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节目(精选11篇)
民生节目 篇1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分析
1.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李长春同志在2003年的《求是》杂志上, 曾对“三贴近”原则进行了细致分析和内容阐述, 即新闻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民生新闻节目, 宣传口号是“老百姓自己的新闻”,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随后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栏目提出“忧百姓之忧、急百姓之急”的宣传口号, 也贯彻了“三贴近”的原则, 得到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民生新闻之所以火爆, 正是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百姓的视角出发, 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平民百姓, 从而受到老百姓青睐。
2. 符合本土化的地域优势
美国著名新闻主持人丹·拉瑟有一条后院篱笆原则 (Back-fence principle) , 意思是说人们在一天工作结束后, 两个家庭妇女在他们家后院的篱笆旁聊天时谈到的内容, 往往是她们一天中最感兴趣的事。因此我们的电视栏目, 抓取新闻点时, 也必须抓取最能引起广大民众关注的话题, 而最能让受众感兴趣的莫过于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也就是本地发生的新闻。
3. 采用口语式的播报方式
著名学者哈贝马斯著名的“公共领域”和媒介关系的论述, 指出媒介在传播方法上要讲究“家常化”、“口语化”, 要架起媒介和公众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因此电视新闻栏目所强调的“口语化”, 目的就是搭建电视和观众的桥梁, 尽可能地拉近电视与广大受众之间的距离, 使得老百姓感觉民生电视新闻就是咱们自己的节目, 真的是关心咱们自己的日常生活, 有种平易近人的亲切感。比如山东齐鲁频道的《拉呱》, 主持人用地道的济南话说新闻, 一开始从语言上就抓住了济南市民尤其是老济南市民的心, 风格也比较轻松活泼, 得到了本地观众的喜爱。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走向
1. 提升品质
如今, 受众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 如何在全国众多民生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 成为电视人的第一选择?“内容为王”是永不过时的一条真理, 一档节目能够生存且长期发展下去, 必须从内容入手, 用精品内容抓住观众的遥控器。
(1)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 正面宣传的方针,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努力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民生电视新闻也是如此, 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充分认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在新闻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 以高度负责的态度, 以客观公正的精神, 确保思想不偏离方向, 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 挖掘报道深度
内容上不仅要注重舆论导向的问题, 更要解决好节目内容对社会甚至各阶层的深层意义等问题。民生新闻相对于其他新闻, 价值点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事一报、就事论事的肤浅表面上, 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搞笑取乐, 愉悦受众的感官层面上, 而是应该眼光再高一些, 问题再看深一层, 注重挖掘新闻背后所体现出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2. 树立品牌
未来媒体间的竞争, 将是品牌的竞争。各民生栏目应在稳固品牌影响力的同时, 进一步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进而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是品牌栏目未来的发展方向。
(1) 打造品牌主持人
主持人是一个栏目的代言人, 他受观众的关注度和喜爱度直接影响着此栏目被观众认可喜爱度的高低。因此主持人一定要有吸引观众的本领, 必须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标志, 使自己和栏目成为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品。
中国传媒大学应天常教授在《节目主持语言学》中指出:“语言个性是在长期实践中磨练出来的, 语言的学习、积累、比较、检验、运用、创造, 伴随‘有心人’的所有语言活动, 主持人要在思维、感受和语言上下工夫。观察得更细一些, 思考得更深一些, 联想得更丰富一些, 在‘换一种说法’上动动脑筋”。因此, 作为一档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更应该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从而形成栏目收视率的推动力。一方面要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 加深文化底蕴的修养, 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要充实自己的电视语言, 以朴实的风格、鲜活的语言, 对栏目精心构思, 从而完成节目的再加工。
(2) 打造品牌
对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来说, 把节目从包装到内容做好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要想在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全国众多电视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 成为收视率的王牌, 那就要树立节目品牌, 加大推广宣传力度。首先, 要根据节目定位和风格, 有针对性地在频道, 甚至可以考虑在同省不同频道不同时段多频次地插播节目形象片和宣传片, 利用各种途径宣传栏目。其次, 要充分利用节日、纪念日等受关注度高的日子策划一些节日特别节目, 或是组织一些现场活动, 增强和改善电视与公众的关系, 拉近二者的距离, 为提高新闻传播影响力创造条件。最后, 有条件的话, 可以考虑建立自己的形象识别系统, 通过标志、栏目风格包装等外化的东西, 来强化节目的整体形象。通过以上的措施和宣传推广, 节目特色会更加明显、理念更加突出, 从而在观众心中留下更深的印象。
3. 增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 就是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民生新闻栏目从制片人、策划人、主持人到制作人员等主创人员要不断加强各种新闻、文化、艺术、技术等的学习, 尤其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从内容、包装、技术等各层面的创新再创新, 才能赋予栏目新的生命和新的理念, 彰显新的生机和新的活力。■
民生节目 篇2
文│包凌君
依据CSM媒介研究对观众收视行为的长期观察研究,所有调查城市中新闻节目的人均收视时长稳定在20分钟左右。收播比重逐年提升,资源使用率高于电视剧,低于综艺。而随着中央台与省级上星频道在综艺及电视剧上的大手笔投资引进、制作和播出,在资源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的地面频道则将目光瞄准了民生新闻,凭借本土化的地域特点,化劣势为优势,将民生新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此在竞争激烈的收视战场保有一席之地。笔者基于CSM收视调查数据,对地面频道新闻节目的旗舰产品——品牌民生新闻节目做简要分析。
品牌民生新闻节目要素分析
本地民生新闻正以多彩的节目内容和多样的表达形式不断丰富当地新闻收视市场,除传统的“播新闻”“说新闻”外,也添加了不少创新元素。方言话民生:更具感召力
本土化策略是地面频道民生新闻的王牌之一,而在开展传播活动之际,通过营造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也是“抓人眼球”的表现方式之一。方言播报以口语化情景化的方式将原本枯燥的新闻稿件娓娓道来,以语言为特色吸引受众,增添了新闻的趣味性,观众看得有味,听得有趣。例如杭州台的《我和你说》、《阿六头说新闻》。两档节目在2012年的平均收视均超过6%。前者节目主持人一改正襟危坐的播报方式,衣着传统中式服装,以脱口秀的方式传播关注度极高的本地新闻。后者小桥流水、方台茶壶,举手投足间展现民俗文化的同时也收获了收视和人气,不仅在杭州本地,在电视新闻领域也可谓是家喻户晓。多年来,收视表现一直立于频道翘楚。自2013年1至5月间,周平均收视维稳在6.51%。收视峰值为7.25%。当然,我们说一档节目若没有对受众市场的真正了解或是对节目内涵的真正把握,仅仅依靠方言也未必能取得成功。主持人效应:增强影响力 曾有传播学者提过,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几个中介因素中,信息传播的方法和技巧不同,对传播效果也会产生较大影响。除“方言”元素外,因主持人个人魅力而突出重围赢得好评的也比比皆是。湖南台的《钟山说事》因其有事说事、敢爱敢恨的风格脱颖而出,主持人钟山时常在节目中迸发出的麻辣观点和犀利点评也让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大呼过瘾。一系列如《高考天问》、《对抗灾难的筹码》、《那些与金牌有关的眼泪》的报道一经播出后犹如醍醐灌顶,立刻在网上被广泛搜索和转载,引发网民强烈共鸣与思考。节目2013年1至5月平均收视为4.27%,收视峰值超过5%。热线帮忙类:提升美誉度
