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

2024-06-02

民生保障(精选11篇)

民生保障 篇1

为政之道, 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再三、铭之肺腑, 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 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

着力扩大就业创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人, 要落实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 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用好失业保险基金结余, 增加稳就业资金规模, 做好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 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托底帮扶。完成2100万人次以上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切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各地要切实负起责任, 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制定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办法。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落实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制度。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和8%。加快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使困难群众遇急有助、遇困有帮, 让社会充满关爱和温暖。 (摘自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题目为编者所加。)

保障住宅的民生属性 篇2

11月份,冰冻一年多的北京市房地产市场终于出现了一丝回暖迹象。除了开发商年底资金链趋紧因素之外,房地产市场多层次的供应格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假如2008年北京没有大量的保障性住房(含限价房和经济适用房)入市,即便开发商的资金链再紧张,降价幅度也不会像如今这样大,成交量也将持续前三季度的冰点格局。

购买力也即自主性住房需求,是消费者收入的函数。在消费者收入不能大幅提高的前提下,政府每多提供一份保障性住房,就为城市的中低收入家庭启动消费注入一份热情。在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中,启动保障性住房需求成为最重要的一点。在今年四季度增加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中,将有75亿元用于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这再次说明,房价高低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否真正构建一个含保障性住房的多层次住房市场。

多层次的住房市场,本来可以由房地产市场自行提供。比如在正常的市场格局下,因购买者的收入分层,不同的供地主体在不同的地段,就会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土地;而建筑商和房地产商以及集资建房者,就会根据不同的地段建造价格、造型、功能不同的、多元化的高中低档住房,以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

但对于收入最低的人群,则应由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来进行收入的二次分配和福利调节。美国自从1993年“希望VI号(HOPE VI)”计划通过之后,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就启动了一个新战略,对那些不能被安置在新住宅的迁移居民,则可以得到住房优惠券,到更大的市场上去租房。

老布什总统执政期间,美国联邦政府每年提供了大约7.5万套的新增有资助住房。2000年至2001年一年间,这一新增数字跃升至10万套,包括5万套“从福利到工作”的可以用住房优惠券来租赁的住房。

但1998年的中国住宅商品化改革,现在看来,却是以牺牲城市中大多数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福利为前提的。1998的住房商品化改革,与各级财政的负担严重和财政出现赤字有关。另外,国有化改革也使得单位负担住房成为不可能。在由单位负担或公共财政负担的住房实物分配宣告结束之后,住房货币化的到来,并没有提供多层次的住宅市场,而代之以千篇一律由房地产商提供的商品房。

但是,在地价没有差别的情况下,垄断的房地产商是以房价最高、获利最大为目的的。如房地产商任志强言之凿凿,“我只为富人造房子”。这话其实没错,可错就在,在土地垄断在各级地方政府手中、且只能由房地产商提供住房的前提下,中低收入人群也只能冀望商品房,显然不同购房者的需求与房地产商的商品房供应之间是不对称的。这也是房地产商屡遭中低收入人群诟病的原因。

虽然,1998年国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但事实上,截至2008年的10年间,各地财政并没有负担起应有的公共财政责任。大量城市的廉租房提供几乎是空白的。

由于住房的公共产品也即民生属性一再被忽略,大城市中的居民不论收入高低,一律要购买商品房,加之住宅投资属性的放大,从而极度推高了房地产市场中的商品房价格。

这显然有违多层次住宅市场的初衷。为了扭转这一局势,2007年,中央政府开始致力于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年8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简称24号文)指出,“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要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并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

2008年发生在北京的房价跌落,与这一文件的具体落实显然有关。记者调查显示,11月北京的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占总成交量的56.3%,成为京城楼市的销售主流。保障性住房价格低廉,不但直接分流了部分客户,也极大地拉低了相关区域的房价。

在构建多层次的住宅市场同时,加快推进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城市个人集资建房等措施,也是完善这一多层次市场的重要内容。

但值得警惕的是,各地方也许会为了土地出让金的预算外收入,从而延缓、推迟、甚至取消一部分保障性住房,并阻碍农村建设用地入市。

民生保障 篇3

尽管面临财政收支紧张凸显矛盾,财政部部长谢旭人1月5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在2008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的基础上,2009年财政部门将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将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2009年仍将继续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同时,2009年财政部门将积极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而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谢旭人说,2009年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发挥好政府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并通过多种手段促进就业与再就业。

