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doc温家宝

2024-09-20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doc温家宝(精选5篇)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doc温家宝 篇1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读《温家宝谈教育》 2013年11月08日 14:05:52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8

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源远流长,任重道远。温家宝同志出身教师世家,心系教育,情系师生,对教育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使命感。在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十年间,他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制定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他深入各地校园课堂,无论是灾区教室,还是农民工子弟学校,都留下了他对广大师生的真切关爱。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专家、学者选编的《温家宝谈教育》一书,内容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方面,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及其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全书紧紧围绕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论述了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办教育的根本宗旨。从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同志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他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充分考虑群众的期盼,把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作为规划的重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规划的落脚点”。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凸显了教育的民生意义,力求通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切实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2011年8月28日,他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讲话时强调:“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是一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农村的希望之路和光明之路。我们一定要肩负起这项重大而光荣的历史责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农村所有孩子都能够有学上、上好学。”2012年9月27日,温家宝同志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完成了“两基”攻坚这一历史性任务,我国教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基本解决了“有学上”问题,但更大的挑战是“上好学”。今后要适应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盼,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发展上来,加快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

“教育是民生”的思想,是我们党的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崭新阐释,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真正确立。让人民享有发展的成果,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人民的权利,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凡是人民有需求的地方,就是我们要重点加强的地方;凡是人民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我们要下决心改革的地方。我们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和推动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

二、坚持教育强国,着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站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度,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高度重视教育,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抉择,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温家宝同志高度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反复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基石。2009年9月4日,温家宝同志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与教师代表座谈时指出:“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当前而且关系长远,不仅关系经济发展,而且关系社会进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教育兴国、教育强国。”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建议中,温家宝同志进一步强调,“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温家宝同志强调,要在总体战略中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无论是在抗击“非典”和抗震救灾的斗争中,还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无论政务多么繁忙,他都一如既往关心教育,把教育作为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规定国务院每年定期研究教育工作,要求各级政府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2011年,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庄重承诺:“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012年,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明确要求:2012年中央财政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2013年,温家宝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从1993年4%目标提出,到2012年4%目标实现,经过了20年。4%目标的实现,是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近年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和任务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 3 4 5 下一页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鲜明地提出,素质教育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主题。

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2009年5月3日,温家宝同志在与清华大学即将赴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座谈时对青年学生提出殷切期望: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要做到成才报国;要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培养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学会学问,做一个有知识的人;要有才能,做一个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不断深化改革。针对我国的教育质量和人才水平还不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不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不适应的状况,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我们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学校制度等由来已久,有其复杂的主客观原因,改变起来绝非易事,也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但要想提高教育质量,不改革肯定是不行的。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只有这样,学生、教师、学校才能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学习、去教学、去管理,真正提高教育质量。经过多次召开教育座谈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温家宝同志围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想和要求。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身心健康的人才。不能用一个模式办教育,更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要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和“多样化人才”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向,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也就是要搞“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要搞“全民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

第二,要改变教学方式。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判断,鼓励创新思维、激励个人兴趣;要把学、思、知、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第三,要合理设置课程。各阶段教育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设置课程和课程标准,切实解决课程和作业偏多、偏深、偏难问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时间锻炼身体、参加社会活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

第四,要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评价体系。当前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几乎成了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唯一标准,不仅学生压力大,教师和学校的压力也很大。必须加快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有把学生、教师和学校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教育事业发展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

第五,要改革办学体制。一是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行依法办学、民主管理和监督,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办出自己的品牌。二是倡导教育家办学。教育应当由懂教育的人办,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要改变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不同的管理和办学模式。三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这是解决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增强教育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适应社会和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各级各类教育如何发展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事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认识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和政策逐步确立。温家宝同志指出,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