作为民生新闻节目的延伸与创新,“帮忙热线类”起到了老百姓与政府职能部门、社会服务部门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上海台的《观众中来》作为一档反映市民日常生活问题、排忧解难的新闻栏目,虽播出时长很短,但已然成为本地观众最为关注的新闻栏目之一。2013年1至5月间,栏目平均收视率达9.93%,峰值达12.57%。
DV拍民生:强化互动性 高科技在进步,新媒体在发展,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扮演和执行的角色关系变得越来越相近。广东台的《DV现场》正是这样一档开放社会合作,将视角和拍摄权放还给社会公众,鼓励老百姓自己拍摄身边事传送给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频道在广州地区的收视支点出现在晚间19:00-20:00(节目播出时间),远高于其他时段。融合多种创新要素:凸显生动性 一档节目的形式再新颖,时间长了重复久了难免让人失去新鲜感,于是应运而生了融合多种创新元素的节目,通过小电影再现场景、边敲鼓边播报新闻、融合曲艺元素、乃至在节目现场展开PK等等,都为传统新闻节目注入发展新活力。如云南台的《大口马牙》(表1),长春台的《社区办事处》(表2),通过主持人角色演绎,谈笑之间,串联新闻点评新闻。
品牌民生新闻节目共性分析
近年来,民生新闻如雨后春笋般亮相在各地面频道,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然而观众爱看收视常青也证明其自有过人之处。品牌民生新闻节目各有所长,但影响力强的节目在很多特质上也是相似的。形式多样,推陈出新
电视作为声画一体的媒介平台,受众在被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很容易先是受到画面或声音的冲击影响,其次才是信息文字内容。因此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让其有兴趣停留收看就必须依赖节目形式。传递信息的同时添加很多创新元素的民生新闻增加了节目的新鲜感,丰富了观众的收视选择。亲民主持,赢得观众
主持人是节目最直观的代言人,观众对于主持人的喜爱程度或多或少也影响到节目受欢迎的程度。很多品牌民生新闻节目中,主持人不再单纯播报新闻,而是用平民化的视角和语态来看待周围人,聊谈身边事。无论何种表现形式,只要让观众感受到了真诚与信赖,便很愿意在友好平等的氛围中积极接收信息。超级衔接,拉动收视
一档好节目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不仅为节目所处时段贡献了收视,也带动了前后节目的收视,形成“光晕效应”。台网联动,渠道畅通
充分利用“流媒体”技术,化威胁为优势,提升影响力。例如通过与视频网站的合作获得全国市场开拓的机会,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大大延伸地面频道的触角。甚至有网民在遇到麻烦需要帮助时会第一时间想到该节目并通过微博直接@节目组,足见其影响力。内容为王,民心所向
与时政、军事新闻高屋建瓴的节目内容不同,“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的新闻节目才能走进老百姓的心里。纵览当地高收视的民生新闻节目,形式细节上的锦上添花都不能违背“内容为王”的铁律。只有怀揣民生态度,体现民生情怀才是受众所关注的节目。这也不断鞭策民生新闻人继续探索与受众需求相适应的新内容好内容。
结语
目前来看,面对来势汹汹的“微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仍然是观众收视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如此,其收视量与收视习惯也较为稳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视民生新闻仍然面临着来自新媒体时代的多方面竞争与挑战。我们常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地面频道民生新闻立足本土、突显地域特色都是其无可比拟的生命力和优势。
民生节目 篇3
作为省内电视民生节目的后来者,《帮女郎 帮你忙》在安徽经视九月推出,它能否锐意创新,给观众带来一场崭新的视觉冲击?它又能否突出重围,创造新的收视奇迹?
笔者认为,四大创新,将助该栏目独树一帜,实现既定目标。
一、创新内容定位,专注“帮忙”
内容定位是栏目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目前,《第一时间》和《夜线60分》等大型民生栏目都是走综合新闻资讯的路子,而《帮女郎 帮你忙》则不同,它对纷繁浩淼的民生新闻内容进行“提纯”,专注于“热线帮忙”,在内容定位上和《第一时间》《夜线60分》既错位发展,又形成互补。
依据“帮忙”的内容定位,《帮女郎 帮你忙》对以后将涉及到的报道题材进行了规划,根据选题价值依次为情感(家庭)援助——消费维权——丑恶事件曝光——寻亲——生活帮忙——祝福道歉打听服务——趣味帮忙——民生政策解读——其他帮忙服务。
围绕以上题材,栏目将高举“帮忙”大旗,一“帮”到底,直至问题解决。
目前,热线帮忙类栏目已经成为民生新闻的一个重要分支,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视表现和品牌效应。在浙江省,晚间6点以后就有《范大姐帮忙》《拨拨就灵就灵就灵》《小强热线》等数个栏目对打,收视率均排在这个时段的前列;而山西台公共频道的《小郭跑腿》,山东台公共频道的《新闻女生组》同样主打“帮忙”的旗帜,成为当地的收视先锋,深受百姓欢迎。
二、创新制作模式,打造“帮女郎”特色采访团队
正如光头孟飞对《南京零距离》、小强对《小强热线》、小么哥对《拉呱》,独具特色的品牌标识往往让人过目不忘,使努力变得事半功倍。
为了在民生内容的“红海”里脱颖而出,《帮女郎 帮你忙》栏目在专注“帮忙”的内容定位基础上,推出“帮女郎”这个服务品牌。它是由7位美丽聪颖而各有所长的女记者为核心标识,组成的一支特色采访团队。
在日常的“帮忙”采访中,“帮女郎”既是一个记者,又是一个难题的解决者,同时也是一个现场主持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她要现场解说,现场联系相关部门,现场参与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
而在具体的单条报道的采访制作上,也不再是传统的解说加同期声,而是运用长镜头、跟拍等记录方式,充分展现“帮女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全部细节,把采访流程真实再现在观众面前。
三、创新演播方式,首创“1+3”互动模式
作为节目制作的最后一个流程,演播方式往往被“忽视”。但在未来的《帮女郎 帮你忙》直播过程中,演播室不仅有直播的功能,更是和观众进行即时沟通的场所。
根据设计,《帮女郎 帮你忙》直播室内将设主播台和3名帮女郎热线台。主持人在掌控整档节目的过程中,3名帮女郎将通过CALL IN电话接入技术,现场接听观众的来电,并就来电、来(短)信内容和主持人进行交流。
这种独特的演播方式在省内是第一家,在全国也极为少见,它不仅会大大拉近节目和观众的距离,也会以其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为观众所牢记。
四、“有话你就说”,打造市民“公共电视秀场”
无论是什么情况,能在电视上露个脸都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除非采访的需要或者是“偶遇”,普通观众上电视是件很难的事。如果某个节目让观众不仅可以在电视上留下“声音”,还能在电视上露脸,无疑会受到极大的追捧。
而充满动感和包容开放将是《帮女郎帮你忙》栏目未来的重要特征之一。栏目将设置多个通道,为市民提供一个表达情感、展现风采的“公共电视秀场”:
1、栏目每天将开设“有话你就说”子版块,在人气极旺的超市和步行街设置两台全天候处于摄录状态的摄像机,向市民开放。只要市民想说,想表达,想祝福,想露脸,他(她)都可以在这两个摄像机面前“说”上几句,栏目组每天将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剪辑,然后播出。
2、栏目在直播期间,下方游走字幕即时向观众开放,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发送自己的想法,可以是祝福,可以是建议,也可以是求助信息。栏目将专设短信编辑岗位,对这些短信进行筛选、编辑后,即时游走播出。
3、演播室设置CALL IN电话接入方式,在栏目直播期间,观众可以无障碍打进电话,“帮女郎”将现场接听,并会选择部分热线内容,“转述”给主持人。
我们《帮女郎 帮你忙》节目在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登场,期待以以上四大创新在安徽的大地上催生出新的奇迹!■
浅析民生新闻节目的走向 篇4
关键词:民生新闻,选题,新媒体
民生新闻自诞生那日起,就成为各大频道,尤其是地面频道的收视支柱。这几年,电视节目已经进入“综艺大片”时代,各大卫视竞相投入巨资引进新模式,推出新节目,制造大量社会话题,吸引观众眼球。当前,这些做法已成为强势媒体树立行业媒体品牌的杀手锏。
与之相反,运行成本相对较低的民生新闻面临着强势综艺节目和众多神剧、狗血剧的上挤下压,往往在同时段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再加上互联网的崛起,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自媒体群的扩大,很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已经不再通过电视看新闻,民生新闻栏目似乎已经过了辉煌期。
同时,民生新闻自身的竞争环境也很恶劣,一个电视台几个频道开办多档民生栏目已经成为常态,同质化、内耗现象严重。试想,一个地方区域每天发生的重大民生新闻能够多少呢,值得报道的民生新闻又有多少?可以说,这种“僧多粥少”的现象已经成为各地电视民生新闻遇到的共同窘境。在新闻资源急剧短缺的情况下,造成大量新闻资源的重复或浪费;同时,抢资源、抢消息成为各个频道各个栏目的日常生活状态。而对于电视媒体传统的采编播及传输手段来说,再抢也抢不过网络,再快也快不过手机。
对于一些地面频道尤其是以新闻为主打的都市频道或城市频道来说,因资金有限,不能像卫视那样砸重金制作综艺大片,民生节目依然是其立足之根本。但是要想让民生节目具备持续竞争力,与众多强势综艺节目一争短长,从内容和形式上就需要不断改进,使之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与大众的生活需求相契合。
1 在选题上要严格把关,以内容保证品味
选题是任何新闻节目采访流程中的第一步。一般情况下,各节目在开办之初都能根据节目风格定位,来策划确定选题,但在节目播出一段时间后,往往因为缺内容、缺策划、缺把关或收视率等原因,选题就会跑偏,小则脱离节目定位,大则走向低级趣味,最终沦落为“三俗”信息汇集地。新闻节目是一种特殊消费品,它应当像世界各种知名商品一样,坚持品质,保持品牌,让观众收看节目的同时感受到节目的品位。
