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共10篇)
温家宝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1
温家宝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2年3月5日(星期一)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
和预算报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退役军人技能培训与就业安置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对劳务派遣的规范管理,开展劳动关系争议排查,加强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维护劳动者合法
权益。
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加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各类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整合归并,有些服务可委托银行、商业保险机构代办。加
快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
要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全面推开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障,将肺癌等12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多元办医格局。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控制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加强药品安全工作。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和民
族医药事业发展。
要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加快实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覆盖,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范围扩大到60%的县(市、区)。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殊扶助标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扩大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覆盖面,提高妇女儿童发展和权益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城乡老年人都老有所养,幸福安度晚年。
要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信息系统,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实行居住证制度,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服务。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增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
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从未来来看,我想保障房除了它要保证它的建设、开工率之外,它还要保证它的完工率,也就是说它不能挖个基坑就算建了保障房了,它必须要有一个比较严格的完工率的考核。在这个过程当中,它还有一个质量方面的考核。有很多地方保障房传出质量比较低劣的丑闻。如果如果保障房的质量不能保证的话,这个就会变成一个社会资源的浪费。在接下来我们还要说到的是保障房的公平分配问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保障房是稀缺资源,所以它不能被一些事实上是比较有财富、比较有资产的人攫取到手里,它的公平分配应该是贯之以久远的一个考核的指标。眼前面临的困难来说就是谁来建,从哪得到一个源源不断的融资是眼前要解决的困难。所以从保障房的建到保障房的建成到保障房的分配,我想它都是一个体系性的工作,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的保障房体系都很难建立起来。
温家宝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2
为政之道, 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再三、铭之肺腑, 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 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
着力扩大就业创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人, 要落实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 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用好失业保险基金结余, 增加稳就业资金规模, 做好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 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托底帮扶。完成2100万人次以上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切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各地要切实负起责任, 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制定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办法。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落实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制度。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和8%。加快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使困难群众遇急有助、遇困有帮, 让社会充满关爱和温暖。 (摘自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题目为编者所加。)
温家宝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3
关键词:改革开放;民生;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08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069—02
一、实践证明改善民生是改革开放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动力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掀开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崭新一页。这一年冬天,曾经“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带领下冒着坐牢的危险,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签订了一张包产合同书。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小岗村被称为改革的“源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又为什么从小岗村突破?改革从农村开始,是因为农民太穷;农村改革选择从小岗突破,是因为小岗农民更穷,穷则思变。
党的十三大后,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同时,国际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困难局面。国际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苏东剧变。在国内,长期以来双重体制并存所形成的各种深层次的经济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要求展开改革攻坚,深化改革;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及随后西方国家所谓的“经济制裁”也使我国的改革经受了一次严峻考验。面对国际国内复杂艰难的局面,中国经受住了考验。十四大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基础上明确提出和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从此,我国进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設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使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取得了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不断改革正在逐步走向完善,中国社会空前活跃起来,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迸发出来。去年以来,我国相继发生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斗争,取得了抗灾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保证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圆满成功。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得以顺利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重要经验就在于改革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当时卷入改革过程中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成为直接的受益者,强化了民众对于改革的认同感,把全国上下的利益需求化成强大的改革力量,汇成中国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从而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
二、目标彰显改善民生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战略地位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目标彰显了改善民生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战略地位。
改善民生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体和历史主体,也是党的事业发展主体。党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离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将寸步难行,一事无成。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问题之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一系列具体的惠民政策之中,使人民富裕与国家强盛、民生幸福与社会和谐有机地结合起来,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赖。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民生问题独立成章,并指出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表明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更加重视民生,并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这一民生观,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是具有永恒价值主题的执政理念。
改善民生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格局。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目的就是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真正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主人;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是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来看,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的深化,打开了现代民生建设的新视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内容。
改善民生是确保中国社会安全运行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发展进程的深入,我国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现在大量社会调查显示出的问题多集中在同民众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方面,如: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义务教育、贫富差距、物价上涨等。由于一些民生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对于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了有害的影响。显然,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必须高度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并将它放到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否则,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将危及社会的稳定。应当强调指出的是,这些问题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改革不彻底、不到位,而不是由于改革本身所导致。因此,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应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现实需要把改善民生落到实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解决民生问题,需要从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入手,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多方面加以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改善提高。
首先,强化为民理念,着力健全为民机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而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只有关注民生才能重视民生,只有真正重视民生才能有效保障民生,只有在有效保障民生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改善民生。改善民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切实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常怀为民之心,常思利民之策,常办惠民之事,切实把改善民生的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真正使民生问题成为各部门常抓不懈的一件大事、实事。建立与改善民生要求相适应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改善民生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因素,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把民生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议、经常抓、经常督促检查,真正把改善民生这一为民之举、利民之策落到实处。
第二,改善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切实增加群众收入。胡锦涛强调,中国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温家宝提出,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民生才能改善。只有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关注全体人民的民生问题,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分配制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是十分紧要的。
第三,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现实需要,对于深化改革、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保是民生之依”,就是说“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就是要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逐步扩大社会保障面,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最后,千方百计维护社会稳定,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稳定是和谐的保障,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就是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尤其要妥善处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中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减少矛盾的发生。要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迫切问题,制定具体措施,逐项研究,逐个加以解决,进而实现稳定和谐,使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忠民.改善民生的战略意义[N].光明日报,2008-09-03.
