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保障

2024-05-30

根本保障(精选9篇)

根本保障 篇1

自主创新是一个艰苦卓绝、艰难探索的过程,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创新也是如此。

汽车产业是国家重要支柱产业,提高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立自己的知名品牌,对建立创新型国家,提高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汽车产业开展自主创新的提法时间不短了,奇瑞、比亚迪等大批自主汽车企业也在努力开拓创新,但从全局看,中国车企自主创新效果甚微,整车设计和发动机、变速箱、车身、汽车电子等核心部件研发尚无明显突破。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为什么这么难呢?

创新不能凭空而来,需要有广泛而坚实的国民经济生产研发体系和政府相关政策作支撑。自1956年起,在前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建立了自己的汽车工业,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汽车产业步履蹒跚,进步迟缓,与几乎同时起步的日本汽车工业相比,我们大大落后了。究其原因,我们落后就落后在自主创新不足。我们对汽车的产业属性和社会属性认识不足,仅仅停留在以能造汽车为满足。改革开放后社会需求旺盛,政府和企业强调的都是产量,重整车轻配件,重主机,轻配件,并未在自主创新上下真功夫。从汽车企业的组织机构、人员结构、资金使用分配比例均可说明此问题。没有投入,何来产出?

创新也需要社会氛围,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飞行成功后,纽约万人空巷去迎接,美国政府立即从财政和政策上支持其投入生产,说明社会对创新者的认可程度。英国工业革命、美国上世纪初期崛起,其根本动力就是科技创新。对比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实,可以认为,创新的国民经济生产研发体系和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建立。

为什么中国汽车工业缺乏创新的传统?回顾中国的近现代工业发展,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苦涩而又难以面对的现实,即中国的近现代国工业都是借助“洋人”之手建立,生产和技术主导权都掌握在洋人手里,自主创新自然无从谈起。

上世纪之初,“洋务运动”为中国带来了造船、冶铁、机械加工等工业项目,但那都是在洋人的设计、指挥、管理下进行的,中国人只是充当了出资和苦力的角色。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前,中国国民经济曾经有一个短暂的发展阶段,但那也只是在“洋人”的帮助下,建立几个工业项目,更谈不上体系建设。而夹缝中的民营经济,也仅仅只有技术含量极低的纺织、面粉、火柴、肥皂等轻工业项目,而且本小利薄,弱不禁风。解放之初,毛泽东曾感叹:我们除了能磨面粉,能造桌子椅子茶碗茶壶火柴肥皂外,还能造什么呢?

解放后,也是在洋人(苏联)的帮助下,我们开始建立自己的基础工业体系,156个工业项目的建设,使得我们终于初步建立了自己的重化工工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的汽车工业开始起步,经过艰苦努力,通过学习洋人的技术,我们制造出了解放牌、东风牌卡车、红旗牌轿车和北京吉普,但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这些产品都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技术水平大大落后于国际水平。

改革开放几十年,国际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世界各大汽车厂商在中国都有合作伙伴,通过合资合作,中国汽车工业大发展,汽车产销量已经跃入世界第一,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我们仍然只是充当了代工者的角色,并未掌握核心技术如整车设计开发流程,车身、底盘开发技术及整车、发动机、变速器的匹配技术和排气净化技术,突破碰撞安全性、N V H(振动、噪声、平顺性)等关键技术。据统计,在我国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 B S、微电机、安全气囊等核心零部件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00%、100%、91%、97%和69%。中高端车所需的自动变速器78%为进口产品。汽车电控产品的核心技术几乎全部被跨国公司垄断,其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汽车电控产品多由外方原配套厂商提供,2010年日本对华零部件出口,电控产品占出口零部件总份额的66%,这次日本地震造成中国很多车企产业供应链中断而停产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可以清楚地看出,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在汽车生产上,我们仅仅只是在数量和品种上有了提升,但在技术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创新上,我们并没有取得多少值得骄傲的成就。主导中国汽车市场的仍然是洋人和洋品牌。

汽车产业是建立在电力、钢铁、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各种现代基础工业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这些基础工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化的汽车产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辆汽车的身上集中了几乎所有的现代工业发展成就,汽车产业能够发展到今天的高度,就是建立在不断的发明和创新的基础上的。比如,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汽车的诞生;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汽车大规模生产,成为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电子技术的发明,使得汽车更为快捷安全、更为节能环保,更为智能化,更符合人性特点;材料科学的的发展,使得制造汽车的材料越来越轻,强度越来越高。眼下的新能源潮流,势必将汽车发展引领向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这些都生动地说明,创新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一辆汽车由数万个零部件组成,如果将汽车形象地比喻为100这个整数,那么所有的这些创新都是一个个单独的“1”,只有这些“1”的相加,才能有完整的“100”。而在中国的“100”中,有很多的“1”都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基础材料工业为例。如钢材,一辆汽车所需钢材为其自身重量的80%,所用部位不同,对钢材的厚度、强度、材质的要求就不同。这就需要相应的生产、研发体系来满足汽车发展对材料不断更新的要求。

由于基础材料工业落后,虽然中国已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但汽车、飞机、舰艇所需的特种钢材,相当部分自己不能生产,比如,冲压轿车车身所需的双面镀锌薄板,对钢板的延展性、屈服强度、镀锌层的厚度,钢板的幅宽、钢板在恶劣环境下的抗腐蚀能力等都有极高的技术要求。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钢铁工业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落后,轧制不出如此高条件的薄板,结果不得不长期进口。以后武钢、宝钢下大力气花高价进口先进轧制设备,才算部分解决问题,但产品在各项技术指标上,与国外先进产品至今仍存在差距。由于钢材材质和加工手段的落后,一台同样马力的发动机,我们自制的重量超过发达国家产品,自重大导致发动机油耗增加,公斤输出马力比例低。

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上装备的现代电子科技产品越来越多,如电子技术推进了防侧滑、防抱死、导航、高级音响、视频、空调、测速、燃料优化等等。发动机的创新带来了高压共轨、涡轮增压、顶置可变气门等。汽车电子技术更是中国汽车创新的短板。除了钢铁、电子技术外,石油、化工、精密加工、精密铸造等基础工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这就是基础材料创新的差距。

基础理论创新的差距就更大了。基础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是解决“所以然”的重大问题。中国的发动机生产、研制瓶颈一直未能突破,飞机、舰艇、汽车一直患有“心脏病”,中国的特种材料研究总是卡壳,原因皆在于此。反观日本,现在在特殊材料的研究上已经达到材料寿命阶段,即这辆汽车上所用的各种材料均为20年左右寿命,寿命期内各种检测指标完全合格,但一到了设计寿命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材料指标急速衰减,这辆汽车必须报废。这样就保证用户必须买新汽车。创新既节约了原材料,又保证了它的商业利益持续不断。

基础材料和基础理论以及与汽车设计、生产相关的所有创新研发分别涉及到一个个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1”,每个“1”的研发、创新都需要专门的理论知识体系,都需要专门的研发人员,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都需要千百次的试验,并不断发展。