在报道任何一个选题时,作为记者和节目制片人应当多自问几个问题:这个选题符合节目定位吗,这个报道会给百姓带来帮助吗,这个新闻播出后会产生多大社会效应,是正面的还是消极的,这个事件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呢,这个问题最终能够得到解决吗?新闻选题尤其是民生新闻的选题不但要追求有情,有趣,有料,更要追求有用、有益,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有所帮助。
中国新闻名专栏《新闻夜航》开播16年来始终稳居黑龙江省新闻节目第一位,始终高居同时段收视第一位,主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坚持节目内容的品质,保持节目的品味,不断累积节目的品牌效应。在报道中,始终坚持准确、科学、依法和建设性地舆论监督,不做表面文章,不追求眼球效应,避免“一地鸡毛”式的琐碎批评,注重微观切入、宏观视角、大气建设、权威引领。能够积极转换媒体角色和监督方式,充分实现媒体与监管部门的联动,强化合力,注重宣传效果和社会反响。使媒体成为政府的好助手、好参谋,真正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2 拓展公共服务,以公益态度转变报道方式
民生新闻成立之初,是以其贴近性的内容,通俗化语言表达方式,能够解决个人实际问题及犀利、简单的监督方式,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发展壮大。但走到今天,当初的形式和内容非但不是发展进步的要素,反而成为制约民生新闻的瓶颈。因此,民生新闻要想进一步拓展空间,必须要努力向公共民生转变,向国计民生靠拢,必须要做到生活小切入,视角大民生,将新闻做厚、做广。在实际操作中,尽量避免个体维权式的舆论监督报道,把媒体的舆论监督层面提得更高,使受众有更大的认同感。
这类报道一定是关于大众民生的范畴。如食品安全、住房、楼市、交通、教育和医疗等。同时,要注重新闻的厚度、深度,能够做到以点带面,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例如,从2013年起,都市频道《新闻夜航》就尝试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合调查,在报道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提升。深度报道《舌尖上的安全》《城市上空的神秘电波》《绿剑行动第二季》就是与黑龙江省工商局、疾控部门合作、哈尔滨市无线电管理处以及省市环保部门进行了非常深入地合作,保证了新闻报道既有影响力又有解决力,使这些新闻报道既能获得政府认可,又能得到百姓赞誉,同时也树立了节目品牌。
另外,从2013年起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策划推出的大型专题报道《走读黑龙江》,连续3年以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为主要报道方向,抓住并围绕六个“第一”做文章,即绿色食品产量全国第一,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全国第一,标准化生产水平全国第一,绿色食品产品抽检合格率全国第一,绿色食品市场网络数量全国第一,绿色食品品牌建设全国第一。重点在成果展示和对未来期许,传递美丽富饶的黑龙江省不仅是全国“大粮仓”,也是全国最安全的“大粮仓”,更是全国最大的绿色“大厨房”。
这种主题报道真正地为黑龙江省未来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舆论引导力的支持,让观众在这种正能量的报道中感受到家园的美好,充分体现了媒体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树立了大台风范。
3 满足当代受众需求,充分整合利用新媒体资源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全民都当记者”,新闻来源不再是单一渠道,传播途径更加迅速,分享方式更加新颖、灵活。新闻资源已经由自采、协作体,扩展到微信、微博、论坛等。因此,民生新闻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做好本土化解读,不断提高记者的发掘能力、链接能力和整合能力。
10年前,考核记者的是报道能力、反应能力、文字能力,而今天,记者则又需要过硬的整合能力。任何一家新闻单位只靠自身来获取独家新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要学会融合、整合,没有独家内容,只有独家视角、独家观点。此外,需要从单一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将自身搁置在一个更大的信息坐标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宏观视野,做大信息、大整合的系统思维来制作自己的内容,服务受众。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新闻脱口秀节目《天下夜航》及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打渔晒网》可以说是信息整合成功的案例。内容定位新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保持着格调,将新闻制作由“速度”向“态度”转变,由“内容为王”向“解读为王,整合为王”转变,让观众打开电视来上网。这给很多不上网的中老年观众提供了获得网络新闻信息的渠道,给爱上网的年轻观众提供了深入解读网络信息的平台。
4 代百姓立言,从信息传播向观点传播拓展
自媒体时代,当观众面对新闻事件时,已经不是第一时间选择向媒体爆料,而是拿起手机,拍下画面,之后撰写文字,上传微博或微信。虽然信息海量,渠道多样,获得及时,但是观点缺乏。这就需要电视发挥主流媒体功能,去粗取精,为观众指点迷津。因此,央视的《新闻周刊》《新闻1+1》这种深度新闻评论类栏目,就引进优秀新闻评论员,帮助观众梳理海量信息,解读热点新闻,把脉焦点事件,以有高度、广度、深度和温度的新闻评论,提高频道的舆论引导力。
通过梳理这些高端评论类节目,可发现其在制作中,要严格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是在广泛关注的新闻当中,寻求新的表达、新的观点和新的角度,让人温暖、被人赞同、产生共鸣,同时寻找常识、普及常识、捍卫常识。
二是评述“二八开”。“二”是点评,“八”是叙述。如果全是观点,人们就没法看了,因为这是电视,电视要有电视的特点,电视要有电视的元素。报纸评论如果看着晦涩,读者可以拿着看半个小时,可以重复阅读,但电视不行。没有电视的故事性、画面感、现场感衬托的评论,观众可能跟不上节目思路,换台“另寻所爱”了。
三是力求在新闻发生之后,将对新闻的看法、新闻的相关背景及对背景的分析,对新闻的分析和点评等等组合在一起,再进行新闻述评。简而言之,就是针对新闻事实,进行相关的分析、点评和提供看法。这其中,素材整合很重要,不同的整合手法,会给人截然相反的感受。另外,对事实的看法和态度,决定节目是否有向心力。
5 符合受众接受心理,开发新的播报语态
形式既是内容的呈现方式,又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在传播上则要先于信息被观众所接收。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形式上的好与坏会第一时间影响受众的关注和心理。山东齐鲁电视台《小么哥》在播报语态这一重要的传播形式就有别于传统的播报方式,以特色方言和评书式表达成为除信息外,第二个吸引观众的兴趣点。辽宁电视台的《看天下》则让观众在主持人的嬉笑怒骂中,获得信息、感受快乐。
新闻的权威不是冰冷生硬的,有意义的新闻要做到有意思的表达,《新闻夜航》开办的《生活试验田》板块,以有料、有趣、有用作为选题标准,它将新闻的热度、调查的深度、表达的生动性和服务性有机的融为一体。此外,《新闻夜航》充分利用媒体技术实现在线虚拟植入和动画包装的常态化运作,进一步丰富了屏幕呈现效果和节目样态。
另外,民生新闻节目的线下配套宣传活动也要改变方式,要贴近地气、融入生活。例如,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午间播报》的“社区大主播”,让百姓尝试新闻播报员,观众参与热情高涨,电视呈现效果既真实又风趣;在相关节点,利用节目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岁月里最美的妈妈”“岁月里的最炫老爸”等活动,通过观众向微信平台发送母亲、父亲年轻时的照片,唤起人们对逝去时光的美好回忆,这种亲民式的互动活动,抛弃了以往电视台靠奖品、“现场办公”来诱惑观众的做法,而是从情感深处和百姓贴心沟通,增加了节目的人情味。
民生节目 篇5
一、现阶段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同质化竞争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使其成为新闻界的楷模,全国各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纷纷模仿跟进,有的甚至完全套用了《零距离》的节目制作模式,致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形式大同小异。电视民生新闻对本土资源的挖掘让老百姓找回了“认同感”和“方位感”,但在同一个地区发生的新闻事件毕竟有限,于是内容的相同也不可避免。节目形式雷同,题材雷同等问题致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同质化现象意味着多样性的丧失,电视传播一旦缺乏多样性,传播生态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必将导致传播市场结构的失衡。
2、内容琐碎肤浅
民生新闻主要是反映百姓所想、所说、所需的内容,但有些电视民生新闻片面地理解“民生”的内容,同时过分强调本土化,使得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沦为本地发生的一些生活琐事,电视民生新闻变成了“琐闻”。诸如街头斗殴、坑蒙拐骗、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报道频繁地出现在电视上,这种琐碎、平淡除了满足受众一时的好奇心外,对提高受众素质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缺乏新闻价值同时也令人感到乏味。
3、娱乐化严重