[2]窦孟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理论思考[N].河北日报,2008-10-04.
[3]郭建英.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實处[N].人民日报,2008-09-10.
[4]陆晓文.民生: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N].解放日报,2008-08-27.
温家宝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4
当前,如何解决和保障好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带来的风险,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一项必须应对而又十分紧迫的艰巨任务。
越是困难时刻,越是要高度关注民生
解决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目的,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越是困难时刻,越是要高度关注民生。”在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面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并不断丰富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大局,我们立足民政工作实际,准确判断形势,进行各项民生保障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部署。着眼于解决基本民生,认真做好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全力保障“三个群体”的基本生活。
2009年,中央财政加大了民生投入的力度,其中,中央补助城乡低保资金达到614.6亿元,补助城乡医疗救助资金达到80亿元,增幅分别达到了69.3%和58.7%。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带动地方财政投入,使各项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因灾紧急转移、旱灾救助、倒损农房等补助标准,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孤儿养育标准等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提高。城乡社会救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全国城市低保对象为2320多万人,比去年底增加近2万人;全国农村低保对象为4520万人,比去年底增加200多万人;全国有552万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比去年底增加3万多人;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城乡医疗救助356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愈30 %。同时,妥善安排了去冬今春6000多万受灾群众的生活。社会救助保障内容继续拓展,增设了因灾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项目;在春节期间为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和城乡老党员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贴,惠及7400万人;优抚对象和军休人员生活待遇也得到切实落实。
我们认真履行救灾救济职能,着力抓好受灾群众安置、生活救助和住房重建工作。“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迅速响应,紧急调拨救灾款物、及时发布救灾信息、有效实施生活救助,广泛开展社会捐赠,扎实推进灾区恢复重建。目前,灾区民生设施快速重建,受灾群众妥善安置,基本生活较好解决,灾区社会稳定、人心稳定。着眼于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继续发展基层民主,深化基层群
众自治实践,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发挥城乡社区功能,使基层社会和谐的平台日益坚实。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深入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专项部署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的治理工作,促进了城乡基层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的提升。全面深化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使越来越多的城乡社区成为管理民主、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有序发展社会组织,及时引导社会组织,使社会组织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较好地发挥了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认真指导开展平安边界创建和界线联检工作,妥善处理复退军人上访,大力倡导发展慈善事业,全面开展公墓建设专项治理,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的氛围。
保民生、促和谐的各项工作要下大力气做深、做细、做实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形势是向好的,但是,也应当看到,全球经济正处于从危机走向复苏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还不牢固,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还很多,解决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必须下大气力把保民生、促和谐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从民生保障来看,现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日益频发的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城乡仍有6000多万的困难群众、年均约1亿人次的受灾群众需要政府给予救助,一些地区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很多低收入家庭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基本国情。与此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造成了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机会减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活压力持续增大,一些社会救助边缘家庭、返乡农民工家庭遇到了程度不同的生活困难。只有让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让人人有基本生活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才有牢固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从促进和谐稳定来看,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给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随着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社会成员流动的不断增强、社会利益诉求更加多元,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内与国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与以前相比,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难度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城乡困难群众仍面临多方面的生活困难,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征地拆迁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权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原有的矛盾和新的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叠加,一些不稳定不和谐因素随时都有可能触发,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保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安。在当前危机尚未过去、困难依然存在的形势下,解决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仍然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我们必须把做好民生保障和促进和谐稳定的各项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来抓。
着重解决民生,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安排,对于解决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城乡低保对象、受灾群众等困难群体的危机承受力最弱,经济困难时期也最容易陷入生活困难,我们要加大对这些贫困群体、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努力保障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因经济危机而下降。
一是要科学确定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尽管各地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都有所增长,但总体上标准偏低、保障水平不高。要继续把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纳入中央和各地扩大内需、保障民生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之中,争取财政扩大投入,认真摸底测算,合理确定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保障标准,适度提高救助水平。二是要适度扩大社会救助范围。目前,城市低保已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并向“分类施保”方向发展;而农村低保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做到“应保尽保”,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处在救助制度之外。在城市,要关注新产生的生活困难家庭,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制度。在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加快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要关注城乡低保边缘群体和农民工家庭的困难,将对低保人员实施的优惠政策适当惠及这些人群,以缓解这些家庭的实际困难。三是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和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要改进和完善医疗救助办法,搞好与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医疗救助的惠及范围和补助水平。要研究建立、完善临时救助制度,落实救助资金。四是要继续深化救灾应急工作。要继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救灾应急预案,切实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继续完善灾害