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原创与传承。创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随着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循序渐进。比如,汽车刚发明时,仅仅是在车架上安装一台发动机,人们在感受快捷时,对发动机爆炸般的噪音难以容忍,于是又发明了消声排气管;车轮与车身是刚性连接,行驶时震动大,乘坐极为不舒服,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减震器和充气的橡胶轮胎;晚上行驶看不见,于是增添了车灯;发动机油耗高,于是发明了各种化油器和节油装置。发动机、底盘、传动、转向、车架、车身的配合如何做到最安全、最科学、效率最高,都是在一次次的观察、思考、总结、试验以及一次次失败的基础上,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汽车。将一辆汽车分解开,拿起一个个形状各异,设计精巧复杂的零部件,第一个要问的就是,它怎么长得这个样?它为什么长成这个样?答案很简单,这就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这就是认识深化的结果。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中国的航空工业是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断绝了对中方的所有技术援助,不得已,我们只能对人家的产品进行仿制。仿制就是依样画葫芦,你是圆的,我就画圆的,你是方的,我就画方的。你这儿有个洞,我就按照原尺寸在这儿打个洞。在测绘仿制某型飞机机身框架时,工程技术人员发现有一个洞是空着的,没有用处。没有用处,为什么要打这个洞呢?不明白这个洞是干什么的,但又不知道能不能省掉。基层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敢擅自做主,于是层层汇报,层层反映,一些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也来分析,他们根据自己的科学常识,有的认为是“配重”,即保证飞机平衡而减轻某一处的重量;有的认为是预留安装孔,讨论了很久没有定论。飞机是要上天的,安全为第一要素。仿制飞机时也一定要遵循这个要素。在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不允许做任何改动。于是决定,依照原样,也在这里打个孔。中方的图纸上,这里也有一个相同尺寸的孔。多少年来,这个孔一直延续下来。中苏关系解冻后,一次,苏方原飞机设计者来华访问,双方闲谈时,中方技术人员提起此事,这位设计者回答:“这个洞是个废洞,没有任何作用,是当时机械操作人员错误操作造成的。”

听了他的话,中方的人员顿时无语。这个故事可以悟出很多道理:技术创新一定需要从头到尾的全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从中间接过人家的产品,不了解其所以然,创新也就失去了基础。中国有一位知名汽车企业的负责人曾有一句惊世骇俗的名言:“轿车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一个发动机,四个轮子上放上两个沙发吗。”如果是酒后豪言当然无所谓,如果是内心的真实想法,那真是令人无言了。

现在媒体上不断地有汽车企业购买某国知名品牌为自己所用的“新闻”。从消费者角度而言,这意味着消费者能够购买到品质更高的产品。但从制造者而言,你能够购买知名品牌,但能够购买来人家的核心技术吗?能够购买来人家工程技术人员创新的思维吗?能够知道这个品牌优势的“所以然”并加以改进吗?如果我们买一个品牌,人家再创造一个品牌,我们再买,人家再创造,我们能永远跟在后面买吗?这如同给人家奉献再创造的资金,这种引进又有何意义呢?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花巨资从国外买来磁带录音机技术,等到我们耗巨资建设生产企业,产品刚刚投放市场时,外方又推出新一代“V C D”光盘播放机。于是我们放弃磁带录音机转而进口“V C D”生产设备及技术,等到我们的“V C D”产品开始铺天盖地占领国内市场时,外方又推出改进的“D V D”。于是我们再跟进,引进“D V D”技术专利和设备,耗费巨资的“D V D”技术消化和生产布局完成后,市场上“D V D”取代“V C D”风靡一时。就在很多人对“D V D”的操作尚未完全掌握时,外方电子技术从模拟升级到数字技术,推出数字电子技术产品如“3G”手机、“3D”动画、“苹果a p a i d”等等新一代的电子技术产品又成为引领市场的先锋。我们怎么办?再买吗?轿车也是如此,由于缺乏原始创新又缺乏技术储备,我们始终无法掌握产品升级换代的核心技术,只能购买享用人家的产品,成为人家创新技术的资金提供者和产品销售市场。不断购买,不断落后,这种现状发人深思。正是在此意义上说,自主创新任重道远,需要从头做起,有的甚至要从基础研究做起,对引进技术一定要消化吃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除了基础产业创新、基础理论创新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外,自主创新还面临不少困难。

资金短缺是创新的一大拦路虎。任何一件产品从设计到试验到改进定型到批量生产,研发过程需要大量的投资。一辆汽车有车身、发动机、变速箱三大核心部件,有近百个关键总成,有上万个零部件,每个零部件仅从模具而言,便需要极为高昂的资金投入。上海桑塔纳投产后,车门把手使用中出现质量问题,从李鹏总理到普通用户均对此提出疑问。上汽下决心进行改进。改进成功后,上汽董事长陆吉安称,仅仅对门把手的模具以及相关模具的改进,便耗资一个多亿。汽车行业的人都知道,模具与黄金等重,模具开发离不开数控三坐标测量仪、数控三坐标高精度铣、镗等精密设备和仪器,这些都意味着天价的投资。要解决车身、发动机、变速箱以及汽车电子等三大核心部件,仅靠各个企业自身投资远远不够。

自主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没有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一切创新都是镜花水月,看一看我们的教育和人力资源体系,离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多大的差距呢?

自主创新任重道远,需要从头做起,有的甚至要从基础研究做起,对引进技术一定要消化吃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创新需要能够容忍失败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在一切都以“G D P”作为考核硬指标的社会环境和用人体系下,又有多少人能够容忍花了钱而面对失败呢?

中国的“两弹一星”和军用航空工业都是在国外的严密封锁下发展起来的,航空和航天人在没有技术可买的情况下,坚持下大力气开展自主创新,艰苦奋斗几十年,硬是拿出了可以与美、俄相匹敌的高技术产品,如高速“银河计算机”、东风导弹、神舟飞船、歼十战机等,将日本、欧洲这样的技术强国抛在后面。今天,国家的尊严和安全就靠他们的产品来保卫。对照国防科研和航空航天人自主创新的精神,我们汽车人有何想法呢?

汽车产品关联度广,技术含量高,开发需要的周期长,投入资金量大,自主创新绝非易事,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任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时对自主创新打造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曾有过一个精辟的说明:打造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关键取决于中国汽车业在自主研发能力上的突破和创新。一个成熟的汽车自主品牌的研发,一般要求企业达到200万辆的生产规模,10亿美元的固定资产投入,10亿美元的运转费用,同时还需要8000到1万人的技术研发队伍,约30个实验室,且平均两年能开发一款新车等。从投入产出来讲,一个新车型的开发,必须要求产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收回研发成本。

今天,几乎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都有自己的研发队伍,都投入了相当数量的研发资金。但凭心而论,至今为止,我们这么多的研发中心又解决了几个“核心技术”难题,掌握了几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呢?