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4

2013-06-07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问题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效。这就要求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考察和研究民生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健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制度,可以将政府及其他主体的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有利于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科学设计制度。民生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如果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即使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民生问题,也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理解。比如,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不能解决农民看病的所有问题,但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设计制度,应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人为本理念,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公平正义理念,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协调运行制度。民生问题大都是影响面广、牵涉面大、关联度高的问题,不可能依靠某一项制度就得到解决。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如果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度体系,就很容易产生不同制度之间的脱节甚至冲突,影响制度运行成效。比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绝不仅仅是医疗制度本身的问题,而同时牵涉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恐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协调运行制度,一方面应加强统筹规划,做到通盘考虑,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项具体制度之间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应加强沟通交流,做到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认真落实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无法落实,也等于一纸空文。当前,一些好的民生制度之所以没有收到应有成效,主要是受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既得利益群体阻挠等因素的干扰,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变形或者落实不到位。比如,经济适用房制度是面向我国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制定的一项制度,目的是满足这一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但在制度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出现了拥有多套房产者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这项制度的公正性,也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损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制度运行的监督力度,提高制度运行的透明度,严惩各种干扰和影响制度落实的行为,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关爱困难群体提高民生保障 篇5

关键词:关爱;困难群体;民生;保障机制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从实际情况和迫切需要出发,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当前新媒体平台,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和爱心人士,本着“真心、真情、真行动”的初衷开展关爱行动,形成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救助关爱机制,织密编实农村安全网,使“三留守”人员享受真正的获得感、慰藉感,享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带来的益处,充满对生活的向往,好好生活。

一、“三留守”人员存在问题及原因

1.留守儿童。由于常常监护不力、缺乏抚慰、疏于照顾,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上极易产生不良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农村的女孩留守儿童,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弱,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对象,受到意外伤害酿成严重后果。

2.留守妇女。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丈夫外出务工,致使部分妇女长期一个人生活在农村成为留守人员。她们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等因素,尤其在心理上产生无助、自卑、厌世、孤独的情绪,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

3.空巢老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随着儿女外出务工的增加,空巢老人有越发增加的趋势,他们存在生活上缺乏照料、精神上得不到关怀、疾病临终得不到及时救助等现实问题。

二、“三留守”人员关爱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爱“三留守”人员是直接面对面、人对人的行动,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他们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基本生活需求,确保生活上得到关心、心理上得到疏导、精神上得到鼓励。

2.坚持多方参与的原则。做关爱人的事业,要集众人之所想,聚众人之所力,整合发动多方联动作用,汇成强大的“合力”,形成党委主导、政府组织、群团协同、多方参与、多方帮扶、多方出效的全社会关爱良好氛围。

3.坚持因人制宜的原则。针对“三留守”人员所面临不同的实际问题,决不能“一刀切”、“一锅煮”、“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因户制宜、因人制宜、因人施策,分类建立台账,采取不同的关爱、不同的心理关怀、不同的生活关切,分别开展爱心救助行动,确保关爱行动出实效。

三、“三留守”人员关爱措施

根据关爱对象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现实需求等等实际情况不同,应具体对象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关爱措施,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各守其职,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应急救助、精神慰藉等方面真真切切关爱,积极为他们多办实事、多解难事,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落实。

1.留守儿童

(1)学业辅导。定期不定期通过课业辅导、讲授小故事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养成爱学习、肯学习、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和习惯,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自我钻研能力,提升学习综合素质。

(2)亲情陪伴。通过谈心、家访和团体活动等形式,力争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帮助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增进对父母的理解,让他们能够在爱的沐浴中成长,在爱的体验中体会到尊重、信任、理解、关爱、宽容、友善,养成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有孝心,懂得感恩的孩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丰富的情感体验。

(3)感受城市。通过不定期参观公共服务设施、文化场馆和红色纪念馆,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和集体公益活动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增强对城市功能的认知,了解城市历史文化,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其融入城市的能力。

(4)自护教育。通过安全知识宣传、自然灾害逃生自救演练、危险环境自救知识传授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自我保护方法,提高自救逃生能力,形成健康快乐、基本具备自救知识和能力个体。

(5)爱心捐赠。通过入户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合理需求,分类建立需求档案,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捐资捐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做他们情感的陪伴人、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实现留守儿童“心灵有润、学业有教、监护有人、安全有保、亲情有护、活动有地”的关爱目的。