应急响应机制、灾害信息管理机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救灾综合协调机制和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不断增强救灾应急综合能力,确保救灾工作扎实有效。五是要切实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等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着力发挥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整体效能。
着重改善民生,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方向发展
现阶段,我国享受社会福利的对象主要是“五保”人员、城市“三无人员”、孤残儿童以及为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优抚对象。改善这些群体的民生,让他们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是解决民生、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一是要改善和提高供养水平。对孤老、孤残人员应以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原则核定供养标准。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扶持农村敬老院开展农副业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弥补资金不足;对孤儿,应根据儿童发育成长的需要,科学制定全国统一的最低养育标准,避免出现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供养标准悬殊的现象。要千方百计拓宽收养渠道,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二是要改善“三孤”人员的居住条件。要将孤儿、孤老、孤残人员的住房优先纳入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危房改造规划。三是要逐步扩大社会福利覆盖面。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要求,采取资金补助与福利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方向发展,使特殊群体得到更多的实惠,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要保障和维护优抚群体的合法权益。要认真落实优待抚恤政策,千方百计提高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和医疗补助、军休人员生活待遇、退役士兵扶持就业补助经费和一至四级残疾退役士兵建房补助经费标准。此外,要着眼于在全社会树立团结友爱、和衷共济良好风尚,积极完善“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大力推动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
着重筑牢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平台
进一步推进城乡群众自治活动,指导社会组织有序发展,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和和谐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在基层。统筹推进基层群众自治活动,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功能,对于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具有基础性作用。
一是要通过指导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深入发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引导城乡基层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全面提升基层民主自治的水平。要积极扩大城镇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覆盖面,丰富居务公开内容和形式,发挥居民小组、社区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物业组织等在扩大基层群众自我管理上的积极作用。二是要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为载体,全面深化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建立新型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民主、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使社区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良好环境上发挥基础作用。三是要继续重点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人事制度、社会保障、职称评定、职业建设等方面的培育扶持政策,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快形成公共财政资助机制,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组织汇聚社会资金,促进就业、提供服务,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帮助。
同时,要引导社会组织健全运行机制,完善治理结构,增强自主运作能力;继续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完善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培育社会组织品牌;完善社会组织执法机制,探索形成社会组织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大对违法违规社会组织和非法组织的查处力度,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5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
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外,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
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
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
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很快,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要下大力气抓好事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项目,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应当有明显提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学难”“看病难”是当前的民生热点,也是民生难点。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更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终版] 篇6
1、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1)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不公平 教育腐败 学前教育规划滞后 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2)教育问题的原因
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公平 制度不公平
(3)解决教育问题的对策
跟新教育观念,重视教育地位 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 通过公示手段防止教育腐败
2、就业是民生之本
(1)就业领域存在的问题
就业不足维生,“零月薪” 文理生就业不均衡 就业收入缺乏保障 非法中介和招聘歧视 招工难
“招工难”在部分沿海地区企业局部性、暂时性出现 a 招工难源于我国经济起飞回升,用工需求明显增加 b 源于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 c 源于特定时期的招工信息不对称 d 源于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岗位不适应
(2)就业问题影响
积极意义
就业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解决好就业问题能够提升公民对生活的信息和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就业能够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市政府的执政能力得到认可,增加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支持度;就业能稳定市场,增加人民的购买力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消费水平的增长,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
a.民生方面:就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是民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业了人民才会有收入,有了收入才能维持正常的开销,才有可能消费。如果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失业人数增多,这些失业人士的家庭生活就会受到极大影响。任命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就会大大下降。就业问题不解决,保障名声将是一纸空文。b.社会秩序方面:就业问题是一个具有很强公共性的问题。就业问题解决不好,社会上有大量无业或是流动人口,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减缓,未来十年中,失业就业的巨大压力可能成为导致劳动力和社会产生紧张关系甚至发生冲突的第一因素,青壮年人口有可能成为社会上的高风险人群,危害社会秩序的稳定。
(3)就业难原因
a 供求不平衡 b 政策不健全 c 产业结构不合理 d 服务不完善 e 教育培训不到位
大学教育中缺乏技术性教育,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对劳动力的技术培训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现有的政策体系帮扶力度还不够大,摩纳哥民工缺乏专业技能,只能从事纯劳动力工作,难以融入其他行业。
f 创业意识不强
根本原因是我国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对于不了解的市场换进缺乏探索的勇气的实践精神
(4)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
a 国家政策倾斜 b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c 强化创业教育 d 加强就业培训