汽车是科技密集型产品,中国汽车产业要开展技术创新,面对基础理论和和基础材料产业落后,缺乏原创技术,缺少甚至没有技术储备的现实,这不是各个企业投入有限的资金各自为战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集中巨额资金和大批具有聪明才智的工程技术人员选定课题集中攻关。但计划经济时代的组织结构已不复存在,各家企业都是市场上的“自由人”,谁能将他们统一组织起来,团结一心共同攻关呢?只有国家。

为了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安全,使我们的庞大的汽车产业能够真正成为不依赖外人的支柱产业,面对自主创新遇到的重重困难,我们应当借鉴当年研发“两弹一星”的经验,发挥国家体制上的优势,充分依靠国家力量,由国家相关部委出面,组建国家控股企业参股的“研发中心”,集中产学研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集中财力、物力,重点解决车身、模具、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电子等汽车开发核心问题,实现国家主导,企业参与共同投资的创新研发体系,最终实现谁投资谁受益,谁参股谁受益。

自主创新需要有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科研创新机构体系,需要大量团结协作、不畏艰苦、富有创意的创新人才队伍;需要有异想天开的创新思维;需要巨额创新资金投入;需要默默无闻的研究;需要坚忍不拔经受得起失败打击的创新意志;需要国家的创新政策支持;需要建立完整的国民创新体系和社会舆论氛围,需要社会对创新的理解与宽容。急功近利,巧取豪夺,投机钻营,唯书唯上都是自主创新的天敌。

自主创新是人类进步的起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是提高中国经济和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最高精神境界。

自主创新是一个艰苦卓绝、艰难探索的过程,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创新也是如此。

根本保障 篇2

安全生产是企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宿迁电信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安全管理工作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

全市三县两区电信部门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从建章立制,狠抓强行入轨、安全硬件建设、到开展 “创安”活动、创建“星级安全班组”活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企业安全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近年来,宿迁电信分公司坚持安全工作服务于生产、服务于基层、服务于中心工作,充分挖掘安全管理的保障、支撑、推进作用,创新安全管理工作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创建星级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班组”活动,抓安全促管理,抓安全促发展,抓安全保稳定,以强有力的安全管理推进企业的全面建设,不仅安全管理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而且员工的思想态度、纪律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岗位执行力不断加强,取得显著的效果。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从近一段时间来看,我国一些地方接连发生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事故和建筑物、桥梁垮塌事件,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这些问题充分暴露出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责任不落实、防范监管不到位,制度和管理还存在不少漏洞,教训极其深刻。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搞建设、谋发展都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安全、可持续的理念,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坚决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

受宿迁电信公司领导的委托今天下午我们在这里举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资格证培训班

下面就请宿迁市安监局政策法规处的李鸿权处长大家讲课。

李处长从事安全监管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在安全监管方面有很高技术功底,2004年第一批通过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他是我市为数不多的青年专家型领导。我们相信他的讲课一定能对我们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同志给以启迪、给予帮助。

根本保障 篇3

建立公司治理制度体系,確定清晰的职责边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招商银行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做出明确清晰的界定,职责相互之间不重叠、不交叉,无兼容地带,从制度上完善了董事会的成员组成、职责权限、议事和决策程序,以及对于董监高违反法律、法规或不尽职的,规定相应的处罚机制。董事会的运作特点是抓大事、抓方向、抓战略,发挥科学决策机制。董事会提出“效益、质量、规模均衡发展”的经营理念,高度重视经营管理重大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制定了发展战略规划、风险偏好政策、股权管理办法、资本规划、内部审计章程、关联交易管理办法、高管薪酬管理办法等,从而在战略管理、资本管理、风险管理、高管考核激励、内部审计和关联交易等方面实施有效管控,带领招行取得了健康稳健的发展。

建立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公司治理高效、规范运作。建立了良好的民主决策机制,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职责边界,确保各利益主体的权力得到执行,责任得到落实,利益得到保护。具体表现为:对重大事项的决策,首先是高管层要经过充分酝酿和论证,经过行长办公会听取专门的汇报后进行讨论,作出决定后再提交董事会相关专门委员会。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对重要事项进行专业研究和调研,并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和把关。重大事项经过专门委员会审议同意后,方提交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因此,招行完善的逐层议事和授权体系,既保证了在议事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决策,又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提高了决策效率,保障了经营绩效和股东的根本利益。

根本保障 篇4

教育公平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有教无类”, 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所主张的所有儿童都应该接受机会均等的公共教育;从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教育家夸美纽斯等人大声疾呼“人人都可受教育”, 到法国思想家卢梭和美国近代教育家贺拉斯·曼明确提出教育机会应该人人均等, 都表达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理想的追求。

教育公平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 公平正义归根结底是对现存经济关系与评价主体利益之间关系的反映。[1]要改变社会的不公正, 不能从公正的原则出发, 而应从现实的由生产力决定的经济关系出发去寻找实现社会公正的正确可行的途径。因此, 实现现阶段中国教育公平的前提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

目前,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现代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 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都有了极大的改观;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结构迅速分化, 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 利益多元化的格局逐渐形成。于是, 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状况下, 利益的冲突便不可避免, 随之而来的是日趋严峻的教育公平问题, 主要体现在:利益分配中教育权利、教育机会、教育条件和发展资格认定等方面分配的不公平。根据其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公平归纳为四种类型: (1) 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差异导致的不公平, 如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教育的差异等; (2) 教育政策与制度规则本身的缺失导致不公平, 如重点班 (校) 制度, 优秀学生干部加分制度等; (3) 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不公平, 如教育特权与腐败、课程资源方面男女的不平等待遇等; (4) 社会不平等特别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导致的教育不公平。

上述我国教育中的不公平是客观的事实, 有些甚至相当严重。值得欣慰的是, 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教育投资向西部贫困地区倾斜, 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等等[2]。然而, 审视我国的教育发展, 利益分配矛盾仍然十分尖锐, 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任重而道远。

制度“正义”:教育公平的根本保障

追求教育公平,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特征, 要使得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调节, 需要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 这个任务只能交给制度安排来完成。正如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的:“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 或更准确地说, 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 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3]公正的社会生活只能通过基本的制度安排才能实现。如果一个社会基本的制度不能保证社会公正, 任何个人的努力都是无能为力的。制度因素对于社会公正问题的产生之所以重要, 主要是因为“它的影响十分深刻并自始至终”。[3]故而, 我们有理由说, 现阶段实现我国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在于“正义”的制度安排。因为它能够保障:生活在不同位置上的人们都能够受到公正的对待, 在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获得他们应得的份额。

“正义”的制度安排需要体现公平正义的若干原则。罗尔斯主张通过两个正义原则实现制度的基本正义。第一个原则, 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拥有平等自由的权利, 他称之为平等的自由原则;第二个原则, 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安排应该是:社会所能提供的一切职位和机会应对所有人开放, 即机会平等原则;最利于那些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人, 即差别原则。罗尔斯还指出, 这两个正义原则有着一种词典式的序列, 即第一个原则优于第二个原则, 而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平等原则又优于差别原则。在现实操作中, 必须注意公正规则的优先次序, 否则就会使公正原则体系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从操作层面看, 公平应大致按照基本权利保证原则——机会平等原则——差别原则的次序安排实施, 即公正原则体系的前一项规则优先于其后的规则, 前一项规则是后面规则的前提。

罗尔斯的制度正义理论, 对于我们构建一个教育公平的社会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制度的生命在于公平和正义, 制度的最大效用也在于保障公平和正义。按照其理念,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正义”的制度之于教育公平的价值:“它能够保证公民享有教育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能够使这种平等的机会与教育的差别原则得以维持, 并在此基础上体现教育的自由、效率和福利优先的原则, 除非存在一种教育权利的分配有利于最缺乏教育者。”[4]

构建“正义”的制度体系,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目前, 实现我国教育公平的当务之急在于立足现实, 构建以正义为基本原则的制度体系, 用于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平等而公正地实现, 进而引导和推动多元化利益群体之间的教育协调发展, 从而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1. 完善对教育公平的价值认知体系, 营造理性的制度运行环境。

在以经济发展为首要带动力的社会发展战略下, 我国长期坚持“效率优先”的方针。这样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定势思维, 存于社会决策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 教育制度轻视、忽视乃至回避了教育公平的问题。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些根本问题基本上都是在回避教育公平之后造成的, 如城乡教育资源以及教育投入的巨大差异问题, 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歧视、城乡贫困人口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的问题, 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差异问题, 择校问题, 以及学校对部分学生的教育歧视问题, 学生的生存状态恶化问题、学生在教育中的各种权利不受尊重等问题。因此, 端正社会成员对教育公平的价值认知, 进一步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教育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教育公平成为社会成员共识的条件下, 才能逐步实现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由“城市优先”向“城乡一体”的转变。