电视民生新闻以百姓生活为主要内容,就决定了其在表达时可以用“软”的方式。某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认为“软”即意味着娱乐化,于是为吊起观众的胃口,千方百计地强化视觉刺激。有些报道将百姓生活的展现变成对百姓个体隐私的爆料;有些报道对婚外情、扫黄打非的内容刻意渲染;还有些报道对凶杀、盗窃、抢劫事件趋之若鹜,存在着严重的娱乐化倾向。这种做法导致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低俗化,亵渎了民本思想。
4、舆论监督越位
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仅局限于表达民意,而不能落到实现民意的层面”。 新闻媒体可以反映广大民众的呼声,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但没有审判权。目前,不少媒体热衷于越俎代庖,包打天下,角色由记录者变成了“执法者”,舆论监督的力度和尺度极不恰当。更有甚者干预到有关部门的正常运作,体现出严重的角色越位与异化。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方向
1、创新节目形式,提高节目品质
对《南京零距离》节目制作模式的套用,致使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大同小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大多电视台忙于对信息资源的争夺,而无暇顾及节目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因而电视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依然形势严竣。目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想摆脱被动的局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创新节目形式刻不容缓。
创新的节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选择的形式和节目内容一定要协调,这是赢得百姓喜爱的关键。选择的节目形式一定要新颖、实用,真正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助跑器”。比如解决邻里纠纷,可以将矛盾双方的当事人代表请到演播室,再请位教育专家作嘉宾和主持人一道进行现场调解,观众则可通过电话连线、短信的方式表达意见,多方面互动,有助于双方解决冲突,缓解矛盾。又比如,为克服地域的局限,地区间可采取相互联合的运作方式。如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浙江钱江都市频道的《城市新闻》、福建新闻频道《现场》、安徽经视频道《第一时间》四大民生新闻栏目强强联合,组建了“华东第一品牌栏目联合体”。 四个栏目从节目制作到广告客户的开发与服务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不仅拓展了节目内容,赢得了更广泛的收视群体,也为广告客户在多个市场上整合传播创造了条件,开创了跨区域强势栏目合作的先河。
2、扩大报道范围,丰富节目内容
人们通常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就是反映老百姓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不需要精神品质的提升,于是满足于日常生活杂事的描写,使新闻内容流于琐碎和肤浅。其实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和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正如江苏电视台都市频道总监景志刚说:“时政要闻老百姓是非常关心的,自己的市委书记市长干什么,他们实际上很关心,市委书记市长做的事情和百姓是息息相关的……”百姓的事同样也是政府牵肠挂肚在努力践行的事,因此民生新闻的题材不能单单停留在反映老百姓生活琐事这一层面,而应向扩大报道范围,把视野扩展到有新闻价值的大民生上。广泛吸纳时政新闻,从百姓的角度予以解读,这样既丰富了栏目内容,也避免了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成为“日常生活小事的投诉站”。
3、引入“公共新闻”理念,提升节目文化品位
电视民生新闻偏向负面报道的时代己经过去了,电视民生新闻的题材不应停留在“暴力、凶杀、色情”等吸引观众眼球的层面,而应向纵深拓展,引导民众关注国家事务及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这就要求适时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将“民生”与“公共”有机结合起来。公共新闻最早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内涵为鼓励广大民众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在社会公共领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积极搭建公共交流平台,引导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共同探讨公共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方式不但能培养民众的公共意识,还能引导民众确立主流价值观念,有助于提升民生新闻节目的品位。
4、反映民众呼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民众在现实生活中一旦遇到麻烦,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媒体,而媒体则会尽其所能督促有关部门作出及时的回应,直至问题得到解决。媒体的介入加快了问题解决的进程,难怪社会上流传着“有麻烦,找媒体”的说法。我们在肯定媒体作用的同时,还应时刻警惕舆论监督越位的现象。舆论监督为老百姓搭建了倾吐心声的平台,但舆论监督的作用仅限于反映广大民众的呼声,不能越权进行“媒体审判”,更不能干预有关部门的正常运作。作为新闻工作者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良知,客观地展现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表达民意。做到既要为民请命,也要正确地把握舆论导向,既要倾听社会呼声,更要善于化解社会矛盾,自觉地维护社会稳定。
电视民生新闻构筑了百姓和政府沟通的桥梁,使得下情得以上传、上情得以下达,发挥了新闻媒体应有的作用。尽管民生新闻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类节目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的成功“打响”,无疑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电视民生新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抓住契机,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争取把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办得越来越好。
1、孙虹.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与改进[J].当代电视,2009(4)
2、高红明.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现状的思考[J].中国电视,2006(7)
民生节目 篇6
一、关注市民情绪, 关心弱势群体
2011年3月17日, 受日本地震的影响, 常熟城乡出现“抢盐风波”, 《午间风》立即调整节目内容, 积极冷静地应对这一现象, 及时平息市民的恐慌情绪。中午1小时的板块热线直播节目, 与当地盐务局、物价部门、流通领域一一连线, 对出现的个别哄抬盐价格的情况予以曝光。节目发挥了稳定民心的积极作用, 当天下午这方面的咨询投诉量锐减。
2011年春节过后, 本应熙熙攘攘的劳动力市场却门庭冷落。不少企业因为招不到工人, 或压缩生产线, 或干脆停工停产。一时间, “民工荒”成了媒体和人们热议的话题。
媒体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了“从往年的‘民工潮’到如今的‘民工荒’, 说明劳动力的增长跟不上企业迅速发展”等问题上。根据大量来信来访, 《午间风》栏目组深入调查研究, 从当前农民工的工作、生活、诉求等方面着手, 探求农民工的现实处境跟“民工荒”的内在联系, 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 表明自己的鲜明态度——善待农民工, 才能缓解“民工荒”。
常熟市东张一家服装加工企业颇具规模, 企业管理也比较规范, 但由于部分职工轻信他人花言巧语, 在职工群中煽动集体离职。《午间风》在接到该企业职工咨询电话后, 敏锐地觉察到该企业的问题所在, 立即联合当地劳动部门直接与职工交流, 根据相关法律以及企业与职工相应的权利义务来疏导想离职员工的情绪。该企业也深深体会到善待农民工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更要深入到细致实处, 深入到农民工的心头上。由于《午间风》的呼吁, 多方努力成功劝阻了近百名农民工的无序流动。
二、捕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素材
《午间风》每天要接待、受理平均50起来访、来电、投诉咨询, 与众多市民、农民工、企业老板面对面了解情况、畅怀谈心、讨论问题。因为采访深入, 交流及时细致, 节目部获取了大量的访谈录音素材, 为节目述评中事实部分的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年的积累, 节目部每位主持人都有各行业各部门从主管领导到基层办事员的联系方式, 节目电话编辑导播也成了常熟市的各行业各部门的活地图、活电脑。
《午间风》节目点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事实或现象的阐述, 市民热线反映;二是就事实或现象加以分析、比较, 联系有关部门沟通三方通话, 最后实事求是形成结论。节目的点评都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 节目中事实或现象的阐述, 必须是紧密围绕主题的, 因此, 准确反映主题的典型事实至关重要。《午间风》虽然不能确保每期挑选的话题都一针见血, 但是节目部成员能够沉下心来, 融入其中, 和市民百姓、弱势群体成为朋友, 从思想上进行交流和探讨, 而非流于表面, 应付了事。
