要抓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事故发生的征兆, 提前预防。

其次, 提高检修的技术含量, 向专业化和精细化方面发展。集中分析利用重要数据, 利用先进仪器, 对检修和处理故障非常有用, 可以帮助尽早发现异态并准确处理。技术人员充分利用测试仪器, 定期测试, 也是体现检修质量的重要标准。组织骨干力量进行技术改造, 一方面, 从设备故障中深入查找薄弱环节进行改进。每一次故障的发生, 都不要简单地放过, 都要针对故障发生的隐患进行深入剖析, 找出解决的根本办法。另一方面, 完善安全播出应急预案, 进行合理设备更新和改进。

6 结束语

新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 要加强对技术维护知识的储备及技术维护的职业技能。吸纳培养高素质人才, 制定约束措施并严格执行, 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对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工作时时分析, 处处学习, 对以前的失误进行分析检讨, 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故障进行预测, 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更新技术维护知识, 为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领域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收看好广播电视节目, 确保广播电视信号不间断, 高质量传输, 我们必须增强广播电视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机房的设备维护, 为安全播出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关键词:电视台机房,设备故障维护,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上一篇:加热质量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自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