2. 健全多层次、多领域、搭配科学的制度链条, 确保教育公平制度体系运行的可持续性。

由于制度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领域性, 制度是否连贯, 制度间的配合是否脱节或相悖, 是制度设计者必须周密考虑的问题。否则, 教育公平就会遭到破坏。以我国大学扩招制度为例:有关资料显示, 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08万人, 到了2006年已达到530万人。[5]从2002年开始, 扩招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就逐渐显现, “先就业再择业”、“零工资就业”、“考研热”、“公务员热”等社会现象随之伴生。事实证明, 大学扩招制度的设计者并没有考虑到, 至少是没有预估到扩招后需要及时跟进的相关制度 (如就业制度等) , 以致造成大学毕业生质量下滑、大学生就业心理不平衡等诸多始料未及的社会问题, 对社会的教育公平、就业公平乃至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 个体之间存在个人综合能力和拥有社会教育资源程度上的差别是必然的, 但在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里, 在不同社会坐标上生活着的人们都应该有机会和可能提升自身素质, 并进而改变其社会境遇。教育凝结着人们对未来的期望, 教育公平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公平发展的机会。可以说, 教育权利保证、教育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弱势补偿等制度性安排和政策举措共同构成了确保教育公平的制度链条,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都会破坏人们对教育公平权利的享有。可见, 制度体系的结构配合直接影响制度体系运行的功能, 制度链条越科学、越健全, 制度体系运行的可持续性越强, 制度价值的体现就越充分、真实。

3. 建立教育公平监管机制, 加强监督, 确保制度运行的实效。

一方面, 建立体制内监督机构, 依靠政府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相关人员和部门的共同努力, 以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监管教育公平的具体实施。当前我国学校办学主体日益多元化, 各地各校的办学条件差异甚大, 办学理念在执行过程中也不尽一致, 迫切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来促进教育公平。可以在适当的位置设立教育公平委员会, 专项负责教育公平的监管工作, 从制度和组织体系上保障对各级政府实施教育督导职责。同时, 将教育公平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加强政府教育工作问责制建设。其次, 要建立定期的教育信息公开、透明的披露制度, 公开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信息, 如高校招生名额的分配过程及结果、中高考的录取信息、各级学校的收费问题以及各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等, 全面实施“阳光”工程, 还社会公众以知情权。另一方面, 完善体制外的社会监督机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需要公开和透明, 鼓励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 既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又是确保制度运行实效的必需。人民能否作为一个基本主体, 对国家制度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督, 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社会公众的监督力量是强大的, 正如列宁所说, “使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察的职能, 使所有的人暂时都变成‘官僚’, 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6]”通过体制内外的监督, 杜绝教育腐败和教育特权, 才能更好的落实教育政策, 保障教育公平各项制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摘要:自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要优先发展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以来, 如何更好的实现中国社会的教育公平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教育公平是一个需要动态考察的论题,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人们对该论题的理解不同, 其实现路径也不同, 在我国现阶段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 制度正义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教育公平,正义,制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商务出版社, 1995.212.

[2]温家宝.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08/3/19.

[3]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5.

[4]冯一粟.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砝码[J].人民论坛, 2005 (12) .

[5]教育部.1998年、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www.moe.edu.cn/.

根本保障 篇5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深刻体会和宝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党的执政地位能不能得到巩固,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赢得最广泛人民群众的认同。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方针,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并得以正确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的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体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精神,也是检验、丰富和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和智慧,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表达人民群众的主张、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党的执政活动更加富有成效。脱离群众,就必然党自身建设失去方向和动力,使党组织涣散,凝聚力下降,战斗力削弱,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脱离客观实际。因此,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是解决作风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的治本之策,是克服和杜绝消极腐败的根本之途,是提高党的纯洁性,加强党的科学化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障。

根本保障 篇6

一、各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和对象

各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情况:

主要包括四大类,即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向群众提供活动阵地、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开展基层辅导培训工作,组织文艺团队、培养业余文艺骨干等。开展文艺活动、培训、辅导、举办文艺团队等传统服务方式得到了各县文化馆的重视。文化馆应该成为当地文化活动中心和培训、辅导、调研中心,但各馆对于新的形式尝试和开展并不多,比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上群众活动和远程培训等。

州群艺馆、各县文化馆2007年—2008年开展了达563次的文化活动。各馆均开展了113次以上的文化活动,开展较多的州群艺馆、同仁县、尖扎县文化馆有近439次。在这些活动中,由政府交办的平均为80次,最多的有350次,包括黄南州群艺馆、同仁县文化馆、尖扎县文化馆等。政府交办的比例平均值为71%,即约一半的活动是政府交办、指定的,其中最多的是同仁县,达到100%,最少的馆不到25%。政府交办以外的活动,主要包括与社会力量联合主办的、有赞助的、文化馆自己开展的下基层活动等,即公益性的活动。

州群艺馆及各县文化馆共有10支文艺团队。各文化馆至少有一支以上的团队,最多的同仁县文化馆有7支。同仁县文化馆、尖扎县文化馆多年来潜心打造地区文化品牌,注意文艺团队的建设,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发挥文艺团队的“种文化”作用。2007—2008年各文艺团队的成绩为:平均开展192次演出活动,最多的同仁县有300次,最少的馆不到20次;平均举办了8次培训班,最多的是同仁县有20次,最少的馆不到1次;平均创作了73件作品,最多的黄南州群艺馆有50件作品,最少的河南县文化馆有0件。同仁县、尖扎县的文艺团队在自己的努力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活动开展得比较红火,成绩比较突出。

体现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基本特征。在调研中发现,州群艺馆、县文化馆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努力。体现公益性主要包括免费提供活动场地和设施、免费下基层辅导培训、扶持文艺团队、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文化活动,同时还包括加强公益性宣传和讲座等。免费是各馆在落实公益性上谈的较多的一个话题。表示自己开展的文化活动已经可以达到100%免费的没有,达到80%—90%免费的有黄南州群艺馆、尖扎县文化馆、同仁县文化馆、河南县文化馆。收费项目中,包括少量的收费,在各馆平均占到20%,收费问题是体现文化馆公益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文化馆客观条件难以达到完全免费,少量收费是符合现实条件的。

文化馆各种活动和服务,其受益人口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体现了文化馆的价值和地位,黄南州受益人口超过50%的有2个,其余10%—40%的有3个,虽然本项为文化馆自评,但仍可以看出文化馆注意吸引更多的群众来参加活动,接受服务,聚拢人气,创出名声。

各馆服务对象的年龄段构成。老年人比例超过30%的有黄南州、尖扎县两馆,平均为20%;中年人所占比例超过54%的有同仁县、河南县两馆,平均为36%;青少年所占比例32%,平均为30%。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黄南州群艺馆及各县文化馆的服务对象相对重视中年人群的文化服务。老年人群仍然是文化馆的重点服务对象,对于青少年的文化需求还需要更加重视。

加强中低收入人群的关注是文化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责任。四馆中低收入人群占全体服务对象的比例平均为67%。各馆集中提到的中低收入人群包括在校学生、农牧民群众、下岗失业人员、退休人员以及农民工、城乡居民。采取的服务方式主要包括提供场地、免费租赁音响设备、下基层送文化等。各馆还提到了对困难群体参加活动要减免费用。