2.留守妇女

(1)生产生活。通过探索建立留守妇女乡镇“互助组”,农忙时候互帮互助,抱团做农活;农闲时候,大家一起绣十字绣、跳跳舞,既促进了农业生产,又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整合妇联、民政、扶贫、合作社等相关部门资源帮助留守妇女实现生产互帮、生活互助、情感互依、安全互保。

(2)心里慰藉。通过妇联、包村干部、致富带头人、邻居、社会爱心人士等沟通与联系,特别是“三八”妇女节,乡村两级相应开展活动,为妇女生活提供乐趣,丰富妇女精神生活。定期不定期走访、谈心,让她们长期的心理问题得到倾诉,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孤独感、无助感,从而得到慰藉心理的目的。

(3)卫生健康。通过开展面谈、培训等方式,让留守妇女了解生理卫生的相关知识,同时加强与县乡卫生机构的联系,定期给留守妇女做一些检查,确保她们的疾病得到及时救助,能够健健康康生活。

(4)权益维护。通过妇联、司法所为留守妇女撑腰,提高她们的法律知识,增强的维权意识,能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感受到心灵上的安慰,精神上的关,实现留守妇女“思想有交流、精神有安慰、生活有关心、生产有帮助、安全有关照,维权有保障”的关爱目的。

3.空巢老人

(1)生活照料。通过加强与子女、邻里的沟通与联系,督促“常回家看看”,让老人们生活有所依靠,不在承受巨大的生活负担,不在为生活所困、生活所忧、生活所累,让子女承担应有的责任,减少“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让老人生活的舒心、安心、放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确保享受清福,安度晚年。

(2)亲情陪伴。通过发动乡镇社会事业中心、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等帮扶力量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形式,开展上门走访,主动关心,吃吃饭、说说话、嘘寒问暖,把多陪伴、多看望作为对老人们关心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用平凡的举动,无私的付出、真诚的服务,呵护每一位空巢老人。

(3)疾病救助。通过加强与医院、民政、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等沟通与联系,提供健康保健、应急救助、大病医治、临终关怀等爱心行动,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老人面临的现实困难和问题,逐步形成尊老、爱老、助老的关爱机制,

确保他们在危机时刻有人帮助,做到日常关怀、临时关怀、临终关怀的有机统一,为他们健康安全保驾护航,实现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关爱目的。

四、“三留守”人员关爱机制

1.建立信息台帐关爱机制。组织乡、村干部对“三留守”人员进行全面的排查摸底,详细排查每一位关爱对象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生活状况、学习状况、子女去向等个人信息,为他们逐步建立详细的村情档案和户情档案,需求登记和服务记录,并逐一登记造册,实行动态跟踪,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制作“关爱民情连心卡”:内容涉及联系人姓名、职务、联系电话,留守人员姓名、监护人、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同时通过电话、QQ、微信等形式,与留守人员的父母、儿女、配偶、亲戚或邻居等主动沟通、加强联系,及时了解掌握情况,保障在学习、生活、安全、医疗、司法等方面提供及时、有效的关爱救助。

2.建立形式多样关爱机制。认真分析留守人员的特点,开展定期研判会议,提出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关爱重点。根据研判情况,在乡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联合社会团体、爱心人士,通过心愿定向帮、群体覆盖帮、奉献爱心委托帮、征集作品拍卖帮等“n+1”方式,对“三留守”人员开展生产、生活、学习、精神等方面的生病就医、妇女维权、儿童陪护、老人关怀、生活照顾、文体活动等爱心帮扶行动。

3.建立多媒体关爱机制。建立利用网络、QQ、微信和乡村两级微平台,发布“三留守”人员的具体信息、需求、联系方式等等,通过朋友圈或微信群让更多的爱心团体、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知晓并奉献爱心。探索组织部分有条件的农户参加农民微信使用培训班,教一些简单的打字聊天、视频语音、上传发布、下载转发等功能,让他们一同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同时,结合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册等发布困难群体信息,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多媒体关爱机制,扩大关爱覆盖面,确保关爱有浓厚的氛围。

4.建立常态化关爱机制。根据关爱群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在元旦、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和儿童节、五一节、国庆节、妇女节、助残日等重大节日以及学校寒暑假期间,组织乡村干部、联动部门和爱心人士进行慰问,特别要组织干部按照网格化服务管理要求,乡干部至少对困难群体实行每月“一上门”,村干部至少每两周“一登门”, 联动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不定期登门”的常态化的关爱机制,真正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解决他们生活中的急难问题。