2011年4月, 根据梅李镇塘桥村村民的反映, 那里的农民去老年活动室往返需要1小时, 途中还要经过一座大桥, 路况十分复杂。节目实地采访、了解事情真相后如实报道, 并积极呼吁。最终村里同意, 年内增设一老年活动中心, 满足该区域老人的文化需要。
暑假是学生安全事故高发的阶段。《午间风》多次在节目中敲响警钟, 提醒家长和社会应尽到监护责任。一对外来夫妻找到《午间风》节目部, 反映11岁的儿子在超市玩耍不慎受伤, 医疗费用用去了6000多元, 沉重的经济负担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午间风》实地调查了解情况, 并通过调阅视频监控等方式, 弄清了责任。家长负主要责任, 超市方面承担一部分的安全提醒不到位、防护设施尚存隐患等责任。经现场调解, 节目组为受伤一方争取到4000多元的经济补偿。节目通过这一事例提醒家长, 尤其是外来人员, 在暑期要更加关注孩子的人身安全。
三、给“说法”, 不越权, 不越位
为保持节目常办常新, 《午间风》开通网络版、短信平台, 开创了全方位、多媒体互动的新格局。面对听众的诉求, 节目坚持给“说法”, 不越权, 不越位, 努力达到百姓和政府满意的效果, 使节目在受众心目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从2011年开始, 节目部每个季度进行一次信息汇编, 向常熟市领导提供本季度的《舆情分析报告》, 供领导决策参考。
针对社会热点、难点, 《午间风》不是事后跟踪报道、表面呼吁一下, 而是针对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主动出击, 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2011年夏收夏种遇到了恶劣天气, 早在6月上旬, 一批种粮大户就纷纷反映:没有经验和能力去应对这一严峻形势, 抢收销售困难重重。《午间风》了解到了农民的实际困难, 先后联系了常熟市农委、市粮食局和一些重点乡镇, 但一时无法形成统一意见。当天下午, 节目组人员赶到正在召开的夏收夏种农业现场会上, 将了解到的实际情况与分管农业的市长直接交流, 下情上达。会议后, 粮食部门紧急出台预售方案, 常熟市农委对农机供应紧张的情况也进行了调整, 在随后的十多天时间里, 各部门紧密配合, 农业保险政策也随之作了进一步的跟踪, 及时维护了农民利益, 保住了丰收的成果。《午间风》在节目中对农户善意提醒, 指出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必须适度。
《午间风》的善意提醒, 有时可以帮助有关部门及时纠正错误。《午间风》接到市民投诉, 新上的一个旅游项目水上飞机噪音扰民、惊扰鸟类, 影响到景区的整体形象。在实际了解后, 根据各方汇总的情况, 《午间风》敏锐地察觉到, 项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相关的批准文件不完备, 安全设施不到位, 飞行器驾驶人员的驾驶证都无法提供;乘客乘坐的票据也有问题, 没有相关部门的监制, 一旦出现事故, 连保险都没有。考虑到事情的严重性, 《午间风》及时与项目的上级主管部门虞山尚湖度假区联系。《午间风》的建议引起了度假区领导的高度重视, 该项目已经停下。
论民生新闻节目的品牌建设 篇7
当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温饱问题后,老百姓在生活奔小康的道路上又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比如房价飙升、行车难停车难、下岗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教育乱收费等具有时代性的新型民生问题。目前,民生新闻在全国各地处于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这也反映出现在的新闻在内容上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民生”这一词的含义也通过媒体得到了充分展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生类新闻的确帮老百姓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解决纠纷、帮助维权、寻人、帮忙找工作、提供生活信息等。但其在为受众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竞争问题。另外,节目发展太快,队伍建设跟不上,以前的民生新闻从几分钟的板块内容,逐渐划分为独立的新闻栏目,从几分钟一跃变为30分钟、40分钟,甚至长达一个小时,这样大时段的民生新闻,肯定需要一支精良成熟、训练有素的队伍来运作。而现实中,各大电视台从事民生新闻的绝大多数编辑和记者,其新闻业务素质、专业技能,包括人生阅历都存在着一些欠缺。
2 民生新闻的优势
以人居生活频道为例,2008年,威海市广播电视台投入1200万元,经过90个日日夜夜,奋力打造了这个全新的频道。它立足威海本土,以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威海为目标,全力倡导媒体以民众为主体的理念。在衣、食、住、行、游、购、娱,以及经济、文化、法律、健康等方面为威海百姓提供服务,主打栏目为一个小时的大型互动直播节目《我爱威海》,其中包括《威海滋味》《财道》《行得通》《美哉游哉》《非常健康》《文化广场》《法从生活来》《人居生活指数》和周末同时段的谈话节目《合欢树下》。
从整体来看,节目的流程较为简单,观众先打进节目热线反映问题,记者联系观众前去采访,然后电视台记者联系有关部门共同解决问题,观众反映的问题因而得到解决。以上流程充分体现了民生新闻的优势,也是其迅速发展最核心的原因。但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也就是说,民生新闻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也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弊端。
3 民生新闻品牌建设中的问题
初期的民生新闻,往往只有几家电视台开办了这档节目,加之各个媒体的宣传,创造了初期相当高的收视率,就拿威海电视台第二频道《直播威海》栏目来说,其收视率达到15%~29%,市场占有率在威海地区达到80%,这直接带来了丰厚的广告收益。这样大的“蛋糕”,自然会有很多人去抢。各频道、各台之间相互克隆,恶性竞争,使民生新闻陷入无序竞争的状态之中。各省台开办了民生新闻,各市县台顺势跟风,甚至同一个台的几个频道都在抢新闻,仅仅在威海地区,就有威海电视台1、2、3频道,环翠区电视台,荣成电视台,文登电视台和乳山电视台,还包括平面媒体,比如《威海晚报》及旗下的网络电视媒体《网事威海》,威海广播电台,《齐鲁晚报》驻威海记者站等大大小小的媒体。上述的几家媒体,除了威海一套为新闻频道之外,所有的媒体均有自己的民生新闻节目或者民生板块,有早期威海二频道的《直播威海》,以及同台第三频道2008年11月开播的1小时直播节目《我爱威海》,环翠台以威海方言主持的《直播民生》,还有威海下属的三市一区电视台,均有各自的民生节目。
新闻内容的正面与负面的问题,也随着民生新闻迅猛发展,负面的评论因此纷至沓来,有人说民生新闻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不惜加杂“色情、琐碎、暴力、犯罪”等负面话题,除此之外还存在为了追求轰动效应,随意夸张以及作假现象。例如轰动一时的“纸馅包子事件”“SK-Ⅱ化妆品重金属事件”,甚至最近的“蒙牛特仑苏牛奶添加剂事件”等类似的新闻作假、造谣,为吸引受众恶意夸大事实,这样的新闻听着很解气、很煽动,甚至从媒体的语气里能感觉到幸灾乐祸,可却在无形中背离了民生新闻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初衷和新闻客观报道的原则。
民生新闻虽然大多时候都在为民众解决各种问题,是好事,可过犹不及,民众在观看舆论监督、维权、救助、捐款等内容的节目后,学会了一个窍门:有事找记者。媒体的职责被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
4 创立品牌效应,优化节目内容
树立民生理念,提升县级台节目 篇8
电视民生新闻面向百姓, 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 以百姓“身边事, 麻烦事、稀奇事”为主要报道主题, 通过记者深入现场调查、跟踪报道、亲身体验等方式采编制作, 特别注重新闻传递出的实用价值和情感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不再喜欢, 不再接受“高高在上, 俯瞰苍生, 冰冷生硬, 千人一面”的传统联播新闻形式。站在百姓立场的受众逐渐对完全代表官方意识形态的媒体产生“信任危机”。因此, 报道民生新闻是广电事业在新形势下发展的内在需要, 是电视新闻忙乱革的必由之路。
县级电视台虽然受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设备等因素的影响, 办起民生栏目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县级台要想在中央台、省台、市级台及专业频道不断用精彩节目抢占观众的今天争得一席之地, 突破困境就必须把镜头对准普通民众, 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 为老百姓鼓与呼, 努力使自办节目呈现出区别于传统联播新闻的转变。依靠“民生”闯出一条生存之路。
首先要完成传播内容的转变, 实现传播内容由新闻到信息的转变。传统意识形态下新闻是新闻节目传播的内容, 观念是新闻的核心价值。以“民生”为理念自办节目的新闻到信息转变, 不仅意味着官方对于传播内容监管的主动权正日益松懈, 更体现出在百姓平民意识形态的兴起下, 媒介的姿态已经由原本“单向论”变成了“互动论”的地位平等的服务者。典型性不再成为内容筛选的首要标准, 而有用性则成为自办节目的第一关注。其次要完成报道领域的转变, 实现报道领域由官方向民间的转变。传统意识形态下的电视新闻以官方消息为主, 多报道官方想要受众知道的消息、信息, 以“民生”为理念自办节目则演变成了“你想知道什么我尽量满足你”的亲民立场。第三实现媒体姿态的转变, 使媒体姿态由传播向互动的方式转变。开放的传播空间将单向传播转变为与观众的双向参与, 使受众从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互动的同时, 就意味着由“我关心”转变成“你我共同关心”, 这就必须构建利于形成互动效果的新闻内容和报道方式。
县级电视台要因地制宜, 从自办节目总体定位、栏目总体定位、栏目设置、打造精品等方面遵循“民生”理念, 有所作为, 有所突破。