二、各馆的品牌建设及在当地的地位

黄南州群艺馆和几个县文化馆一直坚持开展对群众的各项文化服务活动,其中部分县已经拥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活动或文化服务,政府、当地有关单位和群众对于文化馆的认可度也很高,但在经费投入、场地设施等某些方面与当地其他文化事业单位相比较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各个文化馆均表示自己都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活动或文化服务。在黄南州及各县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有:黄南州群艺馆每年4—9月份举办开展的广场文化活动、全省第四届藏族拉伊大赛、两届“热贡杯”藏族民间弹唱大赛;同仁县文化馆举办的热贡艺术博览会及曲库平乡将什加藏戏队、瓜什则香格里拉文艺队、浪加东格尔文艺队和保安老年秧歌队的三下乡演出活动在同仁县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尖扎县文化馆以歌舞、文化产品展示为主,形成自己的品牌;河南县文化馆开展的夏季锅庄舞比赛和“五一、五四”棋类、书画展比赛已形成一定规模和档次。

总的来说,各馆都较重视打造品牌,但是文化馆活动内容仍主要以假日、纪念日、传统节日为契机,承办各级政府交办的庆典活动、文艺演出、街头表演、广场文艺演出和各类艺术比赛等。文化馆真正拥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几乎没有,尤其具有创新意识的活动较少,同时适合中老年的活动还不多。因此,应该加强创新意识,扩大服务对象,更好地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80%的文化馆认为自己的认可度比较高。表现在政府会给予表彰、在经费上较支持、并交与承办一些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等。作为文化馆就是要为群众服务,为政府攒劲,尤其是在元旦、春节、国庆节这样重大的节日里,文化馆会在政府的支持下,面向群众、面向基层组织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实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例如2007—2008年元旦、春节期间,黄南州、同仁县分别举办了庆两节大型广场歌舞演出、全州藏族弹唱比赛、民间藏戏表演;尖扎县举办正月十五大型文艺晚会及赴黄南州、化隆等地进行两节慰问演出等。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各文化馆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而文化馆也在弘扬主流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有部分馆认为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经费投入不足、人员调配不适,难以保证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通过调查发现,文化馆在当地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获得了一定的认同。在当地各企事业单位与群众的认可度上,80%表示比较认可,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各县文化馆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从而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同时应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关注度,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群众对于文化馆的认可度。

文化馆与当地其他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比较,优势上普遍认为表现在政府重视,全额拨款,在基础设施、馆设面积、人员配备、人才引进等方面逐步给予大力支持;劣势表现为设备老化、经费不足、办班较少、专业性不强等方面。大部分馆普遍认为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主要还是需要政府在财政上大力支持,引进管理型人才,更新设备,保证各馆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各馆的硬件条件与队伍建设

州群艺馆、县文化馆是国办文化在基层的主要执行力量,有责任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文化娱乐场所和丰富的文化产品,对于维护广大农牧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有着关键的作用。文化场所指的就是文化馆的硬件环境和基础设施,一般包括宿舍、阵地活动厅室、馆内的必要设备等。下面就黄南州群艺馆、同仁县文化馆、尖扎县文化馆、河南县文化馆、泽库县文化馆的硬件条件和队伍建设做一简单的分析。

建筑面积和建筑使用时间

黄南州四县文化馆馆舍建筑面积总计1940平方米,其中最大的是尖扎县文化馆,面积有1250平方米(文化馆、文管所、图书馆合置办公),其中文化馆占760平方米;2003年泽库县政府投资新建约300平方米的文化综合大楼,2005年正式交付使用(文化馆、图书馆合置办公);河南县政府1984年投资27万元所建文化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044平方米,文化馆占有760平方米(文化馆、图书馆合署办公);同仁县政府文化综合楼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同仁县文化馆占有180平方米(文化馆、文管所合署办公);黄南州群艺馆根据州镇规划要求原有馆舍正在撤迁,现被搬迁到黄南州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一楼临时办公。

活动厅室情况

面向公众提供服务厅室最多的是尖扎县文化馆,一共有四间;而黄南州群艺馆目前无一间活动厅室,最少的是同仁县文化馆的活动厅室只有1间;平均为1.6间。活动厅室面积最大的是尖扎县文化馆,有140平方米,占到全部面积的18%;活动厅室面积最小的是河南县文化馆的38.8平方米,只占全部面积的5%;活动厅室的平均面积为73.76平方米。

经费情况

黄南州群艺馆及各县文化馆均为全额拨款单位。年均需要人员经费最多的是60.48万元,最少的是15.12万元;平均为37.03万元。财政拨款占人员经费的比例平均为100%,各馆的人员经费财政拨款达到100%。

年均活动经费需要最多的是50万元,最少的是10万元,平均为24万元;财政拨款占活动经费的比例平均为70%。公用经费最多的黄南州群艺馆,人均每年2000元;最少的泽库县文化馆,人均每年200元。

可见,财政拨款基本可以满足馆内的人员经费要求,但在活动经费和公用经费上还存在着较大的缺口。

必要设备情况

设备总价值最多的是尖扎县馆的16万元,最少的是河南县馆的0.8万元,平均为8.4万元(泽库县文化馆无任何设备)。对一个县级文化馆来说,只有几件或无任何设备,势必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实现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队伍情况

在员工人数中,最多的是州群艺馆14人,最少的是泽库县文化馆4人,平均为10人。

学历职称构成:黄南州群艺馆本科4人,大专6人,中专2人,高中以下2人;副研究馆员3人,馆员10人,助理馆员1人。同仁县文化馆大专10人,中专1人;馆员8人,助理馆员2人,管理员1人。尖扎县文化馆本科2人,大专8人,高中3人;馆员1人,助理馆员12人。河南县文化馆大专10人,中专1人;馆员2人,助理馆员9人。泽库县文化馆大专3人,初中1人;助理馆员4人。其中各馆本科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11.54%,大专学历占总人数的67.13%,中专学历占总人数的11.54%,高中以下占总人数的11.54%;副研究馆员占总人数的10%,馆员占总人数的40.38%,助理馆员占总人数的34.62%,管理员占总人数的2%。各馆提到尚缺专业人才较多的类别是:舞蹈编导、美术、摄影、市场营销、文学创作人才,这几项都是文化馆专业人才的大项。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平均数可以达到一定的百分比,但也有个别馆存在着专业人员比例过少的问题。另外,文化馆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数量和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一些类别的专业人才尚存在缺口。

以上就是对黄南州及各县文化馆的硬件和队伍建设的分析,在加强藏族聚居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馆的硬件建设需要放在首位。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文化馆建筑面积达到三级文化馆标准的一个都没有,为公众提供活动厅室的数量更是少得可怜,这从根本上限制了藏族聚居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经费不足、设备短缺,也形成了一个制约因素。在人员队伍方面,目前文化馆干部队伍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理论研究人才都很欠缺,可见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四、各馆的发展定位、优势与差距

通过前三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对黄南州及各县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整体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发展创新、谋划未来也是本次调研的重要目的。

文化馆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公益性。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馆的优势可以总结出多种,如历史的、现实的、品牌的、政策的等等。但归根结底,国办文化、公益性、非盈利性是我们的特性。尤其在“社会办文化”的大背景下,在文化馆提供的服务内容和形式不再具有唯一性的前提下,这一点更加重要。

公共文化服务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即惠及全体的,不预设门槛等筛除条件的,不为某些人所专有的。文化馆的功能定位与公共文化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近的,特别是文化馆可以惠及到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这些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不愿涉及的领域是文化馆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