5.建立村民互助关爱机制。乡级层面建立“三留守”人员关爱行动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关爱中的重点、难点,确立乡干部联系到户到人,村级层面也要建立关爱帮扶机制,号召广大党员、人大代表、离任村干部、热心群众以及青年志愿者参与到关爱行动中,使乡村两级干部和“三留守”人员一一对应起来,同时也要发挥联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的作用,确保关爱责任落实到具体对象,形成所有乡村干部、村民互助的共同关爱局面,切实从生活上关心、心理上安慰、精神上鼓励,尽可能弥补缺失的亲情缺失。。

解读:保障民生举措频现“亮点” 篇6

2013年上半年, 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要求, 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各项民生事业继续取得积极进展。

就业形势稳定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统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 今年上半年,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5 月21日, 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等部门主办的“2013年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启动。重点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及下岗失业人员等进行就业帮扶。招聘周期间, 仅上海市就有9所高校与31家知名民营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370家企业进场招聘, 为求职者提供就业岗位5800多个。

数据显示,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近700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为此, 教育部提出,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和措施, 着力拓宽就业渠道, 完善就业服务, 改进就业服务方式和手段, 组织开展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 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 并加强高校毕业生见习工作。

5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 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大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 招聘高校毕业生, 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通知同时要求, 从2013年起, 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针对当前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毕业生能力与岗位需求相差较大的情况, 通知强调, 深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合理确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规模, 改善人力资源供给结构。

此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通过落实税收优惠、小额贷款等鼓励政策, 扶持大批劳动者成功就业;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 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 重点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就业;通过开展“春风行动”, 针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求职就业和企业招聘用人需要, 提供政策支持和就业服务等。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以及一系列就业服务行动, 使我国就业形势保持了基本稳定。

医改有序推进

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相关部门共同发力, 配套措施既“看得见”又“摸得着”。

今年上半年, 全国各地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 相关部门共同发力, 配套措施既“看得见”又“摸得着”, 新一轮医改工作成效显著, “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有所缓解。

今年, 北京市在友谊医院、朝阳医院、同仁医院、积水潭医院、天坛医院等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继续推进以医药分开为主要内容的公立医院改革。北京友谊医院执行院长辛有清介绍说, 截至7月1日, 该院通过试点医药分开改革, 每位患者的门诊次均医药费下降了78元, 自付费用下降了50多元。以北京市为代表的公立医院改革向全国推广, 目前全国已有600多个县的1000多个县级公立医院成为改革试点, 有22个省区市、431个县级地区完成了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 27个省区市开始了支付方式的改革。总的看来, 实现了“患者负担不增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院发展添活力”的预期效果。

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 今年上半年, 国家继续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 财政部门明确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 相关部门提升政策落实的监管和管理水平, 努力降低居民就医用药负担。按照今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要求, 今年我国将再次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筹资标准, 达到340元左右, 实际报销比例力争较去年提高5个百分点;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0元;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达到全国县级总数50%以上, 逐步降低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付比例。

2月20日, 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今年第一项“医改新政”《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 对巩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药品供应、人事分配等方面的改革提出意见。此后,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 针对极少数患者因身份不明、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而得不到及时治疗的现象提出解决办法, 健全了我国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日前召开的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也明确指出, 要进一步健全全民医保制度, 积极推进居民大病保险试点, 加快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继续以县级医院为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推进药品生产流通、医学教育、国产医疗设备研制等配套改革, 切实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 形成深化医改的联动机制和强大合力。

社保亮点纷呈

多项积极举措得到落实,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 人民群众的福利得到进一步加强。

今年以来, 本着促民生、保基本的认识, 我国落实多项积极举措, 加快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 亮点纷呈, 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得到进一步改善、福利得到进一步加强。

社会救助方面, 民政部、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开展“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 强化流浪未成年人教育矫治和源头预防工作, 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及困境未成年人顺利回归校园和家庭、融入社会、健康成长。同时, 落实和完善孤儿保障制度, 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 发放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基本生活费, 实施孤儿助学工程, 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 把儿童群体分为孤儿、困境儿童、困境家庭儿童、普通儿童4个层次, 对不同类型的儿童分不同标准予以福利保障;协调制定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 发展康复辅具事业, 协调调整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

养老方面, 国家加大了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的投入力度, 财政转移支付和福彩公益金也明确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 其中, 各级民政部门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要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6月, 民政部、财政部决定,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从今年起连续3年累计投入30亿元, 用于支持建设10万个农村幸福院。同时, 对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予以政策优惠, 并出台新政策, 我国港澳地区具有养老服务经验的服务提供者将可在内地开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服务机构。在政策支持下, 今年以来, 我国养老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显著, 政府投入、民间投资、港澳及国际资金共同给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局面初步形成。