3、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概括的说就是“看病难、看病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居民就医难。
第二,社区医院资源相对贫乏,综合性医生紧缺。第三,医药费贵。医院“以药养医”、医生拿回扣现象时有发生,医患矛盾突出,很多居民因医疗负担过重,医生用光积蓄,重者拒绝治疗或放弃治疗。
第四,医疗资源紧缺。“一床难求”、“连夜排专家号”“医生超负荷看病”等。
第五,医院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医生素质低下,医疗事故频发,医患矛盾加剧。(2)医疗体制改革的影响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实现“病有所医”的社会理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一项重大任务。
有看病难、看病贵带来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在影响民众健康的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同时,频发的医患事故会直接导致人民群众对社会的负面情绪,劲儿威胁到社会的安定、有序。
(3)医疗体制改革的原因
第一,医疗资源不足,分配不合理
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分布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分布较少。
第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覆盖面窄
第三,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完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从医院的收费项目规范到医务人员的个人素质、服务态度,都彰显着现在很多医院内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不完善,这种不完善归根究底是因其对经济利益 的追求,导致忽视其本身的医护职责。
第四,药品流通秩序不规范
药品从药厂出厂,最终到医院病者,中间流通环节过多,导致人力成本虚高,最终导致医药产品价格虚高。
第五,政府投入不足,监管不力
监管方面,由于监管依据如法律法规的缺失和监管责任的含糊,监管人力物力投入不足,政府监管形同虚设。
(4)医疗体制改革的对策
A. 政府层面
a.加大财政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现有的医疗资源。b.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策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基本医疗保障对象范围,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群众都要纳入其中。
c.简历国际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规范药品采购,坚决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d.加强对医疗服务、药品的监管。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完善监管体系建设,严格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价格的监管。
B. 医院层面
a.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念。b.建立健全医务人员的长期培训制度,提高治愈率,减少医患矛盾。c.健全绩效考核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d.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
4、信息网络服务管理(1)存在的问题
第一、立法滞后,对网络违法行为的认定缺乏具体规范。第二、行政管理职责不明,管理效果不理想。
多个部门参与互联网的监管,由于各自为政,彼此互不沟通,缺乏协调和联动机制,这几增加了监管的信息获取成本、执法成本,又是监管往往达不到应有效果。
第三、网络技术落后,难以及时发现网络违法行为。落后直接影响网络管理水平,使人们对网络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无能为力。
(2)管理对策
第一、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专门的网络法律体系,为依法治理虚拟社会提供法律保障。
第二、加强网络舆情监测。
一是建立网络舆情分析队伍,加强网络舆情监管。二是开展各种专题的民意调查,规范和引导网络舆论。三是采取“疏”“堵”结合的措施,建立网络公共危机应对机制。
第三、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建立健全各部门的协同配合机制,制定完善相关工作规范,做到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形成管理工作合力。
5、公共安全保障
面临的问题:(1)城市安全问题
主要表现:第一、城市道路规划、道路安全法规滞后,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
第二、城市消防安全隐患多,高楼火灾不断
第三、城市基础设施隐患多,楼房倒塌、电梯倒运、密集区踩踏事件等频发
第四、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弱,城市内涝、冰雪围城等灾害应对措施落后
出现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多数城市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
第二、畸形的政绩观导致城市发展“大跃进”
第三、政府管理松懈。相关部门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
第四、市民防灾自救意识和能力不足。
第五、技术储备投入不足,防灾减灾技术落后
解决对策,第一,政府加大公共安全领域的投入
第二、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做到因地制宜,长远规划
第三,加强日常监管。
第四,提升技术,加强技术对城市安全的贡献和支持。
第五,加强安全社区建设。加强居民的安全素质教育,使其能科学认识灾害,掌握一定的自救和互救技能,减轻个体损伤,减少灾害带给社区的损失。
(2)食品安全隐患
一是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市场监管中存在着严重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 二是执法部门在监管市场和处理受害人举报时,不认真对待,不严肃处理 三是在没有上级政府过问和干预时,地方政府极力“捂盖子”
四是当国务院调查组进驻后,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又不顾事实,违反程序 五是大作表面文章,大搞阳奉阴违
(3)医疗卫生存在安全隐患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基本需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上严重不足,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第二、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不完善,疾病防治工作不扎实,一些重大传染病人在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
第三、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卫生事业发展不协调,卫生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 第四、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不够强
公共安全保障对策
一是建全公共安全管理相关法律,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公共安全管理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还可以确立公共安全管理的合法性。
二是建立起国家级的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预警机制和应急救援体系 三是媒体必须做到及时、客观、公正的报道
四是向全社会宣传公共安全知识,增强民众的预防意识 五是健全的社会安全制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6、社会诚信建设(1)现状:
一是政府诚信问题。
政府执政水平和社会公信力不断得到提升和改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仍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上失信于民,违法办事,致使人民利益受损,干群关系僵化紧张,社会关系混乱无序,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受到严重损害。
二是企业的诚信问题。
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原因和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乃至政府信用的缺失。造假、合同违约、商业欺诈,做假账,假政绩,种种现象屡屡上演,触目惊心。
三是个人的诚信问题。
诚信会时时刻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时时刻刻考验着我们每个人的人格。
(2)产生原因:
a 市场积极体制不完善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和个人追求合法利益的热情,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走上了唯利是图甚至违法犯罪的道路,做出各种弄虚作假和损人利己的事情,是诚信遭到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不长,一些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使得不诚信行为有机可乘。b 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在一些领域,传统道德的作用有所削弱,适应新式的要求的高的观念和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c 诚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同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诚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由于诚信制度存在漏洞,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约束,过着失信成本远远低于所获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失信行为。
(3)对策
a)强化道德支撑
深入推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管饭开展关于社会诚信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纲要的教育活动,普及信用文化和知识,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发挥学校在诚信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把诚信教育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生活习惯;
发挥各类媒体在诚信建设中的舆论引导作用,注重报道诚实守信的单位和个人,大胆揭露各种失信现象,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b)加强制度建设
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把社会信用纳入法制轨道,强化法律对社会诚信的引导、规范、保障作用。当前,针对失信环节、领域重点调查,即使堵塞漏洞;全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c)注意突出重点