找出差距与不足是继续前进的基础,重视客观差距,但也不应忽视主观差距。不可否认,我们的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尚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离群众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在调研中发现,各馆对自身差距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清晰、完整。尤其是对自己的主观努力程度、机制建设、服务形式、内容、效果、范围、秉持公益性原则等方面的差距很少涉及。当然,“三缺”在某些方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文化馆的困境仅仅归结于客观因素显然是不全面的。充分认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也是一种应有的态度。

加强公益性是各文化馆对自己未来的定位。加强公益性是文化馆在未来定位中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各文化馆表示要把公益性当作自身建设的第一要务,“应大张旗鼓地高举公益性文化大旗”,这与党和政府对文化馆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也是发挥文化馆优势的必然选择。

其他方面,黄南州群艺馆提到文化馆要成为当地的文化旗帜,要成为当地政府的一张名片;尖扎县文化馆谈到,不仅仅限于政府交办的任务,要成为社会文化的推动者;同仁县文化馆提到要重心下移,贴近农牧民群众。这些都表现了文化馆对自身未来发展进行过一定的思考和梳理。

在调研数据中也发现,个别文化馆对发展定位的认识流于空泛,过于宏观,如只泛泛地谈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等,具体怎样则语焉不详。另外,对自身各项制度建设和对创新的关注也还不够。

五、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认识,摆正位置,把黄南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第二,完善机制,加大投入,使黄南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有足够的资金保证。

第三,发掘资源,多种样式,使黄南州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

第四,夯实人才队伍,提高服务能力。

第五,推进改革,激发活力,促使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积极为农牧民提供文化服务。

根本保障 篇7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开征,社会保障税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 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是投入不足、资金缺乏是制约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最大瓶颈。原则上社会保障资金应该来自于财政, 主要通过各级政府来筹措, 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国情国力下难度很大。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毫无疑问,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社保资金支出比例, 加大对农村社保资金的投入,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农村社保资金紧张的压力, 但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征收社会保障税,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专项基金。从我国实际看, 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必要和可行的。

一、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分析

1.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根本目的是要矫正收入分配中的市场失灵, 保障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实现社会公平, 维护社会稳定。可以说社会保障的出发点, 就是为了化解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风险, 弥补市场的缺陷, 维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的起点公平和发展中的过程公平, 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如果一个国家缺少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 那么, 这个国家要构建任何一种市场经济体制都是不可能的,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能够健康发展的前提, 而开征社会保障税将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有力的保证, 从而为建立完善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必要的条件。

2.开征社会保障税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稳定可靠

我国农村现行社会保障资金 (如社会保险资金) 的筹措主要是靠行政手段, 由于强制力不够, 导致社会保险费用收缴困难、筹集不及时、负担不公平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基金的支付能力和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开征社会保障税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知道“税”与“费”虽一字之差, 但其特性完全不同, 税收是国家借助法律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手段, 本身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 用税法的形式把国家、企业、公民个人的权利、义务确定下来, 能克服用行政手段筹集资金困难大、拖欠现象严重等问题, 保证及时、足额地把社会保障税税款征收上来。与之相比, 费则不具备这些特性。因此, 在当前情况下, 开征社会保障税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稳定可靠。

3.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在全社会范围内统筹的较好办法

目前, 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统筹层次太低, 导致资金收缴困难, 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保障内容、水平差距较大, 全国没有形成一盘棋。笔者认为, 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在全社会范围内统筹的好办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所有企业,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 所有公民,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 只要有纳税能力, 属于纳税范围的, 都应是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这样做, 实际上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统筹资金。而且在国家实行统一税率征税的前提下, 可以消除由于地区、行业不同而造成的公民个人之间及单位之间负担不均、待遇有别的问题, 可以实现同一比例下多收入者多缴、少收入者少缴、收入相同者负担一致的公平原则。这样, 农民中的低收入者, 不仅会因为收入低享受免缴此税 (如果对此税规定有免征额的话) 或少缴此税的优惠, 而且当他们的基本生活遇到困难时, 还可以享受国家征收此税所给予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 真正让农村中的贫困人口也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成果。

4.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 但是农村居民却长期徘徊在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或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除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实行了社会养老保险外, 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以家庭自我保障为主, “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所以, 尽管国家非常重视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 但农村人口的控制仍未达到预期目的, 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其中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严重滞后是制约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严重滞后, 农民缺乏对未来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的预期, 希望通过多生孩子来解除医疗和养老的后顾之忧,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因此, 必须尽快把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 由国家统筹解决。但是, 目前国家财力有限, 国家能够出的部分极其有限, 而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又不愿缴纳或无能力缴纳费用, 因此只有采取开征社会保障税这种办法。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专项基金, 由国家社会保障部门统一调配使用, 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 减少农民个人承担的比重, 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彻底解决农村劳动者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 使计划生育变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分析

1.公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较好的税源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有明显提高, 全国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3元增加到2005年的3255元;同期, 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从100余元增加到10493元。[1]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生活消费需求逐渐从低水平的温饱向小康水平转变。从整体上看,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虽然和城镇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但是两者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而且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中国经济在未来的相当时间里仍将保持稳定的较高增长速度, 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也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 使居民在满足生活所需之后, 用于储蓄和投资的比例在不断增长。据统计, 我国居民的储蓄水平一直居世界前列, 这就为征收社会保障税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空间。

2.公民的纳税意识不断增强, 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必要的环境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 我国公民没有自觉纳税的传统, 再加上税收宣传不到位, 对纳税人的权利重视不够、对偷逃税者惩罚不力等因素, 我国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税收工作的良好氛围。从整体上看, 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是比较淡薄的。但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增长, 公民的纳税意识正在逐渐苏醒和增强, 社会各界对税收及税收工作越来越理解和支持, 广大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这一切都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3.公民的社会保障意识不断增强, 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民众认识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不断深入, 广大公民对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一个由最初不了解到逐渐加深了解的过程。从实践情况看, 多数人在社会保障制度实行的初期, 因个人需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将这一制度视为一种负担, 希望尽可能少缴, 态度消极。但是, 随着社会保障建设的不断推进, 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保障制度, 享受社会保障制度带给他们的益处, 从而积极地参加到社会保障的建设中来。我国目前还有一批城镇从业人员以及广大的农村居民没有参加社会保险, 事实上, 这部分人参加社会保险的愿望也很强烈。因此, 我国目前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民众认识基础。

4.税务机关现有的机构、设备和人员, 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方面, 税务机关有严密的组织机构、完善的征管系统、规范的征管措施、强大的征管队伍和丰富的征管经验, 借助这一现有的税收征管网络和征收队伍开征社会保障税, 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可以不必增加更多人员、机构和设备。毫无疑问, 这将节约征收成本, 提高征效率。另一方面, 由于税收工作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等方面, 税务机关掌握着应税单位与社会保障有关的基本信息, 熟悉应税单位的财务、工资、人数等基本情况, 使应税单位不易弄虚作假、偷逃税款。这些都为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5.社会保障税的受益者是那些需要救助和帮助的人口, 最能体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 容易被纳税人接受

社会保障税是一种特定目的税, 旨在为陷入生存困境或遇到生、老、病、残等状况的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或物质帮助, 它直接体现了“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原则, 每个公民尤其是那些需要救助和帮助的人口都有从社会保障税中获得利益的预期, 人们普遍可以接受, 是开征阻力小、易于征收的税种。这也是目前许多国家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原因之一。