上半年, 各地继续支持发展以日间照料为主的社区养老服务, 加强城乡社区老人服务设施建设, 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已经超过20张;推动高龄老人津贴和生活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基本覆盖, 并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目前, 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制度正在作为一种普惠性福利制度在全国推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一步深入研究城乡养老制度衔接有关政策, 研究合并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制度;组织实施2013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工作, 全国企业参保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近1900元。

7 月1日,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3部与老年福利相关的新法规正式施行。新法规更加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对设立养老机构也提出了更加人性化和更细致的规范、技术标准及全过程监管要求。

完善民生保障机制的若干思考 篇7

民生与民生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两者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我们将对民生与民生问题进行区分, 以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1 民生的定义和内涵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是指, 所有与民生相关的直接和间接的事项, 并同属民生范围之内的事。广义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任何区域, 其中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等。狭义上的民生是指人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条件, 以及人们发展的机会、能力、权益等等。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比较更容易掌握。所以, 通常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

1.2 民生问题的定义和内涵

1.2.1 民生问题的定义

所谓民生问题, 即是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 主要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都属于民生问题。

1.2.2 民生问题的内涵

民生问题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群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重点侧重于群众的基本“生存状态”, 至少应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内容。

二是群众最基本的发展机会和能力。社会在保障人们基本生存的同时还要考虑给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至少应当包含这些内容:促进充分就业、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并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 以及相关权益保护问题 (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 等等。

三是群众在保障基本生存上的社会福利状况。主要侧重于人民的生活质量。这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 目前的中国社会还没有能够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四是代际民生问题。即可持续发展层面的问题, 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人文等永续世代发展问题。

2 当前中国民生领域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生状况不断得到改善, 党和政府在推进民生建设上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一些新的民生问题凸显出来, 特别是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物价、房价等问题比较突出。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些民生问题, 否则极易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1 教育问题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上学难依然是当前教育方面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当今中国, 在广大贫困的中西部地区、在一些贫困人口中间, 孩子上学困难依然是非常普遍的问题。城乡差异只是导致农村孩子上学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贫困农村地区的学校没有良好的硬件设施, 校舍破旧不堪, 师资严重不足。同时, 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 东西部地区的教育情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在我国的东部省份和一些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 而在西部的贫困地区尚有一些适龄儿童无法享受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2.2 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民生的重要问题。我国是13亿人口大国, 人口基数大, 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在新形势下, 就业问题又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 比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农民工就业难问题、下岗人员就业难问题。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重起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近几年一直在70%左右, 也就是意味着每年都会有30%左右的高校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日趋严峻。除了大学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农民工和下岗职工也有着同样的困境。

2.3 收入分配问题

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 使得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因为,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会触动到很多人的利益, 所以在分配制度的改革过程中步履维艰, 总是受到重重障碍。特别是在收入分配秩序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因素, 很多民众为此感到不满, 这是当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贫富差距过大, 基尼系数远超正常水平, 很容易激发社会矛盾, 长此以往, 必然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4 社会保障问题

当前, 整体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处在转型期, 诸多制度自身不完善使得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不够广, 很多现实社会保障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例如, 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 弱势群体的求助力度不够, 一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无法解决贫困家庭的根本生活问题, 仅仅只能提供一些基本的救济, 乡村贫困人口无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此外, 国家的教育福利、卫生福利以及社会福利对城镇居民有所倾斜, 导致乡镇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相对变窄, 使得城乡之间差距不断扩大。

2.5 医疗卫生保障问题

医疗卫生方面的民生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当前, “看病难”问题依然是困扰着很多家庭, 尤其是贫困家庭的问题。据统计,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 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100位之后, 并且医疗资源的80%集中在城市, 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很多小城镇和农村医疗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医疗设备陈旧。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 但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职工, 特别是农民工大多没有参保,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尚待统一。

3 完善民生保障机制的思考

民生问题基本都是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有制度保障。民生问题没有制度化, 民生权利就始终处于模糊状态, 民生的义务问题始终处于随意的境地。当前, 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权利理念

3.1.1 自然权利理念

所谓“自然权利”是指人类的一种客观权利。从民生问题的基本内涵来看, 它天然地体现为自然权利, 是指人的生存平等权、生命权、自由权、幸福权以及财产所有权, 它是人的最基本权利。从这个立场出发, 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人权的重要体现, 是实现生存权、发展权等公民基本权利的必然要求。