首先,抓好政务诚信建设。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社会诚信建设中具有重要示范带头作用,硬进一步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使其做到依法行政、取信于民、廉洁公正、开放透明,一整五成新一道和推动其他方面诚信建设。
其次,抓好企业诚信建设。
建立信用征集系统和失信惩戒机制,有针对性的加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档案,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其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最后,抓好个人诚信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篇7
【摘要】和谐社会建设提倡“以人为本”,把人民当做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人为本,就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民生是人民对社会生活问题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判断,展现的是一个社会中的道德观念、社会习俗、民主文化的强大力量。人民的纠纷得不到解决,何以去谈和谐的建设;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何以去谈社会的建设;人民的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何以去谈和谐社会的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对民生的理解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老百姓的生活来源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从不同的角度看民生,对民生的理解有所不同。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民生是人民关心的、是需要到的解决的,得到满足的生存、生活问题;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看,现代意义上的民生要从多方去思考,民生不仅仅包含了社会层面的问题,还应包含与人民有关的切身利益,甚至是涉及到人民的一切问题,是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给人民带来的利益,使人民受益,使人民的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使人民的要求得到满足。
二、关于民生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做好。
“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就是“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就是要让老百姓生活的安心,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稳定是民生之盾”,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
三、为什么要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四、对民生建设的建议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此,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先发展教育,依靠教育兴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有利途径。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要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同时,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还必须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素质,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其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的看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此外,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其加快发展。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层次,制定出一套有效的社会保险转续机制,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也有利于促进劳动人口的流动就业。
再次,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满足人民看病、治病的需求。
最后,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就要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维护安全生产秩序,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安全。
结束语
保障和改善民生之心得体会 篇8
***
(2011年3月23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此次五中全会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抓手和立足点,具有十分主要的现实意义。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将更加关注民生,千方百计让人民富裕起来,真正做到国强民富,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3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家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应该说,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是极端重视民生的。从毛泽东提出“关心群众生活”、“为人民服务”、“发展经济保障共给”,到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以及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直到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民生是一脉相承的红线,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关于当今社会出现的几大民生问题,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中都有所讨论。
一、贫富分化,社会不公
富者穷奢极欲,贫者苦于生存。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是分配不公,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垄断行业的强取豪夺等。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分化、社会公平的根本。
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成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五中全会上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目标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强调经济增长一定要惠及全体老百姓,其次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调,另外也是为了解决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最后这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
贫富悬殊与社会不公现象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这说明我们国家在发展中已出现失衡现象。在未来的五年中,政府要达到改善民生的目标,就必须打破既有格局,理顺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民生建设的投资重心应当向下,主要投向目前保障力度最为薄弱的群众和地区。政府还有必要对初次分配进行规范,改革行业垄断与财税,让每个老百姓能更加公平地分享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它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带动各种形式的艺术繁荣,从而提高人民文化修养水平,是国家进步的动力。现在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重视学知识,而忽视学做人,这也是社会不文明的根本原因之一。
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之前30年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文明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自然发展起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训和引导。加强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改善精神风貌。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显重要。衡量文化水平高低的尺度,不在于是否荣获了诺贝尔奖,而是人民的文化修养水平,道德素质水平,文明程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水平的高低关乎着国家的未来,所以,加快教育改革,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三、医疗卫生
目前,社会上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看病问题变得非常突出。而我们国家对药品的监督,以及对医疗机制的改革都存在某些漏洞。政府如何完善对药品的监管,完善医疗体制,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需要从问题的根本入手。
全会提出,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医疗是社会建设方面的重中之重,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中心之一,因为一个人首先要保持健康以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人生在世,难免身体有恙。去医院看病要看医生脸色,还要送红包,这些潜规则严重阻碍医疗体制的改革。政府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任重而道远。但是目前农村开始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希望今后老百姓不再为看病难发愁。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解决民生问题表达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他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他还从六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未来五年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措施,充分表现了我们党和政府是真心为人们谋福利的。