在自办节目总体定位上, 要做到“政情下达, 民意上传”, 以积极灵活的方式提高公信力、美誉度、引导力, 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民生新闻有别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 同时又兼具两者的一些特征。时政新闻一般被自觉等同于报道领导活动、会议内容、官方消息的政治性新闻。对于一些关注民生的时政素材, 如果转换一种角度, 全面解读党我方针政策, 从平民的视角、平民的态度进行报道, 让老百姓看得着摸得见, 一听就明白, 用老百姓的话讲政策, 讲道理。少用专业术语。多些百姓身边的实例讲解。促进了政府与受众的双向沟通, 往往能更好地发挥“喉舌”作用。如:我们从普通百姓的角度报道“十二五”规划给百姓带来的实惠, 报道经济适用房的建设, 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报道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 医改等惠民政策, 建设文明城市的见闻, 受到受众的欢迎。
为百姓搭建信息平台。向百姓传递致富信息, 把适应本地生产的技术传授给农民, 宣传先进的典型, 让他们互相学习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找出一要适合的致富路。宣传种植作物产生的经济效益。我们台报道的《金塔辣椒栽培技术》及金塔集团老总讲解的种植金塔辣椒产生的经济效益经过洮南电视台的报道, 很多农民得到了这一信息, 纷纷种植得到了可观收入。还有对农村合作社的宣传, 使农民认识到了合作社的好处, 解决了农民买种子化肥价格高的难题, 同时农民卖产品也提高了价格。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多关注弱势群体, 弘扬中华美德。我国弱势群体的规模依然庞大, 构成了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威胁。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很快, 使得相当规模的人群摆脱贫弱的地位, 改善了生活水平, 但是, 在农村和县级市目前依然有很多的弱势人群, 我们开辟了《社会播报》栏目, 对濒临失学的孩子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他们虽然幼小, 但是他们都有一颗坚强的心, 他们的坚强毅志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人们被感动了, 向他们伸出了援助的手, 使他们得以完成学业。通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让民生栏目真正成为了受心传递的驿站。
在栏目设置上, 要创新形式, 面向百姓。围绕如何为老百姓提供高优质的服务, 努力创办时政要闻、社会新闻、生活资讯、天气信息、消费投诉、曝光台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栏目, 讲老百姓身边小事, 关注社会各个角落的突发事、新鲜事, 真心帮助群众解决不公事、烦心事。同时, 要采用访谈、直播、读报、滚屏新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报道。结合实际, 我们洮南电视台开办了《洮南新闻》、《社会播报》、《天气预报》、《综艺舞台》、等栏目, 其中《洮南新闻》以平民视角传播县里大政方针及简要新闻。《社会播报》以专题形式讲述老百姓身边事, 《天气预报》及时发布全县天气情况, 这些栏目各具风格, 形势多样, 内容互补, 从整体上力求突出“民生”气息。
在打造精品上, 要遵循民生理念, 只有这样, 才能在受众心中牢牢树立起品牌栏目形象, 精品的打造要立足民生, 想百姓之所想, 急百姓之所急, 为群众排忧解难, 为政府帮忙不添乱, 从而建立起栏目深厚的本地情结。激发县级自办节目变革的内在活力, 使节目更加“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百姓。”迎来县级台电视节目发展的春天。
摘要:广播电视作为信息传播和发布的平台成为现阶段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但随着党和国家注重民生及广播电视走产业之路后各级广播电视台, 特别是电视台从抢占收视群体的角度出发, 在办台理念上和节目设置上都凸显民生主题。县级台由于设备和人员及节目资源的限制, 要想在中央台、省台、市级台及专业频道不断用精彩节目抢占观众的今天争得一席之地, 突破困境就必须把镜头对准普通民众, 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 为老百姓鼓与呼, 努力使自办节目呈现出区别于传统联播新闻的转变。依靠“民生”闯出一条生存之路。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息传播,民生理念
参考文献
[1]王振业, 胡平.新闻评论写作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张小琴, 王彩平.电视节目新形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省台民生频道节目的创新之路 篇9
《小莉帮忙》栏目的播出标志着民生频道的节目创新有了重大突破, 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说明民生频道的民生新闻视角不仅有《民生大参考》这样的点对面的大众新闻服务, 还有点对点的个体帮扶, 充分诠释了“全心全意每一天”这一频道口号的内涵。
随着《小莉帮忙》栏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收视率和市场份额也不断攀升, 据央视索福瑞2011年第一季度数据统计, 《小莉帮忙》的收视率为1.98, 市场份额为7.25, 位列同时段第三名。“小莉帮忙, 越忙越帮”这句口号更是广为人知, “有困难找小莉”成为百姓新的共识。《小莉帮忙》栏目的创新成功, 让频道晚间黄金时段的收视提前了40分钟, 打造出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民生新闻栏目带。
老栏目《香香美食》焕发新活力成为晚间时段的前沿阵地。2009年4月13日, 我们对频道的一档办了近十年的老栏目《香香美食》进行了优化创新, 从原来的一档单纯介绍如何做菜的20分钟日播服务型节目, 扩展为一档融美食烹饪、养生常识于一体的日播40分钟的新版《香香美食》, 并放在《小莉帮忙》之前, 即晚上6点播出。目前, 《香香美食》栏目是河南电视台唯一的美食栏目, 也是省内播出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一档美食类栏目。至此, 通过近一年半时间的努力, 我们终于完成了对晚间6点至9点三个小时黄金时间段自办节目的完善、改造、提高, 形成了以《民生大参考》为核心, 《小莉帮忙》、《民生映像》、《香香美食》为辅助的民生栏目带, 依靠这些自办栏目, 民生频道2009年晚间收视得以稳居郑州市场份额的前十名。
电视双升大赛节目的创新助推频道跨上新台阶。然而, 如果单凭以上的栏目, 要想让民生频道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不够的, 因此就必须把晚上9点钟以后的影视剧节目替换成收视表现良好的自办节目才行。
2009年9月10日, “迎国庆河南省老干部电视双升大赛”节目播出。该节目播出后一周内收视率就达到了1.46, 一举超过了原来的电视剧。而且好评如潮, 观众纷纷给频道的热线打来电话要求参加比赛, 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报名人数就达到了700多对, 这些选手足够我们打两年的比赛了。这是我省首次把“打双升”这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比赛活动搬上电视荧屏, 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自然也受到电视观众的喜爱, 将近两个小时的“电视双升大赛”在一个星期后平均收视率就达到了2个点以上, 最高收视率接近3个点, 它让民生频道在该时段的收视份额提升了300%以上, 迅速稳居郑州地区同时段的收视前列。
开办《电视双升大赛》节目是我们考察了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的《欢乐英雄PK大擂台》后决定的。当时, 全国有五六家省台都开办了此类节目, 而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已经开办了五年, 收视率高达四五个点。双升比赛在河南非常普及, 群众基础非常好, 大家休闲时都喜爱打双升。为了让更多的双升爱好者参与到比赛中来, 2009年10月6日, 面向大众的《全民星电视双升擂台赛》开始播出, 同时开通了网络海选比赛平台, 谁的积分高谁就有可能参加电视比赛, 这样不仅满足了观众参赛的要求, 也确保了电视节目参赛选手的水平和质量。网络海选比赛平台开通后, 注册参赛选手曾一度多达十几万人。电视双升大赛节目开办两年多来已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比赛, 不仅有电视上的线上比赛, 还有电视下的线下现场比赛;不仅有群众性的业余比赛, 还有专业程度非常高的双升高手比赛。电视双升栏目的开播, 不仅丰富了河南电视节目的种类, 创造了河南电视的收视奇迹, 而且让民生频道的收视率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已经成为民生频道收视份额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力量, 成为广告创收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 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双升爱好者的休闲娱乐需求, 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
至此, 民生频道晚间彻底摆脱了对电视剧的依赖, 这一过程历经了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虽然晚间没有了电视剧, 但是凭借新增加的这三档创新节目, 民生频道的收视份额反而成倍增长, 2009年民生频道晚间收视份额迅速上升, 达到4.27, 收视率1.07, 排名稳居郑州收视市场第四名。良好的收视表现也为广告创收提供了强大支持, 当年广告创收突破6400万元, 民生频道从此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民生频道的节目创新实践充分证明, 电视剧不是万能的, 也不是唯一能拉动收视率的办法, 符合频道定位、贴近百姓生活的自办节目照样能提升收视率。