3.1.2 平等、公平的理念

在现今社会条件下, 应该树立平等、公平理念。这种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它既包括经济公平, 也包括社会公平;既包括机会公平, 也包括结果公平;既包括规则公平, 也包括操作公平;既强调形式上的公平, 也强调合理的差别待遇。

3.1.3 持续发展的理念

公平地解决民生问题是必需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 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发展仍然是硬道理, 只有发展, 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 民生问题法律机制的构建, 必须坚持发展理念, 将效率与公平结合起来, 公平应该是发展中的公平, 是在不阻碍发展前提下的公平。因此, 发展理念应当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立场, 这里所指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全面、协调发展。

3.2 完善“社会法”为主体的法律部门

“社会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社会法是在国家干预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法律门类, 所调整的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社会不同部分之间的法律关系。”

根据民生问题的基本内涵及其根源, 结合我国国情, 要在法律上解决民生问题应包括两个方面制度设计。

3.2.1 完善民生保障性法律制度

它主要解决的是生计来源和生存状态的问题, 主要保障生存权的问题。从规范实证主义的立场来看, 我国作为部门法的社会法, 主要包括以下法律法规。

1) 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包括《劳动法》《工会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以及《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就业促进法》等等。

2) 规范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包括《工伤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以及《社会保险法》等等。

3) 规范特殊群体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包括《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等。

4) 规范社会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着力发展社会事业, 完善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 保证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完善医疗卫生制度,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3.2.2 完善民生发展性法律制度

它主要解决生活质量和代际民生的问题, 主要保护发展权的问题。包括正在制定的《食品卫生法》《循环经济法》等。构建解决民生问题的法律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 民生法治, 任重而道远。

3.3 积极推行司法体制改革, 保证公正司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了全面安排。在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方面, 重中之重的改革举措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完善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制度等。

3.4 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落实好简政放权, 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 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关键是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 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实现决策、执行、结果公开透明, 增强政府公信力。只有公开透明, 才能有效推动政府依法办事、依章办事、依规办事, 切实保障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5 完善人大监督机制

人大监督是权力机关代表国家和人民对其他国家机关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 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监督形式相比, 人大监督在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程序、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同。第一,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本质上是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具有广泛的人民性;第二, 人大监督体现国家意志, 具有强制性;第三, 人大依法监督,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具有严格的规范性。人大及其常委会运用好这项权力, 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 有利于规范权力运行, 减少权力滥用、权力腐败或行政不作为问题。

3.6 着力构建依法维权和纠纷化解多元化机制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表达维护机制。重点包括: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和协商沟通机制, 建立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二是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机制。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凡是出台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 都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前置程序, 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三是充分发挥不同纠纷解决制度的优势。引导群众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和类型选择最适当的纠纷解决途径, 充分发挥不同纠纷解决制度在化解特定类型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四是建立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纠纷解决制度有机衔接、相互协调机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民生问题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从现实角度入手, 着重研究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领域的问题, 进而对完善民生保障机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民生,保障机制,思考

参考文献

[1]孙学玉.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青连斌.中国民生建设的路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1.

[3]罗永宽.民生和谐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

民生保障 篇8

地址:福安市城阳乡雁塔村大洋坪66号

联系人:高建华

龙岩市金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地址:漳平市富商工业园区和安机械小区

联系人:吴金良

南安市荣星石材有限公司

地址:南安市石井镇苏内村 (苏内工业区)