温家宝同志一直致力于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他指出,要从教育体制上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桥梁,搞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为各类学校毕业生就业成才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他多次强调,“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他指出,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意味着人生起点的公平,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是关乎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重大工程,也是影响未来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大问题,要把办好学前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发展战略。他提出,高等教育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他引用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一所大学来说,有了好的老师,就像一座大厦有了支撑的柱子一样;如果没有大师,楼盖得再多也没有用。

温家宝同志还十分重视农村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他反复强调,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针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农村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他提出,要采取办好寄宿制学校和村教学点等措施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要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尽快使农村学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果。2012年,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了64.5%,比2002年提高了27.7个百分点,“入园难”问题有所缓解;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8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2.1%,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政策的推动下,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比2002年提高42.2个百分点,几乎翻了一番;通过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等一系列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普职比接近于1∶1,职业教育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比2002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我国正从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就要处理好教育发展中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需根据我国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和层次结构,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继续提高和普及程度逐步深入,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doc温家宝 篇2

第一点启示, 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的根本原因, 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改革释放出社会蕴藏的巨大潜力, 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进入非农业, 从农村进入城市, 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3%, 劳工、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 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强大动力。

第二点启示,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的重要途径, 是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 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 大大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截至2011年底, 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约1.16万亿美元, 当年吸收外资1160亿美元, 已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资企业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和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第三点启示, 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紧紧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 通过科技创新, 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在制造业领域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我们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目前中国高校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300万人, 是1978年的27倍, 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2011年, 中国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上升到世界第三位, 全国技术交易市场规模达到4760亿元。科技教育成为促进中国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四点启示, 坚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 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 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虽然农业份额会下降、农村人口会减少, 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不会改变。我们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doc温家宝 篇3

一所现代型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在特色办学和文化建设方面动脑筋、下功夫,在不同时期要不断赋予新的思想和内涵,使之富有生命力,以促使学生的发展愿望和教师的价值取向同学校的管理目标、主体文化协调一致,和谐发展。以下从三个方面谈谈学校发展的战略。

1.结盟战略

联盟是学校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使得校际之间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增强学校生存的力量,拓展学校发展的空间。联盟的对象可以是名校(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特色学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初中校(相互借鉴办学经验),大专院校(寻找专家指导,专业引领)、社会组织(获取新的教育资源,开发新的课程)等。

当然,在实施联盟战略的过程中,要关注文化差异可能引起的冲突,如管理模式、竞争心理、对公平的理解和追求等。

2.特色战略

学校特色是指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或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的、与众不同之处。特色战略不是单独建设某个特色项目,而是以特色为纽带,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着重于创建、挖掘本校的潜力和特长,对内以特色为动力,调动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各项工作水平;对外以特色为亮点,为兄弟学校或联盟学校提供新内容和新理念的辐射,同时扩大社会影响,获取资源,拓宽学校发展的渠道。下面结合我校的做法作一简要论述。

(1)做精做强艺体特色

一是招生策略的更新,学校在加强宣传的同时可招收一批特长生,二是建设一支有持续发展力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可以合理搭配,可以有学校在编的专业教师,也可以有不在编的社会专业人员,或高校专业技术精湛的教授。三是把优秀的学生推荐到社会有关部门开展业余训练,借助外力实现学生的发展。

(2)将特色注纳入学校发展规划

要使已经发展起来的特色巩固和发展下去,就必须不断超越自我,给“特色”赋予新的价值定位,把它放到学校总的发展前景规划中去。

以“人文工程”为例。我校建校时就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六”人文系列工程,是让“文化关怀”变成每一位师生高品位的精神旅行。这一工程要求每位同学在三年的高中生活里达到以下目标:练就一口好口才,背诵200首古诗词,聆听30场名人报告,阅读40部经典名著,观看50部经典影视,每周坚持写6篇日记。这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推进了素质教育。我觉得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特色的内容,使之更加新颖、多样化和情趣化,增强对师生的吸引力。二是使特色更多地承载现代教育理念,并迁移到全体师生的言行中去。