节目创新是电视频道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正是凭着不等不靠、迎难而上的干劲和有计划的、持续的节目创新, 民生频道的收视率和经营能力才得到了全面的不断提升。应该说, 民生频道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说明了节目创新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2010年下半年, 我们又推出了时长60分钟的故事类栏目《讲述60分》, 取代了《民生映像》和《民生新聊斋》, 通过这一栏目的创新, 使晚间的节目构成更加合理, 收视群体更加稳定。今年第一季度, 虽然受春节长假的影响, 民生频道的排名下滑到了第五名, 但是, 晚间市场份额依然保持与去年全年平均市场份额持平, 达到4.93;收视率达到1.35, 比去年的全年平均收视率还高出0.11个百分点;全天市场份额和收视率均略高于去年, 依然保持着良好的收视状态。
通过民生频道的节目创新实践我们得出以下体会:第一, 频道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在节目创新上苦下工夫, 下苦工夫, 始终把节目创新当成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第二, 要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地、稳步地推进节目创新工作, 节目创新需要人、财、物的投入, 一定要量力而行, 分步实施, 决不能头脑发热, 凭借一时的热情, 贪大求全。第三, 要实现既定目标必须思想统一, 步调一致;必须脚踏实地, 恪尽职守;必须科学决策, 勇于尝试。第四,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即要在制度上鼓励创新, 在行动上支持创新, 在措施上保证创新。
(作者为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副总监)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亲民性体现 篇10
一、 民生新闻节目概述
所谓“民生新闻”,可以将其理解为: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
正是由于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一般都是发生在普通百姓身边的新闻事件,这些事件与普通百姓的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与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赋予自身鲜明的特色——亲民性。所以民生新闻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要充分反映弱势群体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作为民生新闻节目的核心和形象代表,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已经逐渐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对于电视节目而言,主持人处于主导地位,其主要职责是组织、串联节目的各个部分,直接向受众传播信息或解答问题或介绍知识或提供娱乐,总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气与观众交谈。而作为人性化特征更强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更是集社会性与人性化于一体,因此,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既要体现新闻工作者的社会性和责任性,又要以个性化和人格化的方式与观众交流,体现其亲民性。
作为一档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民生视角、民生解读、民生点评等接地气的“民生”素质,才能够引领该档民生新闻节目在人民大众的关注下越走越远。我们平常看到的民生新闻,内容通常都是以普通百姓身边的小事为切入点,主持人必须具备将小事延伸为大道理的本领,否则天天都是报道“鸡毛蒜皮”的新闻,会导致人们过渡沉迷于表层信息,达不到新闻节目的导向作用。
三、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亲民性
作为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除了自身所具备的民生素质之外,还应当将节目的思想合理地表达出来,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这样才能使观众收到有效的信息,从而达到真正的沟通与交流,使观众的情感与新闻事件产生共鸣。所以,在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中,主持人的亲民性体现尤为重要。
(一)轻松、自然的口语播报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表达方式与传统新闻节目播音员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民生新闻采用的是说新闻的方式,同时还加以活泼多样的传播手段。所以,与以往传统播音员高高在上、正襟危坐的播音腔不同,民生新闻主持人说新闻时口语化的风格,大大增强了主持人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在不断地拉近观众与节目的距离,能够更好的实现双方的互动。在口语表达时,主持人要尽量使自己的口语化表达让观众听起来更自然、贴近,但口语化绝对不是低俗化、没文化。
一般来讲,民生新闻是将严肃的主题蕴含在了轻松的语言、丰富的感情之中,所以,民生新闻从导语到配音,都要求语态完全生活化,情感要丰富,这样才能显得节目亲切自然;而主持人在口语表达时的语气、语调、造句等方面也要体现出亲切、诚恳、真诚的态度,这样表达出的情感才真实,交流感也更强烈,从而与老百姓产生共鸣,使观众产生收视愉悦,继而有效拉近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树立节目亲民的形象。
(二)犀利、幽默的精彩点评
民生新闻隶属于社会新闻,因此不论是大事小事,必定带有一定的新闻性质,必然会产生一种社会效应与影响。对于民生新闻的评论,不能够只停留在百姓日常生活琐碎的表面,这就需要主持人要把这些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作为切入点,做出恰当的优质的点评,从而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带动整个社会的正确的价值观。
以南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今日1线》为例,节目内容如下:“一位女大学生海霞,傍晚路过一个偏僻且光线昏暗的绿化带时,被歹徒持刀抢劫杀害致死,事后该地段加强了严管,安置巡逻岗,安装路灯照明装置以及监控设备”。在新闻结束后,主持人作了这样一段点评:“这些路灯、巡逻员、监控都是海霞用生命换来的,这个路段是被照亮了,但是海霞的家庭从此陷入了黑暗。非得要出了人命才能严加监管,为什么总是做不到防患于未然呢?”就是这样一段简洁又犀利的点评,恰好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再如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播出过一则消息《人造美女生丑儿,赔夫百万》,主持人对此发表的评论:“现在科技发达,医学昌明,丑人变美人,只要肯掏钱,就能实现。你看,祖国大地,大江南北,人造美女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争奇斗妍。遗憾的是,医学的昌明还不足以使整容后的效果惠及后代。怎么办?有个办法,比如许多人接受“婚前财产公正”,也可以弄个“婚前容貌公证”……这个方法仅仅适用那些有勇气整容,没有勇气承认自己整容的人。”这一段评论看起来幽默夸张,甚至有点尖刻,而细琢磨之后才发现却蕴涵有很深的道理,可以说一语中的,准确而生动,不是空空的泛泛而谈。
由此可见,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善于把深刻的道理用生活化的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实在是让人拍案叫绝。
四、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体态语的运用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是一种以主持人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动作及服饰等传播信息、交流感情并诉诸观众的无声语言,它是主持人的内心思维、内在情感的外部显现。这种通过眼神、面部肌肉运动、手势、身姿等诸多无声的体态将有声语言形象化、情感化、生动化,弥补了有声语言的不足,并构成了一个被观众接受的传播者的整体形象。
如某期地方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提到端午节的挂饰时,不仅微笑着向大家讲述,还以自己手腕中佩戴的五彩绳为例,大方自然地在节目中向观众展示。这样就把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自然合理的结合运用,最大程度展示了节目本身想表达的主题内容。再如当节目中提到高血压、胆固醇患者不适宜多吃咸鸭蛋时,主持人的脸上和眼神就会自然地体现出关切的表情,语言上也适当放慢了节奏,真诚地提醒着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像这样有声语言和体态语结合的例子,在民生新闻节目中还有许多,体态语的运用,很好地帮助了主持人传递情感,让观众准确清晰地接受信息。
结语
当前民生新闻节目现状与应对策略 篇11
1 民生新闻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民生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百姓生活,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他充分反映了百姓日常生活, 关注百姓困难, 并给与排忧解难, 表达了对百姓的热爱与关怀;民生新闻的服务性强, 以服务化的理念来解决百姓关注的问题;它所涉及的范围更宽泛, 它所报道的内容在社会各个方面, 应该说是对现实生活的全真写照, 毫无装饰虚构的色彩。
此外, 民生新闻的地域性色彩浓重, 无论是自然环境背景, 社会环境氛围, 经济发展状况还是人物生活习俗都带有本地浓郁的地方特色。