联系人:陈春雷

晋江市顺泰鞋业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晋江市安海镇上垵村

联系人:许书藏

晋江市祥影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晋江市梅岭街道竹树下工业区

联系人:李总

连江县苔菉镇通恒海带养殖场

地址:连江县苔菉镇后湾村朝阳路135号

联系人:何可通

福建晋江豪华鞋服实业有限公司

地址:晋江市陈埭镇岸兜村南大街37号

联系人:丁新春

晋江市威格宝服饰织造有限公司

地址:晋江市永和镇旦厝工业区

联系人:留自愿

泉州天豪苑贸易有限公司

地址:泉州南安市大霞美中骏四季康城3栋205

联系人:尤远东

大田县建设镇阿才农业土壤肥料服务部

地址:大田县建设镇街道

联系人:高有才

福建省仙游县五岳泰古典家具有限公司

地址:仙游县榜头镇何麓村

联系人:岳明山

福建福宁卫通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霞浦县盐田工业区

联系人:林财瑾

连城县丰海竹木业有限公司

地址:龙岩市连城县朋口工业集中区

联系人:黄亮海

仙游县文华金阁古典家具有限公司

地址:仙游县榜头镇象山村桥头

联系人:李文华

南安市罗东新雨亭开发有限公司

地址:南安市罗东镇新雨亭开发工业区120号

联系人:陈荣生

福建省长汀县宏魁钢木制品有限公司

地址:长汀县古城镇轻纺工业园区

联系人:黄发魁

石狮市锦辉纸品包装有限公司

地址:石狮蚶江镇厝仔工业区

联系人:许清源

莆田市双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地址:仙游县枫亭工业园区

民生保障 篇9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建山路14号

联系人:林昌估

祥坤 (石狮) 服饰有限公司

地址:石狮市灵秀镇港塘村树人30号

联系人:余红俊

晋江市东石镇肖下升益气体经营部

地址:晋江市东石镇肖下村安东公路边285号

联系人:肖孙习

晋江市安海镇特使专业汽车美容处

地址:安海镇鸿江中路宝家花园西侧对面

联系人:黄诗福

莆田市城厢区万邦风情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地址:莆田市城厢区昌隆路488号

联系人:陈总

闽侯县旗山垒鑫农业有限公司

地址:福州市台江区江滨北路心家泊5#202

联系人:吴建文

长乐市李潜官中医内科诊所

地址:长乐市吴航街道三峰路118号

联系人:李潜官

十二五期间民生制度保障 篇10

保民生的第一件大事是保就业。“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400万人,而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是900万,年供求缺口将超过1000多万,与之伴随的是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等。

“十二五”期间促进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将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一位,扩大就业将成为保民生的重中之重。

为了保障就业,“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来提供就业岗位。这淡化了片面注重GDP增长的概念,着力达到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就业岗位增加与就业质量提升同步的目标。下一个五年,国家将通过财政扶持、减税等鼓励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将作为重点,得到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工作。

同时相关部门将有更大力度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出台,来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失衡的格局。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要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较多地增加。

此外,为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期间将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通过多种渠道对劳动力实行必要的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拓展就业层次。

医疗保障

医疗问题历来也是社会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据介绍,目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已经累计权益到7000多亿元。全国城乡已经有超过12.5亿的公民被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当中,其中包括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三项制度。

“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推进社会医疗保险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特别是加快发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初步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社会保障卡的发行量增加到8亿张以上。筹划安排提高城乡基本医疗保障的待遇水平,并且逐步缩小制度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稳定职工医疗保险筹资极力的同时,逐步提高政府对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的补助水平,在这个基础上,也逐步扩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在完善职工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政策的同时,同步推进城乡居民的门诊统筹,把那些常见病、多发病也纳入到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扩大群众的受益面。比较大幅度地提高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大病费用的比例和统筹基金的统筹限额,并且逐步缩小跟城镇职工待遇水平的差距。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近日透露,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将逐步减少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计划到“十二五”末,把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减至30%以下,达到国际水平。

养老保障

近年来“银色浪潮”所带来的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据民政部统计,除青海、西藏、新疆外,全国其他省份均已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农村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应对人口老龄化,势在必行。

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十二五”时期,将以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和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人为重点,将无偿服务、低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全面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朝着城市街道社区有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社会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县(区)有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设区市有多所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超过40%、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能够得到照料服务、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开展向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迈进。

教育保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门也将完善教育体制改革,鼓励创新,加快发展,全力提升全民教育水平。

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门将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在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着力提高教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能力。

同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缩小教育差距。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切实解决“入园难”问题。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因地制宜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等问题。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将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在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上下功夫。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住房保障

历来饱受争议的住房保障也将在“十二五”时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据了解,2011年-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是政府力推的重点工作。2011年将继续建设680万套保障房,2012年要建设620万套保障房。

从1995年开始的“安居工程”到1998年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再到2007年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我国的保障性住房虽历经十余年仍然发展缓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十二五”期间必须要将约3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欠账还清。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日前表示,房地产高暴利时代结束,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设,将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新的投资热点,“虽然回报率不高,但政府能保障其本金的安全。”

“十二五”期末,全国6.6%左右的城镇家庭可享有廉租住房,5%左右的家庭将享有经济适用住房,10%左右的家庭将从公共租赁住房和改房政策中受益。如果加上其他财政补助(如贷款贴息和退税)受益群体,5至10年后,预期将有30%城镇家庭可能享受到住房保障。