(3)特色课程建设

作为我校的校本教材,《大语文阅读》的编写从建校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现已编辑25期。因其选文的文质兼美和选文视角的多元性、独特性深受学生喜欢。现在,我校打算进一步拓展校本教材研究,扩大编写与实施的空间,目前,正利用已有的优势,着手进行“影像与写作”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并积极申报“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

(4)以科研推动特色的深入发展

很多学校的特色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就停滞不前、难于深入,主要原因是缺少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深入的科研指导,特色活动总是局限在经验水平上。所以学校要积极推动特色深入发展和学校文化持续发展的研究课题,挖掘校本资源、寻求专业引领。

3.文化战略

校园文化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灵魂,因此,要把学校文化建设摆在战略地位去认识。

(1)关注校园物质文化的传承与生成

精美的物质文化景观诉说着自己所携带的历史、文化底蕴,凸现着学校环境育人的理念,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师生的情操,净化师生的心灵。所以学校要让每幢建筑物、每条道路、每块石头、每株花木都会说话,发挥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2)注重创建优秀的师生文化

优秀的师生文化能使大家有共同的思想追求,产生凝聚力和荣誉感,让个性爱好得以张扬。创建优秀的教师文化,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四方面:一是要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健康即效率,健康即质量,要给教师创设健身的时间和空间,要通过宣传,激励等形式让教师走出办公室,主动参加各项活动,走进学生,走向操场,让锻炼成为习惯。二是帮助教师构建学习型组织,确立新的专业生活方式,构建教师间交流的平台以及和名师对话交流的平台。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使教师成为具有“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等特质的文化人。三是开发文化资源,如学校教育和教学成果、优质教师的感人事迹,优秀学生的成长经历等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展示,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能给予师生正面的、积极的暗示和熏陶,使校园文化在积淀中升华,在升华中激励和教育广大师生。四是构建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教师间讲求群体意识、团结协作,师生间讲求平等、宽容。

(3)建设富有生命力的制度文化

制度是学校的文化精华之所在,能映射出学校的内涵和办学理念,折射出学校发展的趋向和前景。

一要讲求民主,公开制度产生的渠道。要让教师参与到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中去,使制度的形成过程成为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趋向与学校的管理目标相一致的过程,让制度的产生过程成为新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的过程。

二要以人为本,让制度成为一种示范和引领。要将制度产生的根深植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深植于师生的发展实际,这样的制度才会真正承担起监督、制约、激励的功能,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才会成为学校的一种形象、一种气质、一种特色乃至一种品牌。

学校文化,弥漫在校园的一草一木中,体现在师生的一言一行中,它诠释的是一种追求,传达的是一种信念。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doc温家宝 篇4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政治保障。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同广大人民群众最接近、最密切,是党代表群众利益的具体体现,农村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农村的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基层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全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在市纪委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纪检监察组织高度重视基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始终坚持把反腐倡廉工作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推动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表现一:以加强教育为核心,筑牢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思想基础。全区在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始终把思想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一是深入开展廉洁从政教育。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表大会、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联席会议、村财街管、村民质询和民主评议等涉及乡村政务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一系列具体制度,确保支农惠农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一是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每年由区纪委和组织部派干部参加街党委、村支部召开的民主生活会,监督村干部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真正达到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化解矛盾、形成共识、增进团结的目的。二是坚持财务管理制度。始终把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如建立村民理财小组、在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实施规范农村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对村级财务监督审计制度等。同时,开展“村帐街代理”工作,各村的帐务全部由各街道代管代理,确保农村财务工作按时结算和按规范张榜公布,确保了财务公开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三是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村民小组议事规则,保障村民对村民小组事务的民主管理权。凡涉及招商引资、征地拆迁、重大开支等重要事项要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或户代表会议进行民主决策。四是严格落实村级零接待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城关区村级零接待制度实施办法》,明确要求全区行政村一律不得开支公务接待费,不得以任何名义用公款宴请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得赠送礼品和安排其他消费活动。驻村或包村干部需在当地用餐的,一律按实际用餐费用交纳伙食费。五是坚持把村务公开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区委把村务公开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区与街、街与村层层签订目