温家宝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9
一是全面完成民生工程建设目标任务。2009年我镇提高城市低保累计月人均水平达到137元:农村月人均水平达到50元:扩建敬老院135㎡ 新增床位18张。五保户供养对象集中供应率达到38%,完成农村8户特困难群众危房减灾安居工作;开展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按照城乡低保对象和五保供养对象人做计算人均医疗救助水平达到95元以上。
二是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病、因残、因灾等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升定期,生定量的暂时救助,着力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
三是加快流浪乞讨救助工作。认真落实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努力提高救助管理工作水平。认真做好流浪未成年、精神病人等特殊困难人的救助、劝返和保送工作。
温家宝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10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打造社会事业强区的调研与思考
2011年4月10日
落实“五有”要求,是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更好地适应建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加快打造社会事业强区,加快推进建设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和国际性人文绿示范区进程,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对《落实“五有”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打造社会事业强区》进行课题调研。研究途径主要通过调查、座谈、走访和参阅教育局、民政局、文化局、劳动局、卫生局、体育局、住建局、城管局等相关部门制定的“十二五”专项规划及相关资料,学习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经验和专家指导等形式,进行研究和思考并形成调研报告。
一、“五有”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
学有所教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义务教 1 育均衡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劳有所得就是要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使所有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实现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都能按照他们的贡献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
病有所医就是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至于使群众因贫困看不起病,也不至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老有所养就是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安度晚年。
住有所居就是要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特别要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中低价位普通居民住宅建设,逐步改善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
二、对落实“五有”要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一)落实“五有”要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落实“五有”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着力保障和改善民 2 生,其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二)落实“五有”要求是建设和谐建邺的必然选择。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中共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指出“五有”建设是推动建设和谐社会重要内容。这些表述表明,“五有”建设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邺是个新区,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在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上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和公共治理的和谐,直接影响到和谐建邺的建设,因此说,落实“五有”要求是建设和谐建邺的必然选择。
(三)落实“五有”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民生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城市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劳动就业、创业环境等都将对一座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民生问题处理不好还将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对一座建设中的新城来说,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都尚未健全,上学、看病、就业等民生问题尤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说,落实“五有”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四)落实“五有”要求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城市竞争力强弱,集中体现于城市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经济发达必然要有较强的社会功能来作保障,社会事业发达必须要有较强的经济功能来作支撑,两者匹配得好了,城市竞争力就会更强。从建邺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迫切要做的就是如何做好产业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做得好,不仅吸引外资的竞争力会得到增强,而且城市综合竞争力也会得到极大提高,因此说,落实“五有”要 3 求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五)落实“五有”要求是建设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的现实需要。城市现代化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现代化,还有社会服务体系现代化。除了具备一般意义的现代化特征外,还应呈现出科教领先、人民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等现代化景象。做到基础性、社会性和安全性的公共服务现代化。因此说,落实“五有”要求是建设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的现实需要,应当用更高的标准,通过加快高水平“五有”体系建设,不仅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变化,而且让现代化新南京标区得到充分展示。
三、我区“五有”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五有”建设情况。
1、学有所教建设情况。辖区内现有各类教育机构60个,其中省四星级独立高中1所,完中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公办初中8所,公办小学14所,民办及外来工子弟小学各1所,幼儿园29所(幼儿园中教办园5家,集体园6家),直属单位4家。全区教育系统教职员工2953人,在校中小学生28128人。全区幼儿入园率达100%,小学、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达100%,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99%,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比率达90%以上。自2002年新区建设以来,我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加快建设新校步伐。按照《建邺区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及新区教育规划方案》,先后投入15亿元以上,扎实推进新校建设,优化教育布局,先后建成开办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建邺实验小学、新建邺实验幼儿园等10余所新校,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另有6所学校正在实施建设,7所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4(2)坚持办好每一所学校。28所幼儿园中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70.4%,位居南京市前列。2009年在全市率先通过集体幼儿园“提升工程”验收并被评为先进区。13所公办小学均创建成为省市级实验小学。8所公办初中全面达到省级示范初中标准,在2009年底全市首批初中办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奖。新城初中、莫愁湖小学成为全市仅有的两所一类标准的学校,建邺高级中学2008年成功创建省“四星级”高中,与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双双连续两年获得南京市高中绩效评估考核综合奖和推进奖。
(3)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区义务教育学校100%通过省现代化合格学校验收,中小学小班化率位居全市第一。莫愁职校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并通过省“四星级”初评,是南京市十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之一,在2009年、2010年全市职教系统质量管理考核中连续获得一等奖。特师附小为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作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开办的全省第七家社区培训学院,2009年荣获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先行区称号。全区流动人口子女公办初中100%全接纳,从2008年起全区流动人口一年级新生全部进入公办小学就读。
(4)推进素质教育。区域内生本德育、小班化教育、特色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成效凸显,总结提炼素质教育案例20条,顺利实施区域特色教育行动计划。一批学校被命名为“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市小班化教育示范学校”、“市体育传统学校”、“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市中小学奥林匹克示范学校”、“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中高考质量连年持续提升。拥有5个市级艺术活动中心和1个市级艺术团。2009年10月虹苑中学被列为全国基础教育课改经验交流会观摩现场,一大批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大奖。