实际上,经过不断摸索,保障性住房的类型细分和实际操作也日益成熟,这为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完成铺平了道路。目前,除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业已成型的品种外,公共租赁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之后的安置房也在跟进。另外,土地政策的倾斜和多渠道资金的支持也将随之而来。

民生保障 篇11

一、深入学习“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实质, 提高地税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

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实质,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税工作的重要任务, 地税干部要把学习的落脚点放在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上, 放在创新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上。

首先, 要通过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深刻理解“十二五”规划是未来五年全国、全省、全市经济发展的纲领和总的要求, 努力做到思想、内容、方法三个方面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统一:一是统一到市域经济发展方向上来;二是统一到市域经济发展重点内容上来;三是统一到市域经济发展重点措施上来。

其次, 加强学习, 深刻领会, 为驾驭市域经济税收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观点支撑。一是树立发展观。税收的发展观同样是经济发展观,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要结合地税实际长远地看问题, 长远地抓收入, 长远地抓管理。二是树立民生观。我们不能仅仅了解组织税费收入是我们自身的工作职责、任务, 更重要的是, 我们要了解完成税费任务的内涵、实质和意义, 这些都和民生息息相关。三是树立和谐观。在队伍建设上我们不仅要看到地税部门是地税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还要看到我们建设和谐队伍是建设和谐团队、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十二五”期间, 我们要在税收工作的实践当中自觉地运用上述理念, 更加科学地去处理各种问题, 不断提升税务队伍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牢固树立现代税收管理观, 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经济决定税收, 税收服务于经济。只有牢固树立并全面掌握现代税收管理观, 把发展经济、服务经济作为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才能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

做好现代税收管理就要牢固树立两个观念:一是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 把组织税费收入融入到市域经济发展之中。二是牢固树立税收经济观, 把税费征管融入到为经济、为民生的贡献之中。要做好现代税收管理, 还要做到三个延伸:一是要把现代税收的思想观念延伸到各个县 (市、区) 经济发展的实践当中。二是要把现代税收的方法措施延伸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三是要把现代税收的征管程序和表、证、单、书延伸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 在税费征管中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大力组织税费收入, 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税收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和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 铁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为人民群众办好包括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就业等在内的民生实事, 这都离不开稳固的政府财力保障, 离不开持续、快速增长的税收收入支撑。我们将继续坚持“依法征税, 应收尽收, 坚决不收过头税, 防止越权减免税”的原则, 强化对重点税源的跟踪监控, 狠抓重点项目, 夯实税源, 加强税收动态分析预测, 把经济增长客观、及时地反映到税收增收上来, 不断扩大地税收入总量。要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 牢牢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在征缴社保费上, 我们将继续坚持税费并重、税费统征, 依法征收社保费, 促进社保费持续稳定增长, 服务于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民生决策部署提供坚实、充裕的财力保障。

四、落实税收惠民政策, 助推市域经济良性发展

改善民生归根到底要靠提高经济质量, 如果离开这一点, 解决民生问题、建设“四个铁岭”就成了无源之水。近年来, 铁岭地税局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企业发展, 在改善民生, 帮助企业应对经济危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后, 我们将严格落实新一轮促进就业再就业税收政策和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 为享受税收优惠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在此基础上, 我们将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 努力争取政策支持, 服务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力促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民生改善上。

五、严格依法治税, 净化税收环境

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税收工作的灵魂。在“十二五”期间, 我们将加大执法工作力度, 大力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专项检查和区域税收专项整治, 严厉打击故意偷逃税款和发票的违法行为;加大清缴欠税力度, 对个别拖欠税、费大户进行曝光。今年, 我们还将继续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强化税收执法监督, 重点开展对一次性税源的调研, 严格执行一次性税源征管程序, 加强表、证、单、书的规范性, 确保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全力维护好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六、优化纳税服务, 巩固和谐征纳关系

改善民生首先要减轻群众负担。作为税务部门, 优化纳税服务、降低办税成本、提高办税效率成为减轻纳税人额外负担的直接途径。我们将推进纳税服务标准化建设, 制定全市纳税服务业务规范、标准, 建立符合纳税人实际需求的纳税服务细分格局。拓展12366热线、网站、PO S机划卡缴税等服务功能, 进一步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 简化纳税人办税程序。坚持依法公开原则, 向纳税人及时公布涉及纳税人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和信息。

七、加强地税文化建设, 打造和谐地税机关

上一篇:工业品的品牌营销策略下一篇:政府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