众不满意、未能通过的事项,予以坚决纠正,从而提高了监督效能。三是切实加强对村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着力抓了对“一把手”的监督,重点加强对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土地发包承包、土地征用款和公益工程的招标等方面的监督。针对公款支付个人费用的问题,区委明确规定,不准用公款为村干部配备通讯工具;不准用公款支付干部个人的电费、电话费、招待费;不准超标准、超范围办养老保险等。四是加强对执行减轻农民负担规定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于各项涉农收费,每个村都设立了收费公示牌,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使农民明明白白交费,全区未出现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的现象。通过强化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实施监督和接受监督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

二、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讲,全区在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仍然比较薄弱,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其一,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个别村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没有把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不能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落实,致使“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存在。关键与多数村干部只强调经济成绩、不注重廉政实绩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一些村干部普遍认为,抓党风廉政建设只是上级领导干部的事,自

微。同时,村级干部待遇不高,付出与回报不相称,致使一些有文化、素质高的年轻人看不上这项工作。

三、加强基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应始终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高度,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以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从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监督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首先,加强村级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切实提高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把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融入村级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制定实施村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工作方案,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促使广大村党员干部提高对反腐倡廉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在思想上牢牢绷紧廉洁自律、拒腐防变这根弦,努力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其次,改革和完善对村级党员干部培训的办法和制度,切实提高整体素质。要制定详实的针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目标和计划,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每年抽出一到两个月时间,对村干部在经济管理、政策法规、党纪政纪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训,切实提高其搞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doc温家宝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主体发展;思考与实践

当代大学生党员基本都出生于80年代后期,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在他们身上集合了青年、大学生与党员的多重身份,在大学阶段积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后备人才保证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当代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发展为思考对象,力图在实践的层面构建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大学生党员“主体发展性”教育新模式。

一、大学生党员“主体发展性”培养机制的思考

探讨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发展”,根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尊重人的自由发展,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本来就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在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尊重人的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日益得到关注和重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我们在要求大学生黨员牢记党的宗旨,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同样要关心他们的主体发展问题,把大学生党建工作与大学生的主体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1尊重大学生党员主体发展的客观需要

大学阶段是人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尊重大学生党员主体发展的客观需要理应成为高校各项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我们为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发展创造更有利条件,也就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动力,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主体的自觉创造活动的结果,社会主体的需求与愿望的满足过程和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只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始终让大学生党员牢记党员的身份,在奉献中成长,在责任的履行中提高。因而我们的工作重点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群体素质为根本,兼顾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发展,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把大学生党员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创追大学生党员主体发展的实践条件

实现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发展只是要求他们埋头学习理论是不够的,还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锤炼。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和实践是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性,人的发展之所以可能,其秘密在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根源。促进大学生党员主体发展的实践在具体设置中要考虑几个要素。一是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步,不能与正常的教学环境相抵触;二是要贴近大学生主体的特点,以大学生党员便于操作、能够操作、乐于操作为原则;三是要实现服务他人的目的,实现大学生党员提供服务,得到锻炼,为广大大学生树立榜样,带动大家一起进步的目的。

3构建大学生党员主体发展的自主式教育模式

人的自主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自由,如果受教育中的人失去了获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的自由,他的成长和发展就被纳入了特定的框架中,他们就有可能把外在的规范看作是与他对立的东西。所以,大学生党员主体发展的教育模式要突出自主性,让大学生党员发挥主体性作用,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结合对大学生党员主体发展的思考,华东理工大学在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在要求大学生党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针对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发展,鼓励大学生的自主式教育,逐渐建立起以“定岗明责”和“述责答辩”为核心的“主体性发展性”培养机制,其主旨就是要在社会环境飞速变革发展的总形势下,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加强基于大学生党员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通过培养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实现大学生党员主体的科学发展。