2、病有所医建设情况。全区有卫生机构91个。其中综合医院1所,中医医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专科防治机构各1个,个体诊所及社会办医机构68个。区属医疗机构核定床位280张,辖区其他医疗机构核定床位680张。全区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比2.59张(南京市3.53张)。全区有卫生人员2245人,卫生技术人员2114人,卫技人员占总人数的94.16%。区属医疗卫生单位现有在职职工664人,其中卫技人员533人,内含执业(助理)医师287人、注册护士172人。全区医疗机构万元以上设备1135台,其中50万元以下设备750台,50-100万元355台,100万元以上设备30台。基本形成了融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1)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河西新城建设总体规划和功能定位,制定了新城卫生建设发展规划,重点抓好新城公共医疗卫生设施的布点建设工作,并对现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卫生监督体系、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预防保健体系,全面做好新城卫生公共配套的建设工作。在成功引进三级甲等医院---南京明基医院的同时,区级医疗中心(建邺医院新址)、南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中医医院新址)、滨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沙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
(2)促进预防保健。全面加强急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的防治,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局面。基本建成艾滋病监测网络。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继续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均达到或超过市卫生局下达的指标,健康教育工作继续走在全市的前列。6 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开展省等级妇幼保健所创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合理分工,提高了妇幼保健管理水平。
(3)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建立健全卫生监督执法网络,加大了传染病防治监督、母婴保健监督和医疗机构监督工作力度。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了监测预警、应急控制、医疗救治、监督管理、指挥决策等能力。加大“五小行业”治理力度,制定、推行了卫生监督的长效管理工作机制,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率、无卫生许可证经营单位的查处率、对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畜禽及其制品和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行为的监督检查覆盖率均达到100%。
(4)稳步卫生队伍。紧紧围绕实施人才战略,加大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先后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人才。积极开展卫生文化活动,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重点加强了社区全科医生培训,从制度落实、科室管理、质量控制、设备配臵、规范操作等环节对各医疗机构临床科室、辅助科室、实验室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等进行督查指导,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5)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我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围绕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区属医疗机构全面开展了药房托管工作,深入开展惠民工作,对困难群体实行“五免、五减半、三优惠”。全面推行“全额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新运行机制。强化内涵建设,实施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六统一”。率先在江心洲、沙洲和双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额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试点,率先在全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3、劳有所得和劳有所养建设情况。几年来,随着新区建设和发 7 展水平的快速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劳动和保障事业全面、稳步推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推进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建设了功能齐全的建邺区人力资源市场大楼,所有街道和社区建立健全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所(站)。按照“六个到位”的工作要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流程规范,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完善了对所、站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考评办法。
(2)推进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落实。采取政府公益性岗位安臵、灵活就业和企业吸纳三种方式,帮助“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鼓励企业开发岗位吸纳“4050”等困难群体就业,给予企业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力度,简化程序,降低贷款门槛,扩大发放范围。对促进就业的各类职介机构、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分别给予相应补贴。五年来,新增就业岗位60534个,实现再就业19509人,援助就业困难人员2839人,成功创建充分就业区和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再就业培训11381人。
(3)推进就业服务能力提升。扎实开展“春风行动”、“帮扶困难人员再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活动,促进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困难就业人员实现就业。主动到企业上门服务,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扶持区域内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区人力资源市场设立大学生就业服务窗口,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4)推进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10828名被征地农民实现了基本生活保障。32218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企业职工养老 8 保险及养老、失业、生育保险净增人数逐年增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续保率达90%以上,全区居民参保人数达到4万余人。按时为失业人员、被征地老年农民、城镇困难老年居民、农村老年居民、插队下放三无人员、三线老军工等困难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及生活困难补贴。
(5)推进维权服务工作。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协助企业建立工资支付制度,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力度,认真落实信访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较好地处理了劳动争议庭审超时限问题。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通过开展“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农民工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征缴”等专项执法行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案件处理过程中与企业建立交流与沟通机制,指导企业完善规章制度,强化企业预防劳动争议的意识。
4、住有所居建设情况。为保障拆迁户能按时住上新居,2006年,开工建设双和园中低价商品房二期、金鼎湾二期等一批房产开发项目。2008年,加快实施双和园中低价商品房、中和村经济适用房建设。至2009年完成中和园中低价商品房建设,莲花村经济适用房实现首批交付。与此同时,着力改造和提升居民居住环境。
(1)提升居住区市容环境。2006年,完成70幢房屋平改坡和立面出新,实施安康村等10个小区新一轮改造,出新面积54万平方米;完成南湖南河等4条河道清淤工程。拆除违建1559处、43万多平方米。2007年,完成南湖片区亮化工程以及部分居民楼亮化。2008年,完成12个老小区共66万平方米小区出新工程。以江东中路和水西门大街为重点,完成75栋楼宇的整体亮化,实施31栋239处门头店招出新改造、10条街巷改造和154幢房屋平改坡及立面出 9 新工程。拆除违建47万平方米。2009年,完成集庆门大街街面出新及景观改造、61万平方米小区出新、168幢房屋整治和4000平方米门头店招改造,完成集庆门大街和江东地区的楼宇亮化,改造凤栖苑等3个公厕和虹苑垃圾中转站。
(2)完善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2003年-2007年间,新发展规范化放心早餐室内店55家,规范管理了便民早餐车;新建、改造菜市场15个、垃圾中转站5座、公厕20座。仅2006年,发展放心早餐室内店14个,新建、改建公厕4座,建成双和园垃圾中转站及双和园菜市场,完成月安、紫鑫中华等标准化菜市场配臵。增开多条公交线路,新城居民“出行难”得到缓解。2008年,中央公园家乐福、“好邻居”生活广场等一批社区商业项目陆续开业,新城综合配套有效改善。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市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和“放心消费城区”。集庆门大街被评为餐饮业污染控制示范一条街。2009年,新开业社区配套商业3万多平方米,完成万达东坊商业街、新安江街等特色街区建设,红星美凯龙、梦都会等数十家大型商业在中部地区开业,“好邻居”等品牌连锁社区商业蓬勃发展,新建、改造菜市场3个,新发展早餐网点12个,居民生活更加便捷。