虽然, 民生新闻发展势头迅猛, 并得到了广大平民百姓的热心关注, 但是, 期间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 节目内容单调重复, 缺乏深度。全国成千上万的民生节目当中, 节目的选题范围过于狭隘, 内容也过于琐碎。就像收视率较高的民生新闻节目“城市速递”, “守望都市”等播放的大多数都是关于乡里纠纷, 垃圾成堆, 物业管理不善等生活琐事, 节目过于单调, 只是把这些小事简单地报道出来, 久而久之, 观众会有一种千篇一律、单调重复的厌烦感, 虽然, 民生新闻以普通百姓为关注对象, 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但是民生新闻却把关乎国家大事, 国计民生等重大主题、热点问题抛在一边, 这样就使民生新闻缺乏深度, 只供人茶余饭后的放松与消遣, 品味也逐渐下降。
其次, 民生新闻流于世俗, 娱乐性倾向严重。一些地方电视台, 为了单纯追求收视率, 将一些恐怖, 暴力, 淫秽的节目内容插播其中, 甚至采用实拍细节, 等报道手段从而使不健康、消极的电视节目充斥银屏, 甚至歪曲事实, 不顾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 急于炒作, 追求一时的收视高潮。例如:在某一民生新闻节目中报道了一起凶杀案, 节目播放中不仅把血淋淋的作案现场搬上了银屏, 还对凶杀场面故意编排。虽然, 观众或许会从中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但是这无不是损害人身心健康的节目安排, 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再次, 过于受地域性限制。大多数民生新闻都是真实地反映当地普通民众的生活、习俗等, 大多数节目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 甚至有地方方言, 从主持人的服装、北京舞台、到录像风格都比较醇厚朴实, 虽然, 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与百姓生活的距离, 但是也会导致节目的关注范围受限制, 因为只有节目的当地人才能真实理解本地人的语言, 生活习惯等, 比如:一个河南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就不会得到东北人的关注, 一方面会有语言上的障碍, 另一方面东北人不理解当地的生活习俗。而且, 由于民生新闻栏目众多, 播出时间大体相同, 节目的风格也相似, 观众会在同一时间关注不同的节目, 无法形成忠实的收视群体, 由于内容缺乏创新, 因此发展会受限制。
最后, 为了报道而报道, 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民生新闻主要关注的是贫民百姓的民进疾苦, 但是在报道过程中往往只是把这些饥民疾苦简单地搬上银屏, 甚至把邻里纠纷打骂场面直接搬上银屏, 然后做出些许评论, 坚持“为民代言”的立场, 但是却不想出实际办法为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这就导致了媒体与民众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久而久之, 也降低了民众对媒体的期望值, 最后, 导致拒绝接受报道, 无形中切断了媒体的新闻来源, 阻碍了民生新闻的发展, 民生新闻会困难重重。
2 民生新闻发展的应对策略
要想保证民生新闻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我们必须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关注民生, 提高节目质量, 优化节目内容与形式。
1) 一台节目给观众留下的第一眼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该节目的主持人, 所以, 首先要从提高主持人的素质与气质入手, 主持人从衣着、语言再到动作都要以亲切、随和、自然为主, 除了掌握基本的主持能力之外, 还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 吸引观众。
提高新闻内容质量, 品味, 被报道的新闻要尽量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较高的格调, 适当引入国家公共关注的新闻大事, 比如:在中国北京申办奥运期间, 民生新闻应该适当插入一些关于奥运的盛况, 把民生与公共结合起来, 提高节目的社会品味。此外, 新闻栏目之间要做好共同合作工作, 形成自己独特的新闻内容或者报道风格, 避免类似事件的重复播放。
新闻工作者应多采集积极向上的生活事件, 哪怕是非常小的一件小事也能给予大众积极地教育, 让普通人受感动。比如:去年长春电视台的“城市速递”栏目播出了一档“帮助地瓜爷爷”的真实节目, 栏目组真实深入现场, 号召民众伸出援助之手, 募捐、献爱心的场面至今感人至深, 这样的好人好事会在最大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影响最多的人。
2) 增强创新能力, 打造特色品牌
反映本土气息, 宣传本土文化是民生新闻的一大特色, 但是在地域文化的反映之中也要注重自身独一无二的特色, 有特点的品牌优势,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已经成为我国电视媒体发展的头等问题, 首先根据节目的定位与内容, 试着用本地方言报道节目, 适当地在不同时段插播一些反映地方文化的宣传片, 比如:在东北可以把二人转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新闻当中, 在开幕或总结阶段, 语言要力求幽默、活泼, 让观众在笑声中得到启迪;也可以采用观众现场参与节目的方式, 采用有奖问答, 在线问题解答等方式, 进一步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
3) 以小见大, 深入挖掘
现在民生新闻的一大特点是新闻的报道局限于事件的表面, 许多民生新闻看似普通, 其实有很多深层含义蕴含在背后有, 新闻节目的宗旨就是要揭示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 应坚持“小事选典型抓细节, 大事选重点取关键”的原则透过表面的新闻现象看本质,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的分析, 特别是对于那些民众切身关心的问题, 要揭示其本质, 给予观众正确的引导, 积极的启迪。
例如:报道关于农村赡养老人、子女之间的纠纷问题, 这是很典型、很常见的社会问题, 节目可以从政策法规、道德教育、评价关注、社会福利等方面给予多角度, 深层次的剖析与解决, 传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唤醒民众的道德意识, 让民众意识到尊老爱幼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让国家意识到老年人生活的疾苦, 已经成为以后各深刻的社会问题, 国民素质有待提高, 有了这样的深度, 就一定会在全民中掀起一股对自己平时对待父母的言行举止的反思风潮。
4) 服务群众, 舆论监督
媒体作为传播与宣传的媒介, 就有广泛、浩大的宣传功能, 所以也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 民生新闻要遵守为民监督舆论, 民生至上的原则, 充分扮演“守望者”的角色, 为人们建设精神文明, 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指引方向, “国计民生”是统一的整体, 国家的经济、政策、发展的程度直接体现在民生的各个方面, 所以民生新闻要时刻担负“新闻监督”的任务, 在满足本土需求, 关注本地民生的同时, 寻找“国计”与“民是”的结合点, 把时政、经济新闻做成民众熟悉、容易接受的民生新闻, 做具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本地新闻, 充分发挥“为百姓说话, 为政府分忧”的职能。
5) 提高民生新闻的专业水平
作为一名新闻的报道者, 必须本着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 新闻人应该遵照“新闻价值”的客观判断来选择报道, 客观报道事实真相, 不惧怕强权组织, 积极打击黑恶势力, 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伸张正义, 站在时代的高度, 走在社会的最前沿, 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 用敏锐的目光洞察世间百态, 积极发现问题, 审时度势,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发挥其自身有效作用。
此外, 媒体之间也要相互配合, 彼此交流, 加强彼此间的资源共享, 实现共赢。
3 结论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 民生新闻已经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关注和认可, 切实解决了不少关乎民众命运的大问题, 但是,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新闻人士必须重视这些问题与不足, 总结经验, 使民生新闻朝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民生精神将贯穿于电视新闻发展的始终, 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新闻报道责任意识, 不断创新新闻播放形式, 使民生新闻朝着更正规、更健康的方向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红.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反思[J].新闻知识, 2006 (8) :69.
[2]王履臻, 贾大雷, 金鑫.浅谈民生新闻及其误区[J].新闻传播, 2006 (4) :39.
[3]徐海东.民生新闻应致力于民生[J], 2006 (7) :33.
[4]夏德勇.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品牌问题-以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为例.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7) .
【民生节目】推荐阅读:
娱乐节目对社会民生的作用和局限论文10-24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10-05
民生办民生工程工作总结12-04
民生关怀07-15
基层民生05-29
民生保障06-02
民生工程06-06
民生导向06-07
民生问题06-12
民生理论06-24