三、开征社会保障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坚持轻税负的原则, 使社会保障税的征收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居民收入总体水平还不高, 尤其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较低, 所以开征社会保障税必须充分考虑应税人员的承受能力, 坚持量力而行、税负从轻原则。一要确定合理的保障税税率水平, 使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税率定得高一点, 固然可以筹集到较多的社会保障资金, 但是如果税率超出人们的承受能力, 必将影响纳税者的积极性。笔者建议社会保障税的设计应当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实际, 按照农村社会保障标准低于城镇的水平, 以社会保障税的征收额达到支付相关保障项目最低标准并略有结余为宜, 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税率, 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二是利用税制特有的调控机制如起征点、免征额等来控制税负。可以考虑采取“征高免低, 梯次推进, 逐步扩大, 全面覆盖”的办法。具体设想为:对社会保障税规定一个免征额, 把免征额设定在社会保障税开征前一年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上, 对于纯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的不征, 超过者仅对其超过部分开征。这样, 不仅不会增加低收入者的负担, 而且会由于社会保障税的开征, 使低收入者享受到更加充分的社会保障利益。

2.加强税法的宣传教育工作, 进一步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 营造良好的纳税氛围

公民良好的纳税意识是顺利贯彻执行税法的必要外部条件。针对我国目前公民的纳税意识还不是很强的现实, 必须通过多种渠道, 采取多种措施, 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税法宣传教育的力度, 切实提高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 培养良好的纳税道德, 形成自觉纳税、纳税光荣、偷税逃税可耻的社会氛围。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税收宣传教育, 借鉴外国的经验可以将税收知识写进中小学课本, 使公民从小就能受到依法纳税的教育, 从小树立良好的税收意识, 为提高全民纳税意识奠定基础。

3.加强监管, 严格执法, 营造良好的依法治税环境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随意、监管不到位等行为是法治建设的大敌。如果开征社会保障税, 必须加强监管, 严格执法, 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彻底摧毁税务违章违法者的侥幸心理。尤其是对哪些恶意偷逃税款的行为, 要加大打击惩罚的力度, 使其偷逃税的成本增大, 对纳税人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同时, 对税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执法不严、随意执法, 甚至违法不究的情况要坚决查处, 决不姑息。另外, 健全的司法税务监督机制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 即建立专门的税务法院或法庭等司法保障体系, 对征纳双方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进行监督, 从税务司法方面为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提供保障, 并同时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切实实现依法治税、保障征纳双方权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根本保障 篇8

一、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是找准节能减排问题症结的重要抓手

节能减排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节能优先战略的重要任务, 也是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强化管理、促进高效循环的重要举措。近年来, 我国通过加强节能基础工作等一系列举措, 使节能减排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同时, 我们应当看到, 节能减排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概括起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群众关注:

单位GDP的能耗下降趋势仍然十分缓慢。“十一五”以来, 我国单位GDP能耗已累计降低了13%以上。经过不懈的艰苦努力, 到2010年底, 完成“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有望实现。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 尤其在面对金融危机挑战的背景下, 完成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难度很大, 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速度。但我国始终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工作, 从未放松过。从数据来看, “十一五”第一年我国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1.79%, 第二年降幅达4.04%, 第三年则达到4.59%, 而2009年上半年已完成3.35%, 实际已完成降低能耗13%以上。因此, 要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下降20%的目标, 2010年的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要更快, 仍不可放松警惕。

2. 社会关注:

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是目前节能减排工作考核的三项主要指标。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2009年上半年我国实现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 分别下降4.42%和5.95%, 这说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的拐点即将出现。但是, 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变化, 存在着两个不平衡。一个不平衡是地区分布不平衡。在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中,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浙江、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甘肃、宁夏等省 (市、区) 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另一个不平衡是行业不平衡。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减排成效显著, 在火力发电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有所下降, 从而抵消了其他行业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的增长。这种不平衡既说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潜力, 也说明主要污染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 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进展缓慢, 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趋势尚未完全遏制。

3. 举国关注: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目前, 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 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 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时措施, 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加之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 导致近岸海域海水污染程度未见根本好转。我国近岸海域的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面积较前几年有所减少, 但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增幅较大。海水中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一般, 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居中;再加之底栖环境质量堪忧及海水增养殖区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未见缓解。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偏低。近岸海域贝类综合质量一般, 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普遍较高。重点入海排污口的污水超标排放现象严重, 邻近海域环境质量堪忧。我国海洋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营养盐比例失衡, 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另外, 我国海洋赤潮频发, 有毒有害赤潮和多藻种赤潮并发的趋势明显上升, 等等。

二、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 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 经济增长 (人均GDP) 与能源消费 (人均能源消费) 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 能源消费快速增长, 污染物的排放量大。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 由于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中间需求增长和出口增长的推动, 到2020年前, 仍将是重化工发展的重要时期, 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量和新上项目污染物排放的增量较大。同时增长方式转变的渐进过程决定能耗和污染问题解决的长期性。尽快改变我国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成当务之急。

1. 相关配套措施不够到位:

节能减排动力不足。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方式是由中央政府主导, 自上而下地将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省、市 (地) 、县和重点企业。虽然中央对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 但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上存在普遍的动力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依然高速增长, 地方政府以过度消耗能源、污染环境和贴现未来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冲动依然强烈。而中央政府如此重视节能减排, 地方政府却在落实中央节能减排的目标时缺乏动力。其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的职责是提出政策方向, 地方政府则选择适当的措施负责执行, 这是一种合作关系。但是,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利益的不一致问题会给中央政策的执行带来较大影响, 打政策的“擦边球”是地方利益影响中央政策执行的典型表现形式。节能减排执行的最大障碍, 在于地方政府不作为。地方政府在推进节能减排的过程中缺乏足够动力, 这是节能减排工作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 分级财税制度不够健全:

自我调整能力有限。自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以来, 尽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分配已相对规范化, 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也得到巩固和提高, 但我国地方财政体制仍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 并且在许多方面扭曲了对基层政府行为的激励。一方面,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造成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提高。但财权上收的同时并没有相应的上调事权, 分税制调整给地方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 在我国现行的财税体系中, 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主要来自地方企业的所得税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在财政支出上有更大的支配权, 地方政府具有强大的动力去招商引资。地方政府为吸引企业入驻本辖区, 在很多情况下降低环境保护标准引进一些低技术、高污染、高能耗的小企业。此外, 由于地方税收和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企业, 因此, 地方政府服务于企业的意识空前强烈。甚至政府和企业具有某种利益一致性, 当企业利益与公众的环境利益发生冲突时, 地方政府很可能会优先考虑企业利益, 使节能减排的政策执行困难重重。

3. 考核体系不科学:

地方政府投资存在短期化。目前的政绩考核体系是基于GDP的政绩考核体系。在GDP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下, 地方政府官员具有强烈的投资饥渴症。各地竞相招商引资, 宁愿不断降低本辖区的土地价格和环境保护标准。这种政绩考核体系延伸到地方, 使地方政府也不得不竞相招商引资, 造成产业同构、低水平竞争。地方政府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 只能招到一些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企业, 原因在于其整合资源的能力有限, 在其辖区内不可能有效提供现代企业发展所需的金融、物流、咨询、会计、法律等相关服务业, 导致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也不愿意落户。因此, 到最后很自然就演变成“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情形, 从而使很多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企业向小城市扩散。

4. 激励政策不够完善:

节能标准难以贯彻实施。与政绩考核制度相关的激励是地方政府间的标尺竞争。在标尺竞争下, 地方政府会仿效其他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来发展本地经济。同级政府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学习能提高政府部门的运作效率, 但也使节能减排的政策推行遇到更大阻力。事实上, 我国尚未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化社会的构建, 施政导向和人为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很大。以速度论英雄的排序思想, 导致了扭曲的政绩观。在经济增长与环保出现矛盾的时候, 更多的会选择前者;当“快”与“好”发生冲突的时候, 更多的会选择“快”。很多地方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利益调整过程, 需要更多的制度创新, 但并没有对政府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的激励机制, 相反, 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政府的“创新”倒比比皆是。

三、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大举措

目前, 我国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由于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 并做好各项工作之间的衔接, 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为此, 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文章:

1. 基本前提:

形成强力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 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 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环境, 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政策。对于形成有效竞争的能源产品采取市场定价机制, 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结构, 促进替代能源发展。要理顺发电价格和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 取消电煤计划内价格, 加快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改革;要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 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 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 促使业主主动治污减排;建立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 提高排污权的使用效能。其次, 要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要及早出台燃油税, 研究出台环境税, 积极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特别是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要从投资引导向税收调节转移, 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危害健康的消费品, 征收消费附加税, 或者提高税率。要完善对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再次, 要完善相关投资政策。在投资项目选择上, 国家应向节能环保的方向倾斜。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要建立跨流域、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 增强流域及相关区域污染减排的能力和主动性, 促进流域、区域间的和谐发展。要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完善绿色信贷机制,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

2. 重要条件:

提高节能减排的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优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 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 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优势。二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一批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和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在钢铁、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建筑等重点行业, 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的产业化。三是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节能服务市场, 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 通过与客户分享效益来回收投资和获得利润。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化运作, 进一步推广节能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

3. 关键因素:

构建绿色的国民经济体系。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和全局高度进行规划、部署, 完善资源节约体制, 培育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改变经济增长过度倚重第二产业的局面, 加快发展能源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强度低的第三产业, 特别是在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使三次产业结构形成新的发展格局。要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以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引导和限制那些能耗物耗高、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的产品的生产与出口,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逐步由主要依靠化石燃料向主要依靠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的转变, 创立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 从根本上解决节能减排问题, 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 有效途径:

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制。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 为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把节能减排目标分解到各单位各部门及重点耗能企业, 与被考核单位和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 明确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责任人, 加强对责任人的责任目标考核, 将节能减排纳入到对各单位的目标考核体系;要建立健全协调例会制度, 充分发挥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协调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作用, 重大问题提交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及时分析研究节能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共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5. 重要手段:

根本保障 篇9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任何一个政党, 都是有派别的, 都代表一定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 就确立了其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是为广大劳苦大众谋幸福的, 是受压迫阶级的政党。

半个多世纪以前, 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等光辉著作中, 鲜明提出并精辟阐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一思想阐明了党同人民群众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揭示了党的力量源泉之所在。毛泽东同志曾从不同角度生动地把这种关系比喻为血肉关系、鱼水关系、种子和土地的关系、学生和先生的关系、儿子和父母的关系等等, 这些比喻是很贴切并且富含深意的。

毛泽东同志指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是胜利之本, 是为革命和建设提供强大力量的最深厚的根源。党只有相信人民, 依靠人民, 植根于人民之中, 同人民打成一片, 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 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

从1921年到1949年,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 终于打败了强大的国民党, 由一个革命党变成了一个执政党, 这期间经历了太多的艰辛、磨难、困苦和牺牲, 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从失败到胜利, 一刻也离不开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离开群众, 党一天也不能生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说明了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 揭示了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的关键因素之所在。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 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

在九十年的风风雨雨中, 我们党的事业也曾遇到过低潮, 在国民党及其一切反动派的打压之下, 革命也曾面临过夭折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渡过一切激流险滩, 依靠的是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依靠的是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祀, 即祭祀。如果单纯理解为祭祀, 那就错了。祭祀的根本目的就是宣传当政者的政治主张及治国方略。1937年4月清明节, 毛泽东写了祭黄帝文, 主张建立民主阵线, 国共联合抗日。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政策, 作为在野党, 主张“民主共和, 改革内政”。戎, 即战争, 通过暴力进行权力的转移。当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 共产党所组成的政府, 如何代表群众利益, 如何贯彻党的政治主张就显得日益重要。一个政党和一个政府是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的, 政党是有派性的, 是代表一定的阶层和集团利益的, 这是政党存在的根本前提;而政府不是这样, 政府是全国人民的政府, 它代表的利益具有广泛性, 它要弥合政党之间的裂缝, 追求正义、公平、博爱的理念。也就是说, 政党是可以厚此薄彼的, 但政府则不能。在政府面前人人平等——权利得到保证、违法受到制裁、贫困受到救助、垄断受到遏制。因此, 中国共产党在夺取全国政权之后, 面临一个角色转变, 即如何从一个革命党变成一个执政党, 通过战争夺取的国家政权, 如何运转才能体现党的群众路线, 同时又显示高超的国家治理能力, 是取得政权后的必修课。

大唐盛世, 盛得世界耀眼, 可一阵鼙鼓的敲响, 把它震进了下坡路, 不断地下坡, 下了一百多年。到了九世纪末, 治世变成了衰世, 衰世变成了乱世, 乱得不可收拾。正如一切乱世一样, 在官府自毁形象, 变得让芸芸众生难以生活后, 就会出现农民造反。如果党和政府宣传一套, 做起来却搞另一套, 言行不一, 不真正去关心人民疾苦, 让房地产这架疯狂战车, 绑架了政府, 就会使党和政府的威信受到影响。我们经常说“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 情为民所系。”其实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另一种解读, 没有最广大人民的支持, 我们党的事业就会走向低谷。

党和政府是两套不同的运转体系, 在现代政党政治条件下, 政党大多只是选举的工具, 一旦竞选成功, 就要组织政府机构, 实施对国家的治理。那么在选举阶段的竞选策略和吸引选民的措施都得有所调整。因为政府是全国人民的政府, 不再是一党一派的政府, 此刻, 所考虑的政策方针更具宏观性和全局性。

明白了这一点, 我们就会明白党的建设的着力点, 加强党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国家治理中, 真正走群众路线, 急人民所急, 想人民所想, 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我们工作得失的标准, 扑下身子, 做真正的公仆, 而不是让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党所倡导的精神相对立。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 党的决策者应该常怀忧党之心, 恪尽兴党之责。一个党即使建立之时是进步的, 但过去进步并不等于现在进步, 现在进步也不等于将来进步, 历史条件和地位的变化很容易使党发生变异。苏联共产党、墨西哥人民党甚至中国国民党, 都在获取执政党地位之后, 渐渐背离了创建之初的立党宗旨, 背离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终也被人民群众所抛弃, 这教训不可不深思。

回顾建党九十年的历程, 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一条党兴衰的曲线, 这条曲线告诉我们:我们党什么时候真正走群众路线了, 党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什么时候背离了群众路线, 党的事业就会走向衰落。我们党有着近8000万党员, 取得执政地位已经62年了。执政者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应该以更大的包容心, 来理解不同的声音, 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毛泽东同志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 我们如果有缺点, 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 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 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 我们就照你的办。”为人民服务, 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要敢于牺牲、死得其所;为人民服务, 要不怕批评、勇于改正。这就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涵和精髓。真正走我党所提倡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 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所在, 是我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力量之源。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经历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 但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群众路线, 没有变, 也不能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

上一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下一篇:异常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