(3)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南苑、兴隆、滨湖三个新型社区中心建成并运行,功能和规模均居全市前列。完成了30个社区规范化标准改造,社区用房面积平均达到460平方米。区社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沙洲、双闸社区中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4)促进园林绿化建设。全区绿化面积达1601.2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平方米,是南京市各区中水平最高的区之一。除了大面积园林绿化之外,重点整治和改 10 造南湖公园和莫愁湖公园周边环境以及外秦淮河风光带建邺段,取得明显成效;“碧水”、“蓝天”、“宁静”三大工程取得新进展,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环保优先”方针得到全面贯彻,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0分以上,河西新城成为全市空气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二)“五有”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有所教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品牌教育资源不足,素质教育成效还不明显。区域现代化教育特色不够突出,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层次还不高。幼教层次不齐,高中教育不够薄突出。在内涵发展方面,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有效教学、有效课堂的实施,学校办学特色的打造及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培养等方面与教育强区比较差距较大。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河西南部、江心洲等待开发区域教育规划还未到位,中部、北部地区的学校改造及建设尚未完全到位,由市河西建设指挥部配建的4所初中、2所小学,目前尚未启动。所街小学拆迁后,集庆门大街以南、江东中路以东、梦都大街以北地区,目前没有一所小学配套。学前教育问题较多,按规定幼儿园由开发商配套建设,但河西幼儿园配套建设明显滞后于小区建设和居民入住进度。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还需进一步优化整合。三是教育队伍整体水平不强。以名特优教师为代表的骨干教师和以名校长为代表的专家型校长数量偏少。目前,我区没有教授级高级教师,有影响的特级教师数量不多,市级学科带头人后备梯队不足,高级教师比例低于市均水平,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仍需加强,教师教育研究能力较弱。校长队伍相对年轻,名校长少,专家型校长缺乏。
2、病有所医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改革 11 还没有完全到位。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卫生改革与发展滞后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区域内医疗机构存在部门所有、规划滞后、行政管理条块分割,业务管理各自为政,不利于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和发挥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全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应急机制还不健全,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仍十分艰巨,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二是医疗服务模式单一,总体卫生资源利用率不高,综合效益有待提高,尤其是社区卫生提供的服务还比较弱,能力与居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缓解在医院看病难的作用不明显,小病在大医院就诊的比例仍较高,导致了医疗资源的不足和浪费并存的局面。三是数字化、标准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还比较薄弱,卫生信息化管理手段不高,无法形成科学、合理、高效、规范的公共卫生考核管理机制。四是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够合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仍明显不足。辖区内卫生监督、预防保健以及从事健康促进的人员数量不足;同时辖区内各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仍未达到现代化医院标准的比例,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队伍尚未形成。部分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3、劳有所得和劳有所养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适应,不同行业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失地农民、大龄失业职工等弱势群体就业困难。二是企业用工不规范,直接影响劳动关系稳定。少数企业用工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予签订,企业不依法支付职工加班加点工资,不为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内部制订的劳动管理制度违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等,不仅增加了企业违法成本,而且还存在影响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三是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够完 12 善,人、财、物整合尚未完全到位,现行居家养老服务存在局限性,为老服务中心吸引力不足,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智能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4、住有所居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中和村经适房项目建设按期交付有一定困难。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能按需到位,虽说有政策规定,但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有保障,在央行调控收紧流动性资金的大环境下,房地产开发贷款势必要受到一定影响。加上前期主要是拆迁、有关手续办理有一定困难,耗费了较多时间,因此要在2012年底交付存在一定难度。二是居住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小区、街巷出新还没有完全到位,污水治理要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老旧小区管理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主要对策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指出的“五有”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社会事业强区,结合当前我区在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落实“五有”要求对策如下:
(一)坚持规划引领,确保“五有”建设项目落到实处。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教育、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住建等均制定了各自的专项规划和发展计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因此,要强化规划执行力,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在南部、江心洲开发地区,要将学校、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安臵房等在房地产开发中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确保新建九年制学校3所、中学13所、小学2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医院4个、经适房150万平方米左右、中低价商品房55万平方米等一批“五有”建设项目落到实处。
(二)坚持“五有”优先,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建设“五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集中体现,坚持“五有”优先,实际上就是坚持民生优先。因此,要高度重视“五有”项目建设,要集中财力,加大对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安居工程的投入力度。优先安排资金。对政策扶持项目要确保专款专用和按需到位。优先专题研究。对“五有”项目建设中遇到困难和问题,要优先召开专题会及时进行研究解决。优先帮办服务。对“五有”项目实行“一帮一”服务,明确区管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加强领导,确保项目办理如期进行。
(三)坚持国际标准,确保“五有”建设质量。“五有”建设是民生大事,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应该以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标准建设“五有”。教育方面:要以“示范幼教、特色小学、品牌初中、精品高中、终身职教”为标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实施高水平、高质量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进一步完善区域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机制,保障区域内流动人口子女全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医疗卫生方面:要以“百姓满意”为最高标准,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让老百姓在改革中多得实惠。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要以“生活幸福”为标准,完善市导向就业机制和政府援助就业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佳就业环境,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覆盖面更广、层次更科学、运行更安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弱势群体都过上幸福生活。安居工程方面:要以“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为标准,重点加强以廉租房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人均居住面积17平方米以上。
【温家宝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荐阅读: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doc温家宝09-20
温家宝总理名言名句08-16
温家宝列出2012中国政府06-12
温家宝总理第六届中欧工商峰会演讲全文09-03
温家宝在200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05-13
温家宝在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的致辞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