二、华东理王大学大学生党员“主体发展性”培养机制的实践

1定岗明责,搭建大学生党员自主发展的实践平台

“定岗明责”是本校大学生党员主体发展性教育机制的主要做法,就是在岗位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党员自主选择党性锻炼岗位,党组织负责把关和帮助,进而把党员的责任义务明确化、具体化,帮助大学生党员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大学生党员实践宗旨意识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实践岗位日益丰富,大学生党员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有的大学生党员为了挑战自己,还主动向党组织申请选择一些对自己来说“有难度”的岗位,也得到了党组织的批准,由于他们主观的积极投入和实践中的认真负责,使得他们突破了自我,反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学校“定岗明责”的岗位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

思想学风建设类型岗位:主要是协助辅导员、班导师做好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的沟通,促进班风学风的建设,主要适合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较高的交流沟通能力、亲和力强的大学生党员,具体岗位有入党联系人、学风监督员、信息咨询员、心理保健员等;学习交流互助类型岗位:主要是以提高同学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为目标,主要适合学习成绩优良、具有创新思维和服务意识的学生,具体岗位有学习辅导员、知识领航员、学习沙龙志愿者、党员义务家教等;社会工作实践类型岗位:主要是组织学校、学院、班级的同学参加各种活动,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主要适合具有较强组织和协调能力,对社会工作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党员,具体岗位有社团联络员、宿舍督导员、新生督导员、学习小组长等;日常生活服务类型的岗位:主要是帮助同学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主要适合具有较高耐心、爱心、奉献精神以及亲和力的学生党员,具体岗位有寝室长、卫生监督员、邮件收发员、教室清洁员等。

2述责答辩,检查大学生党员践行党的宗旨的情况

“定岗明责”为我校的大学生党员提供了锻炼自身的明确岗位,为了更好地做好监督,巩固效果,我们在大学生主体发展性培养机制中同时设立了“述责答辩”的环节。“述责答辩”把大学生党员的自主式发展实践与党组织、同学的评议连接在一起,实现了自主式发展和群众监督的良性循环,确保了学生党员的党性锻炼的方向和效果。

每年5月份学校党组织定期开展大学生党员述责答辩活动,要求每个大学生党员在班级面对全班同学进行述责答辩,向同学汇报自己在一年里进行先进f生实践的情况,对自身定岗明责情况进行总结,听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回答同学的提问,进行答辩,接受全班同学的满意度测评。通过述责答辩,党组织全面检查一年里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实践的情况,了解学生党员的进步提高情况,检查大学生党员履行党员职责的实绩,查找在哪些问题上同学们还不满意,还需要进一步整改。

三、大学生党员“主体发展性”培养机制的效果

本校实施大学生党员“主体发展性”培养机制以来,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党员入党后教育有了重要的抓手,促进了大学生党员队伍的科学发展。

大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更加突出。大学生党员人人有岗位,个个做实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带动入党积极分子,建设样板寝室,争当学习标兵,形成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良好氛围,党员的模范作用明显加强,广大同学深受其益,同时也有了学习的榜样。

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明显提高。岗位实践的自主式选择和锻炼,使如何能够做好岗位工作提高自身的能力成为大学生党员思考的重点,增强了大学生党员学习理论知识和岗位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明显增强,思想觉悟和宗旨意识得到了提高。

提高了广大学生对大学生党员的满意度。2003年学校的大学生党员满意度测评满意率为75.00%,较满意率为23.36%,不满意率为1.64%。几年来,大学生党员的满意率逐年提高,2008年的测评中,满意率为89.67%,较满意率为10.1%,不满意率为0.23%,广大同学对大学生党员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党员群体主体的模范作用得以体现。

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更具有效性。大学生党员“主体发展性”培养机制使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实践目标更明确、内容更丰富、方法更灵活、管理更科学,提高了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上一篇:游园活动300字作文下一篇:数据库分析与设计中总结出来的14个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